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诗李贺翻译

2024-05-11

马诗李贺翻译(通用10篇)

篇1:马诗李贺翻译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李贺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马诗二十三首》是唐代诗人李贺的组诗作品。这组诗名为咏马,实际上是借物抒怀,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感叹和愤慨,以及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愿望。用典灵活等艺术特色。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诗·其五李贺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唐代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译文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注释

燕山:山名,在现河北省的北部。

钩:弯刀,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简析

李贺的《马诗》共有23首,名为咏马,实际上是借物抒怀,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这里所选的是第五首。

广阔的原野,沙白如雪,燕山新月初上,弯如金钩。这边塞争战之处,正是良马和英雄大显身手之地;然而,何时战马才能配上金制辔脑,飞奔在清秋的大地上?本诗语言明快,风格健爽。前两句写景,写适于骏马驰骋的燕山原野的景色;后两句抒情,自比为良马,期望自己受到重用,一展雄才大志。

解析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象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其六)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兴义。

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其一云:“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此诗与《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但《南园》是直抒胸臆,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则觉婉曲耐味。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意,且有唱叹味;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盖“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所以字句的锻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作者简介

李贺(790年—816年),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今河南省宜阳县)人,祖籍陇西郡。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后世称李昌谷。

李贺出身唐朝宗室大郑王(李亮)房,门荫入仕,授奉礼郎。仕途不顺,热心于诗歌创作。作品慨叹生不逢时、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6]反映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社会剥削的历史画面。诗作想象极为丰富,引用神话传说,托古寓今,后人誉为“诗鬼”。27岁(一说24岁)英年早逝。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作为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代表人物,李贺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著有《昌谷集》

篇2:马诗李贺翻译

汗血到王家,随鸾撼玉珂,是出自李贺诗作《马诗二十三首·其二十二》,抒发诗人李贺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全诗如下:

【作品介绍】

《马诗二十三首·其二十二》的作者是李贺,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91卷。“鸾”通“銮”,玉珂(kē)是马笼头上的`装饰。诗里说:汗血宝马进了汉廷,就该随着銮驾才当其用。可偏偏让汉武帝宠信的方士李少君骑出去闲逛,在老百姓也不过就像匹青骡子一样。李贺心中对最高统治者不满哪。

【原文】

马诗二十三首·其二十二

作者:唐·李贺

汗血到王家,随鸾撼玉珂。

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骡。

【注释】

①汗血:汗血马,号一日千里。《汉书·武帝纪》:“太初四年,贰师将军李广利斩大宛王首,获汗血马来。”

②鸾:通銮,天子所乘之车。撼玉珂:以玉饰马勒上,振动则有声。

③少君:汉武帝时方士,姓李,相传其死后百馀日,人尚见其骑青骡游于河东蒲坂上。事见《太平御览》引《神仙别传》。

【赏析】

这首诗讲述好马要有适当的用场,良才要有适当的岗位。汗血宝马进了汉室王家,该随銮驾奔跑才当其用。可偏偏让武帝宠信的方士李少君骑去海上闲逛,在老百姓眼中这汗血宝马也不过像青骡子一样。汗血,著名的千里马,具有出汗如血的生理特点。

【作者介绍】

李贺(790-816)字长吉,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是唐朝宗室的后裔,但早已没落破败,家境贫困。他才华出众,少年时就获诗名,但一生只作了一个职掌祭祀的九品小官,郁郁不得志,穷困潦倒,死时年仅27岁。

篇3:论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

唐朝, 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期之一, 在将近三百年的历史进程中, 唐朝的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 被誉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发展, 政治开明, 文化繁荣, 李贺的咏马诗的创作, 正是在这个氛围中找到契机。

在唐代, 马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平民来说, 马是日常生活中主要的生产资料之一, 标志着一个家庭的地位与财富水平。对游侠来说, 无论是在都邑间游乐还是赴边塞征战, 都离不开马。对国家来说, 马更是作为朝廷重要的战略军备物资, 能够权衡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强弱。此间种种, 都说明了马与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据张说《大唐开元十三年陇右监校颂德砷》中的记载:唐建国后仅用了40年, 马匹就从3000匹增至70万6千匹。

而唐朝爱马风气的盛行, 当然亦与统治者对马的痴迷有极大关系。如唐太宗李世民, 一生爱马。曾亲自撰写《六马图赞》, 赞美在立国战争中他先后乘骑过的六匹骏马, 为铭记它们的功劳, 还特命工匠制作了六块石屏式浮雕, 由大书法家欧阳询书写其颂词, 刻于昭陵北阙下。而盛世天子唐玄宗李隆基, 亦“好大马, 御厩至四十万”。统治者对马的钟情, 激发了马的另一项重要功能——审美功能。李绪、陈司、曹霸、韩干、陈闳、韦偃, 都是当时著名的以马为表现题材的画家。以马为画, 不仅博得皇帝赏识, 更引起了皇亲国戚, 权门贵族的追捧。正如杜甫的《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歌》就记载了当时曹霸画马引起贵戚权门争相保存的轰动效应:“国初已来画鞍马, 神妙独数江都王。将军得名三十载, 人间又见真乘黄。曾貌先帝照夜白, 龙池十日飞霹雳。内府殷红马脑碗, 婕妤传诏才人索。盘赐将军拜舞归, 轻纨细绮相追飞。贵戚权门得笔迹, 始觉屏障生光辉。”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李贺写咏马诗, 既受到了唐代文化环境与社会潮流的影响, 亦是与唐代众多名家的绘马图相互借鉴, 相互促进的结果。唐代由上至下的爱马风气的盛行, 为李贺创作咏马诗, 提供了一片思想灵感上的沃土。

