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毕业论文

2022-04-22

摘要:理工类院校的英语专业必须结合本学科的特点,从教学观念的更新、培养目标的确立、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师团队的打造、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等五个方面入手,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毕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毕业论文 篇1:

基于工学结合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

摘 要:本文从工学结合的要求出发,设计了评价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结果和过程的指标,即通过考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增益评价人才培养结果;通过考查人才定位、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等评价人才培养过程。在指标评测形式上主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灵活化和评价时间的全程化,从而构建了统一内容和形式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工学结合;商务英语;评价;指标体系

[文献标识码]A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培养过程的总和。由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培养过程、培养评价四个方面组成(张德新等,2011: 5-7)。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初期沿用本科压缩型模式,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进入了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阶段(刘黛琳,2008: 96-98)。当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成功范式,商务英语专业也积极推进了这方面的工作。在不同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在细节上存在差异,但坚持工学结合的实践路线,不断在专业结构、课程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的方向是相同的。改革也带来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即对基于工学结合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体系如何进行评价,从而以评价促进工学结合体系的改良和完善,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个课题的解决,对于构建科学的、长效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体系意义重大。

1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是一系列与人才培养评价相关的评价制度、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标准以及评价机构等形成的有机整体,由评价制度体系、评价组织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三个子体系组成。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主要任务就是要确立一套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以及评测指标的相关规范。指标和规范必须反映工学结合的要求,体现工学结合的特征。对基于工学结合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工作结果和过程进行评价的指标数据构成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而对评价主体、评价时间和评价方式等具体规范构成了测定指标的形式。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的统一,即构成了完整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

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要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人才培养的结果和过程,即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么样才能培养出这些人才。与其他培养模式不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在于其突出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将工作和学习结合在一起,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场所学习,由教师和师傅共同指导。工学结合是学生学业生涯的显著特征。21世纪初,我国教育部文件中多次提出推动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从而,通过以一定形式评测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可以获得关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数据,进而知悉专业培养结果的成败。一名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入校之初,对其处于萌发状态的综合职业能力进行入学测试,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变化进行阶段性的测量,在专业教育完成的时候,比较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增益。由此,从衡量人才培养结果的角度设立评价的指标子系统,动态评价学生培养前、培养中和培养后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增减。此外,在人才培养体系实施过程中,从人才定位、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等项目出发,对人才培养过程的质量和水平进行分类深入的考量,可构建评价体系对过程观测的指标子系统。

评价形式的规范要求在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时间等方面做出质和量的规定,以科学有效的形式评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数据是否能达到指标的要求。鉴于工学结合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形成公认的评价体系,人才培养工作和评价工作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因此评价形式要因地制宜,灵活有效。只要反映工学结合特征的、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形式都可以积极尝试,改变以试卷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形式。

2 . 评价指标确立原则

指标的确立采取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动态指标和静态指标相结合、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是评价体系完整系统的要求,指标的设计必须能反映出基于工学结合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全貌,数据真实可靠,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关联性,客观反映人才培养结果和过程。实用性则是从经济性角度提出的要求。去除不能反映本质的过于现象化的指标,对指标进行精简,指标内容具有可测性,形式上易于实施。指标既要动态地反映人才培养的成效,监测人才培养的过程,也要在特定的时间点提供剖析人才培养工作的静态数据。既要有概括的定性的考察,也要有精确的数量化体现。

3 . 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3 . 1 人才培养结果评价指标

以本校商务英语专业为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专业培养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本专业主要面向外贸公司、三资企业、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有涉外业务的中小型企业,从事商务英语翻译、进出口业务洽谈、商务管理、外贸制单、独立跟单等相关业务操作。毕业生就业初期可胜任业务助理、外贸跟单员、单证员、商务接待、陪同翻译等岗位,3~5年后可胜任外贸业务员、商务现场口译等岗位,10年后可胜任外贸业务经理、职业经理人等岗位。基于此,将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作为一级指标,具体评价观测内容作为二级指标。一级指标中,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各占20%,专业能力占60%。二级指标的权重分A(1)、B(0.8)、C(0.6)、D(0.4)和E(0.2)五个等级,评价结果分优秀(>85)、良好(85-70)、合格(69-60)、不合格(<60)四个档次。

