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基础知识

2024-04-24

中医护理基础知识(精选11篇)

篇1:中医护理基础知识

养生护理原则

养生护理要遵循“神形兼养”的原则,在实施中,把调摄精神与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护理原则相结合,制定出康复护理计划。

“形神兼养”是以养神为主,特别是对于精神残疾的患者实用意义更大,中医养神采用养形调神,以动静结合,动中求静为原则,其实质是取动静结合来调和人体阴阳气血的运行,促进机体康复。

综合护理原则

综合护理原则主要是针对不同病证进行综合施护,适用于病情复杂、老弱痼疾者,用单一康复方法不易奏效,遵循标本缓急的护理原则,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新病旧病等不同情况,制定出急则护标,缓则护本的康复护理计划。

整体护理原则

整体康复护理原则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整体观念为基础,对康复对象进行身心全面的护理。包括以下三方面: 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护理 遵照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的观点,康复护理必须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给予病人适当的护理〖例如〗。适应社会环境护理 对康复对象的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应该有所了解,以便进行有的放矢的情志护理。使病人能够正确对待病情,克服内心的困扰,树立信心,适应社会。注重身、心全面护理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护理康复对象时不仅要细心观 察病人的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变化,以了解和判断内脏病变,而且要注意观察病人的情志变化,从而拟定出相应的康复护理措施。

因人、因证、因病程护理的原则

因 人 施 护 护理时要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素质、行为习惯、病情轻重、残疾程

度、文化水平、经济条件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康复护理措施。因 证 施 护 根据康复对象所患病证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因 病 程 施 护 主要是指康复对象在同一疾患的不同康复期,应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以适应病程中不同阶段的护理要求。

篇2:中医护理基础知识

据《尔雅·释诂》中载:“康,安也。”另据《尔雅·释言》中载:“复,返也。”其含义为恢复健康或平安,在历代中医古籍中,康复一词多用平复、复旧、康健、康宁、再造等词汇加以表述。分类如下:

康 复 分 类含 义传统的康复 传统的康复概念是指恢复,即经过治疗、调理,使病人的健康状况恢复到患病前的正常水平。现代意义上的康复 现代意义上的康复是指综合地和协调地应用医学、社会、教育、职业 等措施,减轻各种疾病损伤和年老体衰所带来的后果,以尽量提高这类患者的活动功能,改善生活自理能力和提高劳动能力,能够重新回到社会生活中去。

2 中医康复护理的概念

中医康复护理是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理论,利用传统康复护理的方法,配合康复医疗手段、传统康复训练和养生方法,对残疾者、慢性病者、老年病者以及急性病恢复期的患者,通过积极的康复护理措施,使身体功能和精神情志能尽量地恢复到原来的健康状态。故古人云:“善调则生,失调则死。”

3 康复护理与临床护理不同点

篇3:中医护理基础知识

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中医临床各科护理工作人员, 共计200人。共发放问卷200份, 收回有效问卷195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97.5%。有效调查对象均为护理专业毕业, 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为93.3%, 工作年限在10年及以下者占比为76.4%, 说明中医护理临床工作主要由学历层次相对较高、工作年限相对较短的护士担任。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2 调查内容及结果

(1) 经征询临床中医护理专家意见, 根据目前通用教材内容, 列出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方药基础知识、诊法、辨证、防治护理原则、针灸、常见病护理、推拿按摩共11个方面的内容, 让调查对象选择在工作中是否常用以及对自己临床工作是否有帮助。选项分别为:A:在工作中经常用到, 对工作帮助很大;B:在工作中有时用到, 对工作有一些帮助;C:基本不用, 对工作没什么帮助;D:不了解其内容。结果见表2。

(2) 为进一步了解临床护理人员对中医名词术语的知晓率, 从教材中选择了部分常用中医名词术语, 让调查对象选择自己了解的部分, 可以选择多项, 结果见表3。

(3) 此次问卷同时调查了护理人员对针灸及拔罐方法的了解情况, 结果见表4。

3 统计学分析结果

(1) 在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方药基础知识、诊法、辨证、防治护理原则、针灸、常见病护理、推拿按摩11项内容中, 前5项多属基础理论部分, 我们将其称为知识类内容;后6项或与日常护理工作密切相关, 或者就是护理工作内容之一, 我们将其称为技能类内容, 将两类选项人次分别相加, 结果见表5。

经χ2检验, 两组数值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χ2=184, P<0.01) , 说明护理人员普遍认为技能类内容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作用总体要大于知识类内容。

(2) 在技能类内容中, 再把诊法、辨证部分与其他部分分别做一比较。

经χ2检验显示, 护理人员认为诊法、辨证部分内容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作用大的人数多于其他技能类内容 (χ2=65, P<0.01) 。

