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长中学建立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

2024-05-02

久长中学建立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精选6篇)

篇1:久长中学建立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

久长中学建立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

为切实巩固“校园环境建设月”成果,长期保持环境清洁卫生,久长中学立足学校实际,建立了系统的环境卫生工作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组织,明确责任。学校专门成立卫生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班主任和各功能室负责人为成员。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细化分工,保证学校卫生工作有效开展。

二是完善卫生管理制度。学校制定并完善了《久长中学卫生工作管理细则》、《班级卫生管理细则》、《学校大扫除工作要求》等事关环境卫生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全体师生更加明确工作要求,有效调动大家积极性。

三是进行重点部位集中治理。校内设立垃圾集中点,每天定期清除,逐渐改变以往垃圾乱堆乱放现象;周一大扫除时要求各班提高标准,彻底清除卫生死角;学生厕所要求每天打扫,并做好全天保持。

四是狠抓学生卫生习惯养成。首先,抓好学生个人卫生习惯,明确个人卫生要求。其次,使学生养成认真负责的卫生打扫习惯,不敷衍了事,责任心强。再次,突出抓好学生乱扔垃圾,并要求学生及时捡拾地上的垃圾。

五是健全检查评比制度。卫生工作领导小组成立考核组,出台卫生考核细则,坚持每天深入各班进行检查一次,每周进行考核评比,根据考核结果,对先进班级予以表彰奖励,对行动不力的班级批评教育。

通过建立学校环境卫生工作长效机制,学校环境明显改善,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逐步养成,文明礼仪素养不断提高。

(刘天宇)

篇2:久长中学建立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

--我市创新社会管理纪实之五

2008年8月,鹰潭率先在全省建立在村党支部领导下、以党小组为核心、以党员为骨干的新型村民自治组织--村民事务理事会制度,组织开展了农村“卫生清洁”工程,探索出了一条新形势下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的新路子。通过实施农村“卫生清洁”工程,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农民的主体地位、提升了村民的自治能力、夯实了农村基层组织,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群众的卫生陋习和居住环境,呈现出“三个明显改变和三个明显改善”,即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变,垃圾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户的卫生习俗明显改变,垃圾分类处理得到广泛认同;乡、村干部作风明显改变,工作绩效得到群众好评;干群关系明显改善,相互融洽了;邻里关系明显改善,相处更好了;城乡关系明显改善,相互贴近了。这是多年来农村没有过的喜人景象。模式:一次对农村垃圾处理的全新探索

在推进农村“卫生清洁”工程中,我市确定了一个基本思路:根据“原态垃圾”中的各种物质属性进行分类,用一种合理的方法处理,将其充分利用,变废为宝,使“垃圾”不成为污染物,而成为可利用的再生资源。农村垃圾处理“2+5”模式、集镇垃圾处理“三三六”方式就是基于这种理念和思路而被提出的。在农村推行“2+5”垃圾处理模式,“2”就是落实农户和保洁员两个操作主体,“5”就是指对垃圾进行就地无害化处理的5种方法。在集镇实行“三三六”垃圾处理模式,就是落实居民、保洁员和垃圾处理工三个操作主体,通过三个处理环节、六种方法对垃圾进行就地无害化处理。

这两种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对农村的有机垃圾、无机垃圾、灰土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和医疗卫生垃圾,实行统一管理、分类处理,在操作中做到了“乡镇组织,能承受、做得到;农民主体,能接受、做得好;自然村为单元,好操作、坚持得下”。实践证明,实行“2+5”和“三三六”垃圾处理模式,可以有效做到处理无害化、利用资源化、运作一体化、成本节俭化。处理无害化,就是对“原态垃圾”实行日产、日清、日处理,做到不出村庄、就地消化,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利用资源化,就是对非有机垃圾中的废旧塑料、橡胶等进行回收利用,将有机垃圾处理与沤制农家肥和开发沼气池结合起来,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运作一体化,就是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或回收利用,或密封储存,或用炉焚烧,相互衔接,过程连贯;成本节俭化,就是缩短了工作链条,减少了处理环节,有效降低了设施建造、工作运行、劳力投入、组织管理的成本。做法:建立体制机制,激活农民主体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卫生清洁”工程工作,把农村“卫生清洁”工程作为全市三大基础性工作之一。为此,我市将农村“卫生清洁”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认真执行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调度、挂点督导、责任追究、考核激励等制度。33位市级领导挂点督导乡镇工作,经常深入基层指导开展“卫生清洁”工程。

