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标语

2024-05-12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标语(精选9篇)

篇1: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标语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标语口号

1、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好家园!

2、爱护环境卫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3、环境卫生,人人有责;美化环境,人人受益!

4、爱护农村环境卫生,是每个村民的义务!5.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创造整洁的生活环境!

6、草儿绿.花儿香,环境优美人健康!

7、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

8、整洁家园,人人有责!

9、舍得一人苦,为求万家洁!

10、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

11、全民参与,建设整洁优美新家园!

12、村庄是我家,卫生靠大家!

13、人人讲卫生,家家树新风!

14、杜绝脏、乱、差,提倡真、善、美!

15、你我多一份自觉,村庄多一份整洁!

16、革除生活陋习,美化人居环境,优化生存空间!

17、培育文明新风,构建和谐农村!

18、打造洁美天地,共建可爱家园!

19、卫生连着你我他,美化环境靠大家!20、房前屋后干净,进进出出舒心!

篇2: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标语

二、注重卫生,保持清洁。

三、手牵手根治环境脏乱差,心连心创建卫生洁净美。

四、管住脏、乱、差,留下真、善、美!

五、讲究卫生,人人有责;改善环境人人受益。

六、草儿绿、花儿香,环境优美人健康!

七、讲文明,爱卫生,做个合格职业人。

八、摈弃陋习,崇尚文明!

九、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营造清洁生活环境!

十、搞好环境卫生,加强个人卫生。

十一、人人做整理,场地有条理,全员做清扫,环境更美好。

十二、环卫工作人人参与,美好环境人人受益!

十三、美好生活靠我们创造,创卫目标靠大家实现!

十四、工厂是我家,整洁靠大家。

十五、创一份洁净环境,建一片美丽风景!

十六、你我多一份自觉,厂区多一份清洁!

十七、文明卫生健康你我他,和谐社会幸福千万家!

十八、分工合作来清扫,相信明天会更好。

十九、给自己养成个好习惯,给别人留下个好环境。

二十、环境关联你我他,齐抓共管靠大家!

二十一、整洁厂区,人人有责!

二十二、创建工厂美如画,点滴小事见精神!

二十三、做工厂主人,当环卫先锋!

二十四、有了您的真心呵护,工厂才会更加美丽!

二十五、环境好一点,心情爽一点。

二十六、你我他多一份自觉,办公环境多一份清洁。

二十七、少一件垃圾,多一块净土。

二十八、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卫生。

二十九、保持环境整洁,请不要乱扔乱倒。

篇3: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标语

1 农村人居环境概述

1.1 农村人居环境的概念

吴良铺院士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中将“人居环境”定义为:人居环境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2]。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村人口聚居生活的地方,是指人类在乡村这个大地理环境下,进行居住、耕作、交通、教育、卫生等活动,在利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人类生存环境。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农村人居环境的研究以满足农村人口居住需要为目的。

1.2 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的内涵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经济实力薄弱,缺乏环保和环境观念,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农作物秸秆、废旧塑料袋、家禽粪便等随意排放,造成农村环境“脏、乱、差”。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的内涵包括对农村居住条件、与居住生活有关的自然地理状况、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条件、环境卫生状况、教育和文化氛围、社会习俗等各方面的改善、保护和建设[3]。

1.3 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的内容

农村人居环境的优化建设,要找准村庄整治的重点,突出整治农民最关心、最急待解决的问题,抓住农民参与和政府帮扶的结合点,合理确定村庄整治项目,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打通进村通道、硬化村内主要道路;完善村庄照明、供水设施、排水沟渠及垃圾集中堆放点;治理人畜混居环境和露天粪坑;建设村庄防灾与消防设施。

2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策略

2.1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思路

2.1.1 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

建设部2005年5月开展的《村庄人居环境调查》,对全国9省60个乡镇74个村庄的供排水、农民住宅、供电、通讯、环境、生产与仓储、交通、防灾、规划与安全等进行了入村入户调查,得出我国农村人居环境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问题突出;排水和污水处理系统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软肋;家庭养殖业中的人畜混杂现象严重;生活垃圾的随意堆放和不科学处理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留下严重后患。2.1.2村庄整治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主要途径。村庄整治,要立足于村庄已有的房屋、设施和自然条件,通过政府帮扶与农民参与,突出乡土特色和传统文化,分期分批有序进行,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又要在经济上可承受[4]。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总体水平较差,需要治理的内容广泛,不可能同步推进,通过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地开展村庄整治才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可行路径。在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中,首先要解决与农民生活最密切、农民最关注的问题,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善;制定相关政策,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为措施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2.1.3 借鉴国外经验。

