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南园其五》诗歌

2024-05-07

李贺《南园其五》诗歌(共5篇)

篇1:李贺《南园其五》诗歌

唐诗 李贺 南园十三首(其五)

南园十三首(其五)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释】

1、吴钩:“吴钩,刀名也,刃弯,今南蛮用之,谓之葛党刀”(沈括《梦溪笔谈》)。

2、南园:昌谷南园为李贺读书处。其《南园》组诗十三首,写当地景物和杂感,此为第五首。

3、关山五十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区。《通鉴·唐纪》载唐宪宗元和七年李绛云:“今法令所不能制者, 河南北五十余州。”

4、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

【白话译文】

身为男子汉为什么不跨上骏马,手执军刀?

奔赴疆场,建功立业,收复关山呢?

但是,自古封侯拜相,登上凌烟阁的。

又哪一个是像我这样的文弱书生呢?

【赏析】

唐王朝自绵延八年的“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力量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各地方藩镇形成了自立一方的割据力量,他们不服从中央政令,自立制度,父死子继,出现了分裂国家的“藩镇割据”的局面。李贺这首述志抒情诗以及下面的两首诗就是在当时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李贺在辞去奉礼郎的职务之后,回到了昌谷。此时,他在思想上产生了剧烈的斗争,掀起了阵阵思想上的波涛。在为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支配下,李贺产生了投笔从戎的念头。一气呵成地写出了这首诗。

这时候,诗人的思绪已经飞越关山,到了平定藩镇的前线,他似乎看到自己骑在高头大马上,挥舞那锃亮锃亮的吴钩,驰骋沙场。这时,他似乎在向幻想中的自己提出发问: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佩剑带刀,奔赴战场,去收复被乱臣贼子占据的五十州美好江 山?

此处以发问起首,透露出诗人豪迈的气势,昂扬的情绪,以及急迫的心情。山河破碎、个人的遭遇,不由得他不急切地想建功立业,干一番事业,为国报效,也改变自己怀才不遇的困境。

三、四两句承接一、二两句,继续用设问的`句法,进一步抒发出强烈的感情。“若个书生万户侯?”封建社会中被认为最高的褒荣—— 绘图凌烟阁,有几个是书生呢?这二十四个功臣皆是在沙场上,在战争中奋斗、搏击出来的!这是羡慕、是向往、是自愧,也包含着一种对自己怀才不遇的遭际的激愤情绪。从整首诗看,虽有激愤的情绪,但并不低沉,并不悲伤,而是激越昂扬,有强烈的鼓舞力量!

诗歌在创作上是一气呵气,气势是一泻而下;但由于感情是复杂的,百感交 汇,所以从诗的内在蕴藉来说,又有波澜起伏、一波三折的韵致。

篇2:李贺《南园其五》诗歌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贺唐诗鉴赏:

唐王朝自绵延八年的“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力量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各地方藩镇形成了自立一方的割据力量,他们不服从中央政令,自立制度,父死子继,出现了分裂国家的“藩镇割据”的局面。李贺这首述志抒情诗以及下面的两首诗就是在当时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李贺在辞去奉礼郎的职务之后,回到了昌谷。此时,他在思想上产生了剧烈的斗争,掀起了阵阵思想上的波涛。在为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支配下,李贺产生了投笔从戎的念头。一气呵成地写出了这首诗。

这时候,诗人的思绪已经飞越关山,到了平定藩镇的前线,他似乎看到自己骑在高头大马上,挥舞那锃亮锃亮的吴钩,驰骋沙场。这时,他似乎在向幻想中的自己提出发问: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佩剑带刀,奔赴战场,去收复被乱臣贼子占据的五十州美好江山?

此处以发问起首,透露出诗人豪迈的气势,昂扬的情绪,以及急迫的心情。山河破碎、个人的遭遇,不由得他不急切地想建功立业,干一番事业,为国报效,也改变自己怀才不遇的困境。

三、四两句承接一、二两句,继续用设问的句法,进一步抒发出强烈的感情。“若个书生万户侯?”封建社会中被认为最高的褒荣—— 绘图凌烟阁,有几个是书生呢?这二十四个功臣皆是在沙场上,在战争中奋斗、搏击出来的!这是羡慕、是向往、是自愧,也包含着一种对自己怀才不遇的遭际的激愤情绪。从整首诗看,虽有激愤的情绪,但并不低沉,并不悲伤,而是激越昂扬,有强烈的鼓舞力量!

