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古诗《示弟》

2024-05-16

李贺古诗《示弟》(共9篇)

篇1:李贺古诗《示弟》

别弟三年后,

还家一日余。

醁醽今夕酒,

缃帙去时书?

病骨犹能在,

人间底事无!

何须问牛马,

抛掷任枭卢。

篇2:李贺古诗《示弟》

《示弟》的作者是有“诗鬼”之称的李贺,作于公元8。前半部分描写的是作者仕途蹭蹬,失意归来,而其弟却不嫌弃,热情款待,使得作者悲喜交加的复杂情感。后半部分作者一方面顾影自怜,抒发了沉沦不遇的感慨,另一方面又指摘时弊,表达了愤世嫉俗的情怀。下面一起来欣赏下!

《示弟》

别弟三年后,还家一日余。

醁醽今夕酒,缃帙去时书。

病骨犹能在,人间底事无。

何须问牛马,抛掷任枭卢。

【注释】

①明弘治本《锦囊集》、徐渭批本《昌谷诗注》题下有“犹”字,因知其弟名犹。本诗作于辞官归昌谷后。

②一日:全诗校:“一作十日。

③醁醽:酒名。《文选》左思《吴都赋》“飞轻轩而酌醁醽”李善注:“《湘州记》曰:湘州临水县有酃湖,取水为酒,名曰酃酒。盛弘之《荆州记》曰:渌水出豫章郡康乐县,其间乌程乡有井,官取水为酒,酒极甘美,与湘东酃湖酒年常献之,世称醁醽酒。”

④缃帙:浅黄色的包书布。

⑤病骨:病身。犹:全诗校:“一作独。”

⑥牛马、枭卢:古代有掷五木的博戏,五木其形两头尖,中间平广,一面涂黑色,画牛犊以为花样,一面涂白,画雉以为花样。凡投掷五子皆黑者,名“卢”;白二黑三者曰“枭”。

【翻译】

与弟弟离别有三年了,回家有一天多了;今晚的醁醽美酒,离家时缃帙包着的书。一身病痛现在还能活着回来,这世间什么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呢?干嘛必须要问五木名色,抛出去管它是“枭”还是“卢”。

【鉴赏】

”前四句写归家后的心情。首二句点明时间。“别弟三年后,还家一日余”。失意归来,不免悲伤怨愤;和久别的亲人团聚,又感到欣喜宽慰。三、四句“醁醽今夕酒,缃帙去时书”表现的正是诗人这种悲喜交织的复杂心情。弟弟不因“我”落泊归来而态度冷淡,仍以美酒款待。手足情深,互诉衷肠,自有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乐趣。可是一看到行囊里装的仍是离家时带的那些书籍,又不禁悲从中来。这里虽只字未提名场失意,而仕途蹭蹬的景况,已通过对具体事物的点染,委婉地显示出来了。诗人善于捕捉形象,执简驭繁,手法是十分高妙的。

后四句抒发感慨。“病骨犹能在”写自己:“人间底事无”写世事。意思是说:“尽管我身体不好,病骨支离,现在能活着回来,就是不幸中的大幸了;至于人世间,什么卑鄙龌龊的勾当没有呢?”诗人一方面顾影自怜,抒发了沉沦不遇的感慨,另一方面又指摘时弊,表达了愤世嫉俗的情怀。这两种感情交织在一起,显得异常沉痛。

末二句是回答弟弟关于考试得失的问话。“牛马”和“枭卢”是古代赌具“五木”(一名“五子”)上的名色,赌博时,按名色决定胜负。“何须问牛马,抛掷任枭卢”,意思是说:“我应试作文,如同‘五木’在手,一掷了事,至于是‘枭’是“卢”,是成是败,听之任之而已,何必过问呢!”其实当时“枭”(负彩) “卢”(胜彩)早见分晓,失败已成定局,诗人正是悲愤填膺的时候,却故作通达语,这是悲极无泪的一种表现。表面上愈是装得“冷静”、“达观”,悲愤的情怀就愈显得深沉激越。

