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实施方案

2024-05-03

镇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实施方案(通用8篇)

篇1:镇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实施方案

镇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实施方案

按照省、市、县优化发展环境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为进一步优化我镇发展环境,促进全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我镇当前实际,特制定镇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我镇十二五规划战略目标,努力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公正廉洁的法制环境、健康有序的经济环境,为实现全镇农民安康、经济富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目标任务

(一)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书记张庆黎要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一个好的工作作风、一个好的工作业绩”的要求,结合“三自六不让”学习教育活动:

一严格工作纪律。严禁上班迟到早退,继续实行请假制度,外出办事登记制度。杜绝上班时间玩牌、吃喝、赌博、上网打游戏等行为,一旦发现加大惩处力度。

二提高办事效率。开展“治庸、治懒、治散”专项活动,着力解决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建正向激励机制推动高质高效完成工作。

三提升整体形象。保持办公场所干净整洁、规范有序、功能齐全、标志醒目。全体机关干部要仪表端庄、举止得体、着装整洁,并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依法行政、廉洁奉公,不以权谋私,无“吃、拿、卡、要”等损害群众、法人和其他组织利益行为。加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学习,使学习常态化,不断提高个人的知识水平和素质修养。

(二)营造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法制教育、伦理学道德、社会公德等理论教育活动,重点弘扬人文精神,倡导文明风尚,营造人人道德、人人诚信、人人文明的氛围。引导广大干部牢固树立“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鼓励农民开展积极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营造人人健康的氛围。各村农家书屋管理员要充分利用好农家书屋,引导农民学习种养殖技术,提高致富能力。开展文明村创建活动,选树先进典型,营造鼓励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同时,倡导文明举办婚丧嫁娶等活动,破除陋习、移风易俗。

(三)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坚持信访工作的“八三”工作法。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妥善处理各类群体事件,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扎实开展创建无治安刑事案件、无信访稳定问题、无安全责任事故、无违法违纪行为,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食品安全工作,及时消除各类隐患,努力从源头杜绝各种安全事故发生,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四)营造公正廉明的法制环境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公正廉明的法治环境是经济竞争的软实力,也是打造一流发展环境的重中之重。在全镇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建设普法网络体系,积极开展“法律八进”活动、“六五”普法工作,创建民主法制示范村。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按要求完成上级司法行政机关赋予的日常工作任务。继续推行村务公开透明,对违纪违法行为,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五)营造健康有序的经济环境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发展十里大棚、十里杏扁产业,实现我镇农业多元化发展。引导农村改变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小农生产方式,有效推广“公司+农户+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鼓励支持种养殖大户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规模生产、订单生产,降低农户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实现农业增产增量、农民增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广泛收集和及时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通过大力宣传,打响我镇特色农业品牌。此外,落实好国家扶贫惠农政策。

为驻镇企业提供满意优质的服务。协助办理登记审批手续、协调解决土地流转、水电配套等问题。及时协调化解企业与当地村民利益冲突问题,鼓励驻镇企业担负社会责任(修路、救灾抢险、带动就业、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实现企业盈利、农民获福、政府得信的三赢局面。

强势推进生态旅游开发。依托西灵山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地处109国道的便利交通条件,通过媒体宣传、举办活动等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强力打造“石门八景”旅游品牌。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我镇文化发展内涵,走文化强经济、环境友好型能造福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有效整合旅游和农业资源,重点发展特色农家院,打造集旅游、农家乐、餐饮三位一体的乡村典范。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确保优化发展环境工作常态化开展,成立党委书记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镇优化发展环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优化发展环境工作的具体安排、督导检查。结合实际,分解任务,层层落实到各个环节、各个岗位、各个工作人员,做到每个岗位都有优化发展环境的任务,人人都有优化发展环境的责任。各村成立相关组织,村党支部书记作为村级负责人,亲自抓优化发展环境活动开展。

(二)扎实推进实施。全镇优化发展环境活动分学习动员、调查研究、整改提高、验收总结四阶段。

第一阶段:学习动员。11月20日前,开展以“深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改善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主题的集中学习研讨,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省委书记张庆黎同志、省长张庆伟同志在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上的讲话和优化发展环境的相关政策,通过学习,紧扣发展主题,不断深化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最大限度激发全镇上下优化发展环境的工作热情。

第二阶段:查找问题(11月21日至11月25日)。对照优化发展环境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深入调研,查摆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制定实施方案。

第三阶段:整改提高(11月25日至12月10日)。涉项部门对查摆出来的问题进行整改规范,对影响发展环境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进行集中整治。

第四阶段:验收总结。12月15日前,镇优化发展环境领导小组办公室抽调专人成立专门的督查小组,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评估。组织召开全镇优化发展环境阶段性总结大会,总结成功经验,表彰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村和先进个人。

(三)建立长效机制。着眼于优化发展环境的制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巩固成果,确保长效。

一要建立优化发展环境联席会议制度。围绕加快发展形成联动、互动、推动、促动工作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碰头、交流、协调会,及时沟通反馈情况,解决企业、投资者和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研究提出相应处理建议和意见。各村、各部门要从全镇发展大局出发,凡是有利于优化环境、促进发展的事情,都要主动协调、通力合作、密切配合,不讲条件、不讲代价地积极落实,确保执行到位。

二要建立投诉受理反馈机制。设立并公开举报投诉电话和邮箱,全面受理并妥善处置各类举报投诉案件,及时反馈处理意见,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三要建立问责求效机制。明确各部门优化发展环境工作职责,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政绩考核、评优选先、晋职晋级的重要指标,纳入日常考核和考核范围。对工作突出的党员干部,要给予表彰奖励;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吃拿卡要等损害发展环境的人员,依法依纪给予严厉处分。

篇2:镇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实施方案

按照省、市、县优化发展环境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为进一步优化我镇发展环境,促进全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我镇当前实际,特制定镇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实施方案,镇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

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我镇十二五规划战略目标,努力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公正廉洁的法制环境、健康有序的经济环境,为实现全镇农民安康、经济富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目标任务

(一)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

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书记张庆黎要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一个好的工作作风、一个好的工作业绩”的要求,结合“三自六不让”学习教育活动:

一严格工作纪律。严禁上班迟到早退,继续实行请假制度,外出办事登记制度。杜绝上班时间玩牌、吃喝、赌博、上网打游戏等行为,一旦发现加大惩处力度。

二提高办事效率。开展“治庸、治懒、治散”专项活动,着力解决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建正向激励机制推动高质高效完成工作。

三提升整体形象。保持办公场所干净整洁、规范有序、功能齐全、标志醒目。全体机关干部要仪表端庄、举止得体、着装整洁,并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依法行政、廉洁奉公,不以权谋私,无“吃、拿、卡、要”等损害群众、法人和其他组织利益行为。加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学习,使学习常态化,不断提高个人的知识水平和素质修养。

(二)营造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法制教育、伦理学道德、社会公德等理论教育活动,重点弘扬人文精神,倡导文明风尚,营造人人道德、人人诚信、人人文明的氛围。引导广大干部牢固树立“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鼓励农民开展积极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营造人人健康的氛围。各村农家书屋管理员要充分利用好农家书屋,引导农民学习种养殖技术,提高致富能力。开展文明村创建活动,选树先进典型,营造鼓励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同时,倡导文明举办婚丧嫁娶等活动,破除陋习、移风易俗。