二、创作的源泉——李贺悲凉的人生

李贺, 是李唐王朝宗室郑王李亮的后代。他很在意自己的身份, 曾在《金铜仙人辞汉歌》、《许公子郑姬歌》等作品中反复以“唐诸王孙”、“皇孙”自许。身怀高贵的皇族血统, 加之出众的才思, 使得李贺心怀报国大志。正如他在诗中写道:“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但事与愿违, 年轻气盛的李贺遭小人陷害, 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在韩愈的举荐下做了三年无权无实的奉礼郎, 仅二十七岁便含憾而终。有许多著名学者都对李贺的遭遇表示同情, 如钱钟书先生在他的《谈艺录》中写道:“细玩昌谷集, 含侘傺牢骚, 时一抒泄而外, 尚有一作意, 屡见不鲜。其之光阴之速, 年命之短, 世变无涯, 人生有尽, 每感怆低回, 长言永叹。”

但是, 李贺短短的二十七年人生, 并没有荒废, 他流传下来的诗歌有二百四十多首。而笔者今天要讨论的咏马诗, 也是其公认的比较出色的作品之一。关于李贺偏爱借马抒怀的原因, 上文我们已经讨论过其身处的时代背景, 此外还有学者, 如台湾大学的叶庆柄先生认为李贺写马, 原因之一在于他属相为马。其文说:“李贺生于贞元六年 (790) , 这一年是庚午, 在十二肖属中为马。”

但通过对诗人身世的研究, 不难发现, 李贺写马, 内在原因是因为其笔下的马的形象能够跃然纸上, 与他达到心灵上的契合, 给他冰凉的灵魂以慰藉。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并不是一蹴而就, 那一匹匹马, 驰骋在他颠簸起伏的人生道路上。李贺咏马组诗中的马, 无论是形态还是命运都不尽相同。它们或代表了诗人在追求仕途过程中对报国无门的郁结, 或象征诗人在面对艰难困境的悲愤不屈的情操, 抑或暗喻了诗人对权贵皇戚奢华作风的鄙视。

历朝历代写马的诗人不少, 最著名的莫过于与李贺同属唐朝的“诗圣”——杜甫。古往今来, 有不少学者大家曾对李长吉与杜子美的咏马诗进行比较, 大多认为杜诗多咏马之神俊, 来表现一种济世的怀抱。视野之开阔可用其诗“所向无空阔, 真堪托此生”来概括, 比起李诗的自怨自艾, 自然优胜。但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不甚全面。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 虽然不全是托物言志之作, 但其主旋律确是借写马来抒发自己的志向、抱负和仕途坎坷的感慨。虽则不是兼济天下, 至少也将自身的感情完美地与所咏之物贴合。因此, 李贺的咏马诗是强调“意在象先”的。所以诗人对马之骨、相、神态描绘较少, 而侧重于写马的遭遇、情绪、愿望, 他爱写马逆境中的硬劲刚强, 用此来反映自己不为困顿穷窘折服的坚毅精神。正如《马诗二十三首》 (其四) 中写道:“向前敲瘦骨, 犹自带铜声。”“铜声”二字, 读来浑厚凝重, 有立体感。铜声悦耳, 表明器质精良, 诗人仅用两字, 就生动地将这匹马骨力坚劲的美好素质, 外化为可闻、可见、可感、可知的物象, 亦不得不令人拍手称奇。所以笔者认为, 李长吉与杜子美的咏马诗不能以孰优孰劣简单加以区分, 因为他们皆为“以性灵语咏物”。

由于李贺写下这二十三首咏马诗的时间已不可考, 因此古今有不少学者将这二十三首诗拆分开单独理解。这样的做法不仅割裂了李贺咏马诗的整体性, 更是降低了马诗的思想意义及艺术成就。同时, 我们亦应注意不能简单地将这二十三首精品按顺序分类。因此笔者通过对《马诗二十三首》的细心研读, 并参考一些学者对这二十三首诗的分类方法, 大致按诗作的遣词造句透露出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将《马诗二十三首》分为以下几类, 并在每一类中选取一到两首进行鉴赏, 以作抛砖引玉之用。

第一类, 借描写马所生存的艰难困境, 暗喻诗人所经历的颠簸人生。共四首, 包括《二》、《六》、《九》与《十一》。且看其二中的马:“腊月草根甜, 天街雪似盐。未知口硬软, 先拟蒺藜衔。”悲凉, 腊月, 无草可食, 饥肠辘辘, 只得衔深埋于盐雪之下的草根聊以充饥, 如斯境况, 可怎知, 衔到的还是带刺的蒺藜。此番苍凉, 既是马之饥, 亦可谓人之困。而第十一首则恰恰相反, 描写的是宫内骏马, 但是内马却赐予了宫人, 此非不遇明主, 不遇伯乐?鞍饰虽美, 内心却倍受煎熬。正如出身皇族血统的李贺, 一身横溢才情, 却只能荒废于市井之中, 非呈庙堂之上, 空悲切!

