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山西的环境问题及改善情况

2024-04-19

论山西的环境问题及改善情况(共6篇)

篇1:论山西的环境问题及改善情况

论山西的环境问题及改善情况

一、内容简要:

1、山西的基本状况

2、山西存在的环境问题

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4、山西省采取的措施及办法

5、现状及遗留问题

6、提出解决方案

二、前言:

作为山西人,总是听到一些关于山西环境问题的讨论,总觉得不是滋味,可是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山西在环境方面的问题不容乐观,但同时我也看到山西正在尽一切办法改变这一现状,以往在不久的将来,她会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

三、正文:

山西的基本状况 山西,位于太行山以西,黄河以东,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总面积15.66万平方公里,人口2875.9万。山西是一个夹峙在黄河中游峡谷和太行山之间的高原地带。全省山脉很多,大部地区海拔达 1000米以上,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0% 以上。从地形看,是一个由许多复杂山脉构成的高台地。山脉延绵起伏,纵横排列,雄险巍峨。山西境内河流很多,注入黄河的河流有沁河、涑水河、汾河。汾河纵贯全省。是省内的主要河流,是仅次于渭河的黄河第二大支流。地理上依山傍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山西位于大陆东岸的内陆。外缘有山脉环绕。因而难于受海风的影响,形成了比较强烈的大陆性气候。同时.又由于受内蒙古冬季冷气团的袭击,北部比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气候特征;冬季长而寒冷干燥;夏季短而炎热多雨;春季日温差大,风沙多;秋季短暂,气候温和。山西省,属于中温带和暖温带季风气侯区,即温带大陆性气候。平均降水量为400到650毫米。

山西被称为“ 煤铁之乡”、“ 能源重化工基地”。主要矿藏有煤、铁、铝。铜、耐火粘土、石灰岩、石膏等。现已探明的煤矿储量为2000亿吨,占全国的三分之一;铁矿储量为30.5亿吨。由于煤炭储量丰富,煤炭工业在山西工业中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近几年来,电力工业、轻纺工业、消费品工业、民用工业的发展也很迅速。山西的公路交通,已达到所有县区都通车,总长3万多公里。

山西存在的环境问题

山西环境污染居全国首位,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世界污染第一。其环境问题很复杂,兼有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土流失严重、空气污染严重、沙尘暴、噪音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水资源短缺及污染:

山西地处内陆山区,降水较少,但出于黄河沿岸,且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处于山西

内,近几个世纪以来,由于多种原因,黄河水逐年减少,尤其是上个世纪时,黄河曾多次断流,汾河作为山西的母亲河也多年多处断流,几近干涸。除此之外,山西每年都有多处水源干涸,且山西的地下水也逐年减少。山西的到城市中有至少六成水资源不足,目前山西省地下水位平均下降近百米,全省22个城市和70个县城缺水,44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从发展趋势看,今后山西省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到2010年,全省中等干旱年预计缺水将达50亿立方米。

另外,水资源的污染也加剧了水资源危机,26条主要河流中有88%以上的断面受到污染,62%的断面失去使用功能。水环境恶化已威胁到人们的生存。除其发源地雷鸣寺断面为二类水质外,整条汾河再没有达到三类以上水质的断面,而五类和劣五类水质断面则分别达到5个和14个。城市地下水有六成不达标,在开展地下水监测的10个城市,共监测水井56眼。有67.9%的水井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超标水井中主要超标项目为硫酸盐、总硬度、氟化物和氨氧,其污染分担率之和占95.1%。受污染的水体中的一些有毒物质严重超标。

2、空气污染:

山西空气污染相当严重。据山西商报报道,山西省平均每平方公里承受约10吨二氧化硫排放,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全省11个省辖市空气质量没有一个达到国家规定的适合人居环境的最低标准——二级标准。2005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151.64万吨,烟尘为112.19万吨,工业粉尘为69.47万吨,分别居全国第三位、第一位和第四位。城市环境空气污染依然严重,二氧化硫为首要污染物,污染负荷占到56.7%,其次为颗粒物占32.3%,二氧化氮占11.1%。在对环境空气中苯并芘进行检测发现,太原、清徐、临汾、孝义部分区域空气中苯并芘平均浓度明显超标,最高值超标达9倍。

此外,山西省空气中可吸入颗粒无严重超标,到处是煤灰沉降,浮尘严重,窗台桌椅等不到一天就可以落满灰尘。春季,受西伯利亚冷气流及北方沙尘影响,沙尘暴现象及其严重。山西的天空一年四季几乎都笼罩着一层暗黄色。据调查,山西省会太原空气质量再到多数情况下为中轻度污染,污染严重时可达重度污染等级,不是以人类居住,3、水土流失,生态资源破坏及荒漠化: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其土地由泥沙黄土淤积而成,结构松散,级易受到风化,形成了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特有地形。近几年来,山西的水土流失及荒漠化情况日益加重,且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存。特别是晋西北地区,长期以来由于滥挖、滥采、滥垦、滥牧导致了国土资源和植被的严重破坏。该地区风沙持续时间长,每年平均8级以上大风天数达40天以上,6级大风天数达到60天以上,最高达150多次。频繁的大风使当地土壤风蚀严重,每年春季平均每亩要刮走4-8立方米土壤。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就是生态破坏。生态破坏在山西是一个很原始的问题,从秦汉时期开始,山西的森林大面积被砍伐,近几个世纪,破坏更是与日俱增,每天都有大片的森林被破坏,有一些生物灭亡或濒临灭亡。山西对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也直接影响到山区生态系统平衡。现在的山西整体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是全国沙漠化防治重点省份之一,不再是山清水秀,裸露的地皮伴着干裂的风,吹进人们受伤的心灵。

论山西的环境问题及改善情况

一、内容简要:

1、山西的基本状况

2、山西存在的环境问题

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4、山西省采取的措施及办法

5、现状及遗留问题

6、提出解决方案

二、前言:

作为山西人,总是听到一些关于山西环境问题的讨论,总觉得不是滋味,可是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山西在环境方面的问题不容乐观,但同时我也看到山西正在尽一切办法改变这一现状,以往在不久的将来,她会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

三、正文:

山西的基本状况 山西,位于太行山以西,黄河以东,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总面积15.66万平方公里,人口2875.9万。山西是一个夹峙在黄河中游峡谷和太行山之间的高原地带。全省山脉很多,大部地区海拔达 1000米以上,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0% 以上。从地形看,是一个由许多复杂山脉构成的高台地。山脉延绵起伏,纵横排列,雄险巍峨。山西境内河流很多,注入黄河的河流有沁河、涑水河、汾河。汾河纵贯全省。是省内的主要河流,是仅次于渭河的黄河第二大支流。地理上依山傍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山西位于大陆东岸的内陆。外缘有山脉环绕。因而难于受海风的影响,形成了比较强烈的大陆性气候。同时.又由于受内蒙古冬季冷气团的袭击,北部比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气候特征;冬季长而寒冷干燥;夏季短而炎热多雨;春季日温差大,风沙多;秋季短暂,气候温和。山西省,属于中温带和暖温带季风气侯区,即温带大陆性气候。平均降水量为400到650毫米。

山西被称为“ 煤铁之乡”、“ 能源重化工基地”。主要矿藏有煤、铁、铝。铜、耐火粘土、石灰岩、石膏等。现已探明的煤矿储量为2000亿吨,占全国的三分之一;铁矿储量为30.5亿吨。由于煤炭储量丰富,煤炭工业在山西工业中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近几年来,电力工业、轻纺工业、消费品工业、民用工业的发展也很迅速。山西的公路交通,已达到所有县区都通车,总长3万多公里。

山西存在的环境问题

山西环境污染居全国首位,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世界污染第一。其环境问题很复杂,兼有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土流失严重、空气污染严重、沙尘暴、噪音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水资源短缺及污染:

