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环境”改善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2024-04-08

“软环境”改善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精选11篇)

篇1:“软环境”改善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软环境”改善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新课题,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服务功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强支柱。党中央始终对农村经济发展密切关注,投入规模不断扩大.投入渠道不断拓宽.投入结构不断优化,为农村经济

持续发展奠定着“硬环境”基础。然而更依赖于自身工作改善和思想提升,并由政策、文化、制度、法律、思想观念等外部因素和条件所构成的“软环境”保障,往往却淹没在一心抓经济的喧嚣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但它决定着一个区域、很长一段时间农村集体经济的走向、发展规模和持久性,能集结各种积极因素不断探寻发展出路。

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概况

现代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应由统分结合的农村集体经济向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转变,并向农村专业合作经济转型。但总体来说,以“两委”为组织单位的农村集体经济,还大多处于起步初期和发展末端,状况不容乐观,发展的困难大体有以下几方面:

1.农村集体经济来源比较单一,村集体负债数额较大,入不敷出成恶性循环

落后村集体经济来源主要包括土地发包收入,集体资产租赁收入,征地补偿收入和财政补贴收入等,有的甚至只有土地发包收入和财政转移支付两个收入项。虽然通过农村税费改革后,村集体债务已锁定,但一些遗留债务及债务利息仍然存在,大多数村集体经济收入逐年减少,而支出有增无减,如果去掉上级财政转移性补助收入,入不敷出的村还在增加,集体经济经营收入不能维持村级组织的日常运转需要。

2.农村集体经济底子薄弱,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经济薄弱村比例较大。

农村集体经济底子薄弱是普遍情况,甚至有的就是空壳子,而且,一些城区集镇附近的村,主干公路沿线的村,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好,而一些地处偏僻又无资源优势的村,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无钱办事的问题仍十分突出,“等、靠、要”的情况十分严重。

3.领导干部和村“两委”班子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认识不到位

一是领导干部不够重视。在民营经济突飞猛进的形势下,从投入到规模,从经济效益到社会效应,从形象工程到政治前途,有些领导干部都愿意孜孜不倦的为招引民营企业而忙碌,反觉得农村集体经济过时,资产管理难度大,不需要再强调农村集体经济的作用;二是村“两委”班子创新发展能力不强。有的村“两委”班子整体素质较低,文化、年龄、知识结构欠佳,有的班子成员还有短期投机思想,缺乏长远考虑,有的班子工作不协调,不团结,软弱涣散,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这都导致村“两委”班子思想落后,没有开拓创新的精神。

4.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落后,管理水平不高

健全基层党组织,强化村“两委”班子建设,发挥党员先锋带头作用,都是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得力措施和有力保障,但如果思想意思跟不上,也使得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职责分工不明,财务管理制度难健全,财务公开和民主监督制度落实不到位,缺乏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机制。

5.乡村环境重视不够,生产、投资和生活环境不良

部分村民已转向从事非农业生产,进入城镇居住,却不愿放弃农村住家和耕地,“离土不离乡”成为普遍,使土地得不到合理利用,造成耕地、宅基地闲置,既不美观,又资源浪费。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现代化的冲击,民居规划丧失了特色和优势,丧失了传统住区中街坊巷道活泼自然的特色和亲切自然的生活气息,和睦互助的友好邻里关系也日趋淡化。建筑形式单调,环境卫生较差,排水管网不健全,污水直入河流等,造成村民生活环境质量不高,生产条件简陋,也难以对招引企业有足够吸引力。

6.村民自身建设滞后,村级集体经济难有意识保障

信息获取渠道狭窄,文化生活匮乏,教育质量不高,早出晚归的耕作习惯等,都难以让村民把自身建设加以重视,政治、经济思想严重滞后,对现代市场认识停留在简单买卖之间,而对产品的产业化、商品化、标准化、一体化等概念模糊,极少使用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手段来提高收益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如何提升“软环境”

不难看出,制约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问题,其实除了“硬环境”外,也和“软环境”密不可分,尤其在人身上,因为人具有主动性,“软环境”的提升正依赖于此。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堪忧的情况下,只是为发展经济而抓经济,发展的针对性不强,考虑不周全,都只会让建立起来的农村集体经济面临昙花一现的境地。“硬环境”的建设暂不谈,主要谈如何完善和有效解决制约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各种“软环境”,结合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统

篇2:“软环境”改善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本文主要提出了四个观点:一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认真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并以此为契机,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大转变;二是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努力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发展乡镇企业,建设小城镇,加速农村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四是加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后劲。

作 者:冯云海 作者单位:中共白银市委,甘肃,白银,730900刊 名:甘肃理论学刊英文刊名:GANSU THEORY RESEARCH年,卷(期):“”(4)分类号:F3关键词:白银市 农村经济 生态环境 退耕还林

篇3:“软环境”改善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一) 农村地域广泛, 实施成本大

新疆巴州占地48.27万平方公里, 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地级行政区, 东西和南北最大长度均为800公里, 总人口133万, 其中农业人口79.6万, 占全州总人口的60.1%, 城镇化率过半。广泛的地域分布和很低的人口密度, 必然意味着更大的投入, 造成农村支付环境的优化成本大。在通过卫星电话传输信号或无法实现全天供电的地区, 农村信用社仅通过流动服务站提供金融服务, 无法搭建支付结算平台;自2011年在新疆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以来, 目前尚处于初期, 380个行政村只有近1/5设立了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 虽然认识到开展金融消费者教育能够促进现代化结算工具在农村地区的普及, 但是由于各乡镇距离城市过远, 农牧民散居程度高, 使得开展教育活动的成本过大, 无法进行持续性投入, 无法产生量级教育效应。

(二) 乡镇数量众多, 政策支持协调性难度大

巴州共八县一市, 有61个乡、24个镇, 380个行政村, 由于资源禀赋、地理位置等原因造成各乡镇之间的经济发展程度差异较大, 各乡镇之间人均收入极差在8000元以上。这种差异给改善支付结算环境造成一定障碍, 部分基层乡镇党政部门忙于应付上级的经济指标考核, 对金融发展不够重视, 基层财政所能承受的补助能力有所不同, 商业银行在各乡镇的支付结算投入意愿也有不同, 造成支付结算政策协调性难度大。据调查, 新成立一个网点成本约在160万元左右, 投放一部ATM机成本约为20万元左右, 成立一个流动服务站的成本约在12万元左右, 如实现助农取款“村村通”, 380个行政村约需初始固定投入119.62万元, 高成本, 低收入直接打击了银行在农村布放金融设施的积极性。由于地方财政收入有限, 巴州县一级财政均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大部分财政缺口依靠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的支持, 自身无力对新设农村金融机构进行补贴, 严重影响了金融机构进一步深化乡镇金融服务的积极性。

