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

2024-05-11

我国将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精选7篇)

篇1:我国将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

新华社北京11月12日电 根据中国政府网12日公布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意见的通知,我国将通过年检、预警、信息通报公告以及责任追究等途径,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

日前,教育部、发展改革委、公安部、监察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审计署、安全监管总局、地震局、气象局等部门联合提出意见,拟针对全国城镇和农村、公立和民办、教育系统和非教育系统的所有中小学(含幼儿园)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

意见指出,建立校舍安全年检制度。对城乡各级各类中小学现有校舍每半年要组织一次安全隐患排查。校舍排查鉴定结果要及时录入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以便查询。完善校舍安全预警机制。地方各级政府要将校舍安全纳入当地防灾减灾总体规划,对本行政区域内中小学校舍灾害风险进行综合评估,指导学校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并组织师生开展应急演练。

意见要求每年定期向社会发布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信息公告。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影响安全使用的校舍,要及时发布安全预警。优先考虑将部分有条件的中小学建成应急避难场所。

意见强调要健全校舍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对发生因校舍倒塌或其他因防范不力造成安全事故导致师生伤亡的地区,要依法追究当地政府主要负责人责任。如因校舍选址不当或建筑质量问题导致垮塌的,评估鉴定、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负责人要依法承担责任。对挤占、挪用、克扣、截留、套取长效机制专项资金、违规乱收费或玩忽职守影响校舍安全的,要依法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意见也对校舍安全隐患排除及项目管理等提出相应要求。并提出“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政府及其部门对中小学校舍建设的捐赠支出,按照相关税收政策规定予以税前扣除”。

篇2:我国将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

校舍安全直接关系师生生命安全,社会关注度高、影响面广。保障校舍安全,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国家防灾减灾总体部署的必然要求,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提高我区校舍防震减灾能力,实现城乡校舍安全达标,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建立XX区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以下简称长效机制)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覆盖范围和总体要求

(一)覆盖范围。

覆盖范围为我区城镇和农村、公立和民办、教育系统和非教育系统的所有中小学(含幼儿园和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下同)。校舍是指中小学占有、使用的各类教育教学及辅助用房,主要包括教学用房、教学辅助用房、学生生活用房、校内教师周转房、行政办公用房、厕所、围墙、校门以及其他附属用房等。重点为教学及辅助用房、学生宿舍、图书馆、阅览室、食堂等学生活动密集场所。

(二)总体要求。

综合考虑城镇化发展、人口变化等因素,紧密结合教育事业发展、防灾减灾、校园建设等规划和中小学教育建设专项工程,统筹实施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坚持建管并重,通过维修、加固、重建、改扩建等多种形式,逐步使所有校舍满足国家规定的建设标准、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和国家综合防灾要求,同时加强对校舍的日常管理和定期维护。加强对中小学校舍规划布局、安全排查、施工建设、使用维护、信息公告、责任追究等各环节的管理,建立健全符合我区实际情况的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制度体系。

二、主要内容

(三)建立校舍安全年检制度。

年检制度包括安全隐患排查、必要的可靠性鉴定或抗震鉴定。校舍安全隐患排查由学校负责,每半年组织一次,原则上在每学期开学前完成。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影响校舍安全的,要在复课前完成安全隐患排查。经排查后需要鉴定的校舍,视不同情况进行可靠性或抗震等级鉴定。对安全排查发现的安全问题、无法判定其危险程度的,突发自然灾害及其他原因造成安全隐患的,设计使用年限剩余不足5年的校舍,每年进行一次可靠性鉴定;对经过大修或加固的,一般校舍经鉴定后改变用途作为重点设防类校舍使用的,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的,每5年进行一次可靠性鉴定。可靠性鉴定由学校委托有资质的建筑设计或房屋鉴定单位及时进行。对国家颁布新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或所在区域抗震设防要求提高的,达到或超过设计使用年限仍需继续使用的,可靠性鉴定无法满足要求、需进一步鉴定的校舍,及时进行抗震鉴定。抗震鉴定由学校向区教育局提出申请,由区教育局负责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及时进行。教育局要督促各校组织力量,与属地镇街(园区)及时沟通,把校舍排查鉴定结果录入《XX市房屋信息采集系统》,以便查询和管理。