山西地处内陆山区,降水较少,但出于黄河沿岸,且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处于山西

内,近几个世纪以来,由于多种原因,黄河水逐年减少,尤其是上个世纪时,黄河曾多次断流,汾河作为山西的母亲河也多年多处断流,几近干涸。除此之外,山西每年都有多处水源干涸,且山西的地下水也逐年减少。山西的到城市中有至少六成水资源不足,目前山西省地下水位平均下降近百米,全省22个城市和70个县城缺水,44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从发展趋势看,今后山西省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到2010年,全省中等干旱年预计缺水将达50亿立方米。

另外,水资源的污染也加剧了水资源危机,26条主要河流中有88%以上的断面受到污染,62%的断面失去使用功能。水环境恶化已威胁到人们的生存。除其发源地雷鸣寺断面为二类水质外,整条汾河再没有达到三类以上水质的断面,而五类和劣五类水质断面则分别达到5个和14个。城市地下水有六成不达标,在开展地下水监测的10个城市,共监测水井56眼。有67.9%的水井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超标水井中主要超标项目为硫酸盐、总硬度、氟化物和氨氧,其污染分担率之和占95.1%。受污染的水体中的一些有毒物质严重超标。

2、空气污染:

山西空气污染相当严重。据山西商报报道,山西省平均每平方公里承受约10吨二氧化硫排放,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全省11个省辖市空气质量没有一个达到国家规定的适合人居环境的最低标准——二级标准。2005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151.64万吨,烟尘为112.19万吨,工业粉尘为69.47万吨,分别居全国第三位、第一位和第四位。城市环境空气污染依然严重,二氧化硫为首要污染物,污染负荷占到56.7%,其次为颗粒物占32.3%,二氧化氮占11.1%。在对环境空气中苯并芘进行检测发现,太原、清徐、临汾、孝义部分区域空气中苯并芘平均浓度明显超标,最高值超标达9倍。

此外,山西省空气中可吸入颗粒无严重超标,到处是煤灰沉降,浮尘严重,窗台桌椅等不到一天就可以落满灰尘。春季,受西伯利亚冷气流及北方沙尘影响,沙尘暴现象及其严重。山西的天空一年四季几乎都笼罩着一层暗黄色。据调查,山西省会太原空气质量再到多数情况下为中轻度污染,污染严重时可达重度污染等级,不是以人类居住,3、水土流失,生态资源破坏及荒漠化: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其土地由泥沙黄土淤积而成,结构松散,级易受到风化,形成了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特有地形。近几年来,山西的水土流失及荒漠化情况日益加重,且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存。特别是晋西北地区,长期以来由于滥挖、滥采、滥垦、滥牧导致了国土资源和植被的严重破坏。该地区风沙持续时间长,每年平均8级以上大风天数达40天以上,6级大风天数达到60天以上,最高达150多次。频繁的大风使当地土壤风蚀严重,每年春季平均每亩要刮走4-8立方米土壤。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就是生态破坏。生态破坏在山西是一个很原始的问题,从秦汉时期开始,山西的森林大面积被砍伐,近几个世纪,破坏更是与日俱增,每天都有大片的森林被破坏,有一些生物灭亡或濒临灭亡。山西对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也直接影响到山区生态系统平衡。现在的山西整体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是全国沙漠化防治重点省份之一,不再是山清水秀,裸露的地皮伴着干裂的风,吹进人们受伤的心灵。几点建议

现在山西环境在逐步改观,但还是很严重,同时还有不法分子投机取巧,破坏环境,山西的环境污染有增无减,但已基本得到控制。那太钢为例,上世纪末,太钢排放的烟粉尘和废水占太原市总污染负荷的14.3%和42.3%。2000年以来,我们不断推进清洁生产,烟粉尘排放总量下降近80%,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下降60%。2003年,太钢集团产品销售收入达207亿元,实现利税25亿元。

当然山西的问题还很严峻,仍然无法脱掉世界污染大省的称号,对此我有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工业技术改造及集约化生产,大力推广节能降耗的新技术、新工艺比如太原钢铁厂对废钢渣及烟尘的处理方法取得了和好的效果,值得引起重视,引进到其他重工业重污染的企事业单位,促进全体的技术改造。同时,要引进身外、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对产业结构、运作模式,废物处理等方面都进行优化,达到技术改造保护环境的目的。

可以引进国内位先进设备,调整生产模式和产业结构,对工业三废进行统一治理,建立大型废水、废渣、废气处理系统,对工业产出的污染物进行统一治理,集约化治理。这种智利方式可以化零为整,减少治理成本,且统一排放,避免了一些企业的违规行为。

大力宣传环保思想,增强人们的环保节约意识这点一直以来都在强调,但做的总是不尽如人意,问题在哪?我想教育针对的人群是关键。首先,我认为,接受教育的人群应由青少年及儿童转向全社会各年龄段,尤其是一地中青年人。人们总认为成人有辨别对错的能力,而儿童正处在思想发育期,应该予以正确的引导。但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是儿童很懂得环抱,反而是一些家长图一些方便不去理会污染问题,更甚者教育孩子一些不健康的思想,以孩子误入歧途。加强教育应该从全体开始。其次,应该加强对大范围低收入人群及未受过高等教育人群的教育。大部分流浪人群、低收入低素质人群对环境污染视而不见,积极成为污染环境的主力军。对于这些人,一些对资源再利用的知识可以帮助他们减缓生活危机,同时可以利用它们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还有就是对广大农民的教育。在农村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应该对农民进行技术教育及环保思想教育,增强其环保意识,同时教会他们如何把农业废料变为清洁的能源。

四、后记

每每听到人们在谈论山西的环境问题时,总感觉有点心痛,向自己成长的地方给人的印象就仅限于此,特此写了这篇论文,本是想替山西申辩的,可是在查资料的同时慢慢意识到山西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让人吃惊,希望以后可以看到山西的环境可以得到很大改善,可以成为山西人的骄傲。也希望自己为来可以为山西的发展和环境治理作出贡献。

五、参考文献 《山西晚报》、《山西日报》、《山西青年报》、《中新网》

篇2:论山西的环境问题及改善情况

根据《“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活动方案〉的通知》精神,我局严格按照方案确定的任务和有关要求扎实推进作风建设年活动,认真开展了问题排查活动,现将问题排查清况报告如下:

一、扎实抓好宣传教育,不断提高政治站位。为认真抓好《XXX“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活动方案〉的通知》的贯彻落实,局党委专题召开党委会,就我局作风建设年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制定了XXX作风建设年工作方案,明确了作风建设年活动的组织领导、重要意义、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主要措施、步骤安排、组织保障和有关要求。并把强化作风建设的教育纳入到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干部职工政治理论学习中。充分利用业内媒体,广泛开展“转变工作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动态宣传报道,利用多种形式,引导广大职工,深刻认识到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是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体现,是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迫切要求,是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的现实需要,是推动重点工作落地见效的需要。通过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为我局扎实推进作风建设年活动打牢了思想基础,做实了理论准备。

二、认真抓好理论辅导,明确排查内容要求。在作风建设年活动中,局党委坚持问题导向,本着“坚持原则、实事求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认真查改问题,注重在排查整改问题中不断推进单位作风建设更好发展。局党委深刻认识到只有让干部职工熟知“排查哪些方面的问题?怎样排查问题?”,才能更加有利于把问题找全、找细、找准。为解决好如何排查问题这一问题。局党委专门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了总书记关于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以及新华社文章列举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10种新表现及省政府制定的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十不准”规定。明确各支部要专题召开会议,采取个人自查、群从互查等多种形式深入排查问题,切实把问题找准摸透。要求领导干部要带头查找自己在学习、工作、思想、生活方面存在的作风问题。通过进行理论辅导,较好的帮助干部职工解决了“排查什么?”、“怎么排查?”的问题,为全面开展排查工作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工作方法。