在入学测试阶段,摸清学生的基础情况、分类,考虑他们的学习特质等对于正确设计培养他们的路径是十分重要的。入学测试是为之后的培养过程做准备,也是为之后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做准备。在这个阶段,获得关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静态概况数据。中期评价是整个评价体系的中间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直接反映了工学结合的要求,反映了正在进行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工作的成效。后期比较是为了动态地设计评价体系,全程化评测基于工学结合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从而比较学生在培养过程完成之后的综合职业能力的状况与人才培养工作之中、之前的状况。

(表格一见下一页)

3 . 2 人才培养过程评价指标

在培养过程中,人才定位、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是否科学合理,实施的结果是不是保证了专业培养达到预期的目标,构成了过程评价的一级指标。确定一级指标后,从一级指标分解出便于评价操作的二级指标,设置A(1)、B(0.8)、C(0.6)、D(0.4)和E(0.2)五个等级的权重,计算相应的分值,评定培养过程是优秀(>85)、良好(85-70)、合格(70-60)或不合格(<60)(南凡、刘素花,2007:27-29)。

(表格二见上一页)

3.2.1 人才定位

在工学结合的基础上定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考虑学的要求,更要考虑工的要求。工的要求,也就是社会的需求量和市场的接纳程度。因此,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方向的设定,必须将高职教育的特性、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商务英语行业的要求等因素融入到人才培养目标内。考察商务英语专业是否培养了符合高职教育特性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否顺应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为地方经济建设输出了必要数量的合格人才,是否达到了商务英语行业入职的要求,在知识、素质、技能方面具备了从业的资格。

3.2.2 专业建设

在基于工学结合的要求,确定了专业的培养目标之后,必须将培养目标转化成具体的、可操控的人才培养方案。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确定专业人才面向的岗位群,分析出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从工作领域过渡到学习领域,从而设置相应的课程。专业设置的过程中,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探讨协商,研究符合工、学两方面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了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专业教师不能闭门造车,要主动和行业、企业人士联系,就岗位需求和人才规格展开调研,充分考虑和吸收有关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在程序上保障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以免培养方案出现疏漏和偏差。

3.2.3 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改革需要体现出工学结合的特征。体系中各个课程开设与否以及开设的次序要依据学习领域的确定。而学习领域必须从行动领域分析得来。这就要求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源于对实际的商务英语工作岗位任务分解,合乎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课程结构上,压缩理论课的课时,提高实践课或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比例,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满足职业岗位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理论课的内容以实用够用为度,不必讲得过深过精。在考核方式上,某些课程可以采用职业资格认证的方法,比如商务英语课程可以考剑桥商务英语证书。职业资格认证是工学结合课程的典型表现。课程体系的来源、结构和考核对应着二级指标项目,对课程体系的工学结合性进行衡量。

3.2.4 教学过程

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必然要求教学方式的改变。传统的讲授式已不适应新课程的需要。项目化教学方法成为课程教学的主流。在这样的课程中,普遍采用引导文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即使在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教学中,比如商务英语翻译部分的翻译原则和技巧,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等讲练结合的形式,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他们在课堂创造交流互动的空间,培养他们未来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这些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实践课时的比例和交流互动的状况等为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的评价提供了可用的指标。

3.2.5 教学管理

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带着亦工亦读的特点,涉及工厂和学校两个单位。学生从学校到了工厂,成为准职业人士,要按工厂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因此,在管理上,需要双控体系,双管齐下。在学校和工厂里都要分别有管理制度,对学生实行弹性和柔性管理,同时双方有长效化、多样化的联系和协作机制;对学校和工厂学习或实习成绩有确定可行的质量标准和考核体系;校企双方的设备、图书等资源可以共享。这样,才能在共同培养学生即行业未来员工的目标下,把工学两家紧密联系起来,成为利益相关的实体。

4 . 评价形式

在实施指标评价的形式上,要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灵活化,评价时间全程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即将学校和工厂两方面的人力资源利用好。评价的主体不仅限于教师,工厂中与专业课程相关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也成为评价团队的成员。采用课程考证、项目合作等形式引入社会化评价主体。学生也可以开展互评活动(何晓蓉等,2010: 68-72)。

