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2024-05-11

浅析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共11篇)

篇1:浅析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浅析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由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诸要素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系统的整体观认为,只有各组成部分和谐地统一、协调于系统的整体之中,才能达到整体的优化。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综观全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进行整体优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1.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布卢姆以学习者的外显行为作为目标分类的基点,以行为的复杂程度作为划分目标的依据,提出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的六级分类──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克拉斯沃尔等人于1964年提出了情感教学目标分类,并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将其分为五级:接受、注意,反应,价值化,价值观的组织,价值或价值系统的性格化。辛普森将动作技能依次分为知觉、定向、在指导下做出反应、机械化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三位教育家的目标分类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基本依据,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对这三个目标领域统筹加以考虑,并把较高水平的目标当做影响内容的主题和根本目的来看待,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传统教学目标搞“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但是制定分层目标是行得通的。可以分成下限目标、上限目标、发展目标。如在教学算法多样化时,笔者要求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本算法即可,能力好些的学生则要求会运用多种算法,能力更好的学生在会运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学会择优或想出更好的方法。这样从学生的认知差异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2.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使用的是粉笔、黑板。有人戏言:一支粉笔走天下。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制约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声音,动画等,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能够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对于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把“静止”的内容变为“活动”的形象,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解决问题等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在多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上,要注意“度”的把握。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家为了赶时髦每一节课都用多媒体。开始的时候,很有新鲜感,可在反思中觉得并不是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多媒体,太多的刺激会让学生疲惫不堪,降低课堂的教学效率。而只有适当使用,才会发挥的优越性。多媒体技术毕竟是手段,而且只是一种手段。

3.有效运用教学互动形式。

综合数学学习特点,从互动的信息传递方式来看,有效的数学教学互动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双向型。在这种互动方式中,老师与学生之间不间断进行信息互送、互收、互相反馈。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老师问学生答或学生问老师答的对话等形式。二是多向型。这种互动形式与双向型互动不同点是,互动过程中除了老师与学生之间有相互作用之外,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和信息的双向流通。在课堂上的常见形式是相互讨论、合作学习和小组竞赛等。三是网状型。在这种互动中,学生和老师构成一张紧密联结的网,每位学生和老师都是这张网上的一个结点,能够牵一点而动全网,互动的辐射范围非常广。这种互动强调老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参与学习活动,信息全面开放,教学不再是唯一的学习源。在实际教学中,这三种互动形式往往交织在一起,缺一不可。就教学效果来说,双向互动的效果比较差,效果最好的是网状互动。

总之,我们必须广泛地学习,认真地钻研,积极地实践,不断地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认真改进和完善自己采用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运用数学方法的水平。

收稿日期:2014-04-10

篇2:浅析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例如,同样的认识比一课,由于两位教师确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因而形成了两种不同水平的教学设计。一位教师对认识比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教师呆板依据教材例

1、例2,让学生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跟除法、分数的联系,还有比值的求法。从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与教学过程设计来看,尽管教学设计质朴,但因为比是一个新知识,比较生疏、抽象。所以一节课下来,学生就像雾里看花,似懂非懂。另一位老师这样设计:他结合生活情境,课前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比,如球赛分数比、糖水中糖和水的比等,让学生觉得比并不陌生,然后顺着学生的兴趣,掌握比各部分的名称。接下来由生活中的比过度到数学中的比,很自然的跟除法、分数练习起来,求比值的方法更容易理解了。这样设计不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还化难为易让掌握了知识。通过对以上两个教学设计的对比,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布卢姆以学习者的外显行为作为目标分类的基点,以行为的复杂程度作为划分目标的依据,提出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的六级分类 ──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克拉斯沃尔等人于1964年提出了情感教学目标分类,并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将其分为五级:接受、注意,反应,价值化,价值观的组织,价值或价值系统的性格化。辛普森将动作技能依次分为知觉、定向、在指导下做出反应、机械化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三位教育家的目标分类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基本依据,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对这三个目标领域统筹加以考虑,并把较高水平的目标当做影响内容的主题和根本目的来看待,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

二、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要素

(一)分析学生情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分析学生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和技能及学生是怎样进行思维的。1.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总要与背景知识发生联系,以有关知识──包括正规和非正规学习获得的知识来理解知识,重构新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背景知识的分析,不仅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包括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背景知识的分析。2.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埃德拉宾诺威克兹在《思维学习教学》一书中说: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也许,我们只是自以为了解了他们。的确如此,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了解学生,其实不然。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多关注的是怎样进行教学,而很少考虑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学生是如何思维的。一位教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复习体积单位并出示相应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方体木块,然后让学生估计一个比较大的长方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接下来让学生用正方体的小木块摆大小不同的各种长方体,并记录得到的数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概括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在实际进行教学时,学生并没有按照设计者的思路估计这个较大的长方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而是说这个长方体的长大约是 30厘米、25厘米、50厘米,宽大约是20厘米、30厘米、40厘米,高大约是40厘米、50厘米、55厘米等。在记录数据的过程中,同样没有按照设计者的思路记录长方体的长、宽、高及体积各是多少,而是直接记录了小木块的个数。造成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设计者缺乏对学生是如何进行思维的基本判断。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但要对学习者起始能力进行诊断,对学习者背景知识进行分析,还应关注学生是如何思维的。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对达成教学目标也十分重要,也是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忽视的内容。

