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法律政策环境,促进非营利组织发展

2024-05-02

改善法律政策环境,促进非营利组织发展(精选8篇)

篇1:改善法律政策环境,促进非营利组织发展

改善法律政策环境,促进非营利组织发展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姚晓迅

今年的10月30日,是希望工程实施10周年。10年来,希望工程运用从社会募集的近18亿元人民币的捐款,面向农村贫困地区,救助220多万失学儿童重返校园,资助建设希望小学7549所,被公认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社会参与面最广、最富影响的民间社会公益事业。为纪念希望工程实施10周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由来自民政部、国家计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政府机构,联合国开发计划暑、儿童基金会、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美国联合之路、英国儿童救助会、中华慈善总会、中华文学基金会等非营利组织,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英国约克大学等研究机构的海内外近200名专家学者及非营利组织的领导人,在北京参加了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联合国开发计划暑联合主办的“非营利组织发展和中国希望工程国际研讨会”。与会者围绕着“非营利组织的建设和发展”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及政策环境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之一。

改革开放20年间,特别是90年代以来,伴随着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幸福工程等知名公益事业的发展,中国非营利组织也获得了迅速发展。现在全国性非营利组织有1900多个,地方性非营利组织近20万个。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走在市场经济改革前沿的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地区,非营利组织相对活跃、发达。总体来看,中国非营利事业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获得社会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非营利组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当今中国的非营利组织普遍关注社会问题,所从事的公益活动,往往体现了对急需各种服务却又较少得到帮助的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帮助,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资源的再分配,有效化解了一些社会矛盾,维护和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中发挥着独特的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非营利组织所从事的工作属于公共领域,这些组织与公众关系密切,可以更加灵活适应居民需要,非营利组织工作成本一般比较低,甚至提供真正的志愿服务,因而较之于政府更有效率。

非营利组织可以动员各种资源为社会提供服务,为政府做一些拾遗补缺的工作,在一定意义上减轻了政府负担。希望工程 “让同一蓝天下所有儿童都享有幸福的童年和美好的明天”的崇高宗旨,得到了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同和主动响应。希望工程历经10年,其捐款都来自社会,而且97.8%捐款人的捐款出于自愿。希望工程的目的就是要协助政府在本世纪末如期实现“普九”目标。从1996年开始到1999年,通过希望工程救助重新入学的适龄儿童每年都达到当年失学儿童的30%以上,解决了三分之一的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的就学问题。同时在希望工程的示范引导下,“春蕾计划”、“烛光工程”等一批到支持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公益活动相继推出;政府也拨出巨款,实施推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正如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所评价的,希望工程唤起了社会包括各级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

党的十五大倡导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社会公众也需要来自于民间的非营利的组织为他们的需求提供服务。采取措施,引导和推动非营利组织发展,是正确的选择。

一、对非营利组织实行分类指导、分级管理。

从组织规模、活动范围、社会影响、制度规范程度几方面来看,非营利组织间的差异很大。建议民政部以正在进行的年检为依据,对现有非营利组织进行分类、分级,根据组织的不同性质分别管理。具体而言,对具有相当规模和社会影响力的全国性非营利组织进行重点扶持,赋予其更多的自主权限,采取措施,促进其发展。对一般性社会团体,实行更为开放的政策,在注册、管理方面逐步放宽。

二、鼓励非营利组织的联合,以行业协会的形式,促进行业自律。国外的经验表明,非营利组织间联合对于规制非营利组织发展方向和增进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责任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非营利组织的联合有利于建立行业的自律机制,通过行业认可、行业赞许和行业自我规制,提高非营利组织的透明度和社会公信度,去除不合格的组织,实现非营利组织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非营利组织联合体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避免政府部门面对众多非营利组织的局面,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减轻政府在管理方面的压力。

建议,尽快出台和完善相关法规,特别是程序性法规,将非营利组织管理纳入法制轨道。鼓励非营利组织联合,在政府主导下,以国家法律制度为根本,以非营利组织的自律为基础,构建非营利组织自为的竞争环境,形成非营利组织间的合作竞争关系。

三、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如设立分支机构,实现资金增殖,执行捐赠的减免税的有关规定。

促进非营利组织规范化的发展,需要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特许一些全国性非营利组织设立分支机构,突破全国性非营利组织在项目实施中缺乏地方支持的难题,使全国性社团能够以行政责任规制地方机构,避免由于“委托—代理制”的不健全,带来的公共责任失衡问题。其次,规范非营利组织基金增殖的管理,以自愿为原则,设立共同投资基金,实现非营利组织的资金保值、增殖。再次,实现政令一致,严格要求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法律,执行公益捐赠的减免税规定,促进社会公益捐赠。

四、加强人员培训,推进非营利组织人员的职业化。

应当看到,我国非营利组织无论在理论研究、从业人员职业意识和素质方面,与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需要之间都存在一定差距。加强非营利组织从业人员培训,强化其职业化已经势在必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人员培训方面的工作力度,并鼓励非营利组织自身从事培训活动,以尽快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从根本上推进非营利组织发展。

篇2:改善法律政策环境,促进非营利组织发展

一、非营利组织的界定

1 非营利组织的基本含义

目前,关于非营利组织的定义有许多,从而造成了概念上的混淆,但归纳起来,其内涵其实是大体相同的,通常是指介于政府与营利性企业之间,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为社会公益服务的独立组织。它既不是政府部门,也不是企业单位,它在教育、文化、科学技术、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权益保护、社区服务、扶贫发展及慈善救济等领域为社会公益提供服务。

2 应从税法角度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界定

非营利组织这一概念本身应该是出于税收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经济中的非营利部门是因税法而形成的。但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体系中,还没有统一对非营利组织的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这也就导致了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相关税收政策在选择上呈现多样性、不确定性和不规范性。

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一词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内涵与外延。所以,国家应以法律的形式规范非营利组织的具体含义。从税法角度考虑,给予非营利组织以税收优惠政策,至少应当对作为税收优惠主体的非营利组织进行明确的界定。

