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诗二十三首·其五李贺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2024-05-03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李贺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共4篇)

篇1:马诗二十三首·其五李贺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李贺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马诗二十三首》是唐代诗人李贺的组诗作品。这组诗名为咏马,实际上是借物抒怀,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感叹和愤慨,以及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愿望。用典灵活等艺术特色。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诗·其五李贺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唐代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译文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注释

燕山:山名,在现河北省的北部。

钩:弯刀,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简析

李贺的《马诗》共有23首,名为咏马,实际上是借物抒怀,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这里所选的是第五首。

广阔的原野,沙白如雪,燕山新月初上,弯如金钩。这边塞争战之处,正是良马和英雄大显身手之地;然而,何时战马才能配上金制辔脑,飞奔在清秋的大地上?本诗语言明快,风格健爽。前两句写景,写适于骏马驰骋的燕山原野的景色;后两句抒情,自比为良马,期望自己受到重用,一展雄才大志。

解析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象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其六)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兴义。

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其一云:“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此诗与《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但《南园》是直抒胸臆,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则觉婉曲耐味。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意,且有唱叹味;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盖“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所以字句的锻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作者简介

李贺(790年—816年),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今河南省宜阳县)人,祖籍陇西郡。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后世称李昌谷。

李贺出身唐朝宗室大郑王(李亮)房,门荫入仕,授奉礼郎。仕途不顺,热心于诗歌创作。作品慨叹生不逢时、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6]反映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社会剥削的历史画面。诗作想象极为丰富,引用神话传说,托古寓今,后人誉为“诗鬼”。27岁(一说24岁)英年早逝。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作为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代表人物,李贺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著有《昌谷集》

篇2:马诗二十三首·其五李贺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马诗二十三首·其二原文赏析及翻译1

原文:

马诗二十三首·其二十

唐代:李贺

重围如燕尾,宝剑似鱼肠。

欲求千里脚,先采眼中光。

译文:

重围如燕尾,宝剑似鱼肠。

勇士双重围绕的腰带犹如燕尾,风度翩翩威武雄壮,腰间佩着鱼肠名剑。

欲求千里脚,先采眼中光。

想要寻求千里马帮助建立功业,先要把马眼中的光彩识辨识辨。

注释:

重围如燕尾,宝剑似鱼肠。

重围:指双重围绕的腰带。燕尾:指拖垂的带头之末端犹如燕尾的分叉。鱼肠:宝剑名。一谓极小之匕首,可藏置于鱼腹中者;一谓剑之文理屈曲若鱼肠者。观李贺诗意,当指后一种。

欲求千里脚,先采眼中光。

千里脚:指日行千里之骏马。犹言“千里足”。眼中光:据《伯乐相马经》和《齐民要术》载,能在马的目瞳中映出人的头和足的,闪着紫艳光的是千里马。

赏析:

本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二十首。李贺是唐室宗孙,系出郑王李亮之后。但积久年深,他这唐室宗枝,却早被皇家忘却,直败落到山坡村居、门庭冷落、甲蔬淡饭难于为继的清苦地步。尽管才华横溢,砺志苦读,诗名早著,但由于得不到力者的引荐,他终是不被赏识,只能挣扎于社会下层,于是带着忧愤之情创作了这组诗。

这组诗历来被认为非一时一地之作。吴企明《李贺集》则认为作于元和九年(814),时逢马年,诗人感慨万千,一气呵成创作了这组诗。

马诗二十三首·其二原文赏析及翻译2

原文:

马诗二十三首·其二十二

唐代:李贺

汗血到王家,随鸾撼玉珂。

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骡。

译文:

汉血到王家,随鸾撼玉珂。

汗血马从西域来到帝王的官苑,随着銮舆摇动玉珂谁不称羡?

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骡。

如果是被方士乘骑走在海边,人们以为是匹青骡谁投青眼?

