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本科人才培养管理论文

2022-04-30

摘要: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电子商务本科人才培养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子商务本科人才培养管理论文 篇1:

电子商务本科人才培养的共性问题与创新措施

[摘要]对我国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共性问题进行总结,从师资队伍、培养方向、教学方法、实践模式以及就业观念等方面,系统提出了我国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与创新措施。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创新措施

[作者简介]杨加猛,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江苏 南京 21003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互联网络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的人才需求日趋旺盛。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统计,2006年中国19267家大中型企业的电子商务采购金额达到5928.6亿元,电子商务销售金额达到7210.5亿元。据此估算,2006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超过15000亿元。而据有关专家预计,未来几年,我国电子商务人才缺口每年都将超过20万人,而且这种趋势还会进一步延续。电子商务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强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市场需要的电子商务人才成为政府、高校、企业等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概况

2000年底,教育部批准设立了电子商务专业。2001年,首批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13所高校开始招生。此后,普通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不断扩大。2003~2005年,全国电子商务本科专业招生规模为1.5万人/年,专科招生超过6万人/年。截止2006年6月,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达306所,高职高专类院校864所,在读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已超过10万人,其中本科在校生约7万人。

受教育部高教司委托,由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西安邮电学院等高校组成的“中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组,于2005年5月对普通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高校数量基本适度,但教学质量尚需进一步提高。其中,师资状况上,为本科生授课的教师中,讲师和副教授合计占总体的67.4%;教师毕业专业中,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和经济学三类合计占71.9%。学生状况上,电子商务专业本科生的人数与企业的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相差较大,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在综合素质、学习能力、知识结构、计算机水平、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等方面较为突出,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还有一定不足。就业状况上,电子商务专业存在人才需求缺口巨大与就业率略低于平均水平的反差,人才供需双方需要进一步对接、人才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

二、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共性问题

作为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和经济形态,电子商务带来了整个社会范围内的一次巨大变革,需要一支浩大的、有新型商务管理和技术能力的创新型电子商务人才队伍。但相比其他较为成熟的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时间短、内容新、任务重,正处于初步探索和不断完善的阶段,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亟需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方向细分不足。相比许多传统专业的明确定位,部分高校在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界定上相对宽泛,培养方向上缺少细分,“高级、复合型”的培养初衷与实际结果存在反差。例如培养模式上,高校工厂化培养与企业个性化人才需求存在反差;知识结构上,学生宽厚的经济、管理学基础与社会专业化导向间存在反差;就业意向上,本科生从事电子商务项目管理或技术的预期与众多企业的操作性人才需求存在反差等等。

2.课程体系缺乏有机集成。从现有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来看,主要分为技术、商务和管理等几大模块,但各大模块之间相对割裂,课程间缺乏有机联系,而这一状况与部分学校的培养目标宽泛、专业定位不明有着较大的关联。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明确各模块功能和课程内容的导论(概论)课程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同一模块的前后课程在内容上有所重叠,导致学生缺乏对本专业的整体性认识;另一方面是实验、实训,尤其是综合性实践项目相对缺乏或效果欠佳,没有达到有机融合各大模块的目的。

3.重理论、轻实务。强于书本,弱于实务,是目前电子商务本科人才培養中相对普遍的一个问题。实务训练对于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现实状况是,部分高校仍存在着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师照本宣科、学生乏味听讲的现象,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而电子商务教材本身,又存在着或偏于定性描述、或偏于具体技术、深浅不一、案例和实训内容缺乏等问题。有些即使是重视实务环节的高校,也只是以软件模拟为主,且面临着软件简单、陈旧、脱离现实等困境。

4.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综观培养方向细分不足,课程体系缺乏有机集成,重理论、轻实务等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的共性问题,究其根源,在于这一新兴专业的师资相对缺乏。据“中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组的调查,现有电子商务专业教师中,毕业于电子商务专业的仅为1.9%;而在国际交流经历和专业实践经验上,84.5%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没有国际交流经历,44.4%的专业教师没有本专业相关企业的实践经验。由于本身较少参与实践活动,导致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案例、指导实验和创业等方面的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当然,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缺乏。专业素养有待提高这一问题,也与电子商务专业成立时间短,电子商务内容广博、学科交叉大,引进企业高级实务人员存在困难等原因有关。

