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山东省部分地区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2024-05-02

对山东省部分地区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状况的调查与思考(共5篇)

篇1:对山东省部分地区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强力推进正规化

全面提高战斗力

——对山东省部分地区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丁文俊1 袁春瑛2 曹延彬3

摘要:2007年暑假,我们对山东省部分地区公安机关正规化建设的现状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了组织机构设置、教育训练、执法执勤、内务管理、监督制约、警务保障等方面的情况,在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警务职能、组织结构、勤务方式、工作标准、经费保障及民警养成教育等设想,以期对推进正规化建设产生有益的影响。

关键词:公安队伍 正规化建设 对策

公安机关正规化建设是公安队伍建设的主线。2007年暑假,我们对山东省有关地区公安机关正规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的方法与步骤是:搜集和分析有关政策、文献与实践资料——选择典型调查地点——编制集体与个人调查问卷——组织集体测试和个人问卷填答——实地参观与访谈——测后问卷统计与分析。本文将概括反映主要调查情况,并对正规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向予以探讨。

一、个人问卷统计情况

按照规范化管理理论要求,参照《2004-2008年全国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纲要》和公安部2007年5月制定的《全国示范公安局正规化建设水平评估办法》,我们自编了面向组织的“集体调查问卷”与面向民警的“个人调查问卷”,内容主要由组织机构设置、教育训练、执法执勤、内务管理、监督制约、警务保障等组成。题目中,既有选择式封闭问题,也有可反映个别情况的主观性开放题。集体与个人问卷的题目内容基本一致,以期通过对比分析获取客观情况。

在由各地有关部门填答集体问卷的同时,以年龄、性别、警种、警龄、职务等作为随机抽取测试样本的标准,分别在派出所、刑警中队、县局、市局等部门组织测试对象共计360名,当场进行不计名问卷填答,共收回有效问卷294份。被调查人员中,男性246人,占83.4%,女性48人,占16.6%,年龄多集中于30-40岁之间(45.8%)。其中,行政级别为处级的2人,占0.7%,科级32人,占10.9%,,科级以下259人,占88.4%;拥有本科以上学历者151人,占51.36%,拥有专科学历者121人,占41.16%,高中及以下学历者22人,占7.48%。问卷有效回收率达81.6%,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当场收回问卷后,我们对“双盲”式填答的结果,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了数据处理与分析。

(一)组织机构情况

66.4%的民警表示其工作机构内部人际关系比较和谐,但对部门设置情况看法不一:49.7%认为比较合理,符合公安工作需要;37.8%认为不太合理,需进一步精简部门;12.6%认为很不合理,多数部门应合并办公,更好地下沉警力。对于领导干部的整体素质和任免方式:多数认为基本适应当前形势任务要求;14.7%认为当前的考任制度有些流于形式。对于民警招录工作:46.43%认为存在重学历不重能力和专业不对口现象,56.43%认为新警上岗前需重新培训。

(二)教育训练情况

丁文俊(1964——),女,山东警察学院专业基础部副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管理与心理。

袁春瑛(1977——),女,山东警察学院专业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为管理与经济。3 曹延彬(1975——),男,山东警察学院专业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为管理与警学。84.6%被调查者表示所在单位每年组织人人参加的公安业务考核;集体组织学文件、读报纸;偶尔也开展休闲娱乐和社会公益活动。21.0%因工作太忙无暇学习。多数认为应加强法律常识(80.85%)、体能训练(62.14%)、侦查、审讯等业务技能(54.29%)、犯罪心理学(46.10%)及警察心理自控(40.43%)等传统培训内容;新形势下,还应增设管理学、社会学、群众工作方法、应用写作等方面的专题培训。

(三)执法执勤情况

目前的工作状态:80.9%表示自己积极进取,能够超额完成任务;13.2%满足于完成领导交办任务即可。究其制约积极性的因素,60%是岗位知识和经验缺乏,想多干但不知如何干;18%表示与领导缺乏沟通,干了工作领导不认可,干了不如不干。

当前公安机关履行法定职责方面,58.6%认为较以前有很大改观,但在日常执法执勤中仍存在以权谋私、滥罚款、案件降格处理、粗暴执法及刑讯逼供等违法违纪现象。当前公安队伍中出现个别“败类”的原因:57.24%表示是因对协警人员管理不善,23.68%认为是部分民警特权思想严重,缺乏为民服务意识,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没有严格落实。

(四)内务管理情况

管理民警的有效方式依次为:制度约束(86.01%)、学习教育(53.15%)、开会要求(52.45%)、典型示范(32.87%)。为调动民警的工作积极性,被调查者表示当前采取的主要方式依然是物质奖励(72.34%)和提拔晋升(62.41%)。所在单位内务管理的突出问题:31.13%认为是奖惩失当;25.83%认为管理制度不健全,岗位职责不明确;1.3%表示没有任何岗位工作规范说明,全凭经验传授;15.89%提出党组织生活过少,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不够。民警不守纪律的表现,主要是着装不规范(32.89%)和公车私用(35.14%)。

(五)监督制约情况

当前各地公安机关均重视接受社会监督,方式各异。如创建警务网页、创办“警务公开栏”、设立局(队、所)长信访接待日、聘请特邀监督员等。内部监督方面,78.3%表示内部制度健全,上级对下级监督基本到位,下级对上级监督有待提高。对于公安部“五条禁令”等规定,几乎所有答卷者都了解具体内容,但仍有极个别民警明知故犯受到处分。

(六)警务保障情况

52.6%表示喜欢警察职业,但压力太大,希望减轻负荷,提高待遇;44.1%表示热爱警察职业,珍惜岗位,作为终生事业,甘愿奉献。73.7%每天工作时间平均10小时;41.4%认为民警的基本民主权利没有得到充分尊重;令59.2%的民警欣慰的是当遇到实际困难时,所在组织大多能够主动积极地帮助解决。被调查民警月收入大多集中于1000-2000元之间,少数经济落后地区7.9%的民警月收入不足1000元。处于当地中等收入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总体工作目标、集体价值观、公安机关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本局加强和谐警营和警民关系建设制度与措施、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或平安建设大局的举措、近几年最有特色或实效的工作措施或经验、奖惩制度等方面,集体答卷和个人答卷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说明部分民警对全局性决策与制度的具体内容和精神实质不够关注与理解。

二、正规化建设的成效与启示

调查后对各种情况的比较分析表明,所调查地区基本都已根据上级要求制定 了正规化建设统一规划,并按照标准化、制度化、一致化的思路,立足各地实际制定了操作性较强的实施方案,对民警的行为作了全方位和全过程的规范,在此基础上抓点带面,扎实推进,取得了成效。

(一)基本设施正规化

为深化“三基”和“金盾”工程建设,各级公安机关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加大物质投入,量力完善“硬件”。所到之处,各类警用装备、防护装备、通信网络设备、技术器材及办公设备等基本满足需要;“金盾工程”建设和刑侦指纹自动识别系统、技侦两网、网络安全监察系统“三大建设”正在进行;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公安单警装备配备标准》规定的民警执勤设备正在配置;办公环境整洁,用品有序,标识、装备、编号、台帐等统一。许多警务大厅和社区警务室内还设置了饮水机、电子显示屏、空调、公用电话、复印设备、休息和办公桌椅以及办事程序、办事指南的看板、明白纸、便民箱等,体现出人性化服务理念。潍坊市严格按照公安部建设规范要求和特大型一级看守所标准,总投资2800万元,建成了占地140亩,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标准押量1800人的现代化新型监所。其布局合理、设计科学、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共有各类监室97间,管教、医务、健身、文化、学习、生活等各类功能房配套设施完善,配备有全方位数字监控系统,监室内安装了地暖设施、热水供应系统、电教设备、在押人员受虐报警装置等人性化管理设施,在提高规范管理水平和安防能力的同时,在押人员的合法权益得到了应有保障。所内建有整洁宽敞的办公楼和服务设施先进的警务、提审大厅,在全监所制作悬挂了规格统一的标识标牌和规章制度,并配备有各项警务公开设施,达到了正规化建设规范要求,提高了执法透明度。