注释:

汉血到王家,随鸾(luán)撼(hàn)玉珂(kē)。

汗血:古代的一种骏马名。鸾:指鸾舆,天子所乘之车。玉珂:指缀在马络头上的玉饰。

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骡(luó)。

少君:李少君,汉代方术之士。青骡:《太平御览》卷九〇一引《鲁女生别传》曰:“李少君死后百馀日,后人有见少君在河东蒲坂,乘青骡。帝闻之,发棺,无所有。”

赏析:

本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二十二首。李贺是唐室宗孙,系出郑王李亮之后。但积久年深,他这唐室宗枝,却早被皇家忘却,直败落到山坡村居、门庭冷落、甲蔬淡饭难于为继的清苦地步。尽管才华横溢,砺志苦读,诗名早著,但由于得不到力者的引荐,他终是不被赏识,只能挣扎于社会下层,于是带着忧愤之情创作了这组诗。

这组诗历来被认为非一时一地之作。吴企明《李贺集》则认为作于元和九年(814),时逢马年,诗人感慨万千,一气呵成创作了这组诗。

马诗二十三首·其二原文赏析及翻译3

汗血到王家,随鸾撼玉珂。

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骡。

译文

汗血马从西域来到帝王的官苑,随着銮舆摇动玉珂谁不称羡?

如果是被方士乘骑走在海边,人们以为是匹青骡谁投青眼?

注释

汗血:古代的一种骏马名。

鸾:指鸾舆,天子所乘之车。

玉珂:指缀在马络头上的玉饰。

少君:李少君,汉代方术之士。《史记·孝武本纪》中有关于他的记述。

青骡:《太平御览》卷九〇一引《鲁女生别传》曰:“李少君死后百馀日,后人有见少君在河东蒲坂,乘青骡。帝闻之,发棺,无所有。”

赏析

本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二十二首。李贺是唐室宗孙,系出郑王李亮之后。但积久年深,他这唐室宗枝,却早被皇家忘却,直败落到山坡村居、门庭冷落、甲蔬淡饭难于为继的清苦地步。尽管才华横溢,砺志苦读,诗名早著,但由于得不到力者的引荐,他终是不被赏识,只能挣扎于社会下层,于是带着忧愤之情创作了这组诗。

这组诗历来被认为非一时一地之作。吴企明《李贺集》则认为作于元和九年(814),时逢马年,诗人感慨万千,一气呵成创作了这组诗。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马诗二十三首·其二原文赏析及翻译4

唐代 李贺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译文

寒冬腊月里,草根也发甜,京城道路上,白雪撒如盐。

不知自己嘴,是硬还是软,就是碰蒺藜,也要去吞衔。

注释

腊月:农历十二月。

天街:京城里的街道。

雪似盐:《世说新语·言语》:“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蒺藜:植物名,实有刺。

鉴赏

李贺《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共二十三首。这是第二首。这首诗通过骏马在寒冬腊月里无草可食,饥肠辘辘,只能到白雪覆盖的土里寻找草根,这时连草根都变成了甜的,就算是碰到了带刺的蒺藜,也要把它吃掉。此诗表现了有志之士的穷苦困顿的遭遇和倔强不屈的性格。

马诗二十三首·其二原文赏析及翻译5

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译文

汉武帝祈求长生迷恋神仙,让方士烧炼金石药物却只得到一缕青烟。

御马棚里饲养的全是痴肥的凡马,这种马啊又怎能懂得驰上蓝天?

注释

武帝:汉武帝刘彻,汉景帝之子,《史记·孝武本纪》谓其“尤敬鬼神之祀”,《汉武内传》称其“好神仙之道”。据《汉书·武帝纪》载,武帝又喜爱西域汗血马,使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得马甚众。

烧金:谓烧炼金石药物以制丹,迷信者认为服之可以长生。

厩:马棚。

肉马:痴肥的马,凡庸的马。

赏析

诗人借古喻今,用诙谐、辛辣的笔墨表现严肃、深刻的主题。

前二句写汉武帝炼丹求仙的事。汉武帝一心想长生不老,命方士炼丹砂为黄金以服食,耗费了大量钱财。结果,所得的不过是一缕紫烟而已。“得”字,看似平常,却极有份量,对炼丹求仙的荒诞行径作了无情的鞭挞和辛辣的嘲讽,深得“一字褒贬”之妙。