三、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思路与创新措施

1.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b培养复合型人才,首先需要复合型教师,师资质量的提高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除了积极引进熟悉中国电子商务实践的海归人才和有较高实务经验的企业人才以外,高校和青年教师自身都应做出更多的努力,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经验。具体应注重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师资培训。组织电子商务专业教师进行扎实的专业培训,学术带头人定期或不定期地就人才培养中的有关问题与专业教师充分交换意见。建议青年教师从讲授电子商务导论和带实验课开始,注重推广先进教学方法,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手段,多采用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二是多参与实践项目或活动。专业教师应积极争取、参与或主持本领域的科研和社会项目。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电子商务竞赛,进一步融入电子商务的真实环境,熟悉企业的网络商务应用模式,并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实际项目的机会。三是与企业或其他高校开展师资合作。通过与企业或其他高校联合申请课题、开发课件或出版教材等多种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促进青年教师了解学科前沿,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

2.细分培养方向,明确核心课程。由于电子商务涉及面很广,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无法实现对学生面面俱到的培养。而培养复合性人才也并非是技术、商务或管理类课程的简单叠加。因此,高校需进一步把脉市场需求,明确专业定位,做到前宽后窄、先博后精,使学生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在技术、商务或管理的某一方面有所侧重。在培养方向上,高校可以按照电子商务内容,如电子商务物流、营销、贸易或项目管理等进行细分,也可以结合具体的行业进行专业定位,如医药电子商务、化工电子商务、农林电子商务、旅游电子商务等,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行业知识和电子商务策划、应用能力。建议推行本科导师制度,根据学生专业兴趣分类指导,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并符合企业的细分需求。

在专业定位上,不同高校可以结合其行业或专业优势进行细分。但作为同一个专业,其核心课程应予以规范,以体现一个专业的基本培养规格和对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在这一方面,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各个相关高校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有望在近期形成电子商务专业规范和教学质量标准。

3.改革教学方法。电子商务专业反映了技术和商务领域的最新发展,其教学方法也应突破常规。例如,根据企业具体的电子商务应用和学科发展前沿,适时调整教学内容;通过启发式和案例式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结合完整的商务项目,让学生了解一个项目的策划与运行全过程,以培养高层次的项目管理人才;采用课堂讨论方式,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搜集、分析、处理相关资料和案例,并在课堂上进行公开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建立、利用高校的教学科研网站,一方面为学生下载优秀论文、辅助案例和前沿教学内容,以及提交作业、交流学习心得等提供平台,另一方面为学生参与网站建设和维护、丰富网站内容等提供实践机会。

4.创新实践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了给社会提供优秀的电子商务人才。无论是原有的偏管理或偏技术的培养模式,都必须着眼长远,又切合我国社会信息化初期的市场需要,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有效对接。为此,实践性教学成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的最重要的内容和环节,已引起了各个高校的高度重视。

建议电子商务本科专业进一步创新实践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而言,高校除引进、更新电子商务开发及模拟软件,建立企业实习基地以外,还应充分借助校内、校外两种资源,创新学生实践、实习方式。一方面,校园内的招生、宣传、图书设备采购、网络教学、后勤服务等逐步电子化,学生可以利用高校的电子商务氛围,学习、研究校园生活的电子商务内容;另一方面,以相关电子商务竞赛为载体,借助阿里巴巴、淘宝、腾讯、各电子银行等电子商务平台,使学生接触企业真实问题,了解各种商业模式和典型应用。此外,还可以探索高校教育与社会资格认证有机结合的机制,创造专业理论与企业实践无缝连接的电子商务培养环境,建立起学习、实践的“生活化、商业化”培养新模式。在此基础上,完善包括课程实验、综合实训和社会实践在内的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5.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视野。关于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统计数据。充斥媒体并为许多文献广泛引用的一个数据是:我国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20%。这一数据的出处是国际电子商务师认证委员会(中国)研发中心在2004年对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和自学考试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进行就业情况调查的结果,调查截止时间是2004年6月15日。但这一结果并未就统计方式、样本地区等作出说明。事实上,国内首届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学生毕业的时间是2005年,而且据笔者调查,20%的就业率与当前的实际就业状况严重不符。以江苏南京为例,各高校2007届电子商务本科毕业生的一次性协议就业率大都在70%以上。因此,用2004年的數据说明2007年的状况,并得出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结论未免有失偏颇。毕竟,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是十分迅猛的,2004年中国的网民数是9400万人,电子商务交易额为4075亿元,而截止2007年底,中国的网民数是2.1亿人,电子商务交易额预计超过1.7万亿元。