(二)组织教学内容一堂课上的好不好,关键看教师是否正确地讲解了教材的基本内容,是否突破了教材的重点及解决了教材的难点,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教材的基本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能否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能力的表现。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这需要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总结、摸索。下面我就谈一谈对此问题的点滴体会和做法。1.抓住知识间的衔接,运用迁移的方法突破重点和难点我们先来关注数学的学科特点。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系统性很强,每项新知识往往和旧知识紧密相连,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旧知识就是新知识的基础和生长点。有时新知识可以由旧知识迁移而来,可同时它又成为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数学知识点就像一根根链条节节相连、环环相扣。由此可见,如果老师能够善于捕捉数学知识之间的衔接点,自觉地以迁移作为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方法,以旧引新、旧中蕴新,组织积极的迁移,就不难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了。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们联系商不变的性质 通过课前的复习环节,这样让学生归纳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就不是难题了。可以运用迁移方法教学的知识点还很多,如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它在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的基础上迁移学习,只是增加试商和调商且难度增大、方法更加灵活。再如,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是在学习一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迁移,运算方法相同。由此可以看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揭示和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运用迁移的方法来突破重难点。这种方法得以实施的关键在于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应该是熟练的,他所掌握的前期知识是牢固的。因此,强调我们每一年段的老师都要把自己视为把关教师,让学生走稳每一步。2.抓住知识间的联系,采用转化的策略突破重点和难点转化解决数学问题时,常遇到一些问题直接求解较为困难,通过观察、分析、类比、联想等思维过程,选择运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进行变换,将原问题转化为一个新问题(相对来说,对自己较熟悉的问题),通过新问题的求解,达到解决原问题的目的,这一思想方法我们称之为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方法一个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发展和结果,也就可以转化为旧知识来认识和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做到化新为旧,抓住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逐步教给学生一些转化的思考方法,使他们能用转化的观点去学习新知识、分析新问题才能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刻,最终达到融汇贯通。例如: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圆面积公式的推倒。3.强化感知参与,运用直观的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直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实物、模型、多媒体计算机等教学用具,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思考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直观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最常用的也是最为有独立自主的教学方法。(1)动手操作,解决重点难点问题(2)通过画图,解决重点难点问题(3)直观演示,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教学中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还有很多,以上介绍的方法是针对一些知识点的教学单独使用的情况,这些方法当然也可以联合使用。总之,我们要做到在教学中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努力实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还要长智慧,培养学生肯于思考问题,善于思考问题。做为一个数学教师,要明确这一目的,把我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学生智力上,着眼于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走路,首先自己要识途。我感到,要把数学之路探清认明,唯一的办法就是深钻教材,抓住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备课时既能根据知识的特点,又能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精心设计,精心安排,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3:浅析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一、对学生严格要求, 是学生提高计算能力的前提条件

计算教学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学生能正确进行计算, 这是计算教学的核心。所以教师在进行计算练习时, 一定要对学生严格要求, 要求学生计算时一定要认真仔细, 不能有半点马虎, 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还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计算方法, 这是学生进行计算的前提与基础。另外,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习的计算方法, 能用简便算法的时候尽量应用简便算法,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计算速度, 还能提高计算的准确性。教给学生养成注意观察的好习惯, 遇到一道题时, 先观察、分析, 然后再根据所学过的计算方法, 灵活运用。例如, 在三四个数的连加中, 要会凑整, 运用凑整的计算方法, 不仅计算速度快, 而且计算的正确性还高。

二、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给学生讲情运算的实际道理

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要学生明白算理, 根据算理掌握运算法则, 再根据运算法则进行计算。要想让学生准确快速地掌握运算法则, 首先就要让学生理解运算法则, 学生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好地记忆, 快速准确地掌握运算方法。不但要让学生明白怎样进行计算, 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算。

三、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提高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的至关重要的一项任务, 大部分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普遍具有粗心大意、不够认真的毛病, 教师一定要想法设法改掉学生的这些毛病, 这也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 那么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 要学生养成校对的好习惯。

计算一般离不开抄题, 那么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在抄完题后一定要校对, 校对有没有抄错, 或者是漏掉了题, 没有抄。做完题后也要进行校对。

2. 要学生养成审题的好习惯。

学生在做题之前一定要认真审题, 明白题的要求, 而后再去进行计算, 这是学生能够准确、快速进行计算的前提条件。审题主要是审数字和符号, 看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还要审运算顺序, 知道先算什么, 后算什么, 还要注意审计算方法, 选择灵活简便的计算方法等。如果能认真审题, 进行计算的时候就会顺利很多,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要学生养成细心计算、规范书写的好习惯。

细心计算是能正确计算的重要保证, 另外在书写时要求学生书写格式正确, 字迹端正, 保持作业的美观大方, 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4. 要学生养成估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计算完以后进行验算, 是一种非常好的习惯, 它不仅能确保计算的准确性, 还可以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 提高学生的智力。要保证学生掌握好验算和估算的方法, 还要把验算作为计算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

四、加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 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保证

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提高的, 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 它是需要长期训练才能逐步形成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要突出训练重点。

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 要突出重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例如, 小数的计算要注意小数点的位置的处理, 小数的加减除法都要求强调小数点对齐, 注意0的占位, 万以内加减法的重点则是进位与退位的练习。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牢牢把握住教学的重点, 进行有针对的训练, 这样的训练才能提高练习效率。

2. 要学生熟练掌握简便运算方法。

简便运算不仅能提高运算速度, 还能提高预算的准确度, 所以说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也是很重要的。简便运算的基础是运算性质和运算定律, 教师在进行训练时一定要严格要求, 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练习。如果学生能很好地进行简便运算, 那么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会得到快速提高的。

