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2024-04-25

论西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精选8篇)

篇1:论西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论西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在数量上具有优势,在西部大开发中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时机已经成熟,其具体途径为: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加大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在职培训力度.

作 者:高敏芳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社科部,陕西,渭南,714000刊 名:唐都学刊英文刊名:TANGDU JOURNAL年,卷(期):18(4)分类号:F127关键词:西部 人力资源 开发 必要性 对策

篇2:论西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现状及开发对策

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存在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文化素质偏低、劳动力资源数量型过剩与质量型短缺并存,劳动力资源结构失衡等问题.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开发应采取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劳动力素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相应对策.

作 者:谭蓓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系,重庆,400020刊 名: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00321(3)分类号:F240关键词:西部地区 劳动力资源 西部开发

篇3:论西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在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学校,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农村学校,由于在体育经费、场地、器材、师资等办学条件上存在着种种困难,使得这些农村学校中,不仅难以执行过去统一颁布的学校体育教学大纲,而且难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导致这些农村学校的体育教育难以开展起来,使正处于生长发育重要阶段的青少年学生不能享受应有的体育教育的快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本文对西部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如何运用当地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进行探讨,为提高西部农村体育课程的适应性和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持,也为实现西部地区农村体育教学内容与民族传统体育结合提供新思路。

1 利用和开发西部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意义

1.1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增进身心健康

民族传统体育有着独特的健身和养生的效用,利用和开发民族体育课程资源,应让学生自己选择其喜爱的民族体育项目。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锻炼效果有些是现代体育所达不到的。这些中国独有的体育传统项目,有的已被推广到世界许多国家,并受到欢迎和重视。然而,它们却没有按正规途径纳入我们的体育教学计划。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开发民族化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由以往被动的“要我练”变成主动的“我要练”,使锻炼效果大幅提高。同时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它符合学生天真、活泼、积极向上的心理特点,在整个教学和训练过程中,教师示范、学生跟着练,充分调动人的视觉、听觉,既是游戏,又是比赛,使所有参加的人心精舒畅,充满活力。

1.2 有利于学生心理因素的培养

心理素质是推动人体和群体乃至民族发展的那些积极的、富有活力的特质。中国传统文化对国民心理素质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的民俗性、娱乐性、竞争性有助于建立和完善参与者在思维判断、冲动抑制和焦虑缓解、动机取向及意志力、耐受力等方面的能力。许多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本身就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反应或折射的就是现实社会生活。学生在参与民族传统体育过程中可能出现愉悦、成功、困难与挫折等,均是对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磨炼。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所施行的规则、裁判、仲裁、竞赛、选拔和奖励等,与市场经济的行事方式如出一辙,理念相通,有助于培养学生平等、竞争的良好心理素质。

1.3 减轻西部农村地区学校体育投资

目前西部农村地区体育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体育场地、运动器材缺乏。面对这种状况,开发和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可大大减轻学校对体育教育投入的负担,既经济又具有实效性。

2 西部地区农村学校利用和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原则

2.1 与教学目标相统一原则

利用和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应有利于完成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领域的学习目标,所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应是健康的、文明的、有教育意义和锻炼价值的。

2.2 科学性原则

利用和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资源科学性是指:第一,教学内容能有效地为增强学生身体健康服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第二,在体育教学环境和条件下实施时是安全的。如在西部地区盛行的长鼓舞、打陀螺、毽球等项目就可以直接引用。活动安全性是选择的前提,必须对那些具有教学价值,但有危险性、易发生伤害事故的项目进行改造,以适应教学安全需要。如被誉为“东方橄榄球”的抢花炮项目早期使用金属用球,用火炮射向空中,待球下落后由双方队员争抢,危险性较大,现在将金属球改为塑料用球大大降低了其危险性,从而适合在青少年中开展。而对不适应学校开展或根本就不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能强求引进到教学当中,如“押加”和“顶杠”项目,属于长时间肌肉静力对抗练习项目,不适应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应摒弃在教学之外。