全市各相关部门积极跟进,形成了协作联动机制。教育部门广泛开展学生“三项活动”和教师“两项活动”;卫生部门在全市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推行了农村医疗机构的生活垃圾分别纳入自然村、集镇统一处理;交通部门在县乡村道路沿线公共区域进行了垃圾治理试点;公路部门在境内所有国道、省道、县道和高速公路连接线建立长效保洁制度;农业部门着重抓了垃圾处理工场大型沼气池的使用试点示范;供销部门加强垃圾废品回收网络建设;民政部门积极落实低保户与保洁员对接对象,每人每月安排低保补助;各级妇联组织农村妇女开展“卫生清洁”工程巾帼行动。

治理农村垃圾没有农民的支持和参与,单靠政府号召、政府投入是不能持久的,只有把农民的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让农民发挥主体作用,把农村“卫生清洁”工程当作自己的事,自己动手,积极配合,全民参与,才能事半功倍,才能从根本上为治理农村垃圾提供不竭动力。

为此,我市以自然村为单元,结合农村特有的亲缘、血缘、地缘的实际,建立村民事务理事会,让村民中威望高、能干事、有热情的“核心人物”进入村民事务理事会,引导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充分调动了村民参与垃圾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做好农村“卫生清洁”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延伸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手臂。成效:实现三个改变,改善三种关系

人能改变环境,环境同样也能改变人。在环境的潜移默化中,我市农村干群、村民邻里、机关干部与农民的关系,农民的观念,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等等,都随着“卫生清洁”工程的开展得到重大的改善和转变。鹰潭掀起的这场卫生革命,奏响了一首文明新曲。

篇3:久长中学建立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

关键词:西部地区,农村环境治理,长效管理机制,对策

1 前言

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以“新区、新城、新村、新貌、新风”为基础的城乡新貌新风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完善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长效管理机制, 加大长效管理力度, 有效治理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 维持农村环境长久清洁, 切实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是确保这一重大工程取得成效的制度保障。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农村生活的不断改善, 农村环境也承受着越来越多的压力。近年来, 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开始得到各方面重视, 针对农村环境保护, 国家在环境保护政策制度、规划和资金投入方面做了大量努力, 但我国农村环境保护仍然面临严峻挑战[1]。

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 成为制约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2]。通过对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对策的研究, 对促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长效管理机制的完善, 进一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政府部门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助力新农村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2 河池市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基本情况

河池市地处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南缘, 位于东经10634′~109°09′、北纬23°41′~25°37′之间, 全市土地面积3.35万km2, 河池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大石山地区, 生态环境脆弱, 石漠化严重[3]。

近年来,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深入推进河池“城乡新貌新风工程”,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河池市以加快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和基础建设为重点, 结合“美丽河池”乡村建设活动, 以治理农村环境“脏、乱、差”为着力点, 紧紧围绕建立与完善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长态化、长效化管理机制, 集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减少农村环境污染、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1 工作责任机制基本建立

河池市为切实做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加强对“美丽河池”乡村建设活动的领导, 确保相关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成立了“美丽河池·清洁乡村”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负责活动的组织指导、综合协调和检查督办。同时, 制定了《“美丽河池·清洁乡村”活动实施方案》、《“美丽河池”乡村建设重大活动规划纲要 (2013~2020) 》和《河池市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等10余条方案。各县 (市、区) 、各乡镇 (街道办) 也成立相应的活动领导小组、工作班子并制定工作方案。

2.2 绩效考核监督机制逐步完善

河池市组建了督查指导组, 定期不定期对各县 (市、区) “美丽河池”乡村建设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明察暗访, 发现问题, 总结经验, 提出建议, 督促整改, 严格问责, 防止形式主义, 防止走过场。据统计, 仅2015年上半年, 全市共组织开展专项督查4次, 发出通报2份, 下发整改通知书15份。同时, 把“美丽河池”乡村建设活动纳入年度绩效考评范畴, 制定考评工作方案和评分细则, 对全市11个县 (市、区) 当年的“美丽乡村”活动4个方面工作内容进行评分考核。

