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就业创业政策落实

2024-04-27

企业就业创业政策落实(共8篇)

篇1:企业就业创业政策落实

关于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汇报

今年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推进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若干意见》精神,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增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力构建“5+5”产业体系,取得一定的成效。现将有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引导企业入驻专业商务楼宇方面

关于“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业、机构将生产、经营场所从住宅区向商务集中区、总部经济区集中”,目前已有两家企业完成部分工业用地变更商住用地,分别为新唐信家俱有限公司(项目占地面积为2000m2)和柏桐堂(福建)生物药业有限公司(项目占地面积为13607m2)。

二、推进用工本地化方面

关于“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把工业用地中的生活配套用地通过招拍挂转为商住用地,用于建设员工公寓”,我局正积极支持雅斯达电源电器有限公司和凯鹰电源电器有限公司把工业用地中的生活配套用地通过招拍挂转为商住用地,建设员工公寓。目前,凯鹰电源电器有限公司已完成项目用地范围内的房屋拆迁工作。

三、解决企业用地难问题方面

关于“对符合城市规划在原址增资扩建、搬迁置换的工业用地,可按协议方式出让。对现有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出让金”,我局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的意见》(闽政〔2010〕 27号)和《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中心市区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的试行实施意见》(泉政文【2012】81号)精神,制定出台《安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的试行实施意见》,近期内将下发至各乡镇,鼓励支持企业实施旧厂房改造,解决企业用地难问题。

安溪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

2012年5月15日

篇2:企业就业创业政策落实

加强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 有效破解扶持政策落实难

民建临汾市委

近年来,各级政府和部门制定出台了不少扶持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但是中小企业却难以得到实惠,存在落实难问题。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有些政策脱离实际,难以有效实施,加上政出多门,政策相互抵触,结果在基层很难落实。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缺乏落实扶持政策的有效的载体和工具。我们认为,中小企业创业园就是落实扶持政策的有效的载体和工具,应该加强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以有效破解扶持政策落实难。

一、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园的意义

当前中小企业创业园已经成为网络流行语,但是,我们还没有查到它的准确定义。按我们的理解,所谓“中小企业创业园”,就是指由地方政府划拨出一定的国有土地,建立的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专门的规划和优惠办法,用以承接产业转移、安置城镇就业、形成区域生产要素聚集地和新的经济成长点、吸引中小企业入驻创业的特定园地,它属于区域经济的范畴,是以中小企业为目标客商的特殊工业园区。1

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园,实现中小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一是可以提高中小企业分布的集中度,加强污染源治理,保护生态环境;二是可以促进集约经营,实现道路、供水、供电和环保等公共基础设施资源共享,以及质检、安全、消防、劳保等公共管理资源共享,节地、节能、节水、节材,节约社会管理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中小企业生产管理成本;三是可以实现营销网络、物质配送、教育培训、投资咨询、技术开发等中介服务资源的共享,提高中小企业素质和竞争力;四是可以提升企业形象,营造企业文化,使中小企业在更高层次上发展壮大;五是可以实现产业集聚,推动中小企业升级换代,促进城镇商贸服务业、房地产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使城镇的金融、信息、人才、劳动力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市场得到进一步培育,从而大大增强城镇扩大就业、减少贫困和稳定和谐发展的能力,提高城市化质量和水平;六是便于政府对中小企业集中统一分类管理,落实各级政府和部门制定出台的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二、加强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应采取的几点措施 客观地讲,中小企业创业园并不是新生事物。在网上检索,各地建立的中小企业创业园比比皆是。这其中成功的不少,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招商引资困难,产业聚集困难,运行

困难,没能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我们认为,急需加强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应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第一,依托大企业和企业集团规划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园。当前,在全球范围,随着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协作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摆脱了“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形式,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不可缺少的伙伴和助手。中小企业通过为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提供零部件生产和服务,建立稳定密切的协作关系,成为社会生产体系的组成部分, 不仅在客观上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发展,也为中小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与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密切的协作关系,这是中小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之一,既有利于改进专业化生产技术,保证产品质量,又可以使中小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所以,必须依托大企业和企业集团规划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园。

第二,整合现有工业园区资源,实行“园中园”的规划建设方针,为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优质平台。当前,国内工业园区遍地开花,已经成为地方政府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受市场规律驱使,不少工业园区普遍存在嫌贫爱富问题。项目越大,投资

越多,享受的政策优惠越多,企业负担也越轻,中小企业基本享受不到优惠政策。项目开工前整理建设用地的“三通一平”(即通电、通路、通水、土地平整)费用,通常也要企业自己拿钱,中小企业负担很重。这说明,一般的工业园区运行模式并不适用中小企业,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园势在必行。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用地应该在现有工业园区内部解决,应该把中小企业创业园建成现有工业园区的“园中园”。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最大限度地借鉴现有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成功经验,节约土地资源,降低开发成本,使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更稳定密切的合作关系,在更高的水平上发展。

第三,从城市开发的角度去看待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做好建设规划。高水平的产业集聚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生产生活环境,单纯以厂房为主导的产业园区很难形成高水平的产业集群,产业园区+工业化+城市化是今后产业园区发展的大趋势。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必须把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人居环境、人文生活等因素全盘考虑进来,统筹园区建设和城镇发展,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量力而行,规模适度,园区和城镇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应该根据园区规划建设需要拓展完善城镇功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镇容量,积极开辟就业渠道,使园区规划建

设和城镇公用设施、生活、教育、服务、生产和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建立高效的政府管理机构,建立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实施积极的金融财税政策,全面落实国家优惠扶持政策,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一是客商来园区投资做到“一站式代理服务”和“两隔离”(即客商不与各级行政管理部门直接打交道,征地拆迁补偿不与当地村镇和农民直接打交道,全部由园区行政管理部门一站代理),努力营造一个让投资者感到方便简洁和低生产经营成本的环境,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和中小企业家前来创业。二是建立各类中小企业社会服务机构,丰富和完善中小企业社会服务功能,在管理咨询、人才培训、技术支持、市场开拓等方面提供专业服务,与政府部门工作形成互补,形成支撑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支持体系。三是建立社区金融机构,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动员一些非营利性机构和组织直接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建立较发达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到资本市场融资机会,建设用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三通一平”,各种行政事业收费减免,企业建成投产期间税外无费,给中小企业提供强有力的金融财税支持。

篇3:大学生创业政策落实现状探析

一、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亟待加强

高等教育扩招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涌入社会,他们具有知识层次高,科学研究能力强,掌握新型的技术,思维灵活的特点。尽管如此,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导致了就业难的问题还是随之凸显出来。如何能够引导大学毕业生有效择业、顺利就业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就业工作的重点。2004年,由清华大学发起的“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率先把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引入到就业渠道中来,通过十多年的推广和发展,“以赛促创”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逐渐形成。“挑战杯”、“互联网+”以及各地区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方兴未艾,高校通过赛事宣传,鼓励、指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成为推进创业教育的重要手段。

