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营销风控管理

2024-05-10

房地产营销风控管理(精选5篇)

篇1:房地产营销风控管理

风控经理

〖招聘数量〗1人

〖岗位薪资〗底薪+补贴+绩效提成 〖岗位职责〗

1)负责公司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草拟各项风险控制和业务流程,并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

2)建立业务风险追偿制度,对风险追偿措施与办法的合法性、有效性负责,组织实施债权追偿及资产处置;

3)寻找优质的融资项目,并进行风险评估,提出独立的分析、评估意见;

4)掌控信贷资金的试用情况,掌握客户资信状况,发现不正常情况并发出预警并提出改进方法与措施;

5)定期整理公司操作规则,根据操作规则对业务进行检查,并形成检查报告;

6)对公司的决策和主要业务活动进行合规审核,组织协调和督导个部门的运行符合法律法规及监管部门政策的要求;对日常的合规风险进行识别、检查和报告;

7)负责业务的分先管理、审查审批等,主要包括项目立项前的风险咨询及评估,出具书面风险评估意见,项目中期审查风险控制,后期跟进管理以及风险预警等工作。

8)组建公司风控团队。

篇2:房地产营销风控管理

为进一步提高科研所风险及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在生产经营管理中充分发挥风险管理事前预警,内部控制事中规范流程管理和审计全过程监督的重要作用,实现经营活动风险可控,内部控制规范有效,审计监督保障有力,有效防范重大经营风险事件。本人有幸参加了风控管理培训,现总结如下:

一、充分认识风险管理的特殊性

风控管理不同于其他管理,在于其管理的不确定性,在于管理未来,所以风险一定是未来的。

风险指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其不确定性在于缺乏,甚至部分缺乏对对一个事件、其后果、或发生可能性的相关信息、了解或认识的状态。必须充分认识到的风险两重性:负面风险和机遇性风险。所以在公司生产经营管理中需要对风险进行全面识别、评估和监测应对,将管理方针、程序和操作方法系统地应用到沟通与咨询、建立环境,以及识别、分析、评价、应对、监测与评审的活动中。将风险管理嵌入组织的文化和实践中,与组织的运营过程相适应,构成组织管理整体所必需的一部分。

风险管理实施的是全面风险管理,以最终改变风险为目的,而内部控制是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常态化”又是通过“内部控制”机制实现。根据风控管理十一条原则,创造并保护价值,以客户关注为焦点等。需要建立一副完整的、自己的“风险管理图像”:

(一)建立“风险管理框架”

ISO 31000 标准对建立“风险管理框架”提出明确要求,依据标准中的要求,建立公司风险管理框架,为风险管理提供“基础”和“安排”。ISO 31000标准不是“管理体系”标准,所以不是“建体系”,而是“建框架”。该框架是实施风险管理“完整性”的重要体现。

(二)建立“风险地图”

风险地图是“一幅完整的风险管理图像”中体现公司特征的集中“显示”,而“风险准则”是建立公司风险地图的重要依据,又在“一幅完整的风险管理图像”中体现。

在管理框架下构建环境,并采取正在改变风险的措施,从而实施有效监控、评估。

公司风险管理实施的是全面风险管理,以最终改变风险为目的。其工作围绕风险事件展开,包括风险识别、分析、评价、应对、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有效性评价、对风险事件的分类、汇总、统计等,实现风险管理的系统化、文件化、IT化,最终实现流程、制度、权限、审批、岗位制衡等工作内容的常态化,并切实加强风险应对能力。

二、加强固投与并购过程中的风险管控

(一)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是指企业利用国拨资金、银行贷款、自有资金建设、改造或购置固定资产的活动。目的是:推动技术进步、提高效率、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促进产业升级换代、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

固定资产投资是提升科研能力、促进结构优化、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建设项目是实现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方式。其特点是投资金额大、周期长、规范性高、法人责任制、对外协作多、政策性强。其风险具有层次性、多样性、客观性阶段性和可变性。所以需要全过程管理流程、全生命周期风险分析。

根据项目所处阶段,严格按照集团公司固投管理办法,找出各阶段风险点,并提出管控措施。

风险存在固定资产投资各环节,要对项目的各个环节加强管理,构建全面的项目管理体系,对各环节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对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对重大风险进行预警,体现风险管理的内涵,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使投资效益得到有效提高,从而实现预期的建设目标。

(二)收并购风险管理

商务世界的本质是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经理人代理问题及道德逆向选择,导致企业经营管理的不确定性,是企业内外部风险的来源。

