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沈阳地区渔业产业化的几点思考

2024-04-07

对沈阳地区渔业产业化的几点思考(精选8篇)

篇1:对沈阳地区渔业产业化的几点思考

对沈阳地区渔业产业化的几点思考

本文在概述沈阳地区渔业产业化经营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基础上,分别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制约本地渔业产业化经营的各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总体渔业产业化进程七项措施和四项需要注意的.问题.

作 者:蒋吉生  作者单位:沈阳市水产科学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2 刊 名:中国渔业经济  PKU英文刊名:CHINESE FISHERIES ECONOMICS 年,卷(期): “”(4) 分类号:F326.40 关键词:渔业   产业化经营   沈阳市  

 

篇2:对沈阳地区渔业产业化的几点思考

摘要:科技入户是一项民心工程,是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是创新农技推广服务的新举措。渔业科技入户工程要求技术指导员要深入基层,科学遴选,对入户指导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根据不同层次予以分类指导。在培养指导过程中,指导员与养殖户要用心沟通、真诚服务,通过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全体养殖户养殖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共同提高。

关键词:科技入户;乡村渔业;技术推广;思考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名渔业科技入户技术指导员,几年的入户指导,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下面结合多年从事基层技术推广的工作经历,谈谈对渔业科技入户工作的心得体会。

从技术推广角度,渔业科技入户工作,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深入基层,科学遴选

渔业科技入户工程的精髓在于培植一批思想观念新、接受能力强、有一定号召力的养殖户,通过把新知识、新技术传授给他们,然后再由他们辐射带动周边的养殖户,以全面推动渔业生产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因此,在遴选示范户时,要深入村居,作详细的调查摸底工作,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同时还要遵循自愿的原则,使遴选出的示范户能够很好地承担起相应责任和义务。科学规划,分类指导

由于示范户地处不同村居,养殖水平和示范带动能力也不可能处于同一层次,因此在培植示范户过程中,要结合前期的调查摸底工作,针对各个不同层次的示范户,分别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分户指导方案、培训方案及培训指导的内容,以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植核心,树立典型

技术指导员往往一人对接的示范户有几十户,在技术指导和服务上有时难免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培植核心示范户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把相邻或相近的3~5户示范户作为1个组合,从中筛选1户养殖生产水平、辐射带动能力都比较强的示范户,通过重点培训和指导,将他们培植成核心示范户,然后通过传、帮、带作用,以点带面,促进所有示范户养殖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共同提高。及时沟通,倾心服务

作为科技技术入户指导员,要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引领示范户由过去只注重“高产、高效”的传统渔业养殖模式,转向“高产、高效”与“低污染”并重的现代生态渔业养殖模式发展,带领养殖户走可持续发展的渔业养殖道路。在工作过程中,要始终把示范户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只有这样,才能把指导工作做得更好、更实。要随时与示范户进行沟通,与示范户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各种困难和需求。从苗种、饲料的采购到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到产品的销售,只要是能够提供的服务,都要尽心尽力地去帮助示范户,尽可能使他们的养殖效益达到最大化。多种形式,强化培训

对示范户的培训,不要仅局限于举办集中培训班这样的形式,也可以采用电话个别指导、短信群发,还可以借鱼病防治时召集相近的三五个示范户塘头会诊等,灵活机动,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培训的内容上,既要有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等技术方面的内容,还要有市场营销及最新养殖发展趋势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示范户的生产技能、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也才能切实达到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的最终目的。

科技入户是一项民心工程,是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是创新农技推广服务的新举措。它给农技人员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发挥自己技能的舞台;提供了一个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增强服务技能的契机,让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升华。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问题。通过科技入户工作,作为一名技术指导员,技术指导员到基层去是一种锻炼,也是一次更好的学习机会。在入户指导中,有些问题农户提出来,暂时给他们解决不了,就记在工作日志上,及时向专家组、市站技术人员请教,再多方查找资料,反复考量,及时准确地为他们解决技术难题。

通过科技入户活动,深刻的体会到我们农业技术员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很高,农民渴望我们经常送科技下乡、多进行技术指导。科技入户也为农业技术人员提供了施展自己技术能力的平台。虽然跑的路远了,做的事多了,但心里充实了,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后,在工作中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脚踏实地的学习,深入农户搞指导,不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方法,丰富新知识,让科技入户活动惠及千家万户。

参考文献

篇3:对沈阳地区渔业产业化的几点思考

一、产业园发展模式需要超前谋划

着眼当前, 中德产业园的发展面临着土地空间不足、发展资金受限、基础设施不健全、落地项目不多、重量级企业少、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产品结构单一等诸多客观因素。放眼未来, 中德产业园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坚持问题导向, 充分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 找准发展方向, 推动中德产业园平稳快速发展。

1.需要考虑摆脱“一马独大”的局面。2014年8月,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明确提出, 建立中德政府间老工业基地振兴交流合作机制, 推动中德两国在沈阳共建高端装备制造业园区。去年, 10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已经启动, 但主要是以宝马沈阳铁西工厂为依托, 呈现“一马独大”的局面, 其他诸如高端装备、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对薄弱。周边海斯坦普、慕贝尔、丰田纺织、本特勒、法可赛等20余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业也因宝马而影响了企业发展。

