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管理公司会计核算的现状分析与处理方法会计毕业论文

2024-04-29

物业管理公司会计核算的现状分析与处理方法会计毕业论文(共9篇)

篇1:物业管理公司会计核算的现状分析与处理方法会计毕业论文

公司合并中会计处理方法的分析论文

摘 要:我国的经济发展带给了现代企业很多全新的发展机会,每一个现代企业的发展都具有多种拍给你可能,企业发展方案的制定需要以企业的实际情况为基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会面临着是否合并的选择我,而其企业合并可以使企业获得新的发展,使合并的企业通过这种突进重新获取发展的是会,但是在企业进行合并时,会在财务以及管理方面出现新的问题,因此财务管理人员需要根据企业的合并情况,来选择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使企业在合并中,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现代企业;购买法

现代企业的经济活动类型比较丰富,市场竞争激烈,为了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下,赢得更加优越的发展机会,大部分经营情况比较良好的现代企业选择通过逐渐扩张企业经营规模,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企业可以通过两种发展途径来实现,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增加自身的积累以及储备来从内部扩大规模,另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合并其他企业来实现扩大企业的规模,现代企业在进行发展时,一般会选取合并的方式来改变原有规模,实现快速发展,而在企业的进行合并时,财务问题是一个发展难点,为了使企业在合并后能够更好地管理财务,财务管理人员必须选择科学的会计处理方法。

一、企业合并概述

在对企业合并之后需要选择会计处理方法进行选择时,首先需要明确企业合并的基本注意事项,一般企业进行合并时,需要将两个或者更多的独立的企业通过合并的方式,形成一个企业报告主体进行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以及其他的交易活动,企业的合并规定之中并不包括以下企业合并的行为:两方或者更多的企业通过形成合营企业来实现企业合并,另一种情况是,合并并不是通过所有权份额的转移来实现,而是皆有签署合同来实现合并。

企业合并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而在企业完成合并之后,进行会计处理工作时,需要根据不同的合并类型来进一步选择处理的方法。

在同一控制下进行企业合并,当参与合并活动的企业无论是在合并之前还是在合并之后,始终都会受到来自于相同的多方以及同一方的控制,而且这种控制是持续的;另一种合并的情况与这种合并存在较大的差异,即非同一控制下进行企业合并,在这种情况下,参与到合并活动中的企业在合并期间,其控制主体会发生变化。

二、合并中会计处理方法分析

一般在进行合并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时,主要有两种会计处理方法被经常使用,为购买法以及权益结合法,这两种会计处理方法存在极大的差异性。下文对两种方法分别进行分析。

1.购买法分析

当母公司需要获取对于子公司的控制权时,可以通过票据、其他资产、现金、优先股以及债券等,按照预先商定好的价格,来对子公司的股份进行收购,在进行这种类型的`合并时,一般采取购买法。在这种会计处理方法之下,企业的合并活动也被看做某企业为了获取其他企业的净资产而进行的购买活动,在这种交易活动中,企业更加注重负债以及日资产产生的实际价值,这种会计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吧,合并活动中的主动方需要根据公允价值的相关记录来获取收益以及资产,除此之外还需要承担相关的债务;另一个特点,是如果并购企业在进行经济活动时,购买的成本已经超出了其获取的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期间产生的差额被当作商誉。最后一个热点是,其收益为合并中的主动方的留存性收益,这个收益是由合并当年企业实现的留存性收益以及被并购方在完成合并活动之后收获的留存性收益。

2.权益结合法

合并企业在通过购买法对企业进行财务方面的管理工作时,需要将净资产产生的公允性价值编制到合并的报表之中,当已经获取了有关负债以及资产的具体的公允性价值的相关数据之后,可以为日后的投资活动提供预测性的服务,预测的内容包括现金流通的数量,这项措施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提升决策工作的相关度。在购买法的条件之下,借助公允购买需要的成本领以及公允价值的情况来对花费代价进行均摊,导致购买法下的信息数据的成本偏高。

三、选择会计处理方法的建议

在对购买法以及权益结合法进行分析时,我们可以充分地认识到两种方法不同的特点,在进行会计处理方法选择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建议,使方法选择更为合理。

1.以国情发展为主要依据

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不仅仅需要对作为合并双方的企业进行了解,同时还要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还要参考我国的国情,在对我国当前的国情进行分析后发现,当前会计处理方法中的主导方法为购买法,虽然当企业出现不同情况时,可以从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两种方法中进行选择,选择的基础是经济业务的基本情况,同时经济环境也对方法选择具有影响作用,虽然权益结合法在经济社会以及企业兼并活动中流行的时间比较长,但是美国早在就已经禁止使用权益结合法,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表明了,废除以及禁用权益结合法是一种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之下,我国的企业也必须紧跟经济潮流,逐渐提升购买法的主导地位,淡化权益结合法的存在。

2.注重权益结合法的价值

虽然权益结合法在企业合并的活动中作用比较低,但是由于我国经济活动的特殊性,购买法还存在局限性,因此权益结合法仍旧需要在企业合并中发挥作用。

实际上,在中国当企业采用换股合并时,难以采用购买法,而更适宜于权益结合法。这是因为:中国的资本市场还不成熟,评估业务还不发达,若采用购买法,在换股合并时很难取得被并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而权益集合法按账面价值计量,可以解决这一难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仍以传统产业为主,有形资产所占比例较大,审计处于发展阶段,存在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情况,短期内不适宜全部采用难度较大的购买法。

3.限制会计处理方法的运用条件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在运作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制度规范条例的限制,所以很多大型上市公司在对会计利润进行选择时,会比较倾向于较高的水平执行。因为高利润的回报,可以让产品在进行发售的过程中获得较高的价格标识,企业也利于在实际运转过程中,获得配股上的资格以及防止亏损摘牌等优势。针对这种问题的解决,我国必须使用相关管理条例,对权益结合法进行调整,甚至是采用限制的方式来让市场的运作得到规范。

根据笔者多年的研究经验,提出的看法是我国当前在对会计方法进行合并时,应该以购买为主导。同时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采用权益合并的方式,来对企业进行管理,但是在处理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权益结合法的使用条件开展与运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管理规范的不断完善,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变得更加高效,各种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对企业进行规范的权益结合法进行取缔处理,采用国际上比较通用的购买法,让企业在合并过程中可以对会计处理方式进行科学有效的规划。根据企业现有的运作模式,来对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制定。

四、结语

企业在合并之后,会计处理方法主要是权益结合法以及购买法,针对新的企业合并情况,相关部门制定了全新的准则,在对实际财务问题进行处理时,财务管理人员不可随意选择处理方法,必须要掌握企业合并的最新情况,从企业的现实出发,在进行方法选择时,要先对企业的经营成果以及实际财务情况等数据进行收集,将合理的数据呈现在决策者面前,使这些信息能够充分地为企业合并决策的制定而服务。