(三) 兵团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不同, 同步推进难度大

新疆农业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位于巴州境内, 下辖16个团场, 周边225个连队近13万人。由于兵团与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并行, 相互之间没有管理和隶属关系, 造成无法同时、大范围推广支付结算系统和工具。人民银行必须根据地方和兵团的经济发展程度、金融机构分布状况、管理部门的支持力度等制定不同的推广方案, 容易出现同一批支付结算工具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推广, 兵地同步推进难度大。如在助农取款服务推广期间, 针对兵团地区情况, 人民银行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金融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兵团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通知》, 在地方推广的同时, 需要对针对助农取款服务在兵团农牧团场顺利实施和业务健康发展提出要求, 造成农村支付结算工具推广需要“两条路”并行。

二、巴州地区现有的农村支付环境现状

(一) 金融机构网点尚未实现全覆盖, 结算服务水平低

目前分布在巴州8县乡镇的银行网点53%为农村信用社, 25%为邮政储蓄银行, 其中还多为代理储蓄业务的邮政支局, 多数乡镇成为商业银行服务的空白区,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支付结算服务组织的多元化发展, 人民银行在优化农村支付结算环境上发挥重要牵头作用, 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成为沟通支付结算系统与金融消费者的直接媒介, 但巴州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仍然不足, 乡镇的特约商户和POS机具布放、ATM机只达到30%, 农村支付结算环境的改善最终且直接的主题是金融机构, 支付系统和工具的引入及使用最终取决于金融机构。

(二) 大小额支付系统覆盖率低, 现代支付清算“高速公路”尚未建成

目前农村金融网点支付业务多数通过行内系统进行清算, 以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为核心, 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为基础, 票据交换系统等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支付清算网络体系已基本形成。巴州地区八县乡镇中金融服务网点全部接入行内支付系统, 但只有49家接入到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 占网点总数的37.4%, 县 (乡、镇) 各金融机构行内系统接入率均明显高于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

(三) 简易结算工具覆盖率过低, 结算便利性不足

受传统偏好的影响, 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方式单一, 仍以现金结算为主, 支票、汇兑为辅, 银行票据及其他新型支付工具基本没有推广使用, 尽管农信社和邮政在乡镇设有网点, 但其支付结算服务功能不齐全。虽然农信社自2010年开始在全辖陆续安装ATM取款机, 但从分布上看, 近70%安装在县城, 乡一级自助机具更是少之又少, 无法真正发挥出支付结算“主力军”的作用。

(四) 金融消费者教育不足, 先进结算工具认知度低

近几年, 支付结算业务品种在不断创新, 结算方式在不断改善, 而农村地区金融消费者对支付工具的认知仍处于初级阶段, 对农村地区人员的教育、宣传等相对较弱, 农村地区消费者的认知度明显低于城市, 一方面, 农村金融消费者对支付结算业务等金融知识的受教育途径少和程度低, 在新业务产生时, 无法通过自身的金融素质提高认知度, 另一方面, 农村金融宣传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需要各级政府、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积极开展以及农户的主动参与, 虽然近年来金融机构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支付结算知识宣传, 但受基础条件等影响, 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宣传渠道有限, 方式单一, 覆盖面小, 宣传效果不大, 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农村金融消费者提高对支付结算工具的认识及使用。

三、在现有工作方法上进一步优化农村支付结算环境的政策建议

(一) 以重点领域为突破口, 推广支付结算工具

一是各金融机构对农村支付结算网点的建设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 使网点布局更方便农户和农民。二是考虑对覆盖到村镇的金融机构网点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 鼓励银行机构到村镇设立营业网点, 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 可以合理布局城乡机构网点, 在银行卡发卡情况好的乡村增设自助营业厅或自助设备, 既可以方便当地居民自助存取款和缴费, 又能降低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

(二)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及基础设施建设

从服务“三农”入手, 优化农村金融网点布局, 适度调整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建议地方财政设立专项基金, 用于促进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环境的改善, 地方政府要出台费用补贴、税收减免、风险补偿、担保机制、安全保卫等方面新的优惠政策, 充分发挥政策的正向激励引导作用, 探索合力解决“三农”金融服务难题的有效途径和在贫困边远地区开展金融服务的长效机制, 保证基础金融服务的商业可持续性。地方政府要不断加大对偏远乡镇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完善电网、互联网等金融机构固定营业网点所必需的外在条件, 吸引金融机构深化乡镇金融服务力度, 促进“三农”发展。

(三) 系统进行金融消费者教育, 提高认知能力

一是要把开展支付结算知识普及教育做到制度化、长期化、系统化。西部偏远地州人口分散程度较高, 农民教育水平差异较大, 这些情况决定了支付结算知识普及教育必须长期化、系统化, 以法规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 常抓不懈, 才能使金融教育的效果逐步显现。二是要健全支付结算普及教育组织架构, 加强协调合作。建议由人民银行牵头, 基层党政部门参与, 成立支付结算知识普及委员会, 开展金融教育, 提高农民对支付结算工具的认知能力, 并加强这一领域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四) 以“两管理、两综合”为契机, 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激励体制建设

2011年以来, 人民银行系统全面推行金融管理与服务工作, 重新定位和加强了对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业机构的管理, 从目前的实施情况看, 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当前, 要以“两管理、两综合”为契机, 强化农村支付结算环境改善工作在综合评价中的地位, 适当提高“支付结算”在综合评价中的赋分权重, 优化开业管理程序, 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不断提高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投入力度, 凸显其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建康.贫弱地区农村金融共计探讨[J].金融经济, 2010 (02) .

篇4:“软环境”改善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不断进行并取得了较大进展,农村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然而我国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仍然是新农村建设的薄弱环节,农村信用体系有待完善,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不高,极大的影响了金融更好地服务“三农”。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对于提高农民的信用意识、降低农村信贷风险、解决农民融资难问题,完善的农村信用环境作用重大。完善的农村信用环境可以改善和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了深入研究农村信用环境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笔者结合目前农村信用环境的现状,具体探讨了改善农村信用环境的方法,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农村信用环境的现状

1.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不容乐观

一方面,乡镇企业信用欠佳。当前多数的农村乡镇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落后,仍然采用家族式粗放管理方式,财务报表数据准确性不高,企业经营能力差,还贷能力差,还贷意识不高,拖延还贷期限的现象普遍。另一方面,农户冒名顶替联保贷款仍然存在,一些农户缺乏诚信意识。

2.县域相关各方协作配合难度大

受资源条件的限制,银行间、银行各部门间信息沟通存在问题,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出现银行与客户信用信息不对称。农村信用社服务的客户群体范围大,对拖欠贷款户的诉讼难度大,阻碍农村信息体系的建立,一些欠贷户投机取巧,拖延还贷时间。

3.相关信用配套机制建设滞后

第一,农村的担保机构和保险公司较少,特别是农业和林业发展缺乏风险保障的支持,涉及农业生产环节的险种少,农村相关产业发展缺乏信用风险分担机制。第二,农业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应给农业生产方面的贷款适当的财政贴息或营业税减免等风险补偿,但是这种风险补偿机制落实较困难。第三,农村债务人的财产配套设施缺少产权登记、等级评估等,不利于司法的执行。

