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佛山地区图书馆资源整合的思考

2024-04-28

对佛山地区图书馆资源整合的思考(通用6篇)

篇1:对佛山地区图书馆资源整合的思考

p001

对佛山地区图书馆资源整合的思考

刘 沫

佛山市图书馆 广东 佛山528000

[摘要]本文通过对资源整合中需要认识的问题及其途径的探讨,希望对佛山地区图书馆的资源整合有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图书馆 资源整合 佛山

Thinking Integrated to FoshanArea Library Resources

Liu Mo

Foshan Library,Foshan,Guangdong 528000

2003年初“大佛山”的诞生是当时全国各地出现的区域中心城市扩容热潮中的一次大手笔。它的不同凡响,在于一步到位地将下属所有县级市全部改为区,如此大的整合力度,不仅使整个珠三角都市圈的城市生态全盘改观,而且打破了珠三角固有的“战国纷争,分散发展”的传统,进而使珠三角产业带坚持统筹规划,实现真正意义的区域一体化。因为未来中国区域经济的竞争,已不再是个别城市之间的竞争,而是区域之间的竞争,文化领域同样如此。区域内文化资源的统一整合和分工协作,有利于降低整体运营成本,其资源整合的程度,直接关系区域竞争力的强弱。而作为文化建设重要阵地的佛山图书馆系统,其资源整合则刚刚开始起步。图书馆界已经意识到各自为政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大大限制了图书馆的服务和文献信息的利用范围。整合佛山全市的图书馆资源,构建布局合理、协调有序、规范高效的图书馆服务体系,提高佛山地区图书馆事业整体水平,是佛山图书馆业界面临的共同任务。当然要真正实现整合还有众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共同探讨和梳理。整合的迫切性及现实意义

目前佛山市下辖五区,既有市级、区级的公共图书馆,也有高校、中学、科研机构、党校系统、医院系统等大小不

一、功能各异的图书馆。其各自为政的服务体系限制了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和图书馆文献信息的利用范围。实现资源整合最直接的意义就是使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使文献资源利用最大化,也解决了当前图书馆馆藏数量增长有限与日益激增的读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矛盾。而且还提高了图书馆的办馆效益,拓展了图书馆的现有功能。

1.1 减少浪费,使文献资源利用最大化

佛山各区公共图书馆和其它系统图书馆均有一定数量的藏书量,但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却相对比较狭小,主要集中于本区或本系统,这种服务格局对佛山五区500多万常住人口而言,是较难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的。如果佛山地区图书馆之间实现了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这种矛盾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而且还可以使各系统所属图书馆的藏书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使各区读者都能同步享受到图书馆的资源服务。

1.2 提高图书馆的办馆效益

实现资源整合,使得各馆馆藏文献和书目可以互为补充,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馆藏使用价值。通过区域协调订购,可以减少书刊文献被重复订购的现象,每年将节省大量的重复购书费用;同时,通过区域协调编目,还可以避免各图书馆书刊重复编目的浪费,每年也将节约不少的资金。在提高工作效率和编目质量的同时,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提高了图书馆的办馆效益。

1.3 扩展现有图书馆功能

在整合佛山市图书情报单位文献资源的基础上,共同建立起一个各系统、各类型图书馆互联互通的文献信息共享平台,从而拓展目前各图书馆服务的覆盖面,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和效益,较好地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面临的机遇

政府的重视为图书馆资源整合提供了契机。自2003年1月“大佛山”正式组建以来,市委市政府将建设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大城市作为佛山的首要战略任务。在2003年底召开的佛山市建设文化名城研讨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龙云对有关联合图书馆的方案产生了

浓厚兴趣,且深入到市图书馆进行现场调研并明确指出:佛山地区经济比较发达,但许多社会化服务机构的发展在全省都处于中下水平,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许多部门都处于一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搞小而全,致使资源分散、人才得不到优化,功能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佛山图书馆应通过业内的活动将各区图书馆的有限资源(包括文献资源、人力资源等)有效地组织起来,进行整合,这样,才能客观地反映出整个佛山地区图书馆的发展状况,使整个佛山地区图书馆的实力综合地显示出来,并获得不断发展。为了把握这一契机,目前市图书馆正组织技术人员开发全市图书馆统一的技术平台,联合图书馆的统一标识、全市借书证“一卡通”以及相关规范也相继或即将出台。佛山图书馆界正在努力创建一个以国办文化为主导,以公共图书馆为主体,吸纳各类图书馆加盟,共同形成“统一标识、统一平台、统一资源、统一服务、统一管理”的佛山市联合图书馆体系。3 佛山地区图书馆资源整合的途径探讨

资源整合(或资源共建共享)是目前图书情报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和奋斗目标。佛山图书馆业界应如何选择和确定整合的基本原则和最佳模式,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认真的分析探讨,从而少走不必要的弯路。

3.1 资源整合的基本原则

3.1.1 适应性原则。资源整合模式的确立,首先必须符合当时的政治、经济体制现状。分散型的行政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一般应采取分散型模式,即没有统一的具有行政干预能力的区域性管理机构领导资源整合工作,而主要靠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来组织和调节。如美国和日本对此项工作的管理就是分散型模式。而集中型的行政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则易采取集中型模式,即有跨部门的资源共建共享管理机构,统管该项工作。如前苏联的三级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就是这类集中型模式。因此,佛山图书馆界的整合模式必须因地制宜,而不能完全照搬别人的模式。另外,还必须适应本地的经济发展现状。因为如果资金不能到位,其“模式”也难以实现。其次要适应时代发展。21世纪是网络化时代,选择和确立最佳模式,必须充分考虑到网络环境,寻找出适合网络化时代的共享模式至关重要。