高校将成为创业的主阵地。纵观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硅谷成为当今美国乃至全世界的资讯科技产业的龙头,据斯坦福大学相关人士统计,硅谷企业60%~70%是由斯坦福大学的师生创办的。美国政府在政策上对大学生创业的市场准入条件放低、扩充高校科研经费的渠道、完善金融担保体系、增加大学和企业间创业孵化机构的有效对接等,都为大学生创立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保障体系。但我国仍处于全民创业的初期,尽管国家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在逐渐完善,但是目前高校大学生创业仍旧处于起步阶段,在校学生选择创业实践或项目孵化的团队十分有限。以河北省某高校为例,大学在校生或毕业2年内的学生选择创业并成功开展的人数不足5%,较之发达国家20%左右的大学生创业比率还相差甚远。因此,高校还应继续加强国家对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在创业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后,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着力解决高校创业课程教师高理论、低实践的矛盾,鼓励大学生从“模拟参赛”真正做到“实践创业”,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

二、国家及各地创业优惠政策相继出台

为了鼓励和支持青年学生创业,为创业实体提供更加便利的实践平台,近年来国家、地方以及高校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政府支持、融资渠道扩充、减免税收、创业培训与指导等全方面、立体化的保障制度与服务。

2000年,教育部最早提出允许在校大学生、研究生休学创办高新技术企业;2003年,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切实落实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有关收费优惠政策的通知》中指出,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并提出了税收优惠政策;2008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指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紧密结合地方的优势产业、特色经济,确定鼓励创业的产业指导目录,制定扶持政策,改善创业环境。

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创业优惠政策。例如北京市政府提出从2006年5月起,除拥有北京《再就业优惠证》的人员外,持有北京户口的未就业大学毕业生想要从事个体经营或自主、合伙开发创办小型企业自筹资金不足的,也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并且在贷款优惠政策中提出由区财政进行贴息;上海市政府专门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天使基金”,大学生开办企业可从中获5万至30万元不等的支持;广州市物价局早在2006年就下发通知,要求对高校毕业生免交有关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共42项费用;2007年,成都市在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意见中首次推出了公司设立“零首付”登记政策,并对就业困难人员创业成功的,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河北省在《关于促进全民创业的若干措施》中也提出,对2008年以后毕业的高校毕业生减免人事代理费,对于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在创业期内计算工龄,并提出公务员招录的优惠政策,同时在享受减税、免税政策和小额贷款贴息上给予优惠,鼓励高校毕业生开展创业实践。

三、创业政策高评价与大学生创业低选择矛盾依旧

在对河北省某地区部分高校的345名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现状调查中发现,目前高校关于创业基础和创新创业意识的教育已经从第二课堂转向第一课堂,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对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的参与度基本达到40%,70%左右的大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或亲身参与创业项目规划,7.5%的大学生能够短期或较长时间参与或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创业意识普及工作比较深入。同时随着国家对于创新活动的提出,大学生的思路已经不仅局限在创办企业上,而是加入了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能力塑造,从最初的“企业家”培养过渡到了“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鉴定也不仅体现在实体公司的建立,而是在就业、创业实践活动中的不断探索、勇于发现、不畏困难的精神养成。

在对创业政策落实现状的调查中,67%的受调查大学生表示“了解一些创业优惠政策,但是并不全面”,这其中35%的大学生对“融资、贷款方面”的政策比较感兴趣;在调研的10所高校中,九所由就业或创业部门“专门负责向大学生宣传或解释相关创业政策”,部分高校成立专门组织或机构“协助大学生办理企业注册等各项手续”,有高校“有专门的创业工作相关经费,用于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业”,也有高校正筹备将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创业投融资渠道。但同时也发现,政府提出的小额贷款、投融资优惠政策还不足以吸引大学生“无忧创业”,62%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制约他们亲身投入到创业实践中来的主要因素是“没有合适的创业项目”,54%的大学表示“如果选择创业,可能会从服务业、贸易业入手”,“开网店”、“加盟连锁项目”、“教育培训和服务”等是最有可能开展的创业活动,仅有0.7%的大学生会考虑“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由此可以看出尽管目前国家对高校科研投入和生产力转化十分重视,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但是大学生创业的层次还比较低。高质量创业的主要支撑力量在于科技创新,高等院校尽管拥有科技创新的资源,但是在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还无法依靠大学生创业来完全实现。目前高校的高新技术企业创办还多依赖于高校科研人员牵头组织,大学生参与。真正由大学生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并投入到高新企业创办中去的案例还比较少。在对23个由高校提供的已经成功创业的生产制造业、产品研发、文化创意等高新技术企业的调研中发现,部分企业的创始人在“大学毕业后5-10年间”创办企业,个别企业“是由高校科研人员主要入股,多股东投资”,大学生作为企业骨干的混合型企业,并不能完全代表“大学生创业”。创业政策屡屡出台,其社会高评价与大学生创业低选择之间矛盾依旧。

但是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已经逐步给大学生创业建立起了一个有效的政策和法制环境,构建起政府支持系统和高校创业教育体系。虽然相关政策在实际应用中还不能起到主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税收激励政策、小额担保贷款、企业注册“零资本”政策等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各种可能;同时高校更加注重创业赛事与企业投融资的对接服务,校外企业家导师的指导与企业实习实践机会的提供、高校创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培训等,都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大学生创业行为实践效果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摘要:近年来,国家鼓励创立新型企业和小微型企业政策被屡次提出后,创新创业型产业期望成为我国未来经济结构发展中重要一环,大学生将成为创业经济的有力主体。通过对某省高校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创业处于初期阶段,青年学生创办企业内容广泛,高新技术企业还不能成为经济增长和驱动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动力。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了多项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还应调整政策导向,解决政策的高评价与学生创业低选择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

参考文献

[1]陈成文,孙淇庭.大学生创业政策:评价与展望[J].高等教育研究,2009(7):24-30.

[2]张蕾.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4):17-18.

[3]郭德侠,楚江亭.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评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3(7):65-69.

[4]詹全友.十六大以来大学生创业政策的新特点[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6(6):173-176.

