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图书馆

2024-05-04

民族地区图书馆(精选十篇)

民族地区图书馆 篇1

一、以入学教育为契机,强化良好开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生入学时期是奠定良好基础的关键阶段,强化入学教育环节对大学生接受积极健康的思想观点和形成优良学风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高校图书馆应从实际出发,抓紧适时教育,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有步骤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介绍图书馆馆藏文献布局、藏书特点和范围、各种设施、分类体系等;对大学生进行如何利用图书馆和有关规定的教育;对其开展文明素质的培养;介绍大学生在图书馆中进行勤工俭学实践、志愿者无偿服务、拾金不昧等情况。使大学生认识到高校图书馆给他们创造了良好的机会,是大学生“工”“学”结合、实现“教”“劳”结合的理想处所,对其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和独立自主品德修养的不断完善有着积极意义,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要阵地。

二、以特色馆藏为优势,强化智育教育

民族地区特色馆藏资源建设已发展为各高校图书馆藏书建设的重点之一,其不仅有利于高校的学科建设和整体发展,而且有利于信息资源共享。把特色藏学资料的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优势,建成以藏学资料为主体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的特色文献资料库,是西藏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西藏各高校拥有较为丰富的藏族文献资源及其他文献资源。如:西藏民族学院图书馆于1992年建立了“藏学情报资料中心”,收藏有藏学图书2万多册,收藏有德格版藏文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等藏文古籍600多函;西藏大学建立有藏学文献中心,其中有关藏族经济、文化、医学等图书、藏文木刻本3800余函;西藏藏医学院珍藏有7世纪、8世纪、12世纪、17世纪等历史著名的藏医藏药学和天文历算学手抄本及记载水银提炼法的木刻版本,还珍藏八十幅独有特色的传统藏医药学教学唐卡(包括藏医人体结构)等国内外绝无仅有的特色珍品,充分体现传统藏医药教学、科研、医疗、生产发展的依据所在。大学生作为高校馆的主要读者群体,利用馆藏优势和地域优势为他们提供高质量、高水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服务,使其有效利用图书馆特色资源增长知识、自学创新、科学研究,对其全面提升知识含量、结构、水平起到重要引导作用,是高校图书馆发挥其智育教育的意义所在。

三、以传统美德为传承,强化德育建设

在西藏地区,藏族传统美德是藏民族共同体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文化,是藏民族创造性的历史积淀,包含着藏民族的独特性格和民族心理特征,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千百年来,藏族传统美德在藏族人民的思想观念和实际行为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藏族的传统美德内容极为丰富,如:公正、孝敬、和蔼、报恩、诚实、勤奋、谨慎、利人利事、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爱国团结、做人之道、行善自律、爱护生态、崇尚学问、文明礼貌等。许多高校图书馆从弘扬传统美德传承为出发点,突出西藏特色,利用民族谚语、格言、经典诗词、绘画等具有浓郁民族传统文化气息的文学艺术内容作为图书馆宣传教育的墙壁语言来充实其德育环境,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一家人合心,家庭兴旺;全民族合心,祖国鼎盛”、“相亲相爱,犹如茶和盐巴;汉藏团结,犹如茶和盐巴”、“没有竿子支不起帐房,不团结百事不成”、“没有知识的生活,犹如没有芳香的花朵”、“奶子的精华是酥油,书籍的精华是知识”等,这些寓意丰富的语句把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经历加以浓缩、锤炼、抒情、概括,使之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为少数民族所喜闻乐见。运用其营造图书馆良好的道德育人环境,渗透民族人文情怀,使大学生置身其中产生情感认同与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引导他们自觉主动、积极认真地进行自我学习和认知,将在图书馆中受到的精神陶冶内化为各自的气质与修养,从而达到人格的提升与思想道德境界的向上。

四、以服务学生为基点,强化人文关怀

高校图书馆应处处体现“以读者为本”,使大学图书馆的实体空间成为更加人性化的学习场所。建造开放的学习空间,实行开放的管理方式和各种现代化技术设备的应用。在开放时间上,实行全年开放制度,延长每天的开放时间。在馆藏布局上,实行“藏、阅、借、咨”合一的管理模式。高校图书馆的内、外部环境应赏心悦目,提供幽雅、舒适的学习和休闲空间,体现无微不至的服务读者原则。同时,注重对大学生灵魂塑造和精神牵引,关注其现实需求,积极帮助其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为消除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语言障碍,图书馆可邀请教师作专题讲座,举办多语种沙龙,提供语言文字类工具书等;开展优秀政治、历史图书推荐活动;引导、帮助大学生查阅论文资料;指导其选择阅读、学习的好方法;增加信息主题检索途径;为大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帮助、提供综合咨询等。再则,尊重、注重学生的个性,融入学生的情感,在人文关怀式服务中加强引导,实现理性教育的感染渗透,增强综合素质教育。如:西藏农牧学院图书馆自2007年新馆开放以来,一直践行人文关怀式服务,打破读者身份,师生同堂,在各区为读者配有目录查询机和书位导航,工作人员可为读者随时提供咨询;高度重视环境的改善,在阅览空间中放置形状各异、长短不一的沙发、座椅等供读者选择入座,体现了个性化服务的尝试;该馆还开辟了借“爱心伞”、提供饮用水、装订资料、手机充电、为自带笔记本提供电源等免费服务。这些服务拉近了图书馆与读者间的距离,使图书馆更具亲和力,让每位读者感受到人文关怀式服务的温暖[2]。根据笔者的调查显示,西藏高校中有91%的大学生对所在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教育引导感到满意或基本满意,认为图书馆工作对其人格的不断完善与道德境界的提升,以及综合素质得以可持续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以社会实践为平台,强化知行结合

服务是图书馆特有的属性,正是这种属性使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可能,根据笔者的调查显示,西藏的大学生中有65.9%的学生认为参加图书馆的实践活动很有意义,将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融入第二课堂的作用发挥之中,组织大学生自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让大学生在参与图书馆的实际工作中了解社会、了解国情、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培养协作精神,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深化对综合素质教育的理解,实现从“知道”到“体道”的转变,达到知行统一。如:自2005年以来,西藏各高校图书馆与本校团委、学生处以及相关院系联合,拿出一部分资金,增设一些勤工助学岗位,让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的图书整架管理、电子阅览室的辅助管理、送书籍资料到部队、村庄服务等,使更多大学生对图书馆的工作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直接的了解,实现了从接受服务到服务他人的转变。许多大学生通过勤工助学活动,增加了收入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与社会交流、合作的机会。从实际效果看,图书馆的这一社会实践活动更有利于大学生通过自身的认识和实践,养成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对大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和自身品德修养的提高有着积极意义。许多大学生在具体的服务过程中,学到了课堂和书本以外的东西,增强了服务他人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与刚来图书馆时相比,其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为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了基础。

六、以民族团结为己任,强化多元化服务

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作为国家重要的育人文化机构,应担负起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服务的责任和使命,为协同民族地区高校培育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以促进民族团结为己任,在强化多元化服务中育人。建立多元化馆藏是开展多元文化服务的基础。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搜集多语种文献信息资源。即除汉语、英语等主流语言文献资源以外,还应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资源的收藏。二是对多载体形式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即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保护,建成民族文化信息库。基于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沟通相对困难,在高校图书馆中开展深层次、延伸型的咨询服务十分必要。如:西藏高校中50%以上的大学生来自边远的农牧区,他们的汉语文基础相对薄弱,由此呈现出语言多样化、文字多样性特征,这就需要图书馆馆员以多样性语言提供咨询服务,图书馆的网页、标识、信息检索及用户指南等均采用多样性文字来表述。同时,就图书馆人员的民族成分、语言种类、专业结构等要求应呈现多元化,注重对掌握本区域少数民族语言馆员的选拔、培养,在西藏地区高校图书馆有60%以上的少数民族馆员从事一线的服务育人工作,以此架起民族高校大学生读者与文献信息之间的桥梁,达到平等享用人类文化成果,交流、认同、合作,促进民族团结、爱国和谐、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曹亚梅.用藏族谚语充实西藏高校图书馆“温馨提示语”[J].西藏教育, 2009 (2) .

[2]段书蓉.论在高校图书馆营造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J].西藏科技, 2009 (9) .

