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程的思考

2024-04-18

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程的思考(精选6篇)

篇1: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程的思考

关于实施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程的思考

杨冠军

陕南移民搬迁是一个从根本上解决陕南环境恶劣地区群众居住安全和生存发展的宏大民生工程,也是一个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对商洛来讲,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我们必须按照“建设小城镇、产业支撑和避灾扶贫搬迁”三位一体的思路,集中精力把这项最大的惠民工程组织好、实施好,努力让广大山区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通过多年来的实践总结和近期对七县区工作情况的深入调研,认为实施移民搬迁安置工程,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第一,思想认识问题

《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提出,从2011年起到2020年用10年时间,对陕南三市居住在深山半坡和地质灾害点上的60万户240万群众实施移民搬迁,其中商洛71.8万人,2011年要完成1.6万户6.4万人,这是一项战略工程,也是一项政治任务,需要付出艰辛努力才能完成。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市、县区都成立了工程推进办公室,各项工作正紧罗密布地开展。但通过近半年的工作实践,在基层干部群众中还存在着思想不统一、认识有偏差等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四种心理”:第一种是畏难心理。一些干部认为搬迁任务大,安置空间小,资金难落实,群众难发动,承诺难兑现,工作放不开手脚;一些群众担心政策会变化或落不实,思想上有顾虑。第二种是观望心理。一些地方总是等等看,看上级怎么办、他人怎么干,就是不研究自己怎么做,迟迟不作决定、不下决心、不付诸行动,群众也是互相观望,主动参与不够,影响了整个工程推进。第三种是等靠心理。一些地方把困难摆出来、把问题提出来,等上级资金支持,靠上级政策推动,怕担风险、怕担责任,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一些群众总想国家多给钱,等政府特别照顾,依赖心理严重。第四种是贪功心理。一些地方对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认识不清,缺乏科学规划和长远打算,急功近利、急干蛮干,工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为尽快走出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更好地推动工作开展,各级政府必须做到“四个加强”:即加强政策宣传、加强调查研究、加强学习培训、加强工作指导,把各级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省市的决策部署上来,把精力集中到移民搬迁的具体工作中去,坚定信心、不折不扣,全力推进工程实施。

第二,搬迁对象问题

陕南移民搬迁有两个目的,一是“挖险根”,二是“挖穷根”。所谓“挖险根”,就是着力解决长期受地质灾害、洪水灾害威胁的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活幸福美满问题;所谓“挖穷根”,就是着力解决长期居住在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或一方水土难以使一方人脱贫致富和迈向小康问题。为使搬迁工作不偏离初衷,做好搬迁对象确认工作十分重要。一要合理确定对象。结合商洛实际,移民搬迁应瞄准五类人群,即:受滑坡体、泥石流、尾矿库威胁区域的群众;长期受洪水灾害威胁的群众;居住在高寒边远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脱贫致富奔小康无望的农村贫困人口或低收入人口;对历史文化遗址、风景名胜区和生态环境有负面影响和潜在威胁的居住群众;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搬迁的群众。二要严格审核程序。以上范围内的搬迁对象应通过自愿申请、村组初核、乡镇初审、县区审定,并通过“三级公示”的办法确定,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做到公开、公正、透明。三要建立完善

档案。对于确定的移民对象要建档立卡,建立档案资料,做到户有卡、村有册、镇有簿、县有库。今后每年要从移民库中提取搬迁对象,确保搬迁者都是真正需要搬迁的人。

第三,规划选址问题

陕南移民搬迁是一项长期工程,必须把规划工作放在首位,着眼长远、科学规划,防止盲目搞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具体要把握好三点:一要合理选址。坚持“四靠一避”原则,即安置区域尽量靠近城镇、靠近中心村、靠近公路、靠近大川道,尽可能方便搬迁户群众生产生活;避河道、滑坡体、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区,确保搬迁群众居住安全。二要全面规划。对于移民集中安置区的建设规划,应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综合考虑水电路视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以及污水垃圾处理、新能源利用、综合防灾减灾等配套设施建设,做到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方便群众;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为移民后续发展预作安排。三要量力而行。坚持注重特色、实用为本、量力而行的原则,既要着眼长远、超前设计,又要充分考虑搬迁群众承受能力、民风民俗等综合因素,不能过分追求新、奇、亮、大,把“惠民工程”搞成“面子工程”、“政绩工程”。

第四,建房标准问题

商洛立地条件差,土地承载能力弱,移民安置空间小,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安置占总人口近30%的农村人口,实现搬得出的目标,必须通盘考虑、分类指导,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严控建房面积。牢固树立节约集约用地意识,坚持小面积、广覆盖的原则,严控移民建房面积。总体考虑,搬迁户户均占地面积控制在1分地左右;重点镇、中心集镇安置的,每户宅基地控制在1分地以内;中心村和较大自然村的搬迁户,宅基地面积可以考虑1分地多一点;中心城镇有商业价值的安置区,可以考虑适当增加生产用地和商业用房面积。二是严控建筑面积。住安置楼的搬迁户建筑面积应按60平方米、80平方米、100平方米三种户型设计;重点镇和集镇安置的,户型应提倡2间2层设计,建筑面积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中心村、较大自然村安置的,户型应按小3间2层设计,建筑面积控制在125平方米左右。同时,在户型风格设计上,应注意体现秦岭民居特色。三是明确建房主体。移民建房要坚持以政府统建为主、群众自建为辅,统建比例应达到总数的80%以上。对于统建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两种办法实施:一种是由政府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户型、提出统一标准,引导搬迁户成立工程代表委员会,由代表委员会采取招标的形式选择建筑企业,签订建房合同实施,政府负责组织协调、安全监管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另一种是由政府与搬迁公司签订建房协议,统一为搬迁户建设不同面积的户型,政府按政策标准和建房合同办理资金兑付及房屋分配手续。

第五,安置形式问题

根据省上的政策要求和我市的实际情况,移民搬迁安置应采取三种形式进行:一是分散安置与集中安置相结合,以集中安置为主。积极引导群众向基础设施较好,社会公共服务齐全的城区周围、集镇和较大的中心村聚集,集中安置率应达到80%以上,最低不能低于70%。二是无土安置与有业安置相结合,以有业安置为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不允许进行土地重新划拨和调整,有土安置比较困难,应提倡有业安置。因此,凡是有复垦土地条件的地方,应优先把新增农业用地调剂给迁入户;凡是有土地流转条件的,优先引导迁入户租地耕

