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商务人才的培养论文

2024-05-04

服装商务人才的培养论文(通用12篇)

篇1:服装商务人才的培养论文

在服装电子商务行业大好的背景下,全国各大高校都相继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但是特殊教育学校由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不能盲目地跟从普通院校,要针对聋生的特性,在电子商务这个大专业的边缘与缝隙之间寻找与创新适合聋生从业的方向。考虑到特教学院自身的软件与硬件条件,在电子商务大专业下发展服装电子商务的可能性较强,并且还根据聋生的特征,量身定制一套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我国服装电子商务人才缺口巨大

在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十分迅速,而服装服饰成为网购中最为热卖的一大类目。根据中国互联网11月的统计数据,服装家居饰品稳坐购买用户数首位。但是目前服装电子商务发展却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其中人才短缺是最大的发展瓶颈。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未来5年中国将有3000多万家小企业,将有半数企业在经营中尝试或运用电子商务工具,国内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将达到300万以上。据“前程无忧”发布的5月份人才供需报告称,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继续保持强劲势头,比上月增长11%,是目前人才需求量最大的行业,这种缺口还将长期持续。在整体电子商务人才奇缺的大环境下,服装电子商务人才更是短缺。打开国内几家知名求职网站的服装专栏,招聘电子商务、网站设计等职位的公司比比皆是,而且一旦有人才上线应聘,几分钟之内就会被抢走。

杭州市拥有大量的服装企业,服装产业基础雄厚,同时也是我国电子商务发达的城市,拥有“电子商务之都”称号,包括有着全球影响力的阿里巴巴和淘宝网。在如此有利的环境下促生了众多服装电子商务公司,因此,对人才的急需程度更为突出。

二、服装电子商务人才知识结构特点及聋生的适应性分析

服装企业网站和一般企业网站不同,服装行业的特点是强调个性和紧跟流行。根据服装行业的自身特点,服装企业网站一般要通过视频、动画和大量图片等元素去表现品牌和产品,进而符合时尚行业的特色。笔者查阅了很多服装电子商务企业的招聘简章,结合一些公司的面试经验,对企业所需服装电子商务人才的知识结构归类如下:

1.服装技术类人才岗位。①服装电子商务平台设计:主要从事服装电子商务平台规划、网络编程、电子商务平台安全设计等工作;②服装电子商务网站设计:主要从事服装电子商务网页设计、数据库建设、程序设计、站点管理与技术维护等工作;③服装电子商务平台美术设计:主要从事服装平台颜色处理、文字处理、图像处理、视频处理等工作。

服装技术型人才中,前两个岗位要求有扎实的计算机知识根底,精通电子商务的建站、运营及维护,偏向计算机学科类,显然不符合聋生的能力特征。因为聋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是形象思维占主导,逻辑抽象思维发展缓慢并且层次较低,而且聋生的具体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并长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阶段。这种思维特征使得聋生比较适合从事与图片相关的工作,如最后一个岗位很适合。此类工作要求从业者有较强的美术基础,掌握电脑绘画和平面制作技术,能独立完成拍照、修图、上传和维护网上图片,最好还能根据流行趋势和产品定位进行网上店铺的装修设计。

根据以上要求,聋生完全能胜任此岗位,美术技能与电脑绘画能力在特殊学校的各艺术类专业中已经被认可了,就是要适当增加一些服装类的科目,具有一定的服装产品知识,而这将成为服装电子商务人才的特色所在。

2.服装商务类人才岗位。①服装网络营销业务:主要是利用网站为企业开拓网上业务、网络品牌管理、客户服务等工作;②服装网络服务商的内容服务:信息管理、频道推广、客户管理等;③服装电子商务支持系统的推广:负责服装电子商务系统和提供电子商务支持服务、客户管理等。此类岗位需要较强的沟通能力,这也是聋生的生理缺陷所致,无法通过学习来扭转,因而服装商务类人才岗位不适合聋生的就业。

3.服装电子商务综合管理人才岗位。①服装电子商务平台综合管理:要求既对计算机、网络和社会经济都有深刻的认识,而且又具备服装项目管理能力;②服装企业电子商务综合管理:主要从事企业电子商务整体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等工作。服装综合管理人才则难以直接从学校培养,它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在与市场磨练中产生。根据上述分析,面向聋生的服装电子商务,需要的是掌握服装设计艺术与电子信息二者有机结合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也是艺术与科技相融合的产物。其中,服装设计艺术包括服装搭配技巧、平面制作与摄影技能等内容。电子信息技术包括电子商务的建站与日常数据维护和更新。此外,优秀的服装电子商务人才还应有国际化的视野,能够时时关注国内外行业动向,掌握最新的流行趋势。

三、构建面向聋生的服装电子商务教学系列课程

服装电子商务作为一个专业方向,它是一个完整的全新的知识体系,需要建立一个新的课程体系来展现。学校可以在原先成熟的专业课程设置基础上,通过部分课程的调整或者加入新的课程,形成一个服装电子商务教学系列课程,这是一个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方法。

以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为例,自创建装饰美工专业至今,已开设了装潢设计、平面设计、织物手绘、装饰艺术等多个模块课程。现将这些模块课程中适合服装电子商务教学的课程挑出来,再加入电子商务方向的一些新课程(包括实训课程),制定出一个服装电子商务系列课程表。

以上系列课程不仅体现了跨学科的知识特点,而且还遵循教学中的循序渐进原则。一年级课程中主要以基础课程为主,打好美术功底。在二年级逐步加入理论专业课程,引导学生进入专业状态。最后一年开设服装网络营销实验课程,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训练,模拟服装企业和品牌实际进行服装电子商务的虚拟操作。

四、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培养聋生的服装电子商务人才

新的专业方向不仅需要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新的课程内容,同时也需要有新的教学模式来匹配。

1.建立网络实践教学平台,有效开展教学。服装电子商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实践性学习对学生掌握技能至关重要。为了更好地完成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建立网络实践教学平台来实现,平台包括建立虚拟淘宝店铺,开设“网上课堂”,帮助学生熟悉与掌握服装电子商务的一些常用技能,实践网上开店流程,锻炼店铺设计及装修技巧,店货品上架陈列以及店铺宣传等一系列知识。

