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教师教学反思

2024-05-06

音乐课堂教师教学反思(精选11篇)

篇1:音乐课堂教师教学反思

音乐教学反思

最近几年开化中小学的艺术氛围渐渐的浓厚起来了,从乐器进课堂、每年的艺术节等活动看的出来上级对学校学生艺术的重视。加上北门小学有4个音乐老师,更能看的出来,本校领导对本校音乐艺术的支持。

但是回想到音乐课堂的深入实施,真正进入音乐课堂来谈,想把这个做的更好,我还是觉得有点迷茫,感觉新课程改革和传统观念有冲突。只有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面对问题探索对策,然而还有许多存在的问题。

1:家长、学生对学习音乐的态度有多重不同的意见。有些家长期望孩子长大后在音乐上有所突破,但是这样的家长很少,更多的家长认为,音乐课不是重要课程,可以在繁忙中给孩子休息和放松,有些甚至认为音乐课不用上了,耽误学习,音乐观念的缺失,音乐教育的任务负担也会加重。

2:教材内容的编排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成长经历离得很远,学生不喜欢,不认可。特别是很难理解、感受的少数民族民风格的民歌,学生提不起兴趣;有的歌曲旋律不优美,不流畅,学唱起来拗口,学生不喜欢唱。同时由于流行音乐的传播无所不至,演唱技巧没有约束,音像商品铺天盖地,导致学生深深迷恋流行音乐,对学校音乐产生排斥心理。而课堂上对流行音乐的介绍与渗透比较少,对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的关系存在着理解上的困惑,所以就导致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上音乐课。

3:抓好基本功,专职老师要从一年级就开始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做好平时的教学常规,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自己可以组织音乐小测验,让学生对音乐课形成重视。

总之,在课程实施中灵活运用学到的理论去指导我们的实践,以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音乐教育真正成为小学教育的主阵地,而不是可有可无的休闲学科。这些问题的解决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也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更需要音乐教师的共同探究。

余杰

篇2:音乐课堂教师教学反思

音乐教师>教学反思

(一)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虽然音乐课并不涉及到升学考试,但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音乐课的质量,也是极为重要的。因此,音乐教师也应该学会反思、善于反思。那么,>音乐教学反思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又如何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呢?

一、在备课过程中设计反思。

音乐课的备课不同于语文、数学,不需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某些知识点或者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上。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可以先给自己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以供反思。例如:“学生对本课的歌曲熟悉程度如何”,“怎样设计学习歌曲的教学方式会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唱歌曲的教学环节中会出现哪几种问题,如何对症处理”等等。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备课也不会流于形式。因为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所以在备课中设计的反思还是以提高兴趣为主。如果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特别有兴致,或者无动于衷,就该问问自己是什么原因,积累经验教训,并在平行班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求得最佳效果。

二、在上课的过程中验证反思。

课堂不是车间的流水线,一成不变,同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几十名学生可能有几十种不同的反应。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地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验证在备课时设计的反思,对症下药。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也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因此,在课堂上发生的种种“意外”,就可以成为很好的反思材料,提供教师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

三、在课后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思。

反思的方式有许多种,可以通过语言也可以通过文字,可以自我反思也可以通过交流进行集体反思。反思最具有借鉴意义的一种方式是编写案例反思。所谓案例反思,就是通过具体的典型的教学个案,来研究和揭示其内在规律的一种写作方式。虽然案例有其个别性、特殊性,但是也从中体现出了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等等。教师将这些典型案例通过文字的形式加以分析概括,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可以提供给同行借鉴。

反思除了自我反思,也可以通过观摩分析他人的范例来进行。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我反思,自我案例分析,都是建筑在自身的基础上,而许多事情还是旁观者清。所以,教师应该多观摩分析其他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等。反思假如我上同样内容的课,会有什么不同,什么相同,我从中得到了哪些启发,等等。最好也能在听完课后写成文字。音乐教师往往由于自身条件的不同有各自的特长,比如器乐,比如声乐,要善于利用自己的特长,别人的特长可以作为自己的借鉴,看看别人是如何来利用的,思考自己可以如何利用。

因此,无论是主课也好,副课也罢,教学反思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我认为更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提炼从而发现问题,学会研究,不断地去提高教学水平,成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育工作者!