对于交易决策环境及并购交易信息的不确定性来源,按照交易的决策环境、决策风险和过程及整合风险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交易前决策风险、交易过程风险和并购后整合风险。并严格按照集团投资管理办法相关内容开展相关工作。

三、运用风险评估方法与技术,防范法律风险,加强风控管理评价

(一)风险评估方法与技术运用

根据当前公司发展形势,可采用德菲尔法或风险矩阵法进行全面风险评估管理。

德菲尔风险评估法一种综合各类专家观点并促其一致的方法,这些观点有利于支持风险源及影响的识别、可能性与后果分析以及风险评价。它是一种在一组专家中取得可靠共识的技术协作,需要独立分析和专家投票。

(二)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法律风险防范

要做好“走出去”的风险管理,首先需要了解国际投资和承包工程及国际贸易的特点,结合企业、行业特点和业务操作流程研究相关的各种风险,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具有职业判断能力,这样才能在项目信息的判断、合同酝酿、谈判、签订、履行、变更、索赔及终止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加强风险管理。

(三)风险管理评估框架确立

明确谁来评估,怎样评估,根据什么评估。

借用成熟度模型来描述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把能力成熟度模型套用到风险管理水平评价上,找出影响组织全面风险管理水平的指标,用以构建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构建完成后进行实证完善,就能够对目标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能力进行评估,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改进,以提髙风险管理能力。

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总体来说有两个最重要的作用:一是发现目标主体的风险,有针对性地对风险进行管理。二是评价组织的风险管理水平,并提出需要改进的方向。

四、总结与建议

真正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不取决于协同人员,而在于真正参与人员,更在于决策者。

(一)提高对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强理论学习作为风险管理人员,没有过硬的业务理论支撑,就无法为业务提供完善快捷的服务,无法发现潜在的风险隐患。为了全面提升综合素质,跟上政策规章制度的变化,在日常的工作中我将重视相关政策及规章制度的学习,对现行的政策、制度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并将学习用于实践,更好地服务于工作。

(二)完善风控流程,加强风控机构设置及制度建设 当前公司风控工作一直处于不断探索与改进的过程中,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框架流程。要将风控工作嵌入日常管理制度,切实把风险管理与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特别是关键业务环节紧密结合,探索适合公司特点的风险量化分析和风险监测预警的技术手段和实现方式,提高风险预警、反应能力和管理水平。通过全面梳理公司已制订的主要内部控制制度、针对重要管理环节和核心业务流程已设置的相关控制、各管理和业务职能部门岗位设置及权责划分以及所有控制要求是否得到实际遵循等情况,就公司相关内部控制的恰当性和有效性展开充分评估及深入讨论,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及内部控制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填缺补漏,以进一步完善公司内控体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涉及内控体系中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等基本要素。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完善风控流程,加强风控制度建设。

建议公司进一步完善风控机构和人员设置,在内部控制工作领导小组基础上设置风控领导小组,并设置办公室,分阶段制定近期、中期及远期风控工作完善时间表,全面推进风控工作。适当条件下聘请专业咨询机构为公司风控工作提供管理咨询建议。

(三)严格执行审查制度,有效防范和减少经营风险 在实际工作中,严格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关于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若干意见,坚持以促发展为目标,以揭示问题和提示风险为导向,以整改为抓手,创新风险内控与审计工作机制,统筹资源,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充分发挥风险管理事前预防预警、内部控制事中规范流程管理和审计全过程监督的重要作用。建成与集团公司转型升级和智慧化运行相适应的风险内控机制,实现经营活动风险可控、内部控制规范有效、审计监督保障有力,有效防范重大风险事件。确保做到以下四点:

1.深化对风险内控和审计工作意义和作用的认识,从被动地满足外部要求转变为主动、自发的需要,变“要我防范”为“我要防范”,变“被动管理”为“主动预防”。

2.由常规控制向常规控制与突出重点相结合转变。从主要强调日常流程风险点的识别和防范、夯实管理基础的常规控制逐步转化为对重大风险进行重点管理和有效控制,切实发挥风险内控和审计工作服务领导决策、服务战略发展的作用。

3.由手动控制向自适应运行机制转变。改变重“建设”、轻“运行”,重“提出问题”、轻“解决问题”的现状,紧紧抓住流程闭环管理和措施有效落地等关键环节,依托智慧企业运行平台,实现对规章制度、管理流程、指标体系的刚性约束,确保各项管控措施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确保可操作、可检查、可考核,杜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情况。4.由离散式运行向系统控制转变。以流程梳理与整合为抓手,改变各项业务管理自成体系、封闭运行的情况,促进各管理体系间的有机融合,将各项业务管理体系的理念和方法根植于智慧企业运行平台中,实现管理流程清晰唯一的整合目标,减少管理冗余,提高工作效率。

