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高》李贺

2024-04-08

《巫山高》李贺(通用10篇)

篇1:《巫山高》李贺

巫山高,巫山高李贺,巫山高的意思,巫山高赏析 -诗词大全

巫山高

作者:李贺朝代:唐体裁:乐府 碧丛丛,高插天,大江翻澜神曳烟。

楚魂寻梦风飒然,晓风飞雨生苔钱。

瑶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

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坠红湿云间。

篇2:《巫山高》李贺

后世诗文以此为题材者甚多,《巫山高》是其中之一。

李贺的这篇后出,内容并太大的突破,但伤逝的色彩浓郁,以致有人猜测它别有所指。明人姚佺解题曰:

“齐·王融‘想象巫山高’,梁·范云‘巫山高不极’,杂以阳台神女之事,无复山高水深,思归泣下之意。

然自贺作此,有所主,盖为明皇幸蜀之后,而凭之也。”他的这种看法似乎不是直接从这首诗里萌生的,而是由李商隐的《过楚宫》和《有感》两首绝句引发的联想、推测。他认为此诗寓意在玉溪生所本,曰:

“今指寻梦为玉茗(疑为“溪”之误)所造,不知乃本于此。又所寻者梦也。李商隐诗颇得谲讽之趣。‘巫峡迢迢旧楚宫,至今云雨暗丹枫。浮生尽恋人间乐,只有襄王忆梦中。’又云:‘ 非关宋玉有微词,自是襄王觉梦迟。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时君之疯于此亦可醒矣。”“时君”指的是唐明皇,则“瑶姬”为杨玉环无疑。姑存此说,以备读者评断。

开篇写山:“碧丛丛,高插天”,只六个字就把巫山的特有风貌勾勒出来。巫山在今四川与湖北两省交界处,长江穿行其中,雾露时霑,树木茂盛,远远望去,莽莽苍苍,这种景象被诗人用一人“碧”字准确地概括了。巫山有十二峰,高度从海拔一千公尺到一千五百公尺不等,其中以神女峰最为奇秀。“丛丛”写出它的峰峦众多。诸峰本来就很高峻,一般人对巫山的印象又是从江上舟中获得,仰视的角度靠近山脚,所以有高插云天之感。清人王琦注云:“ 首句一作‘巫山丛碧高插天’。”今本《乐府诗集》的注者认为它比“碧丛丛,高插天”胜,其实不然。因为一、题到《巫山高》,句首的“巫山”二字可省,否则累赘;二、“丛碧”不及“碧丛丛”,后者运用叠字,加强语调,突出巫山峰峦之多,不只挺拔,而且秀丽,而前者与“巫山”、“高插天”连读,就觉疲弱,没有精神。

次句前半写水。翻滚着巨澜的长江从山脚下流过,这样,山的风貌便整个儿显示出来。后半融进神女的传说:在奔腾不已的江水之上,在碧丛丛的山峦之间,飘浮着缕缕烟云,仿佛是神女的踪迹。“神曳烟”可视为《高唐赋》中“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翻新。

此处正面写巫山神女。紧接着凭借想象,描写楚王萌生旧情,从而魂游巫山:“楚魂寻梦风颸然。”那吹动烟云的风,想来是楚王的幽灵,在追求神女,希望重温旧梦。某些注家认为此句别有深意,大抵在“寻梦”二字上做文章,试图证明它用的是以古喻今的手法,所谓隐射唐明皇的论点,这样作出的结论,并无多少依据。从诗歌本身看,不过驰骋想象,抒发怀古幽情而已。“晓风飞雨生苔钱”是过渡句,承上启下,由想象的境界引入现实的土壤。那“颸然”的凉风以及随之飘洒的云雨,留下的不只是那玫瑰色的高唐梦,还有斑斑驳驳的苔钱(圆形苔藓),它们散布在岩石上,仿佛告诉人们,梦境已经破灭,剩下的唯有悲凉的氛围和伤逝的情感。

诗的后四句竭力浓化这种氛围和情绪:瑶姬(即神女)早就离去,那座供奉她的古祠空荡荡的,耸入云天,与寒冷的月里蟾宫相邻,愈显凄楚。山中可以闻见的.还有藏身于丁香树和筇竹(一种“中实而高节”的竹子,古时用作手杖)之间悲啼不已的老猿,和带着露水不时坠落的红色椒果。总之,神去祠空,一片冷寂。欲寻旧梦,不过徒增惆怅而已。看来其中可能蕴涵着诗人一段生活和感情的经历。他缅怀往事,情不自禁,于是借题发挥,用高唐梦的破灭,寄托自己伤逝的情意。朱自清先生谈到李贺喜欢选用吴楚人事或景物为诗歌题材的原因时说:“寻李贺不能忘楚,或为餬口之方,或为兄弟之好;然似尚有不止此者。