作为税收优惠主体的非营利组织必须具备两个特征:一是非营利性,二是公益性。非营利性特征是指非营利组织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利润分配,但并不排除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公益性特征是指非营利组织是为社会公益服务的组织,他们提供服务是服从于某些公共目的的。

只有真正从税法的角度对非营利组织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才会使相关税收政策的制定更加有针对性,从而也防止了税收政策被滥用。只有这样,非营利组织才有可能健康、快速地发展。

3 应按行为而非主体标准制定税收政策

针对非营利组织,单纯以“主体”为标准来确定税收优惠政策是不尽合理的。所谓主体标准也就是说,组织一旦通过了主体标准的认定,就自动获得了相应的税收优惠待遇,而不再具体区分其所从事的活动领域,进一步细化税收优惠政策。其实,不应该单以主体标准来进行判定,更多的是应该以主体所从事的活动领域为标准来制定相应的税收政策,这样才能减少税收优惠政策对公平市场竞争秩序所造成的损害,从而也能促进市场中组织的发展。所以,对于非营利组织,在税收政策的制定上,不能单凭组织的主体标准就盲目地给予其税收优惠待遇,而是视其行为,在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上给予区别对待。

二、非营利组织的“盈利”趋势

20世纪90年代初,非营利领域的知名学者塞拉蒙教授就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作出了这样的界定,他指出,非营利组织区别于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在于:“非营利”应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即非营利组织不以获取利润为组织的根本宗旨;二是不能进行利润分配,即非营利组织允许从事一定形式的经营活动赚取利润,只是赢余收入不能在成员间进行任何形式的利润分配;三是不得将组织资产转为私人资产,即非营利组织的资产是属于社会的,不归任何个人所有。由这样的定义看来,非营利组织完全可以开展一定形式的经营性活动及产生利润,只要该活动遵循上述“非营利”的原则即可。

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非营利组织比较研究中心项目对全球22个国家的统计结果显示,各国非营利部门的平均收入来源是:会费和其他商业收入占49%、公共拨款占40%、慈善捐赠占11%。调查结果也证实,商业收入是当代非营利组织不可缺少的资金来源之一。

近年来,由于市场驱动的作用,非营利组织介入营利领域,以商业收入来支持公益事业的做法日益普遍。这是因为,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单靠传统的资助模式已不足以维持非营利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它们必须自谋生路,全力寻求资金来源上的自给自足。在我国,慈善捐赠尚不盛行,政府投资能力也十分有限,那么,非营利组织介入营利领域的经济活动将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发展公益事业所需的资金将更多地依赖服务收费和商业运作的收入。

目前,世界各国的非营利组织都在积极寻求通过商业化的渠道筹款,以维持组织的运作和提供服务,保证完成组织的社会使命。有调查显示,在相同类型的非营利组织中,能够较容易获得资助的总是那些筹资能力强、社会影响大并能使捐赠资金不断增值的非营利组织。正向弗斯顿伯格所说:“现代非营利机构必须是一个混合体:就其宗旨而言,它是一个传统的慈善机构;而在开辟财源方面,它是一个成功的商业组织。当这两种价值观在非营利组织内相互依存时,该组织才会充满活力。”

三、通过税收政策的合理制定规范非营利组织的活动

由于非营利组织介入营利领域已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大多数国家在立法上都越来越重视对非营利组织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和规范。

具体来说,为确保非营利组织活动的公益性宗旨不偏离,防止税收的流失,相关的税收政策至少应该解决这样的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一个非营利组织可以在多大的范围内开展商业经营活动;

(2)对与组织宗旨相关的商业收入和无关商业收入应该怎样进行区分;

(3)对非营利组织的经营活动收入应该给予怎样的税收优惠待遇;

(4)对经营收入的资金流向要怎样从税收上加以管理。

关于非营利组织从事商业性活动的税收政策制定其实是个难点。它既要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又要体现出对非营利组织的支持,还要使政策的执行具有简易、经济的特点。目前,我国在税收立法上,显然还没有明确上述问题的做法,针对上面几个问题,可以借鉴一下国外的相关做法,并寻找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税收政策制定方法。

首先应该明确界定一个非营利组织可以从事商业性经营活动的范围,在这一点上,各国的做法不一,但是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营利组织经营活动的范围。比如,日本法律规定,非营利组织的商业性赢利活动所占的比例应低于50%。在美国,虽然税法没有特别规定免税的非营利组织可开展商业活动的限额,但是,当不相关商业收入达到相当程度,该机构的免税资格就会受到威胁。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其实也应设定一个非营利组织可以从事商业性活动的范围。比如,可以规定,在设定的合理范围内,非营利组织的经营活

动是可以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待遇的,而一旦超出这个比例,则要就其超额部分或者全部商业活动收入缴纳税款。与此同时,也应规定,非营利组织不得从事一些高风险的商业经营活动。这是从保障非营利组织的财务安全的角度考虑的,虽然非营利组织可以在一定比例范围内从事商业活动,但其毕竟与一般营利性企业有本质区别,所以必须对其可以从事的商业性经营领域也进行一个严格的限定。

在明确了上面的问题之后,再来看对于非营利组织进行商业活动所获得的收入,具体应该怎样对其征税’这也是税收政策制定上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国也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规定。当前,国际上关于这一问题的做法,归纳起来,大概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对非营利组织从事的一切经济活动生成的利润实行全面征税制;第二类,对商业活动的所得全面免税,而不需考虑产生收入的活动是否与非营利目的相关。但必须满足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所有收入必须全部用于非营利目的;第三类,是只对与非营利目的无关的商业收入征税,也就是将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分为与免税目的相关而免税的收入以及与免税目的无关而征税的收入;第四类,非营利组织参与营利性活动的收入有权享受低于企业所得税率的税收优惠。