(四)推动全员提高风险管理意识

篇3:房地产营销风控管理

一、发现管理问题、研究解决方案, 为更好地开展单证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小保险公司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 主要精力会集中在扩大业务规模、丰富保险品种、提高服务质量、降低获取成本等显性工作方面, 从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内控风险管理。特别是由于单证内控管理具有管理流程复杂、涉及环节繁多、风险显现后置等特性而更容易被忽视。从中小保险公司所显现的众多案例中可以将单证风险归结为以下问题:

(一) 单证风控意识淡漠, 后果估计严重不足。

中小保险公司一般处于业务发展的成长阶段, 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预算经营目标是其重点内容, 对于公司内控管理工作普遍重视程度不够, 单证风险管控更难引起应有的关注, 导致出现系统外套打单证、谎称单证遗失而继续流转使用、名义上销毁但单证实物继续流转使用、私印单证等重大问题。

(二) 管理人员经验有限, 规范管理能力不足。

中小保险公司一般启用新人从事单证管理工作, 其管理经验相对欠缺, 而且人员更迭频繁, 很难预见和规避单证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单证管理工作需要经验沉淀和方法积累, 如果没有一支稳定、成熟的管理队伍, 则很难依法合规地开展单证管理工作。

(三) 管理职责有待明确, 内控管理要求杂乱。

中小保险公司一般存在组织架构和岗位人员不稳定等现实问题, 无法形成完整的单证管理架构, 往往根据各职能部门需要和意愿对单证实行差异化管理。此种模式容易造成公司内部没有统一的管理流程和要求, 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单证管理的复杂程度, 甚至处于发生问题无法准确追责和改进的窘境。

(四) 系统建设投入不足, 自动风控功能缺失。

中小保险公司各类资源相对有限, 用于单证管理操作系统的开发投入相对较少。单证呈现品种多、数量大、流动性强、风险性高的特点, 故全流程管理不可能完全依靠人为监控就可以实现, 需要借助稳定、高效的操作平台实现流程化、自动化管理。简言之, 操作管理系统平台的完备程度直接决定公司单证管理水平的高低。

(五) 单证管理流程粗放, 细节要求模糊不清。

受人员配置、系统功能、管理模式等条件所限, 粗放管理是中小保险公司单证管理的主要模式, 忽视了单证细节管理的有效衔接要求, 导致发放与回销手续缺失、单证未完全纳入管理系统、单证使用不规范、回销档案和核对环节失效等混乱局面, 直接造成单证帐实不符, 甚至无法核查到底存在多少盘盈、盘亏、遗失的情况, 以及使用过的单证是否帐实相符、单证核销状态是否准确等严重后果, 为公司经营埋下重大风险隐患。

二、明确工作目标、探索管理模式, 利用健全的内控管理机制加强单证风险的规范管理

做好单证管理工作必须确立科学的单证管理流程, 既要保证单证管理流程的有序、高效、科学和规范, 又要满足公司一线业务需要, 统筹兼顾, 确保单证供给;既要打好管理根基, 切实防范风险, 又要通过规范管理更好地服务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由此, 健全单证内控管理机制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统筹考虑:

(一) 理清管理层级, 明确人员关系, 构建完整和清晰的分层级管理人员架构模式。

单证管理人员是单证管理工作的具体推动者和执行者, 所以建立一支专业技能精、组织执行能力强、人员较为稳定的管理队伍是单证内控管理机制中最为关键的部分。

中小保险公司可根据公司组织架构建设要求和人员配备状况对单证管理员岗位实行三级管理模式, 即总公司层级、分公司层级和地市级机构层级 (县市级机构由于业务规模和人员编制有限, 其单证管理职能可由其上级机构承担) ;同时在每层级实行单证管理岗位与单证使用岗位分设模式, 以体现“不相容职务相分离设置”的内控要求, 避免徇私舞弊情况发生。如果业务相对集中, 且出单地点的物理距离较近的分公司 (比如:北京、上海) , 可以适当考虑只在分公司层级实现系统操作岗和实物管理岗分设模式, 所辖下级机构不设单证管理岗人员, 以节省人力成本。

(二) 健全管理制度, 理顺操作流程, 逐步实现单证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要求。

