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体会

2024-05-02

中医护理体会(精选十篇)

中医护理体会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医院内科2014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临床表现为严重眩晕患者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29~77(40.3±4.3)岁;病程5d~5个月,平均(22.3±6. 3)d。从中医角度方法,根据患者致病机制及临床症状进行分类,肝阳上亢19例(31.7%),气血亏虚17例(28.3%),肾精不足例13(21.7%),痰浊上蒙11例(18.3%)。所有患者均给予补液、安静休息、维持电解质平衡等西医常规治,并配合以中医对症治疗。

1.2 护理方法

1.2.1 心理护理:

眩晕患者多伴有严重的基础疾病,长期的病程使得患者非常容易出现急躁情绪。对此,要针对患者的焦虑、暴躁等心理进行对症疏导。对肝阳上亢、情绪波动大的患者,治疗和护理中要态度和蔼、语言温和、操作轻柔,尽量减少对其情绪的刺激。对病情较长,易动怒患者详细介绍眩晕的主要原因、治疗方法及效果,告知平和心态能缓解眩晕症状。

1.2.2 专科护理:

住院治疗期间护士密切观察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记录眩晕的发作时间、次数及程度,每天观察舌质、脉象、舌苔及血压变化情况1次,注意观察有无并发症情况。严重眩晕者应避免剧烈活动,进行卧床休养。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旋转、深低头等动作,嘱患者睡眠要充足,劳逸结合。

1.2.3中医辨证施护:(1)肝阳上亢:中医病理为气郁化火,风阳升动,导致肝失所养,肾阴亏虚。临床主要表现为易怒、失眠多梦、面红耳赤,舌质红且苔黄。护理时要注意保持病房安静,光线宜稍暗,凉爽通风。配合以按摩、针刺治疗,每天针刺合谷、风池、太冲、三阴交等穴位,以疏肝通络,平肝潜阳。(2)气血亏虚:病理为疾病迁延不治,气血耗伤,或脾胃虚弱不能生化气血。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面色萎黄、神色疲倦,舌质淡,脉细弱,活动时症状加重。护理方面以健脾胃、养血补气为主。病室要温暖,光线宜柔和,嘱患者注意保暖,预防感冒,注意休养,避免疲劳。待症状缓解后可适当进行运动锻炼,以增强体质。睡前坚持用热水泡双足,双手按摩涌泉穴,以促进气血畅行。取耳背心、穴心、肾、耳背肾等耳穴压丸,以强心气补心血[1]。(3)肾精不足:致病机制为先天不足、老年肾亏或劳累过度,导致生髓不足、肾精亏耗,不能上充于脑[2]。临床表现为:精神不振、健忘、失眠多梦、耳鸣、遗精等。阴虚者舌质发红,脉弦数;阳虚者,四肢冰冷、恶寒畏冷,舌质淡,脉无力。临床护理方面应当保持病房通风、采光良好,患者适当进行太极拳、散步、慢跑、气功等运动,以不引起劳累为限度。服用中药汤剂时,阴虚者宜温服,阳虚者宜热服。每天双手搓双腰部,按摩足三里穴。(4)痰浊上蒙:致病机制为喜食肥甘导致脾胃损伤,以致水谷不化精微,湿聚生痰,痰湿交阻,则清阳不开,浊阴不降[3]。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少食多寐,舌苔白腻。护理时注意病房宜干燥,避免噪音刺激。症状严重时患者应卧床休养,注意进行呕吐护理,肥胖者应改变喜食甜腻食物的饮食习惯,并适度减肥。温服中药汤剂,恶心呕吐者应分量多次服用。针刺丰隆、内关等穴。

1.2.4 饮食护理:

治疗期间给予清淡、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多吃蔬菜、水产品、水果等,忌食油腻、辛辣、生冷饮食,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在药物治疗中可对症配合以相应食疗,即:风阳上扰者多食潜阳滋阴食物,如凉拌芹菜、拌海蜇皮、香菇等,忌食动物内脏。气血亏虚者饮食上以补气养血为主,多食血肉之物,如各种肉类、鱼等,多吃红枣、枸杞、蜂蜜、桂圆、党参等补气补血食物,但不能过于肥腻,否则会不利于消化。肾精不足者多食益肾滋阴类食物,如山药、红枣、动物内脏等,心烦热者可常用麦冬、菊花、甘草等泡饮。痰浊上蒙者饮食以利脾健湿为主,多吃冬瓜、荷叶粥、红小豆、玉米汤、茯苓饼等,忌食肥腻、荤腥之物,注意控制食量,禁烟禁酒。

1.2.5 出院宣教:

出院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系统宣教,告知患者应当注意避风寒,防外邪,合理膳食,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劳逸结合。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对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继续进行对症治疗,坚持长期服药。夏天应避免强光刺激,不可进行高空作业等,如病症严重应当及时来院复诊。

2 结果

本组60例患者住院治疗7~32(16.3±2.8)d,经过系统的中西医对症治疗及中医辨证护理后,直至出院时41例症状全部消失,12例明显改善,7例略有减轻。经1~7个月随访,41例患者症状均全部消失,19例症状改善或减轻,其中出院后1个月内消失7例,2~3个月内消失8例,4~6个月内消失3例,7个月内消失1例。

3 讨论

眩晕是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常见疾病的主观症状之一,常规西医治疗在急性发作期内效果显著,但远期效果并不理想,且受基础疾病不同、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近年来,中医辨证施治联合西医常规疗法被广泛应用到眩晕的临床治疗中,效果显著。本组60例眩晕患者出院时症状完全消失41例,出院随访1~7个月,其余19例患者症状均消失。提示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根据不同症候特点进行对症中医辨证护理,并将其贯穿到治疗全程,对促进患者康复、预防复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方法,值得重视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肖菊芳.眩晕患者的辨证施护[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3):480-481.

[2]李文霞.浅谈眩晕的辨证施护[J].中外健康文摘,2011,14(33):148.