篇3:李贺古诗《示弟》

关键词:李贺,形式主义批评,陌生化

唐代诗人李贺, 因其诗作“想象奇特, 构思精巧, 语言精辟”, 极富独创性, 而被后人称为“诗鬼”。在创作过程中, 诗人极力“求奇”, “求新”, 可谓殚精竭虑。

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兴起于二十世纪初, 其侧重点在于文学作品本身, 核心是“文学性”, 即文学本身所具有的性质, 是文学与非文学比较所具有的差异性。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文学性”是通过“陌生化”表现出来的。“陌生化”就是“将对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 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 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 从而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 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 (王先霈, 胡亚敏, 2005) 。所以, 这一理论与李贺的创作风格有不少相近之处。

因此, 本文尝试运用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理论中的“陌生化”理论分析“诗鬼”李贺作品中的“陌生化”技巧的运用, 以期更好地理解“陌生化”理论, 同时更好地领会“诗鬼”李贺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

1“陌生化”理论

什克洛夫斯基在其《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明确提出:“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觉如同你所见的视像那样, 而不是如同你所认知的那样;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 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 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 既然艺术中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的, 它就理应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的方式, 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 (方珊, 1989) 。

赵宪章 (1996) 指出:“‘陌生化’概念的提出, 不仅使从语言特点上把文学与非文学区别来以揭示‘文学性’, 有了进一步的理论支持;而且, 还将文学语言‘向心’的也即指向自身而非指向外在现实的特征, 转而与人的艺术感受性连接了起来。”而朱刚 (2006) 也表示:“……什氏在描述文学性的最主要表现形式时, 就跨出了语言文学的范畴, 而把它放在了‘感知’的层面上。这样, 以陌生化为代表的‘文学性’就不止于文学作品, ……因为一切艺术形式都是通过感知产生审美效果的。”

与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形式不同, 诗歌的“陌生化”自然是通过语言形式来实现的, 立足于诗歌语言与实用语言的差异, 日尔蒙斯基认为“这其中包括诗中诗人所使用的种种修饰的语言、修辞技巧和语词组合技巧, 这些独具的语言表达方式不仅提供了生动的场景和细腻的情感体验, 也使读者的注意力转移到视觉形象上了, 延长了读者对于事物的感受的过程, 更新了读者的陈旧经验。这正是陌生化的诗歌语言给读者带来的审美感受” (邱运华, 2005) 。该说法具体细微地分析了诗歌语言是如何偏离日常语言而产生“陌生化”审美效果的。

下面, 我们看一下唐代诗人“诗鬼”李贺诗歌作品 (陈允吉, 吴海勇, 2004) 中“陌生化”技巧的运用。

2“诗鬼”李贺诗作中“陌生化”技巧的运用

本文从李贺众多诗歌作品中挑选了三首作品:《马诗 (五) 》, 《巫山高》和《感讽五首 (三) 》, 它们虽风格各异, 但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陌生化”的技巧, 在增强作品的表达效果的同时, 也显示了诗人熔铸词采的能力。

马诗 (五)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该诗是李贺《马诗》中的第五首, 诗的前两句写景, 大漠即广袤的沙漠, 燕山即燕然山, 两者可视为对“边塞”的陌生化。而“沙如雪”, “月似钩”更是运用比喻手法延长了读者的审美时间, 增加了读者的审美难度, 进而为读者描绘出了一副“边塞月夜图”:在月光的映衬下, 广袤的沙漠如同皑皑白雪, 燕然山上的那轮明月犹如一把银钩兵刃。

在描绘了这幅美轮美奂的“边塞月夜图”之后, 诗人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何当”即“何时, 什么时候”, “金络脑”是指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指代战马, 可视为对“马”的陌生化。“踏”即“跑”, 与“快走”合在一起可视为“骑马飞奔”的陌生化。“清秋”即清朗的秋天。诗的后两句抒情:何时我能骑上配有金饰笼头的骏马, 在清朗的秋日驰骋沙场, 为国建功?

