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语言发展与教育

2022-09-04

第一篇:婴儿语言发展与教育

幼儿语言发展与语言教学

一、幼儿期言语发展的特点

言语可根据不同的标准作不同的分类,最普通的分为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两种。口头言语是指说出的和听到的言语。书面言语是指写出的和看到的言语。书面言语是在口头言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儿童入学之前,言语的发展主要是口头言语的发展。儿童在出生后的三年中,由于受到成人的言语教育,以及言语器官、神经组织的成熟,他们的言语在不断发展,到了幼儿期,儿童言语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他们从“掌握本族语言的准备期”或“前言语期”、“最初正式掌握本族语言期”进入了“言语丰富化期”。

(一)语音的发展

随着发音器官的成熟、言语知觉(言语听觉、言语动觉)的精确化,幼儿的发音能力迅速发展,特别是三至四岁期间发展最为迅速。由于他们已能分辨外界差别微小的语音,已能支配自己的发音器官,一般来说,他们已能初步掌握本民族、本地区语言的全部语音,甚至可以掌握任何民族语言的语音。但在实际说话时,幼儿对于有些语音往往不能正确发出。班上的小雨宝宝在来园的第一个月的时候因为很多语音不能正确的表达就经常被误解,当他给老师说:“我要粑粑,粑粑”老师以为他要拉粑粑所以就把他带到了厕所,他跑出来指着米饭说:“诺要这舵”。

(二)词汇的发展

从整个儿童期的词汇发展来看,词汇还是贫乏的;词类的运用还偏重于动词、名词,代词、形容词等并不普遍;词义的概括性还较低;词的理解和运用还常常发生错误。总之,词汇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幼儿园教师要利用课内外一切机会,在引导儿童认识事物的同时,发展他们的词汇,特别要重视幼儿积极词汇的发展,不要让幼儿从小养成信口开河、词不达意的习惯。

(三)语法的掌握

据研究,两岁时复合句只占所有句子的3.5%,简单句占96.5%。在幼儿期,简单句仍占多数,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复合句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陈述句仍占相当的比例,约三分之一,其他句型如疑问句、否定句等也都发展起来了。三岁幼儿像幼儿前期儿童那样,句子结构往往松散,不严谨。在他们口头言语中,往往缺漏主要词类或词序紊乱,以致造成句子意思不明确,别人如果不了解儿童说话时的情景,就很难理解儿童所要表达的意义。

句子从短到长。幼儿期儿童口头言语中所用句子的长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据华南师院的研究,三岁儿童主要使用三词句(占21.5%),三岁半儿童句子长度发展到6~10个词(占21.2%),四岁儿童使用句子的长度可达11个词以上。以后,句子的词数继续逐年增长。

(四)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口头言语又可分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两种言语形式。当人们提出问题、要求或回答问题时,所用的言语形式即对话言语。它不需要将一切思想和事物都用言语表达出来,句子也不需要结构完整无缺,彼此明白就行。例如,当人们在等火车时,只要说“来了”一词,大家都会明白是指“火车进站了”。而独白言语,是说给别人听的或向别人传达自己思想、感情,或讲述知识经验等。如演讲、作报告、讲述故事等都是独白言语。由于独白言语是一个人比较长时间地独自讲述,没有交谈者的应答来支持,因而要求语句完整,讲述的内容不能简化。 三岁以前的儿童,他们多半是在成人的陪伴下进行活动,他们的交际采用的是对话形式。到了幼儿期,随着独立性的发展,常常离开成人进行各种活动,从而获得各种自己的经验、体会、印象等。同时,他们又处于集体中,在与成人或同伴的交际过程中,他们也有必要向成人或同伴表达自己的各种体验或印象。这样,幼儿的独白言语也就发展起来了。

(五)内部言语的产生 言语可按活动的目的以及出声不出声,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两类。内部言语发音隐蔽,不发出为人察觉的声音,但言语的发音器官肌肉组织仍有活动,它向大脑皮层发送动觉刺激,这种活动可通过精密仪器测到。内部言语比外部言语压缩、概括。内部言语常用一个词或一个词组来表达在外部言语中需要用一句话或一段话来表达的意思。内部言语不是用来和人交际的言语,而是对自己发出的言语,是自己思考问题时的言语。内部言语也具有调节自身心理活动的功能,与心理自觉性的发展相联系的。内部言语是言语的高级形式,它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幼儿前期还没有内部言语,他们还不能不出声地考虑问题。到了幼儿期,内部言语才开始产生。在幼儿内部言语开始发展过程中,常常出现一种介乎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之间的言语形式,即出声的自言自语,也就是既是出声的,又是对自己讲的言语。

二、在幼儿此阶段言语特征基础上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1、为幼儿创造交往和活动的机会。我们总会尽可能的抓住一切机会让班上得幼儿能更多的开口交流;其中包括去接触、认识其他班级的老师和同龄、年长的孩子;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形式观摩与体验交流。

2、丰富幼儿的生活。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没有丰富的生活,就不可能有丰富的语言。幼儿生活范围狭小,生活内容单调,语言发展就迟缓,语言就贫乏。众所周知的“狼孩”正是因为脱离了人群才变得不会说话;在班级生活中我们给孩子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策划各种形式的活动。

