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丽 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已发表.东北学报)

2024-04-20

许丽 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已发表.东北学报)(精选7篇)

篇1:许丽 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已发表.东北学报)

德国体育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许丽

(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610663)摘要:本文通过对德国的实地访问学习,了解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和特点,针对我国体育职业教育的现状,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有益经验,为发展我国体育职业教育提供可供参考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德国;体育职业教育;启示

2012年9月9日至9月29日,我院18名同志赴德国进行了为期三周的培训学习,时间虽短,但感受颇深,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我特别注重汲取他们教育中一些隐性的东西,这些不是直接能表述出来的。只有当你在接受知识的同时,用心去体会、去思考才能获取的。

在此期间我们走访了3所大学,6所体育精英学校、2个奥运基地和2个赛艇基地,了解了德国的教育制度和体育教育体系、德国体育大学的专业情况、课程设置情况、实践、培训及体育精英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等。下面仅结合职业谈谈自已的粗浅认识:

一、完善的教育体系和制度

德国拥有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和制度,基本上有四大类,分别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进修教育。而职业教育是学生就业和升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德国除了拥有完善的教育体系外,还拥有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这为德国的职业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政府还会通过减免税收的办法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中的费用给予补偿。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重训练,毕业生能够将在学校获取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在毕业前已经具备了适应社会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因此,学生一毕业就可以直接进入工作岗位,实现了零距离就业,为德国企业提供了大批实用性人才。由此可以看出+,德国的职业教育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全原参与,都在为职业教育拓宽渠道,保证学生能够完成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既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教育经费,又为学生创造了广阔的实习空间。

拿科隆体育学院介绍的体育教师的岗位来说,如果要任职此岗位,除了要在体育学院有学习的经历外,还要有职业培训的经历,这样才有资格去工作。在德国,原则上青年不经培训是不能开始职业生涯的。

德国的基本法规定,各联邦州的文化教育部门拥有对本州各级各类学校包括职业学校的管理权,但是对于在企业实践这部分则是由联邦州拥有管辖权力。企业职业教育的权利主要是由各行业协会负责,具体负责的事项有企业职业教育办学资格的认定,考核与证书颁发,实训教师资格的考核和认定,培训合同的注册与纠纷仲载等。德国的基本法还规定,由州提供教育事业经费。而职业教育方面的经费主要是由联邦、州政府及企业来承担的。当然国家会对承担实训任务的企业给予适当的补偿,具体补偿的额度主要是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来确定的,以此来提高企业承担实训任务的积极性。这种体系已经发展成为德国的一种常规,也使得职业教育的经费有所保障。也正是这种经费保障使得学校和企业培训中心无后顾之忧,从而激励双方办学的积极性,因此,德国的职业教育拥有较高的教育质量。

二、具有针对性的专业设置

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能够注意把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在专业设置上主要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社会,培养能够满足地区经济发展和企业实际需求的人才。并且每五年要进行一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根据所得的调查结果结合当地实际和社会需求来调整人才培养计划。

根据科隆体育大学对最近5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有半数以上毕业生从事健身、康复等方面的工作,从事竞技体育者占16.1%,从事体育经济的占20%,而从事体育传媒者约占8%。据预测,健身体育和竞技体育方面的人才需求会相对稳定,而体育经济与传媒领域的人才需求将大大增加。

多年来,科隆体育大学本、专科层次只有两个专业,一是师范专业,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相当于我国的体育教育专业。该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学习体育专业课程外,还必须同时在其它大学选学另一专业(如地理、英语、拉丁语、数学、宗教等),需经6~8个学期学完规定的学分,毕业时获得国家初级教师资格,可在中小学担任体育课或其它课程的教师;二是体育科学专业,培养教练员、体育科研人员等。该专业学生在校主要学习与体育有关专业课程,7个学期完成学科课程学习,此外还需要在“娱乐与竞技体育”和“康复与残疾人体育”这两个模块中选择其一作为专业方向,修完相应的学分。毕业时可获得从事教练和其他体育科研工作的体育科学文凭。1

由科隆体育学院的专业设置情况结合我们实地考察的结果可以看出,德国的职业教育的内容是紧密结合社会的需求,这点儿我们在学习访问的过程中我们也深切体会到,拿科隆体院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除了要完成完成本专业的体育课程外,还要完成体育专业之外的课程。他们的教授在介绍的过程中也向我们说到,体育类的学生如果想拿到毕业资格会比其它专业的学生付出更多。而对比我们国家,体育类的学生在课程设置上就显得单调了很多。从科隆体育学院的专业设置状况我们可以了解到,它们能够将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的与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了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这也使得了德国职业教育能够很好发展,并且受社会欢迎的原因。

三、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德国并没有体育类的职业院校,但在科隆体育学院和莱比锡大学体育系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对学生的教育无时无刻都是结合职业进行的。例如,我们在参观科隆体育学院和法兰克福商业银行体育场时,为我们讲解的都是在校的学生,他们对职业的管理过程都非常熟悉,所问之处都能一一作答,我们所有人一开始都没认为他会是个在校的实习生。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已经把职业工作的过程了解的非常透彻到位,可以说这种实践效果是我们无法相比的。德国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是法律上规定的合作伙伴关系,通常是由学校通过行业协会,再由行业协会去提供和寻找合作企业,共同来达到实训效果,企业把培训工作当作为自己培养员工的过程,报着为工作和社会负责的心态做好实训工作。学生的专业建设工作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学校主要负责学生的理论学习。他们根据专业情况来设置相应的专业委员会,成员是双方的代表,共同来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实施、检查和调研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双方也要共同执行,以保证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德国社会和企业会把职业教育当作是对未来的投资,因此,他们都会自觉支持和参与其中。这种模式使得教育的投入问题得到了解决,与此同时也能够使学生按受很好的实践锻炼。

