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企业档案管理系统

2024-04-10

工业企业档案管理系统(精选6篇)

篇1:工业企业档案管理系统

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业企业档案的分类整理、类目标识、案卷排架、档号编制及编制检索工具的一般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工业企业的档案管理。交通、建筑施工、电力、邮电、农业、林业和商业服务等企业可参照执行。2引用标准

GB3792.5档案著录规则

3名词术语

3.1 企业档案是指企业在各项管理工作、生产、科研及经营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材料、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3.2 档案分类是根据档案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档案区分为不同类别的逻辑方法。

3.3 类目标识识别与区分档案类别的符号。

3.4 档号档案的编号。包括分类号、项目代号、案卷号。

3.5 目录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的条目组合,是档案检索和报导的工具。

3.6 档案著录在编制档案目录时,对档案的内容和形式特征进行分析、选择和记录的过程。

4档案分类

4.1 分类原则以企业全部档案为对象,依据企业管理职能,结合档案内容及其形成特点,保持档案之间的有机联系,便于科学管理与开发利用。

4.2 一级类目的设置设置十个一级类目,即党群工作类、行政管理类、经营管理类、生产技术管理类、产品类、科学技术研究类、基本建设类、设备仪器类、会计档案类、干部职工档案类。特大型企业或生产程序特殊的企业,有些档案难以归入十大类目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增设一级类目。

4.3 二级及二级以下类目的设置二级类目按照企业管理职能和档案的形成特点设置,如附录A(补充件),附录A中设置的二级类目,是工业企业档案分类的基本二级类目,企业可结合实际需要增设或减少二级类目。

工业企业档案分类二级以下类目设置,参照附录A中的基本范围,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实际确定。工业企业档案分类层次不宜过多。

4.3.1党群工作类、行政管理类、经营管理类、生产技术管理类档案分别按时间--问题(机构)分类设置二级及二级以下类目。

4.3.2产品类档案二级类目按产品种类设置,三级类目按产品型号设置,四级类目按产品结构或产品、工艺、工装设计文件材料的内容设置。

4.3.3科学技术研究类档案二级类目按课题性质设置,三级类目按课题设置。

4.3.4基本建设类档案二级类目按工程性质或用途(生产

设施、辅助生产设施、生活设施……)设置,三级类目按建筑项目设置,四级类目按子项工程或专业分工设置。

4.3.5设备仪器类档案二级类目按设备仪器种类(性能、用途)设置,三级类目按设备仪器型号设置。特大型企业的分厂、车间规模较大,设备数量多,可按分厂或工艺流程设置二级类目,按设备仪器种类设置三级类目,按设备仪器型号设置四级类目。

4.3.6会计档案按其形成特点和文件材料形式分别设置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及其他四个二级类目,会计凭证下设现金、银行转帐凭证、销售凭证、成本核算凭证等三级类目,会计帐簿下设会计总帐、现金日记帐、销售利润明细帐等三级类目,会计报表下设会计报表、月(季度)会计报表等三级类目。

4.3.7干部职工档案按干部、工人分别设置二级类目,共设置干部、工人、离退休职工、死亡职工档案四个二级类目,三级类目按干部、工人个人进行设置。

5、类目标识

5.1 一级类目采用大写汉语拼音字母A、B、C、D、E、F、G、H、I、J……依次标识。亦可采用阿拉伯数字0~9或01~99标识。

5.2 二级及二级以下类目采用阿拉伯数字1~9或01~99标识。产品、科学技术研究、设备仪器、基本建设类档案亦

可直接采用型号或项目代号标识相应级类目。党群工作、行政管理、经营管理、生产技术管理、会计档案类档案要将号编入分类类目标识中。

5.3 阿拉伯数字标识的类目层次中间用间隔号“? ”隔离开,大写汉语拼音字母与阿拉伯数字之间不加间隔号。

5.4 标识示意

A党群工作(一级类目)

A02组织工作(二级类目)

A02?04?1988组织结构设置(三级类目)或

01党群工作(一级类目)

01?02组织工作(二级类目)

01?02?04?1988组织结构设置(三级类目)

6、案卷排架

企业档案按大类分别排架,大类之间不得交叉混排。

6.1 党群工作类、行政管理类、经营管理类、生产技术管理类档案,分别按大类、、问题排架,即把同一大类的案卷首先按分排,在各内,再将同一问题的案卷按长久、定期顺序排列。亦可按大类、、保管期限排架,即在各内将同一保管期限案卷按问题顺序排列。

6.2 产品类、科学技术研究类、基本建设类、设备仪器类档案,分别按大类、项目(一个产品、一个课题、一项工程、一台设备仪器)排架。对于分阶段和项目更新、改造、维护、维修中形成归档的文件材料,采取预留空位或倒架的方式保持项目档案的完整、系统。

6.3 会计档案按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分别进行排架。

6.4 干部职工档案案卷的编号和排架方法,按中组部、劳动部、国家档案局的有关规定执行。

7档号编制

7.1 企业档案的档号由分类号、案卷号组成。

7.2 党群工作类、行政管理类、经营管理类、生产技术管理类、会计档案类档案,分别按编写案卷顺序号,一个一个案卷流水号。

7.3 产品类、科学技术研究类、基本建设类、设备仪器类档案,分别以最低分类类目编写案卷顺序号,便于补充案卷。

7.4分类号与案卷号中间用间隔号“-”隔离开。

7.5档号示意如附录B(补充件)所示。

8检索工具

8.1企业要依据本标准设置十个一级类目,结合各类档案管理的特点,对企业档案进行登记著录,建立企业档案检索体系。

8.2企业档案应建立总目录、分类目录、底图目录等三种书本式目录和文件级卡片式目录。

8.2.1企业档案总目录,亦称总登记帐,主要是对产品类、科学技术研究类、基本建设类、设备仪器类档案案卷进行登记著录。登记著录时,按照归档时间的先后顺序,以案卷为单位进行流水登记著录。

8.2.2企业档案应建立党群工作、行政管理、经营管理、生产技术管理、产品、科学技术研究、基本建设、设备仪器、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干部、工人、离退休职工、死亡职工档案等十五种分类目录。分类目录要严格按照各类档案案卷的排架顺序进行登记著录。