该诗借景抒情, 以马自喻, 通过比喻, 借代等手法使诗歌语言产生了陌生化的效果, 不仅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语言能力, 也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巫山高

碧丛丛, 高插天, 大江翻澜神曳烟。

楚魂寻梦风飔然, 晓风飞雨生苔钱。

瑶姬一去一千年, 丁香筇竹啼老猿。

古祠近月蟾桂寒, 椒花坠红湿云间。

此诗本是一首七言诗, 但诗人在第一句中竟用了两个“三字短语”:“碧丛丛”, “高插天”, 这本身就是一种陌生化方法:诗人不拘泥于诗歌传统习惯, 另辟蹊径, 做了创新性的尝试。更重要的是“碧丛丛”形容巫山绿意盎然, “高插天”极言巫山之高, 两者从“色”与“形”两方面把巫山的壮丽呈现在读者面前, 而且“丛丛”运用叠字, 加强语气, 突出了巫山峰峦众多。紧接着诗人写道:大江翻澜神曳烟。若前句是从静态方面对巫山进行描绘, 那么此句便是从动态方面对写长江之水。“大江翻澜”道出了长江水流湍急, 声势浩大的景象, 而“神曳烟”则加入了诗人的想象:在这壮美的巫山之间, 湍急的江水之上, 好似有位神女曳船于缕缕水烟之间。

鉴于诗人想象的翅膀已经展开, 接下来诗人畅想于神话之间, 不能自已:“楚魂寻梦”, “瑶姬”以及“蟾桂”皆可视为对“神话”的陌生化, “飔然”是对“凉风”的陌生化, “苔钱”则是对“苔藓”的陌生化。神话故事里的男欢女爱随风而去, 剩下的是散在岩石上的斑斑苔藓。巫山女神瑶姬已经离去千年, 就连供奉她的祠堂虽高耸近月也寒冷凄凉, 无人问津。而今丁香、筇竹依旧生长, 两岸猿声依然可闻, 带着露水的红色椒花径自坠落。总之, 后六句在结构上前后两句一虚一实, 虚实结合, 分别形成对比, 表达了诗人感叹往事一去不复返的悲凉伤感之情。特别是最后一句诗中的“红”字, 诗人一反常规, 用原本表示温暖喜庆的词搭配以“坠”“湿”二字, 道尽了诗人内心对世事沧桑的感叹, 起到了陌生化的效果。

感讽五首 (三)

南山何其悲, 鬼雨洒空草。

长安夜半秋, 风前几人老。

低迷黄昏径, 袅袅青栎道。

月午树无影, 一山唯白晓。

漆炬迎新人, 幽圹萤扰扰。

如果说《马诗 (五) 》和《巫山高》不足以道出李贺“诗鬼”称号的话, 那么此诗应该可以佐证这一称号了。这是一首有关鬼坟的五言诗, 纵观全诗, 诗人的“鬼才”在陌生化技巧的运用下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一首想象奇特, 构思精巧的诗作。第一句“南山何其悲”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南山, 即终南山。一个“悲”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低沉悲凉。更重要的是, 此处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南山”拟化为人, 产生了陌生化的效果。“鬼雨”实为诗人独创, 是“弥漫着死亡气息之雨”的陌生化。“鬼雨”飘洒在空旷的草野, 使人顿时毛骨悚然。“长安夜半秋”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 一个“秋”字更是使人感觉阴冷凄凉, 进而引出“风前几人老”, “风”当然是萧瑟的秋风, 而“老”则是对“死”的陌生化处理。