四、灵活实用的课程体系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主要有理论课和实践课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课程设置和安排主要结合社会需求,培养具有核心能力的人才而设置的。理论课程主要分为普修课程和专业课程两种,普通课程主要是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专业课程主是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所修的内容覆盖了专业所需的全部理论知识。另一种类型的实践课程,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占有绝对优势,并且各个环节安排细致周密,除了实践合理安排外还特别注重与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做到了实践课能很好结合理论,同时也使理论能充分为实践服务。学习的安排是非常灵活的,在参观法兰克福商业银行体育场时,从实习学生那里了解到,在校学习期间,只要企业有需求,学生随时都可以向学校申请,当然,这其中肯定要协调好学校和企业的沟通及学生的管理等方面,这也是我今后要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五、启示

(一)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使得德国职业教育能够蓬勃发展。学校和企业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具有很多的自主权,学校和企业有权根据现实情况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其它。

(二)我们现在很多院校的顶岗实习,企业更多是把学生当成了廉价劳动力,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的实践学习。这种方式对学生的培养也有一定的好处,但对国家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企业实训的内涵除了应该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外还要注重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以及社会能力适应能力的培养,在实践的过程中要采用轮换式实习方式,并明确规定各个阶段的个体质量要求与评估标准。

(三)企业实践必须调动企业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学校应该通过深化校企合作,调动企业和学生企业实践的积极性。学校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服务水平,能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相应的专业技术培训等服务工作。目前在我国高职教育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当中,学生缺乏主动寻找实践企业的动力和能力。学生是被动的去实践,实践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因此,要让学生意识到实训是为自己将来的就业做准备,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有效的引导学生自觉参加实践。

(四)高职院校能够得以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和企业充分结合,这是也是实施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道路。像一些社会需求多,但学校缺乏基本条件的专业,更要注重和企业的合作,利用企业的资源来弥补办学中的困难,同时也可以提高教育质量。但目前的状况下如何使企业能够主动、自觉的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处于探索阶段,未来也有很坚难的过程,对于这个困难,我们应该多学习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理念,从学校和企业、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除了可以借鉴德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职业培训能力,形成服务企业的特色项目,拓宽校企合作的途径。同时也可以开拓“校企合作联盟”,走集团化办学的道路。

主要参考文献:

[1]http://baike.soso.com/v25423386.htm [2]齐放.20世纪西方主要教育哲学流派关于师生关系的论述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1999(6)[3]刘邵岚.德国的教育行政体制与其职业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企业教育.2012(4)[4]王纪安.德国教育的企业实践及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1(4)

篇2:许丽 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已发表.东北学报)

我有幸参加了由教育部和德国继续教育与发展协会合作举办的“中德职教师资进修项目”。在学习过程中, 我对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德国的职业与技术教育被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而“双元制”模式被誉为该秘密武器的“发射机关”所在。先来谈谈德国职业教育的概况, 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讲。

(一) 德国教育体系。

1. 初级教育:学前教育。

2. 初等教育:第一阶级教育。

3. 中等教育:

第二阶段教育。其中第二阶段I级教育基本上是普通中等教育, 相当于我国初中;II级则包括普通中等教育和职业中等教育, 相当于我国高中。第二阶段教育也属于义务教育。

(1) 第二阶段I级教育。在德国有四类中学:主体中学、实科中学、文法中学和总体中学。获得文法中学高中毕业证书的学生就取得了进入德国大学学习的资格, 因而完全中学毕业证书又被称为“大学成熟证书”。

(2) 第二阶段II级教育中具有同等学历者, 如职业或专科完全中学的毕业生, 也具有上大学的资格。

4. 高等教育:第三阶段教育。

(1) 大学。这里指的大学, 在德国常称为学术型大学或科学型大学 (综合大学) , 大学入学条件为“大学成熟证书”。

(2) 应用技术大学。技术应用型大学, 学习内容偏重实践, 学制较短。

(二) “双元制”职业教育。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 意指青少年既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 又在职业学校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它不同于学校制形式, 可以称为部分学校制职业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 一般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 (相当于我国的初中) 毕业证书, 之后, 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 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 得到一个培训位置, 然后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他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 在企业是学徒工, 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

(三) 主要机构的职责与义务。

这些机构主要负责法律、管理、经费及考核方面要求。

1. 联邦教育和科学研究部。

它在职业教育问题上起着综合与协调作用, 体现在:主管联邦职业教育法的修改工作, 并对其拥有解释权;监督该法的执行情况;负责制定职业教育的重大和具有原则性的政策;主管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负责颁发职业继续教育条例和实训教师有关教育学资格条例;资助职业教育中“受歧视者”和“尖子生”;资助职业教育的模块试验和研究计划。

2. 联邦经济部及其他业务部。

它主要负责对有关培训职业的承认和废除, 除农业、司法、卫生职业分由联邦粮食、农村部、司法和卫生部等部门负责外, 其他大部分手工业和工商业飞培训职业均由经济部负责。无论是承认还是废除某个培训职业, 事先必须征求联邦教科部的同意, 否则也不能生效。由经济部和其他业务部通过法律的形式发布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条例, 目的是统一这个行业的培训内容、规格、要求、做法, 实训教师的资格, 组织培训的原则, 注意事项和培训结束后有关考试的一系列规定。

3. 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

它的主要任务就是保证德国的教育事业在共性和可比性上有一个必要的起码标准。它是各州文教部长们自愿自我协调的一个工具。

4. 联邦各州的职责。

基本法规定各州对学校的主管权, 各州通过其主管部也对其承担相应的任务。各州还要全面行使负责职业教育中一些特定的经费资助, 对行会主管职业教育的过程行使法律监督权。