(三)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坚持信访工作的“八三”工作法。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妥善处理各类群体事件,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扎实开展创建无治安刑事案件、无信访稳定问题、无安全责任事故、无违法违纪行为,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食品安全工作,及时消除各类隐患,努力从源头杜绝各种安全事故发生,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四)营造公正廉明的法制环境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公正廉明的法治环境是经济竞争的软实力,也是打造一流发展环境的重中之重。在全镇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建设普法网络体系,积极开展“法律八进”活动、“六五”普法工作,创建民主法制示范村。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按要求完成上级司法行政机关赋予的日常工作任务。继续推行村务公开透明,对违纪违法行为,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规划方案《镇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实施方案》。

(五)营造健康有序的经济环境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发展十里大棚、十里杏扁产业,实现我镇农业多元化发展。引导农村改变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小农生产方式,有效推广“公司+农户+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鼓励支持种养殖大户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规模生产、订单生产,降低农户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实现农业增产增量、农民增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广泛收集和及时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通过大力宣传,打响我镇特色农业品牌。此外,落实好国家扶贫惠农政策。

为驻镇企业提供满意优质的服务。协助办理登记审批手续、协调解决土地流转、水电配套等问题。及时协调化解企业与当地村民利益冲突问题,鼓励驻镇企业担负社会责任(修路、救灾抢险、带动就业、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实现企业盈利、农民获福、政府得信的三赢局面。

强势推进生态旅游开发。依托西灵山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地处109国道的便利交通条件,通过媒体宣传、举办活动等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强力打造“石门八景”旅游品牌。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我镇文化发展内涵,走文化强经济、环境友好型能造福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有效整合旅游和农业资源,重点发展特色农家院,打造集旅游、农家乐、餐饮三位一体的乡村典范。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确保优化发展环境工作常态化开展,成立党委书记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镇优化发展环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优化发展环境工作的具体安排、督导检查。结合实际,分解任务,层层落实到各个环节、各个岗位、各个工作人员,做到每个岗位都有优化发展环境的任务,人人都有优化发展环境的责任。各村成立相关组织,村党支部书记作为村级负责人,亲自抓优化发展环境活动开展。

(二)扎实推进实施。全镇优化发展环境活动分学习动员、调查研究、整改提高、验收总结四阶段。

第一阶段:学习动

员。11月20日前,开展以“深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改善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主题的集中学习研讨,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省委书记张庆黎同志、省长张庆伟同志在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上的讲话和优化发展环境的相关政策,通过学习,紧扣发展主题,不断深化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最大限度激发全镇上下优化发展环境的工作热情。

第二阶段:查找问题(11月21日至11月25日)。对照优化发展环境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深入调研,查摆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制定实施方案。

第三阶段:整改提高(11月25日至12月10日)。涉项部门对查摆出来的问题进行整改规范,对影响发展环境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进行集中整治。

第四阶段:验收总结。12月15日前,镇优化发展环境领导小组办公室抽调专人成立专门的督查小组,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评估。组织召开全镇优化发展环境阶段性总结大会,总结成功经验,表彰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村和先进个人。

(三)建立长效机制。着眼于优化发展环境的制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巩固成果,确保长效。

一要建立优化发展环境联席会议制度。围绕加快发展形成联动、互动、推动、促动工作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碰头、交流、协调会,及时沟通反馈情况,解决企业、投资者和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研究提出相应处理建议和意见。各村、各部门要从全镇发展大局出发,凡是有利于优化环境、促进发展的事情,都要主动协调、通力合作、密切配合,不讲条件、不讲代价地积极落实,确保执行到位。

二要建立投诉受理反馈机制。设立并公开举报投诉电话和邮箱,全面受理并妥善处置各类举报投诉案件,及时反馈处理意见,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三要建立问责求效机制。明确各部门优化发展环境工作职责,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政绩考核、评优选先、晋职晋级的重要指标,纳入日常考核和考核范围。对工作突出的党员干部,要给予表彰奖励;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吃拿卡要等损害发展环境的人员,依法依纪给予严厉处分。

篇3:镇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实施方案

2011年4月, 为破解云南金融支持“三农”难题, 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在全国首创金融服务“三农”, “一创两建”即: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为加快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改善农村信用环境,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012年, 镇沅县被普洱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试点县, 镇沅县以此为契机, 积极探索有力举措, 推动辖区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建设工作实现突破性进展, 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主要做法

镇沅县自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以来, 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 通过健全组织机构、创新宣传模式、完善采集机制、发挥示范效应, 全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优化了农村地区的信用环境,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形成了农民增收、金融机构增效、政府满意的多赢格局。

(一) 健全组织机制

坚持“政府主导、央行推动、多方参与、共同受益”的基本原则, 充分发挥政府的领导作用, 落实工作支持经费80多万元, 并分级设立了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乡 (镇) 农户信用等级评价小组、村信息采集小组“三级”组织领导机制, 统筹试点乡镇、非试点乡镇和涉农金融机构各方力量, 加强工作协调配合, 合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保障农户信息采集建档工作实效推进。

(二) 创新宣传模式

打破传统宣传模式, 除在金融机构网点设柜摆摊、播放电子屏、悬挂横幅、开设专门服务窗口外, 积极联动乡镇、农经站、村委会领导、工作人员开展宣传, 扩大宣传受众面, 使得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及相关征信知识进社区、进乡村、进农户、进人心。

(三) 完善采集机制

依托“云南省农户信用信息系统”, 制定统一的采集指标体系、信用评价标准。实现统一农户信用信息采集、统一农户信用等级评价、统一使用人民银行“农户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三统一”;实现建立农户信用、农户资产、授信额度“三联评”;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资产抵押贷款、农户联保贷款“三联动”;政府、银行、农户“三联手”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机制。同时, 充分发挥农信社的主力军作用, 利用机构网点、人员和客户资源等优势, 推进宣传、培训及采集工作, 同步动员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志愿者等参与信息采集录入, 扩大了农户信息建档的广度和深度。

(四) 发挥示范效应

引导涉农金融机构采取“边采集、边评定、边授信、边贷款”的模式, 对符合条件的建档农户积极发放无抵押、无担保的小额信用贷款, 并给予贷款优先、额度放宽、手续简便、利率优惠等优惠, 激励农户参与信息的积极性。同时, 开展农户青年信用示范户工作, 将信用记录良好、遵纪守法的“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大学生村官”等作为优先建档、评选对象, 并积极给予信贷支持, 树立诚信致富典范, 扩大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舆论影响。

二、取得的成效

镇沅县紧密结合当地经济金融实际, 大胆创新、不等不靠, 积极组织推动涉农金融机构和各乡人民政府开展合力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截至2013年末, 在普洱市率先实现了农户信用档案电子化。

(一) 试点工作全覆盖

截至2013年末, 完成全县109个行政村45717户农户档案采集, 采集建档面达100%;实际导入“云南农户信用信息系统”41774户, 占采集农户总数的97.06%;导入系统农户数占全县农户总数的93.13%。其中省定试点乡 (镇) 采集面达到100%;截止2014年6月末, 共评定信用乡 (镇) 4个、信用村64个、信用农户25755户, 其中:A级信用户4953户、AA级20585户、AAA级217户。信用乡 (镇) 占全县所辖乡 (镇) 数的44.44%, 信用村占全县所辖村委会的58.7%, 信用农户占全县所辖农户56.34%。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建档面及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定创建面均达到了省政府确定的试点目标。至此, 镇沅县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三信”评定工作圆满完成。