诗歌在创作上是一气呵气,气势是一泻而下;但由于感情是复杂的,百感交汇,所以从诗的内在蕴藉来说,又有波澜起伏、一波三折的韵致。

其六

寻章摘句老雕虫,

晓月当帘持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

文章何处哭秋风。

这是和上一首同时写成的一首述志诗。上一首是正面叙述自己要投笔从戎、为收复被藩镇割据的五十州国土出力的感情;这一首则是从反面—— 否定学文、以为学文无补于事。

诗的开头两句构置了一幅临窗苦读的画面。这两句中,“ 晓”是诗眼。又是一个夜晚即将逝去,拂晓将临之时,天边的天幕上已经隐隐地露出冷清的一抹曙色;一弯残月挂在窗前,射出一缕惨白的余光。诗人还在窗前惨淡凄冷的气氛下,寻章摘句,弄些雕小技般的诗赋,似乎就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终老此生了。

这令人悲哀的气氛、这令人悲哀的遭遇,它激起读者深沉的同情,也引发读者怀着沉重心情去思索:

是啊,难道就这样终老此生?这,也正是诗人描绘这一画面时的思索!所以曾经是使诗人那么醉心的书山跋涉、诗海徜徉的生活,现在却显得那样凄冷孤独,渺小卑微。

此情此景之中,诗人的思想翅膀又腾飞起来,它又越过千山万水,穿过寥廓的空间,到了河北道所属的地域。这里年年月月在厮杀,到处都是剑影刀光,而那些悲秋的文章,即使有如宋玉忧国忧民的情怀,又何益于水深火热中的国家?诗写到这里就更加沉痛,更加悲切了。一位向来以创作为自己生命主要内容的诗人,竟然发出了文章何用的哀号,这哀号是诗人的心在流血,是心血沸腾时发出的撕裂人心的呼唤!

有人说此诗隐晦曲折,有人说这首诗含蓄,看来都未得要领。这首诗的特点恰恰是明朗,心灵之火在喷涌。开头两句似乎是含蓄,但这只是诗的蓄势,把气势蓄满,为后两句忿愤之情的喷发作了势态的积蓄。

其七

长卿牢落悲空舍,

曼倩诙谐取自容。

见买若耶溪水剑,

明朝归去事猿公。

写完上面两首,诗人的思绪在继续扩展、升腾,他要付诸于行动了。开头两句沿着上一首“习文无用”的`思维轨迹前进,人的思想超越了时间,把时间退回到一千年前的空间去,看到了司马相如这样一位大才子,看到了东方朔这位号称聪慧机智的卓越人物。

这两位历史人物的遭遇使人更感到悲伤了。一个是家徒四壁,穷困潦倒到悲惨的境地;一个是无法实现抱负,为了能够为社会所容,只能用一种诙谐的方式来掩饰自己,结果变成了小丑一般的人物,留了个“俳优”的不光彩的名声。才华、机智如司马相如、东方朔那样的人物,文场尚且如此,学文的结果如何,就不难预料了。这是诗人承接上一首的思绪,想到了古代人物的遭际,这样就更加强调他学文无用的信念。

三、四两句是他的行动方案。经过上两首的思想矛盾和彷徨,诗人坚定了,他将行动起来了。买一柄宝剑,找一位武艺高强的名师,习武学艺,然后驰骋沙场,干一番事业,搏取个凌烟阁上绘像的功绩。在前线军幕之中寻找自己的出路,为国出力,建功立业。

这里表面上似乎是由于诗人找到了出路,情绪上也转为昂扬。但从诗人的内心来说,他并不是乐意弃文习武,投笔从戎,这只是在现实中屡受挫折、寻求不到出路的一种逆反心理的表现,感情悲痛。