(四)完善校舍安全隐患排除机制。

对经排查鉴定存在安全隐患、影响安全使用的校舍,要及时进行维修改造,排除隐患。维修改造一般包括日常维修、大修改造、抗震加固或拆除重建。日常维修由学校负责,主要包括屋面、梁柱、墙体、楼地面、地下室、水电安装、栏杆扶手、消防设备、防雷设施和门窗玻璃等附属设施的维修及改造;大修改造由学校负责,学校依据鉴定结论,编制大修改造计划和预算,报教育局审核,在落实改造资金后,按照相关基建程序实施;抗震加固或拆除重建由学校向教育局申报,教育局依据抗震鉴定结论,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加固或拆除重建方案和图纸设计,按照项目管理要求组织实施。

学校每年做工程项目预算时,同步拟订维修改造计划和经费筹集方案,以书面形式向教育局提出项目申请。区教育局会同财政、发改委、住建局、自规局、地震、水利、气象等部门核实维修改造的必要性和工程量,估算维修资金,研究资金来源,区别轻重缓急,统筹安排校舍维修改造项目,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对地质、洪涝等不可抗拒灾害造成突发性校舍安全隐患或校舍损毁的,要及时报区政府安排应急资金,经同意后组织实施。优先考虑将部分有条件的中小学建成应急避难场所。

(五)严格校舍安全项目管理制度。

中小学校舍维修、加固、重建、改扩建项目,必须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必须严格实行统一规划、立项,统一勘探、设计,统一招标、监理,统一资金管理,统一验收和决算审计;必须严格落实项目管理三人小组制度,由教育局分片包干责任人、项目学校领导、学校质量安全监管员组成三人小组,对工程施工各环节实施全程监督。项目勘察、设计、施工和工程监理单位必须具有相应资质,严格执行国家质量安全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项目竣工后,应由建设单位按规定组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及项目学校进行竣工验收并备案。

(六)完善校舍安全预警机制。

建立以区教育局牵头,公安、应急管理、自然资源、水利、地震、气象等部门参与的联动机制,指导学校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经常性组织师生开展应急演练;及时向学校发出灾害预警信息,妥善做好师生应急避险和转移安置;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影响安全使用的校舍,要及时发布安全预警。

(七)建立校舍安全信息通报公告制度。

区教育局建立相应的信息通报和公告制度,依托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以校为单位,根据校舍年检结果,如实填报每一所学校的基本信息、每一栋建筑的详细信息以及开展校舍安全年检、实施校舍维修改造等相关信息,公告内容要具体到每一所学校、每一栋建筑。

三、工作要求和保障措施

(八)加强组织领导。

区教育局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办公室、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科、基础教育科、学前教育科、社会教育科、督导科、装备发展中心、会计结算中心负责人为成员的校舍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对因防范不力造成校舍安全事故的学校要严格责任追究,对造成师生伤亡的,要依法追究主要责任人责任。

(九)保障资金投入。

将保障中小学校舍安全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统筹校舍建设项目。要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管,对挤占、挪用长效机制专项资金或玩忽职守影响校舍安全的,要依法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民办中小学(幼儿园、校外培训机构)所需资金由投资方落实,教育局给予支持指导并加强监管。鼓励社会各界捐资捐物支持中小学校舍安全建设。

(十)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

区教育局做好与属地镇街(园区)的对接工作,及时督促学校更新《XX市房屋信息采集系统》数据,加强维护,完善功能,充分发挥信息管理系统在年检、预警、信息发布、隐患排除、责任追究等方面的作用,切实提高校舍安全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十一)加强监督检查。

把中小学校舍安全工作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健全经常自查的监督检查机制。区教育局设置监督举报电话和公众意见箱,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篇3:我国将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

一、充分认识建立长效机制的重要意义

校舍安全直接关系师生生命安全,社会关注度高、影响面广。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校舍安全工作,新世纪以来,先后部署实施了一系列校舍建设工程,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特别是从2009年起,部署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在各级各类城乡中小学开展校舍抗震加固和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建设,校舍安全隐患大幅减少,安全状况进一步改善。但我国中小学的学生规模大、农村学校多、基础条件差,保障校舍安全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建立长效机制,为提高中小学校舍安全管理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提供制度保障,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国家防灾减灾总体部署的必然要求,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内容。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按照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把保障校舍安全的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二、覆盖范围和总体要求