二、改善农村信用环境的对策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农村工作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发展这一主题,不断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着力建设农村信息体系,不断探索改善农村信用环境的有效方法。

1.形成地方政府牵头的工作机制

农村信用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涉及的利益方众多,需要多方主体一起参与共同完善农村信用环境建设。现阶段我国农村征信基础薄弱,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于此,政府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加强对征信管理,健全农村信用信息征集机制。以政府为主导,加强政府、银行、企业之间的合作,帮助政府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系统。一方面,通过与银行合作,建立涉农金融机构的农户信用档案,将农户的具体信贷业务信息情况纳入征信系统中去。另一方面,对于一些还没有相关银行信贷业务的企业,通过与企业合作,征集这些企业的基本信息、财务信息和生产经营的情况,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建立企业征信系统。

2.推动担保体系的建立农村担保机构和保险公司较少,影响了农村的信用贷款。这就需要政府牵头组建一些符合县域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政策性担保公司,或政府与其他具有一定信用基础的经济主体共同出资,按照正规程序注册设立担保机构,从而为诚实守信的农户提供担保服务,为其分散和化解信用风险。同时可以借助一些基层组织的力量加强对农户贷款与还款的管理,约束贷款者拖欠还贷行为,降低贷款者的违约风险,强化基层组织的服务职能,为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作出努力,帮助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

3.完善农村信用评价体系

完善农村信用评价体系,可以提高对农户信用状况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可以很好的促进农村信用环境的改善。完善农村信用评价体系需要广大农民的积极配合,广大农民应该自觉提供完整、准确的信息资料,帮助金融机构建立包括农户基本信息、贷款信息、还款信息以及交易信息等方面信息的综合信用评价体系,进一步规范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评价工作。完善农村信用评价体系包括完善农户信用评价和企业信用评价两方面的内容。完善农户信用评价要以农户的信用档案为落脚点,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实际,针对农村经济的特点,将信用评价与信用评分有机结合,从而建立科学规范的信用评价体系与信用评分标准,使得农户信用评价更加客观、公正与科学。完善企业信用评价可以对乡镇微小企业进行信用评分,让县域企业参与信用评级,要提高涉农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与管理能力,加强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和乡镇企业的合作,实现三方的共赢。总之,农村信用评价体系要以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档案和信用评价为基础,围绕文明户、文明村、文明乡镇开展工作,进一步推动“文明户”“文明村”“文明乡镇”创评活动,逐步规范和完善创评活动的标准与程序,充分利用优秀典范的带动作用,带动整个农村信用环境的优化。

4.健全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

根据贷款者的守信情况,采取一些方法进行相应的激励或惩戒,让守信的个人或企业得到优惠和便利,让失信者为其失信行为付出一定代价,可以增强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形成良好的信用行为。对信用较好的用户实行贷款优先,贷款利率给予一定的优惠,适当简化去贷款程序,让这些守信者体会守信的好处,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信用。农村信用体系中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对失信行为进行约束,一些人对此抱有侥幸心理,拖延还贷时间,为此,政府部门必须相应的完善这方面的法律体系,将这些失信行为纳入到法律规范中,短期内不予其贷款支持,提高失信成本,让他们认识到失信是要付出代价的,从而改变信用观念。通过相应的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可以让农户自发、主动的做到守信,促进农村信用环境的改善。

5.构建全方位的诚信教育体系

首先,诚信教育不仅需要金融机构的努力,还要靠地方政府、相关教育部门和基层组织的大力宣传,这些机构或部门都是诚信教育的主体,他们应该自觉的在日常工作和活动中融入诚信教育宣传的内容,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农户的诚信意识。其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教育宣传活动,贴标语、挂横幅、发传单的宣传方式与实际结合不够,宣传效果不明显,所以应该深入群众实际开展诚信教育宣传,开展一些诚信行为活动,面对面的对广大农民进行诚信教育,提高诚信教育实效。最后,诚信教育的内容要完善,诚信教育范围要广。可以农民日常生活的诚信行为基础,用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正反面实例来做诚信教育的宣传,将农户的信用记录、信用档案以及异议处理等纳入诚信教育内容中去。诚信教育不只是针对某个人或某些人而进行的,而应该是针对广大的农民,要将诚信教育深入到每家每户,提高每户每人的信用意识,形成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创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结论

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农村金融信贷服务可以为农村经济主体提供资金保障,为支农服务,但金融机构的支农服务需要良好的信用环境。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农民的诚信意识,完善农村信用体系,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建设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使得农村金融能够更好的服务“三农”工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作者单位:宜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篇5:“软环境”改善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摘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县域的各种经济活动正是在这一特定区域内直接或间接受到环境的影响。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对于辽阳来说,更是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软环境建设尤为重要。

关键词:环境;县域经济;软环境

软环境相对硬环境(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环境)而言,是指可以随人为干预而改变的非物质产品形态的外部环境因素的集合,包括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软环境的作用方式有两种:直接作用。其表现形式是政府部门利用掌握的资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直接的调节和控制。很多情况下,政府部门发挥主体作用是通过基层的官员和执法人员的个人行为来实现的。间接作用。软环境的间接作用是指运用法律、法规、政策、计划、利率、税率、汇率、工资率、价格和其他参数对经济活动进行的调节,由于这些参数直接受市场影响,所以,间接作用主要是经济手段。

软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价值,正如计算机系统的软件和硬件一样,“软”环境水平的高低最终决定着整个环境的运营水平。“软”环境状况如何,既是县域经济落后的原因所在,也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这一“硬道理”的突破口所在。

1.社会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

县域经济发展中,利益驱动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原动力,也是软环境作用的实质。无论是通过什么方式作用于经济,最终都要依靠经济杠杆来调节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这是软环境作用的一个显著特征。无论软环境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其实质都是指向经济利益。软环境的激励和引导作用都是要通过提供更大的获利机会,鼓励经济主体按着决策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从根本上讲,社会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具有一致性,这就在社会上形成了改善环境———经济运行———社会发展———进一步改善环境的良性循环。在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圈当中,第一个环节必须是环境的改善,确切地说是软环境的改善。不良软环境或者软环境不利于经济发展显然起负面影响,其实质仍然是最终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软环境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是软环境约束规范功能的体现,即主动对经济主体的利益加以限制;另一方面,软环境不够完善,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软环境的负面影响,因为这个不良影响实质上是对全社会而言的。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如果把资源从民营经济大量转移到公共建设部门,从而形成公共部门过热,民营经济过冷的局面。我们可以通过排除掉通货膨胀的因素,用利润增长率减掉通货膨胀率的实值利润增长率,看有多少企业的利润增长是正值?还有就是薪水增长率减掉通货膨胀率,有多少人的薪水增长还是正的?如果实值薪水增长率、实值利润增长率是负的,而GDP增长率是正的,就意味着大量资源从民营经济转移到公共建设领域的结果。政府通过对公共建设领域的投入,通过造桥铺路可以增加建筑工人的就业量,但是真正雇佣了90%从业的是占我们经济总量70%的民营经济。如果民营经济因此失去资金来源,造成衰退的结果,会使得大量的人员失业。政府应当让民营企业赚更多的钱,它会产生滚雪球的现象。政府需要协助企业进行一种特殊的转型,也就是从过去的“一”制造环节转到“六加一”(六是大物流环节,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的高效整合。只有做成“六加一”的整合,才能替企业创造可观的利润,而企业赚更多的利润之后,它就会给员工更多的薪水,员工才会多消费。企业扩大生产赚更多的钱,才会去做转投资,才会有乘数效果。这是一种良性循环,这就是供给创造需求的新思维,而不是简单的要求企业增加产能。

