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之十二:建立安全工作体系 构建安全长效机制

2024-05-01

论文之十二:建立安全工作体系 构建安全长效机制(精选8篇)

篇1:论文之十二:建立安全工作体系 构建安全长效机制

建立安全工作体系构建安全长效机制

(文/纽科伦行政部 程洪涛)

为了建立安全生产保障长效机制,减少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纽科伦(新乡)起重机有限公司以国务院提出的“三项行动”、“三项建设”为指导,建立了自己的安全机制,即安全工作体系。

安全工作体系是纽科伦(新乡)起重机有限公司安全管理的基础性文件,是确保企业员工生命、财产安全的指导性文件,体系分二个部分,共有10个体系文件组成。

一、安全管理基础体系

安全管理基础体系由安全责任制度体系、安全队伍建设体系、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安全执法监管体系组成,其目的是对安全管理方面进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检查治理,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消除、控制危险因素,确保员工、生产安全。

安全管理中关键的因素是人,人的不安全行为往往导致事故的发生,只有人的因素稳定,发生事故的机率就会减少,故安全管理基础体系的重点放在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和安全管理的法制机制建设、队伍建设以及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上,现将五个体系分别介绍如下:

1、安全责任制度体系

安全生产、人人有责,通过建立安全责任制度体系,以制度、标准的形式规定部门工作分工、确保人员职责,进行安全考核奖罚,安全责任制度体系体现了安全生产管理组织分工,规定了各级安全管理人员的职责、明确了安全考核的形式与标准,为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是安全管理基础体系中最重要的指导性文件。

2、安全队伍建设体系

安全队伍建设体系明确了纽科伦公司安全队伍的作用及特点,规定了安全队伍的管理方法,公司建设的安全队伍从公司级、班组级、到教员级,由面到点、层级递进,涉及到起重工、电焊工、司索工等特殊工种岗位,通过安全队伍的建设,对现场工作人员进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确保了安全生产。

3、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个小的隐患,可能造成一起后果不可估量的安全事故,为了预防事故的发生,安全隐患与排查及治理体系规定了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的原则、范围,明确了排查内容及方法、周期,通过不断排查,及时治理,消除各类隐患,降低了安全风险。

4、安全教育培训体系

本体系规定了新员工三级安全教育、特殊工种安全培训、重大风险岗位安全教育、新进班组安全教育、新员工帮教管理、持续安全培训等6个方面内容,通过不断的交叉培训教育,使员工(特别是新员工)对安全管理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及操作技能,在工作中减少失误,杜绝违章,确保自身安全。

5、安全执法监管体系

公司的安全执行理念规定了对安全工作要“不打折扣,不找理由”,通过专职安全员和兼职安全员对现场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违章指挥、检查及各部门区域包干、分类监管、重点防范等方式,运用“重复违章考核方法” “安全问责制度”来进行考核监管,确保安全管理到位、执行到位、整改到位。

二、安全管理保障体系

安全管理保障体系由安全行为激励体系、应急救援保障体系、安全标准化体系、安全信息与文化传播体系、安全评估体系组成,其作用是推动安全管理基础体系得到很好的实施、验证和确保实施效果。

1、应急救援保障体系

应急救援保障体系规定了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的职责、响应方法、应急预案的培训、演练、评估、修订等,其目的是为了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减少因灾害造成的损失,第一时间对员工生命财产进行救援。

2、安全标准化体系

安全标准化体系规定了公司安全标准化、班组安全标准化、岗位安全标准化三个层次,执行与考核来保障安全标准化的落实与实施,促使安全管理从员工、班组、公司全方位提高的目的。

3、安全信息传播体系

安全信息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及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所涉及或包括的一切文件、资料、图标和数据等信息的总称,安全信息传播体系规定了安全信息的范

围、整理及传播平台,通过各种宣传形式对安全管理信息的传播,形成良好向上的安全文化氛围。

4、安全行为激励体系

通过安全行为激励,提高员工自我安全意识,安全行为激励体系主要包括安全目标责任考核与激励、安全队伍建设考核与激励、安全执法与监管激励、安全文化活动激励、安全奖励基金管理五部分,通过考核、激励,调动全体员工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

5、安全评估体系

安全评估体系规定了对企业安全管理过程与结果的评价指标和方法,从而能确定企业安全管理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处于什么层级和水平。促使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不断提高。

三、紧密结合实际,形成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建立安全工作体系,我们始终遵循三个原则。一是以人为本。从尊重人,关心人,视员工生命高于一切的责任感来考虑;二是预防为主。力求从根本上防微杜渐来实现员工从“要我安全”到“我能安全”的转变;三是不断创新。不仅从企业现状出发,更要以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方法来制定工作体系。我们将通过实践去丰富内涵,注重实效,不断充实和完善工作体系,使之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和目的性。

通过建立安全管理的基础体系与保障体系,为安全管理工作所要达到的目的提供了纲领性手册。10个工作体系相互联系,组成一个安全管理的系统工程,保证了公司从整体安全管理到细化分工,人员从公司最高领导层到每个员工,从点到面,从上到下,将安全管理工作全面覆盖,10个工作体系的良好运转,将为公司安全管理的提升,安全生产的保障奠定基础。

建立安全工作体系,是着眼于企业长远发展而形成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这将从根本上改变安全管理时紧时松的被动局面,形成管理有序,预防为主的工作局面。从而开创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安全管理新局面。

篇2:论文之十二:建立安全工作体系 构建安全长效机制

构建监管安全长效机制,确保监狱场所安全稳定,是实现监狱惩罚改造罪犯功能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司法部部长吴爱英同志在全国司法厅局长会议上提出的构建监管安全稳定工作的“四个机制”是是对监管安全事故经验教训的系统总结,是对监狱安全稳定工作实践的科学提炼,体现了很强的指导性、系统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而其中之一的监管安全防控长效机制是“四个机制”的关键。所谓机制,就是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互相作用的过程和方式。按照这一定义,长效机制就是指工作系统中各子系统、各项工作之间长期有效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于是,我们定义的监管安全长效机制,可以简单地说,就是为实现监管安全长期稳定这一工作目标能够长期有效发挥作用的一整套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

构建监管安全稳定长效机制在当前监狱更加开放,监管要求以“首要标准”、“零脱逃”为准的新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实现监狱自身惩罚改造功能的坚实基础,在这基础上可以促使罪犯在安定有序的环境中放弃消极抗改或再犯罪的想法与做法,并深挖犯罪根源,以积极向上的状态投入改造;它同时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公平正义和安定有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为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我们的监狱应当是有序安全稳定、法治统一规范、科学文明理性、公开公平公正、共生共融共赢的新型监狱。

近年来,随着监狱工作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监狱体制改革全面深入的推进,我所安全防范能力不断提高,狱内改造秩序持续稳定。但是,面对监管改造的新形势下,我所在执法和管理方面,也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日常管理中还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处理好,必将威胁着我所的安全和稳定。根据我所的实际情况,影响和威胁监管安全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民警自身因素:部分民警认识不足,理解偏差和责任感不强,是各种违禁物品屡禁不止的关键。一是部分警察过于依赖安检门、金属探测器等,认为这些设施科技含量高,只要能通过这一关,就不会有问题了,而忽视了他们的工作区域和存在的盲区。二是个别警察认为罪犯只要不惹是生非、不脱逃,值班确保安全就行了,对罪犯的思想教育,个别谈话有不到位的地方;

