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改善生态环境

2022-07-05

第一篇:加快改善生态环境

加快依法治税进程 改善税收征收环境

2008年5月,国务院制定颁布了《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明确提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依法治国的进程,必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税务机关作为政府的一级重要的执法部门,必须严格贯彻依法治国的理念,依法行政,使税收工作逐步实现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近年来,我市国税系统在依法治税方面迈出了较大的步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税收法律体系初步形成,税收执法逐步规范,税收执法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但不可否认的是,执法犯法、以权压法、以言代法的现象仍然存在。围绕市局今年开展的“两项活动”,本文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我市国税系统的依法治税工作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准确理解依法治税所包含的内容,是增强税务依法治税责任感的前提

依法治税,就是指把税收征收过程中的每个主体的每个行为(包括征纳税行为、代扣代缴行为、纳税担保行为)都纳入法治化轨道。依法治税,既治纳税人,也治征税人。法律不仅要规范企业和百姓的纳税行为,而且更要规范税务机关的征税行为,还要规范其他行政机关的一切涉税行政行为(包括具体行政行为与抽象行政行为)。法无明文规定不得为之,违法者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依法治税是国税工作的根本原则,是贯穿所有工作规范的核心。对于国税工作而言,包含两层内容: 一是一切税务行政活动必须依照法律规定进行。行政行为不能超越法定权限,必须符合法定程序。

二是税务部门必须对自己所实施的执法活动承担责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要赔偿,是依法治税工作的基础、灵魂和立足点,是税务机关的基本职责,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各个方面,而不能随心所欲、任意行使、滥用职权,增强依法治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必然成为每个国税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把握税务依法治税的重要性,是增强依法治税使命感的必由之路

税务部门用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指导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使依法治税的理念、依法组织收入的理念融入真正意义的阳光执法过程中,才能达到应收尽收,实现依法治税的社会效应。因此把握税务依法治税的重要性在于:

(一) 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税收执法环境。增创税收执法优良环境,是实施依法治税的重要内容,就有必要有效地解决好税收执法环节的各种纠纷和利益冲突,做好这顶工作的关键在各级领导,基础在法制,根本在全体税务人员的认识。因此税务机关应认清形势,严格将法律作为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加强对税法的宣传,切实做好纳税服务工作,赢得社会及部门的广泛支持和理解。

(二)有利于提高税务部门的执法形象。依法治税要通过文明执法,努力化解征纳矛盾,融洽征纳关系,使纳税人变被动纳税为主动纳税,理解和支持税收工作;要切实提高税收执法人员的依法治税水平,树立税收法制的权威性,增强纳税人自觉遵守税法和依法办事的意识和法纪观念,从而更好地维护税法的尊严,提升国税执法的社会形象。

(三)有利于税收征管质效的提高。依法治税可以强化税收执法,促进执法人员增强工作责任心,克服麻痹心理,做到尽职尽责,应收尽收,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四)有利于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的意义在于保障税收执法部门有一个安全的税收执法环境,如果税收执法人员能够始终保持执法风险意识,各项税收方针政策就能得到很好地落实。

三、全面分析税务部门依法治税的难点,是增强依法治税紧迫感的关键

(一)法制观念不强,影响税务部门依法治税的效率。国家虽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征纳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法律责任,但部分人员法治观念的淡薄,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人治”现象仍然存在;管理税收的办法不是用法律的方式管理,而是靠税务人员催收管理;没有从法制的理念出发,形成长治久管的办法和一套由纳税人主动全面申报纳税、税务部门重拳打击和威震偷、逃、骗税者,达到应收尽收的目标。长期以来,由于“任务法则”的观念一时难以改变,导致有的地方出现寅吃卯粮收“过头税”,更有甚者是有税无人收,或收“关系税”“人情税”等不正常现象,使税务部门依法治税的效率大打折扣。