3. 注意训练要有层次。

在训练时, 要有一定的层次,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由简单到复杂。训练不能急于求成, 要循序渐进, 还要运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维持训练的持久性和有效性, 比如可以进行一些竞赛、游戏等, 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学习的效果也会明显提高。

篇4:浅析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一、对学生严格要求,是学生提高计算能力的前提条件

计算教学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学生能正确进行计算,这是计算教学的核心。所以教师在进行计算练习时,一定要对学生严格要求,要求学生计算时一定要认真仔细,不能有半点马虎,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还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计算方法,这是学生进行计算的前提与基础。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习的计算方法,能用简便算法的时候尽量应用简便算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计算速度,还能提高计算的准确性。教给学生养成注意观察的好习惯,遇到一道题时,先观察、分析,然后再根据所学过的计算方法,灵活运用。例如,在三四个数的连加中,要会凑整,运用凑整的计算方法,不仅计算速度快,而且计算的正确性还高。

二、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给学生讲情运算的实际道理

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要学生明白算理,根据算理掌握运算法则,再根据运算法则进行计算。要想让学生准确快速地掌握运算法则,首先就要让学生理解运算法则,学生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好地记忆,快速准确地掌握运算方法。不但要让学生明白怎样进行计算,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算。

三、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提高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的至关重要的一项任务,大部分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普遍具有粗心大意、不够认真的毛病,教师一定要想法设法改掉学生的这些毛病,这也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那么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要学生养成校对的好习惯。计算一般离不开抄题,那么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在抄完题后一定要校对,校对有没有抄错,或者是漏掉了题,没有抄。做完题后也要进行校对。

2.要学生养成审题的好习惯。学生在做题之前一定要认真审题,明白题的要求,而后再去进行计算,这是学生能够准确、快速进行计算的前提条件。审题主要是审数字和符号,看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还要审运算顺序,知道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还要注意审计算方法,选择灵活简便的计算方法等。如果能认真审题,进行计算的时候就会顺利很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要学生养成细心计算、规范书写的好习惯。细心计算是能正确计算的重要保证,另外在书写时要求学生书写格式正确,字迹端正,保持作业的美观大方,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4.要学生养成估算和验算的好习惯。计算完以后进行验算,是一种非常好的习惯,它不仅能确保计算的准确性,还可以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提高学生的智力。要保证学生掌握好验算和估算的方法,还要把验算作为计算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

四、加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保证

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提高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它是需要长期训练才能逐步形成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突出训练重点。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要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例如,小数的计算要注意小数点的位置的处理,小数的加减除法都要求强调小数点对齐,注意0的占位,万以内加减法的重点则是进位与退位的练习。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牢牢把握住教学的重点,进行有针对的训练,这样的训练才能提高练习效率。

2.要学生熟练掌握简便运算方法。简便运算不仅能提高运算速度,还能提高预算的准确度,所以说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简便运算的基础是运算性质和运算定律,教师在进行训练时一定要严格要求,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练习。如果学生能很好地进行简便运算,那么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会得到快速提高的。

3.注意训练要有层次。在训练时,要有一定的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训练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还要运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维持训练的持久性和有效性,比如可以进行一些竞赛、游戏等,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的效果也会明显提高。

总体来说,计算能力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是学生以后进行各项学习与生活的基础,它不论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还是日后步入社会进行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那么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有耐心,精心准备教学方法,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我们肯动脑,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篇5: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最近听了几节数学课,有几点感想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目前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以课论课,就题论题的现象很突出,教师上课没有重点,没有教学目的,就是讲几道题,学生学习后没印象。课例:比如我们小学的四则运算,老师上课讲了

73+72÷8×3 =73+9×3 =73+27 =100 老师还不错又举一题 73+72×3÷8 =73+216÷8 =73+27 =100 这时老师开始让学生作题,这样对于部分聪明的学生也许会悟出点什么道理,但多数学生并没有从心里明白这样的题应当如何做。其实教材确实就只有一个例题,但大家想一想如果我是教师,就给你讲这两道题你知道我在干什么吗?你会对这节课有多大的印象。

我们的学生还很小有时对一些事情的理解还很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厌其烦的反复强调说明,也许只有这样才能给大多数学生留下一点点印象。我们讲课要照顾大多数。为了大多数。当然有的老师会说,我这样讲了,让学生做题,然后根据学生的错误再较正。我不赞同这种作法,我们给学生讲课不要深入浅出,要浅入深出,我的把题要讲的很浅,把深题在很浅的基础上给学生解决。不给学生在作业中留下可能的障碍,让学生在作作业中不出错,其码是最大可能的少出错。那么这样的课才能算完成了我们的教学任务。不然我们用在处理学生作业上花的时间就太多了,我们为什么一本书讲半年还要加班,就是上课没讲透,学生上课听的一知半解,所以教师就无限的反复。学生不停的重复。结果是师生共同疲惫。

我想如果这节课我们这样讲,一、讲例题: 73+72÷8×3 =73+9×3 =73+27 =100 总结解题方法或叫思路:在四则运算中有括号先算括号,没括号时先算乘除,乘除同在我们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最后再算加减。并将这段文字板书写在黑板上,然后再给学生出几道例题,出题以后不让学生作,因为这时也许有些聪明的孩子会了,但我们不让学生表现,我们要教学生的细致。怎么办,先让学生读法方法,然后按方法指导学生一步步解题,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都这么进行,这样做最终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讲的是四则运算,它是这样算的。同时也养成学生认真审题解题的好习惯,为什么有些学生不认真就是我们在上课时在不得当的时候给了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如这节课,老师讲了一个例题,好自认聪明的就争着答,到致学生都争着答,万一我答对了,看我多聪明。所以我说在讲的时间我指导你一步步进行,当80%的学生都能争着答时我在给你机会,以后学生在作题时就不会毛草了。