篇3:李贺《南园其五》诗歌

李贺一生虽短促,但在诗歌创作上却放射出奇异的光彩而独树一帜。其诗或抒写渴望有所建树的热情及“天荒地老无人识”怀才不遇的愤慨,或揭露社会黑暗、反映民生疾苦,或揭露统治阶级荒淫残暴和宦官擅权的弊政。作品继承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象,虚荒诞幻,自铸异词,风格独特。张碧说他“奇峭”,宋祁称之“鬼才”;周紫芝谓其“语奇而入怪”,姚文燮说他“幽深诡谲”。《南园十三首》是元和六年辞官返乡所作。南园与《昌谷北园新笋四首》中“北园”都是李贺家中之园,也是他读书和闲居之处。李贺就园中景物和读书所感,写了《南园十三首》,其中七绝十二首,五律一首,这里所选都是写其感时不遇,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的。其共同特点是活用典故,以古喻今,明白晓畅,直抒胸臆。

一、《南园十三首》其五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前两句以反诘语气表达投笔从戎,收复关山,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男儿,男子汉,大丈夫。何,疑向代词,可译成为什么,怎么。不,表否定的副词。“何”“不”连用,相当于“为什么不”,“怎么不”。带,佩戴。《礼记·月令》的“带以弓韣,授以弓矢”和《史记·项羽本纪》“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都是这种用法。吴钩,古代吴地所造的一种弯型的剑。《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阖闾即宝莫邪,复命于国中作金钩,令曰:`能为善钩者,赏之百金。'”相传吴王阖闾命国中作金钩,有人杀掉两个儿子,以血涂钩,铸成二钩,献给吴王。后来泛指利剑为吴钩。晋左思《吴都赋》:“吴钩越棘,纯钧湛卢”。这里的“带吴钩”,指佩戴兵器,弃笔从军,表达了因“心中自不平”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豪情壮怀。收取,收复,夺回,多指失地而言。关山,泛指关隘山川。如《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五十州,指当时藩镇所据五十余州。《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八,元和七年三月,李绛曰:“今法令所不能制者,河南北五十余州。大戎腥膻,近接泾陇,烽火屡惊。”诗的首句用“男儿”带“吴钩”言志,第二句则表明“带吴钩”的目的,藩镇割据,法不能制,兵燹频仍,烽火屡惊,边民受难,痛不欲生,热血男儿焉能坐视无睹,自当投笔从戎,奔赴疆场,收复失地,救民水火,救亡图存,保家安邦。这两句诗,一是抒发了抑郁难耐的不平之气,二是暗示了边情紧急的动荡时局,三是透露了愤懑已久的幽怨情愫,四是表达了以身许国的壮志情怀。李贺很早就显示了诗人的才华。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云“贺年七岁,以长短之制名动京华”。元和五年,二十一岁的李贺参加河南府试成绩优异被推选应进士举唐人应试极重家讳李贺因父名晋与进士进同音而放弃了考试。元和六年春,得到一个从九品的奉礼郎小官,元和八年春,便以病辞官,回到昌谷。既然才学入仕为国尽力之途难以走通,当然希望能通过披坚执锐、冲锋陷阵来建功立业了。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后两句诗从反面衬托为什么要投笔从戎。请,请求。君,尊称,相当于“您”。如《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暂,一时,不久,暂时,指时间短。上,到,去。凌烟阁,封建王朝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高阁,绘有功臣图像。北周庾信《周柱国大将军纥干弘神道碑》:“天子画凌烟之阁,言念旧臣;出平乐之宫,实思贤传。”若个,谁,哪个。卢照邻《行路难》诗“若个游人不竞攀,若个倡家不来折?”书生,读书人,多指儒生,如《后汉书·夏馥传》:“少为书生,言行质直。”万户侯,食邑万户之侯。《战国策·齐策四》:“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这两句说,请您到凌烟阁看看,有哪个书生被赐封为万户侯?既然封侯拜相执掌朝纲的都是能征惯战的武将或运筹帷幄的军师,那么何不弃笔从戎,“万里赴戎机”,驰骋疆场呢?