3、加强对儿童语言的训练。对儿童语言进行有计划的训练是很重要的。幼儿园主要是通过语言教学来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中,我们强调幼儿要发音挣钱,用词恰当,句子完整,表达清楚、连贯,及时帮助幼儿纠正语言,好的给予鼓励、表扬;做出良好的示范,调动幼儿说话的积极性,并给予反复练习的机会,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和规范化。班上得小Z宝宝,因为家里阿姨发音不准确的缘故,所以她也学到了家里阿姨的发音,“h”“f”音浑浊,回家说成“沸家”花花说成“发发”,可乐说成“可咯”;面对这样的情况在一次次老师的纠正下小香宝宝的发音逐渐有了进步,每次她要发这两个音的时候她都会缓缓地停顿一下,想一想。

4、发挥规范语言的榜样作用。 模仿是儿童的本性。儿童十分喜欢模仿周围人们的一举一动,也同样喜欢模仿周围人的语言。我们常常看到,幼儿的发音、用词,甚至说话的声调、表情,酷似双亲,他喜欢的人活着喜欢看的动画片里的某些形象。良好的示范榜样,对儿童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儿童去模仿规范的语言,纠正错误。同时,我们要特别注意不能讥笑和重复儿童错误的发音或语句。

三、语言教学

1、多用与巧用律动、音乐。婴班的幼儿很喜欢音乐和律动远远胜过直白的言语;因为在这个阶段音乐和歌唱是他们表达自己内心情绪的主要方式;在幼儿们张开嘴大声的说韵律和唱歌的时候也是他们练习发音的好时机;把幼儿喜欢的韵律和音乐变换使用,在不同的情景使用不同的词同时也会增加幼儿的新词汇,同时也更容易记住新词。

2、充分利用平时空余的时间,以讲故事,游戏化的方式等教授规范的,正确的词汇与语句。但是语言要尽量简短,清楚;同时老师要配合夸张或具有吸引力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使语言更形象、生动;这样才会给幼儿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为语言模仿铺垫。

3、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语言发展契机。语言的习得并不是仅仅局限在空余时间或探究活动的时间内,在次以外的时间里它同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天,当时我正站在水瓶架旁帮幼儿接水,这时小华站在我旁边,对我说:“老师,这是水箱。”我当时听第一遍的时候并没有听清楚然后她又加重了音调重复了一遍,我当时非常诧异,因为我有时在不确定一个水箱是不是一个幼儿的时我就会说:“小兰,这是水箱?”没想到她记住了;所以语言的教学在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的,有时可能老师很不小心说的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孩子也会立马就学到。

把婴班幼儿的语言发展与教学培养目标、态度相结合,青少儿口才考级培训中心的老师相信幼儿的语言发展会更上一层!

第二篇:浅谈儿歌与幼儿语言发展

【摘要】: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内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运用适当的方法来促进他们语言的发展。儿歌具有韵律强、节奏明显、内容简单、富有童趣等特点,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相符,因此,在促进幼儿语言发展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激发学习兴趣;训练正确的发音;积累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等,幼儿园、家长、社会都是幼儿习得的重要场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发挥儿歌的作用。 【关键词】:儿歌;语音刺激;语言表达

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是有时间性的,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也就是学前期,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比较容易,幼儿语言的习得也比较快,因此要特别注意在这段时间内加强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儿歌是幼儿语言发展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它在促进幼儿语言发展上也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本文着眼儿歌的特点,集中阐述它在幼儿语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我们怎样运用儿歌这样一种文学形式,来发挥它的作用。

一、儿歌的定义及特点

儿歌是以低幼童为主要接受对象具有民歌风味,适合幼儿听赏念唱的歌谣,

【1】是儿童文学中最古老最基本的体裁之一。儿歌生长于民间文学的土壤,主要流传方式为口耳相传,对于婴幼儿来说,儿歌主要是听觉感官的语言艺术,是或在孩子们口头的文学。

儿歌具有内容浅显、语言简短、韵律强、节奏明显、富有童趣等特点。这些特点正是符合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如,儿歌《布娃娃》:“布娃娃/不听话/喂她吃东西/不肯张嘴巴。”节奏非常明显,每句话不超过5个字,但表达的意思却很容易明白,在童趣化的语言中表达了幼儿对周围生活的模仿和思考。并且让在诵唱这首儿歌时马上就会联想到自己吃饭的情景,懂得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儿歌对幼儿语言发展的作用

言语是人们的语言实践,是人们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所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任何一种语言都要经过言语才能发挥作用。早期语言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儿童的言语能力,还可以促进儿童的心智发展、提高儿童的智力。儿歌作为幼儿最早接触到的文学形式,在促进幼儿语言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注意倾听是发展幼儿语言的基本条件,培训幼儿的倾听能力与习惯是发展幼儿语言的基础,因为学龄前幼儿学习语音、词汇、语法规则,首先是通过听来【2】感知的。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能力就成为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先决条件。就幼儿来说,他们最早接触的文学形式就是儿歌,他们更乐于从听儿歌来习得语言。从另一方面来说,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也决定了儿歌最适合他们的语言发展。他们注意力保持的时间会很短,无法感知复杂的文学艺术,只能从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开始。心理学研究表明,小班幼儿有意注意时间只有3-5分钟,大班幼儿最多也不超过15分钟,因此呈现给幼儿的材料一定要简短有趣,

【3】符合幼儿的审美心理,也就是要引起幼儿的有意注意,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儿歌明显的节奏以及富有韵律感的语言,让儿童更乐意去倾听。韵律与节奏在幼儿文学中与语义一样重要,韵律不只是押韵,也存在于语句的内涵,它和节奏是构成语言音乐性的两个不可分割、互相辉映的要素。韵律和节奏互相交织、

