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基础及护理常规培训

2024-05-12

中医护理基础及护理常规培训(精选17篇)

篇1:中医护理基础及护理常规培训

中医护理基础及护理常规培训一、四诊八钢五行学说;望闻问切、阴阳里表、寒气虚实‘金木水火土二、五脏六腑;1五脏、心、肝、脾、肺、肾。五脏为阴

2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阴交、膀胱。六

腑为阳。扶正祛邪,调整阴阳

三、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

四、经络的概念、组成;生理功能;

五、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入与体表的穴位、是针灸推拿施术之处。

六、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顺序。

七、中医特殊护理;艾熏、拔罐、刮痧、针灸、穴位按压、足浴、中药灌肠、中药热敷。

八、中医护理常规;专科护理

周口中西医结合医院

2014年2月20日

篇2:中医护理基础及护理常规培训

一般汤剂一日一剂,分2~3次服用,间隔4~6小时为宜,小儿可适当增加次数。

丸剂、散剂、膏剂等中成药,应按说明定时服用。

病在口腔、咽喉宜缓慢频服或随时含服。

对发汗、泻下、催吐等,服药剂量不必拘泥,一般以中病即止为宜。

呕吐病人宜少量多次服用。

对于急症、发热、危重症患者,应遵医嘱酌情服用。

服药前应了解病人服药的目的,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时观察病人服药后的反应。由于中药的剂型多种多样,应根据病人自身的具体情况及药物的剂型采取不同的服法,一般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服法:

送 服一般丸剂、片剂、胶囊、滴丸等用温开水送服;治疗脾胃虚弱的

药,可用米汤送服;祛寒药可用姜汤送服;祛风除湿、活血化瘀药可用黄酒、米酒送服,以助药力。冲 服一些散剂、丹剂、膏剂以及某些贵重药物(如三七粉、人参粉、

益母膏等)服用时,不需煎煮,只需用热汤剂或白开水冲开服用即可。含 服一些片剂、丸剂、丹剂(如人丹、速效救心丸、复方甘草片等)

宜放于口中或舌下含服。代 茶 饮一些容易出味的药物(如胖大海、肉桂、番泻叶等)服用时,可

用热汤剂或沸水浸泡后代茶饮。其 它1. 呕吐病人的汤剂应浓煎,服药前,先口服少量姜汁或嚼少许生姜片、陈皮,然后再少量多次服用。

篇3:中医护理基础及护理常规培训

从2012年6月1日开始, 笔者用6天时间编写和培训《慢性扁桃体炎护理常规》, 2012年6月7日至12月31日观察发现, 我科护士在执行护理操作前16名护士先查询复习护理常规内容, 再进行护理操作。

2 结果 (护理常规)

2.1 掌握疾病特点是做好护理的基础。

慢性扁桃体炎常被视为全身感染“病灶”之一。慢性扁桃体炎是一种常见病, 其发病率约为2%~20%。儿童患病者居多, 无明显性别差异。慢性扁桃体炎的主要致病菌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虽然对扁桃体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但是机体抵抗力降低和变态反应已被认定是致病的两个重要因素。慢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患者, 可以引起全身多种疾病及局部病变, 对于具有手术适应症的反复发作患者采取扁桃体摘除术是有效降低慢性扁桃体炎并发症发生率的有效而直接的措施。

2.2 做好患者心理护理。

向患者或家属提供疾病知识, 缓解患者焦虑评估病人对疾病及有关诊治过程的认知程度。鼓励病人及其家属讨论有关疾病及治疗的疑虑, 耐心解答。针对个案需求及学习能力, 采用有效形式, 例如向护理对象介绍住院环境、各项检查、治疗过程, 可能出现的不适, 对儿童多采取鼓励性语言及通过患儿家长与其进行沟通, 以求得主动配合, 并为病人提供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2.3 术前准备。

手术当日禁饮禁食, 局麻手术的病人手术前晚遵医嘱给服适量镇静剂, 术前半小时皮下或肌肉注射阿托品。全麻手术病人应按全麻要求做好术前准备, 手术前一天应充分休息。

2.4 术后护理。

(1) 全麻病人未清醒前应取俯卧侧头位, 局麻病人取自由体位。 (2) 观察吐出分泌物中有无鲜血, 估计出血量, 注意有无频繁的吞咽动作, 有无面色苍白, 脉搏细数或血压下降, 如疑有出血, 则要检查咽部以判明情况。 (3) 饮食, 局麻患者术后即可进冷流食, 全麻患者术后6h方可进食, 常规为术日冷流食, 1~3d进流食, 3~7d进半流食, 7~14d进软食, 2周后可恢复普食。术后2周内勿食过热、过硬及酸性饮食, 如勿食酸奶、西红柿等。 (4) 术后疼痛一般不用水杨酸类止痛药, 疼痛难忍时可以颈部两侧冰敷等, 如不缓解, 按医师医嘱使用止痛药即可。 (5) 术后次日可用灭菌生理盐水、0.02%呋喃西林液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咳嗽引起伤口感染, 出院后一周来院复查。

2.5 患者常见问题及对策。

(1) 出血:护士认真交待患者避免进食坚硬刺激食物, 出血多者立即汇报医师使用止血药。 (2) 疼痛:与手术有关, 颈部两侧冰敷等, 如不缓解, 按医师医嘱使用止痛药即可。 (3) 感染可能:与手术创伤以及口腔欠清洁有关, 可用灭菌生理盐水、0.02%呋喃西林液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4) 睡眠紊乱:与术后伤口疼痛以及局部水肿有关, 鼓励、安慰患者即可。