(二)税法宣传不够,严重影响依法治税进程。大众传媒对依法治税工程的宣传与监督还很不够,很薄弱,相当多的纳税人尚不完全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税收法治的优越性,对主动纳税义务存有较强烈的抵触情绪,总有一些人抱有能漏则漏、能偷则偷的讨价还价心理。

(三)地方行政干预,阻碍依法治税的通道。一些地方违反《税收征收管理法》,公然地与税收法治叫板;一些地方甚至公开为那些违反税法提供保护伞和挡箭牌。一是自定章程,擅自越权减免。有的地方打出“引进税源”的所谓“藏富于民”旗号,以减免税或免予税收检查为筹码,给税务部门依法行政带来了较大风险;有的地方设立“经济保护区”规定税费由“政府统管”等变相减免各项税收;二是干预税收执法。有的地方政府要求税务部门考虑企业的实际困难;有的地方以权施压,将能否给予税收照顾作为考评税务部门是否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标准;三是各方面干预多。税务部门在查处税务案件过程中,来自四面八方的说情压力大,使税务部门无法正常行使职权,更谈不上依法处理了。这些干预,既干扰了正常的税收执法秩序,又破坏了执法环境。

(四)执法手段软弱,削弱了依法治税的刚性。税法的细胞大都是具有强行性的法律规范,凡是违反税法中强行性法律规范的行为都是无效、违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虽然赋予了税务机关的行政强制执行权,但并没有赋予税务行政执法的特别权力,需要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如行政处罚的强制执行需要公安司法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如果没有强制力的司法体系作后盾,工作就难开展。就很难保证国家税款应收尽收,很难做到依法治税。

(五)干部素质不高,制约了依法治税的水平提高。税收执法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要求税务执法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思想素质和法律素质。目前,基层税务系统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少,不能全面、科学地开展工作,这使税收执法工作水平处于一种提升速度不快的状态,直接导致了税收执法效率的弱化:有的不钻研税收政策法规、有的不懂财务知识,不会查账,有税不会收,有税收不回;有的执法人员图方便、图省事,不按法定程序办事;有的税务人员以言代法,收“关系税”“人情税”等等,对于税务人员在行使征税权的过程中,拒绝或怠于履行自己所负的法律义务、或者滥用职权的,既袒护、纵容了偷漏逃骗抗税的行为,又损害税收执法形象,严重影响了依法治税水平。

四、加快税务依法治税进程,势在必行、迫在眉捷 要建设税收法治系统工程,仅靠国家机关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广泛参与。要真正实现依法治税,进一步从根本上改善税收环境,还必须推出一系列标本兼治的法律举措。

(一) 建设税收法治工程必须培育自觉尊重税法权威的观念。如果没有全社会对税法规则的亲和感和崇敬感,如果不拉近老百姓与税法之间的心理距离,确立税法在老百姓心目中的权威地位。再多再好的税法规范也很难有效实施。

一是要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有关部门和地方应当从对税法负责的思想高度出发,清除狭隘的部门本位利益和地方本位利益的意识的影响,甘当依法治税工作的促进派,并真心实意、始终一贯地向蚕食国家税源和税收的现象出真招、出实招;地方保护主义的实用主义态度必须予以纠正;我国的税法具有统一性、神圣性,不容任何人亵渎、欺负。同时以法律规范税收执法者,使他们不放弃或不当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更不能自由使用法律赋予的权力。

二是大力宣传税法知识。要以全国税收宣传月为契机,通过寓教于乐、寓法于理、寓理于情的喜闻乐见方式,使所有纳税人都熟悉税法的基本要求和规定。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依法征税和依法纳税光荣、违法征税和违反纳税义务可耻的现代文明观念。企业尤其要树立依法足额、及时纳税的法治观念。“企业爱财,取之有道”,依法纳税就是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但使老百姓与企业要学习税法,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地方领导干部,更使他们应当带头学习税法。