音乐教师教学反思

(二)音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艺术,音乐课堂教学也是教师施展才华去感染学生,教化学生的艺术。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教学成功与否,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学生主动参与面广,有效程度就高,教学效果就好,因此,老师在课堂上应十分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通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主动学习与自我表现,不断净化着心灵,使其在感受美、理解美、鉴赏与表现美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达到音乐教育的本体目标。因此,创新教育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才有了落实的基础。

试想,如果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音乐在他们心中永远是一条凝固的、毫无生气的河流,他们情感的浪花就无法自由自在地飞腾——我们所说的现代化课堂教学,首先是指学生——这一教学主体的主动参与的程度,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则是我们应努力探索的教学艺术了。

音乐教师教学反思

(三)本学期即将过去,回顾前一时期的音乐课研究教学,下面两个方面体会较深。

一、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的,开阔学生视野。

作为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和推进新课程改革,我认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先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喜欢音乐,从而才能对音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要积极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

因此在音乐课教学上,我会从下列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

1、根据音乐教室现有的乐器,通过音乐欣赏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乐器,并且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实践,讲解各种乐器基本的演奏方法,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对乐器有了进一步的接触,而且还对我国的各种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2、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空气,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二、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针对本校特点,配合新课程改革,在学习音乐教材的同时运用数码钢琴进行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在音乐欣赏课上,有些乐曲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大纲要求,给学生示范演奏,改变以往放录音让学生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拓了视野,有提高审美能力。

2、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例如音符实值的学习,通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来辨别不同的音符,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不同教学设备,欣赏大型的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音乐。

4、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下面就《真善美的小世界》一课,谈一下我的想法。

(一)、利用熟悉的歌曲欣赏,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为了避免音乐课教学中单一传受知识、枯燥无味的教唱等,老师用“听音乐式步步深入导引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的思维随着“真善美”这根主线进行和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又充分采用激励性学习方法,使教学环环相扣,紧凑而不散乱,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较为科学合理,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通过观察发现、感受到生活的美,并觉得学习也是一种乐趣。

(二)、开展器乐、歌词创编活动,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在课堂的后阶段不易投入地学习,为此常要进行课堂组织、,但最终效果不佳又浪费时间精力。为何不放手让学生动动满足一下欲望又能玩有所得呢?根据我校班级人数少,会演奏各种乐器的学生多的得天独厚条件,教师应常在课堂中引入器乐让学生开展活动。这节课也不例外,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为歌曲编配伴奏,即丰富了歌曲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音乐美的创造,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欲望,将益于将课堂学习推向高潮。

(三)、弱化传统环节及概念教学,注重体验。

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过于强化音乐知识学习和技能的训练,造成学生死记硬背不能灵活应用,课堂学习机械化、成人化;教学环节板块化,教师教学感到枯燥无味,学生也觉得学习没有了生趣,这些都与新课标的要求相违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在本节课教师努力突破传统发声、节奏练习、听音练习的框框,将发声、节奏、听辨练习融于歌曲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用自己的方式充分去体验、感受,知道怎样的声音更美及二拍子节奏的特点,同时不知不觉中获得听辨能力的培养。

当然,有所得也有所失,主要表现在让学生感受、体验歌曲的美上,由于参观材料准备不是很充分,形式太单一,显得有些走过场;在学唱新歌曲的方式上还没有大的突破等。这都有待有今后不断的去学习、探究、总结。

篇3:音乐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即: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要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呢?教学反思有何必要性?音乐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

教学反思之风是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兴起的,但其理论源头则可以追溯到杜威(Dewey)。早在1910年,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杜威看来,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对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才能发现教学的意义;反之,没有反思就不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杜威的观点对后来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影响。此后,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关于“反思”的讨论在欧美教育界备受重视,并且逐渐影响到我国。如今,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似乎已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当代标准。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思考对象,对已经发生的教学活动及这些教学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其目的是使教学进入更优化的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使教师成长得更快、更专业。

二、音乐教师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音乐教师为什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呢?