2、罪犯因素:随着90后罪犯的持续增多,罪犯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着变化,罪犯入所后不思悔改,伺机而动,并为此不计后果,不择手段来获取所需物品有上升的趋势,这是新时代罪犯恶习所致,3我所在一些管理规定不够与时俱进,在一些新情况出现时,往往找不到处理或应对的方式方法。因此,为了确保我所的监管安全,确保改造工作的稳定,确保首要标准的落实,怎样构建监管

安全长效机制值得每一个未管人去思考和摸索。在这里,笔者依托所情,提出构建构建监狱安全稳定长效防范机制的几条对策:

(一)、强化“以人为本”的防范理念,在民警队伍建设上狠抓落实。

在影响监管安全的诸多因素中,人是最基本、最本质、最主要的、最直接的因素,人防是确保监管安全的决定性力量,是影响和制约监管改造质量的首要因素,也是监狱防控机制中最主要的形式。因此,进一步完善监狱防控机制必须紧紧抓住民警这一关键因素,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民警队伍建设,提高民警队伍素质。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加强对民警的培训教育,使民警有较强的责任意识,特别是领导、党员干部要起到先锋带头的作用,另一方面,要重视民警的科学的“搭配”,也就是指工作的协同配合,依据短板原理来对民警进行符合工作需要的搭配,以期达到最大的效能。

(二)、落实科学的犯情分析,应对制度,在罪犯的管理上狠抓落实。

防控机制的核心在于对罪犯的思想监控,要变被动防控为主动防控。完善监狱防控机制必须紧紧围绕提高罪犯改造质量这一监狱工作的中心,建立畅通的狱内信息网络,并及时进行综合分析,随时掌握罪犯思想动态。将教育改造工作

贯穿于监狱工作的全过程,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全方位、多角度对罪犯进行教育改造。尤其是我所承担者全省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的改造工作,未成年人有其本身年龄属性所决定的特点,必须制度与这一特点相匹配的制度,并严格落实下去。

(三)、科学合理为先,在监区环境、设施综合整治上狠抓落实

篇3:论文之十二:建立安全工作体系 构建安全长效机制

三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管控体系是冀中能源张家口矿业集团董事长董传彤主持创建的。这套管控体系把安全管理工作的责任层层进行了分解, 压力逐级进行了传递, 把安全管理工作贯穿到生产的全过程当中, 调动企业所有人员共同参与安全管理, 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排查并治理隐患局面, 建立长治久安的煤矿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真正体现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为从源头上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找到了有效的方法。

2

详细实用的事故隐患认定标准, 使隐患排查有据可依, 确保了排查工作的全面及时按照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以及《煤矿安全规程》、国家行业标准的有关规定, 融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安全质量标准化的相关要求, 制定了事故隐患认定标准。这一标准涵盖了煤矿生产的六大专业, 即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地测防治水, 并把特殊生产工艺、人的行为因素、环境的安全状况、设备的完好情况、管理上存在的薄弱环节等, 全部纳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范围, 为全面、准确地排查事故隐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依照认定标准, 各矿井制定井下生产地区隐患排查治理表、单人岗位及流动作业人员的巡查表。班组长携带事故隐患排查表, 进入工作地点后首先排查安全状况, 并把隐患和问题记录在排查表上;区队跟班区队长入井要携带巡查记录表, 负责对所辖区域以及单人岗位、流动作业人员进行巡查, 并做好巡查记录;矿级领导和其他区 (科) 级管理人员, 要对下井行走区域内事故隐患和问题进行排查。矿每月至少要组织三次全面的事故隐患排查。集团公司领导和部门管理人员随时对各矿事故隐患、问题进行排查。反过头来, 从集团公司到班组, 逐级监督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和漏查隐患情况, 形成有效闭合。所有排查信息全部由矿信息站汇总、整理, 按照隐患级别, 逐级通知有关部门, 上报矿有关领导。这样, 从班组到集团公司, 层层有任务, 层层有压力, 确保了及时准确地把隐患排查出来, 进入治理程序。

3 严密的治理程序, 确保了隐患的消除和治理过程的安全

事故隐患、问题以及职工的不规范操作行为排查出来后, 当班能够治理整改的, 要积极组织整改治理, 治理难度较大或者短时间内无法治理完成的, 要报区队进行治理;区队整改不了的, 报矿进行治理;矿一时整改不了, 或者治理存在困难的, 报集团公司, 由集团公司协助治理。对于治理难度较大、技术要求较强的隐患, 严格执行“五定原则”, 制定“四项措施”进行治理, 并派安监员进行专盯, 确保隐患能够及时治理消除, 并保证治理过程的安全。

“五定原则”就是定项目、定措施、定资金、定时间、定负责人。技术措施的制定是“五定原则”的中心内容, 资金、时间、责任人的明确, 为隐患的及时治理提供了有效的保证。“四项措施”即隐患治理的安全技术措施、治理过程中的安全保证措施、专项技能培训措施和强制执行措施。安全技术措施是根据隐患的具体情况, 从安全和技术的角度制定的, 指导隐患治理的技术要求。治理过程中的安全保证措施是为了保证隐患治理过程的安全而制定的, 考虑了隐患治理过程中各个环节万一遇到的安全问题该如何处理, 确保治理过程不发生事故。专项技能培训措施就是对参与隐患治理的人员, 进行安全技术措施及需要注意的事项为主的专门培训, 让治理隐患的人员熟练掌握治理技术和工作程序, 不发生操作上的失误, 确保在安全的前提下治理并消除隐患。强制执行措施是为了保证各项措施在治理过程中落实到位, 人、财、物及时供给, 为隐患治理并最终消除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五定原则”和“四项措施”的强力执行, 使事故隐患的治理过程环环相扣, 严密严谨。既保证了隐患的及时治理消除, 又保证了治理过程的安全可靠。

4 完善的资料管理体系, 保存了从排查到治理消除过程中的所有资料

张家口矿业集团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建立了完善的资料管理体系。从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报告、事故隐患治理监督报告、事故隐患治理完成后的验收报告和安全生产主管的月度安全评价报告, 到班组长现场事故隐患排查表、各级管理人员的排查记录、重点隐患治理过程的监督报告、验收报告, 矿信息站都留有第一手资料, 并把收集到的信息汇总分类, 送达矿有关业务科室和主管领导。各业务科室和主管领导分别保留本专业隐患排查治理纪录, 与信息站掌握的情况相对应, 并形成互动, 记录各项隐患排查治理信息。集团公司安全监察部汇总各矿隐患排查治理情况, 并在每月的安全工作例会上进行通报。

这一整套完整的资料, 记录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全过程, 每项工作做的怎么样, 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资料中都清晰地记录下来, 为深入研究事故隐患发生、发展的规律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据, 也为有关责任的追究留下了充分的资料。

5 严厉的责任追究体系, 有力地促进了工作的扎实开展。

为了有效地实现安全管理责任的层层分解, 安全压力的逐级传递, 责任追究的“四个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积极开展。