(一)覆盖范围。全国城镇和农村、公立和民辦、教育系统和非教育系统的所有中小学(含幼儿园)。

(二)总体要求。明确和落实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责任,综合考虑城镇化发展、人口变化等因素,紧密结合教育事业发展、防灾减灾、校园建设等规划和各类教育建设专项工程,统筹实施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坚持建管并重,通过维修、加固、重建、改扩建等多种形式,逐步使所有校舍满足国家规定的建设标准、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和国家综合防灾要求,同时加强对校舍的日常管理和定期维护。加强对中小学校舍规划布局、安全排查、施工建设、使用维护、信息公告、责任追究等各环节的管理,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制度体系。

三、长效机制的主要内容

(一)建立校舍安全年检制度。对城乡各级各类中小学现有校舍每半年要组织一次安全隐患排查。经排查后需要鉴定的,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委托有资质的专业机构及时进行相关鉴定。对未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或达到设计使用年限仍需继续使用的校舍,每年进行一次鉴定;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的,每5年进行一次鉴定。校舍排查鉴定结果要及时录入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以便查询。

(二)完善校舍安全预警机制。地方各级政府要将校舍安全纳入当地防灾减灾总体规划,对本行政区域内中小学校舍灾害风险进行综合评估,指导学校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并组织师生开展应急演练。地方各级教育、公安、国土资源、水利、地震、气象等部门要建立联动机制,及时向学校发出灾害预警信息,妥善做好师生应急避险和转移安置;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影响安全使用的校舍,要及时发布安全预警。

(三)建立校舍安全信息通报公告制度。教育部会同统计局、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公安部等部门对全国中小学校舍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向各省级政府通报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信息,并每年定期向社会发布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信息公告。地方各级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信息通报和公告制度。

(四)完善校舍安全隐患排除机制。对经鉴定存在安全隐患、影响安全使用的校舍要及时排除隐患,由省级政府综合考虑行政区域内各市、县面临自然灾害的危险程度以及校舍状况等因素,区分轻重缓急制定相应的年度实施计划;县级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分类分步组织实施。优先考虑将部分有条件的中小学建成应急避难场所。

(五)严格校舍安全项目管理制度。中小学校舍维修、加固、重建、改扩建项目,必须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项目勘察、设计、施工和工程监理单位必须具有相应资质,严格执行国家质量安全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项目竣工后,应由建设单位按规定组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及项目学校进行竣工验收并备案。位于洪泛区、蓄滞洪区、山区高原等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学校,其防险自保设施应通过水利、国土资源等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否则不得交付使用。

(六)健全校舍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对发生因校舍倒塌或其他因防范不力造成安全事故导致师生伤亡的地区,要依法追究当地政府主要负责人责任。如因校舍选址不当或建筑质量问题导致垮塌的,评估鉴定、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负责人要依法承担责任。对挤占、挪用、克扣、截留、套取长效机制专项资金、违规乱收费或玩忽职守影响校舍安全的,要依法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四、工作要求和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地方政府是保障中小学校舍安全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负责人具体负责。建立长效机制由省级政府统筹组织、市级政府协调指导、县级政府组织实施。教育、发展改革、公安、监察、财政、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水利、审计、安全监管、地震、气象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协调,密切配合。

(二)合理分担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将保障中小学校舍安全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统筹各类校舍建设项目,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保障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安全资金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省级政府负责统筹落实地方资金,制定省、市、县三级政府具体分担办法。中央财政通过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东部地区给予适当奖补。其他教育阶段保障校舍安全资金由地方及其他渠道安排。民办、外资和企(事)业办中小学所需资金由投资方和本单位负责落实,当地政府给予支持指导并监管。建立长效机制的资金实行分账核算,专款专用,资金支付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三)落实扶持鼓励政策。校舍建设项目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应予以免收;涉及的经营服务性收费,在服务双方协商基础上可适当予以减收或免收。鼓励社会各界捐资捐物支持中小学校舍建设。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政府及其部门对中小学校舍建设的捐赠支出,按照相关税收政策规定予以税前扣除。