新课程改变了以往课程,即教材、学科的旧概念,转变成为由教师、学生、各个环节、教材整合的复合体。在这个复合体中,教材已变化,学生在成长,教学重过程,那么教师该如何?教师更需要成长。教师的成长不仅是日益信息化、学习化社会对教师的外在要求,更是教师新课程改革中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

音乐教师在新课改中如何成长?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更有学者指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能有什么改进”。新课程要求教师从以往的“知识传授者”、传统的“经验型”教师成长为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研究者”、“专家型”的教师。要成为一名研究、专家型的音乐教师就要不断反思、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思考产生变革,变革带来发展。新课程呼唤音乐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反思中有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和升华,才可生成强大的理性力量,才能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三、增强反思的意识

面对新课程,音乐教师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教师的学科视野仍需拓宽,综合课程素养和能力仍需加强。新课程改变了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其内容的综合化和弹性化,充分扩大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支配的空间。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照本宣科”式教学,在继续教育培训和日常课程活动中,注意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渗透,关注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热点问题,自觉参与综合课程活动的实践与磨练,初中和高中的教师要互相了解课程的内容,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采取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整合各种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真正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四、如何在反思中提高教学能力

1. 在备课过程中设计反思

音乐课的备课不同于语文、数学,不需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某些知识点或者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上。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可以先给自己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以供反思。例如:“学生对本课的民歌熟悉程度如何”,“怎样设计学习民歌的教学方式会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唱民歌的教学环节中会出现哪几种问题,如何对症处理”等。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会觉得有的放矢,备课也不会流于形式。因为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所以在备课中设计的反思还是以提高兴趣为主。如果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特别有兴致,或者无动于衷,就该问问自己是什么原因,积累经验教训,并在平行班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求达到最佳效果。

2. 在上课的过程中验证反思

课堂不是车间的流水线,一成不变,同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五十名学生可能有五十种不同的反应。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验证在备课时设计的反思,对症下药。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也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因此,在课堂上发生的种种“意外”,就可以成为很好的反思材料,促使教师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

3. 在课后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思

反思的方式有许多种,可以通过语言也可以通过文字,可以自我反思也可以通过交流进行集体反思。

反思最具有借鉴意义的一种方式是编写案例反思。所谓案例反思,就是通过具体的典型的教学个案来研究和揭示其内在规律的一种写作方式。虽然案例有其个别性、特殊性,但是也从中体现出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等。教师将这些典型案例通过文字的形式加以分析概括,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可以给同行提供借鉴。

篇4:音乐课堂提问教学的反思与探究

关键词:课堂教学 问题设计 有效性 激发

知识是从众多的“问”中得来的。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的设计课堂问题,并以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释疑,让学生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与感受发表自己的个性化见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学生是教学最有用而广泛的资源,我们应从多方面去开发他们、塑造他们。下面笔者就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提问教学设计误区及其有效性进行了尝试性探讨,意在努力提高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质量和效率!

一、音乐课堂提问教学中的失误分析

1.教师的问题设计没有深度

音乐课上,经常能够听到师生之间一问一答那种很热闹的课堂场景。虽然学生的回答常常在课堂里响起,但如果你去仔细听课后就会发现,其实老师在课堂提出的很多问题都过于简单,根本不需要学生去思考就能回答。例如:“同学们,这首歌曲好听吗?大家想学吗?我们一起再来唱一遍,好不好”等。不管有没有思考价值,有没有提问的必要,个别老师在音乐课堂中总会时常问学生类似的无关紧要的“浅问题”。这些缺少思想碰撞,思维交锋,也没有精神交流的提问,仅仅是停留在形式上的问与答和理解上的浅表层,没有一定的教学深度,是毫无价值的浅对话,其实根本就没有提的必要。