后两句写马,紧扣诗题。“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迫切希望能飞升成仙的汉武帝,不豢养能够“拂云飞”、“捉飘风”的天马,而让不中用的“肉马”充斥马厩。用“肉马”形容马平庸低劣,非常精当。由于是“御马”,吃住条件优越,一个个喂得肥大笨重。这样的马在地面上奔跑都有困难,更不可能骑着它上天。这两句寓意颇深,除了暗示汉武帝求天马上青天的迷梦破灭之外,还隐喻当时有才有识之士被弃置不用,而平庸无能之辈,一个个受到拔擢,窃据高位,挤满朝廷。依靠这些人是不可能使国家蒸蒸日上,实现清明的政治理想的。此诗集中地讽刺了当时最高统治者迷信昏庸,所用非人,颖锋内藏,含蕴丰富,而又用“嬉笑”的口吻说出来,读来使人感到轻松爽快,这在李贺作品中是很少见的。

创作背景

本诗是组诗中的最后一首。李贺是唐室宗孙,系出郑王李亮之后。但积久年深,他这唐室宗枝,却早被皇家忘却,直败落到山坡村居、门庭冷落、甲蔬淡饭难于为继的.清苦地步。尽管才华横溢,砺志苦读,诗名早著,但由于得不到力者的引荐,他终是不被赏识,只能挣扎于社会下层,于是带着忧愤之情创作了这组诗。

这组诗历来被认为非一时一地之作。吴企明《李贺集》则认为作于元和九年(814),时逢马年,诗人感慨万千,一气呵成创作了这组诗。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马诗二十三首·其二原文赏析及翻译6

暂系腾黄马,仙人上彩楼。

须鞭玉勒吏,何事谪高州?

译文

腾黄马闲置只能暂时拴系,因为神仙喜居彩楼之上还有乘骑之时。

驾驭骐骥的马吏本应备鞭候侍,究竟为何却把他贬遣到边远之地?

注释

系:拴置。

腾黄:神马名,又名乘黄。

仙人:这里指唐宪宗,因宪宗曾自称为仙人。

上彩楼:相传神仙喜居彩楼之上,这里喻指唐宪宗居于皇位。

须鞭:备鞭以待。须,等待之意。

玉勒:用玉装饰的有嚼口的马笼头。

玉勒吏:指马吏。这里指驾驭之臣。

谪:贬遣。

高州:地名,唐代属岭南道,治所在今广东省茂名市附近,当时地多瘴疠,谪宦者多居之。

赏析

本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二十一首。李贺是唐室宗孙,系出郑王李亮之后。但积久年深,他这唐室宗枝,却早被皇家忘却,直败落到山坡村居、门庭冷落、甲蔬淡饭难于为继的清苦地步。尽管才华横溢,砺志苦读,诗名早著,但由于得不到力者的引荐,他终是不被赏识,只能挣扎于社会下层,于是带着忧愤之情创作了这组诗。

这组诗历来被认为非一时一地之作。吴企明《李贺集》则认为作于元和九年(814),时逢马年,诗人感慨万千,一气呵成创作了这组诗。

李贺

篇3:论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

唐朝, 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期之一, 在将近三百年的历史进程中, 唐朝的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 被誉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发展, 政治开明, 文化繁荣, 李贺的咏马诗的创作, 正是在这个氛围中找到契机。

在唐代, 马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平民来说, 马是日常生活中主要的生产资料之一, 标志着一个家庭的地位与财富水平。对游侠来说, 无论是在都邑间游乐还是赴边塞征战, 都离不开马。对国家来说, 马更是作为朝廷重要的战略军备物资, 能够权衡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强弱。此间种种, 都说明了马与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据张说《大唐开元十三年陇右监校颂德砷》中的记载:唐建国后仅用了40年, 马匹就从3000匹增至70万6千匹。

而唐朝爱马风气的盛行, 当然亦与统治者对马的痴迷有极大关系。如唐太宗李世民, 一生爱马。曾亲自撰写《六马图赞》, 赞美在立国战争中他先后乘骑过的六匹骏马, 为铭记它们的功劳, 还特命工匠制作了六块石屏式浮雕, 由大书法家欧阳询书写其颂词, 刻于昭陵北阙下。而盛世天子唐玄宗李隆基, 亦“好大马, 御厩至四十万”。统治者对马的钟情, 激发了马的另一项重要功能——审美功能。李绪、陈司、曹霸、韩干、陈闳、韦偃, 都是当时著名的以马为表现题材的画家。以马为画, 不仅博得皇帝赏识, 更引起了皇亲国戚, 权门贵族的追捧。正如杜甫的《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歌》就记载了当时曹霸画马引起贵戚权门争相保存的轰动效应:“国初已来画鞍马, 神妙独数江都王。将军得名三十载, 人间又见真乘黄。曾貌先帝照夜白, 龙池十日飞霹雳。内府殷红马脑碗, 婕妤传诏才人索。盘赐将军拜舞归, 轻纨细绮相追飞。贵戚权门得笔迹, 始觉屏障生光辉。”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李贺写咏马诗, 既受到了唐代文化环境与社会潮流的影响, 亦是与唐代众多名家的绘马图相互借鉴, 相互促进的结果。唐代由上至下的爱马风气的盛行, 为李贺创作咏马诗, 提供了一片思想灵感上的沃土。