连用反问是本诗的突出特点,全诗连用两个设问,好男儿为什么不佩带兵器,投笔从戎,去收复边塞法令所不能制的五十州呢?请您到凌烟阁上去看一看,有哪个书生被赐封为万户侯呢?两个反问连用,表面上是在强调“带吴钩”的必要性,其实是在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慨,同时又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

二、《南园十三首》其六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寻章摘句老雕虫”,首句写自己的勤奋攻读。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原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裴松之注引《吴书》:“咨曰:`吴王……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书生寻章摘句而已。'”老,执业久,历事多,相当于总、常。雕虫,比喻小技、小道。典故见汉扬雄《法言·吾子》:“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两汉学童必习秦书八体,虫书、刻符即为其二,以喻作赋绘景状物与雕琢虫书、篆写刻符相似,都是童子所习小技。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自己搜寻篇章,摘录字句,总是干着雕虫小技的事。一个“老”字告诉我们,尽管别人认为是雕虫小技,自己却乐此不疲,甘之如饴。

“晓月当帘挂玉弓”,次句写景续写刻苦攻读,发奋写作。晓,天亮。李白《塞下曲·其一》:“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当,对着,面对。王充《论衡·变动》:“盛夏之时,当风而立。”玉弓,弓形的月,喻弦月。全句是说,拂晓前的弦月,正对窗帘缝隙,像玉弓悬挂天边。而自己仍在刻苦攻读,通宵达旦,相伴的只有孤灯残月和凄清孤独。希望用世却不能用世,悲怆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三四两句表达了郁积已久的不能见用于世的忧伤和愤懑。辽海,泛指辽河流域以东至海地区。《魏书·库莫奚传》:“及开辽海,置戍和龙。”诗中指东北边境。文章,文辞。《史记·儒林传序》公孙弘奏“文章尔雅,训词深厚”。也泛指独立成篇的文字。杜甫《偶题》:“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诗中的“文章”代指写文章的人,即文人,哭,歌。《淮南子·览冥训》:“昔雍门子以哭见于孟尝君。”注:“哭,犹歌也;见,犹感也”。秋风,秋季之风。汉武帝刘彻《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这里的“哭秋风”是“歌秋风”,即写悲秋之歌,元和四到七年,东北边境藩镇跋扈,屡生兵变,战火连绵,朝廷讨伐屡败,民困兵疲,生灵涂炭。朝廷重用能征善战的武将而轻视文弱儒生,以致斯文扫地,才华难展。这两句说,难道没有看见辽海地区连年征战,兵燹不断吗?那些善于写华美文章的才子们又到哪里去抒心写意,慷慨悲歌呢?国家多难,民不聊生,这“哭秋风”的文章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读书无用,书生见弃,才华难展的怨愤之情暗含其中。

含蓄凝练是本诗突出特点。前两句叙事写景,渲染出刻苦攻读,通宵达旦的情景,三句点明时空,紧承“玉弓”,不言战事而战事自显,四句再续写书生斯文沦落,怀才被弃,深化主旨,加强感染力量。