篇4:企业就业创业政策落实

担保金额最高达100万元,是新政策最大的亮点。资金紧缺是创业者在创业初期遇到的最大的拦路虎,为了帮助创业者成功闯过第一关,新政策规定,针对企业法人申请者(包括小微企业),担保金额最高可达100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下的贷款项目可免予个人担保。此外,新政策规定,拥有本市户籍、35周岁以下且有成熟创业计划的青年人可以申请最高10万元的创业前小额贷款担保支持。小额贷款担保的运作方式是由政府为创业者提供担保,商业银行放贷,贷款利率按照国家基准利率执行。与此同时,政府根据创业组织在贷款期间吸纳本市失业、协保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情况,给予一定的贷款利息补贴。

人均房租补贴最高达2800元,是新政策支持创业者解决经营场地缺乏困难的重要手段。新政策规定,房租补贴以创业组织在注册地实际发生的租金为限,补贴金额根据创业组织当年从业人员人均房租金额及从业人员中本市失业、协保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来确定,年度人均房租补贴最高不超过2800元。与此同时,上海市将开发建设一批创业园区,直接为创业者提供登记注册服务及办公场所,充分发挥其创业孵化器的作用。截至目前,该市累计建设创业园区70个,引进创业组织2826个,创造就业岗位2万多个。

篇5:企业就业创业政策落实

去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各级人大代表的监督指导和关心支持下,区政府把就业工作作为全区的重要民生工程,纳入了科学发展观考核内容。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百姓、保障民生”的工作理念,开拓奋进,科学发展,统筹推进城乡就业工作。去年以来,全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2995人,困难群体就业212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5867人。促进了我区经济社会高效跨越发展。我局先后荣获全省人社系统优秀服务窗口、全省就业宣传工作先进单位,我区被省政府表彰为就业工作先进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先进区。今年7月,省人社厅副厅长李柏平、厅长韩金峰先后来我区视察,对我区的就业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一、加强领导,严格考核,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在每年年初的全区人社工作会议上,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都出席会议做主要讲话,区政府与各乡镇办事处、各部门签订人社工作目标责任书,将目标分解到各乡镇办事处和区直有关部门,明确责任分工,严格奖惩追究。同时,区委、区政府研究制定《牡丹区就业和社会保障考核工作实施方案》,对考核荣获一、二、三等奖的乡镇办事处给予表彰奖励;完不成任务的取消综合奖受奖资格。区人社部门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定期通报,形成了科学、高效的人社工作机制。

二、落实扶持政策,强化就业服务,统筹推进各类群体就业再就业

(一)积极落实就业扶持政策。一是积极落实财政补贴政策。去年以来,上级及区财政安排就业资金1143万元,已落实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性支出874万元。

二是落实税费减免和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对持 《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就业困难人员,从事个体经营自主创业的,按规定落实了税费减免政策。将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纳入小额担保贷款范围,简化贷款手续,及时为符合条件的创业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对微利项目实行财政全额贴息。去年以来,我区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70余万元,贷款回收率达到100%。在全省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会议上,我区做了典型发言。

(二)统筹推进各类群体就业。一是积极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持。随着高新区企业蓬勃发展,对劳动力需求大幅增加,部分企业“招工难”与劳动者“就业难”的矛盾日益显现。为此,我们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及时召开高新区企业用工座谈会,并深入部分企业开展用工调研,了解企业用工情况,并与一线工人和班组长座谈,详实掌握企业在工资待遇、社会保险、工作环境等方面的情况,指导企业加强人文关怀,稳定职工队伍;同时,通过举办周三招聘会、高新区企业用工专场招聘会等活动,积极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持。二是完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注重加强基层人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区21个乡镇办事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所由区人社局垂直管理,在每个乡镇办事处建设了高标准的基层人社服务平台,基本达到了“三室一厅”(即档案室、调解室、所长室,服务大厅);117个社区全部成立了人社工作站,552个行政村每村聘用一名协理员,基层人社工作人员达到772人,为城乡居民和用人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

三是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力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计划”,组织188名高校毕业生到睿鹰集团、天时钢结构等示范见习基地就业见习;全面实施基层项目计划,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招募“三支一扶”大学生12人。今年6月,我区专门从退伍回乡的大学生中为区武装部招录10名专武干部,到乡镇办事处任职。去年我区报到的大学生2413人,通过春季就业招聘会、就业创业培训、就业见习、公开招聘等渠道,已实现就业2329人。

四是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每年初举办“春风行动大型就业招聘会”,1.4万余人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注重靠推动大项目建设促进就业,竣工投产的步长丹红注射液、立海润制药、镁合金、大树食品等大项目吸纳就业3500多人,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就业6000多人。指导社区积极开展失业调查、就业援助活动,多渠道开发服务性和公益性岗位,努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各社区已建立服务实体125个,从事物业管理、保洁保绿、家政服务的失业人员等劳动者达8700多人。南城马堤口社区、西城南华社区等被授予“山东省充分就业星级社区”。积极收集用工信息充实“96591”就业服务热线和牡丹区就业网站,促进就业1600多人。

五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我区将社会职业中介机构纳入区人力资源市场集中管理,并在各乡镇办事处和行政村配备专兼职劳务信息员,形成了以区人力资源市场为龙头、乡镇办事处为依托、社会职介机构为补充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网络。组织人员到北京、天津、苏州、青岛等地,积极与当地人社部门洽谈对接,签订劳务“订单”,组织农民工转移就业,着力打造牡丹电子、牡丹药工两大劳务品牌,努力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品牌化、规范化和产业化。在天津、北京等地成立劳务派遣、代理公司,全区劳务派遣和劳务代理1.2万人,9000多人参加了我区的工伤、养老和医疗保险。目前,全区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达20余万人,年劳务收入22亿元。

(三)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一是完善就业培训管理制度。区人社、财政部门联合印发了《牡丹区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与创业能力五年规划实施方案》,建立了培训报名管理制度、定点培训机构认证制度、培训资金拨付使用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我们加强技能培训开班审核和教学监管,及时组织结业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二是加强培训机构建设。我区6所定点培训机构拥有教学场地1.9万平方米,专兼职教师223人,开设了机电、仪表、焊接、数控车床、微机、面点、汽车驾驶等20多个专业,严格按照审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开展教学活动。就业服务机构加强培训机构监督管理,实行不定期抽查和检查评估等形式,规范办学行为,确保培训质量。

三是强化技能培训质量。各定点培训机构坚持贴近市场、服务就业的办学方向,调整专业设置,强化技能训练,培训期限长短结合,培训层次以初、中级技能为主,采取定单培训、岗前培训、校企合作等形式,实现培训与就业的有效对接。去年以来,区技工学校招生2350人,招生量在全市同类学校中名列第一;培训失业人员、农民工6200多人次,成功晋升为高级技工学校。同时,我区筹资100多万元建立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基地,针对失业人员年龄偏大、就业技能差的实际,积极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并针对菏泽高新区企业用工需求,为华宏制衣、华英食品等企业定向培训员工2744人,较好地满足了企业用工需求。

