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2024-05-19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精选8篇)

篇1: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建立班组管理的长效机制

长效机制,即能长期保证班组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班组长只有在长效机制上下功夫,才能逐渐建立和完善班组管理体制。因此,班组就必须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长效机制,使其不断的发挥作用。

长效机制,我们也可以将其分开说,长效机制中的“长效”两个字,是指某种事物能长期有效,它起着强调的作用,而机制是指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有效的、较为固定的一种方法。长效机制是班组和班组成员在执行班组规章制度过程中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和变化。

也许您会说,制度不就是机制吗?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机制是和制度联系在一起的,但是我们要清楚制度并不等于机制。机制是一种有机体组合,它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而且它是运动的、无形的。制度是班组为了规范班组成员的行为而制定的一种强制手段。

所以说,制度只有在执行时才能进化到机制。而机制比制度高一个层次,机制的形成是需要与制度相互关联,只有执行制度才能形成机制。所以班组在制定制度时,往往会考虑到其全局性、稳定性、时效性,绝不会是朝令夕改。而建立一个机制,首先需要的就是有一套完善的制度。这就是一个班组有效的长效机制。

最后,我们将长效机制定义为以下三个特点:

Ø 规范性,即班组用来规范班组成员行为的一种制度办法规程;

Ø 稳定性:即班级具有固定的目标,且能正常运行;

Ø 长期性:即班组的这一固定目标具有长期效应。

案例:

在21世纪,中国越来越多的富有创新精神的班组正以飞速的发展方式成长。班组之间的竞争,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看似势头很好的公司也可能一夜之间就陨落,这是班组变革所带来的,90%以上的班组适应不了“高原反应”,最后导致“缺氧而死”。当然在恶劣的竞争中,也有一些班组奋力反抗存活了下来。例如联想集团。

联想集团之所以成功,并能在激烈的竞争存活下来,凭借的是管理,联想人把管理分解为三个要素,即建班子、定战略和带队伍。

千禧年,联想迎来第一次信息化浪潮,这样班组内部的管理压力随之增大。同时,联想也面临着其他班组的竞争。这样,联想集团为了确保基业常青,不断改善原有的管理制度,实现了多元化发展,提高了班组的竞争能力。

联想的措施如下:建立学习型班组:为了配合转变,联想集团成立了专门的知识管理部,对全集团的班组成员进行培训,对集团进行知识管理。

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班组的知识化进行改造,打造知识型新联想,从而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战略转变:即前端产品实现从单一到丰富的转变;后台产品从产品模式向方案模式转变;服务方增值服务扩展到服务业务。

最终结果是联想在计算机领域独立潮头。

问题:

为什么众多的公司会在竞争中落败?联想公司为什么能在恶劣的竞争中存活下来?

也许贵公司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如果您是班组的头头,您将怎么做?

案例分析:

据我了解,很多班组之所以会死得越来越快,是因为其班组环境发生了变化,班组的环境是快速的、复杂的变化环境。当班组在竞争中,新的环境逼着班组不断地做新的决策,不断地调整经营决策和经营理念,不断地让市场检验新的产品。然而,这些班组的制度管理、班组成员知识、班组成员技能的更新速度不能跟上日益发生变化的环境,因此,导致企业破产。

21世纪,是人才、技能、知识的世纪,那些优秀的班组之所以会存活下来,并不断壮大,不仅仅是因为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改变,而是因为它们具有能够克服体制障碍的能力。它们班组中拥有惊人的学习欲望和适应环境能力的班组成员。

在如今的时代下,商业竞争瞬息万变、危机四伏,要想使班组在竞争中存活下来,使班组持续健康发展。良好的班组文化是必需的,因为班组文化是班组永续经营的发展动力。而班组成员是班组的中流砥柱,它们是维持班组永续经营、发展的重要角色。因此,作为班组长首要的任务就是对班组成员的管理和培养,从而建立一套完善的长效机制:

一、制度建设是创建长效机制一个良好的前提

制度是班组班组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制度能够保障班组文化更好的实施,它能约束班组成员的行为,上面我们已经为班组成员制定了学习机制,但是制定再好的学习机制,如果没有通过制度来保障,最后也是一套空话而已。不过,我们要确保制度不是束缚班组成员学习文化的枷锁,而是推动班组成员学习的推进器。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

二、学习是班组确立的优势,是保证长效机制的核心竞争力

市场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班组成员素质的竞争,因此作为班组长,提升班组成员整体素质,是增强班组竞争力的有效因素。

1.建立学习机制:这个机制的主要作用是把班组成员完成和完不成任务的问题给列出来,然后将完成的经验和完不成的问题作为班组内部学习的目标和素材。最后将这些积累下的经验做为班组长培训班组成员的手册,形成规范就能避免班组成员再犯同样的错误。

2.注重学习机制保障:要不断树立班组成员全员学习、终身学习、全方位学习和延伸学习的理念;要让班组成员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且不断激发班组成员的潜能,加强对班组成员的技能知识、文化素质的培养,让班组成员在班组中不断成长。具体要保障以下几点:

1)学习培训机制:有助于班组成员的各方面能力提升;

2)培训责任机制:有助于班组成员认清自己的责任;

3)学习档案机制:有助于班组成员对培训的认识;

4)学习管理机制:有助于班组成员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5)学习考评机制:有助于班组成员对自己的认识。

3.建立运行机制:在班组为班组成员制定了各种机制时,能否有效运行是关键。所以,我们要严格制裁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人的责任。要强化各自的责任、严格检查班组成员实行的情况,要调动班组成员的积极性,要将班组成员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这样才能让所有的机制有效的运行起来。