三、围绕重点工作任务,认真排查问题隐患。通过深入调研、座谈走访、问卷调查、设立意见箱等形式,我局共排查出六个方面的18个问题。

(一)政治站位不高方面。

1.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还不能完全有效融合。2.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落实还有差距。3.领导干部落实“一岗双责”在落细落小上还不够深入。

4.党的组织生活制度落实还不够严格规范。5.在抓党建与抓业务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重业务轻党建现象。

(二)能力素质不足方面。

6.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与新时代履新使命还有一定的差距。

7.业务工作中还缺乏改革创新的精神。

8.对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能学习应用还不够。9.一些干部职工工作标准低,工作甘于平庸、不追求卓越,缺乏创先争优的精神。

10.工作中还存在不严谨、不细致,不认真的现象。

(三)履职尽责不够方面。

11.主动服务基层的意识还不够牢。

12.一些干部职工,工作中主动担当的意识不强,工作中还存在推、拖、绕的现象。

(四)工作浮于面上方面。

13.调查研究不够深入,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根治。

14.党内组织生活制度执行不严肃、不规范,达不到实效。15.工作重形式轻实效、重眼前轻长远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五)工作效能低下方面。

16.个别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够,工作疲于应付。

17.在一些项目建设上进度还比较缓慢。

(六)贯彻落实不力方面。

18.在反对“四风”问题上抓的还不够细,对干部的教育管理,管工作相对较多,管生活相对较少。

篇3:改善山西投资软环境问题研究

一、山西省软环境存在的问题

这些年来, 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动整治优化投资发展环境, 在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 山西省的投资发展环境正在逐步改善, 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就总体而言, 山西省以政务环境为重点的软环境还存在不少问题, 在有些地方、有些部门、有些单位还比较严重、相当突出, 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全省的招商引资。其主要表现为:

1. 有些政府或部门对外来投资项目事先论证不足, 对法规政策考虑不周, 在土地审批、税收减免等方面当初的承诺超出了国家政策法规的范围, 项目执行中无法兑现;有些则是当初在合同、协议上做出了承诺, 后来觉得有些条款吃了亏, 或在合同执行中发现了问题, 就单方面毁约, 给投资者造成损失。

2. 行政审批改革还不够深入, 有些并没有真正到位。有些部门对按国家要求应该取消但能换取部门和个人利益的行政审批许可项目以各种理由抱住不放;有些部门对已被国务院和省政府取消的审批项目, 巧立名目变相审批;进入政务大厅的审批项目授权不充分, 没有真正做到“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服务”, 造成审批效率低下;有的项目审批环节复杂, 成了相互掣肘的“连环套”, 使投资者无所适从;有些部门虽然把审批项目变成了服务项目, 但却指定下属事业单位或中介机构办理, 且服务态度差、收费标准高, 引起投资者、企业和群众的不满。

3. 存在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和个人化的问题。一些行政部门在执法管理中见到利益就争审批权、发证权、收费权、罚款权;见责任义务则相互推诿、敷衍了事;一些行政执法部门甚至把企业当成“唐僧肉”, 随意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 甚至搞“权钱交易”、“不给好处不办事”, 个人捞取钱财, 中饱私囊。

4. 效能监督体系建设滞后。上述问题不能得到有效治理, 其根子在于行政效能监督机制不完善、不到位, 对不作为、乱作为者没有严格追究责任, 致使这些问题蔓延扩大。因此, 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建章立制, 加快解决存在的问题, 努力创造出更好更优的发展环境。

二、改善山西省软环境的措施

招商引资软环境好的主要标志应该是高度的法制社会, 得力的政策导向, 规范的竞争机制, 科学的管理体制, 灵活的调控政策, 高效的办事机构, 廉洁的干部队伍, 优质的公共服务。为此, 加强软环境建设, 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和突出重点的方法,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为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政策环境、政务环境、法制环境、人才环境。

1. 努力打造重商、亲商、护商的人文环境。

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 必须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要加大宣传力度, 克服各种错误思想, 进一步统一和提高广大干部的思想认识, 不断增强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牢固树立窗口意识、效率意识、服务意识和形象意识;要以实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载体, 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 党政齐抓共管, 纪委组织协调, 部门各负其责, 依靠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的治理发展软环境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促进“人人是投资环境, 个个是发展形象”良好人文环境的形成, 在全社会营造不但重商招商, 更要护商养商的浓厚氛围。

2. 努力打造公正、公平、公开的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是构成区域经济软环境的重要方面, 是政府适应经济发展要求, 体现主动性的主要途径。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 必然要求善于发现和把握自身优势, 形成符合国家宏观经济导向, 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比较优势。一要抓政策的调整完善, 加强政策的扶持力度。对现有政策进行一次全面清理, 凡是不合时宜的特别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文件规定要一律取消或调整, 不完善的重新制定和完善;要放宽企业的市场准入范围, 加大对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 着力减轻企业负担。二要确定重点, 找准和把握产业导向。要广开思路, 拓展利用外资新渠道, 积极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进、科技创新和引进“外智”, 大力发展规模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外向型经济和各种新兴优势产业。三要抓政策的执行到位, 提高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在政策制定上要力求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提高政策宣传的透明度, 使企业了解政策, 理解政策, 用足用够用好用活政策。要加强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及时查处阻碍政策落实的问题。政策使用上要力求精简高效, 切实可行, 在规定时间、选定范围, 不折不扣地予以实施, 真正体现政策意图, 发挥政策应有的巨大作用。四是实行投资者平等待遇。要努力做到对所有企业给以国民待遇, 明确除国家明令禁止的以外, 凡进入投资的企业, 不论其经济性质如何, 均享有一视同仁的政策待遇, 给外来的投资者以更大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畅通引资渠道。

3. 努力打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

优化经济发展软件环境必须突出优质、高效服务的时代特色, 必须解决政府职能转变问题, 改善政务环境。要围绕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机构改革;切实在深化政务公开和机关效能建设上下功夫, 全面推行“阳光作业”, 打造“阳光机关”, 认真解决部门行业中的“四难”和“中梗阻”问题, 努力提升机关行政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一是建立健全经济服务机构。要建立统一的经济服务中心, 向企业实行公开办事, “一条龙”对外服务, 接受所有企业和投资者的咨询, 并进行相关辅导和协助, 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二是简化审批程序, 减少办事环节和手续, 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加强“窗口”建设, 强化服务意识。切实转变机关作风, 促进行风建设, 树立良好形象。四是增强角色意识, 加强政务公开、收支两条线、审批制度改革、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等制度建设, 确保落实到位。五是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履行组织协调职责, 促进齐抓共管局面。大力培育和发展廉政文化, 在全社会营造讲法纪、讲道德、守诚信的良好氛围和健康向上的风气。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以“学条例、守纪律”为主题, 以“四大纪律、八项要求”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着力在创新体制机制制度上下功夫, 深化政务公开、采取“百企”评机关, 实行末位听政的办法不断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监督检查, 对损害经济发展软环境的行为, 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对因整治工作不落实, 措施不力, 造成出现严重损害投资软环境行为, 引起外来投资者和企业主强烈反映的, 对搞地方、部门保护, 压案不查或查处不力, 造成严重后果的, 要从严从速从重查处, 不仅严肃查处责任人, 同时追究分管领导的责任, 并有选择地公开曝光, 以维护党纪国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维护投资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不断巩固和扩大治理软环境的实效。