通过对国外农村建设方面文献的查阅与分析发现,韩国和日本与我国有着相同的文化底蕴,其农村问题也类似于我国“三农”问题,主要以韩国“新村运动”[5]和日本的“造村运动”[6]作为主要的参考对象。从20世纪70年代起,韩国用了近30年的时间开展“新村运动”,重点放在改善厨房、屋顶、厕所,修筑围墙、公路、公用洗衣场等生活环境上。到70年代后期,全国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车;1977年,住房条件得以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1978年,全国98%的农户都装上了电灯,实现了农村电气化;农民用上自来水,农村的饮水条件得到改善。日本农村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农村建设与整治以农业保障为目的,推行产业化经营,为农民增收提供支持;集中居住和配置各项设施,降低了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注重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人才培养,保证各项措施的有效实施。

2.1.4 借鉴国内成功经验,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全国各地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结合实际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其中江西省赣州市新农村建设的“五新一好”和“三清三改”运动,浙江省实施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云南省曲靖市的“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均创造性地开展了新农村建设的大胆探索和有益实践。

江西省赣州市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探索出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新农村建设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形成了新农村建设的“赣州模式”:以“五新一好”(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为平台的建设思路和“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建设原则,并选择“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新农村建设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眼前和长远目标的关系,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打好基础,分步实施。

浙江省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按照“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要求开展村庄环境治理,涌现出一批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社会文明、服务配套的农村新社区。浙江省实施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融入了浙江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因地制宜,紧紧抓住坚持规划在先、计划实施的原则,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

云南省曲靖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开展“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三村”即小康村、文明村、和谐村;“四化”建设即路灯亮化、公路硬化、卫生洁化、村庄绿化。曲靖市各级政府认真把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主要村庄街道安装路灯,以方便群众夜间行走,实施村庄水泥路面硬化工程,清除露天粪池和简易厕所,建造垃圾池和公用厕所,建设村庄景观绿化,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2.2 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的原则

2.2.1 实地适况原则。

新农村建设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经济性、文化性和阶段性等特征,各地实践表明,村庄整治工程具有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模式多样等特点,因此要根据不同地区发展条件、要求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术对策和措施,实施不同的投入和建设模式。

2.2.2 满足农民需要原则。

以人为本,满足人的需要,是人居环境建设的根本原则,要着眼于解决农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突出的农村经济建设、资源浪费严重、环境脏、乱、差等问题。既要有利于实现资源节约循环利用,也要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提高。

2.2.3 政府引导、全民参与性原则。

农村人居环境的优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投入,社会发展的本质是主体参与,广大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作用不可忽视。要坚持政府引导与农民参与相结合,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积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2.2.4 阶段持续性原则。

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涉及内容广、项目多,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必须做到适时、适地、循序渐进、逐步完善,要以改善农村最迫切需要的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科学确定建设的目标和实施的步骤,指导村庄整治工作有计划、有秩序地推进,争取做到各建设项目不相互影响和制约,做到村庄整治的可持续发展。

2.2.5 乡土景观保护原则。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基本农田,结合自然环境,保护好自然植被和河流水面等,减少对自然的破坏,保护独特的乡土景观遗产,发挥农村大自然的特点,避免盲目照抄大中城市建设模式,保留传统建筑风格和乡村传统特色,并保持原有和睦互助的村民友好邻里关系。

2.3 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的对策

2.3.1 加大政府支持和帮扶力度。

改变村庄环境状况,不仅要有经济适用的技术措施,也要有资金、制度予以保障;单靠农民自身的力量也是远远不够的,更要靠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7]。要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把村庄规划建设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纳入政府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村庄规划建设,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投入村庄整治,鼓励和引导广大村民及个人资本的积极参与。

2.3.2 创新各项机制,加强政府对农村环境的综合管理。

世界银行提出“经济靠市场,环境靠政府”的观点值得思考和借鉴[8]。环境保护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应不断加强对农村环境的保护投入和综合管理,发挥政府对农村环境综合管理的积极作用。保障村庄整治的顺利实施,要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机制创新:一是村庄整治的调控与引导机制。科学确定村庄整治的内容,把握村庄整治的方向,调控村庄整治的力度和范围;二是村庄整治的实施组织机制。建立农民主体、民主决策、社会支持、技术指导、监督检查的机制;三是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长效机制。包括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公共设施建设维护机制、公推民选驻村指导员制度、村民骨干培训制度等[9];四是建立资金多方来源的投入机制。积极开辟建设资金来源,可通过社会资助、集体资金、农民个人资本等方式,多方筹集建设改造基金。

2.3.3 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不断向农民宣传我国环保法律法规,逐步增强广大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帮助农民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历史责任感。2.3.4科学制定整治规划。因地制宜作出科学合理的村庄整治规划编制,要考虑以下因素:制定村庄整治规划,既要突出农民最关心、最迫切解决的问题,又要充分考虑后续的村庄规划与管理,突出乡村特色和可持续发展。应把重点放在硬化村内主要道路,配套建设供水、供气设施,排水沟渠及垃圾集中堆放处理,治理人畜混居状况,整治村容村貌。

3 结语

由于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经济发展的落后性和经济基础的薄弱性,农村环境建设无须城市的喧闹繁华,而是需要一个整洁安静的环境,应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的局面,着实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上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2007-01-29].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1/content_5670478.htm.