安全责任管理体系就是从集团公司到矿的各级、各个岗位, 每一级都明确了安全责任, 负责哪项工作的, 就要对本项工作的隐患排查治理负责, 在哪个岗位的, 就要对本岗位的安全负责。从而保证了安全责任的层层分解、压力的逐级传递。形成了一级抓一级, 下一级对上一级负责的局面, 积极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安全监督检查体系就是从集团公司到各矿, 上一级监督检查下一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并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提出要求, 对漏查隐患以及对隐患治理不积极等行为, 提出处罚意见。

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制约体系就是各级、各个专业相互监督制约, 充分落实安全责任。需要哪一级排查的隐患没有排查出来或者没有及时治理, 影响了其他专业或者其他工序的工作, 就要及时反馈信息, 否则将一并追查责任, 为隐患的及时排查治理增设了一道保障。

安全责任前追后纠体系是由集团公司向下, 对漏查隐患或隐患治理不认真、不及时等情况, 一级一级追究责任。这种追究连带着一系列人和部门, 一追就是一条线, 从职工到管理人员, 哪一级没有把该负责的工作落实到位, 都要受到追究。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落实。

6 全面及时的信息反馈系统, 为深入分析研究、超前治理防范隐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煤矿三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管控体系是一套完整的、严密的、闭合的安全管理流程。事故隐患排查出来后, 经过治理, 消除了隐患的威胁。继而, 各级管理人员通过排查治理工作反馈回来的大量信息, 深入分析、研究隐患发生、发展的规律, 摸索治理和预防隐患的经验, 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 从人、机、环境等各个方面改善生产现场的条件, 超前治理, 超前预防, 从源头上控制隐患的发生, 实现最有效的管控。

各矿专业副矿长每月都要写出本专业安全评价报告, 总结本专业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隐患发生的规律, 会同有关技术人员研究控制隐患发生、发展的新方法、新途径, 修改、完善原有技术措施, 提出下一步工作计划。集团公司定期召开专业总结分析会, 从深层次研究各矿重点隐患的治理方案, 探索超前预防和控制措施, 形成深入治理、长治久安、常抓不懈的局面。

7 信息平台的启用, 为各级管理人员及时掌握隐患排查治理情况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为进一步提高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水平, 张家口矿业集团开发使用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系统管理软件, 建立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平台, 实现了信息电子化办公。各矿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信息都能够及时输入信息平台, 利用网络实现隐患上传、隐患查询、在线提示、责任纠察、领导批示、统计汇总、制度文件查询等功能。通过公司局域网络, 在电脑终端, 各级管理人员能够按照管理员赋予的权限, 履行对隐患的认定、审查和批示的职责。通过信息平台, 哪个矿井存在什么问题, 新发生了什么隐患, 哪个区域是安全管理的重点地区, 现场存在的重点隐患治理到什么程度, 等等, 各级管理人员都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为领导们了解和掌握现场情况、及时做出决策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和真实、可靠的依据, 为各种灾害的超前预防、及时治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大大促进了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8 煤矿三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管控体系的先进性

煤矿三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管控体系的推行, 改进了安全管理方式、方法。过去只靠有限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到现场检查隐患, 这样的检查总是形式上的, 不具有连续性, 往往集团公司检查矿, 矿要做准备, 矿检查区队, 区队要做准备, 查出有限的问题只是表面现象, 不能够真实反应安全状况。而且, 检查出了问题就要对责任单位进行处罚, 使得各矿、各区队想方设法应付检查, 遮掩问题。所以, 大量的事故隐患、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和处理, 为隐患进一步发展、升级埋下了根源。实行这套安全管理体系以后, 从班组、区队到矿, 逐级排查治理隐患, 哪一级漏查、漏报了隐患, 被上一级查出来, 相关的责任人都要受到处罚, 而隐患排查出来了, 治理了, 上报了, 或者正在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是不进行处罚的。这就促使各矿、各区队、班组都能够认真地排查隐患, 充分地暴露问题, 积极地进行治理。从而实现了动态的过程管理, 建立了长治久安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促进了安全工作的稳定好转。

摘要:三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管控体系是依据隐患认定标准, 利用“四个报告”、“四个体系”、“五定原则”、“四项措施”来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使生产现场的隐患能够及时的排查和治理, 并保证治理过程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平台是一个强大的信息收集和反馈系统, 能够及时向各级领导反馈隐患排查治理信息, 并根据全方面的信息, 分析和研究隐患的发生、发展规律, 从而实现超前治理、超前预防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关键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构建,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安全高效现代矿井建设》.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煤矿五大灾害事故分析和防治对策》.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3]《煤矿技术创新的实践与探索》.煤炭工业出版社.

[4]《煤炭开采新技术与新理论》——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篇4:论文之十二:建立安全工作体系 构建安全长效机制

目前,德惠市已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3个,基地总面积10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总数33个,其中无公害温室面积10000亩,总产量8000万公斤,总产值12亿元。初步形成了黄瓜、辣椒、茄子、番茄、豆角等十多个蔬菜主导产品,且符合国家无公害食品标准,其产品已远销沈阳、长春、俄罗斯等国内外大中城市。

1.从源头上抓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工作,保障全市蔬菜产品安全

为了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顺利开展,确保蔬菜产品安全,德惠市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一是推行诚信品牌战略。围绕“打绿色片,走特色路”的发展目标,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利用德惠松花江绿色大米的品牌效应和收入效应,引导德惠市蔬菜种植逐步向无公害产业健康发展,树立自己的无公害农产品品牌,最终向绿色食品迈进。二是实施基地无害生产。为了确保德惠市无公害种植业的健康发展,市农业局印发了《德惠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同时对基地农户如何发展无公害产品,正确用药、施肥等进行了技术培训,在管理上指导种植户采用生物杀虫,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的农药,使基地的无公害产品种植达到了安全标准,真正做到了无害化。三是实施生产规范管理。基地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无公害生产、加工、贮藏、包装、运输等技术规程操作,进而提高了德惠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合格率。四是做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深挖德惠市的资源,运用现有的政策条件,扩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规模,提高德惠市无公害农产品的影响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加大工作力度,健全工作機制,保障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2.从生产上强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管理,保证基地生产质量

德惠市生产的无公害农产品占消费量的一定比重,其中蔬菜类就占65%左右。抓好无公害基地生产农产品的种植过程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创建无公害生产基地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和“统筹规划、综合建设”的原则,切实加大对农业生产基地的环境保护力度,做到生产到餐桌全程监控;二是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需求,在生产过程中推行档案记录和农药安全监管制度,生产基地严格按照生产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和运输,对生产实施全程质量控制;三是推行产品入市前检测制度。无公害基地生产的农产品进入市场前必须进行抽检,检测不合格的不得入市;四是推进无公害认证工作和绿色食品认证工作。严格按照《德惠市农产品管理办法》、《德惠市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管理办法》和《德惠市绿色食品管理办法》、《德惠市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的规定,推进农产品认证工作和绿色食品认证工作。鼓励企业积极实施名牌战略,争创名牌产品,促进企业自律。