第二类, 借期盼伯乐识马, 放胆驰骋, 表达了诗人渴望入世求仕, 实现“修齐治平”的雄心壮志。共十首, 包括《一》、《四》、《五》、《七》、《八》、《十二》、《十五》、《十六》、《十八》与《二十》。

以上十首诗中, 有四首都用了反诘句, 反诘常常被作者用来加强语气, 强调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快走踏清秋”可以看出诗人的创作心态激昂, 无法压抑自己的激情。而从“谁为铸金鞭”、“谁为拽车辕”、“何能伏虎威”中, 我们又能感受到诗人入世求仕的心态是多么焦灼。《马诗二十三首》其一, “龙脊, 银蹄, 言马良。无人, 谁为, 惜无知者”, 而黄淳耀在《黎二樵批点黄陶庵评本李长吉集》卷一中则评道“亦不遇意”。有志难申, 不遇明主。其七中, 李贺认为此时朝廷正处于无人而又急切用人的关键时刻, 希冀能像一匹良马, 为君王拽车辕, 却终不得志。叶葱奇说:“这首比喻奇才异能的人, 不遇明主委用, 无从见其才华。一朝获得识者, 出乎草野之间, 则建功立业, 像马的掠云飞驶一般, 当令人刮目惊看。”时代没有给李贺机会, 成就一朝明官, 却给我们留下了不尽好诗。

第三类, 借伯乐明主赏识“千里马”的典故, 规劝君王知贤用材。共三首, 包括:《三》、《十》与《十三》。

马诗其十:“催榜渡乌江, 神骓泣向风。君王今解剑, 何处逐英雄。”沈德潜称其“项羽虽以马赠亭长, 然羽既刎死, 神骓必不受人骑也。十余首中, 此首写得神骏。”李贺的诗中常常出现此类吴楚情结, 知音难忘, 难舍, 可是对李长吉来说, 知音却更是难觅的。

第四类, 借慨叹“千里马”的生不逢时, 鞭挞时政, 诉出自身怀才不遇的悲凉。共六首, 包括:《十四》、《十七》、《十九》、《二十一》、《二十二》与《二十三》。

这一类诗中, 笔者认为其二十三最耐人寻味。“武帝爱神仙, 烧金得紫烟。厩中皆肉马, 不解上青天。”此诗前两句写汉武帝炼丹求仙, 最终所得不过一缕紫烟。可见诗人对炼丹永生之事是极不认可的, 借写汉武帝, 诗人亦讽喻了迷信神仙的当今圣上——唐宪宗。后两句写马, “肉马”, 看似膘肥体壮, 表面的形态掩盖着虚弱的实质, 恰恰是最不实用的。武帝欲求天马, 却豢养肉马, 不恰恰是李贺当时面对的, 朝廷有才有识之士被弃置不用, 而平庸无能之辈, 一个个受到拔擢, 窃据高位, 挤满朝廷的现象吗?最高统治者迷信昏庸, 所用非人, 李贺敢怒而不能改变, 痛心至极!正如鲁迅所说:“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你看, 唐朝诗人李贺, 不是困顿了一世的么?”李贺一生, 正是他对世事看得太透彻的悲剧。

三、创作的基础——咏物诗成熟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的成功, 除了顺应时代潮流, 契合他个人经历之外, 更与整个咏物诗创作的体系成熟有关系。

先秦汉魏的咏物诗, 体制一般比较短小, 像屈原的《桔颂》一般篇幅较长的咏物作品相对少见。就体裁言, 一般多为四言体, 或五言古体。而从思想内涵上来剖析, 早期的咏物的目的大多是立足于欣赏所咏之物, 而非反映社会生活或表达某种内心感情, 或喻理于人。这与当时的上层社会尤其是庙堂宫殿的精神需要是相契合的。而唐代的咏物诗较前期, 无论是在体裁、组织方式还是咏物的对象等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发展。首先各体皆备, 既有五七言古诗, 也有歌行体, 更有五七绝、五七律等近体诸体式。其次, 不但出现鸿篇巨制, 也出现了数量相当可观的组诗。如李白杜甫的一些咏绘画作品的诗歌, 篇幅都相对较长。至于组诗, 初盛唐较少, 中晚唐则大量出现。如白居易的《有木八首》、《池鹤八绝句》等等, 而本文论述的作品《马诗二十三首》亦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初唐时期, “四杰”等一些诗人作咏物诗已注意到“兴寄”问题。盛唐以后, 人们作咏物诗较多地融入了主观情思, 出现了众多构思精巧、寓托自然之作。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是诗人深刻的思想、犀利的笔锋推动了咏物诗的发展, 同时咏物诗的成熟又激发更多诗人的热情, 投入创作。

而诗人李贺, 身处的环境较安定, 虽然他拥有皇室血统, 却不得不突破宫廷生活的樊篱, 颠沛流离, 饱尝世间辛酸苦辣。成熟的诗歌体系, 洋溢的才情, 丰富的阅历, 坎坷的命运使得李贺写起咏物诗来, 便得心应手。海阔天空, 纵横驰骋, 每一首诗歌都带有鲜明的社会风尚与时代色彩。

“咏物诗有两法:一是将自身放在里面, 另一是将自身站立在旁边。”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说》如是说。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正正是“将自身放在里面”的一个最好例子, 马之饥, 人之困, 伯乐不遇, 明主难求。或许对李贺来说, 他是生不逢时, 但在笔者看来, 唐朝具备了统治者对诗歌的重视与提倡、儒道佛兼收并蓄的活跃的思想环境、南北文化合流而形成全面高涨的文化背景, 恰恰是最适合孕育诗人的时代。鲁迅曾言:“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当李贺的雄心壮志被一次次无情摧毁, 他最凄美的传世佳作, 亦随之上演。

摘要:李贺的诗歌常受后人诟病, 称其语意晦涩、堆砌辞藻。但作为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诗人一改鬼魅诗歌的风格创造出的艺术形象完整、情思脉络连贯的咏马诗中的命运各异的马与他悲剧人生、奇峭语言却达到完美交融。

关键词:李贺,咏马诗,唐朝

参考文献

[1]、丁保福:《历代诗话续编》[M]中华书局, 2001年

[2]、钱钟书:《谈艺录》[M]三联书店, 2008年

[3]、叶庆炳:《唐诗散论》[M]九州出版社, 2007年

[4]、沈德潜:《唐诗别裁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

[5]、叶葱奇:《李贺诗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年

[6]、陈新璋.唐宋咏物诗略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1985 (4) :71-76

[7]、胡淑娟.李贺马诗廿三首的整体思想意涵.[J].北方论丛, 2008 (6) :18-21

篇4:马诗 李贺赏析

李贺的马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要怎么赏析呢?