(二)教育培训正规化

为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各地都十分重视民警教育培训。一是强化政治理论学习。通过组织学习文件、读报纸、上党课等多种形式,将政治思想工作的各个环节纳入制度化轨道。二是按照“三懂四会”的要求开展业务培训。培训以岗位练兵、专题培训、每周定时集中学习等方式为主,同时“训考结合”,将培训情况纳入等级化管理考核,不合格者会受到调离岗位等处理。集体问卷的填答表明,多数民警能够坚守岗位,胜任工作,基本养成了文明、高效的工作作风。潍坊市公安局以建设全国同类城市一流的公安培训基地为标准,2005年10月起分三期动工修建市局培训基地。规划用地120亩,总建筑面积43500平方米,建设总投资8000万元。目前一、二期工程全部建成并启用,可同时容纳600人参训。他们还制定了《2006-2010年潍坊市警官培训基地工作规划》,确定了基地“教学、交流、科研、服务、实践”五位一体的工作定位。基地揭牌启用以来,已举办培训班64个3100人次。寿光市局投入200万元,分4批派出200余名民警到清华大学进行脱产培训,重点学习领导与管理科学、公共关系与信息传播理论、法学与现代警务的前沿问题。这种培训模式,领导重视程度之高、投入之大、培训人员之多在全省乃至全国公安战线是首家。

(三)信息警务正规化

为实现“基础工作信息化、信息工作基础化”目标,各地以科技强警战略为指导,以“警务综合信息系统”为载体,以公安基础信息和相关社会信息采集为基础,依托公安信息通信网络和公共应用支撑平台,建立和健全严密、高效的信息化工作机制,有效整合信息,激活相关资源,将信息应用引入打、防、管、控各个环节,使警务综合信息系统延伸到基层一线。东营市以建立符合公安实际的“警务工作信息化、信息工作网络化、网络运转实战化、实战工作高效化”的现 代警务运行机制为目标,07年在全市开展“全警信息大采集”百日会战,集中精力抓好开展网上作战、网上管理、网上服务和网上办公等“四个方面应用”和源头信息的采集录入、网上信息的流转传输、信息数据的入库存储、各类资源的整合加工、研判成果的实战运用“五个重点环节”,以此推动信息警务工作机制的全面实施,建立信息采集录入管理工作、信息应用工作和考核、奖惩工作“三个机制”。潍坊市完成了“三级网”升级改造,全部开通了“四级网”,目前全市百名民警拥有联入公安网计算机80台,公安主干网的覆盖率达到97.7%。把信息采集和录入作为基层民警的日常工作和基本功,形成了全警采集、全警录入、全警共享、全警应用的新型信息化警务格局。临朐县公安局要求将信息化渗透到公安工作中的每个领域、每个方面,由民警自行研发了案件查询系统和警民互动信息系统。前者可进行各类案件信息查询和同类情况比对及智能分析;后者供群众利用手机和小灵通,按照“便民服务卡”上公布的数字代码,进行公安业务咨询、发布预警和防范信息、提供联动式救助服务、反馈案件办理和审批项目情况、接受短信报警和违法犯罪线索举报,也可作为服务企业绿色通道等。加强了公安信息资源整合与研判,实现了信息互通、工作互动,信息共享、综合查询,提高了公安机关信息预警、导侦、导控、导防的能力。

(四)内部管理制度正规化

各地均以建章立制作为正规化建设的出发点,按照《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公安机关窗口单位服务规定》等要求,制定了一系列规章措施。从内务卫生、警容风纪、接待群众、值班备勤等基础性环节入手,规范民警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并以完善考核制度为重点,以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为目标,对民警定岗位、定职责、定标准,健全执法资格认证升级制度,探索建立符合公安实际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与个人利益挂起钩来,不断提升队伍管理水平。潍坊市公安局结合公务员法、市委决策体系建设意见等,建立了定性与定量结合、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结合、领导评议与民警评议结合、内部评议和外部评议结合的评价体系,保证各项工作高效完成。东营市公安局坚持突出工作重心和鼓励创新突破,以整合、统一各种考核,归口分解指标、便于操作,上下互评、双向互动为原则,进行主要公安业务和队伍建设“双达标”量化考核,促进了队伍建设。安丘市局对传统人事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在全局实行了民警退回制度,即局直各单位、各派出所的主要负责人,有权将不适合在本单位工作的人员退回市局政治处,被退回的人员,与原单位彻底脱钩,人事关系转至政治处,由政治处组织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培训结束,以一个月为期,采取双向选择办法,由本人在全局一线单位自行联系工作岗位。实行退回制度后,民警“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忧患意识明显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和队伍的向心力明显增强,工作热情空前高涨。

(五)内外监督正规化

各地均非常注重内外监督。在双重监督下,民警工作作风不断改进,只有极少数民警因违法乱纪受到惩处。同时,为加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各地建立了若干以民警名字命名的社区警务工作室,充分发挥“家门口的派出所”的作用。东营市公安局坚持领导接待日制度,开通局长热线、户籍热线,实行窗口单位“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延时服务制”、“绿色通道制”、“上门服务制”,开展警民相约警务室、“预警信息通报”、“警务公开”、“送法下乡”等活动,加强了警民和谐。潍坊安丘市公安局研发开通了案件在线查询系统,将公安机关办理的各类案件的受理情况、调查进展及处理情况,通过互联网予以公 布,案件当事人凭案件编号和身份验证,可以上网或发手机短信查询,增强了执法透明度,方便了群众。

(六)从优待警正规化

坚持从严治警的同时, 各地积极落实从优待警措施,并借助社会各界力量,完善警务保障。潍坊和东营公安局均专门成立“民警执法权益保障委员会”,维护民警正当权益。东营市公安局建立经常性思想工作机制,经常与民警及其家属谈心谈话、沟通联系,定期分析民警思想状况,解决实际问题,确保民警身心健康。同时,采取了专家讲座、咨询、开设心理健康网站、落实民警休假、体检等措施,并计划逐步建立全市公安民警心理疾病预防和心理危机应急干预机制,加强民警的心理行为训练和身心健康保护。