民族地区图书馆 篇2

摘 要:文章阐明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加强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意义,具体论述了加强民族地方文献的搜集原则与搜集方法、科学管理措施,并提出了在开发与利用的同时,各馆还应加快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步伐,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专家队伍,建立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地方文献馆藏体系的建议。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02-0065-02

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政策综论 篇3

关键词 改革开放 民族地区 图书馆事业 政策

分类号 G259.20

A Review of the Policy of Librarianship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Feng Yun, Kong Fanxiu

Abstract This paper divides librarianship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into three parts:national library policy in reform era, policy of library cause in national regions during the period of modern transition and national library policy of big development and boom, analyzes the polices’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ibrarianship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in each historical stage. It is hoped to have an oversight of the librarianship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grasp of the policies context and meaning in various stages of librarie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Keywords Reform and opening-up. Ethnic minority areas. Librarianship. Policy.

0 引言

虽然图书馆事业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的制约,但是政策因素在图书馆事业发展中始终起着基础性的保障作用[1]。关于“图书馆事业政策”的概念,蒋永福对其作出的解释为:“国家根据需要而制定的有关发展与管理图书馆事业的方针、原则和方法”[1];庄义逊则认为是“国家指导图书馆事业的重大决策,是决定一个国家的图书馆的性质,标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方向,指导图书馆工作实践的指针”[2]。这两种认识都强调了国家对图书馆事业的宏观调控功能,图书馆事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图书馆的任务、功能、管理和组织等。目前,我国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政府对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倾斜和扶持,以及所制定的有关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宏观指导的纲领性规划。本文所探讨的政策是属于广义上的政策范畴,包括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法律规章、行动指南、指示、规划以及策略等。从政策的视角出发,对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相关政策进行梳理和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我国的图书馆政策思想内涵,而且有助于把握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历史特点和规律,对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之意。

1 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概述

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国家和政府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和倾斜,包括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有利于民族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等。纵观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历程,这些政策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需求,呈现出明显的历史阶段性。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是中国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根植于图书馆事业的整体语境,故其历史分期与我国图书馆史的历史分期一致。肖希明教授吸纳了“国史”分期理论,依据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和图书馆自身发展特点,提出了图书馆史划分的“六阶段说”[3],对现当代图书馆史划分提出了新的见解,同时也为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政策历史分期提供了参考借鉴之义。鉴于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真正起步于改革开放之后,结合中国图书馆事业历史分期的观点,本文将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政策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分别为:①改革开放时期民族图书馆事业政策(1977—1989年);②现代化转型时期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政策(1990—1999年);③大发展大繁荣时期的民族图书馆事业政策(2000年—至今)。在此基础上对各个历史阶段中对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产生重大影响的政策进行梳理和剖析,可以从总体上把握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内容和意义。

2 各历史时期的民族图书馆事业政策

2.1 改革开放时期民族图书馆事业政策(1977—1989年)

2.1.1 国家“六五”计划(1981—1985年)提出发展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要求

建国前,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整体缓慢,而民族地区图书馆更是荒凉凋敝,几乎谈不上“事业”。据统计,1949年全国总共有图书馆391个,其中,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图书馆仅有14个,县以下基本上无图书馆[4]。新中国成立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民族地区图书馆通常被视作同文化馆职能相同的群众文化工作看待,在为民族地区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并未引起充分重视。在“文化大革命”中,民族地区的图书馆也并未幸免于各种“破坏”。改革开放后,在国家民族政策的指引以及对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重视下,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开始纳入国家政策制定者关注的视野当中。1982年11月3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其中指出“基本上做到市市有博物馆,县县有图书馆和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切实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文化设施”[5];其后,国家“六五”计划中则进一步明确指出“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边疆地区的文化事业,建设和扩充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等文化设施”[6]。对此,钱维理先生在全国民族文化工作会议上专门做了《关于发展我国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几个问题》的发言,解读了“六五”计划对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提出的要求,探讨了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如何落实“六五”计划的问题[7]。“六五”计划中首次从国家的高度提出发展民族图书馆事业的要求,这表明在改革开放启幕后,作为维护边疆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战略措施,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开始受到国家和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对其自身价值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认识。

nlc202309021949

2.1.2 “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座谈会”

民族地区图书馆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传统观念等原因,与内地图书馆发展存在较大差距,长期以来难以满足民族地区文化、经济发展的需要。鉴于这种情况,为了进一步发挥民族地区图书馆为当地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功能,由国家相关部门牵头对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关注。1983年7月6日至12日,由文化部图书馆事业管理局、民族文化司、国家民委文化司和中国图书馆学会联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座谈会”,来自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18个民族的7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8]。会议着重讨论了两方面的问题:(1)以党的民族政策为指导,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建设,实现国家“六五”计划为图书馆事业规定的目标;(2)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9]。此次座谈会上,时任文化部图书馆事业管理局局长杜克做了《加强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开创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新局面》的重要讲话,就图书馆事业的形势问题、“六五”计划的贯彻、根据民族特点加强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等问题进行了阐述[10]。此次会议是建国后首次全国性的关于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专门会议,在国家高度重视的感召力下,提高了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者为事业奋斗的高涨热情,借助于国家对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建设各项投入,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建设开始进入历史新纪元。

2.1.3 《关于加强和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的意见》

改革开放时期,国家政策对于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扶持还体现在所指定的各种指示性的纲领文件当中。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是1984年由文化部、国家民委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边疆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基础薄弱的状况,《意见》着重指出 “加速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建设,为边疆、民族地区的智力开发、技术开发、资源开发事先做好图书资料准备,已成当务之急”[11]。具体发展意见如下:“(1)提高对图书馆事业的认识,加强民族地区图书馆建设;(2)要重视图书馆馆舍的建设,购书经费不低于全年经费的40%;(3)藏书和图书流通工作要有民族特点;(4)加强干部队伍的建设,采取通过在高等院校办图书馆专业民族班、图书馆专业院校适当扩大向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招收、办长期的专业班和短训班等多种途径,加强少数民族图书馆专业人才培养;(5)实行对口支援、智力支边,有关部门向少数民族地区提供智力、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援,采取切实措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12]《意见》从战略的高度指明了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在改革开放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开发的新阶段,指出了加强和改善我国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重要性,所提出的相关意见从观念、经费、业务工作、图书馆教育、扶持和支援等方面充实了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实质性内容,强调了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建设的重要性,并为发展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指明了方向。

2.1.4 民族图书馆事业的先例——中国民族图书馆的成立

为了加强对全国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领导,1959年9月国家开始筹建民族文化宫图书馆,1989年4月,经国家民委和文化部批准,民族文化宫图书馆正式改称“中国民族图书馆”,并面向国内外开放[13]。其成立开创了我国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史的先例,从此民族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有了第一个国家级的民族专业图书馆,并成为其后成立的中国图书馆学会民族图书馆委员会的常设单位。中国民族图书馆在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担负着联系和协调全国民族地区600多个民族图书馆的重任,在实现民族文献资源社会化的过程中起着龙头作用,在支援和扶持民族地区图书馆建设,推进民族地区图书馆学术开展及地区间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民族图书馆的成立,归根结底是国家切实落实民族政策的一项举措,其寓意在于使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逐渐走上有组织的、健康发展的道路。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对民族文化和民族工作的重视,同时也是中华各民族大团结的象征,在新中国图书馆事业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13]。

2.2 现代化转型时期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政策(1990—1999年)

2.2.1 相关条例和法规

20世纪90年代,我国图书馆事业逐渐开始向现代化转型。1992年,随着邓小平南方讲话、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我国走上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道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突发猛进以及互联网的投入使用,促使我国图书馆事业走向现代化建设的春天。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在中国图书事业春风的沐浴下,逐步紧跟发展的步伐。“九五”期间,在宏观调控和经济软着陆的背景下,国家提出了要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保护的主张,如规定“大力发展各类社会文化,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开发和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加强文物的保护和合理利用”[14]。这一时期,党和国家就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建设另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例如,1993年9月15日发布实施的《城市民族工作条例》规定:“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城市的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和条件,设立具有民族特点的文化馆(站)、图书馆。”[15]892000年2月,文化部、国家民委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要重点解决县(市、旗)无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无文化站的建设问题。”[15]256这些法规政策体现了国家对现代化转型时期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关怀,特别是为民族地区基层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2.2.2 “边疆文化长廊”和“知识工程”