3.1.2 最大节约原则。包括两个含义,一方面,应实现经费最省化,这就需要统筹规划,少花钱多办事;另一方面,要便于读者(用户)获取,节约读者(用户)的时间和经费。

3.1.3 适度超前原则。由于既定的模式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又不能完全囿于现实,所以选择最佳模式既要立足现实,又要适度超前,否则,将影响整合的进程,还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因此,充分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确立最佳模式所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条件。

3.1.4 渐进发展原则。所谓“渐进发展”,是指必须考虑到资源整合的实现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经过一个过渡阶段,而不能一次完成。所以,就目前佛山地区的现状而言,最好选择过渡型模式,而不是理想的一次性完成模式。否则就违背了事物的发展规律。

3.2 佛山地区图书馆资源整合的模式分析

根据上述整合的基本原则,笔者认为,适合目前佛山地区的资源整合模式应当从以下方面来考虑:

3.2.1 投资来源:以国办为主,即政府给予专项资金支持。从国际上的经验看,许多成功的资源共建共享项目主要是由政府资助,由非营利性机构组织完成。在美国,许多州都为图书馆的各种活动提供经费,州政府也为图书馆事业投入专项基金,或为项目提供资助。充足的资金在客观上为图书馆联合体的诞生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也为其发展和成功提供了必要保障。如其著名的地区性图书馆联盟OhioLINK,作为俄亥俄州内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联盟,由州政府统一拨款,建立了统一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平台,统一购买电子资源和数据库。又如日本图书馆的外国杂志中心,就是日本文部省专项资金支持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项目的产物。我国的CALIS也是国家拨款支持的资源共建共享项目。

3.2.2体系结构:宜采用横向结构方式,即形成佛山地区跨系统共建的共享网络。这种横向结构模式需要有一个或两个图书馆牵头,共同组建佛山图书馆联盟或区域图书馆联合体(佛山市联合图书馆)。这个联盟或联合体是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利益互惠目的而组织起来的,以本地公共图书馆为主体,联合其他系统图书馆,根据共同认定的协议和合同,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工作程序,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结构,执行一项或多项合作项目的联合体。其成员是相对独立和自治的实体,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松散、契约式的。联盟的实际运作是通过相应的规范和协议来控制和协调的。成员在联盟范围内协调合作,通过对外部资源的有效集成和整合,来达到项目和服务的快速实现。

3.2.3管理模式:可在联盟或联合体内组建管理委员会或协调委员会,采用群体决策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模式。与某一个具体的图书馆实体不同的是,其管理的时空边界是不确定的,是众多实体图书馆的集合,它打破行业、部门等界限,集各独立成员的相对优势以完成任务。其最终的管理目标是促使每个成员馆将自己的工作从以收集管理信息资源为主转变为以提供信息检索联结和传递为主,从以机构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从资源驱动转变为服务驱动。其管理组织是要使联盟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更大的灵活性,反应更敏捷,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和再利用,以快捷、便利的方式来完成各项任务。其管理职能应由控制、督导为主转变为确立规则、创造环境、提供条件、协调控制为主。

3.2.4实现方式:从国际上来看,多数图书馆联盟或联合体的主要业务是联合编目、集团购买电子资源,制定与应用相关标准,开展职业培训及馆际互借与电子文件传递等等。美国大学图书馆联盟的资源共享方式值得借鉴,其大致经过了文献实体共享——馆际互借、文献复印优惠;书目资源共享——联合书目、联合期刊目录;资源协调共享——联合购买文献资源;图书馆业务共享——参考咨询、自动化技术服务;人力资源、管理资源共享——职工教育、培训、图书馆管理等几方面。其资源共享的理念已由最初的文献实物共享拓展到了图书馆全方位的专业领域和最新的现代化服务手段。

现在我国的图书馆界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区域内图书馆资源的有效整合是现代社会中图书馆的生存模式,也是图书馆的发展趋势。2003年,深圳市正式启动了“图书馆之城”建设。即把深圳建设成一个没有边界的图书馆网,以深圳全市已有、在建和将建的图书馆网点和数字网络为基础,联合各图书情报系统,建立覆盖全城、服务全民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实现图书馆网点星罗棋布、互通互联、资源共享,为市民提供功能完善、方便快捷的图书馆服务。深圳图书馆之城的建设是在不改变原有各级、各系统图书馆行政隶属、人事和财政关系的情况下,本着开放、共建、互助的原则而建立的一种图书馆联盟,在加强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合作的基础上,以四级图书馆网络为基础,以深圳图书馆为龙头,实现全市各大系统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图书馆服务的大联合。这一实践为建立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了借鉴。然而迄今为止,我国在这方面仍处在初创阶段,仅有的几个全国性图书馆联盟,主要是专业性或系统性的。这与我国现有的万所图书馆机构的实际现状极不相符。佛山地区图书馆资源整合的未来实践,或许能够为该课题的探索提供一些借鉴或启示。

[参考文献]

[1]马恒通,许梅.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论纲.情报资料工作,2003(4)

[2]叶宏.图书馆联盟与传统管理模式之比较.情报资料工作,2004(9)

[3]王超湘.关于北京市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思考.情报资料工作,2004(2)

[4]李国庆.世界图书馆联盟的典范:OhioLINK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4

(7)

[5]林嘉.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联盟建设的思考.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2)

[6]周明华,谢春枝.美国大学图书馆联盟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5)

