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划地名工作汇报

2024-04-27

区划地名工作汇报(精选8篇)

篇1:区划地名工作汇报

科左后旗

关于区划地名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市局各位领导:

我旗区划地名工作,在旗委、政府的直接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围绕“和谐稳定、友好相处、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平安边界创建目标,为巩固勘界成果,确保与周边旗县区边界人民群众和睦相处和安定团结,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我旗及时开展各项工作,基本达到“档案规范、界线明确、界桩无损、责任落实、区域稳定、社会和谐”的建设目标。按照上级要求全面完成科左后旗地名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现将我旗区划地名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边界线管理工作。

一是按照《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的规定,根据通辽市民政局《关于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活动的通知》(通民发

[2009]16号和中央综治办、民政部等10部门《关于开展平安边界建设的意见》(综治办[2007]20号)精神,为推动我旗平安边界建设工作深入开展,对“后科线”、“后左线”、“后库线”、“后奈线”、“后开线”等毗邻沿边界的旗县区,主动搞好沟通,通过互访的方式,成立了平安边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共同开展创建平安边界活动实施方案,并相互 1

签订共创平安边界协议书,圆满完成了市局交给的创建平安边界工作各项任务。二是按照自治区、市里要求,2010年协同毗邻彰武、康平、昌图等县对省界“蒙辽线”296公里的边界线进行第二轮实地联合检查,对3颗界桩进行了刷漆、描红、拍照,并签订了平安边界线协议书,并完成了“蒙辽线”联检的各种材料的整理、归档、交换和上报工作,如期完成了联检任务。三是加强界线管理工作资料的存管。对行政区域界线管理中形成的协议书、界线标志记录、备案材料、照片、登记表以及其它与区划工作有关的材料,严格立卷归档、妥善保管。做到资料齐全,查阅方便,制度完善。

二、地名规划工作

为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建设的软环境,提高地名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根据《科尔沁左翼城市总体规划2010 —2020年长期规划》,在市民政局的帮助指导下,2010年组织开展了旗驻地甘旗卡镇的地名总体规划和地名标志设置工作。此次地名规划,我们严格按照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和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要求,根据我旗实际情况,遵循“尊重历史,照顾习惯,体现规划,突出特点,含义健康,内涵优美,规范有序,好找好记”的总原则,突出甘旗卡镇整体形象特点,编制了《科尔沁左翼后旗地名总体规划》。对甘旗卡镇10条已建成街路和44条规划街路进行了整体规划命名,共规划命名街路54条。地名规划文本及有

2关地名表册和地名规划图已装订成册,上报,完成了旗驻地甘旗卡镇地名总体规划工作。

三、区划工作

一是认真开展各级界线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虽然界线很清楚,但时有发生边界纠纷,发生纠纷后我们不拖不推,立即组织区划办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到现场调查核实,并在最快的时间解决纠纷问题,确保沿边界地区人民群众和睦相处和安定团结,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2010年我们解决边界纠纷旗县界1处,旗内苏木镇界6处。今年结合全市旗县界联检工作,进一步巩固周边地区的勘界成果。二是按照上级要求,多方搜集资料更新了《科尔沁左翼后旗行政区划简册》。

四、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我旗区划地名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领导要求和先进旗县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我们将以本次调研为契机,加强边界线管理和地名信息化建设,继续推进地名公共服务工作,向先进旗县学习,争取把我旗区划地名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O一一年四月十五日

篇2:区划地名工作汇报

一、深刻认识,统一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一加强、两促进”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条主线,按照构建和谐西藏的要求,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为核心,进一步落实区划地名管理工作,逐步建立团结、稳定、和谐的边界关系,使边界地区群众的法律意识明显提高,涉及边界的各类纠纷妥善化解,影响边界地区的居民和睦相处,生产生活秩序正常,边界管理的各项法规制度得到落实。

二、加强领导,健全组织自古道“和气生财”,只有边界居民和睦相处,才能维护边界地区的社会稳定,进而实现边界地区居民的安居乐业、经济发展,开展平安边界的创建活动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形式和载体。为此岗巴县委、政府高度重视与白朗县成立了县级行政区域界线联检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亦形成主要领导负责、业务管理部门组织实施,边界地区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的组织协调工作机制,各乡镇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工作汇报《县关于区划地名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在整个平安边界创建活动中,我县政府主要领导曾多次前往毗邻5县或边境乡村就边境问题进行协商;我县民政局还就与毗邻5县民政局进行了多次的电话沟通及会晤,5月初还与亚东县就两县边界地区问题进行了实地磋商、沟通,今日正准备与白朗县协商实地考察、沟通。