2.问题设计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从以前的“满堂灌”到师生的互动问答是教学的一大进步,从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相当一部分音乐教师只将提问当作组织教学的一种手段,教师抛出问题后,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的思维转动,表面上看是师生互问互答,课堂气氛还算不错,实质上还是教师在主宰课堂。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音乐教师让学生用身边的材料来模拟春风、春雨、春雷的声音,课前让学生准备了塑料袋、报纸、装着沙子的矿泉水瓶等。老师问道:“用什么来表现春风的声音呢?”学生们回答:“吹塑料袋。”老师微笑地说:“很好!”又问:“用什么来表现春雨的声音呢?”学生答道:“装着沙子的矿泉水瓶。”老师同样微笑地说:“很好。”继续问:“那用什么来表现春雷的声音呢?”学生回答:“扯塑料袋。”老师稍稍皱了一下眉,说:“好的,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另外一个学生回答:“拍打报纸的声音。”教师有些着急地问道:“还有更合适的吗?”看着学生疑惑的眼神,老师提示道:“大家坐着是什么呀?”“哦!”聪明的孩子们心领神会,立马回答道:“可以拍凳子来表现春雷的声音。”“对了!”老师如释重负地说,终于说出了她所期待的答案了。这是个典型的“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封闭式教学模式,教师虽然从形式上给予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但是整个过程都牢牢地掌握在教师预设的框框中,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荡然无存。

3.问题设计欠缺学生广泛的课堂问答参与度

在日常的音乐课堂教学常规听课中,我们经常能看到音乐课堂上师生互相问答的热闹场面,但其实涉及的都是些少数的音乐特长生甚至是个别的尖子生。能说会道、能歌善舞的学生几乎垄断了音乐课堂的话语权和表达权。他们经常能上台表演,发言也非常积极,跟老师配合又如此默契,所以常受到老师的赞赏。但其他学生却很少有自由表达的机会,少数“差生”更是与问题无缘。由于教师设计问题没有照顾到班级绝大部分学生,问题过冷过偏,导致大部分学生发言和表演的机会严重失衡。那些被教师漠视的学生越发心灵封闭,自卑脆弱。音乐教师不能漠视差生,对教学的问题设计应该考虑到课堂里的每一位学生,赋予每一位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与权利,使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改善音乐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究

1.调控提问难度,激发学习兴趣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聆听音乐时,可设计具有探究性的启发性问题,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与理解音乐作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要能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并能环环紧扣地将问题引向深入。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是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的关键。教师要注重问题设计的启发性与新颖性。所提问题应该难易适中,是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太难,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产生逃避心理;问题太简单,学生则无须动脑,会产生轻视及厌倦心理。富有经验的教师提问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全体学生学习的热情,而后逐渐适度增加问题的难度。这些教师常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在知识的“增长点”处布设悬念,在学生可能形成的思想、观念等原始生长点处设置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并最终使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转变为“已知区”。

教师要摈弃陈旧的提问方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问题,多设计一些角度新颖,常能激起学生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的提问,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不断迸发。例如:在欣赏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之前,教师先让六年级学生视唱了乐曲的主题,然后问道:“如果你是作曲家,会用怎样的速度、力度和怎样的情绪来表现?”这个问题给了同学们很大的想象空间,大家纷纷发言。有的说婚礼是热闹的、喜庆的情绪,所以乐曲的速度应该是稍快的,力度是较强的;有的说婚礼是神圣的、庄严的,乐曲的速度应该慢一些,力度要弱一些等等。教师在肯定了学生的丰富想象后,进一步说:“我们知道,中西方的婚礼习俗是不一样的。如果今天要举行的是一个西方的婚礼,那么婚礼可能在哪儿举行?乐曲可能会用什么乐器来演奏呢?”同学们又踊跃发言,并且大致统一了意见:婚礼在教堂进行,乐曲可能用管风琴演奏,较慢的速度和较弱的力度体现了婚礼的庄重和神圣。

2.打破提问局限,激发学习热情

在音乐教育中,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并使他们终生喜欢音乐,是音乐教师的基本职责。因此,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应面向每一个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特长生和个别的尖子生。教师的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可获得知识的营养,满足其对知识的需要。

在教学《春节序曲》中,欣赏过后,笔者第一次教学是这样设计问题的:请同学们认真感受这部分的主题,完成以下三个问题:这首乐曲是什么拍子?乐曲的速度怎样的?你对旋律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学生听后,老师按顺序逐个引导回答。通过实践,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但由于受到关闭式问题的局限,学生的表现分为两种:一是根据提问都不会的学生干脆不说;二是知道个别答案但顺序不对的也保持沉默。由于没有空间让学生去畅谈,所以整个课堂陷入了冻结阶段。轻松、愉快的情绪一时被紧张、恐惧取而代之,结果以失败告终。