4 讨论

4.1 教材中的技能类内容相对于知识类内容对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帮助更大

此前曾有研究表明, 各层级护理人员对中医护理技术的操作掌握较好, 中医基础知识薄弱[2]。而本次调查结果也反映出临床护理人员对技能类内容对于工作帮助的认可程度要高于知识类内容 (P<0.01) 。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技能类内容应用于临床更直观, 便于掌握、便于考核, 诊法、辨证、常见病护理等是中医临床护理的日常工作, 日积月累, 自然较为熟悉;二是中医经过数千年的沿革, 名词术语留有文言痕迹, 知识类内容对于护理人员来说, 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此前研究表明, 各层级护士对中医四大经典课程培训需求较低, 可能与四大经典博大精深, 护士难以掌握而不愿意学习有关[2]。另外, 知识和技能本身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中医基础知识本身可以转化成卫生宣教的技能。因此, 实现教材和课堂教学的通俗化、趣味化、直观化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4.2 中医辨证论治 (施护) 的工作模式与护理程序关联性较强

辨证论治只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是指运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 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病史的有关情况, 进行分析、综合, 辨明病理变化的性质和部位, 判断为何种性质的证候, 这个过程就是辨证。根据辨证的结果, 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 称为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 确定相应的护理原则, 则称为辨证施护。护理程序是指导护理人员以满足护理对象的身心需要、恢复或增进护理对象的健康为目标, 科学地确认护理对象的健康问题, 运用系统方法实施计划性、连续性、全面整体护理的一种理论与实践模式。护理程序一般可分为5个步骤, 即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3]。其中的护理评估与诊法不谋而合, 护理诊断和中医辨证虽然表述时所用的名词术语不一样, 但其思维方式是类似的, 护理计划和实施则是论治和施护的组成部分。正是由于辨证论治和护理程序的内在关联性, 才在本次调查中出现了护理人员对诊法和辨证对于完成护理工作的高度认同, 被调查者对诊法一无所知的比例为0.0%。

4.3 分析护理人员对名词术语的了解

本次调查护理人员对名词术语的了解情况, 选择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五脏 (95.9%) 、六腑 (89.7%) 、未病先防 (88.2%) 、七情 (86.2%) 、瘀血 (82.1%) 、六淫 (80.0%) 、配伍 (77.9%) 、脏腑辨证 (76.9%) 、气血津液 (74.4%) 、痰饮 (70.3%) 、治病施护求本 (66.2%) 、四气五味 (65.6%) 、扶正祛邪 (63.6%) 、升降浮沉 (56.4%) 、既病防变 (55.4%) 、奇恒之腑 (54.4%) 、三因治宜 (46.7%) 、八纲辨证 (42.6%) 、归经 (41.5%) 、君臣佐使 (25.1%) 、八法 (19.5%) 、六经辨证 (18.5%) 、卫气营血辨证 (15.9%) 、三焦辨证 (15.4%) 。

从以上顺序可以看出:护理人员对于大众耳熟能详、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名词术语较为了解, 如五脏、六腑、未病先防、七情、瘀血、六淫等;护理人员对于除脏腑辨证以外的其他辨证方法并不是太了解, 这与脏腑辨证在临床普遍应用最广、其他辨证方法应用较少有关;而君臣佐使、八法等词语因在护理工作中接触较少, 故护理人员不太熟悉。

4.4 针灸按摩疗法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本次调查发现, 认为针灸、推拿按摩“在工作中有时用到, 对工作有一些帮助”的护理人员人数比例要高于“在工作中经常用到, 对工作帮助很大” (P<0.05) , 与该两种疗法的专门化有较大关系。目前在临床工作中针灸、推拿按摩疗法多由专门科室完成, 多数情况下不再是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

在针灸及拔罐方法中, 护理人员了解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拔罐法 (70.8%) 、灸法 (57.9%) 、毫针刺法 (42.1%) 、耳针 (37.9%) 、皮肤针刺法 (28.7%) 、电针 (27.2%) 、三棱针刺法 (20.5%) 。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 针灸及拔罐方法中无创或创伤很小的拔罐、灸法等护理人员较为了解。有的护理人员认为还应补充穴位贴敷等疗法, 提示了针灸疗法在教学中仍占相当比重, 但侧重点应为一些常用穴位的准确定位、主治和简便易行、无创少创的疗法。

综上所述, 本次调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临床护理人员对中医护理知识、技能的认知状况, 可以为教材建设、校内教学改革和继续教育培训提供一些参考。

摘要:中医护理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护理人员的中医知识、技能水平直接影响临床工作效果。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对北京市3家中医医院或中西医结合医院的部分临床护理人员进行中医护理知识、技能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 以期为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和继续教育培训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中医护理,中医知识,中医技能

参考文献

[1]岳树锦, 杨晓玮.社区护士中医护理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 2012, 26 (3) :798-801.

[2]谢卫梅, 陈惠冰.中医医院护理人员中医护理培训需求调查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 2015, 7 (13) :139-142.

