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人类发展

2024-05-02

教育与人类发展(精选十篇)

教育与人类发展 篇1

一、人类发展中所表现出的三大规律

在《人类发展》一书中, 美国学者詹姆斯 ?W? 范德赞登 (James W.Vander Zanden) 、托马斯 ?L? 克兰德尔 (Thomas L.Crandell) 、科琳 ? 海恩斯 ? 克兰德尔 (Corinne Haines Crandell) 提出了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三大规律。

规律一, 人类发展的“惯性规律”。人类活动, 无论是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 总在不断探索、认识其所在的这个世界 , 不断地发现、利用、改造这个世界原本就存在的各种资源发明;生产、创造出各种供人类在这个地球上更好生存的福利;除非人类毁灭, 否则必然会发展下去。像一列没设置终点的列车。

即告诉我们人类发展是什么?

规律二, 人类发展的“本因规律”。人类存在与发展的本质:延续人类世代繁衍需要的消费必须;每人一辈子所需求消费到的物质, 仅仅依赖于他人的恩惠施与是显然不可能的, 其绝大部分还是应出自于其自身努力劳动创造的交换, 劳动创造价值, 而且与之成正比。

即告诉我们人类发展的最根本原动力是什么?

规律三, 人类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最好的“组织发展的方式规律”。相对于让人们在其生活中无组织状态的各自所为、各图其利、自由生存、自发贸易的后果;其后果反而总能在不知不觉中更能有效地促进一切供人类在这个世界更好生存的普遍社会经济福利。

即告诉我们人类发展中所表现出的最好组织发展方式是什么?

论及教育,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人类要一直发展下去, 就需要教育来延续文明的火种, 而延续这种人类发展的根本动力, 同时又需要人类的教育来维持。而最好的组织人类发展的方式的重要手段之一, 毫无疑问, 教育在其中的运作, 起着重要作用。

二、人类发展过程中教育演变经历的时代

一般把人类社会进化的纵向过程所分成的三个时代, 称为人类发展过程中教育演变经历的时代, 对这三个时代进行梳理, 可以探知教育在人类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1. 元教育时代

元教育, 指在人类活动最早期, 最原始的, 能够直接体现其原本职能的教育形式。通过人类发展中所表现的三大规律可知, 教育的本质是服务于人类, 是提高人的能力, 改造人的生存环境, 服务于人的生产, 满足人的生产条件。

元教育时代又可以细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 可以看成是个体在群体中如何突破、改变的时期。在元教育前期, 是群体生活体系开创了生物最原始的教育机制。人类学家罗杰 . 雷文通过对猩猩和狒狒的研究, 提出个体选择必须在群体中实现的结论:“群体本身就是一种‘知识库’的作用 , 它保存、选择群体中有用的行为 , 并在传递中促进新行为的创造。任何个体在行为上的突破 , 必须通过群体才能得到保存, 获得更高水平的生存能力 , 作用后代 , 转变为新的生活基础 , 使个体从群体中获得一种全新的知识。”不仅只是局限于狒狒和猩猩, 随着生物种群的进一步进化, “类人猿也是通过群体‘知识库’这一教育机制 , 实现了种的突变 , 把原先抵御猛兽的本能转化为狩猎的能力 , 跨出征服自然、演变为人类最重要的一步。”

在后一个时期, 随着生产力发展, 出现了社会分工, 于是出现了生产开始与人发展相分离的趋势。教育开始有自身的目的性和形式性, “开始注重儿童教育 , 有目的地传播某种观念和生产技能, 形式和内容都日趋多样化。注重语言在教育中的作用 , 并逐渐产生了诸如氏族仪式、巫术、成人礼等专门的教育活动 , 从而演变出学校的雏型—青年之家。”学校雏形的出现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对教育需要的结果, 亦是标志着在元教育时代, 形式化教育的出现。

2. 异化教育时代

科级的发展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飞跃和提高, 社会进一步大分工。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机构——学校, 开始在人类生活中扮演重要作用。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 这时统治阶级垄断了学校教育, 使学校教育服务统治阶级, 成为其阶级统治的工具。这个时代的特点是教育被异化。

作为当时社会先进的教育组织, 学校本应是集中传授知识、授予技能的场所, 作为当时脱离了体力劳动的教师, 本应成为人类精神文化的弘扬者, 但在阶级社会里一切都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在剥削阶级有意利用下, 学校培养出了不需要进行物质生产、且剥削物质生产者的精神生产者。“学校性质的变质, 违背了教育发展的历史目的, 使先进的教育形式丧失了为生产服务和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性质, 甚至与教育促进生产发展的基本特性对抗。……强烈的统治阶级意识牢牢地压抑着教育, 冲荡着教有的‘格式塔’, 严重偏离了教育发展轨道。”

在异化教育时代, 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的特质是无序、混乱、功利、冲突。教育的本来宗旨受到异化, 成为少部分受教育者压榨、剥削、奴役大多数非受教育者的统治手段, 教育没有解放人, 而成了人追求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工具。“学而优则仕”,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是这个时期受教育者的心态写照, 范进式的悲喜剧代表着异化时代教育景况的混沌。

3. 复归教育时代

在文化摧化作用下, 人类的发展与教育的发展伴随始终, 自然力代替了人力, 科学改变了生产过程, 科学赋予生产以革命的本质。在人类发展的大工业时代, 科学技术的广泛需求与应用, 迫切需要教育起作用。一是要靠教育传承科学技术, 二是需要教育来革新科学技术, 发展生产。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认为, 人类是符号化的动物, 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是由符号形成的, 并最终由这些符号形成了人类文化。符号从人本身扩展到了文化, 同时符号的形成也是人本身本质的体现。“乌托邦的伟大使命就在于, 它为可能性开拓了地盘以反对对当前现实事态的消极默认。正是符号思维客服了人的自然惰性, 并赋予人以一种新的能力, 一种善于不断更新人类世界的能力”人类需要文化与教育中的符号指引, 来创新开拓人类世界, 发展繁荣人类世界。

在复归教育时代, 教育终于回到了他应该回到的正确轨道上, 即为生产, 为人类服务。虽然在这个时代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许多缺陷 , 如只看重眼前的利益 , 重视生产能力培养而忽视个性培养等短视的教育行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教育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关系。“社会政治的民主化程度越高, 教育的阶级性越隐蔽或趋于消灭;社会物质生产发展水平越高, 教育的生产性越鲜明;社会科学文化发展水平越高, 教育的科学性越强。”

当教育回到它应回到的正确轨道时 , 人类开始进入自由教育时代, 教育的本性特质将得到最理想的体现。人在教育中将得到一种解放, 一种最完美的自我实现。这种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 是促进人身心和谐的教育, 是促进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教育。

三、教育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个体发展与群体发展

人类发展, 从个人与社会这个维度上来说又可以分为个体发展与群体发展。在这个维度的这两个层面, 笔者尝试梳理教育对其分别发生的作用和影响。

1.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何谓个体发展?个体发展指如下的相关活动:提高自我意识, 发挥个人潜力, 展现个人才华, 达成个人愿望或加强身份等。个人发展不局限于自我发展与帮助;它也有帮助其他人进行个人发展的内涵, 包括向他人推荐个人发展方面的方法、相关项目、工具、技术和评估手段。

深入了解教育在个体发展作用中本身的需要, 是探索和发挥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的重要基础。个体发展的具体情况不一而同, 千差万别, 一般定义的个体发展“通过自己的活动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从而改变自己的身心状况, 达到一个新的身心状况 ( 同时也改变了环境 ) 。”从这个基本过程总结出教育对个体发展影响深远的三个基本因素。

第一个基本因素:个体的身心状况。身心, 可以理解为身体与心理, 也表示个体在某个时期所具有的身心发展水平特点, 比如幼儿期的身心发展水平特点、青年期的身心发展水平特点、老年期的身心发展水平特点等。个体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个体的身心境况, 这个状况的具体指标, 制约着个体发展的方式、进程、速率和极限。

第二个基本因素:个体存在的环境。指个体生存与发展中与外界作用的场域, 在向外的维度上, 它包括自然, 也包括社会;在向内的维度上, 它包括精神, 也包括物质;总之, 它包括能直接影响个体的环境, 也包括间接影响个体的环境。