(二) 农村信用环境得到改善

镇沅县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契机, 广泛开展征信宣传和诚信教育。在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共组织辖区2家涉农金融机构15个营业网点、4个试点乡镇、5个非试点乡镇共计50多名金融机构业务骨干、500多名村干部直接参加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组织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宣传工作10余次, 张贴《宣传海报》1000份, 向农户及社会公众散发宣传资料20000余份, 广泛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信用知识、金融知识、信贷政策、金融产品的宣传工作, 帮助农户了解金融知识, 增强信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从宣传规模、宣传时间、宣传范围上确保了宣传工作的广度、深度和成效。信用观念深入村、户, “诚信致富”观念在广大农村扎根,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信用观念深入地头田间。群众守信意识、创争意识明显增强, 农村信用环境的改善, 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和金融部门经营效益的提升。

(三) 实现信用评级成果的实际应用

2014年6月末, 镇沅县涉农金融机构完成贷款授信农户27092户, 授信金额135360万元, 授信面64.85%。其中有贷款余额的信用农户贷款户数为20830户, 贷款余额71163万元;信用农户贷款面达已评定信用户总户数的49.86%。授信额度方面, 针对农户经营承包资产规模的扩大, 金融机构对农户的授信额度相应增加, 由先前的5~10万元调整为10~30万元, 提供多种金融产品供不同农村客户的选择, 以满足不同层次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贷款利率方面, 农业银行县级支行、农村信用社均对信用农户实行了不同程度的贷款利率优惠, 其中农村信用社实行在中国人民银行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35%低于非信用农户0.05个百分点的利率优惠幅度。在贷款审批效率方面, 各涉农金融机构以人民银行“三信”评定信用等级为参考, 大幅缩减了金融机构对农户资信调查时间, 提高了贷款审批效率, 减化了贷款发放流程, 降低了信贷审批成本。在贷款办理便捷性方面, 农户贷款流程进一步减化, 大大缩短了贷款办理时间, 进一步降低了农户的融资成本。

(四) 信贷支持“三农”力度明显增强

金融机构先后推出了林权抵押贷款、贷免扶补、大学生村官创业、“美丽乡村建设”贷款等一批创新金融产品。截至2014年6月, 各项贷款余额211432万元, 比年初增加18721万元;涉农贷款171997万元, 占比达81.35%, 比年初增加6602万元, 其中农户贷款132346万元, 中小微企业贷款26838万元,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贷款2810万元, 林权抵押贷款5574万元, 小额担保贷款15295万元, 贷免扶补贷款1721万元, 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3750万元。

三、存在的问题

(一) 试点成果未得到充分运用, 信用农户贷款优惠利率定价单一

目前, 镇沅县涉农金融机构对信用良好的农户在贷款额度、期限、利率等方面给予了优惠。但在优惠利率执行上较为单一。农村信用社虽然对信用农户进一步扩大了贷款额度和期限, 做到了“一次核定, 随到随贷”, 但未能有效区分不同信用等级农户, 统一对信用村 (组) 农户贷款利率按同档次贷款基准利率上浮35%进行“一刀切”, 这与金融服务“三农”“一创两建”工作内容和目的不尽统一。特别是人民银行于2013年7月20日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扩大后, 金融机构通过利率这一市场工具选择优质客户的作用未充分体现。

(二) 农户信用信息系统使用率及更新频度较低, 信用信息共享困难

各涉农金融机构与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缺乏有效对接, 机构之间农户信用信息不能实现共享, 造成资源浪费和增加社会成本。目前所采集的信息, 都是2011年农户家庭经济信息, 及时更新农户家庭经济信息, 充分发挥信息评价参考作用, 实现信息适时更新和共享, 是提高成果利用率必由之道。

(三) 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发展滞后, 农村信用担保市场空白

目前, 镇沅县涉农金融机构与农村经济主体之间的信贷往来主要使用信用担保、多户联保的担保方式。但随着农户经营的规模化、信贷需求的多样化和资金需求量的增加, 已不能满足农村融资和防范信贷风险的需求, 亟待专门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成立。虽然镇沅县已有一家融资性担保公司 (镇沅县富源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 其担保对象主要为辖内小微企业, 而且规模小、业务滞后、发展不充分, 担保业务主要集中于市区, 业务覆盖范围十分有限, 广大农村仍是信用担保业务的盲区。

(四) 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 风险补偿基金亟待扩大

虽然县人民政府开立了一个担保基金专户, 专门用于全县小额担保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担保和风险补偿, 金额尚不到100万元。别说用于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损失的补偿, 就连用于对全县近2.57亿小额担保贷款所需的担保基金额度都远远不足。

四、建议和措施

(一) 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调节作用, 科学合理制定信用农户贷款阶梯优惠利率

农村信用社要坚定服务“三农”的经营宗旨, 在坚持成本效益、区别对待、择优扶持、风险匹配的原则下, 细分市场。按照农户类型、信用等级、担保方式和贷款品种等细化利率定价。在坚持成本科学、风险可控、效益既得的基础上, 凸显利率定价的差异化和支农宗旨的责任化。

(二) 加强纵向横向联系, 整合社会资源, 实现农村信用信息在金融机构间实现共享

针对农户信用信息系统信息使用覆盖面不广泛的问题, 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扩大信用信息数据库在辖区的运用。将农户信用信息系统接入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作为个人征信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更好地服务于金融机构和各有关部门。同时, 依托政府网站设立专版发布信息, 编发各类简报等, 实现对守信用农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表彰、政策扶持, 体现出对守信行为的正向激励作用。

(三) 提高农户系统信用评级结果的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

要加强农户信息管理系统信息数据更新工作, 不断提高农户信息管理系统数据质量, 为农村信用体系创建成果的应用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要提高农户信息管理系统数据信息的使用价值, 扩大评级结果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单位的应用, 进一步提高信用评级结果的权威性。要进一步完善农户信息管理系统功能, 全面、准确地为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提供农户、农村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的基本信息、资产信息和经营项目信息, 不断地扩大农户信息管理系统评级结果应用的社会影响力。

(四) 推动设立专业信用评级和担保评估中介机构

按照“政府推动、企业管理、市场运作、受益风险自担”的原则, 设立独立企业法人性质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 专门承担农村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融资担保业务。探索推进承包地、承包经营权、住房财产权等的抵押、担保、转让, 促进银保共享评估结果, 疏通农户与金融机构融资对接渠道, 有效解决融资障碍。出台财政、工商、税务等部门对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的优惠政策, 为建立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创造宽松的政策条件。

(五) 健全风险补偿机制, 充实风险补偿担保基金

1. 继续推广“安贷保”等银保合作产品, 充分发挥保险对信贷风险的分担和补偿作用, 有效规避信贷风险。

2. 完善“贷款+保险”模式, 拓展特色农业生产银、保合作业务, 推动创新特色农业保险、特色养殖保险、蔬菜种植大棚险等现代农业保险新产品, 为涉农贷款提供保障。

3. 协调有关财政、农业部门建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对农村信用社发放涉农贷款损失按照一定比例给予补偿。

摘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增强农户信用意识, 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和融资环境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主要是依托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为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地区中小企业等农村经济主体建立电子信用档案和信用评价体系, 改善农村地区的信用环境, 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入,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金融稳健的系统化工程。这项工作不仅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篇4:镇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实施方案