(七)标杆导向正规化

提拔晋升历来是民警关注的焦点。各地均在此问题上坚持体现原则性,注重层面性,把握平衡性,尽最大努力解决民警的职级待遇。首先是坚持公道正派的用人原则不动摇,严格按照干部“四化”方针,公道正派选人,选公道正派的人,最大限度地尊重民警在选人用人上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凭实绩用干部,以作为定地位,切实把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民警选拔到领导岗位上,坚决把不想干事、不能干事、干不成事的干部随时调整交流。同时,针对每个民警干好工作、追求尊重、实现价值的良好愿望,注意正面引导,保护民警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归属感,为个人进步发展搭建发展舞台。潍坊和东营的几个县市公安局还采取“冷岗热待”方法,把在看守所等基层艰苦岗位上作出突出成绩的同志,作为提拔重用的重点对象。同时,树立了多个爱岗敬业的个人和集体标兵。如,利津县看守所建所46年“双安全”,无一起安全事故,无一名民警违法违纪,先后获得荣誉称号30余项,被国务院授予“模范看守所”荣誉称号,是继“济南交警”之后山东省第二个被国务院授予荣誉称号的单位。东营市发起了向利津县看守所学习的活动,学习他们甘于平凡、无私奉献的立警理念,依法行政、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创新理念,严谨、细致、扎实的管理理念。要求广大民警始终保持无私奉献、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盯住高目标,树立高标准,把心思用在唯旗是夺上,把力量使在干事创业上,把作风拧在争创一流上,不断开创公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三、当前正规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三期”之中,公安机关的工作压力增大。突出表现为,一是服务压力大。一方面,警力严重不足。当前发达国家平均警力与人口的万分之三十五,我国平均比例为万分之十一。调查发现,部分地区警民比例不足万分之八,有些县级公安机关甚至不足万分之五。一线民警任务尤为繁重,如某社区民警要负责13250常住人口的治安。远远超出了公安部每人负责1000户、3000人的标准。另一方面,“110”接处警的相当部分不属公安机关职责。“110”的社会联动事实是“联而不动”,公安机关包揽了一些本该由有关职能部门和乡村、居委会等基层治保、调解人员做的事,成了事实上的“多管部”。过多的服务承诺与服务忌语,过强的服务时限,使得一些民警对“服务”一词非常敏感和畏惧。二是执法压力大。公安机关相继出台了执法责任制、执法过错追究制等一系列措施,民警一旦“触电”,必受处罚。而对民警正当执法权益的保护却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同时,《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公安机关公务用枪管理使用规定》等法规和规定的操作性差,大多数地方“刀枪入库”。民警普遍存在“怕执法、怕出事、怕受处分” 心理,在应对违法犯罪及开展群众工作中有时底气不足、方法不当。三是检查监督压力大。目前,公安机关内部和社会各界对民警的监督渠道越来越多,监督范围越来越广,工作要求越来越高,评估指标越来越多,许多民警坦言“岗位知识不够用,缺乏工作经验,新要求太多,新标准太多,检查考核太多,经常怕出错,怕落后,怕干不好”。

被调查民警认为,在日益增大的压力和逐步提高的要求之下,正规化建设在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第一,机构设置不够科学。部门过多,职能划分过细,交叉重叠、多头指挥,难成合力,也阻碍警力下沉。第二,人事管理不尽合理。除警力不足外,新录人员因专业不对口而进行的上岗前职业培训提高了用人的潜在成本;个别地方的干部竞争上岗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竞争激励机制尚不健全,民警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起来。第三,业务培训不太深入。应丰富培训内容,从社会聘请专家学者开设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专题讲座,提升民警的综合素质。第四,警务信息利用不够充分。信息处理软件互不统一,职能部门和地区之间的“信息鸿沟”和“信息孤岛”现象依然存在,影响了更大范围的信息共享;民警进行警务信息的收集、研究和分析的意识和能力和信息质量仍需提高。第五,绩效考核机制不太完善。现行考核制度虽基本起到了相对量化式的奖优罚劣作用,但因公安工作的复杂性,使得绩效考评的目标确定难、量化难、分解到位难的问题始终没能很好解决,且在具体操作中也有偏颇。如:在目标的选取上,上级管理部门制定的具体目标与基层的实际状况未必相符;在目标的分解上,仍存在“一个部门承担几项目标,一个目标由几个部门承担”现象,各部门之间缺乏统一和协调,甚至要求不一致,使基层公安机关无所适从;在考核内容上,指标内容不甚全面科学,评价体系不够系统公正;在考评结果上,忽视考评对象环境差异和职责任务上的不可比性,考评结果难以符合客观实际,影响考评结果的公平性和可信度,甚至产生负面作用。第六,经费保障不够有力。自1998年中共中央作出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以及不再从事经商活动的决定后,公安机关的经费主要由同级财政拨款提供。经济落后地区由于财政吃紧,常常无法保证及时财政拨款。公安机关近半的经费得不到及时的财政保证,临时追加比例很高。为弥补经费缺口,各地公安机关尽其所能,采取各种途径,如罚款补充,企业援助,临时借款等。筹措经费耗费了基层领导的大量精力。同时造成急需的公安科技装备缺乏,交通通讯、侦查技术手段落后,侦防违法犯罪能力较低,很多地方仍主要靠“人海战术”和“经验处理”工作。

四、推进正规化建设的思考

规范化管理的十大目标要求是“决策程序化、组织系统化、业务流程化、管理行为标准化、奖惩有据化、绩效考核定量化、权责明晰化、目标计划化、措施具体化、控制过程化”;著名的麦肯锡“7-S”系统思维模型认为,任何管理都应从共同理念(Shared Value)、战略(Strategy)、结构(Structure)、体制(System)、风格(Style)、人员(Staff)和技术(Skill)七个维度中的“软S”和“硬S”两大方面要素进行设计,以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发展变化。在正规化建设的推进过程中,应在公安部“四统一五规范”等标准要求下,综合考量以上目标和要素,特别注重以下方面。

(一)立足长远,常抓不懈

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既是一个战略命题,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只有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境界。因此,在正规化 建设过程中,必须把现实的紧迫感和长远的使命感结合起来,不单纯追求眼前政绩,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形象工程,不单一要求形式上的统一,应在争取达标的同时,结合当地实际,从战略管理流程、组织人员保障和制度保障等多个方面,科学规划,扎实推进,不断取得新突破,赋予新内容,实现新跨越,促使公安工作持续发展。如,东营市公安局确定了近几年正规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即力争逐步实现“六化”建设(组织机构警队化、教育训练职业化、执法执勤程序化、内务管理标准化、监督制约社会化、警务保障现代化),全面建立六大体系(保障依法履行职责的组织体系、适应警察职业需要的教育训练体系、完备的执法执勤体系、具有公安特色的内务管理体系、权威有效的监督制约体系、紧张有力的警务保障体系)。这种建立在长期规划和系统思考基础上的工作模式,可作为推进正规化建设的借鉴。

(二)完善法规,出台标准

正规化建设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必须建立一整套标准和规范,才能确保正规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当前虽已出台了一些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但还不够全面,有的还缺乏可操作性。所以,立法的完善与标准的确认至关重要。第一,科学界定警务范围,做到工作职能法制化。新公共管理理论为纠正政府失灵提出要“引入市场机制来完善政府公共组织管理”的思想。公安机关治安服务不及时、效率低下的现象,近年来时常成为公众投诉与关注的焦点。究其根本原因是警务职能泛化所致。应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警务职能范围,同时,可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出资,谁收益”原则,倡导部分安全保卫服务和局部公益性治安服务活动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公安机关只承担一定的业务指导和监督责任。第二,规范机构设置,做到组织机构警队化。在遵循《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和《公安部关于县级公安机关机构设置的指导意见》等规定的基础上,坚持“小机关、大基层”、“大警种、小科室”、“少领导、大队伍” 的原则,撤并机关“科中科”、“队中队”,体现纪律部队的要求和公安工作的特色。另外,可使“文职警察”法定化,最大限度地整合警力。第三,规范培训制度,做到教育训练职业化。多年实践表明,警察学院学历教育为从源头上提高新警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应进一步规范其新生录取条件和毕业生录警方法;同时,对非警察学院毕业的新警,应由警察院校对其进行系统的职业培训;“三个必训”等在职培训也应更加层级化、制度化。第四,规范信息警务模式,实现信息利用集成化。公安部和省、市领导机关应进一步做好警务信息平台建设与利用的统筹工作。在当前初步建立起的各种信息平台基础上,明确各级领导和各个岗位民警的责任,建立信息归类、分析、研判与发布的专门队伍;保证充足的科技投入经费,探索科技成果与警务工作的有效结合方法;健全信息采集、流转、研析、运用与考核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充分实现各类警务信息广泛“多端”的共享、传递和过滤功能,全面发挥警务信息系统的多媒体信息保存与筛选、预警分析、勤务布局、辅助决策的“集成”职能,搞好资源整合,实现综合查询,提高应用水平。第五,量化经费保障,实现警务装备现代化。一是应将公安机关的经费保障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足额落实公安机关公用经费保障标准。二是完善经费预算制度。在严格执行《预算法》的同时,应要求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在部门预算总额中安排一定数额或比例的专案应急备用金,确保应急所需。三是落实全国统一的公安经费最低保障制度,确保贫困地区公安机关职能的正常发挥。低保标准应随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提高适时调整,每年年初公布标准情况。四要加强成本控制。在经费供需矛盾短时间内难以根本解决的情况下,在拓宽财源,整合资源的同时,应严格 控制执法和办事成本,尽量减少支出,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建设“节约型公安”。