2.营造一个环境支持体系

进入市场经济以后,政府部门对经济运行的干预就从直接管理转变为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软环境营造的最终目标主要是营造一个环境支持体系,保证县域经济发展有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良好的软环境,需要有健全的机制。县域政府在机制运作上要下决心革除一些职能部门的旧的有碍于优化环境、发展环境的职能和运作方式。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应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县域经济的领导,把发展县域经济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摆上重要位置,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纳入正确轨道。努力使县域范围内的民营企业在注册登记、土地批租、金融贷款、人才引进、税收管理、生产经营范围、外贸自营进出口权等方面与其他类型的企业享有平等待遇,为他们创造与其他类型企业平等竞争的条件。同时还要出台多重激励措施,促其健康发展。

良好的软环境,需要政策要有效。县域一级地方政府的政策,一方面是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又是当地具体条件因地制宜的反映,它本身就是政府实行管理的表征,所以一定要有效,无效的管理等于不管。要建设良好的“软”环境,首先就要研究国家和地方的产业政策,帮助县域内民营企业制定发展方略,对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行为要坚决取缔,对一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内部文件”应坚决废止。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使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良好的软环境,需要服务要到位。这里所说的服务主要包括:信息服务:要利用现代信息网络,为县域内的民营企业搜集、筛选、发布有关信息,减少民营企业经营行为的盲目性和局限性。科技服务:在促进“产、学、研”的结合中,推动民营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间成立共同研究的技术开发机构,并且以市场为导向,加强科研成果的生产转化率和市场成功率。中介服务:要以市场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中介,包括融资中介,人才流动中介,新技术推广中介,进出口贸易中介等,要促使其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有效地运行、运转,并真正成为连接民营企业、政府和研究机构的桥梁,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综合性服务机构。

良好的软环境,需要各方支持要有力。对于县域范围内民营经济发展的支持,应该是全方位的。但是最重要的支持是创造稳定的区域环境。政府及管理部门对民营企业要落实政策,简化手续。各种检查应规范,由有关部门统筹安排,非经批准,不得随意干扰企业。当然政府也应该引导民营经济完善内部管理,规范财务核算,合法经营,照章纳税。要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公务员的执法素质,从尊重纳税人、保护纳税人、支持纳税人的立场出发,为民营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坚持“两手都要硬”的原则,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道德建设,排除一切不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社会因素,使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都得到有效保

护,从而支持和推动县域范围内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软”环境建设,不仅可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一方政府的形象工程,可以吸引四方资金,八方来客,正是应该有所作为的地方。(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2012年第33期总第470期)

参考文献

[1] 辛晏,王金磊,蒋忠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下支持辽宁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2010

[2]鹿丽,孙建富.关于辽宁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思考[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

4[3] 赵景芬.辽宁民营经济竞争力提升对策[J] 集体经济,2011.06

[4] 王世红,李 轲.软环境理论研究:梳理、整合与反思

篇6: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总结

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度作总结

按时哈香办发[2011]17号文件要求,对照责任状中签订的各项工作任务,香坊区司法局以服务大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政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一年来,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机关服务、稳定的职能作用,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中坚持创新、发展的工作理念,实现了重点工作有突破、单项工作有亮点、各项工作有创新,为助推经济发展、服务社会民生、维护和谐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围绕社会民生,积极开展法律服务

一是深入推进了法律服务惠民工程。进一步加强局机关及所属单位的政风、行风建设,在服务窗口推出了缩短工作流程、降低收费标准、预约上门服务等八项优惠措施。树立了队伍良好形象,全面提升了服务质量,为我区重点项目建设和百姓需求提供了法律保障。今年以来,公证处共办理各

类公证10300件,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代理各类诉讼案件2110件,免费解答法律咨询5.3万余人次。围绕棚改和路改项目,积极组织公证人员现场办理公证。先后参与了司徒街、联草街、长江路、化工路、电碳路等重点项目建设,现场办理公证571件,为23处违章建筑进行了证据保全公证,减免公证费22万余元,确保了我区棚户区改造和路桥建设的顺利推进。围绕民生需求,我们采取更加人性化的措施,让法律服务更加贴近百姓。今年共为老、弱、病、残等行动不便的当事人主动登门办理公证460件,减收公证费近10万元。

二是有效发挥了法律顾问的参谋助手作用。通过加大自身宣传,加强跟踪问效,为政府依法决策和依法行政提供了有力保障。区法律顾问团成员在招商引资洽谈、重大项目合同把关、参与研究处理涉法涉诉案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共起草各类经济、民事、行政合同21份,代理诉讼案件11件,参与处理信访案件7件,为区棚改办等单位签订合同进行把关4次,出具法律意见书7份,提供法律咨询100余次,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300余万元。参与处理了教育局、城建局、朝阳镇、向阳乡等部门的涉法事务。

三是不断扩大法律援助的覆盖面。在区妇联、区残联、区老龄委、区检察院、区法院、金现代农民工培训中心等部门和行业设立了法律援助站14个,在全区各街道、乡镇设立了法律援助站24个,目前我区的法律援助站已达到38个。通过不断完善沟通、协作、联动机制,实现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应援尽援。今年共解答电话咨询573人次,接待来访群众3600余人次,代写法律文书211份,受理法律援助案件89件,发放法律援助联系卡2000张。

二、围绕和谐稳定,创新社会管理手段

一是全力化解社会矛盾。我们立足于人民调解最广泛、最直接、最灵活、最便利的优势,积极整合资源,完善工作网络,目前全区内已建立了各级调解组织186个。同时在全区所有社区设立了专职人民调解员,并解决了办公场所和工作补贴,为百姓搭建了合理表达诉求的平台。今年共调处各类民间纠纷1436件,调解成功率达到90%。在拓展人民调解领域上,我们在全省率先成立了诉调衔接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化解矛盾中,坚持依法、依理、依情调解相结合,采取爱