篇2:物业管理公司会计核算的现状分析与处理方法会计毕业论文

1.1规范化。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会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而扩大核算的范围。为了保证会计核算的高效性和准确性,必须要制定规范化的核算流程,也就是说,在同一个区域内的同一个行业,也要根据实际的经营情况来制定相关的规范,这样按照具体的核算要求就可以使会计核算工作变得更加的科学规范,工作效率也会逐渐提升。1.2信息化。现如今企业的各项活动需要围绕信息化开展,现代化的会计核算在会计处理的准确性和效率上都已经有了一定的进步,尤其是会计工作部门,企业的会计核算应逐渐进行信息化的改造,并在此基础上利用专业的会计核算软件和系统处理相关数据,这样就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会计人员在核算的过程中也变得更加便捷。1.3管理化。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各种活动都要围绕管理活动进行。对此,会计改革就必须从具体行动上进行改进,会计核算的相应部门要根据企业的相应数据和信息进行会计的制表和整理,通过会计核算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科学建议,可以说,现代企业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逐渐朝着管理化的趋势发展。1.4法制化。为符合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必须要有专门的会计法规来支持,这样会计核算才可以按照规定进行,我国企业的管理也就会更加规范化和秩序化。会计核算在核算的过程中必须要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重视。1.5国际化。国际化就是指在会计核算时,还要对整个世界的发展情况和经济形势进行详细的分析,将会计核算与国际化的会计管理结合在一起,才能促使企业更好的与国际接轨。

2当前我国会计管理的发展趋势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如果无法实现良好的内部管理,就会给发展带来严重的阻碍和制约。尤其是在企业会计管理活动中,不仅仅要充分的落实相关的与会计核算有关的活动,还要对数据进行充分的分析和整理。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对企业的发展提出高效的参考意见,尤其是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必须要完全的掌握相关会计知识,才能够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关的发展策略。企业必须要重视会计团队的组建工作,尤其是对会计管理人员的培训,以培养出更优秀的会计管理人员。要选拔出优秀的会计管理人员,会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必须要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在会计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根据相关的会计数据对企业进行分析,会计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正确的管理制度,也就是说必须要充分的实现会计管理的规范化和合理化,建立完善的企业会计管理制度,才可以使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有据可依。

3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一体化发展的必然性

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需要对资金的流向进行全面的统计,并进行数据汇总,因此可以说会计活动的基础是会计核算,而会计管理活动也是会计的结果统计。从内容和环节上来看,两者也有着一致性,那就是对现有企业的科技发展都极为重视,尤其是利用计算机进行会计财务管理,而且专业的会计软件也被企业广泛使用,会计电算化已经在企业的发展中得到了有很好的普及,会计核算制度也变得越来越成熟,对于会计的管理也是极为便利的,在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提升的同时,会计管理的效率也会得到提升。从本质上来看,会计核算是会计管理的基础,如果没有将会计核算工作做好,那么会计管理工作也就无法做好。其中财务软件的主要作用就是进行会计管理,而且现在使用的财务软件主要有财务分析和财务预算,财务系统在经过分析后就可以得到具体的核算结果,这些核算的结果都可以当做会计管理的主要依据。会计的管理者需要根据会计核算的数据进行下一步工作计划的制定,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会计核算工作正在进一步的进行深化。会计主要是通过审核、审计、计划和分析来为企业的管理层提供经营的基本资料,通过这四个阶段,可以使整个内容变得科学又合理。以上的这些都完全的说明了会计核算在会计管理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提升了会计管理的工作效率。

4结束语

如上所述,在当前的社会市场经济主导下,市场形势日新月异,给会计工作也带来了更多的要求和挑战。企业会计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改变调整来适应企业发展需求。当前会计核算已经朝着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化、法制化和国际化发展,会计管理也变得更加符合发展要求。在此情况下,将两者融合到一起,实现一体化发展,无疑会对企业会计工作更好的开展带来极大好处,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篇3:物业管理公司会计核算的现状分析与处理方法会计毕业论文

一、会计准则对限售股权的会计处理

(一) 限售股权会计处理的发展过程

我国企业持有上市公司的限售股, 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股权分置改革, 二是上市公司IPO (首次公开募股) 。《解释第1号》明确了股权分置改革中限售股的会计处理方法, 而对于IPO过程中形成的限售股一直没有明确说法, 导致不同企业持有同一上市公司的限售股, 会计处理方法却明显不同。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2008) 》规定, 企业持有上市公司限售股权且对上市公司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 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 将该限售股权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除非满足该准则规定条件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解释第3号》规定与以上内容基本一致, 不同的是增加了一条限制性规定, 即“上市公司限售股权不包括股权分置改革中持有的限售股权”。

《解释第1号》对股权分置限售股的会计处理问题作了明确规定, 企业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持有对被投资单位在重大影响以上的股权, 应当作为长期股权投资, 视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分别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企业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持有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股权, 应当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 在首次执行日应当追溯调整, 计入资本公积。《解释第1号》对股改限售股的处理以对被投资单位是否具有重大影响为界线, 在重大影响以上的, 应当作为长期股权投资, 视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分别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界线之下的应当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二) 股权分置限售股权与其他限售股权的不同

股权分置限售股权与其他限售股权的不同是, 重大影响以上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的股权分置限售股权, 只能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而不能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这是由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不同决定的。其不同之处体现在:

1. 持有意图不同。

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是指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相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而言,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持有意图不太明确。

2.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归属不同。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都是按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 前者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 后者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 在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 将“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出, 计入“投资收益”。

3. 减值的计提不同。

交易性金融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 可以计提减值准备。

(三) 上市公司限售股权如何确定公允价值

《解释第3号》明确, 企业持有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以外的限售股权, 对上市公司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 既可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也可以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解释第3号》之所以明确要将企业持有的对上市公司在重大影响以下的限售股权进行合理分类, 是因为划分为不同类别的金融资产, 其会计处理不同, 而不同的会计处理又会影响到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也为企业管理层操纵利润提供可能性。因此, 企业管理层应当在取得对上市公司在重大影响以下的限售股权时对其正确进行分类, 并不得随意变更。

关于上市公司限售股权公允价值的确定。目前实务中比较混乱, 估值差额较大。归纳实务中的做法主要有以下4种:一是直接采用上市公司股票交易价格;二是根据上市公司股票交易价格进行调整;三是按照证监会2007年6月8日发布的《关于证券投资基金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估值业务及份额净值计价有关事项的通知》 (证监会计字[2007]21号) 所提供的公式进行估值;四是采用其他估值技术进行估值。

《解释第3号》再次强调, 企业必须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确定限售股权的公允价值。《解释第3号》还要求企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的要求进行会计处理, 笔者认为, 应作为会计估计变更, 采用未来适用法, 不需要追溯调整, 但对部分上市公司2009年的业绩可能会产生一定影响。

二、个人转让限售股的涉税处理

根据现行税收政策规定, 个人转让非上市公司股份所得、企业转让限售股所得都应征收所得税, 个人转让限售股如不征税, 与个人转让非上市公司股份以及企业转让限售股政策之间存在不平衡问题。因此, 经国务院批准, 自2010年1月1日起, 对个人转让上市公司限售股取得的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

(一) 个人转让限售股所得按20%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法明确对“财产转让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 股票转让所得属于“财产转让所得”范围, 应征收个人所得税。但考虑到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 对个人转让上市公司股票所得一直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经国务院批准, 自2010年1月1日起, 对个人转让上市公司限售股取得的所得按20%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对个人转让从上市公司公开发行和转让市场取得的上市公司股票所得继续实行免征个人所得税政策。