中医护理心得体会 篇2

4月25日,护理部组织全院护理人员集中学习“中医知识”,以“人人参与,共同提高”为原则,以“学习中医,用好中医,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为目的,旨在进一步夯实全院护士的中医基础,提高护理质量,促进医院中医内涵建设。

护士梁映慧针对现在人类面临的四大健康忧患—生活环境、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和精神情志,使人类身体素质下降、体质日益衰弱的问题,开展了中医体质饮食养生的讲解。主要内容有:了解什么是中医体质;如何判断体质类型;通过调整饮食纠正体质的偏颇。内容非常贴近生活,护士们听得津津入味,为自己健康学习的同时,也大概了解了精气学说和阴阳学说,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中医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和战胜疾病的宝贵经验总结,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和增长知识,所以狠抓中医知识,发挥中医优势是提高护理质量永远不变的政策方针。

中医重点专科护理建设体会 篇3

关键词 重点专科 护理 建设

重点专科建设是医院一项长期的根本性任务。是医院创名院、建名科、育名医(“三名”)战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专科护理建设是重点专科建设内容之一,能使护士在专科疾病认识、治疗、护理、康复指导上具备较高水平,使重点专科护理质量更上一个台阶。我院儿童骨科自2008年-2011年,在创建重点专科的过程中,护理工作紧密围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目标与要求》有关内容,建立重点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强化重点专科护士中医理论与技术培训,提高中医护理科研能力,于2011年7月顺利通过国家级重点专科验收工作,现将重点专科护理建设体会总结如下:

1组织管理与制度建设

为保障重点专科的建设和发展,医院制定了重点专科建设管理办法;成立了重点专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科室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目标与要求》制定并落实重点专科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制定了儿童骨科重点专科护理工作发展规划;儿童骨科专科护理建设工作计划;建立健全护理岗位职责、人员培训计划及落实考核措施等;每月均组织重点专科建设的专项检查,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和处罚。

2技术、学术能力建设

2.1结合诊疗规范完善护理常规我科在重点专科建设开展的同时,运用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护理论,结合科室诊疗规范完善了重点病种护理常规,每年对护理常规进行优化。护理人员熟悉掌握重点病种的辨证分型及临床表现,主要从病人的辨证施膳、用药、情志、专科护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开展护理工作。

2.2重点单病种突出中医特色护理并进行评价及制定改进措施科室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广泛运用于骨伤科护理中。我们根据“四气五味”理论对饮食分类、指导患儿家长根据患儿骨折不同分期进行饮食调养,将中药穴位贴敷、中药封包、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熏洗等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运用于临床。根据骨折患儿的身心特点,科室设计并应用了上肢游戏式引导功能锻炼操以提高骨折患儿的康复效果。

每月科室护理质控小组对中医特色护理进行评价并制定改进措施。

2.3加强科研与学术交流能力

积极总结专科护理经验,参加国家级、省级护理学术会议,与省内外护理同行进行护理经验交流。对下级单位进行业务指导。在建设周期内与3家医院形成对口支援,举办省级继续教育培训班2次,2010年申报并举办《儿童骨科辨证施护新进展培训班》。建设周期内护理科研课题立项1个。

3人才培养及梯队建设

3.1注重护理人员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临证能力的培训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是顺利开展中医护理工作的前提条件。重点专科要成为中医护理模式病房,必须注重护理人员中医知识、技能的系统培训。在全院护理人员课时达到100课时要求的基础上,科室通过讲座、跟随医生查房、中医护理查房、护理病例讨论等多种形式,了解本科室病种的相关知识。科室每季度进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和理论考核。

3.2护理人员专科、专病理论知识的培训科室制定了各级护士护理理论、技能要求,每年对各级护士进行技能考核;科室制定并落实重点专科培训计划;专科、专病护理查房每季度1次;专科、专病理论讲课每季度1次;重点专病为主题的读书报告会每季度1次;专病应用护理技术考核每半年1次。

邀请科内医生专家授课,学习牵引、手法复位的配合,小夹板固定的方法、功能锻炼指导等专科护理技术,使护理人员学以致用,能熟练配合医生进行各种骨科技术操作。

4专科文化建设

重点专科精神文化建设应体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时代气息,突出救死扶伤的行业特点,重视人文关怀,创建良好的中医专科文化氛围。

4.1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在病房走廊、门诊候诊区设立了中医药文化宣传栏和适宜儿童的卡通形象宣传栏,介绍本专科中医药治疗特色、中医药疗效等内容。将中医药文化融入科室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从诊疗行为、服务方式、人才培养、教学传承等方面,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

为提高健康教育效果使患儿在娱乐中学习有关健康教育常识,我们自编了图文并茂的健康教育画册、健康教育处方,供患儿及家属翻阅。画册色彩鲜艳,采用卡通图像,加上其父母在旁边的指点说明,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使患儿受到健康教育的熏陶。内容有:儿童骨折骨折后的家庭护理,骨折三期不同的饮食,如何进行功能锻炼,各项检查、治疗的意义和配合,儿童意外创伤的预防,出院指导等内容。

4.2将医疗护理服务拓展到院外,延伸到家庭和社会为了达到护理连贯性,我们把关怀服务延伸到家庭,设置医患连心卡,使病人出院后,同样能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和帮助,出院后定期电话回访,了解病情需求,强调尊医服药,按时复查,以做好康复指导。

科室定期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对象不仅为住院患儿家长,还面向门诊患儿家长。特殊节日如“六.一”儿童节,科室举办免费义诊活动,护理人员给住院小朋友发放小礼物,做游戏,指导患儿行功能锻炼。

不寐的中医护理体会 篇4

1 病因病机

1.1 阴虚火旺, 肝阳扰动:

情志所伤, 肝失条达, 气郁不舒, 郁而化火, 火性上炎, 或阴虚阳亢扰动心神, 神不安宁以致不寐。

1.2 胃气不和, 夜卧不安:

平素饮食不节肠胃受伤, 宿食内停, 酿为痰热, 痰热上扰, 胃气不和, 以致不得安寐。

1.3 思虑劳倦太过伤及心脾:

心伤则阴血暗耗, 神不守舍;脾伤则食少纳呆, 生化无源, 营血不足, 不能上奉于心, 以致心神不安。

1.4 阳不交阴, 心肾不交:

素体虚弱或久病之人, 肾阴耗伤, 不能上奉于心, 水不济火, 则心阳独胜;或五志过极, 心火内炽, 不能下交于肾, 心肾失交, 心火上炎热扰神明而神志不宁。

1.5 心虚胆怯, 心神不安:

心虚胆怯, 决断无权, 遇事易惊, 心神不安, 亦能导致不寐。

2 一般护理

2.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 温湿度适宜。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光线应该偏暗, 被褥松软应该适宜, 避免噪音。根据患者的习惯创造睡眠环境。

2.2对不寐及伴有的其他疾病进行宣教指导, 取得患者积极配合, 祛除诱因如咳嗽、疼痛、哮喘等, 以助其入眠。

2.3指导患者养成定时就寝的的习惯, 睡前避免情绪激动或剧烈活动。例如看电视、小说不宜过久, 避免过度兴奋。

2.4因心理因素思虑过度者做好情志护理, 解除忧虑, 疏导心绪, 调情志, 树抗病信心。嘱患者注意精神调摄, 喜怒有节, 心情愉快。

2.5饮食宜清淡宜消化, 富含营养, 合理搭配荤素和膳食纤维, 以补虚泄实, 调理脏腑为原则。心气虚弱者宜睡前酸枣仁粉冲服。肝郁化火者可适当食用柑、橘、及萝卜等理气滞解郁。痰热内扰者可食消食导滞化痰食物, 切忌暴饮暴食, 晚餐勿过饱。阴虚火旺可以选食桑椹百合粥滋阳泻火之品。心脾两虚宜食丰富营养之品, 如黄芪粥、桂圆山药粥。

2.6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运动治疗调畅气血, 强度坚持从小到大, 从舒缓运动开始, 患者逐渐适应。例如做一些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锻炼项目, 亦可以将双手搓热之后, 以掌面沿胁肋部进行, 反复摩擦, 以发热为度, 可以起到疏肝理气的作用。

2.7病情观察, 做好护理记录观察患者睡眠总时数、睡眠型态及睡眠习惯, 夜尿等情况。

2.8中药汤剂宜温服, 观察药后的效果及反应。

2.9中医护理技术应用

2.9.1中药浸泡双足, 水温38~40℃, 日1~2次浸泡。高度超过足三里, 每次30 min。

2.9.2穴位按摩: (1) 捏脊护理人员取督脉从颈部到腰穴位和足太阳经背部侧线, 自下而上捏9次, 然后点压心俞、肝俞、脾俞、肺俞、肾俞每次3 min, 最后自上而下扣背。 (2) 头部按摩印堂、鱼腰、太阳、百会、四神聪、风池;上肢按摩神门、内关;下肢按摩足三里、三阴交、涌泉;肝郁化火型:加行间、太冲、曲池、头维;痰热内扰型:加丰隆、大椎、合谷;阴虚火旺型:加交感、太溪、大陵;心脾两虚型:加气海、关元、合谷;心胆气虚型:加阳陵泉、阳交。每个穴位按摩约为2 min。

3 护理操作注意事项

3.1保暖, 避风寒, 汗出及时擦干, 暴露部位加盖被, 操作前应修剪指甲, 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3.2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 加强护患交流与沟通。使患者积极配合。

3.3所有物品需清洁消毒。用具一人一份一消毒, 避免交叉感染。

3.4饥饿、虚弱、精神欠佳、大量汗出后不宜马上泡足。操作时做好观察如发生胸闷、虚脱、头晕等不适应立即停止操作。注意水温防止烫伤, 尤其老年末梢不敏感者。

不寐证严重影响了人的生活质量, 舒适度明显降低, 睡眠不足会引起人疲劳感、不安、全身不适、无精打采、反映迟钝、头痛、记忆力不集中, 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西医治疗失眠只能采用长期服用安眠药不但引起安眠药依赖同时引起医源性疾病。中医护理技术易操作、易接受。疏通经络, 改善气机。临床中医护理技术对入不寐的护理干预后。使患者的睡眠时间延长、入睡前需要的时间减少、舒适感增加, 伴随的相关症状消失或减轻。临床证明有效。对患者体力和精力恢复有明显帮助。临床效果满意。

摘要:不寐的护理主要是保持病室空气新鲜, 温湿度适宜, 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对不寐及伴有的其他疾病进行宣教指导;指导患者养成定时就寝的的习惯;做好情志护理, 解除忧虑, 疏导心绪, 调情志, 树抗病信心;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运动治疗。而传统的中医护理在此基础上加入中药泡双足和穴位按摩能够使患者睡眠时间延长、入睡前需要的时间减少、舒适感增加, 伴随的相关症状消失或减轻。临床证明有效显著。

关键词:不寐,中药泡双足,穴位按摩,护理

参考文献

[1]周运峰, 魏玉龙.三部推拿法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100例近期疗效研究[J].中医杂志, 2006, 47 (6) :427-482.

[2]荆秦.心脾两虚型失眠针灸治疗概况[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1, 25 (6) :120-121.