但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在目前供需信息不对称、企业对于电子商务从业者的素质和能力还缺乏充分认知和统一评判标准的情况下,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应转变自身就业观念,拓宽就业视野,除了少量“纯粹”的电子商务专业岗位之外,要充分利用传统行业的电子商务需求,从贸易、营销、物流等与专业方向相关的更大的就业范畴内选择工作,或者借助现有的网络环境和自己的学业优势自行创业,这些都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责任编辑:陈梅云]

作者:杨加猛

电子商务本科人才培养管理论文 篇2: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本科培养方案实证研究

摘 要: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要求的总体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因此将创新创业教育系统融入到学生培养方案体系,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常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从创新创业融入本科培养方案,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措施特点及实施过程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突出了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改革方案在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中的作用。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本科培养方案;深化改革;人才培养质量

深化高等學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要求的总体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法律文本。因此将创新创业教育系统融入到学生培养方案体系,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常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1,2]。

本文研究了国内创新创业教育在本科培养计划中的实施现状[3-8],借鉴了创新创业教育在研究生教育和国外高校中的实施特点[9-12],针对国内创新创业教育与本科培养计划整合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措施,探索如何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加强教师能力建设为关键,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突破口,促进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不断深化。从实施效果来看,我校探索形成了完备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企业孵化递进式教育链条和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科技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

一、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修订培养方案

(一)总体原则

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和质量标准,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与内涵,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内涵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二)修订举措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化,面向全校开设旨在培养创新思维方法、首创精神及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并100%覆盖学生。

开设多学科交叉渗透课程,设立跨学科交叉研究课题,构建跨学院、跨学科交叉联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培养学生多学科的知识面和广阔的学科视野,具有更强的双创能力和后发优势。各学科可根据本学科必备知识、能力要求凝练相关课程,组成全校通用的 “能力拓展模块”,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一定学分,鼓励学生选修,达到要求的学生可授予辅修证书。

将学术研究、创新创业、社会服务纳入到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育人体系中;在本科毕业设计中设立创新创业类毕业设计,支持学生创业。

二、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保障

(一)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按照“依次递进、有机衔接、通专结合、校企合作”的建设思路,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全覆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重点支持形成思维与技能、跨界学习与实践交流相结合的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为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技能打下良好基础。

建设创新创业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丰富优质创新创业课程资源。鼓励高水平教师开设专家研讨、学科前沿等专业特色小微课程,使学校科研优势转化为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源泉。

积极研发适合学生特点的创新创业培训课程,与有条件的教育培训机构、企业联合开发创新创业培训项目,针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引导学生识别创新创业机会、捕捉创新创业商机。

积极探索基于课程、专业和学位为主要教育形式的第一课堂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真正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学生培养的主要环节之中。

统筹课内、课外、校外、互联网四类课堂,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第一课堂为基础,全面推进各类课堂的协同培养。

积极邀请企业精英、创业先锋等举办各类创新创业讲堂,讲述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分享交流创新创业经历,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邀请国内外创客导师进校,指导学生创客实践;尝试开设“与创业校友面对面”课程,共同分享创新创业的经验与体会。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改革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科技进展引入教室,将科研精神、科研思维融入课堂。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案例式以及小班化教学,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

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考查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传统学生课程学业评价方法,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三)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健全“基础实践→科研训练→综合创新→创业实践”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实践中培育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整合优化全校实践教学资源,推动全校“双创”实验教学的系统改革,打破原有实验教学只注重简单技能训练的局限,把实验教学环节真正对接“双创”教育,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培育学生“双创”能力;继续深入实施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加强过程管理,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科研能力;支持各专业优秀导师组建创新实验班,完善创新实验班的培养体系,实施精英化培育;鼓励学生参加各类高水平学术科技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提升学生对创新创業知识的综合运用与整合创新能力;支持学生创办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较好市场前景的创业企业,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鼓励教师吸纳学生参与科研工作,促进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使学校科研团队作为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支持力量。