2.开展模拟仿真竞赛,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学中通过模拟仿真操作,可以加深学生的体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在淘宝网上开设店铺,进行模拟销售和模拟维护,达到演练的目的。通过开展网站设计比赛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发动校内学生在线为每位学生的模拟网上店铺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可以从店铺设计、货品组织和综合水平等几项进行点击投票。积极鼓励学生从事服装电子商务领域的自主创业,对开店成功者给予适当奖励。

3.加强校企合作,提供学生实践机会。服装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的对接十分重要,要积极将企业引入教学中来。一方面邀请企业参与日常教学,聘请有经验的企业员工给学生作讲座或者授课。也可以允许企业或品牌为学生的网络营销比赛冠名赞助,然后请企业领导为学生的作品打分。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学生走进企业,为学生创造更多实习机会。

特殊教育学校应根据聋生的能力特征,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在服装电子商务领域开拓一片适合聋生的就业岗位,给他们增加新的就业机会,为特殊教育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篇2:服装商务人才的培养论文

由于庞大的人口基础和日益被消费者接受的电商网站的普及,服装消费数量每年都在攀升。这一行业规则正在逐步制定的过程中,国家也给予了财政和税收的优惠。电商中服装品类产业链在逐步完善,将带动就业和巩固中国在世界上的优势地位。

(一)我国的优势。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我国使用互联网总人数已达到6.6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高,达到了近50%。其中移动互联网人数大幅增加,这些都是我们的优势。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金融利用互联网也有了新的发展。政府监管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以天弘基金旗下的余额宝为首的各种宝近期出尽风头,成为了人们投资的选择之一。支付宝、微信支付、ApplePay等等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的交易额增长迅速,与各大银行均有对接,扮演的近乎是人民银行的角色。不但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还为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国家这些年一直在支持电子商务的发展,现如今中国经济处于转型期的重要关头,经济形势面临一系列挑战,宏观基本面主要寻找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电子商务所带动的相关产业链涉及中国经济的各个领域。

(二)我国服装电子商务发展现状。1994年,中国服装研究所与美国一家公司合作建立了第一家网站,供业界人士了解服装产业的生产情况。由于中国处于非典阴云的笼罩中,消费者购物没有更多的选择,网络购物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参与者越来越多,我国服装电子商务从这起步。是服装电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两年的发展,各方面日趋成熟。

二、服装电子商务面临的问题

21世纪早期,东部沿海发达经济带出现了电商这一新兴事物,以浙江的阿里巴巴为代表。其中服装电子商务最为令人瞩目,它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但由于发展的历史短暂,也存在不少问题。一个新事物的发展必然要面临一些挫折,这是在所难免的。重要的是我们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先看一下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侯永海认为,我国的服装电子商务还存在一些限制因素。在我看来,服装电子商务主要面临以下问题,一是电子商务产品信息、经营主体瞬息万变,服装电子商务是是在虚拟世界开展的信息、资金、产品等多种元素的交流与交换。信息时代背景下需要处理的信息几乎爆炸式的增长,虽然网购已经大大降低了了消费者的搜寻成本,虚拟世界信息繁杂,公众平台上交流的渠道有限,消费者主观因素居多。电子商务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主体追溯困难,因此产品的源头溯源管理工作也无法实现。二是服装电子商务的安全保护问题,由于网上支付带来的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信用消费观念薄弱,消费者信息容易被他人非法利用,消费者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三、对服装电子商务发展的建议

(1)重视移动服装电子商务。在中国,手机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持有者越来越多,人们更多的使用手机浏览网页,购买服装,不再局限于PC电脑,移动电子商务将成为未来服装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

(2)增加消费者用户体验。好的服装电子商务企业都应该明白,只有增加消费者的用户体验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取得良好的销售业绩,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3)服务个性化。服装与其他产品不同,每个人的感受不同。为消费者量身定做的服务是吸引客户的必要条件,定制化的服务会受到市场的青睐。

四、总结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之后,在美国、中国、欧洲及新兴国家经济复苏的带动下,服装行业的春天到了。网上服装销售额逐渐攀升,服装电子商务近些年来的发展取得的成绩斐然,目前服装类产品已经成为各大电子商务平台交易量最大的产品,以后的潜力巨大。我国经济已经进入稳定增长的时期,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比较明朗,前景乐观,服装电子商务面临广阔的市场,上升的空间很大。大环境是有利于服装电商的发展的,我们要抓住机遇,利用现有资源,提升自身竞争力。在大局上,只有这样,中国才会成为经济强国,在国际地位上掌握话语权,占据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制高点。对企业而言,才可以获得利益。消费者才能得到性价比更高的商品,享受更贴心的服务。服装电子商务将会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可以拉动就业,推动经济增长,创造远比自身要大很多的价值。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多方面努力,相辅相成,相互协作。

篇3:浅谈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

1 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培养目标

所谓培养模式, 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 为受教育者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方式。

根据培养目标服装专业应采用以应用能力和基本素养为主线, 按照宽知识、厚基础、能力强、素质高的要求, 建立新的课程体系, 更新教学内容, 采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 重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2 服装设计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服装设计人才, 除了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外, 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素养:

2.1 人文素养

服装不仅仅是商品, 它更是一种文化, 凝结着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如果把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分割开, 而仅仅就事论事地讲服装设计、工艺、技术等, 抛弃了服装发展的灵魂、动力与背景, 就会使服装看起来只是某个设计师的所谓“灵感”的拼凑, 服装风格的形成完全是偶然的结果。因此, 我们所培养的服装设计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 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 把真正时尚、健康的文化传播给大众, 才能设计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服装。

2.2 科技素养

互联网的出现和运用, 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 建立起真正的快速反应系统, 大大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生物和材料科学的进展, 产生了大批新型纤维;莱卡的广泛运用, 使穿衣中长期困扰人们的舒适与合体的矛盾得以解决;彩色棉、新型醋酸纤维面料、绿色聚乳酸纤维面料等新型纤维面料, 既具有天然纤维的风格, 又具有合成纤维的性能, 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对环境的污染。科技的迅速发展, 在改变着我们的物质世界的同时, 也改变着人们的审美取向。