同时我们的解题的方法在说完这一单元的内容前不擦,一直保留在黑板一角,学生只要错了,老师不用批评他,只要领着学生一边读方法一边解题,加深学生理解就行了,我想这样学生在作作业时就会会少出问题,我们处理作业的时间也就不用那么多了。

这里的关键是我们教师在讲课时我苦口婆心,反复说,多比照解题方法讲例题。先把例题讲透了,讲够了,在让学生上手,即浅入深出。不要让学生一知半解时就解题,等学生作错了,教师在一遍遍的改错,学生做错对学生就算深,这是深入浅出。

数学有许多是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教师要善于把它总结出来并讲给学生,如果一节课只讲例题,例题,没有总结的规律,学生这节课是不知在听什么,学生也根本不会这一类的东西。

我们在注意与学生的互动,现在我们的教学要是互动教学,互动教学的关键是我们如何进行互动。比如我听过一节课解方程,3X=56-4X。老师在导入时讲了一个相似的题以后,把例一给学生自已来做,然后给学生讲了一道课堂练习题,讲完后就下课了,看起来是互动了,其实这节课我认为很不成功。一。教材的设计是有不科学的地方,我们可以改动,但改动要经过们的思考,要有依据,课上例课是给学生作示范用的,我讲细讲透,多讲多说,课堂练习题是用来检验教师的讲课效果和学生学习理解的程度的,教师通过看学生作这些题来判断我们讲的到位不到位的。你这样设计的依据是什么?

二、互动不到位,时机不对。我们导入是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算讲。我们说通过导入部分你的学生都会了,那说明你的导入设计的很巧妙,很成功。他不能代例题的解决,因为他只是导入,我们在讲例题时除了解决这个题以外还是要给学生总结出这类题的解题方法,并写现来。这时老师可以反复和自己编几道题让学生结合解题的方法来熟悉这类题的解题思路,这个过程会越来越快,很省时间的。然后让学生再练习。

再比如我们学习10以内的加法时,我们更要用好互动,把无趣的死记变成有趣的学习。如上课我们可以出几道题,4+2=

4+5=等,我们讲完题以后就可以让学生来出这样的题,一人说一个,什么买苹果了,买小鸡了、画画了,栽树了,生产小汽车了,学生求合等等,如果我们班有30学生那么学生就可以出30题,也可以解决30个情况的问题,你说学生对这个问题能掌握不准吗?当学生在出题时说成吃苹果,死小鸡,学生走了等减法题时学生不仅明白了加法,还知道什么时间不可以用加法,他就会做更多的题,我们教师何必非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呢。

篇6:浅析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海口市琼山第三小学 陈丽萍

摘要:要想改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的状况,只能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出发,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从而有效地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预期的目标,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阅读教学的目的、有效性、阅读实践活动、朗读技巧、激发、阅读兴趣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时间增多了,阅读效率明显提高。但很多时候,老师教得很辛苦,课外也作了大量的努力,可是,课堂上学生还是收获甚微,甚至还出现了学生厌学的现象。这种现状不仅使学生失望、家长不满,教师自己也十分困惑。这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任务的完成,导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要改变这种状况,只能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出发,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从而有效地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预期的目标,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在谈小语有效的阅读教学前,有必要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做什么的?

一、阅读教学的目的

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理解、感悟、品味、揣摩语言,体会感情,认识世界,认识人生,以提高阅读能力,并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要学习语言,就得充分地深入地去读、思,在读中去理解语言的内涵,领悟语言的韵味,体会语言的情感,感悟语言的哲理,揣摩语言的规律,从而掌握语言这一表情达意的工具。阅读教学的根本,简单地说就是指导学生在读书的实践中学会读书,提高阅读能力。

当我们进一步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教学活动,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1、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教师可利用语言艺术,营造意境。教师也可以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中所提供的具体画面,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他们的想象、联想,将学生进入作品的情境之中。例如:有位教师在上《秋天》一课时,先给小学生朗诵课文,“这是如诗的季节!这是如画的季节!这是收获的季节!这里有纷纷飘落的红叶……小鸟在它的怀抱中尽情地飞翔;还有那满山火红的枫叶!这真是一幅多彩的图画呀!”这样优美的语言描述,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秋天的意境。此外,还可利用图片、音乐、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活泼、生动、直观感,地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2、在班级内开展各种阅读实践活动

美国著名的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曾经在他的《朗读手册》中说过,“要让儿童爱上阅读,最终归结到一点:唯一而且最重要的是父母和教师为孩子大声地朗读起来。”

其实,小学阶段的孩子的阅读能力通常是听力比阅读能力强。他们能够听懂并理解那些复杂、有趣的故事,却无法自己看懂故事书。

《晨读10分钟》认为:朗读的过程是把文字传达给大脑,大脑把它转化为声音发出来,声音再传回耳朵,去指挥头脑中的储存系统。因此,朗读有助于增强记忆效果。

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每天的晨读10分钟,读故事给学生听。听故事时,除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之外,同时也将较高程度的词汇灌输到孩子们的耳朵里,包括字词所蕴含的情感通过语气表现出来。最后,他们会把这些词传输到大脑,并记忆下来,进而增强他们的阅读能力,对字词的理解力。

除了自己大声给孩子读书,老师还可以让班里一些程度比较好的学生,给其他孩子读书。

那么,大声读书,我们可以读什么?