三、具体措施

(一)加强创建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广泛宣传,积极争取各级领导、边界农牧民群众对创建工作的重视与支持,使创建活动深入人心,得到边界地区农牧民的理解、支持与配合,为创建平安边界线创造有利的条件。通过印发宣传450余份资料,学习了《国务院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草原法等,并作了“讲政治、固稳定、护发展、建和谐”的动员报告,使广大边界干部群众深刻理解了开展界线联检工作目的意义,纷纷表态全力支持,把创建活动引向深入。

(二)强化法制教育。根据《行政区域管理界线管理条例》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与法规政策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实现边界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强化法制教育,把行政区域界线有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经常性的教育,树立依法管界、依法治界的法制观念,使界线沿线的广大干部农牧民群众严格遵守已勘定的法定行政区域界线,自觉维护法定界线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主动参与界线管理,维护边界地区稳定。印发资料650余份。

(三)加强界桩及其它标志物的管理。在与亚东的实地考察中,界桩做到了外形醒目、标示明确。对松动的界桩予以加固,对边角磨损的予以修补;对损毁、移位的界桩,在界桩位置予以补设、复原。做到界线方位物维持原貌。因自然原因或生产、建设等原因致使标志物发生变化,造成界线走向不明确的,认真组织修测,确定新的标志物并做好备案。

(四)加强界线管理工作资料的存管。对行政区域界线管理、街道名设置、地名数据库中形成的协议书、界线标志记录、备案材料、照片、登记表以及其它与区划地名工作有关的材料,严格立卷归档、妥善保管。做到资料齐全,查阅方便,制度完善。

篇3:云计算在区划地名信息化中的应用

1 云GIS与大数据

1.1 云GIS

近年来,云计算技术正在改变GIS的传统方法和模式。云GIS是基于云计算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扩展GIS的基本功能,从而进一步改进传统GIS的结构体系,以实现海量空间数据的高性能存取与处理操作,使其更好地提供高效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解决地理信息科学领域中计算密集型和数据密集型的各种问题[1]。

云GIS具备的特点:一是可伸缩性,资源可整合,不断扩充,应用可定制;二是松耦合性,功能模块能够动态有效的自适应,可以随意组合;三是可重复性,功能模块可随业务的变化灵活定制。

将云计算技术引入区划地名信息服务,可以将零散资源整合成极大规模的区划地名云,既可轻松实现无限存储、超级运算、高效快速传输、资源共享等传统技术无法实现的功能,又可以实现多种资源的便捷获取和全面共享。

1.2 大数据

大数据是指利用常用软件工具捕获、管理和处理数据所耗时间超过可容忍时间的数据集[2]。

大数据具备的特点:一是数据规模大: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的数字标准来确定大小,可能用一些模糊的感觉来相对比较;二是数据结构复杂度高: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并存;三是数据关联度高:数据关联度的高低关系到数据的可挖掘程度,如果数据关联度低,无论数据量如何大,结构如何复杂,也形成不了大数据。

将大数据技术引入区划地名信息领域,可以解决区划地名数据云中地图、遥感、图形、图像、文本等多源异构数据的有效集成问题,实现相关的智能分析与应用。

2 基于云平台的区划地名云服务架构

2.1 总体架构

区划地名云服务平台将遵循“平台即服务”的思想,结合云计算、大数据、3S等先进技术,攻克地名地址空间位置智能解析、地名地址数据清洗与融合、地名普查快速采集等关键技术,构筑云计算基础架构体系,提供完整的区划地名流程化服务和各种底图数据支持,支持几千个节点同时工作、随时填报数据和灵活多级汇总;为客户提供安全、自助、部署和管理流程化和自动化、动态可弹性扩展资源的服务(如图1)。

2.2 区划地名云服务数据中心

区划地名云服务数据中心,高度集成结构化区划地名属性数据和以图形为主的非结构化数据,通过虚拟化技术将计算资源、区划地名存储资源和网络资源,构建动态、按需的调整和扩展系统所占用的资源池;形成区划地名数据管道,形成规模化的统一数据平台。区划地名大数据将“全、准、快、廉”区划地名信息与图形信息组织挖掘,为构建各种个性化的区划地名应用与服务提供数据支持。