2.3 跨文化素养

在跨国经营中, 由于文化的差异使服装产品在款式、色彩、面料、装饰手法及广告、营销等手段上, 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风土人情、价值观、道德观不一致而造成滞销的状况会经常发生, 人们把这种状况称之为“文化障碍”。我们的服装要想占领国际市场, 创立世界名牌, 设计师就必须了解国外市场, 了解那里的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审美观、价值观、消费观以及其历史、宗教、哲学等等。因此, 我们要善于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提炼出符合当代社会思潮、美学意识及未来世界发展趋势的内容, 同时也要抛弃狭隘的民族意识, 广泛吸收世界各国文化之长。使我们培养的人才能设计与生产出与全球化时代相适应的、具有世界性的中华服装。

2.4 市场经济素养

很多服装设计人才在T型台上的设计是成功的, 但在市场上却大都是失败者。究其原因, 主要是缺乏市场意识, 没有真正深入分析和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 不懂得消费者真正需要什么。由于人们的经济收入水平不同, 受教育程度不同, 地理位置不同, 文化背景不同, 以及价值观的多元化趋势, 人们消费的追求是不一样的, 对于产品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所以, 作为培养服装专业人才的中职院校应该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开门办学。与企业结合, 与市场和品牌结合, 从而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了解市场变化和预测市场流行趋势、消费者心理的能力。

3 服装设计人才的基本技能与要求

3.1 绘画基础与造型能力

绘画基础与造型能力是服装设计人才的基本技能之一。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绘画基础才能通过设计的造型以绘画的形式准确地表达设计者的创作理念。另一方面在设计图的过程当中也更能体会到服装造型中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从而激发设计者的灵感。

3.2 丰富的想象力

独创性和想象力是服装设计人才的翅膀, 没有丰富想象力的设计师技能再好也只能称为工匠或裁缝, 而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设计师。自然界中的花鸟树木、我们身边的装饰器物、丰富的民族和民俗题材, 音乐、舞蹈、诗歌、文学甚至现代的生活方式都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迪和设计灵感。千百年来, 服装的历史长河中正是由于前人丰富的想象力和独创的精神才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宝贵财富。

3.3 对款式、色彩和面料的掌握

服装设计的三大基本要素是款式、色彩和材料, 有时还有图案。

服装的款式是服装的外部轮廓造型和部件细节造型, 是设计变化的基础。外部轮廓造型由服装的长度和纬度构成, 包括腰线、衣裙长度、肩部宽窄、下摆松度等要素。最常见的轮廓造型有“A"型、“X"型、T型、H型、O型等。服装的外部轮廓造型形成了服装的线条, 并直接决定了款式的流行与否。

服装的色彩变化是设计中最醒目的部分。服装的色彩最容易表达设计情怀, 同时易于被消费者接受。火热的红、爽朗的黄、沉静的蓝、精典的黑、白、灰……服装的每一种色彩都有着丰富的情感特征, 给人以丰富的内涵联想。熟练掌握和运用服装面料特质是设计师所应具备的重要条件, 设计者首先要体会面料的厚薄、软硬、光滑粗涩、立体平滑之间的差异, 通过面料不同的悬垂感、光泽感、清透感、厚重感和不同的弹力、垂感等, 来悉心体会其风格和品牌的迥异, 并在设计中加以灵活运用。

不同质地、肌理和图案的面料完美搭配, 更能显现设计师的艺术功底和品位。服装款式上的各种造型并不仅仅表现在设计图纸上, 而是用各种不同的面料和裁剪技术共同达成的, 熟练地掌握和运用面料设计才会得心应手。

服装的款式、色彩和面料这三部分缺一不可, 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对款式、色彩、面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也一定程度能反映出一个设计师的审美情趣、品位和艺术功底。

3.4 对结构设计、裁剪和缝制的理解

对结构设计、裁剪技术的学习, 也是服装设计人才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结构设计是款式设计的一部分, 服装的各种造型其实就是通过裁剪和尺寸本身的变化来完成的。如果不懂面料、结构和裁剪, 设计只能是“纸上谈兵”。很多学生以为在公司里结构设计、裁剪是打版师傅的事情, 只会画图、不懂打版的设计师肯定不是一个完美、成熟的设计师。不懂纸样和结构变化, 设计就会不合理、不成熟, 甚至无法实现。

缝制也是服装设计的关键, 不懂的各种缝制技巧和方法, 也会影响我们对结构设计和裁剪的学习。所以, 设计师要熟知服装行业中的各种加工设备及服装缝制专用机件, 对针织、梭织的加工工艺了如指掌, 才能在设计运用中得心应手。

3.5 观察力和敬业精神

作为一名服装设计者, 对服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在服装设计教育中, 过多地强调基础技能和技法训练, 学生往往市场意识淡薄, 缺乏明晰的思路、敏锐的观察力以及整体的思维能力, 毕业后经常不能很快适应设计师的工作。怎样去主持一个品牌设计, 要靠设计师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对服装敏锐的观察力, 这不仅需要技术上的创意, 还需要用理性的思维, 去分析市场, 找准定位, 有计划地操作、有目的地推广品牌。所以, 如何做出你的品牌风格, 使目标消费者穿得时尚;如何吸引你的顾客, 扩大市场占有率, 提高品牌的品味, 增加设计含量, 获得更大附加值, 创造品牌效应, 是服装设计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技能。

从事服装设计行业还需要有敬业精神, 不仅仅把它当成一个谋生的饭碗, 更应看作一种事业来追求和热爱它。只有你全身心地投入, 努力付出, 才能最终获得丰厚的回报。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要求专业毕业生不能是理论中的纸上谈兵, 必须是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品牌意识, 又能在产品运作过程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现代应用型人才。在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方面就需要进一步地改进和完善, 与实际结合、与市场结合、与企业结合, 是服装设计专业与企业结合的目的所在。

关键词:市场经济,设计人才,人才培养,人才素养

参考文献

[1]史楠《浅谈我国纺织服装人才的培养》

[2]赵爱华《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科学》2007年5月

篇4:服装人才的特色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关键词】服装人才 特色培养模式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14-01

当前中国服装的出口面临诸多问题,同时中国服装教育也面临巨大挑战,服装课程的观念不够新颖跟不上世界潮流、课程内容没有紧扣人们的需求、教学方法过于呆板、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总之由于这些因素直接制约了学生学习服装设计和服装制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由于实践和理论结合的不够紧密,致使很多学生面临失业和下岗的危机,因此我们要在服装人才的培养上进行不断改革和创新。