【4】渗透和结合是幼儿文学的语言就有较强的音乐性。他们在儿歌上也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从幼儿园的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幼儿大多能记住的就是简短易懂的儿歌。如:“天上雪飘,我把学来扫。堆个大雪人,头带小红帽。安上嘴和眼,雪人对我笑。”这首儿歌读来朗朗上口,韵律感也很强,幼儿能从这首儿歌中体会下雪天扫雪、堆雪人的场景。

(二)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只要从语言训练中找到兴趣,那么他们学习语言能力的速度将会大大提高。儿歌就可以提高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因为,通常儿歌和游戏是不可分割的。绝大多数的儿歌都能运用到游戏中,幼儿的最主要活动就是游戏,因此,在游戏中穿插儿歌这样的文学形式,既能让幼儿体会到游戏的乐趣,又能让幼儿获得语言的发展。

例如:《丢手绢》,用音乐化的语言,将游戏的规则告诉幼儿,这样他们就能更好的理解游戏的玩法。同时,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诵读着儿歌,更加为游戏增添了一种乐趣。

(三)有助于训练正确的发音

听是说的前提,而听的准是说得准的前提。儿歌的规范化语言对儿童早期的语言具有规范意义,并且儿歌讲究音韵和谐、节奏整齐,能更好的刺激听觉。儿歌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语音、语调,增强节奏感。经常念唱儿歌能使学龄前幼儿对语言的重音、节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四)有助于幼儿积累词汇

幼儿学习新词一般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与他人交往自

【5】然获得;二是成人有意识的教给幼儿的新词。 儿歌中的词汇大多都都与幼儿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让幼儿学习新词,就更容易让幼儿理解他们经常遇到词汇,他们的词汇积累到一定程度了,语言能力的发展也将会实现很大的进步。如:“山上一只虎,林中一只鹿,路边一只猪,草间一只兔,洞里一只鼠,一二三四五,虎鹿猪兔鼠”这首儿歌中间含有方位副词以及一些动物的名词。让幼儿去诵读这首儿歌,会让他们很快明白这些词语,并且记住它。

(五)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语言的发展是从模仿开始的,因此,幼儿要说出一句完整的话必须建立在词汇量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之上,幼儿将儿歌中的词语牢记于心,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当需要表达时,他们就会脱口而出。儿歌语言浅显、明快、通俗易懂、口语化、有节奏感这些特点都十分有利于幼儿模仿。;反复吟诵儿歌,能帮助幼儿正确把握概念、初步认识事物,并能培养语言的连贯性,提高运用语言的连贯性。

三、儿歌教育策略

儿歌在学前语言教育中是最普遍的的。从实际的教学现状看来,大多数的幼儿园语言活动都是将故事作为一种载体来让幼儿发展言语能力。不仅仅是幼儿园,家长和社会在幼儿语言发展上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进行儿歌教育时还应该注意一下几点教育策略。

(一)幼儿园方面

幼儿园是幼儿系统学习语言的地方,是幼儿语言教育最重要的地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4)对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是:

1、能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

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3能清楚的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从这几个教育目标来说,儿歌教育还有待提高。

首先,幼儿园应加强儿歌教育,重视儿歌在发展幼儿语言方面的重要作用。在语言活动上,多采用简单易懂的儿歌来进行教学。在园本课程的选择上,也应增加儿歌的比重。目前虽有一些园本课程中编入儿歌,但还不够,尤其是缺乏经典的儿歌。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去收集更加适合幼儿的,更适用于语言教学的儿歌。

其次,幼儿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开展儿歌活动,如:开展儿歌背诵比赛、分组或集体教学等。这样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幼儿在反复诵读中逐渐将短时记忆转化为永久记忆,从而让他们能更好的输出语言,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二)家庭方面

家庭是幼儿习得语言的第一场所。所以,父母在幼儿的语言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也要重视对孩子的语言教育。

首先,家长自身要规范语言。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往往会受父母的影响,尤其是在语言方面,喜欢模仿父母说话的口气、语音等。因此,家长自身应做好表率,最好用普通话与孩子交流。

其次,家长应注意运用儿歌来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家庭要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听儿歌的条件和环境,家长可以为孩子买一些适合他们年龄段的儿歌磁带,让他们可以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三)社会方面

社会教育在儿歌教育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出版社应该不断推出那些形象鲜明,具有独特的审美追求,富有童心童趣的幼儿作品,同时可以将儿歌纳入文化产业,与玩具、影视等结合在一起,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儿歌在幼儿语言教育方面的作用。

总之,儿歌在幼儿语言发展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增加词汇量,训练正确发音,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所以,有关幼儿生活的每一方面都要重视儿歌的作用,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儿歌在幼儿语言习得中的比重

参考文献

【1】陆茜娜.让儿歌在幼儿语言教育中发挥作用[J].语言研究.2011.12 【2】【5】黄路明.儿歌与学龄前幼儿语言教育功能.[J].广西大学大学同等学力硕士学位论文. 【3】陈国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37 【4】张小永.幼儿民间文学教育.[M].济南.山东音响出版社,1995:65

第三篇:第三章 婴儿教育教案

第三章

婴儿教育教案(共9课时)

第1、2课时

课题:

婴儿教育概述

(一) 目标:

了解婴儿教育的意义,掌握婴儿的发展特点。 重点: 婴儿教育的意义 难点: 婴儿教育的意义 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 课时: 2课时 过程:

一、婴儿教育的意义:

婴儿阶段是儿童期生长和发展最迅速、变化最大的阶段,适宜的教育可保证孩子发展顺畅

从初生到3岁是儿童生长变化最快的时期。

孕期最后3个月后一年半是大脑快速生长和发展时期。

在2岁前,适宜的教育对孩子脑功能和结构,无论在生化方面均会有良好的影响,可保证孩子身心的各个方面顺利地成长和发展。

婴儿阶段是人的一生中许多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可塑性最强,适宜的教育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期是指学习或形成某种行为的最佳时期。