区划地名资源池,涵盖遥感资源、地图资源、地名地址资源、POI(兴趣点)资源、公众自发资源、计算资源、应用部署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等。

2.3 区划地名云服务平台

区划地名云服务平台遵循“平台即服务”的思想,创新性地依托遥感、矢量、地名地址数据成果作为基础,构筑云计算基础架构的数据获取、更新、交换和服务体系,实现地名信息资源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提供安全、自助、部署和管理流程化和自动化、动态可弹性扩展资源的服务。

平台以云计算的模式提供区划地名信息服务,改变用户传统的GIS应用方法和建设模式:对于有应用需求的用户,轻松在线接入应用,灵活租用应用;对于有数据需求的用户,便捷使用在线数据资源,省去维护和更新数据的麻烦。

平台提供地名数据处理服务、基于遥感的数据更新服务、数据映射服务、数据融合服务、地名查询服务、地名地址匹配服务、地名统计服务、地名数据交换服务、数据访问及存储服务、运维管理服务等一系列服务(如图2)。

3 结语

云GIS、大数据是新的信息产业技术革命的一种表现形式,基于云GIS、大数据等技术建设区划地名云服务平台,是未来地理信息行业的发展方向,有助于提高区划地名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林德根,梁勤欧.云GIS的内涵与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11):1519-1528.

篇4:新西兰海底地名管理工作初探

摘要:作为开展海底地名工作相对较晚的国家,新西兰通过制定技术标准、缔结多边协议等一系列措施,为海底地理实体的命名、更名等确立了原则和工作程序,确保海底地名工作既符合国际惯例,又体现本国特色。这些措施有效促进了新西兰海底地名工作的进步。

关键词:新西兰,海底地名,标准,协议,提案,程序

中图分类号:K901;P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78(2015)01-0019-05

Abstract:As a relative late comer to the area of undersea feature names, New Zealand developed standards and signed protocols with relevant parties, and established rules and process for the naming work of undersea feature. These help undersea feature names of New Zealand conform to common international practices and with national features.

Keywords:New Zealand,undersea feature names,standards,protocols,proposal,process

引言

海底地理实体是海面以下的地球表面可识别的部分。海底地名管理是海洋测绘与地名工作相结合的交叉领域,是随着海底探测技术的进步和海洋开发事业的发展日益引起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的新兴事业。新西兰作为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其在海底地名管理方面的经验很值得我们了解、研究。新西兰开展地名工作相对较晚,通过制定技术标准、缔结多边协议等一系列措施,为海底地理实体的命名、更名等确立了原则和工作程序。

一机构与涉及海域

新西兰负责海底地名工作的部门是新西兰地理委员会(New Zealand Geographic Board,简称NZGB)。该委员会成立于1946年,通常每年召开两次会议,是新西兰地名工作的主管机构。新西兰科学家很早就参与了国际海底地名研究工作——据笔者所知,新西兰海洋研究所(New Zealand Oceangraphic Institute,简称NZOI)等部门出版的海图中,就命名了很多海底地名,如巴勒尼海山群[Balleny Seamounts。65°40′S,161°45′E。1995年5月,国际海底地名小组委员会(SubCommittee of Undersea Feature Names,简称SCUFN)根据新西兰海洋研究所海图的标注将这一地名收入国际海底地名词典]、邦蒂深海水道(Bounty Seachannel。45°15′S,172°00′E;46°15′S,174°00′E;46°15′S,179°00′W。1995年5月,国际海底地名小组委员会根据新西兰海洋研究所海图的标注将这一地名收入国际海底地名词典)等;另外,21世纪初,新西兰国家水与大气研究所的罗伯特·福尔克纳(Robert Falconer)博士就已经是国际海底地名小组委员会的委员,并提交过南太平洋海底地理实体的命名建议[1]。但长期以来,新西兰政府并未对海底地名工作进行过集中统一的系统化管理。直到2008年5月颁布《2008年新西兰地理委员会法案》,海底地名工作才被正式纳入新西兰地理委员会的职责范围,并下设了海底地名委员会作为海底地名工作的咨询机构[2] 。