三、考评激励是创建长效机制的强劲动力

为了加强班组成员对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要将班组成员能力提升与上岗、转岗、职务聘用、职称评聘、工资待遇、奖惩等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有利于让班组成员认识到自己留在班组的价值,并将班组成员参加学习培训的基本情况和学习效果统计出来,以便于对班组成员做出考评。如果班组成员个人有突出的表现,我们就应当给予一些奖励,这种奖励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当然,我们还要认清一点,有奖励就有惩罚,对一些不遵守班组规章制度、不尽力工作、又不学习的班组成员,我们就要对其说服教育,严重者甚至要辞退。如果说制度是约束,那么将工作绩效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就是一种激励。因此说,激励班组成员,就是留住班组成员的一种手段,激励班组成员是推行长效机制的动力。

四、持续改进是完善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

“持续改进”暗示我们,必须不断地进行机制改进。班组为了长远、持续、健康的发展,就得不断的改进产品质量。而且每位班组成员都要把持续改进作为其工作的一部分。现在班组中流行这样一种说法:“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近。”这就说明持续改进的重要性,如果你不改进,你就得落后。可见,持续改进确实是完善长效机制的必要途径。

结论:

为了使班组长青,作为班组长,我们首先要抓紧对班组成员的培训。要想让班组成员成为实现班组长青的一种资源。那我们就得利用好长效机制。因为长效机制是能保证制度运行并发挥其作用的体系。

长效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提高班组成员的工作水平,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能让工作做到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能让班组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班组领导要积极探索建立相关长效机制。并且应具有远大的抱负,将目光放长远,切记不要急功近利。

篇2: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一、如何看待“城市管理”

城市管理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含义。到目前为止,对什么是城市管理,国内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立足现代城市的客观实际,并借鉴国际上城市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城市管理应是政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互动合作,整合各种资源,实现高效协调运行和各项功能正常发挥,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活动。

所以,城市管理的目的是维持城市高效、协调运行和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城市管理的水平最终要体现在管理的效益上,即是否以最低的社会和经济成本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整合城市资源,实现城市高效、协调运转和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当前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对象敏感。城市管理的执法对象极大多数是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农民以及孤、寡、残疾等弱势群体,他们大多从事着最简单的商品买卖活动,维系着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其艰难处境易博得市民的同情和谅解;加之部分违章者自身存在的陋习,使其对城市管理不理解、不支持、甚至抗法。执法中稍有不慎,执法人员便会成为众矢之敌,引来路人围观、起哄。令执法人员进退两难。

2.司法保障不力。在具体执法中,大案要案很少,多数案件处罚数额较少,难于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使违章者抗法有了可乘之机。由于城市管理执法不具有人身强制权,又缺乏有效的司法保障,在遇到现场纠纷时,极易发生围观、拥堵,执法人员往往势单力薄,孤掌难鸣,有口难辩。如遇到暴力抗法时,求助于公安,公安在不理解的情况下,视事态为一般的打架斗殴处理,从而降低了城管执法的严肃性,造成了极不好的负面影响;严重则会激化矛盾,扩大事态。

3.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现行的有关城市管理法规虽然较多,但仍不够健全。一是城市管理的有关条文散见于其他法律、法规中,没有一部独立完备的城市管理法律;二是现有的法规不够完备,可操作性不强,有些城市管理法规对某些行为只有禁止性条款,没有详细的处罚规定,执法工作难于落实。如流动摊贩的管理,就缺乏具体的条文;三是立法空白或立法不配套。如摩托车出租扰乱客运市场,非机动车乱停乱放,既影响市容,又阻碍交通。但对其进行处罚时,却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令执法工作无所适从。

4.市政公用设施的不配套和城市功能的残缺,孕育着城市管理的好与坏。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进入,使得城市人口逐年增多。而这些人,一无雄厚的资金开设门店,二无专业技能受聘于单位从事固定的职业,他们为了生活只能凭自己微薄的经济从事最小的商品买卖生意,从而流落于街头巷尾,占道经营,用获取的薄利养家糊口,跟我们的执法队员开展“游击战”,给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我们的执法人员去管,他们首先的回答便是,“不准在街头巷尾卖,叫我们到哪里卖”,这一简单的回答,反映出一个城市功能完善与否。如果我们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有配套的各种公用设施,健全的专类市场,齐备的环卫基础设施,使那些为生计所迫的占道摊贩、乱停乱放的各类车辆“有场可进”、“有市可归”。那么,城市管理的矛盾就会少得多,从而城市的文明程度将很快得到提升。

5.执法力量薄弱,目前我们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力量和后勤保障状况与工作任务要求还不适应:一是执法人员不足与执法任务繁重不相适应;二是经费短缺,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三是必须的执法装备不足和办公设备较缺。

6.队伍素质不高。由于城建监察执法队伍是地方性组建的,其编制受到限制,而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仅靠在偏人员管理发展的城市,人力严重不足,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三、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1、改革现行执法体制。抓住目前国务院清查统一各执法队伍服装和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时机。首先,从改革体制入手,改变自下而上成立执法队伍的现状,把各地的执法队伍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现有的城市管理执法队伍纳入公务员系列,统一实行省或市(自治区)“垂直管理”,便于异地轮流执法,打破长期在本地执法有人情关系,束缚执法队员想干不敢干的格局,有利于加大执法力度,从而树立执法队伍新形象。其次,借鉴部分城市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成功经验,在规定时限内全面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执法体系。第三,着装的统一应纳入规范化管理,建议先由建设部统一标准(款式、颜色、标志等),报国务院批准,列入执法着装行列,以避免同一支执法队伍着装混乱的现象。