2.3 舆论监督机制已经形成

河池市利用各种新闻媒体推介先进典型, 曝光落后案例, 形成有效的舆论监督机制。“清洁乡村”活动期间累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56400多份, 仅2013~2014年新华社、广西日报、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广西电视台等中央、区内外媒体就推出河池市相关报道90多篇 (条) 。

2.4 农村环境管理保障机制初步发挥效力

河池市精心制定并组织实施选派工作队方案, 由包乡工作组组织乡镇挂村干部、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库区帮扶队员、村“两委”干部组成1643支驻村工作队, 进驻全市1643个村 (社区) , 并确保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名以上国家干部长期驻村工作。驻村工作队员围绕“清洁环境、美化乡村、培育新风、造福群众”的目标, 扎实开展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活动, 使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教育引导机制不健全

一些乡镇领导干部对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建设生态、文明、和谐的新农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全面, 农村环境整治依然存在上边热、下边凉的现象, 市、县、乡 (镇) 重视程度较高, 工作力度较大, 但部分社区、村 (屯) 干部积极性不高, 工作敷衍, 走过场, 对老百姓宣传教育引导力度不够, 突击整治, 应付检查考核的思想观念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由于西部地区农民环境知识贫乏, 环境保护态度不成熟, 环境保护预期水平低, 环境保护意识淡薄[4]。一些群众对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不屑一顾, 明显的表现出对农村环境治理相关活动的意义认识不足, 认为农村环境治理可有可无, 从而在行动上表现出参与意识不强, 工作积极性不高, “干部扫地, 群众围观”现象依然存在。

3.2 垃圾处理缺乏长效机制

由于一些农村仍然存在着人畜混居的现象;同时, 农村垃圾呈现产生量大、成分复杂和危害严重化等特点, 由于缺少垃圾箱或垃圾箱放置不合理, 农民将垃圾就地堆放、填埋、焚烧, 甚至就近丢到河里, 饲养动物产生的粪便更是无人问津, 呈现出“脏乱差”的景象[5]。缺乏垃圾处理的长效运行机制, 部分镇、村的垃圾收集、处理设备使用率较低, 并没有真正的能够实现从源头解决农村的垃圾污染问题。

3.3 普遍性的长效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部分村屯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发挥有限, 村规民约的操作性不强, 群众认同度不高, 群众的主体作用没能充分发挥出来, 导致一些乡镇出现“干部在忙, 群众在看”的现象。现有农村环境保洁员和管理员还不能满足农村环境长效管理需要, 现在清洁乡村活动中“突击一阵子, 长期没法子”的现象依然明显。

3.4 农村保洁经费保障机制缺乏

当前, 农村公共环境的维护主要来自于保洁员, 保洁员的社会地位低, 工资低导致保洁员招聘难, 工作积极性不高。大部分保洁员的工资来源于群众自筹的保洁费。群众自筹资金量少, 每户每月5~10元不等的标准难以满足, 部分群众缴纳保洁费不积极, 容易影响其他群众缴纳保洁费用的积极性, 导致保洁费用的收缴困难。各县各乡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日常保洁方面的资金困难。

4 对策与建议

4.1 进一步建立健全宣传教育机制

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开展“生态村”、“绿色村屯”等创建活动, 树立榜样, 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引导农村居民转变生活方式, 提升环境保护意识, 激发和调动群众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让“保护环境, 讲究卫生, 遵守秩序, 倡导和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自觉行为。

4.2 进一步健全综合治理队伍建设机制

①环境监管队伍建设, 乡镇环保机构建设是人力资源的组织保障。为此, 应根据实际情况在乡镇及行政村设置专门环保机构、配备专职监管员队伍[6]。建议在乡镇设立环保行政管理机构, 在行政村设立环保监督员, 授权各乡镇组建环境监督管理执法队伍, 推行乡镇委托执法。②环卫队伍体制改革, 推行环境污染治理社会化, 引入市场资本, 把清扫转运推向市场, 以市场化运营, 由社会企业负责环境卫生清理、保洁工作, 政府负责行使环境卫生监督管理职能, 建立环境污染治理社会化运行机制。