做好单证管理工作, 需要保险公司制定完善、有效、符合公司管理实际的制度和规范, 以指导公司各级机构依法合规地开展单证管理工作。

中小保险公司一般处于业务发展的成长阶段, 且由于股东背景和资源优势不同, 其业务模式和产品构成处于不稳定期。在此期间的单证管理制度模式宜采用以单证基本管理制度为核心, 根据不同阶段发现的不同问题以各类通知、管理要求等临时性规范加以针对性的调整;同时要求各分支机构根据当地监管要求和实际情况逐层建立适合本地区管控要求的实施细则, 旨在通过“自上而下, 总分结合、不断创新”的制度管理模式, 逐步实现全司健全、实用的理论规范基础, 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单证管理制度建设。

(三) 提出系统需求, 增设风控功能, 将单证管理系统和单证报表打造成具备一定风控能力的自动化管理工具。

单证管理内控管理机制仅仅拥有相关管理制度作为理论约束是不够的, 还需要高效的系统操作平台和统计分析报表作为风控管理工作的自动化工具支持。

中小保险公司的单证管理操作系统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记录单证流转使用情况的初级阶段, 还需在单证的收、发、存等各个流转环节增加风控和统计功能, 加强单证风险的及时预警与有效管控, 最大程度上实现系统自动化控制代替人为道德性约束, 既能减少事务性重复劳动, 又能尽量规避人为舞弊的操作风险;不但能够减少管理成本, 而且还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四) 继承传统模式, 研究新式方法, 创建形式多样且卓有成效的培训模式。

有了明确的管理人员、完善的管理制度、高效的管理工具还不足以快速提高单证管理水平。怎样使明确的管理人员运用高效的管理工具推动完善的管理制度在单证管理工作中得到充分落实显得尤为关键, 这样有机的结合才是提高整体单证管理水平的有效保证。这就需要在理顺人员关系、制定完善制度和开发实用工具的基础上加强培训和指导工作。

中小保险公司需要建立以培训班对疑难工作进行直接宣导;以发布通知和问题解答进行间接规范;以创建交流群对日常问题进行实时解答的模式实现对单证管理人员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交流。通过对各层级单证管理人员的强化培训, 使之树立“不能满足于做单证保管员, 要做一名真正的单证管理员”的成长目标, 进一步增强管理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精神, 提升单证风险管控意识和管理水平。

(五) 引导关注重点, 搭建互助平台, 通过管理质量评比的方式实现对单证管理工作的监督和后评价。

考核与评比是现代企业管理后评价的重要手段。为加强单证风控管理, 及时、准确、真实地反映各层级单证管理状况, 督促、引导各级机构积极、主动地做好单证管理工作, 可以考虑在公司全辖搭建互动、互助平台, 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工作氛围, 及时查漏补缺, 推广卓有成效的工作方法, 达到快速提升公司整体单证管理水平的目的。

中小保险公司可以由总公司发起, 逐层以管理质量评比等形式开展管理工作的后评价。考虑从关键指标、日常工作和报送质量三个部分出发, 设置超期未回销率、单证遗失率、超期未确认率等定量指标;日常管理工作自评与简析、合理化建议等定性指标;私印单证、流转使用未实际销毁单证、谎称单遗失而流转使用单证等一票否决约束指标为主体的监控指标, 引导各层级单证管理人员关注风控重点, 并了解其机构在全辖单证管理质量工作中所处的位置, 掌握公司整体单证管理水平和现状、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以及未来单证管理的重点和方向等信息。通过后评价不仅可以提高各级公司主管领导对单证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而且还激发了单证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集体荣誉感, 实现变被动执行为主动研究的心态转变。

(六) 关注基层问题, 汇总各级建议, 利用多种渠道和方式收集各类合理化建议。

做好一项系统性管理工作, 不能仅仅依靠单一途径和个人能力完成全流程工作。对于既要满足监管和公司风控管理要求, 又要切合工作实际需要的全辖性单证管理工作而言, 势必需要群策群力, 充分调动各级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所以, 中小保险公司需要建立一条收集基层机构和一线部门的需求和建议, 进一步研究后提出符合公司战略要求的合理化建议的稳定渠道, 本着“广开言路、博采众长”的原则, 实现“不断完善、勇于创新”的管理目标。

三、结论

随着保险主体的逐渐增加和营销模式的不断翻新, 势必会造成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 但公司面对激烈竞争环境的同时, 理顺内部流程和防控经营风险也是公司经营管理的重点工作。尤其是对于中小保险公司而言, 在“偿二代”风险管理主导思想的影响下, 单证管理的风险防控是不容忽视的重点内容, 只有建立和完善以“人员架构清晰、制度规范完善、管理工具实用、培训形式多样、考核评价客观、建议途径合理”为特点的单证内控管理机制, 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单证风险, 实现制度化、标准化、流程化的运营模式, 保证公司向规范化、精细化、现代化方向可持续发展。

篇4:房地产营销风控管理

互联网金融合规后繁荣行业趋理性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10月份,网贷行业历史累计成交量6万亿元,并且实现了单月突破3000亿元的成交量,保守估计至年底,行业累计交易量将突破10万亿元。交易量已说明一切,即使行业降息也无法阻挡投资者的热情。

通通理财自2015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打造安全透明的理财平台,坚持合规化运营。平台累计交易额超6亿,累计注册用户8万+,并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其中10月份累计成交额近8千万元,同比去年增长433.9%!