[7]佛山市联合图书馆实施方案.佛山市文化局,2005年8月

(来稿时间:2006-02-07 责编:冉文格)

[作者简介]刘沫,女,佛山市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篇2:对佛山地区图书馆资源整合的思考

一、民族文化资源视域下少数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的现状及特点

(一) 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民族地区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作用突出

一个区域的人类文明成果, 承载着地方发展进程中创造的所以文化活动。历史事件、名胜古迹、医药理论、民俗传统、歌舞艺术等, 都是该区域文化资源丰富性的表现。为保存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科学知识、教育社会大众提升文化素养、丰富社会大众的文化生活, 少数民族地区的图书馆发挥着极为重要的社会职能作用。

(二) 民族文化资源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多样, 民族地区图书馆的馆藏向多元化发展

民族文化资源从形式上可以划分为:“有形文化资源”和“无形文化资源”。其中, 有形文化资源绚丽多彩, 各民族均有所属的历史遗迹遗存、民居建筑、历史名城古镇、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品等;无形文化资源丰富多样, 如民族绘画、歌舞、神话传说、民情民俗、节庆仪式等。随着公共文化服务的建立健全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馆藏内容中加强了少数民族语言文献和相关资料的搜集, 馆藏的形式也在由传统的纸质载体逐步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现阶段, 少数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 利用“文化信息共享工程”配备的海量数字文献和先进的网络系统以及现代化信息服务设备, 逐步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的馆藏内容和馆藏形式。

(三) 民族文化资源的服务对象, 促使民族地区图书馆馆员具备多元文化素养

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口具有“散而杂”的特点, 各民族混居现象十分普遍, 造就了区域文化资源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 这对馆员在文化资源搜集、整理、信息加工等技术服务环节提出更高的要求。另外, 民族地区图书馆面向多个民族提供信息服务, 要求馆员尊重当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需具备各民族文化知识和掌握少数民族语言, 对馆员基本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民族地区图书馆馆员, 不仅要具备现代化信息资源处理的技术能力, 还需要提供热情和无语言交流障碍的服务, 这就促使在民族地区的图书馆馆员不仅是复合型技术人才而且还要兼备多元文化方面的素养。

二、民族文化资源对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发展的支撑作用[2]

(一) 挖掘民族文化资源, 拓宽少数民族图书馆的发展空间

民族地区的地域特殊性, 决定了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密切联系, 在民族地区普遍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例如:古文化资源、民族歌舞演艺艺术、民间传统节庆文化、宗教文化资源、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等等。这些地方文化特色和当地民族特色, 区别于以汉族为主的聚居地文化表现形式。因此, 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 对展示当地图书馆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就显得尤为突出, 充分的挖掘这些具有当地文化符号的馆藏资源, 就可以更好的为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产业发展服务。利用现代馆藏形式多元化的特点, 将这些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资源汇集到民族图书馆中, 通过图书馆对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文化资源碎片进行整理加工, 不仅可以让这些民族文化资源得以充分展示, 而且还为少数民族图书馆事业发展拓宽了空间, 同时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产业链的延长。

(二) 挖掘民族文化资源, 助力少数民族图书馆品牌的建设

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是带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核心力量, 也是地方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民族文化资源也是当地图书馆区别于其他图书馆的品牌和名片, 建设少数民族图书馆的品牌, 必须依附于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其中, 包括相关的传统文献资料和音频、视频资料和现代出版文献、音像资料。民族文化成果和资料是民族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 集中表达和传递了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人文民风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色;同时也具有重要的保存收藏价值, 通过文献资料和音频、视频资料的累积和研究, 整理具有代表当地文化的文化符号要素, 并打造出以这些文化符号为依托的图书馆品牌。综上所述, 不断发掘和整理当地民族文化资源与民族图书馆品牌建设是相辅相成的。

(三) 挖掘民族文化资源, 为少数民族图书馆提供信息加工资源

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 我国民族地区图书馆逐步建立健全了“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和“联机编目系统”, 使得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壮大。以民族文化资源为生产资料企业, 是民族文化成果和资源共建和共享中的最大受益者。随着我国民族区域经济的发展, 以民族文化为载体的中小型企业如雨后春笋, 更多的文化企业都在寻求民族文化成果和资源的帮助, 这就需要民族图书馆对庞大的馆藏资源信息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利用现代图书馆“集群优势”, 不仅为文化企业提供了大量可靠、高效的信息服务, 而且为更多的民族文化信息资源聚合提供了可能。

三、民族文化资源视域下少数民族图书馆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 民族图书馆馆员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文献研究能力不足

民族图书馆馆员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是科研信息服务能力的具体体现。随着地方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一些专业学术基础不牢固、民族文化掌握还不深入、缺乏专业研究兴趣的馆员, 只能完成简单的图书服务工作, 无法满足多元文化信息服务的需求。目前, 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编制较少, 缺乏图书馆、信息管理等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表现出完成日常图书服务工作较好, 而对资源的深度研究能力不足的情况, 使得民族图书馆很难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二) 民族地区图书馆的大众性特点认同不足

一直以来, 图书馆的大众性特点被绝大多数公共图书馆所认同, 所以民族地区图书馆的公益性是图书馆产生发展的根本立足点, 但由于民族地区人口中, 中老年文盲和半文盲占较大比例, 对图书馆的职能认识具有偏差, 对图书馆大众性的特点了解不深刻, 主动去图书馆学习和提出信息服务需求较少。从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年鉴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 与国内一线、二线城市的地级公共图书馆相比, 民族地区图书馆在“总流通人次”和“人均拥有馆藏量”方面相差甚远。在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的背景下, 民族地区图书馆缩小“信息鸿沟”的功能没有完全施展, 造成民族地区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没有完全被大众认可。