读童诗,读经典,读科普,读各种各样对孩子有帮助的书。

除了古典的诗词,还有很多优美的童诗,故事等,在记诵的过程中,可以在孩子的心中撒播下真善美、自信乐观、满怀希望的种子。除此之外,教师要尽量的在班级内开设图书角,每个班级可以根据不同的阅读需要建设不同风格的班级图书角。每位学生需要带最少一本图书,放于书架。以社会、家庭、学校和班级等多方共建的“班级图书角”,将图书馆搬到了教室,将图书放到了学生们的眼前,这极大的方便了学生的借阅,增加了学生接触图书的程度。

3、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

小学阶段是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阅读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应成为小学阶段总的教学目标。现任清华附小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倡导朗读教学,以朗读贯穿全课堂,促使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本,并从朗读中发现课文内涵,力避繁琐分析。因此,要让学生真读,“以读为本”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读”是小学生理解文本的一个凭借、一种方法、一项表现。那么,如何把握学生读的真实性呢?

从学生认识规律确定读的要求。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经历6年的语文学习时间,学生每个年级、每个学期、每个单元、每篇课文都在读。但是,读的差异在哪里呢?

研究表明,低年级的学生是通过朗读来学习书面语和发展书面语,从而促进口语进一步朝规范化发展;而中年级则通过典型语句的朗读比较,感悟句段内的语言组合规律,以发展学生良好的语感心理图式;到了高年级,朗读就不是简单的读了,是在把握文章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再现文章的思想情感内涵,从而促进学生发展篇章语感心理图式。无论哪个年级,教师要先清除自己要求学生的读,是否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是否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如果脱离了这些,变换出再多花样的读都是徒劳无功的。

4、多赞赏鼓励,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小学生韧性差,遇到一点小小的挫折,容易放弃。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鼓励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当学生回答精彩时,要多鼓励、赞赏。可是,学生们由于受倒年龄和学历的影响,他们在理解、感悟上,难免会有所肤浅。此时,我们可以通过评价,引导学生浅入深出。当学生答问错误时,教师既不能奉送“真理”也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利用学生错误中的可利用因素,或追问暗示,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或反洁归谬。即以学生错误答案为前提,推导出荒谬的结论,让学生在前因后果的矛盾中顿悟。

还有,小学生的体验水平不高,阅读兴趣差异很大。因此,语文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提供阅读素材,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调查发现,影响学生选择书籍的最大原因是,他们在班上看到或听说其他同学有这样的书。研究报告指出,68%的学生选书是因为老师或同伴们在讨论某一本书,这本书在班上显得很热门。所以当老师朗读给学生听时(不论是对较幼小的孩子还是大孩子),都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去找那些在班上被读过的书。

篇7:如何有效进行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

巨鹿县堤村小学 任焕丽

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包括: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量与计量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方程的概念,以及统计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在小学数学中,学生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空间观念的形成,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都必须在加强概念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因此,重视数学概念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我从概念的“引入——理解——应用“三个基本环节出发,谈谈如何有效的进行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

一、引入概念

1、直观引入

数学概念很抽象,而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通过实物图像来形象地引进新的概念。例如,要学习“平行线”的概念,可以让学生辨认一些熟悉的实例,像铁轨、门框的上下两条边、黑板的上下边缘等,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属性是:可以抽象地看成两条直线,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彼此间距离处处相等,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等,最后抽象出本质属性,得到平行线的定义;再如,学习“角”,可以凭借常见的直观实物(五角星、三角板等),帮助学生理解“角”的意义。

这样教师借助于直观教学,通过实物演示,使学生建立表象,从而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的形象性的矛盾。

2、计算引入 有的概念不便直观引入,但通过计算能使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这时就要采取计算引入的方法。如,通过小数除法的计算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通过除法计算引出“商不变的规律”;通过一组乘积是1的题目的计算引出“倒数”的概念。

这样,引导学生把大量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综合,就形成了概念。

3、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

有的概念是在以往概念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前一个概念是后一个概念的基础和推理依据,旧概念铺垫不好,就会影响新概念的建立。

例如,在“整除”概念基础上建立了“约数”、“倍数”概念,由“约数”导出“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由“倍数”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再如,为了讲清“最简整数比”这一概念,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的道理,复习“最简分数”的概念,这样,学生很快理解了“最简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的比”,体会到化简比的方法与约分方法相同,但要注意如果比的前项和后项有小数或分数,必须转化成整数比再化简。

这样,学生就能找出新概念与已有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实现知识的迁移,同时也巩固了旧知识。

二、理解概念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学生理解概念的过程就是对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把握过程。为准确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抓关键词。

有些概念是由若干个词组成的定义,这些数学语言表述精确,结构严谨。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抓”住这些本质的东西不放,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概念。如,学习“平行线”这一概念时,就应抓住“同一平面内”、“不相交”这些关键字不放,从而让学生明确组成平行线的基本条件,加深对平行线意义的理解;再如,分数定义中的关键词,单位“1”、“平均分”,学生只有对这些词语的含义弄清楚了,才会理解分数的概念;再如教学“整除”概念之后应帮助学生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判断,一是被除数、除数、商必须是自然数,二是没有余数;揭示倒数概念时,应重点强调“乘积为1”、“互为”两个重点,让学生明白两个数互为倒数是表示两个数的关系,一个数是不能称为倒数的;还有循环小数的概念,要抓住两点,①前提是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与整数部分没关系,②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明确了这两点就能迅速的判断出某些数字是不是循环小数。

对定义的分析是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又一次提高

2、运用变式。

所谓变式,就是所提供的事例或材料,不断地变换呈现形式,在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巧用变式,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