新西兰目前对新西兰大陆架以内,以及南极洲的罗斯属地(Ross Dependency)大陆架上的海底地名开展行政管理工作。新西兰地理委员会认为,自己对于本国领海范围之内的海底地名有专属管辖权,而对于领海以外新西兰大陆架上的海底地理实体,以及罗斯属地大陆架上的海底地理实体,新西兰享有优先命名权[3]。罗斯属地是从南极点沿着160°E和150°W经线向北延伸至60°S的地区,包括南极洲维多利亚地和罗斯冰架的部分地区,以及南大洋上的罗斯岛、巴勒尼群岛和小斯科特岛等岛屿。新西兰对罗斯属地的领土要求始于1923年。当时英国议会做出决定,任命新西兰总督兼任罗斯属地的总督。虽然1961年生效的国际《南极条约》冻结了世界各国对南极的领土主权要求,但新西兰一直将罗斯属地视为自己的海外直辖领地。

二国际协调机制

由于自己开展海底地名工作较晚,新西兰地理委员会意识到其他国家曾就新西兰相关海域内的地名向国际海底地名小组委员会提出过命名建议。如2005年俄罗斯向国际海底地名小组委员会建议,将位于巴勒尼群岛以东的海山群(66°55′S,170°45′E;67°55′S,172°40′W)命名为“阿科波夫海山群”(Akopov Seamounts),将该海域的一座海山(66°48′S,173°05.0′E)命名为“纳赛尔海山”(Nasyr Seamount)[1]。很多此类建议已经得到国际海底地名小组委员会的批准,成为国际通行的海底地名。如“阿代尔海槽”(AdareTrough。69°00′S,171°30′E;69°30′S,172°00′E;70°45′S,173°00′E)是由美国提出命名建议, 1997年6月国际海底地名小组委员会批准的。“艾斯林海槽”(Iselin Trough。71°30′S,171°30′W;71°00′S,169°00′W )是1996年美国提出命名建议,以美国海洋学家的名字命名,1997年获得国际海底地名小组委员会批准的[4]。更有一些海底地理实体,虽然新西兰进行了命名,但最终没有被国际社会接受。如“奥克兰兹海崖”(Aucklands Escarpment。55°00′S, 164°00′E;49°00′S,166°00′E),其专名在新西兰海图中标注为“麦夸里”(Macquarie),在美国海底地名咨询委员会(ACUF)地名词典中记录为“奥克兰兹”。1995年国际海底地名小组委员会批准使用“奥克兰兹海崖”这一名字,理由是该地理实体临近奥克兰群岛。“海鹰海山”(Umitaka Seamount。67°25′S,167°00′E)其专名在新西兰海图中标注为“巴勒尼”(Balleny),在美国海底地名咨询委员会地名词典中记录为“海鹰”(Umitaka)。1995年国际海底地名小组委员会批准使用“海鹰海山”一名,而“海鹰”这一专名来源于20世纪60—70年代日本的一艘船名[4]。endprint

作为海底地名工作领域的后来者,对于那些已经在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别国命名的海底地名,新西兰很难推翻,但又不愿意被迫全部承认。更重要的是,新西兰认识到,应向其他国家宣传新西兰在海底地名问题上的立场,尽力保证新西兰在海底地名问题上的发言权。为了既不与其他国家发生冲突,又尽力争取自己的海底地名权益,新西兰采取与相关各方缔结国际协议的办法,逐步增强自己的话语权。1986年,新西兰地理委员会与美国地名委员会南极地名咨询委员会(USACAN)达成协议,分享两国对南极洲罗斯海海域海底地理实体的命名[5]。经过进一步努力,2012年,新西兰与国际海底地名小组委员会、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the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Antarctic Research,简称SCAR)等国际组织,以及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意大利、韩国等国家签署了《新西兰海底地名命名议定书》。在这份文件中,新西兰声明自己对其他国家就新西兰相关海域内的海底地理实体提出命名建议不表示反对,但强调:尽管新西兰尊重其他国家的命名原则,承认有观点分歧之处并努力解决分歧,但协商需要时间。这或许会导致某一方正式确定的新地名无法得到其他各方的认可。如果其他国家不就其命名提案与新西兰协商,技术上的风险难以避免。例如,可能会重复命名,可能不符合毛利语地名拼写规则等。因此,新西兰要求其他国家在命名前,与自己进行协商[3]。这份国际协议对于确保新西兰的海底地名管辖权益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笔者所见到的唯一一份为了保护本国的海底地名权益与相关国家、国际组织签署的多边国际协议。另外,新西兰明确允许采用双重地名,这应该也与确保在任何情况下新西兰都拥有对相关海域命名权的目的有关。因为一旦其他国家抢先对新西兰主张海域内的海底地理实体进行了命名,新西兰方面通过采用双重地名的形式,可以继续保有命名权力。