这个概念来自奥地利生物学家劳伦兹的研究。

婴儿期是脑生理发育的关键期。

人的视觉最敏感关键期,是在出生后半年内,一般认为可长达4~5年。

婴儿从初生到3岁,是掌握语言的最佳时期,尤其在2岁左右,学说话的积极性最高,心理学家常称之为“叽叽咕咕,滔滔不绝”的时期。

面对孩子发展的多种关键期,成人若提供适宜的条件和教育引导,就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错过关键期,则可能花再多的气力也难以完全补偿。

婴儿阶段是人一生中发展的初始时期,良好的环境和教育能够促进婴儿身心的发展有良好的开端并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婴儿阶段是一个人出生后发展的初始阶段。婴儿在身体、情感、社会性和智力各方面的发展都处在萌芽时期,逐渐地形成一个人发展的各种倾向,对以后的发展留下深深的烙印。 通过对婴儿进行适宜的教育,促进他们正常的生长和发展,必将提高基础教育的效益,对于培养新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判断:

婴儿只需给予生活照料和卫生保健,教育是可有可无的 。

婴儿什么都不懂,不需教育。

二、婴儿的发展特点

婴儿的发展具有主动性、有序性、阶段性、差异性和身心发展关联性等特点。 小结: 作业:

婴儿教育的意义?

第3、4课时

课题:

婴儿教育概述

(二) 目标:

了解婴儿教育的任务,掌握婴儿教育的原则。 重点: 婴儿教育的任务 难点: 婴儿教育的原则 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 课时: 2课时 过程:

三、婴儿教育的任务 婴儿教育的任务是结合婴儿发展的特点,通过婴儿的一日生活,促使婴儿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身体发展

1、精心照料婴儿的起居饮食,逐步培养婴儿在饮食、睡眠、衣着、盥洗、如厕、爱清洁等方面的文明卫生习惯及生活自理能力;

1、 做好卫生防疫、安全保健及疾病预防工作;

2、 增强婴儿的身体活动能力,发展婴儿的基本动作,从抬头、翻身、坐、爬、站立到行走、跑跳、攀登、跨越、投掷等,培养身体各部分的敏感性、灵活性、主动性以及动作的协调性,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

3、 增强婴儿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提高婴儿的健康水平。

(二) 认知发展

1、 在活动中促进婴儿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摸觉等感知觉的发展;

2、 通过认识日常生活中的让和物,培养婴儿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初步的思维能力,培养婴儿积极探究周围环境的兴趣,增长婴儿适应环境的能力;

3、 积极与幼儿交流沟通,发展婴儿模仿、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婴儿初步掌握发音、词汇、语句和语法,培养婴儿良好的倾听、表达习惯。

(三) 情绪情感和社会性发展

1、 让婴儿获得更多对愉快情绪体验,使婴儿与抚养者之间形成信赖和依恋,培养婴儿的安全感和积极的情绪情感;

2、 鼓励婴儿与周围的成人及同伴积极友好交往,并使孩子了解自己的行为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培养婴儿礼貌、诚实、友爱、勇敢等良好的品德;

3、 培养婴儿的亲社会行为,塑造婴儿活泼开朗的良好性格。

(四) 对美的感受与兴趣的发展

1、 通过日常生活、自然景物以及故事、儿歌、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使婴儿获得初步的审美感受,陶冶婴儿的性情,萌发婴儿初步的审美情趣;

2、 提供一些婴儿喜欢开的色彩、形象以及简单的图画,鼓励婴儿大胆地用颜色、手工材料进行涂画、操作活动,培养婴儿初步审美兴趣和表现能力。

四、婴儿教育的原则

(一) 保育为主,保教结合的原则

(二) 注重感知与动作发展的原则

(三) 主动性原则

(四) 因材施教原则

五、婴儿教育的方式 3岁以前婴儿教育的方式有家庭教育、托儿所或托班、社区亲子教育等。其中家庭教育占有主要地位。 小结: 作业:

婴儿教育的任务和原则各有哪些?

第5、6课时

课题:

婴儿教育的内容与要求 目标:

了解婴儿教育的各项内容和要求。 重点: 婴儿教育的内容 难点: 婴儿教育的要求 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 课时: 2课时 过程:

一、婴儿教育的内容有:

(一)婴儿的喂养

(二)婴儿的生活护理

(三)婴儿的运动能力培养

(四)婴儿的语言能力培养

(五)婴儿的认知能力培养

(六)婴儿的情绪情感、社会性与个性培养

二、婴儿的喂养内容和要求

(一)提倡母乳喂养

(二)及时添加辅食

1、根据年龄增长按照由一种到多种,纯流质、半流质到固体食物的顺序添加辅食。

2、营养搭配合理,并做到细、软、烂。

3、单独烹调,做到色、香味俱全。

三、婴儿的生活护理 要求:

一方面要根据婴儿的生长发育规律科学地进行,另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婴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 为婴儿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和设备

(二) 保证衣着干净、整洁、舒适

(三) 培养良好睡眠习惯

(四) 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五) 给婴儿进行预防接种

四、婴儿的运动能力培养

是人类运动能力产生、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主要指的是

的发展。

从大肌肉动作发展来说,3个月到3岁分别是

的关键期。

从精细动作发展来说,5个月到3岁分别是

的关键期。

五、婴儿的语言能力培养 要求:

从0岁开始就应对婴儿进行语言能力培养,同时要根据婴儿不同成长期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途径进行训练。

六、婴儿的认知能力培养 要求:

在发展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注意、记忆、观察、思维等认识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七、婴儿的情绪情感、社会性与个性培养

0-3岁是交往和情绪情感反应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 孩子 出生后头两年,母婴关系极端重要。 小结: 作业:

婴儿教育的内容有哪些?