例如,教学梯形时,出示不同形态、不同面积、不同方位的梯形,让学生判断是不是梯形,再让他们指出这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这样改变一下形式,就能了解到他们对梯形的认识,以及对它的底和高是否确实理解和掌握了。再如,在直角三角形概念的教学中,让学生接触不同位置不同形态的一些直角三角形,(平放,斜放)从而使生理解只要有一个角是直角,就是直角三角形。

3、对比辨析

有些概念其含义接近,但本质又有区别。对比概念,可以找出概念间的差异,发现概念间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如,数位与位数,化简比与求比值,时间与时刻,质数与互质数,比与比例,体积与容积,整除与除尽,面积和周长等等。对这类概念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必须及时把它们加以比较,以避免互相干扰。

还有,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概念对比,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末尾添上“ 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还可以用反面衬托的方法,出示: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让学生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通过正反两面的分析,学生对小数的基本性质这一概念理解更为透彻。

三、运用概念

理解概念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的途径有:

1、自举实例

即要求学生把已经初步获得的概念简单运用于实际,通过实例来说明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在学生初步获得了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后,就可以让学生分别举一些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实例;知道了圆柱的特征后,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形状是圆柱形的。

2、运用于计算、作图等

学完概念马上应用可以使学生掌握的更牢固。例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就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进行通分、约分,并说明通分、约分的依据;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后,就可以让学生把小数按要求进行化简或改写;学习了等腰三角形,可以让学生画一个等腰三角形,画一个顶角60度的等腰三角形,画一个腰长为2厘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等。

3、运用于生活实践 数学概念来源于生活,就必然要回到生活实际中去。我们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去解决数学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各种数学能力的过程。例如,学完圆的面积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谁能想办法算一算,学校操场上白杨树树干的横截面面积?”。再如,在教学正比例应用题时,可以启发学生运用实际高度与影长的关系,巧妙地算出旗杆的高度。

这样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进行练习,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兴趣和能力,也加深了对所学概念的理解。

总之,练习时要明确目的,突出重点,体现练习的意图。如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新学概念,可以设计针对性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分清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设计对比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沟通新学概念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促进概念系统的形成,可以设计综合性练习等。但要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加深练习的难度。

最后,概念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当概念教学到一定阶段时,特别是在单元复习、期末复习和毕业总复习时,要重视对所学概念的整理和系统化,从纵向和横向找出各概念之间的关系,形成概念体系。尤其是中高年级,可以引导学生将概念进行分类,明确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形成概念系统。便于记忆和提取,为进一步学习新的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践证明,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解得越深刻,学习有关的知识越容易,迁移能力也就越强。例如:只要学生掌握了商不变性质,就能顺利地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通分、约分、扩大、缩小的问题。通过不断的迁移,学到的知识才不是孤立的、零散的,才有助于形成主次分明,纲目清楚的认知结构,才便于学生理解、迁移和记忆。

2、有许多概念的含义是逐步发展的,一般先用描述方法给出,以后再下定义。例如,对分数意义理解的三次飞跃。第一次是在三年级,就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像上面讲的、、、、、等,都是分数。”初步理解分数是平均分得到的,理解谁是谁的几分之几。第二次是在四年级,把分数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概括分数的定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第三次是对单位“1”的理解与扩展,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一个群体等,最后抽象出,分谁,谁就是单位“1”,这样单位“1”与自然数“1”的区别就更加明确了。要展现知识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发展过程中去理解分数。

篇8:浅析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评价

教育学相关原理指出,评价具有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导向学生正确学习方向和激励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作用。然而很多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着眼于“应试教育”下的分数,而忽略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使评价内容不仅狭隘,而且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改变以往狭隘的评价依据,多方面、全方位地审视学生,进行科学评价。

如教师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通过幻灯片展示草原上牛和羊吃草的图片,并启发同学们,“草原上有这么多牛和羊,谁能来数一数到底有多少只呢?”这时,同学们都开动脑筋并积极回答问题了,有的同学说为了数的清,可以数到一只就在练习本上写1,数到2只就在练习本上写2,直到数完为止。还有的同学说可以先把牛和羊都分别进行数数,这样就容易数的清了。教师在听到学生们的回答时,切不可根据教材中的固定答案而简单对学生进行“对”或“错”的二分法评价,而要充分肯定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正确行为,肯定学生善于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然后再进行知识点拨,启发学生思维寻找更简便的数学解题思路。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自信心,而且也是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学生的发展而不是知识的灌输为课堂的主要任务,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维护学生自尊心的“延时”评价

延时评价,是指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不及时做出盲目判断,而是进行适当的拖延待下课后或者下节课,待教师对学生进行多方面判断、谨慎思考后再做出科学的评价。进行延时评价不仅有利于教师认真对待自己的评价权利,谨慎思考、仔细观察学生以确保评价的严谨性,而且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行为保留余地,容易给学生留下进步的空间,激励学生为获得更好的评价而继续努力,也避免了数学课堂成了学生为获得好的评价而急于表现的场所,能给学生足够的沉淀空间,让学生整理或完善自己的思维。