银监会出台网贷存管指引,加强网贷资金监管的同时,今年互联网金融行业第四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众望所归,银监会再提推进互联网金融,明确行业的合法地位及现状。据统计,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存款正在飙升,1月份它们的存款规模12.83万亿元,而7月份已达14.5万亿元,这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互联网理财。

通通理财强化风控保障投资者利益

通通理财在此背景下,自成立以来采取了系列积极行动,包括完成ICP备案、与盈科律师事务所达成深度战略合作,携手法大大使用电子合同,不断升级平台安全保障体系,完成民泰银行资金存管上线,坚持合规化运营。目前,通通理财将陆续获得上市公司入股和百亿基金的强势助阵,意味着平台将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和多样化的服务,标志着通通理财的资金管理更加保障化。

而此次通通理财升级风险控制管理能力,考核平台的信用评级体系包括60多个大维度,200多个小维度,以安全保障这个大维度为例,就包括了平台的风控流程等十几个维度。这是通通理财的风控团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完善而成。以类银行机构的风控标准对项目进行严格把关。对借款人资质和还款能力进行审核,确保借款人还款意愿、还款能力达到平台标准;对借款人进行尽职调研、人工审核,并开展定期跟踪回访;通通理财对接大数据反欺诈系统,强化平台的防御能力,严控风险,最大程度防范逾期和坏账的产生。

秉承着对投资人负责的态度,通通理财平台每月定期发布运营报告,将平台报告期内成交数据、注册数据、收益数据等重要信息公开透明地披露于官网及APP渠道上,力争实现信息对称。而且,通通理财接下来将积极开展投资人风险教育,实施信息共享,举办线上线下的会员培训及活动,让投资人在平台上更好的了解到投资理财系统知识与相关的风险提示,让用户更放心。

篇5:公务卡支付结算的风控管理研究

1.背景与进程

中国在20 世纪90 年代末期逐步建立起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财政资金使用逐渐规范,但现金结算仍然缺乏有效监控。为了推进预算制度改革、降低资金安全风险,通过制度机制和技术创新,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增强财政透明度,促进反腐倡廉,2001 年国务院在《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中明确要采用银行卡作为新的支付结算工具。2007 年财政部、人民银行印发《中央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暂行办法》,是公务卡改革正式启动的显著标志。2008 年开始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掀起公务卡改革试点工作高潮。2010 年建立起覆盖全国、完善的公务卡体系。2012 年开始,中央预算单位的公务接待、车辆维护、物业管理、差旅、会议、水电、零星购买等16 项费用均纳入公务卡强制结算项目。

2.概念与目标

中国现行的公务卡制度是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为基础,以公务卡为载体的一种新型财务结算制度。公务卡是指财政预算单位人员持有且在公务支出、财务报销业务时使用的信用卡。其具有一般信用卡的属性,也有财政管理的独特属性,主要体现为强制性、二重性、便捷性、时效性、可监控性。公务卡的使用有助于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加强公务支出流程与数据的管理及对财政资金支付使用全过程的监控,有助于预算单位用款方便,为财政运行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参数。使用公务卡的目的就是把银行卡这种新结算手段,引入预算单位公务支出领域,借助银行卡的快捷、透明等特征,创新制度和管理工具,促进现金使用下降,切实提升公务消费的透明度,增加预算执行信息的透明度,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规范性,使财务监督落到实处、起到实效。

3.成效与问题

作为现代支付结算工具与财政财务管理手段,推行公务卡业务在宏观方面加快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推进了政府源头防治腐败工作、加强了预算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了银行卡业务发展、提高了财政国库的总体社会效益;同时,在微观方面单位公务卡的使用大大减少了现金流,简化了财务流程,免除了现金预支、开具支票等烦琐步骤,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有效防范传统现金支付中出现的虚假问题,规范透明的支付体系减小了黑洞和腐败的产生空间,提升了单位行政效率、降低了行政成本、加强了队伍建设。总之,建立科学系统的单位公务卡支付结算制度,打造廉洁高效的公务环境,健全与国际接轨的信用体系是财政管理的总体方向。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是永恒的主题,进程中会不断出现问题和困难,公务卡使用过程中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已经影响到了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必须强化对公务卡使用过程中的风险控制,确保这一制度的有效实施。风险必然存在,在实际运行中风控管理问题不容忽视。