5. 行业协会。

德国的行业协会是以地区划分的, 具有强制性, 这些行业的任务是代表本协会成员的利益, 维护和保持工商界久有的信誉传统。行业协会除必须完成促进本行业经济发展的任务外, 还承担一些国家委托的任务, 职业教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德国的行业协会主要有手工业行会、工商业行会、医生行会等。行会对职业教育的职责主要有:对承担培训企业的资格认证和监督;缩短和延长培训时间;负责审查企业与学徒之间签订的培训合同;负责考核;职业教育委员会;制定规章制度;监督和咨询;仲裁委员会等。

6. 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

它是对全德国职业教育进行指导和服务的机构。它诞生于1976年, 前身是1970年成立的“联邦研究职业教育的研究所” (Bundesinstitut für Berufsildungsforschung, BBF) 。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职业教育的“研究”, 协助经济界, 尤其是德国工商业行业大会, 推进全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该机构的费用由国家承担, 其最高决策机构是领导委员会。

(四) 教学内容和考试办法。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按照企业和学校的不同特点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企业的培训按照联邦教科部和有关专业部共同颁布的培训条例进行。德国经济部公布了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有93个职业大类的371个职业。各专业部分别制定相关职业类别的培训条例, 包括教育内容、时间安排、考试办法等, 并会同联邦教科部共同颁布实施。各培训企业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由各州文教部制定。它的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普通和专业教育, 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认定与证书发放由各行业会负责。考试分为中期考试和毕业考试两种, 从考试形式上包括口头考试、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试。通过考试的学徒工才能毕业才能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 成为该工位上的合格技工。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几个突出特点

由德国职业教育的概况我们可以看到德国职业教育的完善性和成功性, 也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推向全球的必然性, 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突出特点。

(一) 同生产紧密结合。

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 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 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 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 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二) 企业的广泛参与。

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 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

(三) 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

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 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 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近年来, 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 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

(四) 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

这种考核办法体现了公平的原则, 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

三、我国职业教育现状

尽管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了空前的重视, 然而社会各界仍然普遍存在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 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够仍然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成绩不好去读职业学校”。

现在有些初中的教师告诫学生, 你要再不努力学习就让你去读职业学校;有的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上了职业学校, 但是家长羞于在同事面前提起, 怕面子不好看。前者是文化观念的表现, 后者是社会心理的反应。这是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具体表现。其实, 在我国有关人力资源政策中曾出台过相关建议:高级技术工人的待遇相当于高级工程师、副教授的平均待遇。但是, 这一政策建议一直没有落实过。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主任陈宇认为, 这是解决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根本原因所在:提高工人的待遇, 让初中级技术工人在社会分配中的份额不断提高, 让他们从事体面的、有尊严的工作。

(二) “职教管理体制须动大手术”。

目前有一个长期没能解决的突出问题, 就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 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口内部对中职、高职的管理没有理顺, 中职与高职分属于两个司管理。虽然职业教育占了整个教育的半边天, 但是在投入数量上仍然是一头多一头少, 在行政架构的设置上仍然是一头大一头小。二是教育口与劳动口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没有理顺, 教育部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各管一摊, 互相独立, 各成体系, 导致各省、各地方的教育和劳动部门对于职业教育的管理存在矛盾。三是教育口与行业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没有理顺, 由于前几年教育体制改革, 几乎所有的行业都退出了职业院校的管理, 但是没有同时建立起一种让行业实际参与职业教育管理的体制, 因而强行割裂了职业教育与各行各业与生俱来的天然联系。

上面的问题导致了严重的两大后果:第一是存在着职业教育的资源缺乏与资源分散并存, 政策缺位与政出多门并存, 投入不足与多头领导并存。结果是基层院校, 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技校, 都只得小心翼翼, 怕站错线、表错态, 左右为难。第二是职业院校与行业关系松散, 培养的学生货不对路。表现是大批人没事干, “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必须动大手术。”这是俞仲文的结论。

四、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尽管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了空前的重视, 然而社会各界仍然普遍存在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 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够仍然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解放思想, 营造一种重能力、重技能的社会氛围。

在德国, 职业教育发展如火如荼, 有的学生不愿意读综合性大学, 而愿意接受职业教育。在我国, 职业教育却被深深地打上了“次等教育”的烙印, 很多学生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读职业学校, 这与我国职业教育不发达有关, 但历史文化方面的原因也不能忽视。我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 孔孟之道盛行, “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 这使得我国当今社会崇尚知识远远超出崇尚能力和技能, 严重地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现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开始起步发展, 必须营造一种重能力、重技能的社会氛围。

(二) 抓住时机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在德国, 企业承担了“双元制”职业教育70%的费用, 这样做不仅使企业获得了高技能的工作人员, 而且为社会提供了大量技能型人才。企业对社会发展应该负有责任和义务。在我国,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据报道, 我国目前各种类型的高级技术工人都出现了短缺的情况, 这对职业教育而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不仅可以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而且是高职院校积极寻求校企合作的好时机。有关部门要引导企业参与到高等职业教育中来。为自己培养高级技术工人。

(三) 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的教师。

教师除了要具有所学专业学士以上学位外, 还应具备某一专业岗位的职业资格, 专职教师还要定期下企业培训或顶岗, 以更新专业知识、熟练专业技能。这些都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 打破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人事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 建立跨部门的管理和协调机构。

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由行业、企业、学校、学生、教育部门、劳动部门等各方代表构成的管理机构, 统筹规划、协调管理本地的职业教育, 解决资源分割、教育与市场和社会脱离的弊端。

总之,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专门人才和劳动者, 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艰巨使命,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摘要:本文研究德国职业教育尤其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模式, 还分析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 同时分析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可以从中得到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我国职业教育,启示

参考文献

[1]闻友信, 杨金梅.职业教育史.海南出版社, 2000.