2.6 做好患者健康教育。

(1) 饮食:术后应逐渐由冷流食过渡到半流食, 两周内勿食过硬过热食物, 两周后酌情改为普食。疾病恢复期应选择含有丰富维生素蛋白质的饮食, 多饮水, 增强体质, 促进疾病的恢复。 (2)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避免激动产生紧张情绪。 (3) 术后一月内应防止呼吸道炎症, 如上呼吸道感染, 咽喉炎。保持口腔清洁, 养成早晚刷牙及餐后漱口的卫生习惯。 (4) 术后避免剧烈活动。 (5) 若病情有变化, 如出血、发热等, 应及时来医院就诊, 以免延误病情。 (6) 术后一月后遵医嘱来我院门诊复查。

3 讨论

护理常规需要紧紧跟随手术技术快捷的发展, 如何提高护士严格按护理常规进行操作?笔者认真学习文献, 总结护理常规, 对我科护士进行强化培训, 本文研究显示, 进行培训后, 我科16名护士执行慢性扁桃体炎护理常规准确率达100%。诚望本文对国内护理常规的总结培训及严格执行护理常规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于笑霞.美国游学感受[N]健康报;2012-9-29 (6)

篇4: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的尝试

【关键词】中医护理;基础护理;中医理论

【中图分类号】R2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371-01

护理的理念历来在中医中占有重要位置,“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充分显示了护理在中医中的作用,按摩、针灸等传统中医方法在护理中的应用也显示了中医护理在基础护理中的作用。

1基础护理中引入中医护理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现代健康的概念包括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人的健康、疾病是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决定的[1]。护理也已经由疾病为中心转为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为整体,以生物学的病人与社会、心理学为整体,以病人与社会及周围的环境为整体,即整体护理。而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就是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整体观念包括了人体、社会环境、心理等各方面,要求各方面的平衡与统一。这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相一致[2]。充分说明了中医护理与现代整体护理的理念是一致的。中医护理是整体护理的需要。中医护理能丰富优质护理内涵[3]。中医护理在预防、治疗和康复护理中尤其是预防和康复护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药、按摩、针灸等均有助于康复治疗,对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生命质量都有重要意义,并有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真正做到“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预防和康复护理。

中医护理有自己的护理特色和优势,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这种特色和优势更是发扬光大,中医药技术为中医护理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为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环境。

2基础护理中引入中医护理的方法

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首先要提高护理人员的认识,认识到中医护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重视中医知识的学习,掌握中医药知识与技能,是做好中医护理工作的基础。《中医护理工作指南》中明确要求,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在中医医院工作三年内完成中医理论与技能培训时间累计不得少于100学时。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中医护理技术,必须有中医护理的理念,有一定的中医理论基础,护理操作规程要在这些理论基础的指导下进行。其次是在基础护理的教学中引入中医护理。护理院校的学生时期,是打好基础的时期,将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的教学,可以加强学生中医护理的理念和提高理论基础,并将中西医护理相互结合,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两来从事护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可促进社区医学与全科医学护理的发展。再次是要护理人员进行中医护理与基础护理操作培训。在护理操作培训中,要结合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将中医护理中的病情观察及护理、心理护理、用药护理、康复训练护理、饮食调护等护理方法融合在基础护理操作中。让护士正确理解预防与治疗的原则,树立“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观点。理解观察在护理中的作用,了解心理护理对治疗的作用,多于患者沟通,帮助病人克服负面情绪,“五志过极皆能生火”,“既来之则安之”,使患者保持乐观、平静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在饮食调护中,帮助病人制定合理的食谱,教会病人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如对口舌生疮的患者,除遵医嘱给予清热解毒的外用药物外,还要嘱患者忌食油腻煎炸食物,以免心火亢盛,心火上炎。同时在情志护理上,嘱患者不要有激动发怒等过激的情绪,以免火上加火,使病情加重或者拖延治愈时间。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膳食护理,并且有时还可以代替药物的治疗[4]。尤其是在病人初愈,脾胃功能还未完全恢复时,应少食多餐,以促进病人的康复。第四是要将中医护理的知识融入基础护理实施。如长期卧床的病人,可运用康复护理的理念,为病人进行背部和肢体按摩,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在测量脉搏时,可利用脉象形成的原理,从脉搏的次数、节律、浮脉、沉脉、数脉、缓脉等判断疾病的性质、部位等[5]。

3将中医护理的特色融入基础护理

在将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的过程中,将中西医进行结合,各取所长,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的特色。如压疮护理时,在常规压疮护理的同时加用中医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护理效果,缩短疗程。如首先对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程度进行评估,可用浸泡中药红花、紫草、丹参的酒精进行局部按摩,以促进局部皮肤血液循环,预防压疮的发生。压疮发生后,可以用中药涂抹、清洗、TPD烤灯照射,有利于压疮的愈合。

对风湿性关节炎、骨退化性病变等骨质疾病可通过药浴加按摩,过药液的有效成分刺激相关穴位,达到气血调和、经络疏通、祛邪扶正的作用。

总之,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特点和精华。在辨证施护前对病人的总体情况进行了解,在护理中综合分析望、闻、问、切所搜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辨清疾病的性质、部位、原因,结合个体性别、年龄、体质及气候的变化,结合情志调节选择合理的护理技术,如针灸、推拿、药物薰洗等相应的护理技术进行疾病防治。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可以发挥中医护理的优势,增加基础护理效果,促进基础护理的发展,提高护理人员观察疾病的能力,丰富优质护理的内涵,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黎娟兰.将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的尝试[J].内蒙古中医药,2013,(12):163-165.

[2]冯明英,熊玉华,黄琼芳.医科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探[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7):382-383.

[3]陈超.中医饮食护理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22):12-15.

[4]楊翔宇,成翼娟.护理质量评价中医院感染评价标准的构建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0,(11):29-31.