种。搬迁户也可以将原承包地、林地流转给没有搬迁的群众,用收益补偿无土安置造成的生活困难。同时,应千方百计为迁入户创造多种就业机会,引导迁入户从事三产、劳务等产业,移民安置小区和集中点建成后,公益岗位应优先安排给生活困难的搬迁户群众,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三是市内安置与市外安置相结合,以市内安置为主。我市受土地承载能力的限制,应坚持市内有计划安置,市外有组织安置相结合,引导搬迁对象投亲靠友,自行联系向市外迁移,拓展移民安置空间。自愿外迁的应提出申请、乡镇审核、县区批准,同时必须举家迁移、拆除原房或卖原房、腾出空间,按照相关政策和规定,领取移民搬迁补助。

第六,资金投入问题

实施移民搬迁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经初步测算,我市10年搬迁安置71.8万人,建房需投入132.75亿元,基础设施建设需投入43.05亿元,其中按现行政策算,省级配套需投入95.07亿元,市县配套37.67亿元,加之物价、工价上涨等因素,建设成本将逐步增加,资金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如何解决好资金问题,是移民搬迁的头等大事,也是重点和难点所在。因此,在资金上要做好两项工作:一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就是要积极争取中省提高移民搬迁建房补助标准,加大搬迁人口的投资计划规模,争取国家对陕西的生态移民、扶贫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等项目资金以及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向商洛倾斜,争取陕西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有限公司资金投入。同时,要加大市县区资金配套力度,有效整合各类资金用于移民搬迁安置。二要完善资金监督机制。在资金兑付上,对于政府统建的搬迁户,国家补助不发放个人,搬迁户交纳个人承担部分的建房资金,由政府与搬迁公司统一结算;对于分散安置的搬迁户,要采取“一折通”的办法将资金直接发放到搬迁户手中。通过严格资金管理和规范使用,坚决防止四种情况发生:一是移民户一家分多户,多占移民指标,套取建房补助;二是移民户建房不住房,出卖移民新居;三是住新房不拆旧房,占用国家土地资源;四是搬少不搬老,把老人继续留在原居住地。

第七,推进机制问题

移民搬迁这一宏大工程能否顺利推进,达到安民惠民富民的预期目标,关键要有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以保障和推动工作任务落实。重点要抓好四项工作:一是落实工作责任。各级政府是移民搬迁的责任主体,各县区要抓紧制定方案,细化分解任务,落实推进措施;市县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协作,特别是要加强与上级对接,加快落实搬迁指标、项目和资金。二是精心抓点示范。这次移民搬迁与以往的扶贫移民、工赈移民、生态移民以及危房改造相比,在搬迁对象、搬迁规模、建房主体、投入强度、安置形式等方面都有很多不同之处,很多问题需要在探索中解决,很多矛盾需要在实践中化解,很多措施需要在总结中完善。为此,工作中应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试点示范、稳步推进”的原则,市上抓3个左右“三位一体”示范点,每县区抓3-5个示范点,创造经验、典型引路,推动面上工作全面开展。三是落实优惠政策。实施移民搬迁后,广大移民居住到陌生的环境,要让他们实现搬得出、住得着、能致富,各级政府必须制定配套优惠政策,帮助移民搬迁户加快致富步伐。具体讲,应尽量减免移民搬迁工程有关税费,尽可能减轻移民搬迁成本;让搬迁户在子女上学、就医和农村低保等方面同原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对移民在产业发展、技能培训和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支持,等等。四是严格督查考核。把移民搬迁作为目标责任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各级政府重点督办事项,采取月统计、季通报、半年检查评比、年终考核奖惩等方式,推动移民搬迁工作顺利实施。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程启动实施之年。全市各级

干部要认真践行党的宗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走群众路线,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创新思路、积极探索,扎实工作、一线推进,努力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篇2: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程的思考

《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施办法(暂行)》于2011年7月4日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以陕政办发„2011‟67号印发。该《办法》分总则、搬迁安置、政策保障、职责分工、考核奖惩5章36条,自2011年7月1日起执行。

中文名: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施办法(暂行)文件类别:实施办法

发布单位: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年份:2011 政府通知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 陕政办发 „2011‟67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施办法(暂行)》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七月四日

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施办法(暂行)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做好我省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改善陕南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消除自然灾害对陕南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威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陕南地区(汉中、安康、商洛)三市移民搬迁安置和后期扶持及有关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移民搬迁对象分为以下几种:

(一)受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或其他自然灾害影响严重的村、户;

(二)距离行政村中心较远,基础设施、服务设施落后,发展条件较差,基础设施配套困难,无发展潜力的村、户;

(三)人口规模过小,经济收入来源少的村、户;

(四)距乡、村公路5公里以上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的村、户;

(五)位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和生态敏感区范围内,影响区内环境的村、户;

(六)已规划或即将建设的水库库区范围内的村、户。

第四条

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整合资源、传承特色”的原则, 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第五条

省政府依据《规划》成立“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具体指导实施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省政府领导同志担任,成员由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境保护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卫生厅、省审计厅、省国资委、省扶贫办、省金融办、省电力公司、省地方电力公司等部门和单位组成。各成员单位根据各自职能,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协调解决移民搬迁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国土资源厅。成立“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指挥部”,由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扶贫办等部门抽调专人组成,负责具体工作的推进。

第六条

陕南地区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比照省上做法,成立移民搬迁工作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移民搬迁安置工作。

县(区)级人民政府作为责任主体,要进一步明确职责,落实规划,做好管理和监督检查,稳步推进移民搬迁安置工作。

第七条

依据《规划》,2011年—2020年,陕南地区共安排搬迁安置移民60万户、240万人。结合陕南各市实际,安排移民搬迁安置计划,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搬迁安置

第八条

根据陕南移民搬迁的范围和对象,移民搬迁分为地质灾害移民搬迁、洪涝灾害移民搬迁、扶贫移民搬迁、生态移民搬迁和工程移民搬迁等五种类型,统称避灾移民搬迁。

第九条

根据陕南地区实际,凡进入城镇集中安置点、移民新村和小村并大村在30户以上的均属集中安置;其他方式的搬迁安置属分散安置。

第十条

结合城乡统筹,陕南移民搬迁与保障性住房、重点示范镇、农村危房改造、村庄整治、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有机结合,采取以集中安置为主的办法,对分散安置从严控制和从严审查,稳妥安置搬迁群众。

第十一条

市、县(区)依据《规划》,综合统筹城乡发展、建设项目、用地规模和布局等因素,编制市、县(区)移民搬迁安置规划。移民搬迁用地纳入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考虑,逐级上报,分级审批。各市、县做好以集中安置点和重点示范镇为载体的相关移民安置建设规划,并报省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技术审查。

分散安置的相关建设规划由安置点所在地乡(镇)政府负责编制,县、市人民政府审批。第十二条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实施移民搬迁过程中,对集中安置点的房屋建设原则上实行统规统建。个别特殊情况需报上一级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经核定审查符合《规划》的可统规自建。