简述你对中医护理的学习体会 篇5

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上是变化不断受到自然界的影响,人类在能动地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这一思想贯穿到生理、病理、辩证和护理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器、器管和组织所组成、各脏器、器官和组织都有着不同的功能。五脏一体观反映人体内部器管相互关联而不是孤立的。

另方面人体局部和整体也是辩证的统一,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因此,我们在护理病员过程中,必须从整体出发,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变化,了解机体内脏病变,从而提出护理问题和采用护理措施,使疾病早愈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相应地产生生理性反应,若超越生理范围,则产生病理变化。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又一基本特点,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护理方法

中医学认为,证和症有不同的概念。症,即症状,如咳嗽、头痛、失眠等。证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如感冒所表现的风寒证、风热证等。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及邪正关系,因而比症状状更全面、更深刻,从而也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在临床上有时可见到一种病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在护理时可以在辩证施护原则的指导下,采用同病异护和异病同护的方法处理之。

所谓同病异护是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病员机体反应性不同,或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施护的方法亦各异

儿童顽固性呃逆的中医护理体会 篇6

中图分类号:R248.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2-0079-01

笔者采用穴位注射、针灸、中药、饮食、情志等中医护理的方法对28例儿童顽固性呃逆的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院自2010年1月~2011年1月共收治28例顽固性呃逆的患儿,年龄4岁半~15岁,反复呃逆最短的1月,最长的半年余,均不同程度的伴神疲乏力、纳呆、腹胀、面色苍白无华。患儿多因恣食生冷而起病,呃逆平均8~10次/min,每次持续2~3 h,间歇1~2 h后又发作。

2中医护理

2.1穴位注射选择双侧足三里、内关二穴注射东莨菪碱,每日1次,2~3 mg/穴/次,连用5 d。足三里穴具有健脾和胃、消积化滞、扶正培元的功效;内关穴为手厥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与阳维脉相通,具有镇静止呃、宽胸理气、和胃降逆的功效。“胃以降为顺”,气顺则呃逆自止,通过对二穴的刺激使脾胃经络疏通,气血平衡,阴阳调和,达到解痉止呃的目的。东莨菪碱属于钙拮抗剂,拮抗乙酰胆碱,具有较强的松弛平滑肌作用,可迅速解除胃等内脏平滑肌痉挛性收缩之效。将药物注入穴位,利用药物的镇静、解痉作用及腧穴的经络传导,可取得药物及针刺的协同作用,在药物的吸收过程中又延长了对穴位刺激的时间及强度,并使之沿经络循行,通过机体的调节作用,使膈肌和辅助呼吸肌的张力下降,从而起到宽胸利膈,调整气机,和胃降逆之效。

2.2针刺膻中穴每天1次,15 min/次。膻中穴为理气要穴,可理气宽胸。刺激该穴可松弛平滑肌,扩张内脏腔径达到止呃的目的。

2.3中药护理呃逆是肝气横逆、胃气不降而引起,中药以和胃降逆为原则,医师所开内服方剂为:旋复花(包煎)、法夏、竹茹、茯苓、陈皮、公丁香等,水煎取浓汁200 mL分2次温服,每日1剂,中药的优点在于其整体调节作用,即在呃逆好转的同时,患儿的其他症状如神疲乏力、纳呆、腹胀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2.4饮食起居护理对于该患儿饮食护理尤为重要,饮食过辣、过热、过冷、过硬都会刺激呃逆发作。护理过程中应做好患儿及家长的卫生宣教,室内温湿度适宜,禁止吸烟,避免强光噪音的刺激,饮食宜清淡,主食以馒头、软饭、面条为主,温度适宜,禁食生冷瓜果、冷饮,指导患儿家长在呃逆间歇期让患儿进食。

2.5心理护理顽固性呃逆严重影响患儿睡眠和进食还影响他人,患儿情绪烦躁及对针刺治疗的紧张、恐惧,护理时要多和患儿沟通交流,关注其痛苦,向家长讲解一定的医学知识及药物的副反应,如应用东莨菪碱可能出现面红、口干、皮肤发热等,但停药后会很快缓解,可给患儿多喝水以缓解症状等。

3讨论

呃逆的发生机制大致可分为放射性(由于迷走神经或膈肌神经受刺激引起)、中枢性、代谢障碍以及精神性。顽固性呃逆其病理关键在于脾胃气虚,湿浊雍滞,升降失司。患儿多因先天不足,脾胃虚弱,加之后天恣食生冷,导致寒气蕴蓄于胃,循于手太阴之脉上动于膈,膈间气机不利导致呃逆,中医护理以“以热制寒”为原则,饮食、中药均以温服为宜,注意保暖,胃脘部用热水袋热敷,加之穴位注射及针刺等中医综合护理8~15天后呃逆完全控制,出院后1月、3月、半年随访无复发。

(收稿日期:2011-10-08)

中医护理门诊的实施与体会 篇7

1 一般资料

我院为1所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 核定床位1 200张。日门诊量近5 000人次。在专科护理建设中不断适应学科发展的需求, 创新管理思路。2013年相继成立静脉输液治疗小组, 压疮管理小组, 糖尿病护理教育小组、管道护理小组、预防坠床跌倒管理小组、中医护理专科小组等专科护理组。已有5名获得国际或省内认证的专科护士。

2 方法

2.1 前期工作

2.1.1 组织管理

开设中医护理门诊作为一项新举措, 护理部组织相关人员参观学习, 分析中医护理的优势及病人的需求, 充分论证, 拟定实施方案, 并得到医院的批准和支持, 成立中医护理门诊管理小组, 由护理部主任负责, 护理部督导具体实施, 成员由相关专科护士长、门诊护士长及相关职能部门组成, 负责中医护理门诊工作的筹备、协调、监督等工作。

2.1.2 诊室选址、配置及布局

中医护理门诊设在我院门诊三层315诊室, 诊室有内、外两间, 共20 m2。内间为中医治疗室, 外间为辨证施护接诊室。中医治疗室配置:2张诊床、电子针灸治疗仪、中医治疗操作盘, 空气消毒灭菌装置等。诊室门口安装一台电视, 播放出诊专家的个人简介、中医护理门诊服务项目及相关教育宣传片, 提高病人保健知识的掌握度。接诊室配置:电脑、打印机、橱柜, 资料架、教学实用模型 (糖尿病食物模型、教具、耳朵模具) 听诊器、血压计, 常用的中草药陈列柜。