第三个基本因素:个体的主观活动。个体与客观世界的事物互动的方式, 是这种主观活动的内涵。活动既包括生理活动也包括心理活动, 既包括内部活动又包括外部活动。在宏观角度上, 活动还包括日常学习、劳动生产等行为。

这三个基本因素深刻影响了个体发展, 任何旨在促进个体发展的活动, 都是这三个因素起的作用。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当然也脱离不开这三个因素。“教育是利用这三个基本因素来实现个体发展的过程。由于在任何一种特定的教育情境中 , 个体的现有身心状况是既定的, 因此, 教育主要是通过环境和活动这两个基本因素来作用于个体发展的;在前一个方面, 主要是调控个体的环境因素;在后一个方面, 主要是引导个体进行一定的学习活动。”应该看到, 个体的主观活动必然会受到个体存在环境的制约, 在教育上表现为个体主观想进行的教育意愿和意欲践行的教育行动, 受到客观的教育资源、教育权利等方面的限制和约束。

2. 教育对群体发展的作用

群体是指为了达成共同的目标, 达到一定基数的人, 以特定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群体总类很多, 按照民族种类分, 可以分为民族群体, 按照社会地位分, 可以分为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教育对各种不同群体发展所起的作用, 是需要依照各个群体的特性而言的。

比如, 在论述教育对民族群体发展的作用时, 就需要考虑到民族群体的具体特性, 独有质性。比如, 是中华民族还是外国民族, 是汉民族还是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生活区域、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迥异, 教育对其影响也就会体现出不同的一面。例如可表现为塑造了不同的群体心理性格、形成了不同的群体习俗文化。“教育总是对人的教育, 追求着一种在当时情况下完美的人格形象。由于各民族在诞生时期的境遇不同, 所以就会遭遇不同的来自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挑战, 因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也就不相同。”一个群体的文明觉醒, 体现在群体对教育内容的选择上, 在生产力欠发达的种群中, 对骑马射箭等打猎技能的教习异常重视, 其宗旨在于繁衍种族生存。在脱离了刀耕火种的种群中, 对科学知识、文化习俗的教育最为重视, 其目的在于脱离蒙昧, 延续文明。但是也应该看到, 即使教育对不同群体的发展影响不同, 但各个群体之间, 都应该有一些共性的影响。

通过以上初步论述可知, 自人类诞生以来, 教育对人类的个体发展与群体发展, 均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只初探一二, 予以勾勒, 未能阐述详尽, 但求抛砖引玉。

摘要:本文从人类发展中所表现的规律入手, 通过梳理人类发展过程中教育所经历的时代, 指明教育在这些时代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并通过剖析教育对个体发展与群体发展的影响, 初探教育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教育,人类发展,个体发展,群体发展,教育与人类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增俊.《论教育变迁与人类发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0年第4期60—66.

[2]冯增俊.《论教育变迁与人类发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0年第4期60—66.

[3]冯增俊.《论教育变迁与人类发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0年第4期60—66.

[4]冯增俊.《论教育变迁与人类发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0年第4期60—66.

[5]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96.

[6]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92页.

[7]丁念金.《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机制试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 第19卷第3期2—6.

[8]丁念金.《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机制试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 第19卷第3期2—6.

人类发展与自然写作 篇2

一、理由:

雾霾、沙尘暴、飓风、海啸、干旱、暴雨,自然界已经违反常规,如何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不可跨越必须直面的问题,高考作文预测及素材之四:人类发展与自然。

二、立意角度

1、绿色生活

2、尊重自然 和谐相处

三、素材积累:

1、她以丛林里清晨的露珠作为甘霖,滋润一颗绿色的心;她以枝头上饱满的野果作养料,丰盈一颗绿色的心;她以黑猩猩纯真的笑容作动力,温暖一颗绿色的心。她是珍妮古道尔,一个一生行走在丛林里,用心给世界带来绿色的最伟大的人。

自告奋勇去研究黑猩猩,她是无所畏惧的科学家;奔走呼号去劝慰保护野生动物,她更是心怀绿色,播撒绿色的善者。她怀揣着一颗绿色的心,从人类文明走进丛林,走进黑猩猩的世界。丛林给她的心晕抹了一层青绿,黑猩猩给她的心莹润了一丝柔绿,她带着更为充盈的绿色的心,为世界播撒希望,播撒绿色。

她在绿色的非洲丛林行走,微笑;她与可爱的黑猩猩亲吻、嬉闹。她在一年四季常青不败的绿色中看黑猩猩们的儿女情长,母子情深,去感受他们与古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她绿色的心更为柔软,她柔软的心也感动了全世界的人,于是世界和她一起保卫野生动物,于是世界的胸腔中也蕴藏着一颗绿色的心。

绿色是爱,是希望,珍妮古道尔用她那颗绿色的心传递爱和希望,让绿色盈满人间。

2、是她叫醒了被农药毒害的昆虫们,是她让我们的春天不再寂静。

她是一个有敏锐发现力的海洋生物学家,又是一个热情饱满的生态作家,美国前总统阿尔戈尔说,蕾切尔卡逊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寂静的春天》中所关心的那些事情,她将我们带回如下在现代文明中丧失了令人震惊的地步的基本观念: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融合。她是一位伟大的划时代的学者,她把绿色的种子撒播到每个人心中,让世上开满绿色的环保之花。

宾夕法尼亚那个农庄给了她充满绿色的童年,那浩瀚的海洋又洗刷了她本就纯洁的心灵。她不仅热爱绿色,研究环保事业,更完成了把科普论文转化为大众读物的壮举,她笔下的海洋、森林都是那么美好,令人神往,她代替这种生命的绿色向人们呐喊,呼唤人们对环境的爱,对绿色的希望。她像一个摆渡人,在急流中把绿色的梦渡向彼岸。

她有限的生命唤起了无限的绿色,她自己渺小的身躯,爆发出了无与伦比的绿色能量,她是一个行动者,也是一个缔造者,只要大自然还存在,她那绿色的信念将会给人们以无限希望,帮我们建设一个更美丽的地球。

3、岁月无情,人生有意。从上古的在河之洲,至明人的绿色河畔,再到今日的绿色生活的构想。每一年的春天,当那河畔的植物繁衍,它不仅带来春天的丰盛,更是大地初萌,人间新生,是一片交织着绿色的和谐世界。

绿色生活,把自己交给绿色,在对绿色的热爱中我们实现了内心的和谐。

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疯狂地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在追求的过程中,往往迷失了自我,忘记了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绿色。感悟自然中的天地造化,感悟绿色最本真的意义。

1845年,28岁的梭罗挣脱金钱的羁绊,远离喧嚣的城市,来到瓦尔登湖畔,追求自然的那抹绿色。两年间,自耕自食,在湖水的涟漪中,在那翠绿的山林里,他观看日出和黎明,他为春天第一只麻雀的鸣叫而激动,为在山腰间燃烧似的绿草而欢欣。他无数次沉醉在清澈的湖水,翠绿的山脉和夜莺的歌唱中,他在大自然的绿色中感受到浓郁的诗意,获得了心灵的.重生。于是有了现在的《瓦尔登湖》,一本与《圣经》并列在“人类二十五部经典图书”的书,一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

远离城市的繁华,他选择了自然的宁静,人生有了绿色,他实现了质的飞跃。

4、袁学顺,一位普通的农民,一位被誉为“天鹅卫士”的绿色执行者。时光流逝,35年匆匆而过,他用信念坚守绿色的堡垒,用行动打出绿色的旗帜。他义务保护和救助伤病天鹅五百余只,保护了天鹅湿地一千余亩。他坚持每天巡湖,跑遍了荣成天鹅湖的每一个角落。他视天鹅为孩子,将自家院子改为“家庭式大天鹅康复中心”,被誉为“绿色爸爸”。他拿出积蓄为天鹅购买粮食、药品,并把康复的天鹅送回蓝天,而家中却一贫如洗。为了“绿色责任”,他挺身而出,反对在天鹅湖畔盲目开发工业项目,并为政府环保献计献策。他通过开展恢复湿地,保护水源,建立民间村镇救助站点,编写《大天鹅救助手册》等多项活动,提高了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带动大家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天鹅卫士”袁学顺,以一个朴素的心,描绘了一幅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正因他的人生充满“绿色”,并敢于承担“绿色”责任,才成为我们敬畏的“绿色爸爸”。