三命名基本原则与通名选取

新西兰地理委员会对于哪些地理实体可以被命名,以及它们可以使用哪些事物或者人物的名称命名,都在NZGBS 6000《海底地名临时标准》中进行了规定。另外,还设计了海底地名专用的提案表。为了保证新西兰主张海域内的海底地名稳定并符合国际标准,在NZGBS 6000中,新西兰地理委员会强调指出:“本标准中确定的准则与国际海底地名小组委员会的准则尽量吻合,以确保海底地名在国际层面的一致性。”[6]并认为这样有利于在航海、救灾等工作中充分发挥海底地名对顺畅交流的重要作用。从标准中的内容分析,新西兰基本采用国际海底地名小组委员会制定的海底地名标准化原则,例如:全部或主体(大于50%)位于领海之内的海底地理实体,新西兰可独立进行命名;已使用多年的海底地名,即使不符合命名法的通常原则也应被接受;一国的地名权威机构遵循国际通行原则命名的超出其领海范围的海底地名,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应该接受;对于各国领海内的海底地名,其他国家应当承认;当两个地理实体具有相同名称时,先命名的地名应该予以保留[6]等。由于采用这些与国际接轨的原则,保证了新西兰海底地名管理工作与国际海底地名工作的节拍基本一致。

同时,根据新西兰的具体情况,很多海底地名标准化原则也体现了新西兰特色。例如,国际海底地名小组委员会对于纪念性地名规定:“依据联合国地名标准化大会(UNCSGN) VIII/2决议的意见,一般不接受用在世人的名字命名。特殊情况下,采用在世人的名字命名时(最好是姓氏),仅限于为海洋科学做出重大杰出贡献的人。”[1]对此,新西兰进一步明确规定,反对使用地名建议者本人、亲戚、朋友的名字命名海底地理实体[5]。又如,针对一地多名的情况,国际海底地名小组委员会规定:“当一个地理实体有两个不同名称时,较老的地名应该予以接受。”[1]而新西兰则规定“也可以使用双重地名”[5],为保护本国的命名留下了余地。

在地名通名方面,新西兰规定了71条海底地理实体通名。与国际海底地名小组委员会确定的54条通名相比,新西兰使用的通名多出17条。

表1的统计表明,新西兰在国际海底地名小组委员会使用的通名以外,增加了部分通名。当然,世界很多国家在开展海底地名工作时,都有一些独具特色的通名。那么,作为这一领域的后来者,新西兰新增的通名是否沿袭了其他国家的做法?为此,我们将新西兰使用的通名与美国地名委员会目前定义的55条海底地理实体通名(美国地名委员会《海底地理实体地名标准化政策和准则》规定了69条通名,但其中14条是将复数形式单列的。而新西兰都是将单复数视为一条,为便于对比,将美国地名委员会规定的通名中单复数形式合并计算,视为55条)进行对比,发现新西兰使用的通名比美国使用的多出15条。

国际海底地名小组委员会是海底地名领域的国际专业组织,其确定的通名是世界各国专家协商一致的结果。美国是海底地名工作领域最先进的国家,已经命名了近5000条海底地名。美国确定的通名多数与国际海底地名小组委员会的通名一致,也有一部分并不一致。例如,对于“隘口”,国际海底地名小组委员会使用Passage和Gap两个通名,美国则仅使用Gap。新西兰在确定海底地理实体通名时,首先是遵从国际海底地名小组委员会的做法。如果国际海底地名小组委员会确定的通名与其他国家的通名不一致时,采纳国际海底地名小组委员会的通名。因此表1和表2的通名没有出现交叉。例如,在表2中“隘口”这个通名的Passage就显示为新西兰使用而美国未使用的海底地名通名。