三是坚持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统一。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也是信用经济。“无信市不立,无法信不灵”。特别是在当前我国有些税收的法律、制度不太完善,尤其需要税收道德和税收信用的支撑,树立新的税收法治观,加强税收文化建设,有必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拉近老百姓与税法之间的心理距离,早日确立税法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崇高威望。以正确的导向引导纳税人,以严格的执法规范纳税人,实现税收法治与德治的统一。

四是要树立以法促管和税收任务服从税收法律的观念。税收法律法规是税务机关依法行政的依据,税收执法人员重在依法“管”理,纳税人重在主动依法“足额”纳税,逐渐形成依法治税的良好格局。

五是要树立科技兴税的观念。随着税务科技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入,对纳税人的基本情况实行微机管理,信息集中到省、市,管理观念、管理体制、管理方法上要与现代化管理相适应,实现人机的最佳结合和创新。同时,还要实现税收网络与社会网络的对接,信息共享,使税收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的轨道。

(二) 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维护税法尊严 。在依法治税的前提下,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加大税收执法的力度成为关键。一是采取可能采取的所有手段,确保税款的应收尽收。第一,充分运用税收征管法的行政处罚权、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措施,最大限度的防止税款流失;第二,加大处罚和曝光的力度;第三,充分发挥税法责任的补偿,要确保法律责任的追究能够补偿国家遭受的税收损失,补征税款、罚款、征收滞纳金、没收非法所得都是并行不悖的;第四,充分发挥税法制裁功能,法律责任的追究必须能够体现出对违法纳税人的有效、有力制裁,如对财大气粗的违法行为人应承担更高的罚款数额,使其感到法律制裁的疼痛难忍;第五,充分发挥税法教育功能法律责任的追究必须能够充分发挥对广大纳税人的教育功能。如果其他纳税人不能从中接收到教训,则专门以偷漏逃骗抗税为乐事或发财手段的丑恶现象就会无限蔓延;二是充分发挥稽查的打击性职能。稽查部门应重拳出击,发挥协税护税的作用,展示打击型稽查的震慑力;三是重视对涉税犯罪案件的移送。对于违反纳税义务的纳税人要用够用足税法规定的法律责任(包括刑事责任中的财产刑、自由刑和生命刑),而且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也不是互相排斥的,以最大可能的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为目的,绝不能以行政处理替代刑事责任的追究;四是加强与公、检、法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共同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推进社会综合治税的步伐。争取从根本上改善税收秩序,净化税收执法环境,树立国家税法强大的威慑力,推进税务部门依法治税的前进步伐。

(三)深入开展税收执法检查,将执法检查推向日常化。一是制定执法检查方案,将定期执法检查的形式增加为包括不定期的全面执法检查、专项执法检查、日常执法检查和专案执法检查等灵活运用的多种形式,针对实际问题开展经常性的执法检查,实现执法检查的制度化、日常化,将执法检查全面引向深入;二是对执法检查的常设机构赋予一定的权限和职责,常年开展税收执法检查,形成执法检查的长效管理;三是有侧重地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和改正问题,以检查促征管质量的提高;四是将执法检查的结果直接纳入责任制度进行责任追究,抓好查后整改工作,巩固执法检查的成果,进一步完善税务执法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几种监督制度的“乘数效应”,促进税收执法水平和征管质量的提高。

(四)强化税收执法监督,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逐步探索外部监督的方式。税务机关有着代表国家执行税法和有关法律的权利,纳税人偷税、逃税和骗税的手段再高明,形式再隐蔽,也高不过税法的立法目的和诚实信用原则。一是要应当满腔热情地鼓励和支持大众传媒对破坏税收法治的行为进行经常而有效的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发挥舆论监督成本低、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快而深远的作用;二是税务机关也要受到法律的监督和制约。以往是规定权力多,明确责任与义务少,致使出现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等现象。依法治税原则要求不仅要有法定的责任形式,而且要有实现这些责任的法律制度,要完善《税收执法责任制度》、《过错追究制度》、《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制度》等;三是进一步完善税收执法监督体系。税务部门以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管理责任制为切入点,在明晰透明行政责任的基础上,要持之以恒地加强各级国家机关(含权力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对依法治税工作的监督力度,克服监督权威虚臵的现象;不仅要加强对执法行为的事后监督,还要建立事前监督制约机制;不仅要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监督,还要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监督;不仅要建立内部监督制约体系,还要注重外部监督,在不断强化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税务代理人进行监督检查,建立健全税法护法队伍的同时,对税收执法行为形成一种全方位、全环节的监督。有了良好的执法监督体系作保障,这对于治理“以权治税、以人治税”现象,确保依法治税的顺利进行意义重大。