[2]崔景贵.职业教育心理学导论.科学出版社, 2008.08.

篇3:许丽 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已发表.东北学报)

关键词:鲁尔工业区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

一、鲁尔区的自然资源和工业发展情况

鲁尔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之一。鲁尔区位于德国经济发展最发达的北莱茵——斯特法伦州(简称北威州)的中部,是北威州的5个区之一,包括了11个县市,其中有多特蒙德、埃森、杜伊斯堡等比较有名的工业城市。鲁尔区有全世界最大的内河港口,繁忙的内河航道和欧洲最密集的铁路网,高速公路四通八达。

二战以后鲁尔区产煤量约占德国西部总产煤量的90%,钢产量占德国西部总量的70%。鲁尔区集中了炼钢、轧钢、制铁、炼油、汽车、造船、机器和电器设备制造厂等。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鲁尔区的煤炭开采成本大大高于美国、中国和澳大利亚,加上石油和核电的应用,对煤炭的需求量有所减少。1957年,鲁尔区共有141家煤矿,雇佣了50万以上的矿工。从60年代起,鲁尔区的煤开采量逐年下降。由于技术的发展,钢铁、汽车、造船业需要的人数较少,钢铁生产向欧洲以外的子公司转移,钢铁产量也开始收缩。因此,从60年代开始,鲁尔区传统的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开始衰落。煤矿和钢铁厂逐个关闭。70年代末期,鲁尔区已全面进入了经济萎缩时期。

二、鲁尔区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成功经验

(一)以传统工业为基础,充实、调整区域产业结构。鲁尔区是德国许多大企业总部的所在地,区域产业结构的特点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大企业产业结构的性质和变动的影响。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煤、钢两大部门一直是鲁尔区发展的两大支柱,因此这两大部门陷于危机便直接导致鲁尔区经济结构的老化,并使鲁尔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国家的资助下,鲁尔区首先采取了对企业实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过程。煤炭生产就集中在7个大煤矿中。钢铁工业也同期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关闭和合并老厂,扩建新厂,进行企业内外调整,加强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和协作化。联邦、州政府及鲁尔区煤管协会都想方设法改善鲁尔区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工业迁入鲁尔区,这类企业已遍及全区,大多是技术精良的中小企业。现在,鲁尔区正朝着一个既有强大传统工业做基础,又有日渐壮大的新兴产业为增长点的多部门的综合工业区方向发展。

(二)合理谰整区内生产力布局。鲁尔区早先的产业布局都以接近原料地为原则。在20世纪60年代区域总体规划中提出了划分三个不同地带,平衡全区生产力布局的设想,并规定在布局新企业时首先考虑安排在边缘发展地带,同时控制杜伊斯堡、埃森等大城市的发展,有计划的从核心地区向外缘迁厂。同时,对传统产业依据不同的情况实行关、停、并、转。

鲁尔区区域结构的变化同样集中体现在其城市的职能演变上。鲁尔区是一个人口和城市的密集地区,城市的发展经历了单一的煤矿城市——钢铁城市——化工城市——综合性城市的发展道路;城市规划也从早期的杂乱无章的无规划状态向全面规划的现代化城市发展。在区域更新过程中,许多城市从原先的单一职能演变成为一专多能的综合性城市,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人口在50万以上,构成了一个多中心的莱茵——鲁尔城市集聚区,人口超过1000万,为世界主要大城市集聚区之一。

(三)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生产力。在世界科技史上,德国的工业技术占有重要的一席,而鲁尔区就是德国许多技术发明诞生地,因此科研基础十分雄厚。面对新的形势,鲁尔区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改革创新,加强科研界与经济界的合作,把区内的经济中心和科研中心联系起来,以加快科研成果的应用。其次,改革传统教育,创立新兴学科,并把高等院校的教育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州政府试图将鲁尔区建成“欧洲高等院校区”。在发展新技术的同时,对传统工业的全面改造,如建立科学技术革新的信息中心,政府帮助企业,优化向中小企业转让技术等,大大加快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

(四)开发工业传统资源,拓展区域产业新功能。在逆工业化的过程中,鲁尔区开始对自身积淀的区域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思考,尤其重视对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借鉴英国、瑞典等一些国家的经验,鲁尔区从1989年提出“IBA”计划,经过长达10年的摸索,走过了一条从零星景点的独立开发到区域性统一开发的模式,工业旅游已成为鲁尔区的新时尚。从景点开发模式来看,大致有四种具体模式:(1)博物馆开发模式。(2)休闲、景观公园开发模式。(3)购物旅游相结合的开发模式。(4)传统的工业区转换成现代科学园区、工商发展园区、服务产业园区。1998年,区域规划机构制定了一条连接全区旅游景点的区域性旅游路线,这条被称为“工业遗产之路”的线路,几乎覆盖整个鲁尔区。

(五)完善环境管理和建议,重塑田园都市风光。长期以来。鲁尔区企业各自为政,公害严重,环境污染大于国内任何一地。为了根除公害,治理环境污染,州政府投资设立环境保护机构,颁布环境保护法令,统一规划。第一个行动就是改造河流。建立了完整的供水系统,设立微生物净水站。另外,全区的烟囱自动报警系统已经全部建起,使大气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区域总体规划中制定了营造“绿色空间”的计划,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现在,鲁尔区所在的北威州拥有了1600多家环保企业,成为欧洲领先的环保技术中心。