3.从日常监管制度上抓基地建设工作,确保无公害农产品质量

在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和日常监管工作中,落实了四项无公害农产品监管制度来强化农产品市场的监督管理。一是责任制度。落实农产品生产监管责任制,尤其是对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企业做到巡查到位、责任到位、监管到位、落实到位。二是监管制度。全面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巡查制度、无公害农产品安全信息公示制度、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分类监管制度。三是经营制度。开展“规范市场”活动,坚持质量监管关口前移,完善经营台账等五项制度。四是检测制度。通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德惠市设立了农药残留检测室,发挥四位一体检测系统的作用,强化对上市无公害农产品抽样检测,层层把住市场上蔬菜和农产品的质量关。

通过几年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工作体会到,要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健康发展,始终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工作任务。必须立足长远,掌握规律,夯实基础,努力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上,还应该在以下三个机制上进行研究、探索和实践:

第一,要构建自律组织机制。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首要的问题是要落实责任,实现生产经营主体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不能立足于政府大包大揽。无公害农产品作为人们生活的基本食品,生产经营又十分分散,完全靠政府包揽质量安全管理是难以做到的,也是没有效果的。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自律组织机制,可以有效和依法落实包括农民、个体经营户、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内的生产经营主体第一责任。除了鼓励农民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强化质量安全管理外,还要依托农村基层组织,成立相应的协会,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践中一些地方推出了在协会框架下实行小组质量联保办法,即一户出问题,要连累小组其它成员,大大强化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群众内部监督控制机制。

第二,要完善全程管理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众多的因素和环节,必须建立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管理机制。在产地环境管理上要通过强化环境监测,及时全面掌握产地状况。在此基础上,划定不宜生产区域、开展产地治理、加强农业环境保护、科学安排作物品种。在农业投入品管理上,要根据国家发布禁用、限用农业投入品名录,严格禁止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在农业上的使用。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建立限用投入品经营台帐,全面反应限用投入品流向,实行可追溯管理,落实农药生产经营和使用责任。在基地准出管理上,要以农产品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相应的农产品协会为组织主体,全面执行系列管理制度,推行标准化生产,确保从基地流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对上市销售的产品要进行产地检测,检测合格的要出具检测报告并随货同行,不合格产品严禁上市销售。农产品生产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自行建立或委托检测机构,开展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工作。尚不具备检测条件的基地,可由协会组织,委托公益性检测机构,根据生产记录和相关情况,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基地产品进行抽查,并向被抽查农户出具质量报告单。农产品生产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品要依法包装标识,详细注明品名、产地、生产日期、生产者、质量检测等方面情况。不具备条件的农户自产自销基地,可尝试由协会统一印制产品销售单,由农户简要注明相关情况,向消费者做出质量保证。在市场准入管理上,经营户要严格执行相关进货索证索票、质量检测、处理不合格产品、包装标识产品、出具销售凭证、登记经营台帐等规定,严格对销售产品负责。市场可采用签订协议形式,明确经营者义务和管理办法,督促其自觉接受相应的管理。

第三,强化政府支持保障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者经营者自律是基础,政府引导支持、监督管理是保障。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步入正常轨道,进入良性循环,需建立和依靠三大体系支撑。一是标准体系。没有标准,就没有依据,就没有章法,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也就无从谈起。要调动各方积极性,建立和完善包括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以及相关生产技术和管理规程在内的标准体系,满足执法监督、生产管理、产品流通、认证认可、技术推广等实际工作需要。对我们县域来说,就是要在农产品如何达到标准、执行标准上做文章。二是检验检测体系。检验检测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可缺少的手段,产品是否合格,最终靠检测。要加快建立包括公益性和自律性检测机构在内检测体系建设,合理配置检测机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能力,针对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检测技术研究,不断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需要。三是认证认可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着力培养和开拓安全优质农产品市场,鼓励市场主体加强管理、改善品质、打造品牌、珍视声誉、增加盈利,走上自主提升、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路子。开展农产品认证是避免产品质量良莠不分,劣质产品驱逐优质产品现象,优化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要动员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农产品原产地地理标志申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在这三大体系上,政府要在人力、物力上舍得投入,从而实现农产品健康、稳步、持续发展。

篇5:论文之十二:建立安全工作体系 构建安全长效机制

多年来,科技园区在区委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针对园区企业数量大、类型多、行业广和企业党员流动性大、自主性强、参与性弱的特点,通过在“建组织、抓管理、求实效”三个环节上下功夫,取得了一定成效:非公经济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不断壮大,从2001年的169名党员发展到现在的786名,党组织从11个,发展到现在的22个;非公经济党组织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自主创新能力逐年提升。目前,园区累计吸引企业3000多家,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速度,实现了17%的区财政收入,成为了丰台区经济发展重要力量。

回顾园区开展非公党建工作的实践,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着眼党建工作覆盖面,在组建支部上探索新模式

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党建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党建工作覆盖面的扩大,就没有非公党建工作开展的依托。为此,我们着力加强了以下工作。

1、构建三大“总支”,增强党建工作针对性

我们根据民营企业特点和发展需要,从着眼于为企业服务入手,强化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园区直接为企业服务的职能部门作用,重新调整了以基地办、创业中心和职介所为组织架构的三大党总支,分别对园区基地企业、孵化企业和流动党员开展工作,将入驻园区的企业党组织和党员按照“隶属关系”分别纳入这“三大总支”,进行分级管理,并成立了独立党支部和联合党支部,在工委的统一领导下,履行各自范围内的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职责,解决了民营企业支部组建难、党员流动性大的难题,使园区形成了党员有人管、支部有人建的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组织架构,为实现园区党建“全覆盖”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2、采取有力措施,增强党建工作实效性

为解决民营企业建支部难的问题,我们探索尝试新方法,将党建工作有效融入到了领导走访、企业服务、组建工会等工作环节中,形成了一项工作、多个渠道实施的工作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为企业服务中深化了党建工作,做到了对企业党员队伍状况的及时了解,掌握了工作的主动权。如,京卫医药科技集团公司是部队转制的民营企业,在组建支部之前,企业老总存在思想顾虑,担心成立支部后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活动,在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做工作的同时,工委认真分析了企业老总的思想状况和企业的实际情况,亲自上门,在提供咨询服务过程中耐心讲解了“建立党组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促使企业老总提高了认识,转变了观念,打消了思想顾虑,不但尽快成立了党支部,还亲自担任党支部书记并聘请了一名专职副书记,负责抓党务工作,把党建工作与提高公司凝聚力有机结合起来,并在公司建立了党建工作网,使党建工作有声有色。

3、创新活动载体,增强党组织凝聚力

实践表明,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对于高新企业党支部的创建有着重要作用。为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提高党组织的亲和力和渗透力,我们对党建工作的活动载体进行了选择和创新。一是开展专题研讨活动。每年开展一次“加强园区经济发展”主题研讨活动,动员党员、干部献言献策,调动广大党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研讨活动的开展,加强了工委与企业党组织和党员的沟通,保持了园区快速可持续发展。还围绕区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现代化新城区的要求,在党的生日之际,调动周边党建资源,联合了入园企业和周边的街乡、驻军、医院、学校、公园等单位举办了文艺汇演,增强了区域合力,共同把科技总部新区建设好。二是开展系列特色活动。园区工委每年通过庆祝“七一”、国庆等重大节日,开展表彰、演讲、歌会、红色经典回放、红色之旅等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以增强党组织的活力,振奋党员精神,带动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如,景新电气公司,是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支部,新员工多、大学生多、预备党员多。为稳定职工队伍,党支部积极组织党员和群众参加工委的各项活动,并定期组织党员到郊外开展党日活动,还把活动照片放在公司醒目位置,使党员和群众进一步凝聚在党的周围,同时也增强了企业文化建设。