1.更新教学和培养观念

从某种意义上讲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关键是有一个适合时代发展的观念,因为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体现了当前人们的审美观、引领着时代的审美观,如果服装的教学观念不更新、培养人才的观念不更新,那么就谈不上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的创新,那么就直接制约着服装的出口贸易的扩大和增长,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就要持续不断的进行服装教学和人才培养观念的更新。教师要关注当前服装设计的潮流,要不断灌输服装创新理念,根据服装行业的特殊背景进行专业的设置,结合当前对服装人才的需求确定培养目标,要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经常性的灌输,更要持续性的启发。

2.发展创新思维、增强学生实践

服装设计贵在创新、服装工艺功在实践,因此培养特色的服装人才就必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个长期和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持之以恒和逐步引导,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尊重学生的好奇心。要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要通过实践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同时服装教学也是科学性和艺术性重要结合,所以要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款式并尽其所能制作提高工艺水平,要真正的验证学生设计作品的可行性,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中汲取教训和经验,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工艺水平。

3.营造校园氛围、进行项目教学

从某种程度上讲项目教学既是一种课程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对服装这种类型的专业来讲项目教学会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要营造和谐创新的校园氛围,更好进行项目教学,教师在进行项目教学的过程中要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要把真实的生产、管理、经营和服务作为课程的学习内容,要对班级进行分组,以小组的形式自主完成各自的生产、管理、经营和服务的任务,这样也形成了情境式的教学,同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的进度不断进行示范性,让学生从模仿到创作独立性的完成任务,从而获得服装设计和工艺的综合技能。在进行项目教学时一定要制定明确的工作任务和详细的项目内容,项目内容要辅以市场调研报告、产品款式设计、服装的样板制作和结构的设计企划书。

4.以就业为导向、视校企为平台

实践教学是提高实践能力并加深理论理解的重要方式,是进行具有创新意识的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实践方法的重要平台。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今不论是接受哪种层面的教育,其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就业。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的学生毕业直接面向市场,因此培养的服装人才要以就业为导向,要把校企当做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要真正的重视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办学,要把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办学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服装专业的学生不管是临近毕业的,还是刚刚入学的,都要在校企进行实习和锻炼。同时企业也要通过实习和实训考察和培养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并真正的参加企业日常的教学活动,与学校进行专门的订单式教育,不但为学生实习和实践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而且能够使学生尽快的适应岗位的需要,从而尽早的走进企业、走进社会。为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

只要存在教育,就首先存在人才怎样培养的问题 。 当前我国服装业的发展仍然比较迅速,但是制约服装发展的瓶颈却始终存在,这个瓶颈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和利用,因此我们要立足我们服装教学的实际,更新教学和培养观念、发展创新思维、增强学生实践、营造校园氛围、进行项目教学、以就业为导向把校企合作当成主要平台,从而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和时代发展的服装人才。

参考文献:

[1]罗莹. 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探索与改革[J].装饰.2008(03)

篇5:服装设计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专题

服装设计方向

服装艺术设计,培养能在企事业部门、学校、科研单位从事服装、服装设计工作以及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在服装生产与销售企业、服装研究单位、服装行业管理部门等从事服装产品开发、市场营销、服装理论研究及宣传评论等方面的工作。

服装艺术设计培养,要求学生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熟悉与我国服装纺织工业发展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系统的服装和服饰设计的理论知识;了解服装眼用性能的测试方法,善于借鉴我国传统服饰文化、掌握和利用现代国内外服装信息;有较高的设计水平和较强的工艺制作能力以及初步的科研能力,了解本学科的新成就、新发展;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并具备一定的企业管理能力;在掌握外语工具方面,应具有较强的阅读本专业书刊的能力,一定的听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服装艺术设计主要专业课程中外服装史、中华民族服装史、服装造型工艺学、服装服饰设计基础、时装画技法、服装材料工艺学、服装概论、服装设计、服饰设计等。

篇6:服装商务人才的培养论文

南昌理工学院服装教研室张玉升

摘要: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是刚从艺术设计专业中划分出来的独立的本科专业,2013年产生第一批学生。这是老专业的新名称,但这个新专业名称,却有新内容,它包含了两大部分内容,即服装艺术设计和服饰品设计,包含的内容比以前更广了。在这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面就要结合市场、学校的发展和专业方向的设置等方面来考虑。

1980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开设服装设计专科专业,1982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开设服装设计本科专业,有的高校服装本科专业的名称叫服装艺术设计专业,2000年后教育部规定,交艺术设计专业,服装艺术设计成为艺术设计专业的一个方向,直至2012年,取消艺术设计专业,并分解为四个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就是从艺术设计专业中分解出来的四个专业之一,这是老专业,但有了独立的新名称。

篇7:服装商务人才的培养论文

一、专业行业背景

服装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出口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出口XXXX亿美元,同比增长XX%,占全国货物贸易出口量的XX%;

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累计XXXX亿美元,占我国出口贸易总额的XX%,继续稳居我国各行业出口创汇之首,出口总额也高居世界首位。

加入wto后,我国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为增强世界竞争力,服装行业已广泛使用先进的服装技术。随着服装行业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虽然目前服装行业深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行业发展和出口均出现萎缩,大批行业从业人员失业,但是技术工人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的人才需求仍相当旺盛,培养服装设计与工艺方面的人才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前景。我国的服装产业正处于重大的行业升级和产业地域调整的关键时期,从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向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转移。懂设计、精制作、会管理、善营销的一专多能的职校毕业生仍大有用武之地。

二、专业技术工作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私营、民营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升级改造,经济结构调整及大规模的行业转移,大量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投入使用。为提高工作效率,改善产品质量,服装设备和技术升级已是大势所趋,服装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多。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面向的岗位主要有服装设计、服装加工、服装结构制图、结构设计、质检、服装纸样推档、服装企业管理、营销等岗位或工种,而由中专层次学历人才担任的服装车缝、排料制板、裁剪、整烫、质检、设备的维护与保养等岗位需求量最大。

三、用人市场的需求

目前我国服装设计与工艺水平同欧美等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还有着很大差距,有影响力的服装设计师和工艺师还不到总就业人数的3%,其比例仅为发达工业国家的十分之一。现有的很多服装机器设备未能充分利用,服装专业人才的匮乏是主要原因之一。据有关部门统计,广东近年在服装设计与工艺行业短缺技能型人才达XX万人,迫切需要大量从产品设计到产品制作加工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的技术人才,尤其是中专层次的一线机器操作技能型人才。