2.1.3 出诊人员选拔及要求

确定出诊人员的资质条件:由获得国家级或省级专科护士和临床资深护士坐诊。临床资深护士必须具有大专或大专以上学历, 主管护师或以上职称, 并有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较强的沟通教育能力, 有护士长经历或10年以上的中医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在特定的专科领域工作5年以上, 参加并通过专科理论和操作技能的考核。选拔方式:护理部下发中医门诊人员选拔条件, 在医院内公开招聘。护理部成立考核小组, 对报名及推荐人员进行理论及操作考核, 通过专科理论和操作技能考核选拔出6名出诊护士, 并对这6名护士进行中医理论知识及中医操作技能为期3d的再培训和考核。

2.1.4 确立中医护理门诊服务项目及服务内容

根据病人的需求, 结合医院医疗业务水平和护理技术力量, 确定开展项目:中医传统护理疗法, 包括耳穴埋豆、穴位贴敷、艾灸治疗、穴位按摩、电针、拔罐等;健康咨询服务, 糖尿病、肾病、高血压等老年病、慢性病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及康复指导;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 的护理, PICC置管的日常维护及健康教育;造口护理、造口周围皮肤护理及造口袋选择与使用方法;中医保健操, 每周开设2次的八段锦、拍打操、颈椎操讲堂。在运行过程中, 根据病人需求增加服务项目。

2.1.5 出诊时间安排

周一至周五全天、周六上午。原则上每天安排1名护士坐诊, 工作繁忙时, 进行弹性调配。

2.1.6 中医护理门诊管理

2.1.6. 1 组织管理

建立中医护理门诊护士工作职责及工作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门诊物品使用及管理要求、病人就诊流程图等。

2.1.6. 2 质量管理

每月对中医护理门诊质量进行管理, 包括满意度调查;医院感染方面的落实情况;检查回访资料。

2.2 中医护理门诊的实施

2.2.1 规范就诊流程

就诊病人主要来源为门诊、出院病人、医生转介等。中医护理门诊实行2种就诊方式, 一种为病人直接到中医护理门诊就诊, 另一种在医疗专家就诊后转介到护理门诊, 与医生的诊疗形成有效互补。

2.2.2 建立健康档案

通过中医望、闻、问、切收集与病因、病位、病性有关的资料, 为病人建立一份健康档案。

2.2.3 确立健康问题

应用八纲辨证的方法, 把就诊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 辨识属于何种体质、证型, 确立健康问题或潜在的危险因素。

2.2.4 制定中医护理计划

在中医辨证施护原则指导下, 根据就诊者的不同情况, 提出以预防为主, 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护理措施及健康指导。

2.2.5 健康处方

根据中医护理原则, 从平衡膳食、运动保健、生活起居、情志调摄等方面进行指导。应用中医护理技术如穴位按摩、耳穴埋豆、艾灸、拔罐等, 以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2.2.6 拓展服务功能

中医护理门诊自成立以来, 我们先后组织以“惠民、便民、利民”“携手重阳, 关爱你我”“关爱老年病人护理安全”为主题的3次义诊活动, 举办2场以“失眠病人自我保健”“老年人养生保健”的中医知识大讲坛活动。充分了解病人就诊需求, 努力为病人解决实际问题, 扩大中医护理门诊服务功能。

2.3 效果评价

自行设计护理门诊就诊满意度调查, 主要包括就诊环境, 就诊流程、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技能、服务效果等项目。调查对象为所有就诊病人。每位出诊护士对每位接诊病人在1周内通过电话回访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中医护理门诊的就诊量3 566人, 实施中医护理操作1 859人次, 经济收入达10万余元。中医护理门诊就诊综合满意率为95%。

3 体会

3.1 满足病人多元化的健康需求, 提高病人满意度

中医护理门诊以病人的需求为导向, 向病人提供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专科疾病康复指导、出院延续护理等, 满足了病人多元化的健康需求, 建立起护患间的双向互动模式, 帮助病人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同时拓展护理服务内涵, 提高护理服务品质, 使病人享有全面的医疗保健知识和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3.2 实现医护有效互补, 提高医院社会经济效益

中医护理门诊实施中医护理技术, 能为各专科执行非药物诊疗技能, 提高了我院各专科的非药物诊疗治疗率, 实现医护有效的互补, 带动我院的经济社会效益。

3.3 提升中医护理专业水平, 促进专科护士成长

中医护理门诊能够解决就诊病人需要的健康指导, 为其提供专业护理服务, 协助医生做好疾病预防、养生保健、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 与临床医生实行有效互补, 医护结合更密切[3], 因此, 开设中医护理门诊, 扩大了护理学科的内涵和外延, 充分体现护理是一门独立的学科[4]。目前, 我国专科护士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专科护士的使用和管理尚未规范[5]。而中医护理门诊的设立将引导中医护士专注于专科护理研究, 促进中医专科护士的成长, 提高专科专病的护理水平。为专科护士提供发展平台, 充分发挥其临床实践者、咨询者和教育者等多方面的作用。

3.4 提升中医护理专业价值, 推动中医护理的发展

护理门诊的产生是护理专业发展的趋势, 也是社会的需求[2]。中医护理门诊作为专科护士开展工作的服务平台, 以弘扬中医护理优势, 推广中医护理技术为准则, 为病人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服务。有利于护士将中医思维和专业护理思维相融合, 运用精湛的中医护理技术和丰富的护理经验解决护理过程中遇到的护理难点和疑点, 推动中医护理的进步和发展。

摘要:[目的]开设中医护理门诊, 探讨中医护理门诊的实施方法, 总结体会。[方法]运用公开招聘和层层选拔的方式, 选拔中医护理门诊出诊人员并明确其工作职责, 确定中医护理门诊服务的项目及内容, 设置合理的中医护理门诊诊室, 拟定相关的工作制度, 规范病人就诊的流程, 加强中医护理门诊管理, 拓展中医护理服务内涵。[结果]开设中医护理门诊10个月以来, 已接待门诊病人达3 566人次, 实施中医操作人员1 859人次, 经济收入达10万余元, 中医护理门诊就诊综合满意率为95%。[结论]开设中医护理门诊满足了病人多元化的需求, 得到了病人、家属、护士及医生的认可。同时拓展了中医护理服务内涵, 提高了中医护理水平。

关键词:中医护理,门诊,护理管理

参考文献

[1]冯金娥, 杨丽黎, 叶志弘, 等.美国护理专业化发展回顾及对我国护理发展的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6) :502-503.