2.需要考虑汽车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从全国汽车产业看, 2015年全国汽车产销超过2450万辆, 同比增长3.25%和4.68%, 但增速减缓4.01个百分点和2.18个百分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调查”显示, 今年2月库存预警指数为59.6%, 处于警戒线以上。可以说, 汽车产业即将进入拐点期, 产能严重过剩局面已经显现。考虑到未来全国还将迅速激增的汽车产能, 需要提前考虑汽车产能过剩的问题, 防止将来出现汽车产业“崩塌”现象, 避免同房产“去库存”一样的压力, 这种即将面临的潜在风险不能不深思。

3.需要考虑传统燃油汽车向能源汽车转型的问题。随着国家环境保护的持续推进, 汽车行业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传统燃油汽车向能源汽车转型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特斯拉刮起的全球电动新能源汽车风暴, 是汽车产业尤其是新型能源汽车发展的风向标。从2016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 不难看出今后汽车产业新风向——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未来推广重点。这说明能源汽车已是未来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着眼未来, 需要我们在战略方向上定位发展新能源汽车与智能汽车。

4.需要考虑探索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迈进的新经验。中国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德产业园是全省先行先试、经济发展的前沿, 并承担着探索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使命。建设中德产业园, 促进“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有机融合, 推动创新改革实验、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 是沈阳市乃至全省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也是探索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迈进的有效路径。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同时, 推动中德装备园建设, 不仅有利于促进中德两国深化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也将为我国加强与发达国家合作进行有益的探索, 更为培育我国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提供有力支撑。

二、加快产业园发展的几点建议

在新一轮东北振兴大幕拉开之际, 应该抓住机遇, 结合创新改革实验, 瞄准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 紧紧围绕今年新出台的中央七号文件, 举全省之力, 大胆探索, 先行先试, 创新发展模式, 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把中德产业园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中德两国经济技术合作的战略平台和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1.创新装备制造业发展模式。在汽车制造上, 要充分考虑未来汽车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 提前着手, 引导传统燃油汽车向能源型和智能型汽车转型, 避免未来面临“去产能”的问题。当前要克服“一马独大”的局面, 就要调整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布局,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应与沈阳机床形成有效衔接, 将i5战略计划“嫁接”到中德产业园并加以推广, 着重发展智能制造, 特别是核电、航空和机器人、3D打印、智能装备、智能信息技术等产业, 尤其要加快推进数控机床、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及节能环保装备、特种用途机械、关键基础零部件、基础电子元器件及器材等产业。大力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工业软件等新一代信息产业, 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新材料产业, 不断推动装备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实现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融合发展, 使中德产业园成为拉动全市带动全省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2.创新园区开发建设模式。当前, 由“政府融资、建设、招商、服务”的传统园区发展模式已不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首先转变角色, 由原来的“自导自演”转变为“后台服务”, 让企业担任主角。应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导下, 围绕现有的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定位, 推进市场化运作。结合国家发改委刚出台的《关于推进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改革的指导意见》, 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 鼓励华夏幸福基业等民营企业参与园区建设, 形成市场化运营机制。在开发建设上, 借助国有企业包括华夏幸福基业等有实力的民营企业, 推行诸如跨境电子产业园、德国中心等“园中园”发展模式。通过园中建园的方式, 加速拓展园区开发范围, 迅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不断打造绿色智慧园区。

3.创新对外合作模式。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 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 打造中国制造金字品牌。今年中央七号文件也明确提出, 优先支持东北装备制造业走出去, 推进东北装备——“装备中国”走向世界。因此, 在创新对外合作模式上, 应克服传统政府招商唱主角的模式, 借助国家实施“一带一路”的核心战略, 立足“企业为主体、政府搞服务”的发展理念, 敢于“无中生有”, 勇于“借劲使力”, 加快调整经营战略和市场布局, 将过去以“引进来”为主转变为“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应建立招商引资激励机制, 借助企业的信息渠道、商务渠道、人脉资源等实施自主招商、以商招商。着重通过并购国际企业和研发机构, 获取关键技术和营销网络的同时, 把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端智能装备等企业引入园区。这样从实现跨境投资和利用国际资源、掌握先进技术的高度, 建立新的合作机制与合作平台, 从而有效避免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后果。加大“走出去”力度,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外建立生产基地、营销中心、研发机构, 开展境外资源合作开发等。引导远大铝业工程公司、北方重工集团、特变电沈变集团等企业继续进一步输出优势产能, 拓展海外市场, 扩大中国品牌影响力。同时, 在中德装备制造产业园设立宣传网站的基础上, 应在省政府网站“走进辽宁”栏目中增加“中德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专栏, 在市政府网站设立“走进中德装备制造产业园”专栏, 以加大宣传力度。

4.创新政策扶持模式。在土地政策支持上, 省政府应实行用地计划指标单列管理, 按照规划和建设需要优先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用地。在财税政策支持上, 中德装备产业园规划范围内形成的省级财税收入应在一定年限内按一定比例逐年返还铁西区, 专项用于推进园区建设。对入驻园区且符合条件的内资或外资企业, 享受减按15%征收的国家级高新区企业所得税同等优惠政策。在金融政策支持上, 省、市、区应共同设立三级专项资金, 设立中德装备产业园基础设施引导基金和中德园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以及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 重点支持园区的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设立企业“走出去”发展专项资金, 在建立信用担保、支持技术创新、实施节能生产和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给予扶持;探索建立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 在中德园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试点。在开放政策支持上, 全省应统筹资源支持中德园建设, 在全省对德、对欧合作资源上向中德产业园倾斜, 优先支持省内有搬迁或扩产意愿的德国及欧洲企业到中德产业园投资发展, 促进园区尽快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在产业政策上, 省市可在中德产业园建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点, 以推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各项工作, 助推园区发展。在人才政策上,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支持园区引进制造业高端人才。在招商引资上, 省市可向中德园倾斜, 将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重量级项目向中德产业园聚拢。