心、耐心、恒心、公心的“四心”工作方法,全力化解矛盾纠纷。截止目前,香坊区诉调衔接人民调解委员会驻法院工作室,驻朝阳、幸福、成高子、黎明法庭人民调解工作室共受理各类案件1817件,调解成功720件,调解成功率40%,自动履行调解协议标的额千余万元。诉前调解不但减轻了法院的诉讼压力和当事人的诉讼成本,而且有效缓解了当事人的对立情绪,使纠纷得以在平和的气氛中加以解决。结合贯彻落实《人民调解法》,今年我们又把人民调解引入治安案件、交通肇事工作领域,已在建筑办事处设立了治安案件赔偿调解室进行先行试点,为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工作基础。

二是切实加强了对特殊人群的监督管理。首先,我们针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现实表现,实行了分级管理,采取“四包”、“四定”工作措施,进行重点监控。在社区矫正内容和形式上,加强了岗位技能、公益劳动、思想教育三个基地建设,建立了非监禁刑矫正对象心理矫治中心和疑难案件法律问题研究中心。在创新社区矫正管理手段上,实行了数字代码登记管理办法,将社区服刑人员的姓名、罪错和刑期用数字和字母替代,保护了社区服刑人员的隐私,提高了社区矫正工作质量。目前全区有社区服刑人员142人,无一例重新违法犯罪。今年为35名矫正对象进行了劳动技能培训,为15名矫正对象介绍就业,举办5次矫正心理知识讲座,为78 名矫正对象提供了心理咨询,协调有关部门为5名矫正对象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其次,针对刑释解教人员居住地不固定、就业困难、流动性大的特点,我们建立了区、街(镇)、社区(村)三级帮教组织156个,帮教队伍达到316人。对回

归社会的刑释解教人员做到情况反馈、造册建档、调解走访、落实帮教责任“四个及时”,避免了脱管漏管,衔接率和帮教率均达到100%。通过自主择业与介绍就业相结合,落实创业优惠政策,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拓宽安置渠道。今年接收释解人员143人,就业率达到80%;建立过渡性安置企业2个,安置释解人员24人。

三是深入推进依法治区进程。围绕“管理上水平”,坚持普治并举,以服务民生、改善民生为切入点,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集中开展了依法治理封建祭扫、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规范文化市场秩序、打击非法行医一号行动、道路交通安全治理等专项行动,重点解决卫生环境、交通环境以及市民不文明行为等方面的问题,有力促进了“平安香坊”、“和谐香坊”建设。

四是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围绕“市民提素质”,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公民道德建设相结合,与法治实践相结合、与服务大局相结合。针对重点普法对象,着重开展了党政领导干部、机关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者和农民等五个方面的法制宣传教育。通过开展“法律六进”、“法律广场”、“法律大集”等活动,增强了法制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公民的依法维权意识和依法表达诉求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三、围绕执法为民,增强队伍履职能力

我局以“加强三个建设,提高五种能力”为实践载体(即通过加强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提高思维能力、业务能力、文字能力、协调能力、服务能力),通过抓好主题的结合点,抓好学习的切入点,抓好实践的落脚点,全区司法行政队伍的精神境界、思想水平、能力素质得到进一步

提升。

一是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明确了责任所在,进一步增强了干部队伍的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二是通过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明确了为执法、为谁掌权,进一步增强了干部队伍责任意识和宗旨意识;三是通过深入基层访贫问苦,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当好政策法规宣传员、百姓诉求联络员、保障民生服务员、社情民意信息员、矛盾纠纷调解员,零距离为社区居民、村民提供便民利民的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目前已发放服务宣传手册1000册,法律服务联系卡3500张,入户走访174户,调解各类民间纠纷836件,为困难农户资助资金5000元。

在全局上下的共同努力,今年我局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有4个基层司法所被评为省级规范化司法所,全区司法行政系统有28人次获得省市区先进个人。

篇7:“软环境”改善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摘要】对于长丰县农村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本文中进行了详细思考论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长丰县 农村 经济发展 环境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区域环境建设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目前,全县掀起了新一轮的经济发展热潮的同时,环境建设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因素,影响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

长丰县位于安徽省中部,为合肥市辖县,1965年由寿县、定远、肥东、肥西四县的边缘结合部划并而成,因境内大部分地区属清代寿州长丰乡,而取“长丰”之名,寓意“长治久安,人寿年丰”。现辖15个乡镇、1个省级双凤开发区,总面积1922平方公里,总人口80.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07万人。县城水湖镇,南距合肥市70km,淮南铁路,合淮高速,206国道,311省道穿境而过,县域内外交通四通八达。

一、我县农村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活污染问题依然严峻

大部分村没有统一收集垃圾统一转运设施,也不能统一处置,管理措施不足,村民的环保意识不强,个别村庄的垃圾乱倒,没有足够的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尤其是那些农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环境,受到影响的是农村群众的生活环境。

(二)没有利用资源优势的观念

部分的乡镇过分强调客观理由,没有资源,没有项目,没有积极挖掘发展潜力,创造发展优势,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缓慢。但同样的水湖镇,但它可以根据乡情,主动争取更高层次的政策,资金支持,强大的服务,建市场,搞宣传,“长丰草莓” 已成为富裕和发展的主导产业,这说明乡镇经济发展在主观努力上是不够的,发展观念不够创新。

(三)畜禽污染治理项目进展缓慢

目前,我县尚未建造专业养殖区,在农村地区的牲畜和家禽大多是分散的小农户,没有环评手续,也没有缺乏污染治理设施,没有粪便处理设施的综合利用,集中管理难。

(四)群众的思想观念存在问题

部分群众对企业的保守思想,缺乏整体的概念,发展的概念,法治的概念。漫天要价,企业在征收领域过程中百般刁难,在修建道路,电力的架设方面,村名以各种不正当的原因,人为阻拦。

(五)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普遍存在目前,我县对于农药的使用,尚未有具体的管理措施,他们大多使用普通化肥,其中的肥料渗入土壤和水体,农田和周边环境受到威胁。

(六)一些存在资源的浪费

比如,农作物收获时所产生的作物秸秆大多数农民都直接就地焚烧。这不仅对当地的大气环境产生了污染,还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对于动物产生的粪便等大都直接被泼洒在了农田里,这样并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没有沼气的设施,造成大量浪费。

(七)宣传工作的欠缺

政府组织,机构和部门在植树活动中,没有有效对树苗的管理和保护,所以大部分的幼苗刚种死亡或被破坏。此外,当地村民不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主要是由于村民对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看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因此,一直对于这些活动比较消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当地政府不耐心细致的宣传,不做出很大的努力,那么对于我县整个地方的植树造林,环境保护工作是困难的,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加强农村经济环境建设的主要对策