之后,笔者经过请教别人与不断地实践教学,进行了第二次试教,把这个问题设计为:请同学们认真感受音乐主题,并说说你的感受。欣赏音乐后,课堂像是炸开了花,精彩不断,想说的同学非常多,既分别答出了以上的答案,又增添了很多个性化的见解。如:“这一部分主题速度较快,旋律壮观,乐曲热闹欢腾,听后让人感觉到春节高歌欢舞,热闹非凡的一种喜庆场面,所以我很喜欢。”笔者给予肯定的说道:“说得非常好!掌声谢谢他的精彩回答!”又如另一位同学说:“这一部分是用全部弦乐队奏出宽广的旋律,让人陶醉其中。”笔者也及时给予表扬说:“听得真仔细,说得也很完整,掌声表扬!”……虽然这些说法有时会出现大同小异,但是它是学生自己独立感受的结果,是开放课堂产生的效果。学生高兴、自由,老师轻松、自如,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为学生创设一个好的、巧的、开放的问题,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最有效的途径,对提高学生音乐感受能力是最容易的环节。

3.调控好提问次数与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调控提问的次数,既可以是在课前针对教案的反思、在教授阶段予以解决,也可以在课后针对课堂上已经发生的提问进行总结。事实上,有效的课堂提问,主张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注重问题的数量和质量的统一,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情况下,教师在提问之后,要预留足够的准备时间,让学生思考之后有条理地作答。教师还可以在一位学生答题之后追加问题,延长等候时间,同时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把班级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学生的回答,这样又可以做到师生互动,全面参与教学。等候时间过长或过短都是无益的,一般来说,在问下一个问题的时候,重复前一个问题,或让另一个学生回答问题之前,应至少等待3秒钟,如果是开放性问题,需要全面考虑并对各种可能的回答权衡时,15 秒的等待时间是恰当的。

4.利用“沉默率”鉴别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般情况下,课堂提问的沉默率不宜超过20%。在设计问题之前,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结构特点。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沉默不语,教师可以考虑转换自己提问的角度,转换问题的类型,改变问题的开放程度、问题的层次,如将综合性的问题转化为应用性的问题、理解性的问题或者事实性的问题,或者用简明的语言重新表述自己的问题,进而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5.尊重多元,鼓励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由此可见,教师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利用问题把学生带入思考、追求、探索的意境中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并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探究可以个体独立进行,但最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以促进相互的提高和培养合作的精神。一位教师在上《音乐与生活》时问:“生活中的‘破铜烂铁’与音乐有什么关系?”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学习。当七八个学生围在一起,利用临时发现的自然音源进行创作活动时,他们聚精会神地思考、讨论、操练,在“破铜烂铁”上敲敲打打的同时,体验到了探究学习的兴奋、共同合作的乐趣以及创造中的愉悦。

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引导学生质疑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只有遇到问题并提出,才能使探究得以深入,教师要重视让学生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笔者在歌曲教学中,要求小组的学生自己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进行演唱,既避免重复练唱的枯燥性,又调动学生的唱歌兴趣,使学生明确本次合作学习的主要任务以及学生自身的任务,再告诉他们合作的一些规则以及在合作中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每一位学生都尽自己所能来诠释音乐,通过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研究新课标,研究学生,从教学的细节入手,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美]威廉·M.沃尔克.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视野[M].曹水清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尹爱青主编.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3]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4]袁善琦.音乐教学技能[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王安国,吴斌主编.新音乐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5:音乐教师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音乐课以后我心情很愉快,因为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课堂的氛围中去,全身心的把教师的爱投入给了孩子们。这节音乐课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我提问的太多,应该让学生自己在音乐声中主动去感受快乐、感受美。另外我还应多引导学生唱出动听的声音。总之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学,而艺术教学就更需要讲究教学的艺术性,以体现艺术的美、教学的美。民主、平等、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也是相当重要的。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思考、多学习,力争把自己的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教学反思:

歌曲旋律上口,但是节奏难度较大。要不断巩固复习。歌曲中的反复跳跃记号的演唱顺序要掌握好。要理解掌握,争取做到触类旁通。教学反思:

