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服装专业学工一体“双四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

2022-09-10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 也是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依据。只有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才能实现职业教育自身的科学规范发展, 广大职业院校才能真正担负起党和国家赋予的“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历史重任。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加入WTO后带来的巨大机遇, 中国的服装行业迎来了新的春天, 同时也对服装行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据河北省服装行业数据表明:河北省服装业改革开放以来, 在不断发展壮大, 近年来服装业的发展已成为全省纺织服装行业的新亮点和增长点, 服装业已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服装业中, 技术人员是中国服装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传统的, 也是最大的优势。目前服装行业技术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培养力度不足, 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纺织服装产业, 也是河北服装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通过查询专业调查机构对124所不同规模的服装生产企业进行的调查报告, 得出北方地区当前市场对服装专业人员的需求情况, 见表1所示。

近年来,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专业通过对江浙地区、北京地区、广州地区等三个重点区域针对服装市场、服装人才市场的调研, 围绕服装专业在当前市场大环境下的定位, 归纳总结出以下结论:

(1) 学生总体水平高, 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同。

毕业生到企业后, 经过短时间的一线锻炼, 多数学生已经在技术、管理等较高级的岗位上工作, 并取得优异成绩, 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与重视。

(2) 样板师、设计师、助理设计师等岗位仍然有着较大的需求。

样板师、设计师、助理设计师等岗位, 是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专业毕业生传统的优势岗位, 历年来这些岗位吸纳了大量的毕业生。预计在未来五年中, 随着大量的服装企业由目前的扩张发展期转型到稳定发展期, 这样的岗位需求量会逐步增大到峰值。

(3) 与服装相关的周边岗位需求量很大。

这些岗位包括:各类文职办公岗位、外贸业务岗位、面辅材料采购岗位、专职销售岗位、QC质检岗位、跟单岗位、特种设备维修岗位等。

(4) 低学历层次、有一定专业知识的熟练技工, 需求量巨大。

用人单位对学历普遍要求较低, 高中、中专、大专较多, 尤其是高中和中专, 本科较少, 研究生几乎没有, 而且人力资源本地消化较为明显。广州本地近几年各种层次的服装学校成立很多, 尤其是低层次的, 毕业生大部分在本地就业, 造成用人单位对学历要求低以及对外地需求量不大的现状。

以上分析表明:服装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 客观上要求我们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力度, 快速适应市场需求。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的开展为契机, 加大对专业的投入, 力争在现有的基础之上更上一层楼。

教育研究指出:一个专业的发展过程乃至于一个专业群的发展过程, 基本上要经历启蒙, 成长, 成熟, 再成长, 再成熟等必然的发展阶段, 哲学上把这种发展过程概括为事物螺旋上升的发展规律。我们搞专业建设时必须搞清楚本专业 (群) 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 以制定科学的建设方案, 把有限的投入用在效益最大的地方。既不能好高骛远, 脱离实际, 又不能畏首畏尾, 坐失良机。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专业始终以行业发展为导向, 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设计专业、确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能力项目, 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 形成了单元模块教学同实践教学环节相统一的教学体系和较为完善的教学模式, 通过服饰产业技术中心的建立, 搭建了同现代服装产业相对接的框架, 并同国内各大服装企业合作, 积极开展产学结合、工学交替、订单式培养等教学, 促进学校培养与企业用人的无缝对接。通过多年的办学实践, 服装设计与加工专业形成了同服装产业运作相对应的“四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 即“2+1”专业分流链的目标驱动、单元模块链的项目驱动、实践教学链的任务驱动、校企合作链的岗位驱动。

自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全国首批28所立项建设院校以来, 服装专业又通过企业走访、国内外师资培训、召开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等形式对本专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探讨与剖析。通过广泛听取企业、专家的建议以及对国内外考察调研, 服装专业在“四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 树立“企业运作, 岗位育人”的理念, 将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推动改革的主要途径, 进一步加大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将顶岗实习、轮岗实习规模化、制度化;设立专门机构, 创新可操作性强、校企双赢的机制;将企业的能动性深入到“四轮驱动”的每个“驱动”中, 由“四轮驱动”转变成“双四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能力训练与职业能力训练并驾齐驱的学工一体“双四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即:就业岗位链的目标驱动, 专业分流链的目标驱动;企业标准链的项目驱动, 单元模块链的项目驱动;模拟型实践教学链的任务驱动, 实战型实践教学链的任务驱动;校企合作链的岗位驱动, 顶岗实习链的岗位驱动。

具体表现为:

(1) 以就业岗位的目标驱动为前提, 形成“2+1”专业分流教学目标驱动。

服装设计与加工专业学制为三年, 通过教学组织, 学生在前两学年主要学习专业基本理论知识、操作技能, 进行专业基础素质训练, 于第三年在原专业下分流出服装设计与CAD、技术、管理与营销三个子专业方向。在进行专业分流之前, 要进行不同的服装企业走访, 进行岗位调研, 并分析总结企业的岗位划分、能力需求等信息, 形成就业岗位目标驱动, 然后根据岗位需求进行教学中的相应子专业设置, 由此在教学中形成岗位专攻方向的教学目标驱动, 从而使教学更加适宜现代服装产业细分化的岗位需求。