(四)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一是积极开展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工作。区政府成立了创建创业型城市领导小组,积极开展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工作,成立了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全面落实省、市出台的一系列创业扶持政策。区行政服务大厅进驻36个部门、受理223项事务,对创业人员从创业培训、金融支持、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支持。去年顺利通过了省级创城中期评估验收,经验在全市推广。二是大力开展创业培训指导。将有创业愿望和培训要求的城乡劳动者全部纳入培训范围,大力开展“创办你的企业”和“改善你的企业”培训。加强创业指导服务,成立了创业指导服务中心,配备4名专职工作人员,组建由42名专家、教授和企业家组成的“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为创业者提供有关创业政策扶持服务。去年以来,开展创业培训892人,培训后实现成功创业536人,带动就业2785人。

三是建立创业孵化基地。为促进大学生创业,在菏泽中原商城高标准建设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房租补贴、税费减免、创业补贴、培训补贴、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扶持,现已入驻大学生创业企业92户,带动就业650余人,年营业收入5000余万元;在三信107家连锁店建立创业实训基地,两年累计举办创业培训班36期,培训创业者960人,实现成功创业650人,开办加盟店120余家,吸纳就业1800余人。日前,我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被省人社厅确定为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四是加强就业政策宣传。我们通过新闻媒体、劳动就业网站、制作就业专题片、举办就业宣传月等形式,营造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今年以来,我区就业工作先后三次在《山东新闻联播》、七次在《菏泽新闻》节目中播出,市、区电视台分别制作播出了牡丹区就业专题片和创业专题片,广泛宣传就业创业政策措施,动员全社会共同做好就业工作。先后被中国就业促进会、省人社厅表彰为就业信息宣传工作先进单位。我们的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企业一线工人缺乏,与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并存,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创业群体多,创业孵化基地容量有限,孵化规模尚需进一步扩大;就业资金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三、下步措施及建议

一是多渠道扩大就业。发挥好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增加就业岗位。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是加强公共就业服务。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连接省市的就业服务信息平台,提高区人力资源市场的运行效率。发挥乡镇办事处和社区在促进城乡就业的基础性作用,开展好城乡劳动力管理、培训和就业服务等工作。

三是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坚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举办大学生专场招聘会,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持续增加、就业结构更趋合理,到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四是加强就业培训工作管理。指导培训机构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训等多种模式,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与就业相结合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五是深入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加强对大学生、失业人员和农民工的创业培训,增强创业能力,提高创业成功率。继续完善创业孵化基地,落实好小额担保贷款、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指导基层服务平台开展创业型社区创建活动,对创业者进行跟踪帮扶指导,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

六是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国家和省市促进就业的政策,树立就业和创业典型,通过开展就业宣传周、职业技能大赛、创业服务年等活动,营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社会环境,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就业工作的良好局面。

尊敬的各位人大代表,虽然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距领导要求、群众期望还有一些差距。敬请各位代表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一定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奋勇争先,扎实工作,推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开创新局面、再上新台阶,为全区经济社会实现高效跨越发展做出更大更积极的贡献。

篇6:再就业政策落实情况的调查

近年来,随着XX县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失业问题日益突出,截止底,全县下岗失业总人数7237人,其中“4050”人员1985人,占总数的27.4%。寻求就业增长点,促进失业人员尤其是“4050”人员再就业已成为XX县当前推进国企改革、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任务。下半年以来,XX县按照上级要求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强力推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据统计,止20底全县156个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共开发公益性岗位372个,安置“4050”人员344人,占全县“4050”人员总人数的17.3,发放“4050”人员再就业各类补贴1055170元,开展各类培训2期10班次,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进一步了解再就业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县政府办组织人员对公益性岗位安置的“4050”人员再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一、“4050”人员再就业各项政策落实情况

我们采取抽查的办法,先后实地走访了县一中、技术监督局等10个单位安置的31名“4050”人员,从调查情况看,安置人员中有23名上岗,7名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上岗,1名自动放弃就业机会。总的来看,这些单位安置人员再就业的各项政策落实基本到位。

(一)各单位对再就业工作比较重视。这些单位都明确有专人负责,对安置到本单位的“4050”人员情况都很了解,在我们的调查中,这些单位主要领导都能随口说出本单位安置人员的姓名和基本情况,对再就业安置政策比较熟悉。有的单位能根据再就业人员的不同情况,因人而异地安排工作岗位,如县一中把一名有技术的再就业人员安排到电工岗位上,把具有高中学历的两名“4050”人员安排到试验室,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特长。有的单位能较好关心“4050”人员生活困难,如技术监督局的领导了解到安置人员生活困难后,每月增加工资100元,同时逢年过节给一些补助。

(二)安置人员的待遇都能较好落实。调查10个单位的31名安置人员除1名自动放弃岗位,各种补贴被停发外,其他30名的养老保险补贴和岗位工资补贴都能按月或按季度足额发放。县财政对接收“4050”人员单位的补贴(每人每月150元)按季度划拨单位帐上。各接收单位没有拖欠工资现象,调查中有6个单位是按月发,有4个单位是按季度发,除没有上岗的8名人员外,上岗人员报酬每月最低的252元,最高的达700多元。总的来看,涉及“4050”人员的各项补贴发放率达到了100%。

(三)上岗人员都能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据调查的单位反映,被安置人员工作责任心都比较强,能按要求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工作量比较集中的个别人员在忙时还把家属叫来帮忙。XX小学的1名再就业人员说:“能得到安置已经很不容易,我们都很珍惜这份工作,干完规定的任务后,学校的其它临时性任务,也是随叫随到”。技术监督局领导反映:“我们单位安置的2名下岗人员非常负责任,不但能看好门,机关的卫生也保持得很好,为此,我们也乐意给他们多发点”。

(四)安置人员都经过劳动部门的短期培训。调查中了解到这些人员在上岗前都接受了县再就业服务中心的转岗再就业技能培训,内容以绿化、保洁、家政服务等专业技能和劳动法律法规、再就业的各项政策为主,时间为2-3天。尽管时间很短,但安置人员对政府的各项再就业政策都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打消了广大“4050”人员对怎样退休、能不能退休等顾虑。接受调查的人员对就业安置的各项政策基本都是耳熟能详。

(五)安置人员对再就业政策十分拥护。调查中23名在岗人员都表示推动“4050”人员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是政府为社会弱势群体办的一件实事,一件好事。原XX厂的一名再就业人员激动地说:我夫妻两个都在XX厂上班,氮肥厂停产到改制前的4年间无人问津,生活非常困难,实现再就业后,现在可以拿到400元工资,除去自身负担的养老保险外,每月有352元的收入,尽管不算多,但足以维持家庭的日常开资,日后退休也有了盼头,真是感谢政府。