课以雨中嬉戏、踢踏舞为整个教学主线,贯穿全部课堂。在开始的新课导入时,我让学生观看儿童舞蹈《雨中花》的踢踏舞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用舞蹈表现踩雨、戏水、雨中嬉戏时快乐喜悦的心情,初步了解踢踏舞的特点:音乐轻快,舞态变化多姿,表现力特别强。教学反思:同学们学习了歌曲《雨中》,聆听了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片段。虽然歌曲不长,但节奏比较复杂,多变的节奏使歌曲充满活跃的气息。歌曲表现了孩子们乐观向上、不怕风雨、专心读书的情景,最后,在渐弱声中结束,仿佛孩子们的读书声渐渐远去。为了掌握难点节奏,我先让同学们找出了运用重复的地方,引导学生理解创作手法并且减轻他们的畏难情绪,通过声势训练,大致掌握了休止符的运用,也能在歌曲中准确地把握。《第六交响曲》表现了雷雨由远而近,狂风骤起、雷电交加、大雨倾盆等场面,音乐始终在恐怖的气氛中进行,使音乐与自然很好地融在一起。通过聆听,同学们的想象力也得到充分的发挥,震撼的雨声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体验音乐与自然的交融,音乐与情感的共鸣。

篇6:音乐教师工作教学反思

在音乐教学中,我深深地发现,音乐教学来自于学生的兴趣,经常有老师说:为什么学生喜欢上副课?为什么呢?因为学生觉得副课轻松,感兴趣!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就不能忽视培养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兴趣。一方面学生音乐学习兴趣产生的条件之一是学生对音乐产生了兴趣,即只有对音乐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有学习音乐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有了音乐学习的兴趣,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有了审美的愉悦体验,又会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二者互为前提,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著名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说道:“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让孩子们在兴趣中学习音乐,在音乐中找到兴趣,让学生能够全方面发展!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先让学生去查询书上的插图的由来,在上新课时,就由学生们自己介绍,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无形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课外知识的好习惯。再次,这首歌的曲调节奏较复杂:有十六分符、切分音,以及三十二分音符,所以这首歌曲我主要通过聆听范唱,范唱曲调从听觉中加强学生的模仿记忆,有了基本旋律的轮廓后,让学生看谱唱曲。为了加强其记忆,分为二部学习。我在教学中用声情并茂的范唱先抓住学生的主导情绪。孩子们在感动中一步步学习体验歌曲的旋律走向。

篇7:教师致音乐教学反思

二、勤、及时记载。这是写好教学反思的关键之一。根据记忆规律,在识记以后不久就开始遗忘。因此,写教学反思要趁热打铁,课后及时记载,立即整理归纳,总结分析,记录于册。三、全,全面分析。首先要对教案的实施情况进行细致全面的回顾,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结构的安排,教学过程的进展,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到师生活动

四、活,灵活多样。写教学反思没有固定的格式和应根据要求和教学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形式,因课而异,不拘一格。

五、高,标准要高。分析教学情况,提炼得失,不能低标准地就事论事,应有一定的高度。这个高度不是自己随心所欲而定,要根据音乐课的教育教学任务,教学原理原则和不同年级不同要求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以及学生的年龄、身心特征来衡量。

六、实,实事求是。写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的工作和自我的要求。

篇8: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现状分析与反思

一、学生目前的状况

1.学习兴趣

大部分学生活泼开朗、天真烂漫,与城里的孩子相比,这一点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他们与音乐的接触却十分少。城里的孩子上各种各样艺术兴趣班,有的学舞蹈、有的学钢琴等等。而据我了解,我们的学生却没有一个。所以,学生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表现得不是很自信,这一点七年级的学生表现尤其明显。我也做过一个小的调查,我问过一个班级的学生,他们是不是喜欢音乐课,结果约有75%的学生都表示喜欢,当然也有说不喜欢的。还有的学生认为音乐是“非统考科目”不重要,只要学好语数外就好了。这些问题都说明:学生上音乐课的兴趣是有的,只是学生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不够,看法不对。带来的后果就是课堂上学生不够专心,对于教师布置的任务不去积极大胆地参与完成。

2.学生基础

学生的音乐基础普遍很差。在七年级中能识简谱的约占15%,能视唱简谱的约为4%,能唱准音的几乎没有,能掌握课本中出现的乐理知识的学生约占10%, 这些数字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目前我们学生的一些现状。