总之,经过上述调整和改造,鲁尔区远不是一个衰落的工业区,而恰恰相反,保持继续发展的势头,全区GDP约占原联邦德国GDP的7%左右,相当于葡萄牙或丹麦全国的GDP。鲁尔区区域整治的经验表明,传统工业区的改造和建设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才能充满活力,走上重新振兴之路。

三、如何借鉴鲁尔区的成功经验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

德国鲁尔工业区和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在自然资源、工业发展情况、本国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产业结构调整改造的动因等方面具有较多的相似性和较大的可比性。脱胎换骨后的鲁尔区工业基地在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工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鲁尔区域创新和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为振兴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了鲜活的样板。笔者认为,当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借鉴鲁尔区的成功经验,以便从根本上振兴东北地区经济。

(一)设立调整改造指导委员会。由于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是一向综合性的治理工程,涉及到诸多部门和地区利益,为协调各方利益,应借鉴德国鲁尔区治理经验,由国家发改委、国资委、国土资源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共同成立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指导委员会,负责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的制定实施,部门间协调以及资金的管理和效果评价。

(二)突出调整改造思路反重点。从鲁尔区的经验看,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关键是地区经济振兴,而不是企业解困。因为只有地区经济得到振兴,产业竞争力得到不断提高,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今后老工业基地的调整与改造应以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为突破口,以全面振兴地区经济作为目标,把着重点放在扩大就业,调整结构和提升产业竞争力上。

(三)对衰退企业退出实行授助政策。对衰退企业退出实行援助政策,这是一些发达国家的共同做法。联邦德国在20世纪60年代针对鲁尔区的衰落趋势,采取了一系列产业专业转移援助政策,使其走上产业结构多元化的道路。当前町以考虑实行两类援助政策:一是对煤炭、森工、有色金属等资源性衰退产业的退出实行援助政策,重点放在因资源枯竭而导致矿井关闭以及相关产业的援助上。二是对那些缺乏竞争优势,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国企退出实行援助政策。

(四)实行国家支持下的就业政策转移。建议国家在总结辽宁阜新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的范围。国家应鼓励这些城市培育和促进就业由资源枯竭或衰退性产业逐步向新兴产业转移,对此,中央应考虑予以一定资金补助,并提供减免税收、低息、或贴息信贷、加速折旧等政策支持。刺激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发展。建立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制度,为就业转移创造条件。

(五)支特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发展。东北地区在机床、航空、汽车、造船、发电设备等重大装备制造业及零部件工业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有条件建成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国家在政府采购、买方信贷、卖方信贷、招标投标方面,给老工业基地以较多机会。在重大装备国产化项目、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等方面,按照“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技术创新和专业化分工协作,逐步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形成完善的产业配套条件和产业链体系。

篇4:许丽 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已发表.东北学报)

1 德国双元制模式有三个层面

1.1 思想层面

德国教育专家胡勃先生认为:“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其称它为一种教育制度, 不如称它为一种‘思想’, 是一种注重实践、技能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思想”。这是对双元制指导思想较为精辟的概括, 其表达了双元制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它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这一思想层面的二个重点在于“注重实践、技能”和“为未来工作”, 即双元制强调的是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双元制强调的是就业和直接通向生产岗位为未来而工作的一种教育, 而不是其他什么“基础教育”和“晋升教育”, 在这一思想层面的指导下, 德国双元制职教体系无论教育和实践训练时间的分配, 还是培训的运行机制;无论是课程目标制定, 还是课程方案的描述;教学方法的运用等都体现出强烈的实用性、综合性、岗位性、技能性等特征。这一思想层面为双元制宏观上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1.2 机制层面

双元制是一种制度, 其是国家立法双方遵循, 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一种办学制度。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强烈经济行为, 企业行为的教育形式, 没有企业的参与将是一种不成功的职业教育。德国政府为了保证职业教育的有效性, 便进行职教立法, 将职业教育变成校企合作, 企业为主的教育体制, 双方严格遵循《职业教育法》和《教育法》的规定, 履行着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在这种制度的保证下, 企业均把职业教育作为“企业行为”来看待, 企业内不仅有相应的生产岗位供学生生产实践, 还有规范的培训车间供学生教学实践;不仅有完整的培训规划, 还有充足的培训经费;不仅有合格的培训教师和带班师傅, 还有相应的进修措施等等, 这一切均使双元制的“机制层面”更为健全、更为完善, 而使整个职教体系得以有效而顺利的开展。

1.3 模式层面

德国双元制又是一种模式, 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从总体上讲旨在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的竞争和发展的能力, 和在工作中具体的发现、分析、解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及其操作、应用、维护和维修能力, 以及独立、协作、交往、自学等—系列关键能力的培养。德国双元制课程模式为达到“能力本位”的课程目标, 具体体现在课程结构上的宽基础、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课程编排的综合性、课程实施上的双元性、课程比例上的实践性、教学方法上的先进性、课程管理上的开放性, 以及课程评价上的实效性等, 这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为双元制能力本位的实现并为现代化企业培养适用人才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

2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启示

德国的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大学教育, 大学教育重视理论学习, 是学科体系, 而职业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 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双元制”是由企业和相应的职业技术学校共同完成的职业教育, 它具有严格的法律基础。联邦整体具有完善的职业教育法, 明文规定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不能直接进入大学, 进大学必须获得许可证。各州在联邦职业教育法的基础上, 根据各州经济结构特征和具体情况, 又有相应的法规, 对于职业教育, 如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和学校, 以及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关系都有明确的规定。联邦政府设有联邦职业教育所, 州、地区也有相应的机构, 机构中有企业和雇员双方的代表;“双元制”是由企业和相应的职业技术学校共同完成的职业教育, 其主要特点一是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二是以技能培训为主;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中起到很大作用, 联邦的职业教育法规确定了行业协会的地位, 所有企业都是相应行业协会的成员。企业在“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行会中有一个职业教育考试委员会和由企业、雇员、教师代表组成的教育委员会, 负责职业考试的相关事宜以及确定企业的培训资格。

