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中的跨文化交际

2024-05-11

口译中的跨文化交际(共8篇)

篇1:口译中的跨文化交际

浅析口译与跨文化交际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研究口译,分析了语言文化与口译的关系,并举例说明了口译中存在的文化障碍,指出培养译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有助于提高口译质量.

作 者:陈慧华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530004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2008“”(13)分类号:H0关键词:口译 文化障碍 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意识

篇2:口译中的跨文化交际

对于同中国人交往的外国人来说,要弄清楚汉语的礼貌语言也是够麻烦的了。究其原因就是英语中很少使用谦词与敬语。下级给上级写信,可能客气一点,但也没有很多特别的谦词与敬语。不必考虑对方的年龄、头衔、地位等。下面是汉、英之间的一些例子:

1、汉语中常用的套语

刘师傅---Master...令郎---one’s son

丫头---one’s daughter

高见---a good idea 贵姓---Your name

久仰大名---I’ve heard a lot about you 哪里,哪里。---Thank you.大作---one’s book/article,etc.府上---your home;the place you are from 耽误您的时间了。---Thank you for your time.惭愧,惭愧!---I’m flattered.I’m very much honored.2、寒暄语

您好!吃了吗?——Hi!/ Hello!/ How have you been?

上哪儿去啊?——How are you? / How are you doing?

It’s a nice day, isn’t it ?

回头见。——See you later / soon.好久不见了。——I haven’t seen you for a long time.Long time no

see.How have you been for these days?

请随便。——Be at home,please.请留步。慢走。走好。慢点骑。——Take care.不见不散。——Be there,or be square.We won’t leave until we see each other,shall we?

3、问候

辛苦了。——You’ve had such a hard time.Thank you for your time.你一定很累了。——You must be very tired / exhausted.辛苦了,先生。——(Did you have a)Hard time,sir?

4、客套用语

劳驾。借光。请问。——Excuse me./ Can you help me?

愿意效劳。——It’s my(a)pleasure.请便。——Please yourself.您(老)先走。女士优先。——After you./ Ladies first.里面请。——Welcome./ Come in,please.请随便。——Be at home,please.请自己动手。——Help yourself to...还有比如“这是我应该做的。”这句汉语通常表达的含义是客套、客气;英文则应该表达的是某人的工作、义务,非做不可。这句话中英结构、表达形式都类似,但实际含义则差异很大。如果翻译成“It’s my duty.”显然不合理,应该翻译成:It’s a(my)pleasure.造成中西方礼貌语言差异的原因与中西方文化背景、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有密切联系,如果把一种文化中的语言使用规则直接搬到另一种文化中去,则往往会造成误会甚至冲突。中国人与西方

人使用礼貌语言有明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从不同角度反映客观事实;

B.从不同的方面体现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关系; C.用不同手段表示自己的意图。

二、口译中称呼语的跨文化交际差异

(一)姓名称呼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可以使用全称来称呼对方,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在汉语文化中直呼其姓名很多时候都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现象。在两种语言中直呼其名的现象也是共同存在的。例如:“李晓梅”可称“晓梅”,“Mary Lee”可称“Mary”。汉语中多用于比较熟悉的人之间体现一种彼此间的亲密关系。但是在英语中直呼其名是很常见的称呼方式,无论身份地位、亲疏关系、年龄长幼都可以直呼其名,这在中国文化中是难以接受的。在西方人看来这却体现了彼此间平等、友好、融洽的关系。英语中还可以直呼其姓,这在汉语中是没有的现象,汉语中更习惯在姓氏前加上“老”表(示年长、见识广博和具有丰富经验)或“小”来表示对被称呼者的尊敬。这正是中国文化中尊老爱幼思想的体现,而这也是在英语中没有的现象,你决不会看到用 “little/old Smith”来对被称呼着表示尊敬,相反“old''在英语中涉及比较敏感的年龄问题.通常会给被称呼者造成“年老无用”的感觉

(二)亲属称呼

汉语受到传统的民族文化的影响,按照宗亲和姻亲血缘关系及长幼顺序,对亲属称呼进行了严格划分,以表示亲属之间的亲疏关系。

在英语中则恰恰相反,西方人更多地体现了追求自由和平等的人文观

念,因此英语中的亲属称呼显得简单而且笼统化,往往一个英语中的称呼语要对应好几个汉语中的称呼语。1.宗亲和姻亲亲属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思想突出,讲究父系传宗接代的正统血缘关系。具体体现在父系亲属(宗亲)和母系亲属姻(亲)都各自具有不同的称呼语。在汉语中,父系亲属的祖辈称呼“祖父(爷爷)”“祖母(奶奶)”。母系则称“外祖父(外公)”“外祖母

(外婆)”,母系亲属明显多一个“外”字,同样讲究这种父系正统思想的称呼有“堂兄(哥)/堂姐/堂弟/堂妹(父系同辈亲属)孙‘子/孙女孙(辈)”,分别对应母系的“表兄(哥)/表姐/表弟/表妹母(系同辈亲属)”和“外孙,外孙女(孙辈)”。此外,汉语还包括对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姐妹及其配偶的称呼(如“伯祖父/伯祖母(父系)”“叔祖父/叔祖母(父系)