四、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确定就业岗位

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专业工作岗位目标定位为:①服装制衣工、②服装打板师、③裁剪师、④样衣制作师、⑤跟单员、⑥质检员、⑦成本核算员、⑧基层管理人员、⑨其他相关专业岗位。培养能从事现代服装设计、生产和经营的中级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根据就业岗位的要求,将各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分解,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如下:

①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

②良好的质量和效益意识及产品检测评估能力。

③运用服装设计与工艺的基础知识,合理选取服装设备、服装加工的相关要素的能力。

④了解服装设备、服装技术的发展方向,具备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⑤cad绘图(设计、制图、造型、自动编程),初、中级服装设计定制工,服装制作工,服装设备操作(平缝机、包缝机、锁眼钉扣机、整烫机)等技能。

⑥编制服装加工工艺文件。

⑦识读服装文件技能。

⑧安全用电知识和服装设备维护技能。

篇8:服装商务人才的培养论文

关键词:服装设计,课程,改革教学

服装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学科, 融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一体, 从设计思维的萌芽到服装结构的制定, 再到缝制加工后流通市场继而被消费者接纳, 这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而在当前的服装教学中, 国内大部分中职服装专业课程之间的设置是独立的, 各门课程建立分水岭、独自为政, 导致学生学习内容不系统, 难以将课程之间知识内容进行转换、互通。比如服装设计课程中学生只重视作品的艺术表现, 强调灵感的来广东肇庆●文丽

源, 而作品的实用功能和构思表述却显空白, 忽略内涵设计服装无法实现;有些学生结构制图非常工整, 但审美能力则一塌糊涂。这种课程的独立教学现状和学生偏科现象是我们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能否通过自己所授课程的教学来减轻这种状况, 是每一位专业教师都应积极思考的问题。

一、理清服装专题设计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

服装专题设计课是服装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之一, 它是一个系统工程, 该课程知识点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经济学、生理学、心理学等诸学科知识有密切关联, 这就要求服装设计人员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美学修养。对于服装专题设计的初级阶段也就是服装款式设计或服装效果设计;在设计的初始, 由于灵感的触发设计师的头脑会有由某一花色或材质的面料所形成的一定样式的服装, 甚至连同人体的整体着装形象, 并以效果图的方式进行记录。但设计的具体实现以及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必须到结构设计图中去验证。服装结构设计图是将款式设计具体化、精确化和数据化的工作, 它是将设计师头脑中形成的形象进行一次立体转平面的成型过程, 将虚构的设想用平面形态的二维图形来绘制。服装工艺则是将二维图形转化为服装裁片, 通过制作后穿着在模特身上再一次进行三维立体的展现。由此可见, 有了服装结构和服装工艺才能使服装设计的方案得以实现。服装设计把握的是服装的宏观效果, 而结构设计把握的是服装的具体关系。前者是艺术的, 审美的呈现, 后两者则是科学性与技术性的体现;设计是灵魂, 结构是关键, 在教学中都不可偏废。

二、多方位着手服装专题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1) 改革教学内容。本课程在笔者学校只开设一个学期, 每周4课时。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要依赖教材, 按照教材编写的章节, 每一或两周讲解一个专题, 学生则主要以收集资料进行修改或创新效果图设计为主。当前市面上服装专题设计教材很多, 内容主要以创意设计和成衣设计两大类为主, 不过每一个内容牵涉的章节很多, 学生学习以后收效较少。考虑到学生学习效果、结构和工艺课程所授内容以及学生就业方向等, 在近几年的教学中笔者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改革:采用以教材为参考, 精简教学内容形成项目。在专题设计课程教学中选择以女装设计和研制为主, 将课程分为5个项目:创意设计———礼服, 成衣设计———职业休闲装、生活装、运动休闲装、牛仔装, 通过重新编选教学内容力求与结构、工艺教学同步。

(2) 改革教学目标。精简的教学内容必须具有代表性, 每次的教学内容教师必须清晰知道, 本次教学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是什么, 并确定一个详细的教学目标。对于中职学生的教学目标确立应该不单纯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更应该有别于大学的设计性思维培养, 而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为主, 包括企业非常看重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处理问题的方法能力, 以及让学生在每一个内容的学习中同时获取系统的专业技能, 真正体会自己的设计作品能否转化为实际的产品, 在获取设计专业技能同时增进结构和工艺的技能,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 改革教学方法。传统教学过程中, 往往依照教学惯性进行系统理论知识讲授, 封闭式地开展练习。简单生硬的教学环节, 无法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把握专业知识, 甚至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养成生搬硬套、按部就班的习惯, 在真正生产第一线的实践操作中反而束手无策, 严重影响了专业教学与生产实践两个环节的对接。借鉴德国的专业教学法, 在该课程的教学中, 笔者采用项目教学法, 将课程的每一个内容定为一个项目, 每个项目从搜索资料———确定构思———分组设计———绘制纸样———裁剪面料——缝合裁片———展示作品整个环节完成。在每个项目中, 学生承担不同的角色, 也通过专业设计课程的学习, 帮助学生进行了一次设计、结构、工艺课程知识的转换联系, 明确自己所设计的作品可以转化为真实的成品, 而增强自信。为了使每一个项目发挥学习的最大效率, 在各个教学环节笔者又进行了如下新的尝试。

(1) 多形式分组。在教学环节, 笔者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教学。分组要考虑许多综合的因素, 如学生的专业成绩, 男女学生的比例, 学生的性格差异等因素进行合理搭配。每一个项目都要进行一次新的分组, 分组采用抽签分组、自由组合、教师搭配组合等不同的形式。多形式的组合既可满足学生自我组合的愿望, 又可以达到教师预期的合理搭配效果, 可使学生不感枯燥, 充满新鲜和趣味感, 增强专业学习兴趣。

(2) 企业角色的承担。每个项目小组由4~6人组成, 按照企业的要求, 每个小组成员确定一个主要的角色, 如设计部、纸样部、车间部、质检部、展销部。在小组合作中, 当轮到某个环节的时候, 该成员负担主要指挥和协调作用, 这样可以避免个别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逃避、偷懒的现象产生, 也可通过该形式培养每个学生的组织能力、策划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