(五)加强培训,从提高干部素质上规范执法。税务人员素质从广义上说包括受教育程度、政治理论水平、政策法律知识、业务技术能力、创造能力、公关能力、办事态度及效率等。一是提高税务人员的执法水平。一方面组织税务执法人员学习税收法律、法规,使执法人员不仅要懂税收法律,还要掌握诉讼法、行政处罚法、赔偿法等一系列法律知识,另一方面开展现场练兵活动,学以致用,不断提高税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二是从体现尊重人才、尊重知识、以人为本的税收管理理念出发,将税务执法人员的待遇与执法数量、质量挂钩,高质量高待遇,以此激活执法人员执法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篇:着力改善经济金融环境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新蔡县政协九届三次会议

大 会 发 言 材 料 之

改善经济金融环境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经济界委员 胡文君

2008年,从美国华尔街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世界经济造成重大冲击。我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国产粮大县,主要以内需型经济为主导,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体,虽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弱,但这场世界性的金融海啸给我县经济也带来了明显的影响,全县经济出现下滑,中小企业运行不畅,大批外出务工人员失业返乡。这些问题影响了我县社会和谐稳定,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县域经济金融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县在改善县域经济金融环境方面作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观念、体制、政策、管理等方面原因,我县县域经济金融环境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县域金融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从目前县域金融机构网点设置来看,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商业银行越来越注重集约化经营、扁平化管理,在县域的机构网点设置呈收缩趋势。我县工行、建行只是在城区各有一个网点。农行在乡镇只有三个网点,由于人员少、机构服务半径大,很难保证金融服务辐射全县,服务精细到位。乡镇金融机构网点较多的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所,但由于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所在人员、资金、网络等方面的局限性,难以满足“三农”金融服务需求。二是县域金融服务产品不够丰富。从目前县域金融机构信贷品种来看,对县域经济 1

起着支撑作用的众多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信贷品种少,固定资产贷款、进出口押汇打包贷款等,基层金融机构没有相应的贷款权限;从信贷门槛来看,多数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注册资本少、财务制度不健全等,制约了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从贷款保障制度来看,暂时还没有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中小企业房地产权手续不齐全,不符合金融机构贷款担保要求。三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经济决定金融。一般来说,县域经济越活跃、优良客户越多,金融需求也会越大;县域经济总量越大,金融机构可控资源也就越多,抗风险的能力也就越强。四是社会信用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商业银行是以信用为基础的企业。由于目前我县社会信用征信系统不完善,信用双方信息不对称,再加上对失信行为的处罚乏力,使得诚信问题成为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信用环境不好,不但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交易效率,而且很容易导致赖债成风,造成银行不良资产不断上升。五是执法环境状况不利于银行债权保护。由于司法体制不完善,司法部门执法容易受到地方保护干预,特别是银行胜诉案件执行力度不大,很多胜诉案件得不到有效执行,损害了银行的合法权益。

二、应对金融危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要坚持以政府政策支持为先导,积极创造金融发展的有利条件。一是要努力增加政府投入,积极缓解金融发展的制约矛盾。要针对地方金融机构资本金不足、债务负担较重的问题,通过落实专项财政资金等办法,进一步加大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投入,向地方金融机构充实资本金,积极发展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并向中小