(二) 纳入征税范围的几类限售股

1.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股票复牌日之前股东所持原非流通股股份, 以及股票复牌日至解禁日期间由上述股份孳生的送、转股 (以下统称“股改限售股”) ;

2.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新老划断后,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公司形成的限售股, 以及上市首日至解禁日期间由上述股份孳生的送、转股 (以下统称“新股限售股”) ;

3.财政部、税务总局、法制办和证监会共同确定的其他限售股。

(三) 对限售股转让计征个税方法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有关规定, 转让限售股取得的所得属于“财产转让所得”, 应按20%的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按照财产转让所得的计税方法, 个人转让限售股, 以每次限售股转让收入, 减除股票原值和合理税费后的余额, 为应纳税所得额。即:

应纳税所得额=限售股转让收入- (限售股原值+合理税费)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20%

限售股转让收入, 是指转让限售股股票实际取得的收入。限售股原值, 是指限售股买入时的买入价及按照规定缴纳的有关费用。合理税费, 是指转让限售股过程中发生的印花税、佣金、过户费等与交易相关的税费。

如果纳税人未能提供完整、真实的限售股原值凭证的, 不能准确计算限售股原值的, 主管税务机关一律按限售股转让收入的15%核定限售股原值及合理税费。

根据证券机构技术和制度准备完成情况, 对不同阶段形成的限售股, 采取不同的征收管理办法。

1.证券机构技术和制度准备完成前形成的限售股, 证券机构按照股改限售股股改复牌日收盘价, 或新股限售股上市首日收盘价计算转让收入, 按照计算出的转让收入的15%确定限售股原值和合理税费, 以转让收入减去原值和合理税费后的余额和20%税率, 计算预扣预缴个人所得税额。

纳税人按照实际转让收入与实际成本计算出的应纳税额, 与证券机构预扣预缴税额有差异的, 纳税人应自证券机构代扣并解缴税款的次月1日起3个月内, 持加盖证券机构印章的交易记录和相关完整、真实凭证, 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清算申报并办理清算事宜。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后, 按照重新计算的应纳税额, 办理退 (补) 税手续。纳税人在规定期限内未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清算事宜的, 税务机关不再办理清算事宜, 已预扣预缴的税款从纳税保证金账户全额缴入国库。

2.证券机构技术和制度准备完成后新上市公司的限售股, 按照证券机构事先植入结算系统的限售股成本原值和发生的合理税费, 以实际转让收入减去原值和合理税费后的余额和20%税率, 计算并直接扣缴个人所得税额。

篇4:物业管理公司会计核算的现状分析与处理方法会计毕业论文

摘要:环境会计(又名绿色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开发、利用的成本费用,并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对社会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它试图将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相结合,通过有效的价值管理,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本文拟就与环境成本相关的问题进行初浅的分析。

关键词:环境成本 确认 核算 会计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现象也日趋严重。环境问题对我国的会计制度提出了挑战,要求我们将环境会计纳入会计体系;要求我们制定关于环境方面的会计准则;要求我们将环境会计的内容列入会计核算内容的范围;要求会计信息应包含环境会计信息在内。环境成本是指在某一项商品生产活动中,从资源开采、生产、运输、使用、回收到处理,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需的全部费用。

1 我国建立环境会计的必要性

1.1 我国环境现状提出的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对有关社会生态平衡、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问题“无能为力”,从而加剧了我国资源的枯竭与环境的恶化,从根本上制约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会计则把维护生态平衡,优化生态环境等问题当作反映和控制的对象,引导和监督企业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去保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

1.2 正确衡量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的需要 传统会计核算的办法未将环境资源列入资产核算,经济增长的指标不能如实反映经济发展速度,虚增了国家富有程度,夸大了人均收入和经济福利。企业成本只计算人造成本,而对“自然资本”忽视不计,造成企业对自然资源的无偿占用和污染,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虚增利润。环境会计通过企业的社会资源成本,加入于产品成本中,能较准确地核算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促进企业挖掘内部潜力,维护社会资源环境。外资企业加强环境会计核算,可防止资本的外流。

1.3 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与环境关系密切 社会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发展,通过环境会计核算,积极协调企业与环境资源的关系,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可使企业健康发展,通过环境会计来反映、控制、并向政府及社会报告,使公众了解和支持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

2 环境成本的确认

环境成本是指在某一项商品生产活动中,从资源开采、生产、运输、使用、回收到处理,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需的全部费用。在权责发生制原则下,环境成本的确认应符合以下条件。

2.1 环境成本的发生起因于环保 环境成本必须是因环境原因而引起的。这有两种情况:一是为达到环境保护法规所强制实施的环境标准所发生的费用。二是国家在实施经济手段保护环境时企业所发生的成本费用。有些国家实施环境税、征收环境保护基金、对超标准排污企业征收排污费,我国在这方面还亟待加强。

2.2 环境成本的金额能够计量或估计 由于计量是会计的属性,因此作为环境成本也必须是可计量或可估计的。如采矿企业所产生的矿渣及矿坑污染,每年需支付相应的回填、覆土、绿化的费用就很容易确认和计量;而有些需采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如水污染、空气污染的治理费用,则需要通过合理的估计。环境成本的确认是环境会计的基础,有助于环境会计的核算。

3 环境会计核算账户的设置

环境会计核算仍可按照“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以及“损益类账户”三个方面进行账户设置。

3.1 资产类账户设置应包括:①“应收账款——××公司的赔偿费”,其它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该公司造成自然资源或环境的破坏而应支付的资金。②“其它应收款——奖励费”,因环保有功和有效而收到的奖金。③“递耗资产”,指矿藏、油井、森林、淡水等天然形成的可供人类利用的,而不断耗竭的自然资源。④“长期环保投资”,指政府部门或企业为减少和防止环境污染以及提高环境质量而进行的长期投资。

3.2 负债类账户设置包括:①“应付环保费——排污费、造林费”等,反映和监督环保费用的计算缴纳情况。②“应付工资——应付环保人员工资”,反映应付给政府和企业环保人员的工资总和。③“预收环保费”,某公司因客观原因而使该公司自然资源或环境遭到破坏,并且是在双方协商情况下进行的,这时该公司可以预收此公司的环保费,以便于以后冲销。④“环境借款”,企业环保部门因资金紧张等原因,向其它部门或其它公司借入的用于环保的资金。⑤“应交税金——应交环保税”、“应交税金——应交资源税”,反映企业开采自然资源和因污染环境而支付的税金。

3.3 损益类账户包括:①“环保产品销售收入”,用来核算企业销售环保产品的收入。其贷方登记已销售环保产品的销售收入,借方登记期末转入“生态损益”账户的金额。由于是损益类科目,结转后无余额。②与收入相对应的是“环保产品的销售支出”,其借方登记已销环保产品的实际成本和发生的费用,贷方反映转入“生态损益”的数额,结转后无余额。③“生态损益”,主要核算自然资源的效益和损耗,该账户用于说明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④“其它业务收入”,核算由于环保技术的采用而使企业获得的收益。