“2+1”专业分流链改革了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 通过分流出服装设计与CAD方向、技术方向、管理与营销子方向, 在横向上拓宽了专业口径, 细分了岗位能力, 加强了针对不同岗位的专业化教学, 在纵向上延伸了专业内涵。分流后的教学与服饰产业技术中心的校内实训基地相结合, 每个子专业方向分别与对应的“企划部”、“技术部”、“生产部”、“营销部”等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 除获得毕业证以外, 还将获得该专攻方向的专业证书, 具备了更明确的就业目标和更专业的岗位能力。

(2) 依据企业标准链的项目驱动, 完成单元模块链的教学驱动。

单元模块链的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基本能力的主要教学形式, 在以课程为主体的教学中, 以服种为工作项目单元, 以服装设计、服装结构制图与样板、服装制作工艺、服装工程学等核心课程为模块, 组成单元模块链, 形成以服种为变化的项目驱动, 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 改革了课程相对独立的传统教学形式。

在单元模块教学开发中, 引进企业产品标准, 依据企业标准链的项目驱动, 制定教学标准, 形成以服种为工作单元的课程循环链。如衬衣单元, 引进企业的产品开发程序、样板技术标准、工艺制作规范、工程管理模式、营销推广方式等相关标准程序, 并以此为标准以衬衣工作单元组织课程内容, 把相对独立的各门核心课程内容协调归纳于某个产品项目, 工学融为一体, 组成一个按产品生产程序排列的模块链, 由各知识单元按时间顺序从易到难排列形成教学主线, 按年级进度逐渐加大单元模块知识含量, 教学内容始终不脱离企业生产实际。这样的模块组成, 可以达成知识与能力的横向连接和纵向贯穿, 同时融合企业运作理念, 使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融为一体, 并使相对零散的知识系统化, 极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培养, 使产业与教学结合。

图1为以企业标准为依据的单元模块式教学链示意图。

(3) 模拟型与实战型齐头并进的实践教学链双任务驱动。

实践教学链是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依托服饰产业技术中心设置同服装产业运作相对应的企划部、技术部、生产部、营销部等企业职能机构, 学生以班为单位组建模拟服装公司, 组织服装生产管理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 形成以生产加工、产品研发、技术输出为主要形式的任务驱动, 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在模拟实训的同时,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将企业的生产任务引进实践教学, 形成模拟型与实战型齐头并进的实践教学链双任务驱动。

(1) 同服装产业运作相对应的校内实训基地——服饰产业技术中心。服装设计与加工专业导入具有现代化生产特征的大型品牌服装企业的文化与管理规范, 建立了实境教学的服装工业化生产管理室, 设置了企划部、技术部、生产部、营销部等真实的企业职能机构。在实践教学环节中, 学生以班为单位组建模拟服装公司, 按企业管理模式运行。

图2为服饰产业技术中心企业职能机构示意图。

(2) 生产实习, 采取与服装产业运作相对应的实践教学模式, 以班为单位组建服装公司, 根据产业运作条件要求, 依托服饰产业技术中心设置的各真实职能部门, 结合市场进行实战型的企业生产运营实习。教师和学生均具有双重身份:教师同时以管理者的身份出现, 学生同时以不同岗位职员的身份顶岗作业, 贯彻岗位责任制, 执行劳动考勤制度。在企业运作过程中, 按照所要求的技能培训项目及能力标准, 完成实际能力训练。在生产管理实习中引进企业产品订单, 使实习真实、专业, 实习作业成为商品, 学生按劳计酬, 体现真正的企业化运作。

图3为企业订单在模拟实训公司中的运作示意图。

(3) 生产实习特色体现在:实战型实习方式、企业化运作过程、成本核算式管理、职员化身份、能力综合型特点。

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综合学生三年来所学知识与能力的全方位训练课程, 学生要通过采风实习、市场调研, 灵活运用已掌握的能力创造性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通常采用综合课题的设计形式。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作品的同时, 还要完成企划书、生产技术文件的编制。可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选课题, 也可以是校企合作的产品开发与技术服务项目。多年来, 服装专业通过校企合作, 成功地举办了“厚朴杯”、“乔顿杯”、“卓达杯”、“童天杯”“金佳利杯”等毕业设计作品发布会。企业参与发布会的组织与毕业设计作品的评审工作, 并提供相应经费, 最后学生所设计的获奖作品包括成品、企划书、生产技术文件等作为新产品开发方案归企业所有。

(4) 校企合作链是岗位驱动的前提, 顶岗实习链是岗位驱动的具体实现。

校企合作链是产业合作的前提。在服装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 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产品研发、各类培训等校企合作项目, 形成岗位驱动, 通过轮岗、顶岗实习等实践, 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素质。