4.3 进一步建立健全财政稳定投入长效机制

政府财政应加大对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投资力度, 对村级环境治理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充分发挥社会力量, 采取村办企业、群众基础好的村可实行一事一议, 县、乡财政、村经济等根据实际情况每年配套投入一定数额的资金, 筹措资金, 配备垃圾箱、垃圾收集点等硬件设施, 对于废弃设备应及时修补或更换, 充分发挥环境治理设备应有的作用, 确保环境治理工作质量。同时, 也要按照城市反哺农村思路, 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农村环保投入机制、引导机制, 吸引社会资金投向环境保护[7]。

4.4 进一步建立健全基础设施保障机制

西部大石山区地域广阔, 交通不便, 村屯集中度不高, “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置模式并不完全适合每个村屯的实际, 而每个乡镇各自建设填埋场, 不仅财力浪费巨大, 也难以选择符合要求的建设场地。在生活垃圾处理上, 建议建立完善农村垃圾处理流程网络管理机制, 加强对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各个过程的管理, 对各个环节相关配套设备进行监管, 建立健全与本地区相适应的农村垃圾处理日常保洁、清运和管理等制度;运用技术手段, 从实际出发运用生态的方式消化处理垃圾, 实现垃圾的就地处理, 减少清运垃圾的成本费用。在生活污水处理上, 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 完善农村污水收集处理系统, 建立污水处理设备日常管护机制, 确保设备的日常运行, 避免因生活污水直接排放而引起的水体、土壤和农作物污染。

5 结语

我国西部地区的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任重而道远, 深入推进西部地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开展, 不搞形式, 不走过场, 变突击任务为日常工作, 需要从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长效管理机制入手, 不断完善宣传教育机制、综合治理队伍建设机制、财政稳定投入机制、基础设施保障机制, 促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制度化、常态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西部地区农村环境的长久清洁, 农村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 推动农村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助力我国的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任晓东, 高新才.中国农村环境问题及政策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 2010 (3) :107~112.

[2]梁正高.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探析[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 2007 (3) :37~39.

[3]河池市人民政府.河池生态市建设规划 (2009~2020) 年[R].2010.

[4]张义, 韦少雄.对西部地区农民环境教育必要性与对策的探讨---以广西河池市为例[J].文教资料, 2014 (8) :117~119.

[5]王晓飞, 黄小卜.广西农村环境污染现状探析及污染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3 (9) :13~14.

[6]赵凯, 刘冬晴, 张曼莉.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长效机制的构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3 (5) :18~22.

篇4:久长中学建立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

[关键词]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

一、概况

袁桥镇地处如皋市西北部,是植根于高沙土地区的一个城郊镇,镇内交通便捷,水系发达,农村通达工程纵横密布,具有独特的“大城郊、大沿河、大通道”区位交通优势。袁桥镇总面积65.8km2,建成区面积1.1km2,辖行政村8个、居委会6个,村民组341个,总人口4.7万人。镇区有:一、二、三级河道共19条,全长62.5km;村级四级河、居住河及家沟家塘668条,全长260.11km;通达工程等骨干道路32条,长125.5km;沿路绿化长265.2km,约11万多株;垃圾日产近20t。多年来由于诸多原因导致了农村环境严重恶化,造成了农村生产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质量下降。

二、农村环境恶化的原因

1.历史原因的堆积

随着工业迅速发展,镇域经济突起,流通人口剧增,污水、垃圾直排入河,污染水源、破坏生态环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电力、煤气的普及,导致垃圾、秸秆的乱抛,特别是近年来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忽略环境保护,不仅随意填河筑坝,破坏了原有的农村水系,而且缺乏保护措施,使得河道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不少三、四级河道的水质均劣于Ⅳ类水甚至劣于V类水。

2.环境意识淡薄

由于不合理的开发使用水土资源和传统的种植习惯,忽略水土保持的作用;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畜禽粪便的随处排放,造成了河水的富营养化;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与人们环境意识不相协调,导致农村环境污染十分严重。

3.资金投入不足

近年来,各级财政加大了农村投入力度,重点推进农村河道清淤、道路建设和村庄绿化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河道管护、道路保洁、绿化管养及垃圾处置等长效管理经费投入严重匮乏,极大地降低了工程效益和资金利用效率。

4.管护机制缺失

农村环境最大的弊病就是“重建轻管”,只满足于河道土方数字、道路建设长度、绿化栽植株树等,但对于后期管理一直缺失,缺少一套统一的管理机制。

三、改善农村环境的措施

1.建立组织领导

镇“四位一体”长效管理体制施工作在镇党委、镇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工作,并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指导。整合农村环境管护队伍,统一交由水利站扎口管理,建立袁桥镇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办公室。各村建立由书记为任组长、分工农业农村的负责同志为副组长的“四位一体”管理领导小组。