接着诗人想象着这些初丧者在黄昏之时顺着昏暗迷离的小径, 通过秋风摇曳着的栎树道来到墓地。其中“袅袅”是“风摇动树木”的陌生化表达。此时恰逢“月午”, 即月到中天, 月光直射。我们常用“正午”, “日午”来表示日到中天, 正午时分, 而诗人却别具匠心, 创造性地采用“月午”的说法, 取得了陌生化的效果。因月光垂直照下, 所以才有“树无影”的奇观。而此时的南山也被月光照耀得“唯白晓”:只有一片凄白, 如同破晓。诗人在这里描绘了一幅奇幻景象, 使人越发感到阴森恐怖, 当然这也是诗人发挥奇特的想象力为读者带来了陌生化的效果。最后两句中, “漆炬”和“萤”均为“磷火”的陌生化表达, “新人”是“初死者”的陌生化说法, “幽圹”指“幽暗的坟墓”。一个“迎”字把磷火拟化为人, 纷扰飞舞于幽暗的坟墓之间, 好像在欢迎初死之人的到来, 给人以身临“奇”境的感觉, 起到了陌生化的效果。

3 结论

创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 唯有创新才能赋予其作品以长久的生命力, 诗歌创作尤其是这样。而创新, 创造的过程正是陌生化的过程。“陌生化”就是“使之陌生”, 通过各种修辞性, 修饰性语言组合与技巧的运用, 延长读者感受作品的时间, 增加读者审美体验的难度, 使读者眼前一亮, 心向往之。

唐代诗人李贺在诗歌创作方面造词练语, 颇为讲究, 而且十分注重想象力的作用, 加上各种修饰性语言, 修辞性技巧的运用, 其诗歌作品处处闪耀着“陌生化”的光芒。通过对《马诗 (五) 》, 《巫山高》和《感讽五首 (三) 》的分析发现, 李贺十分善于使其诗歌作品“陌生化”, 而其“诗鬼”“鬼才”的称号也实至名归, 当之无愧。

参考文献

[1]陈允吉, 吴海勇.李贺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2]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手法的艺术[M].方珊, 译.北京:三联书店, 1989.

[3]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4]王先霈, 胡亚敏.文学批评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5]赵宪章.西方形式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篇4:李贺唐诗《示弟》

别弟三年后,还家一日馀。

醁醽今夕酒,缃帙去时书。

病骨犹能在,人间底事无。

何须问牛马,抛掷任枭卢。

作者简介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这首诗作于元和八年(813)。清人方扶南说:“此当是以父名晋肃不得举进士而归。”前四句写归家后的心情。首二句点明时间。“别弟三年后,还家一日余”。失意归来,不免悲伤怨愤;和久别的亲人团聚,又感到欣喜宽慰。三、四句“醁醽今夕酒,缃帙去时书”表现的正是诗人这种悲喜交织的复杂心情。弟弟不因“我”落泊归来而态度冷淡,仍以美酒款待。手足情深,互诉衷肠,自有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乐趣。可是一看到行囊里装的仍是离家时带的那些书籍,又不禁悲从中来。这里虽只字未提名场失意,而仕途蹭蹬的景况,已通过对具体事物的点染,委婉地显示出来了。诗人善于捕捉形象,执简驭繁,手法是十分高妙的。

后四句抒发感慨。“病骨犹能在”写自己:“人间底事无”写世事。意思是说尽管我身体不好,病骨支离,现在能活着回来,就是不幸中的大幸了;至于人世间,什么卑鄙龌龊的勾当没有呢?!诗人一方面顾影自怜,抒发了沉沦不遇的感慨,另一方面又指摘时弊,表达了愤世嫉俗的情怀。这两种感情交织在一起,显得特别沉痛。