(1) 订单式培养。订单式培养是校企合作的重要教学组织形式。通过订单式教学的开展, 使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通过与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 校企共同组织教学, 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明确了将来所要就职的企业与岗位并获取学校与企业双方的共同培训, 从源头上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在订单式教学的开展中注重对通用知识与能力的分析与提炼, 对专项岗位能力的重点培养, 学校教学和企业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岗位适应性实习, 通过多次让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和一系列的教学组织最终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用人的零距离对接。

目前服装专业已同原军内企业、省内外加工型企业、省内外品牌型企业70余家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书, 并组建了以企业冠名的订单班, 由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完成人才培养。

(2) 工学交替。在探索订单教学模式、加大产学结合力度的同时, 积极推进工学交替教学改革, 根据生产需要, 组织学生分期、分批进入企业进行一线生产。目前已同多家服装企业达成工学交替协议, 并在重点企业挂牌成立教学车间, 由教师和工厂技术人员在生产过程当中共同组织教学, 学生在工作中既锻炼了实践能力同时又获得了相应报酬, 这样学生在工作与学习的交替过程中既完成了学业又实现了就业。

(3) 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教学环节, 由校企共同组织教学。依托校外实训基地与合作企业, 学生在企业提供的真实环境与岗位中进行顶岗实习。在实习期间, 主要由企业提供经验丰富的技术与管理人员进行指导, 专业指导教师进行监控。最后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对学生进行双重考核。

(4) 产品研发。目前服装专业已与多家服装企业合作, 以企业冠名设立产品研发培训基地, 下设产品研发工作室, 为企业设计开发产品。设计方案被采纳后, 由企业提供相应经费支持。

(5) 各类培训。多年来服装专业为多家职业院校、原军内企业、省内外加工型企业、省内外品牌型企业培训了急需的师资、技术与管理人员, 总计培训约170余人。

以上四种双向并行的循环链中, 每一个循环链的组成部分相互协调, 相互促进, 并完成各自的驱动项目, 由四种双向链条所形成的双四轮驱动合力完成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形成了具有服装专业教学特色的基础能力训练与职业能力训练并驾齐驱的学工一体“双四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 最终实现服装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服装专业学工一体“双四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运作, 离不开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合理运用。为推进服装专业学工一体“双四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服装专业设立了两个“中心”, 以之为载体, 促进人才培养模式从“四轮驱动”向“双四轮驱动”的转变。

(1) 服装加工中心。

服装加工中心的主要任务有两个:其一, 是在校内按照企业运作机制组织生产性实训, 完成对学生岗位能力的训练;其二, 在校外与服装企业签订校企合作教育协议, 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轮岗、顶岗实习。

通过建设, 服装加工中心设立了与服装企业相对应的技术部、生产部等职能部门, 从服装企业中聘请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专职技术管理人员, 承揽了多项批量生产加工任务。学生和教师在实训中心成为员工, 在生产线的各个岗位上任职, 按照企业的生产运作模式组织生产性实训。并同本地重点企业签订校企合作教育协议书, 开展了大批量学生直接到企业顶岗实习的重大建设举措。按照校企合作协议, 甲方 (企业) 设立“教学车间”, 提供生产线与原材料、安排生产任务, 甲方技术骨干和乙方 (学校) 教师共同担任教学车间的技术培训和生产管理工作;乙方 (学校) 按时派出学生到教学车间轮岗实习, 接收企业的培训与管理, 按要求完成甲方的生产任务。在教学车间中, 学生教师的身份成为员工, 承担不同工作岗位, 企业按照员工要求对学生进行培训、管理、调度、奖惩, 并按效益向学生发放酬金。实习结束后通过校企双方共同考核向学生颁发企业工作经历证书。

(2) 服装产品研发中心。

服装产品研发中心是与企业合作, 为企业提供产品开发服务, 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设计工作环境。设立了企划部、产品研发部等职能机构, 下设若干“工作室”。每个工作室均由教师、学生共同任职, 针对不同的工作任务进行产品研发, 从商品企划、生产技术文件的制定、工业用样板的制作、样衣的制作, 为企业提供完整的技术服务。以服装设计大奖赛的形式开展设计开发工作, 企业提供材料、资金, 所开发产品及相关技术文件归企业所有, 企业为所采纳作品的作者颁发相关证书。

通过两个中心的运作, 基本实现了从“四轮驱动”到“双四轮驱动”的转变, 仅一个“双”字, 它紧扣了“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整体建设目标, 贯彻了“企业运作, 岗位育人”的建设理念, 凝聚出了服装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灵魂。

摘要: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与加工专业始终以行业发展为导向, 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设置专业、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能力项目, 突出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形成了单元模块教学同实践教学环节相统一的同服装产业运作相对应的“四轮驱动”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 树立“企业运作, 岗位育人”的理念, 将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推动改革的主要途径, 进一步加大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将顶岗实习、轮岗实习规模化、制度化;设立专门机构, 创新可操作性强、校企双赢的机制;将企业的能动性深入到“四轮驱动”的每个“驱动”中, 由“四轮驱动”转变成基础能力训练与职业能力训练并驾齐驱的学工一体“双四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目标驱动,项目驱动,任务驱动,岗位驱动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营销在电子商务中的优势分析下一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互动教学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