2、建立司法保障体系。在具体的执法工作中,暴力抗法事件频繁出现,仅依据现有的城市管理方面的法规及规章,城市管理部门难以独立解决此类问题,因此,借鉴部分试点城市的成功经验,建立城市管理执法部门与公安协同执法的执法机制,既可对违章者形成震慑,又可随时调处城市管理执法中的各种纠纷,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同时,可与法院联合成立“城市管理事件执行机制”,专门对拒不服从城市管理行政处罚的实施强制执行,快速稳妥地解决执法中的执行难题,切实维护执法的严肃性。

3、完善法律支撑体系。首先要把“城市管理”这个新生事物在法律意义上明确下来;第二是城市管理机构的设置应有法律依据和相应的执法主体地位;第三是开展城市管理工作应有确切的法律支撑。解决上述问题应该看到,现在使用的城市管理方面的法规及规章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与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发展管理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且各地出台的一些规章、规定又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城市管理工作的需要,不具备强大的民意基础和足够的说服力。因此,我们要根据新的形势和条件加快城市管理立法,对原有的法规、规章进行修订。修定时需根据综合执法试点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成功经验,并考虑大中小各类城市管理执法的各种因素,尽早出台专门的城市管理法,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统一的城市管理执法工作法律体系,同时,要重视城市管理中的执法和监督,要加强各种制度建设,避免执法工作中的随意性、盲目性,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行,保证依法行政,防止徇私枉法,以言代法的行为。

4、明确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的职能权限。“三分建设,七分管理”这是人皆知晓的,但是在全国极大多数的市、县仍然沿袭着原先的建制,城市管理执法机构隶属于建设局,重建轻管的现象依然存在,建设局既是城市建设的实施主体,又是城市管理的执法主体。一方面履行着监督建设活动的各种违章、违规行为职能;另一方面自身又承担着加速城市建设的任务。这样,既当裁判,又是运动员的建制,难于适应新形势下城市管理发展的需要。因此,应理顺关系,明确职能权限,将有利于城市管理步入法制化的轨道。

5、树立“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城市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的“执法”也只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毕竟现在很多让城市管理工作者为难的破坏城市环境的现象和行为主要还是因经济、文化条件和城市基础设施落后造成的,故意违法的人和事在任何时候和地方都是少数的。因此,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如何采取一些更具有人性化和人情味的管理作方法来更好地为广大市民服务,这正是我们城市管理工作者应该探讨和追行的目标。

首先,加强城市公益性基础设施的合理规划并力争建设得更多更快更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便利,充分满足老百姓的合理需求,消出一些影响城市环境的现象和行为产生的根源。

其次,根据城市的区域功能、交通流量等因素,在城市功能不完善的情况下,为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应考虑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提供部分场地及次要街道,通过审批、核准、许可、支持等行政管理手段,让一些弱势群体有谋生之希望,真正体现为广大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教育和监督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经营行为,使其树立自觉爱护城市环境卫生的意识,以引导的方式逐步规范和提升城市的品味。

6、全面提升依法加强城市管理水平。要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加强全体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依法行政,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提高工作效率。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应立足本职,奋发有为,积极主动地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努力,特别是行政主体在行政执法实践中,要坚持以民为本、依法行政、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严格执法范围,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执法程序,完善监督制度,理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与专业管理关系,增强执法为民的自觉性,让人民群众不仅在理智层面上认同并接受执法权威,而且在情感层面上尊重并信仰执法权威。要高度重视行政执法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经常开展换位思考,加强行政执法机关的窗口建设,推出便民、利民措施,努力提高服务质量。要正确认识城市管理工作在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振奋精神,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城市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能作用,实现发展思路再创新、体制机制再创新、工作方式再创新,全面提升依法加强城市管理水平。

篇3:建立“三全”质量管理长效机制

一、以生为主线全程管理质量

“三段六年”的全程质量管理机制就是将教育教学的目标任务按阶段目标分解到小学教育过程的低 (一、二年级) 、中 (三、四年级) 、高 (五、六年级) 三个学段六个学年中, 实行三段综合检测验收办法, 确保教育教学目标任务的年年清、段段清。我们建立的“三段六年”的全程质量管理机制强调的是学生全面、全程、可持续的发展, 在拟定“个个班好”的评价标准时把教育教学目标有机整合在一起, 在“个个班好”的评价标准中, 既有学生精神风貌好、行为礼仪好、环境卫生好、身心发展好这样的体现班风浓的标准, 又有体现学风浓的学科考试合格率、优秀率的学科成绩量化标准 (包括口算合格率、背诵篇目达标率) , 还有体育达标率、课程落实率的量化标准, 这样能更系统地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观点实施全程质量管理评价和反馈, 而不是单一的只看问题的某一方面。

二、以校为本全面提高质量

1.立足“三课六环”的落实做好质量监控, 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三课”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这三级三类课程;“六环”即“备、教、改、导、考、析”六个教学流程, 为了使“三课”的实施落实到“六环”中, 保障教学管理每一个环节的质量, 学校与教师共同约定了备课与上课的管理、批改作业与辅导学生的管理、考试及检查的管理、质量分析的管理, 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朝着日常工作中的每一个步骤要精心、每一个环节要精细、每一项工作成为精品的目标迈进。我们坚信只有精心做好每一件事, 才“一切皆有可能”。

2.立足“组组研好”, 实现“有效教研”, 使每次教研有实效。“加强备课组的建设、向集体备课要质量”一直是我们教科研的重点。我们对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提出明确的职责要求和绩效目标, 要求组内通过问题诊断式教研、集思广益式教研发挥团队力量, 产生“1+1>2”的效益, 切实落实语数并开、学科每周一次的大组集体教研, 提倡分散的及时教研, 通过研究课、常规课的上课效果评价集体备课、集体教研的质量, 每学年评一次“学研型”教研组并大力表彰。