(四)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是提高校舍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和技术支撑,各地要及时更新数据,加强维护,完善功能,充分发挥信息管理系统在年检、预警、信息发布、隐患排除、责任追究等方面的作用,切实提高校舍安全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五)加强监督检查。中小学校舍安全工作实行国家重点督查、省市定期巡查、县级经常自查的监督检查机制。地方政府要把中小学校舍安全工作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每年向同级人大、政协报告、通报工作情况,接受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设置监督举报电话和公众意见箱,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篇4:我国将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

自开展“打四黑除四害”专项行动以来,食品安全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刚刚破获的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特大案件更是大快人心。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不是仅仅依靠几次专项行动就可以解决的,更需要建立保障食品安全长效机制。

建立保障食品安全长效机制需要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各级部门首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明确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人民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同时,还要从制度上引起各级部门的重视,推动食品安全一把手负责制,把食品安全列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保障工作落实。

建立保障食品安全长效机制需要以法律的完善为保障。长期以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法律对于此类情况的处罚过轻,违反犯罪成本过低使得违反犯罪份子无所顾忌。因此可借鉴“酒驾入刑”的经验,对于相关违法犯罪行为以重罚、重处,并且还要加大监管力度,使严查严检食品安全成为常态工作,让违法犯罪者无力作案,无胆作案。

建立保障食品安全长效机制要以建立诚信档案机制为重要举措。公安、工商、质检等部门与超市、商店、农贸市场等销售部门明确其进货渠道和从事生产运输产品的单位、个人信息,一经发现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立刻将相关人员和单位记入诚信档案,对于诚信档案记录在案的单位和个人一律禁止从事食品相关工作,使其一步失信、寸步难行!

篇5:建立中小学安全长效机制

2010年,从3月23日福建南平市实验小学发生凶杀案到5月12日陕西省南郑县圣水镇林场村幼儿园血案,短短50天内,全国范围内先后发生了6起针对学校未成年人的恶性袭击事件。校园安全管理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关注,每一起校园血案都刺痛了国人的神经。3月31日,中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大声疾呼:学生生命不保,何谈教育?

目前,我国城乡有45万多所中小学校、9万个左右农村教学点,有2.1亿中小学生。教育界人士指出,范围广、人数多、年龄低、周边环境复杂等,导致中小学校园内外潜藏安全隐患。出入学校的交通混乱,部分公路边学校警示牌、斑马线、红绿灯、减速带还不完善。校园安全问题是我们永远都不能忽视的主题,学校应建长效机制。多起校园血案一次次提醒我们,保障校园安全,必须建立一个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长效安全机制。

几点建议

一.落实学校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学校安全工作长效机制。校园安全问题不只是教育部门的问题,它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校园安全防范应该依靠全社会的力量,仅仅依靠教育部门和学校是不行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就是要各级政府负起统筹协调的职责。建议由分管安全工作的政府领导担任当地学校安全领导小组组长,切实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的要求,定期举行联席会议,召集与学校安全工作有关的各相关

职能部门,共同协调解决学校或者教育系统内部难以处理的安全隐患。

二.加强学校安全法制建设,加大执法监督力度。目前虽然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中有关于校园安全方面的条款,但是都比较笼统、宏观,特别是在校园安全管理的全局问题如安全管理的责任、管理机构的设置和权力等方面,仍无明规。为此,建议全国人大尽早制定《学校安全法》,对现行法律和行政规章进行必要的梳理,特别是要理清政府各个部门、学校和家长的法定责任,避免把所有责任都压到学校身上。其次,要加大执法监督力度,特别是要加大责任追究制度的落实,以确保各个相关部门切实承担起各自相应的职责,依法保障学生的安全和健康。

三.增加安全保障的经费投入,提高学校人防、物防和技防的水平。近几年,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学校安全的投入。建议政府要把对学校的安全保障经费纳入常规的教育财政预算,确保学校有足够的资金来聘请保安以及配置和维护必要的安全防护装备,提高学校人防、物防和技防的水平。

四.加大安全教育资源的开发力度,重视对中小学教师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教育效果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为学生提供符合其认知特点和喜好的安全教育资源,例如图文并茂的安全教育读本、形象直观的音像资料等;二是提高教师的安全教育水平。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应重视对教师的培训,把安全教育纳入到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中,规定一定的课时,保证培训时间和质量,确保教师掌握系统的安全教育知识和技能,以此来有效改善学校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不能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状况。.建立中小学安全长效机制,学校应该成为这个安全机制的主动者。第一,领导重视,亲力亲为。学校领导不仅要重视校园安全,还应亲