2.3 可评价原则

可评价原则就是能够建立科学和可操作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习评价考核体系,这是开发和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客观要求。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评价要从“新课标”的教学目标体系出发,从单一的评价视角转向多角度多方法的综合质量评价,要淡化考评的选拔功能,强化检验、反馈、激励的综合功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健身性、活动性、游戏化为主,其终极目标难以进行测量评价,效果主要体现在主动参与和体验过程等方面。因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习评价考核的内容应充分考虑体能、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因素。评价方式应以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性的等级评价制为主,提高可操作性。

3 西部地区农村学校利用和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对策

3.1 全面挖掘整理现存的当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在导入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之前,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农村,深入当地居民的生活,感受他们的文化,开展细致的调查考察,对当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历史沿革、发展状况、基本技术、器械的规格制作等进行全面考证。掌握当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基本动作、技术、技能,改制运动器材,对场地的大小活动形式加以改进,符合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规模,然后从学校体育教学的角度开展系统的理论研究,使其由自发型向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方向发展,使其在组织形式和内容上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社会化。

3.2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利用和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必经途径。所选择、改造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否有利于开展,是否符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是否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只有通过教学实践的验证才能证实。因此,在利用和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选择合适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西部农村学校体育课程时,应当提倡采用实验法来验证所选择的项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3 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在长期的体育教育竞技化的倾向中,民族传统体育往往被体育教师所忽略。如果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缺乏利用民族传统资源实施素质教育所需的观念、知识、能力,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课标”的目标、思路、策略、措施、内容和方法,这支“主力军”将难以利用和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斯腾豪斯提出:“没有教师发展就设有课程开发”。因此,西部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组织各种短训班、学习班和研讨会等,一方面组织农村体育教师加强对“新课标”进行解读,另一方面要提高体育教师在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专业技术与理论水平,造就一大批理解、适应和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体育教师群体,消除教师思想观念上的障碍,提高他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化的设计、选择、开发、实施和评价的能力,为民族体育转化为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创造条件,从而推动整个西部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约·埃里奥特.教师在课程中的作用一个英国课程改革尚未解决的问题[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3(4).

[2]栾桂芝.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学校体育教学[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2).

[3]安斗.关于我国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进入学校体育探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3).

[4]吴昊,曲宗湖.我国西部农村学校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3).

篇4:论西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我国的西部农村地区地域辽阔,有着形态各异的自然地理条件,绚丽壮观的自然风光以及独特的人文景观。虽然我国的西部农村地区有着如此丰富的课程资源,然而开发的现状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寄宿制学校作为西部农村地区的典型,因此,本文试以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为例,分析此地区课程资源开发缺失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西部农村  寄宿制学校  课程资源  开发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17-02

一、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

我国西部地区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这里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因此,西部地区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有着明显的不足。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地区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进行分析。

1.课程物质资源短缺

课程物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与物力(财力)资源,是课程活动的关键因素。现阶段,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课程物资资源相对比较匮乏,主要表现为:

(1)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近年来,西部地区农村学生大多放弃在农村上寄宿制学校,纷纷转学到市区上学,兴起了一股“转学潮”。由于生源不足,加上西部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使得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经济雪上加霜,更本无法更新基础设施。许多西部地区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甚至无法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如学生宿舍年久失修,甚至出现漏雨的现象:大多数学校没有配套的学生食堂,浴室,难以满足学生的营养与卫生需求;许多学校没有可供学生活动的操场,更没有配套的体育活动设施及场所。

(2)课程人力资源偏低。首先,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农村教师数量不足,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对于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淡薄。大多数的现任农村教师,由于数量不足,导致了工作负荷太大,根本没有时间去提升自己,继续学习。大多数的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由于地处偏远山区,农村教师信息更新较慢,加上没有很好的培训机会,导致了教师们缺乏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技能。其次,由于西部农村地区工资较低,工作环境艰苦,大多数中青年优秀教师纷纷向市区流动,这使得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师队伍的教学质量进一步下,使得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缺少了中坚力量。第三,西部地区大多数的课程专家与学者都集中在市区,由于经费短缺,交通不便,鲜有专家学者到农村寄宿制学校进行实地研究,导致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缺少了技术支撑。