篇5:中医护理基础及护理常规培训

1 药物配伍包括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六个方面。

药物配伍含 义举 例相 须 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强其

原有的疗效。 如大黄配芒硝。相 使 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使用,而以一

种药物为主,一种药物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功效。 如黄芪与茯苓相配。相 畏 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

物减轻或消除。 如生半夏、生南星畏生姜。相 杀 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如生姜杀生半夏、生南星的毒。相 恶 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种药物相作

用,而致使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 如人参恶莱菔子。相 反 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如甘草反甘遂、乌头反贝母。 2 配伍禁忌

从上述的配伍关系可以看出,相须、相使的药物可使药效起协同作用;相畏、相杀的药物可去除药物的毒性;相恶、相反的药物应忌用,即属于配伍禁忌。

妊娠用药禁忌与慎用

分类

一般根据药物对胎儿损害程度的不同,可分为禁用与慎用。

禁用药

大多是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

慎用药

包括通经祛瘀、行气破滞以及辛温重镇的药物。

2 注意事项

凡禁用的药物,绝对不能使用。

慎用的药物,可根据孕妇患病的情况,酌情使用。使用时,应作好病情观察,随时记录。但如果没有特殊必要时,应尽量避免使用,以免发生危险。

服药饮食禁忌

饮食禁忌简称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即避免药物与食物之间相互作用发生变化而影响药效。

一般忌口

服药期间,凡属生冷、粘腻、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应忌食。

特殊忌口

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甘草忌鲤鱼;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食醋;

篇6:中医护理基础及护理常规培训

放血法是指用三棱针、粗毫针或小尖刀等刺破络脉(浅表静脉),放出少量血液,使内蕴热毒随血外泄,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风止痒、开窍泄热、通经活络、镇吐止泻的作用。

适应范围及用物准备

① 适应范围

◆ 高热、中暑、急性咽喉肿痛、目赤红肿(红眼病、天行赤眼)、头痛等。

◆ 昏厥、中风闭证。

◆ 顽癣、疖肿、丹毒等。

② 用物准备

治疗盘:消毒盒内放三棱针或小尖刀、2%碘酒、75%酒精、或碘伏、棉签、消毒干棉球。

操作方法

点刺法

点刺法 又称“速刺法”。

① 概念

在腧穴部位迅速点刺出血为点刺法。

② 临床应用

十宣穴点刺放血:开窍醒神,用于中暑、昏厥、中风闭证。

太阳穴点刺放血:用于目赤红肿、头痛。

曲池、大椎点刺放血:用于高热不退。

委中穴点刺放血:可活血散瘀,临床多用于瘀血腰痛。

③ 实施

操作时先在腧穴部位上下推按,使血液聚集于穴位局部→常规消毒皮肤→手持三棱针或圆利针(粗毫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0.3cm左右→立即出针→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其出血数滴→干棉球按压针孔止血。

缓刺法

① 概念

用三棱针缓慢刺入静脉,使之少量出血,为缓刺法。

② 临床应用

肘窝、腿窝的浅静脉刺络出血:临床多用于中暑。

红丝上多处缓刺出血:用于急性淋巴管炎。

③ 实施

在欲刺静脉上方扎一止血带,使静脉充盈→消毒皮肤→右手持三棱针对准静脉充盈处缓缓刺入0.5cm左右→缓慢拔针→待血缓慢流出→用干棉球轻压针孔止血→松止血带。

散刺法

又称“豹纹刺”或“围刺”。是指在顽癣、疖肿周围或扭挫伤局部刺出血的方法。

操作时首先在局部常规消毒→手持三棱针在顽癣、疖肿未化脓的皮肤周围或扭伤、挫伤后瘀血肿胀的部位→如豹纹般环行散刺出血。注意刺时速度要快、要浅,出血数滴即可。

注意事项

①操作前作好解释工作,取得配合。

②操作时宜采用卧位,手法要轻、稳、准,注意防止晕针。

③要掌握好分寸,点刺、散刺时,快而浅,出血数滴即可;小尖刀刺络时,创口要小,防止大量出血和损伤组织。

④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放血后局部不宜沾水或污物,以防感染。

⑤有出血性疾病的人禁用;年老体弱、孕妇、贫血者慎用。

篇7:中医护理基础及护理常规培训

适用范围及用物准备

① 适应范围

◆ 哮喘

◆ 瘰疬、发际疮、麦粒肿等

◆ 肛门疾患

② 用物准备

治疗盘内放:三棱针或圆利针、2%碘酒、75%酒精、或碘伏、干棉球、纱布、胶布、2%普鲁卡因注射液、2ml注射器。

操作方法

1 三棱针法

选穴(背部的肝、胆、脾、胃、肺俞等俞穴)→常规消毒 →2%普鲁卡因局部麻醉→用三棱针刺入肌层→挑起肌膜上下活动数次至病人感到疼痛麻木 →取出三棱针→ 局部覆盖纱布 →胶布固定。