找出适合专业特色的多种评价方法,从不同切入点考核专业培养的水平。采用完成项目任务、合作开发产品或提供专业服务、在企业真实岗位工作等方法,系统考查学生综合能力。采取行为样本评价模式、现场观察评价模式、已有绩效评价模式,评价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刘德恩,2000: 3-5)。采取专业认证等方式对专业教学和管理活动进行评价。

评价的时间节点也是灵活的。注重过程性评价。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适时评价他们的学业情况,而不是在期终时仅做一次评价。在学生刚入学时期、社会实践、顶岗实习、预就业等诸多关键的工学结合环节测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指标和专业培养实时数据,这样,才能全程化考察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状况。

5 . 结论

基于工学结合的要求,从人才培养开始前、进行中和完成后三个阶段设计评价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指标;在培养过程中,设计考核人才定位、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等人才培养工作重要指标,从而构建了基于工学结合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在评价形式上,主张评价的多元化、灵活化和全程化。如此,形成了统一的人才培养指标体系。体系的形成、指标的确立、权重的设置只表明了完成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评价的初始工作,在以后的教育实践中,还需要进一步测试各指标要素的重要性和比例,删减不必要的指标,调整指标权重,体现校本特征,使指标评价体系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切实的监测、改进和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何晓蓉、龙山红、余绍军.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刍议[J].职教论坛,2010(8):68-72.

刘黛琳.高职高专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96-98.

刘德恩.职业实践能力评价的三种模式[J].职教通讯,2000(11):3-5.

南凡、刘素花.高职高专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27-29.

张德新、李军、李爱萍.高职院校专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考[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5-7.

作者:丁永久

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毕业论文 篇2:

关于理工类院校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思考

摘 要:理工类院校的英语专业必须结合本学科的特点,从教学观念的更新、培养目标的确立、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师团队的打造、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等五个方面入手,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理工类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思路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所作的调查显示,“按照传统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所培养的学生,由于只具备单一的英语技能,已经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人才市场对单一类型的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已经日渐减少”。与此同时,我国正在加快国际化的进程,外语则成为加快这一进程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我们说商务英语人才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0)》显示,仅有10%的中国大学生符合跨国公司对人才的要求[1]。这说明,面对国际化大环境,高等院校的英语教育没能适时做出调整,以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因而我们培养的外语人才还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基于以上大背景,叶兴国教授提出,“关于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对于举办外语专业教育的院系来说,是一个带有‘存亡’性质的重大问题”[2]。因此,针对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探索切合自己实际、具有本校特色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外语人才,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理工”一词在英文解释里,是自然(Science)与科技(Technology)的结合,是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的统称。本文中的理工类院校主要指的是以从事科学、科技教学研究和科技人才培养为主的高等院校。目前,我国的很多理工类院校都设置了英语专业。但与综合类大学和历史悠久的外语院校相比,理工类院校的英语专业在定位、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

很多理工科院校的外语学院是在原有的公共外语教学部或外语系的基础上,为了扩大学科门类和适应市场对外语人才的需求而建立的。大多数理工科院校比较重视对自身的优势专业和学科进行打造,致使该类院校的英语专业逐渐被边缘化;还有一些院校更多关注的是外语学院中的公共外语教学部,毕竟其承担着全校每年数千名学生的公共外语教学工作。大多数理工类院校的英语教学还局限在英语语言文学方向,培养的仍是具有单一英语技能的学生。有的院校只是简单地开设了几门商务英语课程和科技英语课程,试图借此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另外,很多商务英语教师是英语语言文学教师出身,只是通过自学或进修,学习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属于“半路出家”,这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将商务知识很好地传递给学生。还有的院校聘请了国际贸易专业或是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师来教授商务英语课程,而这些教师不具备用英语来解释商务知识的能力,无法满足商务英语教学的要求。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理工类院校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已经陷入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