篇4: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的尝试

【关键词】中医护理;基础护理;中医理论

【中图分类号】R2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371-01

护理的理念历来在中医中占有重要位置,“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充分显示了护理在中医中的作用,按摩、针灸等传统中医方法在护理中的应用也显示了中医护理在基础护理中的作用。

1基础护理中引入中医护理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现代健康的概念包括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人的健康、疾病是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决定的[1]。护理也已经由疾病为中心转为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为整体,以生物学的病人与社会、心理学为整体,以病人与社会及周围的环境为整体,即整体护理。而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就是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整体观念包括了人体、社会环境、心理等各方面,要求各方面的平衡与统一。这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相一致[2]。充分说明了中医护理与现代整体护理的理念是一致的。中医护理是整体护理的需要。中医护理能丰富优质护理内涵[3]。中医护理在预防、治疗和康复护理中尤其是预防和康复护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药、按摩、针灸等均有助于康复治疗,对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生命质量都有重要意义,并有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真正做到“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预防和康复护理。

中医护理有自己的护理特色和优势,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这种特色和优势更是发扬光大,中医药技术为中医护理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为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环境。

2基础护理中引入中医护理的方法

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首先要提高护理人员的认识,认识到中医护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重视中医知识的学习,掌握中医药知识与技能,是做好中医护理工作的基础。《中医护理工作指南》中明确要求,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在中医医院工作三年内完成中医理论与技能培训时间累计不得少于100学时。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中医护理技术,必须有中医护理的理念,有一定的中医理论基础,护理操作规程要在这些理论基础的指导下进行。其次是在基础护理的教学中引入中医护理。护理院校的学生时期,是打好基础的时期,将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的教学,可以加强学生中医护理的理念和提高理论基础,并将中西医护理相互结合,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两来从事护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可促进社区医学与全科医学护理的发展。再次是要护理人员进行中医护理与基础护理操作培训。在护理操作培训中,要结合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将中医护理中的病情观察及护理、心理护理、用药护理、康复训练护理、饮食调护等护理方法融合在基础护理操作中。让护士正确理解预防与治疗的原则,树立“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观点。理解观察在护理中的作用,了解心理护理对治疗的作用,多于患者沟通,帮助病人克服负面情绪,“五志过极皆能生火”,“既来之则安之”,使患者保持乐观、平静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在饮食调护中,帮助病人制定合理的食谱,教会病人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如对口舌生疮的患者,除遵医嘱给予清热解毒的外用药物外,还要嘱患者忌食油腻煎炸食物,以免心火亢盛,心火上炎。同时在情志护理上,嘱患者不要有激动发怒等过激的情绪,以免火上加火,使病情加重或者拖延治愈时间。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膳食护理,并且有时还可以代替药物的治疗[4]。尤其是在病人初愈,脾胃功能还未完全恢复时,应少食多餐,以促进病人的康复。第四是要将中医护理的知识融入基础护理实施。如长期卧床的病人,可运用康复护理的理念,为病人进行背部和肢体按摩,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在测量脉搏时,可利用脉象形成的原理,从脉搏的次数、节律、浮脉、沉脉、数脉、缓脉等判断疾病的性质、部位等[5]。

3将中医护理的特色融入基础护理

在将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的过程中,将中西医进行结合,各取所长,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的特色。如压疮护理时,在常规压疮护理的同时加用中医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护理效果,缩短疗程。如首先对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程度进行评估,可用浸泡中药红花、紫草、丹参的酒精进行局部按摩,以促进局部皮肤血液循环,预防压疮的发生。压疮发生后,可以用中药涂抹、清洗、TPD烤灯照射,有利于压疮的愈合。

对风湿性关节炎、骨退化性病变等骨质疾病可通过药浴加按摩,过药液的有效成分刺激相关穴位,达到气血调和、经络疏通、祛邪扶正的作用。

总之,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特点和精华。在辨证施护前对病人的总体情况进行了解,在护理中综合分析望、闻、问、切所搜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辨清疾病的性质、部位、原因,结合个体性别、年龄、体质及气候的变化,结合情志调节选择合理的护理技术,如针灸、推拿、药物薰洗等相应的护理技术进行疾病防治。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可以发挥中医护理的优势,增加基础护理效果,促进基础护理的发展,提高护理人员观察疾病的能力,丰富优质护理的内涵,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黎娟兰.将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的尝试[J].内蒙古中医药,2013,(12):163-165.

[2]冯明英,熊玉华,黄琼芳.医科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探[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7):382-383.

[3]陈超.中医饮食护理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22):12-15.

[4]楊翔宇,成翼娟.护理质量评价中医院感染评价标准的构建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0,(11):29-31.