两侧穴位按同法进行,每次选1~2对俞穴轮换进行,每日或隔日一次。10~15天为一个疗程。

2 挑治法

挑治法多在肩背部或腰骶部相应穴位或体表反应点进行挑刺。

注意事项

①严格无菌操作,术后3~5天禁洗澡或沾水,以防感染。

②挑治手法以强刺激效果好,但以病人能耐受为宜,以防晕厥。

③冬季要注意保暖,以防感冒。

篇8:中医护理基础及护理常规培训

关键词:中医特色护理,常规护理,关节镜半月板切除术

半月板损伤是临床常见的膝关节疾病, 半月板本身血运差, 修复力较弱, 损伤后难以自行修复, 可出现关节活动机械障碍, 如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 可出现损伤性关节炎等, 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 关节镜下半月板切除术已成为治疗半月板损伤较理想的方法, 而术后有效的护理措施对疗效及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常规护理在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方面的效果有限, 本研究对关节镜下半月板切除术后患者22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 现将方法及效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1-8月收治关节镜下半月板切除术患者41例, 均经MRI诊断确诊为膝半月板损伤, 患者对本研究知情, 并签署同意书。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2例, 男13例, 女9例, 年龄16~57岁, 平均 (34.56±5.47) 岁。对照组19例, 男11例, 女8例, 年龄18~60岁, 平均 (34.59±5.45) 岁。排除心肝肺肾、代谢系统、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疾病患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方法: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护理, 具体内容如下: (1) 术后12 h进行冰敷护理, 麻醉效果消失后示范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踝关节等收缩训练。 (2) 术后24 h进行股四头肌直腿抬高运动, 下肢由30°逐渐抬高至90°, 2次/d, 200个/次; (3) 3~5 d后加强训练, 抬腿时可在踝关节处适当缚重物, 同时进行膝关节CPM锻炼。 (4) 术后6 d继续负重和平衡训练, 在护理人员保护下慢慢下床, 尝试站立与行走。 (5) 给予日常生活护理, 协助患者洗漱、翻身, 保持病房干净、整洁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特色护理, 具体内容如下: (1) 术后第1天指导患者遵医嘱服用活血凉血中药, 连服1周;对于术后1~2周关节肿痛情况明显改善的患者, 更换服用祛瘀生新方;1周后改为利关节、益气血方药;对于出现关节肿痛等症患者可辅助外敷中药。 (2) 术后3 d帮助患者熏蒸患膝, 1次/d, 并于熏蒸后换药。 (3) 畅情志、调心理:综合评估患者病情、性格及心理状态等, 通过疏导、移情等方法及时行针对性护理, 帮助患者转变认知、行为、情绪等, 使其保持舒畅的心情。 (4) 饮食调护:指导患者科学饮食, 早期以易消化的高营养、高维生素食物为主, 中后期则注意多补充钙, 结合患者口味, 建议食用补中益气营养粥、面类食物。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4周膝关节功能、疼痛及焦虑情况。膝关节功能采用膝关节HHS评分法, 总分100分, 分数越高, 功能情况越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估疼痛程度, 0~10分, 分数越低, 疼痛感越轻。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评价患者焦虑情绪, 共100分, 分数越低, 焦虑程度越轻。

统计学方法:应用统计软件SPSS19.0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术后1周、4周膝关节功能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均逐渐改善, 观察组术后1周、4周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 。见表1。

两组术后1周、4周疼痛、焦虑程度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4周VAS、SAS评分逐渐降低。观察组VAS、SAS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P<0.01) 。见表2。

讨论

关节镜下手术是诊治膝关节疾病的重要方法, 其因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率低等优势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2]。关节镜下半月板切除术是微创手术, 但仍具有侵入性, 手术的成功与否与医师精湛的操作技术有关, 而术后护理措施对患者功能康复具有重要作用[3]。

关节镜下半月板切除术术后若未能及时控制滑膜炎, 可在长期炎性刺激下出现伤口感染、顽固性疼痛、关节积血、积液、粘连等, 加之患者手术前后焦虑紧张、卧床休息及禁饮食等, 易使愈合缓慢, 延缓膝关节活动度与功能恢复。因此, 术后早期是护理的重要阶段[4]。本研究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护理基础上结合中医特色护理, 其中内服、外敷中药及中药熏蒸体现了辨证施护的护理观, 其目的是尽快止血, 有效控制炎性反应, 消除关节粘连、肿胀、疼痛等症状, 配合常规康复护理, 能促进组织修复和愈合, 增强下肢力量与膝关节活动度, 加快康复进程[5]。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恢复有重要作用, 对患者进行畅情志、心理护理, 能针对性疏导患者紧张、烦闷情绪, 使其保持良好心理和态度[6], 提高各项护理操作的配合度。护理过程中还应重视饮食调护, 提高患者抵抗力, 改善全身状态, 养成科学、合理的生活饮食习惯, 从整体护理观念出发, 促进患者尽快康复。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及疼痛、焦虑情况均逐渐改善, 但观察组术后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说明中西医结合护理应用于关节镜下半月板切除术后可取得满意效果。

注:与术后1周比较, *P<0.01。

注:与术后1周比较, *P<0.01。

综上所述, 中医特色护理结合常规护理能改善关节镜下半月板切除术后患者的心理状态, 缓解疼痛, 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劲松, 李智尧.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术治疗中老年人内侧半月板损伤[J].中国骨伤, 2014, 27 (8) :631-634.

[2]孙建强.膝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半月板损伤的临床效果[J].中国综合临床, 2015, 31 (3) :249-251.

[3]张蕊, 张娜, 徐会, 等.以人为本护理在半月板损伤患者关节镜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5, 21 (28) :3403-3405.

[4]韩云, 孙其凤, 谢小华, 等.早期关节活动对预防膝关节半月板移植术后患者关节僵硬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 2014, 21 (8) :37-39.

[5]乌盛艳, 石莺莺.关节镜下Fast-Fix缝合修复半月板损伤的术后康复护理[J].中医正骨, 2014, 26 (2) :79-80.