三、《南园十三首》其七

长卿牢落悲空舍,曼倩诙谐取自容。

见买若耶溪水剑,明朝归去事猿公。

“长卿牢落悲空舍”,首句写司马相如的落拓失意,家徒四壁。长卿乃汉代杰出赋家司马相如之字,蜀郡成都人,生于文帝初年(前179年),卒于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小名犬子,因慕蔺相如为人,改名相如。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帝不好辞赋,因不得志,适逢梁孝王来朝,其宾客枚乘等都好辞赋,于是借病辞官,游梁国,与邹阳、枚乘等同为孝王门客,写著名《子虚赋》。孝王死,相如归成都,家贫,无以为业,临邛令王吉待之厚,饮于富人卓王孙家,以琴挑卓女文君。时文君新寡,慕相如,乃偕亡归成都,以家徒四壁,不得已复返临邛,尽卖车骑,置一酒舍,令文君当垆,自己著犊鼻裤与佣保杂作。卓王孙羞之遂予僮百人钱百万因成富人武帝即位后对子虚赋大加赞赏于是召见他又献《天子游猎赋》(即《上林赋》),帝大喜,任为郎官。曾两度出使巴蜀,晚年为孝文园令。司马相如是汉赋的代表作家,《汉书·艺文志》载赋二十九,今存《子虚赋》《上林赋》《哀二世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六篇。牢落,寥落,孤寂,无所寄托,司马相如《上林赋》有“牢落陆离,谰漫远迁”之句。李贺《京城》诗也用过“驱马出门意,牢落长安心”,李延济注,牢落,阒寂也。这里指司马相如早年失意沉沦,无所依托。空舍,指家中财用匮乏,家徒四壁,生活窘迫。这句诗是说,像司马相如这样的辞赋大家,在梁孝王死后,失意落拓,无所依托,竟然财用匮乏,家徒四壁,生活窘迫,真是令人悲哀。这里以司马相如比况自己:司马相如虽有文才,早年却不被皇帝赏识;自己也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却像司马相如一样,不被皇家所知所用,弃居山野,可悲可叹。从而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曼倩诙谐取自容”,次句写东方朔的诙谐取容,怵惕终生。曼倩,东方朔的字,生于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卒于武帝太始四年(前93年),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武帝初即位,诏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他上书自荐:“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武帝壮其言,命待诏公车,久之,得为常侍郎。帝问他比董仲舒、公孙宏、司马相如辈如何?他答道:“朔虽不肖,尚兼此数子者。”当时朝廷多事,文人多奉使四方,独他与枚皋、郭舍人在武帝左右,嫚嘲诙谐,以为娱乐,时人称之滑稽家。又说,他人隐居,均在山林,独己隐居金马门中。其行动和思想既这样浪漫,于是人们把种种诞谩之谈附着到他身上,产生了许多浪漫传说。《汉书》谓朔作八言七言诗,各有上下篇,今不传。著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七谏》等,南北朝人所撰《神异经》《海内十洲记》皆讬名朔作。诙谐、戏谑,谈话富于风趣。《汉书·东方朔传》:“其言专商鞅、韩非之语也,指意放荡,颇复诙谐。”《文选》晋夏侯孝若《东方朔画赞》:“明节不可以久安也,故诙谐以取容。”取容:曲从讨好,取悦于人。《吕氏春秋·任数》“人臣以不争持位,以听从取容。”这句说,像东方朔这样满腹经纶的人才,也只能用鼓簧弄舌戏谑风趣的手段来取悦于人。这里的“取自容”,既包含巧言取宠,也包含着讨好对方,保存自己。这是以东方朔为例,写文人雅士不受重视,东方朔虽身在朝廷,伴随武帝左右,却不被信任,才华不能施展,诙谐取容,位同俳优,斯文扫地,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见买若耶溪水剑,明朝归去事猿公”。三、四句直抒胸臆,表示欲投师学艺,弃文习武。见,将要,拟议,张籍《寄王奉御》:“见欲移居相近住,有田多与种黄精。”见买,将要买,打算买。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境内。《越绝书》云:“薛烛对越王曰:若耶之溪涸而出铜也,古欧冶子铸剑之所。”欧冶子,春秋时冶工,应越王聘,铸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钧五剑,后又与干将为楚王铸龙渊、泰阿、工布三剑。事,侍奉,从事,跟随。《荀子·王制》:“能以事亲谓之孝,能以事兄谓之弟。”猿公,传说故事,欧冶子为越王取若耶之铤以铸剑。越有处女,出于南林,善剑,越王聘之。处女北行见于王,道逢一翁,自称袁公,问处女:“闻子善剑,愿一见之。”女曰:“妾不敢有所隐,唯公试之。”于是袁公即杖箖箊竹,竹枝上颉桥,未堕地,女即接末,袁公则飞上树为白猿。事猿公,即拜袁公为师学习剑术,弃文从武。这两句说,既然从文没有出路,索性买把名剑,拜仙猿为师,或许还可能有为国建功立业的机会。这一方面表达了渴望有所建树为国效力的激情,另一方面也倾吐了怀才不遇的激愤。