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充实资本金。二是要搭建经济金融互动交流平台,促进经济金融紧密协作。政府部门要坚持定期组织银企双方举办项目推介会、银行座谈会等形式,通过政府、银行、企业三方互动交流,增进银企互相了解和合作,为金融机构贷款营销和企业获取贷款提供便利。三是积极完善制度政策,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政府部门要制定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制度,要把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工作列入政府工作日程,纳入各单位工作目标,要对金融机构处置抵债资产、企业和个人办理抵押贷款有关收费实行优惠,对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入实行目标奖励。四是切实维护金融债权,强化对金融业的支持与保护。政府部门要始终把维护金融债权作为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大举措来抓。首先,在推进企业改组改制工作中对金融债权实行严格的保护。其次,集中组织开展公职人员欠款清收工作。第三,对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千方百计进行协调解决,对企业不良资产进行了整体打包处置,有效化解企业和相关金融机构的债务负担。

(二)坚持以信用创建为抓手,大力优化县域金融信用环境。县委、县政府要把金融信用环境建设作为主要工作来抓,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金融信用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着力培植“四大信用主体”和建立“四大平台”。一是培植信用乡镇主体。全县各乡镇都要与县政府签订了金融信用环境建设责任状,定期报告创建工作进展情况。二是培植信用村和信用社区。要成立创建信用村和信用社区领导小组,制定创建方案,建立全县信用村和信用社区管理系统,推进全县信用村和信用社区创建工作。三是培植信用企业。要开展信用企业评选活动,建立守信失信激励惩戒机制。

四是培植信用农户。要广泛开展农户信用评级评定工作,对诚信度好的农户,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表彰,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氛围。在培植信用主体的同时,我们还要着力构建了“四大平台”,进一步打牢县域信用根基。一是建立经济金融综合协调发展平台。每个季度召开一次由各综合经济部门和银行参加的经济金融分析会,及时协调解决银企合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密切银企关系。二是政府部门与银行之间要建立金融信用法律维护平台。两个系统建立定期工作沟通机制,用法律手段维护金融债权。三是建立银行与金融业务收费部门服务互动平台。人行、各商业银行与房产、国土管理、资产评估、工商等部门联系,建立信息互通和业务协调平台,为金融业务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四是建立经济金融运行协调发展服务监测平台。重点对全县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不良贷款占比等指标信用状况按月进行监测分析,随时向政府提出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三)坚持以增强金融服务功能为目标,不断创新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方式。为进一步发挥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金融部门要积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效率。一是积极创新金融服务形式,大力发展面向广大农村的“小额贷款”。要发挥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作用,通过公职人员担保、农户联保等形式,加大农户小额贷款投放力度,重点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二是积极创新金融服务手段,大力开发新的金融服务产品。农行新蔡县支行为满足不同客户信贷资金需求,开办了农户小额贷款、大额农户贷款、个体生产经营贷款、中小企业贷款等业务。自2008年8月份以来,已累计发放贷款1500

万元,有力支持了全县种养户和中小企业发展。三是积极创新金融服务办法,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工行、农行、建行和邮政储蓄银行为改善农户用卡环境,不断增加自助设备,尤其是农行在县城区和三个乡镇网点安装了5台ATM机,并计划在城区再安装离行式自助设备和存取款机,通过积极创新金融服务办法,金融服务的效率将会进一步提高。

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严峻,国家为刺激经济,出台了许多拉动内需的政策措施,对我们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同在。我相信:只要我们同心协力,坚定信心,沉着应对,扎实工作,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迎来新蔡美好而辉煌的明天!