在财务报表中,环境会计一般应设置“资产负债表”、“成本表”、“利润表”。环境会计资产负债表用来揭示企业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资产和负债及其所有者权益状况;环境会计成本表用来揭示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发生的各项成本和费用;环境会计利润表用来揭示企业在有效环境保护中所取得的效益和所做出的贡献。另外,应在报表附注中对国家规定的环境保护标准是否达到,环境保护投资与支出,环境污染罚款与损失,环保改进措施所带来的可计量收益,对污染他人损失赔偿费及其他各种环境负债进行说明;除此之外,还应有其它部门统计的相关环境状况资料作为参考。

4 企业环境会计的处理

环境成本只有纳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才能加以控制。会计核算体系则应根据环境成本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

4.1 科目设置。设“环境成本”,属于损益类科目,期末转入“本年利润”。

4.2 账务处理。本期发生的仅与本期相关的支出,发生时借记“环境成本”,贷记“银行存款”等。本期发生的不仅仅与本期相关的支出,可分以下两种情况:①预付待摊。受益期在一个会计年度以内的,发生时借记“待摊费用——环境支出”,贷记“银行存款”等;摊销时借记“环境成本”,贷记“待摊费用——环境支出”。当摊销期限超过一个会计年度时,“待摊费用”改为“递延资产”;期末转入本年利润,借记“本年利润”,贷记“环境成本”。②预提待付。发生时借记“环境成本”,贷记“预提费用”;付款或结清时,借记“预提费用”,贷记“银行存款”;期末转入本年利润,借记“本年利润”,贷记“环境成本”。

篇5:物业管理公司会计核算的现状分析与处理方法会计毕业论文

增值税是由个人或者是单位就其取得的货物或应税劳务销售额以及进口货物金额计算税款,并实行税额抵扣制的一种流转税.而增值税的计税原理本身是对商品生产和流通中各个环节新增价值或商品附加值实行征税,增值税是我国税收体系中占有比例较重的流转税种,是我国财务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1现行税法要求下的增值税会计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增值税会计核算与实际成本原则相背离

会计核算一般是按照企业所取得资产所支付的全部价款按照实际成本计价原则进行计价.但是增值税一般指纳税人在纳税后,价税分离,其成本只是支付金额的一部分,在现行税法要求下,增值税会计核算与实际成本原则相背离,其交增值税科目内容不完整,不能够代表企业所取得资产所支付的全部成本计价.以往的会计核算难以满足现行下税法的要求,会计核算难以理解增值税的进项税额是企业由买方负担的可以进行抵扣的增值税,是企业付出的款项。

1.2增值税会计信息的揭示不符合会计报表的内在规律

现行税法要求下的增值税会计核算信息揭示不符合会计报表的内在规律,现行的增值税会计核算主要是通过增值税明细表、增值纳税申请表以及资产负债表揭示所纳增值税会计核算信息。

第一,在资产负债中,增值税会计核算是将企业购进的货物所含的进项税额在未抵扣前作为企业流动的资产而在资产负债表上进行揭示,作为增值税会计核算要求的一部分,而现行的会计处理是要求待抵扣进项税作为未交税金的抵减项目,直接冲减企业的负债,而这又直接的导致了资产负债报表信息的失真,没有与财务概念结构统一起来,不符合会计报表的内在要求.而且在企业核算利润时,增值税没有作为费用进入利润表,使企业对利润评估错误,企业整个利润不能够完整的体现出来,使报表无法准确的反映企业增值税对企业造成的影响程度,以及企业实际的增值税税负情况,不利于企业财政的管理。

第二,现行的会计核算实行的价税分离的模式,将企业所获取利润中增值税放在企业损益表中,这种直接导致增值税成为了企业获取利润负面的代表,违背了增值税充分揭示的原则要求,在应交增值税中没有详细的揭示,没有按照规定取得专用发票的进项税额,增值税明细表不能充分的反应收取价外费用和视同销售的销项税额,不规范、不合理,增值税明细报表的结构和内容不科学、不完整,不利于相关的税务机关的监督和检查,同时也不利于有关方面对企业财务的全面分析和了解,不能有效的掌握企业财务情况。

1.3会计主体间的信息可比性缺失

现行实行的价税分离的增值税会计核算模式,导致会计主体间信息可比性缺失,在企业增值税收过程中,增值税和税率的征收率的相对比较稳定,在我国税收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比例,是我国财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行价税分离的增值税会计核算,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在企业实施中相对比较稳定,但是在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率却经常调整,导致出口企业征税率与退税率之间存在着差异,造成企业会计主体间信息的可比性存在矛盾.

第一,出口退税率的经常调整,造成企业征税率和退税率的差额计算中存在差异,即使是统一销价情况下,也会产生差异,导致企业各项销售成本缺少了可比性;

第二,出口退税率的经常调整,使同一企业对同一经济业务的计算增值税所采取的会计方法存在差异,导致信息缺乏可比性;

第三,如果企业在购进存货时,没有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是该发票为获得认证通过,其存货成本中就包括付出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从而导致同一企业中的存货成本之间也存在差异,不具备可比性;

第四,增值纳税人和非增值纳税人,其会计报表中的税收项目,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等都不含增值税,而征收营业税的非生产性服务企业,其报表中各项条例都含营业税,二者之间出发点和核算的范围以及要求口径的不同都造成二者之间会计形式的不同,影响了两类企业的会计报表的可比性,同时使得两类报表之间合并缺少有效的基础和依据。

1.4税负有失公平、客观

我国的税收收入与国际税收管理还存在差距,这主要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影响的,税收收入的稳定要在我国的国情发展下实施的`,所以必须采取符合我国国情的税收政策.而在这个基础上,我国的税收管理是采取以权责发生制与收复实现制共用作为会计核算基础的,而这种税收收入管理模式在赊销规模较大的情况下,容易出现一些弊端,赊销双方之间容易出现一些不公平、不客观、不公正的现象,导致赊销双方税收负担大、标准难以统一等不利的影响;

2现行增值税会计核算问题的原因分析

2.1现行增值税税制本身的影响

增值税本身是作为国家税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财务收入起着重要的作用,增值税能够有效的保障国家财政收入,消除投资恶性膨胀,稳定企业的发展.但是目前,现行增值税税制本身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导致增值税很难充分的发挥其自身的作用,而其一些弊端和问题对税收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2.1.1扣税凭证的不统一、不规范.我国的税收征收一般都是凭借国家专用的发票,但是对于一些无法取得专用的发票的企业则也可以凭借普通发票和购物发票,抵扣进行税额,这就导致税收征收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大,税收征管的难度提高,使税收征管不能够高效、顺利的进行。

2.1.2税收的范围偏窄.增值税税收的范围窄,对于一些与货物交易相关的交通运输业、建筑安装业等都没有纳入增值税增收范围中,而是直接征收其营业税,使增值税与营业税之间抵扣链条中断,降低了增值税的税收制约作用。

2.1.3增值税增收过程中减免优惠方式过多.如:直接减免,或者先征收后返回等,征收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增值税增收对象的自主性,加快增值税的应用和发展,但是同时也降低了增值税的效力,使一些偷税、漏税现象普遍发生。

2.2现行增值税会计模式的影响

我国现行的增值税会计模式主要是财税合一,增值税会计模式的发展受国家税收制度的影响较大,增加税会计理论不能够按照自身发展要求独立的进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增值税会计理论的应用和发展,而国家实施的税收制度,难以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得到应用和发展,现行的增值税会计模式抑制了会计理论的发展。