第十三条

根据陕南地区地形地貌特征和群众居住习惯,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原则,集中安置每户宅基地用地控制在0.2亩以内;分散安置每户宅基地用地控制在0?25亩以内。

第十四条

集中安置建房面积按以下标准执行:

搬迁群众中的特困户,每户按30平方米-50平方米安置。各市特困户、五保户占本市搬迁总户数的比例不得超过10%。

其他搬迁户原则上分别按60平方米、80平方米和100平方米三种建房面积安置。搬迁户安置要根据家庭实际人口,按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标准选择确定以上三种户型。

对搬迁户建房面积需求超过100平方米的住户,须经县(区)移民搬迁工作机构审核批准。超面积部分所需建房资金由搬迁户自筹,但每户建房面积不得超过125平方米。

第十五条

分散安置原则上按集中安置点建房面积标准执行,具体标准由市、县(区)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确定。

第十六条

建房补助按照以下标准执行:

(一)集中安置按照60平方米、80平方米和100平方米三种建房面积,由搬迁户按照不同的户型分别负担1万元、2.5万元、4万元,建房所需其余资金由各级财政补助并整合项目资金统筹解决。

搬迁群众中的特困户、五保户和孤寡老人按照规定面积,由政府免费提供住房,所需资金由各级财政安排解决。五保户和孤寡老人也可纳入敬老院、社会福利院等形式安置供养。

(二)分散安置按每户3万元的标准予以补助。

移民搬迁对象补助标准要实行公示制度,接受群众的监督。第十七条

建房补助资金由各级财政负责筹措并管理使用,具体办法由省财政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省政府审定。

第十八条

省级各部门发挥各自职能优势,配套政策,统筹安排,全力支持集中安置点和重点示范镇所涉及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向国家对口部委沟通汇报,多方争取国家专项资金的支持。

政策保障

第十九条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提供以下政策支撑:

(一)各县(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与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规划相衔接,并按法定程序审批,确保本行政区域移民搬迁安置计划的顺利实施。

(二)对集中和分散安置的用地,按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等手续。对集中安置点用地项目可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相关规定办理报批手续。

(三)对移民搬迁后有复垦条件的旧村庄、旧宅基地,市、县(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复垦后,依据《陕西省新增耕地指标储备及收购置换暂行办法》,按项目实施复垦验收,并报备案,纳入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省级分成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投资的土地整理项目向移民搬迁安置区域倾斜,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四)市、县(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移民搬迁安置农户,按现行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政策,免费登记发证。

第二十条

陕南移民搬迁区涉及相关的税、费减免由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依法制定减免政策,住房城乡建设、林业、水利、扶贫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依法制定优惠措施,并报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第二十一条

各级政府加强移民技能培训和就业培训力度,提升移民素质,做好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各市、县人力资源、教育、扶贫、农业等部门结合当地主导产业,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加大就业援助和技能培训,提高移民户从事种植、养殖、服务业的水平,鼓励和帮助移民群众从事非农业生产。

第二十二条

各县(区)在安排补助资金时,对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搬迁户,可按《陕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相关政策给予照顾。

职责分工

第二十三条

省政府成立陕西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搬迁公司”),由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省财政厅共同出资组建。搬迁公司在省移民搬迁安置领导小组的指导协调下,积极筹措资金,按照公司化运作,确保搬迁安置群众的住房和相关基础设施工作的全面实施。

第二十四条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下,对移民搬迁安置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提高工作效率。各移民搬迁安置项目实施单位做好搬迁安置点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报有管理审批权限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核,确保搬迁群众居住安全。

第二十五条

省级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协调中央及省财政相关投资向安置点倾斜,完善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加强对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的招标、采购监督管理,降低建设成本。质监、价格部门切实加强对建材质量、建材市场价格的监督检查,保证各类建材安全合格,防止哄抬物价,必要时依法对所需主要建筑材料启动价格干预机制。

第二十六条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加强对移民搬迁建房工程质量监督,确保移民搬迁房屋建设质量。

第二十七条

监察、审计部门加强对移民搬迁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资金规范使用。对资金使用以及重点项目实行全过程审计,定期公布审计结果。

第二十八条

各市、县(区)、乡(镇)按照移民搬迁规划和实施方案,做好项目图像、文字资料收集归档(包括搬迁户新旧居住房屋图片、搬迁户申请、迁入地户口、购房契约合同、搬迁农户花名册、验收意见等),做到“县乡有档、村有册、户有卡”,建立健全档案资料。对档案信息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第二十九条

各移民搬迁安置点建设项目必须严格履行审核程序,由各市、县(区)统筹做好相关核查工作,并报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统规统建项目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依法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重大建设项目的监督和指导。

第三十条

严格落实移民搬迁工程验收制度,做到“谁审定、谁负责,谁验收、谁负责”。集中安置各单项工程由各县(区)移民搬迁领导小组办公室按项目管理程序组织验收,并报市移民搬迁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对分散安置搬迁户的验收工作,由各县(区)人民政府制定具体办法,并负责实施。

第三十一条

各市、县(区)做好移民搬迁统计分析工作,及时公布安置地区建设进展情况,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每季度移民搬迁工程进度,由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指挥部进行统计分析后报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每年12月20日前汇总报送全年工作进展情况。

考核奖惩

第三十二条

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按照《目标责任书》每年对移民搬迁工作进行检查考核。考核成绩与市、县(区)目标责任考核挂钩。对完成移民搬迁任务且成效显著的市、县(区),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进展迟缓、项目实施不力、资金使用不当、任务没有完成的进行通报批评。

第三十三条

对移民搬迁对象实行严格审定制度。移民搬迁对象审定过程中出现的弄虚作假及其他违规违纪问题,严肃追究市、县(区)主要领导责任。

第三十四条

各级各部门在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中要认真履行职责,清正廉洁,杜绝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对侵占、截留、挪用移民资金,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三十五条各市、县(区)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逐级报送备案。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1年7月1日起执行。* 词条由网民创作并享有版权,请保护版权归属