第7课时

课题:

托幼机构的保教活动

(一) 目标:

了解托幼机构的生活作息制度,掌握托幼机构日常生活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重点:

托幼机构日常生活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难点:

托幼机构日常生活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 课时: 1课时 过程:

托幼机构的保教活动: 含义:

托幼机构的保教活动,是指根据婴儿教育的任务和内容,由保教人员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婴儿开展的,旨在促进婴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各项活动。

一、托幼机构的生活作息制度

托幼机构制定生活作息制度的主要依据:

1、 符合婴儿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

2、 结合季节变化特点和本园所实际;

3、 注意动静交替,智力活动与体力活动交替,室内外活动交替,有组织活动与自由活动交替;

4、 生活、游戏和专门教育活动比例合适;

5、 个人、小组和集体活动比例恰当;

6、 酌情考虑家长的需要。

二、托幼机构保教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托幼机构的保教活动的分类:日常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和集体教学活动

(一) 日常生活活动: 含义: 日常生活活动是指婴儿一日生活中的生活环节和一些每天都要进行的日常活动。具体包括进餐、饮水、睡眠、盥洗、如厕、入(离)园(所)、过渡活动、自由活动以及散步等。

婴儿年龄越小,日常生活活动占据婴儿一日生活中的时间就越长。

1、 日常生活活动的设计要求:

应根据婴儿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合理安排,从小注重婴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应注意智力发展、品德培养以及其他各方面能力发展的渗透。

2、 日常生活活动的组织 (1) 进餐 (2) 睡眠 (3) 盥洗 (4) 如厕 (5) 入、离园 小结: 作业:

什么是日常生活活动?婴儿的日常生活活动有何设计要求?

第8、9课时

课题:

托幼机构的保教活动

(二) 目标:

掌握婴儿游戏活动和集体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重点:

游戏活动和集体教学活动的设计 难点:

游戏活动和集体教学活动的组织 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 课时: 1课时 过程:

(二) 游戏活动

游戏是婴儿生活中最为重要的活动。

1、 婴儿游戏活动的特点:

1) 成人对婴儿游戏的安排和指导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婴儿年龄越小,对成人的依赖性越大。 2) 婴儿游戏的内容和性质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所不同。

3) 婴儿生活的环境,特别是用于婴儿游戏的物品和玩具,对婴儿游戏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2、 游戏活动的设计要求

1) 应保证婴儿有充分的游戏时间。

2) 应根据婴儿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游戏形式和游戏内容。

3) 应为婴儿游戏创设适当的活动场地,并提供适合年龄的专用设备。 4) 应为婴儿提供适合年龄的玩教具,并保证种类和数量。

3、 游戏活动的组织 1) 要求:

①在组织游戏活动时,要注意引发婴儿的兴趣,使婴儿保持情绪愉快,要告诉婴儿简单的游戏规则和要求并进行示范。

②每天都要有计划地安排两三种游戏,一般新游戏应在上午教学。 ③每周要计划学习一两种新游戏,对不同的婴儿游戏要求要有所区别。 ④对不同类型的游戏指导要点也要加以区别。

⑤一般在正常天气每天可以组织两三次,每种活动一般可以重复三四次,但不要使婴儿玩得太累。特别是进餐前后半小时左右不要做活动性游戏。 2)类型: ①活动性游戏 ②音乐游戏 ③桌面游戏 ④娱乐游戏 ⑤智力游戏

(三) 集体教学活动 对1岁以下的婴儿:个别教育 1-2岁的婴儿:个别教育﹢小组教育

2岁以上的婴儿:每天1-2次集体教学活动,每次时间约为5—10分钟。

1、 集体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求

1) 应根据婴儿的年龄特点制定具体可行的集体教学活动计划,集体教学活动的目标要简单具体,活动的内容和途径要贴近婴儿的生活和实际需要。 2) 应为婴儿创设适宜的活动情境,准备可供婴儿操作的、直观的活动材料。

3) 应注重婴儿活动兴趣的激发,宜采用启发、诱导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体现游戏性。

2、 集体教学活动的组织 1)要求: ①②③④⑤⑥

2)集体教学活动的类型: ①语言活动 ②动作发展活动 ③数学活动 ④音乐活动 ⑤美工活动 ⑥社会活动 小结: 作业:

如何设计婴儿游戏活动?

第四篇:婴儿的认知与学习过程详解

一、感知觉发展的早期争论

(一)先天论和后天论

1、先天论

观点:很多基本的知觉能力是先天具有的。 人物:如康德、笛卡儿等。

2、后天论

观点:婴儿刚出生的时候完全是一块白板,他们必须通过学习才能发展起感知觉能力。 代表人物:威廉•詹姆斯。

总结:当前,人们承认儿童出生后即具有某些先天的感知觉能力,但人们也看到这种感知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后天的成熟和经验有助于其意识知觉的发展。

(二)丰富化理论与分化理论

1.丰富化理论

感觉刺激是片断的、模糊的,必须运用已有的认知图式去增加内容,使它丰富起来。(皮亚杰,1954)简言之,认知能丰富感觉经验,已有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感觉刺激的意义。 2.分化理论