(三) 民族地区图书馆馆藏与少数民族信息服务的需求不匹配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下, 民族地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是文化服务, 而民族地区的图书馆的馆藏资源, 较大比例是由上级部门配发资料和老旧馆藏资料, 造成了民族地区图书馆馆藏与信息服务需求不匹配的问题。目前, 在“信息需求”和“服务需要”方面, 图书馆很少去主动征求客户意见和建议, 导致了馆藏资源利用率和总流通人次较低的现状, 因此, 民族地区图书馆服务理念急需转变, 尽快克服工作中“忽视用户”问题, 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四、民族文化资源视域下对少数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 提升民族图书馆馆员对民族文化资源的研究能力

由于民族地区图书馆岗位编制有限, 因此不能坐等研究能力强的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去弥补目前研究能力不足的现状, 而且当地民族地区图书馆掌握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并且保存着较多的当地民族文化成果, 这对社科和高校的研究人员来说就是资源丰富的文化宝地, 所以应当主动与地方社科、高校机构密切的开展学术合作和交流活动, 利用田野调查、入户走访的机会深入了解当地民族文化资源的情况, 搜集地方珍贵的民族文献以及有形和无形的民族文化资源, 利用录音和视频记录等一切办法进一步的丰富民族地区图书馆的馆藏形式, 并且要积极参与地方社科、高校机构研究人员的科研项目, 学习和掌握有关民族文化资源的学术理论, 进一步提升馆员参与当地民族文化资源的研究能力。

(二) 开展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资源宣传活动以缩短“信息鸿沟”

无形和有形的民族的文化资源对每一个有信息诉求的用户都没有设置障碍, 因此民族文化资源的表达是直接的, 无论是民间的神话说唱、歌舞艺术还是工艺美术都没有因为不能读书识字而与大众产生距离。当前公共图书馆的大众文化服务职能会不断的强化, 民族地区的图书馆挖掘和搜集民族文化资源的同时要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开展对民族文化资源和文化成果的宣传和展示, 利用图书馆都在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机遇, 提高大家对图书馆职能的认识, 提高公众对图书馆信息获取的信任度, 从而深化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公益性, 充分发挥民族地区图书馆缩小“信息鸿沟”的功能。

(三) 丰富多元文化的馆藏适应少数民族地区信息服务的需求[3]

在少数民族地区只有建立多元文化的馆藏才能在民族地区开展多元文化的信息服务。民族地区的图书馆应当根据当地居民的阅读水平、传统习惯、宗教信仰来开展多元文化馆藏建设, 在原有馆藏的基础上丰富多元文化的形式种类, 丰富多元文化表现形式的载体, 建设多元文化的数字化资源库, 平等的对待民族地区群众不同信息服务的诉求, 而且要完成促进互通交流、共享文化资源的使命, 这样才可以在丰富多元文化服务的过程中把用户放在信息服务工作的中心, 以用户的信息服务需求作为提供服务的导向。

(四) 延伸少数民族图书馆服务触角与其他产业共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

在民族地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 首先可以利用民族地区图书馆的资源优势, 将民俗风情与旅游消费结合起来, 在景区内设置各类民俗风情专题馆, 将当地有代表性的文艺演出和其他文化成果与旅游项目深度结合, 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提升当地居民的工资收入;其次是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中搜集和整理出来能代表当地文化的符号进行文化产品转化, 用这些文化产品来促进当地民族手工业发展, 增加当地居民的创收来源。

摘要:文章分析和研究了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在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的背景下的现状和特点, 依据在民族文化资源背景下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发展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进民族地区图书馆发展的办法, 从而实现区域文化产业和民族图书馆事业协同发展。

关键词:民族文化资源,民族图书馆,文化产业,多元文化

参考文献

[1]王平.论恩施州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J].恩施州党校学报, 2003, 02:34-39+41.

[2]王文兵, 卢显明, 祝方林, 刘伦文.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建设研究——以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2, 07:60-64.

篇3:对佛山地区图书馆资源整合的思考

关键词:民族地区图书馆 地区联合 文献资源优化 文献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 G2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5-0121-03

On the Optimal Integration of Docu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on Library in National Regions

Wang Meng (Library of Tongliao City, Tongliao, Inner Mongolia, 0280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ocu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libraries of Tongliao reg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optimal integration of docu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on library in national regions. Then, argues the main problems and ways to address them.

Key words: library in national regions; regional union; optimal of document resources; integration of document resources

CLC number: G253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1)05-0121-03

在网络环境下,民族地区图书馆系统可以通过建立地区性的协作与服务联盟,在联盟的基础上建立网络协作操作平台,通过平台实现地区内各系统图书馆(室)之间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的讯息互递与互知,在同一地区内进行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上的统一协调,实现地区范围内各系统图书馆文献资源体系建设上的优化,打造出具有民族地区特点的、优化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体系;在文献信息的流通服务方面,通过网上互访途径,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跨馆查询、检索和流通借阅,为地本区读者提供便捷的一站式服务,进而实现地区内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方面的双优化。

1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优化整合的重要性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渐普及化,图书馆整个服务的大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读者的阅读方式也正在发生改变,已由过去的到馆查询、借阅转向上网查询、浏览和网上借阅,读者这种阅读方式上的变化,为图书馆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它不仅要求图书馆在服务手段上要现代化,更要求图书馆要拥有适合读者上网查询、浏览和借阅的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库,这种来自读者的客观阅读需求,要求图书馆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文献资源建设格局,从根本上扭转现行的一馆(室)文献资源数量少且种类不全的被动局面,要求一个地区内的各个图书馆相互联合,共同为本地区的读者提供所有成员馆的优秀文献信息资源。