舅‘公/舅婆 母(系)”等)、父母兄弟姐妹的称呼(如父系称呼伯父一伯母,叔叔一婶婶,姑姑一姑父;母系称呼舅舅一舅妈。姨妈一姨父)等。在西方国家,没有这种传统的守旧思想,并且大家族的血缘关系观念也比较模糊,因此在英语中这类称呼就显得比较简单.通常是一个英语称呼语对应几个汉语称呼语。如: “祖父„外‘祖父”都叫 grandpa; “祖母”“外祖母”都叫grandma;“伯父”“叔叔”“舅舅”“姑父”“姨父”都称为uncle:“伯母”“婶婶”“舅妈”“姑姑”“姨妈”都称为 aunt;“堂兄(哥)/堂姐/堂弟/堂妹”以及“表兄(哥)/表姐/表弟/表妹”用cousin一词表示即可。

2、中国文化中讲究长幼尊卑,西方文化中提倡人生来平等。

在英语中,亲属称呼与名字结合可以用来称呼长辈,比如“Uncle Sam”、“Aunt Rose'’“Father Smith”、“Sister Linda”等。即使是两兄弟,也更多的是叫名字。这在中国文化中简直是难以想象的,汉语亲属称呼属于叙述式,精细、具体、复杂,英语中哥哥和弟弟都用brother 英语称呼语中的表现就是称呼语显得较为简单自由。顶 多在前面加上“old(elder)/little(younger)”来表示长幼,但是它却没法区分“大哥和二哥„二‘姐和三姐”等。(三)职业、职位及职称称呼差异

汉语中一般可以将职位职称直接用于称呼当中,一般的方式为“姓+职位/职称”。就职业上来讲,老师、医生、护士、工程师、律师等在人们心目中比较高尚或者被人们称之为“白领”的职业可以采用这种称呼方式,如:张老师、王医生等,值得一提的是,像工程师这样的名称较长的职业,人们一般习惯用简化的方式进行称呼,如:李工。另外,某些职业还可以和亲属称呼结合构成称呼语,如:警察叔叔、解放军叔叔、司机大哥、护士阿姨等等。就职位上来讲,一般是高职位才会用于这种称呼,特别是管理者,如:王经理、刘局长、李总等,而且在称呼副职的时候常常将“副”字去掉以表示对被称呼方的尊敬,如直接称呼“李副局长”为“李局长”。就职称上来讲,一般只有“教授”一词用来作称呼比较常见,如:李教授、王教授 英语中除了“doctor”“president”“mayor”“judge”“ professor”“manager” 等少数几个职位职称词用于称呼外,一般少用这类词表

篇3:口译中的跨文化交际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实践活动, 口译由于其即时, 高效等特征对译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西方口译研究迄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 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口译研究主要基于译员实践经验, 对口译行为的观察和思考, 对译员的语言和知识方面问题的探讨 (肖晓燕, 2002) 。七、八十年代, 口译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加工的流程上。Gerver (1986) 认为, 口译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 包括语言信息的感知、储存、提取、转换和传送等一系列信息处理任务。此外, 对于口译的信息处理机制, 法国“释意学派”提出了著名的口译“脱壳”理论。九十年代, 法国的Daniel Gile创立了同声传译的认知负荷模型, 把同声传译推向了实证研究 (徐翰, 2013) 。与西方相比而言, 中国口译研究起步很晚, 一直是国内翻译界的薄弱环节。从九十年代开始, 国内口译研究一直以引进西方口译理论、介绍西方口译研究动态、推广口译研究成果为主流 (刘和平, 2005) 。纵观中西方口译研究状况, 可以发现, 以往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口译技能的训练上, 对跨文化语境下的口译研究却比较少。

2 口译的文化特征

文化从广义上来说, 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 指社会的意识形态,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 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的文化。该文所界定的文化是处于交际语境中的文化, 即文化无处不在, 它涵盖了与人类生活有关的所有知识和认识, 渗透于人的语言、思维、活动、行为各个方面, 同时受制于社会行为和语言使用的期望和规约。口译作为两种语言间的交际活动, 不仅是语言符号间“理解-记忆-表达”的过程, 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口译过程中涉及三个因素:口译主体, 口译客体和口译规范, 从这三个因素的着手, 探讨口译的文化特征, 有利于培养口译员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2.1 口译交际主体的文化协调者角色

口译的主体是口译行为的执行者, 即口译员。多年来, 译员被定义为:传声筒 (mouthpiece) , 帮助者 (helper) , 桥梁 (bridge) , 渠道 (channel) , 协调者 (mediator) , 交际促进者 (communication facilitator) 等多种角色, 其忠实地将源语译成目的语, 主要是通过准确无误地传递信息来完成交际活动。在整个口译交际过程中, 口译员保持绝对的中立, 不掺杂个人的情感, 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置身局外”, 体现其专业的职业素养。然而, “随着翻译历史的不断发展, 人们逐渐认识到译者在翻译中无法做到‘绝对忠实’, 译者的主体性是翻译中一个不可避免的因素” (许钧, 2009) 动态的交际场合和口译交际方的不同期待决定了译员在整个交际过程中不只是信息传递的执行者, 而是置身于各交际方中间, 扮演文化协调者 (cultural mediator) 的角色。

译员“文化协调者”的角色主要体现在语言和文化能力, 翻译策略和价值观等方面。口译者除了应具有训练有素的语言文字驾驭能力, 还应该熟知交际双方国家的文化历史, 风俗传统, 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知识。除此之外, 对归化, 异化, 简化, 省略等翻译手段的灵活运用, 在不同外交场合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以满足交际方的不同期待, 也是译者“文化协调者”角色的体现。口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面对不同文化和价值观, 优秀的口译员能够坦然接受两种文化的差异性, 不褒扬一种文化, 也不贬低另一种文化, 在交际过程中不会受到语言形式的桎梏, 关注说话人的真实意图, 积极促进跨文化口译交际活动有效和顺利的进行。