末二句是回答弟弟关于考试得失的问话。“牛马”和“枭卢”是古代“五木”(一名“五子”)上的名色,赌博时,按名色决定胜负。“何须问牛马,抛掷任枭卢”,意思是说,我应试作文,如同“五木”在手,一掷了事,至于是“枭”是“卢”,是成是败,听之任之而已,何必过问呢!其实当时“枭”(负采)“卢”(胜采)早见分晓,失败已成定局,诗人正是悲愤填膺的时候,却故作通达语,这是悲极无泪的一种表现。表面上愈是装得“冷静”、“达观”,悲愤的情怀就愈显得深沉激越。

黎简说:“昌谷于章法每不大理会,然亦有井然者,须细心寻绎始见。”(《李长吉集评》)这首诗,当是李贺诗中“章法井然”的一个例子,音韵和谐,对仗亦较工稳。全诗各联出句和对句的意思表面相对或相反,其实相辅相成。一者显示悲苦,一者表示欣慰,但其思想感情的基调都是忧伤愤激。诗人装作不介意仕途的得失,自我解嘲,流露出的情感。

篇5:李贺《堂堂》古诗注释

《堂堂》

年代:唐

作者:李贺

堂堂复堂堂,红脱梅灰香。

十年粉蠹生画梁,饥虫不食摧碎黄。

蕙花已老桃叶长,禁院悬帘隔御光。

华清源中矾石汤,徘徊白凤随君王。

táng táng

táng táng fù táng táng , hóng tuō méi huī xiāng 。

shí nián fěn dù shēng huà liáng , jī chóng bù shí cuī suì huáng 。

huì huā yǐ lǎo táo yè cháng , jīn yuàn xuán lián gé yù guāng 。

huá qīng yuán zhōng fán shí tāng , pái huái bái fèng suí jūn wáng 。

【注解】

1:堂堂复堂堂,红脱梅灰香:堂堂,《唐乐志》云:“《玉树后庭花》,《堂堂》,皆陈后主作。”重言之以取叹息之意。堂,堂 阶之堂。 红脱,谓彩色脱落也。梅灰香,芳菲烬灭也。

2:十年粉蠧生画梁,饥虫不食推碎黄:推,一作堆。碎黄,木屑也。

3:蕙花已老桃叶长,禁院悬帘隔御光:蕙花已老,言妇人之色亦将化为老丑。御光,御容也。

4:华清源中礜石汤,徘徊白凤随君王:华清源,华清池,有温泉。礜石汤,言温泉之热,如有礜石在下。《本草》云:“礜石大热 。”《博物志》云:“鹤取礜石,伏卵取其暖也。”《述征记》云:“洛水底有礜石,故上不冰,谓之温洛。” 白凤,宋蜀本,金 刻本,皆作百凤。曹唐《游仙诗》:“不知今夜游何处,侍从皆骑白凤皇。”此句反衬。

知识扩展: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向日 一作:向月)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 一作:塞土)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篇6:李贺《夜坐吟》古诗原文

古诗《夜坐吟》

年代:唐

作者:李贺

踏踏马蹄谁见过?眼看北斗直天河。

西风罗幕生翠波,铅华笑妾颦青蛾。

为君起唱长相思,帘外严霜皆倒飞。

明星烂烂东方陲,红霞梢出东南涯,

陆郎去矣乘班骓。

作品赏析

【注解】:

1:堂堂复堂堂,红脱梅灰香:堂堂,《唐乐志》云:“《玉树后庭花》,《堂堂》,皆陈后主作。”重言之以取叹息之意。堂,堂 阶之堂。 红脱,谓彩色脱落也。梅灰香,芳菲烬灭也。

2:十年粉蠧生画梁,饥虫不食推碎黄:推,一作堆。碎黄,木屑也。

3:蕙花已老桃叶长,禁院悬帘隔御光:蕙花已老,言妇人之色亦将化为老丑。御光,御容也。

4:华清源中礜石汤,徘徊白凤随君王:华清源,华清池,有温泉。礜石汤,言温泉之热,如有礜石在下。《本草》云:“礜石大热 。”《博物志》云:“鹤取礜石,伏卵取其暖也。”《述征记》云:“洛水底有礜石,故上不冰,谓之温洛。” 白凤,宋蜀本,金 刻本,皆作百凤。曹唐《游仙诗》:“不知今夜游何处,侍从皆骑白凤皇。”此句反衬。