二、单位公务卡支付结算的风险分析

1.透支信用的风险

为符合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要求,使财政资金在最终支付到收款人之前最大限度保留在国库中,公务卡必须是具有信用支付功能的信用卡。由于信用卡比借记卡风险高,而目前信用卡风险管理措施还不够完善,同时公务卡又可用于个人非公务性支出,这就使公务卡不仅存在一般银行信用卡普遍存在的过度透支的信用风险,而且还存在个人将非公务性支出转变为公务性支出的道德失信风险;由于持卡人或财务人员平时工作繁忙或报销审批手续烦琐,使得公务卡消费报销还款时间超过了信用期限,不但要收取罚息还会记录个人不良信用,增加了持卡人的信用风险;部分人员利用单位作为担保,任意刷卡消费,但又不及时偿还,预算单位要协助代理银行对持卡人进行追偿,影响单位正常工作,特别是预算单位对持卡人调动、离职或其他特殊原因离开本单位时,没有及时通知代理银行维护相关信息,预算单位公务卡信息系统一直保留这些持卡人信息,若这些透支公务卡没有及时偿还,预算单位必须协助代理银行对持卡人进行追偿,单位会承担一部分连带责任,影响单位在银行方面的声誉,加大了单位的信誉风险。

2.滋生腐败的风险

现行的法规制度尚缺乏对公务消费的监督和制约机制,更缺乏对违纪违章行为的处罚和纠正机制,且公务卡结算的监督方式单一且仅限于事后控制,只有在支付清算时才可将公务卡消费明细信息反馈到国库支付系统进行事后审核,无法对公务消费进行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也无法完全避免“虚开发票”、“多列发票”等行为的发生。财务人员对公务卡开支的审核方法简单,只能核对POS机打印的支付凭条上的数额和商家开具的销售发票内容、金额,实际支出无法掌握。因为公务卡刷卡属于准现金交易,在实行公务卡消费时,仍可与供应商价格协调后,要求经营者为自己开具超出实际支付额度的小票与发票,将超过真实消费部分当场以现金返还,回到单位按照公务卡支付额进行报销后还入银行卡账户,虽然公务卡账户体现的是收支平衡,但过程中的溢出现金的做法是违规甚至违法行为。某些商家为刺激商品销售,鼓励提高公务卡消费额度,达到一定金额后持卡人能够得到商家提供的一定比例现金返还,产生公务消费吃回扣问题。在使用支票或现金支付公务开支的时期,都必须提前申领并依据具体事件进行限额,而公务卡的灵活性使得有些公务开支无法事前限额,容易滋生高消费等腐败行为。

3.监管失控的风险

一是监管法规体系不健全。目前我们还没有建立起系统的、有针对性的专门的法律制度,使得公务卡使用过程中的违规行为缺乏有效的法制约束。二是支付目标不可控。利用公务卡的免息时长和信用额度进行个人投资无法控制,目前的民间小额借贷公司和网络金融借贷平台发展迅速,存在违规允许用信用卡投资现象,持卡人利用公务卡进行短期循环投资,因不需要核销,单位财务部门就无法发现,只要按期还款,开卡银行也无法发现,支付的目标无法控制。三是存在着监管的真空。公务卡能较好地约束预算单位的预算内支出,但目前预算外和制度外收入规模相当大,一些单位的小金库也颇为富有,来自这些渠道的支出仍是公务卡制度监管的真空。四是现金支付与公务卡使用的双轨制加大了监控的难度。目前,很多地区并未建立起全面的刷卡支付电子货币系统,很多公务卡制度约束范围内的支付也无法选择刷卡消费,这些消费项目仍可能依赖现金支付。五是监管主体的错位降低了公务卡的使用效果。目前对公务人员的监控是由管理层来完成的,由此引出的问题是,如果公务卡的使用者是管理层人员,就会出现自己监督自己的现象,这样就使公务卡的功能大打折扣。