2.2 口译交际客体的文化因素

通常, 词和句子被看成传递意义的主要渠道。但20世纪中期法国释意学派提出, 翻译涉及三个层次, 即词义层次, 句子层次及篇章层次。三个层次可以分别解释为:逐字翻译, 脱离语境和交际环境的句子翻译以及语言知识同认知知识相结合的篇章翻译。释意理论将逐字翻译和句子翻译称为语言对译 (Traduction Linguistique/Linguisic Translation) , 而将篇章层次的翻译称为篇章翻译或翻译 (许钧, 1998) 。在以后的研究中, 人们综合语用学, 篇章分析和篇章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从交际的视角来分析翻译, 主张篇章应该是翻译的意义单位。口译语篇具有一些基本的特性, 其一般通过表层结构如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实现结构上的衔接, 其连贯性则通过借助语义上的关联获得。说话者的态度和交际意图以及听话者的期待决定了口译语篇的功能。因而, 口译语篇的意义是口译交际行为的客体。

我们通常将口译的语篇意义分为:语境意义, 语用意义和语篇内意义。语境意义指语篇生成与被接受的社会、文化、心理和情景背景。口译交际的每一个步骤都置于两种工作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中, 与口译交际情景相关的如时间, 地点, 交际方, 交际策略, 交际意图等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口译的语篇意义。语用意义关注的是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而不是语言表面的含义。语篇内的意义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密切联系。

2.3 口译交际行为的文化规范

Gideon Toury将规范这个概念引入翻译理论。他提出, 规范是在历史, 文化和社会诸层面上建立和形成的传统, 惯例和规则。翻译是具有社会意义的活动。通过研究大量翻译作品, 他试图找出译者们遵循的规范, 这些规范可以用来确定翻译行为的合适程度, 调整限制翻译的因素。在鉴定口译翻译标准方面存在多重性, 以及在不同的社会文化情境中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就是因为口译员的交际行为受控于两种语言和文化的规范系统, 一方面要遵循口译的忠实原则, 另一方面要实现口译的交际目的。

忠实性原则是口译员必须遵守的一个重要职业准则, 也是确保口译质量和有效交流的关键原则。在传递的口译信息中, 包括了关键信息和非关键信息。关键信息包括说话人所要传达的内容, 时间, 事件, 地点及要达到的效果;非关键信息包括传递信息所使用的语言和非语言特点, 表达风格, 身势语等。译员在翻译关键信息时必须保持绝对的忠实, 不能出现误译或漏译现象;对于非关键信息则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采用不同的忠实度。例如:在重要的科技会议中, 由于其对文化的依赖性较弱, 译员可以进行较大程度的语言对译, 因而口译中忠实度较强;在旅游口译中, 由于其对文化的依赖性较强, 译员为了理解的需要进行文化的协调, 对带有文化内涵的词语进行必要的解释和说明, 因而口译中的忠实度较弱。

3 口译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1 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强化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 译者所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 或者说它指的是口译者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判断能力以及对交际过程中文化因素的敏感度 (赵军峰, 1998) 。通过上文对口译的文化特性的阐述, 我们可以认识到跨文化意识的自觉培养有助于口译员减少乃至消除即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从而促使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实现。

对比分析的方法是跨文化研究的主要方法。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前提是对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有深刻的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在口译中对文化词, 国俗词, 古文诗词的翻译, 要求口译员能够准确的理解其意思, 并且在翻译成目的语的同时, 尽量保持原语的风格, 这对口译员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有意识的学习西方文化, 特别是文化负载词, 俗语等的翻译, 不仅能够准确的表词达意, 还能体现口译者的文化素养。每种文化由于地域差异, 生态环境, 经济政治制度, 历史传统, 风土人情, 价值观念, 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不同, 其文化特征也有差别。比如, 在中国文化中, 龙是皇权和正义的象征, 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人们认为龙象征着吉祥, “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对儿女的期望。然而, 在西方文化中, 龙是邪恶的象征, 是魔鬼的化身, 具有贬义。因而, 在翻译“望子成龙”这个成语的时候, 如果直译为:“hope one’s child to be a dragon”势必会引起误解。具有跨文化意识的口译员必须协调这种文化差异, 翻译为:“hope one’s child will have a bright future.”

对比不仅只限于表层的形式对比包括更深层次的内涵对比, 对语言、非语言形式与意义以及言语交际行为的形式和意义都应该进行对比。只有通过对比研究中西文化差异, 才能有针对性地强化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3.2 分析文化障碍, 加强跨文化交际敏感度

各民族文化有其产生的土壤, 发展的历史和群体认同的现状。不同的地理环境, 不同的历史背景决定了不同的文化现状。不同的文化现状意味着不同的风俗习惯, 不同的行为准则。在跨文化交际中, 如果不了解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 有时根本无法准确地解析信息。无法正确的译码, 交际就会出现障碍 (misunderstanding or breakdown of communication) 。

