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就业创业扶贫政策

2024-04-11

五峰就业创业扶贫政策(精选5篇)

篇1:五峰就业创业扶贫政策

五峰就业创业扶贫政策

一、技能培训政策

1、实施范围: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贫困家庭子女、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人员。

2、政策标准:免费培训

3、办理程序:①自愿报名。有培训意愿的实施范围以内人员到各乡镇人社服务中心报名登记。②免费组织培训。根据每个培训专业的要求,组织免费培训。③免费发证。每期培训合格的培训人员免费发放就业失业登记、培训合格证、技能等级证。④免费推荐就业。对参加培训合格的学员通过举办招聘会,发放企业招工信息等方式推荐就业岗位。

二、创业担保贷款政策

1、实施范围: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复员转业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刑释解教人员、残疾人、妇女创业人员、劳动年龄内的农民。

2、政策标准:符合条件的人员最高贷款额度10万元,3年财政贴息。

3、办理程序:①凭《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副本在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局申报。②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审批。③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局审批。④参加创业培训。⑤办理担保手续。⑥现场查看创业情况。⑦办理贷款手续放贷。

三、农家乐资金补助

1、实施范围:法定劳动年龄内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农家乐经营户。

2、政策标准: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新开办农家乐,每户给予1万元一次性创业补贴;对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半年以上的农家乐经营户,按每吸纳一人补贴2000元,每户农家乐补贴不超过2万元的标准(农家乐创业对象不超过1万元),给予吸纳就业补贴。

3、办理程序:①凭《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卫生许可证》在所属乡(镇)申报。②县旅游局、乡镇人民政府现场核查。③村委会审批。④乡(镇)人民政府审批。⑤县旅游局审批。⑥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批。⑦县财政局发放补助资金。

篇2:五峰就业创业扶贫政策

摘要: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针对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要求,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基本思路,多些雪中送炭,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这体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社会政策托底的思路。”张立群说,当前经济发展的特征和环境均发生改变,低收入群体和困难家庭可能会面临更多压力。中央强调守住底线,既是实现社会公平目标的需要,也是保障社会稳定大局的需要。

会议着重强调要做好就业和扶贫工作;做好就业工作,要精准发力,确保完成就业目标;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

张立群说,做好就业和扶贫,是新常态下中央经济工作的两个重要底线。今后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充分发挥好政府保障社会公平的职能,针对特定目标和群体精准发力。“只有实现充分就业,经济才能实现稳定可持续的增长。明年要进一步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确保完成就业目标。”王军说。关键字:就业现状,政策建议,精准扶贫,政府职能

我国社会就业压力一直比较大。改革开放之前,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强制束缚,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并没有明显的表现出来。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市场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失业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深层次看,中国的失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劳动力供给过剩。对于拥有众多人口及经济发展水平较 低的中国来说,在向市场化推进的过程中发生失业现象是一种必然。首先,市场经济原则要求经济主体对要素配置服从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原则,凸显出劳动力的供给过剩。其次,结构性、周期性、摩擦性的失业的存在也会加重我国的失业问题。此外,由于劳动年龄人数量进入高峰期、国企经营机制的改革、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等原因,我国的失业人数在逐年增加。到了2010 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达到908万人,登记失业率达到4.1%。考虑到隐性失业等各种因素,我国城市的实际失业情况其实更糟。

一、我国就业现状的分析

近几年来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只能带动17万人就业,而第三产业可以带动85万人就业。根据 2011 年中国就业人员和职工_ T资统计年鉴,从 1999 年到2010。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减少了7837万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员的百分比已由1999年50. 1%下降到 2010 年的36.7%;第二产业净增5421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员的百分比已由1999年的23%上升到2010年的28.7%,从业人员占就业人数的百分比没有太大变化;第三产业净增65l2万人,从业人员由1999年的26.9%增长到2010 年的34.6%,第三产业吸纳社会新增劳动力的能力在持续增强。从2004年到 2008年,城镇个体私营从业人员增加了近3218万人。约占城镇新增就业人员的86.645%。以上数据表明第一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逐年下降,第二、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逐年增强,且这一趋势还将继续下去。