图书馆系统通过建立地区性的协作与服务联盟,进行地区性的文献资源优化整合,可以使原本互不相关的各馆,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相互联合起来,解决一馆一室因文献资源有限所导致的综合服务能力不足问题;实现同一地区内优化的文献资源快速地向社区、向农牧区传递,打造出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体系,提高民族地区内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综合服务能力。

2 民族地区区域信息资源实现优化整合的难点

笔者以为,在民族地区实现区域文献信息资源优化整合的难点,主要表现为思想认识上的不足。

目前,从全国图书馆系统资源建设上看,进行区域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优化整合的基本格局尚未形成,表现在理论上:在发达地区虽然也提出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优化整合的理论,但是,对网络环境下开展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优化整合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各馆间就网络环境下如何优化整合区域内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问题上,尚未形成共识。

由于各级公共图书馆都属于社会公益事业,因此在实践中,进行优化整合区域文献信息资源与协调建设,也缺少经济利益上的驱动,各馆受各自隶属关系所制约,在经费投入上存在的差别较大,客观上也导致了各馆在行动上缺少了主动性。各馆只重视本部门文献资源的建设,而忽视了区域内整体文献资源体系的优化建设,[1 ]可以说各馆优化整合的主动性不强,普遍的心态是:希望共享资源,不愿付出努力并参与协调共建。对于这种具有创新性的理论和意识,也未能引起当地政府及有关领导的充分重视。关于文献信息资源优化整合的科学规划与协调发展问题,尚未能提到政府及有关领导的思想认识日程上来,主要领导们对这方面认识上的不到位,是民族地区文献信息资源优化整合无法付诸实施的主要原因。

3 民族地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优化整合的主要措施

实现民族地区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要增强优化意识,建立地区性的协作与服务联盟,搭建统一的网络技术操作平台,疏通文献信息资源的传输路径,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阅读权益为突破口,以一个地区实力较强的图书馆为核心,联合各系统图书馆进行地区性的协调共建与共享,构建起本地区的图书馆文献资源与服务的核心体系。

3.1 增强优化整合意识

解决好图书馆及地方领导的思想认识问题,是实现地区文献信息资源优化整合工作能否取得实际效果的关键。在优化整合民族地区文献信息资源方面,采用任何一种生硬的“拉郎配”或“劫富济贫”的做法,都不可能保持长久,也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整合保障体系,更无法形成一个地区稳固的、集群性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优势。

因此,在实践中,无论是由哪一馆或哪一部门牵头去做,都必须建立由各级各方领导参与的,有各级财政资金保障的长效协调与运作机制,只有在提高优化整合意识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并形成制度上的科学规划与制约制度。因此,所谓增强优化整合意识,其实就是增强有关领导对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意识。

3.2 确立优化整合的核心体系

确定优化整合核心体系,是实现文献信息资源优化整合的关键步骤,这个体系应包括:建立地区图书馆网络协作联盟和网络技术操作平台;也包括相应的一系列工作规则的制定。

3.2.1 组建网络协作联盟

在通辽市,应以内蒙古民族大学、通辽职业学院和通辽市图书馆为核心馆,建立通辽地区的图书馆网络协作联盟,在网络协作联盟的基础上,构建通辽地区的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优化体系,并逐步吸引具备条件的其它各馆加入到协作联盟的行列,通过建立地区的网络协作联盟,为通辽地区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化体系确立一个基本的格局。

这个网络协作联盟的基本结构形式应该是横、纵结合的:横向以1.5公里为服务半径,建立核心馆的分馆,以分馆为文献信息的传送节点,主要服务于城市、社区居民;纵向是在加速农牧区文献信息传输节点(苏木乡镇综合图书室和(嘎查)村图书室)建设的基础上,最终形成城市—街道—社区和市—旗(县)——(苏木)乡——(嘎查)村这样一种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系统。

3.2.2 构建网络技术操作平台

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为网站间的相互链接为“一站式”检索提供了前提条件和便捷的路径,“一卡通”的使用,都使得文献的跨馆查询和流通使用成为可能,从目前收集到的行业信息来看,在国内同一个系统内部跨区域的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联盟较多:比如高校系统、党校系统、电大系统和情报系统等等,说明从网络技术的角度,协作建立区域性的图书馆文献信息优化保障体系是可以做得到的。[2 ]

目前,在通辽地区联建区域文献信息资源优化体系,当务之急是建立各馆的自主服务网站。已建成的网站,在硬件、软件及网络出口配置上要进行优化升级,要增加其磁盘阵列(Redundant Arrays of Inexpensive Disks,RAID)和自主服务器的内存容量,通过本馆网站与各馆网站的互为链接,来建立便捷的文献信息互动检索平台,实现馆际间的一站式检索,形成一个以高校为龙头,以公共图书馆为纽带的、现代化的优势文献信息资源和服务保障体系。

3.2.3 制订优化整合的实施细则

制订优化整合的实施细则,是优化整合科学推进的规则保障,细则的内容应包括:一,确定各成员馆的馆藏特色,对已有文献要以便宜于馆际互访和读者检索为目的,通过网站建立数据库互访途径,对优化协作联盟建立之后各成员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情况,要进行统一协调,统一布局,这样,从一定意义上说,等于同一区域内的各馆同时拥有了所有成员馆的文献信息资源;二,制定统一的建设标准,比如:区域内文献的采访查重、本馆的文献采访方针和馆藏资源建设规划等等,进而实现民族区域内文献信息资源的整体优化。