(三)健全机制,提高效益

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是提高工作效益的保证。应进一步实现警务工作机制的职业化、程序化和科学化。第一,明确岗位要求和工作程序。公安部应组织力量进一步论证公安机关各工作岗位的职能、要求、工作标准和警务作业程序,并作出原则性规定。各级公安机关应据此制定各项警务工作的具体规定、相应的岗位培训规划和绩效考核制度,形成工作、考核、训练、奖惩、干部选拔、岗位调整、工资福利等有机结合的竞争激励机制。第二,改革勤务方式。在基层推行弹性作息制。把科学预防和精确打击结合起来,将警力投入案件多发时段,实现警力的有效覆盖。第三,继续完善队伍管理和执法办案的网络管理过程,实现行政管理智能化、人事管理信息化和执法办案网络化。第四,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手段。将质量管理认证机制、ISO14001环境管理机制和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机制引入公安工作,提高管理层次。第五,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按照从严治警的方针,把法律监督、内部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形成监督的合力,实现监督制约的阳光化。

(四)养成教育,抓好落实

正规化的核心是民警思想和行为的规范化。应按照周部长的“四句话”要求,从每个人、每件事做起,抓好日常养成。第一,“人要精神”,实现作风建设正规化。从严规范警容风纪,树立良好外在形象;从严规范日常养成,形成良好行为举止;从严规范思想教育,提高内在政治素质。第二,“物要整洁”,实现内务管理正规化。从内务卫生入手,由浅入深促养成;从硬件装备入手,由外至内强基础;从健全制度入手,由表及里求规范。第三,“说话和气”,实现服务工作正规化。强化服务标准,体现爱民亲民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形成自觉自愿行动;强化服务效果,实现执法为民思想。第四,“办事公道”,实现执法活动正规化。抓练兵,提高综合素质;抓监督,强化警示作用;抓规范,堵塞执法漏洞。同时,还应把过程管理与结果管理结合起来,兑现奖惩措施,最大限度地调动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和组织凝聚力。

总之,调研表明,公安机关正规化建设有利于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公安队伍,有助于实现“指挥畅通、内务规范、工作高效、保障有力”的工作目标,应逐步完善,大力推进,更好地担负公安机关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

(全文约10400字)

作者单位:山东警察学院专业基础部 地址:济南山大路244号;邮编:250014;

电话:0531-82606085(0)/***;电子信箱:dingwj@163.com

篇2:对山东省部分地区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设的思考

“>以等级管理促进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思考2007-12-12 17:10:24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以等级管理促进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思考以等级管理促进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思考(2)●等级管理是人事管理中一项新的科学管理方法

●等级管理的构建应从规范机构设置、规范岗位设置、划分岗位等级、明确等级标准等方面入手●等级管理的操作程序分为民警自我申报和考试考核

正规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载体来承载和推进。在多年来正规化建设的实践中,笔者感到对公安民警实行等级管理是正规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一、关于等级管理的构建思路

等级管理是人事管理中一项新的科学管理方法。等级管理的原则就是将人的能力和职位对应起来,一个人的能力与他担负的工作及所处的职位应尽量相应,各得其所,量才适用。

(一)规范机构设置。规范机构设置首先是要对工作职能进行分析,职能是合理设置机构或调整公安组织机构的主要依据。要明确职能的作用是什么,它是干什么的,它的职责权限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再来确定履行这些职能的机构,同时定编、定员。比如说,办公室是公安机关的参谋部,是承上启下、内外联系、协调左右、沟通信息、决策参谋的综合部门,是参与政务、管理事务、做好服务的重要部门。这是办公室总的职能。办公室的具体职责包括办文、办会、办事多方面。围绕这些职责任务再确定设什么机构、需要多少编制。其次,机构设置应考虑上下级公安机关职能、职责的差别。公安系统的一大特点

就是省厅以上机关的主要任务是规划、指导、协调、监督、服务,基层公安机关直接实施对社会面的管理。因而,对省厅以上公安机关,机构设置的要旨就是在分清职责、职能的基础上精简机关、提高效率,从以办具体事情为主转到以宏观指导、监督、协调为主。对绝大多数市以下公安机关而言,则主要是进一步完善队伍建制,转变职能,摆脱纯机关化倾向,以重实战需要和具体执行来设置机构。三是机构设置不要强调上下对口。前提是工作机制必须运行有序,指挥必须畅通。可实行公安机关机构设置分类管理,一方面以公安机关的共性职能为依据,明确必设机构。另一方面又要结合各地的治安状况、自然环境等实际,选设一些特定的机构。

(二)规范岗位设置。根据机构所承载的具体职能设置工作岗位。如刑侦部门,可设立侦查岗位、情报信息岗位、技术勘查岗位、法医检验岗位等。岗位的设置一定要坚持任务目标,先组织后

人事的原则,坚持以“事”为中心,因“事”设岗,因岗配人,不能因人设岗,不允许不干事或可有可无的岗位和人存在,真正实现“人”与“事”的最佳配合。

(三)划分岗位等级。划分岗位等级是等级管理的核心。公安民警属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类(可称公安类)。我们可将公安类中各个职位或岗位按照责任轻重、难易程度、风险指数、所需资格条件水平等划分为若干个等级。如社区民警工作岗位可根据社区的人口密度、治安复杂程度、民警对社区情况的熟悉程度等划分为一级社区民警、二级社区民警、三级社区民警;文秘工作岗位可根据承担的文字工作数量、材料要求的难易程度、民警的实际写作能力等分为一级文秘人员、二级文秘人员、三级文秘人员等等。每一个等级岗位所承担的工作任务、难易程度、工作要求、能力要求都有所不同。与之相对应的工资、福利、职务、待遇等也有所区别,实现责权的真正统一。

(四)明确等级标准。岗位等级划分以后,要针对不同的岗位等级来确定工作标准。制定岗位等级标准的关键是要体现岗位的职业核心能力,即该岗位的主要业务指标。除此之外,还应包括政治素质、文化程度、知识结构、体能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性格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岗位的等级标准明确以后,最后编成《职位规范》或叫《岗位说明书》。在《岗位说明书》中,写明各个职级的名称、特征、任务、责任、所需资格(必须具备的学历、经历、知识、能力、体力、性格等),对每一等级岗位都规定明确的工作要求,使岗位、任务、要求标准化。

二、关于等级管理的操作程序

(一)民警自我申报。即由民警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向政工人事部门提出申请。如申请晋升职务、申请晋升警衔、申请调动工作、申请变更岗位等等。接到民警的申请后,由各级公安机关政工人事部门对民警进

行资格审查,确认民警是否具备申请职位或岗位所应有的基本资格条件,如年龄、学历、政治面貌、工作年限等。

(二)进行考试考核。即通过笔试、面试、考核、考察等手段,确认申报者是否具备与岗位等级相适应的能力水平。为确保考试考核的严肃性、公正性、科学性,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成立考核机构。在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建立以政工人事部门牵头,相关业务部门参与的等级管理考核评审机构。二是要建立考试题库。考试考核应包括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两大块。公共科目包括政治理论、体能考核、心理测试等,专业科目包括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等。其中政治理论和专业理论的内容可分别由政工人事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分别组织专门人员开发统一的考试题库,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