产品类、科学技术研究类、基本建设类、设备仪器类档案在编制分类目录时,分别在每一最低分类类目后面预留一定空位,以便补充案卷。

8.2.3底图是根据其制成材料和保管利用的要求,对应其蓝图整理顺序,单独平放排列的,应建立一套相应的登记目录。底图目录要对应其蓝图的整理顺序按张进行登记著录。

8.2.4企业应依据GB3792.5,对党群工作类、行政管理类、经营管理类、生产技术管理类档案,以单份文件为著录对象建立卡片式目录。

篇2:工业企业档案管理系统

为进一步夯实工业企业统计基础,提高源头数据质量,实现工业统计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现将《###工业企业统计资料档案盒管理制度》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工业企业统计资料档案盒管理制度》

二0一二年七月二十三日

###工业企业统计资料档案盒管理制度

为夯实全市工业企业统计基础,提高源头数据质量,实现工业统计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一、建立工业企业统计资料档案盒管理制度的目的工业统计数据是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建立工业企业统计资料档案盒管理制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制度化,进一步规范工业企业的统计工作,做到数出有据,从而进一步提高源头数据质量,同时解决工业企业统计人员缺乏稳定性造成的企业基层报表散乱、资料不全等实际问题,确保工业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二、工业企业统计资料档案盒管理的对象

所有纳入企业一套表统计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三、工业企业统计资料档案盒管理的法律依据

《统计法》第七条规定: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不得提供不真

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不得迟报、拒报统计资料。

第三章第二十一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等统计对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臵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建立健全统计资料的审核、签署、交接、归档等管理制度。”

第三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在调查统计违法行为或者核实统计数据时,有权要求检查单位提供有关原始记录和凭证、统计台帐、统计调查表、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证明和资料。

四、工业企业统计资料档案盒的主要内容

档案盒要有封面及简明提示内容。档案盒内存放的内容主要包括:

1、工业统计年报、季报、月报报表。报表齐全,签字盖章,装订整齐,报表数据与网上数据一致;

2、计算工业产值的原始记录依据。一般主要包括:生产记录、产品入库记录、产品价格记录、财务记录、用电记录,等等。

3、工业统计台帐。纸质和电子台帐均可,生产台帐指标设臵,至少包括:产值、用电量、分类产品产量及价格等指标,要通过生产台帐上的指标可以直接计算出工业总产值。财务台帐指标,主要包括:营业收入、营业成本、三项费用,利润总额、增值税等等。台帐数据要与原始记录、报表及网上数据相一致。

4、每个月企业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或利润表)。

5、工业数据异常情况说明;

6、其他与工业统计相关的材料。

五、实施工业统计资料档案盒管理的工作步骤1、5月11日,在###职业技术学院召开的“全市工业企业统计业务知识培训会上”布臵。

2、8月中旬市局对各县市区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六、工业统计资料档案盒的管理

1、工业统计资料档案盒由工业企业统计人员负责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如变换统计人员时,要及时办理档案盒的交接手续,确保资料的完整不丢失。

2、各县市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统计局要把工业统计资料档案盒的管理作为加强工业统计基础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常抓不懈,加强对基层单位的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

篇3:工业企业档案管理系统

一、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结合以上信息及实际情况, 分析认为, 我国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在处理过程中容易引起的关键问题有:

(一) 重保管轻利用。总体而言, 现行管理规定及各地区的管理惯例是将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管理的工作重点放在企业破产改制时档案分流、接收及保管费用的来源与支付等问题上, 对于全宗变化后档案的查考利用机制、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计划等问题缺乏长远考虑。近年来, 各地报刊刊载的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老职工“查档难”的报道屡见不鲜。

(二) 破坏档案的完整性。在制定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管理措施的时候, 基本采用分类分流的思路, 容易造成同一全宗档案的分离。按照来源原则及全宗理论的基本要求, 同一全宗的档案应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保管和利用, 要最大限度地保持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 才能最大程度地反映全宗单位的历史面貌。尤其是企业的文书档案 (包括党群工作、行政管理及经营管理档案) 、会计档案、科研档案等共同构成企业的基本历史面貌, 一旦分离就会造成无法还原的破坏, 对以后档案资源的开发和档案信息的利用均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三) 管理责任不清、管理人员不到位。有关进入破产改制程序的国有工业企业档案管理的现行规定中, 并未明确指出国有工业企业依法破产或改制完成后其档案管理的责任单位及其人员配备, 尤其是其中无继承全宗的档案仅采用一刀切的进入综合档案馆的方式, 容易产生管理责任不清晰的问题。同时, 无论是由新的全宗继承或是由综合档案馆负责管理, 均面临现有人力无法满足这些档案的提供利用服务及信息资源开发的问题。

(四) 管理资金匮乏与管理成本问题。有关进入破产改制程序的国有工业企业档案管理的现行规定中, 对于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管理费用的来源主要是企业破产改制经费中划拨和地方行政事业经费补充。这样的经费来源仅着眼于破产改制工作当时及可预测的时期内, 长远来看必将面临管理资金匮乏的问题, 且时间越久该问题就越突出。同时由于重保管轻利用的管理机制, 造成这些档案的管理只有投入而少有产出。

二、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文献对城市记忆的价值

(一) 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文献的价值。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文献价值表现在两个层面, 首先是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文献对于城市工业文明的价值。

就基本层面而言, 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是所在城市工业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确立的过程中, 大部分传统国有工业企业均面临体制改革的问题, 其中许多曾经对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及历史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国有工业企业由于无法适应新的形势, 无奈地进入了破产改制程序。进入破产改制程序的国有工业企业在所在城市全部工业企业中所占比例足以对城市工业文明构成影响, 一旦发生流逝损失无法挽回。

就高级层面而言, 目前已经完成破产改制或正在经历破产改制的国有工业企业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业体系建立健全的过程中、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逐步建设起来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国有工业企业基本构成了地区工业文明的基本面貌。由于时代的原因及城市承担的工业建设职能, 城市工业文明在建设年代的历史中价值举足轻重。

(二) 城市工业文明与城市记忆工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议并牵头实施的“世界记忆工程”项目的展开, 社会记忆理论开始被引入档案界, “记忆”这一概念正式进入了档案学者们的研究视野。“城市记忆工程”作为“世界记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以特定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范围历史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998年起, 我国档案学界开始关注档案与社会记忆问题。