二、促进就业的政策建议

新形势下就业问题的解决,应把重点放在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和第三产业上面,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引导经济结构的调整,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经济的发展,使之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最太限度的带动就业水平的提高。

(一)鼓励中小企业发展

中小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有关数据表明,中小企业提供了城镇就业人口80%以上的就业机会,并吸纳了75%以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扩大,其吸收劳动力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由于我国多年来较重视大型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并未被给予充分的重视 在政策上没有大企业有优势,我国的中小企业一直没能发展起来。所以为了发挥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的作用,我国应借鉴国外的政策,对中小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可以考虑向中小业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免征营业税,在所得税方面,可以根据企业的规模和效益实行差别税率制度,对中小型企业或小型微利企业进行税率照顾。

(二)支持第三产业发展

2010年,第三产业吸纳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已经达到了35%。第三产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社会剩余劳动力能力强,所占就业比重较大。如上文指出,同样的经济增长条件下的服务业可以比第二产业容纳多得多的劳动力,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新的岗位。

(三)降低宏观税负

尽管近年来,我国一毒在进行结构性减税,但是我国的大口径宏观税负仍然偏高。目前,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通过实施较轻的宏观税负来保证社会财富能够留在民间,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增加就业。降低宏观税负是一种间接促进就业的方法。

三、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就四川省而言,长期以来,四川省扶贫工作存在以下问题: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等。国家统计局根据全国7.4万户农村住户调查样本数据推算,目前全国农村贫困居民有8249万人,其中四川省为602万人。据了解,贫困居民数据来自抽样调查后逐级往下分解,有没有扶贫项目、有什么扶贫项目,农民缺少发言权;扶贫项目能否成功,责任承担主体不明。相当部分扶贫项目直接落实到村到户,其特点是分散、零星、细小。调研发现,扶贫中的低质低效问题普遍存在,较典型的有: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扶 贫资金“天女散花”,“年年扶贫年年贫”;重点县舍不得“脱贫摘帽”,数字弄虚作假,挤占和浪费国家扶贫资源;人情扶贫、关系扶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现象,滋生腐败。同时,由于现行的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着一定 的缺陷,不少扶贫项目粗放、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

四、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瞄准机制,精准扶贫对象

“扶贫要精准,必须要弄清是真正贫困户,哪些人需要真扶贫。不进百村、不访千户,对象就模不准,扶贫就可能“水土不服”。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是摸清家底。要确保精准扶贫到人,必须自上而下从“贫困区域一贫困县一贫困村一贫困户”逐级细化扶贫对象,全面准确地把贫困对象,锁定每一户人家、每一个人头。②建档立卡。按照省建档立卡工作要求,做到“户有卡、村有薄、乡有册、县有档”,逐户、逐村、逐县登记造册,录入电脑,建立起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贫困区域信息网络系统。③坚持两项原则。一是基层识别原则。充分发挥基层民主,透明程序、规范操作,把识别权交给基层群众,让老百姓按照自己的“标准” 识别谁是穷人。二是动态管理原则。每年根据扶贫对象、扶贫地区的发展实际,有进有出,扶贫信息真实可靠,扶贫工作的重点在于把资金用到刀刃上,做到应扶尽扶,而不是毫无目的地广撒网。

(二)精准扶贫与转变政府职能相结合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管理上实行省市把关、县做主,省市两级政府主要负责扶贫资金和项目的监管,扶贫项目审批管理权限原则上下放 到县,实行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四到县”制度。在项目上实行省市支持、县落实,省级加强对基础设施、经济协作的支持,加强生态保护和基本公共服务,市县要优化整合扶贫资源,具体落实扶贫项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改变 政府主抓项目、主导企业的局面,引导企业参与到扶贫攻坚中,建立“政府、企业、贫困户”三位一体发展模式,把资金与企业、农户作为一个联合体,助推产业发展,带动老百姓增收。建立大扶贫工作机制,积极寻求国家部委、中央企业、发达地区的扶贫援助,打破地域限制协同发展,创建各地区、各部门联动的大扶贫工作机制;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各类组织和个人以各种方 式帮扶困难群众,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

