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服装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研究

2022-09-11

1 引言

时代的进步带动了各行各业的繁荣, 在艺术领域中占据了举足轻重地位的服装设计行业也是如此。对于服装行业来说, 由高校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是非常有必要的, 具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 我国高校在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模仿、轻创新”以及“未与市场接轨”等诸多不良情况, 对此, 需要采取更加先进的培养策略, 以确保高校可以培养出创新性的服装设计人才。本文以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为研究对象, 试探讨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

2 人才培养现状

就服装设计的培养模式而言, 我国大部分高校都不够现代化, 所选用的教育培养模式依然比较落后, 其所导致的结果便是“重理论、轻实践”、“重模仿、轻创新”、“未与市场接轨”, 等等[3]。

2.1 重理论、轻实践

虽然我国高校设立了服装设计专业, 但是相较于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时间来说依然相对短暂, 起步较晚, 大多数的服装设计人员在服装设计上更加注重“实用性”而非“美观性”, 他们所设计出来的服装缺少装饰性与艺术性, 其所继承的理论多于制作工艺有关, 与艺术性有关的理论虽然有所涉猎, 但是却没有被充分应用到设计实践中去。再加上应试教育体制多年来造成的影响, 服装设计人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压抑住, 使得服装设计人员通常具备有丰富的理论, 却不具备应有的动手实践能力[4]。

2.2 重模仿、轻创新

在我国, 缺乏创新是服装设计行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服装设计人员通常是基于已有的作品进行借鉴, 更有甚者直接模仿, 而没有结合本国国情或相应的民族文化, 最终设计出来的衣服显得非常没有档次, 不过是没有灵魂的复制品。当然, 并不是说服装设计的整个过程都要原创, 在起步阶段可以适当参考或轻微模仿已有的作品, 但是一味的模仿就会使服装设计人才缺少创新素质, 而高校当前在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上正存在着这样的问题[5]。

2.3 未与市场接轨

我国高校在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上不够与时俱进, 目前依然局限在学校内部, 而没有与市场需求所接轨。若与服装设计人才交谈, 大部分设计人才或许可以在理论方面做到滔滔不绝, 但是在对市场实际需求的了解方面, 极少有人做到现场调查。可以说, 在人才的培养上, 高校并没有做到满足消费者需求, 这类服装设计人才即使未来进入服装企业, 也很难在设计领域站住脚跟, 服装企业的发展也会因其而受到阻碍, 如此恶性循环, 最终导致服装设计人才不断流失[6]。

2.4 立体教育课程不完善

我国高校在培养预装设计人才的基础能力时通常会选择立体构成课程, 诸如综合设计与立体裁剪这两项课程便是最常见的立体教育课程, 其可以提高和锻炼服装立体构成能力。但是这类课程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例如:立体裁剪课程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 综合设计课程在教学方法、模式以及内容上则日益落后, 二者无法使学生自主联系不同课程的专业知识, 学生虽然在制作技能上有着较强的能力, 但是在独创性上却相对薄弱, 这样的状况无疑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7]。

3 培养策略

当前, 对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亟待需求, 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说到底就是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然而,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地改善教学现状所存在的问题。要尽快地进行以人为本的最大问题。

3.1 重视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对动手能力培养不够重视, 直接影响服装专业面向市场需求人才的培养, 高校在培养服装设计人才时应注重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而不是仅仅偏重于理论知识。但是高校一直以来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其原因是高校无法提供给教师与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平台与设施。对此, 可高校可以采取如下解决方法:其一, 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 联合进行人才的培养, 为学生增加接触社会、接触市场的机会,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践操作, 改变原有的“重理论、轻实践”状况, 使服装设计人才可以更好地将创新思维应用到实际的服装设计中去。其二, 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 由学生想企业提供创新性的设计理论或思路, 学生在进行设计的同时, 从企业获取了足够的素材和资料, 其思路将会得到扩展, 灵感将会被激发出来, 再结合市场需求, 服装设计人才可以有效提高创新意识, 可以说在校企合作中, 学生培养了创新思维, 企业则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其自身也获得了更大的市场与发展空间。其三, 在现实的教学环节中可以增加一些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的课程, 这样可以更好地完善相关理论与教学内容, 还能使课堂教学体系得到丰富, 学生能动性得到增强。另外, 可以优化课程设置, 完善立体构成课程, 使各课程之间形成密切的联系,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当然, 对于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可以提前与市场接触, 尽可能早地了解消费者的要求, 教师再教授给学生如何进行逆向思维与发散性思维, 学生在学习到解构、打散、重组等艺术处理手法后, 将会更有效地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 作出更具创意的服装设计。

3.2 注重创新与个性化

我国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与文化内涵, 服装设计人才完全可以从中获取各种各样的设计元素与创作灵感, 以往的高校人才培养偏重对西方服装的模仿, 而忽视了本土文化。基于华夏五千年的丰富文化内涵, 高校可以加强对设计人才的本土文化观念培养, 使其可以在作品设计中更多地融入本国特色与本民俗特色, 而不是单纯盲目地追求国外流行元素。诸如数年前盛极一时的唐装, 实际上不过是若干元素的堆积, 并没有展示中国特色, 这无疑是对中国文化的糟蹋, 就美观度和艺术性而言, 唐装远远不如水墨风的旗袍。

3.3 力争与市场接轨

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时应注重对市场意识的培养, 只有做到了解市场需求、认识市场发展状况, 才能使设计作品真正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将市场经济条件作为我们对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的重要考量, 从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已经是WTO的成员国, 因此, 对设计人才的培养一定要力争与市场接轨。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市场调研, 或是安排学生深入企业通过走访的形式获取市场信息, 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与时俱进, 紧跟市场潮流, 做到与市场的无缝接轨。

4 结束语

服装已经成为人们消费的必需品, 服装的影响也日益广泛, 所涵盖的民族文化也能够很好地体现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内涵, 随着服装企业的走向全球, 企业对服饰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服装人才的培养重担压在了高校上, 如何培养高素质服装设计人才, 也是高校服装专业教学需要高度重视的, 服装设计专业虽然在我国高校开设的历史并非太长, 但是,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使得服装设计审美理念越来越得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广泛追求, 服装设计专业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高度的重视。服装设计点缀着人们的生活, 为崭新的时代带来了生命跳动的活跃元素。高校在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上存在着若干问题, 本文对相应人才培养策略进行了总结, 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可以从中获得参考建议。

摘要:服装设计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一门新兴的专业, 服装设计专业同时也是高校中比较受人欢迎和喜爱的一门专业。随时代的发展, 时装设计专业教育教学不断日臻完善, 服装设计也日益繁荣, 并且在艺术领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服装领域获得了喜人的长足发展。为了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要求, 服装设计专业需要培养出走在时代前沿的创新型人才, 以确保服装在具有造型美观性和人体工程学合理性的基础上, 具有更多的后时代创新性[1]。

关键词: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 袁颖.高校服装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01) .

[2] 车岩鑫, 靳长缨.高校服装设计人才创新素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12 (05) .

[3] 王萍.谈高校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J].科技资讯, 2011 (21) .

[4] 高庆阁, 吉林省服装设计教育现状、问题及发展构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7.

[5] 徐迅, 实践性与科技性——德国高等服装设计教育[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01) .

[6] 罗杜娟.谈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好家长, 2015 (11) .

[7] 孙雪梅.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加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思考[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10 (05) .

上一篇:纯净钢及其有害杂质元素去除的研究进展下一篇:新时期银行参与金融扶贫的路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