二、抓住高新企业特点,在党组织“管理”上寻找新途径

目前,高新企业已呈现出了数量庞大、规模层次不齐、股份结构复杂、行业多样、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为使非公经济党组织在企业发展中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提供全方位的管理和服务已成为了必然要求。

1、发挥科技企业优势,加强党员教育管理

针对党员队伍学历高、年龄低、流动性大、分散、外出频繁的特点,我们充分发挥高新企业现代信息、网络建设发达的优势,开发党建资源,采取“一网一册”的方式,不断改进党组织和党员教育管理模式,体现了“科技党建”的新特点。建立“丰台园党建之窗”网站,定期在网站上公布“三会一课”学习篇目,开设党员内部专题论坛、交流园地等栏目,使党员及时了解党的知识,接受管理和教育。为每个支部设立专用电子邮箱,为企业与党员、党员与党员、工委与基层组织之间架起了一条 “绿色沟通渠道”。在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网站”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确保了每个党员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随时能够了解每个阶段的重点,按要求完成各阶段的教育任务,实现了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不少党员积极参加“党员论坛”发表感想,一位党员在“如何实践党员的先进性”的栏目中,写出了“为民常含泪”的文章,字里行间体现了党员与人民群众心连心,时刻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此同时,编制了《党支部工作手册》电子版,方便党支部了解党建工作的相关制度,解决企业新任党支部书记缺乏党务知识的难题,确保了党组织生活正常开展。

2、加强选用和培训,发挥支部书记重要作用

支部工作开展的如何,党的基层组织是否巩固,与选好、用好、培训好、发挥好支部书记的重要作用有着密联系。在组建非公企业党支部工作中,我们在选好支部书记方面,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企业的法人、董事长或高层管理人员中的党员担任书记上,以加强政治资源与行政管理资源的有效结合。在22个民营企业党支部中,通过有效工作,已有60%的支部形成了这样的格局,从而促进了党组织工作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联动,取得了企业法人、经营者和高级管理人员对党组织工作的支持,把握住了工作的主动权,使企业文化、经营管理与党支部工作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将支部工作落到了实处。为发挥好党支部书记的作用,在提倡支部书记讲党课的同时,在党课内容上引导要与企业发展结合起来,提高党员的理想信念、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在企业文化、培训、考核和经营上促进企业发展,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支部书记的培训方面,坚持定期召开支部书记例会、专题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提高支部书记工作能力,增强党建工作意识,切实做好党支部工作。同时,为培养既懂经济又懂业务的新时期专业化党务干部,实现以党建工作创新推动经济工作创新,结合园区人才发展战略和高科技企业党务干部的特点,引用园区干部培训的“八化”标准,每年举办支部书记培训班,逐步培养了一支“复合型”人才队伍,有效地把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民营高科技企业华深公司党支部书记赵丛月是企业的总监,他在抓企业经营管理的同时,解决了员工的日常生活待遇和培训问题,调动了党员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目前公司90%以上的中层干部都是党员。

3、开发党建资源,增强党员归属感

针对企业党组织开展活动难和部分企业支部党员没有活动场地的问题,在产业基地范围内,园区工委充分挖掘资源,协调相关部门,分别建立了4个党员电教活动站,站内备有各种党建音像资料和期刊供党员学习,还定期举办读书会、信息发布、各类联谊等活动。电教活动站的建设丰富了组织生活,提高了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兴趣和积极性。与此同时,电教站在组织活动中,还协助党员解决工作、生活、学习上遇到的实际困难,使广大党员普遍认为又找到了集体的“归属感”,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三、围绕高新企业成长,在“促进”发展上谋求新局面

加强非公党建工作,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发挥党建工作促进高新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把党建工作融入到了为企业服务中。

1、扩大党建工作范围,服务好未建支部的企业,增强党组织的亲和力。

党组织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调动党员和群众积极性的基础。在未建立支部的民营企业中,我们从服务入手,体现党组织的亲和力,促进党组织建设。坚持“特事特办”,从关心企业出发,积极调研,从

服务入手,协助企业做好没有党组织而又必须做的工作。如,深华科交通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无上级主管单位的民营企业,在入驻园区时,还未建立党支部。公司主要业务是承担高速公路建设工程,按照交通部的规定,对外承揽的工程合同与廉政合同需要上级主管单位盖章才有效。在这种情况下,园区工委一方面按照《党章》规定要求企业迅速成立党组织,同时协助做好有关事宜,加快了后续工作的进行。由于急企业之所急,使企业真切的感到党组织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了对党组织的向心力,带动了该公司迅速建立了党支部,推进了企业经营发展,2004年上缴税费比上年增长了47%,人均税费增长了65%。与此同时,工委还制定了党组织关系在园区和未在园区建立党支部的民营企业的不同管理办法,以支持企业发展。

2、细化党建工作内容,培育好已建支部的企业,增强党组织的向心力。

对已建立支部的企业,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引导企业做强做大,增强党组织的向心力。如,振隆高科技发展公司是一家最早在园区成立党组织的民营企业。92年入园时,只有四名员工、几万元的启动资金,在孵化发展阶段,园区工委对该公司重点培育,加强具体指导,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推进了企业迅速发展,现已有50名员工,资产上千万元、研发新产品五十多项,产品遍布16个省80多个地区,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该企业坚持诚信经营,多次被评为园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并将这些锦旗悬挂在商务洽谈室,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信任,经营业务逐步扩大,成为了首批入驻总部基地的科技企业,实现了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相互促进、同步发展。

3、深化党建工作内涵,跟踪好潜力大的企业,增强党组织的影响力。

为进一步深化党建工作内涵,园区工委面对所属企业和入驻企业大量党建工作并存的局面,充分利用企业服务渠道推进党建工作,创造性地形成了党建工作与企业服务相协同的工作局面,有力地促进了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的紧密结合,也为下一步聚集在园区的大量总部型企业党建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服务模式。例如,园区企业服务管理处在为企业提供服务过程中,会将没有建立党支部但具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情况迅速反馈给组织人事处,组织人事处将会进行重点跟踪,借助企业服务的渠道开展党建工作,实现服务到哪里党建工作就开展到哪里。同时,园区工委还不定期召开大型企业“党建促经济”专题研讨会,交流党建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经验,拓展与企业沟通的新渠道,搭建了企业服务的新平台,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的影响力。

篇6:论文之十二:建立安全工作体系 构建安全长效机制

XX市教育局副局长 XXX

学校安全工作长效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科学的安全事故防范体系,是一个能使安全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机制。安全工作长效机制建立的基本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立足点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管理方针。