(四)提升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支撑能力

优化资源配置,从管理体制、投入机制、开放共享、空间拓展四个方面同时切入,形成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需要的平台支撑能力。

推进1+N+N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为中心,统筹校内、校外各类资源,形成“创新训练-创业孵化-成果转化”无缝对接、递进助推的运行机制和模式,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服务功能,为学生提供高层次创新创业能力培训和创业指导,及时提供国家政策、市场动向、项目指南等信息,做好创新创业项目对接、大学生科技成果的转化等全程指导和持续帮扶,助推大学生成功创业。

各学院根据自身的学科专业特色、特点,提升各类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工程实验中心、研究所等教学科研平台的建设水平;制定开放共享管理办法,确保所有实验室资源向全体学生开放,建成满足学生自我发展需要的实验室开放共享环境,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发挥创业大学的作用,并积极与其它创客空间、中介机构、融资机构建立多元合作关系,开展学生创业培训、项目辅导、项目孵化等合作,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更丰富市场信息和投融资资源。

(五)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

完善创新创业学分转换制度,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认定折算为学分,客观记录并量化评价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情况。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完善科技创新推荐免试研究生制度,完善创新创业专项奖学金制度。

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学生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创业师资建设,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库;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将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教学培训的重要内容;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创新创业课程学习,鼓励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授课教师到行业企业锻炼;引导学院基层学术组织、科研学术团队积极参与学生创新创业工作。

企业家、杰出校友和投资人担任创业导师,与投资机构和创业专业服务机构建立对接合作,为创业团队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鼓励创新创业教师开展面向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学术研究,总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规律。

(七)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

探索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与国外大学,特别是与已有合作关系的国外大学建立创新创业合作平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世界前沿科学探索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双创”人才。

通过组织短期国际学生交流、主办及参与国际性创新创业大赛、国际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作、国际双边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等方式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国际化。

(八)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制度保障

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鼓励教师投身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营造“教师倾心指导、学生用心参与”的氛围。

推进本科生创新创业导师制,强化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引导他们开展创新创业训练,使优秀本科生更早、更广泛地参与科学研究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设立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专项资金,支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课程及教材建设、教学成果奖励、教学团队建设等;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让、作价入股等形式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创业。

围绕老师科研项目,设立重大创新项目资助基金,将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对接,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组织实施

成立校长担任组长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指定部门牵头,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教务处、科技处、研究生院、学生处、团委、各学院等部门协同,统筹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管理机制。

学校以切实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为主线,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纳入学校发展改革的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责任分工,逐级逐项落实,加强考核评价与实施督导,设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考评指标,列入学校绩效考评体系,调动学院开展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性,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由单纯面向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向全体学生的转变。

各学院承担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体责任,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小组,在学校整体部署下,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纳入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各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统筹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

学校机关及职能部门与学院工作有机联动、合作高效,形成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体系。

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相关工作的宣传力度,丰富宣传形式,树立学生创新创业成功典型,努力营造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及时总结推广创新创业教育的好经验、好做法,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管理者办学、教师教学、学生求学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

四、实施效果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方案实施,提高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措施实施以来,培育在校生創新创业项目306个,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育人项目27个,学生获批秦皇岛市创新创业专项资金资助项目34个(总金额154万元)。学生授权专利221项,公开发表论文156篇,为企业开发各类软件62套,制作样品实物199件;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级奖项939项,1951人次,获省级奖项2325项,4332人次;其中,2014年 “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得国家金奖,该奖项实现了河北省历史上首次突破;2015年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获河北省历史上首个全国特等奖;2015年“飞思卡尔杯”全国智能汽车竞赛在所有竞赛组别中全部获得最高奖项——壹等奖;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再次获得国家金奖;2017年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国家级银奖一项,铜奖三项;截止目前,学生创建公司20余家。

以教育教学成果为依托,获批河北省教育厅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获批2017年河北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6项、2017-2018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3项。

参考文献:

[1]吴爱华,侯永峰,吴昭,等.深入实施“国创计划”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J].中国大学教学,2015(03):14-16.

[2]薛成龙,卢彩晨,李端淼.“十二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顾与思考——基于《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02):20-28+73.

[3]林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生工科专业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1):32-45.

[4]宋敬敬.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改革实践——以广西大学为例[J].大学教育,2018(03):157-159.

[5]阮娟,赵艳莉.创新创业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以福州大学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03):21-24.