三、城市工业文明记忆视角下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管理的机制探析

(一) 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问题。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管理工作面临诸多问题, 健全其管理机制必须解决两个关键问题, 即:1.资金投入及长期效益问题。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管理的经费来源必须有可持续的资金投入, 就要求在完成破产改制后有可靠地后续资金的持续投入。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解决管理成本与档案利用及信息资源开发所产生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2.责任单位与保管场所问题。为保障顺利实现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管理的长期效益的实现, 就必须明确责任单位并保证其保管场所。责任单位必须有能力也有人力开展这些档案文献的保管、提供利用服务和信息资源开发;保管场所必须能够满足这些档案文献的保管需要、方便查考利用与信息资源开发, 处理好破产改制工业企业档案与其他档案的关系, 同时要控制成本。

(二) 城市工业文明记忆视角下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管理的新思路。在城市记忆工程的建设思路下, 将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作为城市工业文明记忆的具体表现形式, 对于更好地保管这些档案文献并有效提供利用及深入挖掘其价值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一新视角提供的思路要点如下:

1.管理机制暨一般原则与整体思路。破产改制工业企业档案文献作为城市工业文明记忆的重要表现形式, 其管理工作应以城市为单位统一运作, 将其纳入城市文化建设的整体工作中, 改变各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分类分流管理的状况, 实现集中管理, 便于保管、利用与信息资源开发的同时, 实现集群化优势。

破产改制工业企业档案的管理要坚持保管与利用有机结合, 以利用促进保管, 以效益带动周边产业, 深入挖掘其潜在价值, 强化间接利用途径和方法, 丰富直接利用形式, 建设城市工业文明记忆产业链, 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以期减轻国有资金的压力、丰富城市记忆工程的内容、提高城市工业文明记忆建设的水平, 强化城市工业文明记忆的内涵。

作为城市工业文明记忆的载体, 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的管理既要服务于社会文化, 又要实现城市工业文明与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发扬。在场馆的选择上, 采用独立设置破产改制工业企业档案保管场所的形式, 在管理上划归地方国家综合档案馆, 使其即是国家综合档案馆的重要分馆, 又是在一定程度上可独立运作的社会文化服务机构和城市工业文明与工业遗产保护机构。

2.资金来源与投入产出的长效平衡。健全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管理机制, 要着力探索管理资金来源与投入产出的长效平衡。应顺利实现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管理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与可持续化。

管理资金的来源, 除原有企业破产改制经费的一次性划拨投入, 还要引进城市文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同时, 以特色工业文明记忆带动周边产业发展, 形成城市工业文明记忆产业经济链条, 实现产业链条再生价值的投入。

3.责任单位的选择。明确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管理责任单位是实现有效管理的第一步。在选择责任单位时, 要充分考虑其是否能够实现上述一般原则与整体思路、具备优势推进形成城市工业文明记忆产业经济链条。

以成都市为例, 成都东郊作为成都老工业区, 随着城市的发展及经济社会的改革, 现已发展演变为成都市工业文明遗产保护区, 即“东郊记忆”, 区域内有成都市工业文明博物馆等机构、工业文明遗产公园等场所、成熟的工业文明产业经济链及正在稳定成长的工业文明产业消费群等。成都市“东郊记忆”作为城市记忆工程的典型事物, 以城市工业文明记忆为核心文化, 无论硬件条件或软件条件均是实现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管理的理想选择。

四、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 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利用必须在坚持以下原则的基础上开展:1.保持服务原有企业职工与管理机构的职能不变, 即必须坚持档案的原有属性与价值, 在保证这些档案基本功能实现的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开发与利用;2.深入挖掘其内在价值、发挥其城市工业文明记忆功能;3.以实现收支平衡为目的, 即建立产业链条的目的是实现投入与产出的长效平衡, 而不是为盈利而盈利。

(二) 开发利用的效益模式。城市工业文明记忆视角下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的管理模式即建设城市特色工业文明文化产业链。首先建设工业文明档案馆, 以其为基础实现服务原有企业职工与管理机构的职能, 在此基础上以开发城市工业文明记忆为基本方向, 深入开发工业文明档案文献信息资源, 深入挖掘城市工业文明档案, 让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文献为整个城市工业文明记忆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建设提供信息支撑与知识支撑, 使城市工业文明记忆实现升华以带动更多的相关文化产业。

(三) 开发利用的具体方式。具体而言, 破产改制国有工业企业档案 (同时也是城市工业文明档案) 的开发利用方式有但不限于:1.直接展览, 即将整理后成体系的能够反映城市工业文明进程及发展变化过程的特色全宗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展览, 促进城市工业文明记忆的传播和传承;2.复制品与纪念品开发, 即将可以公开的特色工业文明档案文件制作复制品或者根据有关记录开发具有工业文明特色的纪念品, 作为商品进行交易;3.城市工业文明旅游线路开发, 即根据档案文献材料的记载及发掘档案文献信息资源后, 开发具有城市特色的工业文明旅游项目;4.复制景观与场景再现, 即根据档案文献的记载建设具有城市特色的工业文明景观, 如雕塑、建筑、娱乐场所等;5.影音作品与艺术再创作, 即深入开发工业文明档案信息资源, 对其进行二次、三次创作, 形成影视作品、音乐作品或其他各类型艺术作品, 进而拓展工业文明产业链条辐射范围。

参考文献

[1] .孟晓华.城市记忆·档案行动[J].北京档案, 2011.11

[2] .谢兰玉.老字号企业档案资源分布的特点与规律探析——以上海市为例[J].档案, 2013.06

篇4:工业企业档案管理系统

一、分类原则定性不当,与一级类目设置反差太大

《规则》第三条称,“工业企业档案分类原则是以全部档案为对象,依据企业管理职能,结合档案内容及其形成特点,保持档案之间的有机联系,便于科学管理与开发利用。”“企业管理职能”是《规则》规定的工业企业档案分类的依据即标准。对分类依据的这一定性,与一级类目的设置大相径庭。在一级类目中,只有“党群工作类”、“行政管理类”、“经营管理类”和“生产技术管理类”四类是按“企业管理职能”设置的,而“产品类”、“科学技术研究类”、“设备仪器类”和“基本建设类”四类是按档案种类(科技档案一门中的四种)设置的,“会计档案”和“干部职工档案”则是按档案门类设置的。这就是说,一级类目是将三部分档案分别按三种依据分类设置的,其中按“企业管理职能”设置的类目只占一级类目的40%,按档案门类和种类设置的类目却占一级类目的60%。抛开同一次分类可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依据不说,只就按“企业管理职能”设置类目比按其他依据设置类目少得多而言,《规则》对工业企业档案分类原则以“企业管理职能”为依据的定性是不准确的。