一、构建良好的学校安全工作环境和管理体制

学校安全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工作在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构建良好的学校安全工作环境首先是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和关注学校安全,把它摆在一定的位置,实实在在、持之以恒地列入整体工作中,这是解决良好学校安全工作环境问题的关键;其次是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对学校安全的认识是否到位,是否把保障学校师生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作为自己的基本责任,是否有紧迫感,这是良好的学校安全工作环境形成的主体;第三是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是否理解、配合和支持学校安全工作,是否真正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并切实履行应尽的义务,这是良好的学校安全工作环境构建的基础。

在良好的安全工作环境的基础上,要着力构建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首先在政府统一领导下,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其次是部门,尤其是教育部门及其学校,领导、职能机构和相关人员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第三是是学生家长必须积极参与,并切实履行相应的管理责任;第四是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安全管理。各级政府要给予经费和人力上的保障。

二、构建强有力的管理机构和工作队伍

学校安全涉及社会、家庭、学校,从具体工作来看涉及学校建筑物、食品卫生、消防、师生集体活动等方面,这充分说明学校安全工作的复杂性;从管理对象看,主要是学生,而且大部分是未成年人,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自我克制能力不强,需要进行教育和引导,这体现了学校安全工作的艰巨性;学校安全随教育的产生而产生,随教育的发展而发展,这证明学校安全具有长期性。这样的工作,没有强有力的、专门的、常设的机构和工作队伍进行综合协调,统筹规划,监督实施是不行的。构建工作队伍尤其要注重队伍素质建设,要有建设队伍素质的有效措施和制度保障,当前必须要解决学校安全管理队伍不专业、安全管理知识不系统问题。

三、构建安全工作责任体系和安全教育体系

一是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以县为主的原则落实各级政府的责任;二是在政府领导下,全面落实各职能部门的责任;三是教育部门及其学校,要把责任落实到相关的部门和人员;四是发挥教育的引导功能,明确家长应该承担的责任。真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管理责任体系。

安全教育是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形成的主要方式,是实现学校本质安全的必然途径。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不仅事关学校安全,更事关社会安全生产和社会文明进步,必要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安全教育体系应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社会安全教育,即每个社会成员要有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意识,对学生的不安全行为,要切实履行教育和规范的责任;二是要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通过开设安全教育课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系统、规范、科学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教育;三是家长要要切实履行学生监护人的责任,在家庭教育中融入安全教育的内容;四是在其他学科融入安全教育内容。安全教育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有明确的层次要求、教育原则和实施方案。

四、构建安全防范机制和隐患整治机制

学校安全管理就是要调整规范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关系,使之符合预定的目标,达到确保安全的目的。防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学校安全管理的重要方面,也是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防范制度应该包括涉及学校安全的危房、食品(饮水)、消防、危险化学药品、师生集体活动、治安保卫、宿舍等方面。要在全面分析事故发生可能性的基础上,构建切合实际的、对事故防范具有预见性、超前性、可操作性的制度。

隐患是一个动态的事物,旧的隐患整治了,新的隐患可能又产生,构建安全隐患整治机制,就是要建立及时发现隐患到彻底整治隐患的一套办法或者说工作程序。一是确定发现隐患机制,明确谁去检查发现隐患,责任必须具体到人,发现隐患后要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和领导;二是明确谁去整治隐患;三是隐患整治经费如何筹措,如何保证整治经费及时到位,并有效使用。隐患整治经费筹措可以参照《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的决定》的规定,建立安全隐患整治准备金,政府投入解决重大安全隐患,教育系统应该设立安全隐患整治准备金解决一般隐患,资金进入专户集中管理,根据隐患产生危害可能性,分轻重缓急,统一安排调度使用,同时建立严密的使用监管措施。

五、构建安全常规管理和考核评价机制

学校安全无小事,通过细致的工作过程,落实对各类隐患的监管。安全常规管理机制一是日常隐患排查及处置,对学校建筑物、食堂(含饮水)、消防、集体活动、学校内部治安状况等的日常监管。二是构建监管督察工作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明确监管督察工作由谁去执行;二是保证监管督察工作到位,如果不到位和对监管督察出来的问题置之不理,要明确如何进行处罚,因此而造成安全事故发生应该承担责任;三是保证监管作用充分发挥,对监管中发现的问题不能一查了之,要跟踪管理,直到解决。这些是学校安全重要环节,必须要切实落实。

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是促进工作的重要方式,给被考核单位一个评价不是目的。考核评价机制要有阶段性、层次性,不能一劳永逸,要根据工作的进展、重点等适时调整,才能保证考核评价机制作用的发挥。

篇7:论文之十二:建立安全工作体系 构建安全长效机制

—学校食品卫生监管汇报材料

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事关重大,食品卫生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每一位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加强学校食堂卫生安全管理,防止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对师生员工的危害,对于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维护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来,市卫生局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严格按照《食品卫生法》和《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加大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管理力度,五管齐下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学校食堂卫生安全工作长效机制,成效突出,受到了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认可。

一、从提高学校食堂管理人员思想认识入手,采取培训、教育、宣传等多种方式,达到强化法制意识,确保食品安全的目的

抓好学校食堂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食品卫生意识和法律意识,是做好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管理的基础。多年来,市卫生局一直重视学校食品安全宣传培训工作,采取多种形式举办培训班,对食堂经营管理员进行食品卫生和法律法规知识进行重点培训。2004年10月份,市卫生局分两次分别对学校主管校长、学校食堂负责人进行了卫生法律及卫生安全知识的培训,参加培训人数近200人,各县(市)区卫生局也对辖区内学校食堂负责人500余人进行了培训。2005年12月,为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品卫生管理,预防学校食物中毒事故发生,贯彻新颁布的《卫生部、教育部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落实监督管理责任,市卫生局组织召开了学校食品卫生管理工作会议,各县(市)区卫生局主管局长,监督中心主管主任,市区内各学校校长、学院院长、幼儿园院长、主管校长(院长、园长)和学生食堂负责人20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两级卫生部门管辖范围和职责,提出了严把学校卫生许可准入关,全面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对学校集体食堂实行分级监管,责任到人,严格落实学校食品卫生责任追究制和通报制等多项措施。通过多种培训形式,提高了学校校长、食堂负责人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为确保学校食品卫生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从关键环节入手,强化学校食堂的日常监督与专项整治 从关键入手,抓好关键环节,采取日常监督与专项整治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学校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开展学校食堂专项治理,收到了良好效果。市卫生局联合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招收寄宿生学校食品卫生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品卫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转发了卫生部教育部《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对学校食堂严格按照部门配合、分级监管、责任到人、日常监督与专项整治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监管。一是加强日常监督。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对每个学校指定两名责任卫生监督员,严格按照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级别和要求进行日常监督。重点加强对食品加工过程、食品及其原料的采购以及餐具消毒等重点环节的监管,发现问题立即责令整改,严防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