篇3:对山东省部分地区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社区卫生信息化是指以健康信息为核心、管理信息为纽带和分析决策信息系统为主导的全面信息化过程。这种信息化模式涵盖了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服务信息系统的建立和数字化管理以及信息化在社区卫生健康档案、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健康危险因素评价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它的出现将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医疗卫生领域之中,有利于实现资源整合、流程优化、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为此,我们开展了对国内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的调查和研究,总结出近几年的社区卫生信息化发展历程、成果和目前社区信息化建设的不足,探求出一套可行的改善方案,以便于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最大效率。

2 部分地区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状况

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在医疗卫生信息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社区信息化建设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产物。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相关政策文件的下发,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逐步进入正轨。在此情况下,国内各城市纷纷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近些年收获了一些建设成果。

2.1 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与实施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目标,确保了动态信息的及时获取及更新,既节约了资源,又改善了医疗服务质量。如沈阳市、潍坊市等城市社区进行了“诊疗业务系统”的建设与实施,该信息系统配合居民健康档案可对社区公共卫生中的慢性病进行有效的掌握和控制[1]。这种电子健康档案与美国马萨诸塞州建立的“电子卫生保健合作”(MAe HC)有异曲同工之处,均通过以社区为基础的电子健康记录来提高医疗工作效率,不仅使病人的健康得到了保障,而且也促进了卫生信息技术的使用。从根本上说,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标志着居民的健康管理已进入到信息时代。

2.2“健康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

随着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我国部分地区的健康信息共享系统应运而生。它的出现打破了各个卫生服务系统相互独立、信息不流通的现状,为社区卫生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2]。如上海市彭浦社区建立了“健康信息系统”,该系统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和预防保健信息为一体,它的应用可避免在信息采集、存贮和管理上的重复,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节约社会成本,以便于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上海市颛桥社区建立了医校共享的“学生健康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将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纳入社区儿童保健网格化管理体系,增强了托幼机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提高了托幼机构卫生保健人员的专业水平,为幼儿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3]。

信息共享模式推动了“计划免疫网络信息系统”的发展,它的诞生使计划免疫管理工作从手工化转向信息化、自动化,使社区传染病疫苗接种更为便利,以达到流动人口信息共享的目的,使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此外,对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水平分析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4]。从根本上说,健康信息系统的建立标志着居民的健康管理已进入到信息共享时代。

2.3“双向转诊制度”的建立

社区信息共享体系的普遍应用将人们带入了高效的社区信息化时代,人们的基本医疗信息均以电子信息形式在医院和社区之间共享和传输,在此情况下“双向转诊制度”得以施行。这种创新使得双向转诊制度逐渐程序化、规范化,使患者享受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也为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开辟了更好的方向[5]。如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下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了“双向转诊制度”,通过这种管理制度来破解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卫生费用上涨过快、“看病难、看病贵”等一系列的难题。在国外也有类似先进的“Medicity Novo”网格信息系统,它是一个安全、智能网络分配和交换的临床信息。网格的力量出现在整个医疗卫生信息交流社区、电子连接医院、辅助服务提供商、医生和行政人员中,可以给病人提供最新和最准确的信息。从根本上说,双向转诊制度的建立标志着居民的健康已进入到高效社区信息化时代。

简言之: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在国内均有不同程度上的开展,各城市根据该地区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快速性和方便性来建立新的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以致社区信息化建设在短短的几年里取得了有效的进展,逐步缓解了医院信息系统的紧张和压力,基本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也有所提高,为医疗服务开辟了新的道路和方向。

3 社区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有些地区由于综合条件的限制,政府对其投入相对较少,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而沿海地区社区信息化建设较为完善,各种信息化建设的手段和方法相继涌现。

3.2 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系统未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

目前,双向转诊制度虽然在一些城市有所应用,但其系统依然各自独立,相互之间缺乏联系,这种局限性的信息化未能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有效地结合,系统之间并没有完全实现数据共享,且现有的监督评价程序化极低[6]。

3.3 社区信息化建设的人才匮乏

近几年,国家对社区信息化人员培训较少,信息化建设的效率有所下降;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志愿者人数不足,不利于调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从而导致资源浪费。

3.4 社会卫生服务信息化未能与其他部门协调合作

社会服务信息化虽然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有些部门对信息共享形成封锁和垄断,不利于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朝“全方位信息共享”的方向发展。

3.5 政府对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

没有大力的宣传,人们就不能深刻地意识到社区信息化对于居民的重要性,未能体会到社区信息化可以很好地服务于医院,服务于居民,服务于国家。

4 解决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4.1 逐步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化

可以平衡各城市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状况的差异,缩小差距,逐步实现平均化。因此,政府对各级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和关注要有所区别,更多的扶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

4.2 要根据各区域的具体情况,开展特色的社区卫生信息化服务

政府在制定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方案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特色的卫生服务,切勿千篇一律,这样才可满足多层次医疗需求,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利益的最大化。

4.3 加大对社区信息化建设相关知识的宣传

对信息化建设的大力宣传可进一步提高人们对社区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对居民健康的必要性,高效地利用信息化技术给人们创造健康的效益。

4.4 加大社区卫生信息化的政府主导作用

政府要重视社区卫生服务的各项工作,积极地协调社区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重视落实、明确各部门职责,各部门之间应对社区信息化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使信息化建设朝着更快的方向发展。

4.5 注重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的信息化培训

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的准入要经过严格的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要熟悉、掌握信息数据的管理和信息处理的流程,将网络信息技术与业务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以便于真正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的信息化[6]。

4.6 建立社区卫生信息数据集标准和功能规范

该标准的建立有利于保证社区卫生信息的内容完整、格式规范、功能全面、传输流畅和反馈及时,以满足用户需求和实现信息有效开发利用,把信息作为社区卫生服务质量保证的载体,从信息的角度提升和带动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6]。

5 对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展望

随着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疾病谱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凸显,新一代的社区卫生信息化对社区卫生各项功能服务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为此,客观上要求政府各部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将扶持、推动社区信息化建设作为重点,利用信息网络来开展工作,提升工作水平,增强服务能力。

社区的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水平、能力的高低,预示着一个国家社区卫生服务的先进程度。对此,我们应加大领导力度,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构建社区信息化平台;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社区干部的信息化能力;加大推广力度,提高社区信息化使用效能。只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全方位、高效率的信息化服务的真谛,对其现有的信息化体系不断地加以更新和创新,相信“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受益一生”的终极目标指日可待。

摘要:目的 基于当前我国一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情况,提出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些建设性观点与改进措施。方法 采用查阅文献和实地采访的方式进行资料收集,对收集的资料进行进一步整理和分析,及时了解当前国内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动态。结果 调查地区社区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和更新,基本上实现了“六位一体”的全方位社区卫生服务;但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开展程度不均衡,一些地区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发展缓慢,缺少区域性的综合信息交互共享平台,这些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急需得到进一步改善,以便社区卫生服务朝着“高效率,高质量”的方向发展。结论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社区信息系统还需进一步改善和加强,争取早日实现“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受益一生”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社区卫生信息化,电子健康档案,社区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士军.潍坊市社区诊疗业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济南:山东大学软件工程系,2010.

[2]沈伟珍,武桂英,方志伟,等.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对工作效果的影响[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11):817-819.

[3]陆莉英,陈佳玥,张雪芹.颛桥社区托幼机构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医药,2012,33(4):50-51.

[4]李昌海.计划免疫网络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广州:中山大学软件工程系,2009.