..意贺入京之先,尝往依其十四兄,故得饱领江南风色也。其《七夕》诗末云:‘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注家多不明其何以忽及苏小小,颇疑其不伦;明此当可释然。”(《李贺年谱》)苏小小是南齐钱塘名妓,此当指诗人之所爱。诗人另有《苏小小墓》诗,或亦有相关之意。不论这样那样的推测是否得当,李贺有类似高唐聚散的经历当属无疑。

篇3:“巫山高”

湿云全压数峰低,影凄迷,望中疑。非雾非烟神女欲来时。若问生涯原是梦,除梦里,没人知。

此词批语排印四字曰:“巫嵩之类”。

“巫嵩”一词,难以索解。揣摩良久,豁然有悟:“巫嵩”二字,恐为“巫山高”一词之误也。毛泽东批语原件,可能是“巫山高之类”五字。批语如是竖写,毛体草放,“巫山高”极易认成“巫嵩”。

《巫山高》乃汉短萧饶歌(又曰汉铙歌、鼓吹曲)曲名。据《晋书·乐志)记载,汉短箫铙歌有二十二曲,俱录曲名,名曰“朱鹭、思悲翁、艾如张、上之回、雍离、战城南、巫山高、将进酒、君马黄、上陵、有所思、雉子班、圣人出、芳树、上邪、临高台、远如期、石留、务成、玄云、黄爵行、钓竿等曲,列于鼓吹,多序战阵之事”,乃军乐曲名也。今存曲辞一十八首,其辞亡者有上列最后四曲。历代诗人借题发挥,以汉铙歌名命题为诗者代有其人。如以《将进酒》为题作诗者有萧统、李白、元稹、李贺等等,以《有所思》为题作诗者有萧统、谢、沈约、沈期、孟郊、李白、韦应物等等。求同联类,这些诗皆可谓“将进酒之类”、“有所思之类”;而诗题虽然不用借题,诗意已落类题窠臼,亦可以意联类曰“某某某之类”。

汉铙歌《巫山高》歌辞曰:“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难以逝。我欲东归,害不为?我集无高曳,水何汤汤回回。临水远望,泣下衣。远道之人心思归,谓之何!”此诗与纳兰性德词相联属,则以“远道之人心思归”与“若问生涯原是梦”在“人生旅途”之共同点上有归宿感问题相类。“巫山高之类”批语之本旨,还应考之诗史。按自齐梁以还,历代诗人以《巫山高》命题为诗者,自南北朝至唐,即能拈出多家可观者,可成“巫山高之类”。通观此类《巫山高》诗,共同特征乃以汉铙歌《巫山高》辞为引发,以巫山神女故事为譬喻,情状巫山高远,神女渺茫,进难企及,退难归宿,发抒而为虚空感、孤独感之浩叹。

统观《巫山高》诗,无一首离开宋玉《高唐赋》、《神女赋》之巫山神女朝云暮雨之情旨。诸家写景,翻复不脱此境意。王融云:“想象巫山高,薄暮阳台曲。刘绘云:“高唐与巫山,灼烁在云间。”沈期云:“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阳。”卢照邻云:“巫山望不极,望望下朝雾。”李端云:“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虚中。”李贺云:“巫山丛碧高插天,大江翻澜云曳烟。”总之是高远难及,望之迷疑,吊起味口,求之不得。纳兰性德词云:“湿云全壓数峰低,影凄迷,望中疑。”即景即情,正乃“巫山高之类”。

纳兰性德词进之一层云:“非雾非烟神女欲来时。”宋玉《神女赋》云:“意似近而既远兮,若将来而复旋。”历代诗人之《巫山高》写此,无不翻复同调。虞羲云:“云雨丽以佳,阳台重怨思。”范云云:“霭霭朝云去,溟溟暮雨归。岩悬兽无迹,林暗鸟疑飞。”张循之云:“暗谷疑风雨,幽岩若鬼神。”齐己云:“雨为暮兮云为朝,楚王憔悴魂欲销。”亦正乃“巫山高之类”。