2.课程非物质资源短缺

西部农村由于地处偏远山区,加之我国新课改的重心放在了城市及相对发达的地区,这使得我国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师们对于开发课程资源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即使有个别教师尝试开发新课程资源,但由于可参考的资料有限,经验不足,往往中途而止。

长久以来,大多数西部农村寄宿制地区的教师把教材当作唯一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工具,不能将身边的已有的课程资源融入到课堂里,未能发挥出农村地区广阔的课程资源的真正价值。另一方面,西部农村地区的广大教师与家长将升学看成是孩子们走出大山,跳出农门的唯一途径。他们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升学率与分数,而不是开发新的课程资源。这些思想都严重的阻碍了此地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课程网络资源的短缺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网络作为一种特殊的课程资源逐渐走入了大众的视野,为学生创造了虚拟教学空间。有不少人认为,网络是一种便宜的、实惠的信息传播媒介。也许单纯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讲,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网络资源是花费少的事业。相反,建设网络资源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持。

西部农村寄宿制地区的学校,由于教学经费不足,无法购置大量的多媒体教学设施,甚至根本没有能力购买。许多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没有多媒体教室或者只有一间多媒体教室,往往也不对学生开放。大多数学生甚至没有见过电脑。学校也没有能力为学生开设计算机课程。虚拟教学在我国发达的地区也许已经成为“历史”,但对于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孩子们来讲却是未知的东西。

二、西部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走出课程资源开发困境的对策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造成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缺失的原因,既有客观的现实因素,也不乏主观的人为因素。必须利用好现有的课程资源,并采取以下措施加快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步伐,早日走出困境。

1.多渠道筹集财物资源,完善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西部农村经济不发达,因此财物资源的短缺是农村学校办学最为棘手的问题。必须通过多渠道的筹集财物来解决此问题。第一,国家可以通过制定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地区最低教育经费保障标准,确保此地区课程活动的正常开展。此外,国家还需投入专项教育资金,加快此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二,西部农村地区的各级政府需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支持农村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第三,西部农村地区各寄宿制学校应加强自我“造血”功能,积极主动地寻求多方帮助,筹集财物,改善自己学校的基础设施。

2.加强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

西部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的教师队伍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中坚力量。根据西部农村地区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本文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首先,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师培训必须坚持“走出去”的原则。学校必须动员教师全员出动,每年定期外出参加培训,加强教师队伍的课程开发意识,培养他们的课程开发技巧。其次,必须根据西部农村的教育现状,加强教师对西部农村本土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第三,要改善西部农村教师的生活、工作环境,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目前,许多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师们宿舍与办公室合二为一。教师宿舍内只有一张床,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以及一些简单的生活必须品。因此,应改善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的工作环境。此外,还应增加一些激励性的措施,吸引更多的中轻年龄段的教师来此任教,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步伐。

3.加大对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网络资源的投资力度。

根据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网络资源匮乏的现状来看,解决此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第一,政府财政部门应加大对此地区网络课程资源的投资力度,通过财政拨款的方式让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购置更多的多媒体设备,加快此地区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进度。第二,各地方教育局应敦促各寄宿制学校尽可能多的开设一些多媒体课程,尽量缩小网络课程资源的“城乡两极分化”。第三,各寄宿制学校一方面应该主动筹集一些资金用于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学校多媒体教师的培养力度,尽可能聘用一些专业教师,以弥补此地区专从业人员不足这一问题。

总之,由于西部地域辽阔,加之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数量较多且分散,造成了西部农村地区课程资源开发的缺失有着多方面的因素。而且各学校也不尽相同,本文只是列举了其共同的因素。西部各级政府,各农村寄宿制学校应根据各自学校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采取最有效的方式,加大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力度,加快课程资源的开发步伐,早日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刘宗男. 中国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综述[J].江西:教育学术月刊,2010(1).

[3]李介,赵悦.西部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云南: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6).

基金项目:

篇5:论西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文章分析了当前东中部企业(个私业主)参与西部大开发的意愿、动态,西部引进民间工业项目的重要性、现实性和制约因素及东部客商投资西部较为现实的.工业门类,提出了对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和工业开发的建议.