(3) 不同专业任务类型的承担。小组确定之后, 教师布置项目任务。第一次任务, 一般由教师提供不同类型的分类方法, 各小组通过自选和抽签确定不同的任务进行完成。如设计生活装, 可以选择从风格来分类, 不同小组设计不同风格的服装。而后期的每一次项目任务, 则先由各小组找出不同类型, 再组合任务类型, 进行交换任务的方式, 完成项目。这样每次项目可以设计和研制不同或多种服装类型, 最后通过每一小组的汇报, 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学习, 则可以达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

(4) 缩比例制版、手缝工艺的成品制作。专题设计课程虽然要考虑设计与结构、工艺的联系, 但又不能以结构和工艺为主, 否则就违背了课程的主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利用缩比例的方式, 让学生将设计的作品用缩小的比例、制版, 并用手缝的方式制作出成品。这样既不和工艺课程、实训场所冲突, 也可快速看到设计的效果, 使学生清晰了解制作后的成品和设计出入在哪里, 并能及时修改设计作品和服装成品。

(5) 重视评价过程, 收获学习成果。制作的过程教师必须不断参与, 并及时为学生提供建议和帮助, 这也要求设计课程教师全面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在学生成品完成之后, 要求利用多媒体或海报的形式, 让各小组展销部负责人对本小组的作品进行汇报, 主要讲述运用了哪些专业知识, 遇到了哪些问题, 如何进行解决, 哪些问题解决的不是很完善等。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各小组分享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 其他小组可以从该小组的汇报中学到本小组没有学到的知识, 这个过程时间一定要给予充分。同时通过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小组之间互评方式, 肯定学生学习的成果, 并提炼总结课程重点专业知识。

服装专业的教学, 无论是服装款式设计, 还是服装结构制图、服装工艺, 如果各门课程完全独立教学, 将会使学习缺乏知识的系统性, 也会使学生就业出现局限性, 学生一旦走入工作岗位将无所适从。同时教学过程中如果片面强调专业技能训练满足上岗要求,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带着狭隘的职业技能走向社会而适应不了社会。对于现代教学, 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多方面发展学生, 这样学生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才有韧劲和后劲, 也将不会面临结构性的失业。

参考文献

[1]周萍.服装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河南技师学报, 2001 (1) .

篇9:高校服装设计人才创新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服装设计 创新素质 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车岩鑫(1980-),女,辽宁本溪人,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靳长缨(1966-),女,山东济南人,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艺术设计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北京10001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5-0112-02

一、高校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现状

当前,我国高校服装设计人才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如下:

1 过于重视理论,缺乏实践。我国的服装设计行业起步比较晚,老一代的服装从业者所重视的只是服装的可穿着性,并没有加入艺术性和装饰性,对于服装工艺的继承也只停留在理论上,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践。再加上我国应试教育培养的影响,服装设计者们只重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忽略动手实践,所以造成了我国服装设计人才缺乏实践能力的问题。而国外设计师在这方面的发展要比我们领先,他们很早就把服装作为一件艺术品来完成,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融入了设计师的理念和灵魂,赋予了服装以生命力。因此,国外的服装设计不仅更贴合人体,同时也更具有艺术性和装饰性。

2 盲目模仿,缺少自己的特色。我国的服装设计师们目前所从事的更多的工作是对国外设计的模仿与照搬,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设计。作为服装设计发展的起步阶段,模仿甚至照搬是可以的,借鉴国外优秀的设计手法和工艺技巧都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快速发展的今天,还一味地去模仿,而不思进取和改进,是要被时代所淘汰的。一个没有本国、本土、本民族特色的服装设计,充其量也只是一个照猫画虎的产物,没有任何的技术含量和设计理念,更谈不上具备什么特色。因此,缺乏自己特色的服装设计产品和只知盲目模仿的服装设计人才,将会极大地阻碍我国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

3 与市场需求脱节。我国的高校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目前还只停留在学校内,没有真正地做到与市场接轨,不能走出去了解市场、观察市场,因此培养出来的服装设计人才也只是纸上谈兵,缺乏全面的市场调研,对不同层次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不够了解,模仿和抄袭的现象极为严重,设计的产品也就没有市场,也就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同时也就不能够给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导致一大部分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只能模仿国外的设计来充斥国内的市场,这样恶性循环,造成我国服装设计人才的流失和局限性。

二、对高校服装设计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思考

高校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创新素质的培养。服装设计的本身是一种永无止境的探索,既要求标新立异、又要求不断创新,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服装设计人才必须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不断提高知识储备、更新知识结构与技能,形成与时俱进的创新素质,才能在艺术领域的激烈竞争中有所建树、有所创新。

1 加强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创新意识。我国高校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只注重理论而忽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院校缺乏可供师生进行实践操作的设施和平台。院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建立联合培养人才的形式,借助企业的先进设施和平台进行实践操作,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与市场、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企业提供新颖的设计理念和思路,同时,还可以结合市场,提高创新意识,进行校企合作开发研究一些产品,这样既为学生展示自我才能提供了平台,也为企业赢得了更多的市场和更广大的发展空间。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实操课程,不仅能够完善理论教学内容,更可以丰富课堂教学体系,增强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得到实际的运用,这也是检验课堂教学成果最直接、最高效的方法,同时,也是让学生提前接触市场、了解消费者需求的最佳途径。在进行实操体验的同时,教师要不断地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例如: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等方法及打散、重组、解构的艺术处理手法,不断地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中进行创意设计。

2 去粗取精,注重发展民族特色。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底蕴的国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服装设计师们提供了多样的设计元素和创作灵感。在高校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方面,要更加注重本土文化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在作品的设计和创作中,都能够真正地融入这些具有本国、本民族特色的元素,而不要只知道国外的设计,盲目地模仿国外的流行元素,忽略本土的文化特征。对于国外先进的和优秀的设计手法和理念,我们要去粗存精、以发展的眼光去借鉴和利用。任何创新和设计如果脱离了本国、本民族的特色,都是没有生命力的,都是昙花一现。但是在运用本国、本民族元素时,也要注意不要一味地照搬,特别是近几年很流行的民族元素,很多设计师对这些元素的运用无非就是直接拿来主义、直接照搬,没有任何的设计和创新,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不但没有新意,而且也缺乏内涵,甚至是粗制滥造。例如,前几年流行一时的唐装,不过是几个莫名元素的堆积,不但没有中国特色,反倒把真正的中国文化给糟蹋了,如果让这种东西持续发展下去,那么中国的特色、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真的就要消失殆尽了。因此作为高校在对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上更要不断地加强其文化修养的培养,使之逐步地了解真正的中国特色,并运用所学的现代先进的技能和方法进行创新设计,同时也要更进一步地提高服装设计人才的文化内涵和底蕴,才能够设计出更加体现中国特色的服装作品,也才能真正促进我国服装设计行业的长足发展。