3.3 拓展文献信息资源服务渠道

优化整合民族地区文献信息资源的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满足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让同一地区内的广大读者以最快、最便捷、最廉价的方式知道所需要的文献在何处;实现地区内文献信息向各基层服务终端的无障碍传递,增强向区域内边远的农牧区辐射功能,从根本上解决本地区市民及农牧区群众看书难的问题,这也是网络环境下民族地区文献信息资源优化整合、优化服务的最终目标。

因此,图书馆网络技术操作平台要与“全国文化信资源共享工程”有机结合,通过与“共享工程”省、市分中心联网,在城市的街道和社区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定期输送优秀的文献信息资源,在上网的乡镇,通过最简单的配置,采用非在线或在线的方式,由网络协作联盟馆,针对农牧区的特点将不同内容、不同专题的文化信息及电子文献以免费的方式提供给他们,这样可使苏木(乡镇)、嘎查(村)图书馆(室)的实际文献数量增大几倍乃至几十、几百倍,特别是电子设备的使用、电子文献的传输,不仅使农牧民获取文献信息的能力得到极大地提高,也将改变农牧民传统的阅读方式,并进一步满足不同层次、各类读者的不同阅读需求。

图书馆网络协作与服务联盟,向基层传输文献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应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对农牧区图书室建设及服务工作进行具体的指导,积极推进农村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4 结语

在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无论是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还是图书馆网站建设都刚刚起步,在进行现代化投入之初,就进行区域内统一协调与规划,可以在文献资源的优化整合方面少走弯路,对民族地区文献信息资源及服务优化体系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宁航. 对东阳市乡镇(村)图书馆(室)建设的思考[J].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7,(3):48-49.

[2]王彩凤,宋林鹰. 关于地校联建区域性图书馆信息服务保障体系的若干思考[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14):123-125.

篇4:对佛山地区图书馆资源整合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存在价值观多元化, 主导价值观日趋弱化的问题[1], 高校的文化建设任务艰巨, 图书馆作为文化引领的重要阵地, 怎样在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国外高校多元文化交汇, 因此国外高校图书馆比较注重对资源的整合, 如贝尔格莱德大学图书馆对学者late Vojislav M所搜集的历史、民俗、民间文学等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2], 佛罗里达大学整合资源并建设了音乐和建筑美术图书馆[3]。

国内学者提出, 高校图书馆应积极配合学校相关职能部门, 主动荐购或建设或导航优秀的电子文献资源, 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 对大学生在网络上的政治观念、国家观念、道德观念等加以引导[4];建议整合所有文化自觉素养教育方面的信息形成资源库, 如国内外文化比较、先进文化活动、中外名人学术思想等信息, 提高有利于文化自觉素养教育的服务水平[5];建议加强特色文化和专题文化数据库的建设, 不仅彰显了校园文化的特色性和专业性, 也是对区域历史文化的总结和升华, 从而使校园文化在紧跟时代步伐的前提下, 更具文化底蕴[6]。

对于民族地区高校来说, 还面临着严峻的反分裂反渗透形式, 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亟待通过文化引领, 在树立大学生主导价值观的基础上, 增强各民族大学生对祖国的认同,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因此, 高校图书馆在多元文化服务中应多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宗教、风俗习惯以及传统生产生活经验等方面的文化知识内容, 最终实现并不断增强高校图书馆在多元文化服务中引领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7]。本文对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基于文化引领的资源整合进行探讨。

1 资源整合

1.1 资源内容和形式

高校图书馆, 为了向学院、图书馆、团委、学生处等多个部门的文化活动提供资源服务, 在基于文化引领的资源整合方面, 应当在资源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筛选, 整合同时具有知识性、艺术性、感染力, 并且能够寓教于乐的文化资源, 更容易让大学生产生共鸣, 实现更好的文化引领效果, 为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提供资源支撑。

首先, 在资源内容的选择上, 一方面要选择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建国建党历史、普法宣传宣传资源等资源, 通过资源的宣传和服务, 让大学生更多的了解我国在建党建国的历程中的艰辛, 先辈为我们今日的国泰民安付出的生命的代价, 感恩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党, 热爱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党。另一方面, 民族地区大高校图书馆, 为了更好的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引领, 需要整合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资源, 包括新疆“三史”、新疆各民族经典文化资源、民族团结宣传等资源。通过资源的宣传和服务, 让大学生更多的了解我们新疆的历史、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各民族风俗习惯, 强化爱国爱疆、民族团结的思想。

其次, 在资源的载体类型上, 可以选择整合书刊, 图片、音视频等多种载体类型的文化资源, 在艺术形式上面, 可以选择书评、喜剧、电影、电视剧、小品、相声等多种形式, 力争能够对大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 能够涵盖部分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作品, 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1.2 资源整合途径

在资源整合的途径方面, 可通过建设、导航、采集等多种途径进行整合。对于优秀的各民族特色资源, 可采取建设特色库的方式;对于国内已有的优秀文化资源, 可采取导航的方式;对于弘扬正能量的新闻和资讯, 可通过网络采集的方式实时进行抓取和发布, 通过建设、导航、采集等多途径相结合的资源整合方式, 可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引领提供更为全面的资源服务。

2 小结

综上所述, 为了更好的发挥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引领的职能, 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主导价值观和爱国爱疆的理想信念, 民族高校图书馆可通过基于文化引领的资源整合, 更好的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提供资源支撑。

摘要:高校的文化建设任务艰巨, 图书馆作为文化引领的重要阵地, 怎样在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民族地区高校来说, 还面临着严峻的反分裂反渗透形式, 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亟待通过文化引领, 在树立大学生主导价值观的基础上, 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爱疆的理想信念的培养, 本文对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基于文化引领的资源整合进行探讨。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文化引领,资源整合

参考文献

[1]杨燕, 韩善光.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道德与文明, 2010.03:84-89.