作 者:李道轩  作者单位:宁波北仑区委,浙江 宁波 315800 刊 名: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LIBERAL ARTS EDITION) 年,卷(期):2003 16(4) 分类号:F713.52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   招商引资   资源开发  

★ 让座社会调查报告

★ 得与失作文

★ 让座**及七篇范文

★ 得与失作文800字

★ 得与失的作文

★ 得与失的高考作文素材

★ 得与失议论文800字高中

★ 让座**初中作文

★ “让座”_小学作文

篇6:浅谈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一、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主要在于:一是改变经济落后的状况,迫切需要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进行创新;二是改变农村人才素质低和人才缺乏,迫切需要加快人才开发步伐;三是破除农村旧的人才观念,迫切需要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益。欠发达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固然有多种因素,但人力资源开发较差,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一方面,经济落后了,必然要影响到人力资源的开发;另一方面,由于人力资源开发较差,必然要反过来影响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大力发展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同时,搞好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是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举措。

二、目前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据有关资料表明:世界银行所确定的十项现代化标准,泄辛钌形创锏剑绕湓诟叩冉逃⒄购途梅⒄顾缴系牟罹嘧畲螅锵执曜嫉?/SpAN>10.7%和26.3%;其次在“非农就业人口比重”和“城市化水平”两项标准上,也只达60%左右。很容易看到,千万差距的因素很多,但关键的因素在于中国广大农村发展缓慢,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经济依然落后。其中最重要问题就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劳动者,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科学文化素质差。以缙云县为例:目前,全县人口43.53万,其中农民人口39.66万,农村劳动力22.73万,外出务工人员5.5万,农民人均收入2362元(2003年农经统计年报),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教育培训或教育的只占10%,接受过中等技术教育的公占4.5%,在农村同龄人中公有5%左右的人能够进入中等学院学习,大量的青壮年农民没有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回到农村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缺乏组织,处于低层次、自发性阶段。当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远远不够,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其开发仍处于低层次、原始性、自发性阶段;对人力资源的认识尚存在误区,没有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与物质酱的关系;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动还存在着体制上的障碍,流动尚未达到“自由”状态;农村人力资源数量丰富而质量低下,限制了农村、农民和农业的发展。

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深入基层的太少,网络不健全,技术到第一线的更少。从缙云县情况来看,农村科教体系是“网散、人散、线短”。真正的科教网络没有建立起来,根本没有主渠道。虽然开发了农业科技成果,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不多。主要问题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没有到生产第一线,长期坚持从事农村成人再教育、技术更新培训的人很少,乡镇农技站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大部分农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几乎不过问学习。

4、经营管理素质较差。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影响,再加上文化程度低等方面的原因,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较差,市场意识比较淡薄,信息接受与反馈能力弱,适应和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差。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有关农业经营管理的教育与培训,不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因而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三、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运用系统理论的方法从整体上把握人力资源的构成及其形成规律,全面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各项能力。只有系统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才能挖掘广大农民巨大的人才资源潜力,从而为农村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1、各级政府要提高对新世纪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重要意义的认识,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加快开发人力资源的路子,始终把开发农村劳动力作为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一要做好科学规划。在调查研究,摸清底子的基础上,对本地区劳动力进行合理规划,分制定目标计划。二要加强组织服务,提供保障。采取得力措施,多方筹措资金,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政策,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网络,负责协调落实,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得到强有力的政策和行政支持。

2、加速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切实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保障水平。由于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制度性障碍,广大农民尚无法获得与城里人一样的社会保障。2003年底,缙云县农民参保人数4.2万,覆盖率仅为10%,人均保费不足200元;定期领取养老金人数仅97人,月人均养老金0.9元。农民仍然是依赖于土地保障和传统的子女养老,真正的社会养老制度尚未形成,这对于农村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一种巨大的障碍。对农村实行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具体做法:一是建立敬老院,实行集中供养;二是实行国家、个人负担的社会保险;是实行农村医疗保险。在条件许可下,再逐步实行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其它社会保险,使农村人力资源的社会保障水平切实得到提高。