2.健全规章制度

镇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办公室切实履行职能,制定《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意见》、《农村环境长效管理考核办法及评分细则》;制定镇长效办工作制度、镇长效办工作职责、村(社区)管护制度、村(社区)工作职责、保洁员工作职责等。并建立健全长效管护台帐,确保相关文件、制度、职责落实到位。

3.招聘管护队员

镇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办公室制定农村“四位一体”管护人员招聘简章,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统一招录,签订管护协议,管护协议内容包括双方权利和义务、管护范围、管护标准、管护要求、管护报酬、违约責任、管护迄止时间等,其中管护报酬应当与考核等次挂钩,实行绩效工作制。

4.明确管护范围

管护队伍组建到位后,建立划片分组包干管护责任机制,将管护人员全部分配到村,划片分段到人。推行责任公示制度,在村公示栏公示管护人员分工网络图;在责任区醒目位置设置公示牌,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四、制定管护标准

1.河道管护标准

水面保持清洁,无漂浮物,无恶性水生植物,无网簖及拦鱼竹障。栽树种草、绿化到位,无暴露垃圾,无垦坡种植、无挖坡取土,等。渠涵引排水保持顺畅,平时无倾倒垃圾、堆放杂物现象,损坏及时整修。

2.道路养护标准

路面桥面干净整洁,无堆积杂物和抛撒物。道路两侧无杂草、无违规种植物等。路道口以及拐弯处无遮挡视线的障碍物,无占道打谷晒场和损毁绿化的现象。

3.绿化管护标准

凡管护范围内的绿化应栽尽栽,做到包看管、包成活、包扶正、包整枝修剪、包施肥、包治虫,确保成活率和保存率在95%以上。

4.垃圾处置标准

建立“户集中、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市处理”的垃圾处置机制。做到农户宅前屋后无暴露垃圾,垃圾房内垃圾日产日清,无沉积垃圾。

五、落实管护经费

1.“四位一体”工作经费根据分级负担原则,以市级财政投入为主,镇级财政投入、受益群众“一事一议”适当负担、社会捐资等相结合的原则多元化筹集。设立镇农村环境长效管理财政资金专户,实行专款专用。

2.农村环境日常管护经费及突击性费用,通过正常审批程序审批后,由长效办组织实施。

六、强化考核管理

1.对相关部门和各村实行捆绑式考核。根据日常考核和年终考评情况,年底对各村实行综合评比,实行加分制。同时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2.对“四位一体”管护人员考核由“四位一体”长效管理办公室组织实施。采取平时检查与突击检查、明查和暗访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加大督查和考核频度,推动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护机制高效运行。

3.对破坏整治成果的村民,村按照村规民约和相关法律严肃处理,确保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护工作顺利开展。

七、结束语

篇5:久长中学建立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

关于建立爱国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的

各管区、各村、乡属各部门:

为切实加强全乡爱国卫生工作,进一步巩固乡“双创”工作成果,全面推动我乡爱国卫生工作进程,改善我乡居民生活环境,构建和谐××,乡党委、政府决定建立爱国卫生管理长效机制。

一、坚持建管并重、依法治乡的方针,着力于提升居民文明卫生素质,加大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力度,强化城镇管理综合执法,使城镇管理走上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长效化的轨道,根本改变过去多依赖突击式、运动式管理方式,不断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增强我乡综合竞争力,促进全

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按照提高城镇卫生管理整体水平的要求,进一步创新管理机制,通过实施爱国卫生长效管理,达到“四个一样”,即检查与不检查一个样、平时与节日一个样、大路小路一个样,白天晚上一个样,始终保持乡容美观、管理有序、环境整洁,消除危害健康的环境因素,有效地防止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食品安全事故和传染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三、各单位、各部门要把加强爱国卫生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要积极落实主要领导负总责制度,认真履行环境卫生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爱国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卫生工作制度,明确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四、各单位、各部门要加强卫生监督管理,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认真搞好辖区卫生、绿化、秩序管理和垃圾清除及监管工作。各部门、各单位每周五下午要组织单位全体干部职工打扫室内外和“三包区”卫生,乡党委、乡政府将组织有关部门人员不定期进行检查,并通报检查情况,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单位,将追究单位领导的责任。