二、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思路

广东外贸外语大学的李明教授认为,“商务英语(Business English)是指以服务于商务活动内容为目标,集实用性、专业性和明确的目的性于一身,为广大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人们所认同和接受,并具备较强社会功能的一种英语变体”[3]。对外经贸大学的王立非教授指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商务英语的外延应该有所拓展。其中business一词不仅仅可以将其理解为生意或是经营业务,还包括所有非私人的公务性活动”[4]。这一定义得到了广大从事商务英语教学和研究的专家们的普遍认同。从这个意义讲,合格的商务英语人才不仅应具备较强的运用英语从事商务活动的能力,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商务知识、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我国开展对外经济交流活动提供服务。

1.商务英语教学观念的更新

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是以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其只关注字句的解释和篇章的翻译,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经济发展对商务英语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商务英语教学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效地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商务英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方法,探索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途径。王立非教授提出了“商务英语跨文化思维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概念[4]。笔者认为,应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探讨上述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这对于进行商务英语教学方法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由此说来,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当前新媒体条件下,商务英语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网络技术来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呈现各种商务活动场景,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性局限,增强商务英语课堂的互动性,培养学生的国际商务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依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所提出的“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和“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的要求,我们必须科学确立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目前,我国外语人才的培养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尽管都是在同一个专业名称下的英语教育,由于这些院校在类型、性质、层次、区域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导致其在办学模式方面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具体包括英语+专业或专业方向、英语+宽厚知识、专业+英语等模式。

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应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不能搞“千校一面”。“ 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不仅能够适应当前的新形势和市场经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有助于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推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培养高素质及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因而是当前外语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5]。因此,促进外语教育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是外语院系定位的必然选择。开设英语专业的理工类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办学基础和条件,依托本校的理工类特色专业来确定培养目标。同时,要了解人才市场对毕业生培养规模、结构和质量的需求情况,面向区域经济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大环境,培养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

3. 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

听、说、读、写、译是英语的五项基本技能,这五项技能对于商务英语人才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大一大二年级,应开设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专业课,如综合英语、语法、听说、写作、翻译等。在高年级,可以多开设一些商务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课程,如商务英语阅读、函电、贸易实务、电子商务等。

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避免原样照搬一些211或985院校的课程设置。理工类院要本着独特性的原则,结合《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依托理工类院校自身的专业优势,科学设置商务英语课程,构建符合本校特点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以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

笔者所在的学校开设的商务英语课程有商务函电、商务英语阅读、科技英语翻译、英语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同时,我校依托光电专业的特色优势,又特别开设了光机电知识概论等课程,并聘请了光电工程学院的教师来主讲该门课程。通过对学院间优势资源的整合,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

4.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

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以便使毕业生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在校内层面,实践教学环节可以采取聘请成功企业家或商务人士举办讲座、召开商务会议或写市场调查报告等形式进行;在校外,学校应利用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企业、跨国公司等取得联系,并与其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创建毕业生实习基地。应采取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结合的方式,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从而促进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实践教学环节具有理论教学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同时又是对理论教学的有力补充,所以各学校可以依据自己的培养方案,科学地安排商务实践教学的时间和课时。

5.商务英语教师团队的打造

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是商务英语教学得以正常有效运行的有力保障。作为一名商务英语教师,既要掌握一定的商务理论知识,同时又要具有一定的商务实践经验。所以理工类院校要努力打造学历层次较高、职称结构合理的商务英语教学团队;要在经费上加大投入力度,鼓励教师到名校进修学习商务知识或商务教学方法,要多渠道、多层次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并建立长效机制,进而提高商务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时,要重点引进具有实战经验的海外商务人才,增强商务英语教学团队的实力,扩大教师队伍的国际视野。在商务英语教学团队内部,还可以通过传、帮、带的方式,提高团队成员科研和教学的水平,建立一只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商务英语教师团队,确保能够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

三、结语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创建先进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强国的普遍性经验”[6]。目前,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已经走出了过去单纯学习语言的误区,逐步向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转变,以满足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国内开设英语专业的院校都在尝试对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与探索。作为开设英语专业的理工类院校,更要认清当前形势,结合本校的学科特点,依托理工科的优势,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团队、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方面入手,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途径。同时,理工类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语教育环境的变化和市场对商务英语人才需求的变化对其做出适时的调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计划纲要(2010-2020[DB/OL]. http//:moe 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rnoe/rnoe838/201008/93704htm.

[2]叶兴国. 关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几点思考[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1(4).