也许有人会说,一级类目后六类中的档案是在企业的一定职能活动中形成的,尽管类名并不似企业管理职能,也可视作按“企业管理职能”设置的。但后六类档案是分别在党群工作、行政管理、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管理中形成的档案的一部分,怎能在按“企业管理职能”设置“党群工作类”、“行政管理类”、“经营管理类”和“生产技术管理类”之后又设立与之并列的其他六类呢?一级类目都是按“企业管理职能”设置说显然不通。一级类目可否按《规则》设置可以商榷,但其分类依据定性不准毋庸置疑。

《规则》除规定以“企业管理职能”为分类依据外,还规定要“结合档案内容及其形成特点”分类。“结合”说是不能成立的,一次分类只能使用一种依据,使用两个以上的依据,或以一个依据为主,结合其他依据,分类就无法进行。事實上,《规则》一级类目是无形中将企业全部档案分成“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和其他门类档案三个部分,分别按照三种依据分类的,而不是三种依据的结合。

二、部分二级类目设置欠科学,档案归类难

《规则》第五条规定:“工业企业档案分类二级类目按照企业管理职能和档案特点设置。”按照“企业管理职能”分类设置二级类目,无疑只适用于“党群工作类”、“行政管理类”、“经营管理类”和“生产技术管理类”等四个一级类目档案。但是,《规则》第六条“1”规定“党群工作、行政管理、经营管理、生产技术管理类的二级及二级以下类目一般按问题或组织机构设置”,“企业管理职能”无论与问题还是组织机构都不具有同一性,不是同一个分类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说,第六条“1”是第五条按照“企业管理职能”分类的否定。这种自我否定不仅是不应出现的,而且对一次分类提出前后两种不同依据,档案的分类其实也无法进行。

对工业企业的档案的分类工作来说,重要的也许不是《规则》各条款的文字规定,而是《规则》的附表——《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表》。工业企业一般要严格按附表行事,只有部分工业企业可以根据档案实际情况增减某些类目。但是,附表中部分二级类目设置不科学,工业企业在对档案进行分类时,一些档案无类可归,一些档案又不知道归入哪一类好,归类难的问题不可否认。

在“党群工作类”下,既设置了“党务工作”,又设有“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统战工作”、“纪检工作”等类目。“党务”是指“政党内部有关组织建设等的事务”(《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273页)。组织、宣传、统战、纪检工作都属党务工作。很明显,这些类目是不能与党务工作类目并列的。有关党务工作的档案都归到“党务工作”类目中,组织、宣传等类目就无档案可归了。用规定各类目所属档案的“基本范围”来解决类目设置不严谨、不科学的问题,也不是什么好办法。例如,党委办公室工作大量不是党务工作,其形成的档案却列入其中了。还有,明知“其他事务性工作”不是党务工作,也列入“党务工作”的“基本范围”之中,就更没有道理了。另外,“党委综合性工作”、“党员代表大会或党委其他有关会议”形成的档案,有许多不纯粹是关于党务工作的,归人“党务工作”类不准确,不归入“党务工作”类又无类目可归,使工业企业档案分类处于两难境地。党委会和党代会的文件(如党代会上的纪检工作报告),按二级类目设置应归人“纪检工作”类(这会破坏会议文件之间的联系),按“基本范围”应归人“党务工作”类,这也是一大难题。“行政管理类”、“经营管理类”和“生产技术管理类”下二级类目设置也存在与“党群工作类”类似的问题。

三、《规则》对档案法律法规、标准和有关理论的强烈冲击

《规则》中“党群工作类”、“行政管理类”、“经营管理类”和“生产技术管理类”是对文书档案的分类类目设置,“产品类”、“科学技术研究类”、“基本建设类”和“设备仪器类”是对科技档案的分类类目设置。《规则》不使用“文书档案”、“科技档案”无疑是经过考虑的。但因隐去了“文招档案”和“科技档案”这两个概念及其对两者实质上的分类事实,《规则》就对档案法律法规、标准和理论都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规则》避免使用“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这两个概念,对档案法律法规、标准有很大的冲击。在档案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中,《规则》是一个下位规则,应当与上位法律法规、标准相符。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例如“科技档案”这一概念,在《规则》发布前的《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1980年)、《国营企业档案管理暂行规定》(1987年)这两部规章中都使用了“科学技术档案”(简称科技档案)这一概念,后者还称“企业档案是企业在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全部档案的总和。其构成是以科学技术档案为主体”。《规则》竭力避免使用“科技档案”这一概念与此相悖。在《规则》发布后实施的《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2000年12月)、《档案工作基本术语》(2000年12月)等规范中,仍然在使用“科技档案”这一概念,《规则》并未能起到想要起的企业档案工作不再使用“科技档案”这一概念的作用。

《规则》对理论的冲击有两个方面:

一是对分类逻辑原则的冲击。《规则》规定,“以全部档案为对象”是工业企业档案分类原则的首要内容。以企

业全部档案为分类对象的,只能是一级分类,即首次分类,二级及二级以下的任何一次分类都是以企业某一部分档案为对象的。一次分类只能使用某一种标准,这是对任何事物进行分类所必须遵循的逻辑原则。《规则》所设置的十个一级类目,分明是使用企业管理职能、档案种类、档案门类三种标准分别对部分档案进行分类的结果,而不是某一种标准对全部档案进行分类的结果。这是违反分类的逻辑规则的。档案分类及类号层次过多,对档案的管理和利用不利。确有必要减少档案分类及类号层次,一级类目中不出现“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两个类目,分别将其二级类目作为一级类目,也应当在《规则》的有关条款中加以特别说明。《规则》对工业企业全部档案进行一级分类违反分类规则,这毋庸置疑。

二是对档案学理论的冲击。“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荀·正名》)。事物的名称经过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而共同认定或形成,这在许多学科中都是存在的。尽管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有人对“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这两个概念的科学性提出过质疑,因是约定俗成的,一直以来仍然被大家遵守和沿用。近几年来,出现了“科技档案”“淡化”和“式微”论,可以说这是缘自《规则》的。因为“淡化”(“式微”)论者认为,“企业档案”概念的出现是“科技档案”概念“淡化”(“式微”)的主因。尽管企业档案并不都是科技档案,科技档案也不是全部产生于企业,但因《规则》提出“企业档案”这一概念而摈弃“科技档案”这一概念,一些人这样认为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四、适用《规则》的企业十分有限