五、着力建立长效机制,探索环境卫生管理新模式。

1、建立以城管部门日常管理、监督和爱卫办组织的暗访检查相结合的城市卫生管理模式。按照《××卫生城市标准》建立卫生管理考核体系,加大检查、协调、督促力度。

2、进一步扩大城镇卫生管理范围。随着城镇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城区管理范围的扩大,城镇卫生管理区域扩大至公路沿线,实现清扫保洁、垃圾清运等全天候、无盲区管理。

3、建立文明卫生家庭的示范机制。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卫生家庭评比活动。将卫生创建工作与创建文明单位结合起来,作为创建文明单位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在抓好卫生先进单位巩固发展的同时,积极争创各级卫生先进单位,机关单位和爱卫会成员单位要率先垂范,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4、加大对薄弱环节、重点部位的综合治理力度。针对我乡当前城市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出入口、违章占道经营、垃圾乱倒、户外广告、小广告、早市夜市、洗车行管理等,这些问题治理难度大,容易反弹,要在坚持堵疏结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行业管理主体,规范行业管理,落实各项长效管理机制,加大对其治理和督导检查力度,使其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

5、坚持领导视察检查卫生制度。加强督查,每半年邀请乡人大、政府、政协有关领导带队检查一次卫生, 着力推动乡容环境的彻底改善。重点检查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城镇卫生管理,特别是影响乡容环境的薄弱环节等。

6、坚持督查督办制度。为加强乡容环境卫生的日常管理,坚持督查督办制度, 对日常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

决,重点问题挂牌督办,督查督办情况及时向领导反映。

7、坚持检查评比制度。为了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日常监督与管理,由爱国卫生领导小组量化检查评比标准,制定检查评比实施方案,组织爱国卫生监督员,定期或不定期以明查暗访的形式进行检查评比,综合评比结果排位并公示。

篇6:久长中学建立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

一、景区卫生管理现状

1、保洁人员责任心有待提高。因准备迎检方面的工作,故增加保洁人员的布置,各保洁人员负责的区域面积缩小,在空闲时间存在数位保洁人员聚集聊天现象。景区内实行区域责任制的保洁员,没有定期清扫,登山道路上树叶堆积,部分垃圾桶不干净、整洁。

2、进入景区人员随意乱扔垃圾,导致垃圾分散严重。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进入景区的市民健身和旅游人员络绎不绝,伴之而来的是垃圾的增加。一方面是人员素质问题,另一方面是景区垃圾桶数量不足,垃圾桶距离不合理,环卫保洁没有及时清理,容易产生垃圾堆积现象,进而直接影响景区形象和空气质量问题。

3、卫生间没有定时清理。处于人流量较多的卫生间,流动频率高,卫生间不整洁的现象时有发生,保洁人员没有进行不间断检查、定时清理工作。

二、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措施

1、完善环卫队伍和设施。增设垃圾桶数量及科学布置。迎检前,已对北山路、齐云路至南台停车场增设垃圾桶20余个。目前还需对景区内登山道路中易存在垃圾的位置增设垃圾桶10余个,垃圾桶应摆放整齐。建立一支有责任心的环卫队伍,环卫人员应在无提醒下可自行清理个人负责的区域卫生,及时对杂草、蜘蛛网、白色和散落垃圾进行清理和收集,保持责任区干净、整洁。

2、增设保护环境卫生宣传标语。沿景区登山道路上增设宣传标语,如管住脏乱差留住真善美、全民素质大提高环境面貌创一流等,从视觉直接提醒人们注意卫生,警示提高保护环境卫生的必要性。

3、健全管理制度。景区内人流量多的道路实行“全天保洁”的卫生清扫制度;垃圾要及时日产日清,不要有垃圾堆积现象,避免产生异味等问题;登山人行栈道的树叶和两旁的垃圾,保洁员要定期清理,管理人员要不定时检查,加强对环境卫生的管理和考核,确保景区卫生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4、加强组织领导。环境卫生应由专人分管此项工作,加强对环卫的组织知道、监督管理和检查考核,把日督查、周检查、月评比等有效措施应选择执行,使景区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真正实现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

上一篇:手册办理程序下一篇:经典律师委托代理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