上述几类税收规制方法其实是各有利弊的,比如,第一类做法,虽然确保了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防止了国家税收的流失,但它使非营利组织缺乏独立性和对外界变化的适应能力,抑制了组织规模的壮大。而第二类做法,与全面征税制相比,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但是对非营利组织所得全部免税很可能误导组织的投资选择,使大量资金流向营利领域,造成不公平竞争并助长逃税漏税的不良风气。后面两类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了非营利组织因免税待遇而造成的不公平竞争及国家税收的流失,但是另一方面,它们也使非营利组织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导致其在营利领域的创收很少。那么到底哪一种税收规制方法才是真正适应我国目前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的呢?一般而言,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非营利组织社会环境较好,筹资渠道较多,资金较充裕,非营利组织的规模和数量较大,非营利组织从事营利性活动会对营利组织构成竞争上的威胁。反垄断、消除不平等竞争、维护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是市场经济较发达国家政府首要的经济责任,因此,它们针对非营利组织,通常对其采取与普通营利组织一视同仁的税收政策。而在市场经济制度尚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社会环境较差,非营利组织需要多渠道筹集资金,且非营利组织规模较小,参与竞争性商业行为对市场有效竞争的影响也比较小。因此,发展中国家对非营利组织的商业性活动应采取减免税的方法以支持其快速发展。鉴于我国目前非营利组织尚处于一个发展的初级阶段,全面的征税制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第一类做法,显然不利于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而与之对应的全面免税制,却有可能误导组织的投资选择,有可能致使组织的公益性宗旨的偏离。所以,就目前情况来看,能够促进我国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的税收规制方法,应该是一种折衷的方法,应注意区别与非营利事业相关的商业活动和与非营利事业无关的商业活动,实行差别对待。比如,对非营利组织向全社会或特定群体提供服务的活动,给予免税待遇;对非营利组织与收益人之间虽然存在金钱或其他利益的给付现象,但收益人的给付与获得的利益无等价关系的活动,也可给予减免税;对非营利组织与收益人存在服务,买卖关系的活动,与组织公益性宗旨无关,视同普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征税。

最后,就是要如何规范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流向的问题,也就是怎样对非营利组织商业经营所得资金的使用进行限制。目前,为保证非营利组织的商业收入尽量用于公共目的,许多国家都通过立法限定非营利组织每年最低的公益性支出的比例,以保证资金尽可能地用于与其宗旨相关的活动。毕竟立法允许非营利组织从事经营性活动是为了使其具备为社会提供更多福利的能力,而不是使其财源丰厚,更不是让其利用减免税的特权进行投资经营,使个人受益。要规范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流向,首先要做的是区分非营利组织支出的类别。按其性质,支出可以分为公益性支出和非公益性支出两大类。公益性支出是指为开展业务活动以实现其社会公益宗旨而发生的各种资金支出;非公益性支出是其他方面发生的各种资金支出。根据非营利组织的目的和宗旨,公益性支出应当在非营利组织支出中占绝对大的比例,而非公益性支出则应当被限制在一定的比例范围之内。那么在税收政策的制定层面上,应该怎样来贯彻这一思想,使非营利组织最大限度地将资金用于为其公益性宗旨服务的活动上。其实从另一个层面看,也就是限制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流向与其公益性目的不相关的渠道。那么从税收政策制定的角度考虑,是不是可以对非营利组织的非公益性支出征收一个“支出税”呢。这样使得组织的非公益性支出的成本加大,从而也就必然会降低这部分支出的比例。当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构想,在具体政策的实施上,其实还是会遇到很多困难的。比如,怎样正确划分公益性支出与非公益性支出;“支出税”具体的征收方法应该是怎样的,是全额征收还是对超额部分征收,具体的税率应该如何制定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不合理性,都有可能会适得其反,抑制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另外,限制非营利组织与关联性的营利单位进行关联交易以及限制非营利组织管理人员的工资水平等做法,也都能有效地控制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流向。

四、结语

篇3:改善法律政策环境,促进非营利组织发展

一、加强立法建设, 保障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

政府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 吸收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理论研究成果, 对非营利组织的范围、类型明确界定规范, 把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上述未登记或转登记团体在内的各种非营利组织统一纳入非营利组织。第一, 重申《宪法》所赋予公民结社的权利, 通过登记注册赋予非营利组织以独立法人或其他独立合法地位;第二, 确立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市场的明确关系, 明确界定政府的管辖范围, 规定非营利组织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第三, 对合法的非营利组织提供财政上的支持及税收上的优惠政策。

二、构建监管机制, 提高非营利组织公益形象

1. 建立财务独立核算制度, 提高非营利组织公信度。

当前,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度面临三大问题:一是非营利组织与其依附的政府机构大多实行“一个实体, 两个牌子”, 双轨运行。虽然在财务上分设两个账号, 但是并没有实行真正的财务独立核算, 没有自主权, 也就不可避免地沿用领导负责制。二是随着公民社会程度的提高, 中国民众向非营利组织捐赠的积极性也在不断提高, 但对所捐赠财物是否能用于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担心普遍存在;三是由于财务没有建立独立核算制度, 政府不能采取更有效的方式去监督非营利组织运作中的财政收支, 以致关于非营利组织贪污挪用捐赠资金的丑闻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了非营利组织在社会中的公信度。基于上述问题, 建立独立的财务制度提高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度势在必行。

2. 建立对非营利组织问责制, 加强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日常监管。

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管, 不仅需要非营利组织依靠内部制度自律和媒体、公众等社会力量的参与, 还应包括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问责。政府作为整个社会的管理者, 监督社会团体的正常运作发挥其存在作用是其职能所在, 但是由于严格来说非营利组织在中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 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管在制度层面几乎空白, 对非营利组织的问责方式仅限于年检。但由于相关法规对非营利组织年检的操作性没有立法规定, 使其在执行中流于形式。而且对于违反年检制度的非营利组织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处罚也未作明确规定。