[6]陈俭,詹一览,黄巧香.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下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7(21):43-45.

[7]吴迎年,曹荣敏,陈雯柏.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学生创新实践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11):179-181+205.

[8]张瑞.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策略[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8(01):86-89.

[9]李姗霖,熊淦,吴亭燕,等.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04):45-50.

[10]田夏,顾婷,付宇卓.国外一流大学综合性创新创业中心建设经验与启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02):149-152+221.

[11]孟莹.美国大学生创业的外部支撑体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7.

[12]郝杰,吴爱华,侯永峰.美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2):7-12.

作者:魏永涛 张淑梅

电子商务本科人才培养管理论文 篇3:

物流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研究①

摘 要:本文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天河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通过创建“京苗班”,探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专业教育与产业需求之矛盾,实现产教协同育人。

关键词:产教融合 协同育人 人才培养模式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1]。“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1]。党和政府明确指示,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要转型发展。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则是落实上述政策的重要途径之一。

1 项目意义

为了实施创新强校工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一所独立学院的普通高等学校——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明确定位于应用型本科层次,在研究性大学与高职高专之间,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几年来,对专业教学模式大胆地进行改革与创新,尝试建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学校与知名电商物流企业—— 京东集团华南公司于2017年11月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将学校的创新强校质量工程与京东集团的“京种子育苗计划”进行了战略对接,创建了学校首期“京苗班”。在理念、机制、模式、条件上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深度合作、互动多赢的校企联合体,在真实企业环境中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师傅联手实施能力素质人才培养的模式。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应用型本科教育必须形成既有高等教育基础、又有职业教育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而现有的师资结构和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仅能在模拟仿真状態下进行实践教学,不能满足要求。

实际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经历及体验,亦即真正“职业人”的顶岗锻炼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为此,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京苗班”人才培养方案,将仓储与配送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库存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仿真实训、物流方案设计等部分专业课程纳入“京东课程”,在京东课堂及生产服务现场完成教学与考核,计入学分。按照企业工作岗位要求,设置课程、组织教学,确保“京苗班”人才培养质量。

(2)重构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本科教育具有职业性、技术性、技能性特征,实践教学必然要求学校摆在重要位置。然而,物流专业涉及的范围之广、系统之复杂,使得学校教学资源颇显不足。传统的实验/实践教学是,学生在实验室、实训室进行仿真与模拟操作,使得实践内容的广度、深度及效果均受影响。利用京东知名企业及其成功而丰富的资源,重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为学校见习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提供平台。让实习与专业岗位相结合,实习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实习与真实场景相结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弥补学校教学条件之不足。

(3)积极提升就业质量。

实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除了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外,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敬业精神、职业意识,实现“预就业”,提高就业质量与竞争力。京东的《京种子育苗计划》,以与高校共建“京苗班”为载体,为确保学生成为行业内的优秀人才,对在校生进行长期的投入与培养。该计划承诺,为“京苗班”学生提供百分之百的就业机会,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表现优秀学生,直接推荐为华南区管培生。

2 项目内容

京东作为我国最大的知名电商企业集团,旗下拥有京东商城、京东物流、京东智能、京东金融、拍拍网、O2O海外事业部,是我国第一个成功赴美上市的综合型电商平台,与百度、腾讯等中国互联网巨头共同跻身全球前10大互联网公司排行榜。京东集团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十分注重基层管理人才的战略储备,推出《京种子育苗计划》并在院校相关专业实施,以与院校共建“京苗班”为载体,经过京东大学“企业课程学习—— 轮岗实践—— 应届实习”三大阶段的学习,对在校学生进行长期的投入与培养,努力铸造未来的电商、物流行业优秀人才。

去年年底,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天河学院决定在2017级物流管理与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中,通过自愿报名,创建首期“京苗班”。其共同目标,一是校企双方合作,共同制定“京苗班”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工学交替、产学一体、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根据企业工作岗位要求,设置课程、组织教学,确保“京苗班”人才培养质量。二是校企双方共建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确保“京苗班”开展轮岗实践教学以及相关专业课程实践。“京苗班”的轮岗实践教学,由学校负责组织实施,由企业安排导师指导,按人才培养方案,系统性地开展岗位轮换实践教学。每个学年累计两个月,实习过程组织与管理由企业负责协助。三是校企双方开展产、学、研合作,进行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科技项目研究与开发,并对外一致报送研究成果。