3、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及机制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各种形式的专业技术、技能、知识、文化培训班。按照“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面向农业”的方针办好农村职业教育,是有效地开展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举措。

4、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全面提高农村专业技术人员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根据缙云县经济发展的特点,重点培养一批农业急需的专门人才。如高山绿色食物生产,缙云麻鸭制作工艺,竹制品技术等都需要一批懂技术、能劳动的专门人才。要不拘一格选人才,积极探索职称改革,坚持

重能力、重实绩、不唯学历、不唯资历,突破身份限制,为活跃在生产第一线的“田秀才”、“土专家”评定职称,真正做好“开发一批乡土人才、培育一批主导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文章。

篇7:论西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因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农业大国,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力资源存量快速增长,今后我国每年将净增数百万剩余劳动力。农村如此丰富的人力资源若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发,将会成为一笔最为宝贵的财富,极大地促进农民增收,加速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因此,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

农村人力资源是指农村范围内人口总体所具有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而劳动能力的总和,又称农村“劳动力资源”。它也包含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农村人力资源也是我国人力资源的主体,由于受到传统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的影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一直都没有从根本意义上进行开发,加上建国初期我国人口政策的失误,导致人口急剧膨胀,使得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状况更加不容乐观。

(一)农村人力资源的数量现状

1.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最显著的数量特征就是基数大、增长快。据统计,2003年我国总人口为12.92亿人,乡村人口9.37亿人,占总人口的73%左右。其中,在9.37亿乡村人口中,有乡村劳动力4.90亿,而且这一数字仍在逐年递增。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极其丰富,但是人口增长过快与农业发展相对滞缓形成了矛盾,农村人口众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沉重的包袱。

2.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行业分布落后。改革开放前,我国90%以上的农村人力资源都在从事传统的农业,即在农业内部就业。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第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农村的劳动力逐渐向其它非农产业转移,第二、三产业中的农村的劳动力数量有所增加,但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仍占有很大比重。2002年,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仍然高达31990.6万人,而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却只有16536.3万人,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几乎是从事第二、三产业劳动力的两倍多。这无疑使得农村大量存在着剩余劳动力,给现代农业的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压力。

3.我国农村女性劳动力的比例逐年上升。据统计,从1980年到2003年中,女性劳动力的绝对数量是逐年递增,从1980年的14456.2万人到2003年的22850万人;女性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也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从1980年的45%到2003年的47%。女性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的上升是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方面一个新的特点,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现状

农村人力资源质量主要体现在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思想观念、科技水平和适应市场经济能力等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虽然有所改善,但是总体水平还是较低,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1.文化素质不高。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虽然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中初中和初中以下学历的劳动力仍然占多数,文盲半文盲还占很大的比重,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思想观念落后。我国的农村大都地处偏远的地区,农村交通和信息都比较闭塞,农村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农村劳动者受到传统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及其文化素质的制约,因而相当一部分农民存在着落后、狭隘、保守的观念和心态。同时,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内容和形式又比较贫乏,一些封建迷信活动还在农村盛行。农村人力资源中这些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严重阻碍了农民自身的进步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3.科技水平较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大部分人基本上属于体力型和经验型农民,不具备现代化大生产所需要的初级技术能力。在农村,许多农业科技产品在农村无法大面积推广,形成科技浪费。农村人力资源中科技水平较低,阻碍了高产、高质的农业产品在农村的推广和运用,限制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4.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弱。我国农村劳动者由于其自身文化素质不高以及长期受计划经济和小农经济的影响,现代经营和管理的知识缺乏,经营管理的能力较差,信息的吸收和反应很慢,适应和参与市场经济的能力弱。这种状况大大阻碍了农村劳动者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从对当前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任务十分艰巨而紧迫,必须把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作为解决农民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二、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意义

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对于提高农民素质、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均衡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要求

从整个国家的战略高度看,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要求。我们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就是要以较快速度和较大幅度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人、家庭财产,让城乡人民过上小康生活,分享改革开放后创造的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如何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我们要走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现代化道路,必须充分考虑占全国60%以上人口的广大农民的利益,考虑到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殊国情。我们不仅需要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也需要发展有市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也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就可以将人口压力转化成资源优势。