关键词:住宅产业化; 两个环境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164-001

省委,省政府改善“两个环境”建设,住宅产业作为我省乃至全国能耗最大的行业,其自身能耗加上使用能耗占到全国各行业总能耗的47%,亟需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高能耗问题。

一、现有住宅建设模式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来说,我国住宅产业呈现出“四低两高”的特点,即工业化水平低,住宅部件的系列化产品率目前只有20%;成套技术集成度低,科技进步对住宅建设的贡献率仅为30%;劳动生产率低,从业人员人均年建设住宅不到发达国家的五分之一,建筑业增加值更是只有发达国家的二十分之一;住宅综合质量低,大部分住宅建设还是现场手工操作为主;住宅产业链上的企业普遍规模小,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导致资源耗能高,造成的污染程度更高。

二、推进住宅产业化是改善“两个环境”的重要抓手

所谓住宅产业化,即住宅生产方式的产业化,就是运用現代工业手段和现代工业组织,对住宅工业化生产的各个阶段的各个生产要素通过技术手段集成和系统的整合,达到建筑的标准化,构件生产工厂化,住宅部品系列化,现场施工装配化,土建装修一体化,生产经营社会化,形成有序的工厂流水作业,从而提高质量、效率和寿命,降低成本和能耗。就社会效益来说,产业化的住宅建设具备以下的优势:

首先是改善生态环境。工业化制造住宅部品节煤省地,而且可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有害物质的排放。施工现场则大大减少了建筑垃圾的产生、建筑污水的排放、建筑噪音的干扰、有害气体及粉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体现了绿色施工。

其次是明显节约能耗。据研究机构测算,采取工业化集中生产的方式,预制率可达到90%以上,降低了建筑主材的消耗,装配化施工的方式也减少了辅材的损耗。其中,施工现场模板用量减少85%以上,现场脚手架用量减少50%以上,钢材节约2%,混凝土节约7%,抹灰工程量节约50%,节水40%以上,节电10%以上,耗材节约40%。

第三是经济效益明显。以产业化实施住宅建设,钢模板可节省65%的材料费、90%的人工费;抹灰可节省90%的人工费、95%的材料费;苯板、外墙装饰面可节省95%的人工费;钢支撑可节省80%的材料费;脚手架可节省70%的人工费和材料费;管理费用可节省50%,项目综合造价大约节省15%以上,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第四是保证住宅品质。采用住宅产业化方式生产部品,实现了主体结构精度偏差由公分级向毫米级转变,基本消除了传统施工常见的渗漏、开裂、空鼓、房间尺寸偏差等质量通病,实现了更高的生产力和更佳的质量控制,住宅室内空间舒适度、整体安全等级、防火性和耐久性更加优良。

相比传统的住宅开发建设模式来说,产业化的住宅建设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提升构件产量。由于生产方式的工业化,建筑构配件在工厂里可以批次的重复制造,也不受季节和天气的影响,是典型的以“空间换时间”,所以能够迅速满足社会的需求,在短时间内建造大量的建筑。二是缩短建设周期。大量的建筑构件在工厂里由产业工人生产完成,现场只是以组装和安装作业为主,特别是用机械代替人工,使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可以大大缩短工期。以一般民用住宅为例,高层建筑的施工可以缩短1/3左右的工期,多层和低层由于预制程度较高,现场工期可以缩短50%以上。三是降低事故几率。大部分建筑构件在厂房生产,很大程度提高了住宅的综合质量。施工现场采用机械化装配式建房,减少现场作业人员,降低了施工过程质量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

三、推进全省住宅产业化的建议

推行住宅产业化,要把握“四化”,即标准化、通用化、规模化和系列化,这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1.在政策上要积极鼓励。推进住宅产业化,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省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并出台可操作性很强的刚性文件予以保障。住宅产业化的主体是企业,不论是省级层面,还是各地市级层面,都应该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和激励机制,鼓励组建以房地产开发企业为龙头的产业化企业集团,具备条件的地市还可以打造住宅产业化基地。财税部门可以制定对住宅产业化的部品体系、建筑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的财政补贴、税务减免政策,也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对技术研发、科技创新进行奖励。规划、建设部门可以通过奖励容积率、减免城市配套费的办法大力推广住宅产业化项目。

2.在标准上要先行一步。标准化体系是推进住宅产业化的基础,也是降低成本的关键。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相关的设计、生产、施工、使用等链条环节,尽快建立住宅体系及部品、构配件的模数协调制度,编制技术导则,部品图集等,形成标准规范体系和产业技术保障体系,进而为实现住宅部品的系列化、规模化、通用化创造条件。

篇5:镇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提升组织工作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激发组工干部干事创业、创先争优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提高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和组织工作满意度,经研究决定,从7月下旬开始,在全镇范围内中围绕服务“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开展大讨论活动,特制定本实施方案,关于开展“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和保障“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以树立干部良好形象,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为落脚点,着力增强干部的大局意识、前瞻意识、服务意识、进取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服务全县发展大局、服务全县党员干部、服务人民群众中带头创先争优、带头改革创新,在更高境界、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创新服务理念、思路和举措,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二、主要任务

(一)高点站位,着眼服务大局。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推进组织工作科学化的根本方向。引导干部把服务和保障“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的实际效果作为衡量组织工作优劣的重要内容,牢固树立组织工作出先进生产力的理念,最大限度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锐意进取,带头创先争优。重点解决问题:工作中“怕”字当头、“熟”字遮眼、“满”字萦怀、“懒”字拖腿,改革创新的意识不强、勇气不足、水平不高、能力不够、效果不大。干事标准低、推进步子慢,满足于一般化,亮点不多,难点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要进一步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将“单项工作争第一、各项工作上水平、整体工作创一流”体现在组织工作的各个方面,提高改革创新、破解难题的本领,在破解优秀中青年干部“断档”、“两新”组织党建“薄弱”、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后进村班子“坠脚”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三)拓宽眼界,着力更新观念。重点解决问题:工作思路不开阔,办法不多。思想不解放、头脑里条条框框过多,研究讨论、交流沟通的风气不浓厚,带着问题、深入实际的调研不多,只调查不研究,真知灼见不多。要按照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要求,不断开阔眼界、思路和胸襟,以观念的更新带动工作创新和能力提升。要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认真学习理论和组工业务,练好基本功;积极拓宽知识面,提高知人善任、凝心聚力水平;深入调查研究,通过调研发现不足、寻找对策、破解难题;坚持走出去,到广大基层开阔视野、了解情况、考察干部;坚持请进来,定期邀请专家领导作形势辅导报告;坚持沉下去,健全完善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机制;注重实践锻炼,积极让干部到基层多多学习,增长才干。

(四)立足本职,提高服务水平。重点解决问题:事业心、责任感不强,作风漂浮,沉不下去,扑不下身子,吃不得苦,忍不得气,受不得屈。对人民群众感情不深,对基层的困难感受不深,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方式单一,服务水平不高。要把服务当成全体干部应有的思想境界和价值追求,自觉服务党委中心工作,服务广大党员干部。要想干部群众之所想,急干部群众之所急,将工作职责化为实实在在的为民服务措施。增强干部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塑造可靠、可信、可亲、可敬的良好形象,让广大党员、人才和干部有家的亲切感、依赖感和归属感。更新服务内容,扩展服务层面,将组织服务延伸到基层每一个角落,具体到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党员干部群众身上。