[2]Cankovic, Jasna;Petrovic, Vera;Glisic, Sunsica.Legacy Of Vojislav Jovanovic–Marambo as part of cultural heritage of University Library“Svetozar Markovic”[J].Proceedings-Association of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Librarians, Archivist and Museologists, 2010 (4) :109-113.

[3]Asher Alan1;Lindell, Ann2;Caswell, Tom3.A Tale of Two Libraries:Merging Collections and Cultures on Campus[J].Florida Libraries, 2014 (1) :19-21.

[4]王晓霞.高校图书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之见[J].现代企业教育, 2013.14:166-167.

[5]龚小青.试论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在文化自觉素养教育中的引领作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1.12:17-20.

[6]刘兵强, 毕荣, 滕吉良.论高校图书馆对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2.02:145-149.

篇5:对佛山地区图书馆资源整合的思考

所谓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 就是在同一辖区内, 建立以优势学校为龙头, 街道办事处为依托, 实力企事业为骨干的社区全民健身联网工程组织结构。形成一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整体规划、共同发展的自我挖潜、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社区全民健身运行机制。其主要特征是以优势高校为龙头 (重点) , 借助其优势解决社区全民健身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实现学校体育社会化, 使其优势更具有价值。在运作中, 以市场经济机制为导向, 立足于学校, 面向社会, 充分利用高校现有条件, 为本校师生和学校周边居民提供体育服务。

2 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可行性

2.1 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主观因素

经对齐齐哈尔大学、齐齐哈尔医学院、黑河学院、齐齐哈尔职业学院4所高校的领导、体育教师、学生分别进行了在“共享”后高校体育资源向社区开放, 允许社区居民进入校园体育锻炼的问卷和访谈, 调查结果表明, 绝大多数人持支持和赞同的态度 (见表1) 。

表1高校对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共享的态度

被调查对象中持支持和赞同态度的人认为, 高校向社区开放这些场地设施, 虽加大了学校管理的难度, 但是只要有利于社会、有益于社区体育的发展, 高校就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开放虽可能会给学校的秩序带来一定的影响, 但可以通过管理来避免和减少其可能造成的影响。持消极和反对态度的人认为高校资源向社区开放, 将会干扰学校的正常教学与校园安宁的氛围, 还会增加额外的工作量。虽然这部分人不占被调查对象的大多数, 但是他们这些焦虑和看法, 应该作为高校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过程中认真考虑和研究的问题, 必须给予重视。

2.2 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客观因素

2.2.1 空间因素

众多的研究报告指出, 体育场地、设施缺乏是影响黑龙江西部地区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据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情况报告显示, 全国现有615693个体育场地, 其中学校系统有413583个, 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7.17%。而学校系统中的体育场地又较为集中在大中专院校。高校除了体育场地相对较为充足外, 非体育专用的空地也相对较多, 且环境幽雅, 绿化充分, 是进行体育活动、体闲娱乐的理想场所。周边社区居民、企事业单位的职工、退体人员在余暇时来校园进行体育锻炼, 既可以健身, 又能得到知识殿堂的文化熏陶。

2.2.2 人才因素

目前, 社区体育发展中与场地设施匮乏并存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懂行的指导者。作为学校体育资源重要成分的高校体育教师和学生体育骨干, 具有扎实的体育技术技能, 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 充沛的体力与精力, 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条件下, 完全可以从事对全民健身锻炼的指导和组织工作。实施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 不仅缓解了群众体育锻炼场地匮乏的问题, 还弥补了社会体育指导员不足的缺陷, 也给体育教师和学生体育骨干创造出施展才能的新天地。

2.2.3 时间因素

高校体育场地一般是集中在每天的上午、下午用于体育教学和业余训练使用 (个别学校

将室内综合馆向学生有偿开放, 室内体育场地利用率相对较高) 。但学校体育场地在清晨、傍晚、双体、节假日期间相对空闲, 而这些时间段恰好是社区居民群众较为集中的锻

炼时问。尤其可利用的是每年的寒、暑假, 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问段里, 可集中举办健身活动的辅导班、培训班以及各种小型的体育竞赛活动。如此, 既给社区全民健身提供了方便, 又可使学校空闲的场地、器材设施得到充分利用。可见, 高校社区体育在时问上是可以共享的。

3 建议

从表1看出, 高校领导持反对意见的占了24.2%。这说明相当比例的高校领导还没有摆脱学校教育只限于学校范围内的传统教育管理观念, 没有确立学校体育应与社会相联系的新理念。因此, 学校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 首先应转变学校领导的观念。

将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共享的工作纳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范畴, 建立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的规范和制度, 建立激励机制, 调动各校开放体育资源工作的积极性, 通过规范来指导、协调各校的共享工作。

建立学校代表和街道社区代表共同参加的体育资源共享协调会, 实施共同规划和管理。制定共享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 明确各自的职责、权利和义务, 建立制度和组织, 使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共享工作规范化, 保证共享网络的正常运行。

摘要:对黑龙江省西部地区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整合的研究分析, 为了更好地将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共享, 提出了树立现代教育管理的理念, 加强体育资源“共享”的宣传力度, 建立“共享”的规范和制度, 组建“共享”协调会等建议。

关键词:高校,社区体育,全民健身,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Z].1995, 6.