3. 组建权威评估机构, 强化对非营利组织的资质认定。

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或理事, 在参考国外已有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 开发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非营利组织评估指标体系, 并完善与其相对应的法律和法规, 使非营利组织评估机构在政府的支持和配合下开展对中国非营利组织的评估事业。随着评估机制的逐步完善, 要逐步把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管从政府职能的一部分转变为社会化机制, 培育发展一些有条件、有能力承担部分监管职能的非营利组织, 使他们在政府监督和指导下逐步承担起一部分对其他非营利组织进行监管的职能, 从而逐步形成“非营利组织管理非营利组织”的模式, 最终推动双重管理体制改革任务的完成。因此, 政府建立监管机制的目的就是对非营利组织在选择项目、选择对象、采取运作方式及资金等方面进行有效监管, 提高非营利组织在民众心目中的公益形象。在建立监管机制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一是适用性原则。各个非营利组织在组织目标、基本活动、部门设立以及组织环境等方面都有差异, 政府建立的监管机制要适应不同的非营利组织并让其发挥作用。二是合理授权原则。根据非营利组织的业务范围可科学、合理地授权非营利组织, 保证非营利组织正常业务的开展不受政府部门的非法牵制。三是相互牵制原则。政府在各类非营利组织中采用相互牵制原则, 有助于确保各类非营利组织的资金得到合理地利用, 确保非营利组织的各项活动与政府的目标一致。

三、多措并举, 实现非营利组织资金来源的多样化与制度化

1. 拓宽捐赠资金来源渠道, 重视对捐赠者的利益补偿。

在市场经济下, 一方面, 政府可以引导非营利组织在筹款的策略上采取顾客导向。非营利组织既不能固守自己的想法, 守株待兔地等待民众的主动捐赠, 也不能无规则地寻找资金扶持, 而应该主动分析非营利组织在市场中的位置, 关注那些接受非营利组织组织宗旨的人们, 设计使潜在捐赠人满意的活动计划, 甚至和潜在捐赠人一起合作设计活动项目, 同时通过筹款活动培养新的潜在捐赠人。另一方面, 政府还可以鼓励并指导非营利组织与企业合作, 拓宽捐赠渠道。非营利组织通过企业获得财力或物力的捐赠, 非营利组织增加了财政收入;企业则通过参与非营利组织的活动实现更多销售, 同时又塑造更好的公众形象, 提高知名度。例如:农夫山泉与希望工程的合作,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两者合作的结晶:从现在起, 每喝一瓶农夫山泉, 你就为希望工程捐出了一分钱。据统计, 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从每一瓶销售的产品中提取一分钱支持中国贫困地区学校的基础教育发展, 至2005年底累计捐赠1 500多万元人民币。实现了非营利组织和捐赠企业的双赢。

2. 建立政府对社会公共服务的招投标制度。

建立招投标制度既通过竞争保证了公共服务的质量, 又间接增加了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财政投入, 使中国的非营利组织能在政府的扶持下健康地成长。这种制度确定政府不直接参与经营社会服务项目, 而是引入竞争机制, 让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形成买卖关系。政府不需要指定某类服务必须由非营利组织参与才能投标, 营利机构也可以参与竞争。买方只有政府一家, 而卖方可以是非营利组织, 也可以是营利机构。这不仅使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能够保证质量, 而且有利于政府减少行政成本, 提高行政效率, 也有利于中国“小政府、大社会”的形成。根据香港非营利组织所提供的资料显示, 非营利组织开展社会服务的单位成本只相当于行政成本的三分之二;同时, 直接面向民众, 实施手续、程序简便、易于工作落实。

四、鼓励民众和企业为非营利组织提供志愿服务, 增强非营利组织活力

1. 积极构建社会支撑网络。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 志愿服

务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社会支撑网络。除了政府支持之外, 还有宗教机构、企业、社区机构、民间机构以及媒体的支持, 许多社会团体成为志愿服务的主要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相比之下, 中国的志愿服务历史较短, 而中国其他类型的民间团体又不发达, 它们无法为志愿服务提供有力的支持。鉴于此种情况, 首先, 建议政府制定有关志愿服务的相关法律法规, 使志愿者在行使志愿行为时有法可依, 给予志愿者在法律上支持。例如, 成立于2002年11月的南京反扒志愿大队。法律专家认为, 目前民间反扒组织的地位不明确, 他们其实是在违法地行使公安机关的执法权力。同时, 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和南京市公交治安分局持有类似观点, 认为南京志愿反扒组织只是对警力相对紧张时一种补充, 应尽早予以取缔。由此可以看出, 当志愿者行使志愿行为时并没有相关法律及规定给予志愿者合法的地位与支持, 致使反扒志愿者在反扒过程中, 受到扒手甚至群众的质疑。还有2006年11月以海口市公安局为主导成立的“反扒志愿队”也属于这种情况。其次, 鼓励民众承担责任。在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中, 志愿者将志愿精神播种于他所参与组织的项目中, 通过志愿服务又使自己感觉到对这个项目的责任、义务。正所谓有付出也有收获。所以, 政府可以利用志愿精神鼓励民众承担社会责任、普及志愿服务意识。例如, 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负责任的优质服务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好评。另外, 政府鼓励企业加入志愿服务、对支持志愿服务的企业享受免税的优惠政策并简化免税程序。

2. 建立吸收专业管理人员的制度。

国外志愿服务的专业化程度非常高, 在服务项目开发、服务人员培训、服务监督与评价等方面拥有一套相对完善的系统, 并且能够针对特殊的团体提供专业的服务。中国政府可以借鉴国外优秀的志愿服务经验, 采取各种措施鼓励专业管理人员有针对性地与非营利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在改善和扩大志愿人员队伍、开发服务领域、建立志愿服务目标、培训志愿者及分配志愿者责任等方面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 更有效地吸收专业管理人员, 解决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人力资源开发能力较差的现状。

3. 建立未来的志愿队伍。

中国绝大部分志愿者在农村扶贫开发、城市社区建设、环境保护、社会公益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这些志愿者绝大部分都是成人。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 会给中国非营利组织中的志愿者新老更替带来困难。因此, 政府可以建立以教育管理机构为主导, 以学校为依托的“未成年人志愿服务”。在培养未成年人的志愿服务精神的过程中, 尤其是12~18岁的中学生向成年公民成长的这个关键时期, 把成千上万名的中学生动员起来, 把对青少年进行志愿服务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履行公民义务统一起来, 号召青少年开展每年不少于48小时的志愿服务。

摘要:综合国内外的实践和研究, 非营利组织在社会中的公益作用日益突出。在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 如何推动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 充分发挥非营利组织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作用。根据中国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实际特点, 从立法建设、制度监管、资金筹措和鼓励民众参与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对政府如何重塑管理者的角色推动非营利组织发展提出设想, 为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建设性论证。

关键词:政府,角色,非营利组织,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霞, 张智河, 李恒光.非营利组织管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2]李文良, 等.中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5.