篇4:《巫山高》李贺

巫山高

作者:陈陶  朝代:唐  体裁:乐府   玉峰青云十二枝,金母和云赐瑶姬。花宫磊`楚宫外,

列仙八面星斗垂。秀色无双怨三峡,春风几梦襄王猎。

青鸾不在懒吹箫,斑竹题诗寄江妾。飘u丝散巴子天,

篇5:《巫山高》李贺

巫山高

作者:张九龄朝代:唐体裁:五古 巫山与天近,烟景长青荧。此中楚王梦,梦得神女灵。

篇6:《巫山高》张九龄

cǐ zhōng chǔ wáng mèng ,mèng dé shén nǚ líng 。

shén nǚ qù yǐ jiǔ ,yún yǔ kōng míng míng 。

wéi yǒu bā yuán xiào ,āi yīn bú kě tīng 。

拓展

巫山高 乔知之

巫山十二峰,参差互隐见。浔阳几千里,周览忽已遍。

想像神女姿,摘芳共珍荐。楚云何逶迤,红树日葱蒨.

篇7:曾经巫山不是雨

当俺意识到这些书有诲淫诲盗之嫌的时候为时已晚。李白《清平调》里有句话:“云雨巫山枉断肠”,对此思考良久终不得其解。老爷子开始教育我了:要追溯上去的话,你要从《诗经》开始读起。这显然是个大工程了。很多年以后,我意识到老爷子那时候其实开始对我进行青春期性教育了。他推荐给我的版本多数是比较直白的现代注释本,对某些名词解释得颇为详尽。比如“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打死俺也不会想到芍药指的是什么。又如“云雨”,这个词现在已经很大众化了,可是“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仍然会带坏小孩子的。

经过一些基本的认识,我终于对古人的一些隐喻有了大致的了解,同时对先祖们包罗万象的想象力表示了极其虔诚的佩服。更令我五体投地的是,先祖们居然能把奇怪的图腾崇拜以及朴素的宇宙观转化为实际行动。记不得是不是《春秋繁露》里说的,下雨乃是天地之交合的直接产物。于是,在大旱缺水的时候,乡民们会找帅哥和靓妹在露天的环境里做爱,据说这样可以刺激老天的感觉。老天爷一看见这场敲锣打鼓喧嚣热闹的野合,就像利用A片勾引女网友的犯罪分子那样,会出现强烈的性冲动,于是自然就需要那个,天地一那个,人间到处就是雨了。

当然各地宗教及民俗各异,若是细细追究下来就不好玩了。按照《易大传》的说法,天为阳,地为阴,“天地媾精,万物化生”。如果按照《洞仙外传》的说法,这管地的神仙却是位男士,这就挺难理解的。还有,天地交合的大致范围也不好追究,中国长年以来本是南涝北旱的基本规律,莫非老天特别眷顾南方,因此施恩颇多,才造就了杏花春雨?若以实际情形而言,似乎又不大对。但什么是天人合一,总是见识了。

篇8:《巫山高》李贺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巫山高

作者:李端朝代:唐体裁:乐府 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虚中。回合云藏月,霏微雨带风。

篇9:巫山红叶似彩霞

巫山红叶主要以黄栌、乌桕、枫树等红叶树种为主,特别是黄栌灌木,一丛丛,一簇簇,沿着河岸绵延不绝。先是淡淡的黄,不经意间,由淡黄变成了深黄,顽强的生长在石壁之上,有的把虬枝伸到溪水边,做蛟龙探海状,黄叶遍染之时,河岸上的黄栌树倒映在清波之上,如染料入水一般,浓得化不开,最为可观了。在巫山观赏红叶,游客可以在游船上观赏红叶,三峡工程三期蓄水后,水位上涨使岸边的黄栌伸手可触,游人在船上就可近距离欣赏红叶,闻到红叶的清香。还可以亲临山中,上岸与红叶亲密接触,让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踏着优雅的曲径,步入红叶林中。枯黄的落叶如轻纱在脚下发出的“沙沙”声响,就像一曲曼妙音符,弹奏一曲壮美的华章。初冬的暖阳透过密匝的树叶,把阳光斑斑驳驳的洒在枯黄的落叶上。仰头观看,阳光透过红叶,竟是透亮温润起来,如玉如圭。如秋水之盈盈,如清澈明快的思想。叶脉曲张伸出,亦是分明可辩。微风拂起,一片片灿然的红叶绝然地离开枝头,跃入空中起舞,纷纷扬扬如彩蝶翻飞,尽情地释放着生命中最后一抹浓烈。