5、斑白的双鬓,苍老的双手,凋去的容颜,时光在你身上刻下不可磨灭的痕迹,而你却用一颗对自然的大爱之心抹去这岁月的雕刻,于古稀之年奔走,呼号,为这逝去的绿色,这裸露的大地,他是梁从诫,梁启超之孙,梁思成林徽因之子。

褪去辉煌身世的外衣,他以瘦弱之躯行走在呼唤绿色的道路上,哪怕前路黑夜漫漫,哪怕放眼望“微斯人,吾谁与归”,哪怕远方悬崖峭壁寸步难行,哪怕看到的都是无尽的遗憾,也要以一己之身奔赴在这条曲折的道路上,去唤醒糊涂的人类,去呼唤绿色的回归。6000多米可可西里之上,近百张藏羚羊皮在烈火中发出爆裂的声音,泪眼婆娑中,他看到了藏羚羊最后的挣扎,恐惧,听到了它们的哀嚎和悲鸣。这泪,是一个67岁老人的心疼与无奈,为惨遭杀害的羚羊,为人类的麻木愚昧,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的逝去,为绿色的不再。

终身教育——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钥匙 篇3

一、终身教育的涵义

终身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被称为终身教育的四大支柱。当然,终身教育的内涵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最初,终身教育担负的主要内容是学会生存。学会生存要求教育担负教给人们求得生存的各种知识和能力,其实质在于获得与自然竞争中自强、独立的生活下去。学会生存目标的核心是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为人们提供学习的钥匙——学习能力,以便使人们在一生中能够连续不断地进行必要的学习,不断获取运用所需知识的能力。学会生存也强调了经济与科技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的波动对个人的挑战,如生态问题、环保问题等。因此,学会关心又成了21世纪教育的主题。学会关心强调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培养,强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调培养人的知识整体性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培养个人的自知、自尊和自信。

二、终身教育将直接导致学习社会化的出现

终身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学习社会化。所谓学习社会化,即求得自我实现的学习被贯穿于每一个人终身的社会,它跟终身教育所倡导的社会是统一的内涵,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学习社会化的主要标志是全民学习意识普遍形成,换句话说,终身学习必须是自愿的,否则终身教育会成为压迫人的工具。

现代科技的发展已经使“学习即生活”的理想变为现实,生活的学习化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存状态。所以,终身教育的进一步确立和完善,必然使教育社会化和学习社会化从理想演变成现实,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现实意义上讲,终身教育原则在我国进一步确立和应用,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前和长远的客观要求。从当前来看,广大从业人员更新知识、提高学历层次的要求十分普遍,实施终身教育无疑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从长远意义上看,终身教育对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使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终身教育原则在我国的进一步确立和实施,意味着成人教育的规模和内涵,将会越来越扩展和丰富。各种类型的成人教育成为满足终身教育需要的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成为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教育法》关于受教育者的规定,特别是“从业人员有依法接受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使从业人员教育与培训的一些现行政策法律化,把终身教育的重要环节“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落到了实处,也使终身教育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在提高劳动者素质,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未来中国改革和发展中必将回响终身教育这一主旋律。

三、职业技术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未来社会中,新技術、新专业将层出不穷,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全面,不仅要求掌握本专业系统知识和技能,还要求掌握其相关专业知识技能。此外,交叉学科、边缘学科越来越多,对人的知识技能也越来越宽。科技发展、社会生活的变革以及价值观念的改革,使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层次有逐步提高的趋势,高层次的教育也将越来越受到欢迎。社会发展持续加快,科技发展突飞猛进,职业流动加快,使每一个人都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问题。学生不可能仅通过中等职业学校几年的学习就全面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全部(包括变化着的)。知识和技能,也不能指望通过一次性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会受用终身。因此,一个国家以终身教育目标作为所有教育子系统的方向,便是面对当今时代的挑战所做出的最恰当的应答。

职业技术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得以实现的物质载体。国外研究表明,一个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高低是与经济效益成正比的。一般职工的建议能使成本降低5%,经过培训的职工建议能使成本降低10%一15%,受过良好教育职工的建议能使成本降低20%以上。这说明,对一个企业的职工或其他行业的职工而言,不论曾取得过什么样的文凭或参加过什么样的培训,都要重视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正是以“为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为宗旨,与人们受教育的最终目的——获取职业和适应职业联系得最为直接和紧密。如果说技术是人类的终身伴侣,那么职业技术教育则是每个人职业生涯的终身伴侣。终身教育的提出与发展,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拓展了宽阔的领域。职业技术教育是终身化职教发展长卷的开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21世纪职业技术教育与终身教育相伴而行,必将催生出一个新的,更加发达、便利、文明的技术世界。

关于网络技术与人类发展的讨论 篇4

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推进和网络的发展, 人类的生产生活日趋全面自动化和全面现代化, 发达的物质生产体系创造大量的物质财富为人民提供消费资料, 发达的信息文化环境为人民提供自由地交往、创造和娱乐的条件。网络的发展大大增加了人们的自由时间。人类社会就是因为社会时空的相互转换而发生变革的, 而现代科技由于其强大的力量, 使这种转换更为明显、快速, 从而使现代社会的变革更为显著、剧烈, 人

类历史正加速向世界历史转化。现代化生产的日趋全面自动化和超时空性网络的日趋渗透化, 人们的工作时间将大大缩短, 自由支配的个人财富和“业余”时间将大大延长, 从事精神活动的时间就越多, 全面而自由地发展人的能力的时间就越多。随着财富的增加以及相应的自由时间的增加, 人得到了充分发展的空间, 拥有了更为普遍的交换能力。网络发展给人们带来更多的自由时间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第一贡献。网络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构建了一个具有高度选择性与灵活性的社会智能环境。信息高速公路、卫星通讯系统和电脑网络终端日益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使人们可以更便捷地获得所需的信息、资料和用品。电子新闻、电子信箱、电子购物、电子图书馆、专家咨询网络等, 使人们的学习创造能够及时得到外界高质量的支持和帮助, 能够更方便、更高效地进行。各种网络手段的普遍应用, 不仅大为改善了学校的智能环境, 直接提高了知识传授的效率, 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兴旺发达;而且增强了社会各行业的知识密集和智力密集程度, 提高了人们对信息、知识和智力开发的重视程度, 促使人们能够且必须在不同方面、不同环境和不同时期中不断地、高效率地学习, 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良好的社会智能环境不仅可以有力地改变人类分析问题和综合情况的方法, 而且将可以改变人类大脑的物质组成和化学性质。网络发展使人类交往能力大大增强, 使交往领域空前扩大, 一键在手, 把握天下, 使人的全面发展就有了现实的可能性。

二、主体地位的提升

1. 提高劳动者的地位

信息网络技术进入生产生活领域, 推动整个社会系统的控制自动化、信息网络化, 促进机械化向智能化升级, 将大大减轻劳动强度, 大大延长人的肢体, 并使人们办事的力量、速度和范围大大扩展, 使劳动者的身心轻松起来、自由增多起来。大量的体力劳动、各种脏活、累活、危险活、繁琐的机械脑力劳动将由机器人和自动化生产线承担, 使广大劳动者转入从事管理和创造性劳动的文职工作, 使劳动者变得更聪明和更有能力去实现全面发展, 从而改善了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和社会地位。网络的发展与全面自动化的推进, 将进一步促进工业劳动与农业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趋向统一, 逐步推动三大差别的消失, 促进不同职业领域、不同社会分工的人们日益朝着平等化方向发展。

2. 增强人自身的素质

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 而知识的解放又有赖于知识的传播工具和知识载体的革命。信息革命则是以人的智力增长和扩大为特征的。网络正是新一轮知识经济的火车头, 正建构着日益完善的“人人受益”的科学教育网络, 正推动着“学习型社会”的到来, 真正使“人人享有教育权”和学习权, 使人更加聪明智慧。发达的医疗健康网络为人们的体质增强提供更有利的社会保障体系, 使人身体更健康, 精力更充沛。人的自身素质的增强即人的能力包括精力、体力、智力的全面提高, 是人的主体性的全面提高, 从而使人们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3. 自由个性的充分发挥