第三篇:加快社会建设 着力改善民生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部署。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反映了党和国家工作的开拓性和创造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社会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城乡居民的衣食住行用水平不断提高,享有的公共服务明显增强。但与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相比,社会建设还相对滞后,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针对新课题新矛盾新问题,我们党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个新要求,并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就业是民生之本。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认真落实改善民生的实践要求,就能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幸福美好。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关系。既要毫不动摇地狠抓经济建设,为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奠定物质基础,又要高度重视和加强社会建设,使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相协调。二是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又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三是全面推进与突出重点的关系。既要统筹兼顾,加快推进,又要从实际出发,有重点、分步骤地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四是增加投入和深化改革的关系。既要努力增加投入,使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又要不断深化改革,使增加的投入有效发挥作用。

第四篇:着力改善民生问题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摘要】当前,我们正在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到突显的位置,充分认识我们所面临的民生问题,努力探索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等民生问题,早日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关键词】民生问题;社会事业;和谐社会

民生,就是国民的生计与生活。民生是和谐之本,民生关乎民心,而民心决定民意,为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必须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出发,将着力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作为国家发展的主题与根本目标所向,真正化解现实中的各项矛盾与利益冲突,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早就真正和谐与文明的社会。

一、 充分认识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

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后,就应侧重于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将人民的幸福作为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程度地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尽可能给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

(一) 改善民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本质决定了其执政目标与人民利益高度一致,党执政兴国的理念立足于民生,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着眼于民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直接的就是改善民生。党的十七大把民生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对于更好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确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民生状况的快速和持续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二) 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目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改革带来了社会利益结构多元化,但是社会体制改革滞后,还没有形成相对合理的机制来调节利益关系。贫富差距扩大,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问题等比较突出。今天中国的稳定已不再是由单方面的政府供给和控制来实现,而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民众生活的稳定,来自于社会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来自于民生的改善。要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化解矛盾,构建和谐。因此,当今中国的发展路径的侧重点开始立足改善民生,是真正实现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

(三) 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

改善民生,就是从根本上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民生问题解决得好不好,民生“五有”目标实现得如何,是衡量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程度的重要标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改善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四) 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要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改善民生这一关键环节着手,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大好局面,使全社会呈现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清新气象。

二、 解决民生问题要处理的几个问题

解决民生问题关键在政府,政府要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责。政府作为党的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和落实者,必须统筹兼顾、多策并举,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社会事业等民生问题,力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收入分配是关系社会公平能否实现的核心问题。 要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前提下,进一步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鼓励劳动者通过自主创业、技术创新等方式提高收入。解决民生之本要坚持扩大就业.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再就业政策扶持范围。完善促进就业的责任体系,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在工作安排上,要把解决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被征地农民就业、退役军人就业和安置作为工作重点。同时,要统筹城乡就业,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逐步形成城乡统

一、会平等的就业制度。 (二)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实质上是国家切实保障民生并使之制度化的具体体现,它带来的直接效应即是能够奠定维护社会和谐的稳定基础。要按照“增加保障线,扩大保障面,力争全覆盖”思路,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做好基本养老保险工作,逐步把农民工、国营企业职工、临时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进一步扩大医疗、业、伤、生保险和农村低保覆盖面。加强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保障体系建设和扶贫开支,落实好农村“五保”,关心和支持残疾人和老龄事业。

(三) 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在发展中形成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脚长、一条腿短不协调现象。当前,落实民生举措,要立足于确保公益、激发活力,进一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着力解决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滞后问题,逐步建立健全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坚持教育优化发展,加快义务教育普及和发展,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和水平,实现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落实对经济困难和残疾学生的教育资助,保障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完善助学和奖学体系,规范招生和教育收费。统筹各类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保障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责任,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大力建设面向基层、服务大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丰富群众生活[1]。

(四) 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

解决民生问题应当包括在政府和公众之间建立良性互动的沟通,民生问题涉及的范围往往广泛而复杂。在政府和公众之间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不但能够为将来逐步解决问题做好准备,而且本身就是解决过程的一部分。各级政府要进一步适应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范化、制化轨道。要坚持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制度,定期开展接访、访和蹲点调研,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完善基层民主制度,让不同利益主都有表达自己诉求的平等机会;善决策听证制度,保证政策制定的公平公正;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让公众对与自己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事情及时了解。通过制度建设,保障公众的话语权、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让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充分表达。