3.立足“节节上好”, 实现“高效课堂”, 使学生每节课都有所收获。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课上有事做, 让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动脑、动手、动口, 使每一个学生学有所获。所以我校从课堂教学的改革入手, 以“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和“以学论教、因材施教”为教学理念, 要求教师每节课尽可能做到“一不三有二得”, 即每节课教师讲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要安排有练习、有检查、有反馈;教师每节课要明确:你希望学生得到什么?你让学生得到了什么?课后要求认真反思, 总结收获, 反思存在的问题如何改进。为了达成以上标准和要求, 我们又通过集体备课围绕着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生练什么、怎样练?形成有集体智慧的学案和练案使功在课前。通过严格控制教师每节课的教授时间不超过20分钟、作业时间必须留有10分钟, 以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有效活动时间、有效作业时间的课堂教学评价为重点, 促使教师把听、说、读、写的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使效在课上, 这样逐步形成“以学论教、师生互动、当堂训练、反馈及时”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培养学生会读、会说、会思、会做、会实践的能力, 实现向课堂要效率、向课堂要质量的减负增效目标。

4.立足“生生学好”, 建立各类学生的质量跟踪档案, 使每位学生有发展。对学有特长的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们分别建立定向培养跟踪档案和学习辅导跟踪档案,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对学科特长生则集中校内优质资源进行集中培训, 确保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 在各项竞赛中能展示自己的实力。

5.立足“质量达标”, 建立各类课程质量监控反馈机制, 使每位教师有所触动。我校依据《教学质量管理条例》中有关质量的要求及《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细则》, 定期进行教学质量监测与反馈, 实行月考制, 对二、四、六年级实施阶段综合检查验收反馈, 对一、三、五年级实施单项检测评价, 力争做到节节清、段段清、年年清。在考查的过程中进行诊断式评价, 发现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跟进措施, 改进工作;英语和科学实行单项抽查考试, 对于考查学科以问卷调查、学生访谈、家长座谈、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抽查等形式进行一学期两次考查。必考课程考查坚持“重平时”、“看三率”的原则, 评价学生学科成绩一看“合格率”, 二看“优秀率”, 三看“提高率”, 考试结果及时公布与反馈, 对未达“三率”的教师要帮其诊断, 分析原因, 并与奖励挂勾, 体现质量管理看成效、重结果的工作思路, 促使教师把精力放在学情、学法研究性的备课上、精讲多练的课堂教学上、节节课后留作业及时批改反馈上、关爱学困生耐心辅导不出现知识断层上, 形成以质量论英雄、以质量评价教师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效果的质量管理体系, 使每位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重视每门学科, 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三、学生、家长、教师责任共担全员管理质量

学校工作以教育教学为中心, 向教育教学管理要质量, 必须明确学生、家长、教师不同的角色应履行的教育职责、教育任务和应达成的目标, 按各自应承担的责任, 以分工、协作、互信、相融为原则, 体现全面管理育人、全程管理育人、全员管理育人的质量管理思路, 努力实现学校各部门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学校管理、共同承担责任的“三全”管理格局。所以我们根据各自的分工不同拟定了各部门职责及教师工作要求, 拟定了家长的监护职责和家校约定, 拟定了学生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要求, 再通过好学生、好家长、好教师、好团队的评选及奖励机制的落实, 使每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得以调动, 使“绿色”质量的提升落到实处。

篇4:创新安全管理 建立长效机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企业搞好安全工作的源泉。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头一年,为了起好步,开好局,维护职工利益,促进企业稳定、健康发展,创新安全管理,建立安全长效机制,可取得明显效果,有几个较好管理方法可供参考,兹列于下:

一、实行班组安全目标化管理,选好班组长,筑牢企业安全生产第一道防线。在选班组长时,坚持思想素质好、业务技术好、品德好、民主作风好,择优选取。

二、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充分发挥“一个党支部一个战斗堡垒,一个党员领导干部一根标杆、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作用,做到支部里面无“三违”,党员身边无事故。

三、加强安全隐患排查,工会组织职工代表每月下到井下一线工作面、机房、硐窒、地面生活场所视察,发现问题立即通知该单位整改,把安全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

四、严格领导责任,矿井领导实行24小时下井跟班,并为使其落到实处,实行领导下井带班公示制度,接受职工群众监督。

五、坚持厂矿领导随身带日记,把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及处理情况,随时详细记录下来,作为解决问题的第一手资料和事故原因追查的重要依据。

六、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安全信息网络建设,该网络站内容包括安全法规、生产标准、安全新闻、企业文件、信息发布,伤亡事故统计、事故案例分析、总经理信箱等。七、建立安全隐患举报制度,对于举报安全隐患者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八、增强安全意识,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加强“人人事事保安全”教育,使广大职工认识到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职工最大利益,做到先安全后生产,不安全不生产,人人事事保安全。

篇5: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我市创新社会管理纪实之五

2008年8月,鹰潭率先在全省建立在村党支部领导下、以党小组为核心、以党员为骨干的新型村民自治组织--村民事务理事会制度,组织开展了农村“卫生清洁”工程,探索出了一条新形势下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的新路子。通过实施农村“卫生清洁”工程,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农民的主体地位、提升了村民的自治能力、夯实了农村基层组织,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群众的卫生陋习和居住环境,呈现出“三个明显改变和三个明显改善”,即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变,垃圾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户的卫生习俗明显改变,垃圾分类处理得到广泛认同;乡、村干部作风明显改变,工作绩效得到群众好评;干群关系明显改善,相互融洽了;邻里关系明显改善,相处更好了;城乡关系明显改善,相互贴近了。这是多年来农村没有过的喜人景象。模式:一次对农村垃圾处理的全新探索