(五)公道正派,坚持原则办事,规划方案《关于开展“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重点解决问题:明哲保身和“老好人”思想重,不敢碰硬,对于违反干部人事制度、有悖于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全县发展大局的现象和行为,不敢旗帜鲜明地制止和反对。认真执行《干部“十严禁”纪律要求》、《组织人事干部行为若干规范》等各项组织人事纪律,坚持从严治部、从严律己、从严带队伍,教育引导组工干部勇于负责、主动负责、敢于担当,做到正确对待工作、正确对待职务、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保持清正廉洁,恪守为政底线,树立和维护组织部门“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的良好形象。

三、方法步骤

这次大讨论活动,从11月上旬开始至12月15日前结束,共分五个阶段进行:

1、学习动员,征集意见(11月5日至11月15日)。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组织召开活动动员会,明确目标,提出要求,强化责任。采取集中学习、专家辅导、专题研读、个人自学等方式,认真学习省、市、县组织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今年中央及省、县重大会议精神,特别是7月9日省委书记同志在省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议上关于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全面、准确地把握发展形势和中央及省、市委、县委的工作思路、发展目标。在学习提高的基础上,在组织系统内部,通过上评下、下评上征求意见;在社会上,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上级机关和基层单位等途径,采取发放征求意见卡、问卷调查表等形式,广泛征求基层单位、上级机关、基层干部群众、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老党员、老干部的意见和建议,收集、梳理存在的问题。

2、对照检查,深入

剖析(11月21日至11月25日)。结合征集到的意见和建议,围绕要突出解决的问题,开展“五查五看”活动。即查在服务“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有什么差距,看是否认真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查在公道正派方面有什么差距,看是否坚持了组织工作原则性和抵御歪风邪气的战斗性;查在严守职业道德方面有什么差距,看是否认真执行了“十严禁”纪律;查在能力素质方面有什么差距,看是否形成了勤学善思的良好风气。各科室全体人员都要联系各自实际,通过召开民主生活会、专题查摆会等多种形式,认真梳理查摆在本部门和个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查找根源,深刻剖析,明确努力方向。

3、公开评议,整改落实(11月26日至12月5日)。针对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举一反三,深刻剖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并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及时收集汇总反馈情况,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群众的监督,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的整改方案。坚持边查边改、边整边改、注重实效,认真组织整改。

4、严格整改(12月6日至12月10日)。对活动成果认真检查,搞好总结检查并上报总结报告,整理、分析和研究大讨论活动中的收获。

5、总结提高(12月12日至12月5日)。总结经验,形成有针对性的理论文章和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服务和保障“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确保大讨论活动取得实效

四、组织领导

1、落实领导责任。全镇各部门要把服务“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大讨论活动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总抓手”,列入重要日程,认真抓好落实,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工作措施到位。为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开展好这项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党委书记担任,副组长由、成员由、、等同志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工作由办公室承担。

2、注重统筹结合。要正确处理好服务“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大讨论活动与其它各项工作的关系。要把活动与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结合起来,与促进人才工作、改善人才环境结合起来,与当前组织系统开展的各项主题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要通过活动的开展促进各项工作,用工作成绩检验活动成效,切实做到“两不误、两促进”。

3、强化舆论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活动的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肃宁周报》、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和刊物,加大对内对外宣传,增强活动效果,要多宣传活动开展情况,多宣传活动的经验和亮点,为活动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篇6:镇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实施方案

镇关于改善发展环境生态环境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县委、县政府关于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生态环境会议精神,根据镇党委的统一要求,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增强“两个环境”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从而解决制约环境建设的突出问题,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牢固树立发展环境是第一竞争力的理念,坚持以“一线四新”发展战略为总览,以提高各级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核心,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为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因此,全镇上下要牢固树立“欠发达”就不能“欠环境”的理念,各村各站所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抓住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问题,抓纲带目,步步深入,彻底清除科学发展、转型升级道路上的“拦路虎”和“绊脚石”;要充分认识本次活动的重要意义,以活动为契机,大力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提升文明程度及服务水准,营造对外服务的良好氛围,全力营造“人人关心环境、共同创造环境、悉心维护环境”的浓厚氛围。

二、工作重点

(一)着力改善政务环境

1、精简审批事项。坚持非禁即准、非限即许、应减必减,全面清理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和行政监管事项,凡没有合法依据的事项,一律取消;凡明确取消的`审批事项,一律取消;对已经明确取消的审批事项,任何部门不得以任何借口或形式实施,一经发现,严肃追究责任;保留和省市下放事项统一编制目录,明确实施主体、办理条件、办理程序、办理时限、收费标准和监督电话,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外,底前一律向社会公开。(责任单位:县政府法制办;参加单位:县监察局、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2、简化审批环节。凡可以采取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的,一律不设前置审批。简化环保、土地、规划等前置性文件评审程序,缩短审批时限。对新设立的企业投资项目,除娱乐场所外,取消工商注册登记时消防、环境影响评价的前置许可条件。凡同一项目涉及的不同审批事项,一律由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一口办理。无法律法规依据,任何部门不得设立前置审批条件增加审核、评审环节。

3、提高行政效能。完善“一门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收费”的行政服务体制,按照“应进必进、应办必办”原则,强力推进行政审批集中办理,底前全部建成便民服务中心,村村设立便民服务点。健全网上行政服务平台和电子监察系统,凡是达到网上办理条件的全部上网审批,到底实现乡村联网和电子监察全覆盖。严格落实服务承诺、首问首办负责、ab岗、一次告知、限时办结、过错责任追究、重大项目动态跟踪问效、超时和缺席默认等制度,提高审批效率。

4、深化政务公开。按照机关标准化要求,全面梳理编制本单位本部门的行政职权目录,明确实施主体、依据和程序,报县权力公开办备案并向社会公布。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制度,认真落实好“镇议事会、会审会”制度,认真做好“议事会、会审会、旁听会”工作安排部署以及参会人员数据库的建立工作,把公众参与、集体讨论等作为必经程序,进一步增强政府和部门重大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推进政务互动平台建设,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实现重点领域、重要事项动态公开。

(二)着力改善市场环境

5、加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自11月投入使用后,要将公开交易职能从现主管部门中分离,归并集中,着力构建管、办、监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运行体制,确保公共资源交易公开、公平、公正。

6、规范行政处罚行为。对现行规范性文件逐一审核,集中清理,对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政府职能转变要求的,立即修订或废止,禁止拥有行政处罚权的部门下达罚没指标,取消罚没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分成挂钩政策,工作经费由镇财政予以保障。建立首错不罚制,对非首次轻微违法行为责令限期整改,不进行处罚。

7、规范涉企行为。坚决控制涉企检查、评比、达标、培训、庆典等活动,除中央和省规定的涉企评比、达标活动外,未经县委、县政府批准,一律不得举办;对确需开展的,一律不得收费。涉企培训,须经县工信局审核,报常务副县长批准,费用标准由价格主管部门核定。除安全生产、食品安全、质量安全、环保事务和刑事案件外,各部门开展涉企检查,须在3个工作日前报县监察机关批准;同一部门对同一企业的检查,一年最多一次;多部门在同一时期对同一企业进行检查的,由县监察机关协调,联合检查。建立减轻企业负担案件举报查处机制,实现企业减负工作规范化、法制化。对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实行效能点监测制度,切实规范涉企检查行为。

8、整顿市场秩序。重点加强对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等方面的监管;健全投诉平台,完善有奖举报制度,坚决从严从重从快查处制假售假和在食品药品中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的事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自主品牌形成和品牌经济发展。