[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左停.新农村:村容整洁[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

[5]金荣枰,石小仙,王小苗.韩国新村运动对中国农村发展的启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4):115-117.

[6]曲文俏,陈磊.日本的造村运动及其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世界农业,2006(7):8-11.

[7]黄忠.新农村建设中村庄整治对策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8(4):65-67.

[8]曾鸣,谢淑娟.中国农村环境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篇4: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关键词:农村 消费环境 改善措施

1 农村消费环境的涵义

农村消费环境主要指农村基础设施的状况。农村基础设施通常包括与农户家庭生活消费息息相关的非生产性公共物品,即农村供电、供水、交通通信等[1]。

2 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的原因

目前,我国农村消费环境相对于城市而言显得异常恶劣。从消费环境的层次来看,农村处在消费的底层。由于二元经济结构引发的农村消费环境的不合理存在,使农村居民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相等同的待遇。

此外,消费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但长期以来农村消费不足一直是我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农村消费增长缓慢,除与农民收入水平低有关外,还与农村消费环境恶劣有关,因此,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十分必要。

3 影响农村消费环境的因素

3.1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农民收入水平相对增长缓慢,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消费环境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3.2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虽然政府近几年来不断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但由于历史、经济等原因,公共产品和服务产品分配不均,长期以来以工业和城市为中心的国民经济分配格局形成农村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财政投入低,造成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影响了农村对耐用消费品的使用,制约了农村消费结构的升级。

3.3 农村消费市场秩序混乱 由于近年来国家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大,假冒伪劣产品在城市的生存空间变小,转而大量涌入农村市场。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农村市场,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给农民带来巨大损害,制约了农村消费的发展。

3.4 农村商品流通服务尚不完善 目前,我国农村商品流通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基础设施落后,服务功能不健全;商业网点少,布局不合理,商品流通渠道不畅:销售商品品种单一,质量低下,假冒伪劣盛行;经营方式陈旧,网上购物等新型营销方式尚未展开;流通組织机构分散且规模过小,交易成本高;产品售后服务制度不健全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消费的扩展,进而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5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受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长期落后于城镇,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至今仍以农村社会救济、社会优抚、五保户供养为主要形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尚处于探索阶段,农村社会福利比较缺乏[2]。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备,使得农民有后顾之忧,因而出现高储蓄、低消费的情况。

4 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的措施

4.1 努力提高农民收入 完善支农惠农政策,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民收入,这是完善农村消费环境的根本途径。要加强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3]。此外,还要加快城镇化建设,发挥城镇的集聚效应,通过市场化机制引导农民进入非农产业和参与城镇建设。

4.2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东亚经济快速增长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政府用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高于其他中、低收入国家[4]。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快改进农村电网、广播电视网、邮政通信网、电信网、信息网、公路网、医疗卫生网。推进广电网、电信网、物联网“三网融合”,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

4.3 完善农村商品流通服务 完善农村商品流通体制,加快城市商业网点向农村延伸,大力发展农村现代物流体系,以有带动力的相关大型公司、市场为依托,采用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切实改造、提升、整合、优化农村现有经营网络[5]。大力发展贴近农村居民生活的便利店、中小型综合超市,为农村居民提供良好的消费条件。

4.4 整顿农村市场秩序 首先要加强对农村商品市场的监管和整治力度,依法严惩价格欺诈和欺行霸市行为,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其次,建立严格的农村商品准入制度,从源头上堵住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农村市场的渠道。

4.5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首先要让农民获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社会保障项目,才能保障机会平等。要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完善农村受灾群众救助制度,发展农村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等等。通过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消费环境提升到更高层次。

参考文献:

[1]姜彩芬等.消费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09.

[2]李宁.农村居民消费滞后的原因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03,09.

[3]葛庆敏,田丽.争议中的探索:我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对策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05,25.

[4]曹炫珠.当前我国农村市场存在的缺陷[J].经济研究参考,2006(95).

[5]舒瑞.扩大农民消费、刺激农村消费需求的对策[J].商情,2013,

06,02.