[3]张才新, 夏伟明.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与政府规划[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3, (9) .

[4]陈凡.筹资方式多样化:非营利组织的生存之道[J].行政论坛, 2005, (2) .

[5]李芹.试论民间组织的非营利性及与政府的关系[J].山东大学学报, 2005, (3) .

[6]贺新宇.非营利组织发展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J].开发研究, 2002, (6) .

篇4:改善营商环境 促进企业发展

关键词:营商环境;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

中小企业在解决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担负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功能,但自2008年

以来,宏观调控、原材料价格波动、货币政策、人民币汇率变化以及3季度以来的越来越猛烈的金融经济风暴等诸多复杂因素导致大量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危机与发展障碍。向来以民营经济著称的浙江,一些中小企业相继经历了殊死考验,轻者借贷度日,重者关闭停业,甚至有企业主玩起了甩债走人的所谓“人间蒸发”。针对当前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困难局面,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以扶持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如提供财政资金支持、成立小额贷款公司、组建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减免税费等,这些政策多半是为解决中小企业目前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但是,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并非仅为“资金短缺”问题。

一、中小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由于受自身规模和经营管理水平的制约,中小企业在获取信息、技术、人才、资金和市场资源,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抵御各类风险等方面,具有天然的弱质性。如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温州市,其经济中最富生命力的部分就是中小企业,也正是无数生机勃勃的中小企业支撑起了“温州模式”这块金字招牌。“它几乎生产了全国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其低压电器、五金制品、汽车摩托车配件、陶瓷制品等,在国内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温州制造就是中国制造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温州不少的中小企业也陷入困境。

(一)原材料价格急剧波动,使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的占用量迅速增加

温州最有特色的产业——金属外壳打火机,占到全球的百分之八九十。但目前,温州的打火机企业数量已由600家锐减到30-50家,遭遇了史无前例的重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原材料价格上涨,使得企业的成本大幅度提高。原材料价格上涨,则成品的价格随之提高。但是,很多企业却面临着“不涨价等死,涨价速死”的两难状况。因为,这些中小企业通常采取低成本、低价格的薄利多销策略。如果产品不涨价,面对节节攀升的生产成本,中小企业只能是不断地亏损;如果产品涨价,对一些原本销售渠道狭窄的中小企业就面临业务被人吞食,产品的滞销使企业马上面临倒闭。相反,一旦原材料急剧下跌,企业又会遇上产品价格下降和消化高价原材料库存的问题。

(二)劳动力成本上升,使中小企业支付的工资报酬大大增加

新的《劳动合同法》的出台,给中小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是一些服装、鞋帽、电子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这类企业大部分以加工为主,本身的利润并不高,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让企业面临巨大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

(三)贷款利率与人民币汇率波动,使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与难度增加

2006年开始的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上调和信贷紧缩政策,使中小企业所支付的贷款利息节节上升,民间借贷利率更是高得惊人。2008年底利率开始下调,但困境中的中小企业并没有得到实惠。中小企业一旦遇到经营困难,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马上实施信贷退出,由此而来的企业资金链断裂案例比比皆是。另外,近几年人民币升值速度较快,这对于以外贸为主的中小企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尤为直接和明显,外向型中小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

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融资与人民币升值等问题,其最直接的反映是企业资金紧张。但是,3季度以来,钢材、石油等原材料价格迅速回落,央行也大幅调低了贷款基准利率,中小企业的经营困难局面却仍在持续扩大。而所有这些,事实上都与营商环境的突变密切相关。但是,营商环境的变化对所有企业应该都相同,所以导致中小企业危机的根本原因就是其所处的营商环境不公平。

二、中小企业需要公平的营商环境

当前,各地正在积极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致力于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从表面上看,中小企业似乎已经获得了公平,甚至更为优越的营商环境。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中小企业真正需要的营商环境仍存在众多的不公平和不合理。

(一)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

温州市是市场经济发展起步较早的城市,一大批中小企业在这里得到迅速成长。根据2006年的统计数据,温州市有私营企业户4.1万户,个体工商户25.88万户,民营企业数量占全部企业数的97.9%,工业总产值、利税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市的70%、50%和70%以上。中小企业之所以能够在温州这个相对偏僻的地方率先得到发展,主要还是得益于当时温州政府部门所创建的良好营商环境。当时温州的良好营商环境,即率先放手发展,给予民营中小企业与国有企业同等或相近的政策待遇。今天,中小企业发展仍只能依靠自己,更多的是在自发、激烈的竞争和缺乏政府政策支持的环境下去发展。中小企业所担负的经济与社会功能与其所获得的政策扶持形成鲜明的反差。如果中小企业能够获得同等程度上的扶持,其所面临的生成与发展危机就要小得多。

(二)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资金成本先天不足,需要给以特殊的政策平衡

由于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资金成本先天不足,这就造成无论是国内国外,还是过去和将来,都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中小企业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中小企业易受营商环境的影响,抗风险能力差,融资时需付出更大的风险溢价;中小企业的资产规模小,负债能力有限,很多表现为融资担保难;中小企业资金需求一次性量小、频率高,加大了融资的复杂性,增加银行操作的管理成本;融资途径单一,众多直接融资的手段不适用于中小企业。不管市场利率上调还是下调,融资环境对中小企业不公平是一直存在的,最大的不公平是融资成本,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远远高于优质大型企业的融资成本;不公平还体现在融资渠道上。所以说,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给以特殊的政策平衡。

(三)中小企业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需要加以区别对待

由于一些行业对企业在生产规模、技术等方面有着严格的准入标准,中小企业因达不到这样的标准而无法进入,因此中小企业往往没有能力进入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其主要集中于传统制造业、普通服务业和加工业,且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因此,中小企业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这些行业都是充分竞争的行业,行业利润率低。在产能过盛,行业经营不景气的情况下,一些中小企业由于产品升级换代,技术改造跟不上步伐,而形成经营风险,面临被市场淘汰出局的危险。中小企业以往所拥有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已经荡然无存。因此,我们需要对中小企业加以区别对待,从而促进它的生存与发展。