[5]杨洁敏.医院与社区双向转诊监控体系的信息化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篇4: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

一、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概述

1、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涵义

“要格局公安机关的性质、任务和工作特点,依据《人民警察法》等法律法规,在公安机关的组织机构、勤务机制、管理方式、教育训练、监督制约、警务保障等方面实现标准化、程序化、法律化和科学化,使公安机关指挥畅通、内务规范、工作高效、保障有力。”这就是公安机关正规化建设的内涵

2、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内容

按照第二十次全国公安会议的要求,当前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重点是“四统一”、“五规范”即:“统一考录制度、统一训练标准、统一纪律要求、统一外观标识”;“规范机构设臵、规范职务序列、规范编制管理、规范执法执勤、规范行为举止”。

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1)加强制度体系的正规化建设(2)加强机构设臵的正规化建设(3)加强编制管理的正规化建设(4)加强职务序列的正规化建设(5)加强教育训练的正规化建设(6)加强人事管理的正规化建设(7)加强执法形象的正规化建设

3、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途径

(1)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始终把“政治建警”放在首位(2)坚持从严治警、依法治警,坚决克服消极腐败现象(3)坚持科技强警战略,提高公安队伍战斗力

(4)贯彻“建设过硬班子、纯洁公安队伍、树立良好警风、提高执法水平”的思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5)坚持从优待警,从政治、思想、生活上关心爱护民警

二、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素质和职业道德

1、人民警察的素质

人民警察的素质,是指人民警察应具备的政治思想、业务能力、文化水平、心理特征、身体状况诸方面条件的总和。(1)人民警察应具备的素质

a、政治素质 b、业务素质 ①岗位专业能力 ②分析综合能力 ③应变决断能力 ④群众工作能力 ⑤表达能力 c、法律素质 d、文化素质 e、心理素质 f、身体素质

(2)牢固树立人民警察意识 a、大局意识 b、政治意识 c、忧患意识 d、群众意识 e、法治意识

2、人民警察的职业道德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是指人民警察在依法履行职务活动中所遵循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鲜明的阶级性、广泛地人民性和行为的表率性,是人民警察职业道德三个最显著的特征。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和要点:(1)对党忠诚。

其要点:坚定信念,听党指挥,维护宪法,忠于祖国(2)服务人民

其要点:热爱人民,甘当公仆,爱憎分明,除害安良(3)秉公执法

其要点:不循私情,不畏权势,严禁逼供,不枉不纵(4)清正廉明

其要点:艰苦奋斗,克己奉公,防腐拒贿,不沾不染(5)团结协作

其要点:顾全大局,通力协作,相互尊重,相互支持(6)勇于献身

其要点:忠于职守,业精技强,机智勇敢,不怕牺牲(7)严守纪律

要要点:服从领导,听从命令,遵守制度,保守机密(8)文明执勤

其要点:谦虚谨慎,不耍特权,礼貌待人,警容严整

三、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义务和纪律

1、人民警察的义务

人民警察义务,是指人民警察在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过程中必须作出或不得作出一定行为的约束。(1)人民警察义务的特点

a、人民警察义务主体的特定性 b、人民警察义务具有平等性

c、人民警察义务直接决定于国家的任用行为(2)人民警察义务的主要内容 a、秉公执法,办事公道 b、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c、礼貌待人,文明执勤

d、尊重人民群众的风俗习惯

2、人民警察的纪律

(1)人民警察的纪律与义务的联系与区别

纪律的规定侧重于对人民警察履行职责的影响,是保证人民警察履行职责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义务的规定则侧重于对警民关系的影响,是对人民警察在履行职责的几簇花上提出的进一步的要求。纪律的作用不仅在于它是人民警察履行职责的保障,而且也是人民警察履行义务的基础。(2)人民警察纪律的内容 a、政治纪律 b、组织纪律 c、工作纪律 d、保密纪律

3、“五条禁令”

为严明纪律,树立公安队伍良好形象,2003年1月22日,公安部发布了加强公安机关内部管理的“五条禁令”。其内容:(1)严禁违反枪支管理使用规定,违者予以纪律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予以辞退或者开除。

(2)严禁携带枪支饮酒,违者予以辞退;造成严重后果的,予

以开除

(3)严禁酒后驾驶机动车,违者予以辞退,造成严重后果的,予以开除

(4)严禁在工作时间饮酒,违者予以纪律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予以辞退或者开除。

民警违反上述禁令的,对所在单位直接领导、主要领导予以纪律处分。民警违反规定使用枪支致人死亡,或者持枪犯罪的,对所在单位直接领导、主要领导予以撤职;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上一级单位分管领导、主要领导引咎辞职或者予以撤职。

四、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人事管理

1、人民警察的录用

(1)人民警察的录用条件 a、年满十八岁的公民

b、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品行 d、身体健康

d、自愿从事人民警察工作(2)、录用人民警察的程序 a、发布报考公告 b、进行资格审查 c、考试 d、考核 e、审批(3)、录用人民警察的原则 a、公开原则 b、平等原则 c、竞争原则 d、择优原则

2、人民警察的辞退

(1)人民警察辞退制度的特点

a、辞退公安民警是公安机关的法定权力,只要符合法定条件,即可按照法定程序辞退公安民警,无需征得被辞退人员的同意 b、辞退公安民警必须有一定的法定事实,无法定事实,公安民警不得被辞退

c、辞退公安民警必须遵循必要的法定程序,不符合法定程序的辞退没有法律效力

d、被辞退的公安民警享有法定待遇,即可享受待业保险(2)建立人民警察辞退制度的意义

a、实行辞退制度是公安机关干部人事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 b、实行辞退制度有利于在公安机关形成竞争机制

c、实行辞退制度是保持公安队伍活力,提高公安队伍素质的重要措施

3、人民警察的警衔制度(1)实行警衔制度的意义

a、实行警衔制度是完善人民警察队伍管理制度的重大措施 b、实行警衔制度有利于人民警察队伍正规化建设 c、实行警衔制度有利于人民警察队伍的集中统一指挥 d、实行警衔制度有利于增强人民警察的责任感、荣誉感(2)授予警衔的范围

评定警衔的人员必须是人民警察建制的在编在职的人民警察。

(3)警衔等级的设臵

警衔等级的设臵是警衔制度的核心。警衔设五等十三级: a、总警监、副总警监

b、警监:一级、二级、三级 c、警督:一级、二级、三级 c、警司:一级、二级、三级 d、警员:一级、二级

其中警监以上的是高级警官,警督是中级警官,警司、警员是初级警官。

(4)授予警衔的标准 a、部级正职:总警监 b、部级副职:副总警监

c、厅(局)级正职:一级警监至二级警监 d、厅(局)级副职:二级警监至三级警监 e、处(局)级正职:三级警监至二级警督 f、处(局)级副职:一级警督至三级警督 g、科(局)级正职:一级警督至一级警司 h、科(局)级副职:二级警督至二级警司

i、科员(警长)职:三级警督至三级警司 j、办事员(警员)职:一级警司至二级警员 担任专业职务的人民警察实行的等级编制警衔: a、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一级警监至二级警督 b、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一级警督至二级警司 c、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三级警督至一级警员

4、人民警察奖惩制度(1)集体奖励:

嘉奖,记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2)个人奖励:

嘉奖,记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二级英雄模范、一级英雄模范)(3)惩处 a、行政处分 ①警告 ②记过 ③记大过 ④降级 ⑤撤职 ⑥开除

b、警纪处分

五、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内务制度

1、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的含义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即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内部事务。具体说就是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部工作运转程序和公安民警对外发生联系的活动。