马诗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赏析

这首诗写马的素质好,但遭遇不好。用拟物的手法写人,写自己,是一种“借题发挥”的婉曲写法。

首句开门见山,直言本意,肯定并且强调诗歌所表现的是一匹非同寻常的好马。起句平直,实在没有多少诗味。

次句“房星是本星”,乍看起来像是重复第一句的意思。“房星”指马,句谓房星原是天上的星宿,也就是说这匹马本不是尘世间的凡物。如果这句的含义仅限于此,与首句几乎一模一样,那就犯了重沓的毛病。诗只四句,首句平平,次句又作了一次重复,那么这首诗就有一半索然无味,没有价值。但如细细咀嚼,便会发现第二句别有新意,只是意在言外,比较隐晦曲折。《晋书·天文志》中有这样一段话:“房四星,亦曰天驷,为天马,主车驾。房星明,则王者明。”它把“房星”和“王者”直接联系起来,就是说马的处境如何与王者的明暗、国家的治乱息息相关。既然马的素质好遭遇不好,那么,王者不明,政事不理的状况就不言可喻了。这是一种“渗透法”,通过曲折引申,使它所表达的实际意义远远超过字面的含义。

三、四句写马的形态和素质。如果说前二句主要是判断和推理,缺乏鲜明生动的形象,那么,后二句恰恰相反,它们绘声绘影,完全借助形象表情达意。李贺写诗,善于捕捉形象,“状难见之景如在目前”,这两句就是突出的例子。“瘦骨”写形,表现马的处境;“铜声”写质,反映马的素质。这匹马瘦骨嶙嶙,说明境遇不好。在常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匹筋疲力尽的凡马,只有真正爱马并且善于相马的人,才不把它当作凡马看待。“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尽管它境遇恶劣,被折腾得不成样子,却仍然骨带铜声。“铜声”二字,读来浑厚凝重,有立体感。它所包含的意思也很丰富:铜声悦耳,表明器质精良,从而生动地显示了这匹马骨力坚劲的美好素质,使内在的东西外现为可闻、可见、可感、可知的物象。“素质”原很抽象,“声音”也比较难于捉摸,它们都是“虚”的东西。以虚写虚,而又要化虚为实,的确很不容易,而诗人只用了短短五个字就做到了,形象化技法之高妙,可说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尤其可贵的是,诗歌通过写马,创造出物我两契的深远意境。诗人怀才不遇,景况凄凉,恰似这匹瘦马。他写马,不过是婉曲地表达出郁积心中的怨愤之情。

拓展:

李贺简介

李贺(790~816) ,中国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祖籍陇西,自称“陇西长吉”。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称他为李昌谷。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家已没落。他“细瘦通眉,长指爪”,童年即能词章,15、16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元和三、四年间(808~809),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据说,韩愈与皇甫湜曾一同回访,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李贺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父讳不举进士,韩愈作《讳辨》鼓励李贺应试,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后来做了三年奉礼郎,郁郁不平。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在京时,居崇义里,与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为密友,常偕同出游,一小奴骑驴相随,背一破锦囊。李贺得有诗句,即写投囊中,归家后足成完篇。母郑夫人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后辞官归昌谷,又至潞州(今山西长治)依张彻一个时期。一生体弱多病,27岁逝世。死前曾以诗分为四编,授其友沈子明。死后,沈子明嘱杜牧写了序。人们出于对李贺的怀念,传说李贺临死时,见天帝派绯衣使者相召到天上白玉楼作记文;又传其母一夕梦见李贺,说他正为天帝作白瑶宫记文(李商隐《李贺小传》及张读《宣室志》)。昭宗时,韦庄上奏请追赐李贺进士及第,赠补阙、拾遗官职。但因宫廷发生事变,所奏被搁置。 李贺曾自编其集。有《李贺诗歌集注》。生平见李商隐《李贺小传》,新、旧《唐书》本传,《宣室志》,《幽闲鼓吹》,《摭言》。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文献通考》中说:“宋景文诸公在馆,尝评唐人诗云:‘太白仙才,长吉鬼才。’”《岁寒堂诗话》中说:“李贺有太白之语,而无太白之才。”

【诗词特色】

李贺诗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杜、韩愈等多方面影响,经自己熔铸、苦吟,形成非常独特的风格。李诗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长吉上访天河、游月宫;下论古今、探鬼魅,他的想象神奇瑰丽、旖旎绚烂。长吉刻意锤炼语言,造语奇隽,凝练峭拔,色彩浓丽。他的笔下有许多精警、奇峭而有独创性的语言。如“羲和敲日玻璃声”(《秦王饮酒》)、“银浦流云学水声”(《天上谣》)、“玉轮轧露湿团光”(《梦天》)等匪夷所思的奇语,比比皆是。可以说,尚“奇”是长吉所处的时代、特别是他的良师益友韩愈所代表的韩孟诗派共同的追求。他也有不少明快易懂的作品,如《勉爱行》、《感讽五首》其一、《京城》、《嘲少年》等。