【韵译】:

《夜坐吟》是一首乐府诗题始自鲍照《代夜坐吟》的诗:冬夜沉沉夜坐吟,含声未发已知音。霜入幕,风度林。朱灯灭,朱颜寻。体君歌,逐君言。不贵声,贵意深。李白这首《夜坐吟》则表现了诗人进步的爱情观,爱情理念。

“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少妇满心悲苦,独坐闺房,愁眉不展,心想情郎,寒夜久坐北堂,更显得冷清和孤独,心境何等凄凉。“冰合井泉月入闺,金缸青凝照悲啼”。这两句诗透出一个“冷”字。井水泉水皆结冰水,灯光月光皆为冷光。金缸:青缸,在此指灯盏,青凝:凝明。月光照进闺房使少妇的心境上平添了几分凄凉。爱情应当是炽热,欢乐,甜蜜,温馨,但是主人公的心情却是冷漠的。青灯照孤影,心儿格外悲。妾身的命运,何谓悲上悲?“金缸灭,啼转多。掩妾泪,听君歌。歌有声,妾有情。情声合,两无违。一语不入意,从君万曲梁尘飞”。灯盏灭意味着爱情的火焰即将熄灭,失去爱情的婚姻必然涕泪涟涟。“啼转多”,说明悲痛的心情骤增,必然唤起对失去爱的回忆。听君歌唱,心情惆怅,强忍泪水别从腮边滑过。有情投意合“情声合”和心心相印“两无违”已是自然而然。然而爱情的道路不全是铺满鲜花,一路阳光,而也是荆棘密布,充满曲折,泥泞,忧伤和悲哀。“一语不入意,从君万曲梁尘飞。”意思是:你的歌声有一句不合我的`意,任凭你唱得如何动听,即使是绕梁三日美妙的歌声也是没用的。正所谓:道路是曲折的,爱情才是永恒的。

宋哲宗赵煦(1076年1月4日-112月23日),北宋第七位皇帝(1085年—1100年在位),是前任皇帝宋神宗第六子,原名佣,曾被封为延安郡王。神宗病危时立他为太子,元丰八年,神宗死,赵煦登基为皇帝,是为宋哲宗,改元“元祐”。在位,享年24岁。谥号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葬于今天河南巩县的永泰陵。

人物简介

宋哲宗赵煦生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阴历十二月初七(阳历1077年1月4日),9岁时哲宗登基,由高太后执政。高太后执政后,任用顽固派大官司马光为宰相。司马光一上台,就把神宗时的“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全部废止。宋哲宗对于司马光与高太后的执政与压制感到不满。到了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高太后死,哲宗亲政。哲宗亲政后表明绍述,追贬司马光,并贬谪苏轼、苏辙等旧党党人于岭南(今广西、广东一带),接着重用革新派如章惇、曾布等,恢复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减轻农民负担,使国势有所起色。次年改元“绍圣”,并停止与西夏谈判,多次出兵讨伐西夏,迫使西夏向宋朝乞和。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阴历一月十二日(阳历1100年1月23日)病逝于汴梁(今河南开封)。

哲宗是北宋较有作为的皇帝。

但是,由于在新党与旧党之间的党争不但没有获得解决,反而在宋哲宗当政期间激化,种下了北宋灭亡的远因。宋哲宗的悲剧,在于他的理想与他的实际能力距离太大,他更多地像一个纸上谈兵的人物,理论上有许多想法,但在实际运用上却缺少变通和从权的能力,难以处理诸种复杂矛盾和关系。