2000年6月1日颁布实施《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为公安队伍的内务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2、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建设的任务(1)建立规范的工作、学习、生活秩序(2)树立公安民警的良好形象(3)提高公安民警队伍的战斗力

(4)保障圆满完成公安机关的各项任务

3、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建设的方针、原则和基本要求

(1)人民警察内务建设的基本方针:

从严治警、依法治警

(2)人民警察内务建设的原则:

高效务实、加强监督、着眼基层(3)人民警察内务建设的基本要求

培养公正廉明、英勇善战、无私无畏、雷厉风行的优良警风

4、《内务条令》的基本内容(1)宣誓

(2)内部关系

处理内部关系的基本要求:

各司其职,密切协作,互相支持,协调一致(3)警容风纪(4)日常制度(5)接待群众(6)值班备勤

(7)突发事件的处臵(8)装备管理

篇5:浅谈基层公安队伍的正规化建设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作者:李雨人编辑:studa1211-

论文摘要 推进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是提高公安机关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执法能力的重要战略决策。而基层公安队伍建设是其正规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系统分析了加强基层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总结了基层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中存在的认识不到位、行动不坚决、保障不给力等问题,提出基层公安队伍在加强正规化建设中应该坚持的五个重要原则,为基层公安队伍进一步推进正规化建设提供现实的理论指导。

论文关键词 基层公安队伍 正规化建设 重要性和紧迫性 重要原则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全部公安工作中,队伍建设是根本,也是保证”。那么,怎样抓好队伍建设这一根本呢?“正规化”无疑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选择。

一、基层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理论和政策依据

正规,《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符合正式规定的或一般公认的标准的”。所谓正规化,是指符合正式规范与特定标准的模式或状态,以及为此而采取的相应的措施和行动。1983年《公安部关于加强和改革公安工作的若干问题》第一次提出:“在整个公安系统内部有准备有步骤地实行统一的民警体制。统一编制,统一待遇,统一装备,使公安队伍的建设逐步正规化。”当时把“四统一”作为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主要是侧重于“民警体制”建设。

2003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发布。随后公安部出台了《2004-2008年全国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纲要》及其任务分解。明确了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方针、任务、原则和要求。从理顺组织体制、规范机构设置、完善训练体制、明确岗位职责、强化养成教育、规范执法主体、改革勤务方式、健全监督机制等24项对正规化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纲要》和《任务分解》既是对1983年以来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经验的总结,又是根据新的时代特征提出的新要求,为公安队伍全面深入推进正规化建设提供了正确的理论和政策依据。

2005年底召开的公安厅局长会议上,***部长再一次强调:要把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它作为公安队伍建设的一项长期的任务。并进一步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以执法为民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技强警为支撑,以基层基础建设为重点,以队伍正规化建设为保证。公安部决定将2006年作为全国公安机关“基层基础年”,以派出所、看守所、车管所和刑警队、交警队、巡警队(“三所三队”)等基层所队为载体,按照警力要下沉、保障要有力、班子要加强、素质要提高、管理要规范的要求,为公安工作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样,明确把队伍建设的重点落实到了“基层基础”。

二、基层公安队伍加强正规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把基层公安队伍作为正规化建设的重点,是符合公安队伍建设规律的,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十分迫切。

从基层公安队伍的功能来看:基层队所集防范、管理、打击、服务等多种职能为一体,公安机关大部分执法责任都是由其承担的。同时,作为基层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公安队伍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是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的前沿阵地,是构建和谐社会基本力量。因此,基层公安机关是公安工作的基础。

从公安队伍的战斗力来看:公安机关的主体在基层,全国200万人的公安队伍绝大多数战斗在基层一线。如果基层实力和战斗力不强,公安业务基础工作不牢,基本功不扎实,整个公安机关职能作用就无法充分发挥。因此,基层公安机关是公安机关全部战斗力的基础。从公安队伍的形象来看:基层公安机关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其执法和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公安机关,甚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望。因此,加强基层公安队伍建设,是塑造整个公安队伍良好形象,增强党和政府权威的重要途径。

其四,从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现状看:队伍建设的难点也在基层。基层公安队伍人数众多,队伍庞大,分布广而分散,警员素质参差不齐,队伍正规化建设任务艰巨。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基层队伍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基层公安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仍然存在大量不规范的现象,离真正的正规化目标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具体分析,基层队所在正规化建设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对正规化建设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1.对正规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基层警员由于思想文化修养不高,学习能力和主动性不强,对正规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往往把正规化建设看成是解决不良现象的权宜之策,而不是把它作为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战斗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实践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战略。在思想上没有高度重视,在行动中消极应付。

2.把正规化建设形式化、表面化。正规化建设是要实现当代中国公安警察的职业化建设目标,全面提高公安队伍战斗力。但是,当前在基层正规化建设中,不少队所乐于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不是注重队伍素质和内在机制,仅仅把追求形式上的“整齐划一”和外在的行为规范作为目标。

3.把正规化建设片面化、简单化。正规化建设要求公安机关根据警察职业的性质、规律、特点,研究制定并运用统一规范、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标准,对公安队伍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进行调整,以构筑“指挥畅通、内容规范、工作高效、保障有力”的整体格局。但是,有的基层队所,却把“正规化建设”片面化、简单化为规范警容警纪,改善办公条件,添加和更新硬件装备。

4.把正规化建设看成一场“运动”。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段时间里,各条战线曾经“运动”不断,甚至一度成为一种工作方法。受其影响,在今天有些人的观念中,“运动”的传统和意识仍未被清除。在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中,不少基层警员同样把它看成是“一阵风”的运动。既没有长期的思想准备,也不打算做真正的落实。没有认识到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是重要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二)基层公安队伍落实正规化建设的行动不坚决

1.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强。由于对正规化建设认识不到位,有些基层警员,在落实任务时缺乏主人翁精神,把自己摆在旁观者的位置,出现“领导唱戏,群众看戏”的现象;有些基层队所是一等二看三折扣。一等,就是等着上级给任务,缺乏主动性;二看,就是先看别人怎么做,然后依样画葫芦,缺乏创新意识;三折扣,就是对上级的要求表面应付,对正规化建设规范落实大打折扣,不愿尽全力!

2.规范不少,执行不力。有些基层队所,为了应付上面的考核,纸面上严格的规范制定了一大堆,报告中,墙壁上,通报里到处是要求,到处是规矩。但是,许多规范只停留在书面上,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少之又少。少数单位更是满足于大会上笼统地提要求,对落实情况没有检查、没有监督,更没有具体的教育工作和实事求是的处理,对于内部一些不规范的行为甚至听之任之。这样一来,正规化建设的质量和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3.规范不当,方法不灵。从《警察法》到《内务条例》,从公安部的“纲要”和“任务分解”到二十次全国公安会议的“四统一”、“五规范”的要求等等,队伍建设的规范不少,林林总总,汇集起来,厚厚一大本。但是,在正规化建设中具体到每一个队所,还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功能和现实条件制定有针对性的、重点突出的、具体可行的规章制度。而不少队所要么照抄上级的一般性要求,要么照搬其他单位的规章制度和做法。没有重点,胡子眉毛一把抓;脱离实际,规章制度成摆设;好大喜功,方法简单,警员的主体性、积极性受挫伤!