4. 努力打造安全、严明的法制环境。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依法行政和严格执法是最重要、最根本的软环境内容。建设一流的法制环境, 必须做到依法行政, 规范行政, 从严治政。一是严格规范行政收费行为。乱收费问题是企业最敏感、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必须采取有力措施, 彻底整治乱收费现象。要对乱收费项目, 进行一次公开通报, 还要给予当事人行政处分, 并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对正在执行的各类收费项目, 要认真进行清理, 该取消的坚决取消, 该降低标准的要及时降低标准, 使企业的收费负担明显减轻。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和实行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收缴分离制度, 对其职责范围内的事务, 不得授权或委托其下属企事业单位或其他中介机构以提供有偿服务的方式收费。党政机关、司法机关不得违背企业意愿, 以赞助、宣传、资助、检查、评比及其他任何形式搞变相收费或强行摊派。要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 建立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公示制度, 增强收费的透明度。二是严格规范行政处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及行政强制措施, 应当遵循“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和“合法、适当、公开、公正”的原则, 并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不得随意对生产、经营场所进行检查, 不得增加企业负担, 经批准进行必要检查的, 也不得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任何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借检查为由“吃、拿、卡、要、报”, 谋取不正当利益;严禁行政执法人员私自对生产经营场所进行任何形式的检查, 严禁在查处违法行为过程中以任何形式敲诈勒索。三是建设一流的执法队伍。要不断提高行政和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坚持经常性地对执法队伍进行整顿, 严肃纪律, 严格管理, 强化监督, 从严治政。对于滥用职权, 贪赃枉法, 欺压百姓的执法犯法者必须严肃处理, 并坚决清除出执法队伍。同时, 要大力加强和健全法制建设, 加大对侵占企业财产和损害企业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坚持不懈地抓好社会治安工作, 要整合现行的投诉中心, 集中力量受理投资者和企业的各种投诉, 加大投诉有效认定的力度, 切实增强投资者和企业经营者的安全感。

5. 努力打造良好的用人机制环境。

要不断完善干部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制度, 建立公平竞争、择优录用、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努力建立科学的人事管理新体制, 提高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要加强和完善临时工用工机制。管理部门使用临时人员, 要严格考核, 择优录用, 竞争上岗, 杜绝某个领导说了算的不良现象;要严格控制临时人员从事执罚执法岗位和服务窗口工作, 有必要使用的也只能限制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 并要严格进行专业知识培训, 使之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方可上岗。要注意加强教育管理, 切实提高人员素质和工作水平。人力资源的素质是制约山西引资工作的瓶颈。没有高素质的人才, 招商引资就无从发展。为此在改善全省引资软环境中应把重视知识、尊重人才, 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上优先考虑。

总之, 全省坚持把优化投资软环境作为扩大开放的关键举措, 在总体工作思路上, 就要由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向优化人居环境转变, 由注重出台优惠政策向全面优化市场环境转变, 由侧重维护治安秩序向全面优化法制环境转变, 由主要依靠政府改进工作向全面优化社会环境转变。只有下大气力整治和改善投资发展环境, 真正形成“人人都是软环境、事事都是软环境”的社会氛围, 才能更好地吸引资金、项目、人才和技术, 在扩大开放中增强我们的竞争优势, 实现新发展新跨越。

摘要:软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 是社会文明程度的综合反映, 也是政策管理部门素质及社会信誉的主要标志。近年来, 山西省十分重视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 采取积极措施, 做了大量工作, 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总体而言, 全省以政务环境为重点的软环境还存在不少问题, 文章主要从人文环境、政策环境、政务环境、法制环境、人才环境五方面研究改善山西投资软环境问题。

关键词:投资软环境,人文环境,政务环境,人才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

参考文献

[1].白重恩, 路江涌, 陶志刚.投资环境对外资企业效益的影响.经济研究, 2004 (9)

[2].黄静.我国服务性政府建设的九大阻滞因素分析.昆明社会科学, 2008 (6)

[3].柳云飞, 周晓丽.超越官僚制与中国公关行政改革.南京社会科学, 2008 (11)

[4].魏礼群.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求是, 2009 (2)

篇4:论山西的环境问题及改善情况

[摘要]从我国环境法律法规体系、环境管理制度和环境管理的行政体系角度分析,我国环境监管在环保部门、地方政府、企业和公众四个方面出现困境,结合美国、日本的先进管理经验,应在重构监管体系、完善监测系统、增强政府监管动力、调动企业和公众的积极性等方面采取措施,以完善我国环境监管体系。

[关键词]环境;监管体系;国际经验;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X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09)02-0084-05

一、引言

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面对着历史上最严重的生态环境挑战。从表面上看,环境资源出现问题是由于经济学上的“市场失灵”造成的,但归根结底它是经济学上所谓“政府失灵”的恶果。应对生态环境的挑战,应从解决“政府失灵”人手。在资源环境领域,“政府失灵”一般表现为“环境政策无效”和“环境管理无效”。正如国家环保部副部长潘岳指出的一样,我国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管理问题,是政策问题。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及环保总局“升部”,我们应该抓住这个契机深入认识我国环境管理体制的不足,找出应对和改进之策。

二、环境监管现状

我国环境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是由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政策、环境标准、环境管理制度、国际公约等方面构成的体系。经过30年的持续改革,我国形成了中央统一管理和地方分级管理、部门分工管理相结合的环境管理体制。目前,环保部门主要负责工业污染防治工作,功能包括环境管理、监察、宣教和监测等,农业、生活和交通的污染由农业、城建、公安交通等9个部门或机构负责管理,水利、卫生、地质矿产、市政等协同环保部门实施水污染的监管。

(一)我国环境法律法规体系

自1973年以来,国家和地方先后制定或修改了一系列的法规、规章和标准,目前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环境法律体系。包括《宪法》中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规定、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资源保护法、环境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地方环境法规与规章、环境标准以及我国缔结或参加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条约中的环境法规等。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见表1。

《环境保护法》弟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与环

境保护有关的国际条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这体现了“国际法优于国内法”的法制统一原则。

(二)我国环境监管制度

我国环境监管制度主要包括法律中明确规定的九项基本制度,即“老三项”和“新五项”以及“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

“老三项”制度包括:“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新五项”制度包括:排污许可证制度、限期治理制度、集中控制制度、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目标责任制度。另外《环境保护法》还规定了环境与计划、环境监测、环境标准以及环境状况公报等各项制度。

(三)我国环境监管行政体系

我国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实行的是“条条”和“块块”相结合的体制。所谓“条条”是指下级环保主管部门受上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或领导;“块块”是指一级环保主管部门在受上级环保主管部门业务指导的同时,又要受同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这是一种双重的领导体制。由于地方环保部门的领导任免、职位晋升和行政事业费开支主要来自于所在地的地方人民政府,并且环保法规定当地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因此地方人民政府对当地环境保护的质量好坏起决定性作用。所以,我国环境保护的管理体制主要还是以地方分级管理为主要特点。

我国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系可用图1来表示:

三、我国环境监管的困境

我国目前环境监管的困境,主要来自环保部门、地方政府、企业和公众四个方面。

(一)环保部门监管困境

在法律授权方面,环保法律赋予环保部门监督管理、项目审批、排污收费、行政处罚和现场检查的五种权力,而未赋予环保部门限期治理、责令停业整顿、现场查封、冻结扣押、没收违法排污所得等强制执行的权力,导致环保部门对一些严重违法行为难以强制执行,影响了环境监管的质量和效率。

在人力资源方面,环保部由于刚升级不久,还沿用原来国家环保总局的编制。2006年国家级环保系统只有2065人,在一些地方,几十人的环保部门需要管理上千家企业,人力资源相对薄弱。而与之相比,美国环境保护局在华盛顿特区总部、十个地区办公室和十几个实验室则雇用了1.8万名员工。荷兰人口仅为1650万,但其住房、空间计划和环境部则有1000多名环境行政人员。

我国环境监管部门还存在着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缺乏可核查的责任追究机制等问题。以省一级环保局为例,环保局与国土资源厅、农林厅、海渔厅等资源管理部门之间存在—定的权力交叉;与发改委、经贸委、建设厅等经济建设部门之间存在—定的职能重叠。这种设置不但管理起来困难重重,一旦出现责任问题部门之间又会互相推诿,难以找到问责人。

目前地方环保局的财权、人事任免权都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这种制度安排造成的后果是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出现矛盾时,地方政府受政绩考核的利益驱使,往往会选择追求GDP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地方环保局经常无法正常履行部门职责。