篇7:李贺浪漫主义古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作品鉴赏

篇8:出城古诗李贺阅读答案

雪下桂花稀,啼乌被弹归。

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

入乡诚可重,无印自堪悲。

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

【注】①出城:离京。李贺应举赴京却因父亲的名讳未能应进士科举考试。此诗是李贺离京时所作。

《出城》阅读题目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首句描绘了一幅凄冷的画面:雪花飘飘,但桂花在大雪覆盖下,开得稀稀落落。

B.“啼乌被弹归”是诗人以被打伤的归鸦喻自己应试失败、失意而归的境况。

C.瘦驴上孤单的身影,帽带低垂,颔联刻画了诗人归途中落寞孤单的形象。

D.“入乡诚可重,无印自塂悲”是虚写,抒发了诗人矛盾的心情。

E.尾联想象自己看到镜中妻子因重逢而流下的欢喜之泪,与颈联的情感形成对比。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6分)

篇9:李贺的古诗《老夫采玉歌》赏析

这首诗给读者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通过老夫采玉歌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的腐败。

老夫采玉歌

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

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

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

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

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

赏析

这首诗是写采玉民工的艰苦劳动和痛苦心情。首句重叠“采玉”二字,表示采了又采,没完没了地采。头两句是说民工不断地采玉,不过是雕琢成贵妇的首饰,徒然为她们增添一点美色而已。“徒”字表明了诗人对于这件事的态度,既叹惜人力的徒劳,又批评统治阶级的骄奢,一语双关,很有分量。

从第三句开始专写一个采玉的老汉,忍受着饥寒之苦,下溪水采玉,日复一日,就连蓝溪里的龙也被骚扰得不堪其苦,蓝溪的水气也浑浊不清了。“龙为愁”和“水气无清白”都是衬托“老夫饥寒”的,连水中的龙都已经这样了,人就更不用说了。

下面两句就“饥寒”二字作进一步的描写:夜雨之中留宿山头,采玉人的寒冷可想而知;以榛子充饥,采玉人的饥饿可想而知。“夜雨冈头食蓁子”这一句把老夫的悲惨境遇像图画似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杜鹃口血老夫泪”,是用杜鹃啼血来衬托和比喻老夫泪,充分表现了老夫内心的凄苦。

七、八句写采玉的民夫经常死在溪水里,好像溪水厌恶生人,必定要致之死地。而那些惨死的民夫,千年后也消不掉对溪水的怨恨。“恨溪水”三字意味深长。这种写法很委婉,对官府的恨含蓄在字里行间。

接下来作者描绘了令人惊心动魄的一幕:山崖间,柏林里,风雨如啸;泉水从山崖上流下来形成一条条小瀑布,采玉人身系长绳,从断崖绝壁上悬身入水,只见那绳子在狂风暴雨中摇曳着、摆动着。就在这生命攸关的一刹那,采玉老汉看到古台石级上的悬肠草,这种草又叫思子蔓,不禁使他想起了寒村茅屋中娇弱的儿女,他自己一旦丧命,那他的儿女就将很难为生了。

早于李贺的另一位唐代诗人韦应物写过一首《采玉行》,也是取材于蓝溪采玉的民工生活,诗是这样的:“官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绝岭夜无家,深榛雨中宿。独妇饷粮还,哀哀舍南哭。”对比之下,李贺此篇立意更深,用笔也更锋利,特别是对老夫的心理有很细致的刻画。

《老夫采玉歌》是李贺少数以现实社会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之一。它既以现实生活为素材,又富有浪漫主义的奇想。如“龙为愁”“杜鹃口血”,是奇特的艺术联想。“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二句,更是超越常情的.想象。这些诗句渲染了浓郁的感情色彩,增添了诗的浪漫情趣,体现了李贺特有的瑰奇艳丽的风格。

上一篇:论《管锥编》的语言艺术下一篇:浅议天使投资该不该设定对赌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