口译员要在练习和现场操作中, 积极分析导致文化障碍的原因, 注重平时的积累, 加强对可能产生的文化障碍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口译员要发挥“文化协调者”的重要作用, 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甚至是语用失误。比如, 在中国文化中, 历来主张尊卑有别, 每个人在交流时要受到各自地位和角色的制约, 否则就是失礼。而英美文化中, 等级和身份观念比较淡薄。人际交流中, 在称呼和交谈的态度上较少受到等级和身份的限制。美国学生在课堂上, 常与老师争论问题, 有些问题提的很尖锐, 美国人认为与老师争辩是正常的。而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中国, 无论是老师和学生都感到不自在。美国人的坦率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有些唐突, 有时甚至是粗鲁。口译员在处理可能导致文化障碍的翻译问题时, 必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 有意识的规避或进行必要的补充或解释。

4 结束语

口译是把一种语言承载的文化通过口头形式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的复杂的文化信息交换过程, 它包括口译主体, 口译客体和口译规范三个重要因素。通过对口译文化特征的阐述, 发现口译过程就是一个双语语言和双语文化交流的过程。因此, 口译员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于口译现场性和即时性的特征, 口译员处理口译交际过程中的文化问题依靠的是平时的积累而产生的自觉自发的行为。只有在具备了双语语言能力和文化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不断的训练和总结才能增强跨文化交际行为的自觉性, 从而保证口译顺利进行, 达到交际双方满意的交际目的。

摘要:口译包括口译主体, 口译客体和口译规范三个重要因素。该文通过对口译文化特征的阐述, 探讨了口译的双语语言和双语文化交流过程, 发现口译员不仅应具备熟练驾驭双语语言的能力, 还应自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明确文化差异, 对文化障碍具有预见性, 增强跨文化交际行为的自觉性。

关键词:口译,文化特征,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R.Daniel Shaw.Transculturation:The Cultural Factor in Trans-lation and Other Communication Tasks[M].Pasadena:WilliamCarey Library, 1996.

[2]Lederer, Marianne.Translation:the Interpretive Approach[M].Translated by Ninon Larche.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 2003

[3]刘和平, 译.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4]白茹雪.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看翻译等值的相对性[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5]柯平.文化差异和语义的非对应[J].中国翻译, 1998.

[6]赵军峰.论口译者的跨文化意识[C]//文化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7]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篇4:口译中的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 口译;身势语,非言语交际

人类交际是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Verbal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的结合,非言语交际是整个交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伯德惠斯特尔(Birdwhistell)曾对同一文化的人在对话中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作了一个量的估计,认为语言交际最多只占整个交际行为中的30%左右。萨莫瓦则更为肯定地说:"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Samover,et,al,1991:155) 而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宾(Albert Mehrabin)曾制定了这样一个公式:传递信息的总效果=7%的语言+38%的声音+55%的表情和动作。此公式证明了身势语在传输信息和社会交际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刘玄恩,1995)从而在口译过程中,身势语信息的正确传递就尤为重要了。因此,本文重点探讨与身体有关的一种非语言交际方式---身势语(body Language)在英汉口译中的作用。

身势语是指在言语交际中伴随话语使用或者独立表意完成信息交流的一种符号式的人体语言。身势语是非言语交际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面部表情、目光接触、手势和身体其他部位的动作。

一、身势语在口译中的作用

在做口译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身势语伴随有声语言同时使用或者身势语代替有声语言独立传达交际信息的情况。因此,口译人员在将双方的口头表达内容得体流利地传达给信息接受者的同时,一定不能忽略原语发言人的无声语言-身势语,这就必须要正确理解和发挥身势语的作用。

1. 对口译效果影响不大的身势语。

这类身势语是指在有声语言表达过程中单纯起到伴随、辅助功能的身势语,即不用借助口译者仍可通过有声语言来正确理解原语发言人所要传达的信息,而身势语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微小,这种身势语一定程度上会对有声语言起到修饰作用,但并不影响译者对发言人表达的整体意思的理解(孟龑)。例如:

面部表情是指通过调动面部肌肉来传达感情或反映信息。面部表情通常能真实地反映人的思想感情。例如:眼睛和嘴巴张大,眉毛上扬表示惊愕;皱起眉头或眯起眼睛表示在深思或极力想解开疑惑;目光涣散表示精力分散等。

手势是指手指、手、手臂的动作。例如;双臂交差在胸前或是设障自卫或是不想听对方的话。就身体其他部位的动作来说:身体略微倾向对方(伴随着微笑、目光接触等)是表示热情和兴趣;身体后仰,表示坦然随便,但有时会显得过于轻慢。

上面列举的身势语的例子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动作,文化差异小,一般不会影响口译者对发言人表达的意思的理解。

2. 对口译效果影响较大的身势语。

这类身势语在有声语言表达的过程中能起到补充、替代、表露或者掩饰内心状态作用。在口译中,这类身势语对保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口译人员应该予以重视。

当某人用力猛击面前的桌面说:"Don't fool me!"时,这里手势的作用是加强了语气;当你拍着队中跑得最快的人的肩说:"就靠你了"时,潜台词可能是:"我们都输了,就靠你赢回来。"这里体态语是对言语的补充;即将离别的人

们默默无语,只用挥手这个动作来表达深情厚意,这时体态语替代言语来传递信息;而当某人惊得大汗淋漓却声称他不紧张,这时他的体态语与言语相悖,或者说否定了言语。此时到底该信哪一个呢?事实上,这时体态语发出的信息很可能盖过言语发出的信息,因为它们相对来说较少受到意识的控制,所以观察者往往更倾向于相信体态语。