二、XX县“4050”人员再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从对10个单位的调查的情况看,尽管XX县“4050”人员再就业政策得到了较好落实,但还存在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再就业人员生活待遇仍然偏低。调查的23名在岗安置人员中,有6名人员工资超过规定标准(县一中的1名电工发到750元,1名承包学校食堂收入更为可观,技术监督局、运管所等单位4名每月发到400元),其他17名再就业人员工资都是按县规定标准执行,每人每月300元除去自身负担的养老保险金外,人均每月的实际报酬为252元,这样的标准都低于同一单位的临时工。调查中还有4个单位对安置人员工资是按季度发放,给“4050”人员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二)政策落实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劳动部门安置职能弱化

。各单位接收的“4050”人员基本都是本单位职工亲属或有关系人员。调查的10个单位中,只有1个单位是按照劳动部门分配进行安置的,其它9个单位都是自主进行选择。二是部分单位落实政策有棚架现象。从调查的情况看,各项政策落实较好的单位如县一中、运管所等单位大都是下属有实体的单位,有的本身就需要招收临时工。而安置较差的单位或者单位认为没合适岗位,或者认为没有合适的工种,迫于政府压力,虚于应付。三是存在挂名不上岗,虚领补贴现象。调查中8名不在岗人员,3名是由于单位因素没有上岗,4名是属于个人因素没有上岗,这7名人员只是挂个名,按时领取各种补贴,这种情况占总安置人数的`22.6%。另有1名自动放弃岗位外,劳动部门已经停发了各种补贴。由于这部分人员与接收单位达成了默契,上岗真实情况劳动部门很难吃透,政策落实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4050”人员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这次调查的31名“4050”人员中,初中学历的有25人占80.6,高中学历的只有6人19.4。有技术特长的人员仅有1人占3.2。较低的文化素质与与他们的年龄、身体情况结合起来,使这些人员在工作选择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也是“4050”人员较难安置的重要原因之一。调查中,我们发现仍有个别的“4050”人员思想素质较低,他们习惯于计划经济下“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难以转变过去城镇居民高依赖性、低风险性、弱竞争性为主要特征的“稳定”就业观,追求工作相对轻松、职业相对固定、报酬相对优厚,从而无法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而自动放弃岗位。调查中了解到教师进修学校的1名再就业人员在上了半年时间班后不辞而别,劳动部门已经停发了该名人员的各种补贴。

三、几点建议

1、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目前全县1985名“4050”人员政府安置人数仅有344人,除去自谋职业以外,失业在家的,有1000人以上,推动“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任务仍然十分繁重。但是目前全县156个机关事业单位,公益性岗位开发潜力极其有限。因此,推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必须另辟蹊径,要加强宣传,引导下岗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主动降低择业门槛,同时要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吸纳“4050”人员就业,拓宽“4050”人员的再就业渠道,实现多元化再就业。引导和鼓励“4050”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形成再就业的良性机制。

2、适当增加待遇,提高就业积极性。要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出台,符合XX县实际的配套政策,对从事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差的再就业人员规定单位支付的最低报酬,调动再就业的积极性。同时,要对再就业人员实行更加科学的管理,切实保障安置人员的合法权益。

3、强化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素质。有关部门要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特别是能够实现即时就业的短期培训,尽可能地提高“4050”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

篇7:企业就业创业政策落实

2002年以来,我们**县工商局在县委县政府及市工商局的领导和统筹安排下,坚持以社会发展和稳定为第一要务,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与优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再就业扶持政策,全力推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程”,倾力构建和谐**。三年来,我局通过全局上下的共同努力,成功引导1650名下岗失业人员

从事个体经营或到市场和私营企业再就业,占全县下岗失业人员人数的36,其中,文秘部落对持《优惠证》的702户从事个私经济的下岗职工给予政策优惠,先后减免各种规费122万元。我局帮扶下岗失业人员的做法受到各级再就业检查组的充分肯定,当地党政领导称赞“工商局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立了大功”。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微不足道的工作:

一、把再就业扶持政策落到实处,为下岗失业人员进入市场提供宽松环境。一是建立市场准入绿色通道。我局在每个基层分局(所)建立了下岗职工再就业政策咨询窗口,将再就业扶持政策予以公示,对下岗职工申请从事个体经营实行绿色通道,落实“三优先”、“三放宽”,即优先受理、优先办照、优先帮扶;放宽登记条件、放宽经营方式、放宽经营范围。从2002年起,我局将下岗职工从事个体经营的登记权从县局下放,由基层分局(所)完成受理、初审、登记注册全过程,申请材料齐备的下岗职工在就近的工商所当场就可领到营业执照,免除了下岗职工多途奔波的劳顿之苦。2002年来,在享受优惠的702户对象中有678户当场领到了营业执照,占优惠对象的96。二是认真落实规费减免政策。我局预算收入持续4年下降,日常监管工作面临经费保障严重不足的挑战。但我们坚持以稳定大局、构建和谐社会为重,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职工的规费做到应免必免,一律实行“零收费”。仅2004年全国统一换发营业执照期间,我局就对413户下岗职工免费换取了营业执照,免收换照费2.3万余元,减轻了下岗职工的负担。同时,我局还建立了下岗职工减免规费台账和经营档案,定期清理甄别,取消了84名非下岗失业人员的政策优惠,确保了国家优惠政策真正落实到下岗职工手中。三是对下岗职工的经营行为实行人性化管理。我局在调查中发现,下岗职工对政策法规了解不多,难免发生违法违章行为。为此,我局编印了《再就业法律援助手册》2000多册免费分发到下岗职工手中,使下岗职工通过《手册》全面了解政策法规和各部门的优惠政策。我局明确提出对下岗从业人员实行“人性化执法和管理”,向全局发文规定对10种轻微违法经营行为不得采取强制措施,从轻或免予处罚。3年来,先后对200多名(次)下岗职工的违法经营行为下达了预警通知书,帮助其规范经营,免予了行政处罚。夜市经营由于投资少,沿街就可经营,不用出房租,因而从事夜市饮食经营成了很多下岗职工的首选。**城区就有很多均是下岗职工在从事夜市经营,因卫生许可证等相关前置证明办理时需要体验从而增加了经营成本,因而没有办理相关证照的下岗职工很少。为了改变变种状况,我局不是简单地处罚和取缔,一方面我们积极向经营户们宣传国家政策法律,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另一方面我们主动与卫生、建设等部门联系,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对下岗职工从事夜市经营的许可证件作为特事来特办,从而使得下岗职工免费或用最低的费用办理了相关证件,同时,我局为所有从事夜市经营的下岗职工免费颁送了营业执照。