篇9:中医护理基础及护理常规培训

皮肤针即“梅花针”,又称“七星针”。是用5~7枚不锈钢针排列成梅花或七星形状固定在针杆头端而成。通过叩刺皮肤或某部腧穴,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达到治疗与预防疾病的目的。

适应范围及用物准备

① 适应范围

◆ 头痛、胁痛、腰痛、背痛、肋间神经痛、痛经等。

◆ 高血压、失眠、近视、小儿痿证、斑秃等。

◆ 皮肤病。

② 用物准备

治疗盘:消毒皮肤针、75%酒精棉球、干棉球、无菌持物镊及罐、清洁弯盘。

操作方法

① 持针方法

以右手拇指、中指、无名指握住针柄,食指伸直按住针柄中段。

② 叩刺方法

针头对准皮肤叩击,运用腕部的弹力,使针尖叩刺皮肤后,立即弹起,如此反复叩击。叩击时针尖与皮肤必须垂直,弹刺要准确,强度要均匀,可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刺激部位和刺激强度。

③ 叩刺部位

◆ 循经叩刺 是指循着经脉进行叩刺的方法,常用于项背腰骶部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可治疗各相应脏腑经络的疾病。

◆ 穴位叩刺 是指在穴位上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主要是根据穴位的主治作用,选择适当的穴位予以叩刺,临床常用的是各种特定穴、华佗夹脊穴、阿是穴等。

◆ 局部叩刺 是指在患部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如扭伤后局部的瘀肿疼痛、顽癣等,可在局部进行围刺或散刺。

④ 刺激强度与疗程

◆ 轻刺:用力较小,皮肤仅见潮红、充血为度。适用于头面部、虚证及久病者。

◆ 中刺:介于轻刺与重刺之间,以局部有较明显潮红,但不出血为度,适用于一般部位及一般患者。

篇10:中医护理基础及护理常规培训

毫针刺法

适应范围及临床作用

① 适应范围

由于毫针刺法用途广泛,如用法得当则立竿见影,所以,临床最为常用。其适用范围最广,凡能够针刺的腧穴,皆可使用毫针进行针刺。

② 临床作用

毫针刺法之所以用途广泛,效果显著,是跟其作用分不开的。首先能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其次能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临床根据病情辨证,选择穴位,达到治疗和护理目的。

操作程序

① 洗手,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再次核对医嘱。

② 协助患者松开衣服,按针刺部位取合适体位。

③ 选好腧穴,用拇指按压穴位,询问病人有无感觉。

④ 消毒局部皮肤,选取合适的毫针,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尖是否有钩等,术者消毒手指。

⑤ 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的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⑥ “得气”后,根据病情决定留针时间,期间观察有无异常情况。

篇11:中医护理基础及护理常规培训

① 用物准备

治疗盘、玻璃罐或陶罐、竹罐(根据所拔部位,选择大、中、小罐),95%酒精棉球或纸片、火柴、止血钳、弯盘。

② 点火方法

◆ 闪火法[如图所示]

用止血钳夹住95%酒精棉球,用火点燃,在罐内中段绕1~2圈后,立即退出,迅速将罐扣于所选部位。此法较为安全,是比较常用的拔罐方法。

篇12:中医护理基础及护理常规培训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广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2010级高护专业 (专科) 学生, 1班为实验组, 104人;2班为对照组, 93人。两组均为女生, 年龄、入学成绩、公共基础课成绩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教学方法

两组均采用全国卫生职业院校《中医护理基础》 (2007年科学出版社出版) , 由同一教师任课。

对照组:按传统教学方法逐步系统讲授, 即以教师为中心, 先由教师理论讲授辅以视频资料, 并将整个操作流程在全班示教一次, 让学生基本掌握操作要领, 再让学生分组练习, 练习后不经操作考试 (仅考理论) , 直接进入临床实习。

实验组:分阶段进行实践教学。第一阶段:训练。教师先将整个操作流程在全班示教一次, 让学生基本掌握操作要领。再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操作练习, 学生如有疑问或教师发现学生操作中存在问题, 可当场解答或再次进行示教, 让每名学生都能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最后再随意抽一组学生在全班展示并由教师点评。第二阶段:综合模拟运用。创设模拟情景将所学常用中医操作技术及常见病证的中医护理结合起来, 先由两名学生分别扮演患者和护士, 按照护理程序进行评估评价与操作, 教师总结并纠正学生操作中不规范之处。然后让全班学生两两一组, 进行体验,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学中将尊重、关爱患者的意识与各种操作有机结合, 体现人文关怀, 并通过角色扮演, 体验患者痛苦, 感悟医护人员职责。此阶段, 学生不仅能进一步熟悉中医操作技术, 而且能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到护士这一职业的伟大。第三阶段:操作考核。学生随机抽取所学中医护理操作中的一项进行考核, 成绩计入期末总评。

1.2.2 评价方法

课程结束后两组学生均进入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西省中医院) 实习, 两组学生中医护理操作考试及带教教师对学生实习质量效果评价采用统一标准。

1.2.3 统计学方法

操作考试成绩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带教教师对学生实习质量效果评价采用卡方检验, 均用统计软件SPSS 13.0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1) 两组学生操作考试成绩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结果见表1。

(2)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 对两组的临床带教教师进行调查, 了解其对学生实习初期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评价。两组带教教师的满意度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χ2=12.756 6, P<0.01) , 结果见表2。

3 讨论

培养熟练掌握中医护理技术的高级中医护理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三阶段教学法在教学中取得良好效果, 其优点有: (1) 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缩短学生毕业后的临床适应期, 尽快胜任不同的护理工作, 掌握规范的操作流程和动作要领, 提高学生自信心, 一定程度上减轻实习前焦虑。 (2) 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医学的认同和热爱。通过痛经病例、落枕病例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病症, 让学生在第二阶段的角色扮演中切实感受到中医护理技术的无痛、无害和有效性。 (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语言是沟通护患之间情感的桥梁。在角色扮演中, 学生举止端庄、面带微笑、态度和蔼, 可为患者营造一个愉悦、安全、可信赖的氛围。 (4)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在综合模拟训练中, 将中医护理技术与现代护理程序相结合, 学生通过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 将所学中医护理技术运用于现代护理工作程序中, 提高了临床实际工作能力, 有利于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提升综合技能。 (5) 有利于激发教师学习的积极性。现代临床教学管理注重“以人为本”, 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及综合技能的培养, 实施三阶段教学法, 在第二阶段的综合模拟实训中, 教师起着有效的控制作用, 因此需要广泛阅读相关书籍, 参加有关专业的新技术、新业务讲座;同时, 在学生的角色扮演过程中, 教师也能获取更多信息, 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在中医护理基础实践教学中运用三阶段教学法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除了深钻教材外, 还要查阅内科学、心理学、人际沟通学等资料, 投入更多精力进行案例编写及角色扮演情景教学; (2) 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调节好课堂气氛,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 (3) 实践课时要增加2~3倍, 为保证教学进度, 需将第二、三阶段内容放在课外或自习课进行。因此, 要推广本教学法就必须整合课程设置, 修改教学大纲。