[2]雷强.体育专业小同群体对体育院校服务于全民健身战略认知的调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999 (1) .

[3]郭卫.利用高校的优势促进当地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999 (1) .

篇6:对整合区级国家审计资源的思考

一、区级国家审计资源存在的问题

1、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人员力量不足之间的矛盾突出。

近几年,区级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在数量上,不仅没有得到增加,相反许多地方在当地的政府机构改革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地减少。以我局为例,2000年我局审计第一线人员9个人,2009年一线人员才5个人。而承担的工作除自身安排外,还要完成上级审计机关和本级政府安排的审计项目。就拿经济责任审计来说,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审计机关的一项重大和光荣的任务,是加强干部监督和管理,促进廉政建设的需要。我区每一次干部调整组织部都要对我局下达审计委托书,有时一次多达20项。做好每一个项目都必须进行广泛的调查取证和深入的分析研究,所需的人力物力无疑是巨大的。时间紧,任务重,以致仓促应战,为完成项目而做项目,没有精力深挖细掘,因此审计质量也难以提高,同时,在审计资源无法充分利用的情况下,能否准确把握总体,得出比较准确的评价结果,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和重大的审计风险。

2、审计一线人员专业知识单一,人员结构不合理。

区级审计机关的审计一线人员具有财务背景的工作经验偏多,能完成投资、效益、计算机、工程技术等审计项目的复合性审计人才偏少,难以适应新阶段审计发展的要求。近几年信息系统审计、效益审计、工程审计等不同类型的审计项目,已逐步在县区级审计局开展。要拓展审计的深度,就必须对审计对象所在的行业环境、行业规律、行业特点及其技术基础有比较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虽然审计系统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开展计算机知识培训,优化人员素质结构,使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目前真正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人员并不多,既精通计算机编程又熟悉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则更少。隔行如隔山,凭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和结构,要很好适应快速变化的审计任务,基层机关很少的一线人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都培养成适应各类行业审计的“全能手”。以我局为例,现有一线人员5人,其中3名财务人员,2名工程审计人员。经过近几年的磨合工程审计人员可以审计财务收支项目,但财务人员很难独立完成工程审计项目,至于新的审计业务项目只有边干边学,缺专业知识导致不可能深挖细掘,做成精品项目。

3、审计成本制约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

审计项目的重要性越强,审计过程中所投入的资金、人力、时间等资源就越多,这些因素的增加势必会带来审计成本的提高。对于一些较为复杂或有较强变化性的审计项目,审计工作量的多少又直接决定了审计中耗费的资金量,势必会增加投入该项目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等资源,进而提高审计成本。由于区级审计办公经费有限、人力资源有限,为减少成本,只有制约着审计方法和手段,影响审计项目外延,导致审计取证技术手段存在局限性。由于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在区级没有全面推开,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仍为主流审计模式,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方法的推广运用范围也很有限,审计成本制约着取证技术手段仍然不能脱离传统技术手段。

4、信息化审计资源与审计业务水平不匹配。

在最基层的区级审计机关,一部分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仅停留在办公自动化阶段。部分人员把传统的手工操作搬到计算机上操作,不愿在审计业务基础建设方面多下功夫。如:审计前期调查工作和审计后期的资料库整理等业务,需要收集资料很多,工作强度较大,花费时间多。另一方面区级审计机关有时涉及村官审计、农村基本建设审计等领域,又由于被审计对象信息化水平较低,不具备开展计算机审计的条件,也影响了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

二、有效整合利用区级审计资源的对策

1、加大现有区级国家审计资源开发和利用力度。

全面制定具体的区级审计资源整合工作指南,建立起一个能够有效协调人力、信息、技术三大审计资源的操作系统。加大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努力培育创新型审计干部队伍,切实提高审计人员依法审计能力和工作水平,提升审计效率。科学界定审计发展战略,结合经济发展趋势。适时调整工作思路,与时俱进,使审计资源得到最佳利用,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合理制定审计工作计划,科学安排区域经济监督发展规划和年度审计监督计划。审计机关各类人才不可能样样俱全,而社会上专业技术人才量多面广,可以通过借外援等多种途径整合审计人力资源,有效破解审计人员与任务的矛盾,提高审计效能。

2、有效利用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资源。

区级审计机关要完成日益繁重的审计任务,仅仅依靠本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作为审计体系的“三驾马车”之一,是审计机关整合利用的最有效资源。《国家审计基本准则》规定“国家审计机构的审计组和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可以利用经合适确认后的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的审计结果”,因此有效利用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结果一方面可以切实解决国家审计人力资源不足的“瓶颈”,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强监督资源的统筹安排,促进监督力量的整合,避免重复监督、交叉检查,尽可能地提高监督成果的利用率。

3、充分利用其他监督部门的经济监督资源。

协调审计与其他经济监督机构的关系,要加强监督资源的统筹安排,促进监督力量的整合,避免重复监督、交叉检查,尽可能地提高监督成果的利用率。充分发挥执纪执法部门在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中的整体合力,建立审计与纪检(监察)、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等部门之间的案件线索移送处理机制、部门协同办案机制办案协作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推动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在各部门协调配合下,开展党政领导干部“三责联审” (选人用人责任审查、机构编制责任审核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通过各种途径强强联合既共享资源又节约了审计成本。

4、强化信息化审计资源,创新审计模式。

上一篇:问题剖析会会议纪要下一篇:小学生 环保主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