三、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一)对中小企业给予政策支持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我们要通过政策研讨,制定出一些有利于中小企业度过难关的政策和行之有效的扶持措施,以帮助中小企业缓解危机、走出困境。如针对当前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加大、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放款政策从严的形势,可以建立“中小企业风险补偿机制”,激励银行将信贷资金更多地发放给中小企业。一方面可以直接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另一方面也是对商业银行的一种道义支持。具体补偿机制可以采用直接的损失弥补或奖励,也可提供应急救助基金等间接补偿方式,以达到杠杆作用,鼓励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在一些民营经济落后、信用环境较差的地区,则要重点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融资营造更加适宜的持续发展环境。同时,大力支持担保机构和小额贷款机构的规范发展,规范民间融资行为,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信用和法治环境。

(二)给中小企业以融资帮助

融资难问题一直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是,重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是商业银行应对优质大企业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改善贷款集中度,调整信贷结构,实现盈利模式多元化的必然趋势。不管是执行货币从紧的金融政策,还是执行“有保有压”的区别化政策,对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创新性、科技性的中小企业并没有多少融资政策障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这一问题,关键是弥补中小企业自身的弱点。不管是风险补偿机制、固定资产贷款贴息,还是提供政策性担保,增加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所有这些政策都应该是有针对性的,要针对有一定成长性、创新性、科技性的中小企业,而不是所有的中小企业。政府可以采用“有保有压”政策,通过规范的程序识别出需扶持的中小企业,把这些企业推荐给商业银行、担保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和普通投资人,也可以同时提供风险补偿政策、贴息政策。在中小企业扶持方面,值得探讨的是如何筛选扶持对象,如何让财政扶持资金能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可以采集国内外各类经验,包括从国内大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上吸取经验。如台湾地区行政部门创设的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就是针对具有发展潜力但欠缺担保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保证,“并依照保证对象所属的风险族群采用0.75%、1%、1.5%几种不同的保证手续费率。”

(三)帮助中小企业获取信息和技术

各级政府要勇作优质中小企业的发现者和扶持者,广泛收集价值信息,准确判断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及时提供灵活、可行的信息、技术和人才服务。还要鼓励中小企业突破传统制造业,从夹缝中寻找对策,如对其中的一些产业进行转型或者不断地研发出新的产品,创新是中小企业走出逆境的一条重要出路。中小制造企业面临的危机警示我们:只有将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将廉价劳动力优势变成技术创新优势,只有真正参与到产业链上游的竞争,获取更多的附加值,我的中小企业才不会变成跨国公司、大型垄断企业的附庸,才不会变成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中垫底的中国制造。

(四)发挥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行业协会作用

建立并真正发挥中小企业协会和特色产业行业协会的作用,这些协会除了向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服务外,还有一项重要职能就是代表中小企业向政府提出政策性建议和意见,然后通过协会协助、指导中小企业业务的发展。一定规模的行业协会还可以在市场价格、产品标准等方面起到协调作用,以避免中小企业散兵游勇、单兵作战,最后陷入“不涨价等死,涨价速死”,“原材料涨价亏损,原材料跌价滞销”的怪圈。

(五)形成优胜劣汰的“自然”环境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必须打破泛政策性支持的传统思维模式,而应把中小企业视为普通的市场主体,坚持商业化的市场运作。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一个“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是扶持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良性营商环境。在积极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对具体的中小企业不能一概扶持,要让市场来做出选择。“优胜劣汰”是最公平、高效的自然法则。对于那些高污染、能耗高的中小企业就应该主动淘汰,坚决打击中小企业逃废债行为,支持金融机构开展中小企业信贷和法律维权。只有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成长,才能培育出极具特色的“中小企业群体”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总之,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最为活跃的一支生力军。而21世纪更是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要积极创造公平的营商环境,以推动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哲.创业投资 温州民间资本新去向[J].今日浙江,2008(15).

2、余建文,邓蒂妮.辅助性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改善:台湾地区的经验与借鉴[J].上海金融,2008(8).

篇5: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张家口市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地处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从大的地形地貌特征来划分,可分为坝上和坝下两个地貌单元.坝上属内蒙古高原背斜,地势高亢,地形平坦,滩淖相间,呈波状高原景观;坝下则处于恒山、燕山、太行山等山脉的交汇地带,地形起伏大,群山之间由于地形构造切割,形成了深山区、浅山丘陵区及串珠状间山盆地相间分布的地貌类型.自然气候属典型的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干旱、少雨、多风、生长期短等气候特点.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原因的影响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森林资源少,生态环境质量差,自然灾害频繁,风沙干旱,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场退化,生态系统极为脆弱.不仅严重地制约着本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诸多困难.

作 者:胡玉山 张树桐 作者单位:胡玉山(张家口市林木种子站,河北,张家口,075000)

张树桐(张家口市农业开发办公室,河北,张家口,075000)

篇6:非营利组织法律问题

一、非营利组织内涵的界定和发展的根源

非营利组织,有的学者称之为“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两个称呼,有一定的区别,不可以混淆。“非政府组织”是在国际公法或宪法学中使用的政治学概念,从字面上理解包含了除政府以外的所有组织,其范围极其广泛,这就容易与营利性的企业组织相混淆。而“非营利组织”主要是在组织法和税法上使用的概念,从字面上理解包含了除营利性主体以外的所有组织。这种提法比较科学,比较全面反映了该组织的特质。非营利组织是指独立于政府与企业之外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或为其成员谋取利益的组织。

非政府组织产生与发展与两个失灵有密切关系,一个是市场失灵,一个是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是各国非政府组织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背景。人们向市场和政府之外寻求出路,从而使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获得新契机。非政府组织不仅是公民表达意见主张、实现结社权的基本形式,也是政府与社会的中介,是政府与企业的协调者。一些政府管不了或者管不好的事情由非政府组织来做取得了良好效果,所以也就出现了近年来我们经常听到的关于政府“还权”于社会以及“小政府,大社会”的提法。非营利组织相对政府而言,具有管理相关社会公务的优势:一般是由公众推选出来的本领域内的精英进行管理,他们不仅具备专业优势,而且来自基层,能及时、准确了解实际情况和反映成员的诉求。因此,政府将一部分社会管理权归还或者分给非营利组织,不仅不会影响政府的权威,反而有助于政府职能优化。非营利组织分享政府权力,不仅可以为国民的福祉直接提供更多的服务,促进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而且从另一个维度来讲,这是一种新的分权方式,有利于防止政府权力异化,保障公民权利。