例如,学生在回答数学问题时,往往由于紧张或者马虎等一些小问题而犯了错误,如果这时教师急于对学生下定论,即使一句简单的评价“错了”也意味着对学生判了死刑,学生会瞬间感到气馁灰心,并影响到整节课的学习。如果教师耐心地对学生说: “你再想想,真的是这样吗?”学生则可能会受到教师的鼓舞并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正确答案。有的同学在回答问题时,如果思路确实是错误,给其他学生带来了错误示范,教师此时必须指出错误并进行改正,但要注意委婉,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可以说: “你回答问题非常积极,也可以看出是经过了认真思考的,但是其他同学还有不同意见吗?”通过这一类的话语,先肯定学生的积极性,然后鼓励其他同学再去寻找正确答案,从而在不挫伤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进行正确评价。可见,教师的延时评价,在肯定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安慰,使学生能静下心整理思路,发现错误,因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在“互动”评价中发挥激励作用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下提倡的课堂,不再是以往的以学生和教师为主的简单互动,实际上课堂是由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多角度互动,尤其是在互动评价中不仅要发挥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激励作用,还应该赋予学生评价教师、教材的权利,更可以借助学生彼此之间更加熟悉的优势进行学生间的互评,使评价的主体更加多样化,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公正。

首先,班级作为学生在校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是一个集体,学生在班集体中要培养团结意识与合作能力。教师通过采取学生间互评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身边的同学中并发现优秀的榜样,并起到良好的榜样带动作用; 学生作为评价其他同学的主体会更了解评价的准则,从而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严格遵守。

其次,赋予学生一定的评价教师的权利,有利于教师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得到反馈,并针对不足及时改进。很多教师在备课与课堂设计中不够全面,导致实际教学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问题而不自知,如果学生的评价能够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促进教师不断学习,那么何乐而不为呢?此外,有效利用互动评价,能够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带动学习氛围。比如,教师在提出了“16减4等于多少”时,学生们会产生不同的解题方法。有的同学提出了用数数的方法数一数16个木棒减去4个木棒是几个,有的同学会积极进行互评,质疑该同学的方法解题速度太慢; 有的同学则提出可以借用乘法口诀,得知四个4等于16,所以16比4多了三个4,因此答案是12. 由此可见,学生们在算法交流与互相评价中自主地找到了解题的最简便的方法,并学习到了其他同学的多样算法。

篇9:浅析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分析

教学设计是教学中的必要内容,对课堂教学效果和小学生的学习状况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进行更加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以使小学生能够对知识的学习充满条理性和系统性,加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程改革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应充分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个性的特点,开展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学活动。让小学生自主的看书,相互之间交流探讨,通过教师的指导,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相关数学问题。教师在进行课堂问答时,应注重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相应难度的问题,使学习程度相对较弱的小学生也能有所发挥,增强自信心,从而提高学习热情。教师也要对各层次的小学生的内在潜能进行有效的发掘,使所有的小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另外教师要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让小学生从课堂回到社会实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小学生提供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让小学生学习到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对学习有明确的目标。教师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应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确定教学目标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明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任务主要是对小学生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以及对小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促进小学生数学情感、数学态度的形成。教师对于教学目标不同角度的理解,使课堂教学水平也不同。例如针对人教版小学教材中“确定位置”这一内容,有些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能够利用数对的方法在方格纸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师根据这一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发给每个小学生一张卡片,卡片上写有第几行和第几列,小学生按照卡片上的数字找到正确的位置,并说明自己是怎样找到的,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这一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教学目标主要是学生的认知性,虽然教学设计比较合理,也结合了小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但是这样却导致小学生的认知比较单一,没有为小学生提供情感体验和知识实践的机会。所以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全面的考虑小学生的发展,确定具有合理性和实效性的教学目标。

三.组织教学内容

在教学设计中,组织教学内容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组织教学内容时,教师应先对教材内容的编写特点进行分析,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学内容对于整个教学体系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分析教材中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通过适当的内容突出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在“比一比(求平均数)”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将男生和女生各分为3组,其中男生每小组5人,女生每小组4人,进而组织每个小组的小学生进行夹球比赛,并记录比赛的成绩,根据夹球数量的多少,在三个女生小组中评出女生冠军小组,在三个男生小组中评出男生冠军小组,再从这两个冠军小组中评出总冠军。由于男生和女生小组的人数是不同的,所以这样进行比赛和评定是不公平的,所以引出求平均数的问题。教师结合比赛记录数据,引导小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和意义,让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教学内容组织中,教师首先对教材进行透彻的分析,导入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教学活动,進而引导小学生对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记忆。

四.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教师选择教学方式时,要根据教材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和小学生的个性特征,选择能够引发学生学习热情、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继续以上文提到的“比一比(求平均数)”这一内容为例,其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实例,让小学生对求平均数的必要性和意义有个初步的认识,对求平均数的方法有所了解和掌握;培养小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所掌握的相关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结合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小学生意识到平均数与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基于这一教学目标,在进行这一课程的教学设计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夹球比赛,通过小学生的主动参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进行总冠军评定时,不公平的评定方式激发小学生的思维矛盾,使小学生通过不同人数的比赛产生比赛不公平的心理,从而使小学生认识到求平均数的必要性,进而让小学生根据比赛记录对评定标准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以实现不同人数比赛的公平性。通过这一探究过程,让小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运用已掌握的相关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学会知识的运用,也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意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让学生得到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应注重小学生地主体地位,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个性特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改革和设计,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使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戴祝荣.浅谈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设计[J].新课程学习(上),2011(03).

[2]李舍旺.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有效性实践探讨[J].魅力中国,2010(10).

[3]石菊仙.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1(19).