作者简介:

篇5: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方忠敬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其内涵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是新时期的重大民生问题。

●长期以来,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财政投入少,历史欠账多;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产的发展,垃圾、污水、废弃物大量产生,打破了自然经济状态下生态环境的自我平衡;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缺乏规划引导,管理缺位,使新老问题叠加。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应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二是坚持产业为支撑,持续发展;三是坚持农牧民为主体,政府引导;四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五是坚持改革创新,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村庄是农民生产生活的聚集地,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写进了中央文件,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分——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提出明确的工作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丰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部分,笔者仅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措施进行探讨。

一、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从总体上看依然非常落后,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村庄及农房建设缺乏规划引导。沿公路建房,居住点散乱;建新房不拆旧房,村庄建设用地浪费较大,部分地区出现严重的“空心村”现象。农民反复拆建自有住房,不仅影响农民自身财富的积累,而且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加剧了资源环境的紧张。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据有关部门2005年组织的调查,我国41%的村庄没有集中供水,96%的村庄没有排水和污水处理系统,40%的村庄行路难,72%的村庄畜禽圈舍与住宅混杂,68%的村庄垃圾随处丢放,95%的村庄没有消防设施。在农村居住区,每年工业和建筑废弃物总量达6.5亿吨,农村自身又产生2.8亿吨生活垃圾,很多地方直排的生活污水污染了农村的沟渠、水塘、溪流和地下水。不少农村地区人居环境“脏乱差”,公共设施少。

农村人居环境落后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长期以来,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财政投入少,历史欠账多;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产的发展,垃圾、污水、废弃物大量产生,打破了自然经济状态下生态环境的自我平衡;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缺乏规划引导,管理缺位,使新老问题叠加。

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措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其内涵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是新时期的重大民生问题。高度重视和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规划建设管理是政府的职能,也是政府引导新农村建设的科学手段。规划是否先行到位,是否科学,是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一是认真编制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按照“山上往山下靠、小村往大村靠、农村往城镇靠”的发展思路和因地制宜、适应农村人口和村庄数量逐步减少的趋势,科学预测和确定县(市)域、镇(乡)城内需要保留的村庄。加强与城市相关规划的衔接,通过村庄布点布局规划,统筹考虑城乡交通、能源、通信、电网、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社会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二是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和治理行动计划。县市级规划建行政主管部门应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内容深度和技术要求,提出人居环境治理计划,以村容村貌治理、废旧露天粪坑整治、村内闲置宅基地和私搭乱建清理、打通乡村连通道路和硬化村庄内主要道路以及和人居环境治理涉及的“两建、三清、四改、五通”(建庭院经济、建设沼气池或太阳能,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房、改厕、改圈、改厨,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的建设治理为目标,使治理后的村容村貌整洁优美,硬化路面符合规划、饮用水达到标准,厕所卫生符合要求,排水沟渠明暗有序,垃圾收集和转运场所无害化处理、农村住宅安全经济美观,富有地方特色,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医疗文化教育等基本得到保证,农牧民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农村风尚得到有效改善。三是加强对村庄环境治理规划的实施和管理。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积极稳妥分步分批组织实施,要结合农村人口和村庄数量逐步减少的趋势,结合农业产业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及重大建设项目的实施,加强与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的衔接、协调,注意区别地域性、阶段性特征,突出地方特色和风格。

2、坚持产业为支撑,持续发展。生产发展是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核心目标。新农村规划和建设,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培育产业为支撑,始终坚持与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抓好具有不同产业特色的村庄建设,提高农村经济实力和农牧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积极开展人居环境优美村庄、生态社区和生态家园创建活动。“村容整洁”不能单纯理解为打扫卫生、粉刷墙壁等形象工程,也不能片面理解为建新村、盖新房,要围绕

解决农村的“六难”(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通话难、看电视和收听广播难),加强村庄公共设施建设,创造安全、方便、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

3、坚持农民为主体,政府引导。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妥善处理建设中涉及农民的经济利益问题,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主体作用。同时,还要全面周密的筹划,做好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工作。严格把握好政策,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涉及需要农牧民出资等重大事项,要严格办事程序,坚持民主决策,并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没有条件的项目,不强搞;群众没有统一认识的,不强推。坚持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以政府投入为主,按照统筹城乡的要求推进城乡交通、能源、通讯、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科教文卫等社会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和共建共享。农民群众直接受益的分户建设项目以农民自己投入为主,政府适当补助。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充分满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求,既要防止包办代替、大包大揽,又要防止增加农牧民负担。

4、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我国幅员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村庄布局分散,具有高山峡谷、广阔草原等复杂的地形地貌,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生活习惯和民风民俗差异较大。新农村规划和建设必须按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突出特色。对过于零乱分散,不利于生产、生活的自然村落,特别是偏远村寨,高山村寨要进一步实施移民工程,逐步进行相对集中,集约使用土地,降低设施配套成本。注重民族文化特色和保护农村自然生态风貌,力求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风貌、民族地方特色乡土气息。避免“千村一面”的类同现象。一要体现地貌特色。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民族文化,融草原风光、田园风光、自然山水和现代文明于一体。二要体现产业特色。认真分析每一个村的产业特色,抓住重点,并办求在规划中体现出来。三要体现历史文化特色。要善