二是实行月报制度。为及时掌握我市餐饮业和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状况,确保全市不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市卫生局制定了《餐饮业和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状况月报制度》,在全市设监测点100个,其中学校及幼儿园食堂35个。各县(市)区卫生局,市卫生监督中心每月对监测点进行监测一次,25日前上报辖区餐饮业和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状况评估报告,市卫生局汇总后于28日前以月报形式向市政府报告。为探索食品卫生安全监管新模式,及时掌握我市餐饮业和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状况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是实行预警机制。市卫生局在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工作中,实行预警机制取得了良好效果。2004年,市卫生局组织对所辖县、区招收寄宿生的学校食堂检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学校食堂条件简陋,管理水平低,存在大量食品安全隐患。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以xx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的名义向各县(市)区政府发出了食品安全《预警通知》,引起了政府领导、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一个以政府领导牵头,教育、卫生部门共同参与的学校食堂治理活动迅速掀起。几年来,市卫生局共发送《预警通知》20余份,有效地促进了学校食堂的硬件建设和软件管理水平的提高,最大限度地消除了学校食堂食品安全隐患。

四是开展专项整治。除了春季、秋季和高考期间3次学校食品卫生专项整治外,每年还要对重点环节实施多次专项检查。主要检查学校食品卫生校长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的建立与落实情况,学校专职或兼职卫生管理员管理、从业人员食品卫生和法律知识培训、食品采购索证登记、食品原料的储存以及餐具消毒等情况。在2006年秋季学校食堂专项整治中,全市先后共出动卫生监督员1800余人次,监督检查学校集体食堂512个,学校周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2600余家,对128个学校食堂和400多家学校周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下达了限期整改意见书,对存在问题严重的80余家学校食堂和200余家学校周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分别给予了停业整顿和取缔,没收并销毁不合格食品350余公斤,立案处罚20余家,罚款23600元。此外,还利用电视台《卫生与健康》专题节目报道开展学校食品卫生专项监督检查共35次,营造了浓厚的工作氛围。

通过日常监督和专项整治相结合,使我市学校食堂卫生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学校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患发生率明显下降。

三、从推行食品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入手,全面促进学校食堂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

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是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的一种新模式,它可以提高食品经营者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同时也可以解决食品行业监督与人员配臵不足的矛盾,从而提高食品卫生监督管理水平,从根本上保证食品卫生安全。2003年,我市开始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首先从成规模、管理相对规范的学校食堂和桶装饮用水生产行业入手,对学校食堂实施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至2006年底,全市城市区学校食堂分级量化管理率达到100%,全市达到95.1%,日常监督工作量减少10%。其中有10家学生食堂被评为A级,A级单位工作量减少30%,每年为学校减少支出近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我们按照《食品卫生法》、《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严把卫生许可准入关。所有学校食堂必须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凡达不到许可条件评分为C级以上的决不办理卫生许可证。许可时,原则上一个学校只办理一个卫生许可证,法定代表人为学校校长,全面落实学校食品卫生安全校长负责制,严格明确食品卫生管理员工作职责。通过全面实施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严把卫生许可关,加大监督处罚力度,充分调动了学校对食品卫生管理的积极性,多数学校加大了食堂卫生硬件投入,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配备了责任心强的管理人员,对学校食堂进行了全面改造,食堂面貌焕然一新,如轴三中、拖一中、洛耐中学、偃师高中和山化乡中学的学校食堂管理都步入了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四、从开展评比、交流入手,营造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工作氛围 几年来,我们多次组织学校食堂负责人,到硬件设施好、卫生管理到位的河南科技大学食堂、建专食堂、偃师山化乡中学等食堂参观学习,交流管理经验,探讨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学校管理人员的信心,营造了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良好工作氛围。无论是学校领导、食品管理者和从业人员都对食品卫生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责任心和法制观念得到进一步增强,食品卫生安全措施得到进一步落实。2005年12月26日,市内200多家学校主管校长和学校食堂负责人在参观了河南科技大学新校区食堂后,对其现代化的食堂管理模式进行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学校食堂的食品卫生安全工作重于泰山,必须严格按照《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要求,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才能确保食品卫生安全,确保学校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了鼓励先进,市卫生局每年都要评出一批硬件设施完善、卫生管理规范、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积极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学校食堂进行通报表彰,使先进单位增强了荣誉感,落后的单位感受到了压力,从而出现了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的良好局面,全市各级各类学校食堂管理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五、从抓源头入手,加强对食堂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和健康体检,严防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患的发生

对学校食堂食品从业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和食品卫生知识培训,强化其法律意识、食物中毒防范意识,提高卫生知识水平,对于预防食物中毒及食源性疾患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办理卫生许可时,严格把好人员培训和健康体检关,不经培训和体检的严禁从事食品经营活动。通过培训,使每个从业人员都能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加工操作,保证了食品的清洁卫生,从源头上消除了食品卫生安全隐患。同时,不断完善食物中毒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卫生部门主动和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协作与沟通,督促学校建立健全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和学校食品卫生责任追究制度,提高了学校领导和食堂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实行了校领导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三年来,全市未发生学生集体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患的事件,有效地保障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师生的身体健康。

尽管我们在学校食堂卫生管理中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学校周边流动摊贩和小卖部食品卫生管理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下一步,我们将联合工商、质检等部门,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无证经营、销售假冒伪劣、参假使假食品的违法经营者,进一步净化学校周边环境,为保证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8:论文之十二:建立安全工作体系 构建安全长效机制

一、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推进诚信体系建设, 对于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加强完善社会管理,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具有重大意义。

1、诚信体系建设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

食品质量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 事关人民安居乐业。做好食品质量安全工作, 是维护人民身体健康的必然要求, 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需要。上海是食品消费的特大城市, 年销售各类主副食品1800万吨。近几年, 为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 加强了监管, 食品质量安全形势保持稳中向好趋势。但是, 某些重大食品质量安全事故仍有发生, 其重要原因之一, 是部分生产经营者诚信缺失, 道德底线失守, 导致许多不该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发生, 诚信缺失是食品安全风险的根源, 只有加强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增强企业诚信意识、责任意识、质量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 自觉执行与食品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 树立职业道德操守和依法经营理念, 自觉抵制欺诈行为, 有效遏制违法、违规、违约行为, 只有坚持诚信经营, 严守规范标准, 才能防范食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 重拾消费者对食品市场的信任度。

2、诚信体系建设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 是市场经济交易的根本原则。当前市场经济秩序仍较混乱, 虚假促销、不正当竞争、有意拖欠贷款、随意毁约、制假售假等问题较为突出, 如不有效解决, 将直接影响市场经济运行的质量, 严重制约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通过诚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促使生产经营者遵循诚实守信、公平竞争、规范生产, 合法经营的规则, 努力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市场环境。这对提振消费者信心, 活跃市场、扩大内需、稳定增长,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诚信体系建设是推进企业健康发展的立企之本。

近几年, 食品行业的诚信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进展和成效, 但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距离。有些生产经营企业诚信意识薄弱, 诚信制度不完善, 违背了食品质量安全和诚信原则, 损害了行业的声誉和形象。实践证明, 诚信是“软实力”, 也是“竞争力”, 如果企业失信, 在初次交易中也许能占便宜, 但最终必然失去消费者的信任。在建立诚信体系中, 要学习“中华老字号”品牌管理理念和经验, 将诚信作为立企之本, 始终坚持“顾客至上、信誉第一”服务宗旨, 打造品牌的无形价值, 践行诚信经营理念, 规范企业诚信经营行为, 优化行业诚信风范, 从而增强企业增值空间, 推动企业良性循环, 持续发展, 长盛不衰。