二、非营利组织存在的法律问题

1.非营利组织的自治性缺乏

我国很多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是政府主导,官僚化倾向严重。这是因为部分党政干部对民间组织的发展还存有疑问和顾虑,甚至是警惕和恐惧,担心民间组织强大可能会削弱政府的权威,对政府的权力构成威胁。这种观念的存在直接导致行动上对民间组织的排斥。在体制上,市场机制的先天不足和内在缺陷以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问题,都决定了中国的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需要政府主导, 政府的推进和引导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民间组织的发展也具有很强的政府主导色彩。民间组织的生存空间、发展机遇主要取决于政府支持的力度和态度。

2.非营利组织立法层次低,法律体系混乱

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了公民有结社自由。为了将宪法的结社自由权落到实处,在20世纪 90年代之前,我国制定有《基金会管理办法》(1988)等法规。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公益事业捐赠法》(1999)、《基金会管理条例》(2004)等先后出台。此外,民政部和国家其他有关部委以及地方政府也制定了大量的规范性文件。如民政部发布有《社会团体设立专项基金管理机构暂行规定》(1999)、《取缔非法民间组织暂行办法》(2000)、《社会团体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登记办法》(2001),国家税务总局发布有《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1999)等等。这些制度在促进和规范民间组织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新的形势下,这些法律制度立法层次低,制定部门多,体系杂乱,如果不加以改进就可能成为制约民间组织发展的最大问题。

3.非营利组织准入门槛高

当前我国对非营利组织登记管理体制的基本特点是:门槛高、限制多、监管不力。其中核心的原则是双重管理体制,即对非营利组织实行“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审核、双重负责、双重监管的原则。由于业务主管单位要对所属非营利组织的活动负责,却并不能从中受益,加之条例中并没有对业务主管单位作明确指定或者必须审批的义务规定,从而导致各业务主管单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申请的非营利组织,尤其民间成立的组织,大多采取推脱的态度,使得独立申请的非营利组织很难被批准,不得不转而求助工商登记或者不登记。双重管理体制成为制约非营利组织发展的门槛。和双重管理体制相并行的制度性规定还包括:分级管理原则、非竞争性原则、限制分支原则等。这些原则均遗留着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社会事务采取行政管理的痕迹,制约了非政府组织的独立发展。

三、完善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制度

1.从法律制度上淡化官方色彩,维护其自治性

从与政府的关系来看,非营利组织可分为三种模式:一是倡导多元主义的市场型,政府对其持放任政策,组织主要是站在政府的对立面为成员利益服务。二是采取法团主义的合作型,政府对组织的设立、撤并和年检进行监督管理。三是团体本位主义的依附型,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代表,非营利组织有着浓厚的官方色彩。前两种模式虽在与政府的关系上有所不同,但政府都不干涉非营利组织的具体运作;第三种是一种亚模式,有违非营利组织的本质。非营利组织属于市民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浓厚的政府色彩必将其纳入政治社会,这是对正常社会结构的扭曲。它可能造成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力量失衡,导致权力恣意与腐化,阻碍社会的发展。我国非营利组织属于典型的第三种模式,必须在政策和法律上加大“去政府化”力度,在其设置、人事和运作上减少行政干预,维护自治性。唯有如此,才能还其市民社会的本性,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

2.构建非营利组织的法律体系

我国应该尽快出台《非营利组织法》及相关配套法律,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法律制度上的保障。《非营利组织法》可以推动非营利组织更好的发展,同时可以限制政府的权力。当然,构建非营利组织法律制度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这种系统性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基本法和一系列行政法规、相关地方性法规、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政策措施之间的纵向配套,也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法律规定与现行法律制度之间的横向配套,还有组织的法律地位、税收优惠、监督管理、人事制度、社会保障、政府支持等各个方面的配套措施。同时,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制度构建是在转型时期中国的经济改革、政府改革、社会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等背景下进行的,这些不同方面的改革之间既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同时也带来不确定性。但面对市场经济、多元治理的必然趋势,逐步构建和完善相关非营利组织的法律体系是意义深远的。

3.降低非营利组织的准入门槛,加强法律制度的监督

要逐步取消严格的双重管理体制和严格的审批制。只要非营利组织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条件后,到有关部门登记即可,从而使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管法制化。如果非营利组织违反法律,将受到监管部门的依法处罚。完善非营利组织的监管体制是监管有效的前提和基础,如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管权究竟由哪个具体政府部门来行使,监管权如何配置,政府监管以及社会监督力量如何有效整合,监管权的边界如何有效制约等。对监管者的监督主要有立法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的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以及新闻舆论和社会监督等。

篇7:改善法律政策环境,促进非营利组织发展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十一五”时期,该村以改善基础设施为重点,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镇政府积极向上争取资金514.4万元,实施基础项目建设7个。一是村路工程。投资150万元,新建乡村4级水泥路5公里,路面宽4.5米。二是围墙、板杖子工程。投资39.5万元,修建围墙2000米,板杖子1400米。三是自来水改造工程。投资70万元,铺设主管道1400米、支管道7900米,修建工作井10个。四是卫生所建设。投资18万元,修建150平方米的卫生所及购置相应设备。五是泥草房改造工程。总投资207.9万元,改造泥草房46户。六是卫生厕所改造工程,总投资25万元,新建卫生厕所250个,改建厕所24个。七是村委会及文化活动室维修、购置图书等设备,共计4万元。