于融入藏羌各民族的人文元素,使农牧民新农村建设充分体现文化内涵。四要体现建筑风格特色,使不同的村寨体现出各自的民族文化和区域特色。

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产业结构,进行分类指导:从实际出发,选择抓好不同类型的示范点,既要抓城乡结合部、国道省道、风景名胜区附近基础好的村庄,也要关注高山、偏远和基础薄弱的村庄,积极探索高山峡谷村寨、草原村寨和城乡结合部等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村庄,并结合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观光农牧业、土地整理、移民工程,依托重点建设等项目发展不同产业的多种类型、多种模式的新农村建设路子。要区别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标准,防止一刀切。注重实效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5、坚持改革创新,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是实现新农村建设整体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不断进取的历史任务。当前,我国村镇建设管理和环资源境保护体制不顺、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职能弱化的矛盾十分突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的要求极不适应。要切实改变规划建设管理和资源环境保护工作中“重城市、轻农村”的格局,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的工作机制及队伍建设,强化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和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充实和加强村镇建设管理、资源环境保护人员队伍,工作职能向村镇延伸,工作重心下移,建立健全加强村镇建设管理、资源环境保护的工作机制。研究制定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资源环境保护标准,加强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资源环境监察服务和指导,组织更多的科研、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技术人员下乡服务,加强规划设计、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管理经营等各类专业培训,分期分批开展对村干部的专业知识培训和农民建设新农村基本技能的培训,科学指导农民建房,注重村庄安全建设,规范农村建筑市场,提高工程质量安全水平。帮助农民用好管好村庄公用设施,保证设施正常运行和持续发挥效益,建立起以农民为主的公共设施运行与维护长效管理机制和资源、环境保护机制。

篇6: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计划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计划

2016年是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开局之年,是加快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攻坚之年。为切实做好全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根据《**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纲要(**-2020年)》,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全国第二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和全省、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进一步树立发展新理念,加快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提质、农民安居、环境整治、宜居示范”四大工程建设,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二、任务及责任分解

(一)完善提质工程。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公路提质工程。实施县乡公路改造、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农村公路窄路基路面拓宽改造47.8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重点对急弯陡坡、临水临崖等路段进行安全隐患治理。(牵头单位:县交通运输局)

——启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动现有较大规模集中联片供水工程和管网延伸,新改建一批集中联片供水工程,加强老化失修村级管网的改造,进一步提升农村饮水工程的供水保证率。(牵头单位:县水利局)

——推动农村电网改造。实施5项农村电网改造工程,进一步改善电网结构,提升供电保障能力。(牵头单位:县供电支公司)

——加大天然气、煤层气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推进燃气管网进村入户。(牵头单位:县发改局)

——林业生态工程。完成新造林合格面积3.353万亩,林木绿化率再增加1个以上百分点;加快村庄绿化,在6个村开展村庄道路绿化、环村绿化、街巷绿化、庭院绿化和公共绿地建设。(牵头单位:县林业局)

2、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加快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建设学校校舍,购置基本教学及生活设施设备,不断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把农村学校师生生活环境改善纳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目标责任制考核,推动农村学校“六有”建设(有运动场所、有水冲厕所、有洗浴条件、有公共绿地、有饮水设施、有照明路灯)。新建农村幼儿园4所。(牵头单位:县教育局)

——全面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完成3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任务。选出2人作为2016年基层适宜人才培养对象,并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培养。组织12名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主治以上医生对口支援4所乡(镇)卫生院。改善12所乡(镇)卫生院中医诊疗环境,购置设备,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牵头单位:县卫计局)

——实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工程”。统筹城乡文化资源均衡配置,实现全县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328个村级文化活动场所正常运转,340个乡村文化场所免费开放。完成农村广播电视卫星户户通740户。(牵头单位:县文化局、县广播电视台)

——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管理,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健全农村空巢、高龄、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0个。(牵头单位:县民政局)

(二)农民安居工程。扎实推进采煤沉陷治理搬迁、地质灾害治理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再解决1546户困难群众的安居问题。

1、农村地质灾害治理。加强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和工程治理,推进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应急工程治理。(牵头单位:县国土资源局)

2、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对1450户农村困难家庭实施危房改造。(牵头单位:县住建局)

3、易地扶贫搬迁。按照精准扶贫要求,以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为目标,采取行政村就近集中、建设移民新村、依托小城镇、中心村、乡村旅游区插花安置、货币补助安置等多种搬迁安置模式,对完成建档立卡、有移民搬迁意愿的96户300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牵头单位:县扶贫办)

(三)环境整治工程。不断深化改革,推进金融创新,引进专业化企业,采取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集中力量解决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改厕等问题,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的宜居和健康水平。