[2]魏琳, 张广清, 蒋革新.香港糖尿病专科护士门诊工作介绍[J].护理学杂志, 2009, 24 (5) :25-26.

[3]孟莛.护理门诊让护士真正成为医生的搭档[J].中国卫生人才, 2012 (7) :74-75.

[4]桑丽清, 宋利斌.设立护理专家门诊与满足门诊病人需求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 7 (8) :21-23.

骨结核的中医护理体会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辨证护理组36例, 男13例, 女23例, 年龄6~70岁, 平均36.9岁。病程6个月至30年, 平均3.1年。发病部位:胸椎8例, 腰椎18例, 四肢7例, 胸腰椎3例。对照组19例, 男7例, 女12例, 年龄8~63岁, 平均31岁。病程6个月至19年, 平均2.9年。发病部位:腰椎10例, 胸椎4例, 四肢3例, 胸腰椎2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和发病部位均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辨证施护组:①饮食禁忌。根据病情的初、中、后期分别选用不同食品, 以助疾病早日康复。初期多表现肝肾不足的证候, 应选用温补食品, 蔬菜可食胡萝卜、韭菜、姜、葱等。忌食寒凉、生冷食物, 不可过食瓜果。中期寒化为热, 脓成欲溃, 可食苡仁粥、黄芪粥等益气健脾、扶正托毒之品, 忌食辛热助火之食品。后期多出现气血两亏和阴虚火旺证候。本组36例中, 16例属气血两亏, 20例为阴虚火旺, 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护理措施。气血两亏者, 应平补气血, 宜给予食用黄鳝、泥鳅、动物的血、肝脏、脊骨及黑木耳、红枣等, 勿食过寒过热或不易消化之食品。阴虚火旺者, 宜给予寒凉、平性的清淡滋补品, 如鸭肉、兔肉、鳖肉、猪肉、猪肺、猪脑及白木耳、蜂蜜、白菜、黄瓜等, 烹饪方法注意勿用油炸、烧、烤方法烹饪, 以防失去清凉之性而变为温燥之物。忌食鱼腥等腥燥发物;②情志护理。本病为阴寒虚损症, 与内伤七情的关系甚密, 即多由忧思郁结而成。郁怒可使病情发展, 因此清心静养和精神安慰, 有助于疾病的康复。护理上则给予有效地释疑和疏导, 使其心情舒畅, 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配合治疗;③证候观察护理。初期患处隐痛, 给予贴敷万应膏掺丁桂散[1]。出现关节活动障碍、动则疼痛加重时, 可给予固定制动。患胸、腰椎关节等部位结核的患者, 均应睡木板床。肘膝部的病变, 给予木板固定, 并限制活动。患处肢体关节挛曲偏枯或痿弱不起者, 用芍药甘草汤或补阳还五汤等方煎汤熏洗, 1次/d。中期患处皮肤透红一点或按之明显应指者, 应及时切开排脓;若中期溃破, 脓清稀而薄, 四周色常坚硬者, 疮口敷以自拟方祛腐生肌散 (煅石膏30 g、制乳、没药各18 g, 血竭6 g, 共为细末) , 周围涂以桂附夏星膏 (肉桂、附子、生半夏、制南星、三棱、莪术各10 g, 共为细末, 陈醋调膏) 。后期腐尽新生之际, 疮口撒以生肌散 (煅石膏30 g、血竭6 g、朱砂、珍珠母、轻粉各3 g, 共为细末) , 上面覆盖托僧膏或生肌玉红膏[1]。脊柱结核并发瘫痪者, 注意翻身、擦浴护理等, 并对受压部位用红灵酒外擦, 预防褥疮。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及换药方法。

2 结果

疗效标准:以《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流痰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为标准[2]。结果:辨证施护组痊愈19例, 显效11例, 有效4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4.5%。疗程3个月至2年, 平均9.3个月。对照组痊愈11例, 显效1例, 有效3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79%。疗程4个月至2年, 平均10.7个月。两组有效率有明显差异 (P<0.05) 。

3 体会

《医学源流》云:“外科之法, 最重外治”。因此, 辨证施护中的局部换药尤为重要。

3.1 辨证敷药, 因证组方

骨结核需内外结合治疗。内服药以辨证施治, 按照一定的规律配伍组方;外用药也应辨证敷药, 因证组方, 将膏、丹、围药配伍应用, 才能发挥最佳效果。根据骨结核的不同阶段和患处的症状灵活应用, 如初期隐痛用温阳散寒的万应膏盖贴以促其消散;成脓时, 由阴转阳、寒化为热, 其敷药不能概用温热药, 而应以化瘀止痛、促其酿脓为主, 应用冲和膏;溃后脓液清稀时, 疮口应以祛腐为主, 四周涂以温热药膏, 以使脓液变稠, 腐尽新生。本组采用以上辨证敷药, 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3.2 证异药换, 药随证变

骨结核的局部用药, 须紧紧围绕证候的不同而及时更换药物, 做到药随证变。如初期一般采用万应膏贴敷。但本组中有9例患处出现隐痛而色紫坚硬 (其中3例皮色如常) , 且触之疼痛较重, 则改用冲和膏掺乳、没粉盖贴以活血化瘀止痛, 效果较好。又如成脓时, 疮头跳痛, 四周有热感, 可敷五五丹 (红升5份, 熟石膏5份) 腐蚀, 四周涂以金黄散掺丁桂散以寒热并用, 解毒散结。若溃后疮口流清稀脓液、四周色紫坚硬者, 宜温阳散寒、活瘀化痰、软坚散结, 则疮口敷七三丹提脓祛腐, 周围涂以冲和膏掺丁桂散、山甲粉以促其消坚散结。若腐肉减少, 新肉欲升之际, 可一边祛腐, 一边生肌, 以达扶正祛邪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谦编.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1:81-94.