另外,新西兰增加了部分通名。这一部分全部采纳了美国使用的通名,如“海底阶地”(Bench)、“海底山脉”(Cordillera)、“海底平台”(Flat)等。新增通名包括以下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增加了部分群组性通名,第二种是对某些地理实体类型进一步细分。第一种情况,如将包括海岭、内部海底高原及海盆的群组地理实体统称为“海底山脉”(Cordillera),将一系列相连的海脊或海山统称为“海岭”(Range)。第二种情况占的比例更大,如将小型海底峡谷称为“沟谷”(Ravine),将海底峡谷(群)或海底谷(群)的分支(群)称为“海底峡谷分支(群)”[Fork(s)],将陆架上的海底谷称为“陆架谷”(ShelfValley)等。国际海底地名小组委员会用Guyot、Tablemount两个通名表示比顶部相对平坦光滑的海底平顶山,新西兰又增加了Mesa,定义为“大陆架上孤立、广阔的平顶高地,边缘相对陡峭”(an isolated, extensive, flattopped elevation on the shelf, with relatively steep sides)。按照笔者的理解,Mesa应该是指发育在大陆架上的孤立的海底平顶山。又如国际海底地名小组委员会用hill、knoll两个通名表示比海山矮的海底凸起地形,新西兰又增加了Mound,定义为“低矮、孤立的圆形小山”(a low, isolated, rounded hill)。这样一来,地名通名多样化了,但命名时如何选择通名会费些脑筋。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这些通名的使用率好像不太高。在新西兰地理委员会批准的官方海底地名中,并没有看到有上述这些新增的通名[7] 。这些通名能否在海底地名命名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还有待观察。endprint

四审批流程

新西兰地理委员会在海底地名审批方面的流程如下:

第一,提出提案的个人(或组织)需要首先检索新西兰官方地名录中的现有地名,以避免重复命名,还应开展其他必要的研究和协商。新西兰地理委员会鼓励开展地名协商,建议提案者尽量与国家水与大气研究所、外交与贸易部、环境保护部、地方议会等部门进行协商。开展协商过程中形成的各类书面资料是审核地名时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二,所有的地名提案必须填写新西兰地理委员会规定的提案表并发送给新西兰地理委员会。为了充分解释命名原因,要尽可能多地提供地图、海图,能说明地名提案适用于某一地理实体的书面材料等相关资料、信息。

第三,新西兰地理委员会秘书处收到命名提案后,会开展研究、调查、证实,如果需要的话还会进行研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新西兰非常重视保护土著毛利人在地名方面的权益,因此在审查海底地名提案前,会依据新西兰《毛利地名协议》的规定听取毛利人的建议、意见。

第四,海底地名咨询委员会首先审查提案,并向新西兰地理委员会提出建议。新西兰地理委员会开展提案审查,判断其是否符合新西兰的地名命名原则。

第五,地名批准后,通过新西兰公报的形式向公众宣布,并收入新西兰官方地名录、数据库中。对于超出新西兰12海里领海范围的海底地名,新西兰地理委员会研究后提交给国际海底地名小组委员会讨论[8] 。

五结语

截至2012年11月,新西兰地理委员会正式批准的海底地名有186条,其中除了少量沿袭的老地名外,2008年以后新增的地名有175条,占94%[6] 。由此可见,新西兰的海底地名管理工作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通过采取理顺管理机构、研制技术标准、与相关各国和国际组织签订有利于保障本国海底地名命名权益的协议等措施,新西兰的海底地名工作近年来得到较快发展。新西兰在海底地名管理工作方面的经验,很值得其他国家研究、借鉴。

参考文献

[1] 中国地名研究所.国际海底地名研究资料编译[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13,165,336,335.

[2] New Zealand Geographic Board.New Zealand Geographic Board (Ngā Pou Taunaha o Aotearoa) Act 2008[EB/OL].(2008-05-22)[2014-12-01]. http://www.legislation.govt.nz/act/public/2008/0030/latest/DLM1065412.html?search=ts_act_new+zealand+geographic+board+act&sr=1.

[3] New Zealand Geographic Board.Protocol for Undersea Feature Naming[EB/OL].(2012-08-31)[2014-12-01].http://www.linz.govt.nz/regulatory/placenames/proposegeographicname/proposingunderseafeaturenames.

[4] GEBCO.undersea feature names Gazetteer[DB/OL].(2014-06-03)[2014-12-01].http://www.ngdc.noaa.gov/gazetteer/.

[5] New Zealand Geographic Board.Proposing Antarctic Feature Names[EB/OL].[2014-12-01].http://www.linz.govt.nz/placenames/proposeaname/antarcticfeatures.

[6] New Zealand Geographic Board.Interim standard for undersea feature namesNZGBS60000[EB/OL].(2009-03-13)[2014-12-01].http://www.linz.govt.nz/regulatory/60000.