《规则》规定“本规则适用于全国工业企业”,而实际只适用于形成档案多的大型、特大型工业企业,因分类层次多和类目设置过多,中小型工业企业和形成档案不多的大型企业均不适用。规模不大,档案不多的中小型企业如强行实施《规则》,一些类目的档案会寥寥无几,一些类目甚至会空置以待有朝一日有关档案的形成。这不是根据档案的实际情况进行的科学分类。《规则》虽然规定企业可以结合实际增加或减少二级类目,但增减过多以致与《规则》大相径庭,就不是实施《规则》了。其实,《规则》应附《大型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表》和《中小型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表》,使之具有广泛适用性。

五、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过于复杂

档案分类应当尽量简化、实用。然而,《规则》却使工业企业档案分类变得更加复杂了,档案归类更难了。不少企业档案工作人员因不知一些档案该归入哪类而烦恼。档案分类不宜过细,这是因为,在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的大中型企业,即使档案再多,只要进行一定的分类和整理编目,档案管理特别是检索利用已经变成易事;在尚未使用电子计算机等工具的小型企业,由于档案数量少,用手工管理、检索档案也无多大困难,分类复杂,类目过多,反而会使管理和检索变得困难重重。

六、按档案保管期限分类存在弊端

按保管期限分类,便于对档案的保管和鉴定销毁,被档案馆纳入接收范围的企业,还便于档案的移交进馆。按现行《规则》设置档案分类类目,雖然一部分档案实际上已分开了不同保管期限(如会计档案),但大部分则未分开不同保管期限,如党群工作类、行政管理类、经营管理类和生产技术管理类。按保管期限进行分类,就必须相应减少其他层次的分类,才能避免档案分类层次过多和类目设置过多的问题。如《规则》附表前四类已有属类34个,对中小型工业企业和档案不多的大型工业企业来说已经够多了,若再按保管期限分类,就要设102个类目,实在是太多了。因此,要按档案保管期限分类,应当相应减少其他分类层次。

篇5:工业企业档案管理系统

《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试行规则》(以下简称《规则》)是1991年7月4日发布,1992年起执行的。《规则》对规范工业企业档案分类,提高工业企业档案科学管理水平,起过一定的作用,但由于一些问题的存在,不仅给工业企业档案分类带来一些困难,而且还对我国档案学理论和档案法规、标准造成不小的冲击。据笔者分析和档案分类实践的体验,《规则》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分类原则定性不当,与一级类目设置反差太大

《规则》第三条称,“工业企业档案分类原则是以全部档案为对象,依据企业管理职能,结合档案内容及其形成特点,保持档案之间的有机联系,便于科学管理与开发利用。”“企业管理职能”是《规则》规定的工业企业档案分类的依据即标准。对分类依据的这一定性,与一级类目的设置大相径庭。在一级类目中,只有“党群工作类”、“行政管理类”、“经营管理类”和“生产技术管理类”四类是按“企业管理职能”设置的,而“产品类”、“科学技术研究类”、“设备仪器类”和“基本建设类”四类是按档案种类(科技档案一门中的四种)设置的,“会计档案”和“干部职工档案”则是按档案门类设置的。这就是说,一级类目是将三部分档案分别按三种依据分类设置的,其中按“企业管理职能”设置的类目只占一级类目的40%,按档案门类和种类设置的类目却占一级类目的60%。抛开同一次分类可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依据不说,只就按“企业管理职能”设置类目比按其他依据设置类目少得多而言,《规则》对工业企业档案分类原则以“企业管理职能”为依据的定性是不准确的。

也许有人会说,一级类目后六类中的档案是在企业的一定职能活动中形成的,尽管类名并不似企业管理职能,也可视作按“企业管理职能”设置的。但后六类档案是分别在党群工作、行政管理、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管理中形成的档案的一部分,怎能已在按“企业管理职能”设置“党群工作类”、“行政管理类”、“经营管理类”和“生产技术管理类”之后又设立与之并列的其他六类呢?一级类目都是按“企业管理职能”设置说显然不通。一级类目可否按《规则》设置可以商榷,但其分类依据定性不准毋庸置疑。

《规则》除规定以“企业管理职能”为分类“依据”外,还规定要“结合档案内容及其形成特点”分类。“结合”说是不能成立的,一次分类只能使用同一种依据,使用两个以上的依据,或以一个依据为主,结合其他依据,分类就无法进行。事实上,《规则》一级类目是无形中将企业全部档案分成“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和其他门类档案三个部分,分别按照三种依据分类的,而不是三种依据的结合。

二、部分一级类目下二级类目设置欠科学,档案归类难

《规则》第五条规定:“工业企业档案分类二级类目按照企业管理职能和档案特点设置。”按照“企业管理职能”分类设置二级类目,无疑只适用于“党群工作类”、“行政管理类”、“经营管理类”和“生产技术管理类”等四个一级类目档案。但是,《规则》第六条“1”规定“党群工作、行政管理、经营管理、生产技术管理类的二级及二级以下类目一般按问题或组织机构设置”,“企业管理职能”无论与问题还是组织机构都不具有同一性,不是同一个分类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说,第六条“1”是第五条按照“企业管理职能”分类的否定。这种自我否定不仅是不应当出现的,而且对一次分类提出前后两种不同依据,档案的分类其实也无法进行。

对工业企业的档案的分类工作来说,重要的也许不是《规则》各条款的文字规定,而是《规则》的附表——《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表》,工业企业一般要严格按附表行事,只有部分工业企业可以根据档案实际情况增减某些类目。但是,附表中部分一级类目下二级类目设置不科学,工业企业在对档案进行分类时,一些档案无类可归,一些档案又不知道归入哪一类好,归类难的问题不可否认。