1、农村垃圾治理。按照“人员队伍、清扫保洁、垃圾收集处理、村容整饰、长效管理机制”五个全覆盖的总要求,进一步强化资金、人员、设施设备保障,继续推进清扫保洁、“四堆”清理、村容整饰。在此基础上,重点抓好深入推进乡村清洁工程,按照国家关于农村垃圾治理“五个有”的要求,完成全县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规划编制,新建垃圾转运站2座,建设卫生填埋场1个,创建省级考核达标村108个,为广大农村居民创造更为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牵头单位:县园林局)

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以万人以上镇区、千人以上建制村、农民安居工程集中安置地和美丽宜居示范村为重点,运用市场化的方式,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探索不同类型区域的污水处理模式和路径。建设6个村的生活污水防治工程。(牵头单位:县环保局)

3、加快推进农村改厕。完成1000户农村改厕项目建设任务。(牵头单位:县爱卫办)

4、加强畜禽粪污治理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支持畜禽养殖场开展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加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牵头单位:县畜牧中心)

(四)宜居示范工程。继续做好美丽宜居示范村三级联创活动,打造和命名一批“家园美、田园美、生态美、生活美,宜居、宜业”的美丽宜居示范村,引领“十三五”期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方向。

1、扎实推进“三级联创”活动。新启动1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工作,加快2个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开展10个县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工作。同时在部分省、市两级美丽宜居示范创建村启动农村公共浴室试点建设工作,探索农村公共浴室建设及长效运行管理机制。(牵头单位:县农委)

2、重视“人的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将美丽宜居示范村“三级联创”与文明村镇创建相结合。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将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纳入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文明素养。加强乡风文明知识普及宣传,引导农民移风易俗,革除陈规陋习,倡导健康、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牵头单位:县委宣传部、县农委)

3、加强传统古村落保护。重点完成1处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牵头单位:县住建局)

4、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继续支持乡村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10个村实施旅游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完成20家星级农家乐评定。(牵头单位:县旅游局、县扶贫办)

三、进度安排

(一)4月底,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领导组要制定2016年行动计划,并报送市农村人居办备案。

(二)5月—11月为实施阶段,全县启动工程调度制度,实行工程进度月报送、月会商。县农村人居办每月督查一次,了解工作进展情况,通报各乡(镇)村实施进展情况。

(三)12月份,对全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验收,打分排队,综合考核,全县通报。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协调。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发展工程紧紧抓在手上,切实落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领导组及办公室的综合协调作用。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纵横联动、密切配合,重点抓好各项工程的统筹协调和组织指导。

(二)形成工作合力。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坚持民主决策,充分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要进一步发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战斗堡垒作用,用好“一事一议”办法,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建设美丽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进一步推动改革创新,拓宽社会参与途径,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力度,选树美丽乡村创建典型,开展好现场学习观摩活动,全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浓厚氛围。

(三)规范工程管理。要按照“三严三实”、“六权治本”的要求,把工程规范管理和廉政建设贯穿工作的全过程,建立健全项目资金管理制度,规范运作程序。要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施工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努力建设优质工程、廉洁工程。

篇7: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此次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突破口,着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以让投资者安心、放心、称心、满意为标准,以提供最优良的秩序,最有值得服务为目标,创建“重法制、讲信誉、高效率、忧服务”的发展环境,为建设、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的原则为: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标本兼治,务求实效。

二、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

1、畅通政令渠道。坚决贯彻执行各级政府的方针、政策和决定,顾全大局,杜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行其是等政令不畅问题。

2、转变工作作风。严肃工作制度,强化工作责任 心和工作纪律,提高工作质量。彻底改善办事拖拉,推诿扯皮,敷衍塞责,效率低下,服务不优等问题。

3、规范执法行为。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有法不依、违法必究。杜绝越权执法、滥用权力、野蛮执法的等问题。

4、遏制违法行为。在执法过程中,按章办事,按标准收费,杜绝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以及利用职权吃拿卡要报,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问题。

5、加强诚信建设。工作中讲信用,认真履行合同,践行承诺,言行一致,杜绝坑商骗商,损毁投资形象等问题。

6、强化检查监督。一把手亲自挂帅,健全软环境建设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在查处问题和责任追究上从严从重。

7、继续深化改革。简化行政审批的程序,并利用南关区人防信息网络提高政务公开的透明度和服务承诺的信用度。

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的目标:经过共同努力,大力倡导和发扬“马上办、主动办、上门办、透明办”的“四办”作风,营造加快发展的人文环境,勤政为民的服务环境,科学稳定的政策环境,规范有序的法制环境,权责清晰的责任环境。使软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整治,使机关作风有明显改善,使外来客商对投资环境的评价有明显改观,使企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软环境的满意程度明显提高。

三、方法步骤

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主要分以下3个阶段完成。

1、准备阶段(4月下旬)。

组织全体工作人员进一步深入学习市委、市政府关于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的意见及市委全会上的报告精

神,搞好宣传动员,转变思想观念,切实加强加快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增强整治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同时根据部署,结合本部门的实际,精心做好准备工作,认真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