篇5:中医护理基础知识

中医历来十分重视预防疾病,认为预防是积极的、主要的,相比之下,治疗则是被动的措施。

治未病包括两个方面: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未病先防在护理中的应用

预防疾病的发生,其护理内容包括:养生、情志调理、饮食调理、起居调理及药物调理等。总之,未病先防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养生方面,要调摄精神,适时起居,锻炼身体等。道家主张要清净无为、贵柔和返朴归真。儒家的养生思想则强调精神调摄、注意身体护养、倡导饮食卫生。

调摄精神、情志舒畅、锻炼身体

调节饮食、适时起居

劳逸适度、睡眠充足

适应气候变化,避免外邪侵袭

药物预防与人工免疫

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是在发生疾病以后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护理工作的重点是观察病情变化,给予适宜的护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说明外邪侵入人体,如果不做及时处理,病邪就步步深入,侵犯内脏,病情愈来愈重,治疗就愈困难。所以,在护理和防治疾病过程中,一定要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传变的途径,做到早期预防,早期准备。

篇6:中医护理基础知识

人体有各种时间节律,人体的气血阴阳随着昼夜、四时阴阳、寒热的消长而变化。若顺其势而用药,即阳药用于阳长之时,阴药用于阴长之时;升药用于升时,降药用于降时,就可借助阳气生发或阴气沉降的作用趋势,更好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选择用药时间

需借助人体阳气祛邪的疾病,多选用扶阳益气、温中散寒、行气和血等治法与方药时,宜早晨或上午服用。

◆ 升提外透的药物,宜午前服用;

◆ 祛除阳分、气分之邪的药物,宜清晨服用;

◆ 温阳补气的药物宜清晨至午前服用。

需借助人体阴气祛邪的疾病,多选用滋阴补血、重镇安神、清热解毒等治法与方药时,宜午后或傍晚服用。

◆ 苦寒攻下的药物,宜下午或晚上服用;

◆ 清泄阴分伏火的药物、养血宁心安神的药物,宜入夜服用。

确定用药时间

一般中成药宜在进食前、后2小时服用,一日2~3次。

急性病、热性病应随煎随服,使药力持久。

健胃药、制酸药宜饭前1小时服用。

消导药、对胃肠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宜饭后1小时服用。

安神药宜睡前半小时服用。

滋补药宜空腹服用。

驱虫药宜清晨空腹或晚上睡前服用。

治疗咽喉疾患的药、清热解暑药宜不拘时间频服。

润肠通便药宜空腹或半空腹服用。

涌吐药宜清晨、午前服用。

峻下逐水药宜清晨空腹服用。

泻下药宜入夜睡前服用,病情严重者,可不拘于此,应酌情给药。

止泻药宜及时给予,按时再服,泻止停药。

涩精止遗药宜早、晚各服一次。

调经药宜行经前数日和经期服用。

平喘药宜哮喘发作前2小时服用。

治疟药宜发作前3~5小时服用。

篇7:中医护理基础知识

剂 型概 念特 点服 法 或 用 法汤 剂药物配成方剂,加水煎煮成汤液,去渣取汁饮服,称为汤剂。 吸收快,作用迅速,

加减灵活,能照顾到各种体质的病人及不同病证的特殊性,适用于一般病证和急性病证。 内服、熏洗、灌肠。丸 剂一种或多种药物加工成细末与水或蜜、米糊、面糊、酒、醋等赋形剂混合制成的内服丸剂。 吸收慢,药力持久,

体积小,服用、携带、贮存方便,常用于慢性疾病的治疗。 散 剂将一种或数种药物研成细粉并混合均匀、干燥。 运用灵活,吸收较

快,节省药材,不易变质,便于携带。 内服,即可直接冲服 或用汤剂、米汤等调服,如元胡散;外用,即将药物外敷、掺、撒疮面或患处,如养阴生肌散。膏 剂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浓缩而成的剂型。 服用量小,外用可缓 慢吸收,持久发挥疗效。 ①内服膏剂有浸膏、流浸膏、煎膏(膏滋),一般用开水冲服。

②外用膏剂有软膏,用时直接涂抹于患处。

③硬膏,用时先以文火烤热,使其变软,待全部软化后,贴于患处,双手用力压匀,皮肤过敏者禁用。丹 剂用含汞、硫磺等矿物

质,经过炼制、升华、熔合等技术处理的化合制剂。 剂量小,作用大,常

用于急性病证。 内服,如回春丹、大活

络丹;外用,如红升丹、白降丹。胶 剂用单味或多味含有胶质的药物熬成胶状制剂。 多用于滋补治疗,贮运方便。 烊化服用,具体服法参

看本章第三节汤药煎煮法。酒 剂又称药酒,是将药物浸泡于酒中,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溶入酒中,得出澄清浸出液的剂型。 对于阴虚火旺之证的病人禁用。 内服,多用于体虚失