2.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全面改变农村面貌

为加强农村环境建设,提高人居水平,村里加大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力度。一是确立了以整治村屯环境卫生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的工作思路,以“村民生活环境改变带动群众思想转变”,以“村容整洁”带动“生产发展”。二是实施绿化美化工程。村民自发清理边沟1.3万延长米,在村主干道、巷道、院落及空闲地农户全部进行了植树、种花,实现了美化、绿化,村里的脏、乱、差现象得到了有效改善。三是突出制度的约束作用,建立长效机制。村里研究制定了铁北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考核标准和评比标准,与农户签定了“美德在农家”环境卫生责任书,落实了门前“三包”制度等,每月按标准和要求进行评比,在评比中,优秀户年底给予100~200元奖励,并挂“环保清洁星家庭”的牌子。对在环境卫生整治中不积极参与的党员或积极分子,不能评优;不积极参与的村干部扣发全年工资的10%。通过制度的建立,使衛生保洁工作形成制度化、规范化,从而达到彻底整治。四是突出党团员带头作用,全方位参与环境建设工作。村“两委”干部、党团员及镇人大代表要在村屯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村内设立了4处垃圾点,制作了22个统一的垃圾箱,建立了党员一条街、妇联一条街和团员一条街等多个环境卫生责任区,把任务落实给他们,把发动、监督、组织农户自觉整治环境卫生的责任下放。同时,还明确规定,村里的公共路段和未列入修整范围的路段整治和平时卫生保持工作,全部由村两委干部和党员负责。在村党员、干部带动下,村民参与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全村形成了人人搞卫生,户户重视卫生整治的良好局面。

3.加快产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以前,铁北村人多地少,剩余劳力多,人均收入低,是二道白河镇出名的贫困村。铁北村班子积极探索适合本村发展的新路子,充分利用地处镇郊交通方便的优势,通过与邻近的白河林业局协调,争取28.4公顷林地,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支持下,争取国家农业扶持基金180万元,采取国家补贴50%,农户自负贷款50%的方式,扶持40户农户用于发展蔬菜大棚种植。同时,又协调林业局争取部分耕地采取租赁的方式用于农户发展种植业,一方面为增加农民收入,解决部分剩余劳力;另一方面可以收租金,增加村集体收入。村里成立了旅游、蔬菜协会,通过各种渠道转移剩余劳力。目前,全村转移劳力310人,创收150万元,村民在种植业、养殖业、经商业、运输业等多项产业上发展,2010铁北村人均收入达到8992元,在全镇各村屯中名列前茅。

4.抓好党员干部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建设和谐稳定新农村提供组织保障

一是不断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村两委干部和党员带头参加镇党委组织的党中央精神宣讲、农村实用技术和法律法规培训班。同时,通过远程教育网络,组织学习农村相关政策、村务管理等知识,不断提高了村两委干部和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意识和本领。2010年,实施了村两委换届选举,村两委班子知识、年龄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成为了团结务实、能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的班子;二是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先锋作用。几年来,在推进铁北村重点工作过程中,镇政府主要是起到了组织和协调作用,具体的工作全部依靠并发挥村党支部和农民党员的作用,靠自身的力量影响并带动农民抓好各项工作;三是扎实开展党建载体活动。以“创先争优”活动为统领,全力抓好、抓实农村党建活动。目前,群众对党员和村干部满意率达到90%以上。由党支部牵头,充分利用好村部,组织群、团、妇等组织经常性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在铁北村将在安图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调动全村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主动性,努力使新农村建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安图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 供稿)

篇8:改善法律政策环境,促进非营利组织发展

现在有不少民营企业家往海外移民,原因是觉得企业的生存环境不理想,对未来没有信心;另外就是企业发展面临瓶颈,出于资产安全、分散风险的考虑,他们在往外走。要想民营企业家留下来,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非常关键。

民营企业遇到的法治环境现在日益受到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出了三个平等的公平竞争观,其中一个是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这对民营经济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很重要的就是要打破垄断,特别是行政垄断,构建与企业相匹配的多种市场金融体系,然后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防止政府职能的越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市场积极性。

但民营企业现在所处的法治环境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个在产权领域,目前国内产权的法制环境还不健全,解决产权纠纷的相关制度不是特别完善,民间资本投资的公平环境还有待完善。第二个在金融领域,就是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这个本是世界性难题,但在中国,由于银行几乎都是国有,中小企业又都是民营的,所以这个问题更加突出。第三个在执法领域,政策执行存在一些障碍,对知识产的权保护还不够强;在司法领域,有时司法的标准不一致,在执法和司法领域都存在体制性障碍。另外,我们也要看到民营企业自身法律意识淡薄,部分企业家不信法、不懂法、不守法,这也导致社会上对民营企业存在偏见。

那么,应该如何完善民营企业的法治环境呢?

首先要健全产权的法治环境,细化产权的保护,界定产权,涉及到过渡性的法律法规要作为司法解释,要健全投资的法治环境。从当前的形势来看,很多国际组织和外国专家在唱衰中国,但其实对中国的发展还是有信心的。发展的很大一部分要靠投资,但最重要的投资要靠民间投资而非政府投资。民间投资能不能上来,主要看的是有没有健全的投资法治环境,要有健全的法治环境、良好的司法体制、良好的执法体制。特别是是对财产的保护力度要统一,对国企民企外企一视同仁,知识产权的保护要健全,要健全司法体制。在司法领域进行系统地培训非常重要,要健全司法的审判标准,不平等的法律规范要加强监督,防止案件审查过程中出现腐败行为。

要完善立法,构建公平的法治环境,使民营企业有统一的法律地位、统一的法律规定,贯彻税收统一的原则。要构建公平的税收环境,执法的环境非常重要。公平对待民企、国企和外企,构建一个平等的法律环境。

第三,打破垄断,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解决垄断问题的关键是要让市场来配置资源,如果让政府来配置资源、由官员控制资源,就有可能产生问题官员,但如果进行制度创新,让市场来配置资源,很多腐败现象是可以消除的,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也会变好。只要国内的发展环境改善了,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企业家就一定会回归,民间资本也会回归实业。

最后一点,企业家要学法、懂法,共同来打造一个良好的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运营的良好法治环境。只有法治环境改善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就会更好,产业空心化的问题也会有所缓和。

上一篇:冢子坡社区自治章程下一篇:平桥镇总体规划修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