2、集中整治阶段(4月末至9月末)。

对照此次工作重点,认真组织落实,拿出实实在在的整治成果。

3、检查整改阶段(10月初至11月底)。

结合工作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查摆存在问题,总结经验,制定整改措施。

四、组织领导

篇8: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需要城乡统筹

中国要美, 农村必须美, 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在国家发展战略上, 从“三位一体”到“五位一体”, 以及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目标, 我国越来越重视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态文明建设。关于新农村建设思路的发展, 也遵循了同样的发展轨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是建设更高质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

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要树立城乡一体化、一盘棋的思维, 农村环境问题的形成, 固然有农村在发展过程中的因素, 如化肥、农药、农膜等过量或不适当的使用, 农村养殖小区造成的面源污染, 农村生活垃圾的增多等。更有城市“污染下乡”的因素, 如城市的生活、工业垃圾到郊区填埋、焚烧, 城市污水对地表、地下水的污染, 超采地下水造成的水资源匮乏等等。环境问题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性的问题, 不能用片面单一的思维去看待, 更不能“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地去解决, 而是要树立城乡一体化的思维。

应该认识到, 农村不是封闭的地理空间,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也绝不单是农民自己的事情, 提高农村人居环境需要有城市的参与。首先, 农村在治理环境问题时, 可以参考城市一些成熟的经验做法, 相对于农村来讲, 城市在处理垃圾问题上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体系、模式, 农村地区应加以吸取、借鉴;其次, 各级政府要树立农村环境城乡一盘棋的思维, 做好环境整治的区域协调, 充分发挥县市的技术和运输优势, 统筹城乡环境集中整治, 要更加注重“以城带乡”, 对因城市环境问题造成的农村环境污染进行适度生态补偿;第三, 要探索多种形式的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模式, 调动乡村之外的多方力量增加资金投入, 形成可持续的长效机制。

除此之外,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也要尊重农民的生产生活规律和意愿, 不能想当然。改善农村环境本是一件真心实意让农民幸福的事情, 就应该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环境改造过程中多听听农民的声音, 让农民真正参与进来。要善于从传统的农耕文明、循环农业发展中挖掘潜力、汲取智慧, 调动农村生态文明发展内生动力。

篇9:加快农村规划建设,改善农村环境

[关键词]农村规划;农村建设;农村环境

近几年,随着中国城市经济的强势高速发展,各地农村经济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农民的经济意识明显提高,当前农民对村庄道路建设,积极地投入人力、物力,村村通柏油工程已基本实现,农村建设用地地块继续升值,农民自己投资建设的经营用房和农村住宅区的规模继续扩大,农村经济正在不断发展壮大,同时农村村庄建设中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也突出了出来。

一,农村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现阶段每年的各级政府中心工作中都把完成一定数量的村庄规划作为一个重要任务来抓,大多数农村村庄都按规划的编制要求编制了村庄规划,规划先行的龙头作用在村庄建设中已逐步体现出来,对提高各地的城镇化水平起了决定性作用。同时在村庄规划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由于每个村庄的历史原因、经济状况、区域位置等各种复杂因素的客观存在,加上各乡镇(办事处)和村里抓落实不到位,使村庄规划难以实施。镇政府村级班子大多只注重眼前利益,随意改变规划思路,整个村庄使用功能相对减弱。对于建筑红线、高程,及对建筑主导颜色的处理还处在一种没有控制的、自行选择的状况,正规的建筑设计图几乎没有。基础设施方面,好多村供水设施不齐备,好多村庄的饮用水仍然是地下水自取饮用,网络、广播电视系统任意摆布,自然沟渠污染严重,垃圾的处理大都还处在乱堆乱放,自然混杂的现状。这种村庄建设现状已严重束缚了村级经济的发展。

2,从目前全省农村的现状分析,农村村庄旧房闲置较多。这部分房子缺少统一规划,村貌差、占地多,人口平均占地指数较高,也影响整个村庄的整体规划。对于村庄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解决。首先,要加强农村村庄规划设计质量,制订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文件,村庄的建设必须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并严格实施规划。其次,要加强建设和规划主管部门对乡镇建设规划指导工作,对乡镇(办事处)及村两级要有明确的目标任务,有明确的时限要求。另外还要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管理队伍,在乡镇这一级建立规划管理所,在村级设立规划管理员。对于现阶段农村中老村的建设,有经济条件的村庄可采取一定方式进行旧村改造,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较多,可根据村庄的实际情况采用整体异地划地安置,也可采用边拆边建的方式,或者采用在村庄规划区统一建一批新型住宅先迁后拆等。