养、风湿骨痛。外用可消肿止痛、杀虫止痒。药 露用新鲜芳香药物通过蒸馏收取蒸馏液的剂型。 气味清淡、芳香无

色、便于口服,一般作为治疗中的辅助饮料。 茶 剂由药物粗粉与粘合剂混合而制成的固体剂型。 用量小,贮运服用方

便,多用于治疗感冒、积滞等病证。 服用时,置于容器中以

沸水泡汁代茶服用。合 剂将各种药物通过蒸馏法、渗漉法或煎煮浓缩法加防腐剂而制成的一种剂型。 多用于感冒、咳喘、咳痰等证。 片 剂将一种或多种中药经过粉碎加工和提炼后,与辅料混合,压制而成的剂型。 体积小,用量准确, 易服用,贮运方便。 糖浆剂将药物煎煮后去渣取汁,再熬成浓缩液,加入适量的蔗糖饱和溶液而制成的剂型。 便于服用,比较适用于儿童。 冲 剂将药物浓缩浸膏与适量辅料混合制成的颗粒状散剂。 比丸剂、片剂作用迅

速,服用简单,重量轻,易携带,但易吸潮,需密封保存。多用于外感、肝胆、脾胃等病证。 服用时冲入开水,使其

溶解后,即可服用。注射剂将中药经过加工精制提炼而制成的灭菌溶液。 剂量准确,作用迅

速,给药方便,药液不受消化液和食物的影响,能直接进入人体组织,常用于各种病证和危重病人的抢救。 皮下注射、肌肉注射、

静脉注射、穴位注射。其 他除上述剂型外,还有胶囊剂,如西洋参胶囊;气雾剂,如定咳喘雾化剂;安瓿

篇8:中医护理基础知识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8名被调查者系本院护理人员, 均为女性, 年龄31.98±6.02岁 (22~48岁) ;护龄10.80±7.50年 (1~29年) ;学历:中专9名, 大专48名, 本科71名;职称:副高5名, 中级58名, 初级65名;岗位:护士长34名, 责任护士34名, 带教老师32名, 其他28名;科室:内科片76名, 外科片52名。中医护理教育背景:系中医药大学毕业者9名 (7.0%) , 参加为期2年的西学中培训3名 (2.4%) , 其余参加医院组织的中医护理培训116名 (90.6%) 。

1.2 调查方法

自编“护理人员对中医护理知识与操作的认知与态度调查问卷”, 包括被调查者的背景资料、中医护理相关知识及操作的可行性与掌握程度 (非常认同5分, 比较认同4分, 一般3分, 不太认同2分, 不认同1分) ;中医护理项目开展情况 (是, 否) 等。请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相应条目及答案上打钩, 答完后一并收回。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 收回142份, 回答完整128份, 有效率85.3%。所有数据采用SPSS11.5 for Windows 进行统计处理, 包括描述性分析、t检验等。

2 结果

2.1 被调查者对中医护理的认知与态度

结果显示护理人员对中医护理的必要性认可度较高, 得分率在64%~96% (得分率=得分均值/满分值) , 尤其对生活起居、情志调护、饮食调护、既病防变、养生保健、中医护理操作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积极性较高, 得分率70%以上, 而掌握程度处于中等水平, 得分率54%~65%;对辩证施护和中医护理书写2项认可度相对较低;必要性、可行性、积极性及掌握程度间均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 (r) 在0.41~0.57之间, 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2.2 不同组间护士对中医护理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比较

中高级职称人员对辩证施护、既病防变、中医护理书写和操作的掌握程度高于初级职称人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本科学历人员对辩证施护、生活起居、情志调护、既病防变、中医护理书写和操作的掌握程度高于大中专学历人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对中医护理操作项目的认知、掌握与运用情况

中药湿敷、刮痧、穴位按摩、水针、穴位敷贴、中药灌肠、中药雾化、中药熏洗、中药敷脐、拔罐、耳穴埋豆等项目适合护士开展的认同率均达50%以上, 并且刮痧、穴位按摩、中药湿敷、中药灌肠、穴位敷贴、水针、中药雾化等操作项目掌握率也在50%以上, 中药湿敷、中药灌肠2个项目被50%以上护士临床运用, 其他项目运用较少。认为影响中医护理操作开展的主要因素是:护士中医护理知识不足118名 (92.2%) , 护士人力不足117名 (91.4%) , 医生不开医嘱94名 (73.4%) , 不能收费87名 (68.0%) , 缺乏设施仪器82名 (64.1%) 等, 见表3。

3 讨论

3.1 中医护理知识与操作现状与分析

3.1.1 护理人员对中医护理的认可度较高

调查结果显示, 护理人员对生活起居、情志调护、饮食调护、既病防变、养生保健、中医护理操作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积极性较高。这与中医护理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 针对不同病情, 应用 “标本缓急”、“同病异护”、“异病同护”、“正护反护”、“三因制宜”及“预防为主”等原则进行护理, 注重以人为本, 强调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以及中医护理操作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 简便易行、直观安全、收费低廉、创伤小、见效快, 极大地迎合了患者的需求, 而深受患者喜爱和护士的肯定有关[3]。