网络时代是个性化的时代, 网络社会为人们提供了众多有个性的选择, 促进着人的个性的发展, 同时为适应人们的个性化的需要而不断地发展。网上的娱乐大杂烩, 能让人们自由选择视听节目, 以进行个性化的休闲;网上品种繁多的时装展示充分满足人们个性化的穿着打扮;网上海、陆、空丰富多彩的旅途和景点将是个性化旅行的充分条件;网上交往环境的扩大, 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友情大串连。网络工作方式可以帮助那些具备良好技能但无法或不愿意全时工作的人们很轻松地作出有意义的选择, 通过网络找到更多的工作同时做更多的远程工作, 拥有新的更多的机会, 员工可以把网络提供的自由发挥到极限, 选择权将属于工作者。在家上班打破了统一的劳动步调, 让人们按自己的个性作息时间表去工作。网络的发展, 除了帮助人们把纯粹属于个性的东西结晶以外, 还使人们变成自我形象的生产者, 或者更确切些, 是自我形象的生产者兼消费者。显然, 未来网络社会将依赖一种新的文明模式。它使大众知道得更多、更准、更快, 从而对上层建筑的依赖少了, 个性化和多元化得到了保护。也就是说, 大众的文明程度有了明显提高。显而易见, 网络的诞生与发展, 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信息革命本身, 其意义也绝不仅仅限于经济方面的应用, 它将导致一个新的适用于全球的文明的建立。

三、增强自我实现

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 人们的眼界开阔了, 生存空间扩大了, 社会交往增多了, 文化水平提高了, 自我意识、主体意识、角色意识、公民意识、参与意识增强了。人们要求广泛地介入社会交往和政治生活, 要求在全面介入社会生活的过程中, 全方位地表现自己, 塑造自己的形象, 表现自己的存在, 追求自己的生活, 发挥自己的作用。人们从狭隘的家庭圈子和物质生活中走出来, 在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中寻找生活意义, 实现自己的价值。广泛地介入社会生活能使人们的生活更充实, 并在多维参照系中参照自己, 更好地认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了解自己的地位、作用、义务、权利, 有效地进行自律, 顺利地选择角色并发挥作用, 使自己的行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进步力量的要求, 成为对社会进步、历史发展有用的人。

摘要:科技进步与网络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强大的驱动力和更广阔的自由空间。在网络社会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双重进程中, 要发挥网络革命的伟力, 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网络技术,人类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秀冬.信息时代与民族复兴[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1.

[2]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论金属材料与人类发展 篇5

沈凤

摘要:介绍了金属材料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突出介绍了合金钢及其发展,又着重介绍属于合金钢的新型金属材料目前的战略性研究,不同分类属性以及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参考文献:材料科学概论

材料与人类文明

合金钢的现状与未来

新型金属材料及其应用研究

金属材料科学的发展历程与人类思维方式的演变

我国低合金钢及微合金钢的发展、问题和方向

众所周知,材料既是运用于人类社会,能经济地制造有用器件的实体物质。材料的范围非常广阔,其中包括:钢铁,土石,陶瓷,纤维,橡胶等众多千变万化的物质。随着人类科技文明的不断发展,材料的不同属性也被不断创新地结合起来形成越来越广泛使用的先进复合材料。

毫无疑问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利用材料为文明进步铺垫的历史,人类使用材料的历史已有7个时代,人类知识和经验的增长过程中,材料的使用才得以发展。我们可从中得知:是哪些或哪类材料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最能满足技术和经济的需要;而从中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千变万化的材料的世界,金属材料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始终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金属材料关系十分密切。继石器时代之后出现的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均以金属材料的应用为其时代的显著标志。现代,种类繁多的金属材料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从金属材料的定义来看,金属材料通常分为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特种金属材料。黑色金属又称钢铁材料,包括含铁90%以上的工业纯铁,含碳 2%~4%的铸铁,含碳小于 2%的碳钢,以及各种用途的结构钢、不锈钢、耐热钢、高温合金不锈钢、精密合金等。广义的黑色金属还包括铬、锰及其合金。有色金属是指除铁、铬、锰以外的所有金属及其合金,通常分为轻金属、重金属、贵金属、半金属、稀有金属和稀土金属等。有色合金的强度和硬度一般比纯金属高,并且电阻大、电阻温度系数小。特种金属材料包括不同用途的结构金属材料和功能金属材料。其中有通过快速冷凝工艺获得的非晶态金属材料,以及准晶、微晶、纳米晶金属材料等;还有隐身、抗氢、超导、形状记忆、耐磨、减振阻尼等特殊功能合金,以及金属基复合材料等。

历史上来看公元1000年以后,技术领域才开始了一个新时代。原料的开采和加工技 术经历了重要的繁荣阶段,当时以水力为驱动能代替以往动物和人的力量。利用水力驱动的鼓风机使冶炼达到的温度,可将铁化为液体,铁在炉火中被加工成可锻铁,从而发明了精炼法。此法直到18世纪末才被其它方法淘汰,直到这时才可以大量生产质量较高的铁。因此,可以说正式炼铁技术的大力发展催动了西方伟大的工业革命,从此,西方世界整整强大起来。

在目前和可预见的未来, 合金钢仍然是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重要材料。新型合金钢 必须满足社会发展对钢铁生产、加工、使用和回收等环节提出的节约能源、节省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为此, 合金钢将向高性能和多品种方向发展。概述了高强度低合金钢、合金结构钢、超高强度钢、不锈耐蚀钢、耐热钢、工具钢、模具钢、轴承钢等合金钢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钢铁材料以其资源丰富、生产规模大、易于加工、性能多样、价格低廉、使用方便 和便于回收等特征成为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广泛使用的材料。

合金钢的开发现状可以描述为高性能化和多品种化。由于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和新的检测技术如精料、高洁净度冶炼、连铸、高精度轧制、控轧控冷、可控气氛热处理、在线检测和精整等, 合金钢的洁净度、均匀度、组织细化度和尺寸精度等得到了提高。合金

钢的洁净度提高到一定程度后, 不但原有性能大幅度改善, 而且还能赋予合金钢新的特性,例如轴承钢的氧含量降低后,轴承寿命的提高幅度超过一个数量级,磷含量降低到3×10的-6次方后奥氏体不锈钢则对应力腐蚀免疫,通过控制齿轮钢中的元素含量, 可将淬透性带波动控制在4HRC范围内, 从而提高齿轮的精度和寿命,大型模具钢需要三向力学性能 相当, 特别是三向塑性基本相当。组织的超细化可以在提高强度的同时改善韧性。

合金钢除了种类繁多之外, 在规格上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除了板、管、丝、带、棒和异型材之外, 还有复合材、表面合金化材、表面处理材、静锻材、精密铸件、粉末冶金制品。进人21世纪后, 高层建筑、深层地下和海洋设施、大跨度重载桥梁、轻型节能汽车、石油开采和长距离油气输送管线、大型储存容器、工程机械、精密仪器、大型民 用船舶、军用舰艇、航空航天器、高速铁路设施、能源设施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都需 要性能高、使用寿命长且成本低的新型合金钢, 新型合金钢必须同时满足社会发展对钢 铁生产、加工、使用和回收等环节提出的节约能源、节省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低合金钢及微合金钢的科研、生产和应用领域在国家“九五”攻关期间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我国钢产量突破1 亿t, 新型的低合金钢开发在我国已形成一个自成体系的微合金钢门类。形成了一批微合金钢开发和生产的基地。它们从合金设计抓起,着力于装备的改造和工艺优化, 取得了各有侧重的成就,但是我国的低合金钢和微合金钢的生产和质量还远落后于各工业发达国家, 我国低合金钢的研究和生产有3 个明显的缺陷: ① 处于模仿开发阶段, 自主创新少;② 控轧控冷技术受制于现有的装备;③ 合金设计理论指导与生产水平的脱节, 宏观的合金设计尚处于基础研究阶段, 而微观层次上的合金设计过于超前。因此未来的发展, 将致力突出的缺点来寻求技术上的巨大进步。