为了确保下岗职工再就业扶持政策落到实处,我局一方面引导干部换位思考,进行大局观念教育,另一方面狠抓内部督查,对违反扶持政策的行为予以严肃处理。2002年以来,我局每季度对基层单位执行扶持政策情况进行一次检查通报,先后9次进行明查暗访。同时,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扶持政策通过媒体向社会公示,作出承诺,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近3年来我局共查实各种违反扶持政策的行为5人次,我局领导逐笔上门退还收费750元,对3名当事人给予了待岗和通报批评的处理。城区某下岗职工从事个体经营先缴登记费43元办理营业执照后申请减免个体管理费,我局发现后,当日责令辖区分局退还所收登记费43元,并对当事人予以通报批评。

二、开展“五送”服务,为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提供必要保障。一是送信心。我局以基层个私协会为阵地,先后2次举办了“再就业明星”巡回演讲报告会,大力宣传下岗人员自主创业的典型,激发自主创业愿望。同时,我们发动基层工商干部到下岗人员家中面对面宣传再就业扶持政策,坚定下岗职工再就业信心。有近百名下岗职工在我们工商干部的鼓励下毅然走上自主创业道路。二是送信息。我局固定专人从事再就业信息采集,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创业指导,3年来我局共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经营信息900多条,劳务用工信息300多条。同时,我局发挥农村工商所的地缘优势,引导1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到农村从事农副产品贩运,对其实行远距离监

管、零距离服务。三是送技能。我局协调县劳动部门一道开办了8期电脑、家政、烹饪、修理、美容美发培训班,免费对48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进行了实用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一技之长,实现了再就业,同时促成私营企业与在训人员签订“用人订单”220份。四是送资金。针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自有资金不足的问题,我局与县内6家专业银行和信用社联系,建立

了下岗职工从事个私经营融资申报推荐制度和联户担保制度,由个私协会出具诚信推荐函,金融部门据此给予优先贷款,使不少下岗人员结束享受低保待遇和扶持优惠,主动申请成为纳税人。五是送维权。我局制定了《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维权办法》,聘请了法律顾问,开展维权活动。我局在为下岗人员落实优惠政策的时候,了解到有不少从事需要前置许可的行业的经营户在办理前置许可证件时,有关部门没有按政策给予优惠,我局遂由个私协出面与相关部门交涉,促使有关部门将国家政策真正落实到下岗职工手中,保护了下岗人员的切身利益。我局先后为38户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户维权,使有关部门退还收费1万余元。我局还加强对职介机构的监管,先后组织执法力量对职介机构进行了4次专项整治行动,打击利用虚假广告坑骗下岗职工的行为,查处非法职介广告案件16起。

三、建立帮扶机制,疏通就业岗位,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机会。2002年以来,我局明确提出“人人帮扶下岗人员,所所搭建就业平台”,要求每人每年帮扶20名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全局每年至少帮助400名下岗人员上岗。此后,我局将再就业帮扶任务列入目标责任制,并制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结对帮扶工作考核办法》,年终结硬账,对不能完成帮扶任务的责任单位,在评先表模中“一票否决”。3年来,我局先后有2个基层分局、所因没有完成帮扶任务被取消先进单位评选资格。在具体帮扶工作中,我们把帮扶的重点放在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开辟再就业通道上。一是引导下岗职工到市场就业。通过与集贸市场开办者和大型商场协商,为下岗职工优先安排摊位、专柜和门店246个。二是引导下岗职工到私企就业。我局每年向私营企业发出“为下岗失业人员送岗位”倡议,并与22家私营企业建立常年联系制度,动员私企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促成私营业主与948名下岗失业人员结成帮扶对子。同时,我局在部分私营企业建立了《用工需求登记簿》,随时掌握私企用工需求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协商就业工作。湖北**实业有限公司就是我局“帮扶下岗职工再就业联系点”之一,在我局的努力下,该公司先后招聘企业下岗职工200人,占该厂员工总数66。三是引导下岗职工异地就业。针对本地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岗位短缺的问题,我局发挥“全国工商是一家”的优势,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工商部门的联系,引进外地企业到**招录下岗失业人员近200名。四是引导下岗职工到社区就业。我局与10多家社区居委会联手,共同为下岗职工“造饭碗”。目前已建起家政服务网点13个,托老、托幼、托病服务点4个,全部免予收取工商管理费。我局还与有关部门协商,促成1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到社区从事保安、保绿、保洁、保养、保健、保育、保险(代理人)等公益性岗位。他们说:“我们下岗打碎了‘铁饭碗’,但工商干部又帮我们找到了‘金饭碗’。”好范文版权所有

我局在落实国家再就业扶持政策方面虽然做了一些微薄的工作,但自认为离党和国家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离人民群众的期望甚远。我们有决心再接再厉,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政策继续贯彻好、落实好,让政府满意,让人民群众更满意,为构建和谐**作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

篇8:企业就业创业政策落实

一、创业教育政策

(一) 课程开设与教材使用情况

该学院在2003年, 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公共必修课课程。目前课程采用的教材为“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就业指导及创业教育》 (第3版) , 由学院多年从事职业指导的专家学者和校内外拥有多年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共同编写, 教材整合了一线企业的真实调研数据与毕业生回访座谈情况, 对高职高专学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较之老版教材, 新版在内容上进一步扩大了创业教育的比重, 注重贯彻党的“十八大”中有关“大学生基层就业”和“鼓励自主创业”等精神, 对就业创业相关政策法规做了及时更新和调整, 并增加了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成才、创新创业先进典型案例, 时代性、新颖性和实用性得到进一步增强[1]。

(二) 创新创业服务部门设立情况

2011年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歩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要求各高校积极响应号召, 除了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上有所突破外, 还能够引导鼓励更多的人慢慢的投身到这个领域之中来[2]。该学院2013年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 作为全院学生创业指导服务的专门机构, 对校内自主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 为学生实时提供国家政策、市场动向等信息, 并做好创业项目对接、知识产权交易等服务。2014年, 又将原有招生就业办公室升级为招生就业处, 协助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 进行创业思路上的深入探索。

学院先后制订了一系列涉及学生创新创业的管理规定和办法, 特别是201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 令该专项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服务工作更加人性化。如创新创业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可申请资金奖励、课程免修、学分认定及减免。

(三) 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竞赛开展情况

除了历史悠久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近年来, 各级创新创业大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并由国家、省市等各级多部门联合发文, 下发到各高校, 动员参赛, 如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中国创翼”2015青年创业创新大赛、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作为“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 该院一直积极动员学生, 充分利用学院的实训基地和创新实验室, 进行学科交叉组队, 在各类各级创新创业大赛中摘金夺银, 取得佳绩, 多人获评“创业之星”。