在推进农村“卫生清洁”工程中,我市确定了一个基本思路:根据“原态垃圾”中的各种物质属性进行分类,用一种合理的方法处理,将其充分利用,变废为宝,使“垃圾”不成为污染物,而成为可利用的再生资源。农村垃圾处理“2+5”模式、集镇垃圾处理“三三六”方式就是基于这种理念和思路而被提出的。在农村推行“2+5”垃圾处理模式,“2”就是落实农户和保洁员两个操作主体,“5”就是指对垃圾进行就地无害化处理的5种方法。在集镇实行“三三六”垃圾处理模式,就是落实居民、保洁员和垃圾处理工三个操作主体,通过三个处理环节、六种方法对垃圾进行就地无害化处理。

这两种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对农村的有机垃圾、无机垃圾、灰土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和医疗卫生垃圾,实行统一管理、分类处理,在操作中做到了“乡镇组织,能承受、做得到;农民主体,能接受、做得好;自然村为单元,好操作、坚持得下”。实践证明,实行“2+5”和“三三六”垃圾处理模式,可以有效做到处理无害化、利用资源化、运作一体化、成本节俭化。处理无害化,就是对“原态垃圾”实行日产、日清、日处理,做到不出村庄、就地消化,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利用资源化,就是对非有机垃圾中的废旧塑料、橡胶等进行回收利用,将有机垃圾处理与沤制农家肥和开发沼气池结合起来,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运作一体化,就是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或回收利用,或密封储存,或用炉焚烧,相互衔接,过程连贯;成本节俭化,就是缩短了工作链条,减少了处理环节,有效降低了设施建造、工作运行、劳力投入、组织管理的成本。做法:建立体制机制,激活农民主体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卫生清洁”工程工作,把农村“卫生清洁”工程作为全市三大基础性工作之一。为此,我市将农村“卫生清洁”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认真执行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调度、挂点督导、责任追究、考核激励等制度。33位市级领导挂点督导乡镇工作,经常深入基层指导开展“卫生清洁”工程。

全市各相关部门积极跟进,形成了协作联动机制。教育部门广泛开展学生“三项活动”和教师“两项活动”;卫生部门在全市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推行了农村医疗机构的生活垃圾分别纳入自然村、集镇统一处理;交通部门在县乡村道路沿线公共区域进行了垃圾治理试点;公路部门在境内所有国道、省道、县道和高速公路连接线建立长效保洁制度;农业部门着重抓了垃圾处理工场大型沼气池的使用试点示范;供销部门加强垃圾废品回收网络建设;民政部门积极落实低保户与保洁员对接对象,每人每月安排低保补助;各级妇联组织农村妇女开展“卫生清洁”工程巾帼行动。

治理农村垃圾没有农民的支持和参与,单靠政府号召、政府投入是不能持久的,只有把农民的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让农民发挥主体作用,把农村“卫生清洁”工程当作自己的事,自己动手,积极配合,全民参与,才能事半功倍,才能从根本上为治理农村垃圾提供不竭动力。

为此,我市以自然村为单元,结合农村特有的亲缘、血缘、地缘的实际,建立村民事务理事会,让村民中威望高、能干事、有热情的“核心人物”进入村民事务理事会,引导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充分调动了村民参与垃圾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做好农村“卫生清洁”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延伸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手臂。成效:实现三个改变,改善三种关系

人能改变环境,环境同样也能改变人。在环境的潜移默化中,我市农村干群、村民邻里、机关干部与农民的关系,农民的观念,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等等,都随着“卫生清洁”工程的开展得到重大的改善和转变。鹰潭掀起的这场卫生革命,奏响了一首文明新曲。

篇6:建立中小学生作业管理长效机制

“升入初中后,我本以为会有很多作业,没想到作业总量和六年级相比差距不大,而且作业变得丰富多彩,有实践类的、活动类的,也有调查研究类的。相比之下,我非常喜欢现在的作业布置方式。”被问及“双减”政策实施给自己带来的变化时,XXXX区中学初中一年级学生XXX这样说。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XX市教育局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充分发挥政策引领和推动作用,建立作业管理长效机制,控总量、提质量,采取系列措施为学生作业“减负”。

“三个十条”规范作业管理

“实施‘双减’后,我们语文教师尽量不布置机械重复性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做紧扣教材、适当拓展的作业,尽量做到适量且有趣味、有质量。”XX市XX区XXX小学教师XXX说。

XX市教育局围绕“减数量、提质量”的目标,研究出台了“三个十条”,即《作业设计十项原则》《优秀作业十项标准》《作业评改十条策略》,以目标化要求、条目化表述的形式提出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优秀作业的标准、作业评改的要求。同时明确要求,作业内容分段分层科学设计,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小学一年级、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小学三至六年级及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分别不超过60分钟和90分钟,学生可以在学校完成所有作业,有了更多时间去参加感兴趣的活动。还倡导作业布置遵循“三布置三不布置”原则:布置思维型作业,布置实践型作业,布置创新型

作业;机械重复的作业不布置,死记硬背的作业不布置,繁难陈旧的作业不布置。此外,XX市还建立作业公开公示制度等,供社会和家长监督。

“提高双质”引领作业减负

“提高双质”即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质量、教师设计素质。XX市教育局重点从以下3个方面采取措施,整体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质量,提高教师设计素质。其一,组织专题研讨。牵头召开全市骨干教师作业设计专题研讨会,深入研讨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的详细策略方式,促使骨干教师更新理念、创新方法。其二,提供学科范例。分学段、分学科设计了科学规范的单元作业范例,围绕新学期小学三至六年级、初中3个年级,以单元作业设计为主,各县(市、区)择优报送,形成全市优秀作业设计资源库。其三,引进专业培训。邀请多位专家对全市骨干教师进行作业设计与实施专项培训,以专家培训为教师提供科学的引领和指导。