(二)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要求

一方面,我们现在所处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是知识的载体。这就意味着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升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促进经济

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农村社会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面对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农民素质的要求将大大提高,特别是对劳动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生产技能,才能真正降低整个社会的生产成本,增进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提升中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对于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和国外市场来说,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为农村、城镇培训出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新型人才,已经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

(三)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提高农民素质、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途径

“三农”问题,说到底实际上就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低、就业难的问题,根源又在农民缺少获取知识的能力。就是说,农民自身的能力决定“三农”问题能否得到最终解决。因为所有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和措施,最后都要通过农民的观念、认识、知识、文化等内在因素的影响而起作用。通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可以使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有效资源动力,也可以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生产率,促进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农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化。因此,必须把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放在第一位,作为实现富民强国的第一国策。

(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终决定力量

农业现代化是靠农村人力资源推动的。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物质资本是资本,人力资本也是资本,而且是更重要的资本,是其它各类资本的灵魂。人力资源必须经过开发才能转化成人力资本。农民作为农村的人力资源,一旦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就会转化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因此,只有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才能一方面有效控制新增人口数量;另一方面,使现有劳动力大量从农业中释放出来并转移到非农部门,缓解人地关系的矛盾,改善农民可利用农业资源的条件,提升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和农民的劳动平均产出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同时,随着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方式要由单纯追求产量、产值的增长的粗放型向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的增长的集约型转变。而实现这种增长方式转变,关键在于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这就需要我们不失时机地抓紧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积累,通过各种手段和形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使人的知识、技能、人的创造能力得以扩充和更新。可见,人力资源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终决定力量。

(五)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从更高层次和更新角度对人力资源开发和科技发展的理性诉求。当前农村无论是保护耕地和提高耕地质量、保护森林植被和水资源、防止水土流失、控制土地荒漠化、减轻化学污染,还是开发农业新品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都要求广大农民能更理性地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能运用现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去实现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这无疑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有着更深刻的要求。另外,从农村产业化的完成来看,要实现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资本、技术为纽带,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延长产业链,与第二、第三产业嫁接,将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与产后诸环节联结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或产业链,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人才结构都要有更大的提高。不仅是有一定的文化科技素质,还要有一定的专业素质;不

仅要有大量的经营人才,还要有大量的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这就必须通过教育等方式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篇8:论西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一、相随于优势资源开发的潜在贸易和竞争劣势在新疆正在成为现实

1. 形成单一的资源型的经济体系, 商品贸易处于不利地位

新疆经济发展基本上是围绕优势资源开发展开的, 资源开采开发的力度不断加大, 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与此同时, 也初步形成了以石油天然气开采、石油化工、农产品等资源性产品为主体的生产体系。2006年, 新疆生产原油达3034万吨, 而原油加工量只有1604万吨, 加工能力只有生产能力的52.9%;棉花产量218万吨, 全年纱产量却只有29万吨, 高支纱的比例更少。农产品中的瓜果、番茄酱、枸杞、啤酒花, 畜产品中的细羊毛、山羊毛、皮张, 包括许多矿产品大多都是“原”字号产品或初级产品。新疆经济尚处于我国产业体系的低端, 产品结构单一, 科技含量不高, 附加值低, 销往内地的经济收益不大。同时, 由于制造加工业落后, 新疆又需花大钱购买内地制成品。这一出一进, 造成经济利益的双向流失, 使新疆在全国经济格局中愈发处于不利地位,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改革开放初到90年代初, 新疆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并不大, 还有缩小的趋势, 个别年份甚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在90年代以后一直低于全国, 其差距有明显扩大的趋势。