篇3: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程的思考

一、避灾移民搬迁政策的积极作用

(一)有力改善人居环境

陕南地区避灾移民搬迁的出发点之一是去除隐患、“挖险根”,把受地质、洪涝灾害威胁的群众搬迁到安全地带,使他们不再为自然灾害担惊受怕,过上安心舒心、更有尊严的新生活。 通过有规划地移民搬迁进行主动避让,可以有效解决洪涝、地质灾害防治等问题。 通过把山区深受自然灾害影响、基础设施难以配套以及交通不便、 无发展潜力的偏远农村居民搬迁到居住安全、 地势平坦且交通相对便利的移民安置小区。 这种移民安置形式具有“离土不离乡”的特点,能最大限度减轻各类自然灾害而带来的威胁, 极大改善搬迁户的生存条件, 使山区民众的生存安全有较为可靠的保障,生活环境得以根本改变,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精神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通过避灾移民搬迁, 组织群众主动从灾害多发区撤离出来,比较彻底地使群众远离了“灾害源”。 近三年陕南移民搬迁新址没有出现一户因灾受损的情景。 2012年陕南因地质灾害、洪涝灾害而产生的人员死亡和受伤情况比2011年的同期分别减 少了80%和70%。 问卷调查显示: 有85%的被调查者认为, 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工程的最大作用是改善了他们的人居环境。 实践表明,尊重自然规律、主动向大自然低头, 是面对地质、 洪涝等自然灾害的理性选择。“有计划的将居住在危险地带和交通不便的陕南山区民众迁移出来, 使他们较为彻底地摆脱危险以及改善生存环境是现代政府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重要体现。 它可以增强山区群众的安全感以及对公共行政组织的认同感, 从而持续促进现代国家与基层社会之间的互动性。除此之外,陕南地区大规模避灾移民活动的开展, 是中央与地方政府协同推进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展现了中国的制度优势,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将成为西部地区避灾移民扶贫的新探索。 ”[5]

(二)加快山区摆脱贫困

避灾移民搬迁政策是一项创新性的减贫避灾探索,“拔穷根”是它的重要目标。推进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对于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将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虽然陕南三市的人口数量、 国土面积分别占到整个陕西省的24%和34%,但它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仅分别占陕西省的11%、2.38%。 受到灾害频发的困扰,导致秦巴山区陷入了“辛苦三年才脱贫,一场灾害就返贫”的扶贫困境。通过移民搬迁改变生存环境,可从根本上破解山区致贫难题。 山区的一般特点是,地广人稀,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产业发展滞后,商品化程度较低,脱贫致富难度大。如果始终在山里打转转,恶劣的生存条件会像无底洞一样吞噬掉所有投入。陕南移民搬迁, 一方面把贫困人口引导聚集到城镇等经济条件好的人口密集区,为群众从事规模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商贸服务业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随着山区人口有序进城入镇,促进了农民承包地、山林等经营权的流转, 较好化解了以户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对农业现代化的制约。

2006年至2008年间,“陕南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全省的比重, 仅分别增长了1.07个百分点和1.03个百分点,而关中地区则分别增长了0.09个百分点和7.24个百分点,陕北地区则增长了13.45个百分点和12.95个百分点,陕南与关中、陕北差距明显拉大。”[6]2011—2013年,陕南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则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这充分证明移民搬迁是刨掉穷根、减少贫困、富裕农民的一项根本举措。开展规模宏大的避灾移民搬迁安置活动, 既是提高陕南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一条重要路径, 也是贫困山区加快摆脱贫困和推进区域均衡发展的有力举措。“将人口从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及时地搬迁出来, 既是一种彻底消除危险的举措, 也是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有效路径。 ”[7]移民安置活动已明显地改善了移民家庭以及村庄社区的生活生产条件,从而提升生活质量。

与以往不同的,这种不再是“简单地复制乡村” 的减贫举措,拥有投入较少、效果较好的特点。 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工程可在一定程度上对陕西的人口功能区进行重新调整,有利于这个区域的不同要素(社会、人口、经济、生态、资源、环境等)之间的相互协同发展,进而更好地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外移。 “通过推进移民搬迁可以有利于加快地区城市化、工业化、 现代化进程。 ”[8]这意味着,通过移民搬迁促进人口聚集,可以为山区城镇化提供现实路径。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通过移民搬迁,分类引导农民就地、 就近有序进城入镇,以行政推力,加速形成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是广大山区实现新型城镇化的有效路径。如果能够成功实施,可以加快促进秦巴山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加速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进而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三)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实施陕南移民搬迁是落实 “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陕南地区发挥生态优势创造了有利条件。推进陕南避灾移民搬迁,让生态脆弱区减轻环境压力,促进自然修复,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敬畏大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必然选择。 陕南地区避灾移民搬迁工程的推进, 既有助于加快推进当地的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也有利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以及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从长远角度来看,搬迁地居住者向城镇社区进行集中安置,有利于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压力的减轻, 对促进迁出区域生态修复以及山地森林化生态建设进程具有积极作用。也就说,“采取以农民主体、政府推动的方式实施陕南移民工程, 既是敬畏大自然和尊重自然规律的体现, 也是推动陕南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选择。 ”[9]通过移民搬迁实现“人退林进”的局面,可以有效促进陕南的生态功能恢复。 森林是生态的重要屏障,在当前生态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保护广大山区的林木、植被尤为重要。 通过移民搬迁,让群众住在生产生活条件好的人口聚集区, 降低群众对山林的过度生存依赖, 从根本上减少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扰动,可以保持一方净水净土。

陕南移民工程不仅较为有效地保障了山区农村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 对于陕南水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也有利。 陕南全部属于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水源保护地的范畴,通过发挥“行政力量与社会力量” 帮助那些在高寒偏远山区以及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生活的民众有计划地继续进行迁移, 不论是对于加强秦巴山区生态文明建设, 还是更好地保护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安全, 均具有极其显著的战略价值。 长远来看, 陕南地区避灾移民搬迁工程,通过推进水源区居住向城镇社区集中,提高了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减少农业农村面源污染, 从而促进山地森林化的生态建设以及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的进程,维护和增加了陕南地区的水源涵养能力。 通过移民安置活动,迁出区域的土地(含耕地、山林等)流转速度可加快,流转的程度能加深,从而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创设有力条件, 进而更好地推进当地农业向绿色化、现代化等方向发展。 此外,一些地方在移民搬迁安置过程中所采用的“山下建社区,山上建园区”的创新性做法,既提升当地的城镇化率, 又有力地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加快发展。

(四)加强政府与社会互动

推进陕南避灾移民搬迁活动, 让公共资源高效配置, 提高土地、 财政投入和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效益,是公共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以及集中财力惠民生、 办大事的创新之举。换句话说,通过移民搬迁整合公共资源,可以有效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村居民共同分享现代化发展的成果。人所共知,陕南山区群众居住分散, 如果还沿用以往的救灾和扶贫模式,那么解决基础设施问题成本高、重复浪费、 经济性差。 通过移民搬迁,告别穷乡僻壤,打破部门界限,统筹使用相关资源,推动公共财政与人口聚集同步同向,较好地发挥了资源聚集效应,探索出了加快“城”、“乡”融合、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条捷径。

