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活动误区的剖析与反思

2022-09-26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教师已清楚地意识到积极参与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感。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尝试渗透课改教学理念, 从而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在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 音乐教师不注意音乐课程自身的特点, 片面追求个性教学风格和热闹的课堂气氛, 忽略学生的音乐感知和感悟能力, 在某些方面进入了比较严重的误区, 应引起每一位音乐教师的高度重视。

1 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兼顾

传统的音乐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大多处于被动的地位, 缺乏民主、融洽、活跃的课堂气氛。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有的教师却矫枉过正, 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过分追求以学生为主体, 使课堂陷入混乱的境地。如在上第13册《荧屏乐声》中, 教师在讲述了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后, 安排了一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用手中的打击乐器为一小段动画片配音乐。顿时, 教室里乱作一团, 老师好半天才恢复了课堂秩序。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对初一年级的学生而言, 音乐与画面的关系了解不是很多, 在学生还不太熟悉如何正确使用各种打击乐器的情况下, 就贸然让学生进行所谓的“配乐创编”, 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教学效果。假如教师能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逐步地进行渗透教学, 讲清各种打击乐的效果和适合表现的意境, 在活动的安排上再讲究些方法技巧, 那么就不会出现这尴尬局面。好的教学, 并不是两种孤立的教学模式, 而应是主导性教学与主体性教学二者结合, 是教师为了营造合适的氛围而恰当运用各种方法的教学, 教师的主导一定要适时、关键, 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

2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挥音乐本体功能不能兼顾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是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音乐来源于生活, 老师安排一些与歌曲内容有关的活动, 对于活跃课堂气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但也和音乐的关系远了。如在人音版教材第13册《青春舞曲》一课的教学中, 从课的导入开始, 教师设计的花样繁多, 自己充当导游带领学生到新疆旅游, 真正做到了以情感入手, 从心灵深处打动学生。但教师让学生一会儿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新疆知识、一会儿学做新疆舞的一些基本动作 (翻腕、动脖子等) 、一会儿学说新疆话、一会儿模仿手鼓的演奏、一会儿学习骑马动作……学生玩得很开心。而这节课最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准确、有表情地演唱歌曲《青春舞曲》, 可真正学会正确演唱歌曲的却没几个。其实, 音乐课应紧抓住音乐最本位的东西来进行教学, 而过分地追求音乐的趣味性、娱乐性, 则起不到审美能力的提高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与知识技能训练不能兼顾

过去的音乐教学过于重视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 产生了一些与审美相悖的现象。实施新课程后, 很多教师却片面地认为双基和技能的学习不重要了, 因此在谋堂上不敢涉及音乐知识, 连最基本的识谱、节奏、听觉练习等也被舍弃了。如在第13册《七子之歌》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设计了很多的教学环节, 先由教师深情朗读诗歌导入新课, 然后和学生交流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再和学生交流澳门的一些相关知识, 每位学生都很投入, 由于这首歌曲学生很熟悉了, 教师也就没有安排专门的学唱, 只是让学生聆听, 但每次教师都没提什么具体的聆听要求。课堂容量倒是大了, 但整个授课过程教师却没能很好地从音乐要素入手, 未解决歌曲中的弱起小节及六度大跳这些基本的双基知识点, 更不用说从歌曲的重、难点入手, 体会歌曲的意境美、思想美。他们在强化审美性的同时却忽视了音乐基础知识的工具性;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又舍弃了知识与能力, 其实质是对音乐课程改革新理念认识的偏离。

4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音乐作品本意表达不能兼顾

“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 享受音乐的乐趣, 参与各种音乐活动, 表达个人的情感……”这是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经常会让学生发表自己对音乐的看法, 或者让学生用动作进行表演, 为学生提供了发展、张扬自己个性的广阔空间, 因此课堂上经常看到有的学生海阔天空地胡侃、随意地乱表演, 或者呆若木鸡、不知所措, 置音乐本身的形象内涵于不顾。如在欣赏《百鸟朝凤》这首乐曲的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为这首乐曲取名。于是学生就起了《鸡打架》、《鸟类音乐会》、《鸟类运动会》、《鸡叫》、《鸡飞狗跳》等名, 最后, 教师的评价为:同学们取的名都很好, 都溶入了自己的见解, 很有个性, 很有创意……以上教学片段似乎体现了高度的民主性及个性的承载性, 确实也将音乐溶入了个人情感, 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了思考, 体现了一定的个性。但却与作者的创作意愿相差甚远。此时, 教师在肯定学生积极思考、创造的同时, 不仅要引导学生充分感受音乐所带来的愉悦感, 也要引导学生走出浅层审美的局限, 对音乐内容、内涵、情景进行美的升华。新课标中所提倡的“尊重学生个性”绝不是放纵学生、放任自流。

5 强调学科综合和发挥音乐特色不能兼顾

现代音乐教学改革中, 强调音乐学科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 是人文精神在音乐教育中的体现。因此教学中音乐与相关学科的综合发展、渗透、互补是十分必要的。但这种综合一定要慎重, 稍不注意就会产生喧宾夺主的现象, 成为生硬和机械的学科内容叠加的“杂科”。如在第14册《春之声》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安排如下环节: (1) 自由讨论春天在哪里? (2) 朗诵诗词《春晓》, 并用自己的语言赞美心中的春天。 (3) 欣赏美术作品《春》、《春色》、《放风筝》等。 (4) 画自己心中的春天。 (5) 介绍风筝的制作。 (6) 最后齐唱《春之歌》。这节课确实有其闪光点, 但其音乐学习部分仅体现在对《春之歌》的演唱上, 使这堂看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音乐课变成了不伦不类的综合课。学科间的融合无可厚非, 但要融合有度, 否则就成了简单相加的“杂烩课”;学科综合更要融合有质, 否则就会消亡了音乐学科的本质与特性。以音乐为主体, 不仅符合音乐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而且有利于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

以上是实践新课标过程中呈现的几种主要倾向, 究其根源主要是对课标精神把握不准, 吃得不透, 而在追求新形势、新潮流上下文章, 忽视了音乐课的性质及精神的落实。在音乐课改这股春风中, 每一个音乐教师都应在实践中处理好发展与继承的关系。多一些塌实的作风, 少一些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多一些理性的思考, 少一些盲目的的追风。这样, 音乐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实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使学生既热爱音乐课, 又能在音乐课中实现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 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

摘要:在课改实施过程中, 存在不注意音乐课程自身的特点, 片面追求个性教学风格和热闹的课堂气氛, 忽略学生的音乐感知和感悟能力的误区, 具体表现为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兼顾、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挥音乐本体功能不能兼顾、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与知识技能训练不能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与音乐作品本意表达不能兼顾、强调学科综合和发挥音乐特色不能兼顾等问题。

关键词:教学活动,误区,中学音乐

上一篇:探究中职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困境和对策下一篇: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风险控制问题研究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