4、诚信体系建设是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支撑。

上海食品产业在资本、技术、管理、质量、人才等方面, 具备了相当的竞争优势, 在国际市场疲软的形势下, 2011年食品出口交货值仍比上年有增长, 但是, 产品出口“门槛”提升, 贸易磨擦增多, 经营成本提高, 出口难度增加。面对对外贸易的新挑战, 企业尤为需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信用体系, 必须实施以质取胜、以信誉取胜的品牌国际化发展战略, 努力塑造企业品牌形象, 以一流的商品、一流的服务、一流的信誉、一流的自主品牌, 赢得国内外客户信任, 为产品销售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诚信基础, 推进产品出口的稳定增长。

二、诚信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1、加强企业诚信文化建设。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原动力, 也是成就企业百年基业的无形资产。要通过举办学习班、研讨会、培训、法制讲座、知识竞赛等以宣传诚信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主题活动, 构建一个学习型企业、知识型管理团队和敬业型的职工队伍。一是开展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法制观念的宣传教育, 以提高员工的诚信意识, 树立“有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风尚, 做到“货真价值、信守合同、及时还贷、照章纳税”, 创造企业诚信环境。二是把尊重人、激励人、培养人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 增加企业价值观、员工归属感和荣誉感, 形成遵纪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敬业奉献的企业氛围, 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全员参与”、“全员互动”, 让诚信在员工心目中扎根。三是把诚信意识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内增凝聚力, 外增竞争力, 更好地实现各项经营目标, 形成诚信文化驱动的长效管理机制。

2、健全企业质量安全诚信管理制度。

诚信体系建设要靠制度约束, 要以确保质量安全, 防范失信风险为重点, 建立质量安全诚信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健全进货查验、出厂检验、市场准入、索证索票、购销台帐等管理制度, 建立供应商档案;支持大中型食品生产企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食品连锁超市、物流配送企业与优质食品生产基地挂钩, 打造现代化生产基地。二是建立符合HACCP、ISO9000要求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加强对原辅料采购、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各环节的全程质量安全控制和不合格品处理制度。三是健全从业人员食品质量安全责任制, 制订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和程序文件, 逐级落实责任, 扎扎实实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四是应用先进的检测设施、技术和管理手段, 有效防止因生物、物理、化学等原因出现的问题, 切实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解决的诚信管理运行体系, 严格控制“从田间到餐桌”各环节可能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 向社会提供质量安全、营养健康食品, 这是食品界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3、推进企业诚信信息可追溯体系建设。

要建立生产经营诚信信息档案, 做好原辅料质量安全信息、产品信息、监督检查信息、商品抽检信息、获奖信息等的记录和保存, 一切以数据为事实、以文字资料为依据, 依法向社会披露食品质量安全信息, 让消费者有知情权和选择权。要建立企业经营者和关键岗位人员诚信行业档案和顾客投诉处理制度, 做好因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受到政府部门查处和违背行规行约的记录。要推进食品生产和流通可追溯管理, 建立覆盖原辅料采购、生产加工、零售消费等环节的追溯体系, 加强上、下游环节的信息衔接, 形成来源可追、去向可查、责任可究的追溯网络。要构建行业、企业诚信信息服务平台, 做好质量安全诚信信息的征集、汇总、分析、整理、评价、查询、发布和交流, 实现信息互联互通, 资源共享。

4、完善企业征信考核评价体系。

征信考核评价是验证诚信管理运行的有效方法之一。要设定科学的诚信考核评价实施细则, 指导督促企业参与诚信评价活动。评价应遵循企业自愿、客观公正、社会监督的原则, 确保评价结论的合法性和权威性。要严格按标准和程序进行考核评价, 包括企业自我评价和征信评价。自我评价:由企业收集内部和外部相关方面的信息交流。内部信息, 包括企业的诚信建设绩效和上次体系评价的改进措施;外部信息, 包括顾客反映, 信贷信用, 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和社会监督。在征信的基础上, 开展对达标的自查自评活动和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试评价。征信评价:由企业自愿申请, 行业协会或第三方诚信服务机构, 对诚信建设基础较好的企业开展诚信体系试评价和等级试评价。通过考核评价, 形成自查自纠, 不断改进的运行模式, 以保证诚信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和有效性。

5、建立企业诚信应急处置和风险防范机制。

要重视风险分析和防范,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对遇有可能对诚信造成影响的紧急情况或事故, 采取产品追溯、召回和上报措施, 对迟报、谎报和瞒报食品质量安全事故, 应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事故处理结束后, 应及时对事故应急处置工作进行总结, 分析事故原因和影响, 提出对类似事故的防范和处置的建议。同时, 要加强检验监测数据和分析判断, 提高发现食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能力, 完善风险评估制度, 对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重点难点问题,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力争将各类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阶段, 使消费者免于受到不安全的危害。

6、加强企业诚信奖惩制度建设。

诚信不完全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上, 也建立在他律的基础上。要建立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奖惩制度, 对严守企业诚信经营准则, 业绩良好的管理者和员工给予奖励, 以起到鼓励作用;对违反企业诚信经营准则的管理员和员工给予惩罚, 以示警示作用。建议:凡在诚信体系建设中成绩显著, 经行业协会和评价机构推荐, 上报有关部门认定为:诚信建设良好企业, 对各项政府扶持的优惠政策, 予以优先安排, 为诚信者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诚信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1、坚持企业主体责任。

在政府统一组织、协调、推动下, 企业由经营者牵头, 会同质检、生产、教育等部门和相关专家组成诚信建设领导小组, 明确岗位职责, 制定推进计划, 抓好组织动员,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开展诚信班组、员工创建活动, 使诚信成为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的自觉要求, 接受同行、消费者和全社会的监督。进一步加大学法、普法, 遵纪守法力度, 做到有法必依、多方监督, 积极配合执法部门依法进行的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和日常监管。依靠完善的法律体系、有效的监督管理、严密的制度保障和企业的诚信行为, 形成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职能与企业自律保障体系紧密结合的合力, 为食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2、坚持行业协会指导。

协会要把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作为新时期加强行业管理的切实点和重要抓手, 制定推进行业诚信建设指导意见, 组织诚信建设培训, 指导企业建立诚信管理制度, 开展信息服务工作, 加强质量安全诚信宣传, 制订行业诚信评价细化标准, 发挥行业组织自律作用, 引导生产经营企业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和经营。

3、坚持科技经营投入。

要加大对食品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 推进食品生产和经营企业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要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 建立管理规范和有技术研发能力的食品检测实验室, 增强企业的检测能力, 为食品质量安全工作提供正确的检测数据。开展对食品安全、食品加工、食品营养、食品检验、食品贮藏与保鲜等领域的技术研发;要加强对食品精深加工设备、品质检验检测仪器、流通冷链设施, 信息网络设备、现代加工工艺、员工培训等方面的软、硬件投入, 为食品质量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4、坚持宣传教育培训。

上一篇:公主童话故事睡前故事下一篇:丁氏宗祠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