二、课堂教学现状与反思

1.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1) 音乐课堂中音乐的学科特点还不够突出

“音乐是情感艺术。”《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 应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中。”这就要求音乐教学要以情入手,以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为核心来开展教学活动。但事实上,在平时教学中,我往往忽略了这方面的目标,只是为了简单的教唱歌曲,或是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把课上成简单的唱歌课。所以,就造成音乐游离于学生心灵世界之外,无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与音乐产生共鸣,当然这样的音乐课也就失去了音乐课的意义。

( 2) 音乐课堂教学不够细腻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当学生出现问题或我发现问题时不能很好地去解决,总是草草了事,表面看上去我是点到了问题,可其实学生并没有很好地掌握。例如,在教学中学生遇到音高不到位音不准时,有经验的教师可能会用手势或图示帮助学生理解,直到学生唱准。而我往往就是说一下:“这一句音不准,我们再来一次。等之类的话。唱一遍后也不管问题是否解决又匆匆进入下一个环节。当意识到这一点时,我也试着在课堂上这样做:我用动作、表情甚至舞蹈去帮助学生理解,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的细节,争取做得更好。

2.针对存在问题的反思

篇9: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现状的反思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 课堂 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251-01

中小学音乐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研究起步却比较晚。在一次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状况进行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几乎所有中小学生均十分喜爱音乐,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又表示不爱上音乐课。这种矛盾现象不得不引起所有音乐教师们的反思,究竟是何原因导致了这种反差现象呢?分析起来,主要有两点:(1)师生关系的紧张化;(2)教学模式的傳统化。随着课改的深化,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认同,当前艺术教育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一名初中音乐教师,处在这种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让学生不仅爱音乐也爱音乐课已迫在眉睫。

1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爱上音乐课的前提

(1)少一分威严,多一份亲和力。在教学中,我曾有这样的感觉:当自己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给学生上课,融入到学生中时,学生便会随你的情绪变化,上课表现积极主动;反之,当自己情绪低落,高高在上的站在讲台上审视着学生时,学生便会表现相对应的情绪,不愿与你配合,更谈不上积极主动了。古往今来,我们的教室大致布置如此:一张讲台,几十张桌椅,形成了一种对峙状态。每天上课,走上讲台的一瞬间,都有足够氛围让教师产生主角的意象,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威严感。一张小小的三尺讲台,轻而易举地阻隔了师生间的那份默契与交流。因此,我们就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调整自己的师生观,这就要求我们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来,少一份“高高在上的威严”,多一份与学生平等对话的亲和力,成为学生的合作者。这种走下来不仅是身体走下来,心灵更要走下来,全身心投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交流、活动,师生共建一个美好的课堂氛围。

(2)少一份偏爱,多一份关爱。每一位音乐教师几乎都会喜欢聪明、漂亮、音乐素质好的学生,但是我们的音乐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而非偏重某一部分学生。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像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对学生的爱就没有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关爱每一位学生,如果教师只注重素质好的学生,那课堂气氛肯定不活跃,其余学生只是旁观者,这样也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相反,我们更应关爱、尊重其余的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参与创造。教师只有关爱每一位学生,学生才会愿意接受、亲近教师。

(3)少一份专制,多一份民主。专制的教师总是凡事都要替学生包办,久而久之,限制了学生的思想和个性发展,也拉远了师生间的距离。民主的氛围使学生不再是俯首贴耳的“小绵羊”,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是独立自主的人。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在课堂中,我与学生不仅仅是师生,更是朋友,使学生信赖自己,也贴近自己,“老师,我认为……”“老师,我觉得……”“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诸如此类的问题经常可见。学生只有处于这种民主宽松的氛围中,才会敢想敢做,才会主动探索,碰撞出创造的火花。

2 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是学生爱上音乐课的关键

(1)开放学生的大脑。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开放,尤其是在欣赏课教学中,可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极大的发挥。如在欣赏《洗衣歌》时,听之前我先让学生想象一下,看了课题,看着插图,乐曲表现的会是怎样一种景象,学生的回答各种各样,非常有意思。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接着进入听音乐阶段,我让学生把自己的想象故事放入到其中,看是否符合,或怎样更恰当;再听时,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音乐,学生有的通过边唱边表演的形式表现,有的通过舞蹈动作表现,有的通过故事形式表现。都创作的非常好,学生也从中领悟到了歌曲的风格和表现内容。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极大发挥。