参考文献:

篇3:五峰就业创业扶贫政策

自1978年农村改革以来, 我国的农村贫困人口由于政府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和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大规模减缓, 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据官方的贫困线估计, 贫困人口从1981年的2亿减少到2006年的1700万。采用世界银行一天1美元的收入标准来算, 同期贫困人口数量从4.9亿减少到7500万, 即贫困发生率从1981年的49%下降到2006年的5.1%。

我国的扶贫政策强调通过开发式的扶贫方式为贫困人口积累和转移资产, 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 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纯粹的“救济式扶贫”。1979年以来的我国扶贫政策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978~1985年的农村改革;1986~1993年实施全国有针对性的扶贫开发;1994~2000年间实施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2001~2010年间的新世纪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二、“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分析

在我国扶贫政策实施的四个阶段中,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明确对象、明确措施和明确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1994年,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动员社会各界力量, 开展大规模扶贫攻坚, 力争用7年的时间, 到2000年底基本解决当时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为了完成“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中央政府在总结1986~1993年间有针对性扶贫开发工作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整套综合性农村扶贫措施。这些措施侧重于通过为贫困人口积累资产而向他们提供机会。“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出的主要扶贫措施包括:确定592个国定贫困县;中央的扶贫资源主要用于这些国定贫困县;明确提出省长 (自治区主席) 负责制, 要求地方政府首脑对扶贫工作负总责;提出东西对口扶贫, 要求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 广东、江苏、浙江、山东、辽宁、福建等沿海较为发达的省, 都要对口帮助西部的一两个贫困省或区发展经济;明确各部门的责任, 对所有与扶贫有关的部门都提出了明确的扶贫工作任务和责任;扩大和强化了部门定点扶贫, 要求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及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 都应积极与贫困县定点挂钩扶贫;承诺随着财力的增长增加扶贫资金投入;调整资金分配结构, 集中用于西部省 (区) 。

(一)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法研究

为了保证“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顺利完成, 中央政府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 采取了多种有效的实施方法, 具体为:

1、以工代赈。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以工代赈项目资金占全部扶贫资金的23%, 其主要目标就是利用贫困地区的富余劳动力资源为贫困地区兴建基础设施。以工代赈为贫困地区兴建了道路、水利、农田、人畜饮水、基本草场等基础设施, 以及造林和片区治理等, 同时为贫困农户提供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从而提高农户的短期收入水平和长期发展能力。国家发改委负责制定以工代赈资金分配方案以及项目和资金管理有关规定。省、地、县政府都设立了以工代赈办公室以协调参与以工代赈项目的各个部门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 投资的主要类型 (如水利、道路) 由中央和省政府决定。县政府选择参与项目的村子, 村委会负责项目投资的分配 (例如, 把哪块地整成梯田) 和劳动力安排。以工代赈的实施方法在管理上的一个特点是用实物的方式来支付工程成本。

2、部门扶贫。

部门定点扶贫是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利用自己的资源定点扶持部分国定贫困县。其目的是动员政府部门、国家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参与扶贫工作, 以补充中央的扶贫投入并利用各业务部门的专业力量进行扶贫。其最大特点是扶贫内容和方式与各部门的业务工作密切联系。例如, 农业部在武陵山区的扶贫重点放在农业开发;卫生部在四川的扶贫重点是地方病控制和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建设;水利部扶贫的重点是提供人畜饮水、水土保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农村水利水电开发建设。