感觉刺激已经为个体解释相应的经验提供足够的信息,毫无经验的感知者能够从中找出区分性信息或区别性特征,从而将不同刺激区别开来,儿童发现这些区别性特征的过程就是他们的知觉能力发展的过程。(吉布森,1969)

二、研究婴儿感知觉的方法

(一)视觉偏好法

研究者给婴儿同时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的一个更感兴趣。

(二)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方法

1、习惯化:是反复给婴儿呈现某种刺激物,使他们对它越来越熟悉,直到对该刺激物的定向反射消失的现象。

2、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一个新的刺激,如果婴儿重新作出较强的定向反射,说明儿童已经能够辨别这两种有差别的刺激。 这种恢复了对新事件的兴趣的现象称“去习惯化”

(三)诱发电位法

通过记录儿童脑电波的变化推论其是否感知到新的刺激。

(四)高振幅吮吸

研究者让婴儿吮吸一个里面镶有电路的特殊奶嘴,通过婴儿的吮吸动作,观察他们对被感知环境的反应。

三、感觉的发展

感知觉是婴儿认知发展的主要内容,其发展速度最快,而且发展最早。

(一)视觉的发展

1、视觉集中

1) 4~5个月的胎儿即有视觉反应能力。

日本的小林登用强光照射孕妇腹部,发现胎儿闭眼睛。

北京人民医院和北医大一院联合实验发现,当摄影灯突然发出强光,胎儿立即活动起来,几分钟适应后,才减弱活动。

2)新生儿视觉机能调节较差。主要是视网膜细胞出生时非常不成熟。 新生儿的世界有点昏暗而又模糊(helld,1993) 视觉集中的发展

新生儿两眼的不协调运动,如一只眼睛偏左,一只眼睛偏右,或两眼对合在一起。同时,一遇光线,眼睛就眯缝着或闭合着。约在两三周之后,两眼不协调运动就消失了,并且可以开始看到儿童对光线或物体有视觉反应,但不能长久地把视线集中在一个物体上。约从第一个月末到第二个月初起,可以看见儿童的集中的视觉活动,并且逐渐能随着移动的物体而移动自己的目光。第三个月视觉更加集中而灵活,特别是对亲近的成人的面孔的集中视觉能维持长久的时间。这时成人能用忽而隐藏忽而出现的方法来逗儿童发笑。约从第四个月起,儿童开始能对颜色有分化反应,特别是对红色的物体最能引起儿童的兴奋。约从第五六个月起,儿童开始能够注视远距离的物体,如飞机、月亮、街上行人等。

2、光的觉察

新生儿出生后立即觉察眼前的光亮,还能区分不同明度的光,只是敏感性远低于成人。

3、视敏度

视敏度:眼睛区分视觉目标的形状和微小细节的能力。 新生儿:20/150~290 6个月:20/100 一岁:已和成人相似

研究方法:视觉偏爱法、视动眼球震颤法、视觉诱发电位测量法。

给儿童看的书,应该年龄越小,图和字越大

4、颜色视觉:

新生儿看不见彩色,黑白灰的世界

从3-4个月起就能分辨彩色和非彩色。红颜色特别能引起儿童的兴奋。4-8个月的婴儿最喜欢波长较长的暖色调,如红、黄、橙色。 测定方法:视觉偏爱法、记录脑电活动、去习惯化、配色法。

(二)听觉的发展

1、听觉在胎儿中晚期已经发生。

普莱尔提出“一切幼儿刚刚生下时都耳聋”

5,6个月的胎儿即有听觉。

1983年廖德爱、黄华建研究结论,出生第一天婴儿已有听觉反应。临床测试表明,83.31% 新生儿对听刺激反应较快,只有16.69% 的新生儿反应较慢。

2、新生儿已具有辨别音量、长短、方向以及频率不同的声音的能力。

婴儿对听觉刺激的分化能力可用定向反射习惯化来测定,即让婴儿作吸吮活动或诱导他作吸吮活动,记下他的反应节奏。

3、婴儿对声音的反应

新生儿对人说话的声音极为敏感,对母亲的声音更为敏感,它更能改变新生儿的吮吸反应。

Freedman 发现新生儿对一个妇女的说话声要比对铃声作出更多、更有力的反应。

Eimas(1971):4周的婴儿能辨别“ba”和“pa”两种语音,而且对“p”和“b ”有 “类别式”的反应

2 个月的婴儿可以辨别不同人的说话声以及同一个人带有不同情感的语调。例如,同样一段文章由两个人读,婴儿有不同的反应,而同一个人用生硬的、愤怒的语调,或者用愉快的、柔和的语调读,婴儿的反应也会起变化。

4、应预防中耳炎,6个月~3岁是中耳炎的高发期。

(三)味觉和嗅觉

1.味觉

胎儿期3个月时味觉感受器已经发育,15周已经发育成熟。婴儿一出生就表现出明确的味觉偏爱

2. 嗅觉

7、8 个月的胎儿已经具有初步的嗅觉反应能力。

新生儿具有嗅觉偏爱。新生儿已能区分好几种气味。出生才1 周的婴儿已能辨别母亲和其他人的气味

麦克法兰:把两个喂奶母亲用过的胸垫分开放在婴儿头的上方,结果发现婴儿转过头来注视他们母亲用过的胸垫的次数多于注视陌生母亲用过的胸垫。

(四)触觉、温度和痛觉

1、触觉:对抚摸的敏感提高婴儿对环境的反应性

2 、温度觉: 新生儿对温暖、寒冷及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

3 、痛觉

四、知觉的发展

(一)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的发展

研究结果:6岁儿童先是认识客体的个别部分,然后开始看见整体部分,但不够确定;