自抓校园安全的建设,切实保障安全教育有效性,增强应急处置能力,确保有足够的资金配置和维护必要的安全防护装备,提高学校人防、物防和技防的水平。还要做好矛盾纠纷的排查,定期排查师生及同学之间的矛盾。积极开展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的集中整治行动,消除安全隐患。第二,加强学校内外部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外来人员准入登记制度。加强门卫,禁止无关人员随便入校,全天候守护校园安静、安全。学校可组织教师护校队提前上班,配合治安民警、门卫做好学生上下学的人流疏导、安全防范工作。也可以利用家长志愿者组织家长护校队,协助公安、学校建立立体的防护网,力保学生校门外安全。

第三,开展校园安全创建工作,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学校要把预防恐怖犯罪作为学生的必修课,教育学生提高警惕,增强自我防范、自我保护意识,教会学生掌握必须的预防知识、逃生手段和逃生常识,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

篇6:我国将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

答:2013年11月7日,教育部、发改委、公安部、地震局等12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进一步提高全国中小学校舍防震减灾能力,实现城乡中小学校舍安全达标。《意见》覆盖全国城镇和农村、公立和民办、教育系统和非教育系统的所有中小学(含幼儿园)。

问:《意见》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答:总体要求是:明确和落实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责任,综合考虑城镇化发展、人口变化等因素,紧密结合教育事业发展、防灾减灾、校园建设等规划和各类教育建设专项工程,统筹实施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坚持建管并重,通过维修、加固、重建、改扩建等多种形式,逐步使所有校舍满足国家规定的建设标准、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和国家综合防灾要求,同时加强对校舍的日常管理和定期维护;加强对中小学校舍规划布局、安全排查、施工建设、使用维护、信息公告、责任追究等各环节的管理,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制度体系。

问:如何建立校舍安全年检制度?如何完善校舍安全预警机制?

答:在建立校舍安全年检制度方面,《意见》指出,对城乡各级各类中小学现有校舍每半年要组织一次安全隐患排查。经排查后需要鉴定的,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委托有资质的专业机构及时进行相关鉴定。对未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或达到设计使用年限仍需继续使用的校舍,每年进行一次鉴定;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的,每5年进行一次鉴定。校舍排查鉴定结果要及时录入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以便查询。

在完善校舍安全预警机制方面,《意见》指出,地方各级政府要将校舍安全纳入当地防灾减灾总体规划,对本行政区域内中小学校舍灾害风险进行综合评估,指导学校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并组织师生开展应急演练。地方各级教育、公安、国土资源、水利、地震、气象等部门要建立联动机制,及时向学校发出灾害预警信息,妥善做好师生应急避险和转移安置;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影响安全使用的校舍,要及时发布安全预警。

问:在建立校舍安全信息通报公告制度和完善校舍安全隐患排除机制方面,《意见》出台了哪些规定?

答:《意见》规定:(1)教育部将会同统计局、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公安部等部门对全国中小学校舍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向各省级政府通报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信息,并每年定期向社会发布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信息公告。地方各级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信息通报和公告制度。(2)对经鉴定存在安全隐患、影响安全使用的校舍,要求及时排除隐患,由省级政府综合考虑行政区域内各市、县面临自然灾害的危险程度以及校舍状况等因素,区分轻重缓急制定相应的年度实施计划;县级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分类分步组织实施。优先考虑将部分有条件的中小学建成应急避难场所。

问:如何加强校舍建设项目管理?如何健全校舍安全责任追究制度?

答:《意见》要求严格校舍安全项目管理制度。中小学校舍维修、加固、重建、改扩建项目,必须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项目勘察、设计、施工和工程监理单位必须具有相应资质,严格执行国家质量安全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项目竣工后,应由建设单位按规定组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及项目学校进行竣工验收并备案。位于洪泛区、蓄滞洪区、山区高原等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学校,其防险自保设施应通过水利、国土资源等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否则不得交付使用。

对发生因校舍倒塌或其他因防范不力造成安全事故导致师生伤亡的地区,要依法追究当地政府主要负责人责任。如因校舍选址不当或建筑质量问题导致垮塌的,评估鉴定、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负责人要依法承担责任。对挤占、挪用、克扣、截留、套取长效机制专项资金、违规乱收费或玩忽职守影响校舍安全的,要依法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问:如何确保各项校舍安全工作要求和保障措施落实到位?