3、对口扶贫。

地区对口扶贫是“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期间提出的又一项措施, 其目的是动员东部发达省市的力量来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和贫困人口的脱贫。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在1996年全国扶贫工作会议上决定让东部沿海的13个发达省市分别帮助西部的10个贫困省和自治区, 并做出了具体的帮扶安排。具体的帮扶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类:无偿捐赠资金用于教育、卫生和其它基础设施建设;捐赠生产和生活物资, 用于支持农户的农业生产和救济农民的日常生活;经济技术协作, 例如利用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管理、市场和贫困地区的资源及廉价的劳动力进行合作生产和经营;人员的双向交流, 发达省市派技术人员和青年志愿者到贫困省区提供服务, 贫困省区派行政和技术干部到发达省市接受培训和挂职锻炼, 输送劳动力到发达地区就业。

4、国际机构扶贫。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使国际机构在我国的扶贫活动无论在规模、领域、覆盖区域都大幅度扩大了。国际机构在我国的扶贫方式各不相同。它们的活动覆盖了多数部门的各种不同类型的项目, 包括小额信贷、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开发、环境保护、技术援助、能力建设和农村综合开发。世界银行因其资助的大规模的综合性扶贫开发项目而成为国际金融机构在我国扶贫的先锋, 尤其是世行还通过技术援助来帮助我国政府提高扶贫的能力和效率。世界银行的扶贫活动尤其是它的西南扶贫和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项目也直接成就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国际非政府机构的扶贫活动规模小而且形式多种多样, 有的侧重于环保与扶贫的结合, 有的重视社区开发和地方能力建设。

(二)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成果及存在的不足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通过其各类项目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专项扶贫贷款计划有力地推动了贫困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并提供了流动资金。以工代赈和财政扶贫资金则帮助贫困地区建设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及卫生设施, 同时在技术推广及农民培训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部门定点扶贫和东西对口帮扶弥补了中央扶贫投资中对社会和人力资源发展投入的不足。民间组织和国际机构除了贡献出自己的资源外, 还引进了许多新的扶贫理念和方式, 增强了国内的制度能力, 推动了整个扶贫方式的不断创新。

虽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仍旧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

1、项目实施过程重硬件、轻软件。

中央在扶贫攻坚的基本方针、任务和要求中明确指出“要坚持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相结合, 控制贫困地区人口过快增长, 尽快改变越穷越生, 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状况。”但有些贫困地区, 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宽松的计划生育政策, 使人口的增长率居高不下。如:宁夏回族自治区计划生育政策是“一、二、三胎制”, (汉民一胎, 平原区回民二胎, 山区回民三胎) , 使得贫困山区的人口出生率高居不下, 据自治区建委人口调查, “八五”初期吊庄移民使9万人脱贫, 但四年后原籍又新出生11万人, 大于移民脱贫人数。如此下去, 将难以使这里的人民彻底摆脱贫困。

2、重视完成扶贫攻坚目标, 忽视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各省区为如期完成国家八七扶贫攻坚目标, 制订了许多能尽快解决贫困人口温饱, 增加农民收入的短平快项目。这无疑为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起到重要作用, 但忽视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如:称为温饱工程的“地膜玉米”技术, 对宁夏南部地区提高粮食产量起了很大作用, 平均亩产可达460kg以上, 被自治区作为一项重要的扶贫措施大面积推广, 但同时, 必须看到, 长期使用“地膜玉米”技术后的土壤薄膜“白色污染”, 将成为未来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 并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当然, 目前已有土壤可分解薄膜, 但因价格较高, 实际上, 贫困地区很少使用。

3、中央扶贫投入仍显不足。

根据国务院扶贫办的测算, 要达到扶贫要求必须人均投入1500元。1996年国家投入扶贫资金总额约100亿, 如果全部用于贫困人口, 平均每个贫困人口也只有153元, 1995年, 国家用于宁夏的扶贫专项资金为2.24亿元, 其中直接用于西海固地区的扶贫资金只有1.65亿元, 人均只有82元, 按贫困人口计算, 人均也只有128元。因此, 中央扶贫资金应适当继续增加。