而芜湖市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省、市“创业富民”战略, 服务“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两大战略平台建设, 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青年进行科技型创新创业, 成功举办了“华亿杯”皖江青年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双创”项目路演资本对接会。并用4年时间, 将芜湖市大学生专利创新大赛打造成了“创新之城”的一张名片, 社会影响越来越大, 成为立足芜湖、辐射皖江的大学生重要赛事之一, 既能全面展示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与风采, 又有效宣传了芜湖服务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与优良环境, 得到了其他省市的相继效仿[3]。据统计, 第一届大赛收到作品573件, 第二届收到746件, 2014年第三届参赛作品达到1028件[4], 2015年12月第四届大赛完美收官, 参赛作品共计1282件[3]。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历经80年风雨, 一直与芜湖市现代化建设、发展和改革开放相伴相生, 竭力为培养更多科技创新人才, 为芜湖市打造经济和城市两个升级版提供科技智力支撑, 为此结合自身院校的专业特色, 进行了广泛动员和有针对性的推荐, 参赛团队和人数逐年上升, 在连续精心组织并成功举办三届校内选拔赛后, 获得了2015年第四届大赛的承办权, 成为大赛的活力载体, 助推整个城市的创新型城市建设。

(四) 创业师资培养情况

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主要依靠师资。早在2010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 就规定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引导各高等院校、各专业老师进行相关的培训, 并对相关专业开展研讨与探究[5]。经过几年建设, 该院多位教师从各级各类创业教育研修班顺利结业, 职业指导教研室的十几位老师大多数已经获得国家职业指导师和创业实训师资格证书。学院还聘请了40余位校内专兼职教师及校外企业专家, 共同组成了相对稳定的创业导师团, 定期走访初创型企业, 一对一跟踪微创项目, 通过学习交流、探讨研究等形式, 不断整合资源, 以实现优势互补, 进而提高整体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五) 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利用情况

作为全国创业先进城市, 芜湖市自2011年起, 开展了“一年一个主题, 一年一个重点”的创业富民服务体系建设年、创业孵化基地载体建设年、小额担保贷款推进年、青年科技创业促进年等主题活动。在创业载体方面积极投入, 为企业和高校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源与平台。据统计, 目前, 芜湖市建有各类创业园57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7个、市级创业富民孵化基地43个[6], 让入园青年享受最低入驻门槛、最优扶持政策。

这其中, 就有坐落于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内的“安徽省AA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截止2015年6月, 该基地已先后有62名创业导师对5个批次的82个创业项目进行过悉心指导, 项目涉及机械电子、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现代服务等。学院还充分依托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将科技创新和项目孵化有机结合, 进行产学研合作, 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教育环境, 2015年超过50%新进驻的项目与学校专业紧密结合, 并成为该院创新创业工作的特色所在。

为了更好地跟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更为优质的软硬件设施和创业相关资源, 根据“一校一特色”的方案, 2014年该学院与弋江区青年创业园合作共建了弋江机电科技园。根据《弋江机电科技园2015年运行简报》的最新数据, 仅2015年一年, 该校师生成功进驻以网络科技、电子商务、智能科技、文化传媒为主导行业的企业9家、创新工作室2家, 完成各类大小项目500多个, 实现产值约700多万元;参与业务开展的学生达88人次, 申报专利61个, 与相关企业合作项目数达10个[7]。

政校合作的园区建设与运作管理, 进一步开放了办学战略, 深化了产教融合, 提高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 为孵化新兴产业、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实现校、政、企共赢作出了新的更大的贡献[8]。

二、创业金融政策

(一) 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落实情况

2015年芜湖市所有高校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均与政府控股担保公司、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签订了三方合作协议。该政策允许入驻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青年创业园的大学生创业实体最高申请到两年期限的10万元小额担保贷款, 并无需申请贷款人提供反担保和资产抵押措施, 不收取任何担保费, 由政府贴息, 前提仅仅是申请者所在大学的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办公室审核推荐[9]。截至2016年初, 已为6批次、41名大学生创业者发放310万元免担保创业贷款[10]。

(二) 创业基金政策落实情况

近年来, 创业基金更多的时候是以各类创业大赛的奖励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如芜湖市主办的2015年皖江青年科技创新创业大赛, 在创业大赛中设立了总额不低于2000万的风投基金, 对符合条件的获奖项目团队或个人进行扶持[11];2016年大赛则与国内顶尖创投基金进行深度对接, 参赛项目若落户芜湖, 可优先享受当地系列创业扶持政策和人才团队政策, 重点项目更是支持政策上的一事一议[12]。如果获奖团队在芜湖创业, 除了1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 还可以获得最高10万元的科技创新项目补助资金。该院在近两年的创业大赛中积极进取, 有3个创业项目成功申请到总计25万元的科技创新项目专项补助。对于单个参赛项目, 如获奖, 也给予一定数额的直接奖励。如第四届芜湖市大学生专利大赛, 奖项设置高达230项, 对于前130项获奖作品将分别给予5000-500元不等的奖励。虽然单个奖项奖金设置额度不高, 但奖金总额已创下该项赛事之最[4]。该学院的一位“创业之星”便受惠于该项赛事, 他在2012年参加了首届大学生专利创新大赛并获奖, 赛后他直接获得了1 230万元的投资意向, 并于当年注册成立了公司, 如今事业已蒸蒸日上[4]。

(三) 税费减免政策落实情况

国务院于2015年6月在《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出台各具特色的支持政策, 积极盘活闲置的商业用房、工业厂房、企业库房、物流设施和家庭住所、租赁房等资源, 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办公场所和居住条件。”[13]芜湖这座城市, 一直走在了创新创业区域平台建设的前列。2015年上半年, 即对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获奖的创业项目, 准予优先入驻市创业富民孵化基地, 3年内免缴物管费、卫生费等管理性费用, 场租费、水电费按规定减免。而如果该项目在当地注册成立企业, 在享受现有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 3年内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地方留存部分将全额给予奖励, 同时还免收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14]。

而在房价居高不下的当下, 为鼓励高水平人才落户芜湖, 芜湖市于2015年6月出台关于《高校毕业生免费租住公租房》的文件, 优先给予人才公寓租赁, 并按学历给予相应租金减免;租赁满三年后购买所承租的人才公寓, 还将给予20%的购房优惠[15]。早在2013年6月, 芜湖便出台了大学生购房补贴政策, 对购买本地首套普通商品住房的大学生, 按规定给予契税补助和2万元安家补贴[11]。

该学院部分成功孵化的创业项目选择了留芜发展, 便充分享受到了该项政策红利。例如创业项目入驻弋江区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政府免费提供了创业场所并全额出资进行装修, 对毕业2年内或即将离校的大学生创业进行二次孵化, 让符合条件的创业大学生真正做到“拎包入驻”[9], 实际已将大学生的创业资金投入降到了最低。