二、创作的源泉——李贺悲凉的人生

李贺, 是李唐王朝宗室郑王李亮的后代。他很在意自己的身份, 曾在《金铜仙人辞汉歌》、《许公子郑姬歌》等作品中反复以“唐诸王孙”、“皇孙”自许。身怀高贵的皇族血统, 加之出众的才思, 使得李贺心怀报国大志。正如他在诗中写道:“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但事与愿违, 年轻气盛的李贺遭小人陷害, 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在韩愈的举荐下做了三年无权无实的奉礼郎, 仅二十七岁便含憾而终。有许多著名学者都对李贺的遭遇表示同情, 如钱钟书先生在他的《谈艺录》中写道:“细玩昌谷集, 含侘傺牢骚, 时一抒泄而外, 尚有一作意, 屡见不鲜。其之光阴之速, 年命之短, 世变无涯, 人生有尽, 每感怆低回, 长言永叹。”

但是, 李贺短短的二十七年人生, 并没有荒废, 他流传下来的诗歌有二百四十多首。而笔者今天要讨论的咏马诗, 也是其公认的比较出色的作品之一。关于李贺偏爱借马抒怀的原因, 上文我们已经讨论过其身处的时代背景, 此外还有学者, 如台湾大学的叶庆柄先生认为李贺写马, 原因之一在于他属相为马。其文说:“李贺生于贞元六年 (790) , 这一年是庚午, 在十二肖属中为马。”

但通过对诗人身世的研究, 不难发现, 李贺写马, 内在原因是因为其笔下的马的形象能够跃然纸上, 与他达到心灵上的契合, 给他冰凉的灵魂以慰藉。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并不是一蹴而就, 那一匹匹马, 驰骋在他颠簸起伏的人生道路上。李贺咏马组诗中的马, 无论是形态还是命运都不尽相同。它们或代表了诗人在追求仕途过程中对报国无门的郁结, 或象征诗人在面对艰难困境的悲愤不屈的情操, 抑或暗喻了诗人对权贵皇戚奢华作风的鄙视。

历朝历代写马的诗人不少, 最著名的莫过于与李贺同属唐朝的“诗圣”——杜甫。古往今来, 有不少学者大家曾对李长吉与杜子美的咏马诗进行比较, 大多认为杜诗多咏马之神俊, 来表现一种济世的怀抱。视野之开阔可用其诗“所向无空阔, 真堪托此生”来概括, 比起李诗的自怨自艾, 自然优胜。但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不甚全面。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 虽然不全是托物言志之作, 但其主旋律确是借写马来抒发自己的志向、抱负和仕途坎坷的感慨。虽则不是兼济天下, 至少也将自身的感情完美地与所咏之物贴合。因此, 李贺的咏马诗是强调“意在象先”的。所以诗人对马之骨、相、神态描绘较少, 而侧重于写马的遭遇、情绪、愿望, 他爱写马逆境中的硬劲刚强, 用此来反映自己不为困顿穷窘折服的坚毅精神。正如《马诗二十三首》 (其四) 中写道:“向前敲瘦骨, 犹自带铜声。”“铜声”二字, 读来浑厚凝重, 有立体感。铜声悦耳, 表明器质精良, 诗人仅用两字, 就生动地将这匹马骨力坚劲的美好素质, 外化为可闻、可见、可感、可知的物象, 亦不得不令人拍手称奇。所以笔者认为, 李长吉与杜子美的咏马诗不能以孰优孰劣简单加以区分, 因为他们皆为“以性灵语咏物”。