三、“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对当前我国扶贫政策的启示

通过深入分析“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 对我国当前扶贫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一) 人力资源 (软件) 开发值得特别关注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表明人力资源 (软件) 开发在长期能够有效地提高扶贫效率。由于“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期限相对较短, 而农村地区对基础设施的需要又极为巨大, 要在短期内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 扶贫投入就只能以物质投资为主。这些物质投入为改善贫困农户的基本农田、灌溉条件等生产性基础设施和贫困社区的水电路等公共设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不应该忽视人力资源开发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性。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对农村教育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公共投资在长期非常有利于缓解贫困。贫困农民需要健康和技能来提高他们的农业生产效率以及利用市场和在城镇从事非农就业的能力也进一步验证了上述发现的可靠性。事实上, 最近几年人力资源开发正受到更多的关注。

(二) 扶贫工作应结合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面向当地自然资源的保护兼顾开发式的扶贫政策是我国扶贫工作今后需要关注的问题, 对此战略, 我国应逐步增加资源开发的技术含量, 以提高开发效率, 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值得一提的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扶贫政策也应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发挥比较优势, 实现增长和公平的目标。贫困人口能够获取收入的最重要资产是劳动力, 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无论对农村扶贫还是城市扶贫都具有关键意义。经济发展的早期, 劳动力相对丰富, 资本相对短缺, 根据这个特性, 应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为主, 使只有劳动力的贫困人群能够充分就业, 分享经济发展的好处;随着经济发展, 资本积累, 资本由相对短缺变为相对丰富, 劳动力由相对丰富变为相对短缺, 比较优势发生了变化, 应进行产业升级, 发展资本更为密集的产业, 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就业, 同时劳动力的工资和收入水平也必然随着经济发展而提高, 增长和公平的双重目标就能够同时达到。

(三) 扶贫需要逐步消除城乡、地区的分割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经验告诉我们, 要想使扶贫更加深入、有效, 就需要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地区的分割, 让农民能够更多地分享经济增长中不断出现的机会。打破城乡分割、实现城乡一体化是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改革的重要内容。但这项改革进展缓慢, 目前还远远没有完成。我国城乡、地区间的分割所造成的对城乡人口流动的限制, 以及对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区别对待, 严重妨碍了贫困人口从经济发展中受益。而这使得实现扶贫目标更加困难。所以, 政府最近采取的措施和试点都致力于减少城乡人口流动的障碍并使农村流动人口享有平等的权利, 同时向农村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 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扶持, 改革农村公共财政体制等。这些努力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国良.我国扶贫政策:趋势与挑战[M].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2]、曾文蛟.从效率和公平角度看我国扶贫政策的发展[J].发展, 2007 (5) .

[3]、苗齐, 钟甫宁.我国农村贫困的变化与扶贫政策取向[J].我国农村经济, 2006 (12) .

篇4:五峰就业创业扶贫政策

关键词:扶贫开发 ;区域政策;扶贫模式

一、扶贫开发政策的历史演变

扶贫开发作为一项全国性政策是在1984年提出的,在随后近30年中不断发展变化,其历史的演进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农村经济改革和小规模的区域扶贫(1978—1985年)。在这一阶段通过农村经济体制创新,实现全面经济增长和改善农业交易条件,减缓了农村贫困。第二阶段,大规模有针对性扶贫计划的展开(1986—1993年)。在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大规模的有计划的扶贫开发与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相结合减缓农村贫困。第三阶段,“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第四阶段,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实施(2001—2010年)。国务院出台了《2001—2010年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虽然还叫“扶贫开发”,但扶贫工作重点与瞄准对象已经做了重大调整。回顾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历程,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

二、扶贫开发政策实施的区域差异

( 一 ) 东部地区扶贫开发模式与政策特点

1、东部地区的山海协同模式。东部地区经济实力强具备内部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东部综合实力增强,沿海区域与靠山区域两之间差距拉大,从而提出山海协作。主要模式是促使发达地区企业和欠发达地区开展优势互补的经济合作,推动省直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从科技 、教育、卫生等方面帮扶欠发达地区。。

2、政策特点:山海协作模式主要是市与市间帮扶,而不是局部地区的简短脱贫以发展为终极目标。扶持方式强调市场,一市场调控为主,政府的帮助为辅,尽量避免行政行为带来的负面效应。