[7] New Zealand Geographic Board.New Zealand Gazetteer of Official Geographic Names[DB/OL].[2014-12-01].http://www.linz.govt.nz/regulatory/placenames/findname/newzealandgazetteerofficialgeographicnames/newzealandgazetteersearchplacenames#zoom=0&lat=-41.14127&lon=172.5&layers=BTT.

篇5:2011年区划地名工作总结

2011年,是米东区划地名工作“全面推进、重点提升”的关键之年,也是米东地名公共服务工程任务接受验收之年。一年来,我们以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和平安边界建设为工作主线,重点突破地名标志设置更新和数字地名两项专项事务,并已取得初步成果。现将2011年区划地名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地名规范,提升服务水平。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地名命(更)名的规范化工作力度,加大对地名管理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做到关口前移,跟踪服务,使地名标准化建设真正落到实处。二是积极实施地名命名预审制。在地名正式命名前,先行报市地名管理部门审核,命名后及时上报备案,有效杜绝了米东区地名重名和命名不规范的现象,使全区的地名命名、更名更加科学规范。今年,市局已经批准命名了2个社区、37条巷道、更名105条巷道。完成了甘泉堡工业园16条道路命名方案对接工作并提交区政府,开展了居民区内巷道命名更名调查工作。

二、完善地名标志,打造城市亮点。一是继续开展住宅小区门楼牌按国颁标准设标工作。截止目前,在对米兰春天、景盛苑、米兰小镇、福景佳苑、康居苑、瑞禾园、华鹰大厦、紫荆豪庭、华欣庄园、明天小镇、德易居及八方社区的161块大门牌、136块楼牌、394块单元牌、3600余块小门牌安装到位。同时加大了乡村地名标志的设置工作力度,完成了20000余块

户牌的安装工作。二是开展了新、改、扩建道路、更名道路增设标牌摸底工作,并向厂方下达了43块路(街)标志生产任务,目前正在安装。三是开展了城区路牌清理整治工作。按照市局和区委、区政府的要求,我们对城区块路牌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整治。一方面,与厂方协同对建成区路牌损毁情况进行全面登记,同时安排厂家因车辆碰撞或其它人为因素损坏的11块路牌及时进行维修。另一方面,出资9000余元聘请家政公司对建成区1060块次路(街)标志进行清洁。

三、开展界线联检,创建平安边界。一是开展界线联检。根据市局的安排,2011年要继续依据乌鲁木齐市界线联检办法的要求,结合市局的安排做好米东区-新市区、米东区-达坂城区的界线联检牵头工作,并积极参与了米东区-水磨沟区界线及米东区-五家渠市界线联检的工作,顺利完成了联检工作任务。二是积极创建平安边界。首先,在历年创建“和谐平安边界”的基础上,继续开展了乡镇界线的准备工作,为更好的将今年界线联检工作落实到位,我们多次与相关部门和街道、乡镇进行沟通,协商有效开展乡级界线联检工作办法和途径,确保乡级界线联检工作地顺利开展,并达到使乡镇(街道)民政干部熟知界线走向、了解掌握界线周边情况的目的,同时促进界线宣传工作,进一步使周边群众也逐步清楚界线情况,减少和避免界线纠纷的发生,从而推动和谐边界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三是应柏杨河乡政府要求,对铁厂沟镇与柏杨河乡大草滩段界线组织测绘公司进行

了现场勘测。四是按照市局区划处统一安排,完成了卡子湾片区管委会界线踏勘和界线图编制工作任务。

今后,我区区划地名工作继续坚持“区划要讲科学、地名要讲文化、边界要讲和谐”的指导思想,按照“全面推进、重点提升”的工作方针,以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和平安边界建设为工作主线,在继续完善地名网站建设、巷道命名更名及地名标志设置工作,促进地名公共服务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努力提升地名公共服务和平安边界创建水平,力争推动区划地名工作取得新进步。

篇6:区划地名工作汇报

2.承办地名的命名、更名工作。

3.承办区人民政府交办的行政区划调整工作,负责县级边界的勘定和管理工作。

篇7:2018年区划地名课题研究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研究分析当前我国行政区划和地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为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加强地名管理服务和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现发布民政部区划地名司2018年研究课题指南。

一、研究课题选题

申报者应当围绕列明的研究课题选题,结合当前我国行政区划设置、地名普查和地名管理情况以及自身研究专长,确定具体研究内容。

1.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优化行政区划设置研究。分析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研究行政区划在构建新型工农城乡、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分析当前行政区划不适应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矛盾和问题,研究提出在推动乡村振兴中优化行政区划设置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路径方法、主要措施以及健全完善行政区划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建议。