(二)地方政府监管的困境

在中国的政治晋升机制中,地方领导干部晋升的主要依据是政绩考核,而在政绩考核中,经济发展绩效(主要是GDP)是主要的评价指标。究其本质而言,GDP仅衡量了经济增长的数量,而没有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对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以及自然资源的低效利用没有给予扣减,因此,这种“GDP挂帅”的方式,促使地方领导过分追求短期利益,忽略或排斥影响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生态环境质量。虽然法律规定了地方政府对本辖区内的环境质量负责,但具体到如何负责、负责到何种程度、环境质量损坏后领导干部应承担何种责任并没有明文规定。

地方政府在环境监管中财力不足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我国从1994年开始采取分税制,地方政府收入减少,却承担了与其收入不相匹配的政府任务,根据统计,地方政府支出约占全国支出的70%,收入却只有约50%。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来完成环境保护职责。

(三)企业守法困境

我国部分污染物排放标准超过了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征收排污费的标准低于治理污染的费用,违背价值规律,最终失去了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如二氧化硫征收排污费标准为:排放1公斤二氧化硫征收0.63元排污费,但治理1公斤二氧化硫需要12元;排放1公斤COD征收0.70元排污费,治理1公斤COD则需2.5元-3.0元(纺织印染行业)。这样就导致了缴纳排污费比治理污染更经济。另外我国对环境违法者的责任追究,主要通过追求其行政责任即进行行政

处罚,对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的追究不重视。而且,即使对于地方环保部门最重要的处罚手段行政处罚来说,其数额通常是10万或20万以下,特大事故不过100万元,这种罚款数额对环境违法主体的震慑非常有限。如2005年的松花江事件,对国际国内造成了如此重大的影响,但依照我国法律,仅能对污染企业罚款100万元。这就造成了企业违法成本要低于守法成本,企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组织,自然会选择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道路。

(四)公众参与困境

公众参与是资源配置与环境管理中的重要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环保部副部长潘岳曾在多个场合公开指出,导致中国环保形势日益严峻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公众参与程度太低。我国公众参与困境主要有两个方面组成:

1.公众参与不足

我国法律对公民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义务规定并不明确,也缺乏实际可操作性,这样就使公民或民间环保组织在行使参与权时缺乏法律依据。政府的环境信息不透明导致了公众对很多环境问题不知道、不明确,造成公众无法参与环境问题,或者不能及时参与环境问题,如厦门PX事件。

2.公众参与缺乏有效性

我国拥有各种环保组织上万家,但是真正能够发挥其作用的很少。我国的体制决定了公民参与政府决策和管理的效率低下,往往就算能够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过程中,最终却不能实现参与的目标和效果。而这种效率低下的参与过程会使大部分的公众放弃这种既费时又费力的行为,挫伤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四、国际经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发达国家经历了近百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后,摸索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环境监管经验,值得我国借鉴。下面选择美国和日本的环境监管模式予以剖析,为创设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监管模式提供国际经验。

(一)美国环境管理体制的特点

1.美国联邦环保署(EPA)是联邦政府执行部门的独立机构,直接对总统负责。其职权很大,可以要求州政府、地方政府甚至要求美国政府的军队来执行环境法规。比如说如果有一个军队的训练基地,没有按要求处理它的废弃物,联邦环保局有权利对他们进行经济上的处罚。

2.在环保部门与其他具有部分环境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的关系方面,美国环保局采取统一管理、其他相应部门分别管理的统分管理模式,各部门的职权通过立法加以明确和细化,有可核查的责任机制。

3.美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政策措施是多层次的。整体而言其特点是以立法为基础,以行政措施为主。辅之以—定的经济手段。具体来讲有以下五种形式:(1)直接的行政管制,(2)自愿管制,(3)责任赔偿制,(4)污染税制,(5)津贴制。其排污收费和行政处罚数额十分巨大,这样就充分保证了企业守法的自觉性。

(二)日本环境管理的特点

1.日本采取和欧洲类似的“污染者负担”原则,即指造成环境污染并危害到公众的企业,不仅应该治理污染,而且要承担污染所造成危害的责任,如向因污染而致病者提供医药费用,向失去劳动能力者提供生活费用,向死者家属赔偿经济损失等,由于这些费用的确定相当繁琐,数额巨大,迫使企业不得不治理污染。

2.对于跨境跨流域的环境问题,采取综合治理的原则。通过召集污染涉及的相关地方领导组成治理领导小组,统一制定污染削减和治理目标及办法,并定期进行协商和检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拥有三级环境监测网络,其层次是国家级一地方级一民间级。这三个层次结合起来构成日本环境监测网络的整体,能够较好地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以及信息公布的及时、透明。

五、政策建议

(一)重构环境监管体系,设立省级以下垂直监管体系

我国地方环境监管机构受当地政府的直接领导,上下级环境监管机构之间只是业务上的指导和协调关系,这种体制使得地方环境监管机构在实施行政行为过程中容易受到地方政府不作为和地方保护主义的掣肘。应该削弱地方政府与地方环保部门之间的关系,增强上级环保部门对下级环保部门的管理权限,建立“垂直管理”的监管体系:下级环保部门作为上级环保部门的派出机构,其人员任免、经费预算等相关事务直接由上级环保部门负责。

建立“垂直管理”体系的优点是:1.可以有效地避免地方政府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而干预环境监管工作;2.能够更有效地解决跨流域污染和严重的跨区域环境事件,也使环境决策机制更有综合性;3.有利于中央环境政策与目标的贯彻和执行,克服其在各级地方政府的扭曲。

值得指出的是,建立环境垂直监管体系,并不是将地方政府从环境保护的责任中脱离出来,环保部门也不可能离开政府独立完成环保任务,而是由地方政府协助当地环保部门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环保部现已开始对垂直管理体制进行摸索和试点,建立了华东、华南、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六大环保督察中心。其主要职责概括起来就是“督察、协调、服务”,负责监督地方对国家环境政策、法规、标准执行情况;协调跨省区域和流域重大环境纠纷;受理跨省区域和流域重大环境案件的投诉等。尽管实行全国范围的环境保护垂直管理还很困难,但先实行省级以下的垂直管理还是可行的。目前一些城市(如西安市)在试点环保垂直管理,试图将所辖区县的环保局改为市级环保局的派出机构,取得了一定效果。

(二)完善环境监测系统,建立第三方监测机构

现代管理学认为,信息不对称是政府决策正确性、科学性的主要障碍。环境监管第三方的介入:1.为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信息的沟通起到了一种有效的桥梁作用,政府在环境决策的过程中将会综合考虑监管主体与被监管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得法律法规和环境政策更容易得到执行;2.使得环境监管更具有效率性、公正性;3.降低了环境监管的成本。

我们建议建立一套第三方监测系统,对全国的环境质量进行公证、客观的监测。保持现有国家和地方的监测站不变,在民间成立环境监测公司,企业委托公司进行环境监测。监测公司在经营环境监测业务前必须具备—定的仪器和设备并取得国家的注册登记证,每年举行国家环境监测师资格考试,合格者颁发国家注册环境监测师资格证。这些规定—方面可以保证从业人员的素质和公司从事该项事业的基本条件,因而也就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权威性,也为科学地进行行政管理提供了数据。另一方面,这种社会性的监测形式,可以省去各个企业在培训人员、支付员工工资、购买仪器设备、建房、管理等方面的多项开支,也避免了人员、设备吃不饱的浪费,减轻了企业的负担。

(三)增强地方政府监管动力,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1.完善现有环境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地方政府的职责。我国现行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对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和权利职责规定不清,这造成地方政府环保工作的“缺位”、“越位”行为。应完善法律规定,对环境问题不尽责的地方政府要有一套适当的并且足够严厉的处罚措施。

2.改革现行官员政绩考核体系,改变“GDP挂帅”的现状。我们建议政绩考核不再考核GDP,主要考核官员所在辖区的环境质量、人均收入等与民生有关的指标。国务院发布的《“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将地方官员的政绩跟减排指标直接挂钩,使改革政绩考核体系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有人提出可以用绿色GDP来取代GDP成为政绩考核的指标,但技术上实现还有一定难度,应尽陕找到一种准确计算绿色GDP的权威方法。