(三)着力改善法治环境

9、健全执法制度,提升执法水平。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管理和监督,清退无证执法人员。6月底前建立执法质量考核机制,明确工作标准,落实岗位责任,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行政行为,严格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对秉公执法、高效执法的行政行为,及时予以表彰和宣传。

10、依法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建立“一企一卡”台账,实行警企联系包点制度,对重大建设项目开展挂牌服务、重点联络。强化破案打击力度,对涉企案件建立督办制度;深入开展涉企犯罪专项打击和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砖沙石霸”、制假侵权、非法集资等涉企犯罪行为;对重大建设项目实行辖区派出所挂牌服务、包点民警重点联络,加强工程建设、投入运行等各个环节的安全监管。严格实行涉企案件强制措施审查审批手续。

(四)着力改善政治生态环境

11、积极探索科学的绩效考核方式。科学设置政府绩效管理和干部实绩考核的内容、评估指标及操作规程,实事求是地制定考核目标,注重科学性、系统性、创造性、可行性。修改和完善科级干部绩效考核和奖惩实施办法,强化日常管理和考核,进行不定期考察,避免年终考核一锤定音的片面,做到公平、公正,符合实际。考核结果与调整领导班子挂钩,与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挂钩,与干部奖惩挂钩,与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挂钩。对实绩突出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在职级晋升、物质奖励上倾斜;对实绩较差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进行诫勉谈话,限期改进。

12、大力实施干部素质提升工程。扩大培训教育的覆盖面,以分层分类的培训模式提升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以细分细化的培训内容提升干部教育培训的实效性。继续有计划安排干部到省直机关和经济发达地区挂职培训,引进中直、省直机关和其他部门优秀干部来我县挂职。继续完善和创新公务员竞争上岗、事业单位干部交流轮岗办法,健全录用、辞职、辞退、问责等机制。继续深化“创先争优”、“基层建设年”活动,大力整顿政风、行风、作风。

(五)着力改善社会环境

13、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6个部委《关于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三位一体”大调解机制,及时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层层建立台账,逐级落实报告制度。切实执行《关于进一步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实施意见(试行)》,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所有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全部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坚持和完善重要时期干部下基层保稳定工作制度。坚持对重大矛盾纠纷实行挂牌督办、领导包案和责任查究制度。抓好矛盾纠纷的预防预警、排查发现、分析研判、联合调处、责任落实等机制建设,全面落实村日排查、镇周调度、月汇总制度,实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经常化、制度化。

14、强化社会治安管理。加强公共安全综合整治,认真做好交通运输、消防、安全生产、易燃易爆、剧毒和放射性物品、校车管理等涉及公共安全方面的监督管理工作,年内把交通安全管理等涉及公共安全的工作纳入综治工作年度考核项目。积极推动镇村警务室、增加辅警力量、推进用房和装备标准化,同时拓展服务功能,集维护稳定、治安防范、排查矛盾、化解纠纷、人口管理、服务群众为一体。整合派出所警力,配备辅警人员,在重点街区建立110综合警务站,由派出所负责日常管理,24小时服务群众,切实提升警务效率和服务群众水平。

三、方法步骤

开展着力改善“两个环境”大发动活动,从12月4日开始至12月底结束,分为动员部署阶段、政治整改阶段、巩固提升阶段。

(一)动员部署阶段(12月4日至1月)。()主要任务是广泛发动,深入学习,提高认识,统一思想。1.安排部署。召开领导班子会,研究制定实施方案,确定工作重点,阶段目标和完成时限。并且按照要求,扎实开展改善“两个环境”大讨论活动,进一步凝聚工作合力,营造浓厚工作氛围。

(二)整治整改阶段(2月至201月)。通过召开不同层面的座谈会、民主评议、自查自纠,梳理分析总结在改善“两个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步骤、有计划地抓好整改工作任务的落实。

(三)巩固提升阶段(年2月至12月)。重点是对改善发展环境各项措施的落实进行查漏补缺,巩固影响发展环境重点,难点问题的整治成效,建立发展环境持续改善的长效机制。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全镇要把环境建设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镇党委成立改善“两个环境”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活动的安排部署、检查落实。实行党政领导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抓,深刻理解“两个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把环境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性工程来抓,坚持抓标治本、步步深入,抓纲带目、重点推进,真正让环境建设成为全乡经济发展的助推力和生命力。

(二)集中建设、强化检查。“两个环境”活动领导小组定时对全镇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相关村、站所,限期整改,确保这次活动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同时,加强制度建设,促进改善和优化环境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三)强化舆论、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标语等加强舆论引导,大力宣传发展环境、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意义,结合全乡发展实际,宣传实践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着力营造改善发展环境、生态环境的浓厚氛围。同时,要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查找突出问题,提出整改建议,监督整改落实,形成全民动员、全民共建的强大声势。

篇7:镇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实施方案

张庆黎张庆伟作重要讲话 赵勇主持 付志方等出席

图为大会会场。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庆黎在会上作重要讲话。

10月16日上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动员大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成果,进一步动员全省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力量,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有力的措施,齐心协力推动发展环境大转变、生态环境大改观。会议强调,迎接十八大、学习十八大、贯彻十八大,加快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进程,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前进,必须着力改善发展环境营造干事创业氛围,必须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打造山清水秀河北,努力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上取得新的实质性突破。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庆黎,省委副书记、省长张庆伟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省委副书记赵勇主持会议。省领导付志方、史鲁泽、杨崇勇、臧胜业、张越、孙瑞彬、景春华、田向利、艾文礼、宋长瑞等出席会议。

张庆黎指出,环境建设是新的革命,必须统一思想认识、坚定决心意志。省第八次党代表大会以来,我们围绕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战略目标,相继部署展开了“两个举全省之力”、百家央企进河北、百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进河北、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等一系列重点工作,各项事业呈现新局面。在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加强环境建设是河北发展的“命门之穴”,如果不下大力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再好的优势也难以发挥,再好的机遇也难以抓住,再好的蓝图也难以实现。今年7月,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围绕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进行专题学习研讨,取得的最大收获是引起了思想上的警醒,带来的最大变化是行动上的自觉,收到的最大成效是措施上的有力。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解决我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目前只是一个好的开头,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头。我省的环境形势可以概括为:发展环境总体偏差、生态环境总体一般,环境压力比邻近的几个省区市都大,解决起来比邻近的几个省区市都难。这就警示我们:粗邋的服务方式必须停止,粗放的发展方式亟待改变。发展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条条框框多,政策不宽松;二是行政效能低,办事“马拉松”;三是态度冷硬横,企业包袱重;四是监管不到位,经营失诚信。生态环境也令人堪忧:一是污染多,二是植被少,三是脏乱差。要深刻认识到,抓环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战略举措,是提高区域发展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迫切需要。全省上下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统一思想、全面动员,以展开一场新的革命的决心和气魄,形成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的强大声势和良好局面。