《京种子育苗计划》主要包括以下流程,分别是培训前置、课程植入、轮岗实践、人才筛选、人才聘用和承诺就业。

(1)培训前置:通过宣讲、报名、测试与人员素质测评、筛选过程,成立“京苗班”。

(2)课程前置:一是由京东高层领导或讲师走进学校,举办“电商风云”系列讲座,主要内容包括《京东全面观》《互联网思维》《飞起!从校园到职场》等;二是专业力学习,包括《终端体系建设》《5S概要与现场管理》《仓储部门课程》《配送部门课程》《售后部门课程》等。

(3)轮岗实践:每学年安排2个月的轮岗实践期。根据学生的质素、对岗位的匹配程度以及业务部门的容纳程度进行实习岗位轮换。实习岗位涉及一线操作岗位和后勤职能支持岗位,每次轮岗,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公司的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导师方面,以1∶5的配比安排,导师均为业务骨干,全程跟进学生的轮岗表现并给予记录。轮岗期间,公司精细化部门也会全程跟进学生的轮岗与成长。

(4)考核及聘用(发展通道):综合成绩=校内学习成绩+企业课程考核+实践实习成绩,学生以综合成绩排名,分别进入以下通道,如图1所示。

以上考核内容主要由学校老师、业务导师、部门经理和人力资源部HRBP负责。

(5)京东承诺:只要是经过“京苗班”系列培养的学生,都百分之百地提供就业机会,并由学生自主选择是否加入京东,对于优秀学生直接推荐为华南区管培生。

3 项目成效

3.1 初步成效

今年4~5月,“京苗班”学生圆满完成京东广州仙村园区为期两个月的实践教学和轮岗实习。实习期间,京东讲师根据京东商城的实际业务流程,以图文并茂和模拟实践的方式传授京东商城的仓储管理、配送业务、客服操作等方面的业务技能。直观的授课方式让学生们摆脱传统书本的学习模式,直接学习京东的物流运营流程,丰富学生的项目实战经验,缩小学生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距离,有7名同学被授予优秀学员。此次实习,学生完成了五个岗位轮训,获得三个岗位工作考核认证,二次培训。首期实习结束时,学生门分别就改善仓库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和增加企业效益三个方面提出了各自的创新方案,深受园区领导的肯定与好评。

3.2 达成目标

京苗班学员将具备以下素质:具有一年以上电商、物流领域工作/实践经验,熟悉行业的作业流程、相关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规范以及京东内部ERP、青龙等系统操作;有一定的团队管理经验,能承担所属业务区的管理工作,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具体贯彻落实,组织所管辖员工学习业务知识,带领团队员工保证KPI达成;有较强的沟通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吃苦耐劳,抗压能力强,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团队精神并能积极传承企业文化。

此外,优化物流管理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物流管理与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共建物流与电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拓展物流管理与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科研和教研水平的提升,探索校企一体、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4 有关校企协同育人的再思考

通过“京苗班”首期实践经验,有关校企合作、产教协同育人的问题促使我们再思考,应该怎样开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一种观点是借鉴高职高专的一些模式,但要有所区别,因为二者的层次不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科技部门、技术密集产业的高级工程与技术人才,以及担负培养生产岗位的组织者管理者。而中职和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目标定位为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不同,决定了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方面,应用型本科不能照搬高职高专的模式。有研究认为,普通本科院校转型于应用技术类高校,此乃一项十分復杂的系统工程,包括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管理模式、专业课程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等。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具有更宽泛的基础,与学生所要从事的职业/专业岗位(群)的相对应,既有“足够、扎实”的理论基础,也要有相对完整的实践技能,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在产教一体、校企互动中,实现专业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对接,融生产劳动、素质陶冶、教育教学、技能提升、经营管理、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于一体。通过实践教育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校企合作,走出了一条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资源共用、成果共享、模式共创、文化共融、责任共担的校企一体化育人新路子。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Z].

[2] 李万木,谢明荣.应用型本科教育与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教育之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2016(10).

[3] 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2).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厅2016年教研项目“物流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研究”(粤教高函[2016]236号)成果。

作者:刘金国

上一篇:上市公司债权治理效应分析论文下一篇:高职思想教育工作市场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