其次,进入新世纪,新型技术材料的的发展也不容忽视,新型金属材料种类繁多,它们都属合金。从宏观上可以分为:金属基梯度复合材料,金属间化合物材料,金属功能材料,金属环境材料。梯度复合材料是指沿着某一方向其物理、化学、生物、力学等单一或复合性能发生连续变化,以适应不同环境,实现某种特殊功能的先进材料。构成梯度复合材料的组成及显微组织(陶瓷、金属或合金、有机物、纤维等)不仅是连续分布,适应环境,而且是可以控制的;具有普通金属基复合材料没有的性能特点,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对国民济的发展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金属间化合物是指金属与金属,金属与类金属间形成的化合物。金属间化合物可以具有特定的组成成分,也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从而形成以化合物为基体的固溶体。金属间化合物是长程有序的,具有特殊的晶体结构、电子结构与能带结构。在新型金属材料中金属间化合物具有高的比强度、耐高温、抗腐蚀、抗氧化、耐磨损等优点,是一类极具发展潜力的高温结构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化工、机械等许多工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金属功能材料在能量与信息的显示、转换、传输、存储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这些特殊功能是以它们所具有优良的电学、磁学、光学、热学、声学等物理性能为基础的。金属功能材料往往在能量与信息的功能方面,具有导电性、磁性、导热性、热膨胀特性、弹性等一些特殊的物理性能,如形状记忆特性、储氢特性等,成为一类极为重要的功能材料。金属环境材料指从生产到使用及回收的整个过程中,性能优良、功能良好、对资源和能源消耗少、对环境污染小、循环再生利用率高的材料。用金属环境材料制造的产品具有以下基本特性:一是优良的环境友好性,即产品从生产到使用乃至废弃、回收处理的各个环节对环境无害或对环境危害甚小;用户在使用环境材料产品时不产生环境污染或只有微小的污染; 报废产品在回收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很少。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材料资源,即产品应尽量减少材料的使用,减少使用材料的种类,特别是高温环境下的稳定性能好[6]。三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即产品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所消耗能源应最少。

现今世界上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项目有:

一.金属基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型材料,其研发历史虽仅有三十几年,但一些发达国家已把

这种材料的基础理论和开发应用研究作为其高新技术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铝基复合材料,比重小,比刚度、比强度高,耐磨性能好,热膨胀系数低,在金属基复合材料中始终占主导地位。目前,美国、日本和德国的一些公司已将铝基复材料成功地应用于活塞、连杆、缸套等内燃机零部件及传动轴、刹车制动盘等汽车零部件的制造上,不仅减轻了这些构件的重量、延长了寿命,而且还提高了内燃机、汽车的整体性能。二.形状记忆合金是一种新的功能金属材料,用这种合金做成的金属丝,即使将它揉成一团,但只要达到某个温度,它便能在瞬间恢复原来的形状。形状记忆合金能具有这种不可思议的“记忆力”目前的解释是因这类合金具有马氏体相变。凡是具有马氏体相变的合金,将它加热到相变温度时,就能从马氏体结构转变为奥氏体结构,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形状记忆合金由于具有特殊的形状记忆功能,所以被广泛地用于卫星、航空、生物工程、医药、能源和自动化等方面。

三.其他重要的战略研究还有:高温合金,贮氢合金,非晶态合金等等。其中贮氢合金 氢是21世纪要开发的新能源之一。氢能源的优点是发热值高、没有污染和资源丰富。贮氢合金是利用金属或合金与氢形成氢化物而把氢贮存起来。随着石油资源逐渐枯竭,氢能源终将代替汽油、柴油驱动汽车,并一劳永逸消除燃烧汽油、柴油产生的污染。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金属材料在工程中一直是最重要的工程材料。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从资源、能源和环境方面对金属材料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对已有的金属材料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它的质量,挖掘它的潜力,使其产生最大的效益;二是开拓金属材料新的功能,以适应更高的使用要求。

当今世界,我们正面临着又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有人称之为第四次工业革命。这次革命是以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和生物科学为前沿的。科技界权威人士认为,这场工业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影响和创造的社会财富,将远远超过历次工业革命。如何才能在这次革命中占有先机呢?我们发现在所有国家,有效开发和利用原料,尤其是国内原料,是发展经济的重要前提。在其他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里,各种原料供应也很紧张。发达国家的原料出口,1955年约为94%,1960年约为90%,而1966年已下降到88 %。各国都将材料的研究探索置于国家的首要地位。走在材料科学的最前沿,特别是对新型金属材料的探索研究将对社会进步,综合国力的增强,环境保护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性意义。

在对材料科学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不能再将目光短浅地放在不同类别的材料上,金属材料的进一步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与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不同材料的合理结合,材料科学家们将开创一个合作研究的新局面,即在“系统论”的新时代,要求梭此分割的各专门学 科结合起来,要求被隔绝于各专门学科的科学工作者们认识到所肩负的共同使命,协同工作,高效地创造价廉、优质和低消耗的新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 料和复合材料的界线将逐渐模糊,四类材料的统一性将会逐渐增加,包容这四类材料理论的“材料科学”将成为名副其实。

金属材料的新发展发展就是不断探索新材料,何为“新材料”?它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对传统材料的再开发,使其在性能上获得重大突破的材料;二是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合成,开发出具有各种拥有不同金属材料亦或是非金属材料特性优点的材料。由此可以看出,新材料与新工艺、新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新工艺与新技术的使用不断地扩展了人类的技术手段,从而使人类更加充分地开发传统材料中的各种新的性能或功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新的合成工艺与技术,使人类获得种类更多、性能更佳的新型材料。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篇6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以来,科学水平迅速提高,人口数量急剧膨胀,经济实力空前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开发利用,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中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氧层的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的燃烧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向大气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由此增强的温室效应会加剧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随着气温加速上升,预计到2100年,一些沿岸低地和沿海大城市以及一些岛国将面临被淹没的威胁,海平面上升还会加剧暴潮和洪涝灾害,造成城市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则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

过多地适用氯氟烃化学物质(用CFCs表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氯氟烃是一种人造化学物质,1930年由美国的杜邦公司投入生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进入60年以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用做气溶胶、制冷剂、发泡剂、化工溶剂等。另外,哈龙类物质(用于灭火器)、氮氧化物也会造成臭氧层的损耗,臭氧层被破坏造成地球紫外线增加,紫外线会破坏包括DNA在内的生物分子,增加罹患皮肤癌、白内障的几率,而且和许多免疫系统疾病有关。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受致命性的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受破坏,作物减产,加强温室效应。

大气污染主要与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煤炭燃烧产生的硫氧化物、烟尘等有关。由大气污染引起的酸雨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环境问题。工厂排放的含硫污染物进入大气层后,与水汽结合形成亚硫酸和硫酸,从而使降水呈现出较强的酸性,落到地面即为酸雨。酸雨毁坏森林,使湖水酸化,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使土壤酸化,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减产。我国长江以南重庆、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江苏、江西、浙江等省市受酸雨污染严重。

这一时期,环境问题上升成为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人地矛盾迅速激化。为解决这一问题,谋求人地关系协调,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三项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坚持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创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新的消费方式、新的社会行为规则和新的发展方式。这需要我们转变观念、调整行为、加强国际间的合作。需要转变的观念包括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伦理道德观和消费观等。

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认为,经济增长只是发展的一部分,用经济增长代替发展是片面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追求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包括环境质量的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的精神修养的提高、社会风尚的改善,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要求人类重新认识和评价自然界对人的价值,并在经济核算系统中加以考虑。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达到具有可持续意义的经济增长,必须重视能源和原料的使用方法,以求减少损失,杜绝浪费,并尽量不让废物进入环境,以减轻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从可持续的观点看,处理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关系的伦理道德也是必需的。人类必须和其他生物保持和谐与平衡的关系,如果这种关系被破坏,人类所处的食物链将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传统的消费观念是形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可持续发展呼吁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尽可能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尽可能多利用、少排放。

调整行为主要是指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政府行为的调整主要包括:落实环境保护有关法律;防污染为主,控污染发生;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计算某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完善各种环境税费的征收;加强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加强对产品的环境监督管理;树立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等。市场行为的调整主要包括:变末端治理为全过程的清洁生产;实行科学管理;行业经营目标兼顾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目标;策划企业发展战略;具体可行的环境行为标准融入员工的考评、奖惩机制;减少流通领域的浪费等。

公众行为的调整包括;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用环保产品;少过度包装,倡导简朴生活;普及环保知识;实行垃圾分装等。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要从现在运行的传统模式转换到一个变化很大的新模式中去,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转变。同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建立真正的全球合作伙伴关系,《21世纪议程》明确了世界各国对于保护地球“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浅谈计算机网络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篇7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快捷性,开放性