在“党群工作类”下,既设置了“党务工作”,又设有“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统战工作”、“纪检工作”等类目。“党务”,是指“政党内部有关组织建设等的事务”(《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273页)。组织、宣传、统战、纪检工作都属党务工作。很明显,这些类目是不能与党务工作类目并列的。有关党务工作的档案都归到“党务工作”类目中,组织、宣传等类目就无档案可归了。用规定各类目所属档案的“基本范围”来解决类目设置不严谨、不科学的问题,也不是什么好办法。例如,党委办公室工作大量不是党务工作,其形成的档案却列入之中了。还有,明知“其他事务性工作”不是党务工作,也列入“党务工作”的“基本范围”之中,就更没有道理了。另外,“党委综合性工作”、“党员代表大会或党委其他有关会议”形成的档案,有许多不纯粹是关于党务工作的,归入“党务工作”类不准确,不归入“党务工作类”又无类目可归,使工业企业档案分类处于两难境地。党委会和党代会的文件(如党代会上的纪检工作报告),按二级类目设置应归入“纪检工作”类(这会破坏会议文件之间的联系),按“基本范围”应归入“党务工作”类,这也是一大难题。“行政管理类”、“经营管理类”和“生产技术管理类”下二级类目设置也存在与“党群工作类”类似的问题

三、《规则》对档案法津法规、标准和有关理论的强烈冲击

《规则》中“党群工作类”、“行政管理类”、“经营管理类”和“生产技术管理类”是对文书档案的分类类目设置,“产品类”、“科学技术研究类”、“基本建设类”和“设备仪器类”是对科技档案的分类类目设置。在谈到企业档案分类时提到“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有关人就会严厉质问:“什么文书档案?什么科技档案?”《规则》不使用“文书档案”、“科技档案”无疑是经过考虑的和故意的。但因隐去了“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这两个概念及其对两者实质上的分类事实,《规则》就对档案法律法规、标准和理论都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规则》避免使用“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这两个概念,对档案法律法规、标准有很大的冲击。在档案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中,《规则》是一个下位规则,应当与上位法律法规、标准相符。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例如“科技档案”这一概念,在《规则》发布前的《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1980年)、《国营企业档案管理暂行规定》(1987年)这两部规章中都用了“科学技术档案”(简称科技档案)这一概念,后者还称“企业档案是企业在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全部档案的总和。其构成是以科学技术档案为主体”。《规则》竭力避免使用“科技档案”这一概念与此相悖。在《规则》发布后实施的《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2000年12月)、《档案工作基本术语》(2000年12月)等规范中,仍然在使用“科技档案”这一概念,《规则》并不能起到想要起的企业档案工作不再使用“科技档案”这一概念的作用。《规则》对理论的冲击有两个方面:

一是对分类逻辑原则的冲击。《规则》规定,“以全部档案为对象”是工业企业档案分类原则的首要内容。以企业全部档案为分类对象的,只能是一级分类,即首次分类,二级及二级以下的任何一次分类,都是以企业某一部分档案为对象的。一次分类只能使用某一种标准,这是对任何事物进行分类所必须遵循的逻辑原则。工业企业全部档案的一级分类,除了使用档案门类标准,分别设置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干部职工档案等类目外,根本找不到别的唯一的标准。《规则》所设置的十个一级类目,分明是使用企业管理职能、档案种类、档案门类三种标准分别对部分档案进行分类的结果,而不是某一种标准对全部档案进行分类的结果。这是违反分类的逻辑规则的。档案分类及类号层次过多,对档案的管理和利用不利。确有必要减少档案分类及类号层次,一级类目中不出现“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两个类目,分别将其二级类目作一级类目,也应当在《规则》的有关条款中加以特别说明。《规则》对工业企业全部档案进行一级分类违反分类规则就毋庸置疑。

二是对档案学理论的冲击。“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荀子·正名》)。事物的名称经过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而共同认定或形成,这在许多学科中都是存在的。尽管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有人对“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这两个概念的科学性提出过质疑,因是约定俗成的,一直以来仍然被大家遵守和沿用。近几年来,出现了“科技档案”“淡化”和“式微”论,可以说这是缘自《规则》的。因为“淡化”(“式微”)论者认为,“企业档案”概念的出现是“科技档案”概念“淡化”(“式微”)的主因。尽管企业档案并不都是科技档案,科技档案也不是全部产生于企业,但因《规则》提出“企业档案”这一概念而摈弃“科技档案”这一概念,一些人这样认为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四、《规则》对适用的企业十分有限

《规则》规定“本规则适用于全国工业企业”,而实际只适用于形成档案多的大型、特大型工业企业,因分类层次多和类目设置过多,中小型工业企业和形成档案不多的大型企业均不适用。规模不大,档案不多的中小型企业如强行实施《规则》,一些类目类聚档案会寥寥无几,一些类目甚至会空置以待有朝一日有关档案的形成。这不是根据档案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分类。《规则》虽然规定企业可以结合实际增加或减少二级类目,但增减过多以致与《规则》大相径庭,就不是实施《规则》了。其实,《规则》应附《大型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表》和《中小型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表》,使之具有广泛适用性。

五、将工业企业档案分类复杂化

档案分类应当尽量简化、实用。然而,《规则》却使工业企业档案分类变得更加复杂了,档案归类更难了。不少企业档案工作人员因不知一些档案该归入哪类而烦恼。档案分类不宜过细,这是因为,在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的大中型企业,即使档案再多,只要进行一定的分类和整理编目,档案管理特别是检索利用已经变成易事;在尚未使用电子计算机等工具的小型企业,由于档案数量少,用手工管理、检索档案也无多大困难,分类复杂,类目过多,反而会使管理和检索变得困难重重。

六、按档案保管期限分类有弊端

按保管期限分类,便于对档案的保管和鉴定销毁,档案被纳入有关档案馆接收范围的企业,还便于档案的移交进馆。按现行《规则》设置档案分类类目,虽然一部分档案实际上已分开了不同保管期限(如会计档案),但大部分则未分开不同保管期限,如党群工作类、行政管理类、经营管理类和生产技术管理类。实施按保管期限分类,又要求相应减少其他层次的分类,避免档案分类层次过多和类目设置过多。如《规则》附表前四类已有属类34个,对中小型工业企业和档案不多的大型工业企业来说已经够多了,若再将按保管期限分类,就要设102个类目,实在是太多了。因此,要按档案保管期限分类,应当相应减少其他分类层次。

篇6:工业企业档案管理系统

0-5大类

(修订本)