参考文献

[1]佘广玉.中医护理技能训练的现状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7, 15 (9) :673-675.

[2]王庆林.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中医护理教学现状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7) :97.

篇13: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1.病室环境

(1)环境整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2)根据病证性质,调节病室内温湿度。

2.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3.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4.监测生命体征,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2)新人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日。

(3)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 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5.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6.每周测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9.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3)及时了解患者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10.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11.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2.遵医嘱准确给药。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3.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4.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篇14:中风病人的中医护理常规

中风病人的中医护理常规

因素体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遇饮食、情志、劳倦诱因等所致。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脑,涉及肝肾。脑血管意外可参照本病护理。

护理评估

1、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况。

2、生活方式及休息、排泄等状况。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风火蔽窍、痰火闭窍、痰湿蔽窍、元气衰败之中脏腑证;肝阳暴亢、风痰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之中经络证。

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避免搬动。若呕吐、流涎较多者,可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发生窒息;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档保护。

3)注意患肢保暖防寒,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4)加强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的护理。用盐水或中药液清洗口腔;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持床单位清洁,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导尿,定时进行膀胱冲洗。

5)伴神昏者参照神昏护理。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中风病人的中医护理常规

1)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四肢活动等情况。

2)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时,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3、给药护理

1)服中药后避免受风寒,汗出后用干毛巾擦干。

2)服药后观察患者病情的逆顺变化。

3)及时记录服至宝丹、牛黄清醒丸、苏合香丸等辛香开窍、急救醒脑之品的时间,神志清醒后立即报告医师。

4)服降压药、脱水药时,应观察血压变化,防止头晕,注意安全。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

2)昏迷和吞咽困难者,可采用鼻饲,以保持营养。

5、情志护理

1)中风患者多为心火暴盛,应耐心做好情志护理。解除患者的恐惧、急躁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

2)对神志清醒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安慰,使其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积极治疗。

6、临证(症)施护

1)高热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

2)元气衰败者,突然出现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撒

2中风病人的中医护理常规

肢冷、脉微欲绝时,遵医嘱艾灸等救治。

3)尿潴留者,可按摩腹部,虚者加艾灸,必要时遵医嘱行留置导尿。

4)便秘者,遵医嘱给予通便中药内服。

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恼怒、情志过激而使疾病再度复发。

2、生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劳,适当休息。随天气变化增减衣被,注意保暖。

3、饮食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为宜,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品,不宜过饱,忌食辛辣、刺激之品,戒烟酒。

4、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过度,以免再发脑出血。经常食用含纤维素多的新鲜蔬菜、水果,以润肠通便。

5、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注意血压的变化,定期到医院复查。

6、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参加锻炼,加强肢体功能活动。辨证施护

临床上常将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中经络者一般无神志改变而病轻,中脏腑常有神志不清而病重。(1)中经络:大部分患者神志清楚,少数患者有轻度的意识障碍。证见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口角流涎,半身不遂,舌质红,苔白腻,脉弦细。(2)中脏腑:根据正邪情况有闭证和脱证之分。①闭证:邪闭于内,以痰浊为主,为实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禁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可见气粗,鼻鼾,痰鸣。舌苔黄腻,3中风病人的中医护理常规

脉弦滑数;②脱证:气脱于外,以正气外脱为主,为虚证。突然昏迷,面色苍白,目合口张,手撒汗多,遗尿,四肢厥冷,舌痿,脉细弱或微欲绝。1 中经格

(1)因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邪得以乘虚而入,引动痰湿流窜经络,至经络闭阻,气血流行不畅。证见肌肤不仁,手足麻木,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甚者半身不遂,舌苔白腻,脉浮滑。

治则:祛风通络,调和营卫。

(2)肾阴亏损,风火上亢。症见头痛,眩晕耳鸣,突发性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手足麻木,舌苔红或黄,脉弦洪大。

治则:平肝潜阳,化痰通络。

护理:①中经络者,神志尚清醒,或仅发生短时间轻度昏迷,但患者仍有紧张,恐惧心理,担心病情进一步发展,故应劝慰患者安心治疗,并且避免一切精神因素的刺激。②病室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光线柔和。③注意勿使风直吹患者,可用屏风遮挡 ④口眼歪斜时,针刺的穴位有风池、太阳、下关、颊车、地仓、阳白、鱼腰等。⑤如患者口角流涎不严重,可给予一般饮食,但应忌食公鸡肉。因鸡属风禽,尤其是公鸡,有动风之虑,故慎用。⑥指导患者适当参加文娱活动和体育锻炼,以使其精神愉快,尽早康复。2 中脏腑

中脏腑分闭证,脱证。闭证宜开,脱证宜固,也是中医治疗常规。中脏腑多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为特征。