篇4:对沈阳地区渔业产业化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特色农业 资源 高效 竞争力

▲▲一、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现实意义

理论上来讲,特色农业指的是以市场经济条件为主导, 以区域特色自然资源为依托, 以特色农业产业化生产和农产品开发为核心的一种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农业系统。随着改革开放后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西部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进展。然而,由于西部底子薄基础差,其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还是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要想在短时间内缩短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使二者最终达到协调发展, 唯一的办法就是发挥西部地区的地域资源优势,利用特色农业提高西部地区农产品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以下从两个方面来讲发展西部特色农业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特色农业是提高市场竞争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而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不仅仅停留在满足的基础上,而是渐渐向高品质、享受型靠拢。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绿色、健康、有机、高营养的农副产品渐渐吸引了大众的眼球,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青睐。

(二)发展特色农业是西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

西部各省市因其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的不同,均有其独特的农业自然资源,通过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培养和利用,形成一条以特色资源为核心的农业产业链, 从而实现农业资源多元化、深层次的开发, 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有更大的市场比重。

▲▲二、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有利条件

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 土地面积占到全国的50%以上。其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水草丰美、光热充沛、自然资源丰富等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在给西部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纱的同时,也为其发展创造了优势。与东部相比,西部地区由于生产和发展相对落后,劳动力较为廉价,生产成本也因此相对偏低。二者相结合,使得西部在发展特色农业这条道路上具有很大的潜力。由于西部地理位置特殊、气候复杂、昼夜温差大、光热资源丰富,形成了许多中东部地区无法替代和模拟的特色优质农产品。例如:新疆充足的光能和热能、极大的昼夜温差条件下形成的特色彩棉、长绒棉,其高饱和度的棉花质量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新疆阿克苏的苹果、吐鲁番的葡萄、库尔勒的香梨、昭苏的杏干、哈密的大枣、鄯善的哈密瓜、精河的枸杞在口感、色泽、糖分对比度和产量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

▲▲三、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开发深度不够, 尚未形成品牌优势

从市场了解来看,目前我国西部的农产品主要是以原产品或者说初级产品的方式向外销售,有的直接面向大众消费市场,有的供应给东南部的外商进行深加工,例如新疆吐鲁番等地区生产的无核白葡萄 ,以个头均匀、形态饱满、糖分浓度高、口感好而备受市场青睐,在新疆,这个品种的葡萄或小部分鲜食,大部分悬挂在晾房自然晾干形成葡萄干向外兜售,这种初级产品的利润是很低的。随着市场流通性的增强,不少外来客商大量订购葡萄和葡萄干进行深加工,或酿成葡萄酒,或做成罐头、果汁,葡萄干风味的特色糕点,价格成10倍增长。更有甚者,从葡萄籽中提炼出葡萄籽油,做成化妆品,价格一番数百倍。

这几年来,新疆的葡萄酒厂也蔚然成风,但多而不精,没有形成品牌,跟中东部地区相比,还没有形成竞争优势。

(二)信息化水平低,科技支撑能力不够

由于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信息化水平较低,现代科技带来的新成果还未能惠及到西部地区的广大农民,多数农民依然靠电视、 报纸、广播和市场价格来获取信息市场信息,这就给农业的生产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和滞后性。比如新疆哈密地区的大枣曾因科技信息不灵, 农民在大量施用“膨大剂” 的后,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导致很多农民产品囤积,经济遭受重创。 前两年,新疆的加工番茄由于对市场信息掌握的准,农户一窝蜂的种植加工番茄,最终因为市场消化不开,导致加工番茄久置溃烂,给农户造成损失。

▲▲四、可行性建议

(一)建立特色农业基地

要想达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目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建立特色基地。例如,在新疆光热资源最为丰富的沙漠边缘地区可以率先建起优质棉生产基地,在新疆阿克苏和陕西地区可以建立起特色果园基地;在云南、甘肃和青海可以建设蔬菜育苗中心;在宁夏、甘肃和青海可以建立起中药材育种繁育基地,如此等等。总之,各地要结合地域特色,有针对性的建立起特色农业基地,并制定出不同的制度和优惠政策,进行大力扶持,实现西部地区特色农业的优化组合。

(二)加强信息技术推广

对西部地区进行农技推广是十分有必要的,需要大力推广的主要包括特种种植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通过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来提高西部地区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价值,提高农民依靠科技促发展的积极性,进而形成良性互动,带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三)用品牌提高竞争能力

利用现有优势资源,做农产品的”农货精品”,依靠良好的口碑,树立起响亮的品牌,形成了品牌也就等于占领了市场。例如蒙牛、鄂尔多斯、伊利等产品的品牌驰名中外,这都不是一朝一夕打造的,需要长期的信誉和良好的口碑来推动品牌的发展,从而形成强而有力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关付新.提升竞争优势的西部特色农业发展路径[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6):122.

[2]王万忠.我国西部农村特色农业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水土保持学报,2011(6):1512.

[3]雷兴长.西部地区特色农业的结构性问题及对策建议[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0(2):302.