“大规模避灾移民不仅仅是空间上的迁移 ,更是一次涉及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整合的过程。”[10]作为社会互动的一种表现及过程,市场的力量、行政的力量、 民众的力量以及社会的力量均可在避灾移民政策的实施中拥有一定程度上的呈现或表达。 为了拓展陕南移民工程的融资渠道, 由陕西省财政厅和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分别出资10亿元、20亿元, 它们还一同组建陕西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有限公司。 该企业采取了公司化的运作模式进行移民安置活动的资金筹集, 以更好地帮助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移民搬迁安置对象的房屋修建等各项工作全面展开。引导、鼓励和支持各种民间社会资本对陕南移民工程的积极参与, 这也成为了多种筹资模式的一种重要探索与表现。具有主动地、前瞻性的特点,将贫困山区、灾害多发区等不宜居住的村民迁移出来,从而力争实现“挖险根”、“拔穷根”的目的, 这相对于以往由于自然灾害发生后才展开移民活动, 可称得上是公共部门履行职能以及社会管理的一种创新性模式。与“应急式治理”或“滞后性治理”进行比较,该模式已从“滞后性”迈向了“前瞻性”,更加注重的不只是问题的“治疗”,而是对问题的积极“预防”,有效地预测到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并应用积极有效的一系列预防举措,可称为“预防式治理”。 这对于基层社会和谐有显著地促进作用,同时也是同类地区今后推进避灾移民活动的一种可供选择路径。可见,避灾移民搬迁活动有利于多方力量的互动与加强,促进和构建“预防性治理”模式。

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程的实施, 是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群众意愿的科学决策。它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恶劣地区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有效途径, 也是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加强生态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大举措。 在改善山区农民群体的生活及居住条件的同时, 对于经济发展要素的合理流动具有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它也是实现科学发挥、循环发展的根本举措, 对于促进社会建设与政府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将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二、避灾移民搬迁政策的消极作用

在多维度地分析了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安置政策的积极作用之后, 有必要指出其可能存在的一些弊端, 以便于更好地分析这项公共政策所可能带来的多面向的影响。一是如果相关制度安排不当,特别是仅仅在陕南地区每个县(尤其是每个镇)之内进行迁移,受到当地土地资源制约和生态环境承载力所限, 将会造成自然灾害因素的转移或搬家, 进而形成或引发新的和不可预见的环境、生态、灾害问题,这与避灾移民搬迁政策“挖险根”、保生态的初衷背道而驰; 二是政府推动下的大规模避灾移民搬迁行为和工程, 如果对山区移民搬迁对象的生计可持续发展问题不能够进行很好地解决, 将会造成大量的次生贫困人群及规模不小的脱离土地的失业农民,“拔穷根”的目的也难以实现;三是假如避灾移民搬迁工程所需资金筹措不畅, 特别是融资渠道和机制不够有效形成, 很有可能造成财政负担严重超出了地方政府和搬迁对象承受能力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出现“借 (负 )债搞搬迁 ”的现象 ,进而影响到政府的形象 ;四是如果移民搬迁安置的不科学、不合理,将致使移民搬迁安置对象和迁入地的原有居民群体在就业机会、 公共服务机会和自然资源分配等方面产生不必要的争夺, 从而可能引发较为严重的社会冲突和消耗,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五是如果山区移民搬迁政策执行不到位,特别是出现偏差、扭曲等现象,很有可能偏离移民搬迁的瞄准机制, 出现 “搬富不搬穷”现象,造成“穷人戴帽子,富人得实惠”的不公问题,进而削弱政策的预期成效。这些潜在或者说蕴含的山区移民搬迁问题, 对这项公共政策的执行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需要引起政策制定者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规避。

三、结语

篇4: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程的思考

摘要:白于山地区的移民搬迁是陕北地区从2011年开始实施的一项重大惠民工程,目前已经开展大约四年的时间,涉及搬迁居民39.2万人。本文通过分析和调查这一大惠民工程推行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旨在探讨出更加完善的、更具有适应性的举措。

关键词:移民搬迁;惠民政策;移民安置

陕北白于山地区的移民搬迁是陕西省委省政府实施的移民搬迁工程的重要部分。该项工程有利于推进陕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推进富民强省。从2011年开始,陕西省对白于山区39.2万贫困群众进行搬迁安置,预期十年。在“十二五”期间将搬迁安置6.23万户、26.8万人,其中榆林市20万人,延安市6.8万人。[1]然而此项工程建设任务重,工作量大,时间跨度长,移民类型多样,所需投资大,在推行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困难和问题。

1.白于山地区移民搬迁的背景研究

白于山区地跨陕北榆林和延安两市,是陕西三大贫困地区之一,长期阻碍了陕北脱贫致富的进程。农业总人口80.2万人。白于山阻挡了南来的温热气流,使得该地区干旱少雨,年均蒸发量是降水量的7.9倍,地表水资源紧缺,地下水埋深一般在300米以下,且多为危害身体健康的高氟水和苦咸水。

恶劣的自然条件,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得水土流失严重,地表支离破碎,曾被称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这里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发育程度低。文化、教育、医疗、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基建费用大,成本高。以省上规定的2000元贫困标准来算贫困面广,8个县90个乡镇有贫困人口48.8万人,占8县总人口的51%,覆盖面广。

鉴于此,走出环境恶劣的深山区 、开启富足安全的新生活都需要移民搬迁作为新出路。

2.白于山地区移民搬迁取得的成就

2.1 移民生活方式改善明显。移民安置点多数为集镇、规模较大的城镇或中心村以及新建居民小区。这些居民集聚区,基础设施齐全,教育、医疗、养老、居住条件良好。交通便利、物资丰富。移民生活实现了由农村向城镇、由贫穷向富足的迈进。

2.2 移民生产方式改善明显。务工养家和发展第二、三产业转变为主要生产方式,搬迁后多数移民种地务工两不误。既有忙时务农闲时务工的农民,又有务工为主兼顾务农的,有的则专职务工或者转而从事经营行业。总之生产方式多样,劳动强度明显降低,移民收入明显增加。当地地政府为了响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召,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支持移民发展专业种植和经营商贸餐饮、旅游运输等第三产业服务业。

2.3 移民的生活观念和社会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移民新村规划合理科学、功能齐备,搬迁户的生活习惯正在向着卫生健康的方向转变。社会观念和生活观念改变很大,以前很多人安于现状,不思改变,游手好闲,吊儿郎当,现在各个积极进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积极参加各种实用技能培训、寻找致富门路。出现了人人思富、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2.4 合理治理和开发利用迁出地。移民搬迁后迁出地出现了大规模的闲置,政府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迁出地的发展和利用做出了合理的规划。对生态破坏严重的地区进行治理和修复,退耕还林还草,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改善了白于山区的生态环境,不动摇地坚持封山禁牧的政策,退耕还林还草,大面积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减少了水土流失。