[3]商敏锐. 商务英语课程教学设计实践[C]//吉林大学体验商务英语论坛文集.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4]王立非. 《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指导下的商务英语专业建设G//上海外国语大学商务英语培训讲座汇编.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出版,2010.

[5]毛嘉薇. 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与探析[J].商場现代化, 2007(6).

[6]徐双荣.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J].现代教育科学,2006(5).

〔责任编辑:张 华〕

作者:金胜昔 王彬

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毕业论文 篇3:

服务经济导向下高职商务英语人才竞争力的培养

摘要:高职的定位就是培养在生产、管理、经营和服务上的一线人才。文章针对现有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学科和师资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就专业建设上存在的专业定位不准确、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培养模式定位不准确以及学科建设上存在的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体系构建不合理、教学方法与考核手段滞后、教学资源分配不合理和师资建设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阐述,对商务英语服务经济人才培养竞争力优势进行构建,满足商务英语的从业人员既要有较强的英语表达能力,还要有完备系列专业性较强的商务知识和商务实践操作技能的要求。

关键词:商务英语;服务经济;人才培养;竞争力优势;构建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培养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开始多元化,商务英语人才以英语为交流工具和工作手段,这些人才的培养必须以服务社会、服从经济发展为宗旨,求得高质量、全方位的发展。满足商务英语的从业人员既要有较强的英语表达能力,还要有完备系列专业性较强的商务知识和商务实践操作技能的要求。商务英语服务经济人才培养竞争力优势的构建势在必行。

一、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建设上存在的问题

1.专业定位不准确。商务英语专业定位与市场需求脱节。现有专业大多设置较多的语言基础课程,使得学生在专业和技能方面的知识捉襟见肘,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社会对复合型商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未来5年我国外贸对商务人才的需求将以每年36万人的数字在增加。根据调查表明:“在各院校商务英语的毕业生中,既有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又具有商务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很难求。”目前,我国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很多教师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内涵不清晰,对商务英语的界定,只简单地认为商务英语就是英语+几门商科的课程(汉语版),甚至有的教师认为:商务英语跟从前的大学英语没有什么区别,教师只要掌握了英语知识和技能就可以了,关于专业知识,让专业教师来讲就可以了。这就是商务英语的课程定位沿袭学科本位的“唯学”型的模式,忽略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只注重普通教育中的“学科性和系统性”,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导致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人才供给和需求出现了断裂现象。

2.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关于商务英语培养目标的定位,现有的商务英语培养目标在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关系的定位上主要存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把学科体系为中心来定位,这种情况沿袭了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把高职学生培养成“本科压缩型”人才;二是过分强调现行岗位操作技能,效仿技工类学校的做法,把高职学生培养成“岗位技能型”人才,忽视了高职院校的高等教育性。

3.培养模式定位不准确。现有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正确处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在处理以商务知识为主还是以英语知识为主的定位上存在以下两种类型问题:一种是侧重商务专业型,另一种是侧重英语语言型。第一种情况注重国际商务知识或外贸操作技能的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缺失,把商务英语专业变成了国际商务或国际贸易专业;第二种情况只注重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商务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在商务英语学科中,语言只是交际的工具,结果由于过分强调语言能力,把商务英语专业变成了英语语言专业。

(二)“学科”建设上存在的问题

1.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体系构建不合理。很多人认为,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强调语言,在这种理念的驱使下,专业课程的构建缺乏专业特点,与商务专业相关的课程开设过少;教学模式传统化,考试方法陈旧单一,无法从多方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无法进行全方位的体系评价。课程体系结构按“语言”和“商务”进行简单组合的形式,把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语言类课程与商务类课程分割开来,结果“语言知识”和“商务知识”不能融合,理论和实践不能融合,即在语言教学中,学生只是单纯学习语言知识,没有学到商务知识;在商务教学中,学生只单纯学习商务知识,而没有学到语言知识,这两种情况导致“语言知识”和“商务知识”衔接不够,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程度低,语言应用能力培养与商务技能的训练与现实职业岗位结合不紧,导致了毕业生的英语能力一般,商务知识和技能薄弱。