3.1.2 护理人员对中医护理掌握程度处于中等水平

调查结果表明护理人员对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运用处于中等程度, 这与护理人员的中医护理学基础较为薄弱有关, 我院是中西医结合的三甲医院, 但仅9.4%的护理人员毕业于中医院校或接受系统的西学中培训, 绝大部分毕业于西医院校, 加之中医院校教育也大多定位于中西医结合方向, 中医护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临床实践存在诸多不足, 导致护理人员的中医护理三基知识和临证能力较为薄弱[4,5,6], 尤其是辩证施护和中医护理书写的认知与掌握程度较低[7,8]。

3.1.3 系统培训有利于中医护理临证能力提高

调查结果表明中高级职称人员对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优于初级职称者, 这与护理部制定并落实中医护理相关理论与技术培训计划, 每年举办“中医护理三基培训”继续教育项目, 组织中医护理科研和教学, 培训并实施中医护理操作项目等, 提高了中高级职称护理人员的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有关。而中医院校毕业生均为本科学历, 对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优于大中专学历者。

3.1.4 影响临床中医护理运用的因素

大多数中医护理操作项目被认同为适合护士开展, 并且刮痧、穴位按摩、中药湿敷、中药灌肠、穴位敷贴、水针、中药雾化等操作项目掌握率在50%以上, 但仅中药湿敷和中药灌肠2个项目被50%以上护士临床运用, 提示中医护理操作项目的临床开展远不如护士对其的掌握。主要原因是护士人力不足, 医生不开医嘱, 不能收费, 缺乏设施等因素有关。目前护士严重缺编, 忙于完成治疗性护理任务, 而中医护理操作一般需护士持续在病人身旁操作20-30分钟, 且绝大多数中医护理项目未列入医疗服务收费项目, 影响医护人员实施中医护理操作的积极性, 也影响医院对相关设施设备的投入。

3.2 促进中医护理发展的建议

3.2.1 培养高级实用型中医护理临床、管理、教学、科研人才

中医护理教育应该在坚持中医护理特色的基础上, 进行教育层次、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 西医护理教育增加中医护理基本知识与操作技术内容;中医医院或中西医结合医院可先在中医特色浓厚的病区进行中医护理模式病房试点, 培养中医护理专业护士, 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为全面推广中医护理技术打下基础;尽早着手培养中医护理专业护士, 建立中医护理专业护士认证制度, 成立资格认证机构, 举办规范、系统和实用性强的继续教育和专科护士培训项目, 使中西医护理知识与技术相互补充、相互融合, 发挥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预防、康复、保健等领域的作用。

3.2.2 加强中医护理学研究与立法

目前中医护理的科研项目少、科研内容层次低, 大多是对现有的护理方法或护理技术的临床疗效的回顾性总结, 缺乏深层次的、前瞻性的、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 这与中医护理学科定位不清, 缺乏科研意识、科研组织管理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等有关[9]。虽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做了规定, 但与针灸学、推拿学等存在诸多重叠、交叉, 《护士条例》也未对中医护理的相关问题进行明确规定。因此, 中医护理技术的范畴、界定、执行中医护理操作的从业资质等均需要中医护理工作者进行系统研究, 相关主管部门制定配套的法规、规章和规范, 用法律形式予以明确规定。要运用循证护理理论与方法, 加大中医护理知识的宣传, 尤其是中医护理在慢性病防治等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提高中医护理学科地位和工作质量[10,11,12]。

3.2.3 加强中医护理适宜技术的推广与运用

护理技术操作以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作为管理的目标, 保证其有统一的质量和标准, 从而对护理行为起到基础保障作用, 因此, 有必要对常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和评分标准进行科学研究;积极争取将中医护理操作项目列入诊疗项目和医疗收费项目中, 促进中医护理事业健康、规范、科学、有序的发展, 保护护士的合法权利, 避免医疗纠纷。

综上所述, 祖国传统医药学以其简、便、验、廉的特点, 在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和慢性病等方面所体现出的独特优势。因此, 应加强中医护理队伍建设、用循证护理原则确认临床护理疗效, 积极开展中医护理培训、研究与推广, 使中医护理技术更科学、安全和有效, 促进中医护理可持续发展。

摘要:目的:了解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护理人员对中医护理知识与操作的认知与态度, 为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自编“护理人员对中医护理知识与操作的认知与态度调查问卷”, 对护理人员进行调查, 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处理;结果:护理人员对中医护理的必要性、可行性的认可度较高;中医护理的掌握程度处中等水平;大部分中医护理操作项目临床运用较少;中高级职称及本科学历分别高于初级职称及大中专学历者,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 ;影响中医护理操作开展的主要因素是:护士人力不足、医生不开医嘱、不能收费、缺乏设施等。结论:护理人员对中医护理的认可度较高, 但临床运用较少, 建议应重视中医护理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中医护理研究与立法, 促进中医护理事业健康、规范、科学和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护理人员,中医护理,认知态度,问卷调查

参考文献

[1]王俊杰.对中医护理人文特色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12) :962-963.

[2]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5-2010年) [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10) :721-723.