3.白于山地区移民搬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土地资源有限,建设用地紧缺,农民耕地减少。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在县城周围或重点镇、中心社区为移民搬迁审批面积大些的集中安置地非常困难,加之县城周边土地价格过高,县城人口较多。统一征用土地是集中安置移民搬迁的一大困难。部分地区的搬迁只能解决住房问题,导致了不少农民不愿意搬迁。因为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少,农民的增收更加缓慢。

3.2 土地审批程序复杂,产权政策不明确。目前土地上报的手续比较复杂,涉及多个部门,审批程序多,没有土地批复就不能动工,直接影响了移民建设的开展。搬迁后的房屋产权,迁出地的土地所有权等没有明确的规定。

3.3 搬迁安置资金紧缺。物价、工价的持续飞涨,增加了建设成本,县级政府资金压力越来越大。除了搬迁补助,县财政还要负责集中安置点的基础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大,地方财政压力大。群众自筹资金困难大,最希望搬迁的是夫妻双方在外经商或打工的低收入群体,搬迁中的自筹资金对他们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3.4 移民离开生养地方难。部分农户不愿放弃已经发展成规模的苹果、养畜等产业;原来凭借土地的补贴,例如退耕还林、草、粮食直补等随搬迁离开而没有,使农户不愿承担经济损失;有的老人对于进城没有兴趣,情感上不愿离开故土。部分农民习惯了农村的平房或窑洞,总觉得住楼房会限制他们的生活方式、没有办法饲养家禽。

4.关于白于山地区移民搬迁的意见和建议

4.1 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明确政策安民心。当地政府应灵活运用资源等优势,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农民无法按期支付自筹资金,政府可以将房子作抵押,每户贷款3-5百万元,逐年偿还,减轻群众的生活压力。政策应该明确,不能含糊不清,做到让广大群众踏实放心。耐心解释好群众有异议的问题,使群众有信心相信政府办实事的目的和能力。要进一步明确和增强对拆迁户的优惠待遇,搬迁群众的待遇不能差于城镇居民的标准。

4.2 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不断调整政策和方法。把工作分解到乡镇,对移民安置点的资金、住房、就业等进行具体规划和落实。了解已搬迁人员的生活状态,未搬迁人员的搬迁意愿,根据他们的需要调整住房结构。绝大多数农民都关心土地问题,而部分地区的搬迁却只能解决住房问题,农民多数依赖土地生存,这方面的不合理导致了不少农民不愿意搬迁。村民们觉得市政府应统筹规划,可以在榆林、靖边、定边、横山大片沙漠上治沙造田,给他们每人2亩地,农民有地种才能安心生活。

4.3移民搬迁工作不能急于求成,应该稳步推进。各地都应全面结合地实际,齐抓共管,做好本职工作,切不可为了政绩搞一些形象工程,把民生问题放在脑后。要实现稳扎稳打,为人民办实事,办大事。在土地审批、建房、资金、等方面各部门要齐心协力,互相配合,不推诿,的的确确为老百姓办实事。

4.4对于迁出群众的安置工作要做到全面。为了使得迁出群众能安心、放心地生活,必须帮助他们解决好迁入地遇到的现实困难,处理好生活和生存的各项安置任务。尤其是户籍制度的改革应加快脚步,当前农村人口转向城市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户口很难落在城市,所以子女上学、医保等落实困难,致使了很大一批村民不愿意进城。

5.结束语

通过调查分析,陕北白于山区的移民搬迁工程,在各级政府以及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推行的十分顺利,成绩显著。在发现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后,我们不断地调整策略,了解民情,争取做到每一份工作都表达民意。在不断地调查和调整中逐步实现农民的安居乐业,让这一项惠民工程实现划时代的影响。(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秦怡.陕北白于山区移民搬迁再调查:穷帽子能否摘掉[N].陕西日报,2012-4-22

[2]王维博.陕西拟十年移民近280 万人[ N].中国新闻周刊, 2011-06-21.

[3]郭一江, 韩宏. 告别灾害 陕南大移民 [ N ] . 文汇报, 2011 -02 -25.

[4]陕西人民政府. 2014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R]. 陕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2014 - 01-14.

篇5: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程的思考

陕政办发 〔2011〕111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明确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资金筹措渠道,规范陕西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有限公司的运行机制,确保全面完成《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2011-2020年)》目标任务,经省政府同意,现将《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建房资金筹措方案》和《陕西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有限公司运行机制》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并切实做好相关工作。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十一月八日

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建房资金筹措方案

为了加强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建房资金的使用与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2011-2020年)》和《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施办法(暂行)》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方案。

一、资金总需求

据统计,在十年规划期内,陕南地区确定移民搬迁共计63.54万户240万人。其中:特困户4.23万户,集中安置户45.66万户,分散安置户13.65万户。集中安置户中选择60平方米住房的为0.77万户;选择80平方米的为2.85万户;选择100平方米的为42.04万户。按每平方米1200元测算,共需资金688.7亿元,其中搬迁居民按政策出资266.1亿元;省、市、县补助资金191.2亿元;五保户、特困户通过省级基建渠道安排6.9亿元;各专项资金整合189亿元。土地收益、配建商品房筹措资金35.5亿元。

二、各专项资金整合来源

原定专项资金整合以县为主,现调整为以省整合为主。整合来源为:

(一)从2012年起,在中省扶贫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3亿元用于陕南移民搬迁工作;

(二)在以工代赈异地搬迁资金中每年安排1.2亿元;

(三)在中省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中每年安排5.2亿元;

(四)在土地开发整理和中省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中每年共计安排7.5亿元;

(五)在退耕还林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2亿元。

以上专项资金每年整合18.9亿元,十年189亿元。

三、土地收益、集中安置点配建限价商品房筹措资金部分

各县从盘活土地收益、集中安置点配建限价商品房等政策中解决35.5亿元(每年3.55亿元)。土地收益比例、配建指标每年专项下达。

另外,省政府还将积极争取陕南搬迁列入国家生态搬迁规划并享受相关政策;发挥政府的导向调控作用,积极组织质优价廉的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以降低建设成本。

省财政厅要根据上述意见每年及时调拨资金,并会同税务部门制定移民搬迁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有关财税优惠政策。

四、资金管理

建房资金须专项用于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房建设,实行专款专用,专项管理,单独核算,不得截留、挤占、挪用。

(一)陕南地区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建房资金管理,坚持以“项目管理”为龙头、“资金管理”为核心、“制度建设”为保障的原则,完善财务管理机构,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二)涉及专项资金整合的相关省级部门,在制定中省专项资金项目计划时,要足额预留用于陕南移民搬迁的资金,确保整合资金落实到位。