篇5: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几点思考

“>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几点思考2007-02-10 16:49:08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对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的一种生产经营方式。

组织类型

由于各地自然、经济状况的不同,主导产业或产品各有不同,产生了多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类型

(一)龙头企业带动型。这种类型是以农副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为龙头,通过合同契约、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从事专业生产,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施一体

化经营。该类型一般以“公司+农户”为基本组织模式,是当前的主要形式。

(二)中介组织带动型。这种类型是以专业型合作经济组织(含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为中介,通过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等利益连接机制,带动农户从事专业生产,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施一体化经营。该类型一般以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为基本组织模式。

(三)批发市场带动型。这种类型是以专业批发市场为纽带,带动主导产业,并通过合同契约或其他较稳定的经济关系,连接广大农户,实施产销一体化经营。

(四)科研单位+农户型。科研教育单位通过合同契约关系为农户专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五)纵向一体化型。有一个企业进行产业基地建设开发、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

积极探索多种农业产业化组织形

式,把农民带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产业化的中心缓解。在实践中具体采用哪种类型要看是否有利于企业和农户,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问题研究

(一处理好五个关系。一是注重处理好资金、技术、人才、政府的职能关系。产业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同时对人才和技术的要求也比较高。而无论资产密集型还是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农业产业化项目,都需要龙头企业带动才能把产业做强做大。政府要按照“绿箱政策”对龙头企业给予必要的财政资助,着力解决检疫检测、培训推广等各类公共问题。处理好上述四个关系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层次和水平的提高。二是注重处理好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的关系。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关系是鱼水关系。“鱼水有情亦无情”,如果不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企业与农户会两败俱伤。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政府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要注意支持、保护好

企业,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让市场去调节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取得双赢成果。三是注重处理好市场、专业型合作经济组织、生产基地三者的关系:如果农户不联合,即使政府给予干预和保护,也无法避免农民利益的流失。国内外经验表明,农户只有按照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原则联合起来,才能改善自己的市场谈判地位,保护好自己的利益,使农民参与市场交易活动的主体从个人转变为有组织的团体。通过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活动来保证农民的市场利益。在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下大力调整农业产品结构,更新品种形成规模化的农产品基地,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资源又是,在商品竞争中通过比较优势实现农民增收。四十注重处理好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与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推进农业产业化进城,必须消除地域界限,在产业化的各个环节中,建立国家、集体、个体和其他经济成分共同参与的经营机

制。在群众资源的条件下建立解决承包制与产业化的矛盾。继续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深化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在乡村集体企业中,积极推进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改革,积极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力量。而这些,都是需要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来完成的。五是处理好产品与产业的关系,产品有竞争力产业才有竞争力。必须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落实在产品和产业两方面,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即不仅在一个产品上有竞争力,而且在多个产品上具有竞争力,追求实现整个产业链条完整性,使产品和产业真正形成客户忠诚性、技术专有性、产品耐市场波动性、品种多样性等核心竞争力。

(二)做好四个整合。一是国内与国外整合。在整合过程中要考虑国家和农民的利益,发展民族品牌。优化国内资源配置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资本运营手段盘活国内企业资产,形成大龙

带小龙,小龙带农户的局面。二是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整合。对过去传统的农产品生产和营销赋予现代信息技术的内容。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三十整合国内资源参与国际竞争。参与激烈的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必须降低成本,就需要整合国内资源。国家要对国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间进行整合,使农产品收购成本、原料运输费用、生产成本、营销费用有所降低,发挥宏观调控功能,促进产业要素跨区域整合,实现优势叠加,应对入世挑战,提高产品和产业竞争力。四是整合当地资源,当地资源可以是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历史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等。当地资源往往是竞争者难以模仿的,利用当地特殊资源发展起来的产品往往因为其独特的个性特点,备受关注,而在市场竞争中优势比较明显。

(三)奠定三个基础。一是确立支柱产业。农业产业化是以开发主导产品

和拳头产品为重点,没有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就不可能实现。只有因地制宜确立了主导产业,才能够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骨干项目和拳头产品,才能把握产业化运行的本质,明确产业化发展的方向。二是抓好农产品质量。加强农产品质量工作必须加强农业的标准化工作和农业的专业化及农民的组织化建设。三是提高农产品研发能力。要加强研发队伍建设,巩固现有传统产业,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等生产能力,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上档。传统产业无论是在农民掌握的技术,农民的种植习惯,还是在市场吸纳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特别是传统产品由于历史较长,有一定的知名度,因而在市场上往往较有竞争力。发展传统产业或从传统产业入手,是提高农产品研发能力的突破口。为此企业要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使产品更新速度快,附加值高。

(四)搞好两个布局。即农产品生

产布局和加工布局。认真研究建立优势农产品产业布局和农产品加工区布局。农产品加工区放在农产品主产区还是城市消费区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农产品加工区放在消费区有它的好处:在目前农产品买方市场的情况下,农业生产是消费主导,因此离目标市场越近,越便于信息反馈,引导生产,越有利于企业的成功。