我国民族地区图书馆大多处于广大的边疆地区,国家所实施的“边疆文化长廊”和“知识工程”等文化政策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边疆文化长廊”启动于1992年,旨在推动边疆地区的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获得了更多的发展契机。如云南省以边疆文化长廊工程为主要内容开展各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5年中建成图书馆49个,极大地丰富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文化生活。“知识工程”始于1997年1月2日,其标志是由中宣部、文化部等部门联合发出的《关于在全国组织实施“知识工程”的通知》,设立了全国“知识工程”领导小组,并在文化部图书馆司特设办公室,进行专门组织实施[16]。作为一项全国性的社会文化系统工程,“知识工程”以倡导读书、传播知识、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为主要目的,促进了民族地区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普及,发挥了民族地区图书馆为当地经济文化服务的功能。广西壮族自治区是“知识工程”实施的成功典范,自1994年在全区开展“知识工程”活动以来,有效地促进了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的开展[17]。民族地区图书馆是民族地区知识工程实施的主力军,借助知识工程的力量有利于加快民族图书馆事业自身的发展。“边疆文化长廊”和“知识工程”计划的实施,是政府发展社会文化职能的彰显,并带动了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向前推进。

nlc202309021949

2.3 大发展大繁荣时期的民族图书馆事业政策(2000—至今)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综合国力的逐步增强,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图书馆不仅在数量上迅速增长,并在现代化水平、服务理念上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我国图书馆事业进入大发展大繁荣时期。在图书馆事业建设春风的沐浴下,党和国家将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从多层次、多方面和多渠道保护、挖掘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权益[18]。在此背景下,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在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2.3.1 “西部大开发”战略与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

随着2001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实施,为民族地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适当的文献资源建设的优惠政策、经费投入的倾斜政策和人力资本培养的优先政策等,使民族地区图书馆在特色馆藏与信息资源共享、信息服务、技术应用与现代化转型、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1年在贵阳召开的第七次全国民族地区图书馆学术研讨会就以“为西部大开发服务,走民族地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对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建设、改革和发展等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研讨[19]。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新世纪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在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进一步激发了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动力。

2.3.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

新世纪以来,构建公益性、均等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当今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大主题,并将“保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放在突出位置。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拉开了我国新时期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序幕;2007年8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布了《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21],进一步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具体落实内容。民族地区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战略规划的指导下,重新认识到自身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存及传承所担负的使命和责任,较好地发挥了民族地区图书馆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的作用[22]。截止“十一五”末,8个民族省区已经建成县级以上博物馆394个,公共图书馆635个,文化馆75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6283个,村文化室31 273个,每10万人拥有的文化单位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于保障民族地区民众基本文化权益具有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加强了民族团结,提升了民族凝聚力。

2.3.3 “十二五”规划与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

在中央政策扶持以及资金投入倾斜下,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在“十一五”期间有了较快的发展,不仅改善了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提升了民族地区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但是由于少数民族的意识、知识程度以及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影响,“十二五”期间,加快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任务依旧艰巨。继2010年10月党的第十七届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4]之后,2012年7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着力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要求。《规划》重申了发展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重要性,同时指明了新时期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其中“免费开放”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在新时期新阶段的升华和阐释。在“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新时期,引起了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者对新时期图书馆事业发展诸多方面的思考,多元化服务、数字资源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全民阅读推广等触发了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思路,赋予了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新的时代主题。

3 总结与启示

通过对民族图书馆事业发展历程的回顾,可以表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表达,并彰显着图书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主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各项政策和宏观战略指导规划表明:①党和政府对民族地区图书馆作用的认识以及由此形成的一系列指导性的法规、文件是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础保障。②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政策制定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既有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政治社会阶段的纲领性文件,又有中央和地方政府颁布的一系列针对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文件,同时也不乏国家制定的宏观发展规划与图书馆事业发展相关的规划。③国家和政府对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各项政策扶持和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的开展,维护和保障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权益,将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文化平等的思想。

纵观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历史,国家政策因素始终起着基础性的保障作用,并是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这将给予我们以启示:①政府重视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前提是对民族地区图书馆的价值定位问题,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应努力彰显自己的价值和使命,争取国家和政府的关注和支持。②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政策体现了不同时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主题,应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坚持与时俱进,正确处理政策的继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③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和国家政策有着互动关系,民族地区图书馆的发展事关民族政策的落实和实施,政府对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特别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扶持,不仅体现了政府保护、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坚定决心,并且体现了党和政府力求通过发展民族文化来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基本理念。因此,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在增加国家财力支援的同时,应充分挖掘民族地区图书馆自身潜力,调动民族地区、各有关部门和社会的积极性,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同开创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新局面。

民族地区图书馆 篇4

一是维护文化安全。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四个地处边疆地区与国外接壤。其中新疆就和八个国家接壤, 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等多个民族跨国界分布, 国际文化争夺形势复杂。加之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侵蚀也在威胁着民族地区的文化安全。二是统一民众思想。民族地区多种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并存, 各民族间民族属性差异较大, 往往易被民族分裂分子利用从事分裂活动, 破坏祖国安定团结。三是传承民族文化。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中, 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少数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的大中华文化。这种文化格局在民族地区显得更为突出。保护各民族文化健康发展, 注重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各种文化之间的交融, 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四是传递文化知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文化建设和谐发展又有赖于人的道德思想水平和文化教育素质的提高。民族地区多属经济欠发达地区, 文化教育事业相对落后, 人们受教育程度偏低, 对本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造成双重制约。因而,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 引导人们的精神需求和文化价值观念, 促进和影响多元文化和谐发展。

二、民族地区图书馆开展讲座活动的着力点

1.把握讲座的政治性

近几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党组认真分析了新疆的区情、社情和战略地位, 梳理出新疆文化的战场属性、民族属性、边疆属性、政治属性, [2]指出了新疆文化环境的复杂性。作为新疆首府图书馆, 坚守政治、文化、舆论的正确方向意义重大, 所创建的“乌鲁木齐文化讲坛”是动态的文化活动, 讲座宣传范围广、听众群体复杂, 在讲座题材和讲师素质的选择上采取了非常慎重的态度, 以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

2.扩大讲座的影响面

开展讲座活动是图书馆主动向市民传递信息和知识的一种动态方式。讲座活动被多少市民了解和关注, 信息和知识能传递给多少听众关键在于宣传。2007年“文化讲坛”改版, 乌鲁木齐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成为主办单位, 市图书馆负责承办, 得到上级支持和本市主流媒体配合, 通过电台、报纸, 及时将讲座信息告知广大市民;通过网络使“文化讲坛”成为与市民网上互动的重要平台;通过海报使“文化讲坛”走进校园、社区;通过馆内电子屏、手机短信使本馆读者成为“文化讲坛”最忠实的听众。《新疆日报》文化周刊版还全文登载了“文化讲坛”的4次讲座, 引起了自治区级高层领导的关注, “文化讲坛”影响力得到快速提升。

3.突出讲座的地域性

新疆自然资源富足、自然环境宜人、民俗民情浓郁、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沉积深厚, 新疆有说不完的话题、讲不完的故事, 不但本地市民热衷于新疆的地理、历史、文化, 这里更是国内外学者、旅游者向往的热土。2008年“文化讲坛”为倡导“知我新疆, 爱我中华”推出“新疆情”系列讲座, 围绕新疆的历史变迁、文物古迹、文学艺术、旅游景点, 广邀各领域专家学者登台讲座。社科院研究员解读《远古楼兰人的精神世界》, 自治区文物局局长述说《新疆的考古与发现》, 新疆说唱艺术第一人现场演绎《新疆民间说唱艺术》。“新疆情”系列讲座骤然成为宣传新疆的一道独特风景。

4.重视讲座的民族性

新疆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地区, 现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13个世居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民族风情、民族风格以及民族的表现形式。这种民族构成的复杂、多样反映到文化上必然是一种文化的多样性。[3]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激发民族文化健康发展, 能有效防范境外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活动, 维护边疆地区文化安全。“文化讲坛”在民族文化的宣传推广上既重视宣扬中华汉民族的传统文化、文学艺术, 又致力于挖掘、推广本地各少数民族文化。《端午文化的由来》《国粹京剧艺术》与《中国新疆木卡姆艺术》《魅力突现的新疆民族舞蹈》交织辉映, 汉族讲师和少数民族讲师交错登台。“文化讲坛”体现的是中华大文化及少数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内涵。只有每一个民族的文化细胞都是和谐的, 整个社会才能和谐。

5.深化讲座的宣教性

民族地区多种信仰、不同文化汇聚, 地区文化差异性较大。“文化讲坛”围绕弘扬社会主旋律, 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的主旨, 积极倡导先进文化, 致力于引领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形成共识。逢重要政治活动、新政策出台, 都会及时组织专家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宣讲时事政治, 解读国家政策。同时还注重从历史、地理、文化的角度解读新疆, 统一人们对新疆的认识。先后推出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三大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方位和使命》《新疆民族演变历史》《新疆六十年》《从西域的概念看西域与中原的关系》等一系列主题鲜明的讲座, 充分显现了讲座的社会教育功能和文化渗透力量。