糖尿病患者的中医护理体会 篇9

1 临床资料

本组为2008年6月至2010年10月我院收治的85例老年糖尿病患者, 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男41例, 女44例;年龄60~85岁, 病程2~24年;通过精心的中医护理, 本组85例老年糖尿病患者无1例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患者均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及护理, 对糖尿病防治的知识的掌握也有所提高。

2护理

2.1 情志护理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 如郁怒伤肝, 肝气郁结, 或劳心竭虑, 营谋强思以致郁久化火, 火热内燔, 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1]。护理人员应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 通过与患者沟通了解他们的感受, 同时进行相应的疏导, 尽量使患者心中的抑郁情绪得以发泄, 消除患者的顾虑和悲观失望的心态, 提高自信心;关心安慰患者, 有针对性地向患者耐心地解释病情, 分析治疗中的有利因素及有害因素, 使他们了解自己病情及该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正确对待疾病,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促进疾病的康复;护理人员要给患者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 保持病房空气清新、温度湿度适宜, 尽量避免各种不良因素的刺激, 以免影响患者的病情;避免参加竞技性活动, 尽量避免引起情志失调的各种刺激, 加强身心修养, 五脏调和, 精神舒畅, 使精神处于稳定自律的良好状态。

2.2 饮食护理

传统中医学认为主要由阴虚引发燥热, 故治宜滋阴润燥。糖尿病患者的食物种类及进食量必须严格按医嘱执行, 做到定时定量进餐, 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解释合理控制饮食与疾病康复的关系, 使患者能够合理地控制饮食;对肥胖型糖尿病的患者, 要注意限制进食热量较高的食品, 患者禁食各种含糖食品、水果及饮料, 忌烟酒和辛辣食物等;减少高脂肪、胆固醇类食物的摄入, 可食用少量奶制品、肉、鱼、蛋;可食用适量的新鲜蔬菜、瓜果类及五谷类杂粮;根据中医理论, 可将糖尿病分为上消、中消、下消3型, 护士可酌情指导患者饮食宜忌, 指导服用具有降糖功效的特殊食物, 开列食疗药膳方供患者参考等。

2.3 病情观察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身体状况较差, 病情容易发生突变。所以对老年患者的细微变化和新的症状都要引起高度重视, 并及时报告医生予以相应处理;医院监测和患者自我监测相结合, 监测血糖、尿糖, 观察患者的“三多一少”症状;注意患者的纳食、神志、面色、气味、脉象等情况, 并做好相应记录, 同时记录24 h尿量, 并定期监测体重[2]。

2.4 中医按摩

腹部按摩可促进腹部血液循环和胃肠蠕动, 加速消化与吸收, 进而改善胰腺营养, 使胰腺血液供应得以纠正, 利于胰岛功能的恢复。腹部肠系膜面积大, 经摩腹手法作用, 肠系膜血流流量能在较长时间内比平时增加5~7倍, 从而大量消耗血糖。摩腹手法区域内的脾、肾、胃, 都与糖尿病致病有关, 摩腹可起到力透腹壁, 温煦腹区, 激活受体, 调整机能的综合作用, 同时达到从脾、从肾、从胃三重论治的立体治疗效果;穴位按摩:患者取卧位, 施术者站于患者一侧, 用拇指按压肾系穴和胰俞穴, 压力不宜过重, 每次按压时间为3~5 min, 1次/d。

2.5 并发症护理

老年糖尿患者气血运行障碍或已伴有神经病变, 极易并发各种感染, 常见的感染有皮肤、足部、呼吸道、泌尿系统感染等, 使血糖难于控制, 极易诱发酮症酸中毒;嘱咐患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注意保持皮肤清洁, 勤洗澡, 勤换洗内衣裤, 穿宽松的吸湿性好的衣裤;指导患者做好足部护理, 中药泡足, 经常按摩阳陵泉及足三里等穴位以活血通络;嘱患者避风寒, 预防呼吸道感染, 增强抵抗力;及早发现并及时治疗局部损伤及感染, 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有效抗生素进行治疗[3]。

2.6 运动指导

适当运动可以消耗部分热量, 减少脂肪的堆积, 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糖耐量, 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由于老年人大多伴有高血压、心脏病、高血脂等疾病, 老年患者进行运动时应严格掌握指征, 同时教会患者测血糖、尿糖、注射胰岛素;告诉患者坚持按时服药, 节制饮食, 预防感染;鼓励患者适当参加文娱活动和体育锻炼, 注意劳逸结合等。

3 小结

糖尿病是终身疾病, 病程迁延反复且目前尚无根治的办法。本组患者运用传统中医理论与护理实践相结合, 控制饮食, 适当运动,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配合适当的按摩, 做到调养与治疗相结合, 对预防并发症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的中医护理措施。方法 总结分析85例患者的护理经验。结果 本组85例老年糖尿病患者无1例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患者均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及护理, 对糖尿病防治的知识的掌握也有所提高。结论 本组患者运用传统中医理论与护理实践相结合, 控制饮食, 适当运动,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配合适当的按摩, 做到调养与治疗相结合, 对预防并发症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糖尿病,中医护理

参考文献

[1]刘婷.谈糖尿病患者的中医护理.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6) :96-97.

[2]韩桂英.79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中医护理体会.吉林医学, 2010, 31 (15) :2319.