(2)开放学生的嘴巴。新课改以来,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遇到“学生插嘴”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学生插教师的嘴,当教师在讲解、引导或统一要求时,学生突然给你一句意想不到的话;学生插学生的嘴,当同学提出一个问题或解决一个问题时,有的学生会无意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种现象带给老师多少欣喜、多少困惑与思考啊!传统的“问答式、说听式”教学,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学生只有先举手,经教师同意后才发言,课堂一般不会出现“学生插嘴”现象。然而,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要求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张扬个性。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插嘴”现象的产生是合情合理的,它不是“乱”,而是“活”,是学生展示自己的智慧与才华,张扬个性的最佳途径,这种张扬是真实、积极、有意义的,是学生直觉、顿悟、灵感而迸发出的创造性思维。

(3)开放学生的探究空间和时间。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课堂教学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多给学生讨论、合作的机会,教师只当引路人,让学生自己去走路、去学习、去创新,让学生在活动中有自由思考创造的空间和时间。如:在唱歌教学中,过去都是老师教谱念词,学生学习,极其枯燥;现在可改为让学生来主持一部分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听、反复讨论活动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还可以让会唱的、唱得好的学生教其他人唱。音乐活动还可以分成小组,小组中各组员根据各自的长处来配合小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自信和表现力等,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篇10:课堂音乐教学反思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爱听故事,对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授课前先讲一个有关歌曲内容的故事,然后自然导入新课,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再把这种兴趣迁移到学习歌曲上来,如教小歌舞剧《小放牛》这课时,老师先绘声绘色地说故事。然后问:大家还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具体情节吗?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小放牛”的故事(揭示课题)

在音乐课堂上,教材中有很多曲子或歌曲都是有情节的,我们还能运用丰富的联想,续编音乐故事,创造情节,发展思维。如《龟兔赛跑》。在学完以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当作曲家、作词家、创编后传,还可以来表演自己编的故事。孩子们的兴致自然被教师激发出出来了。

我在教唱歌曲《闪烁的小星》时,首先把这首歌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从形象直观中得到美的感受。我问:什么东西一闪、一闪、亮晶晶,好像千万只小眼睛,挂在天空会放光明。“同学们,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孩子们靠自己的生活感受,很快就会齐声回答出来“星星”。我肯定这一回答后,接着就说,今天我们来学唱一首美国儿歌《闪烁的小星》。当唱起这首歌时,孩子们的头脑里就有一个一闪、一闪、亮晶晶的形象在活动。学生在听故事过程中,很快就学会了歌词。

篇11:课堂音乐教学反思

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当我们对一件事物产生兴趣时,他就会乐意学习,并且会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敏锐的感知力。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一节音乐课中,我们怎么才能从一开始就抓住孩子,让孩子在音乐课堂上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呢?

导课是音乐课堂中很重要的环节,作为一节课的开始,想要让孩子对这节课充满好奇和兴趣,导课的设计就至关重要。比如,我在教授《理发师》一课时,利用歌曲第一乐句的节奏进行节奏游戏,我发现这一乐句的节奏和火车行驶的声音很相似,所以我用这个节奏编创了简单的律动,让孩子先学会后,然后让学生首尾相接围成圆圈,模仿火车行驶。这样既让学生很轻松的掌握了这条节奏,还给课堂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为后面的引出课题和难点解决做了很好的铺垫。

再比如,音乐课上经常会让学生说一说对歌曲的感受,感受这个词虽然很笼统,范围较广泛让学生有话去说,但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个词语就很抽象,孩子不知道该从哪里说起。对于这样的情况,我就会用语言去一步步引导孩子们感受,我会问:“这首歌曲让你感觉快乐还是想哭?”“这首歌曲你觉得是高亢的还是平缓的?”“你觉得歌曲中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心情?”“你觉得这首歌曲适合跳舞还是睡觉?”等等,这样就让感受具体化,也让学生知道:原来这就是对音乐的感受。不仅让学生准确感受音乐,还让学生开动脑筋,主动学习和思考问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上一篇: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班会五年级下一篇:教师禁毒知识测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