3完善我国增值税会计核算问题的主要措施

增值税在我国税收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税收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增值税体系机制也逐渐的走向成熟和稳定,符合我国现代化税收体系的发展和要求.目前,我国的增值税体制制度中海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增值税的发展,导致增值税会计核算中存在不少的问题,针对目前增值税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改善其发展模式,坚持实行“财税分流”的会计核算基础模式,不断的完善和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发展和社会经济体制发展的《增值税会计准则》,从而有效的解决我国增值税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增值税会计处理质量,使我国增值税会计核算不断的正规化、合理化.从而更好的发挥增值税的优势,促进我国财务税收的发展。

3.1建立统一的“价税合一”的增值税会计核算体系

目前,我国增值税坚持实行“财税分流”的会计核算模式,有效的提高了增值税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可比性,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和经济体制情况,积极的借鉴和引用国外一些先进的增值税收管理理论和核算模式,建立统一的“价税合一”的增值税会计核算体系,完善我国增值税税收体系,充分发挥增值税的优势。

3.2坚持“财税分离”增值税会计核算原则

“财税分离”增值税会计核算原则主要是将财务会计主体与税收主体相互独立,实现分离机制.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要明确财务主体与税收主体之间的差异,在对增值税进行会计核算时,应该具体的结合增值税收税法要求,使增值税服务于税法税收,同时要考虑相关利益决策者的要求,使增值税会计核算能够在财务会计主体和税务会计主体的结合统一下,实现目标的协调统一。

但是,从当前的税法要求而言,将财务会计主体与税收主体相互分离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所以,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混搭的会计核算模式.首先,财务主体要按照增值税会计的基本要求和原则进行准确的揭示和反映,提高财务主体会计的规范化其次,税收主体要按照税法的相关要求,规范税法计算准则,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适度的分离.最后,混搭的会计核算模式实施过程中税收主体和财务主体的倾斜程度应该结合会计核算准则,按照税法的要求,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分离倾斜。

3.3明确“费用观”的会计处理方法

在“财务分离”的会计处理模式下,对增指数的处理提供了多种处理方法,通过结合所得税的理念和方法,明确“费用观”的会计处理方法.在具体的处理上,结合所得税会计,增加“增值税费用”对增值税相关的科目进行具体的核算,同时明确明细账户的设置,明确企业费用和税费的各个方面,方面企业税费管理,提高增值税会计核算的规范性和合理性。

3.4对增值税会计准则加以研究规定

结合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推行的新会计准则在不断的成熟和完善,通过充分的借鉴和引用国外先进的会计核算经验和理论基础,为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文献资源.如:美国会计准则的会计理论性基础就很强,但是,目前,美国仍然没有将增值税会计核算加入会计体系研究中,而我国,会计核算体系受到其影响,我国相关企业在对增值税理论的应用和实践过程中,缺少理论依据,增值税会计核算体系不完善,缺少理论支持。

篇6:物业管理公司会计核算的现状分析与处理方法会计毕业论文

一、设置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就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设置会计科目就是事先在设计会计制度时规定这些项目,然后根据它在账簿中开立账户,分类地连续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物业公司属于提供劳务服务的第三产业,现将其会计科目列出,以供会计核算时使用。

二、编制财务报表

财务报表是根据账簿记录定期编制的、总括反映企业和行政单位在一定时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财务报表为人们了解和观察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衡量和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一.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是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记录的记账方法。这种记账方法能够全面、清晰地反映出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可以检查有关业务的记录是否正确。

二.填制和审核凭证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是登记账簿的重要依据。所有凭证都要经过会计部门和有关部门的审核。只有经过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才能作为记账的依据。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可以为经济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也是实行会计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登记账簿

账簿是用来全面、连续、系统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登记账簿就是将发生的经济业务、序时、分类地记人有关账簿。登记账簿必须以凭证为根据,并定期进行结账、对账,为编制财务报表提供完整而又系统的会计数据。

四.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一定对象归集和分配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以确定该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通过成本计算,可以反映和监督各项费用的发生是否符合节约原则,了解成本水平,并为成本分析提供资料。

五.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就是通过对实物、现金的实地盘点和对银行存款、债权债务的查对,来确定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和债权债务的实存数,并查明账面结存与实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若发现账实不符,查明原因,经过批准手续调整账目,使账实相符。

(1)会计主体:

指会计工作所服务的特定单位。它明确了会计服务的空间范围,确定会计主体的目的是为了把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与其他会计主体及投资者的经济业务分开。

(2)持续经营:

指已确定的会计主体,在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的条件下,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为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条件。

(3)会计分期:

指把企业连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划分为一定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分清各个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按期编制财务报表。

(4)货币计量:

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采用同一种货币作为统一尺度来进行计量。

小型施工企业、装修公司与其他行业相比,其生产的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等都具有许多显著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又决定了小型施工企业、装修公司会计具有与其他行业会计不同的特点。研究这些特点,对于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与核算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小型施工企业、装修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

由于建筑产品的固定性、多样性、施工周期长等特点,决定了小型施工企业、装修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小型施工生产的流动性。

小型施工生产的流动性是由建筑产品的固定性决定的,主要表现在:不同工种的工人都要在同一建筑物的不同部位进行流动施工;生产工人要在同一工地不同单位工程之间进行流动施工;施工队伍要在不同工地、不同地区承包工程,进行区域性流动施工等等。

(2)施工生产的单件性。

施工生产的单件性是由建筑产品的多样性决定的,主要表现在:每一项建筑产品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建设要求;施工条件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张图纸,因地质、气象、水文等条件不同,其生产也会有很大的差别,等等。

(3)施工生产的长期性。

施工生产的长期性是由建筑产品的周期长所决定的,主要表现在:建筑产品规模都比较大,极少有当年施工当年交工的;施工作业要求有一定的保养期,如混凝土的操作必须保证一定时间的保养期,否则,将严重影响建筑产品的质量,等等。

(4)施工生产受自然气候影响。

建筑产品由于位置固定,体积庞大,其生产一般是在露天进行,并且高空、地下、水下作业较多,直接承受着自然气候条件变化的制约。给施工生产、机械设备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由于上述小型施工企业、装修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小型施工企业、装修公司会计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采取分级管理、分级核算:

施工生产的流动性,决定了企业的施工及管理人员、施工机具、材料物资等生产要素,以及施工管理、后勤服务等组织机构,都要随工程地点的转移而流动。因此,施工企业、装修公司在组织会计核算时,要适应施工分散、流动性大等特点,采取分级管理、分级核算,使会计核算与施工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各级施工单位搞好生产的积极性。同时要更加重视施工现场的施工机具、材料物资等的管理和核算,及时反映它们的保管和使用情况。以避免集中核算造成会计核算与施工生产脱节现象。此外,施工生产流动性的特点,还决定了企业施工队伍每转移到一个新的施工现场,都要根据施工的需要搭建各种临时设施。因此,施工企业、装修公司还须做好有关临时设施的搭建、施工过程中的价值摊销、维修、报废、拆除等方面的会计核算工作。