能源部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

电力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表

0-5大类

主表

0 党群工作

01 党群工作综合

02 党务工作综合 020

工作计划、总结

0

21党委会、民主生活会、政工会议记录、报告

含党委学习中心组学习记录

02

2党员大会、党员代表大会文件 02

3党委指示、决定、报告、通知 02

4党委调查研究形成的材料 02

5党委专题总结、报告

如清查、核查、两清工作

026

争先创优和表彰先进 027

机要、保密工作 028

信访工作材料 029

党务工作大事记

03 组织工作

030

组织工作计划、总结、规定、通知等 0

31组织设置

机构级别、待遇、领导关系变动、启用印信等

0

32党员管理

组织生活、组织关系介绍及存根、党籍、党龄

03

3整党建设

思想、组织、作风整顿,党员入党、转正

03

4干部管理

党内干部任免、选举、审查、考核、考绩、党委领导分工 03

5党费管理

039

统计报表、党员名册

04 纪检工作

040

纪检工作计划、总结 0

41纪检会议记录

04

2关于纪检工作的指示、通知、报告、会议纪要等 0

43党风建设 044

党员民主评议材料 04

5案件处理和处分 046

纪检信访工作材料 049

统计、报表

05 宣传、统战工作 050

宣传工作计划、总结

0

51宣传工作的指示、通知、会议纪要 0

52党员轮训和党课计划、小结、教材 0

53理论学习、时事政策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

政治思想工作会议入此

0

54反映本单位活动的剪报、广播稿、本单位办的报刊 058

统战工作文件 059

简报

06 工会工作

060

工会工作计划、总结、通知、会议纪要等 06

1工会会议记录、职代会、工代会文件 06

2组织工作

机构设置、干部任免、会员管理等 06

3企业民主管理和班组建设

含干部评议材料、管理方面的合理化建议

06

4职工教育

06

5劳动竞赛和评选劳模、先进材料

表彰厂、局和领导班子、行政各部门竞赛评比及办法均入此,表彰外单位的入各专业,如农电、三电 066

工会财务管理 067

劳保福利

职工修养入此

068

文体、宣传和女工、调解工作 069

统计、报表、简报

07 共青团、青年工作 070

团、青年工作计划、总结 07

1团委会议记录、团代会文件 07

2团、青年工作的规定、通知 07

3组织工作

机构设置、干部任免

07

4团员管理

组织生活、组织关系介绍信及存根、团籍、团员处分

07

5团费管理 076

青年工作

077

竞赛比武和评比先进材料

评选优秀团员、团干部、新长征突击手等

078

文体、宣传活动材料 079

统计、报表、团员名册、简报

08 协会、学会工作 政治思想工作研究会、电机工程学会、企协、科协、文协、体协等

080

工作计划、总结 08

1机构、章程、会员管理 08

2协会、学会工作的通知、规定

含技术咨询服务的规定、评比先进等

08

3学术活动和论文

08

4技术咨询服务的合同、协议 08

5刊物

089

统计、报表、名册 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综合 行政事务

120

行政工作计划、总结、通知、规定、办法等

各专业的工作计划、总结入各专业,各行政科室、车间计划、总结入此

21上级和本厂、局长(经理)办公会、行政办公会、生产(计划)

调度会记录、纪要、决定

2厂(局)长负责制、任期目标和长远规划文件 12

3企业整顿、企业升级等企业管理、行政管理文件

经济承包、厂规厂法、单项升级及办法入此,双文明建设达 标亦入此,下属单位单项升级入各专业

4工商行政管理、法律事务

含企业登记,经济合同、协议、营业执照和各项证书

5厂签报单(各科室、车间给厂部的报告和批复)126

文秘、机要、保密工作

文书处理、印信、无线电管理等入此

127

信访工作和人大、政协提案的答复 128

修志工作、大事记 129

简报

全厂(局)简报入此,各专业简报入各专业 武装保卫

130

机构设置、干部任免和经济民警配备 1

31民兵、征兵和人防工作 1

32治安管理

危险物品、枪支弹药、交通管理、内部治安、电力设施保护、户口管理等

3消防工作

4刑事案件处理及历史案件复查 13

5保卫工作的通知、规定、办法等 139

统计、报表、名册、简报 监察

140

监察工作计划、总结 1

41监察会议记录

2监察工作的指示、通知、报告、会议纪要 1

43行业作风

144

案件处理和处分材料 149

统计、报表 医疗卫生

150

医疗卫生工作的计划、总结、通知、规定 1

51卫生宣传、防病治病 1

52计划生育 159

统计、报表 后勤福利

160

后勤福利工作的通知、规定、会议纪要 16

1房地产管理 16

2职工住房分配与管理 16

3生活管理

食堂、浴室、招待所、接待工作、幼儿园管理

4车辆、道路管理

行政、生产车辆管理入此

5绿化管理

166

用水、用电、用汽管理 169

统计、报表 外事工作

170

外事活动的计划、总结 17

1外事工作的通知、规定 17

2接待工作 经营管理 经营管理综合 计划统计

220

生产、基建计划、总结及计划调整

基建工程下马入此 2

21计划管理规定、通知等 22

2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分析 22

3月度计划任务书或月度作业计划 228

统计工作

含工业普查、房屋普查等

229

统计报表及统计资料汇编

固定资产报表入此 物资管理

230

物资采购、分配计划 2

31物资管理的通知、办法、规定 2

32重要物资供应文件

招标、投标、合同、协议、来往函件

3定额管理 23

4价格管理 23

5仓库管理

含清仓利库

239

统计、报表 用电、供热营业

240

用电、供热营业的计划、总结、规章、通知、会议纪要等 2

41电力分配及负荷管理

用电构成、用电分析、主要产品耗电定额、倒供电等

42电费、电价、热价管理 2

43三电管理

安全、节约、计划用电

4用电、供热监察及重大用户管理

重要用户名单、用户重大事故、供用电合同、协议等 24

5业扩与用电贴费 246

集资办电与加工电管理 247

余热发电和小水、火电管理 249

统计、报表 农村电网和农电管理

250

农电规划、计划、目标管理、总结 2

51农电管理的规定、通知、会议纪要 2

52农村电网整改 25

3农电工管理与农电联站 25

4农电经费、物资管理 25

5农村电气化、标准乡建设 256

农电安全 259

统计、报表 产品销售

260

产品销售计划、总结 26

1销售管理的规定、通知 26

2产品销售合同、协议、函件 26

3市场分析和用户调查 26

4广告宣传 26

5售后服务 269

统计、报表 多种经营 270

计划、总结 27

1通知、规定、报告等

2机构设置干部任免和经营项目更改 机构成立、撤消、更名、工商行政登记等

3财务管理 27

4劳资管理

5合同、协议、及有关函件 279

统计、报表 生产技术管理

生产技术管理综合

规划、基建管理 320

长远规划

含城网发展规划

321勘测设计管理

资格认证、设计招标、投标等

3基建工程管理的规定、办法等

征、租土地、建筑市场管理等 32

4工程项目管理

注:本单位不立项,对下属单位项目的批复与其请示

5工程概算定额管理规定及外包管理

含外包队伍资格认证、招标投标、外包合同

326

企业定额

含预算、资金、消耗材料、工具定额

329

统计、报表

生产定额

330

设备技术管理的通知、规定、办法等

设备可靠性管理、设备评级与可调出力、设备异动、完善化、备品定额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