2. 产业结构转换升级缓慢, 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的低端化趋势日益明显

目前, 新疆同一些内地发达省区相比, 产业结构转换升级缓慢。“十五”期间, 新疆第一产业的比重从2001年的19.3%降到2005年的19%, 降低了0.3个百分点, 全国第一产业的比重从15.8%降到12.5%, 降低了3.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从2001年的38.5%升到2005年的44.7%, 增加了6.2个百分点, 全国第二产业的比重从50.1%降到47.3%, 降低了2.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重从2001年的42.2%降到2005年的36.3%, 降低了5.9个百分点, 全国第三产业的比重从34.1%升到40.2%, 增加了6.1个百分点。新疆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缓慢, 而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与全国水平相比, 2006年, 新疆第一产业的比重高6.9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的比重低1.9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比重低5个百分点。而且, 三次产业内部的结构层次亦比较低。在第一产业内部, 农业的产业化程度不高, 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低。在第二产业内部, 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的比重大。在第三产业内部, 信息业、旅游业、证券业等新兴产业发展缓慢。

3. 技术进步动力不足, 人力资本外流严重

新疆具有丰富的能源和资源, 而且这些资源产品都是我国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 市场需求非常旺盛。大量开采资源以取得经济收益、获取资源“租金”, 可能是新疆经济发展最实惠、最快捷、最省力的途径。在现有体制下, 由于资源的获得没有付出相应的代价, 生产有巨大的获利空间, 就会导致企业不思技术进步, 不求提高劳动效率, 不计成本高低。一些企业满足于引进国内外技术和设备, 进行资源的开采和开发, 而对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积极性不高。2005年新疆平均每个高新技术企业创造产值0.053亿元, 而国内2004年平均每个高新技术企业创造产值就达2.46亿元。2005年, 新疆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仅为0.27%, 位列全国31个省、直辖市的第29位。在此情况下, 许多科技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于是纷纷“孔雀东南飞”, 造成大量人才流失。仅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 新疆就有20多万科技专业技术人员流往区外, 人才留出量是流入量的6倍以上。在流出的人才中, 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占到了近96%, 中青年骨干占到了约83%, 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占到了36%。

4. 所有制结构单一, 经济发展的体制成本高

新疆是一个资源和能源大区, 其中石油石化已成为新疆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 其产值占新疆工业增加值的50%以上。我国法律规定石油等资源为国家所有, 石油的开采开发是国家特许经营, 这就极大地限制了民营经济在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 也就局限了民营经济在新疆的相应地位。当前, 新疆民间投资主要投向竞争对手多、科技含量低、劳动密集型的房地产业、制造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 民营经济难于参与到新疆的主导产业的开发建设中, 发展空间十分有限。与全国其它省区相比, 新疆公有经济比重过高, 非公有经济发展滞后。2006年, 在新疆国内生产总值中, 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23%, 而全国平均已达30%以上;民间投资只占全社会投资的28%, 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国有经济在我国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但其体制成本较高, 经济效益较低是显而易见的。在这种情况下, 虽然新疆经济发展也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但与沿海发达地区发展相比就显得步履沉重而缓慢。

5. 资源利用效率低, 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大

新疆是在产业结构层次低、技术进步缓慢、人才资源缺乏的情况下进行经济建设的。为了加快经济的发展, 提高城乡人民的收入水平, 往往又不得已加大对自然界的“索取”和“压榨”, 造成对资源的大量低效利用甚至浪费, 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恶化。虽然新疆资源丰富, 但并不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 随着资源开采开发的不断加速, 资源也在迅速消耗和减少, 也许我们还没做好产业替换升级的准备, 资源的枯竭就已经变成了现实。虽然新疆地广人稀, 但生态环境却十分脆弱, 环境破坏的代价非常高昂。所以,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保护好生态环境, 是新疆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构建创新体系, 克服贸易和发展劣势, 使西部经济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尽管像新疆这样的西部欠发达地区, 占有非常突出的资源优势, 又在资源开发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 但经济社会的发展却严重滞后于国内发达地区。一个基本原因就是在资源开发中, 更多地看到了短期利益, 而缺乏长期战略举措, 疏于去打破现实的均衡状态, 使伴随着资源开发的潜在贸易和竞争劣势正在成为现实。这就需要不断地改革创新, 增强自身的发展能力以克服劣势, 才能真正跨越发展的“陷阱”。