6.突出讲座的知识性

人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综合素质是推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和谐的重要因素。“讲座”是聚合知识精华的文化产品, 能快速有效地传播文明成果, 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和文明素质。“文化讲坛”创建后为吸引广大市民走进图书馆, 引起社会对“文化讲坛”的关注, 先从生活类、教育类、历史考古类等市民感兴趣的题材入手, 先后举办了《都市女性的素养与魅力》《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食品卫生》等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讲座, 在赢得市民认可后逐步提升讲座的知识内涵, 拓展知识面, 引入哲学思想类、政治经济类、文化历史类内容, 如《英法见闻与文化随想》《人而无文, 其心必愚》《21世纪中国人创造新财富的路径》《货币资本战争与华尔街金融风暴》等, 旨在通过讲座提高市民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启迪他们的文化意识。

7.营造讲座的趣味性

为吸引更多的人聆听讲座, 让更多的人驻留讲座, 使“文化讲坛”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精神食粮, “文化讲坛”不断活化讲座形式, 以提高讲座的影响力。举办讲座《儿童表演艺术的技巧》时, 先邀请本市儿童剧团现场表演儿童剧《小白兔》;有新疆“一把抓”之称的著名乳腺癌治疗专家讲解完《乳腺癌的防治》后, 组织为现场听众义疹;世界盲人节, 为盲人听众播放电影《阿甘正传》, 由专人现场同声解说电影情节;邀请本地著名专家学者如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韩子勇, 著名散文家、当代诗人周涛, 新疆木卡姆研究第一人周吉等走进讲坛, 为讲座造势。“文化讲坛”体现出了教育在先、知识同行、娱乐相随的讲座风格。四年多的发展, “文化讲坛”举办现场讲座72场, 接待听众近万人, 已成为本地著名的品牌文化活动。

2009年国家针对民族地区又提出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 重在进一步推进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事业又快又好的向前发展, 民族地区图书馆又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 我们还要清楚地看到民族地区文化安全的形势依然很严峻, 倡导和营造文化建设和谐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 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摸索适合民族地区图书馆讲座发展的思路和模式, 通过提升讲座的内涵和外延, 增强民族地区图书馆在本地区文化建设和谐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摘要:民族地区开展讲座在推进本地区文化建设和谐发展中具有特殊作用。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开展讲座活动的着力点是:把握政治性;扩大影响面;突出地域性;重视民族性;深化宣传性;突出知识性;营造趣味性。

关键词: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图书馆讲座,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丹丹.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J].前沿, 2009 (6) :92-95.

[2]嘉谊.以新疆文化“四性”为着力点狠抓“六个”关键点稳步推进新疆文化事业和谐繁荣发展[DB/OL].[2009-12-26].http://www.m cprc.gov.cn/sjzz/jhcws/cwswhtj/200909/t20090928_73623.htm l.

民族地区图书馆 篇5

民族文献不仅仅在民族地区是有意义的工作,在民族杂居地区也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民族文献工作,不仅仅在民族地区有“大量的工作可做,在民族杂居的地区也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工作量;民族文献工作,民族杂居地区的图书馆与民族地区的图书馆一样有跃马驰骋的疆场。

一、提高蒙汉杂居地区图书馆对民族文献工作的认识

有些工作和生活在蒙汉杂居地区的图书馆的同志,对民族文献工作有一定的偏见。他们认为、这项工作是民族地区图书馆的事,自己这里没这个任务;民族地区的图书馆有工作可做,自己这里没工作可做,由于存在这种错误认识,面对自己身边的大量民族文献工作熟视无睹、无动于衷。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职的行为。

在内蒙古自治区这块辽阔的土地上,古往今来,蒙汉两个民族经历了无数次政治上的变革和自然生态不平衡的冲击。为了生存的共同利益,结成了亲密的兄弟般的关系。当然,有阶级斗争,也有兄弟之间的历史误会,有战争、有流血、有吞并、有迁徒,但更重要的是民族和睦和中华民族的自立和统一,历代的史官和稗官有意或无意地记录下来这些史实;历代的文人学者有意或无意地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抒发自己当时的思想感情;历代仁人志士商贾小民在生活中、斗争中、交往中留下的片言只字的记录,无论蒙族人还是汉族人,无论蒙族文字还是汉族文字, 都给后代人留下了无比丰富的民族文献。同时,由于朝代兴替、战争流血、自然灾害侵袭、经济文化交往和蒙汉联姻等等社会和自然原因,历史上的民族地区和蒙汉杂居地区也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只具有这个时期的界线和含义。费孝通教授认为:民族,实际上是长期由原有语言、文化不同的共同体逐步混合而成的, 所以我国各民族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民族团结》1986年第2期)。因此,民族文献并非民族地区才有,蒙汉杂居地区也有;民族文献工作并非民族地区的图书馆才有工作任务,蒙汉杂居地区的图书馆同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关键是提高对民族文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责任感,解放思想,看得深一点,想得远一点,做得细一点,只有这样,工作任务才会明确,工作范围才会清楚,工作方法才会得当。

二、蒙汉杂居地区图书馆民族文献工作的特殊性

上面所谈的是蒙汉杂居地区的图书馆与民族地区的图书馆在民族文献工作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任务,这是二者的共性。但是,我们也应当承认区别,如果把二者等同起来,显然是不顾事实的瞎说一通。这就是我要谈的第二个问题,探讨一下蒙汉杂居地区图书馆民族文献工作的特殊性,我个人认为,有三个特点、即:分散性、交叉性、多样性。

1.分散性。由于历史迁徒等方面的种种原因,蒙汉杂居地区的民族文献比较分散。有的经过搜集已保存于当地图书馆、档案馆、文管所和资料室,有的还流散在民间的农牧民手中,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比较珍贵的民族文献,由于没有被发现,作为废纸或一般性待处理材料堆积在图书资料部门以外的其它系统的仓库里。另外,有关民族文献的一些资料,文字不多、篇幅不长、印刷不精、装帧不美,或者夹杂在其它资料之中,没有引起重视,没有把这些难得的民族文献作为民族文献对待。

2.交叉性。我所说的这种交叉性,主要是各资料之间的交叉关系,因为历史形成的各种原因,一个民族的文献资料并不一定就是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也不一定局限在本民族的著作中。就是说,蒙古族文献应从广义上考虑。蒙古族学者的著作是蒙古族文献,汉族学者论述蒙古族问题的著作也是蒙古文献,而其它一些少数民族学者在交往中论及有关蒙古族的资料也不失为蒙古族文献的珍品。我这种提法是从蒙古学的整体性考虑的,荒谬之处欢迎专家和学者指正。

3.多样性。也就是文献资料表现形式上的千姿百态。蒙古族文献大部份是使用蒙古族的语言文字,但非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与蒙古族有关的资料,用其它少数民族或汉族语言文字记录下来的资料,也应视为蒙古族文献,这是说的语言文字表达形式,再谈谈资料的出版形式。印刷型(木版、石版、影印、铅印)是蒙古族文献的一种主要形式,其它如手抄本、鎏金藏经等也应同样视为蒙古族文献。

我总结的这三个特殊性都是与民族地区的图书馆的民族文献工作比较而言的。不是说民族地区的图书馆不存在这个问题,只是说蒙汉杂居地区的`图书馆在民族文献工作中这三个方面特点比较突出。如果我们承认这三个特殊性,我们的蒙古族文献工作就需要在搜集上体现广泛性,在整理上体现深刻性,在保管上体现联系性。

三、蒙汉杂居地区图书馆的民族文献工作

如果我们提高了蒙汉杂居地区图书馆对民族文献工作的认识,摸清了蒙汉杂居地区图书馆民族文献的规律,那么蒙汉杂居地区图书馆的民族文献工作不是没有事做,而是有大量的事做。下面,就自己想到的谈几点看法:

1.收集历史文献。历史上形成了历史文献的散失,因此蒙汉杂居地区图书馆有一个收集散失在民间的民族文献问题。在收集的具体方法上,除征集、交换之外,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种工作,①复印有关本地区的民族文献;②影印部份比较珍贵的、与本地区关系密切的民族文献;③修复本地区民族文献的珍本、善本、孤本;④编制书目,进行书目交流和联合目录工作;⑤摘录与本地区有关的民族文献的内容;⑥减轻库存容量,把有关本地区的民族文献缩微贮藏;⑦鉴于某些民族文献复制、复印价格昂贵,但又不可多得的情况下,建议出版部门在出书时不要满足于陈列本、库藏本(即保持原版面貌的样本),是否考虑出版部份民族文献的铅印简装本,如中华书局出版简装本二十四史那样。