改革开放以来,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我国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也一直在向前推进,并取得了重要进展。其标志就是打破了过去完全由国家经办的体制,调动了社会积极性。但是总的看,我国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开放仍然相对滞后。市场机制、社会资本和民间组织的发挥作用不够,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体制机制不健全,社会事业发展的活力不足。这种情况制约了社会事业发展,也制约经济发展。当前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服务的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公平,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有关,也与社会事业领域改革滞后有关。我们必须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充分认识加快社会事业领域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推进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为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增添新的动力。从国社会事业领域改革的历程和经验看,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开放,必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在工作上,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把维护社会事业的公益性、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责。

社会事业涉及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和普遍公共利益,公益性是其基本特征。社会事业的公益性一旦受到损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权益就得不到保障,社会就会失去起码的公平和正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保障公共利益。目前我们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到位。为此,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社会事业特别是涉及基本民生方面,包括就业、社保、教育、文化、医药卫生等,都要建立健全保障人民基本需求的制度,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要强调一点,就是保“基本”需求的标准,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相适应,随着经济发展、财力增强而逐步提高。既不能滞后也不能超前。滞后了,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有效保障,就会产生不满情绪,积累社会矛盾;超前了,财政压力过大或无力支撑,反而不可持续。也就是说,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愿望超前和能力滞后永远是一对矛盾。要加快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投入更多的资金,支持社会事业与经济协调发展。

(二) 把应该由社会和市场发挥作用的真正交给社会和市场。 社会需求总是呈现多层次和多样性。怎样确定政府的责任范围、划分政府与市场的界限,这是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必须明确的一个问题。当前各方面反映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包揽多,社会资本进入难。政府把责任和保障面定得过宽,不仅会降低保“基本”的能力和水平,还会影响社会各方面参与发展社会事业的积极性和活力。各项社会事业都应当区分“基本”和“非基本”。“非基本”的社会事业交给社会和市场,通过发展相关产业,满足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政府要履行监管责任。现在看,政府办了许多应当交给市场和社会办的事。使用公共资源办高档服务,满足少数人的需求,会加剧分配不公和社会不满。少数人的需求也需要满足,但应当交给社会和市场。这次新医改的最大特点,就是区分“基本”和“非基本”,政府主要保“基本”,包括基本保障、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药物,强调人人有基本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药卫生服务。高档的、选择性的、个性化的医药卫生服务要逐步交给社会办,由市场调节。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都要这样做。对此,思想要解放一点,胆子要大一点,步子要快一点。在社会事业所有领域,都要进一步放宽准入,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可以为社会资本开辟更大的投资空间,利用社会资本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政府集中力量办好该办的事情。

(三) 由政府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也要深化改革、提高绩效。 在服务提供上,应该更多地利用社会资源,建立购买服务的机制。要逐步做到凡适合面向市场购买的基本公共服务,都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不适合或不具备条件购买服务的,再由政府直接提供。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立非营利性公益服务机构。各类社会机构和企业愿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只要具备资质、符合条件,就应当鼓励进入。政府择优为人民群众购买服务,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就会逐步形成有序竞争和多元化参与的局面。这样就能有效动员和综合利用社会资源来加强和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1] 冀纯堂. 解决民生问题五要 [J]. 人民论坛 , 2007, (6)

第五篇:如何加快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论述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以创业带动就业,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现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提高统筹层次,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实现保值增值。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老龄工作。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兼的医疗卫生服务。 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处置能务。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公区医院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加强医务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妇幼卫生事业。

完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健康是人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建立公共医疗卫生体系,以预防为主,重点是农村,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立斗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兼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会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制度。

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完善信仿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管,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健全社会冶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冶安综合管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健全国家安全体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各种分裂、渗透、颠覆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上一篇:健康教育问卷调查下一篇:建立安全检查制度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