1. 构建制度创新体系, 创立体制机制优势

长期以来, 西部地区在生产要素配置方面, 计划和行政的色彩比较浓厚。为了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发挥资源的优势, 就必须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和所有制改革, 确立资源开发利用的体制机制优势。一是要实现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 对矿产资源生产活动的管理要减少行政手段, 多用经济手段;二是要建立完善矿产资源市场, 逐步取消部分矿产资源的价格管制, 提高其流通的市场化程度, 使价格能够反映其稀缺程度, 增大市场在配置自然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三是大力发展私营、民营经济, 尽快打破垄断, 放开市场准入, 让具有相应实力的民营企业进入到资源垄断的行业中, 在优势资源开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 构建知识创新体系, 创立科技发展优势

西部地区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延长产业链条, 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 其中的关键是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推动科技进步。一是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境内外投资为外援的多元知识投入体系, 大力支持西部特色优势产业的R&D资金投入;二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提高专利技术转化率, 切实维护好相关权利人的各项权益, 充分体现知识和知识所有人的价值;三是培育科技市场, 完善服务体系, 逐步建立和完善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中介机构;四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 武装、改造、提升现有传统优势资源产业。

3. 构建人才成长创新体系, 创立人力资本优势

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靠人,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西部地区在实施资源开发过程中, 一定要把人力资源的培养、使用和积累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上, 使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一是人才培养的不断创新。加速发展各类教育, 扩大公民吸收知识能力;投资于人民健康, 为全体人民提供基本卫生服务, 切实提高人口身体素质。二是人才使用的不断创新。创造一种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 最大限度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针对西部科技人力资源相对稀缺的状况, 要建立有利于科技人才流动和创业的新机制。要留住高科技人才, 就要在分配中体现科技人员对企业和社会的价值。

三、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引进新的生产要素, 实现经济发展的优势组合

产业在地区间的梯度转移, 特别是制造业从高梯度产业国家和地区向低梯度产业国家和地区转移, 是市场机制调节所致。西部地区应因势利导, 通过引进国内外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 参与到以优势资源为基础的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中来, 借助外部力量, 把优势资源与其它的优势生产要素结合起来, 是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创造贸易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一条重要途径。

1. 东、西部互动, 大力承接东部先进产业转移

随着我国产业空间梯度转移的加快, 东部优势企业在利用西部丰富的资源同时, 必然会加大对西部企业在品牌、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 而西部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时应积极抓住“东企西进”的机遇, 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促进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通过吸纳发达地区的资金、先进设备、管理方法、经营理念、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 形成西部经济发展的优势组合和新的竞争优势。要防止东部简单的、低层次的转移, 应该有选择地承接, 对环境严重污染的、技术落后、面临淘汰的产业坚决不能接受。东部向西部转移的产业要进行更新换代, 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 在高起点高水平上建立传统产业生产基地。

2. 融入国际经济体系, 积极承接国际高新技术产业转移

发挥资源优势, 创立竞争优势, 还应进一步加大西部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对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的承接, 坚持高起点、高技术含量的引进。努力使某些产业和企业成为跨国公司的生产基地或整个国际产业链的一部分, 借助其资金、技术、品牌和营销渠道优势, 实现企业科技力量和管理水平的跨越发展, 以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和辐射西部产业上档次、上水平。应积极以西部省会城市为核心发展城市经济圈, 发挥核心城市的龙头作用, 融合该区域的产业、城镇、物流、能流、信息流, 形成点线相连、互相交织的以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为主导的技术产业密集带, 使其成为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极, 聚集优势要素和优势产业, 打造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地和品牌, 确立西部经济新的竞争优势。

摘要:西部欠发达地区在开发丰富资源的同时, 却伴随着潜在的贸易和竞争劣势。对新疆而言, 由于疏于去打破现实的均衡状态, 使这种劣势正在成为现实。要摆脱这种状况, 就需要不断地改革创新, 以及引进优势的生产要素, 去跨越经济发展的“陷阱”。

关键词:优势资源,贸易劣势,竞争劣势,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速水佑次郎 (日) :发展经济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2]周天勇主编: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4

[3]王梦奎主编:中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问题[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5

[4]人民银行昌吉州中心支行课题组:新疆企业自主创新与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新疆金融, 2006, 10

上一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素养提升方略论文下一篇:微笑的涵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