2. 征集现代文献。向当地党、政、军、人民团体、企事业和学校广泛征集有关民族文献的现代、当代资料,然后分类汇编整理保存。不要轻视当代资料,当代资料的积累就是为今后的历史文献打基础。

3.把民族文献工作与地方志工作结合起来。在蒙汉杂居地区,我认为民族文献与地方文献是同胞姐妹,二者既有相互关联的内容,又有相互区别的特点。因此,蒙汉杂居地区的图书馆应当与当地地方志部门、档案部门建立经常的联系,进行资料收集等方面的协调工作,通过分工合作,把当地的民族文献工作做得更加扎实。

4.民族文献的珍善本、孤本调大型图书馆保管,起码应调中型图书馆保管。大中型馆保管条件好,而且也能使这部份资料充分利用,发挥更大作用。大中型馆可把这部份珍贵资料编制书目、索引,提供给小型馆和其它研究单位、个人,有条件的图书馆,还可以搞点民族文献复印、复制以及编译、咨询等工作。

5. 开设民族文献室,建立民族文献库。民族地区的图书馆有这方面的任务,蒙汉杂居地区的图书馆,有条件的,也应当这样做,如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专设蒙文书库,民族文献室和民族文献库要指定专人负责,条件较差的图书馆也可以库、室合并,或者设民族文献专架。

6.开展用民族文字的民族文献著录工作。并把民族文献的著录向文献著录标准化靠近。这样,有利于民族工作者对民族文献的利用。同时,对某些民族文献来讲,用民族文字著录可以体现这部份文献的丰韵和特色。

7.培养民族文献专门人才。蒙汉杂居地区图书馆要做好民族文献工作,有的馆可能缺乏这方面的专门管理人才,存在一定困难。但是,从目前来讲,靠学校培养分配,中小型馆没多大指望。还应以就地取材,就地培养为上策。在馆内人员的业务定向培养上,可指定负责民族文献的同志多学点民族学、文献学、社会学、民俗学和方志学,使他们通过学习,掌握民族文献工作基础知识,能够胜任工作,把蒙汉杂居地区图书馆的民族文献工作提高一步。

〔出处〕 贵图学刊 1986(4)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建设 篇6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高校图书馆 特色馆藏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30-01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建设也要紧紧抓住发展的机遇,充分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建立起具有特色的图书馆馆藏。尤其是随着互联网快速的发展而出现的数字化图书馆,以技术储存和数字形式进行信息处理,让大众更加方便快捷的获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同时也利用网络实现了资源共享,是图书馆先进管理模式的代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是当地科研教学的基地,信息资源也比较全面、集中,因此,根据民族地区特色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具有重要的意义。

1.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建立特色馆藏的前提

1.1 网络的快速发展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下,信息技术越来越网络化、现代化,而信息在服务大众时的手段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因此,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要把握好现在的发展趋势,在充分利用本地特色文化的基础上,还要充分的利用网络的远程服务功能,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借助互联网的数字化优势,建设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网络化图书形式。

1.2 文化特色和人才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范围内的图书馆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而在现在经济知识的时代形势下,公民越来越多的选择远程网络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在这种条件下,图书馆如果只是以本身的馆藏书籍文献作为服务大众的主体,所提供的信息往往会滞后,新的信息资源也相对比较匮乏,这样的文献服务已经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了。科技要求创新,社会也要求培养创新性人才,因此,图书馆要想发挥与时俱进的实际作用,就要建立起有自身特色的信息资源,利用网络满足时代要求,进行特色馆藏建设。

2.建立图书馆的数字化储备

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建立特色的馆藏,就要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建立起图书文献网络共享的平台,根据图书类别下数据库的子项目建立原则“分散开来建设,规范统一的检索,文献资源共享”,构建起学校图书馆的统一的公共性检索平台,同时,图书馆数据库的建设采用的数据平台主要有:首先是CALIS的数据库平台,利用此平台的专题特色来来实现图书馆的数据化。其次,图书馆数据库的建设可以采用专业的数据库商研发的软件平台,例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APABI平台,TRS平台,TPI平台等。第三,图书馆可以自行开发软件平台,通常这种软件平台是根据图书馆自身的特点来进行设计的,可以更好的为本地的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做好服务,促进图书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3.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3.1 有利于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

民族地区通过建设图书馆特色馆藏,不仅让读者方便快捷的了解到当地的特色文献和文献资源的利用状况,还可以很好的宣传当地的特色文化和经济,从而吸引旅游,吸引投资者,促进当地特色经济的发展。同时,它还为培养人才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促进知识的传播,为当地的人力、资源实现共享创造条件,有利益与人才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3.2 有利于当地的科教研究

高校建立特色馆藏的图书馆,为教师进行特色的地方文化研究提供了条件,有助于相关专业的教师根据最新的科研成果把握研究的方向。特色的数据库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数据检索途径,方便教师进行查询阅览,也提高了教研数据在各校的传输效率,同时也对高校的教研活动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4.建立特色馆藏图书馆的措施

4.1注重高校图书馆的藏书

高校图书馆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专业藏书,协调好各种类型的专业藏书。在资源建设上图书馆之间也要相互协调,以免造成收藏的重复。进行藏书时,图书馆要形成自己的藏书的惯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协调好图书的收藏。

4.2兼顾资源

在进行图书馆特色建设时,要兼顾到用户对文献资料的不同需求,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并且还要对网上信息进行分析研究,认真筛选、收集、加工,增强图书馆的信息提供能力。

4.3注重电子文献

衡量一个图书馆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就是看其所拥有的电子文献数量和它提供的服务质量。因此,要建立特色馆藏的少数民族高校图书馆,就要加强对电子文献的利用和收集,丰富图书馆的数据库资源。

4.4多项检索

在当前的网络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应该提供多样化的图书检索,来满足读者的需求,应该用方便快捷且检索功能良好的电子检索来代替传统的手工印刷检索。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提供检索型的光盘或者数据库,也可以根据图书馆自身的情况自行开发信息检索资源指南等,在进行资源检索时,要注意引导图书馆向着电子版的方向发展。

5.总结

在现在的网络时代,图书馆的建设已经不仅仅是传统的书籍文献建设,而是在包括传统书籍文献的基础上更多的进行电子文献和网络信息的组织建设,还要通过网络加强对信息的导航、利用和组织,加强对光盘信息的利用。而在促进文化建设和提供文献信息的同时,图书馆要做好最根本的馆藏特色。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更要依托当地的经济文化特色,扩大图书馆的数据库资源,为当地培养优秀人才和进行科研活动提供一定有利的条件,促进当地经济和人才的双重发展,也促进图书馆事业不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旭.西部高校图书馆馆藏特色建设[J].图书馆.20011,(5):115-117.

民族地区图书馆 篇7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

中国少数民族众多,风俗各异,各民族在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共同创造和积累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民族特征的地方文献资源。民族文献是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馆藏特色的关键,作为民族地方文献信息中心的高校图书馆,在馆藏建设方面应本着服务教学,服务地方的职责,根据学校学科建设,结合本地经济、文化现状,在科学发展观引导下与时俱进,全力推行特色化建设,提高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一、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必要性

1. 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

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建设必须和本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有机结合,在教授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开设富有本地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的教学课程,使学生近距离了解当地的艺术渊源及文化信息,深刻体验民族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热情。图书馆建立的各种方便检索途径,丰富的特色文化数据库,为教师在地方经济、文化、人文方面进行研究课题提供便利参考条件,充分发挥地方特色文献馆藏的整体效应。

2. 为保护、传承、发展地方民族文化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文化的特色和内涵与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密不可分,而生活方式的形成是一个民族常年累月的思维习惯和审美判断的积累,保护民族文化就是保护我们生存与发展的权利。作为对地方教育、文化、科技具有巨大促进作用的地方高校图书馆,为保护、传承、发展地区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加强特色馆藏资源建设势在必行。

3. 为民族地区社会服务

各地区都建有公共图书馆,但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一般都存在规模小、馆藏资源少、人力资源不足、信息资源滞后的现象,不能适应、满足广大读者多样化的需求。因此,高校图书馆利用馆内丰富的资源,合理向社会开放,由单一的校内服务向社会服务延伸,既弥补了地区公共图书服务供给不足,也扩大了高校在地区的影响力,进而促进图书馆在获取各类读者反馈信息后不断补充、完善馆藏资源建设,在发展当地经济上,具有对外宣传,吸引投资,开发旅游,扩大名特产品销路的作用。