活用典故、以古喻今是本诗突出特点。前两句运用司马相如和东方朔的典故,他们虽才华横溢,谋略过人,却沉沦下僚,或穷愁潦倒,或诙谐取容。这正和诗人的遭遇相似,所以借用典故以古喻今,慨叹时世,抒发愁怀。后两句则活用欧冶子铸剑和越女与袁公比剑的典故,表达自己欲买利剑,访求名师,弃文习武的反常心理。儒雅文人放弃礼乐兴邦,欲求兵戎辅国之路,内心的凄苦重创可想而知。

摘要:李贺是中唐时期的杰出诗人。他的《南园十三首》有几首是感时不遇,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的。其共同特点是活用典故,以古喻今,明白晓畅,直抒胸臆。

关键词:李贺,南园诗,怀才不遇

参考文献

[1]王琦.李贺诗歌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李贺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3]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篇4:李贺诗歌中的“盛唐之音”

关健词:李贺 盛唐之音 诗歌特点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024-01

论及李贺诗歌特点,人们说的最多的就是“雄奇险怪”、“虚荒诞幻”,最早提出这一说法的是晚唐的杜牧,他在《李长吉歌诗叙》中说:“鲸吸鳌掷, 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1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也说:“贺诗稍尚奇诡, 组织花草, 片片成文,所得谐惊迈, 绝去翰墨畦径, 时无能效者。”观李贺诗歌,这一特点确实十分突出。当然,这只是李贺诗歌的主要特点,除此之外,其诗歌还具有平淡自然、风骨劲健等盛唐诗的特点。

盛唐是一个诗人陪出,诗歌极度繁荣的时代,后人在形容这一时期的诗歌特点时往往用“盛唐之音”加以概括。吴相洲先生把“盛唐之音”概括为四个特点:骨力遒劲、兴象玲珑、神采飘逸、平易自然。2中唐诗人群体回看盛唐诗歌,深感好题材、好字句都已被盛唐诗人写尽,于是就别辟溪径,朝另一方向发展去。3李贺就是其中一位,他的一部分诗歌确实与是卓尔不群,与盛唐诗风大异,显示出创新的特点,但作为一个离盛唐未远的诗人,李贺诗歌也不可避免的受到盛唐诗风的影响,呈现出“盛唐之音”的特点。下面就具体论述。

一、骨力遒劲的特点

所谓骨力遒劲,“是指盛唐所普遍具有的宏伟壮丽、骨气充盈的特点。具体表现便是神完气足、意兴超迈。”4从中唐诗人的整体创作来看,诗歌中具有骨力遒劲特点的已经不多,因为中唐诗人们所处的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使他们过多的关注自身的存亡,而很少有盛唐诗人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了。吴相洲师认为“遒劲骨力的普遍丧失,是中唐前期诗歌相对于盛唐发生的最大变化。”“到中唐后期,社会稍趋安定,……诗人折精神境界也有所提高,作品中的风骨也随之加强。”并认为“其中最接近盛唐风骨的是李贺的一些诗作。”5下面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其具有“风骨遒劲”特点的诗作。如《南园》其五: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此诗表达了诗人渴望平定叛乱、建功立业的理想。诗歌气势奔放、一气呵成,语句中充满豪迈之情,有种昂扬向上的精神。与盛唐诗人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颇为神似。

此外,《马诗》其五也能体现出风骨遒劲的特点: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此诗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境界阔大壮美的图画:黄沙万里,在月光的照射下像是一片片白雪,十分壮观,颇具盛唐气象。燕山之上的一弯新月,又给此景铺上一层清凉的感觉。后两句是抒发自己沟望建功立业的愿望。和“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所表达的意思一样。

此外,李贺还有不少诗歌或诗句都具有盛唐诗风的特点。如《秦王饮酒》:“秦王骑虎游八极, 剑光照空天自碧。”气势何其奔放,语言何其豪迈,真是“气吞万里如虎”。再如《走马引》:“我有辞乡剑,玉锋堪截云。襄阳走马客,意气自生春。”《白虎行》:“渐离击筑荆卿歌,荆卿把酒燕丹语。剑如霜兮胆如铁,出燕城兮望秦月。”可谓是“神完气足、意兴超迈”。从以上例子来看,李贺诗歌确实充满了盛唐诗人的骨力遒劲的特点,有些诗句也丝毫不亚于盛唐诗之作的豪迈。