张庆黎指出,环境建设是艰巨任务,必须目标引领行动、重点带动全局。抓好环境建设总的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迎接十八大、学习十八大、贯彻十八大为动力,以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动员,坚持统筹谋划、标本兼治,努力打造风清气正、开放文明、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努力打造生产转型、天蓝水净、地绿山青的生态环境,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风清气正、开放文明、和谐稳定,核心是政治生态好,各级干部忠诚坚定,勤政廉政,自觉做到事业心加认真,心无旁骛干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投资环境好,各部门各单位尽职尽责、热情服务、高效办事,尊商重商、安商富商的社会氛围浓厚;文明素质好,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蔚然成风,进一步打响诚义燕赵、善行河北的品牌;社会秩序好,市场规范有序,治安形势稳定,不出大案,少出小案,群众安居乐业,业主放心经营。生产转型、天蓝水净、地绿山青,核心是发展方式好,产业结构优化,环境代价减小,经济增长由过多依赖资源能源消耗转向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空气质量好,优良天数明显增加,让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为城市的日常景象,让人们都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气;水的质量好,各类水域得到全面治理,各种废水实现达标处理,河畅其流、水复其清,城乡居民都能喝上干净卫生的水;大地绿化好,全省绿化面积明显增加,森林覆盖率较快提升,田园绿意盎然,道路绿树成行,城乡绿荫环绕,燕赵大地生机勃勃、令人向往。

张庆黎指出,把目标要求尽快变为现实,必须明确目标和阶段性任务,经过三年左右的努力,实现“三个确保”:一是确保近期求突破,市场主体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影响河北形象的不正之风得到有力整治;二是确保中期上台阶,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各项工作向纵深强力推进;三是确保三年结硕果,促进环境优化的体制机制基本完善,“两个环境”状况得到根本改善,区域发展的竞争力明显提高。形象地讲,就是第一步动手术、“挤脓包”。以春节前为期,把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中眼前的、亮在筛子面上、服务群众最直接而又办得到的问题集中治理好。从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抓起,重点解决“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问题。从治理环境“脏、乱、差”入手,城市农村并行,重点打一场“清垃圾、清杂物、清残垣断壁、清庭院”的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第二步强治理、下猛药。以一年左右时间为期,铁腕治理,把老大难问题解决好,还好“旧账”,不欠“新账”。第三步建机制、除病根。建立健全对“两个环境”常抓常新的长效机制,环境状况与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相适应。

张庆黎强调,实际工作中,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切实抓好六项重点工作。一是大力优化政治生态。各级党组织要重视抓好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要严格教育,敢抓敢管,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和工作导向。省委在用人方面一定坚持公道正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请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监督。二是大力提高行政效能。要围绕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坚持一手抓精简,减少审批事项,做到应减必减,进一步削减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一手抓提高,提高服务标准、服务效率、服务能力,解决好企业和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三是大力整治社会秩序。要抓重点、抓监管、抓源头、抓基础,进一步构建“党政统揽、部门履责、政法担当、群众参与”的大维稳格局,严格规范市场秩序,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营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氛围。四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要抓好现有的、控制新上的、培育优质的,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增长方式。五是大力搞好植树造林。要建设大工程,采取大动作,实施大手笔,搞好大发动,引领和带动全省绿化工作迈上新台阶。六是大力抓好生态治理。今明两年,要采取综合性、大力度的措施,着力抓好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农村环境、沿线环境四个方面的治理工作。

张庆黎强调,环境建设是长久大计,必须勇于改革创新、健全长效机制,形成靠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良好格局,为改善环境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建立完善权力运行监控机制。要着力抓好清权、确权、晒权、控权四个环节,摸清权力底数,规范运行流程,实现对权力行使的全过程全方位监督,确保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二是建立完善考核评价机制。要制定“两个环境”评价体系,完善考核奖惩办法,健全群众评议机制,促进环境建设更加扎实有效。三是建立完善利益调节机制。要善于运用政策手段、市场机制调节利益关系,统筹方方面面的力量和资源,激发全社会参与环境建设的内在动力。四是建立完善投入保障机制。一方面,财力要集中。各级政府要在环境建设投资上发挥主导作用,该办的事一定要办得好,该花的钱一定要舍得花,把钱用在关键处,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另一方面,投入要多元。要采取市场运作的办法,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承包、租赁、代建、合作等方式,吸引信贷资金、企业资金、民间资金投入环境建设。同时,要加大科技投入,搭建科研平台,组织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促进“两个环境”的根本改善提供科技支撑。

张庆黎强调,环境建设是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强大合力。一要明确责任抓落实。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突出位置来抓。要把环境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党政主要领导既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协调各方力量推动工作落实,又要深入一线、抓住关键,有针对性地加强工作指导。各部门各单位要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把抓好环境建设作为分内之事、应尽之责,密切配合、协调联动,衔接上不留空当,落实上不搞扯皮,真正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要掷地有声抓落实。对环境建设工作逐条逐项进行分解、量化目标,定时限、定措施、定标准,通过每一项具体工作的落实,确保环境建设大工程的顺利实施。要大力倡导真抓实干的良好风气,不回避矛盾、不惧怕困难,动真的、来实的,把各项工作真正做到位做到家。要加强督导检查,定期不定期地对环境建设情况进行检查,既要总结基层经验、表彰先进,又要及时发现问题、鞭策后进。三要动员各方抓落实。把全省上下方方面面的力量都发动起来,各级人大、政协和纪检监察机关以及人民团体、部队、企业都要积极行动起来,围绕改善“两个环境”献计出力。四要营造氛围抓落实。组织各类新闻媒体,以深入浅出、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全省大力宣传环境建设的重大意义,大力宣传关于“两个环境”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和重要工作部署,大力宣传各地各单位各部门在推动“两个环境”建设中取得的工作成效,大力宣传实践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为环境建设加油助威。既要发挥正面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又要采取适当方式对破坏发展环境和破坏生态环境的典型案件进行曝光,在全社会营造人人都是环境、人人维护环境、人人创造环境的良好氛围。

张庆黎最后说,改善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战鼓已经擂起、号角已经吹响。我们一定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扎实工作,以环境建设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张庆伟在动员部署讲话中指出,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关系当前与长远,关系国计与民生,关系和谐与稳定。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有力保障。目前全省的“两个环境”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还不相适应。我们必须从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高度,深刻认识着力改善“两个环境”的极端重要性。要充分认识到,着力改善“两个环境”对于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河北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的现实性意义,对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性意义,对于建设经济强省、提高综合实力的战略性意义,对于建设和谐河北、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根本性意义。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紧迫意识和责任意识,坚定不移地把推进“两个环境”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真正把“两个环境”建设作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最佳切入点、最佳结合点、最佳着力点,努力营造优质一流的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

张庆伟强调,发展环境是一种软实力,必须下决心、动真格、出重拳,坚决整治“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为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紧密结合实际、细化实化措施、抓好贯彻落实。要牢固树立发展环境是第一竞争力的理念,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为突破口,以改善政务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社会环境为重点,以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为抓手,以建设学习型组织为支撑,以强化领导和监督查办为保障,大力营造风清气正、开放文明、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一是坚持以行政审批为源头,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二是坚持以服务企业为重点,加快构建开放开明的政策环境;三是坚持以市场监管为手段,加快构建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四是坚持以依法行政为准则,加快构建公正严明的法治环境;五是坚持以创新社会管理为根本,加快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六是坚持以要素保障为支撑,加快构建便捷完善的硬件环境。