[3]王俊杰, 汪丽娟, 边雪梅.中医护理技术优势与展望[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9, 17 (7) :589-591.

[4]沈勤.影响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与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3) :265-267.

[5]孙丹, 孙强, 张辉.中医护理技术教学现状与优化策略[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9) :41-42.

[6]张新.我国中医护理教育的回顾与思考[J].护理学报.2009, 16 (6A) :16-17.

[7]林健, 钱惠康, 郭彩云.适应现代医院发展的护理技术操作项目[J].中华护理杂志, 1998, 33 (8) :461-463.

[8]冯运华.以标准化推动中医护理规范化[J].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 (5) :10-11.

[9]李向真, 韦衡秋, 姜红, 等.常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的标准化研究[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0, 13 (1) :93-94.

[10]李向真, 马丽娅, 庞军, 等.《常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评分标准》指标的D e lph i法评价分析[J].医学信息, 2009, 22 (10) :2071-2072.

[11]邱风兰.循证护理对中医护理发展的影响[J].护理研究, 23 (4) :941-942.

篇9:中医护理知识在现代护理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护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护理的内涵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西医护理来说,很多人的观念里,静脉穿刺是护理工作的重点,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护理的内涵变的更加人文了,而人作为一个整体,无论是中医护理还是西医护理,整体护理都应该贯穿护理工作的全过程,中医护理知识中的情志护理和饮调护理更能体现现代护理工作的内涵。

情志护理

情志护理是指运用调节情志来治疗脏腑疾病的方法。中医学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等精神活动。适度的精神活动是身心健康的标志,过度或不良的精神活动则是导致疾病和衰老的重要因素[1]。《内经》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悲恐”。正常、和调的情志,可使脏腑之气舒畅条达,继而促进脏腑的功能活动。情志异常就会导致脏腑气血功能紊乱,继而伤及内脏[2]。例如:“喜”本来是一种良性的情绪变化,然而“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我们耳熟能详的“范进中举”中范进的结局即是此种情绪的完美表现。另外,中医在情志护理方面,还强调用五音(宫、商、角、徵、羽)入五脏(肝、心、脾、肺、肾)的方法,来调节五脏的生理功能,相当于现代的音乐疗法。虽然这里的情志护理不能单单是现在的心理护理,它是指使整体的人,在各个脏气的协调下,处于最佳的状态;心理护理也不等同于情志护理,它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帮助病人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身心状态。它们相互渗透而又各有千秋。但殊途同归,好的情志护理即好的心理护理,这样能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为护理工作更好的展开奠定了好的基础。

情志护理的重要方法是调摄精神,疏肝解郁,情志舒畅。不管是内科疾病患者还是外科疾病患者,都常有紧张、焦虑、悲观、痛苦,甚至绝望等多种情志变化。要使患者保持情绪安定,不要暴喜暴怒,以免引起气机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要精神宁静、乐观、豁达,应做到节制情欲,学会控制感情,避免情绪波动,护理人员要区别不同情况,做好劝导安慰工作,比如是担心手术会不成功,可以拿以往成功的病例给他打起;如是因病情,疼痛不已,医务人员通过对疼痛的辩证分析,从而进行治疗和护理。让患者解除思想负担,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使脏腑气血功能旺盛,使疾病早日痊愈。

饮食调护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讲述的是春夏季节,宜保养阳气,秋冬季节,宜保养阴气,这是传统中医学中人们用于养生防病,延年益寿的重要指导思想。“药补不如食补”,“食补”在现代临床工作中,虽不能与西药相媲美,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功效,但对病患能早日康复,防止或是减少各种并发症,起到重要作用。

春日養阳重在养肝,五行学说中,肝属木,与春相应,主升发,喜条达疏泄而恶抑郁,故宜多食甘而少食酸,“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应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禽蛋、牛奶、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还要顺应气候,不可骤减衣物,注意防寒保暖。夏时为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制肺金,火之味为苦,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气而制肺气,故夏季应少食苦味,多食酸味、咸味,且饮食不可过寒贪凉,清淡易消化,是夏季养阳应特别注意的。秋季饮食应顺应肺气清肃下降的特点,多吃些滋阴养血,清燥润肺的食品,如芝麻、糯米、蜂蜜、菠萝、乳品等。冬季饮食上要多食苦味及辛味食品,如谷类、鸡肉、葱椒等,达到开通腠理,畅通气机,化生津液,润燥益肾,是肾闭藏阴精[3]