二、如何处理口译中的身势语

在口译过程中,译者对身势语处理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 交际的语境。口译中的语境包括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几大基本因素。同样的身势语在不同的语境下会有不同的理解,为了保证信息传达完善准确,口译人员就要对身势语发生所处的语境加以分析,然后对其做出适当的翻译。

例如,耸肩是西方人用得很多的一个身势语,此动作最常表达的意思是:不知道;无所谓,这样吧,马马虎虎。口译者应该根据语境或背景来做不同的处理。北京某公司与美国某公司是生意伙伴。在北京老总招待美国客户游览中国长城时,想问他是否知道"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中国古话,口译人员把这句话翻译给了美国客户后,对方只是耸了一下肩,此时这一常见的身势语应该翻译成那种意思,就需要考虑到交流的背景。对方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多,对这句古话的翻译就应该是"不知道,不太了解"。如果口译者没有考虑语境,而是单凭以往经验,错误地译为"无所谓",那就容易造成交际双方的误解。

2.双方的文化背景。身势语同有声语言一样具有文化传承性。中英文语言环境下身势语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中国与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不同的语言文化、历史文化、地理文化使得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出现了差异,而在用身体表达信息时自然出现了差异。在中英文中由于文化差异,其身势语存在差异,这在以下几个方面都有体现:

姿势:姿势指身体呈现的样子,在中国和英语国家对于姿势有着不同的要求,如英语国家认为吃饭时候两手放在桌边是不雅的行为。

头部动作:在英语国家头部动作相对较丰富,如可以用头部向某一方向转动提示别人过去,这在中国被认为是不够尊重他人的动作。

面部动作:面部动作中文与英文语境中所表达的意义差异较大,甚至可能完全相反。如说话用手遮住嘴在英语国家被理解为说谎话,而在中国完全没有这样的意思。

眼部动作:这主要体现在交流时,眼睛是否看着对方。中文和英文的语言环境对此的要求完全不同。

手和臂的动作:手臂活动范围大、动作灵活,表示内容众多,特别是和手联合在一起,所传达的信息更为丰富,如聋哑人就可以通过手和臂的动作进行手语交流。身势语的核心就是手和臂的动作,但即使英语国家之间、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相应身势语的意义也存在差异,所以在中英文中手和臂的动作所表达信息存在的差异多于相同之处。

腿部动作:腿部由于灵活性不如手臂,所以腿部动作在身势语中比例较少,在英语国家部分腿部动作甚至被认为是一种心理现象的反应,而在中文中却少见这样的解释。

体触行为:体触行为包括握手、拥抱等身体接触的行为和可能导致身体接触的动作,这在英语国家所表达的意义相对中文丰富。

3.双方的个人性格特征。除了上述两点之外,口译人员还应该提前了解发言人的身势语习惯及其个性特征,特别是涉及到为一些重要人物或大众形象做口译时更应该考虑到。身势语具有表露功能,传达不便于用言语表达的语义。

口译与笔译的最大不同就是它的瞬时性。在口译过程中,说话人的语言是稍纵即逝的,它要求口译者在短时间内完成理解、分析和输出三项任务。如果在口译过程中遇到似是而非的身势语,不可以完全按照本国文化的含义对其翻译,而是要在极其短的时间内把它和其国家的文化联系起来,进行转化。这就需要口译者平时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练就敏锐的洞察力。口译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言语因素和非言语因素是在口译中相辅相成的,这就要求口译者对两种因素都要有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Samova, L, et, al: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 Wadsworth,1991.

[2] 刘玄恩,刘永发.实用体态语[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5.

[3] 孟龑,俄语口译过程中的身势语(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2009 年)

[4]胡文仲,毕继万.跨文化非言语交际[M]. 北京: 外国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5] 胡德清.试论体态语的功能[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2) .

【基金项目】

篇5:口译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随着当今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类社会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日益密切,而口译是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交流时必须和必然的手段。口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不仅需要精湛的双语技能,而且也需要丰厚的文化背景知识。本文将从民族习俗、思维模式及文化沉淀等方面浅析口译中的文化差异。引言:口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口译的过程中,口译员不仅要精通不同的语言,还得在不同的文化方面架起沟通的桥梁。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要想顺利的与外国人交流,口译员必须消除语言与文化双方面的障碍。正如王佐良教授所说:“口译员要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因此口译员必须要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一. 口译的定义和类型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口译就是一项以语言为基础的活。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口译的定义。上海外国语大学梅德明认为: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听到(问或读到)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人类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1]中国语言文化大学刘和平教授认为:口译同笔译一样,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而且是不同语言社团重要的交流形式,是两种思维的转换过程。[2]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张文教授对口译的概念进行了较全面的界定。她认为:口译是在人们跨文化、跨语言的交往活动中,为消除语言障碍,由能运用交流各方所使用的语言的人,采取口语表达方式,将一种语言所表述的思想内容以别种语言做出转述的即时翻译过程。

根据时间工作模式,口译被分为交替传译(也称连续口译/传译、即席口译/传译,简称“交传”或“连传”;英文简称CI。讲话人说一段,译员翻译一段,然后循环往复、交替进行。交替传译常用于新闻发布会、外事会见、商务谈判、户外活动等。)和同声传译(又称同步口译、即时传译(港台用语),简称“同传”;英文简称SI。讲话人的“说”与译员的“译”几乎同时进行。同声传译可分为常规会议同传和耳语同传两种)。根据空间工作模式,口译分为现场口译(当事双方和译员同时在场)和远程口译(当事双方和译员不在一地:电话口译、远程视频口译等。)根据活动主题和场合,口译分为会议口译、陪同口译、外交口译、商务口译、媒体口译、社区口译、导游口译、医学口译、法庭/法律口译 和法庭译员等。