二、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内容

1. 学科专业特色馆藏

高校的专业设置有其自身特点,图书馆要重点收藏建设以及优先投入重点学科、特色专业以及优势专业的文献,要为重点学科的教师科研人员提供文献资源保障,完备该学科或专业范围内用以研究和参考文献的收藏。要收集、归纳、整理学校专业设置及教学科研相关的学科专业文献,使文献资源更加专业化和特色化,并使这些学科的藏书尽可能丰富、系统,形成完整的藏书体系。

2. 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馆藏

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在构建馆藏资源建设中,应依据地处民族地区优势,依托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建立具有本地区民族特色的馆藏文献。馆藏地方文献,不仅有助于本校教学、科研及地方经济建设,而且有利于将图书馆建设成为本地区的文献信息中心,充分发挥其在当地的影响力。

3. 建立特色数据库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快速发展,出现了以技术存储和数字形式进行信息处理的数字化图书馆,为此图书馆在建设特色馆藏资源的过程中要逐步完成信息化管理,建立特色馆藏资源的网络数据库,方便用户在不同地方通过网络的形式随时下载访问资源。

4. 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高素质的队伍建设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关键,建设特色化馆藏,人才是关键。这就对专业技术人员有较高要求,要求专业人员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爱岗敬业的精神,能准确把握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基本准则。对馆内人员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培训,做到以老带新,发展中层力量,吸纳年轻人才,全面提高图书馆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途径

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要想在现有馆建条件、有限购置经费上发挥最大作用,首先要强化特色意识,只有色特不可替代,只有提高特色建设,才有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空间。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文化部门、院系各级领导的重视、关心和支持,要把图书馆的特色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工作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特色化工程。在特色化建设中,要以学校确定的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精品课程为馆藏体系,重点收集完善相关文献资料,满足学校重点学科与特色学科建设需要,要充分收集与本校专业、学科设置紧密相关的科研项目资料。为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把地方高校图书馆建设成为本地区的文献信息中心,充分发挥其在本地区的影响力,图书馆要大量收集该地区过去与现在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宗教、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书刊文献,并将现有的大量特色馆藏资源转换成数字化信息资源,建立网上特色信息库,在本馆主页上建立信息导航系统,方便用户了解并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

总之,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不仅为学校建设、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也为当地培养优秀人才和进行科研活动提供有利条件,促进了当地经济和人才的双重发展,也促进图书馆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夏有根,谢惠.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策略[J].情报探索,2007.6.

[2]段静涛,杨晓楠.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J].职业教育,2010.6.

民族地区图书馆 篇8

一、民族文化资源视域下少数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的现状及特点

(一) 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民族地区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作用突出

一个区域的人类文明成果, 承载着地方发展进程中创造的所以文化活动。历史事件、名胜古迹、医药理论、民俗传统、歌舞艺术等, 都是该区域文化资源丰富性的表现。为保存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科学知识、教育社会大众提升文化素养、丰富社会大众的文化生活, 少数民族地区的图书馆发挥着极为重要的社会职能作用。

(二) 民族文化资源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多样, 民族地区图书馆的馆藏向多元化发展

民族文化资源从形式上可以划分为:“有形文化资源”和“无形文化资源”。其中, 有形文化资源绚丽多彩, 各民族均有所属的历史遗迹遗存、民居建筑、历史名城古镇、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品等;无形文化资源丰富多样, 如民族绘画、歌舞、神话传说、民情民俗、节庆仪式等。随着公共文化服务的建立健全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馆藏内容中加强了少数民族语言文献和相关资料的搜集, 馆藏的形式也在由传统的纸质载体逐步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现阶段, 少数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 利用“文化信息共享工程”配备的海量数字文献和先进的网络系统以及现代化信息服务设备, 逐步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的馆藏内容和馆藏形式。

(三) 民族文化资源的服务对象, 促使民族地区图书馆馆员具备多元文化素养

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口具有“散而杂”的特点, 各民族混居现象十分普遍, 造就了区域文化资源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 这对馆员在文化资源搜集、整理、信息加工等技术服务环节提出更高的要求。另外, 民族地区图书馆面向多个民族提供信息服务, 要求馆员尊重当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需具备各民族文化知识和掌握少数民族语言, 对馆员基本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民族地区图书馆馆员, 不仅要具备现代化信息资源处理的技术能力, 还需要提供热情和无语言交流障碍的服务, 这就促使在民族地区的图书馆馆员不仅是复合型技术人才而且还要兼备多元文化方面的素养。

二、民族文化资源对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发展的支撑作用[2]

(一) 挖掘民族文化资源, 拓宽少数民族图书馆的发展空间

民族地区的地域特殊性, 决定了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密切联系, 在民族地区普遍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例如:古文化资源、民族歌舞演艺艺术、民间传统节庆文化、宗教文化资源、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等等。这些地方文化特色和当地民族特色, 区别于以汉族为主的聚居地文化表现形式。因此, 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 对展示当地图书馆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就显得尤为突出, 充分的挖掘这些具有当地文化符号的馆藏资源, 就可以更好的为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产业发展服务。利用现代馆藏形式多元化的特点, 将这些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资源汇集到民族图书馆中, 通过图书馆对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文化资源碎片进行整理加工, 不仅可以让这些民族文化资源得以充分展示, 而且还为少数民族图书馆事业发展拓宽了空间, 同时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产业链的延长。

(二) 挖掘民族文化资源, 助力少数民族图书馆品牌的建设

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是带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核心力量, 也是地方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民族文化资源也是当地图书馆区别于其他图书馆的品牌和名片, 建设少数民族图书馆的品牌, 必须依附于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其中, 包括相关的传统文献资料和音频、视频资料和现代出版文献、音像资料。民族文化成果和资料是民族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 集中表达和传递了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人文民风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色;同时也具有重要的保存收藏价值, 通过文献资料和音频、视频资料的累积和研究, 整理具有代表当地文化的文化符号要素, 并打造出以这些文化符号为依托的图书馆品牌。综上所述, 不断发掘和整理当地民族文化资源与民族图书馆品牌建设是相辅相成的。

(三) 挖掘民族文化资源, 为少数民族图书馆提供信息加工资源

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 我国民族地区图书馆逐步建立健全了“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和“联机编目系统”, 使得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壮大。以民族文化资源为生产资料企业, 是民族文化成果和资源共建和共享中的最大受益者。随着我国民族区域经济的发展, 以民族文化为载体的中小型企业如雨后春笋, 更多的文化企业都在寻求民族文化成果和资源的帮助, 这就需要民族图书馆对庞大的馆藏资源信息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利用现代图书馆“集群优势”, 不仅为文化企业提供了大量可靠、高效的信息服务, 而且为更多的民族文化信息资源聚合提供了可能。

三、民族文化资源视域下少数民族图书馆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 民族图书馆馆员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文献研究能力不足

民族图书馆馆员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是科研信息服务能力的具体体现。随着地方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一些专业学术基础不牢固、民族文化掌握还不深入、缺乏专业研究兴趣的馆员, 只能完成简单的图书服务工作, 无法满足多元文化信息服务的需求。目前, 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编制较少, 缺乏图书馆、信息管理等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表现出完成日常图书服务工作较好, 而对资源的深度研究能力不足的情况, 使得民族图书馆很难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二) 民族地区图书馆的大众性特点认同不足

一直以来, 图书馆的大众性特点被绝大多数公共图书馆所认同, 所以民族地区图书馆的公益性是图书馆产生发展的根本立足点, 但由于民族地区人口中, 中老年文盲和半文盲占较大比例, 对图书馆的职能认识具有偏差, 对图书馆大众性的特点了解不深刻, 主动去图书馆学习和提出信息服务需求较少。从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年鉴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 与国内一线、二线城市的地级公共图书馆相比, 民族地区图书馆在“总流通人次”和“人均拥有馆藏量”方面相差甚远。在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的背景下, 民族地区图书馆缩小“信息鸿沟”的功能没有完全施展, 造成民族地区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没有完全被大众认可。

