论高校心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性研究

2022-09-10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的思想理念、行为模式、价值取向都发生巨大变化,价值多元、思想多变、文化多样的背景下,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形成过程中极易产生冲突与变化,再加之家庭与社会的外部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高校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再一次被印证。与此同时,传统高校思政教育也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加速变革、文化极速更新的时代中面临极大的挑战,传统的思政教育方法、手段、内容都受到师生的普遍质疑,如何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成为学术界与实务界共同关注的课题[2]。

纵观全局,无论是心理教育或是思政教育,两者都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而在目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的时代背景下,探究心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特性,取长补短,相互强化,探讨两者融合的实践策略,使其形成高校思想教育合力,这是提升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有益探索与重要途径。本文以高校心理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为切入点,重点探究高校推进心理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实践策略,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与较强的现实意义[3]。

二、心理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如前所述,心理教育与思政教育同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探究两者的融合特性与实践策略是提升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必要探索与有效手段,但必须要充分考虑其融合的可行性[4]。

(一)高校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基础

长期以来,心理教育与思政教育虽属高等教育中不同的教学实践,如心理教育讲究私密性与平等性,而思政教育确实公开化且具有主动与被动的教育特征,但两者的教育对象相同、教育思路相似、教育途径相近,且两者在本质上都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思想根源是相通的。第一,教育对象相同,不仅仅是说教育的学生相同,而且还包含了教育学生的心理素养、特征、思维方式的一致性,这是两者融合的基本前提;第二,教育思路与教学途径相似,无论是心理教育还是思政教育都属于人思想的教育,是一种高度抽象且极富变化与挑战的教学工作,因此在教学思路与途径上多采取的是引导式、沟通式教学,并且随着心理教育逐渐被重视,高校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出现共生,这加速了两者的融合[5]。

(二)心理教育是提升思政教育水平的有效手段

众所周知,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十分突出,率性、自由、开放的性格特征比较明显,因此传统古板、灌输、严肃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难以满足大学生的思政政治教育诉求,其核心弊病在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心理需求与性格特质,最终难以形成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的心理基础。毫无疑义,思政教育是很难直接解决学生的思想观念与政治信仰的,因为学生所做所说与所想并不是完全统一,因此思政教育很难通过教育来直接达到思政教育的目标,但是心理教育就不同,其将学生视为“当事人”、“需求者”,会以平等的姿态去了解学生的内在想法,给予其尊重,从而达到减少学生心理冲突、缓解学生心理压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与生活学习质量。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渗透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而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的基础。大学生唯有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才能顺利地理解和接受主流政治思想和高尚道德品德,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形成和发展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和中介[6]。

(三)思政教育是提高心理教育实效的必要补充

我国心理教育的发展较晚,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界对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开始快速提升。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心理健康教育容易被教育管理者所忽视,最终使得高校心理教育浮于形式,由此导致等学生心理问题极其严重的时候采取采取事后的补救措施,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心理教育缺乏明确的教育方向和量化指标,这其实很难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事实上,想要彻底的解决学生心理的不健康问题,就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合理的理想与目标、正确的信念,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心理学的应用目标——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而这些又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与目标,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大学生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又是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形成的思想基础与前提,因此两者的融合是可行的。

三、心理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实践策略研究

(一)心理教育与思政教育教学体系的运行要实现统一

从本质上说,心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是相同的——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为国家培育高素质人才,因此本文所说的两者教学目标的确立要统一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高校心理教育与思政教育应该实行统一的教学管理,教师岗位考核、教学目标确立、教学课时编排都应该协同管理,从而确保两者的融合不仅仅是浮于表面,鉴于当前教育学院与思政学院在高校是分开设立的,因此建立联合管理机制是可行之策;第二,为顺利达到目标,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为一体的思想交流室,以解决学生遇到的思想困惑与心理障碍,尤其要重视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心理咨询与思想开导。

(二)心理教育与思政教育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相互渗透

如前所述,心理教育与思政教育虽然专业领域不同,但是存在诸多共同点,其原因在于教育主体一致,因此在两者的教育内容上要注意相互渗透。

一方面,在思政教育上要重视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如学生不仅会遇到政治信仰上的迷茫与矛盾,而且还会在道德、品行、法制观念、生理健康方面存在疑惑,这些矛盾与心理障碍交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遵循心理学的学科规律,要充分从学生的认知、情绪、人格、行为、社会关系来处理教学中遇到的一些矛盾,同时在思政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如要先易后难、尽量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多采取一些实际的案例来引发学生的交流与沟通等;另一方面,在心理教育的课程内容设计上,要重视对人生理想、信念信条等价值观与世界观内容的讲解与引导,要立足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来推动其心理健康目标的实现;总而言之就是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手段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再融合思想引导,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三)心理教育与思政教育教师的培训及考核机制要明确

心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共生发展,关键还要依靠广大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他们是实践人,因此心理教育与思政教育教师素质的提升机制必须要明确。第一,要提升教师素质,适当的提高教师入职门槛,力争寻找心理学与教育学相交叉的复合型人才,为心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奠定基础;第二,要建立心理教育与思政教育老师之间的沟通机制,相互培训、交流、学习机制要完善、科学、可行,使得教师真正能适应这两种教育的初步融合,进而提升教学效果;第三,要加强对高校辅导员(班主任)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强化其两个教育领域的实践能力,因为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角色,必须充分重视这一群体在两种教育领域的知识把握,并定期对其考核。

四、结语

当前,社会思想文化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中,社会思想越是多元越要确立主导,凝聚共识,高扬主流,高校作为国家思想教育的主阵地、主战场,必须加速大学生心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最终形成思想教育合力,提升高校思想教育的实效性与时效性。

摘要:心理教育是提升思政教育水平的有效手段,思政教育是提高心理教育实效的必要补充。心理教育与思政教育虽属高等教育中不同的教学实践,属不同的专业领域,但教育对象相同、教育思路相似、教育途径相近,两者都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正面临价值多元、思想多变、文化多样的挑战时,探究高校心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特性,对提升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与时效性具有重要意义[1]。

关键词:高校教育,心理教育,思政教育,融合性

参考文献

[1] 古天龙,魏银霞,磨玉峰.教学型高校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01):69-71.

[2] 葛玮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关怀问题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7.

[3] 马跃.以“仁”育人——儒家“仁”的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初探[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19(02):104.

[4] 赵联.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J].教育学术月刊,2010,(03):65-67.

[5] 张科.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互补[J].教育探索,2011,(10):146-147.

[6] 李晓星.话语权语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4(08):128-130.

上一篇:数理统计在工程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下一篇:探究关于艺术教育在学院德育工作中的渗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