1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让网络应用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角落, 网络的影响范围很大, 它几乎涉及到各个领域当中。网络不但可以从复杂的操作中找到理想的使用方式, 构建属于企业或个人网络领域, 网络技术还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动力之一。随着宽带网络的快速发展, 人们已经充分地感受到了共享网上资源的妙处所在, 对信息的获取与处理, 以及资料的收集, 和过去比较不言而喻, 网络为我们生活带来了太大的变化, 在尝到更多东西的同时, 又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让信息第一时间进入生活。网络的巨大潜力还未完全开发, 正等待人们去开发, 它可以提供快速及时的通信以及完善的服务, 最大限度地方便人们学习与工作, 网络正不断改变着人们工作、学习以及生活方式。通过Internet, 人们可以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查询到自己需要的部分, 可以和远隔重洋的亲朋好友互通音讯, 可以和未曾谋面的陌生人交流情感, 可以坐在家中接受全球各地医学专家的会诊, 可以实现网上购物、网上婚礼、网上营销、网上政府。凡此种种, 都是人们过去所不能想象的。信息化与数字化和网络化的高度一体化的信息交流方式使人们明显感觉到这种新的方式带给我们的快捷与自由, 开放与互动;同时, 也有一些人利用网络牟取暴利, 违背了理性, 超越了法制的界限而给社会和个人带来极大危害。众所周知, 技术的发展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 而社会的发展又能更新出新的技术, 两者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就能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脚步。

2 计算机网络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的科学技术的发展, 同时给人们的学习, 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诸多的好处, 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快捷性

马克思说过, 人的本性在于它的社会性, 人与人之间如何建立关系, 如何交往主要是通过信息的传递, 人的生存, 交往和信息这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们为了能够进行信息的交换, 运用各种信息交换的手段, 让我们追朔一下人类传播方式的变化速度:从语音到文字, 几万年;从文字到印刷, 几千年;从印刷到电影和广播, 四百年;从第一次试验电视到从月球播回实况电视, 五十年。从网络作为军事用途出现, 到大规模地民用, 三十年。很显然, 变化进程是呈加速度发展, 每一种传播方式普及后, 都给人类的生活方式造成了翻天覆地的影响。同样, 当网络能应用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时, 很自然地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人类从最初的语言信息的传递到后来的文字以及文字的记载等不同的信息交换方式直至今日的网络信息传递, 人们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计算机网络技术这种新的技术对人类社会影响的力量之强、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 人们无论在何时何地, 总能享受到它带给我们的快捷, 让在地球不同角落的人们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就能接收到相同的消息, 这种快捷是以前任何一种信交流方式所不能做到的。这种新的信息传递方式不仅仅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 更能使信息的发布者与接收者进得密切的互动, 以更加快捷的信息交流方式服务于人类。

2.2 开放性

开放性是网络的根本特征之一, 开放与共享也是一脉相承的, 网络在现实发展中始终也遵循着开放与共享的精神, 比如我们使用计算机时必不可少的软件, 以使用方式分类可以分为:收费软件 (以营利为目的) , 共享软件 (作者拥有版权, 但可以免费试用) , 免费软件 (版权一般仅限于让其传播版权拥有者的名字, 使用者可以随便使用, 但不得对软件进行程序上的修改) 和公共软件 (不具备版权, 允许任何人使用, 修改) 四种, 以此为例我们就可以看出网络的共享性给传统的知识产权观念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同时在网络上信息的知识产权的概念也变得模糊了, 你很难分辨出信息的发布者有无出版的知识产权, 而那种完全封闭性的方式又难以做到信息的共享, 所以就使得网络具有开放性。

参考文献

[1]石忠志.网络技术在生活中的作用[J].科技传播, 2010年6月.

教育与人类发展 篇8

出现时间:2030年前

预测者:来自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的巴巴克·A·帕尔维兹教授

你能想象有一天上网只有眨一下眼睛那么简单吗?帕尔维兹教授目前正在研究的一款隐形眼镜或许会让你明白一切皆有可能。这种新式的隐形眼镜上排列着一个LED集合。帕尔维兹表示:“这些LED组合可以在眼前形成各种图像。这种眼镜的大部分材料半透明, 人们可以戴着它自由活动。”

这种眼镜还将识别人的面部特征, 并显示所见者的生平, 还能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这样人们就可以看懂镜片上显示的字幕。也许准备参加期末考试的学生们会是这种隐形眼镜的首批顾客, 相信它也同样会受到科幻迷们的喜爱。

2. 人体器官商店

出现时间:2030年前

预测者:维克森林大学安东尼·阿塔拉博士

若不幸遭遇车祸或疾病, 人们可以从“人体器官商店”订购用自身细胞培育的备用器官。

科学家现在已经可以培育软骨、鼻子、耳朵、骨骼、皮肤、血管和心脏瓣膜。4年前, 他们培育了第一个膀胱, 去年又培育了第一根气管。在未来大约5年内, 科学家将能够培育出肝脏。阿塔拉博士表示:“我们可以预见的是今后将能够提供现成的器官, 人们只需取出受损的器官, 然后按照需要植入培育的新器官。”

3. 读心术

出现时间:2030年前

预测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肯德里克·凯伊

目前的技术可以实现往中风瘫痪的患者的大脑中植入芯片, 并将这个芯片同笔记本电脑连接。这些患者最终将学会如何利用意念编辑电子邮件、玩视频游戏和上网。

凯伊正在编订一本“意念词典”, 他已经研发出了一个可以破解脑电波信号的电脑程序。他说:“从一大堆影像中识别出患者看到的特定影像将成为可能, 而且仅仅通过检测其大脑的活动, 就能够将这一影像还原。”

日本的本田公司曾制造了一个机器人, 戴着头盔的员工可通过意念控制机器人的活动。

4. 灭绝动物复活

出现时间:2070年前

预测者:美国先进细胞技术公司罗伯特·兰扎博士

未来我们将能够拥有饲养灭绝动物的动物园。兰扎能够从已死亡25年的动物尸体上提取可用的DNA, 将这些DNA植入到母牛卵细胞内, 9个月后, 一只克隆动物就诞生了。这样, 这个物种就算是复活了。

即使尼安德特人已经消亡了数万年, 但是他们的DNA已经被破译了, 所以有科学家正在讨论要不要让他们复活。兰扎认为:“如果我们有了控制基因的工具, 那么从理论上来讲利用基因复活物种就将成为可能。问题是, 我们应该这么做吗?”

5. 人类与机器人融合

出现时间:2100年前

预测者:麻省理工学院罗德尼·布鲁克斯

未来的几年, 机器人可能拥有与老鼠、猫或狗甚至猴子一样的智力。到那个时候, 有人觉得机器人可能很危险。有人建议我们应该在它们的“大脑”中植入芯片, 这样一旦当它们产生了恶念, 就可以将它们关闭。但是也有人说, 为什么不同机器人融合呢?而这正是布鲁克斯的想法, 他曾是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的负责人。

他表示:“从现在开始的50年内, 我们将能够通过基因改造看到人类身体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人类种群将会以今天人们想象不到的方式发生改变。我们会发现自己再也不受达尔文进化论的限制了。我的预言是, 到2100年前,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将充满智能机器人, 而且人类无法将自己同它们区分开来, 我们也将是机器人, 同机器人互相联系。”

这样的优点是, 有一天当你醒来时, 你会发现自己的身体很完美:美丽、超级强壮而且长生不老。

6. 变形

出现时间:2100年前

预测者:美国英特尔公司贾森·坎佩利

在电影《终结者2》或《X战警》中都有外形变形的情景, 而这也是研究“可编程物质”的科学家们的梦想。他们制造出了与大头针的针帽一样大小的电脑芯片, 这是一种纳米级的微型电脑, 被称作“catoms”。将这些电脑芯片进行编程, 这些芯片根据既定电荷的不同有不同的组合方式。

坎佩利表示:“比如, 我的手机放到口袋里显得太大, 如果拿在手里玩又太小。如果我有200至300毫升那么多的 (可编程) 芯片, 那么我可以随时让手机变成我想要的形状。英特尔公司高级研究员贾斯汀·拉特纳称:“在未来40年内, 这将成为一个很普通的技术。”