徒步行走在通往神女峰的山道上,我被这浓烈的秋冬气息所深深陶醉了。金黄的树叶染红了漫山遍野,这里一丛,那儿一簇的,把山林渲染得绚丽多彩,就像丹青高手随意泼洒的颜料。江边两岸赤枫、黄栌仿佛得了什么召唤似的,层林尽染,把这山色浸染得流光溢彩,绚丽多姿。有赤红、紫红、金黄。要是在晚霞中观赏,那更绝美了。柔和的霞光照在江面上,把一湖的秋水染印得五彩斑斓。堤岸那火焰般的红叶倒影在静谧的江水中,真的成了一个巨大的颜料池。山上,水里形成了一幅对称图,堤岸成了天然的中间轴了。不少摄影爱好者被这眼前的绚烂美景渲染得如痴如醉,纷纷端起手中的相机,生怕眼前这幅多姿的画卷会稍纵即逝。

攀上神女峰,放眼望去,那一树树寒霜浸染的红叶,分明是一束束燃烧的火焰,山色渲染得热情高涨。“小枫一夜偷天酒,却情孤松掩醉客。”杨万里的一首诗道尽了眼前灿若朝霞的景象。立于山峰俯瞰长江峡湖美景,又有“人在天上游,船在地窟行”的意境。

巫山神女峰的红叶是那么令人惬意,她就是一首诗,一幅画,让人心旷神胎!

篇10:除却巫山不见鱼

川菜擅闯荡。每一波川菜菜式在北京的流行都如海啸一般,来时铺天盖地,席卷京城的每个边边角角,退去时却比其他菜系的流行菜式慢得多,而且总留下几家当年以此菜为号召的餐厅成为经典去所,具有长久稳定的号召力。像当年水煮鱼那般,如今,巫山烤鱼又如火如荼了。

重庆人把这种菜式叫江湖菜。相比江浙的私家菜、武汉的迷踪菜的叫法,江湖菜的叫法更显得豪气、野气、霸气。不墨守成规和标新立异的心思让人一眼洞穿。印象里,重庆人似乎骨子里都有这种求新求异的性格。传统上和地理位置上重庆是个内陆城市,比较闭塞,尽管如今随着经济的发达,各种信息、观念、商品早已渗透,重庆这个地方其实依旧具有两面性,既不抛弃自己固有的慢生活方式,又渗透了各种观念、信息、商品和其他地区的生活方式。过惯了传统慢生活方式,重庆人有功夫、有条件琢磨如何在美食上标新立异,融合出新。江湖菜便是在这种大环境中逐渐成型的。巫山烤鱼的做法就十分典型,它使用了腌、烤、炖的方法,有传统川菜的底子,又借过几十种重庆火锅的调料。通常做法是鱼在腌过后,再上火烤熟,然后撒上大把的重庆火锅调料放在金属盘上架在小炭炉上慢慢炖,再配上白菜、豆芽、海带、腐竹、藕片、豆腐干等一众配菜,味道多变,随吃随有,最适合一众人喝酒、聚餐,既有视觉效果又极具味觉刺激,最容易勾起一股子江湖豪气。一时间,北京似乎就见巫山烤鱼在翻腾,不见其他的鱼儿在游动。江湖菜就是这样,尽管出身常常是大排档、小吃摊,但是它的独特风格,它的巨大人气能搅动得一些高档餐厅也怦然心动,放下身段接纳。有时候我突发奇想,如果真有江湖,这江湖上的人吃了这道菜,江湖上又会有多少故事产生。其实,江湖菜本身就很江湖,常常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不几天。

都说巫山烤鱼出自重庆万州,可是万州这地界并不盛产鱼,巫山县也只出产党参、天麻、云雾茶等药材、山产。之所以叫巫山烤鱼,想来大家更知道巫山而少知道万州而已。巫山烤鱼秉承的是川菜重调料不纠结食材的传统,创新的则是将重庆火锅调料和鱼结合得天衣无缝。至于烤,我重新查了一下解释,觉得颇有意思:“考”意为“磨难”、“折腾”。“火”与“考”联合起来就表示“用火烧灼折磨、折腾人或动物”。其实,烤的方法十分丰富,算下来不同的“烤”法不下七八种,什么挂火烤、焖炉烤、烤盘烤、叉烤、串烤、网夹烤、炙烤、铁锅烤,这其中有的是明火烤的,有的是不见火烤的。而除了涮,烤是另一种可以让食客边操作边吃的烹饪方法,特别是“折腾、折磨”食物,这大大增加了菜品的野趣和吃的乐趣。粗,有时就是淳朴,就是一种美。都市人的压力和压抑似乎能在一道菜的做法、吃法和口感上得到释放。

上一篇:教育系统作风转变年活动心得体会下一篇:带领学位证委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