篇6:对沈阳地区渔业产业化的几点思考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形已基本形成。

1、龙头企业的建立和带动,促进了我县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2、基地建设规模逐渐扩大,辐射带动作用加强。通过基地建设,形成了规模化、系列化生产经营,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3、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农民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的服务工作,有力地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4、专业化交易市场的建设,大大地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农业产业化的最终落脚点是销售和流通,完善的交易市场和畅顺的流通渠道,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当前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不重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有人认为农业的产业化不过是对传统农业的改头换面或换个说法而已,而没有从本质上去认识这一新生事物,导致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农民不接受,政府也缺乏有力的组织领导、资金投入和政策配套,在操作上也缺乏具体的规划和必要的协调,使农业产业化处于自流的状态。同时,不少人将专业大户发展单纯地与产业化相结合,发展几户大户,成立几个协会,就可以宣传产业化水平上台阶了,而不重视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不重视产加销、农工贸有效结合,这样的农业很难参与市场的竞争,农产品的附加值也得不到深度开发。

2、企业与农民、市场的桥梁作用不够明显,联系不够紧密。

3、中介产业化组织规模小,实力弱,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发挥作用不够。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农业组织的创新,通过产业化组织的中介作用,建立起农民与市场的协作关系,推动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4、缺乏市场风险防范机制。

5、科技推广工作乏力,机构不健全。

三、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选准主导产业,建立规模基地。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必须要求农业的规模化发展,而基地建设最为重要。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地带动农民大规模生产,从而形成区域化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群体生产优势。在发展基地时,一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尊重农~愿,正确引导,合理配制和利用资源,培育适合本乡镇、本地区的,有市场潜力和开发价值的产业;二是要发展名、特、优、稀等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优;三是要做到推进技术创新和品种改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现有传统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生产能力;四是要做到长期、稳定发展,主导产业一经确定,不要轻易变动,使主导产业逐渐形成规模化、区域化发展格局。

2、着力培育以农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是弱化种植农业,强化加工农业。加强加工、流通企业的发展,应围绕主导产业,按照起点高、辐射力强、市场潜力大的原则,建立一批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强化服务的骨干企业。在发展这些龙头企业时,一是政府一定要加强引导和协调,使企业与农民、基地真正形成“公司+基地+农民”的生产模式,做到优势互补、实现“双赢”;二是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投入,制定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确保企业正常运行,不半途而废,不损害农民利益;三是扩大农业的对外开放,重点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提高农产品加工的质量的档次,积极引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大型综合项目,带动产业化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

3、强化中介组织建设,加强组织与农户的联系作用。一是要规范中介组织行为,克服盲目发展;二是要培育中介组织的发展载体,使中介机构在生产、销售、加工等环节均有企业支撑,从而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如我镇拟建的蛋禽协会,就依托我镇规模较大的孵抱、运销、加工等个体户,从组织形式和服务内容上将会更加完善;三是要建立组织、农民、企业的利益共同机制。中介组织在服务农民时,可采取各种形式,发展经济实体,与农户、企业建立产品(商品)供销关系,明确农民、企业、组织之间的利益分配原则,从而壮大组织实力,扩大组织规模,完善服务功能和服务内容,更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4、健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风险保障机制。一是应建立产业化发展风险准备金,制定具体的风险金管理和使用办法,重点就放在对公司、农户的风险补偿方面;二是完善企业与农民的风险保证行为,规范两者的生产、经营行为;三是实行商业化风险运作,让保险公司等中介组织介入农业产业化发展,采取个体投保或股份合作等办法,减轻政府压力,增大风险理赔保障,维护投保者利益,提高农户和企业生产积极性;四是成立风险保障领导机构,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让风险双方共同参与,确保风险保障机制得以公正、客观地执行。

5、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第二轮土地承包的基础上,可通过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出租、兼并等形式,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有序流动,完善土地流转使用制度,制定土地流转优惠政策,以使农用土地向农业经营能手转移,促使土地相对集中,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一是不能搞强迫命令,以农民自愿为前提;二是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三是不能改变土地的所有权;四是要完善流转合同,不能放任自流。

篇7:对法官职业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源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 m莲山

近年来,法院各项改革取得了突出成效。最近,适应法院建设要求,最高人民法院又提出了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的新的改革目标。全面加强法官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形象建设,已成为当前摆在法院工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此,结合法院工作实践,就如何加强法官职业化建设谈点粗浅认识。