(三) 民族地区图书馆馆藏与少数民族信息服务的需求不匹配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下, 民族地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是文化服务, 而民族地区的图书馆的馆藏资源, 较大比例是由上级部门配发资料和老旧馆藏资料, 造成了民族地区图书馆馆藏与信息服务需求不匹配的问题。目前, 在“信息需求”和“服务需要”方面, 图书馆很少去主动征求客户意见和建议, 导致了馆藏资源利用率和总流通人次较低的现状, 因此, 民族地区图书馆服务理念急需转变, 尽快克服工作中“忽视用户”问题, 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四、民族文化资源视域下对少数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 提升民族图书馆馆员对民族文化资源的研究能力

由于民族地区图书馆岗位编制有限, 因此不能坐等研究能力强的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去弥补目前研究能力不足的现状, 而且当地民族地区图书馆掌握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并且保存着较多的当地民族文化成果, 这对社科和高校的研究人员来说就是资源丰富的文化宝地, 所以应当主动与地方社科、高校机构密切的开展学术合作和交流活动, 利用田野调查、入户走访的机会深入了解当地民族文化资源的情况, 搜集地方珍贵的民族文献以及有形和无形的民族文化资源, 利用录音和视频记录等一切办法进一步的丰富民族地区图书馆的馆藏形式, 并且要积极参与地方社科、高校机构研究人员的科研项目, 学习和掌握有关民族文化资源的学术理论, 进一步提升馆员参与当地民族文化资源的研究能力。

(二) 开展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资源宣传活动以缩短“信息鸿沟”

无形和有形的民族的文化资源对每一个有信息诉求的用户都没有设置障碍, 因此民族文化资源的表达是直接的, 无论是民间的神话说唱、歌舞艺术还是工艺美术都没有因为不能读书识字而与大众产生距离。当前公共图书馆的大众文化服务职能会不断的强化, 民族地区的图书馆挖掘和搜集民族文化资源的同时要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开展对民族文化资源和文化成果的宣传和展示, 利用图书馆都在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机遇, 提高大家对图书馆职能的认识, 提高公众对图书馆信息获取的信任度, 从而深化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公益性, 充分发挥民族地区图书馆缩小“信息鸿沟”的功能。

(三) 丰富多元文化的馆藏适应少数民族地区信息服务的需求[3]

在少数民族地区只有建立多元文化的馆藏才能在民族地区开展多元文化的信息服务。民族地区的图书馆应当根据当地居民的阅读水平、传统习惯、宗教信仰来开展多元文化馆藏建设, 在原有馆藏的基础上丰富多元文化的形式种类, 丰富多元文化表现形式的载体, 建设多元文化的数字化资源库, 平等的对待民族地区群众不同信息服务的诉求, 而且要完成促进互通交流、共享文化资源的使命, 这样才可以在丰富多元文化服务的过程中把用户放在信息服务工作的中心, 以用户的信息服务需求作为提供服务的导向。

(四) 延伸少数民族图书馆服务触角与其他产业共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

在民族地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 首先可以利用民族地区图书馆的资源优势, 将民俗风情与旅游消费结合起来, 在景区内设置各类民俗风情专题馆, 将当地有代表性的文艺演出和其他文化成果与旅游项目深度结合, 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提升当地居民的工资收入;其次是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中搜集和整理出来能代表当地文化的符号进行文化产品转化, 用这些文化产品来促进当地民族手工业发展, 增加当地居民的创收来源。

摘要:文章分析和研究了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在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的背景下的现状和特点, 依据在民族文化资源背景下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发展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进民族地区图书馆发展的办法, 从而实现区域文化产业和民族图书馆事业协同发展。

关键词:民族文化资源,民族图书馆,文化产业,多元文化

参考文献

[1]王平.论恩施州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J].恩施州党校学报, 2003, 02:34-39+41.

[2]王文兵, 卢显明, 祝方林, 刘伦文.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建设研究——以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2, 07:60-64.

民族地区图书馆 篇9

一、统筹规划, 走联合发展的道路

统筹规划、联合建设是我国推进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一条基本指导方针, 实现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是国家信息化的一条根本原则和目标, 只有共享才能发展。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在区域财力有限、人才比较缺乏、信息产业基础薄弱和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低的情况下, 更应走好联合发展的路子。这种联合发展包括三个方面。

1. 要加强区域内各省之间的联台与合作。

即西北地区各省区之间, 应根据自己的经济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基础, 根据自己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与需要, 充分考虑相互之间地域、民族、图书信息资源等方面接近或相同的特点, 建立不同层次、各有侧重、布局合理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体系。

2. 要加强与全国其它地区的联台与合作。

要充分认识到本地区图书馆信息业、信息服务的差距, 积极引进和分利用其它发达地区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信息资源, 防止本地区、本部门的“大而全”、“小而全”, 不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3. 要加强本省区各行业和各部门之间的联合与台作。

无论是专业图书馆还是公共图书馆, 也无论是省级图书馆还是地、县图书馆, 都要在保护信息资源所有者利益和知识产权的基础上, 进一步建立分工合作的协调机制, 以求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的目的是为实现资源共享。应加大力度完善馆际联盟、馆际合作开发文献资源、开展资源共享工作。打破各自为政的旧模式, 以节省大量资金, 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通过联盟可增强购买力, 尤其是增强购买电子资源的能力, 分摊费用, 共同拥有电子数据库的使用权, 况且通过联盟也可以给信息源提供商施加影响力以降低电子资源的价格, 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资源共享的运行环境。

二、广辟图书信息来源, 挖掘现有资源潜力

1. 争取支持, 加强信息网络建设。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部门要在各级政府部门的积极支持下, 加强信息网络建设, 使之与国家信息网络建设相协调, 以利于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此同时, 要广泛收集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急需的和应用性的信息, 特别是有关宏观经济决策、生态环境建设、产业结构词整、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农业生产、科技教育发展等领域信息资源的收集与开发, 为西部地区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广泛的信息源。目前从各省区、县的实际来看, 可以建立以省馆为龙头, 市、县为重点、社区、乡镇为辅助的三级网络体系。建设过程中应把着眼点放在市、县网点的建设上, 尤其在阵地建设上, 应考虑到上级部门资金投入有限, 地方财政又非常困难这一客观事实, 切忌面面俱到、一哄而上, 应坚持“因地制宜、因财制宜、因人制宜”的原则, 从点、线、面、体的几何学角度来合理选点, 科学布局。首先以交通方便、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群众文化素质较高的地区为重点,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集中建设, 做好阵地、设备、人员、服务四到位, 确保建设一处、开发一处、见效一处。然后通过这些“点”上的服务辐射周围, 逐步由点连线、由线成面, 最终形成全面、完整的信息网络体系, 达到资源共享之目的。这样既有利于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又可以满足现代社会多层面、多方位的信息需求, 还可以节省资金, 为信息全球化服务创出一条新路子。

2. 挖掘潜力, 开发文献资源。

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以累积的信息资源贮藏为开发对象, 以鉴别、加工、研究、编纂为主要手段, 生产出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新型文献信息产品。西北少数民族信息资源开发重点也应放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基础文献信息资源, 主要服务于教育和培训;第二是前沿文献信息资源, 主要服务于科学研究;第三是可转化为生产力的文献信息资源, 主要服务于经济和商业。特别是要进一步挖掘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自然景观、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信息源, 并通过信息网络对之进行广泛宣传, 以促进本省乃至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三、积极发展图书馆信息服务业

1. 提升传统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在当前, 要搞好以

图书、报刊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借阅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图书馆信息服务, 如开展专题剪报服务工作, 开发馆藏报纸资源。报纸是最新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 内容新颖广泛, 又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充分开发馆藏报纸信息资源是开发利用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开发报纸信息源我们认为不要让馆藏的报纸在墙角“睡大觉”, 要将各类报纸上的重要文章和信息资料编成篇目索引和专题目录, 同时做好搜集的基础工作, 搜集知识性、实用性、科技性、经济性强的信息量大的文献。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

2. 大力开展现代图书馆信息服务。

现代信息服务是信息产业中最具有活力和潜力的新兴产业, 它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对信息的开发、利用和增值具有极大的带动作用。又要进行的现代图书馆信息服务。从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图书馆信息服务业发展的现状来看, 最缺乏和薄弱的也就是这一点。可以说, 大力开展利用新技术发展现代图书馆信息服务业, 针对农业养殖栽培、教育卫生、婚恋家庭等热点需求, 搞好收集开发利用, 使文献信息服务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同时有针对性地对本民族地方特色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 例如图书馆可对记载本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矿藏资源、医药、旅游、民间工艺服饰等地方文献进行开发利用, 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资源亮点, 使资源特色化, 使馆藏资源上规模、有特色、出亮点。发展现代图书馆信息服务业不仅是西北地区大开发的有力支撑, 而且也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四、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不断提高图书馆信息开发能力