长吉诗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较多地写古体诗、写乐府,很少写当时流行的近体诗,现存诗作无一首七律。李贺在乐府诗的继承和创新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借古寓今,或讽或叹,灵活多变,涣然有新意。在同时代的“元白”、“张(籍)、王(建)”两派乐府外,别开境界,独树一帜。他特别擅长短篇,如《天上谣》、《梦天》、《帝子歌》等,是后人称为“长吉体”的代表作。在唐代,李商隐、温庭筠的古诗,就是走李贺所开辟的`道路。宋人贺铸、周邦彦、刘克庄、谢翱、文天祥,元人萨都剌、杨维桢,明人汤显祖,清人曹雪芹、黎简、姚燮,都受到李贺诗的影响。

杜牧(《李长吉歌诗叙》)赞之为“骚之苗裔。”王夫之(《唐诗评选》)说:“长吉于讽刺,直以声情动今古”,“真与供奉(李白)为敌。”毛先舒《诗辨坻》说:“大历以后,解乐府遗法者,惟李贺一人。设色浓妙,而词旨多寓篇外。刻于撰语,浑于用意。”薛雪(《一瓢诗话》)认为:“唐人乐府,首推李、杜,而李奉礼、温助教(即温庭筠),尤益另炷瓣香。”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依约楚辞,而意取幽奥,辞取环奇。”高棅称他为“天纵奇才”(《唐诗品汇》);姚文燮以为他“力挽颓风”(《昌谷集注凡例》);黎简甚至说:“论长吉每道是鬼才,而其为仙语,乃李白所不及”。鲁迅先生同情李贺的不幸,且“年轻时较爱读唐朝李贺的诗”,在他手书古人的诗文中,李贺是最多的一位。毛泽东主席与陈毅元帅探讨诗词时也曾说:“李贺的诗很值得一读,不知你有兴趣否?”(《致陈毅》)

毋庸讳言,李贺的诗也有不少缺点。一方面由于过分雕琢求奇,有的作品语意晦涩、堆砌词藻,艺术形象欠完整,情思脉络欠连贯。杜牧含蓄地说:“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古今未尝道者,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还自会稽歌》,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径间,亦殊不能知之。”钱钟书评曰:“长吉穿幽入仄,惨淡经营,都在修辞设色,举凡谋篇命意,均落第二义。”[2]《谈艺录》另一方面由于李贺仕进无路,体弱多病,尽管是一个青年诗人,术特色李贺的诗想象力丰富,意境诡异华丽,常用些险韵奇字,作品中出现的“死”字达20多个﹐“老”字达50多个,风格同唐朝其他诗人迥然不同。他的诗作内容有一部分承袭了屈原《楚辞》中《山鬼》,《国殇》等篇的传统,如《神弦曲》、《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另一部分则很有现实主义风格,如《老夫采玉歌》,反映了贫民生活的艰苦。同时他的诗中也流露出对好景不常、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贬李者说是“牛鬼蛇神太甚”(张表臣《珊瑚钩诗话》),甚至认为是“诗之妖”(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王世贞用一个“过”字来简要概括长吉诗,还是很有道理的。

【重要笺注】

1.杜牧《李长吉歌诗叙》

2.李商隐 《李长吉小传》

3.《新唐书 文艺志》(其中记载李贺诗集有五卷本,较之“小李杜”的记载多出了一卷,为外卷)

4.北宋五卷本《李贺歌诗编》

5.南宋本《李长吉文集》

(主要有鲍钦止本、宣城本、京师本、会稽姚氏本等五种刻本,其中,前三本都是四卷二百一十九首,而后两本除有四卷本的二百一十九首以外,还多出了一个外集)

6. 南宋 吴正子《李长吉诗笺注》(这是现存的李贺诗歌的最早注释本,其中的内容有题解、校勘、注释、笺疏四个部分,吴氏还详细论证了鲍钦止本、宣城本、京师本、会稽姚氏本等五种刻本的流变与特点)

7.《四库全书》中将刘辰翁评与吴正子评合为一本,题名为《笺注评点李长吉歌诗》,四库馆臣评此二书为:“正子此注,但略疏典故所出,而不一一穿凿其说,犹胜诸家之淆乱。辰翁论诗以幽隽为宗,逗后来竟陵弊体。所评杜诗,每舍其大而求其细。王士禛顾极称之。好恶之偏,殆不可解。惟评贺诗,其宗派见解,乃颇相近,故所得较多。”

8.明代 徐渭 董懋策 评注的《唐李长吉诗集》

9.明代 曾益 注释的《昌谷集》

10.明代 余光解 《昌谷诗集》

11.明代 黄淳耀 评注的《李长吉集》

12.明清之际 由姚佺笺注,邱象升等六人辨注、孙之蔚等七人评注的《李长吉昌谷集句解定本》

13.清代 姚文燮 注《昌谷集注》

14.清代 刘嗣奇 辑评之《李长吉诗删注》

15.清代 李汝栋 选注《昌谷集注》

16.清代 王琦 笺注之《李长吉诗汇解》(此作为李贺诗歌评点集大成者,分为校注、汇解两大部分,录诗分卷,均依吴正子的注本。明清以来成就最高,流传最广。四卷并外集共收诗二百四十一首,又从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收录《静女春曙曲》和《少年乐》,故而凡二百四十三首,为李贺集各种旧注本中存诗最多者)