一、强化法官职业意识建设,树立现代法院司法理念,构筑法官职业化的基础。

在建设法官职业化的进程中,莱西法院始终把加强法官职业意识作为树立现代法院司法理念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是强化法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使法院工作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使法院审判工作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其中,最重要的是使法院工作自觉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在这方面我院主要是做到使法院工作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重大问题自觉向党委、人大汇报,取得领导和监督。我们认为,法官的政治意识属于法院政治文化范畴,也是我国法院与西方法院的重要区别之一;二是增强法官的审判独立意识和中立意识,排除干扰,依法公正审判。一方面要求法官依法独立审判,另一方面要求法官在审理案件时要居中裁判。为此,在深化法院各项改革的进程中,我们不断强化了独任审判员和合议庭职责,完善了证据制度,强化了当事人举证责任,以保证法官在审理案件时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并做到居中公正裁判。法院在为法官创造一个良好的司法环境的同时,要求法官自觉排除来自外界的影响和干扰,依法公正裁判;三是增强平等意识,要求法官在审判活动中,平等的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平等的适用法律,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当事人,真正做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四是增强司法公正意识,要求法官在审理案件时要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遵守公开、公平的司法程序。在这方面,除了严格程序以外,我院着力推行了裁判文书改革,增强法律文书的说理性,通过深入的说理,让胜诉方赢得清楚,使败诉方输得明白;五是增强司法效率意识,迅速、及时、高效的履行司法职责。工作中我们要求法官要增强审限意识,坚决纠正对案件久拖不决、久执不决的现象,确保案件在审限内审结,使当事人尽快摆脱诉累,合法权益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为此,我院强化了对案件审限的管理和监督,实行了案件催办、督办制度,2001年以来,我院审理和执结的一万余起案件无一超审限,年结案率达到了100%;六是增强法官的自尊意识,深刻认识自己从事的是一项崇高而光荣的事业,提升职业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在工作生活中院党组经常教育法官充分认识自己从事职业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进程中,社会和人民群众对法院和法官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人民法院和法官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作为法官应该深信自己从事的是一项神圣而光荣的事业,从而强化对自身的要求;七是增强司法文明意识,认真解决在审判活动中存在对人民群众态度上的冷、硬、横、烦、拖的不良作风。近年来,我院一方面抓治标,围绕“态度”做文章,坚决克服在办案中方法简单,态度粗暴的现象。一方面,在建设现代司法礼仪上下功夫,做到文明司法;八是增强司法廉洁意识,确保公正司法。重点是要求法官在审理案件时要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清廉如水,执法如山。近年来,我院一直把廉政建设作为法院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实现了三个确保:即,确保班子不出问题,确保队伍不出问题,确保案子不出问题,也全面推进了法院各项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二、强化法官职业道德建设,建立现代法院自我约束机制,构筑法官职业化之保障

职业道德是建立法官制度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实现司法公正的保证,也是法官职业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因为,如果没有良好的法官职业道德,就根本谈不上法官职业化。基于这一认识,近年来,我们莱西市人民法院在全面抓好法官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率先进行了规范法官职业道德的尝试,开展了法官职业道德先进个人评比活动,在全院开展法官职业道德大讨论,法官们围绕“什么是法官职业道德?”、“人民法官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职业道德?”、“应该怎样建设法官职业道德?”、“为什么要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使之深化了对法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内涵的认识,增强了法官职业道德意识,并在全院评出了10 名法官职业道德先进个人,召开全院大会进行表彰。同时,将他们的事迹整理后,在辖区有关新闻谋体进行了系统宣传,在社会各界引起了积极的反响。这一举措,有力的促进了全院法官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推进了法院队伍作风建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发布后,我院及时组织全院法官进行学本文来自文秘之音网,在百度中可以第一位搜索到文秘知音网站习,不仅强化了法官业内职业道德建设,而且《法官八小时以外管理制度》,强化了对法官业外活动的约束,要求每一位法官都要时时刻刻牢记法官这一神圣职业对自己的要求,一言一行都要按照一个人民法官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人格品质,做到德化于审判,德化于社会,德化于自身,将职业道德融于生命和灵魂。职业道德建设有力的促进了法官素质的提高,近年来莱西法院没有出现一起法官违法违纪的不良现象,2001年在青岛法院组织的年度考核中,队伍建设的考核莱西法院名列全市十二处基层法院之首。

三、强化法官职业技能建设,培育现代法院专家型法官队伍,构筑法官职业化之根本。

法官职业技能,是法官依法审理案件并作出裁判的职业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法官职业化进程的加快,对法官个体的职业技能素质的要越来越高。同时,培养高素质的法官队伍,也是构筑职业化法官的必然要求。首先,法官这一职业共同体应该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群体,有较强的理论功底,在社会和人民群众心中,应该是一个专家型、复合型的专业群体;其次,作为法官应该具有较强的驾驭庭审、当庭认证,并依法作出公正裁判的能力;再次,作为法官应该具有较强的说理能力,善于通过自己的语言说服双方当事人服判息诉,化解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最后,作为法官应该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字功底,作出令人信服的裁判文书,通过法律文书展示案件事实,阐述是非曲直,作出公正裁判。

围绕培养法官的职业技能,莱西法院主要抓了以下几点:第一,针对法官队伍整体上文化素质偏底、学历层次布告的实际,下达力气抓了法官的在职培训。近年来,全院120名干警除10余名已具有全日制法律本科学历的以外,全部参加了法律专科、专业证书的学习,在这个基础上,2001年全院又有50余名法官参加了法律本科的远程教育,全院40岁以上的法官都参加了法律本科课程的在职培训,全院有9名同志先后参加了法学研究生班的学习。当前,全院法官的学历层次和文化素质已有量变到质变,实现了质的飞约;第二,以改革为动力,在推行审判改革的进程中,培养法官驾驭庭审、当庭认证、当庭裁判的能力。