(一)提高环境建设工作机制,在经济和环境治理工作实现零的突破

首先,把环境建设纳入各乡镇,各部门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党的经济,执法,社会事业和其他管理部门的不同性质和功能,提出不同的环境建设任务,确定不同的环境建设指标考核分值。其次是给党的部门相应的环境治理职能,在党的部门的考核指标下,以提高经济和环境治理的努力。然后,建立县乡企业征山,占地等事宜协调处理工作组,负责处理此事的组织和协调。最后,法律建立了科学合理机制,统一规范企业征山,占地面积补偿措施,在一个统一的政策,统一标准下的相关问题的处理,杜绝群众互相比较,漫天要价的现象,减少不稳定因素。

(二)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在农村的建设,着力解决农村环境的热点,难点问题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方式,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水源保护,畜禽养殖,农业无害化污染防治,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污染无害化处理技术,保护农村环境,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

(三)加强基层环保力量,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引导舆论

逐步建立农村基层环保机构,提高环保督察制度在乡政府,继续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的知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并调动他们参与的农村在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倡导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模式。

(四)在政府的支持下逐步增加对社会和环境的投资渠道,切实加大农村环保投资 首先,政府应每年安排一些农村环境保护预算,确保资金到位,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排污费;积极争取增加投资重要流域和区域污染控制的水源;然后是要采取倾斜,要优先为环保类项目的资金补助及其他环保设施业务。最后,调整财政投入结构和方式,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多种类型的投入机制,利用资源的补偿,区域生态补偿,并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

(五)加强对废弃物的回收利用

我县可以在不同的乡镇投资建立农作物秸秆回收处,以合理的价格将农民手中的秸秆统一回收起来,然后可以建立沼气池进行沼气发酵,再将其供农户使用。这样不仅做到了废弃物的充分利用,还可以做到保护环境,避免了其产生的安全隐患。

(六)实现干部的思想在人文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

人类生存整体环境的基石和根本的人文环境建设,人文环境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

干部要持之以恒地对群众开展思想教育,注重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和强化四种意识。

1.开放意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要靠项目,通过开放,教育干部和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靠山吃山”的概念,强化零资源排放的概念,建立庞大的开放意识。

2.整体情况。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增强全局意识,整体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并建立一个科学的发展观。

3.法律意识。增加法律和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知法守法,维护农民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4.进取意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摆脱掉保守思想,培育发展自觉性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七)强化责任,密切配合,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决策机制

一个是要加强企业管理和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明确资源开发单位,法律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主要责任包括各种环境的严格考核,奖励和惩罚制度的实施,各级政府村和生态环境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编制包括长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其次,各部门要积极配合与通力积极合作,建立长期的工作联动机制,形成分工明确,劳动协调性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三、结束语

碧天蓝水,空气清新,是理想的描绘我们的新农村生态环境。虽然我县广大的农村人口居住分散,自我净化能力比城市要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县人民不需要关心农村污染。相反,由于我县赖以生存的食物,油,蔬菜大都来自本地农村供给,农村污染的关注,不仅不能低于城市,更要超过城市。而且农村经济发展对于推动我县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我县新的经济推动的关键所在。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县的农村环境是健康的,充满希望的,也是值得我县人民所称赞的。

【参考文献】

1.李惠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和对策.应用能源技术.2011

2.李丽萍[1] 张宏宇[2].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的问题与思考.农民致富之友.2010

3.惠振鹏.关于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调查与思考.2008

4.赵毅宏.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调研.2011

5.长丰县农业委员会

6.强文哲[1] 傅智勇[2].论增强人文环境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2006

篇8:“软环境”改善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一、现状分析

(一) 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普遍较低。

通过对7种支付工具调查显示, 农民对汇款转账、银行卡、支票、储值卡认知度和认可度较高, 而对银行本票、汇票、网上支付认知度和认可度较低, 这与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支付服务范围和农民的支付需求有着密切相关。

目前, 朔州市农村金融机构仅有农村信用社一家, 主要提供现金、转账、汇兑等传统结算服务, 约占农村支付结算总量92%以上, 汇兑业务仅限于省内通汇, 已开办的新兴支付结算方式仅限于市内通存通兑, 受到服务设施限制, 新兴支付结算业务量所占比例不足5%。

(二) 农村地区支付服务设施投入十分有限。

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基础设施薄弱, 其电子设备、网络设备和管理水平落后。目前, 朔州市在农村设立营业网点的金融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 而农村信用社由于自身规模所限, 未加入银联, ATM、POS机更无从谈起。出于风险管理考虑, 农村信用社大小支付系统未接入, 造成银行汇票、银行本票、缴纳学费电子化等新兴结算业务未能向乡镇营业网点延伸。

(三) 农村支付服务机构竞争不充分, 服务范围狭窄。

当前全市农村金融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 业务竞争不充分, 对支付结算业务营销不够积极主动, 制约了新兴支付结算工具在农村的推广使用。乡镇金融机构人员少、人员素质总体不高, 推广多币种结算服务存在一定难度。由于农村结算种类和方式较少, 导致农村理财渠道单一, 除人民币储蓄外, 国债、人民币及外汇理财产品很少涉及, 理财范围狭窄。

(四) 农村支付结算需求不足。

农村地区农民居住分散, 特别是自然村, 距离金融机构网点普遍较远, 零星交易使用现金结算比非现金结算更为方便。农民收入不高, 没有充足的资金用于转账结算, 据调查, 朔州市约有25%以上农户未在银行开户, 农村个人账户占全县个人账户数不足10%, 使用非现金结算缺乏基础。农民收入主要是农副产品销售收入以及外出经营或务工收入, 支出基本上是农业生产、公用事业费、消费品及教育医疗等支出, 主要是通过现金或转账, 对支付结算需求不高。农村地区单位账户数量少, 约占全县单位账户10%, 企业规模很小, 基本上都是固定的往来客户, 现金和汇兑是其主要的结算工具, 对新兴支付结算工具没有太多的需求。

二、原因分析

(一) 农村结算工具使用主体不足、有效需求较弱。

朔州市各农村仍以传统的种养殖业为主, 尚未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农业产业化集团, 仍以自由、松散的家庭经营方式为主, 现金支付依然占据支付工具的主导地位, 新兴支付工具还不是农户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需求。

(二) 农村结算服务主体减少、服务弱化。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退出, 农村信用社就承担了金融支农和提供结算服务的重担, 但其非现金结算工具少、结算手段相对滞后等因素导致其无法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客户的需求。

(三) 农村客户对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认知度普遍较低。

农村客户对结算知识的总体认知度不高, 既有自身方面原因, 也有金融机构对金融结算知识宣传方式单一、宣传缺乏持续性等原因。此外, 当前农村地区社会信用环境还不完善, 信用制度不健全, 部分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观念淡薄, 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仍一定程度存在, 制约了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和使用。

(四) 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农信社人员老化现象严重, 对支付结算新知识接受能力较差, 据调查, 80%以上工作人员支付结算专业知识较为缺乏, 难以适应日益变化的现代化支付结算要求。营业网点大多只配备2-3名一线临柜人员, 不能满足结算业务对人员的配置要求, 影响农村支付结算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政策建议