86例糖尿病足的中医护理体会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我院共收治86例患者, 经1995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糖尿病足会议制定的糖尿病足诊断标准 (草案) 诊断均为糖尿病足患者。其中男52例, 女34例;年龄38~79岁, 平均年龄55.8岁。有吸烟史46例, 嗜酒史28例, 有足癣12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肢体末端麻木感, 腓肠肌酸痛, 间歇性跛行者26例;呈烧灼样及针刺样疼痛者32例;患肢皮温均降低, 足背动脉搏动减弱者17例, 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者25例, 正常者3例;患肢溃疡者, 单侧趾间20例, 双侧趾间13例, 双侧趾间伴足后底部7例, 单侧后趾4例。

1.2 护理方法

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 以护理程序为框架, 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个人体质情况对患者进行评估, 提出患者急需要解决的相应问题, 以寻找最佳的护理证据, 并建立专门的护理小组, 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 查阅相关文献, 制定符合患者自身特点的护理措施。使病人得到最佳的护理服务。

1.2.1 药物的护理

中药是治疗糖尿病足的主要方法之一。《金匮要略》曰“血痹, 阴阳俱微”。因而内服中药应以消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中药均在煎煮室内煎煮, 每剂中药煎两袋, 每袋150ml, 每次1袋, 于早、晚饭后1h服用。患者服药后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如发现异常立即向医生汇报。由于糖尿病足的治疗时间较长, 因而应鼓励患者坚持服药, 不要随意中断药物治疗。

1.2.2 情志护理

糖尿病患者病程较长, 患者痛苦大, 且恢复较慢, 易使患者产生精神紧张、焦虑、恐惧等反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及预后, 传统中医认为, 心静则神安, 神安则气血和, 因而, 护理人员应热情对待病人, 耐心向患者说明该病的病因病机、相关因素、注意事项、病理过程以及防治方法等。并运用如鼓励、诱导等方式, 给予患者安慰及抚慰, 鼓励其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疾病, 从而使病人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及护理的安排, 达到早日治愈的目的。

1.2.3 饮食的护理

中医认为饮食是人体营养、气血生化的源泉, 由其对于糖尿病足患者, 饮食更为重要。因而, 糖尿病足患者的饮食原则应采取二低一禁一高, 二低即低脂、低热, 一禁即禁糖, 一高即高蛋白。并根据患者血糖、尿糖的情况, 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且要切忌膏梁厚味、辛辣之品。过食肥甘辛辣刺激、油炸等易损及脾胃之品, 脾胃受损, 湿热内生, 运化失衡, 四肢失养, 可导致患者病情加重。

1.2.4 严格戒烟

本组86例糖尿病足患者中, 其中有吸烟史者46例,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吸烟是引发糖尿病足的主要原因。因而戒烟应作为临床治疗与调护的主要内容。本组46例患者均有长期吸烟习惯, 戒烟存在一定的困难, 尤其在夜间, 病情加重, 难以入睡, 病人就以吸烟来消愁, 因此护理人员要采取相应措施, 进行宣传教育, 使患者认识到吸烟的危害, 自觉戒烟。会使病情加重, 所以要采取各种措施, 严格戒烟, 以达到早日治愈的目的。

1.2.5 患肢的护理

糖尿病足患者由于抵抗力较差, 易发生感染, 因此患肢的保护尤为重要, 护理人员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每天检查患者双足, 注意观察足跟、趾间有无裂口, 足部有无损伤或溃疡部位颜色有无改变。 (2) 不可赤足行走, 避免撞伤、砸伤、冻伤, 要注意保暖防寒以避免足部出血。 (3) 每天用温水和中性肥皂水洗脚, 水温不宜超过体表温度, 每次浸泡10~15min, 不要浸泡时间过长, 以免损伤皮肤。 (4) 保持足部卫生, 每天换袜, 趾甲不能过长, 且要保持脚趾之间干燥, 但不应过于干燥。 (5) 应选择舒适的鞋子, 不宜过宽或过窄, 鞋应以柔软, 通气为佳, 每次穿鞋前, 注意鞋内有无散落物, 以避免扎伤脚。 (6) 由于糖尿病足患者是神经病变, 其敏感性降低, 故应告知患者禁用热水袋、电热毯及火炉取暖烤脚, 避免烫伤。

1.2.6 预防褥疮

由于糖尿病足患者病情较重, 需长时间卧床, 很少下床活动, 因而护理人员应及时做好褥疮的预防。首先, 上气垫床;其次, 鼓励及协助患者多翻身, 以及轻轻变换患肢体位, 活动膝及踝关节;第三, 用红花酒精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 并用滑石粉对其进行润滑;最后, 要保持床铺干净、整洁、干燥、无折皱。

1.2.7 功能锻炼

由于糖尿病足患者长期卧床, 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要抬高患肢, 以促进血液回流, 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同时避免长时间交叉双腿盘坐, 以免压迫血管和神经。并坚持做膝关节屈伸活动, 以防止膝关节萎缩或变形。

2 结果

本组86例糖尿病足患者, 其中49例皮肤温度恢复正常, 皮肤颜色变红润;9例足背动脉搏动恢复正常;21例疼痛减轻;7例溃疡面愈合, 有效率为100%。

3 小结

中医认为糖尿病足是由于消渴久病至气阴两虚, 燥热内结, 脉络瘀阻、湿浊内生、热毒痰湿瘀血相互作用而化腐成脓。因此, 在临床治疗上, 要紧紧围绕湿毒和血瘀的病机, 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方法。护理上充分利用中医内外调理理论, 注重患者足部的局部护理, 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及治疗的依从性。笔者通过86例糖尿病足患者给予情志、饮食等全方位的护理模式, 充分体现了中医护理在糖尿病足患者的优势, 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及生存质量, 改善预后延长患者生命。

参考文献

[1]赵世虹, 王淑红.糖尿病足的预防与护理[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23 (5) :87.

[2]杨丽萍, 龚文静, 周红蔚, 等.糖尿病足的中医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8, 5 (12) :98.

[3]金玉娟.糖尿病足的中医护理[J].浙江临床医学, 2008, 11 (8) :78.

[4]刘萍.浅谈糖尿病的中医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8, 8 (3) :36.

[5]张阳花.糖尿病患者中医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 2008, 22 (2) :47.

[6]何滨, 徐芳云, 李美娜, 等.糖尿病足的中医护理与健康教育[J].吉林医学, 2009, 9 (12) :057.

[7]茹海凤.糖尿病足中医护理[J].全科护理, 2009, 6 (11) :126.

[8]蓝珍, 贺俭.28例糖尿病足的中医护理体会[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7, 16 (2) :56.

上一篇:世界银行的新使命下一篇:质量检测管理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