3 加强市场意识,增进国内国际交流。对于高校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加强其市场意识是极为重要的,只有增强了对市场的认识、对市场的了解,才能使自己的作品真正地结合市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不是空中楼阁。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可以采取市场调研和深入企业进行走访的形式来加强学生的市场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地走进市场、走进企业,从被动的学习到主动的参与,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运用,从封闭的课堂到实际的战场,通过不断了解市场,熟知市场的竞争力,掌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才能设计出具有实际市场价值的服装作品,也才能真正让所学到的知识得到应用,并真的做到学以致用。在加强市场意识培养的同时,也要不断增进国内国际交流,邀请企业和国内外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来校讲学,向学生传播先进的文化和设计理念,提高学生的眼界,拓宽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和国内外的一些相关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进行联合教学,可以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学体系及理念,更全面、更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紧跟时尚潮流,把握时尚脉搏,与时俱进。

三、结论

创新素质是艺术人才最为重要的素质,也是一个高校服装设计人才应该必备的素质。只有具有超前的创新意识、敢于想象、勇于创新的服装设计人才,才能摆脱狭隘的传统思维和落后观念的束缚,在服装设计领域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新意识。在这种创新意识和活跃的思维状态下,才能不断地提高思维的创造性和超前性。

篇10:培养电子商务人才规律探索的论文

五年制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不仅要培养学生一线岗位操作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策略技能和管理能力。涉及策略技能的职业岗位如电商视觉设计师、文案编辑师、活动策划专员、网络推广专员、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管理员等,涉及管理类的职业岗位如客服经理、仓储经理、运营助理、网店店长等。这些岗位需要有技术、知识、经验和资源的积累,准入门槛相对较高,学生需要进行长期且系统的训练才能胜任。但由于实践平台的限制、师资队伍不够健全等现实原因,牵制了职业教育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历经8年,探索并实践了“企业+工作室+课堂”的三元协同制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一、建设发展名师工作室,提升其在业内的知名度

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李燕子木电商名师工作室”始于建立的网商社团。社团旨在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锻炼学生的电子商务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所有学生提供与社会、企业及同行学习交流的平台,更名为“子木工作室”。工作室前后承接了30多家中小企业的商业运营项目,服务企业的同时,教师的电子商务运营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电子商务运营高手。每年运营过的项目案例,都会凝练出不同的电子商务教学项目用于常规教学或实训练习,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参与电商实践运营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近年来,工作室在行业内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吸引了包括京东等知名电商企业和政府机构在内的众多单位的目光,我们也因此能及时获取大量的行业资讯、有效的实训资源和精准的专业知识,对构建良好的电子商务教学生态圈、推动学校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三元协同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有两种,即最终目标和促成目标。最终目标代表了工人角色或近似工人角色的表现,强调在设计的工作环境中一个学生应有的表现;而促成目标是用分解的工作任务的要求进行定义的,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用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在“企业+工作室+课堂”三元协同作用下,我们确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4个培养方向:平台电商运营方向、移动电商运营方向、新媒体营销方向、传统企事业单位的“互联网+”转型方向,并与中信、京东等大型互联网创新型公司达成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子木电商名师工作室持续不断地承接中小企业电商项目,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即培养电子商务岗位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三元协同制优化课程内容

优化课程内容前需要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这里会遇到一个难题,即专业知识在各个工作任务中分布不均匀。因此,需要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合并。工作任务模块合并一般遵循两个原则:相关性原则和同级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是指要尽量把那些工作内容相关程度比较高的模块合并在一起,同级性原则是指所合并的任务模块应当处于同一个层级。在“企业+工作室+课堂”三元协同作用下,我们近年来增设了三门电子商务特色课程(“网络商务”“电商美工”和“电商摄影”)。其中“网络商务”课程就是一门通过工作室承接企业电商运营项目、基于网店运营的工作任务分析的综合实训课程,采用的是项目式教学,最新优化过的课程内容共有7个学习项目(项目名称和要求详见表1)。

四、三元协同制实施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篇11:人才培养下的电子商务论文

1.专业培养定位模糊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定位较为宽泛,培养模式大多互相借鉴,没有形成自身特色。

尤其是面向职业教育改革的这部分高校,专业的涉及面非常广,既包含管理、商务类的基本知识,又具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能力,希望培养“万能型”人才。

然而培养方向的不明确,导致其电子商务毕业生在理论研究方面,无法与知名高校毕业生抗衡;在实践操作方面,又远远不及大专院校毕业生。

2.实践体系建设不全面

未来的职业教育将更专注于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因此对于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就应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建立了电子商务实验室,在理论讲授的同时,也注重实践教学。

但总体上看,实验室设备较为陈旧,模拟软件的功能和操作单一,无法逼真地体现电子商务企业实际情况,更无法满足创新创业型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

3.课程设置不合理

大多数高校仍认为电子商务是“电子”与“商务”的结合,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针对性不强,基本涵盖管理类和计算机类的基础课程,学生掌握的知识宽泛但不精,一旦踏入工作岗位,依然无法胜任。

此外,电子商务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知识、技术和理念都需要学生掌握,而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经研究制定后很难轻易改变,无法及时更新,导致电子商务毕业生不能很好跟上电商发展的步伐。

4.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电子商务专业的设立时间较短,导致面临职业教育改革的这部分高校中,真正电子商务专业出身的师资很少,且大多数为高校毕业进入高校的模式,限于理论研究,缺乏实际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经验。

随着教师实战经验的不足,将必然对实践课程的开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面向职业教育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对策和建议

1.增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

针对当前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特点,面向职业教育改革的应用型高校应合理制定电商人才培养目标,采用“多方向发展,重应用培养”的培养思路,将电子商务专业细分为电子商务系统建设、电子商务物流、网络营销及跨境电子商务等多个方向,

在设置基础课必修的同时,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爱好,进行其他专业课程的选择,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注重电子商务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立

目前,对应用型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应以“创新”和“创业”作为主线。

高校可以根据目前电子商务企业实际应用需求,制定一套符合职业教育型大学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模型。