答:《意见》指导各地加强组织领导,合理分担资金投入,落实扶持鼓励政策,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监督检查,加大安全教育和宣传力度,以确保各项校舍安全工作要求和保障措施落实到位。

篇7:我国将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

一、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认清形势,提高认识是前提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来不得半点松懈和马虎,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越来越重视安全环保工作,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了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的方针和一系列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曾经强调指出,“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集团公司和油田领导也非常重视安全工作,多次强调,我们既是国有骨干企业,又身处高危行业,必须不断增强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保障能力,努力实现安全发展、科学发展。必须根据我们自身特点,从建立健全制度和机制入手,逐步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体系,实现本质安全。

二、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切合实际,完善制度是基础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严格落实安全环保责任制,深化HSE管理体系运行,强化“三基”工作,努力实现本质安全,要继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标准规范,下大力气抓好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加快实现由“人管人、人盯人”向“制度管人”的转变。

尽快制定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员工操作行为,是加强安全工作的基础。结合实际,从基层班子建设、队伍建设、文化建设、环境建设、设备管理、安全管理、员工培训、基础资料、施工现场标准化等基础工作入手,进一步制定、完善管理流程和工作标准,对制度、标准的执行与落实加强检查,建立起严格的考核讲评机制。

三、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强化执行,严格落实是关键

在安全生产方面,必须严字当头,严格管理,努力做到安全责任到位、制度执行严格、基本功训练实用、处理问题要准确、隐患治理彻底。

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强化全员责任意识。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好各级领导干部的安全责任,加大主要领导尽职尽责考核力度,并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安全意识。基层员工是各项施工作业的直接操作者,要将安全责任主体下移,进一步细化岗位责任制,明确每一个岗位的安全责任。

加强员工业务技能培训,提高业务素质。认真调研和分析当前职工培训需求状况、培训模式利弊,结合行业特点和工作需要,确定培训方向和目标,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

强化隐患治理,从源头上消除隐患。充分认识隐患的危害,把整改、治理安全隐患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尽最大努力满足资金需求。对项目按照“四定”要求,全程跟踪实施进度,确保治理效果和质量,逐步实现由“被动防范”向“源头治理”的转变。

深化HSE管理体系的运行和评价,全面提升HSE管理水平。在HSE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需要防止体系与日常安全环保管理工作的脱节,防止出现“两张皮”现象。应该通过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使每一名员工都能充分认识到行为安全的重要性,都能熟知本岗位存在的危害因素、危害程度,认清违反HSE体系要求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熟练掌握操作规程和应急措施。

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逐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提高应对安全环保、自然灾害等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在建立应急救援体系、编制完成应急预案的基础上,做好各级预案的审核和备案工作,提高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应急预案的演练达到检验预案、磨合机制、锻炼队伍的目的。

四、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严格问责,考核到位是保障

只有坚持事故处理“四不放过”,才能真正做到事故原因水落石出,事故处理有切肤之痛,事故教训刻骨铭心,事故整改举一反三,才能真正防止事故的重复发生。国务院令下发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从法律上明确了强化落实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表明了党和政府加强安全管理,加大安全责任追究力度的态度和决心。对我们来说,必须坚持“四不放过”原则,严格事故处理,坚决克服事故处理过程中的好人主义。严格按照事故调查处理的程序和制度,认真进行事故调查处理。以科学求实的态度,认真分析事故原因,深刻吸取事故教训。根据自身安全生产形势,特别要消除“大隐患没有,小违章不断”现状,加大隐性隐患和“低老坏”现象、重复性违章处理力度,实现本质安全。引导干部职工树立“以遵章守规为荣,以违章蛮干为耻”的观念,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建立安全生产“曝光栏”,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及时进行曝光。加大考核力度,使各单位和岗位职工自觉去整改隐患,主动摒弃“低老坏”作风。

上一篇:中国新旧文化思维方式的反差下一篇:《史记》故事读后感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