4中风病人的中医护理常规

2.1 闭证

分“阳闭”、“阴闭”。“阳闭”由肝阳暴涨,阳亢风动,气血上逆,痰火壅盛,清窍闭塞,症见突然昏仆,牙关紧闭,面赤气粗,两手握固,舌苔黄腻,脉弦大而数。“阴闭”由风痰偏盛,上壅清窍,神志闭塞,其证静而不烦,面白唇紫,四肢不温,舌苔白滑腻,脉沉迟。

治则:宜先开窍醒脑,再以平肝潜阳、熄风豁痰等法。2.2 脱证

元气衰微,阴阳离决,症见四肢逆冷,汗出痰壅,面赤如妆,脉浮大无根,或沉虚欲绝。

治则:益气回阳,或滋阴养血、引火归元等宜固元气。护理:①因病情变化迅速,而且多种因素均可引起发病,临床表现比较复杂,需密切观察病情,注意其变化趋势,掌握病情变化的关键,为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不失时机地进行抢救和治疗。②中脏腑者,多有不同程度的昏迷,昏迷的深度及持续单与病情轻重密切相关。一般持续昏迷者,多预后不良。还应注意患者瞳孔的改变和其它精神症状,如果患侧瞳孔由大变小,或两侧瞳不等大,或患者出现项背强直、抽搐、面赤、鼻鼾、烦躁不安等症状,说明病情加重;如果患者表现为静卧不语、昏迷加深、手足逆冷,应警惕由闭证转为脱症。③观察呼吸情况,患者常因痰涎壅盛而引起呼吸道阻塞,或出现呼吸不畅,呼吸时有间歇,喉中痰鸣辘辘等症状,应及时清除呼吸道异物,防止发生意外,出现呼吸衰竭,危及生命。④中脏腑而致昏迷者,伴有喷射状呕吐,应注意观察呕吐物中有无紫黑色血块或呈大口吐血,若有上述情况,并出现呃逆、抽搐、高热等,是为凶兆,应立即

5中风病人的中医护理常规

篇15:中医护理基础及护理常规培训

养生护理要遵循“神形兼养”的原则,在实施中,把调摄精神与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护理原则相结合,制定出康复护理计划。

“形神兼养”是以养神为主,特别是对于精神残疾的患者实用意义更大,中医养神采用养形调神,以动静结合,动中求静为原则,其实质是取动静结合来调和人体阴阳气血的运行,促进机体康复。

综合护理原则

综合护理原则主要是针对不同病证进行综合施护,适用于病情复杂、老弱痼疾者,用单一康复方法不易奏效,遵循标本缓急的护理原则,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新病旧病等不同情况,制定出急则护标,缓则护本的康复护理计划。

整体护理原则

整体康复护理原则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整体观念为基础,对康复对象进行身心全面的护理。包括以下三方面: 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护理 遵照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的观点,康复护理必须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给予病人适当的护理〖例如〗。适应社会环境护理 对康复对象的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应该有所了解,以便进行有的放矢的情志护理。使病人能够正确对待病情,克服内心的困扰,树立信心,适应社会。注重身、心全面护理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护理康复对象时不仅要细心观 察病人的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变化,以了解和判断内脏病变,而且要注意观察病人的情志变化,从而拟定出相应的康复护理措施。

因人、因证、因病程护理的原则

因 人 施 护 护理时要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素质、行为习惯、病情轻重、残疾程

篇16:鼻饲管留置方法及护理常规

1.1 准备用物

治疗盘内放治疗碗压舌板、镊子、胃管、50~100m L注射器或注洗器、纱布、治疗巾。液状石蜡、棉签、胶布、别针、橡皮圈 (或夹子) 、弯盘、听诊器、温开水、水杯、鼻饲饮食 (200m L, 温度为38~40℃) 。

1.2 操作方法

1.2.1 准备好病员

神志清楚者应做好解释, 以取得合作, 取坐位或卧位。昏迷病员应平卧, 头稍后仰, 颌下铺好治疗巾, 用湿棉签检查和清洁鼻腔。准备胶布:2条6cm, 1条1cm。

1.2.2 左手持纱布托住胃管, 右手持血管钳夹住胃管前端

比量插管长度。成人45~55cm (耳垂-鼻尖-剑突) , 婴幼儿14~18cm, 用1cm胶布作好标记, 润滑胃管, 左手持纱布托住胃管, 右手持血管钳夹住胃管前段沿一侧鼻孔缓缓插入, 到咽部时 (14~16cm) , 嘱病员做吞咽动作, 同时将胃管送下。若病员出现恶心, 应暂停片段, 嘱病员做深呼吸或作吞咽动作随后将胃管插入45~55cm, 以减轻不适。插入不畅时应检查胃管是否盘在口中, 插管过程中如有发现呛咳、呼吸困难、紫绀等情况, 表示误入气管, 应立即拔出, 休息片刻后重插。昏迷病员, 因吞咽和咳嗽反射消失, 不能合作, 为提高插管的成功率, 当胃管插至15cm (会厌部) 时, 可将换药碗置于口旁, 左手托起病人头部, 使下颌贴近胸骨柄, 将管徐徐插入。

1.3 验证胃管是否在胃内

将胃管开口端置于水中, 如有大量气体逸出, 证明误入气管。或用注射器抽吸出胃液。用注射器注入10cm空气, 用听诊器在胃部听气过水声。

2 护理观察要点

2.1 注意事项

2.1.1 注意预防鼻饲引起的腹泻

患者对鼻饲要有一段适应过程, 开始时膳食宜少量、清淡, 逐渐加量, 中午食量稍高于早晚, 每日5~6次。灌注的饮料过冷、过热, 均可引起腹泻或胃肠反应。因此, 灌注前可以手背侧皮肤测试饮料温度, 以不感觉烫为宜。食物、餐具和灌注时应注意卫生, 膳食应新鲜配制。注意膳食的调节, 如排便次数多, 大便酸臭, 可能是进入过多的糖类所致;大便稀臭, 呈碱性反应, 可能为蛋白质消化不良。