(一) 改进支付结算工具的宣传方式。

加强新型支付结算工具的宣传, 将广大农民引导到新金融产品服务体系中来, 又要对使用支付工具操作进行介绍。

(二) 加大农村金融机构支付结算政策扶持。

对农村金融机构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在收费上采取优惠政策, 使其通过低成本的小额支付系统降低农村支付结算收费标准, 为其农村创造更加通畅的支付结算平台。

(三) 完善农村金融机构支付清算体系。

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 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机构全面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 使其能够办理各类跨行支付业务;加快农村信用社、邮储银行乡镇网点支付网络建设, 加速系统内资金周转;加大农村支付结算基础设施投入, 在乡镇合理布放ATM、POS自助服务设备, 以适应农村劳动力流动性增加的结算需要;引导农村信用社加大金融产品创新, 丰富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工具, 形成以现代支付系统为核心, 以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内部支付系统为基础, 以网上银行、银行卡、电子支付等非现金支付工具为发展方向的农村支付清算体系。

(四) 加快构建多元化农村支付结算服务组织体系。

一是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支付结算服务中的主力军作用, 加快新兴支付结算产品开发, 健全支付结算网络。二是推进邮政银行乡镇网点加入现代化支付系统, 充分利用其网点多、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优势, 发挥连接城乡的桥梁作用。三是充分发挥农业银行在支付结算方面的资源及技术优势, 网点布局适当回归农村, 在助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四是扩大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的试点范围, 拓宽农村金融服务的辐射范围。

(五) 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结算人员自身素质。

篇9:“软环境”改善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摘 要 当前,在人民银行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和指引下,支付结算制度逐渐向农村蔓延,然而受到金融机构商业化经营的影响,网点逐渐减少,基础设施较差等多种因素,农村支护环境较差,影响了“三农”经济的发展,延缓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本文重点论述了当前农村的确支护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助于促进“三农”经济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农村支付环境 三农”经济 对策

在农村构建优质的支付环境,对开辟城乡之间资金流通的多种渠道,满足“三农”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需求,推动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然而当前农村支付环境网点不足、资金投入难、基础设施差、渠道不畅等问题,难以满足“三农”经济发展的续期,从而开辟多种农村结算渠道,大力改善农村支付环境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农村地区支付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服务网点不足

当前,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理念逐渐增加,网点布局城化特点非常明显,再加上农村经济效益较少,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逐渐撤出农村,尤其是各乡镇内的网点逐渐减少,极大地制约了当地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根据有关调查得知,截止2012年底鹿泉市金融服务网点仅仅只有53个,比2001年减少了78%,其中农村服务网点从216个(包括信用站)减少到了36个,减少幅度为83.3%。全县13个乡镇208个村,农户11.42万户,农民达到了29.41万人 ,平均每个网点要为约6个行政村3172个农户近8169人提供金融服务。

(二)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投入高、产出低

县城尤其是乡镇金融网点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网点供不应求和ATM、POS机具等受理终端缺少的问题比较严重。设置ATM、POS机具尤其是新设立银行网点投入成本高,然而由于农村支付能力不强以及农民价格负担能力低,造成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效益低下。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局面严重削弱了银行机构在县城尤其是在乡镇新增支付服务设施投入的积极性。

(三)农村金融机构支付结算渠道不畅

农村银行网点受到人员、成本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未开设接入支付系统、同城票据清算系统级支票影响系统,而是经过其县城网点接入,造成同城垮系统的业务耗费三天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另外很多商业银行在设立后,由于受到功能的制约还未加入现代化支付系统,仅仅只办理个人银行卡和存储取业务,跨行、跨地区支付业务还未开通。

二、改善农村支付环境,推进“三农”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重构农村金融组织系,增强农村金融服务力度

在农村构建以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为主的银行网络系统,政府大力扶持乡村农村信用社的运营。多年农村的经营实践得知,邮政、信用社金融服务深入广大农民所欢迎,当前邮政、信用社电子网络技术已经成熟,积累了很多丰富的银行业务拓展经验。另外加强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充分发挥其金融作用,进一步拓展农村金融服务对象,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供不应求的形势,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政府大力扶持,激发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积极性

当地财政机构根据当地的实际经济情况、农村覆盖面积和农民实际消费能力等情况制定合理的财政补贴政策,对那些积极投身于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金融机构给与一定的补贴,从而激发金融机构增加农村支付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财政引导作用。另外对于那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建议设立财政专项资金,纳入到金融机具下乡补贴项目中。同时人民银行积极主动对新增加ATM、POS机具的金融机构及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的合作商户给予财政补贴【2】。

(三)大力推广和应用多元化支付结算工具,改善农村支付环境

开设银行卡助农取款业务,满足由于交通不畅、缺乏金融服务地区农民的基本支付需要,缓解金融服务供不应求的形势,减少柜台工作量,有效拓展金融服务范围,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另外加快推广适合农村金融需求的非现金支付工具,进一步拓展市场类支付工具的运用,在城乡结合地带,交易频繁,现金使用量较多的市场,把农机农具、农药化肥、化肥饲料批发和畜牧产业大户等列为主要业务对象,广泛宣传非现金支付服务业务,另外进一步增强银行卡业务推广力度。促进银行卡在农村地区的广泛运用,进一步改善农村地区银行卡支付环境,新增 ATM、POS 等机具,加强推广电话 POS 等工具在农村地区的广泛使用。

(四)规范收费标准,减轻农民负担

当前银行业竞争激烈,各银行间业务收费标准不一样,从而出现了“各自为战”的竞争局面【3】。中国人民银行应该制定有关管理规则,统一收费标准,引导各商业银行减少农民办理银行卡费用,也要求农村金融机构减少农民金融业务费用,从而降低农民的经济负担。

改善农村支付环境,这不仅仅是地方金融部门的职责,更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只有农村金融体系逐渐完善,政府积极支持,并大力推广和运用多元化支付工具,逐渐形成软硬设施齐全的农村金融网络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村支付环境,从而促进“三农”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燕.工行河北分行营业部鹿泉支行积极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环境.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12).

[2]高小琼.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环境.中国金融.2012(07).