2.教学方法大学英语化,考核手段单一。教学方法对于教学学习技能和技巧,特别是学习实际应用知识的技能起着重要的作用。洛克早就说过:“任何东西都不能像良好的方法那样,给学生指明道路,帮助他前进。”现有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理念和采用的教学方法同原有的本科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方法相似。商务英语是一门应用语言学,商务英语教学要以培养学生英语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为出发点,以服务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为宗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由于学科特点,商务英语必须构建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加强商务英语学生的课外实训,为培养既懂商务又通外语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进行不断探索。

3.教学资源分配不合理。现有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资源的利用不够充分、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学时分配上,专业必修课已经开设的课程,在选修课中也开设,结果二者相互影响、重复建设,这既不能确保必修课的教学质量,又不能提高选修课的教学效果。同时没有完善、更新各学科的教学要求和内容,没有以提高商务英语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的和宗旨,没有引进吸收商务英语专业的新动向、新理论、新知识,结果导致学生的认知内容和水平跟不上时代步伐,不能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师资”建设上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专业水平差。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师应该既具备商务理论研究能力,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但现有的专业教师“复合型”素质差:一是缺失准工作环境的商务背景,二是缺少在实践工作岗位中应用外语的经验。商务英语专业中纯语言类教师多,绝大多数没有正规地、专业地学习过商务英语和商务专业知识,不了解真实的商务工作环境,对商务专业知识了解不深,没有到公司工作的经验,很难胜任商务英语综合性较强课程的教学。教师的知识更新与行业发展变化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师资水平严重制约了教学与科研的发展。

2.从教人员组织结构差。现有的商务英语从教人员的组织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对商务英语教学工作任务如何进行分工、分组和协调合作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实施,很多教师都在各自为政,相关专业负责教师由于对专业内涵理解不到位,又常常顾及个人的利益和面子,再加上专业知识匮乏,知识层面窄,因而在工作分配中存在偏私、狭隘现象,没有进行很好的协调,整个专业管理系统不畅通,结果导致国内外有丰富商务活动经验的英语专业人才不能被引进;企、事业单位

经验丰富的专家不能被聘为兼课教师;校内外专业教师不能发挥长处,不能开设相关专业课程,不能鼓励在任教师自学有关商贸方面的知识并获得有关证书;不能改善和调整现有教师队伍的结构,没有实现师资队伍整体功能的优化。

3.教师情景因素差。商务英语教学是语言实践性和交际性的统一,只有实景和创设场景的准工作环境才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巩固语言知识的应用,增强商务岗位知识运用技能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提高他们学习语言知识、商务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兴趣。但由于商务英语课堂上商务情景缺失,教师讲解的内容空洞,脱离了商务工作岗位情境,语言的活力和韵味不能再体现出来,学生思想不活跃,限制了学生潜在的好奇心、兴趣和创造欲望,教学效果差,学生潜在的学习情绪不能得到激发。

二、高职商务英语服务经济人才培养竞争力优势的构建

(一)“专业”方面人才培养竞争力优势的构建

1.准确定位商务英语专业。根据市场调研,社会需要既能讲流利英语,又有丰富商科知识的实用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因此,商务英语首先是职场英语,是在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它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种变体,它应该以语言为基础,以商科知识为背景,以行业需求为依托,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服务社会经济、实现国际交流为目的,融合其他学科研究方法和内容的综合性交叉学科。

2.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商务英语为外经贸和涉外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系统的国际商务知识、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较高人文素质的应用性商务英语专门人才。在知识结构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英语语言学、文学、文化等人文知识,熟悉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和国际贸易方面等基础商务理论。在能力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商务实践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同时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和道德情操。

3.准确定位培养模式。关于商务英语培养模式的构建,要树立“能力本位”人才观和“零距离”上岗“质量观”,优化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市场调研定位培养目标,按照工作岗位群进行细分,然后确立培养模式、进行实践教学。有关专家提出要树立“宽、厚、活三维能力”模式,即“宽”基础能力、“厚”专业能力、“活”岗位群适应能力的三维能力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英语知识、熟练地商务专业知识和广博的人文知识。在语言方面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功,表达能力强;在专业方面要拓宽口径,夯实基础,不断加大专业知识的教学力度和范围,在语言技能课中通过语言的学习获得商务知识,在商务专业知识学习中强化语言技能,并结合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实践技能的培养和应用,突出该专业“英语基础语言+必要的商科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培养+中西方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增强适应未来岗位群的柔性化特征,根据社会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在一定时期内调整专业课程和内容,增强毕业生的择业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二)“学科”方面人才培养竞争力优势的构建