( 二 ) 中部地区扶贫开发模式与政策特点

1、中部地区贫困人口与区域相对集中从而提出整村扶贫模式。与传统扶贫开发模式相比,整村扶贫最大的特点在于对扶贫单元进行重新界定。过去以县为单位现在以村为单位,改变了过去扶贫资源浪费扶贫效率低下的弊端。

2、政策的特点:中部地区具有一定经济实力为整村推进工作奠定物质基础。中部地区贫困布局呈现大聚居、小杂居特点,整村推进瞄准特定区域针对性明显 。

( 三 ) 西部地区扶贫开发模式与政策特点

1、西部地区的国际合作模式。西部地区属于典型的地广人稀地域,贫困人口密度较低,资源严重匮乏,前两种模式并不适用。在西部地区缺乏操作平台并且金额成本较高。因此通过争取外资,既有利于西部扶贫开发工作开展,也体现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2、政策的特点:西部地区县乡财政困难,既无力开展内部帮扶,也难以实现资源大规模投入,寻求中央扶贫专款与外资介入成为政策制定的必然选择。

三、西部贫困地区扶贫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

1、当前西部地区扶贫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扶贫政策被市场经济弱化或瓦解。主要表现有①政府计划性的扶贫缺乏足够的财力支持。②扶贫程序的官僚化、计划性扶贫机制不健全等使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很低③政府的各级扶贫部门对扶贫款的挪用、贪污腐败现象严重。

(2)扶贫对象范围的划定缺乏动态管理,使扶贫效果大打折扣。

(3)小额信贷扶贫模式未与西部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主要表现在:①在西部贫困地区小额信贷没有与其他方式紧密结合起来;②在选择项目的过程中没有发挥项目受益人的积极性;③信贷体系设计中调动各级扶贫办的积极性因素不够,影响实施效果。

2、西部扶贫开发的政策建议

(1)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扶贫模式。在西部开发扶贫工作过程中, 政府应把主要工作放在扶贫政策的制定和对实施过程的监督、管理方面,而不是亲自参与进去。

(2)改变享受国家贫困扶持的标准。将以县为标准改为以村为单位的划分标准,这样有助于更加有效、准确的把有限的扶贫资金投放到急需资金的贫困人口,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在开发式扶贫基础上,推进参与式的扶贫,。面向当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式扶贫是我国过去扶贫工作的特点,这方面有许多经验可以总结,在此基础上逐步增加资源开发的技术含量,同时增加人力资源的开发,以提高开发效率,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4)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扶贫开发的伟大历史进程[N].人民日报, 2000-10-16.

[2]张磊.中国扶贫开发政策演变:1949~2005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227.

[3] 胡小晖,延军平.发展中国家开发不发达地区的经验及借鉴[J].世界地理研究,2000(2).

[4] 国务

篇5:五峰就业创业扶贫政策

幼儿园招幼师当储备人才“在我们幼儿园,几乎每个班都有几个孩子的妈妈在要二胎,也包括我。”1日,在甘肃北方扶贫技工学校的就业招聘会上,兰州星星幼儿园的一位园长说,由于准备要二胎的家庭增多,幼儿园今年计划多招一些幼师当储备人才。

据了解,虽然目前要二胎不是普遍现象,但已经有不少“准妈妈”怀了第二个宝宝后,精力不足以照顾第一个孩子,而选择提前将孩子送幼儿园。“如果孩子太小,进入幼儿园内,前一个月基本都得一对一照顾孩子。”多家幼儿园招聘人员介绍,虽然幼儿园增加的孩子总量不是太多,但由于孩子较小,对老师的需求反而成倍增长。

“今年我们招了17人,比去年多了不少,这次在甘肃北方扶贫技工学校计划招聘8名幼师专业的学生。”市中心一所幼儿园园长介绍,因为二孩政策放开,未来幼师需求量将会增加,今年教师需求量较去年提高30%。

上一篇:院研究生会工作报告下一篇:怎样才能抓好党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