(四) 注册资金优惠落实情况

芜湖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为:创办有限责任公司者, 其首次出资不得少于注册资本的20%, 最低可放宽到1万元, 其余允许3年内分期到位, 前两年到位金额不应少于注册资本金的70%即可[16]。分期到位, 让手头拮据的创业者敢于放开手脚, 大胆创业。截止2016年2月, 该学院入驻弋江机电科技园的11个项目中注册公司9家, 其中4家为2015年新增注册企业。

三、创业培训政策

(一) 创业培训补贴到位情况

国务院前几年一直在大力推广成熟的创业培训模式。该学院根据芜湖市《关于创业培训机构认定等有关工作的通知》精神, 结合校情, 积极开展了创业模拟实训室基础设施建设和创业教育培训等工作, 于2013年底按规定申请认定为芜湖市定点创业培训定点机构。近三年来, 为具备创业意愿且有培训愿望的大学生创业者举办了多层次、全过程、阶梯式的免费创业培训, 如创业意识培训、企业经营培训、创业模拟实训以及各类创业政策培训等, 累计培训学生达10690人次。市里相关部门对培训的开展情况和达到效果进行实时监控和及时反馈, 并通过较为完善的评估体系进行专项评估与验收, 2012-2014年, 学院均顺利通过验收, 获批芜湖市人社、财政等部门创业培训和创业模拟实训经费共计48万元, 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专项经费140万元。

(二) 校本创业培训与政策落实情况

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体的高职院校, 该学院的创新创业工作一直坚持一个主导方向——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为此建立了多种形式的投入保障机制, 如先后投入60余万元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和“大学生创业模拟实训室”, 对全院师生开放, 多样化的平台促进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院还按照“公开立项、自由申请、择优资助、规范管理”的原则, 全力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类项目的活动开展。自2010年以来, 每年划拨10万元, 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资助经费, 对学生具有创新构想、符合科学原理的各专业基础性研究、应用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项目立项, 并配备指导老师, 鼓励学生进行专业交叉研究、自由探索性研究和原始创新性研究。

当地政府于2013年出台了专利申请奖励文件, 凡进入实质性审查的发明专利、获得授权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均能给予一定数额的现金奖励[13]。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专利申报水平, 学院每年都会邀请当地科技局干部或者知识产权代理公司的专利代理人给学生开讲座, 鼓励学生积极申报专利, 提高知识产权意识。这一政策的普及从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专利所有者对专利权的珍惜。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 仅2015年度, 学院教师带领学生申请专利总数达355项, 专利授权数达267项, 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项, 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51项, 外观设计专利授权15项, 专利授权数取得历史新高, 在安徽省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17]。

创业政策的普及与创业意识的提高, 不仅仅来自于该学院开展的多场专利知识和科技创新类讲座、报告会, 还有“百家名企进校园”专题系列活动、芜湖市“送政策进校园”系列活动, 更少不了由学院本土的“创业明星们”主讲的“我的青春故事”创新创业专题系列报告会。该院毕业生中有不少人是因为发明专利在手, 创新成功的喜悦点燃了自己的创业热情, 继而成立了科技公司, 从此走上了创业之路。

四、高职生创业的特色分析

从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大数据看, 近几年, 在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 随着各地的配套政策、具体实施方案相继出台, 地方政府的各种优惠政策落实情况总体可喜。这与芜湖这所城市着力打造“创新之城”的定位有关, 也与该院能深刻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重要性有关——创新创业已成为该院管理者办学、教师教学、学生求学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该院创业特色较为鲜明, 在职业院校中也具备一定的代表性。

(一) 创新教育资源的有效聚集

该学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工作, 将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作为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着力点, 对于“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有着清晰的认识。思想统一了, 方才能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各类资源, 统筹推进整个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才会全员关注每一个创新创业政策的出台, 并认真研读学习文件精神, 从而为每一个创业者争取到最大程度的优惠政策。2015年11月, 该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为核心, 精心编印了《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汇编》, 作为参考和指南, 为广大师生解读最新的创业政策, 凝聚创业共识。

(二) 理工科背景下的项目驱动

该院充分利用了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平台, 参赛作品在不断的打磨历练中, 得到了显著改进, 并让勇于创新者脱颖而出、日益成熟, 实现了“以赛促学”。在日常教育教学中, 也在师资队伍建设时强化创新教育, 通过承办省级乃至国家级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整体提高创新型师资力量和水平, 把握一切机会观摩、学习、借鉴, 做到“以赛促教”, 从而出现不断突破自我的可喜成绩。向科技进军, 高水平赛事的组织与参与, 需要老师带着学生埋头于“创新工作室”和实训基地, 项目驱动不失为鼓励创新、继而创业的一个绝佳途径。把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 才能在探索与实践中逐步形成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毕竟, 大学生创业有别于一般人创业,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高校日常的项目化教学能够让学生参与操作, 在实践中打开学生的创新思路, 从而得到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 学生创业榜样的典型示范

朋辈示范的力量是无穷的, 尤其是当榜样近在咫尺的时候。触手可及的真实感更容易让学生热血沸腾, 从而更加积极地投身到创新创业的主旋律中。因为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 该学院创新创业典型不断涌现, 他们通过创客空间、创业沙龙、创业者协会等途径加强学习, 并形成资源共享, 形成了独特的创客文化, 在整个学院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中, 大胆挖掘着新技术、敢冒风险、宽容失败, 不单有想法, 还有成型的作品, 成了“知行合一”的忠实实践者[18]。创客文化的引领, 需要成功的创业者带动。一个成功创业的学生, 可以带动背后一个创业团队的活力。

五、高职生创业政策的几点不足和建议

(一) 创新创业资金支持还有待完善

大学生愿意创业的比例很高, 但实际创业人数有限。阻止他们创业脚步的, 一部分来源于自身对未知的恐惧, 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启动资金的实际短缺, 这是目前很多有意愿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所共同面临的一个现实难题。据了解, 当前创业大学生中的绝大部分人, 启动资金还是来源于自己家庭或者亲朋好友的支持。尽管当前创业政策已经利好很多, 创业环境较为宽松, 但风投基金还是更愿意“锦上添花”, 而不是“雪中送炭”, 如果该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没有一定的把握, 还是很难直接获得有效融资。建议有关部门继续营造全社会宽容失败的创业氛围, 鼓励更多的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 并真正提高扶持资金的使用率。

(二) 创业教育方面尚未形成体系

创业教育当前仍处于各地各校自发摸索阶段, 迫切需要一个贯穿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19]。但现在大部分高校还只能局限于某一部分的向外突破, 合力尚未形成。指导帮扶往往依靠的不是制度约束, 而是自身的人脉和人情关系, 不利于长期跟踪与信息的及时、有效反馈。建议有关部门尽快采集各地各高校成功的创新创业经验, 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 供大家学习借鉴。

上一篇:择业写好简历“六忌”下一篇:临床医学专科生医院实习流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