1.构建合理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根据社会需求调研分析,职业导向性是高职商务英语课程的显著特征之一,高职商务英语是“英语基础语言+必要的商科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培养+中西方文化”的综合,该模式是以“重视基础,拓宽口径,强化实践,提高素质”为原则和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任何一个因素都不可偏废。该模式改造了“老三段”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构架要体现“工作过程导向”的原则,课程设置要从涉外行业的“大商务领域”的相关职业分析和岗位群人手,围绕学生的发展与自我发展,培养与自我培养展开再塑过程,确定人才所应具有的职业素质、技术和技能,并据此设计所需的教学内容,按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来推进课程及教学体系改革,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突出职业素质教育和岗位应用能力,使学生在语言技能的学习中获得商务知识,在商务专业知识学习中强化语言技能,侧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就业竞争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力强、素质高的技术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从而凸显该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特色。

2.改变教学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运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技术,推行案例教学法、整体教学法、任务法、启发式教学、合作学习法、演示法和部分课程双语教学法等,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凸显教师的“导演”、“导航”和“导游”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在评价体系方面,改革传统的知识记忆型人才的评价机制,改革一张试卷测试学生半年学习成果的单一考核模式,建立与人才培养规格相适应的知识考核、能力考核、岗位技术考核的人才评价机制,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全面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利用美国运筹学家A.L.Seaty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即“层次分析法”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复杂系统的问题所包含的各种因素通过划分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并根据定性的判断对同一层次元素间的相对重要性给出定量的描述,再利用数学方法确定每一层次元素相对重要性权值,最后根据各个指标的数值及其权值,对学生作出综合评价,不仅考核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程度,而且注重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合理、充分利用现有的商务英语专业课教学资源,合理分配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学时,避免二者相互影响、重复建设,保证必修课的内容质量,提高选修课的教学效果。同时完善和更新各学科教学内容,提高商务英语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引进和吸收商务英语专业新动向、新理论和新知识,使学生的认知内容和水平紧跟时代步伐,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打下基础。

(三)“师资”方面人才培养竞争力优势的构建

1.完善教师专业水平。改变教师现有的职业教育能力,首先,改变教师的观念,正确认识商务英语专业的内涵,多渠道学习专业知识并改变教师职业教学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其次,提升教师的商务实践操作知识:一是进行教师教育能力培训与课程改革学习,与企业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进行深度交流,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会得到全面提高;二是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实际业务实习、顶岗锻炼,积极参与教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参加商务知识的培训与学习。

2.完善从教人员组织结构。积极吸纳社会各路英才,建设“复合型”专业师资队伍。聘请企业单位经验丰富的专家做兼课教师,既给学生授课,又给校内教师进行培训;引进英语专业、具有丰富的国内外商务活动经验的人才,让他们成为学科带头人,既搞教学又组织进行科研活动,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升实践经验基础上的理论水平;将具有丰富商务经历的英语专业教师外派到专业院校进修,学习专业知识,融英语语言知识和商务知识为一体;请校内外专业教师开设相关专业课程,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鼓励在任教师自学有关商贸方面的知识并获得有关证书,提升职业水平,提升整个师资队伍结构的建设。

3.完善教师的情景因素。为了激起学习者的学习情绪,引导学习者运用语言或知识,在教学中采用实景教学或充分利用创设的场景。它要求教师和学生把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角色分工及作用融入实际或预设的场景中,形成一种真实或“仿真”的准工作环境的教学组织形式,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语言和使用环境相融合,满足情景教学。

参考文献:

[1]吴敏,魏利达.谈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5,(35):16-17.

[2]李细平.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创新[J].经济师,2007,(11):45-46.

[3]周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5-36.

[4]伏秋平.浅论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素养[J].教育与职业,2006,(14):52-53.

[5]王涛生.高等职业院校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4,(31):18-19.

作者:蒋景东

上一篇:小学生想象作文写作策略论文下一篇:旅游景区低碳旅游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