篇10:改善经济发展环境责任状

国家统计局@@调查队改善经济发展环境责任目标

国家统计局@@调查队

为认真贯彻县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县委提出的“强工兴农、重镇活商、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工作主题,认真执行“北跃、强县”战略主题,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县经济发展环境,努力加快江北特色中等城市建设步伐,更好地推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结合各人员职责,签订改善经济发展环境责任状如下:

一、责任目标

(一)工作重点

1、树立大局意识。要以我县改革开放,招商引资,营造优良经济发展大环境为中心,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同县委、县政府的决策保持高度一致,为我县经济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2、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落实便民利民方法措施,实行“一窗式”服务和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做到文明执法、公开透明、程序简化、责任明确、群众满意;

3、强化执法为民的理念。通过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进一步明确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使队员自觉遵守法律和法规以及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公正文明执法水平;

4、认真开展专项调查。以专项调查工作为抓手,围绕县经济发展环境建设中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及时传达社情民意,进一步畅通社会监督渠道,为县改善经济发展环境贡献力量。

(二)服务作风

1.首问负责制执行率为100%;

2.服务承诺兑现率为100%;

3.杜绝门难进、话难听、脸难看现象,服务态度投诉查实率为0。

二、考核办法

本《责任状》责任目标完成情况由国家统计局@@调查队改善经济发展环境领导小组负责监督、检查、考核,严格兑现奖惩;责任纳入国家统计局@@调查队2011年度责任制目标考核体系。

三、责任期限

本《责任状》自签订之日起生效。责任期限至2011年12月31日止,本《责任状》一式两份,国家统计局@@调查队、责任人各一份。

国际统计局@@@@调查队主要

主 管 领 导 签 字:责任人签字:

篇11: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总结

双城市农业委员会 2010年12月23日

年初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整治和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意见,制定出台了《市农委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方案》,对本系统的改善环境进行了全面安排和部署。一年来,农委系统从强化自身职能入手,以服务“三农”为宗旨,认真落实各项治本措施,着力解决农村信访纠纷、加重农民负担以及农资市场监管等 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为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新的发展和跨越,农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在改善环境、服务三农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农业行政执法,保护农民合法利益。立足于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我们每年都集中组织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工作,严厉打击各类坑农害农行为。今年以来,共承办农资案件122起,涉及经营业户122家,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18万元。今年主要采取巡回检查和集中联查相结合的办法,进一步加大了农资市场检查力度。春节过后,就组织农业执法人员全部深

入到经销企业,开展执法检查,清理整顿农资市场。备春耕农资销售旺季,又与工商部门联合,对肥料销售企业进行了集中检查,先后抽检肥料品种110个,检测出质量不合格品种33个,收缴罚金11万元,并对个别态度恶劣的经销业户在电视上公开曝光,严重的吊销工商执照,取消经营资格。在种子市场监管上,主要采取分片、包线的形式,明确分工,层层落实责任,建立奖罚分明的责任追究制,确保每个责任人负责管辖范围内不出现违规违法经销行为。到目前为止,我市共查获伪劣种子500公斤,清除未审定品种40多个,处罚档案不全、标签残缺等经营业户63户,收缴罚金14.4万元,使种子市场得到初步净化。在农药市场监管上,主要采取逐户巡回检查的办法,重点对农药标签套冒、适用作物超范围、登记及保质过期等问题进行认真检查,并重点查处禁止使用和限制使用的高毒农药。共处理45家业户,收缴罚金0.8万元。通过严格检查,严厉打击,目前我市农资市场已步入秩序化、规范化轨道。

(二)严格治理农村“三乱”,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年初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减轻农民负担及损害农民利益专项治理的相关文件精神,紧紧围绕服务三农、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主题,进一步加大了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力度,千方百计为农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今年,共查处农民负担案件6起,涉及金额2万元,逐步构建

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一是认真落实政策,抓好转移支付和一免两补兑现工作。近年,国家先后取消了提留统筹费、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两工,并出台了一系列扶农惠农强农政策,逐年加大对农民的支持与扶持力度。为此,我产把贯彻落实各级惠农政策作为促进农民减负增收的重要内容,严格按照省“一免两补”实施方案的要求,加大各类补贴资金发放的监督力度,确保补贴资金一分不少、一户不落及时足额兑现到户。二是加强督促检查,做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一事一议是在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匮乏的情况下,兴办农村公益事业、调动农民投入积极性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严格执行《黑龙江省筹资筹劳管理办法》,不断加大对农村公益事业筹资筹劳工作的监督指导力度。在项目建设中,严格把握议事程序关、筹资筹劳上限控制关和检查验收关三个关键环节,组织负担办、财政局抽调专人对各村申报的筹资方案实施情况进行了逐一检查,对虚报人数、工程量不实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纠正,对个别村没有认真履行民主程序问题的要求重议,保障了农民的利益,杜绝了以“一事一议”为名加重农民负担行为的发生,即使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进入规范管理轨道,又确保了村级各项公益事业建设的顺利实施。今年,全市共申报并完成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项目238个,筹集资金685万元,省补贴资金343万元。三是强化专项治理,有效遏制加重农民负担案件发生。根据上

级有关文件精神,协调市物价局下发了涉农收费标准公示表,对各涉农收费项目、标准、额度都做了明确规定,每个村都张贴在醒目的位置进行公示,对公示表以外的收费项目,农民有权拒绝交纳。同时,还不断加大对涉农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筹问题的监管力度,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的办法,实行跟随踪问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从而使农村三乱、搭车收费、强行服务等加重农民负担的行为得到遏制,各项涉农收费都严格执行减负政策法规规定,已取消的收费项目不再恢复。

(三)妥善处理农民来信来访,维护农村社会安定稳定。近年来,由于粮食生产效益逐年提高以及国家和省市不断加大补贴力度,农村又出现了新一轮“土地热”,农民对土地倍加珍惜,由此引发的土地纠纷案件也不断增加。农民来信来访投诉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村干部重复签订承包合同,各种土地承包合同纠纷,应该补给农民土地,但村里无地可补,机动地承包不履行民主程序,承包期过长价格不合理,还有粮食补贴、树影地等问题。对此,我们从维护农民根本利益、保持农村社会安定稳定的大局出发,不断强化措施,积极热情接待、依法妥善处理农民的来信来访,使农村信访量有所减少,结案率显著提高,重访和越级访明显下降。全年共接待农民来信来访560(件)次,结案率达到了100%,农民均得到了满意的答复,没有发生一起越级上访,保持了社会安

定稳定。

(四)加强指导,为农民提供全程服务。采取集中办班培训、现场技术指导、农技热线答疑等多种办法,及时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年初以来,全市百余名技术人员全部深入到乡村一线,共举办各类培训班800余期,发放技术资料2万份,培训农民达15万人次;农技110服务热线开通以来,共接待农民来电咨询5000余次;农业技术部门配备的3辆送技术便民服务车,直接将生产技术送到农民家中和田间地头。

(五)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改善农村民生。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和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各级试点村建设。全市投入道路建设资金4360万元,硬化路面121.08公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投资737.6万元,共清理出垃圾和粪便共40万立方米,清理柴草垛1.5万个,清理私搭乱建2335处。新上自来水建设项目13个,新建村卫生所15个,建设三位一体综合活动室19个,村屯绿化面积19万平方米,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一年来,我们农业系统虽然在“改善环境,服务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下步,我们将重点做到以下几点:一

上一篇:蒋家桥镇一中捐资助残活动方案下一篇:商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