4.数据灾难的风险

公务卡支付结算系统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处理系统,任何漏洞都将形成数据灾难。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盗取真实的信用卡资料,复制系统数据,批量制造假卡,贩卖假卡,利用假卡大肆作案,侵吞银行资金,给银行造成巨额的资金损失。这对单位公务卡来说也同样是一个潜在的风险。目前,随着网上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公务卡网上交易的风险也会逐渐增大。许多银行开通了网上银行业务,持卡人可以在网上进行自由转账、网上交易等业务。但这些交易都不是面对面的,其安全性相对较低,如果单位公务卡的卡号、密码等数据资料被不法分子窃取,就会被冒用,给持卡人造成损失。据统计,国际上的信用卡诈骗案件中,有60% 以上是变造和伪造信用卡诈骗。网络黑客攻击的风险更具有随机性,损失的主体可能是银行、可能是单位也可能是持卡人。

5.矛盾衍生的风险

由于安装成本、手续费的存在,部分商家处于经济利益考虑不愿意安装POS机,甚至有些商家出于逃税目的不愿意刷卡结账,只能用现金结账。一些材料、办公用品和服务供应商并不具备POS刷卡设备,不支持公务卡消费,难以满足使用公务卡办理公务支出的需要,一些小型商场和边远地区就更不具备刷卡条件,只能个人先垫付现金。一方面是公务事项必须办理,一方面是财务结算核销必须用公务卡,使得具体公务消费人员只能使用现金,待报销金额划转到公务卡账户内再到银行或ATM机上取出,此举不仅占用个人资金,而且增加了提取现金的机会,安全风险扩大到了所有持卡人,无形中也增加行政成本的风险。

三、公务卡支付结算工作的风险控制

1.公务单位要加强制度建设,把好防腐与诚信源头关

公务卡使用单位一是要完善现行公务卡制度,明确公务卡相关各方的责任与义务,规范持卡人的信用行为,尽可能地减少制度真空地带;要规范公务卡的使用范围,根据本单位开支情况细化公务卡管理办法,并制定出相应标准,实行包干货币化管理,规范报销操作流程和用卡行为,严格界定延期报销与超期还款的经济责任;要严格公务卡结算强制目录,从严控制非公务卡结算支出事项,加强非公务卡支出报销审批管理,增强公务卡结算的刚性;要建立公务卡支出报告制度,定期进行公务卡支出分析,确保公务卡制度执行到位、监督到位。二是要建立人员信用档案,根据每月报销、结算中是否出现违反规定,对持卡人进行考评,形成信用等级,年终汇总后通过预算单位财务部门重新核准信用额度,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额度调整,以降低风险。三是要在工作人员退休、退役、离职、调动时应及时清理公务卡下的债权债务后办理公务卡停止使用手续,并通知发卡行做好公务卡支付系统信息更新,维护好公务卡支持系统信息准确完整。四是要增设风险提示,将支付结算系统与本单位的所有公务卡绑定,随时了解账户资金动向,财务部门要对预测到的公务卡风险隐患事件及时通报单位主管领导,避免损失扩大;定期给信用低的持卡人以警示,增强其责任感。

2.代理银行要加强环境建设,健全公务卡风险预警体系

第一,代理银行要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完善诚信评估管理机制。对消费单位设立诚信档案,实施公务消费供应商招标制度,规范公务消费供应商行为。同时,加强宣传工作,帮助使用者树立信用卡还款的时间概念,发卡行与公务卡持卡人签订协议,以同一发卡行的另一账户作为自动还款账户,在规定期限的最后一天,在没有完成财务报销手续、无法及时还款的情况下,由自动还款账户向公务卡账户还款,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公务卡持卡人的权益,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第二,代理银行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信用评估系统。利用这一系统确定持卡人的信用额度、还款周期、透支利率、最低还款额、呆账比率和欠款催收等指标。在公务卡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依据申请人的职务、学历、年龄、收入、存款及信誉等级、用卡纪录、还款信息等基本指标进行加权平均,权重得分高者,核批的信用额度就会高,反之则低。第三,代理银行要把握好市场与风险的平衡关系,加强信用额度管理,限制不良信用行为。发卡行风险管理部门应结合发卡行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在有效控制风险敞口,市场部门在对公务用卡客户的筛选基础上,听取风险管理部门意见,对客户的还款意识、还款能力做出综合评价,对那些逾期不还款、还款不足、取现或者消费后超过免息期还没有还款等个人征信系统记录中的信用状况不佳者不予办理公务卡。第四,代理银行要将保证持卡人安全使用银行卡作为风险防范的重要内容。从技术手段、业务流程、内控制度、商户管理、培训教育等方面提高风险防范和反欺诈能力。要不断地完善公务卡信息系统功能,确保及时准确将有关公务卡信息纳入财政监控系统。加大公务卡业务宣传和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对现有ATM机更新换代,通过开发或者引进新的技术,加强对现金投放过程的监控,保证持卡人存、取款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防范信用卡各个环节上的风险,提高自助交易信誉度和人们使用银行卡的积极性。第五,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发卡银行应该通过系统内储存的持卡人的各项资料,包括用款频率、信贷额度、提现金额和签账记录、还款时间等进行分析,了解和掌握持卡人的情况,并对所面临的风险做出有效的预测和警示,做到风险早发现、早防范,健全一套动态、实用的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实时动态监控。