二、口译中的文化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谓的文化障碍就是缺乏对对方文化背景的了解。由于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不同,传统习惯以及行为、思维模式各异,所对应言辞的文化内涵迥然不同,而各自又都是按照自己所遵从的文化模式来表达思想和感情。口译是跨文化的桥梁,是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和移植的纽带,译员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应尽力加强和增进不同文化在读者心中的可理解性,使原语与译语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相当,尽量缩短两种语言文化间的距离,消除由于缺乏理解甚至误解造成的障碍,真正让译文成为传播文化的一种媒介。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影响口译的文化差异。1.民族习俗差异

民族习俗差异指的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逐渐形成了包括礼仪、习惯、喜好和禁忌在内的各自的特点。口译员必须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否则就会造成不必要的误解甚至造成语用失误。人们在见面或相遇时都有互致问候或打招呼的习惯,而中西方人们在问候语或招呼语习惯上有着很明显的差异。在汉语里面,“你吃了吗?”、“你要去哪儿呢?”是最常用的问候语。然而,如果直译英美人就难以理解和接受了,他们甚至会认为你是在干涉他们的行动自由。而在英语里,“How are you ?”、“How do you do ?”是最常用的问候语。从简单的问候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日常生活语言的差异。汉语的问候语体现了中国人“民以食为天”的传统思想,而在英语中,“你吃了吗?”、“你要去哪儿呢?”这两句话不能用于问候,更有甚者会导致交际冲突。因为,这两句话在英语中只是一个一般疑问句,需要 Yes 或 No 的回答。在中国,如果回答没有吃饭,问话者不回复“一起去吃饭吧”是很正常的事情,听话者也不会误解为“问话者不想请他吃饭”。如果跟一个西方人如此打招呼,西方人很可能会以为问话者要邀请他吃饭。倘若听话者在听到问话者打完招呼,就无所谓地谈起了与吃饭毫不相干的话题,就会很不理解,甚至会误会:“问我吃饭没,明摆着要请我吃饭嘛,如果不请我吃饭,干吗要问我吃过饭没呢?难道担心我没钱买饭吃吗?”用汉语思维来看打招呼差异,会认为有丝滑稽和无奈。“中国人都是这么打招呼的”这一思维定势就成了阻碍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因素。其实二者本身并没有冲突,只是跨文化交际双方都忽视了交际对象的语言习俗和文化。

2.思维方式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来自不同文化和社会的人与其说是进行语言交流,倒不如说是进行思想交流、文化交流,这一交流同时也反映了交际双方的思维过程。口译虽说是传递某一语言使听者能理解其意,但更重要的是要反映说话者的思维过程,使译文能反映发话者所确指的意思,这就要求口译工作者除了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及流利的语言表达外,还要对其文化及思维方式有所了解,不然口译只能是文字的翻译。世界上各个民族之间相互理解与和睦的关系之所以受到阻碍,不仅是由于语言的复杂多样,更是由于思维模式的差异。中国人和英美人思维方式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中国人偏重综合思维,英美人偏重分析思维。中国人思维上整体优先,偏重综合,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英美人则是部分优先,注重具体事物,偏重分析。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还反映在时间及空间的表达顺序上:中国人是从小到大,英美国家则恰恰相反。填写履历时中国人是从远写到近,英美人则从近写到远。在陈述观点和讨论问题时也反映出两种思维的对立。中国人先解释原因然后在进入主题,英美人则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中国人在开会作报告时,先谈客观、全局再说具体的事情,英美人直接阐述具体的事情。2.2中国人习惯在比较模糊的范围广阔的语言环境下进行言语理解;西方人运用语言比较讲究准确。中国人运用语言满足于“大概”,“模棱两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汉语表达的含糊性与西方人语言使用的准确性给口译的准确性带来了困难。汉语的“我尽量去„”英语的等价词义是:“I will do my best„”这句话汉语本身就很模糊,既有婉言谢绝之意,又有对此事无把握视情况而定,同时还可以指我会去努力完成,万一不成,也有台阶下。而西方人会认为这是一句肯定的回答,表示“我一定会尽量克服困难完成任务。”这种理解的不同正是中、西方思维方式不同的具体表现。3.文化的沉淀差异

文化沉积指的是各民族语言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惯用词语(包括成语、谚语、格言、俚语、俗语、歇后语等)。它们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带有浓厚的色彩。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如果对文化没有相应的认识和了解,将会影响其对语言的深入理解和恰当运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儒释道的精深教义与思想至今还在对国人发生着巨大的影响,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在言谈之中都会引用到很多的成语和格言。而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的欧美国家所使用的英语,深深浸透着宗教文化的影响,包含着纷繁的宗教文化的因素。《钦定圣经译本》在广泛流传中形成了大量的习语、格言和典故。在欧美人的演讲中经常会听到他们引经据典,内容广泛。作为口译员,如果不对两种文化有很深的了