在“双元制”教学中, 学生分别在企业和学校接受教育。60%-70%的课程在企业中进行, 如生产岗位、培训中心、跨企业培训中心;30%-40%的课程在职业学校进行。在不同的教学地点, 教学形式与内容就有所不同。比如, 在企业所遵循的法律基础是联邦职业教育法, 在职业学校所遵循的就是各州制订的学校教育法。企业所执行的教学文件是职业培训条例, 职业学校的教学文件就是各州制订的教学计划框架。企业的教学内容是技能以及与技能有关的能力培养, 职业学校的则是理论与普通文化课。企业所采用的教材是联邦职业教育所编制的技能模块, 职业学校所采用的是基础教材与专业教材, 没有统一的教材要求, 但教材非常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符合企业实际, 贴近职业现实。企业的教育者是实训教师, 由企业雇佣, 经过职业培训, 有2到5年的教学经验, 学过教育学、心理学, 没有犯罪前科。职业学校的教师, 则必须是大学毕业生, 经过录用考试, 没有犯罪前科。在企业, 学生的身份是学徒, 并与企业签订合同, 合同由行会管理, 企业每月向行会交纳一定的费用。在学校, 他们则是学生。考试的方式也不同, 在企业, 由行会组织进行技能考试;在学校, 由行会管理进行理论考试。学习期满, 企业向学徒颁发培训证书、技工考试合格职业资格证书。学校则颁发结业证书。学生在企业的学习费用由企业负担, 在学校的学习费用则由州政府支付。

3 德国职业教育及其可借鉴的若干经验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职前的职业教育, 向即将参加工作的学生传授相应的职业知识、必需的职业技能与相应的经验;二是进修, 主要为了适应新技术的变化而进行的短期培训;三是转岗, 行业的更新与产业结构的调整, 原有产业的从业人员面临新的职业选择, 必须通过职业教育以适应新职业需求。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方式和考试方式都围绕职业需要来进行。专业设置由各州根据实际需要, 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完成。职业教育的能力培养是以社会职业能力为本位的, 以受教育者为中心, 所以社会的需要会反馈为学生的需要, 学生的需要又成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双元制”教育究其实质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岗前培训, 教育各环节的实施都紧密围绕着企业的用人需求, 增强了社会实用性, 节约了教育资源的投入。它对中国的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高育奇.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职业与教育, 2007, (7) .

[2]聂磊, 申文缙.德国职业教育技术教学论的理论模式探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 (5) .

[3]陈炳和.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 2006, (5) .

篇5: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启示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征

1.完善的职业教育立法保证职业教育的实施。德国职业教育立法起步比较早、比较系统,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统一透明操作性强职业教育法律体系。早在中世纪最早的职业教育法令就规定了入学条件和学校义务、师资培训、秀爷年限、每个工种的学科设置和具体培训方法等。1871年将职业教育定为义务教育。在宪法中规定了18岁以前完成普通义务教育而没有进普通高级中学的青年必须接受义务职业教育。为了使职业教育体系适应经济走向市场,依法发展,联邦德国颁布了十多项有关职业教育的法令职业教育法职业促进法手工业学徒结业考试条例等。

2.校企密切合作,同生产紧密结合,企业广泛参与。校企联合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学校负责理论教学,企业负责实习培训,学生边学习边上岗实习,两者同步进行,毕业时学生同时获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接受的企业目前使用的技术和设备,培训主要是以生产性劳动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培训师。一些没有能力的中小型企业也可以通过跨国企业的培训或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的方式参与职业教育

3.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的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

4.培训与考核分离的考核方法,文凭含金量高。考核由行业协会、企业、学校三方选出的工会代表或企业代表、培训企业培训师培训学校教师组成考试委员会,全国统一结业考试,这种考核方法体现了公平的原则,是岗位证书更具有权威性,含金量更高。

二、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1.德国职业立法经验推动我国的职业教育立法。德国在1981年就颁布了第一个职业教育立法,但是我国是在改革开放后才认识到职业教育立法的重要,从1878年到1996年我国共用了9年的努力在《教育法》的基础上制定并颁布了《职业教育法》。相比德国的职业教育立法,我国的职业教育立法明显落后于德国。德国构建了来你帮职业教育保障法、企业基本法、职业培训了条例以及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等于基本法相配套的系列法律法规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成为西方职业教育法律的成功典范。相比之下,我国职业教育立法只有一个职业教育法作为总的法律,对于各职业教育的各方面规定要求都不及德国来的完善。

2.改变民众观念,加大职业教育的宣传。在德国完成基础义务教育之后,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进入职业学校学习,完成学业后进入企业工作。但是在我国观念上的差距明显。职业教育只是很多没有进入本科的学生的选择,因此职业教育学生的层次都较低,自控能力较差。所以,转变国民的观念十分重要这还需要国家的宣传,企业的支持和学校的关注。

3.注重师资培养和培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德国师资十分精良,对职教学校的老师要有学历和资历的要求,必须经过两年以上的工厂时间才具备职教学校教师资格,待遇较好。德国职业学校教师一般能一专多能,身兼数职。而我国职教学校老师一般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分开教学,双师型教师比例较少。职教师资来源于师范院校和非师范院校类普通高校。就形成职教教师受过师范教育着不具备专业技能,纸上谈兵的现象。培养双师型教师刻不容缓。