17.清代 吴汝纶 评注之《李长吉诗评注》

18.清代 方世举 批点之《李长吉诗集批注》(方世举的评点也值得一读,所评点的长吉诗,过寻于姚佺等人笺注《李长吉昌谷集句解定本》,凡评诗一百九十首,有总批数则,批语中特以“以长吉之近律者与律同为标明”)

19.清代 黎简 评点黄淳耀评本之《李长吉集》

20.清代 陈本礼 注《协律钩玄》

21.清代 李裕 辩注《昌谷集辩注》

22.叶葱奇 疏注之《李贺诗集》(此作十分重要,与南宋吴正子的《李长吉诗笺注》,清代王琦的《李长吉诗汇解》为三座里程碑)

23.李衍 笺注之《李贺诗校笺证异》

24.刘斯翰 选注之《李贺诗选》

25.吴企明、尤振中先析之《李贺诗选析》

26.杨抱朴 《诗鬼之诗》

27.傅经顺 主编之《李贺诗歌赏析集》

28.朱自清《李贺年谱》及《补记》

【传世精品】

《高轩过》

《梦天》

《雁门太守行》

《致酒行》

《李凭箜篌引》

《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

《秦王饮酒》

《老夫采玉歌》

《野歌》

《苦昼短》

《马诗二十三首》

《仁和里杂叙皇甫湜》

《感讽五首》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罗浮山人与葛篇》

《天上谣》

《浩歌》

《秋来》

篇5:李贺马诗

饥卧骨查牙,粗毛刺破花。

鬣焦珠色落,发断锯长麻。

马之状,惨不忍睹!是对现实的无奈、未来的恐惧,还是一种警醒、告诫。

篇6:马诗,李贺

五 年级 语文 《马诗》导学案设计 五 年级 语文 《马诗》导学案设计 篇二:《马诗》教学设计 《马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会认“漠、燕、钩、何、脑、踏”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一幅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教学重点:

1、会认“漠、燕、钩、何、脑、踏”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一幅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启发谈话:

《马诗》是一组以马诗为题材的组诗,共有二十三首,名为咏马,实则咏人。这首诗为组诗中的第五首,诗人借咏马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2、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兴趣。自己试读课文。

对照格里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生字。

三、细读课文,读懂诗句。

你一定想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们听吧,那你可得多读几遍。(生自由读诗句)指名学生读诗句。(请读的好的学生配上音乐再读一读)

你可以看着图也可以看着诗,你想到了什么?

(诗中一、二句展现出边疆战场的景色: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图画,这是一幅任凭千里马奔驰飞腾的“画卷”。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

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何时战马才能配上金络脑,快步驰骋在清秋的大地上?)男、女生进行比赛,看谁读的好。

四、朗读背诵,体会感情。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集体背诵古诗。

五、课外延伸,注重积累。

你还收集了哪些和马有关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听吧!板书设计: 马诗 李贺

篇7:马诗 李贺阅读答案

马诗

作者:李贺

此马非凡马,

房星是本星。

向前敲瘦骨,

犹自带铜声。

马诗注音:

cǐ mǎ fēi fán mǎ ,

fáng xīng shì běn xīng 。

xiàng qián qiāo shòu gǔ ,

yóu zì dài tóng shēng 。

马诗阅读答案:

(1)请你用三个词语概括诗中马的形象特征。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

“马”的形象特征:①出身高贵或非同寻常(“非凡马”“房星”)②怀才不遇或境遇不好(“瘦骨”)③素质一流(“铜声”)。

(2)①托物言志。借素质一流却境遇不好的“马”的形象来抒发自己才华超群却不被重用的怨愤之情。(“托物言志”答成“婉曲”“象征”“借物抒情”“拟物”之中的一个,如有合理解释,也可以得分。)

②虚实结合。“瘦骨”写形,表现马的处境,“铜声”写质,反映马的素质;化虚为实,将内在的东西外现为可闻、可见、可感、可知的物象,形象描绘出诗人恰似这匹瘦马般虽才情卓绝却景况凄凉的现状。

③夸张。“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一句中,马虽“瘦骨”却“带铜声”,用夸张的手法着力表现马的剽悍无比,素质超群。这匹马也是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的诗人的写照。

马诗翻译:

广阔的沙漠在月的映照下如铺上了一层霜雪,燕山之上悬挂着一轮如银钩(兵器)的弯月。何时能配上金饰的络头,在清爽的秋季里奔驰在沙场上。

马诗字词解释:

①李贺,祖先为唐皇室后裔,后家道衰落。因避家讳,不得应进士科考。

②房星:天马之星,是天上的星宿。

马诗背景:

李贺的二十三首咏马诗,全都写马,以短小的篇幅,勾勒了马的形象。例如“其二“,写马在腊月雪天“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表现马的吃苦精神,“其三”写项羽自杀后他的乌锥马对英雄的思念: “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其四”千里马在遭遇很坏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其美好的.素质: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其二十三”则嘲讽封建统治者弃置好马,而只养一些无用的“肉马”。这些马诗,其实都是托物咏志,写物抒怀之作,通过对马的吟咏,或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或讽刺封建统治阶级不爱惜人才,或寄寓自己希望得遇明主的情思。

马诗赏析: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如同运用赋的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是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寻章摘句老雕虫》)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作者所处的贞元(785年-8)、元和(8-8)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际上是开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有兴起的意义。