(三)各级财政要按每户3万元的标准足额落实财政补助资金,其中市、县财政每户补助的1.5万元,由市上根据各县财力确定分担比例并监督落实到位。

(四)对陕南移民搬迁安置户,要逐户建立信息档案,并纳入全省住房信息管理系统,实行信息化管理;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对所有移民搬迁安置工程实行项目开工前审核备案和竣工后统一验收制度。

陕西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有限公司运行机制由省财政和省有色集团共同出资注册组建的陕西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搬迁公司),是解决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启

动资金、保证工程标准和质量的重要平台。其主要职责为:在省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的具体领导下,承担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程所需建设周转资金的筹措;选择并代建适量的移民集中安置点,示范引导移民集中安置建设的规范化;搭建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程信息平台,负责收集和整理搬迁户、移民安置房及相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有关信息,为陕南地区各级政府后续移民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档案资料。

公司运行机制如下:

一、项目审查

(一)对所有申报启动资金的安置点规划方案、设计图纸,以及项目的立项、用地、灾害评估、环境影响评价等前期手续进行合法合规性审核,确保选址安全、规划和设计标准、和人口规模相匹配的公共设施以及项目责任主体,用地、环评等相关手续的合法合规。

(二)确定项目建设责任主体,审定项目建设实施主体,落实项目建设责任人。

二、资金预算

会同有关单位审核每个项目的预算,以及项目建设责任主体、实施主体提交的项目资金平衡、配建房建设、投入资金回笼等方案,确保安置房和配建房数量、启动资金和回笼资金的核定实现资金平衡。

三、资金拨付

搬迁公司根据已确定的项目建设方案和投资预算,在与市、县签订三方合同的基础上,及时拨付启动资金,并按合同约定、项目进度及时足额拨付资金,确保项目顺利施工。

四、监督管理

搬迁公司会同相关部门,对移民搬迁工程拨付的资金使用、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实行监管,发现问题及时通知项目建设责任主体,督促其整改并对结果进行验收,确保建设资金规范运行、工程质量达标和安全生产。

五、资金回笼

在项目建设到一定阶段具备资金来源后,搬迁公司对投入的建设资金可分期回笼,并快速周转、循环使用。资金回笼后,及早谋划和部署新一轮的项目建设,确保项目建设有计划、不间断地推进。回笼资金主要包括安置群众缴纳资金、省市县补助和统筹的资金,以及配套限价商品房的利润部分。

六、其他要求

(一)搬迁公司的资金运作模式须按照“封闭运行、快速周转、保本微利、不亏不赚”的原则运行。搬迁公司投入的资金、搬迁户按规定缴纳的建房资金以及各级政府整合、统筹的各种资金必须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专账核算。搬迁公司要积极配合审计、监察部门,对项目建设资金的管理使用加强监督。资金下拨、工程进展等情况按月统计,及时上报。

(二)搬迁公司可在陕南地区各县选一代建安置点,按上述运行机制投资自建,作为示范引导,规范操作。其他各安置点主要以县为主建设。

篇6: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程的思考

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是从根本上消除自然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威胁、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的宏伟而艰巨的民生工程,也是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今年5月,省政府在安康召开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会议之后,我县各级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群策群力,迅速将此项工作纳入全县重大民生项目之一,按照省市决策部署,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加快实施,从人、财、物等力量上给予重点保障,努力克服任务、时间和资金上的巨大压力,按计划完成了任务,移民搬迁工程取得积极进展。

一、全县陕南移民搬迁工作主要情况

(一)搬迁任务。按照《规划》,我县未来10年要整合运用地质灾害避险移民、洪涝灾害避险移民、扶贫移民、生态移民四种搬迁安置方式,以县城和重点集镇为中心规划布局集中移民点,以减灾减贫为目的确定移民搬迁类型和对象,以集中安置、上楼安置为手段,完成移民搬迁安置10352户40467人,每年实施规划总量10%的移民搬迁安置任务,10年全县规划建设50个100户以上的集中安置社区,集中安置8800户,分散安置1552户,分组织实施,实现“搬一批人,建一个社区,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群众”。

(二)搬迁目的。移民搬迁是手段,脱贫致富是目的。陕南移民搬迁就是着力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或养不旺一方人的问题,破解扶贫—脱贫—返贫—再扶贫恶性循环怪圈,从根本上解决山区群众安全隐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共享社会各类公共资源,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加速脱贫致富,为加快城镇化建设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动力。结合我县实际,移民搬迁主要瞄准五类人群,即:受滑坡体、泥石流、尾矿库威胁区域的农户;长期受洪水灾害威胁的农户;居住在高寒边远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脱贫致富奔小康无望的农村贫困人口或低收入人口;对历史文化遗址、风景名胜区和生态环境有负面影响和潜在威胁区域内的农户;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搬迁的农户,(三)规划选址。坚持“两靠三近三避”原则,即安置区域尽量靠近城镇、中心村,近路近电近水源,避河道、滑坡体、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区,尽可能方便搬迁农户生产生活,确保搬迁群众居住安全。对于集中移民安置点的建设规划,应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综合考虑水电路视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以及污水垃圾处理、新能源利用、综合防灾减灾等配套设施建设,做到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方便群众;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为移民后续发展预作安排。

(四)建房标准。坚持小面积、广覆盖、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集中安置每户宅基地用地控制在0.2亩以内,分散安置每户宅基地用地控制在0.25亩以内;中心城镇有商业价值的安置区,应尽量减少宅基地面积,相应增加生产用地面积,同时保证公共设施用地。集中安置分别按照60、80和100平方米三种户型进行设计,移民户分别承担1万元、2.5万元、4万元建房资金,剩余建房资金由省市县三级政府补助。分散安置户每户补助3万元建房资金;特困户每户按30至50平方米的标准,由政府免费提供住房;五保户实行集中供养。移民建房坚持实行“统规统建、统规自建、分散自建”三种形式,集中安置应达到总户数的80%以上。

(五)资金投入。实施移民搬迁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就今年实施情况看,我县搬迁群众申请的住房面积平均在100平方米,建房造价平均1100元/平方米,每户安置房成本造价11万元。由此推算,我县2011年搬迁安置1035户,需要投入建设资金1.41亿元。其中:安置房建设资金1.06亿元(包括分散安置每户补助3万元)、移民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450万元。减去农户自筹和省财政补助部分5152万元,需市县两级落实安置房建设补助资金5550万元、移民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450万元。加之物价、工价上涨等因素,建设成本将逐步增加,资金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六)安置形式。移民搬迁安置采取三种形式进行:一是分散安置与集中安置相结合,以集中安置为主。积极引导农户向基础设施较好,社会公共服务齐全的城区周围、集镇和较大的中心村聚集。二是无土安置与有业安置相结合,以有业安置为主。应千方百计为迁入户创造多种就业机会,移民安置小区和集中点建成后,公益岗位应优先安排给生活困难的搬迁户群众,积极引导迁入户从事三产或搞劳务,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三是镇内安置与跨镇安置相结合,以镇内安置为主。略阳受土地承载能力的限制,应坚持镇内有计划安置和跨镇有组织安置结合起来,引导搬迁对象投亲靠友,自行联系向条件较好的镇迁移,拓展移民安置空间。