(三)基层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保障不给力

提高队伍素质,离不开相应的人力、物力和制度保障。目前,基层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与保障不给力有着密切的联系。

1.在人力保障方面:主要是警力配置不足和是高素质复合型专业型人才缺乏。在我国,不仅是西部贫困地区,即使在富饶的东部地区,警力不足都是长期存在的事实;同时,基层警员整体学历水平相对较低、专业技能培训机会少,培训层次也较低。这就从量和质两个方面制约着基层公安机关高效履行职责、影响着正规化建设的顺利推进。

2.在物力保障方面:经费和物质投入不能满足正规化建设的需要。物力保障不足使得某些基层公安机关的领导不得不另辟蹊径,从而在客观上导致一些不规范执法行为的滋生;物力保障不足导致警察福利低微,有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甚至基层警员在编制,服装、津贴、警衔、工资等方面也无法得到合理的解决,这都影响了参与正规化建设的积极性;物力保障不足还导致基层警察装备落后,直接影响到警察的办事效率,尤其在面对复杂的执法任务的时候,这一问题尤为突出。而警察的办事效率,直接关系到队伍的社会形象。

3.在制度保障方面:单一的考核制度和现行的警察行政管理体制有待改革和完善。目前我国公安机关使用的是一套由上而下的单一考核机制,主要是将考核的内容量化为一定的硬性指标。而这些指标往往“五味杂陈”,甚至无所不包。在科学性和实践性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容易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许多基层警察不是着眼于群众需要和工作的职责,而是立足于完成指标,为达标在执法时“争多争快”,甚至少数基层民警“借鸡生蛋”,相互调剂余缺,蒙混过关。这些现象不仅与“正规化”背道而弛,而且容易产生假案错案冤案。

从警察管理体制来说。我国基层公安机关,既受上级公安机关的领导,同时也受地方政府的领导。这种“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如果协调不好,会严重影响基层队伍的正规化建设。我国一些乡镇的基层民警在乡镇官员的压力下,经常不得不参加非警务活动:如征地收费、计划生育、道路拓宽、房屋拆迁、市容整顿以及配合工商、烟草、医药、环境等执法部门执法,有的甚至还受命插手经济纠纷、采取强制手段替单位或私人催款追债等等。公安民警参加大量的非警务活动,既背离正规化的要求,又容易使群众对民警产生敌对的态度,一旦发生某些行政行为失当的情况,群众往往将矛头直接指向公安机关,民警有时就成了代人受过的“替罪羊”。

三、基层公安队伍加强“正规化建设”应坚持五个重要原则

如何有效推进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尤其是加强基层队伍的建设?宏观上有公安部的“纲要”及其“任务分解”的明确要求和具体规定,微观上有多年来各地公安机关总结的不少成功经验。笔者不再赘述。但笔者认为,基层公安机关在自身正规化建设中,不管具体方

法如何,要想取得真正的实效,就内部来说,必须坚持以下五个重要原则:

(一)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各基层队所自身的情况和所处的环境各不相同,其人员素质、编制情况、经费保障、执法条件和任务各有差异。因此,在加强自身正规化建设中,必须把《纲要》的基本要求和本单位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做到因地、因时制宜。尤其是处于经济相对落后和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地方的基层队所,在推进正规化建设中更应结合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传统习惯和宗教信仰,广泛地获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推进队伍正规化建设是个复杂的工程,任务重,矛盾多。对于一个基层队所来说,如果同时面面俱到,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因此,必须善于分清主次,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公安工作的生命线是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而围绕着这一生命线,不同基层队所存在的重点是各有不同的,找准本单位的根本症结,集中一段时间,形成合力,攻坚克难。这样随着一个个重点难点的解决,也就不断把队伍正规化建设推向前进!

(二)顺序渐进,持之以恒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正规化建设是一项事关全局的长远战略,不是一时的任务、不是权宜之策。正规化建设要长远规划、总体统筹、顺序渐进、持之以恒,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企图一蹴而就。

对于基层队所来说,一方面,要立足现实,从现在抓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抓好阶段性的工作,抓紧整改本队所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薄弱环节。使之在纪律、作风、形象上出现一些新气象、好变化。另一方面,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做好长远的总体规划,坚持不懈地开展工作,争取每年“层累”地解决几个问题,逐步建立和健全既符合统一要求又具有自己特色的正规化运作模式和长效机制,在不断化解矛盾中推进正规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三)营造氛围,注重自律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也可以改变人。正规化建设要注重环境建设。作为基层队所,首先要营造讲规则、严要求、重实效的内部小环境,并以这种良好的内部小环境去影响大环境;在重视硬环境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软环境,注重队所内部的和谐、协作、公正、团结。整体环境,其实就是一种氛围、一种文化。企业要注意打造企业文化,学校要注意打造校园文化,同样基层队所也应该打造自己独特的“警营文化”,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这是队伍养成良好素质的有力保障。

良好的文化氛围,有利于人们把外在的规则转化成内心的信念,把他律内化为自律。基层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实质就是要使每个警员的言行合乎“规范”。所以,制定好的规范固然重要,但是再好的规范,对于主体的人来说毕竟都是外在的他律,如果不能将他律转化成自律,转化成主体的自觉意识,再好的规章制度也可能只是一纸空文。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现正规化,关键在于把外在的规范变成警员自觉的行为准绳!

(四)领导垂范,榜样引领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毛泽东同志指出:“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基层公安机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正规化建设中领导只有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当好家、带好队。如果基层领导学习中能走上讲台、练兵时能站在前排、执行任务时能冲锋陷阵、日常工作中能公正无私、对待同事时能真诚坦荡,那么我们的基层公安队伍就没有理由不是一个正规化的坚强的堡垒!通过领导率先示范带动警员,这是一种引领,而通过发现、树立队伍中的典型,更是一面旗帜。我们的社会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的基层队伍中也不缺少先进,而是缺少发现、挖掘和提升。在正规化建设中领导者和相关职能机构要深人群众,善于发现、勤于提

炼、谙于宣传,把基层队伍中涌现出来的各类先进典型树立为全体警察学习的榜样,形成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使之在基层队伍中有久远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五)与时俱进,以人为本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正规化建设作为长期战略,其内容和要求既要保持相对稳定性,更要体现鲜明时代性。因此,基层队伍建设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要坚持正规化与现代化、信息化相结合,提升正规化建设的科技含量;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改进依法行政的方式方法;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增强基层队伍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只有这样才能把基层队所建设成既合乎规范有充满活力,既保持优良传统又富有现代科学和人文精神的高素质队伍。

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基层公安队伍建设的主体是基层警员。必须充分发挥基层警员的主动性,调动其积极性,激发其创造性。为此,一要丰富警营文化。工作之余组织一些文体比赛,活跃警营文化,缓解民警平时工作压力,增进同事间的友谊和凝聚力,促进工作间的团结协作。二要把从严治警与从优待警结合起来。工作上要自上而下对那些“老黄牛”、“老基层”、“超负荷运转”、“善于创新”“群众满意度高”的民警高看一等,厚爱一点,想方设法切实解决他们职级待遇;生活上要进一步落实好基层民警的福利待遇、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等政策性待遇,要创造条件,在家属就业、子女上学等方面对一线警察进行倾斜,使基层民警能“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全心全意、清正廉洁地为国家履职、为人民服务。三是要善于沟通。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加强与辖区群众的沟通,增进理解、接受监督、获得支持;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其他部门的真诚沟通,加强协调和协作,积极争取他们的帮助和支持。

俗话说“千根线穿基层一根针”。目前,作为整个公安工作的基础的基层队所,正规化建设仍然任重道远。因此公安系统要“力量往基层使工作往实里干”。要在领导精力、注意力上倾注基层,关爱基层民警、支持基层建设、促进基层工作;人力、警力上充实基层,做强基层、做实一线;财力、物力上投向基层,使基层保障有力;政治、经济待遇上优待基层,让民警乐意在基层、扎根在基层;决策部署指导上服务基层,增强基层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人相信通过基层队所自身的坚持不懈的努力,通过上级机关、其他机关和全社会的支持,把基层打造成真正正规化的队伍是一定能实现的。

参考文献:

上一篇:服装品牌营销推广方案下一篇: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