2.1.2 胃管保留时间

一般7~10d更换1次, 在末次灌注后拔出, 次晨更换, 插入另一侧鼻孔。每日应清洁鼻腔, 加强口腔卫生, 以预防并发症。

2.1.3 注意观察

胃管是否在胃中。在为病人吸痰时可刺激气管造成剧烈咳嗽, 或同时出现呕吐反射, 使胃内压上升而发生返流现象, 有可能使胃管脱出而盘绕在口腔内。

2.2 鼻饲常见并发症

(1) 腹泻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发生率可高达62%, 本组发生率占26%。通常发生于鼻饲开始使用高渗性饮食, 胃肠道分泌大量水以稀释溶液的浓度, 肠道蠕动加速, 易产生腹泻。可控制腹泻。此外, 肠道霉菌感染也可引起腹泻。

(2) 恶心、呕吐, 由于鼻饲输注的速度过快与量过大易引起。

(3) 胃潴留:病人因为胃肠蠕动慢, 并有输入的营养液潴留于胃肠内, 每次输注溶液前先抽吸, 以了解胃是否已排空, 进食4h后, 可从胃管自胃腔抽出食物则提示有胃潴留。

(4) 高糖血症与大量鼻饲高渗糖饮食有关, 由属过分强调营养补充, 使其配方中呈高糖成分。

(5) 脱水:可由腹泻、尿糖或者摄水不足引起, 护理中应逐渐增加饮食的浓度与量, 并经常监测电解质变化及尿素氮的水平, 严格记录病人出入量。

(6) 误吸:是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衰弱、年老或昏迷的病人, 有食道返流者尤易发生液体饮食返流, 吸入气管。

(7) 脱管多因病人烦躁时自行拔除或翻身时不慎脱落, 护理中应用细孔、柔软、稳定性好的鼻饲管, 以求舒适、安全, 妥善固定鼻饲管, 每次输注完毕后应立即冲洗鼻饲管, 避免堵塞。

3 并发症的预防护理

(1) 由于患者长期卧床, 抵抗力下降, 易引起肠道感染, 故操作前应先洗手, 注射前后, 应用温开水冲净胃管, 以免食物在胃管内腐败变质。

(2) 胃管的护理。胃管插入后应妥善固定, 胃管末端用无菌纱布包裹固定, 患者如有躁动, 应适当予以保护性的约束, 注意松紧适宜, 定时放松, 并做好解释工作, 以免患者自行拔出胃管。

(3) 由于患者不能经口进食, 要特别注意口腔卫生, 给予口腔护理2次/d, 并密切观察口腔黏膜和鼻腔黏膜的情况。

参考文献

[1]胡荣.管饲患者护理新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15 (13) :1854~1855.

[2]李志菊.鼻饲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6, 23 (8) :39~41.

[3]梁海燕, 许克虹.鼻饲病人发生误吸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 2006, 3 (27) :37.

[4]白继荣.护理学基础[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163.

篇17:中医护理基础及护理常规培训

1、认真全面的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胸部及食管透视、心电图、血型及交叉配合试验等。

2、详细检查局部,采用间接喉镜、纤维喉镜、喉部x线及ct扫描,判定喉癌部位大小及侵犯转移范围,以便制定出治疗方案,触诊颈部淋巴结肿大者,作b超或者ct检查。以确定淋巴结与周围血管的关系。

3、做好全身卫生准备,术前1天洗澡,备皮。备皮范围:颈部从乳突尖及下颌骨下缘起,两面三刀侧达颈侧后方,下至第三肋骨及肩部,面部剃胡须。

4、注意口腔卫生和呼吸道貌岸然感染情况。

5、做青霉素及普鲁卡因过敏试验。

6、术前8到12小时禁食。先好合适胃管(17-18号)术前预先放入鼻饲管或者术中放入,备气管套管或者全喉切除后套管

7、慢性器质性疾病,营养不良等均应于术前处理和纠正。

8、按全麻准备,术前晚肥皂水灌肠的按麻醉前常规术前用药。

【术中注意点】

必须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呼吸困难者,先行气管切开,随时吸除分泌物,血液,以防止流入气管。

充分止血,在安全边界以外切除肿瘤,谨防切入瘤组织。注意防止损伤食管。

【术后处理】

1、按气管切开常规护理。

2、一级护理。严格交接班注意事项,严密观察输血、输液是否通畅及有无反应,若条件允许,设专人护理。

3、术后少量出血可予压迫止血。发现有新鲜出血不止,应立即打开创口,重新止血。

4、创口处理,术后第二天更换敷料,如负压引流渗出不多,可于48小时内撤出。

5、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如有感染,可回大抗生互的剂量度,处长除去引流物的时间或者持续引流至感染补控制为止。

6、防止肺部并发症。加强气管内吸引,滴入搞生素液。如为喉部分切除术或者喉功能重建术,术后误吸明显,可戴用带气囊的气宇航局套管以防误吸。

7、术后第二天开始鼻饲,等创口愈合、进食无误吸后,术后10天可拔除鼻饲管。

术后2-3天可坐起,争取早日闻床活动。

8、咽瘘,术后邵出现涎液由创口渗漏,轻者回压包扎或者用胶布牵拉,多可自愈,较大咽瘘可用碘念纱条填塞,至愈合止,少数经久不愈者,可手术修补。

9、喉部分切除或者喉功能重建术者,创口愈合后可堵管说话,喉全切样者,等痊愈后,训练食管发音或者戴人工喉。

10、术后4-6周放射治疗。

【出院标准及随访】

上一篇:英语专业考研语言学下一篇:缘分的网络经典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