从我国信息化的整体水平来看, 与世界平均水平本来就有很大差距, 据估计落后15—20年。按每百元国民生产总值的信息含量计算, 我国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0%, 信息产业人均劳动生产率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0%, 信息设备制造业的产值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3%, 计算机装机量只有美国的2%、世界的1%。而要改建这种状况, 就必须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推广和应用力度。况且西北地区信息化水平和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还要低。所以随着国内机算机、通讯、数字化等技术的突破, 我们要利用现代手段对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加工并提供有效的服务。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级图书馆要对传统馆藏资源进行信息数字化处理。目前, 对传统信息资源开发方法主要是把现实 (传统) 信息资源数字化。现实 (传统) 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方法有“扫描数字化” (书刊等) 、“照相数字化” (图形、图像等) 、“多媒体数字化” (声音、电视图像、动画等) 、“普通文档信息数字化”等几种方法, 各级图书馆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采用的技术手段应该“因馆制宜”, 目的是适宜保存, 有利于服务普通读者。数字化资源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基础要素, 除购置大量商用数据库外, 图书馆以读者服务为中心, 根据各馆资源特点和地方特色进行特色数据库开发, 目标是建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地方特色、高等教育特色和资源特色、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和国民经济建设、方便实用、技术先进的专题文献数据库。这些数据库不仅是支持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一批重要数字资源, 而且将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基础数据之一。

五、加强对人员的培训, 提升业务素质

从我们的调研来看, 地县级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情况都不尽合理。首先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都比较落后, 普遍认为图书馆的工作就是按时把图书馆的打开, 让读者进来看看书, 有的工作人员认为到图书馆工作就是养老, 等着退休的。其次工作人员专业性差。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地县级图书馆都没有图书馆专业毕业的工作人员, 所有工作人员都是其他专业转到图书馆工作的。作为一个合格的图书信息管理人员, 应该具有对图书信息描述、分类与主题标引等信息组织的原理与他们在信息挖掘、传播、控制、检索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有深入的理解, 还要懂得怎样提供数据服务、数据查询、数据传递以及信息资源。但是由于传统图书馆工作方式简单和落后的状况延续多年, 工作人员应用最新科学理论和现代化技术实现图书馆全面创新的观念很差。因此,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级图书馆必须进行不断的业务素质培训, 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技能和对当前图书馆情报信息职能的认识。图书馆开发信息资源关系到图书馆各业务环节的工作水平, 只有图书馆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的全面提升, 才能形成图书馆信息开发的人才优势。综观西方发达国家的图书馆人才状况, 拥有硕士、博士学位者占有相当的比例, 并且涉及的专业门类多样, 大量的高、精、尖人才为图书馆全面实现信息化注入了源源动力。这说明图书馆开发信息资源, 人的因素首当其冲, 所以,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级图书馆人才的培养应该超前进行, 图书馆应积极引进人才或通过在岗培训, 采取多种措施改善馆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为图书馆信息开发奠定基础。

民族地区图书馆 篇10

关键词:跨文化教育,少数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在完全封闭的环境中发展,各个民族的文化都不断地与其他文化相互碰撞接触、相互借鉴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图书馆成为相互学习借鉴的重要场所,是社会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和辐射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

1 跨文化教育的概念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中正式提出了跨文化教育的概念:“跨文化教育(包括多元化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和公民而设计的、促进对文化多样性的相互尊重与理解和丰富多彩的教育。”

这一界定将多元文化教育包含在跨文化教育范畴中,实际上这将一个国家内不同民族之间的教育也包含在跨文化教育的范畴之中;并且提出了“世界性文化”的重要概念,由于世界本质上是全人类整体意义上的世界,这是倡导从人类存在的层面把握人类文化。

2 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的传统文化问题与冲突

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各少数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要解决民族矛盾,促进民族文化融合,进行先进技术传播,“跨文化教育”或“多元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部分价值观亟待整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这也是中国社会长期普遍倡导和遵循的共同价值观。在长期的发展中,少数民族的传统道德观会逐步成为本民族人民尊奉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

然而,部分少数民族的一些传统道德观念与当代社会发展不相吻合。他们古老、封闭、落后,只求维持简单的生产,轻视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与现代商品经济存在巨大的反差,阻碍了本民族自身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

(2)当代社会的法制与传统习俗中人治的冲突。人治传统在民族地区比较明显,其法律意识相对淡薄,宗教权威高于世俗权威,传统权威高于法理权威。最终,人治的结果是专制,在相对封闭、落后的边远地区,在法制观念缺位的民族地区,个体成员分享共同的社会利益很难实现,这些地区普遍缺乏公平、自由、民主的文化氛围。

(3)个性发展与共性至上的群体原则之间的冲突。众所周知,人的个性发展是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内容。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习惯把社会作为某一君王的天下,形成共性至上的群体原则。因而,在古代的等级森严、交织缜密的血缘关系中,个人的发展是不受重视的,个人发展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受到轻视,群体的发展得到重视,这影响到少数民族成员个人主体的确立和发挥。这些观念促使人们形成消极的价值观,在思想意识、生产生活中缺乏创新精神。

跨文化交往在各个民族间的日益频繁,农村少数民族逐渐涌入城市。少数民族进城市后,与本民族的关系不但没有削弱,反而非常密切。他们无法在一个新的平台上竞争,还会被逐渐边缘化,严重阻碍他们进入社会主流。

3 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的跨文化教育

图书馆与文化教育息息相关。图书馆事业发展与繁荣的前提和基础就是文化教育程度,它在建设和谐社会中起着先导与推动的作用,图书馆文化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少数民族地区的图书馆大都处在地区的中心,是信息集中的地区。客观上,图书馆肩负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社会教育的重任。图书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给人们营造了一种文化氛围,所以,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特点和地理环境特色,因地制宜,丰富和提高所在地区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促进其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成为文化教育交流的中心,为少数民族整体素质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下转第195页)(上接第193页)

(1)开放的跨文化态度。人类跨文化实践告诉我们,开放的跨文化态度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人们应该利用图书馆的教育平台双向的,主动的走出去,同时也是欢迎走进来。换句话说,学习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因素,不规避地接受其他文化群体的文化要素。

(2)平等的跨文化态度。在图书馆跨文化教育中,平等是走向人道交往的前提,虽然平等地对待其他民族文化,并不一定能够获得其他民族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平等对待,很有可能导致跨文化冲突。因为,平等是文化多样性的存在与发展的社会理论基础与和平共存的价值基础。只有在平等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图书馆跨文化教育才能让多文化的区域得到可持续发展。

(3)尊重的跨文化态度。尊重就是对任何民族的文化,特别是那些与本民族文化截然相反的文化,毫不歧视,无论是民族、地域、宗教、服饰、饮食、风俗等任何方面。少数民族受到歧视,这受传统的心理因素影响,另外,经济和宗教也是影响因素,前一种歧视比后一种歧视更难消解。

民族地区图书馆尊重的跨文化态度有利于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文化歧视,尊重使人见异不怪,特别是对与本民族文化截然相反的文化形态,跨文化尊重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缺少尊重就会导致民族间跨文化冲突。

(4)民族地区跨文化教育实践。跨文化能力的教育应该得到图书馆的重视,让不同民族读者获得跨文化认知、比较的能力,这样当民族分裂势力渗透时才具备辨知能力。

目前民族教育还存在与跨文化教育冲突的问题,在跨文化的知识、意识、能力各个层面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图书馆要充分利用教育职能的平台,采用跨学科的主题活动方式,针对民族教育从跨文化知识传授,跨文化态度养成,跨文化能力提高各个层面整体进行。

图书馆跨文化教育活动不仅要在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开展,更要利用课外活动教育在学生中开展,在实践中,让学生生成各民族团结、平等、尊重、宽容等积极的跨文化态度,让学生充分理解各民族文化的不同价值,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4 结束语

跨文化教育实践还在尝试之中,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利用图书馆这个公共的社会教育平台开展跨文化教育。期待跨文化教育能在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中起到应用的效能,更期待通过图书馆跨文化教育实践促进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推动和谐社会的健康成长,尽管这条路可能很漫长、很坎坷。

参考文献

[1]泰勒.原始文化[M].转引自:覃光广,冯利,陈朴.文化学词典[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1988:109.

[2]哈贝马斯.哈贝马斯论交往[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1,52.

[3]赵中建主译.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教育大会60年建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498-499.

[4]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10-12:001.

上一篇:收获机械的选型与使用下一篇: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