“教师提高了作业设计质量,作业发挥了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XX市XXX小学英语教研组组长XXX说。

“五四三”提升作业减负实效

“五”即坚持“五育并举”,“四”就是关注课程、教材、学生、教师4个维度,“三”即课堂教学落实“教、学、评”一体化。

XX市教育局在持续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改进行动”中,坚持以“评价任务的设计与实施”为着重点,积极组织全市中小学教师从精准分析课程标准入手,通过入校指导、专家培训、听课调

研、优质课堂评选、“三说”活动等,积极引导教师们开展“评价任务的设计与实施”主题研究实践,促使教师真正将评价环节贯彻落实到课堂教学全过程中,以课堂评价引领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效率。

作业资源平台实现共建共享

在做好“减法”的同时,XX市教育局注重在立德树人上做“加法”,在提升学生能力上做“加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实施市、县、学校、教师“四位一体”的资源共享,开设“作业超市”,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在“常态教研”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方面,XX将作业设计与实施纳入教师全员培训、常态学科教研范畴,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平台作用,以学科教研组为基本单位,加强各学科作业研讨力度,重点研究作业的育人功能、数量控制和科学设计等,提升教师的作业设计水平。

在市、县、学校、教师“四位一体”作业资源共享方面,XX整合各校优秀作业设计资源,建立作业资源库,利用教育云平台设置作业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全市优质作业资源共享。

在学生能力提升方面,坚持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正视学生的差异性,提倡开设“作业超市”,布置“作业自助餐”,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设计分层作业,不同学生可选择完成不同内容和数量的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双减’工作关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将持续提高教

篇7: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浏阳市政协办公室

现阶段,我市农村环保工作形势依然严峻。工业污染与生活污染相互交织,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农业面源污染加重,严重威胁农村的生态环境安全,已成为制约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一大瓶颈。一是村民环保意识淡薄。受传统习俗影响,村民缺乏良好生活习惯,环保意识不强。村民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生活污水无序排放,简易厕所随处可见,生活垃圾随便乱扔乱抛或露天堆放,既破坏了农村景观,又严重影响了环境卫生和村民健康。二是农村生活污染严重。我市农村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70万吨,生活污水约4400万吨,大多未经处理就直接倾倒或排放,严重污染水体和环境。生活废弃物如废塑料、废电池、废玻璃瓶、废电器以及其他难降解废物逐渐增多,不易处理,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严重负荷。三是缺乏长效管理机制。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起步晚、起点低,管理基础较为薄弱,环保标准体系不完善,监管体系不健全,污染治理缺少政策和资金支持,市场化机制难以建立,导致农村生活污染的处理和处置相对落后,农村生活污染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在一些地方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有效解决我市农村生活污染的突出问题,重在建立和完善农村生活污染治理的长效机制,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大力推动我市新农村建设。

一、立足素质治本,更新思想理念

1、倡导现代生活理念。生存高于生活。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越来越注重衣食住行质量的提高,却忽视了生存环境质量的改善。为此,要引导村民正确认识和处理提高生活水平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不仅要注重我们的生活质量,而且更应该注重我们赖以依托的生存环境质量。通过实例教育,让村民认识到土地的污染会使他们种不了庄稼,发展不了生产,大气和水的污染会使他们的健康和生命受到威胁,使村民能从身边生活环境的最细微变化感受到生态环境的变化,从内心认识到破坏生活环境等于破坏自己的未来,切实增强环境意识。通

过宣传,将环境保护化为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山更绿、水更碧、天更蓝、空气更新鲜、环境更优美。

2、树立现代卫生理念。通过编写农村环境保护读本,拍摄环境警示教育专题片和农村环境保护科普宣传片,开展环保下乡等活动,加强对农民环保知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增强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自觉革除陋习,人人讲究卫生,个个爱护环境,养成良好习惯。积极开展“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公共卫生周”、“爱国卫生月”等活动,将村民的热情从只关心个人家庭卫生转移到关心共同居住环境的塑造上来,共同建设和维护整个村镇的环境卫生。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作用,营造“美好村庄是我家,环境卫生靠大家”的良好氛围,使广大村民从我做起,积极参与改善和保护环境工作。

3、培育现代文明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建设物质文明,而且更要重视建设生态文明,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尊重自然、尊重集体意识,实现和谐共处。讲文明,要从自己做起,从生产和生活入手,大力宏扬文明道德风尚,树立公德意识,提高审美情趣,践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养成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物尽其用的文明生活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减少过度包装产品、一次性餐具、一次性日用品等产品的使用,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数量。鼓励村民注重废旧物质再利用,并加强指导、检查和分类收集,实现垃圾的循环利用。

二、立足实际创新,培育治理模式

1、倡导“小庭院、自来水、清洁灶、水冲厕”的现代生活设施模式。积极推行“院改”工作,在结构造型、功能布局、注重配套、经济适用上寻求突破,按照“前庭后院、人畜分离”的原则,确保实现猪入圈、牛入栏、垃圾进池和房前屋后的美化绿化,建设成形态各异、清洁卫生、别具风格的新型生态庭院。深入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加大自来水厂的建设力度,着力提高自来水的普及率和覆盖面,让广大村民能够喝上洁净水、放心水,彻底改变到处打井、吃水靠挑的局面。大力推广使用沼气、水能、电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在条件不具备的边远山区,可积极推广省柴节能灶,使做饭不再遭致烟熏火燎,既降低了村民的劳动强度,又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保护了森林植被。强力推行“厕改”工作,普及砖混结构楼式厕所,推广应用环保卫生厕所,彻底告别露天厕所、简易厕所,改善生活卫生状况,减少疾病传播。