那么在圣诞节的时候,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为我们的礼物下载软件, 然后按一下按钮, 礼物就出现了。

7. 建造星际飞船

出现时间:2100年

预测者:康奈尔大学梅森·佩克博士

恒星离我们太远了, 就连最近的恒星也需要我们的火箭花费7万多年才能到达。但是佩克相信, 第一艘星际飞船会是一个微型的电脑芯片, 只有指甲盖大小。

即使只有少量的芯片到达了恒星, 这就足以发回有价值的信息。佩克博士的设想是, 向木星周围发射数百万的芯片, 这样木星周围强大的磁场将能够将它们加速到“每秒上万公里”, 而且他认为这一速度还可以无限增加直至接近光速。

8. 战胜癌症

出现时间:2100年前

预测者:西雅图系统生物研究所勒罗伊·霍德

如今, 当人们发现在胸部发现肿瘤时, 可能这个肿瘤已经有了100亿个癌细胞。但是在未来, 区区几百个癌细胞释放的蛋白质就能被安装在厕所内的DNA芯片识别出来, 而这将肿瘤的发现时间提前10年。从此以后, “肿瘤”这一词就将从世界上消失了。

人们的体检方式也会发生改变。霍德曾写道:“2018年6月, 萨莉拿出一个小型设备, 在手指上按了一下, 取了一小滴血。利用这滴血, 可以进行2000项不同的检测, 并将数据无线发送到远程计算机上进行分析……微型设备将检测数千种血液成分, 而且DNA测序仪将能够快速破译个人的基因组。”

此外, 科学家已经研制出了“纳米粒子”, 它是一种微型分子。这些分子可以像智能炸弹一样摧毁癌细胞。在过去的试验中, 用这样的方式杀死过90%的癌细胞, 这将使得癌症治疗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9. 延缓衰老

出现时间:2070年前

预测者:麻省理工学院莱昂纳德·瓜伦特博士

虽然没有人能够找到长生不老药, 但是科学家现在可以从遗传学和分子学的角度分析梳理出细胞衰老的过程。很多影响衰老快慢的基因已经在酵母细胞、果蝇及蠕虫内被发现。

科学家已经通过“热量控制”延长了昆虫、老鼠、兔子、狗、猫及猴子的寿命。也就是如果在喂养它们时减少30%的热量摄入, 那么就能将它们的寿命延长30%。瓜伦特发现了SIR2基因, 这个基因有可能解释“热量控制”的奥秘。

1 0. 太空电梯

出现时间:2100年前

预测者:“碳设计”公司创始人布拉得雷·爱德华兹

设想一下, 有一天你走进电梯, 按下上升按钮就到了外太空, 是不是很酷?这就是太空电梯, 它将使向游客开放宇宙的梦想成为现实。

目前, 将一个重约2.2千克的东西发射到近地轨道就需耗资约5.3万元人民币, 但是太空电梯却可以大大降低成本, 让普通人可以在太空中旅行。

太空电梯的载人舱能够在数千万米长的电缆上移动, 而电缆则靠地球转动产生的离心力来固定。碳纳米管的出现又朝这一梦想的实现前进了一步。爱德华兹已证明利用纳米技术可以做出能够支撑太空电梯的超强力电缆。

浅析影视人类学与教育技术学的关系 篇9

影视人类学发展历史, 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 除一向比较注重影视人类学的美国以外, 加拿大、德国、法国、北欧诸国、意大利以及其他一些国家, 影视人类学也逐渐活跃起来, 不少国家相继创建了影视人类学学术机构, 创办了学术刊物。与国外不同, 我国影视人类学虽然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才正式起步, 但发展比较迅速。

影视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人类学是全面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 而影视人类学就是以人类文化为研究对象用影视艺术手法观察、记录人类文化的过程, 探讨影视技术在人类文化研究中的作用, 是人类学研究领域中获得第一手真实生动资料的行为手段。“它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展现人类学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是一种先进的现代化研究手段。”影视人类学为人类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先进手段, 达到展示人类学研究成果的最优化。狭义的人类学片是指经过后期剪辑加工、编辑制作的完成片;广义的人类学片指经过拍摄的所有素材, 不经过任何加工的片子和完成片。我们拍摄任何一部影视人类学片, 都是为了从某一方面去反映和揭示人类文化, 秉承人类学的基本原则, 以拍摄影片的方式形成影视人类学片, 并以此作为研究的资料。人类学片尤以素材的拍摄最为重要, 首先必须把田野调查中所要拍摄的人和事、环境等以直接形象的画面语言, 准确、完整地记录下来, 从中揭示出人类学的科学内涵, 并给人以科学真实和艺术美的感受。人类学与影视技术之间的关系就是,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并指导实践, 两者互相影响, 互相推动。

构成人类学片的独立性格的基本要素有三个特征:直接形象性、科学真实性、信息完整性。人类学片的科学真实性原则, 要求人类学家和拍摄者在田野调查过程中, 深入被调查者的生活, 彻底排除自身的主观因素, 采取客位观察的态度, 避免采访者的主观思想的加入, 避免遗漏一些笔记方式所不能涉及到的细节问题。影视手段可以称得上是对事物的阐释所能采取的最直接的方式, 在人类学者与观看者之间建立一种直接的信息交流, 将人类学知识反馈到研究对象中去以实现人类学理念的共享。人类学片收集到的原始资料生动、形象, 真实可信, 并且可以重复放映, 反复观察研究, 且为教学研究提供了方便。

2. 教育技术学学科简况

国外教育技术学的发展, 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初始阶段为17世纪至19世纪末, 直观技术与哲学认识论;发展阶段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 媒体技术兴起与教育心理学理论;形成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至今———系统技术与教育技术学。20世纪60年代初, 视听教学领域又出现了新的趋势, 它同时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 一是传播理论, 另一是早期的系统理论。随着外国视听教育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视听概念引入我国。但在我国真正而且比较全面地探讨教育技术, 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事, 教育技术学从此创立:1) 电化教育阶段:是在1978年以前;2) 定义、内涵探讨阶段:是1978至1987年;3) 学科体系形成阶段:是1987年至今。我国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的形成基于三个原因:国外教育技术学的介绍与借鉴;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教育技术学有关理论方面的系统探讨;1986年教育技术学学科在我国的正式确定。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中的一门子学科, 是研究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领域。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 关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开发学习资源, 对教学的总体过程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实施以及评价, 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教育技术学性质是跨学科的综合性。教育技术学既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 又具有社会科学的属性, 它是融二者于一体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这是由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手段和学科目的所决定的, 它所依托的必然是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

教育技术就是整合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各种现代的和传统的媒体技术。教育技术即创新、整合的技术, 它是一种以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培育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方法论体系。按照布鲁克斯关于“技术”的定义来看, 技术具有“客观性”、“可复制性”、“可度量性”、“可控制性”、“中介性”及“多元性”等性质。

整合, 来源于英语“Integrative”, 意思是指“综合的, 一体化的”。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元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相互结合, 使各元素发挥各自最大的效益。而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成分形成有机结合, 从而成为整体的过程。课程整合主要以信息技术做基础, 把传统的课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的方式, 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益。教育技术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应用科学, 是面向实践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育技术的理论源于教育技术的实践, 反过来又指导教育技术的实践。

3. 影视人类学与教育技术学的关系

影视人类学与教育技术学都是应用技术手段更好地为母学科服务的课程。影视人类学是影视的现代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来揭示人类学的原理, 展现人类学的科研成果。而教育技术学是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及技术去研究教育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教育教学最优化的手段, 为教育教学进行服务。他们之间的相似点有如下三点。

3.1 技术与课程整合

影视人类学和教育技术学这两门学科都是在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具体技术手段进行实践研究, 软件、硬件相结合, 信息传播方式都利用媒体传播。

影视人类学研究的最终目的, 是为了使人类学更好地研究人类文化。构成影视人类学研究的材料, 主要包括人类学影视素材、人类学影视成片、人类学照片, 以及它们的摄制运作过程、使用情况、所产生的影响, 还有配套文字材料的编写和运用等相关资料。影视技术与人类学学科理论相互整合, 能更直观地理解和研究人类文化, 为人类学研究服务。而影视人类学就是研究如何把影视手段用到人类学中来的。