31生产技术管理的通知、规定、办法等 3

32检修、调度、运行管理

检修三年滚动规划、计划、总结、技术改进措施,运行方 式、电网、电压、负荷管理、继电保护

3三项费用工程计划、总结、报告、批复

设备更新改造、技术措施、零星购置

4四项监督和过电压保护

金属、绝缘、化学、仪表及其他生产技术监督和网络活动

5节能管理

含节水、节电、节煤、线损

336

燃料管理

含煤码头、铁路专用线管理

337

带电作业 338

水电站管理

移民政策、水库维护、抗震加固等

339

统计、报表

施工管理

340

施工及设备管理工作的计划、总结

设备可靠性管理、设备评级与可与可调出力、设备异动、完 善化、备品定额管理

41施工调度会议、设备工作会议文件

42施工技术及设备管理的规定、办法、条例、通知等 3

43设备订购、报废

含设备选型、经济效益预测、订购合同

349

统计、报表 35 安全环保

350

安全技术管理通知、规定、通报、会议纪要等 3

51安全技术措施、总结

含事故措施、安全教育等

52迎峰渡夏和防自然灾害 35

3压力容器管理 35

4事故报告、调查分析

含设备、人身、交通等非生产事故及障碍、未遂事故

5特殊工种考核

356

环境保护的通知、规定、会议纪要 357

环保调查和污染治理

含大气、水、噪音污染及费用和赔偿

358

粉煤灰综合利用 359

统计、报表、简报

科技管理

360

科技计划、总结、长远规划 36

1科技管理的通知、规定、会议纪要 36

2科技管理合同、协议

注:针对具体项目的入科研档案

3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 36

4现代化管理 36

5专利管理

366

学术论文、出国考察报告、汇报、专题总结、专题材料 369

统计、报表

质量管理

370

全面质量管理规划、计划、措施、总结、通知等 含工程质量规划、计划、措施、总结

1全面质量管理办法、规定、培训、考试、检查 37

2工程质量监督办法、规定、通知、考核 37

3产品与工程创优材料 37

4产品、工程质量回访及反馈 37

5QC小组活动

376

质量保证体系(QA)文件材料 379

统计、报表

标准计量

380

标准工作通知、规定等 381

计量工作通知、规定等

含计量收费协议等 382

生产技术规范

上级和本单位颁发的规程、制度、条例、办法等383

本企业技术标准 384

本企业管理标准 385

本企业工作标准

党、工、团工作标准亦入此 389

统计、报表

信息工作

390

关于信息工作的通知、规定等 391

计算机应用和管理

392

本企业编制的计算机软件、盘片材料

注:分库保管 393

档案工作 394

图书资料工作

395

情报工作 399

统计、报表 财务审计

财务审计综合

财务管理

420

财务管理制度、规定、办法、通知

各种补贴标准亦入此 421

流动资金核定、结算 422

固定资产的新增、报废、调拨

含清产核资、设备保险 423

专项资金的提取、分配

更改、大修、科技资金、福利、奖励基金等 424

生产财务和成本

含财务收支计划、经济分析、增收节支、利润、财务决

算等 425

基建财务 426

税收

含财政、税收、物价大检查、能源交通建设基金、预算调节

基金、教育基金等 427

价格管理

电价、热价、煤运加价 428

债券、国库券的认购 429

控购及费用开支及收费标准 含养路费、过桥费等 43 会计帐务 430

报表 431

帐册 432

工资单 433

凭证

434

会计档案移交、销毁清册

审计工作

440

审计工作的通知、规定、计划、总结等 441

专项审计的通知、报告、决定、证明材料

各专项审计应分开立卷、概、预算审计入工程 442

下级报送备案的审计文件材料 449

统计、报表 人事劳资

人事劳资综合

机构、编制 520

机构设置

成立、撤消、合并、更名、改变隶属关系、级别等,各种行

政的临时机构亦入此 521

编制

人事管理

530

干部管理的规定、办法、通知等 531

干部待遇

工资、级别、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532

干部教育培训 533

干部调配和人才交流

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干部调动介绍信存

根亦入此 534

干部考察、审查

含出国人员政审 535

干部奖惩

536

干部任免、聘任、选拔、录用

含后备干部培养 537

干部离、退休、退职及其待遇

含离、退休干部申报表、审批材料 538

干部职务评聘

539

统计、报表、干部名册、离休干部名册

劳动管理

540

劳动管理的规定、办法、通知等 541

劳动定额和劳动指标申请、就业

工人招聘录用、含合同工临时工、退役人员安置、农转非 542

调配

含职工调动介绍信及存根、工资转移证、厂内调动通知单 543

退职、退休规定、名单、审批表

含辞退、留职停薪

544

各级岗位责任制、经济责任制的材料 545

班组建设和技师评聘

含班组长和重要岗位人员的任免 546

奖惩

547

劳动保险、劳动保护、福利

含劳保统筹 548

劳务出口

549

统计、报表、职工名册

工资管理

550

劳动工资计划、总结、会议纪要 551

工资管理、工资改革

含调资、定级、工龄计算、落实政策补发工资等,职工奖励

性调资升级、调动后待遇规定亦入此 552

奖金、津贴

含工程考核奖励

教育培训

560 教育、培训计划、规划、总结 561 教育、培训经费 562 学校教育管理

含大、中、小学,职工教育等 563

职工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 569 统计、报表

上一篇:叠衣服比赛下一篇:咸丰县广播电影电视局进万村入万户综合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