2、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中转、市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置模式。结合我市垃圾的来源和种类,制定垃圾分类手册,统一分类标准,统一投放标识,并将其发放到家庭、学校、企事业单位、商业店铺,用于指导农村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管理办法》,确定垃圾分类收集的实施主体、方法体系、公众义务、工具设施、保障措施等,明确规定每个单位、乡镇、社区(村)都应配有专门的保洁员对垃圾分类进行指导、监督、检查。由市城管局(环卫处)结合垃圾分类收集情况,制定垃圾分类收集运输的工作方案,落实分类收集运输的服务主体,建立相关管理制度和标准,建立日常管理运行体系。加强垃圾综合处理系统建设,采用资源回收、沼气制肥、渣土经营、集中堆肥等分类处理方式,克服以前的单一填埋焚烧法所造成的处理成本加大、资源存在浪费的弊病,有效减少处理量,增强社会效益。加大对农村垃圾处理设施的投入力度,建好剩余15个乡镇的垃圾中转站,配套好垃圾桶,购置密闭式垃圾运输车辆,确保垃圾处理链条的正常运行。不断提升浏阳垃圾处理场处理能力,及时引进垃圾气化焚烧发电、生化处理等先进技术,真正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3、探索“镇办厂、村联户、共建池、沼气化”的粪便污水处理模式。积极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方式,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凡能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村组,原则上纳入城镇污水处理管网系统,不具备纳管条件的村组,要联户式单独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采用无动力厌氧工程、微动力厌氧工程、小型沼气池处理、湿地处理和植物吸收处理等模式,积极采用

生物技术、沼气工程等适宜技术治理生活污水。以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为主,着力提高沼气及其综合利用水平,全面防治畜禽养殖粪污、农村生活污水等农业面源污染。适时推动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凡规模化养殖场和达到一定加工废水排放量的农副产品加工厂,必须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实行达标排放,并因地制宜开展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实现粪便、污水、废水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在一些住宅密集区、山区和农户小规模分散养殖而无力建沼气池的地方,可由乡镇或村级组织协调,将养殖户的污水,以管道布置接入,集中建沼气池,以减少村庄内猪牛粪便污染。

三、立足长效抓实,健全管理机制

1、充分依靠村民,形成自治机制。广泛宣传发动村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制定环保村规民约,就垃圾分类处理、生活污水处置、乱扔乱倒垃圾处罚、卫生费收缴等做出具体规定。推选成立村级环保促进会,由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党员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担任环保促进会成员,负责宣传环保知识、督促落实环保规划、监督执行环保村规民约及调处环保纠纷;实行门前“三包”制度及季度、年度卫生评比制度,由各家各户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减量处理,并按宅基地辐射区域分户负责环境卫生,奖优罚劣。聘请村垃圾收集员,成立垃圾回收中心,以它为依托组建合作性质的保洁服务有限公司,负责有偿收集全村的生活垃圾。由此形成村(居)委会负责指导、环保促进会监督管理、农户自觉分类、保洁服务公司上户收集的垃圾自治处理机制。

2、开展创建活动,建立激励机制。研究制定农村环境保护及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考核办法,特别要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保洁员队伍建设、垃圾集中收集覆盖率、生活污水处理率等指标纳入考核内容,增大此项工作在各乡镇及相关市直单位绩效考核中的分值。市爱卫办、绩效办要制定抽查督查办法,加强对乡镇环保工作的平时考核,使农村生活环境保护走上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奖励机制,对农村环境工作成绩突出的乡镇,予以表彰奖励,并

与资金补助直接挂钩。积极开展生态建设示范乡镇、生态环境达标村镇,环境优美乡镇等的创建工作,把创建工作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和引导具有较好社会基础、较强经济实力和良好环境条件的乡镇率先创建成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以此带动和推进全市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篇8:建立预算绩效管理的长效机制

一、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的实际效果

“绩效管理”这个概念不是我们首创,“绩效管理”这一概念由20世纪7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赫尔曼•阿吉斯在《绩效管理》一书中提出。目前,绩效管理不仅在发达国家广泛运用,同时也推广到了发展中国家,将绩效管理用于预算管理工作中,就产生了预算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我国政府管理中运用,自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后,各级政府管理职能才把绩效管理逐步纳入预算管理工作环节,特别是国家财政部为了加快部门预算管理,提高财政预算资金管理水平,在2005年专门出台了《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办法》,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地始终围绕“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绩效目标确定、绩效跟踪、绩效评价及结果应用有机结合的预算管理机制,实现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工作总要求,不断探索新经验新做法,在财政资金预算管理与监督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等法律法规的示范作用,开创立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新局面。