篇7:物业管理公司会计核算的现状分析与处理方法会计毕业论文

一、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的概念及其关系

1.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的概念

会计核算也被称为会计反映,其核心工作内容是通过相关的会计手段,以货币的形式反映企业项目的运营情况以及资金利用情况。特别的是,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企业会计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而会计管理则作为一个会计子系统的形象被定义,其是会计工作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会计管理工作可以被再一次细分,例如,以管理对象为依据进行细分可以将会计管理工作分为会计核算管理制度、会计电算化管理以及会计档案信息管理等。通常情况下,会计管理体系的主要组成包括会计主体、会计客体以及会计管理三大部分。

2.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之间的关系

会计工作是由復杂的系统内部职能相互合作而共同作用完成的,各个工作职能之间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制约。积极地运用会计管理方法可以有效促进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是会计管理工作的高质量体现。系统有机地结合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不仅可以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还是企业制定准确发展规划以及进行准确决策的有效手段。会计工作一直都是企业管理中的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企业可以通过会计工作对企业的当前实际经济情况进行系统有效的合理分析,以至于能够明确企业当前存在的发展问题,同时还能预测未来市场的发展方向与需求,为企业的正确决策提供可靠可信的参考信息,为企业的稳定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二、我国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1.会计核算的发展趋势

趋向规范化。会计核算工作的进行往往伴随着大量的数据核算工作,尤其是当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时候,会计核算的范围与规模都在不断扩大。在提高会计核算效率的同时,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也要得到保障,这就必须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必须要在规范的核算流程下进行,这样才能在保留核算效率的同时,最大程度上保证核算的准确性。

趋向信息化。近年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会计核算工作提供了很好数据处理工具和环境。会计工作信息化是会计核算的一大趋势。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进行信息化改造,不仅可以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还是保障会计核算工作准确性的有效手段。

趋向管理化。会计工作本身就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其向着管理化的方向发展是一直以来的趋势。会计核算部门可以根据相应数据和信息对企业的现状进行系统整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科学建议。

趋向法制化。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自从被提出以来就一直规范着我国经济发展,企业会计核算也应该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这样才能使企业的管理更加具有秩序感和规范感,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稳步发展。

趋向国际化。国际化,顾名思义就是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的时候要兼顾当下世界的发展情况和经济形势,并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将本企业的会计核算与国际化的会计管理接轨,这样才能促使企业向着更好的方向不断发展。

2.会计管理的发展趋势

企业在不断发展,市场需求在不断变化,会计管理也要及时更新优化。首先,战略管理是近年来企业会计管理要重点关注的,高质量的会计战略管理是推动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其次,会计管理有着更加注重内部管理的趋势,不但是对有形资产的管理,而且无形资产的管理也要重视。最后,对企业人才以及知识的管理也是会计管理的一大趋势,当今社会上的竞争无非就是人才竞争与知识竞争,要想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关注人才和知识的管理才是明智的选择。

三、促进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手段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精准的会计核算是会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一体化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但是很多理论都还存在于探索阶段。直到近几年,二者的一体化发展才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1.不断完善和优化会计核算信息系统

计算机系统有其便利性,但便利性的体现要工作人员的准确数据输入。但是,错误总是在所难免的,为了保证会计核算能够得到准确的数据,在人工将数据信息输入到计算机系统中的时候应遵循一定的规范流程。而且,在设计核算信息系统的时候,应针对具体的系统列出相应的核算规范,并将数据核算的细节进行一定的系统核对,以至于做到在兼顾会计核算的同时,将会计管理的理念渗透于核算过程中。完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不断地结合实际的核算流程,进行不断优化。

2.建立起统一的数据交换端口

会计核算系统所保存的数据是企业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数据,对企业今后的快速稳定发展起着引导和促进作用。保证会计核算系统的规范性是保障数据准确的前提。在企业的发展进程中,免不了要进行报表的合并与汇总等工作,传统的在不同软件之间进行工作的方式很明显已经不适合当代企业的发展。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接口是实现不同软件之间数据交换的有效手段,同时使软件容错率得到大幅度提升,使数据交换工作能够更加准确有效地进行。除此之外,通过统一的数据交换端口,企业的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工作能够在信息共享时,做到不能更换软件,保障了各项工作的效率,促进了二者一体化发展。

3.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

作为一个企业,不仅要进行自我探索,引入先进的技术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积极引进先进的国内外管理技术,可以充分分析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以及充分考虑企业各个阶段的财务分配。先进的管理技术可以让企业在面对管理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得到解决方案,以及时规避风险和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以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为主

以上种种措施都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促进企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一体化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企业管理,促进企业发展。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一体化发展必须要以本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为根据。只有不断分析企业自身的真实发展情况和需要,才能探究出适合本企业的最佳会计管理方式,为企业的稳步发展提供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一体化发展是当代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发展的趋势。会计核算正向着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化、法制化以及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而会计管理也正向着战略管理、企业内部管理以及人才和知识管理的方向发展。推动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一体化发展是提高企业会计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其对于保障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采用先进科学的方法及手段促进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逐渐融合,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经济效益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何慧玲.探讨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一体化发展[J].时代金融,(11):171+173.

[2]张平.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一体化发展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09):192.

篇8:物业管理公司会计核算的现状分析与处理方法会计毕业论文

公司可采用以下会计科目反映工程建设项目的变化情况:

(一) 工程物资。

本科目核算公司工程物资的增减变动。本科目借方反映工程物资的增加, 包括业务承办部门外购的工程物资、设备、备品备件, 从公司物资仓库领用工程物资、备品备件及公司产品、盘盈的工程物资等;贷方反映工程物资的减少, 包括工程物资的领用、毁损、盘亏等。本科目期末为借方余额。

(二) 预付账款。

本科目核算公司预付工程项目建设单位的工程款。本科目借方反映预付给工程项目建设单位的工程款, 贷方反映因工程项目建设单位提供商品或劳务而结算的资金;本科目期末为借方余额。

(三) 在建工程, 本科目核算公司工程建设项目的实际支付情况。

本科目借方反映工程建设项目实际支付的进展情况, 贷方反映工程建设项目的结转、核销、拆迁、改建等减少情况。本科目期末为借方余额。在建工程科目核算的范围包括:新建、扩建、改建、迁建、技术改造、大修理的基建工程、安装工程的建筑 (土建) 工程费用, 设备购置费用, 安装工程费用, 试车运转费用, 项目管理费用, 项目财务费用, 与项目相关的其他费用。项目的土地购置费用, 在无形资产科目中核算;但与房屋、建筑物或构筑物有关的土地购置费用在项目完工后转入对应房屋、建筑物或构筑物的成本中。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以及摊销期限在1年以上的其他待摊费用, 在长期待摊费用中核算。

(四) 应付账款。

本科目核算工程建设项目的工程款项结算情况。本科目借方反映实际支付给工程项目建设单价的工程款或冲销预付给工程项目建设单位的工程款, 贷方反映公司与工程项目单位结算而应支付给建设单位的商品或劳务款。本科目期末为贷方余额。

(五) 长期待摊费用。

本科目核算企业已经支出, 但摊销期限在1年以上的各项费用, 包括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以及摊销期限在1年以上的其他待摊费用。本科目借方反映相关经济事项的实际支付, 贷方反映其摊销额。本科目期末为借方余额。

(六) 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本科目反映在建工程减值的计提及核销情况。本科目借方反映在建工程减值计提情况, 贷方反映在建工程减值的核销情况。本科目期末为贷方余额。