篇10:浅析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霸州镇东关小学 李晓军

板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的辅助手段。通过具体、形象的板书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有经验的教师经常设计出正确、美观、规范的板书与自己生动形象的讲解组成一个整体,成为完美的课堂教学,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完美的享受。

如何进行板书设计是老帅们永恒的话题。板书设计应遵循以下规律:

一、重视课本内容的整体性。

板书也叫微型教案,它不仅是课堂口头语言的简单记录,而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设计板书要从整体出发将各知识点系统的串线连珠。要根据黑板大小合理安排书写内容,便于学生的归纳记忆。

二、板书应具有针对性。

板书的知识结构要有针对性,抓主要问题,少而精,便于学生学习和记忆,板书内容要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还要注意学生年龄特点。既美观新颖又精练概括。

三、板书要有助于启发和理解教材。

板书概括了主要内容,帮学生理清思路,每个字词句图都应有启发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帮学生理解知识。

四、板书要有条理性、直观性。

篇11:如何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反思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如何上出好课,我认为: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加以总结和提炼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

首先要认识到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参与的教学活动的回顾、检验与认识,本质上是对教学的一种反省认知活动。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在“回放过程”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进行思考,得到一定的能用以指导自己教学的理性认识,并形成更为合理的实践方案。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研究型教师”。

其次,我们要反思哪些内容呢?一般而言,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比较、教学中的成败得失、教学机智与灵感、课堂互动情况等,是反思的主要对象。通常,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确定反思的内容。例如,根据教学活动的顺序,分阶段确定反思的内容;根据教学活动涉及的各种要素,确定反思的内容。另外,在反思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若干自己感受深刻的内容,有侧重地进行思考。

一、根据教学活动顺序确定反思内容 1.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对当前的教学内容及其地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如何依据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知识的逻辑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学生在理解概念和思想方法时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以及如何处理这些情况,设计哪些练习以巩固新知识,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等,都已经有一定的思考和预设。教学设计的反思就是些思考和预设是否与教学的实际进程具有适切性进行比较和反思,找出成功和不足之处及其原因,从而有效地改进教学。

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数学教学过程既包含教师的“教”,又包含学生的“学”,是教与学矛盾统一的过程。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特别要反思是否把时间用在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上);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情况;是否启发了学生提问,学生提问的质量如何;问题是否恰时恰点,学生是否有充分的独立思考机会;核心概念的“解构”、思想方法的“析出”是否准确、到位;是否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活动是否高质高效,有没有“奇思妙想”、创新火花,有没有抓住这种机会;是否渗透和强调了数学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的“价值观因素”是否得到充分挖掘,并用学生能理解的方式进行展示;教学媒体使用是否得当;教师语言、行为是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有什么反应;各种练习是否适当;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等。

3.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对数学教学效果的反思,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对整个活动所取得的成效的价值判断,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学生行为是否产生了预期的变化,是教学效果反思的重点。

4.对个人经验的反思

对个人经验的反思有两个层面,一是反思自己日常教学经历,使之沉淀成为真正的经验;二是对经验进行解释、归纳和概括,提炼出其中的规律,使之成为有一定普适性的理论。在教学反思实践中,可以使用“反思档案”,其中包括:一是忠实记录并分析所发生的种种情况,使之成为文本形式的经验;二是对文本经验本身不断加工和再创造,使经验得到升华,改善教师的理念与操作体系。

二、根据教学活动涉及的要素确定反思内容

从教学活动中涉及的要素角度,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确定反思内容。1.内容方面

主要是在课堂教学活动后反思对内容的“解构”是否到位,并提出改进措施。另外,还要通过对学生反映的分析,反观概念的核心、思想方法以及价值观内涵的呈现是否与学生的理解方式相匹配。

2.教的方面

主要是反思教师在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及其效果,并提出改进建议。包括教学目标的定位,重点难点的处理,教学阶段的划分与教学处理,教与学的方式,教学组织形式,问题情境的设置(与数学、生活或其它学科联系的背景),提问质量,师生互动,板书的设计,计算机等教学技术的运用,对教材内容的处理,课题的引进,课堂作业的布置,因材施教,小组活动的设计等。

3.学的方面

主要是反思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分析其成因,并据此提出教学改进建议,反馈到教学设计的改进中。具体包括对学生当前认知水平的分析和估计是否符合学生现状,学生对概念的本质、思想方法的理解状况及其原因,学生对课堂中某些关键性问题的反映(包括行为表现、语言表达等)及其原因分析,对课堂中学生思维活动特征的分析,对学生使用的问题解决策略的分析,对学生作业情况及其原因的分析等。

4.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包括用与学生心理发展相适应的方式呈现内容的价值观内涵,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沟通,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对数学学习的认识与态度,学习动机与自信心,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等。

我们应该按照怎样的程序进行反思呢? 通常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1.截取课堂教学片断及其相关的教学设计

截取的片断应该是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紧密相关的,描述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事件。在听课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课堂中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进行仔细观察,包括活动的形式、内容和结果等,做出“全息纪录”,并要通过观看录像进行仔细核对。

2.提炼反思的问题(案例问题)

提炼反思问题时应注意:第一,围绕当前的课堂教学活动;第二,是被广大教师普遍关注的;第三,重要但容易被忽视的;第四,课堂教学改革中的疑难问题;第五,不同层次的教师能够参与讨论的;第六,好的反思问题是那些能够引发大家思考和讨论的问题,是大家都“有话可说”的问题。

3.个人撰写反思材料

撰写反思材料时,应围绕自己感兴趣的反思问题。可以通过分析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课堂反映,即教师是怎么教的、学生是怎么说—想的,考察其中的利弊、得失,并进行原因分析,分析时应当有一定的理论高度,最后应当给出改进的方案。

4.集体讨论

讨论时应当有成员之间完全平等交流的氛围,各种意见应当得到充分表达,不同观点应当注意相互包容。讨论应当由忠实的原始记录。

5.个人再反思,并撰写反思论文。

上一篇:小学教师招考语文习题下一篇:石家庄铁道大学 小学期,接触网认识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