由于李贺写下这二十三首咏马诗的时间已不可考, 因此古今有不少学者将这二十三首诗拆分开单独理解。这样的做法不仅割裂了李贺咏马诗的整体性, 更是降低了马诗的思想意义及艺术成就。同时, 我们亦应注意不能简单地将这二十三首精品按顺序分类。因此笔者通过对《马诗二十三首》的细心研读, 并参考一些学者对这二十三首诗的分类方法, 大致按诗作的遣词造句透露出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将《马诗二十三首》分为以下几类, 并在每一类中选取一到两首进行鉴赏, 以作抛砖引玉之用。

第一类, 借描写马所生存的艰难困境, 暗喻诗人所经历的颠簸人生。共四首, 包括《二》、《六》、《九》与《十一》。且看其二中的马:“腊月草根甜, 天街雪似盐。未知口硬软, 先拟蒺藜衔。”悲凉, 腊月, 无草可食, 饥肠辘辘, 只得衔深埋于盐雪之下的草根聊以充饥, 如斯境况, 可怎知, 衔到的还是带刺的蒺藜。此番苍凉, 既是马之饥, 亦可谓人之困。而第十一首则恰恰相反, 描写的是宫内骏马, 但是内马却赐予了宫人, 此非不遇明主, 不遇伯乐?鞍饰虽美, 内心却倍受煎熬。正如出身皇族血统的李贺, 一身横溢才情, 却只能荒废于市井之中, 非呈庙堂之上, 空悲切!

第二类, 借期盼伯乐识马, 放胆驰骋, 表达了诗人渴望入世求仕, 实现“修齐治平”的雄心壮志。共十首, 包括《一》、《四》、《五》、《七》、《八》、《十二》、《十五》、《十六》、《十八》与《二十》。

以上十首诗中, 有四首都用了反诘句, 反诘常常被作者用来加强语气, 强调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快走踏清秋”可以看出诗人的创作心态激昂, 无法压抑自己的激情。而从“谁为铸金鞭”、“谁为拽车辕”、“何能伏虎威”中, 我们又能感受到诗人入世求仕的心态是多么焦灼。《马诗二十三首》其一, “龙脊, 银蹄, 言马良。无人, 谁为, 惜无知者”, 而黄淳耀在《黎二樵批点黄陶庵评本李长吉集》卷一中则评道“亦不遇意”。有志难申, 不遇明主。其七中, 李贺认为此时朝廷正处于无人而又急切用人的关键时刻, 希冀能像一匹良马, 为君王拽车辕, 却终不得志。叶葱奇说:“这首比喻奇才异能的人, 不遇明主委用, 无从见其才华。一朝获得识者, 出乎草野之间, 则建功立业, 像马的掠云飞驶一般, 当令人刮目惊看。”时代没有给李贺机会, 成就一朝明官, 却给我们留下了不尽好诗。

第三类, 借伯乐明主赏识“千里马”的典故, 规劝君王知贤用材。共三首, 包括:《三》、《十》与《十三》。

马诗其十:“催榜渡乌江, 神骓泣向风。君王今解剑, 何处逐英雄。”沈德潜称其“项羽虽以马赠亭长, 然羽既刎死, 神骓必不受人骑也。十余首中, 此首写得神骏。”李贺的诗中常常出现此类吴楚情结, 知音难忘, 难舍, 可是对李长吉来说, 知音却更是难觅的。

第四类, 借慨叹“千里马”的生不逢时, 鞭挞时政, 诉出自身怀才不遇的悲凉。共六首, 包括:《十四》、《十七》、《十九》、《二十一》、《二十二》与《二十三》。

这一类诗中, 笔者认为其二十三最耐人寻味。“武帝爱神仙, 烧金得紫烟。厩中皆肉马, 不解上青天。”此诗前两句写汉武帝炼丹求仙, 最终所得不过一缕紫烟。可见诗人对炼丹永生之事是极不认可的, 借写汉武帝, 诗人亦讽喻了迷信神仙的当今圣上——唐宪宗。后两句写马, “肉马”, 看似膘肥体壮, 表面的形态掩盖着虚弱的实质, 恰恰是最不实用的。武帝欲求天马, 却豢养肉马, 不恰恰是李贺当时面对的, 朝廷有才有识之士被弃置不用, 而平庸无能之辈, 一个个受到拔擢, 窃据高位, 挤满朝廷的现象吗?最高统治者迷信昏庸, 所用非人, 李贺敢怒而不能改变, 痛心至极!正如鲁迅所说:“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你看, 唐朝诗人李贺, 不是困顿了一世的么?”李贺一生, 正是他对世事看得太透彻的悲剧。