二、工程建设项目投资费用分类

工程建设项目投资费用可分为以下几类:项目土地购置费用、项目建筑 (土建) 工程费用、项目设备购置费用、项目安装工程费用、项目试车运转费用、项目管理费用、项目财务费用、项目其他费用。

三、工程建设项目管理

(一) 工程建设项目申报和内部财务立项。

1、公司内部各类建设项目按照职责范围分别由业务承办部门 (如:项目部、设备部及后勤科等) 提出建设项目建设申请, 填制“公司内部建设项目立项批准表”, 经公司有权领导批准, 报财务部门财务立项。2、财务部门凭经有关领导批准的“公司内部建设项目立项批准表”进行财务立项, 并建立在建工程等相关科目, 进行项目核算, 支付项目建设资金。3、业务经办部门申报立项时应报送的资料: (1) 公司内部建设项目立项批准表; (2) 工程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3) 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立项资料; (4) 工程建设项目的预 (概) 算书。

(二) 工程建设项目预算管理。

已批准立项的工程项目要加强预算管理, 业务承办部门应根据工程建设项目的预 (概) 算书及工期要求编制“公司建设项目资金申请表”, 经公司有关领导批准, 报财务部门财务备案。项目资金应专款专用, 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改变资金用途, 若因项目变更而改变资金用途或追加、减少建设项目资金, 也应按上述相同的程序办理。未按程序办理或未经有关领导批准, 财务部门不予受理并不准支付此项目的建设资金。

(三) 工程建设项目合同管理。

已批准立项的工程项目要加强合同管理, 业务承办部门按公司规定签订合同, 经合同管理部门审核并报有关领导签字认可后, 报财务科备案, 财务部门应将合同作为重要文书进行管理, 保存期限按有关规定执行。合同是公司对外经济往来的法律文书, 公司是承载合同权力、义务的主体, 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以个人的名义对外签订合同, 公司签订的合同要程序合规、要件齐全、要素合法, 符合公司规定的其他规定。

(四) 工程建设项目财务核算。

财务部门应加强工程建设项目的财务核算, 保证核算清晰, 入账有据, 结算及时, 付款准确。业务承办部门应完善工程物资的出库、入库、库存手续, 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 特别是工程建设项目的进展报告制度, 完工项目的竣工报告制度, 工程物资及项目的盈亏、毁损报告制度等。

(五) 工程建设项目付款审批。

业务承担部门填写“项目付款审批单”, 经主管部门领导审核后, 送交财务部门, 财务主管会计必须按照合同及工程进度表审核付款人、付款进度、付款金额, 审核无误后, 报公司有关领导审批, 财务部门依公司有关领导审批的“项目付款审批单”办理工程结算事项。

公司审核按以下原则执行:1、合同、发票、项目付款审批单及财务账册的付款人必须四统一。2、审批的付款金额不得超过项目工程进度。3、工程款项付至合同金额的一定比例, 应办妥前期经济事项的财务手续。4、待基建、安装项目竣工, 工程决算经审计部门审定无误, 设备安装、调试成功能够正常生产后, 完善财务手续, 工程款项扣除质保金、代扣代交税金可全额支付。5、合同约定质保期满, 无质量问题, 公司规定的各种手续完备, 可付质保金。

合同金额的确定按以下原则执行:1、一次包定且无任何变更的合同, 合同金额为包定金额。2、一次包定但又出现变更的项目, 合同金额按包定金额与变更后金额孰低的原则确定。3、采用费用招标或据实决算的基建安装项目, 合同金额按合同金额与审计部门审定金额孰低的原则确定。

合同如有变更, 业务承担部门应及时办理变更手续, 并报财务部门备案。

(六) 工程建设项目工程验收。

验收报告是公司审计的前提, 是工程付款的依据, 是公司结转固定资产的凭据。已完工项目由业务承担部门组织相关部门 (使用部门、技术部、财务部、审计部) 进行验收, 验收合格后, 填制验收报告。

(七) 工程建设项目实物管理。

业务承担部门应负责未完工的建设项目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已完工的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后, 资产使用部门应负责其使用资产安全与完整, 资产管理部门应负责其资产维护与保养, 财务部门应负责资产账、卡、物的一致性。

(八) 工程建设项目档案管理。

篇9:物业管理公司会计核算的现状分析与处理方法会计毕业论文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券 预算管理 会计核算

地方政府债务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2015年地方政府债券全面启动自发自还工作,拉开了规范地方债务的大幕,也带来了地方政府债券核算等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地方政府债券一方面承载着地方政府预算管理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面对资金市场的诸多要求,地方债券管理政策的设计既要解决多年不规范举债的顽疾,达到由乱到治,又要在债务规范、财税体制改革、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处理好地方债规范的举债,逐步分类纳入预算管理,进入政府会计核算体系,满足社会公众对债务管理信息披露的需求。

地方政府债券的近期发展情况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一直备受关注,为摸清家底,2014年财政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审计署、银监会等部门开展了2014年末地方政府存量债务清理甄别核实工作。根据公布结果,2013年6月底,全国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规模为10.9万亿元。2014年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15.4万亿元,地方政府或有债务8.6万亿元。2015年8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批准2015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议案》的决议,在2014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和2015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务限额6000亿元的基础上,批准了2015年地方政府债务余额限额为16万亿元。其中,一般债务余额限额9.6万亿元,专项债务余额限额6.4万亿元。

从法律制度上看,新预算法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奠定了法律基础。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而言,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是看家之法。此意见从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对地方债务实行规模控制和预算管理、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完善配套措施等方面,提出了规范和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政策措施。

为规范地方政府举债,中央政府自2009年开始代理地方发债,至2014年累计代理地方发债1.6万亿元。2011年至2013年,国务院在上海、浙江、广东、深圳等部分地区开展了地方政府债券自发代还试点,2014年在10个地区开展自发自还试点。2015年除西藏和深圳暂不发行债券外,其余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总额达到3.83万亿元,是2014年的9.6倍,超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规模。截至2016年5月底,共有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发行了地方政府债券25368亿元。

仅从规模来讲,地方政府债券已成为中国债券市场的第三大券种,一方面给债券发行市场带来一定的压力,另一方面地方债的特性也给财政预算管理和核算带来新挑战。地方政府债券既承载着地方政府预算管理的要求,也要面对债券市场化的诸多要求,同时地方债时间跨度大,从早期各种不规范的举债,到现在甄别后以政府债券形式纳入政府核算,再到多年后债券到期兑付,都需要综合全面考虑。

会计核算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相对于债务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债券发行制度,地方债券的会计核算制度设计时间紧张,对于未来发展的定位考虑较少,更多是解决眼前的问题。2015年主要在“借”和“还”的环节把初步的核算科目建立起来,“用”的环节基本上属于空白。由于债务管理的特点,建立制度的着眼点多在规范预算管理,以防范债务风险为首要目标。相对而言,对各级财政总预算和债券资金使用部门的会计目标定位不清,各目标主体的管理出发点未明确。

(一)总会计核算目标定位需更清晰

省级政府财政部门受省级政府委托举借债务、管理债务、偿还债务,各项预算管理政策从基本是空白到呈爆发式状态出台,但是各项制度之间衔接还不够,在会计核算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有所影响,进而也可能对政府会计改革的推进有所影响。