3.加大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增强地方政府行政执行力。国家应对地方政府环境保护工作拨付充足的资金,以使其满足正常环保工作的需要。此外,还应增加中央财政对困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减少地方政府对环境影响较大的企业的财政依赖。

(四)增加违法成本,利用市场机制调动企业守法积极陛

针对我国企业违法成本小于环境成本的问题,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采取“污染者负担”的原则,大大增加企业的违法成本。另外,改革目前的排污收费制度,充分利用经济杠杆遏制企业排污,增加排污收费的数额,甚至排污收费全额征收,也可以为排污权的交易打下良好的基础,只有收费合理了,排污权才值钱,才值得交易。企业通过权衡成本的高低,当购买排污权的成本高于企业治理污染的费用时,企业就会考虑治理污染,从而达到减少排放的目标。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比法律上的硬性规定要有效得多。

(五)加强环境监管中的公众参与权,构建良好的环境文化

环境参与权是为了制约国家管理权力,保障公民实体环境权益的实现,在一定的法律程序中为公民设定的权利。公民作为环境权的享有者,自始至终有权参与到国家环境管理的预测和决策过程中。而我国公民的公众参与权明显缺乏保障,消除公众参与的障碍主要应从三个方面努力:1.建立健全政府和企业环境资源信息公开制度;2.引导环境中介组织的健康发展,将部分政府做不好、做不了的职能转交给各类环保组织,确保政府能够真正将主要精力用于环境生态监管,实现政府与民间社团组织的良胜互动,提高环境管理效能;3.建立健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开创公众监督环境管理工作的新局面。明确环境公益诉讼的范围,拓宽公益诉讼的原告范围,并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

篇5:论山西的环境问题及改善情况

摘要:目前我省城镇居民就业问题不容乐观,再加之在经济危机的大的国际环境中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总量和结构性矛盾、体制转轨与发展阶段性矛盾交织在一起。必须以扩大就业为主要目标,从保持经济的强劲增长、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就业的法律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上多管齐下,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发展。关键词:就业问题 原因 对策

当今山西省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与跨越式转型时期,就业难的问题关系民生、关系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政府如何出台有效的策略,改变就业困难的状况;企业如何严格执行国家的就业策略,给予就业人员应有的保障;从业人员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积极投入到工作中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对山西省城镇居民就业的改善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山西省城镇居民就业现状

(一)失业人口进一步扩大

据国家统计年鉴显示,我省2005年登记的城镇失业人员为14.3万人,失业率达3.0%;2008年登记的城镇失业人员为17.5万人,失业率达3.3%;2009年登记的城镇失业人员为21.6万人,失业率达3.9%;2010年登记的城镇失业人员为20.4万人,失业率略降至3.6%。由此可见,山西省的失业人口在近几年仍有继续稳步增长的趋势。

(二)失业人群组成成分复杂

1、就业困难群体真正实现再就业难度加大。就业困难群体包括年龄35岁以上下岗失业人员、无技能人员及女性下岗失业人员。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及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下,无技能、年龄大的劳动者实现再就业的难度逐年加大,成为就业困难的一大群体。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大部分是依据再就业优惠政策的作用,申请认定灵活就业,并享受社保补贴,并纳入就业人员统计范围。而就业困难群体真正依托劳动力市场实现再就业的人数并不多。

2、大学生毕业就业难。据教育部统计,2009年我国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只有74%。201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30万,2011年大学生数量有增无减,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今年将更为突出。

由于近年来大学扩招的因素,2009 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数还将进一步增多,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高峰面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凸显。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市7%的失业人口为毕业后从未工作的20~24 岁人口,这类型失业人口很大一部分是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待业在家的大学毕业生。而从已经就业的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的就业身份来看,93.3%为雇员,3.6%为雇主,2.6%为自营劳动者,0.5%为家庭帮工。仅有6.2%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自主创业和雇员的人数比例为1:15,大学生就业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

3、农民工进城务工难,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城乡一体化的加快,农民在比较利益驱使下将更多选择进城务工,但由于文化素质较低技能单一,加之城市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农民工进城找工作较为困难。

二、山西城镇居民就业问题的成因

(一)经济发展水平不能满足不断增加的劳动人口需求

从整体看近年来,山西经济以飞快的速度发展,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困难年份还能保持8%的增长速度,但是,这并没有改变经济水平落后的状况。从整体上看,山西的经济水平还是比较低,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贫富差距大的基本面貌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但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直接影响到对劳动力的吸纳。

山西的就业结构滞后于经济结构水平。根据中国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一书,当前中国的经济结构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甚至有些指标表明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后期阶段,但中国的就业结构要达到工业化中期水平大约需20 年左右。根据钱纳里标准,工业化中期阶段就业的产业结构标准依次为15.6∶ 36.8∶ 47.6,2009 年山西的就业结构依次为39.7∶ 26.2∶ 34.0,2010年山西省的就业结构依次为38.1,26.4,35.2仍然停留在工业化初期阶段。这样的经济结构并不能很好的吸收劳动力市场上过剩的劳动力资源。

(二)政府在就业工作中的工作失位服务体系还不健全

1.户籍制度改革还没有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还存在许多困难,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还没建立。2.职业介绍管理混乱,服务欠缺,信息传递滞后政府促进就业政策还不稳定,缺乏长期保障。

3.促进就业机制不健全,促进就业的政策和法律还有待加强和完善,农民工的权益保护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侵权问题还不断发生。

4.政府出台的各项就业优惠政策有利于吸引毕业生支援西部和边远贫困地区建功立业,但后期服务跟不上,毕业生的后勤保障不力。

(三)劳动力供求存在时间差

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一方面,有大量的劳动力,而失业人员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相当多的企业一直招不到合适的工人。用人单位的自发行为与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矛盾长期存在市场经济中,常常出现企业在向上发展急需工人时,在市场上招聘不到合适的人员,一旦经济不景气,企业就不负责任地解雇工人。

(四)劳动者素质与就业岗位不相适应的矛盾突出 1.劳动者整体文化水平比较低。

2.劳动者职业技能特别是新技术新工艺的职业技能水平低。3.是智能型劳动者与劳动岗位还不相适应。

(五)就业观念狭隘保守

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一部分人习惯于四平八稳的固定单位活才是就业的最理想选择,倾向于单位“铁饭碗”,对其他的工作不加考虑,怕“脏、累、苦”,不愿干“侍候人”的活等等。大学毕业生过分集中在东部地区和城市,把目光盯在沿海大城市、党政机关、国企等看起来稳定体面的工作,而对私企、偏远山区、基层没有兴趣,思想固定保守,能力不足。

从企业、街道社区、创业培训机构、自主创业人员所反映的情况以及劳动保障部门实际工作中所接触的情况来看,山西省城镇劳动力就业观念仍然存在“等、靠、赖”的思想,而且存在本地劳力易拉帮结派、不好管理的现象。对于工资福利待遇较低,工作环境较差的工种不能适应。一味地依赖政府,缺少再就业的热情。

(六)经济环境的影响与科技进步的压力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虽然在国际上率先复苏,但是仍然有很多企业的营业额、产量、销量大减,所以相对应的岗位也是减少较多,工作岗位供不应求是目前就业严峻形势的重要原因。科技进步的日益激烈和国际技术流通的通道快捷,大量先进的生产设备流入我国,给我省企业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但是降低的是对人力的需求,机器与人力抢夺职位的趋势将会越来越严重。

三、促进就业的政策建议

要以全面宣传贯彻《就业促进法》、《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规定》、《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5号)为重点,着力解决影响就业的政策性、体制性问题,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一)继续保持经济的强劲增长