二、平易自然的诗风

把“平易自然”这种诗风用在李贺身上,似乎有些不伦不类,因为李贺诗歌一向是以“荒诞虚幻”而著称的,“平易自然”好像离他太远了,但如果仔细查看李贺诗歌,还是有一些诗作呈现出这种风格的。如《南园》其一: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此诗有时光易逝、青春不在之感。一朵朵鲜红的花朵像少女粉红的脸腮一样可爱、美丽。可是花虽美丽,怎奈好景不长,日暮时分,花朵即随风飘落,凋落了一地的灿烂,给人以淡淡的忧伤。诗中将花朵比喻为“越女腮”,是化用了昭明太子《十二月启》中的诗句:“莲花泛水,,艳如越女之腮。”而李贺的诗句更具灵动之感。

《南园》其八: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 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

此诗所展现的是一幅自然山水图景:碧绿的春水随风荡漾,燕子在春水边盘旋,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多么灵动的景色啊!在这样怡人的景色中坐在水边垂钓,是何等的惬意。此诗不追求技巧,不刻意雕琢,完全是随心而出。虽然中唐其他诗人也有追求平淡自然的,但读来总觉的有刻意雕琢之感,如韩翃《宿石邑山中》:“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孤灯寒雨照,湿竹暗浮烟。”这些诗句“读来也不失平淡流畅,但总是能让人感觉到其中的工巧。”6与之相比,李贺此诗就自然多了,而且意境上也与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有相似之处。

再如《南山田中行》:

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虫啧啧。 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 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

开篇从大处着手,写田野的开阔、明静,风清月白。池塘中的水又清又深。用平白的语言展示给人们一派秋夜田野风光。此诗境界幽境,令人回味无穷。

当然,李贺作为中唐诗人,大体上已经摆脱了盛唐之风的特点,更多的是另辟溪径,而形成自己“险怪”的诗风。决定诗人写作风格的因素有很多,主要的几点是行为风范、思想性格、精神境界,盛唐诗人那种“好为帝王师”的风范,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都决定了盛唐诗人们的诗歌呈现出骨力遒劲的特点。而李贺是的思想性格和精神境界都和盛唐诗人有了很大差别,虽然也有的诗歌呈现骨力遒劲的特点,但已缺少盛唐诗风的那种充盈之气。有的诗歌是平淡自然,但也缺少盛唐诗歌那种境界幽远的境界。以上只是从李贺现存诗歌中总结出除“险怪”之外的另一种诗歌特点,以说明李贺诗歌不光只有雄奇险怪,也有平淡自然、骨力遒劲的一面。

注释:

[1][清]王琦:《李贺诗歌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4页

[2]吴相洲:《中唐诗文新变》,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第181—182页。

[3]除了诗人自身的另辟溪径,吴相洲师把影响盛唐诗风转变的原因有总结为三条:行为风范的转变、思想性格的转变、精神境界的转变。参见《中唐诗文新变》,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第6—65页。

[4]吴相洲:《中唐诗文新变》,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第181页。

[5]吴相洲:《中唐诗文新变》,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第185—187页。

篇5:浅论李贺诗歌的“奇”

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李贺诗歌中众多意象的独特运用形成了特殊的意境,读来使人惊叹。