4.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成为生产服务一线的专业技能人才。不得不提到学校与企业的双面合作,互惠共赢。德国正是做到了双元——学校、企业,职业教育才能发展的愈来愈成功。在德国,德国企业有一个共识职业教育是对未来的投资,所以一半以上的企业直接进行或参与职业培训。并且法律上也明文规定了企业参与职教。现在许多学校认识到加强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招生、就业、实践的过程中都需要企业的踊跃参与,资源共享。企业要有自觉参与与支持职教的理念,为此企业应该多做工作。

【参考文献】

[1]高育奇.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7,21:58-59

[2]李英英.美国、澳大利亚、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D].华中农业大学,2011

[3]郑兰霞,贾磊,李自鹏.德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及其启示[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62-65

[4]石伟平,匡英.比较职业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篇6:许丽 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已发表.东北学报)

一、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特点

(1)双元制的一元———职业技术学校。首先,职业技术学校是德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其次,职业技术学校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一元。实施“双元制”职业培训的职业技术学校,大多使用教和练相结合的方法。(2)双元制的另一元———企业培训中心和跨企业培训中心。企业培训中心是德国实施职业教育最重要的机构。企业内职业教育包括“双元制”职业培训、 熟练工短期培训、各种职业继续教育,以及大、中学生的实习。 其中,跨企业培训中心最重要的培训是学员的职业培训、转岗培训、再就业培训等。

双元制模式的特点是:(1)培养专业技术能力同生产紧密结合,以保证学以致用。(2)先进的培训内容、方法及用人单位的积极参加,充分利用社会资源。(3)良好的互通互融式的各类教育形式,吸引一定数量的优质生源。(4)教学与考试相分离的考核办法,以保证教学培训质量。(5)国家标准,第三方权威认证, 法律保障,以培养高素质人才。综合来看,德国职业教育主要从上面几个方面保证职业教育的高效性。

二、德国双元制教学计划培训规则制定

(1)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由各领域的专家、企业家、高级培训师、学科带头人、心理学家等组织课题组,确定完成方案,经州教育部门专家认证,批准执行。其特点:一是教师团队组织教学课程内容模块,二是教学课程内容模块可以交叉互用,基础知识互融互通。(2)企业培训中心培训规划。由联邦科学教育部负责下达,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负责培训规则,经联邦经济发展部组织专家认定,批准执行。其特点:一是学习领域专业方向培训全面专业技能,二是职业行为能力培养以核心能力为目标。

三、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启示

双元制的培训教学模式,之所以能成为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教育模式,是因为它有高素质、高水平、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和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德国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也是成绩一般或差一点的,因为成绩优秀学生上文理中学或大学了,和我们现在学生生源有相似地方,生源质量也不是很好。为此,也造成职业院校教师教学上很大的困难,一般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很难被学生所接受。因此,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特别重要。 数控技术是采用计算机实现数字程序控制的技术。数控技术专业是培养掌握数控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众所周知,数控技术是体现国家综合国力水平的重要基础性产业,目前我国数控技术人才极为匮乏。双元制的典型教学方法是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因此,在数控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探究,更好地培养应用型高级数控技术人才。而四步教学法通过讲解、演示、模仿、 练习四个步骤,可以使学生全方位地掌握数控技术内容与技巧, 因此,也要重点采用。四步教学法适合初学阶段的技能练习,可以小班教学形式进行。讲解:讲解课题的全部内容和过程。讲解要点,安排提问机会。演示:示范课题的全过程,重点难点放慢速度,可以多次示范。模仿:根据教师的示范练习,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模仿、试做。让学生理解,说明道理。练习:充分练习,分析总结,肯定成绩,纠正错误。这样,学生通过认真学习与严格训练,可以真正提高自己的实际能力,成为社会欢迎的高素质人才。

四、结束语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的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提高我国的职业教育水平。无论数控专业还是其他专业,只有采用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先进实用的教学培训方法,才能促进职业教育向前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并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探讨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篇7:许丽 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已发表.东北学报)

[关键词]德国 高等职业教育 培养目标 保障机制

[作者简介]李海宗(1963- ),男,甘肃陇西人,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冯旭芳(1983- ),女,浙江慈溪人,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0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浙江 杭州 310014)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3-0031-02

德国以其职业技术教育系统结构完善、办学形式灵活多样、培养人才效率较高等优势,享有良好的国际声誉。其发达的职业技术教育系统被认为是德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秘密武器”,而其发达的高等职业教育系统更是在经济的高速发展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其与众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正是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和生命力所在。

一、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德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层次与结构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确定的。每一层次和类型的职业技术教育,都有比较严格、规范的具体要求。根据其培养目标、功能特色等,可以将属于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的学校大致分为四类: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学院、专科学校、师傅学校和专科学院。每种类型的学校都制定有针对社会需求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

1.高等专科学校。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基本属于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承担着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重任。《德国高等专科学院(校)发展协定》中明确指出,高等专科教育不是大学的初级阶段,而是一个完整的教育形式。这就决定了高等专科学院(校)的培养目标与学术型大学的培养目标不同。高等专科学院(校)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较坚实的科学技术知识基础,能将设计变成现实产品,善于实践,能动手解决现场技术问题的“桥梁型”工程师和善于经营管理的“运筹型”经济师。这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模式,其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在分别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二者的结合。高等专科学校的毕业生主要在经济界和企业界就业,由于他们具有更多的实践知识,能更快地适应实际工作,从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2.职业学院。职业学院是个别州实行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属于企业与政府合作举办的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学院以双元制的职业技术教育方式进行,是以高等学校为主的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企业和学校相结合的双元制职业技术培训。职业学院的培养目标与高等专科学校大致相同,主要为企业培养工程师,学制三年,相当于我国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学习可分为基础学习阶段和深化学习阶段。在基础学习阶段,只学习本專业的基础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培养目标为助理工程师、助理经济师,完成该阶段学习后可结业也可进入深化学习阶段继续学习;在深化学习阶段会对各专业方向有所侧重,培养相当于工程师水平的专业人才。在职业学院的双元制培训中,企业起着重要作用。企业不仅参与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补充特殊的应用性专业知识,通过在企业中的实习环节,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并积累实践经验。