二、在移民搬迁工作中的主要做法

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能否达到安民惠民富民的预期目标,关键要有一套切实过硬的工作机制与稳定持续的资金投入,以保障和推动工作任务落实。目前,全县已启动实施11个集中移民安置点,截止目前,已完成建房主体工程590户,分散安置完成135户,各项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总结其做法,主要有四点:

一是上情下通抓好启动准备。在宣讲政策的同时,深入了解基层干部对此项工作的意见建议,以及广大群众对易地搬迁、上楼安置的想法和意愿、困惑和需求,为制定配套政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县上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召集各相关部门一把手,先后召开三次座谈会、五次专题会、两次常务会、一次常委会,研究推进落实的有关政策措施,制定出台了11个具有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用来指导全县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保证了思想统一、政令统一、措施统一,为更好更快推进工程建设创造了先决条件。

二是健全组织机构推动落实。按照“县镇联动、县负总责、镇抓落实、移民到村、责任到户、搬迁到人”工作责任制,县上成立了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监督陕南移民工作的具体实施以及计划编报、项目审批、资金监管、项目验收和档案管理等工作。明确镇政府为陕南移民搬迁项目建设主体,各相关部门为整合项目建设主体,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实行县级领导抓点、县直部门办点工作责任制。县政府督查室采取逐月通报制度,灵通信息、反馈问题,推动工程进度。

三是从严甄别确认移民对象。本着群众自愿、避灾优先、贫困户优先、公正公平的原则,以县级移民台账为依据,进村入户实地调查核实。对核实出的移民对象,经过县镇村三级三榜公示、逐级审查确认后,逐户填报“四表一册”(安置对象摸底表、申报审批表、公示情况登记表、搬迁安置对象汇总表、搬迁安置对象审批花名册),分送水利、国土、扶贫、林业、交通等部门审批盖章,要求“谁签字、谁负责、谁把关、谁负责”,不留隐患,公平、公正地贯彻执行移民政策。

四是整合项目资金齐抓共建。为破解陕南移民资金紧缺问题,县上动员中标企业垫资建设,并在安置点配建门面房,由镇政府与建设企业协商处置,所得资金用于弥补住房建设资金缺口。在安置点配套项目上,实行“切块包抓、部门包建”责任制,明确包建部门、责任领导、完成时限,由发改、民政、国土、交通等11个部门和单位按照切块承建方式,分别包建全县11个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护坡挡墙、防洪河堤、街道硬化、绿化亮化、综合市场、社区中心等配套项目。截止目前,总计筹集落实集中移民点安置房建设资金6065万元,占规划总投入的55%,落实移民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450万元,占规划总投入的65%。其中:县级财政配套资金已划拨1450万元、市政府预借资金已划拨2815万元,搬迁户出资1800万元。

三、目前移民搬迁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从推进实施情况看,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困难:一是农户对上楼安置有顾虑。在今年启动实施的11个集中移民安置点中,多数农户对上楼安置是又喜又怕、心存顾虑。喜的是,通过政府兜底建房上楼安置,可以彻底摆脱恶劣居住环境,居住方式向城镇化迈进,享受比原居住地更加优厚的配套设施公共服务;怕的是,上楼安置后,将彻底改变他们的生产生活习惯,且失去了以往传统生活资料的依托,增加了生活额外开支。二是无土安置带来生计困扰。多数农户之所以寄希望于有计划、有步骤的移民搬迁以解决生存发展问题,是因为多数农户家庭收入处于中游或较低水平,无力在城镇购房,且收入的一大部分来源于种养业。而无土安置意味着将改变他们的收入结构,要通过参与二产、三产增加收入,要维持这样一种收入结构,一靠农户本身发展能力,二靠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活跃程度,三靠能够足够吸纳就业的用工平台。这三个方面对于一个山区贫困县来说,无疑都不是在短期能够彻底解决的。三是特困群众搬迁难度大。在前期移民对象审核确认中,各镇反应较多的就是特困群众的难搬迁的问题。特困群众往往穷家难舍、故土难离,加之文化程度较低,思想观念保守,经济条件又很差,无力承担建房自筹资金,致使特困群众搬迁意愿不甚强烈。四是基础设施项目整合难。集中安置点的难点、重点是基础设施配套项目的落实问题。今年11个安置点必需的基础设施经匡算,需要投资4300万元,但县一级可供整合的项目十分有限,且许多涉农项目省市一级是带帽下达,配套项目实施难度很大,特别是安置点水电入户、道路硬化、绿化亮化、网络电视等项目,缺乏项目支撑。

四、加强全县移民搬迁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是移民搬迁安置形式应多样化。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实施移民搬迁。对一部分有能力、有条件的农户安置到城镇居住和就业;对移民搬迁量大而且集中,土地资源相对宽裕、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集中建设一批移民新村;对移民搬迁量少且较为分散、自然条件受限、土地资源紧缺、基础设施相对较差的地方,鼓励群众选择避险安全的地方自主建房,或投亲靠友、或就近选择和依托经济条件较好的中心村进行迁并;对于两项制度衔接中识别出的特困群众,由政府兜底解决住房问题。

二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积极呼吁和大力倡导略阳籍企业家、社会名流、各界爱心人士关注陕南移民、支持陕南移民,建言献策、出资出力。对集中移民点实行政策倾斜,通过制定出台项目整合刚性措施,加大中心村、城郊村能源、交通、水利、生态、优势产业建设以及以农村医疗、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力度,强化移民后期扶持基金管理,做好配套服务。对家庭困难的移民户落实1至2名县镇干部结对帮扶,并优先安排扶贫贴息贷款,缓解移民生产资金紧缺问题;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孤、鳏、寡”,“痴、呆、傻”,“盲、聋、哑”等弱势移民,建议全部纳入农村低保救济行列,实行救助式帮扶。

三是强化持续增收能力建设。结合小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和食品医药园区建设,提供适合农民就业的岗位,优先安排移民就业;结合“三大支柱产业,四大区域项目”,充分运用农业、林业、扶贫等产业扶持政策,拓宽移民增收渠道。对每户富余劳动力的移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让移民掌握一门以上在农业领域之外就业的技能,使得70%以上的移民劳力能够在城镇等农业之外的领域找到一份靠技能挣钱的工作,与广东、福建、浙江等发达地区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做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富裕一家,带动一村,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上一篇:洛河镇中心小学开展海洋科普教育情况报告下一篇:在职研究生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