二,农村村庄的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目前的农村建设队伍整体水平有限,缺少技能和队伍管理的培训,队伍的季节性强,这是许多农村建筑工程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根本原因。施工处理不合理,材料没少用,工程质量却没上去,盲目性非常大,随建随改动。曾调查过一个工程,由村级建筑队承建,施工中,独立柱中心线上下误差较大,梁柱的接头处处理得不合理。建成使用过程中,墙体出现大的裂缝,致使圈梁也被破坏,究其原因,当时地基较差,按传统方法对地基简单处理后便施工,无散水,经几个雨季后,房屋地基基础受到破坏,承载力下降造成。其次,农村的小型建筑面大量广,几乎均未纳入管理,通过建筑施工报建、质监、招标的工程很少;多项收费项目的取消,也减弱了主管部门对这些工程的管理力度。对于农村建设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的解决,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逐步增强农村的法制观念和质量意识。二是主管部门严格实行个体工匠持证上岗制度,加大培训和管理力度,大力推广建筑工程招投标、质量监督制度,实行工程监理制度,实行严格按工程施工图施工制度,杜绝随意建设,乱改图纸的做法,在村级建立建筑管理人员队伍,并进行有力的建筑技术指导。

三,对农村大量空置旧宅改造问题的分析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建房热情高涨,不少村庄的规模迅速向外扩展,在老村之外聚集成新村,致使旧村出现了大量闲置、废弃的旧宅和空白地带,形成了一个个庞大的“空心村”。通过调查分析,对农村出现的大量空置旧宅形成的“空心村”应以经济和行政手段进行调节控制,以促进农村村庄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一是村庄规划不完善。一些村庄长期不搞村庄规划,或在规划中不讲科学,忽视了对旧宅基地的改造利用,造成农民建房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建房时缺乏长远目光,设计不合理,给采光、通风、排水留下隐患,致使房屋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新房越建越多,被闲置的旧宅基自然不断扩大。二是节约用地意识不强。一些农民法制观念淡薄,土地是集体的,如果建成房子就变成了自己的,于是千方百计多占宅基地,甚至将承包田当成私有土地,未经许可随意侵占或调换建房。三是审批制度不健全。少批多占宅基地,占用大道两边交通便利的耕地,建新宅,减少了耕地面积,逐渐增加了老村旧宅数量。

为此,就解决农村大量空置旧宅的问题提出几条建议。一是开发改造旧宅基地。农民在申请建房时,应将原有宅基地交由村集体统一支配使用,以旧换新。使用经济手段鼓励农民在旧宅基地上建新房(集体要统筹合理规划),提高农民在旧村盖房的积极性。二是引导农民向中心村镇发展。规划时,应结合小康村建设,将农村住宅纳入规划范围,遵循科学设计、有序建房,积极引导农民向集镇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减少耕地浪费。并以此作为考查村、乡干部政绩的依据。三是健全审批制度。土地职能部门与村委会相结合,严格执法、照章办事,严禁强行占用耕地,违者以法处理。四是实行有偿使用土地。在不违背《宪法》、《土地法》和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按每层一处标准住宅的原则(限制宅基地的数量和面积),对宅基地实行“有偿使用,按宅交费,以质论价,多占多交”,村干部、党员及其亲属应自觉起模范带头作用。利用经济手段调节,行政手段干预,以遏制农村闲置废弃宅基地不断扩大的趋势。

四,造成农村垃圾乱摊乱放问题的分析

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城市化的要求已摆上了各级的重要议事日程,农村在响应上级指示精神,积极地治理房屋、街道、绿化美化环境的同时,却对垃圾问题根治不了,进而影响了整个村容村貌。特别是夏天,一些地方臭气熏天,污染相当严重,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不便,因而根治农村垃圾势在必行。

(一)农村垃圾乱推乱放的原因

1:老百性认识不到位。总认为农村不能与城市相比,再说村落方圆大、规化又不尽合理,倒垃圾必然会倒在无人住的路两旁。

2:没有统一的规划。老百姓都认为没有地方放置,可以随手就倒,只要不影响他人就行。

3:没有一支清洁队来定期不定期地清理,时间长了必然会形成杂乱无章的样子。

(二)如何清理与根治

1:强化宣传,要通过电视、报纸、召开会议,动用宣传画,张贴标语、印发明白纸等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新形势下,根治垃圾的好处和意义,通过宣传,让广大群众变要我治理为我要治理。

2:要統一规划,各村在搞村庄规划时,就得规划好垃圾处现场地,让群众倒垃圾有处倒。

3:要有一支清洁队伍,各村必须根据村庄大小成立一支3-5人的清洁队伍,定期清理垃圾,当然报酬问题也是相当困难的,现在农村不再动用两工,农业税也相应地取消,村级经费很少,正常的支出都很难保障,别说清洁队伍的报酬,因此政府拿出相应的补助措施。

4:要制定制度常抓不懈。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有一定的制度来约束才能保证这项工作的正常进行。

五,农村房地产管理

上一篇:发挥审计职能作用 促进和谐社会构建下一篇:幼儿教师读书活动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