3.持卡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增强风险防控能力

持卡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反腐和廉正建设意识,注重财务法规的学习,遵守公务开支和公务卡使用的各项制度,做到公私分明、勤俭节约、安全守纪,将个人消费行为与公务消费行为完全区分开来。持卡人要尽量采用个性化签名,密码应注意避免使用电话号码、生日、门牌号码等易于破译的数字。公务卡卡号及密码等信息不可以轻易示人,以防被不法分子窃取后制作伪卡。公务卡丢失后要及时挂失。POS消费时收银员刷卡或压印签购单应在本人视线范围之内,以防公务卡误用或被盗用等。为防范公务卡使用过程中非人为因素,如透支消费后因遗忘、到期未还款产生透支利息和滞纳金,或卡片丢失等产生的风险,公务卡申请人应认真领会掌握个人用卡知识和技巧,规避风险

4.社会各界要形成联动机制,降低国家行政成本

一是各级财政、税务、工商、审计、监察等部门要相互协作,加强对公务支付的监督,采取各种制度措施修补公务卡结算漏洞,建立完善的公务消费监督机制,使公务消费的监管更加有效。针对公务消费出现的不良风气、虚开发票等腐败现象,必须加强各级预算单位的预算编制制度、预算审查制度、监督制度、审计制度,对预算单位公务卡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建立定期检查和日常管理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将公务卡使用和管理纳入年度财务审计范围。二是公安部门要会同人民银行、银监局、外汇局、银联和商业银行等部门,建立防范和打击银行卡犯罪的情报信息交流机制和案件合作机制,坚持防范和打击并重,努力从源头上预防银行卡犯罪的发生。三是人民银行和银监局要强化自身的监管职责,建立健全银行卡技术风险管理体系,采用有效的技术措施防范银行卡伪冒和欺诈交易。建立健全与公务卡改革相关的配套制度,用制度控制代理银行的业务服务行为,将财政资金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内运行,使业务办理在制度的框架内操作。四是财政部、人民银行、金融办等管理部门,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务卡结算环境。促进和推动各银行机构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公务卡受理环境建设步伐,扩大银行卡结算的覆盖面,增加POS刷卡结算网点,为公务卡结算创造方便、快捷、顺畅的支付环境。引导银行加强金融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公务卡支付系统功能,确保信息及时传递,增强公务卡安全性,提高公务卡结算透明度。同时,鼓励代理银行多出台优惠政策,降低公务卡结算交易成本,提高商户POS机设置与使用的积极性。五是银联要配合公务卡制度改革做好相关服务和技术支持等工作,加强有关信息系统建设,完善电子支付系统,确保公务卡信息系统安全,特别是对公务卡专用BIN号段的维护,确保公务卡消费畅通,明确各方面责任,确保预算单位可以及时、准确、便捷地调取公务消费信息。六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加大对公务卡支付结算的行政管理力度。要避免出现现金结算和公务卡结算“双轨制”,凡具备刷卡条件的必须使用公务卡,否则财务不予报销;要严格执行预算单位库存现金审核制度,控制预算单位超额提取现金和扩大现金结算范围;要推行公务消费公开,让纳税人监督公务消费中的每一个过程,遏制公务消费腐败,提高公务效益。

四、总结与展望

建立阳光财政并从源头上遏止公务腐败现象,有效降低行政成本,杜绝黑洞和浪费,是创建廉洁高效政府的本质要求。提高财政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的监控力度,健全与国际接轨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国库财政制度改革的中远期目标。实践已经证明,推行公务卡支付结算制度是完成要求、达到目标的最有效手段。为确保公务卡支付和结算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必须用法规、制度、技术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并将风险控制作为管理核心。

摘要:伴随着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改革进程,公务银行卡以其灵活方便的支付功能、透明高效的运作方式,在公务消费活动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单位公务卡支付结算制度产生的社会效益显著,但在制度的推进和深化过程中,由于体制设计和系统技术的冗余不够足,社会环境和主观意志的改变不可控,使得单位公务卡支付结算的整体运转产生一定风险,研究单位公务卡支付结算的风险因素和管理控制问题,对完善制度建设、保障资金安全、推进源头防腐、提高公务效益具有重大意义。

上一篇:800字的名人励志故事下一篇:张家港外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