特别是实行独任审判员、审判长责任制以来,法官的责任感、使命感进一步增强,注重在审判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审判业务水平,综合职业技能不断扩张,职业水准逐步提高,一批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现代职业法官正在逐步成长;第三,从我国国情出发,强化调解功能,着力提高法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在我国,人口众多,是一个突出特点。与之俱来的是各类案件居高不下,其中90%以上是民商事纠纷。这些案件如果都通过判决来解决,不仅要增加法院的诉讼成本,增加法官的工作量,延长诉讼周期,而且不利于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团结,进而给社会留下隐患,成为新的不安定因素。因而,在审判活动中我们要求法官要依法多做调解工作,克服单纯办案就案办案的偏向。在审理案件是,法官要本着有利于纠纷的解决,有利于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促进案件双方当事人的团结和睦,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的原则,多在双方当事人之间做调解工作,能调解结案的努力争取调解结案,判决结案的也要努力做到使双方当事人息诉服判。同时,通过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作出一个具有较强说理性的裁判文书,使双方当事人从中得到教益。近年来,我院审理的案件以调解方式结案的占结案总量的70%以上。法律文书改革也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优秀法律文书的评比活动,有力的促进了法律文书质量的提高,发到当事人手中的判决书、裁定书,已成为展示法院和法官形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强化法官职业形象建设,塑造现代法官公众形象,构筑法官职业化之模型。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树立法官的职业形象。指出,要通过职业化建设,切实转变法官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从小处着眼,从细微处入手,不断培养法官的职业气质,树立求实、严谨、刚直、廉洁、文明等职业形本文来自文秘之音网,在百度中可以第一位搜索到文秘知音网站象,使法官成为社会上信任和尊重的人。对法官职业形象的要求,不仅是对法官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的集中体现和概括,同时也是一种升华。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展示在社会和人民群众中的就是一种职业形象,没有上述三个方面作基础,就谈不上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莱西市人民法院重点着力于法官求实、严谨、刚直、廉洁、文明等职业形象的建设,要求法官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出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符合一个法官的要求,通过工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培育法官的职业气质,向社会和人民群众展示法官的良好形象。求实,就是要在审理案件时,要实事求是,既要从案件的事实出发,又要考虑案件发生的客观实际,以“三个有利于”为指导,力求使审判的法律效益与政治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严谨,就是要求法官在工作生活中作风要严谨,体现在审判活动中就是,法官的一切行为要严谨,在案件当事人面前讲的每一句话,都要负责任,不能有主观随意性。比如,向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告知的开庭日期和时间,法官本身必须遵守。法官向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承诺的接待、答复问题的时间,法官必须履行。在诉讼过程中,法官的一切言行必须符合法律规范。必须给案件当事人这样一种感觉,法官即法律,是值得高度信赖的人,只有这样,法官才能受到社会的信赖和尊重;刚直,就是要求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刚正不阿,一身正气,能够经受住来自各方面的考验,不畏权、不畏势,秉公执法,公正办案。在其他社会生活中要正直,在是非面前不模糊,不附庸,保持一种浩然正气;廉洁,就是要求法官要廉洁勤政,两袖清风,一尘不染,表现在审判活动中就是要不吃请、不受礼、不贪财、不贪色,为秉公办案打下坚实的基础;文明,就是要求法官在审判活动中有良好的职业作风,对当事人热情接待,态度和蔼,不耍特权,不逞威风,注重司法礼仪。总之,求实、刚正、严谨、廉洁、文明的职业形象,是新时期现代法院和法官职业化的外在特征,构成了铸造良好人民法官形象的时代之模型。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件 w w

篇8:对沈阳地区渔业产业化的几点思考

一、劳动力成本

劳动力成本是企业因雇佣社会劳动力而支付的费用。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近年来中国人口劳动力年龄结构变化迅速, 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1990—2000年的的十年之间, 中国人口年均增长率是1.07%, 而2000—2010年十年之间, 中国人口年均增长率是0.57%, 这意味着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步减退, 未来劳动力从总量上已经减少。另外, 随着新生代农民工人口素质和特征的改变, 很多潜在农民工选择在离家门口近的工作, 未来的劳动力问题进一步加剧。而当前中国的出口加工型经济结构, 将使企业用人需求与市场供应的短缺矛盾将越来越突出。

近期, 国内各种媒体有关用工问题的报道层出不穷。一边是许多地区很多企业普遍提升工资, 较去年增长10%~30%的消息, 一边是各大城市仍然面临着严重的劳动力短缺问题。一些城市, 例如北京、深圳和广州, “用工荒”依然严重;山东省1/3企业招收不到工人;湖北省报道, 用工缺口达60万。有关部门称今年春节后“用工荒”问题, 不仅比过去几年更明显, 而且持续时间更长, 范围更广。在这种背景下, 东部沿海地区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空间肯定受限, 转而转向劳动力较为丰富的中西部地区, 给中西部地区带来较多承接产业转移机会。但是, 解决劳动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加快企业的转型升级, 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 解决“用工荒”的症结在于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而不是放任企业简单地在空间上转移。

二、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又称环境降级成本, 是指由于经济活动造成环境污染而使环境服务功能质量下降的代价。环境降级成本分为环境虚拟治理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 环境虚拟治理成本指为保护和治理环境而实际支付的价值, 环境退化成本指环境污染损失的价值和为保护环境应该支付的价值。尽管中国“十一五”期间污染减排取得了进展, 但经济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代价持续增长, 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破坏压力日益增大。据全国连续五年的环境经济核算结果表明, 五年间的环境退化成本从5 118.2亿元提高到8 947.6亿元, 增长了74.8%;虚拟治理成本从2 874.4亿元提高到5 043.1亿元, 增长了75.4%。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 必须增强危机意识, 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以节能减排为重点, 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 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 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 应杜绝片面追求GDP政绩或盲目追求市场利益的价值观, 杜绝变相使用国家政策, 过度开发各类园区, 大干快上“三高一资” (高成本、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 产业项目的行为。