长期以来,我们关注各种经济社会发展显性指标的考评,如GDP、人均收入、财政收入等,对各级地方政府的行政绩效考评也集中在上述指标的好看上,不太注意我们管理活动中的一些薄弱环节,比如钱是怎么花的,花的效果如何?哪些钱该花,哪些钱不该花?等等。近年来,各级预算单位按照财政部门部署,积极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工作有起色,有亮点,但整体上看,我国的预算绩效管理文化观念尚未形成,预算绩效管理法律体系还未建立,财政预算透明度普遍较差,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体系尚未健全,特别是在当下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的大背景下,有些地方或部门突击花钱、乱花钱的现象仍然高发,需要进行综合治理,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二、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顶层制度设计缺失。由于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才刚刚起步,过去财政部作为全国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的组织者,侧重于预算资金的分配,绩效目标编制指向不清、没有系统的量化指标作为支撑,导致各地财政监督管理的大部分精力放在预算资金到哪里去了?什么时候去的?至于事后预算资金如何使用、效果如何大都关注不足。即使是在开展预算绩效考评工作的许多地方或部门,在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基础数据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和统一规则,有的还自定标准,人为操作,导致绩效评价质量失真,破坏了绩效评价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二是绩效评价指标缺乏系统性与合理性。评价指标设计是否合理,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绩效考评的公正性和权威性。目前各级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热衷于铺摊子、上项目,在GDP、固定资产投资、合同资金等指标上排位领先,过多地突出经济效益方面的绩效,忽视了预算资金管理方面的问题,特别是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合理搭配,加上设计的一些绩效指标之间没有建立横向的联动关系,缺乏有机的整合,很难全方位反映部门绩效管理的工作业绩。因此,合理科学的指标设计是提高绩效评价工作水平的前提和出发点。

三是预算绩效管理流于形式。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和预算编制执行情况是我国财政监督管理部门实施动态管理的核心内容,这种管理活动的出发点是通过提高预算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科学性来规避财政资金使用的风险,也是评价政府部门工作效能、完善人力资本配置结构的现实需要。但是,由于缺乏激励约束机制,预算和决算工作分离,事实上造成绩效评价结果的好坏与以后年度的预算安排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效应,奖优罚劣的正向评价和激励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如此下去,绩效信息公开、绩效问责等方面进展较慢的局面得不到彻底改观,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流于形式,绩效考评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是专业人员缺乏。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专业性强,门槛高,管理者一方面要有扎实的专业修养,不仅要用艰苦繁琐的调查研究来收集资料数据,掌握大量有用信息,为预算绩效管理打好基础;还有借助基础数据进行测算、分析、提出结论与评价意见或建议。另一方面,由于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涉及面广,大都涉及经济、管理、统计、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对管理者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当前,绩效管理人才结构不合理,通才缺乏,特别是那些既懂专业,又懂绩效和财务管理复合型人才更是难求。

三、建立预算绩效管理的长效机制

首先,从顶层制度设计入手,强化预算绩效管理的刚性约束。一个地方或单位部门的工作绩效如何,政府财政部门资金管理的效率如何需要有一个权威的系统的评价体系作支撑,不能依靠长官意志,也不能受制于各类地方规章,而是要破除本本主义和形式主义,以绩效评价为手段,优化政府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建立公共产品服务绩效评价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包括绩效目标、绩效监控、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等诸多环节,涉及绩效管理工作的具体流程和操作细则;要分级分类明确财政预算资金管理各相关机构和人员的职责范围和问责程序,把质量控制落实到人、到岗,进一步完善便于操作的实施细则及业务规范;严格按照财政部门有关“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要求,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全过程预算绩效考评,促进全社会相关预算绩效管理部门和单位守土有责,各负其责,实现预算绩效管理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良性互动。

其次,加大绩效评价手段与方法建设的力度。我们要强化财政部门、预算单位的绩效评价主体职责,提高绩效评价的科学水平,不能离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在方式方法上,要改变过去那种以自我评价、定性评价、成本效益分析为主的方法,全面实施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统一的方法,特别是以引入第三方评价为突破口,彻底摆脱人情评价、伙伴评价的弊端,提高绩效评价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当前各地区、各部门评价指标、评价标准不统一,政出多门,严重干扰了财政部门预算资金管理的正常程序,要加快对预算资金管理绩效指标的设计和修订,调整不合理指标设定,补充新考评指标,进一步强化那些突出绩效特色,细化、量化的绩效指标;从分级分类管理的角度来加强各类标准值的收集和整理,使评价指标大体能够体现现有行业、专业的特点和评价要求,打破部门或地区歧视;对那些具有典型意义和代表性的行业评价标准可以像会计预算科目一样在全国每年公布一次,实施动态管理。

第三,重视绩效管理结果的反馈和应用。科学的绩效管理的评价结果客观上真实反映了一个单位或部门预算管理的效率,是衡量管理工作好坏的尺度,也是财政部门为相关单位以后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对于那些绩效评价结果不好的单位,原则上不予安排或调减预算;而绩效评价结果好的单位,则会优先安排预算。因此,财政部门不能把绩效评价结果贴在墙上,写在各类简报中,要把绩效评价报告和结果及时反馈给被评价单位,督促其对照检查,举一反三,提高预算管理水平,降低支出成本,强化支出的责任意识。一方面,绩效信息公开的工作要走在前面,要积极主动地定期向政府部门、人代会等报送反馈绩效评价报告,公之于众,绩效评价结果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对民众关注度高的项目绩效评价要采取电视问政、网络互动等形式全过程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另一方面,要加强激励约束机制建设,奖罚分明,问责到人、到岗,不掩盖矛盾和问题,不避重就轻,表扬奖励先进,惩罚鞭策落后,发挥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示范效应。

摘要:我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起步晚,顶层制度设计先天不足,存在管理规则不明、责任不清、人才缺乏等问题。要从顶层制度设计入手,强化预算绩效管理的刚性约束,加大绩效评价手段与方法建设的力度,重视绩效管理结果的反馈和应用,发挥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示范效应。

关键词:预算绩效管理,财务成本,绩效评价体系,信息公开

参考文献

[1]夏先德.《预算绩效管理要抓住六大关键点》.《中国财政》,2013年第4期.

[2]李进焕.《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3]刘娇.《浅议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问题与对策》.《企业研究》,2013年第9期.

[4]程存军.《预算松弛成因分析及对策》.《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2期.

上一篇:青岛市2018届高三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下一篇:感恩父母的励志名言警句 感恩励志名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