据测算,我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新创造70万~80万个就业岗位。因此,只要未来我省经济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势头,就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实践证明,中小企业是吸纳劳动力的最主要的渠道。为此,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中小企业看作是本国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而大力扶持,一些国家中小企业的比重占了本国企业的三分之二以上,印尼等国甚至占了95%以上,而许多国家80%以上的就业岗位也都是中小企业提供的。我省现有的中小企业也在解决就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我省新增的就业岗位,80%以上都在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多属于非公有制经济,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我省就业增长的主渠道。

大力发展经济,积极挖掘增加就业岗位潜力较大的产业和行业,开拓就业岗位资源。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要注重发展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扶持民营企业与中小企业,拓宽就业渠道。目前太原市民营企业在不断壮大,民营企业已成为吸纳厦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力军,要专门研究注重提升民营企业发展空间的政策与措施,使民营经济能够继续成为安置就业的重要渠道。除此之外,信息产业、旅游业、室内装修及午夜管理、社区劳动组织等服务行业的发展势头良好,这些也都是就业岗位资源相对丰富的行业和产业,应该进一步研究促进这些行业发展的措施,以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

在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要注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不断扩大就业容量。在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容量的扩大始终是一个必须特别关注的问题。为此,在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要努力兼顾提高经济规模的就业密度。我们应该在维持和提高就业弹性方面做文章,使原有经济规模和经济增长中的就业容量都有所提高,从而确保就业机会的稳定增长。今后在产业类型和企业类型的调整上,要注意兼顾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产业和企业的协调发展与合理布局,使国民经济发展在全局上既能保证有足够的科技进步和效率提高,又能兼顾大量劳动力就业,维护社会稳定。

(二)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1.加快建设城乡统一、平等竞争、全面开放、公平诚信的人力资源市场。全面构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向各类群体提供优质高效、多层次的公共就业服务。按照区域产业布局、人口密度等特点,建立适应区域劳动者就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

2.建立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公共就业服务机制。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推行公共就业服务功能多元化,拓展服务领域,细化服务内容,满足各类群体的就业服务需要。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信息服务制度,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基本信息的收集、汇总和发布,扩展就业信息覆盖范围,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广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

3.扶持并规范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发展。发挥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市场反映快、机制灵活的特点,为劳动者提供诚信、有效的就业服务,增强市场配置劳动力的效率。4.政府出台鼓励自主创业人员的优惠政策手续简化。目前的再就业优惠政策都是倾向于持《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但对于从未就业过的人员以及新成长的劳动力,在自主创业方面并无具体的政策鼓励措施。与下岗失业人员相比较,新成长的劳动力具备年轻有闯劲、容易学得一技之长,自主创业的愿望强的特点,不足之处就是常受困于资金不足;反观下岗失业人员,年龄偏大、技能较差、且家庭负担重,思想顾虑大,自主创业的主动积极性不够。政府既然对下岗失业人员都能出台小额贷款政策给予扶持,也应该出台适合自主创业人员的优惠措施,尽量地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就业。

5.建立就业与失业登记制度,就业与救济工作紧密结合。建立科学规范的就业登记和失业预警制度,在强化部门协作基础上,完善就业与救济工作相互衔接机制,不断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管理与服务,逐步使隐性就业显性化,使就业工作效率最大化。6.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按照国发〔2008〕5号文件规定,抓紧制定配套政策,简化操作程序,切实解决影响就业的政策性问题,要将扩大扶持范围、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和就业困难人员援助制度作为完善政策重点,着力做好政策落实工作。7.健全资金保障制度。各级财政建立就业促进专项资金,扩大资金支出范围,制定财政投入刚性指标,将资金投入作为上级对下级财政考核的重要指标,切实解决就业政策与工作相关的资金问题,保障就业工作资金需要。

(三)加强就业的法律和社会保障体系

法律是规范社会行为的重要途径。没有法律的保障,促进就业、保护公民的劳动权利就很难公平的实现。因此,我国应加快相应法律法规的制定,规范就业的形式、就业的管理、国家对中小型企业和个体经济的保护、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相应的社会保障措施、相应的金融政策等。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整社会保障覆盖面和水平。以增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融合为目标,对特殊困难地区和特殊困难群体进行必要的扶持和帮助。对一些难以通过培训进入劳动力市场体系实现再就业的特殊困难群体,如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低、又长期在国有企业工作的老职工可采取建立生产自救基地或以工代赈等方式予以妥善解决。

(四)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

1.要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和自主创业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职业教育与自主创业培训,是一项积极而稳定的就业支持政策,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意义重大。要建立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的机制,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办职业教育。

一是鼓励各职业院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加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训练,突出技能教育,突出实验、实训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针对目前劳动力市场缺乏大量的普通技工、高级技工等工种,各职业院校应密切联系劳动保障部门和企业,可通过劳动保障部门与企业挂钩合作,为企业培养适合他们当前最急需的和今后发展需要的高级技工。结合行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要,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统筹规划,大力培养社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二是加大失业人员、待业大中专青年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全面推进再就业。并成立专家咨询团及设立辅导专项资金,帮助协调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困扰和提供咨询服务。

2.探索职业技能培训新制。建立“政府监管、产业导向、行业主导”的职业技能培训体制。围绕区域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综合人力资源存量和增量状况,合理布局一批具有特色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培养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人才。及时出台一批符合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的新职业、新标准,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3.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积极培育社会团体,鼓励行业协会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研发行业引领、贴近产业需求的新职业标准,推行行业内培训和认证,承担行业内人才职业培训和鉴定。

4.健全面向市场、运行有序、管理高效、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评价制度。积极推进“双证制”,使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

(五)认清就业现状,改变就业观念

1.转变就业观念,正确定位自己,一定要树立“先上岗、后就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即从“铁饭碗”的传统就业观念向自主择业竞争上岗的新观念转变;从单一的“国”字头的企业就业向外资、私营等各种企业就业的新观念转变;从“一嫁定终身”的就业观念向多次转业换岗的新观念转变;就业应倡导“不求所有求所在,不求地域求发展,不求终身求岗位”的就业观念。

2.调整就业期望值就业中的首要问题就是自我正确定位、认清自己。多数职中学生都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苦的不干,脏的不干,既要好耍,又要待遇优厚,缺少一种从低层开始的求真务实精神,错失就业良机。实际上自我定位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必须不断根据已有的条件确定自己的新起点和新目标。以达到起点和目标的复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年轻人只有沉得下来才能成就大事,无论你多么优秀,到了一个领域或岗位,都要从基本岗位做起,了解情况,积累经验。人尽其用是一个渐进过程,不要刚起步就奢望得到重要岗位,重要岗位意味着承担巨大的风险和责任。所以要少一些傲气,多一些虚心,采取务实态度,循序渐进寻求理论和实践的零距离,不断充实完善自我,在实际工作中被人认可和赏识,在不断调整的审视中陈立就列。面对艰难的就业,不能一味追求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如果能进理想单位当然好,暂时进不去,应该退而求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说的是首先解决生存的问题,然后才是发展;如果说发展是道理,那么生存更是硬道理。

篇6:论山西的环境问题及改善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农网”改造、“村村通”工程、“百镇千村”示范和农村家园行动等一系列加强农村基础环境建设的措施以后,我区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民的生活由过去满足基本需要逐步转向进入小康的更高要求,农村新建住房不断增加。根据我局“三万”活动驻村工作队调查了解的情况,前川街双寨村、水塔村和龙王庙三个村近年来共新、改、扩建住房196户,占到村民总户数的近20%,但由于受地域条件、地理环境、传统习惯和思想观念、经济实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村民建房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符合规范和科学发展要求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有代表性,也有普遍性,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区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正确引导农村建房,保证农民建房符合规划、突出特色、经济实用、优质安全、节省资源,尤为重要。