教育技术学在技术方面是把应用科学方面的种种技术成果, 如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通讯卫星、电子计算机之类, 转化为教育教学中可利用的媒体、教具和设施等。在理论方面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脑科学等等来探索学生学习的规律, 以改革现有的教育内容、教学手段等, 达到最优化教学效果。教育技术就是整合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各种现代化的和传统的媒体技术, 将技术手段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

3.2 都是“拿来主义”

这两门学科都是国外的学术思想引进中国, 都向“中国化”、“本土化”转变。

影视人类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兴起, 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才在中国正式起步。我国在影视人类学方面到现在已经有适合自己的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教育技术学国外的发展是从17世纪-19世纪末开始的, 至20世纪60年代形成体系。而我国真正且比较全面地探讨教育技术, 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适合本国具体情况而定, 就使教育技术学具有中国特色。

3.3 达到最优化

两门学科都是应用技术手段为母体学科研究服务, 最终目的都是达到研究效果的最优化。

影视人类学为人类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技术手段, 易达到展示人类学研究成果的最优化。影视技术是对事物的阐释所能采取的最直接的方式和手段, 在人类学者与观看者之间建立一种直接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将人类学知识反馈到研究对象中去以实现人类学理念的共享。

教育技术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应用信息科学技术, 是面向实践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育技术的理论源于教育技术的实践, 反过来又指导教育技术的实践。在资源共享、互动教学的过程中, 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教育技术学的最终目的。

4. 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介绍了影视人类学和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发展后, 再对这两门学科的相似性做了一些说明。两门学科的表现形式相似, 教学性、研究性和科研成果的展示, 都是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和研究的。首先, 两者在学科发展上都是从国外引进的理论资源, 在国内发展为“中国化”、“本土化”理论。其次, 两门学科都是利用技术手段, 为母学科服务。最后, 两门学科最终目的都是为母学科的最优化服务。

参考文献

[1]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0.

[2]徐福荫.现代远程教育的网络学校与虚拟课堂[J].现代教育技术, 2000, (1-2) :32-35.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 1998, (1) .

[4]刘革平.协作型辅助教育系统的理论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 1998, (6) :66-69.

[5]丁兴富.远程教育的微观理论.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重大理论与关键技术”高级研讨班[M].北京:清华大学, 2001.

[6]张江华, 李德君, 陈景源等.影视人类学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教育与人类发展 篇10

一、学习模式导学

在学生入学后, 对每个学生进行学习前的各种教育和指导及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前的具体指导, 明确教学目标, 引导入门, 导学先行, 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作必要的准备。包括三个方面:

1. 学习模式教育。

即让学生了解电大办学的基本情况, 了解现代远程教育, 了解电大的教学过程和基本环节, 倡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明确现代开放教育现代学习的基本理念和性质。

2. 专业学习技能培训。

要学好该专业所必需的学习技能, 培养学生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 具体来说, 如能从网上了解《人类与社会》教学实施方案及其实施细则, 了解《人类与社会》课程的各种教学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等, 掌握浏览并下载网页, 运用google、百度搜索相关信息资源, 通过QQ、BBS进行网络互动讨论, 会下载点播各类型音像文件资源, 学会在线学习测试, 会进入阅读网络电子图书馆, 会通过网络技术寻求教师和同学的远程帮助等, 为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3. 专业学习计划指导。

指导学生根据个人工作、家庭和学习基础与学习时间等情况, 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能力素质、工学情况, 自主制订学习计划和确定学习任务, 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自主选择教学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 自主决定对导学的需要, 自主决定对教学辅导的选择, 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效率和能力。

二、学习方法导学

在开放教育模式下, 信息技术是主要的教学信息的载体, 网络所能提供的信息不论在质还是在量方面都要优于教师个体。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在于传授知识, 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正确、有效地使用这些信息系统, 帮助学生实现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类与社会》学习可分以下几个步骤:

1. 纸质资源通读。

引导学生首先从教材纲目体系入手, 掌握教材理论知识结构, 然后概要浏览教材, 把握教材全貌, 了解学习重点难点;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进行标识或批注;以摘写读书笔记等办法加强识记, 难点段落要仔细研读, 疑点问题要分层解析, 为有的放矢地听取教师面授或个别咨询做准备。

2. 检索网站辅导文本。

现代社会知识大量来自互联网, 各级电大网络资源极为丰富, 而且这些资源都是经过课程责任教师精心制作完成的, 通过浏览网站的文本资源, 可帮助学生明确课程重点, 排除难点, 化解心中的疑团。

3. 浏览电子类音像资源。

电子音像资源多为名师授课,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轻松感受名师点拨, 享受优秀教学资源。

4. 参与教学互动。

通过前期的学习, 带着问题出席面授讲座, 或小组讨论, 或出席网上师生间的各种教学互动, 寻求对方帮助, 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实现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5. 完成平时作业。

在基本掌握学习内容的基础上, 尝试练习应用, 完成平时作业, 进入初步消化、基本吸收、大致应用境界。

6. 期末复习。

期末进行总复习, 再次消化, 以便深刻理解并融会贯通, 从容参加期末考试。

三、教学资源的导学

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丰富, 如何从大量资源中有效获取对自己有用的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一方面要对教学资源的提供情况进行详细的介绍, 介绍资源的数量、质量、特点、使用方法、获取方法和对资源质量的评价, 另一方面要对资源的运用策略进行指导, 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评价和筛选信息, 如何有选择地、快捷地、有针对性地从丰富的教学资源中获取达到学习目标所需要的知识信息, 这样不仅能让他们少走弯路、节省时间, 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评价信息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1. 介绍课程资源来源。

要对课程资源的原始拥有情况进行归类性的介绍, 一般说来, 《人类与社会》的学习资源主要有三大来源:一是学校定期提的各类资源, 有纸质版的, 也有电子版的;二是电大系统网站类资源, 有中央电大、省电大、市电大, 还有兄弟电大的;三是社会开放类资源, 如书报刊物、广播电视、互联网网页、电子图书馆、师生同学之间互动信息等。

2. 指导评估筛选资源。

要以各种方式介绍本课程资源的数量、质量、特点、获取方法、运用方法及教师对此的评价意见, 供学生参考。

3. 导加工处理资源。

教学资源有的可直接使用, 有的可删改整合, 有的可取其意向思路, 有的可得其参考启发, 还有的可先行储存, 以备后用。总之, 要指导学生学会对所有课程资源进行加工处理。

4. 指导消化吸收资源。

资源中的许多内容是针对课程某一理论知识的梳理、诠释和发挥, 学生或反复阅读, 领悟其义, 或细细揣摩, 品味其意, 或汲取精髓, 灵活运用, 真正实现内化。

四、学习过程的监控

《人类与社会》这门课程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综合知识较多, 内容充实, 条理清晰, 但大多数内容并不深奥复杂, 很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并且中央电大和省电大提供的各类自主学习资源对学生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也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但学生自主学习过程有很大的随意性和松散性, 教师必须适时地对他们的学习过程进行监督指导。

1. 通过现代技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

可以利用中央电大提供的网络环境和一切现代化手段, 如电话答疑、网上辅导、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电子信箱等交流形式, 针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和小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 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指导。

2. 及时批改讲评作业。

根据教学要求, 指导学生完成印刷品习题和网上习题解答, 并及时批改和讲评。形考成绩作为记载学生课程总成绩的一部分, 可以更全面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学习辅导。

3. 指导学生复习, 检查知识掌握情况。

做好期末复习, 通过出示复习要求和复习要点, 督促学生自己动手理清知识线索和主要知识点, 紧扣复习大纲, 全面总结系统复习, 重点突破, 集中答疑, 模拟检查, 提高复习质量。

对学习过程的监控, 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压力, 使学生养成看书、查找资料、做笔记、提问题、大胆实践等自主学习的习惯, 使学习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

经过实践, 该课程在实践中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通过网上讨论和学习小组活动的开展, 学生普遍觉得这种学习方式比较新颖、自主, 能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 感到《人类与社会》课程的学习比较有趣, 收获较大。通过自主学习的引导和强化, 学生掌握了上网寻找课程学习信息和资源的方法等必需的学习技能, 知道了在碰到学习中的困难时该如何寻求帮助, 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于云秀.开放教育入学指南百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0, 1.

[2]谷泓.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3, 3.

上一篇:车间管理下一篇:三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