讨论

现代护理和传统中医护理都各有认知和发展,各有优势和特色,也各有局限和不足,但他们的护理目标都是以人体为对象,都是探索维护人类健康的客观规律,都是共同参与并担负着保障人民健康的任务.中医知识博大精深,在护理理论上,中西医汇通,有机结合,构建新的护理理论,丰富中国护理学的内涵;在护理实践上,西医的先进护理技术与中医的辨证施护相结合,实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全面护理;临床护理与健康教育相结合,为服务对象解决恢复健康、维持健康、促进健康,甚至是防止疾病的实际需要。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是将现代的护理观与中医的基本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同的理论、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观察方法,比较两者的不同点,进而相互学习,吸取两者之长,确定两者结合点,从而融会贯通,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整体护理,它不同于中医护理现代化,更不同于传统中医护理。它是医学新理论的真正结合,在现代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是一个重要趋势,最终建立起有中国特色、以西医护理为主,中西医结合的独特护理模式。作为新一代的护理人员,更要把传统中医及现代护理的精髓发扬光大,不仅不让我们的国粹“中医”成为遗忘的历史,还要好好的传承,为更多的人类创造生命的奇迹。

参考文献

1侯妍.中医特色在整体护理中的作用探讨[J].当代护士,2005,2:70.

2宫桂青,娄静,牛玉芬.骨折病人的中医护理[J].中国民间疗法,2011,19(5):79.

篇10:中医护理基础知识

物品准备

治疗盘、酒精、生理盐水、过氧化氢、换药碗、弯盘、镊子、剪刀、探针、纱布、干棉球、油纱条、胶布;相应药液或各种散、膏、丹等外用药,必要时备药捻,酌情备绷带、橡胶单、治疗巾等。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至床前,做好解释,再次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露伤口,垫橡胶单,治疗巾,必要时屏风遮挡。

3.置弯盘于治疗巾上,揭去外层敷料,用镊子取下内层敷料及引流条。如分泌物干结粘着敷料,可用盐水浸润后再揭下,以免损伤肉芽组织和新上皮。脓液多时用弯盘接取,并擦净脓液。

4.观察疮面,用镊子夹取75%酒精棉球消毒疮口周围皮肤,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洗疮面,去除脓腐。窦道深的瘘管可用药液或盐水冲洗,疮面较深者还要用探针试探深浅。

5.根据疮面的性质选择用药,覆盖伤口,胶布固定,酌情包扎。

6.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整理用物。

7.污染敷料焚烧销毁,污染器械应先浸泡消毒后清洗干净,再灭菌后备用。

8.洗手,记录。

效果评价

①换药方法是否正确,体位是否合理。

②清洁伤口达到一期愈合;感染伤口达到清除分泌物、坏死组织及异物、引流畅通。

③了解患者对换药操作的满意度及心理感受。

护理及注意事项

①保持换药室的清洁,室内每日消毒。

②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所有物品每人一套,先处理无菌伤口,再处理感染伤口,防止交叉感染。

③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疮面要清洁干净,勿损伤肉芽组织。

④药粉需均匀撒在疮面或膏药上,散剂调和干湿适宜,敷布范围要大于病变部位1~2cm。

⑤一般伤口应每日换药一次,脓腐较多的伤口每日换药1~2次。

⑥对汞剂过敏者禁用丹药,眼部、唇部、大血管附近的溃疡及通向内脏的瘘管均不用腐蚀性强的丹药,上丹药时须保护周围组织,勿将丹药撒于疮面外。

⑦颜面部的疔疖勿挤压,以防脓毒扩散。

⑧痔瘘患者每次便后需清洗肛门并换药。

篇11:中医护理基础知识

适用范围及用物准备

① 适应范围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慢性胃肠病,小儿疳积

◆瘰疬

② 用物准备

无菌治疗盘或小手术包;1%碘伏(或2%碘酒、75%酒精)、胶布、绷带、注射器、2%普鲁卡因。

操作方法

①环境:手术室或无菌治疗室

②体位:仰卧位

③割治部位、主病:

膻中:老年性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小儿疳积

上脘、中脘穴:慢性胃肠病

鸠尾穴:瘰疬

手掌侧食、中、无名、小指间根部上0.5cm处:慢性支气管哮喘

④手术步骤

洗手、戴口罩→消毒皮肤→铺孔巾→局麻(皮试阴性后)→切开皮肤→切口长0.5~1cm,深约0.5~1cm→用止血钳尖深入切口轻夹皮下组织,向左右方向刺激神经末梢,使病人有麻胀感觉(或剪去黄白脂状物黄豆粒大小)→覆盖消毒纱布→包扎固定。

⑤时间

每周一次,4~6次为一个疗程,割治穴位交替进行。

注意事项

①做好解释工作,因为此治疗属强刺激,让病人有心理准备。

②若病人体质过于虚弱,或有出血性疾病;皮肤有感染、过敏;患有心脏病及水肿者;或疲劳、饥饿时;或孕妇禁用割治法。

③严格无菌操作,一周内切口勿沾水及污物,以免感染。

④掌握好刺激强度,有酸、麻、胀等感觉即停止刺激。术中注意防止损伤深部神经、韧带及血管。由于膻中穴位于胸骨上,因此切口不宜过深,以免伤及胸骨骨膜。

上一篇:地下室施工防护措施下一篇:鼋头渚文艺演出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