一、农村建房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我局“三万”活动驻村工作队的调查,结合日常村镇建设管理工作中了解的情况,我区农村建房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一)缺乏特色,浪费土地,质量不高。一是农村建房大都采用外延扩展的模式,房屋布局松散、粗放,且多为平房和低矮的楼房,占地面积大、建筑密度低,体现不出当地的地域特征、1 民俗风情、人文传统和历史积淀。二是存在放任现象,农民只要有钱,想怎么建房就怎么建房,占用耕地,甚至填塘、挖山、毁林、破坏生态环境与总体景观,建新房留旧房。三是农村建房市场混乱,建筑设计和施工队伍专业水平不高,甚至没有设计和建筑资质,建筑质量和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二)缺少规划,缺乏管理,杂乱无序。双寨村因为长乐园项目没有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因为缺乏规划指导,村民建房选址不当、形式不一,有的6、7户偏居一隅,有的沿318国道开发,东盖一座平房,西盖一座楼房,出入通道、通风采光、供水排水等无法合理配臵。即使有规划的村,也因缺乏管理,出现少数村民新建房屋占地面积大、层数少、房屋结构不合理,房舍之间小块空地较多,村道弯曲,结果是子女结婚需要建房时往往又另占土地。有些村民则视土地为私有,受攀比、风水等落后观念影响,盲目追求在新的地理位臵上建造新房,对旧宅废弃不用,导致新旧房屋杂存,村湾环境脏乱。

(三)形式单一,配套滞后,影响环境。因为农村建房分散、杂乱,散布乡间形式单

一、质量不高、千篇一律的“白瓷砖”、“方盒子”式建筑不仅与农村优美的自然环境不谐调,而且给通信、道路、供电、供水、排污、环卫等基础设施配套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虽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农村基础环境建设的措施,仍难以做到覆盖到湾、延伸到户。基础设施配套滞后,导致农村污水乱流,垃圾乱倒,粪土乱堆,环境受到污染,生态受到破坏,2 要素难以集聚。

(四)未批先建,批小建大,违法建房。有的不批就建,有的边批边建,有的批少建多,有的一户多宅,有的擅自扩、改或加层。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村庄建设规划的可操作性差。一是规划超前,与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思想观念和村湾的总体发展水平有差距。例如新村规划要求把几个自然湾合并为一个中心湾,农民建房的规划新址就与承包田间增加了距离,给农田的管理和经营带来不便,农民就不愿到规划新址建房。二是每年需要建房的农户只占少数,给新村建设规划的启动和旧村改造的实施带来难度。三是有的村庄规划已不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

(二)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不够。为规范农村建房管理,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文件。由于未能及时把与农村建房有关法律法规宣传贯彻到位,少数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甚至不懂法,从而出现了乱占乱建、浪费土地、随意建设等一些违法建房行为。

(三)农民建房的思想和观念落实。有些村民认为祖遗房屋是风水之源,建新房拆旧房会破坏自家风水;有的认为规划虽好风水不好,因而宁住旧房也不愿到规划新址建房,或不愿按规划建房;有的由于收入不高,在建房过程中,只算便宜帐,不算安全帐,使用劣质材料和无资质的“草台班子”粗制滥造,安全 3 没有保障。

(四)执法监管力量相对薄弱。自乡镇建设和土地管理所拆销以后,农村建房一度出现管理真空,农民建房只需村委会同意,不用办理相关手续或不去办理审批手续,逐渐形成在“自家土地”上建房国家不管的错误认识。恢复“规土合一”监管职能后,由于农村建房分散隐蔽,各地管理人员少,应对和查处违法建房力不从心。一些村受小团体利益的影响,对违法建设也视而不见、见而不纠,纠而不力,客观上放纵了当事人的违法行为。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不想得罪人,不愿举报。

三、规范农村建房的几点思考

(一)科学编制村庄建设规划。村庄建设规划要与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结合,遵循村镇发展的科学规律,打破二元结构,充分考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趋势,把握自然要素赋予村湾的特色,科学编制。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尊重广大村民的意愿,满足村民从事大田耕作和发展庭园经济及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多种生产需求。二是要坚持设施配套。严格按照国家村镇规划标准,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三是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充分利用村湾现有的自然环境、文化古迹等,建造具有浓郁乡土风情的中心湾和农村新社区。确保规划的可操作性。

(二)合理规划建设中心湾。坚持产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居住向中心湾集中、生产生活服务和社会事务 4 向新型社区集中的要求,坚持拆小湾并大湾,逐步向新社区和中心湾集中。中心湾的建设必须严格按照已批准的规划实施,确保科学利用土地、合理确定规模、完善配套设施、有利生产生活,努力建设水电道路通达,饮水卫生安全,信息传递畅通,厕圈规范清洁,垃圾堆放无害,基础设施完善、地方特色鲜明的农民新村。中心湾的规模可依据村庄面积、人口状况及发展趋势合理确定。

(三)严格规划的实施和监理。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坚持控制增量、合理布局、集约用地、保护环境,科学规划新社区和中心湾的数量、布局、范围和用地规模,审批确定村民建房用地范围及选址定点。凡是改建或新建房屋,都要按照相对集中的原则,统一到新社区或中心湾建设,严禁不按规划随意乱占乱建和未批用地建房;严禁占用基本农田建设住宅;暂时不能进新社区或中心湾的散居农户新建、改建、扩建住宅,要充分利用就近中心湾内空闲地、老宅基地或荒坡地、废弃地。凡村内有空闲地、老宅基地未利用的,不批准占用耕地。已纳入城镇规划区内的农村居民建房,要按照规划集中建设农民新居,防止在城镇建设中形成新的“城中村”,避免出现“二次拆迁”。对城镇规划区范围外的农村居民建房,按照城镇化和集约用地的要求,鼓励集中建设公寓式住宅小区。农村建房要严格实行“一书两证”和《村镇规划选址建设意见书》制度。各街乡镇场要积极主动为建房农户办证服好务。

(四)加强农民建房审批管理。坚持“一户一基”,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规定的标准,否则不得批准新建宅基地。严禁“一户多宅”,严禁城镇居民到农村购臵宅基地建房,村民建房必须是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且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申请用地建房资格条件,才能按程序申请办理房屋准建手续。城郊特定范围内的村民购臵公寓住房后,该户村民即为拥有一处宅基地,必须拆除老宅,不得再占宅基地。村民在规划确定的新社区或中心湾内建房,建设用地面积不得超过规定面积。

(五)加强农村建房设计和质量管理。为确保农村建房质量和安全,各街乡镇场必须切实履行管理服务职责,在抓规划、管用地、批建设的同时,要依法加强农村建筑市场的管理。一是要加强对农村建房的指导、监督和管理,规范设计、施工行为,杜绝无证设计、无证施工、无图建房现象,规范建房合同,发现质量问题积极联系相关质监部门解决。二是要大力推行农村建房通用设计图集,防止出现大而不当、华而不实、贪大求洋和随意建设等不良倾向,尽量做到平面规则、造型简洁、结构合理、整体谐调、安全牢靠。三是对农村建材市场要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抽查,对假冒伪劣建筑材料坚持露头就打,绝不能手软,切实预防假冒伪劣建筑材料用于农村建房。

(六)建立长效监管服务工作机制。一是要加强宣传教育。各街乡镇场和区直有关部门要深入持久地开展依法用地、依规建 6 设的宣传活动,切实提高村民尊重规划、珍惜土地、集约用地的自觉性,充分了解规划的实施对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的重要作用,减少违法违规建设。二是要加强各街乡镇场与土地规划、城管工商、水利电力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实行齐抓共管,形成对违法建设“人人喊打”的局面。如对违建的商铺,工商部门不予办理营业执照;对违建的住房,水电单位不予安装水、电设施等。三是村镇组织和村民是发现和规范农村建房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完善乡镇管理机构,落实村镇监管服务责任,把辖区内制止非法占地、违规建房作为考核村镇领导业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巡回检查,畅通群众投诉渠道,及时发现和处理违建问题,使违建者不敢“卷土重来”。

上一篇:服装店宣传广告词下一篇:高考励志努力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