三、四句,诗人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龙脊贴连钱》里说:“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b,谁为铸金鞭?”其中“无人织锦b”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金络脑”、“锦b”、“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这是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这首诗与《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但《南园十三首》是直抒胸臆,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则显得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比喻沙,以钩比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之意,而且富有唱叹的意味;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清秋”的时候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所以字句的锻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李贺人物轶事:

李贺的小布袋究能装得下多少好诗。

明代著名思想家李卓吾在评论《水浒传》时曾指出:“非世上先有是事,即令文人面壁九年,呕血十石,亦何能至此哉!”①这里所说“呕血”一事,跟晋代大名士阮籍因他母亲丧逝而喝酒二斗后,便大哭起来并“因吐血”之事大为不同。②李卓吾所用的典故,正是唐人李商隐所写《李长吉传》里的李贺少年写诗故事。

李贺天才早熟,他在七岁时便写得一手好诗文,而且当即就名动京城。其时担任吏部员外郎的大文豪韩愈及侍郎皇甫听说有这种奇事后,开始还不大相信,说:“要是古人,那还罢了;而今天居然有这样的奇人,那我们怎么能失之交臂呢?”说罢,二人便联袂着要去探访个究竟了。

见到李贺还是个小不点儿的孩子时,两位大人当即遂出题让他写作,以便验证李贺到底有无真才实学。这李贺却也并不惊慌,向两位大人深施一礼,然后便援笔写了一首在文学史足以流传的名作《高轩过》,这首古诗说的是: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耿耿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韩愈他们见李贺诗中所展现出来的那种自信和渊博,谦虚和恭敬,是他们很久都没有见到过的,当即便惊喜万分地对之夸赞不已:“天才,天才!果然是名不虚传哪!”从此,李贺的诗名传遍天下。!”在离开时,他们还热忱地邀请李贺到他们府第中作客。经过这次来访,李贺的诗名遂越发大了。但许多嫉妒李贺的人说他父亲名字叫“李晋肃”,其中的“晋”跟进士的“进”同音,那是“家讳”

书画家王靖先生作品《李贺诗》

书画家王靖先生作品《李贺诗》

,是不能去参加进士考试的;这害得大文豪韩愈写了一篇著名的《讳辨》来为之辨解。然而,李贺此后的仕途竟因这些小人的恶意中伤,终究没能去参加进士考试,从而埋下了他一生生活中那辛酸和贫困的因子。

但李贺的写作状态却是使人感慨以至于赞叹的。他写诗不急着立题,而是先要到生活中去发现题材,挖掘题材。他经常骑着一匹瘦马,带着家中的小童子,边走边思索,一旦有了好句子或是来了灵感,他便把所想到的灵感火花急速记录下来,并把它们投进小童子所背负着的小锦囊里。一到家里,他连饭也来不及吃,遂从小锦囊里拿出他白天所投进去的断章零句,当即进行整理,并把它们写成一首首令人叫好的诗作。他母亲看到这种情况,既心疼又欣慰地说道:“唉,看来我这宝贝孩子写作时非要呕出心吐出血来,才肯罢休的呀!你怎么竟连饭也要忘记了去吃呢?”

事实上,正是李贺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之中,所以他所创作的大量诗作都成为后人一再赞叹的对象。如: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篇8:李贺马诗

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

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马之轻骏。若有搅阵之用,当可借将军一臂之力。

★ 李贺《马诗·其五》鉴赏

★ 李商隐和李贺的诗

★ 李贺鬼诗的成因

★ 诗鬼李贺奇诡之作

★ 《秋来》李贺全诗赏析

★ 李贺名诗

★ 李贺古诗

★ 《将进酒》李贺

★ 《出城》李贺

篇9:李贺《马诗》鉴赏

李贺

武帝爱神仙, 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 不解上青天。

这是一首耐人玩味的讽刺小品。诗人借古喻今,用诙谐、辛辣的笔墨表现严肃、深刻的`主题。

前二句写汉武帝炼丹求仙的事。武帝一心想长生不老,命方士炼丹砂为黄金以服食,耗费了大量钱财。结果怎样呢?所得的不过是一缕紫烟而已。“得”字,看似平常,却极有份量,对炼丹求仙的荒诞行径作了无情的鞭挞和辛辣的嘲讽,深得“一字褒贬”之妙。

篇10:《马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幽州胡马客,绿眼虎皮冠。

笑拂两只箭,万人不可干。

弯弓若转月,白雁落云端。

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

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

天骄五单于,狼戾好凶残。

牛马散北海,割鲜若虎餐。

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

妇女马上笑,颜如赪玉盘。

翻飞射野兽,花月醉雕鞍。

旄头四光芒,争战若蜂攒。

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

名将古是谁,疲兵良可叹。

何时天狼灭?父子得安闲。

翻译

幽州的一位骑马的胡族壮士,长着一双碧眼,头戴虎皮之冠。

他善于施弓放箭,有万夫不当之勇。

只见他弯弓如满月,仰天一箭,便射中了云中的白雁。

他与同伴们成双结对地挥鞭纵马,前往楼兰的边塞之地游猎。

他们义无返顾地出门报国,将生死置之度外。

人称天之骄子的匈奴,他们狼性凶残,生性好杀。

其牛马遍布北海,吃生肉如虎餐狼食。

匈奴人虽然住在大漠之北的燕支山,却不畏朔风大雪之严寒。

妇女骑在马上嘻笑,其面色如红玉盘一样红润。

她们能像男儿一样在马上翻飞,射猎飞禽走兽。像男儿一样喝酒,醉后面如花月,依雕鞍而卧。

胡星旄头四放光芒,匈奴又开始侵掠了。大汉与匈奴交兵,如两窝马蜂一样搅在一起。

双方兵士的刀枪上沾满了鲜血,大漠上的流沙都被血染红了。

古时御敌名将是谁,将颓疲兵实在是令人慨叹。

时才能将天狼星射灭,使天下父子团聚过上太平的日子呢?