(一)鬼魂意象

在李贺的二百余首诗中,曾多次用到鬼魂意象。“死亡、鬼魂不是故作“鬼神之语”而是在生命忧患压抑下灵魂的痛苦呻吟,他通过这些鬼诗表达的是他内心种种急需发泄的压抑已久的情感,就是在对鬼魂的呻吟中去排解生命与人生的思考的抑郁痛苦情绪。”所谓鬼诗,不过是借鬼写人李贺所描写的鬼魂形象尽态极妍,形神兼备,不但不给人毛骨悚然、鬼气袭人的感觉,反而有情有义,凄婉婀娜,是长吉心中美的化身和聊以自慰的知己。以他鬼诗中颇具代表的《苏小小墓》为例: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珮。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竹,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这里李贺通过奇特的想象,描写了苏小小这个风尘女子的魂魄,在风雨之夜苦苦等待的情景,笔调幽冷寒峭,以幻想中的幽灵着笔创造了荒诞迷离、艳丽凄凉的鬼神世界。诗人通过惊人的联想和幻想,加上一个幽字,把苏小小的鬼魂形象刻画的凄迷空灵,“幽兰露,如啼眼”路旁朵朵美丽的花朵,缀满晶莹的露珠,仿佛就是苏小小的眼泪,诗人用了一个“啼”字给美丽的形象罩上忧伤的阴影。接着诗人把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生前没有能够缔结同心,死后仍苦苦追求这一愿望,实现柏下愿望。至此,他并不是鬼,苏小小只是一个痴情落寞的女子。李贺的鬼诗伤感却不露骨,以微风细雨的形式触动了读者灵魂的最深处,笔调含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

(二)神仙意象

李贺的存诗中神仙意象也是其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人间的痛苦得不到解脱,于是诗人不得不转向了对上天神仙世界的探求和憧憬。那里的圣洁、安宁、美丽、神奇和鬼域冥界的阴森、恐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他得到暂时的心理平衡和补偿,那么神仙世界又是怎么样的呢?以《梦天》为例:

老兔寒蝉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诗人把我们带到神话的幻觉世界,带到美丽的月宫中去,然后又带我们神游太空。前四句写月宫清冷、幽美得景象,后四句主要写他从天上俯视人间,但见三山之下,黄尘清水,变更如走马,齐烟九点,大海如杯,宇宙的无限和仙境的永恒,同人间的渺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正是诗人在现实中的追求幻灭后一种愤激感情的体现,也洋溢着作者深沉的哲理思考。

二、用典之奇

李贺的用典也成为他诗歌的一大特色。在用典中又分引用人物和化典两方面。

(一)引用人物

李贺短暂的一生是困顿失意的。尽管他自恃才华过人,而且胸怀大志“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致酒行》)但始终不得遇。在郁郁不得志中,李贺很容易与以前的古人产生一种共鸣,抒发身世之感。李贺非常喜欢用司马相如自比,在他的诗歌中,多次用司马相如这个人物自比:

1.长卿牢落悲空舍,曼倩诙谐取自容。(《南园十三首》其七);

2.赵壹赋命薄,马卿家业贫。(《出城别张又新酬李汉》);

看这四首诗或句子,它们都突出了司马相如的“ 贫”,不过自比的方式有所不同。李贺的《南园》和《出城》就是用司马相如的这段早年经历来聊以自况的。这种境遇在李贺的另一首诗中也有体现,“日暖自萧条,花悲北郭骚(《感春》),李贺善于用古人自比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再看看《昌谷北园》和《咏怀》,说的是司马相如晚年因病归茂陵的情景,李贺说他“ 叹清贫”,这种自比方式比较独特,李贺喜欢司马相如这个人物,也喜欢用他来自比,说他贫其实是说自己贫。《昌谷北园》的意思就是说,园中的老竹高拂云霄,自己蹭蹬而归,因为贫寒没有其他东西可供娱遣,唯一可以赏心悦目的就是这片迎着风雨呜啸的雨竹。景色有点凄清,反映了诗人的心境。

(二)化典

化典,就是为了表达诗人自己的思想,对原有的典故加以加工,以凸现诗人个性。李贺化典大约有以下几处:

“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浩歌》)《汉武内传》说,王母仙桃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生实。这句话意思是说,王母的桃花都开了上千遍了,那么寿命最长的彭祖、巫咸也该死过了好几回了。在人们的印象中,彭祖、巫咸都是长寿的象征,可是连他们都死过好几回了,可见山川变更,沧海桑田,不知已过了几千万岁,而人生其间,过了一世,便不能长久。诗人深感时光飞促,如白驹过隙,但却苦于英雄无主,报国无门。在这首诗里,神仙死而又死,想象奇特,气势开阔,语气却很奋发,与一般及时行乐的颓废作品截然不同。

上一篇:excel常用函数下一篇:中小学跟岗教师培训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