生态是生存之基,环境是发展之本。为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的实施意见》。要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生态立省”发展战略,加快从被动调整向主动作为转变,加快从单项推进向整体推进转变,加快从治标向治本转变,加快从资源依赖型产业向节能环保型产业转变,加快从粗放式管理向依法管理转变,加快从治理“脏乱差”向建设“净靓美”转变,大力营造生产转型、天蓝水净、地绿山青的生态环境。一是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二是积极推进绿色生态建设;三是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四是创新环境保护体制机制;五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张庆伟要求,各地各部门要站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全省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以坚定的决心、鲜明的态度、有力的举措、扎实的工作,推进“两个环境”建设向纵深发展。第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要切实把改善“两个环境”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环境建设领导责任制,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细化实施方案,周密安排部署,真正做到级级有责任、层层有压力、逐级抓落实。第二,政令畅通,形成合力。要牢固树立全省“一盘棋”思想,做到局部利益服从大局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不折不扣地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各级各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形成改善“两个环境”的强大合力。第三,转变作风,真抓实干。要始终把“两个环境”建设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决不能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要切实转变作风,真正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上,放在为基层提供优质服务上,放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上。第四,强化督导,严格问责。要建立督导检查长效机制,健全目标考核机制,强化责任追究。各级各部门的一把手要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敢于从严管理、从严查处,做到环境建设与反腐倡廉工作一起抓、两促进。第五,广泛动员,全民参与。要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宣传环境建设的政策措施,宣传环境建设的经验做法,使广大干部群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积极投身到“两个环境”建设上来,努力营造人人关心环境、人人维护环境、人人塑造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赵勇在主持会议时强调,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次动员大会精神。一要抓好思想统一。要把思想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抓好环境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要抓好工作落实。要按照会议要求,全面查找问题和差距,找准症结,在此基础上抓紧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和计划,细化工作流程,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像抓项目一样,一项一项抓落实、抓到位,并建立长效机制。三要抓好社会动员。各地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媒体,大力宣传省委、省政府关于“两个环境”建设的重要部署和政策措施,把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要鼓励广大群众对损害“两个环境”的行为进行举报,并引导群众参与环境建设和评议活动。四要抓好督查考评。要建立“两个环境”建设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全面系统、可量化的考核标准,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的重要依据。要抓紧建立“两个环境”督导组和监督检查机制,加大对“两个环境”建设的督导检查力度,通过动态督查、专项检查、明察暗访等方式,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对群众和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要抓紧督促整改;对措施不力、造成重大恶劣影响的地方和单位,要对主要领导和责任人严格问责。

篇8:镇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实施方案

一、现状分析

(一) 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普遍较低。

通过对7种支付工具调查显示, 农民对汇款转账、银行卡、支票、储值卡认知度和认可度较高, 而对银行本票、汇票、网上支付认知度和认可度较低, 这与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支付服务范围和农民的支付需求有着密切相关。

目前, 朔州市农村金融机构仅有农村信用社一家, 主要提供现金、转账、汇兑等传统结算服务, 约占农村支付结算总量92%以上, 汇兑业务仅限于省内通汇, 已开办的新兴支付结算方式仅限于市内通存通兑, 受到服务设施限制, 新兴支付结算业务量所占比例不足5%。

(二) 农村地区支付服务设施投入十分有限。

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基础设施薄弱, 其电子设备、网络设备和管理水平落后。目前, 朔州市在农村设立营业网点的金融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 而农村信用社由于自身规模所限, 未加入银联, ATM、POS机更无从谈起。出于风险管理考虑, 农村信用社大小支付系统未接入, 造成银行汇票、银行本票、缴纳学费电子化等新兴结算业务未能向乡镇营业网点延伸。

(三) 农村支付服务机构竞争不充分, 服务范围狭窄。

当前全市农村金融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 业务竞争不充分, 对支付结算业务营销不够积极主动, 制约了新兴支付结算工具在农村的推广使用。乡镇金融机构人员少、人员素质总体不高, 推广多币种结算服务存在一定难度。由于农村结算种类和方式较少, 导致农村理财渠道单一, 除人民币储蓄外, 国债、人民币及外汇理财产品很少涉及, 理财范围狭窄。

(四) 农村支付结算需求不足。

农村地区农民居住分散, 特别是自然村, 距离金融机构网点普遍较远, 零星交易使用现金结算比非现金结算更为方便。农民收入不高, 没有充足的资金用于转账结算, 据调查, 朔州市约有25%以上农户未在银行开户, 农村个人账户占全县个人账户数不足10%, 使用非现金结算缺乏基础。农民收入主要是农副产品销售收入以及外出经营或务工收入, 支出基本上是农业生产、公用事业费、消费品及教育医疗等支出, 主要是通过现金或转账, 对支付结算需求不高。农村地区单位账户数量少, 约占全县单位账户10%, 企业规模很小, 基本上都是固定的往来客户, 现金和汇兑是其主要的结算工具, 对新兴支付结算工具没有太多的需求。

二、原因分析

(一) 农村结算工具使用主体不足、有效需求较弱。

朔州市各农村仍以传统的种养殖业为主, 尚未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农业产业化集团, 仍以自由、松散的家庭经营方式为主, 现金支付依然占据支付工具的主导地位, 新兴支付工具还不是农户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需求。

(二) 农村结算服务主体减少、服务弱化。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退出, 农村信用社就承担了金融支农和提供结算服务的重担, 但其非现金结算工具少、结算手段相对滞后等因素导致其无法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客户的需求。

(三) 农村客户对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认知度普遍较低。

农村客户对结算知识的总体认知度不高, 既有自身方面原因, 也有金融机构对金融结算知识宣传方式单一、宣传缺乏持续性等原因。此外, 当前农村地区社会信用环境还不完善, 信用制度不健全, 部分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观念淡薄, 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仍一定程度存在, 制约了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和使用。

(四) 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农信社人员老化现象严重, 对支付结算新知识接受能力较差, 据调查, 80%以上工作人员支付结算专业知识较为缺乏, 难以适应日益变化的现代化支付结算要求。营业网点大多只配备2-3名一线临柜人员, 不能满足结算业务对人员的配置要求, 影响农村支付结算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政策建议

(一) 改进支付结算工具的宣传方式。

加强新型支付结算工具的宣传, 将广大农民引导到新金融产品服务体系中来, 又要对使用支付工具操作进行介绍。

(二) 加大农村金融机构支付结算政策扶持。

对农村金融机构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在收费上采取优惠政策, 使其通过低成本的小额支付系统降低农村支付结算收费标准, 为其农村创造更加通畅的支付结算平台。

(三) 完善农村金融机构支付清算体系。

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 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机构全面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 使其能够办理各类跨行支付业务;加快农村信用社、邮储银行乡镇网点支付网络建设, 加速系统内资金周转;加大农村支付结算基础设施投入, 在乡镇合理布放ATM、POS自助服务设备, 以适应农村劳动力流动性增加的结算需要;引导农村信用社加大金融产品创新, 丰富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工具, 形成以现代支付系统为核心, 以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内部支付系统为基础, 以网上银行、银行卡、电子支付等非现金支付工具为发展方向的农村支付清算体系。

(四) 加快构建多元化农村支付结算服务组织体系。

一是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支付结算服务中的主力军作用, 加快新兴支付结算产品开发, 健全支付结算网络。二是推进邮政银行乡镇网点加入现代化支付系统, 充分利用其网点多、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优势, 发挥连接城乡的桥梁作用。三是充分发挥农业银行在支付结算方面的资源及技术优势, 网点布局适当回归农村, 在助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四是扩大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的试点范围, 拓宽农村金融服务的辐射范围。

(五) 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结算人员自身素质。

上一篇:跳蚤书市作文_初二作文下一篇:局包扶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