注释

干:触犯,冒犯。

“弯弓”句:谓张弓射箭之快。

掉:摇动。

楼兰:汉代西域城国,此泛指西北边疆地区。

狼戾:像狼一徉贪婪凶暴。

北海:湖名。即今贝加尔湖。这里泛指匈奴之地。

割鲜:谓割生肉而食。

燕支山:山名。即焉支山、胭脂山,山下盛产胭脂。其地在今甘肃永昌、山丹二县之间。

赪:红色。

旄头:即髦头。星宿名,昴星。《史记·天官书》:昴曰髦头,胡星。动摇若跳跃者,胡兵大起。

“何时”句:谓何时平息贼寇。天狼,星名。

正义:狼为野将,主侵掠。

创作背景

《幽州胡马客歌》是李白在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年)秋冬间初至幽州(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时作。当时李白自梁园首途游河北道,十月抵达幽州。到了幽燕之后,李白亲眼看到安禄山秣马厉兵,他却无能为力。在此背景下,李白写了很多诗作,《幽州胡马客歌》就是其中一首。

赏析

此诗可分四段,旨在企盼如胡马客之名将,绥靖边患,生动刻画了边地民族的骁勇善战和风俗生活,以及战争的残酷,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和渴求和平的愿望。

诗的一开头就赞叹“幽州胡马客”的骠骑与威猛。所谓的“幽州胡马客”应该是指安禄山手下那些横行无忌的“壮士”,也就是安禄山私养的奴才。大多数是契丹等少数民族勇士,力大无穷,身怀绝技,被安禄山收为义子。因为多是胡人,所以就不乏有碧眼金发之辈。这些勇士带着用虎皮做的冠帽,笑拂着两只利箭,有万夫不当之勇。胡人张弓搭箭,弯弓如张满月,能把白雁射落在云端。胡人双双掉鞭而行,游猎驰向楼兰,胡人一出门就不顾身后之事,慷慨报国,义无反顾。可惜这些勇士选择安禄山为主子,所谓的报效国家恐怕也只是“幽燕”这个小朝廷。

诗人在作这段描述时心情颇为复杂。一方面任侠尚武的性格使诗人对这些年青勇士的高超武艺和绝技绝活发出由衷的赞美,对这些勇士报效主子的忠心也发出由衷的赞叹。也许是刚到幽州时李白对安禄山的野心认识还不足,有的学者说李白当初甚至有立功边疆思想,在边地习骑射,后发现安禄山野心,登黄金台痛哭,不久即离幽州南下。这样看起来李白说“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也就可以理解。可是另一方面,李白对这些勇士也有隐隐的担心,这些勇士愈健壮、武艺愈高、对主子愈忠诚,那么日后对李唐朝廷的威胁也就愈大。“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两句看似平常,其实也满含隐忧,游猎向楼兰是要经过中原腹地。而且“楼兰”一语暗指国都长安。

接着诗人又用借古讽今的手法用“匈奴”犯边的故事来寓含对国家将或发生战乱的隐忧。所谓“天骄五单于”一般认为是西汉后期,匈奴势弱内乱,分立为五个单于:呼韩邪单于、屠耆单于、呼揭单于、车犁单于、乌藉单于,五单于互相争斗,后为呼韩邪单于所并。其实在这里,“五单于”是泛指匈奴各部首领。在冒顿单于的统领下,匈奴屡屡来犯,侵犯了今河北、山西、陕西及河套一带,不仅给刚刚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以莫大的威胁,而且严重破坏了中原的社会经济。由于汉初政权初建,国力较弱,不足以抵抗匈奴的侵扰,故只得采取消极的和亲政策,以公主嫁给单于,并岁给絮、缯、酒、米、食物,直至武帝即位,采纳抗战派的主张,发动正义的防御性战争,才把匈奴的侵扰势力击退。

诗中所说的“燕支山”又名“焉支山”或“胭脂山”,在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是汉以前匈奴浑邪王与休屠王的驻牧地。在更早的时候,原属月氏和乌孙的游牧地区,后来月氏和乌孙先后西迁至今伊犁河流域,这一带才被浑邪王和休屠王占领。燕支山的草原上不仅水草丰美,据说还产一种花草:胭脂草,能作染料。《五代诗话·稗史汇编》说:“北方有焉支山,上多红蓝草,北人取其花朵染绯,取其英鲜者作胭脂。”故旧常以“北地胭脂”代指北方的美女。“妇女马上笑,颜如赪玉盘”即是对此的生动写照。燕支山草原是浑邪王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和大本营,所以才有“虽然居住于燕支山,却不怕朔风冰雪寒”的慨叹。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春夏,霍去病兵出临洮,越燕支山,大破匈奴。匈奴失此山,乃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诗人还用惊秫的笔调描写了征服匈奴战争的惨烈和悲壮:“旄头四光芒,争战若蜂攒。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雪白的锋刃上流洒着赤红的鲜血,连茫茫的流沙都被染红。“名将古谁是,疲兵良可叹”,诗人关注的不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名将,而是那些被战争机器摧残的疲惫将士和因为战争而动荡和民不聊生的社会。

上一篇:路桥施工安全下一篇:物流管理案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