3.专科学校和师傅学校。专科学校是为已完成职前培训如技工培训的职业学校毕业生设立的较高级的职业学校,是职务晋升继续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类学校。专科学校入学条件为双元制职业学校毕业且具有至少两年的职业实践经验。师傅学校类似职业培训,是一种职业继续教育机构,师傅学校教育本质上也是一种晋级升职性质的教育。其入学条件为具有五年职业实践经验的双元制职业学校毕业生。专科学校和师傅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中级技术和管理人员。

4.专科学院。专科学院是为已完成国家承认的职业培训、具备职业实践经验的人提供进一步职业培训和职业进修,为职务晋升做准备的职业教育。其入学条件是:具备中等教育结业证书,已完成学制为2~3年国家承认的职业培训,并具有2~3年职业实践经验者。其目标是培养中级管理人员。

二、德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保障机制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不仅在于各层次的学校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还得益于有一套健全的保障机制,以确保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的有效实施。

1.通过法制的规范实施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德国注重教育立法,并强调依法治教。1969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是最基本的职业教育法令,它分别就职业培训的概念、内涵、法律的适用范围、初级培训关系的建立、职业培训组织、职业培训委员会、某些经济部门和职业的特定规定、违法行为应判处关押或罚金等做了详细的规定和说明。之后又相继出台了与《职业教育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诸如《青年劳动保护法》《手工业条例》《企业基本法》《培训员资格条例》《职业教育促进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等。1981年的《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对《职业教育法》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对立法咨询机构及研究职业教育培训有关问题的机构做了详细的规定和说明,从而保证了相关问题的确定性。2006年,德国又出台新的《职业教育法》,促进了职业教育经历被大学所承认。此外,各部门、行业、地方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条例或实施办法,从各个方面对职业教育做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正是职业教育立法的不断完善,才保障和促进了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2.教育上的分权和自治是高等职业教育成功实施多样化的前提。德国的教育在行政管理方面是典型的联邦制,完全由各州自治。这种教育上的分权和自治促使各州根据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优势教育。因此,避免了全国上下在教育上的单一性,满足了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教育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经济相适应,注重社会的实际需求,积极调动各种人力和物力资源,从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发扬传统的同时,积极吸收国外经验,注重办学效率。从而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多样化发展的局面。

3.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都普遍采用“双元制”教育培养模式。“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制度的核心。这一制度核心在教育培训中的特征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例如,职业学院的学生每周两天在学校学习,3~4天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每个学生不仅要接受严格的理论文化教育,还必须接受严格的实践操作训练。学校课程中,大约60%是专业课程,40%是普通教育课程。通过这种双重训练,毕业生在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方面均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可“零距离”上岗。

4.严把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关。为了保证其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较高的水平,联邦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和方面都制定了明确和统一的标准。学生完成高等职业教育后,要参加国家统一考试,考试通过者方可获得毕业证书。考试的重点是所学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与操作水平,理论考试也很重要。考试由国家专门机构负责,与在企业、学校、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等教育机构没有直接联系。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考试的真实性、严格性及可信性。

三、对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通过对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保障机制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发现: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离不开其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保障机制的有效实施。要实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也必须进行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并且国家、社会和行业、企业必须进一步发挥各自职能,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

1.明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能停滞不前,要与时俱进,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同时,也要处理好各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问题,定位清晰,目标明确。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发展性的关系,人才培养的长期目标与短期效应的关系等问题。

2.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起步较晚,还处于探索阶段。1996年,全国人大颁布实施了《职业教育法》,各级地方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但与《职业教育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还不尽完善,因此应尽快制定与《职业教育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使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得到强有力的法律保证。

3.拓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多层次办学形式。职业教育的层次,取决于该国家或地区的科学技术发展程度和经济社會发达程度,以及由此决定的市场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程度。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适合建立统一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形式。在一些城市和地区,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就能满足社会需求。而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及京津地区,已具备了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基础和现实需求。

4.推动校企合作办学,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充分调动地方与行业特别是企业在发展职业教育上的积极性。加强校企合作,是实施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进一步密切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因此,要把学生培养成实用型的人才,应实行校企合作办学,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现阶段,政府应积极通过立法规范管理,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部门共同参与的高等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共同培养职业技术人才。

5.建立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目前,我国职业资格认证机构混乱,各行业行政部门自行发证,导致不正当的竞争和部门垄断,大大降低了职业资格证书的质量,损害了劳动者的利益。还导致重复鉴定、重复考核、重复收费,加重了劳动者个人的负担,大量浪费国家人力和物力资源。因此,当前需要建立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消除我国不同类型的职业资格证书相互重叠、重复现象,增加证书的通用性和透明度,以取得社会的广泛认同。

[参考文献]

[1]匡瑛.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76-88.

[2]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04-110.

[3]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36-

138.

[4]Jeroen Huisman.Higher Education in Germany[R].Education infrastructure,2003(1):14-18.

上一篇:要害部位安全保卫制度下一篇:《分数乘法》第一单元教学质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