三、创作的基础——咏物诗成熟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的成功, 除了顺应时代潮流, 契合他个人经历之外, 更与整个咏物诗创作的体系成熟有关系。

先秦汉魏的咏物诗, 体制一般比较短小, 像屈原的《桔颂》一般篇幅较长的咏物作品相对少见。就体裁言, 一般多为四言体, 或五言古体。而从思想内涵上来剖析, 早期的咏物的目的大多是立足于欣赏所咏之物, 而非反映社会生活或表达某种内心感情, 或喻理于人。这与当时的上层社会尤其是庙堂宫殿的精神需要是相契合的。而唐代的咏物诗较前期, 无论是在体裁、组织方式还是咏物的对象等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发展。首先各体皆备, 既有五七言古诗, 也有歌行体, 更有五七绝、五七律等近体诸体式。其次, 不但出现鸿篇巨制, 也出现了数量相当可观的组诗。如李白杜甫的一些咏绘画作品的诗歌, 篇幅都相对较长。至于组诗, 初盛唐较少, 中晚唐则大量出现。如白居易的《有木八首》、《池鹤八绝句》等等, 而本文论述的作品《马诗二十三首》亦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初唐时期, “四杰”等一些诗人作咏物诗已注意到“兴寄”问题。盛唐以后, 人们作咏物诗较多地融入了主观情思, 出现了众多构思精巧、寓托自然之作。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是诗人深刻的思想、犀利的笔锋推动了咏物诗的发展, 同时咏物诗的成熟又激发更多诗人的热情, 投入创作。

而诗人李贺, 身处的环境较安定, 虽然他拥有皇室血统, 却不得不突破宫廷生活的樊篱, 颠沛流离, 饱尝世间辛酸苦辣。成熟的诗歌体系, 洋溢的才情, 丰富的阅历, 坎坷的命运使得李贺写起咏物诗来, 便得心应手。海阔天空, 纵横驰骋, 每一首诗歌都带有鲜明的社会风尚与时代色彩。

“咏物诗有两法:一是将自身放在里面, 另一是将自身站立在旁边。”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说》如是说。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正正是“将自身放在里面”的一个最好例子, 马之饥, 人之困, 伯乐不遇, 明主难求。或许对李贺来说, 他是生不逢时, 但在笔者看来, 唐朝具备了统治者对诗歌的重视与提倡、儒道佛兼收并蓄的活跃的思想环境、南北文化合流而形成全面高涨的文化背景, 恰恰是最适合孕育诗人的时代。鲁迅曾言:“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当李贺的雄心壮志被一次次无情摧毁, 他最凄美的传世佳作, 亦随之上演。

摘要:李贺的诗歌常受后人诟病, 称其语意晦涩、堆砌辞藻。但作为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诗人一改鬼魅诗歌的风格创造出的艺术形象完整、情思脉络连贯的咏马诗中的命运各异的马与他悲剧人生、奇峭语言却达到完美交融。

关键词:李贺,咏马诗,唐朝

参考文献

[1]、丁保福:《历代诗话续编》[M]中华书局, 2001年

[2]、钱钟书:《谈艺录》[M]三联书店, 2008年

[3]、叶庆炳:《唐诗散论》[M]九州出版社, 2007年

[4]、沈德潜:《唐诗别裁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

[5]、叶葱奇:《李贺诗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年

[6]、陈新璋.唐宋咏物诗略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1985 (4) :71-76

[7]、胡淑娟.李贺马诗廿三首的整体思想意涵.[J].北方论丛, 2008 (6) :18-21

篇4:边塞诗: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原文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注释

燕山——山名,在现河北省的北部。

钩——弯刀,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译文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赏析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象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其六)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兴义。

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其一云:“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此诗与《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但《南园》是直抒胸臆,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则觉婉曲耐味。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意,且有唱叹味;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盖“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所以字句的锻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作者简介

上一篇:我创新作文300字下一篇:任楼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