7、8岁儿童既能看到整体又能看到部分,但不能把整体和部分结合起来,出现了“逻辑上的慢动作”;

8、9岁的儿童一眼就能看到部分和整体上的关系,实现了二者的统一。

(二)对色、形两维的感知

1、古纳夫的研究:3 岁前是形状抽象占优势,后转入颜色抽象占优势(4 、5 岁是高峰),6 岁后形状抽象又占优势。

2 、陈立的研究:3 岁前以形状抽象占优势;4 岁是颜色抽象占优势,6 岁是同一抽象占优势

婴幼儿色、形抽象发展有三个阶段:

3岁前以形状抽象占优势;4岁是颜色抽象占优势;6岁后是同一抽象占优势。

结论表明儿童的色形抽象或感知受到发展成熟的影响,有年龄特征,但并不排除个体经验影响,个体差异还是存在的

(三)空间知觉

1、形状知觉

范茨专门用视觉偏爱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爱。

1 )婴儿是带着观察复杂的模式超过简单的模式的偏爱而出生的

2)从出生几天到六个月的婴儿都对有图案的圆盘注视的时间更长 。3) 婴儿喜欢看清晰的图像,婴儿还喜欢看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 4)格林堡的实验表明,不同年龄的儿童可能有一个与其发育阶段相适应的输入刺激和处理信息的最适宜水平。 幼儿的形状知觉发展很快:

小班时就能辨认圆形、方形和三角形;中班时能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的三角形,把两个半圆拼成一个圆形;大班时还能认识椭圆形、菱形、五角形、六角形和圆柱形,并把长方形折成正方形,把正方形折成三角形。

幼儿掌握形状的次序:有易到难依次是—— 圆形--正方形- 三角形- 长方形- 半圆形- 梯形- 菱形- 平行四边形。

四岁是儿童形状知觉最敏感时期。

2、大小知觉

儿童从2岁半到3岁判别平面图形的能力急剧发展。

婴儿已具有物体形状和大小知觉的恒常性。实验研究:鲍尔的研究说明6周的婴儿已显示大小恒常性。

斯拉特、马托克的实验设计:估计物体大小的能力随年龄而增长。2—11 岁的儿童很少低估远离他们的物体; 成人往往倾向于过高地估计远处物体的大小。仿佛他们知道距离会歪曲物体的大小,作了过度补偿,作出的判断往往大于真实的客体。

3、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立体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 吉布森和瓦尔特设计了的“ 视崖” 实验。 结果表明,婴儿早已有了深度知觉,但不能断定是先天的,可能是在六个月之间学会的。

4、方位知觉

3岁儿童已能辨别上下方位,4岁儿童已能辨别前后方位,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6岁儿童已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辨别能力尚未发展完善。 朱智贤教授认为,儿童左右概念发展经过三个阶段:①5-7 岁,能比较固定的辨别自己的左右方位; ②7-9 岁,初步、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③9-11 岁,能比较灵活的、概括地掌握左右概念。

(四)时间知觉

儿童感知时间有极大的困难

前苏联学者沙巴林曾调查,各年级学生估计“ 一分钟” 时间的长短:

皮亚杰的实验研究: 给学龄前儿童看桌子上放着的两个机械蜗牛,实验者同时使两个蜗牛启动爬行,其中一个蜗牛爬得快,另一个蜗牛爬很慢。

黄希庭的时间知觉研究: 研究对象:5~8 岁的儿童。 研究结果:5岁儿童时间知觉极不准确,极不稳定; 6岁儿童时间知觉基本上与5岁儿童相似,只是对短时距知觉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有所提高;7岁儿童开始利用时间标尺,但主要利用外部时间标尺,能利用内部时间标

10 尺的很少;8岁儿童已能主动地利用时间标尺,时间知觉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开始接近成人。

方格的儿童知觉时间顺序的研究:最早感知的是一日中的早中晚,然后是知觉一周内的时序,最后是认知一年四个季节的时序。4 岁儿童对认知一日的时序仍有困难;5~6 岁对认知一年内的时序有困难。

五、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一个人的观察受到系统的训练和培养,就逐渐形成为稳定的、经常的个性品质观察力。

1、 婴儿缺乏观察力

他们对事物的知觉是不随意的、被动的、都由刺激物本身的特点所引起,缺乏目的性。对事物的知觉经常与摆弄物体的动作结合在一起。

2、幼儿是观察力初步形成时期,表现为四个方面: 1 )观察的目的性 ;2 )观察的持续性

3 )观察的细致性 ;4 )观察的概括性

阿格诺索娃给幼儿看儿童溜冰的图片,冰面上只有一只手套,要求幼儿找出图中丢手套的人,实验结果发现:幼儿观察图片的时间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儿童观察力的发展趋势为:

1 )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2 )从冲动性向思考性发展 ;3 )从笼统的、未分化的向精细的方向发展 ;4 )整体与部分从分离到统一

六、婴儿的信息加工能力

1、婴儿的信息加工(认知过程) 2信息加工能力的发展

七、婴儿的注意发展

1、婴儿也有注意

婴儿一生下来就有注意,实质上是先天的定向反射

2、婴儿注意的事物逐渐增多,范围变广

婴儿喜欢看清晰的图像。让30个5—12周大的婴儿看一部描写爱斯基摩人家庭生活的无声彩色影片,其中有许多面部表情的待写镜头。婴儿很快被吸引住了,他们能用特制的橡皮奶头自动调节画面的清晰度。当因像模糊时,他们就移开目光。