解,就无法准确分析和传递其中的信息。

但文化沉积绝不仅限于此,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每天都在产生大量的新观念,新词汇,不断地添加到已有的词汇中。作为口译员,应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极大的敏感性和求知欲,这样在口译中才会译得清楚,译得明白。例如在第78界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主持人Jon Stewart的幽默风趣打动了在场的每个人他在开场白时“…and right now around the world we are being watched by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people nearly half of whom are in the process of being adopted by Angelina Jolie.(现在全世界有上千万的人在看我们的节目,其中有一半人在等着被Angelina Jolie收养。)场内观众笑翻了天,可中国观众却莫名其妙,因为大多数中国人不知道Angelina Jolie作为娱乐界的名人和联合国亲善大使,收养了三个外国孩子,美国媒体对她的每一次收养都进行热门报道,并称她激励了国际收养的行动。口译员如果有时间可以做补充说明,让中国观众更明白其中的含义。

而现代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就更不胜枚举了。如“三个代表”、“三讲教育”、“五点一线”和““四个坚持”等等,在这些词汇刚刚传达给西方人时,口译员必须要对其内涵加以解释,直到外国人已经很熟悉这些词的含义为止。

三、结语

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曾讲过:学习掌握一门外语,在较好的语言环境下,大约需要5年的努力;透彻理解一种文化,则需要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无疑对口译者提出一个严峻的挑战。然而困难在此,希望也在此。因为翻译者担当着文化传播者的重要任务,所以“翻译者本身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口译的一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提高需要不断的学习,更需要实践再实践。译员通过跨文化的学习,培养跨文化意识,可以有效减少和控制口译交际中的口译失误现象,圆满地完成口译任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愿所有的口译工作者都能以文化传播为己任,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做出应有的贡献。参考文献:

[1]陈健民.《语言文化社会新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2]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4

篇6:口译中的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交际-体姿语

本文以非言语交际中的体姿语作为切人点,简要论述了其五个方面一手势、头部动作、臂部动作、身体动作和腿部动作在跨文化交际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说明了学习和了解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作 者:杨燕 步国峥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外语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471022刊 名:科技资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34)分类号:HO关键词:非言语交际 体姿语 手势

篇7:口译中的跨文化交际

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

从对非语言交际的种类及其功能的`分析.探讨研究非语言因素在交际和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是非常重要的.甚至会阻碍交际的顺利进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掌握必要的非语言交际信息是必要的.

作 者:王彦清 WangYanqing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00刊 名: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1(6)分类号:H0-05关键词:非语言交际 跨文化交际

篇8:跨文化交际对口译的影响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口译,言语交际,非言语交际,跨文化障碍

一、口译

翻译分为两大类: 笔译和口译。口译是一种通过听取和解析来源语所表达的信息, 随即将其转变为目标语语言符号, 进而达到传递信息的言语交际活动。口译可以分为很多种, 其中即席翻译 ( 交替传译) 和同声传译是最普遍的两种。

交替传译是一种单向的口译形式。在交替传译中, 译员要等待说话者完成源语言信息表达以后, 才能将其译成目标语。源语言内容的长度也由几秒到几分钟不等, 这样的翻译形式要求译员等说话者表述完, 才可以开始翻译, 因此译员有时间对需要翻译的内容 ( 即源语言内容) 进行判断、分析及整理, 然后准确流利地用目标语言表述。同声传译是一种比较新的口译形式。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 美国人就发明了一件同步传输的机器, 这种机器上有一个听筒, 接收源信息, 还有一个话筒, 传递目标信息。在纽伦堡审判二战战犯的法庭上, 同声传译节省了大量时间, 从那时起人们开始注意这种翻译形式, 直到1945年国际联盟大会上, 同声传译开始大展拳脚。

作为一种特殊的口头社交形式, 口译与一般的翻译形式有四点不同。首先是即时性。在口译过程中, 译员们通常是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将源语言转换为目标语言。由于时间紧迫, 译员们遇到困难时, 他们没有时间从周围获取帮助, 因此, 即时性对译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次是综合性。口译的内容十分广泛, 从政治到商贸, 从旅游到科技, 从军事到文化, 而且受说话者所从事的职业、所处社会阶层差异的影响, 话语中通常会夹杂符合他们自身职业特点的术语或口头语。第三点是超出语言范畴的海量信息。日常生活的对话中, 听者不仅注意说话者的言语, 还要观察其他方面, 比如说话者的面部表情、话语的重音、肢体语言等。最后是高压力。口译是一份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在一些国际会议或外交会谈的正式场合, 严肃压抑的气氛会给译员的心理带来极大压力, 这样的紧张情绪影响译员的发挥。

二、口译与跨文化交际

口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早期, 直到20世纪初口译才成为一个正式职业。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是官方有记载的最早的交替传译, 这也是第一次在会议中使用现代口译技术。这次会议使人们意识到口译的重要性, 也使口译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职业。随后, 从1945年到1946年, 在纽伦堡审判二战战犯的法庭上, 同声传译第一次被采用。同西方相比, 中国对口译的研究起步较晚, 新中国成立后才召集了一大批口笔译学者。最早的关于口译的论文是1958年发表的, 直到1978年才有第二篇论文。20世纪70年代, 随着中国重返联合国舞台, 中国的同声传译也开始发展起来。直到90年代, 中国的口译研究开始增多, 学术著作也开始涌现。

口译是为了互换信息, 通过口说的形式将一种语言快速而准确地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交际行为。总的来说, 口译是在一定时间内从源语言中提取要表达的精髓, 再用目标语表达的口、脑并用的过程。