三、资源禀赋

资源禀赋是指该地区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自然资源蕴藏等差异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优势条件。资源禀赋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对资源禀赋的充分利用的基础之上, 只有这样才能让资源禀赋充分发挥作用, 让经济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中国拥有资源优势的地区往往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在这些地区进行资源的开发,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是符合当地实际的理性选择。但在此过程中如何把握方向, 总揽全局, 找准着力点, 实现经济的优化升级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仍然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近几年, 随着能源、人力等要素成本的增加, 众多的产业不堪重负, 开始向能源富足的西部转移, 寻求突破瓶颈制约。以有色金属产业为例, 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 有色金属产业“西迁”是行业内外热切关注的话题, 西部已经成为有色投资的“热土”。有色金属产业从东向西转移, 这种趋势是符合结构调整要求的。但是, 让人忧虑的是西部蓬勃兴起的有色金属产业转移若是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 采用“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发展模式, 势必将引发层出不穷的环境问题, 使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

此外, 我们还应重视优势资源的战略储备问题, 加强对优势资源的控制, 遏制开采的无序与混乱, 加强管理, 杜绝过度开采和大量出口, 避免出现优势资源保有储量下降, 世界占有比重降低, 资源优势逐步消失的问题, 最终达到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目的。

四、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问题是影响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又一个主要因素。其经济活动表现是物流, 物流直接决定着企业和产业的运行效率、时间与成本, 运输成本最终会传导在企业身上,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 即关系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否做大做强。主要有下面三个问题:

1. 中西部城市交通运输体系不发达。

从整体上来看, 中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总量不足、等级偏低, 综合运输的协调发展水平不高, 主要表现在高速路网尚未成熟, 省区间公路主通道尚未实现无缝对接。以风电产业为例, 国内外已投产或在建的陆地风电场, 投入商业化运行的并网型机组单机容量一般都在600KW以上, 运输最小转弯半径约15米, 满足条件的公路等级至少是四级, 而机组容量在1 000KW以上的风电设备, 满足运输的公路至少是三级。

2. 目前中国物流的标准化、信息化体系建设普遍不足, 尤

其中西部地区的物流行业和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 重要信息技术应用的范围还不够广泛, 各种运输、仓储设施之间的接口还没有标准化, 严重阻碍了一些先进的物流技术和设施的应用, 因而在中西部地区物流成本相对较高、流通效率相对较低。

3. 大型专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缺乏。

中西部地区城市中小物流企业总量不少, 但是大型专业的第三方服务企业并不多, 相当一部分物流企业停留在提供传统意义上的运输和仓储服务层面, 不能提供大、高、特等装备产品的运输服务。仍以风电产业为例, 商业化单机容量600KW的机组, 叶片长度一般是20米, 机舱重20吨, 竞争力较强的大容量机组, 如2 000KW的机组, 叶片长度将至35米, 机舱将重约70吨, 需要具备专业运输能力的物流企业承担。

这种现状造成了中部地区能够提供的物流服务水平并不高, 企业总体物流成本不低, 因此应考虑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限制, 特别是发展大型装备制造业。

五、产业基础

产业基础主要是指该地方现有产业状况和承载力, 具体包括地区同类型企业数量、相关配套服务的企业是否完备等。一个好的产业基础对产业聚集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首先, 产业基础的作用体现在经验、知识、技术的外部溢出效应。因为工厂的工人、技术人员是流动的, 很可能就在该产业园区内流动。因此, 先进的技术也就随着人员的流转传播出来了。其次, 相关配套服务的完善有利于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因为现在市场的分工都很细, 一个企业要生产一种产品, 需要的原材料、零部件种类都很多, 这些都需要其他的厂商来提供, 如果周围没有配套服务的企业, 便会大大提升企业的生产成本, 降低企业的竞争力。目前中西部地区已基本形成钢铁、汽车、纺织、石化、有色金属、原材料等支柱产业, 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与东部地区相比, 中西部地区产业整体实力仍然较弱, 产业结构的上下游配套能力不强, 尚未形成规模较大, 配套齐全的产业集群, 不具备具有良好协作配套能力的产业链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价值链。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 降低了企业生产环节的配套支持能力, 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 对承接产业转移具有一定的影响。

笔者认为, 在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 除了要考虑上述五个因素对承接效果的影响外,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还应避免三个误区:一是避免承接已经被淘汰的落后产能, 或者不符合节能减排标准的产能, 杜绝为其提供“死灰复燃”的沃土。二是避免同时上马相同的产业项目, 造成更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三是从全局利益出发, 认清各地的国家战略定位, 避免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布局相冲突。

总之, 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 中西部地区应该积极的改善产业发展环境, 并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来迎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大趋势。

摘要:随着中国东部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竞争优势的逐渐消失, 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等优势逐渐凸显, 中国进入了产业结构优化的集中调整期。提出并分析了影响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五个基本要素, 包括劳动力成本、环境成本、资源禀赋、交通运输、产业基础等, 指出了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应避免的三个误区, 建议中西部地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杜绝一哄而上。

关键词: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要素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 (国发[2010]28号) [EB/OL].http://www.gov.cn/zwgk/2010-09/06/content_1696516.htm.

[2]蔡敦斌.经济增长因素分析——优势资源禀赋变迁的适应性[J].现代管理科学, 2011, (8) .

[3]周斌.论欠发达地区实施资源开发的着力点——以新疆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为例[J].当代经济, 2007, (10) .

[4]杨海龙, 邓琪.提高中部城市物流竞争力迎接东部产业转移[J].决策探索, 2008, (6) .

[5]邓院昌, 余志, 周卉.风电场宏观选址中交通条件的一种评价方法[J].华东电力, 2010, (8) .

上一篇:营销部口号下一篇:《考试来了,你们准备好了吗?》 国旗下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