该模型应包括实验教学、竞赛实战、实习实训等内容,建立校内电子商务实验室和校外电子商务实践基地,及时更新电子商务实践教学软件,并配合实践教学考核机制,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源泉,也是保障电子商务教学质量的关键。

对于职业教育型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构建人才激励机制,引进高职称电子商务教师作为学科带头人;

(2)与本地电子商务企业达成合作关系,安排教师到企业锻炼、实习,参与企业电子商务运营管理工作

(3)鼓励教师参与电子商务实验室建设,定期参与实践课程探讨研究活动,并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证;

(4)积极引进电子商务企业中高层人员,兼职或全职担任实践课程指导教师。

4.紧抓电子商务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电子商务环境日益成熟,新的电子商务模式、技术不断涌现。

为了使学生能够紧跟电子商务发展的步伐,高校在教育教学和实践体系中应灵活融入这些新的知识和技术,要求教师定期开设例如移动电子商务、物联网、互联网金融、大数据等相关课程,提高学生对电子商务新趋势的把握,提升竞争力。

三、总结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激增,同时也给电子商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篇12:服装商务人才的培养论文

关键词: 服装设计 双创型 人才培养

来自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5年高校毕业生突破749万,毕业生人数年年递增导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查阅近三年数据,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呈现持续和较大的上升趋势,创业一方面考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另一方面对高校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部署,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国务院要求各地区及地方高校引起高度重视,深入推进“双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支持大学生“双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2015年为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起步之年,到2017年要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然而,国内高校中普遍存在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根本性转变的现状:虽然已经开始重视“双创”教育,但由于各种制度和措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仅仅简单地在传统培养模式基础上的局部修补充和改善,对“双创型”人才培养形成不了实质的作用。

一、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国外高等院校“双创”教育的提出至今已有近七十年历史,在欧美发达国家深受重视,各具特色并自成体系,已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双创”教育最早由百森商学院,“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结合个人兴趣、特长及社会环境规划整个创业流程。1983年开始,美国奥斯汀德州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名校每年都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这种创业大赛被推广到世界各地的大学。美国的“双创”教育一直处在世界领先的地位,并率先发掘创新与创业之间的密切联系,一方面,美国大学成为国家和企业的智库,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动力源。另一方面,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驱动下,美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中心。德国第二次学院革命之后,一批后起的工科大学关注“双创”教育,在入学之初就能针对未来的职业而进行科学的生涯设计,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特别是近二十年来,作为国际教育发展的主流理念之一的“双创”教育,成为包括欧美、日韩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路和方向,力求通过各种途径与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5年国务院将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纳入“十三五”规划,作为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双创”教育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从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第一次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到现在,“双创”教育在我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已形成三类具代表性的模式:第一类提倡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开展“双创”教育,强调“双创”教育的意识培养和知识构建,以此完善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二类提倡“双创”知识和技能培养与实践教育模式的同时,进行商业化运作,校园加创业园的方式指导学生在社会中立足。第三类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服务,在实战环节中培养“双创”基本素质。综上所述,“双创”教育发展已初见成效,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双创”教育的形式较单一,在培养机制上也不够完善;“双创”教育缺乏强有力的目标导向等。

选择国内外拥有服装设计专业的高校,分析其在人才培养及就业、创业能力发展方面的管理模式、课程建设、政策措施,研究利弊,界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可行和时效,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并借鉴成功经验应用于我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由于我国高服装设计专业起步较晚,又属于应用型专业,服装设计艺术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仍然于摸索阶段,而服装业正处于升级阶段,对“双创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服装专业毕业生“双创”需要的现实课题,也是亟待重视和有必要展开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双创型”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意义

通过“双创型”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我国设计艺术教育的理论创新;有利于适应服装产业升级对人才培养、供应和使用机制上的需要;通过创新校企合作途径,拓宽产学研研究平台,给学生增加课题研究的机会和企业合作的机会。同时为高校教师提供在企业实践的机会,提高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对推进内涵式发展、提高服务社会水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双创型”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内容

1.服装行业特色与高校“双创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关联性

针对服装设计专业特色,以整合教育资源和知识交叉为手段,以提升整体业务素质和增强专业能力为核心进行立体化整体培养。通过研究与实践,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系统性的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同类同层次高校形成辐射作用,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成果和行业发展,促进高层次人才在服装行业的全面发展。改善目前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育与服装行业的就业、创业形势不能有效衔接的现状,建立一个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新模式,实现双赢。

2.构建以“双创”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本科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

(1)国内不同类型高校服装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培养模式研究。

(2)不同社会形态的“双创”状况与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关系的研究。

(3)探索以“双创”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方法论。3.构建以“双创”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运行机制研究

研究建立以“双创”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指导机制,成立由学院、服装行业专家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由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与具体培养方案。利用高校学科基础和人才优势,以技术资本带动金融资本,促进学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倡分层次教育,即培养对象的层次化,主要是从多元化培养目标上衡量培养,对象的类型,如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等,并针对不同对象因材施教。

4.多种渠道培育创新创业能力的具体实施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新颖、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多种渠道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包括加强通识教育、增设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课程、引进服装教育发达国家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追踪学科发展前沿,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模块或体系等注重课内与课外、学校与企业的结合问题。

5.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联

由学生动机水平产生的“双创”需求形成的自我学习行为,即一方面,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完善弹性学制,扩大学生自主选专业、教师及课程的空间。另一方面,有计划地聘请行业内人士或已成功创业的校友进课堂,带给学生真实的创业经验。摒弃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推行问题式教学法、探讨式教学法,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以适应产业发展对服装人才的需要。

6.“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科竞赛环节的必要性

以赛代练,积极组织在校生开展课外竞赛活动,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结合学生的社团活动开展创业竞赛、模拟创业实践,重视展示学生的创业成果,组织专家全面评价学生的创业能力并提出建议,使学生尽早地参与科研、生产等实际工作,训练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7.建立、健全科学的“双创型”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这涉及从教学计划、教学环节、课程体系到教学过程、考核评价的全过程,是学生、学校和社会三者利益得到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模式,也是“双创”教育能否成功推进的关键。重视社会监督的作用,建立健全教育保障体系,可确保“双创”教育的具体落实措施,便于“双创”教育的顺利实施。

四、结语

上一篇:2023年项目部工会工作总结下一篇:白集小学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经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