三、口译过程中的跨文化障碍

口译中的跨文化交际, 由于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混合使用, 有时会在交际双方中间形成误解甚至是障碍。造成口译中跨文化障碍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五个方面。

第一是思维方式。由于对世界的实践方式和认知方式的不同, 不同的人必然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这影响人们的观念、价值观及处理问题的方式, 因此跨文化交际通常受思维方式的限制。

第二是地理和自然环境。不同的地理及自然环境造成不同的文化。中国的古文明可以追溯到长江、黄河流域。黄河谷地, 作为中国文明的主要发祥地, 由于其天然的优势, 也是古代农业的发祥地。地理环境深深地影响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语言, 因此在汉语中有特别多的和土地相关的谚语。“瑞雪兆丰年”,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吃饭勿忘种田人”, “土生土长”等。同中国比起来, 西方国家要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这里也是英语的发源地之一。在古希腊, 优良的港口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激起了希腊人民航海远行进行贸易的壮志雄心。如此的地理位置, 对国家语言的影响不言而喻。因此, 英语中许多表达都和水、船等有关。“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 挥金如土) ”, “takethe sea ( 择业) ”, “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 勉强凑合过日子) ”, “when one's ship comes home ( 当某人发财致富时) ”, “plain sailing ( 一帆风顺) ”。总而言之, 地理和自然环境影响着语言本身, 因此, 译员在翻译过程中应多注意语言的文化内涵。

第三是宗教, 宗教是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它涉及民族宗教信仰和思想意识形态, 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影响文化的形成。在中国, 儒家、道教和佛教是三个最主要的思想派别, 它们的思想已经植入寻常百姓的大脑里。中国的社会价值体系和政治价值体系构建的基础就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影响着中国人对待生活的态度, 生活方式的选择以及社会价值的评判, 并且还为中国的政治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大的背景。大多数英语国家的人信奉基督教。早在200多年前基督教就被西方所接受, 并在中世纪成为了英国的国教。随着英语版的圣经出现和宗教改革, 使得上帝和普通民众的“关系”越来越亲密, 也就造就了一大批与宗教有关的英语表达。例如,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 自助者天助之) ”等等。

第四是文化价值。人不仅是文化价值的需求者, 也是文化价值的承载者。不管是人的文化需要, 还是满足这种需要的文化产品, 都只能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人们创造文化需要和文化产品的能力, 本身也是文化价值, 而且是最本质的文化价值。

最后是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霍尔从交际与感知的角度提出了一种研究文化的有效方式, 即文化具有语境性, 并将语境分为高语境和低语境。霍尔认为高语境的传播, 绝大部分信息或存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 而极少数则处在被传递的编码信息中; 低语境传播正好相反, 即将大量的信息置于清晰的编码中。东方社会很多都是“高语境”社会。高语境文化里人们的沟通只有很少的信息经过编码后被清晰传递出来, 成员更喜欢使用间接含蓄的方式交流, 比如肢体语言、空间的利用, 甚至是沉默不语等。在低语境文化里, 人们进行明确的言语沟通, 成员更喜欢使用直接明确的方式交流, 大部分要表达的含义都在话语中体现, 只有很少的一部分隐藏在语境中。来自高语境文化的人往往认为低语境文化的人太直接, 说话缺少感情; 而低语境文化的人则觉得高语境文化的人不够坦率, 说话迂回。因此, 口译员们需要了解各式各样的文化, 这样才能了解两个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交际时可能会出现的误会, 从而避免错误, 提高口译质量。

跨文化交际是一个交际双方听与说的互动过程。虽然所有的行为动作对于信息接受者来说都可能有含义, 但语言仍然是最直接的交流方式。语言交际和文化是紧密联系的, 一方面,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在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 语言受文化影响的同时也体现着文化的方方面面, 反之来影响文化。人们日常交际中的语言都是日常生活体验的总结, 他们使用的话语也反映了他们的态度、信仰、观点。语言其实是一系列具有文化价值的符号, 说者努力地让别人理解自己, 而其他人则通过使用自己的语言做到这一点, 他们将所使用的语言视作社会认同他们的一个媒介。当说话者觉察到有与其所在的社会群体不符的语言时, 这样的语言通常会被整个群体及所处的文化所摒弃。文化影响着非语言交际活动, 反过来非语言交际活动也影响着文化。

四、结语

口译作为一种特殊的翻译形式不仅涵盖了两种语言间的相互转换, 还包括文化信息的传递。口译中跨文化交际障碍层出不穷, 进行口译过程中, 译员一方面会遇到许多言语交际的跨文化障碍, 这些障碍会严重影响口译交际质量; 另一方面, 也要重视非言语交际的影响, 口译毕竟是种面对面的交际行为。本文通过分析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的跨文化障碍, 提醒译员们注重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提高跨文化交际中口译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2]蒋凤霞, 蒋继春.口译中的文化因素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 .

[3]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4]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5]穆雷.口译教学──方兴未艾的事业[J].中国科技翻译, 1999, (2) .

[6]潘能.英语口译——理论, 技巧与实践[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4.

[7]王绍祥.口译应变策略[J].中国科技翻译, 2004, (1) .

[8]张薇薇.论译员会议前的口译准备工作[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6, (4) .

[9]张文.论口译面对的文化差异问题[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8, (3) .

[10]张忻波.口译与跨文化交际[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4, (3) .

[11]Pochhacker Franz.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 2004.

上一篇:青春属于我们为题目的作文下一篇:初中生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