此外.婴儿还喜欢看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和曲线图形。

八、幼儿注意的发展

1、注意的稳定性提高

2、注意范围的扩大

3、注意的分配与转移能力的增强

注意的分配:3岁幼儿自己活动时,来不及关心别人,只是自己玩耍,

12 4岁幼儿可以和同伴一起做游戏,5-6时能参加复杂的集体游戏 注意的转移:幼儿注意转移能力差,年龄越小,转移越慢。

九、观察力的发展

1、观察的目的性提高

2、观察时间变长

3、观察变得有组织有顺序

4、观察变得细致

十:儿童记忆的发展

1、记忆在量方面的发展 (1)、记忆广度的发展 (2)、记忆保持时间变长 (3)、记忆范围的变广

2、记忆在质方面的发展

1)、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的发展(记忆态度的发展) 2)、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的发展(记忆方法的发展) 3)、形象记忆和语词逻辑记忆的发展(记忆内容的发展)

3、记忆的遗忘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遗忘的原因:干扰说;消退说;压抑说

13 十

一、儿童思维的发展

1、儿童思维的特点 与自己的行动分不开的思维 跟事物的具体形象联系起来的思维

2、抽象的思维

第五篇:《爱弥尔》阅读心得 第一卷人类的婴儿期 婴儿期的教育(1)

第一卷人类的婴儿期

婴儿期的教育(1)

生命开始的时候,婴儿的记忆力和想象力还处在沉睡的状态,《爱弥尔》阅读心得 第一卷人类的婴儿期 婴儿期的教育(1)。感觉是他知识唯一的来源,他什么东西都想去摸一摸、弄一弄。这时,你千万不要去阻止他,因为这样他才能学会用看、摸和听的办法;他才能体会到看和摸的区别;他才能了解物体的冷热、软硬、轻重、大小,从而慢慢感觉到物体种种不同的性质。我们都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行动,才能懂得远近的概念。因此,应该让孩子常常走动,使他们学会判断距离。(学习是从摸一摸、弄一弄开始的,所以不要天真地以为钢琴,英语才是学习)

啼哭是婴儿表达愿望的唯一信号,是人类共同的自然语言。这声音抑扬顿挫、十分响亮,而且有不同的含义。所以,我们要对婴儿进行研究,重新学会这种语言。(摸摸、弄弄是学习的开始,啼哭是交流的开始。)

好的乳母能听懂乳儿所说的一切,还能够回答他们,虽然她们说的只是一些没用的单词。但伴随这些“咿咿呀呀”的声调,她们能清楚地了解对方。(想要了解事物必须从最简单入手,人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事物,要想更好地掌握孩子的特点,就必须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去了解他,这样才能形成你日后的权威性,也只要这样,你的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此,如果简单地把讲道理当成是对孩子的教育,那未免太天真了。教育从了解入手,教育从了解开始。

如果一个母亲不能从孩子一出生就马上进入角色,那她就相当于放弃了部分做母亲取得权利,读后感《《爱弥尔》阅读心得 第一卷人类的婴儿期 婴儿期的教育(1)》。 )

除了语言之外,手势的沟通效果也不差。婴儿的脸上有令人惊异的表情:微笑、欲望和恐惧,他们面部的肌肉比成年人更灵活。但是,婴儿的眼睛除了清澈纯洁外,无法表达其他的感情。这是因为感觉表现在脸上,而感情则是需要通过目光表达。 (哦,原来婴儿的感觉表现在脸上呢。) 我们一定要关注婴儿的哭声,因为哭声是婴儿与未来社会相关联的第一环节。当婴儿啼哭时,他一定是不舒服的,是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宣泄。 最初的几声哭声,是一种请求,如果你没有理解,哭声就会变成命令。婴儿本身是柔弱的,他们先是想依赖,随后才想指使别人。不过,这一现象并不是由本性产生的。(这卢梭观察的还真够细致的呢。) 当婴儿不声不响使劲伸手时,他不能感觉那个东西与他之间的距离,当他又哭又闹地伸手时,那是他想让你把那个东西送给他。前一种情况,你把他慢慢地抱到那东西前面;第二种情况,你要假装没有听见,不必理会他的哭声,不要使他养成命令人的习惯。 (由此可见,孩子的毛病都是被大人惯出来的。) 在达到具有理智的年龄之前,为善与为恶都不是出于认知,无所谓善恶。 一个孩子总是弄乱所看见的东西,凡是他能拿到的都把它打个粉碎。其实,他并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这是为什么呢?

从生命周期的循环上看,人从出生时的柔弱到青年时的健壮,再轮回到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又回到了孩子般的柔弱状态。此时,他常常一动不动,希望周围的一切也是同样的平静。为什么同样的软弱却在老人和小孩之间会产生完全相反的结果呢?

其根源在于,孩子正在向上发展、在成长,老人在向下衰退、趋向死亡。可以说,孩子的生命足以使周围的一切活跃起来。所有的改变都是一种活动,即使破坏的成分较多,但这并非出自于邪恶,只是破坏更适合孩子活泼的性格。 但是,一旦孩子把周围的人都看做工具,利用他们去追求自己的欲望,并逐渐形成依赖心理,就会感觉到奴役他人的幸福与舒适。一旦这种感觉扎下了根,即使长大之后也不会消亡。

读后感:

一、一旦为人父母就一定要担负起做父母的职责。

二、不要让孩子养成把周围的人都看做工具,利用他们去追求自己的欲望,并逐渐形成依赖心理。

上一篇:幼儿园园长学术报告下一篇:幼儿园园长个人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