1.会计核算内容有待完整

地方政府债券会计核算政策是在2015年推进地方债券自发自还的过程中逐步出台的,相关内容散落于2015年发布的预算管理办法、库款垫付办法、关于专项债券会计核算问题通知等文件中。这对于应有完整年度核算的会计核算是有难度的,操作中只考虑了当年发行债券遇到的问题及当年纳入核算的收支内容,对债务的核算也只涉及当年置换债务纳入债券管理的部分,原有债务没有纳入负债核算。

2.会计核算认定原则有待明确

2016年1月施行的新《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对科目和核算进行了必要的修订,增设了与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转贷业务相关的会计科目。作为新增内容,应当分别明确并完善资产核算内容和政府财政负债核算内容时的认定原则,这关乎今后若干年度资产负债情况的认定,是推进整个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方向的基础步骤。但是债务预算管理的政策是在近一两年集中出台的,而且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根据情况也在不断修正中,这种不稳定性使得会计核算认定的原则不断变化,难以明确。比如以何种标准认定负债的范围,对于已在清理甄别范围内,但实际已经偿还或不需偿还的债务要不要纳入负债的范围,确认的时间点如何确定,是以发行债券为准还是以甄别确认的时间为准等等,都只能依赖于债务预算管理的进一步细化,而总会计制度只明确了根据债务管理部门确认的结果记录,造成实践中面临一定的操作困难。

3.各级财政之间核算关系有待清晰

地方政府债券的管理模式简单可以概括为中央定政策、省级统一发行、涉及县市级由省级代发后转贷给下级使用。政策制定从上至下,而债务实际责任是各级政府,这就需要注意各级债务主体之间的关系。省级代发、县市级转贷,在具体预算管理时存在时间错配,核算确认的方式和时点也待商榷。《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增设用于核算反映政府财政持有的债权(应收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款)和反映政府财政负债的会计科目(如应付长期政府债券、应付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款、应付政策性负债)认定的时间点和方式原则不仅与债务管理、资金流动有关,还与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有关,因此明确财政各级之间的关系如何核算,是下一步完善地方政府债务会计核算设计的重点。

nlc202309090501

(二)政府会计核算方法改进重点待明确

《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参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做法,广泛采用“双分录”会计核算方法,在核算预算收支的同时,也核算反映与预算收支变动密切相关的资产负债情况。按照政府会计基本准则,预算收支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不核算成本,但债券资金是有利息费用的,其与原有的管理有哪些区别,目前尚定位不够清晰。如何定位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职责,影响到财政部门和资金使用部门的核算重点。预算收支核算的范围决定于预算管理的范围,也进一步决定了会计核算原则的选择,所以十分重要。限额管理是余额管理,而年度发行的限额是包含期间概念的。预算管理的年度和项目跨年度管理之间也需要进一步统一。预算安排更偏重年度内各财力来源的平衡,而项目更突出整个项目的收入和费用核算。随着财政中期规划改革明确提出分年度预算编制和周期性预算管理,未来将会适当拉长平衡的期间,但是以年度核算为基础的财政预算会计核算,难以反映债务的完整情况。资产和负债是在全面确认的基础上核算的。而债务收入逐步纳入预算,而且新增债券和存量债务纳入的形式不同,特别是置换债券特殊性决定了其确认方式存在矛盾性,从而造成了核算方式选择上的不确定,深层次原因是存在债务预算的年度安排与债务管理完整性的冲突。

(三)会计信息难以满足投资需求

地方债务规范管理后,除上级机关和社会公众外,又增加了债权人即投资人这个特定的主体,目前债券发行的信息披露制度尽量与市场接轨,公布了评级报告,并有定期的跟踪披露报告。但现有的发行制度和披露制度,尚未全面满足投资人关心重点。完善的发行和披露制度能够正确引导投资人对地方政府债券资金运行成本核算、政府财政财务状况可持续发展的判断,进而会影响到投资主体多元化,对吸引保险资金、券商以及海外投资资金以及地方债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的信息质量也有待改进。会计报表汇总填报,在认定原则明确的基础上,已发生各地分别填报、汇总数据不实,新认定的资产负债等缺乏核实的依据。没有详细的认定要求,就无法认定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作为新纳入预算的内容,目前地方政府债纳入预算和会计核算方式的表述有待进一步完善。

对改进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建议

(一)明确各级财政之间的责任认定

按照目前政府会计的设计方向,财政总预算会计着重对整体资产负债和收支情况进行核算。明确债务管理是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前提下,着眼今后设定、设计时更看重新增债券的规范,对存量债务可以本着尽量还原债务关系、逐步纳入、在纳入过程中根据新政策要求修正的原则进行处理,允许过渡期的存在。但对原未纳入核算的资产和负债纳入时的原则应尽快明确。本着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债务管理的修订政策应及时更正,如政府债务和非政府债务划分中应考虑以实际纳入债券核算的债务为基础,调整后纳入。省级财政部门与市县财政部门对相应资产负债应有核对确认的机制。

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是以反映预算执行过程为前提的,因此,会计核算制度要与预算管理制度相衔接,特别是对于两级政府间核算时间、付息和发行手续费的计算、清算方式等应当明确,建议以现有两级政府间体制资金调度和体制结算的方式安排,以便今后合并会计报表及两级政府间对账处理。

(二)会计核算以年度核算为基础

财政总预算会计在收支核算时以年度核算为基础,但考虑到债权债务的长期性,应当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资产负债中核算相应的债券及转贷,并且完善与债券登记机构和地方各级财政债券间的对账制度,必要时应建立辅助账簿,登记相关要素。同时,结合财政中长期规划的预算改革要求,及时修订资产负债的相关认定标准,主要反映预算收支和资产负债的总体情况。对于直接使用债券资金的行政事业单位,按照新的政府会计准则,明确其为项目核算的会计核算主体,主要考虑将财务核算内容作为会计设计的重点。着重完善相应的具体准则,明确各类债券资金使用的收入费用结余情况,以及相关项目成本收益情况。

(三)会计信息披露的重点

对新增债务从规范入手,对会计核算尽量从信息使用人和投资人的角度考虑,尽量满足市场披露的要求,这也是之前工作的薄弱环节,应纳入议事日程并重新定位。首先要解决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市场化与行政调控的矛盾,更加重视投资人需求,提供其关心的数据、情况,并主动披露。会计报表附注应以提供的完整性为主,提供相对完整的债务全貌。

还款资金来源的核算方式应当区别对待。改变对项目的重点关注,对一般债券尽量以财力为基础。按照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统筹的方向,除了加大政府性基金支出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统筹安排使用外,还可通过盘活存量资金以及调入其他来源的收入等手段,来平衡一般公共预算。今后对专项债券可考虑更侧重项目,进而改变目前大批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方式,从发行开始即可发单一项目,根据市场能认可的标准对项目自身情况及资金收入平衡等作为披露的重点。项目前期的资金平衡测算及项目执行中的成本核算等,都需要在核算环节早做谋划,多回应关切,提高政府资信水平,开拓海外市场,为今后筹资降低成本做好制度设计。

作者单位:北京市财政局

责任编辑:鹿宁宁 刘颖

上一篇:cpe安装配置手册下一篇:班特色班级建设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