2.行政区划推动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的重要资源作用研究。深入研究行政区划设置与区域合作和协同发展的内在联系,分析当前我国行政区划设置、体制和结构体系方面不适应新时代区域合作和协同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更好发挥行政区划重要资源作用的目标方向并提出政策建议。

3.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格局对行政区划调整的需求与应对研究。分析国外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基本经验和规律,研究国内城市群发展历程、现状和面临的突出问题,研究城市群发展和城镇格局构建中行政区划的作用和功能,提出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服务保障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格局的政策措施。

4.讲好中国地名故事:中国地名文化宣传弘扬研究。围绕“讲好中国地名故事”,以国家层面对外宣传为重点,研究中国地名文化传播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方法,提出讲好中国地名故事、宣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建议。5.中华诗词文化中的地名文化研究。依托中华优秀传统诗词文化,挖掘整理古地名的内涵与特征,开展地名文化专题研究,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地名文化。

6.地名空间组合与地名管理关系研究。利用地名普查成果数据,以案例形式分析具有空间组合系统性的相关地名(如中国五岳、北京的九门等),为保护具有空间组合系统性的地名提供理论依据。

7.文化多样性与地名标准化研究。基于地名普查成果标准化要求,探讨不同地名文化背后隐含的空间观念、社会心理、人地关系等问题,研究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地名文化多样性与地名标准化之间的关系。

8.新时代“互联网+区划地名”研究。深入分析新时代社会对区划地名信息新需求,研究提出“互联网+区划地名”区划地名信息管理服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实施方式。

9.地名普查成果数据共享应用路径方式研究。基于地名普查成果数据社会化应用目的,研究提出普查成果数据共享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实现路径。

10.地名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依托地名普查成果数据,设计研究模型,分析城市地名分布、演变规律,研究提出地名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具体某一地方为例)。

二、课题申报

此次区划地名研究课题面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公开招标。申报者需认真填写《民政部区划地名司招标课题申请书》(附件1)和《民政部区划地名司2018年研究课题论证活页》(附件2),《民政部区划地名司招标课题申请书》加盖单位公章后一式四份寄至民政部区划地名司(请使用中国邮政EMS投递,信封上注明“区划地名司课题申报材料”),同时发送申报材料电子版(包括word版和PDF版,邮件主题和文件名格式为“选题编号-选题-课题名称-申报单位-申报人”)。课题申报截止日期为2018年5月10日。

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将组织专家对课题申请书和论证活页进行评审,确定并公布招标课题承担单位。中标的课题,由民政部区划地名司与中标单位签订《民政部区划地名司科研任务书》。

三、研究要求 1.课题研究必须严格遵守民政部科研课题管理要求和《区划地名司课题管理规定》,紧密围绕新时代新形势下区划地名事业发展的重要理论、重大政策、重点工作和难点问题开展,体现基础性、针对性。研究报告应当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政策建议字数不少于5000字。

2.研究报告要求观点明确,内容翔实,文风严谨,行文规范,达到公开发表和出版要求;鼓励在研究中进行量化分析、中外对比研究、古今对比研究、国内不同地方对比研究。

3.研究报告正文部分原则上不少于5万字,并需要整理出一份1万字以内的概要。研究报告应突出原创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具有前沿水平。已发表过和已获奖论文、其他课题成果不得参加结题。文字责任由课题负责人或研究报告作者承担。

4.研究报告需按照要求在指定日期前提交。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将请有关专家统一评审验收。没有完成研究任务或研究成果不合格的课题,不予结题。

5.研究报告有关版权、版式、注释及学术规范符合《研究报告撰写要求》。6.研究成果由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和作者共同所有,未经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同意,不得在公开刊物和内部刊物上发表。

四、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民政部区划地名司 联系人:李一飞

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147号 邮 编:100721 联系电话:010-58123209 电子邮箱:li.yifei@foxmail.com 附件:

篇8:区划地名工作汇报

1数据库平台的选择

GIS的数据包括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GIS所面临的数据可能是几个GB数据,甚至是几百个GB,TB数据,如何有效存储和管理这些数据,直接影响到系统功能的实现和效率。面对海量数据,选择管理能力强,技术更先进的数据库平台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流行的数据库比较多,但主流的数据库平台主要有Oracle和SQL server等,通过两者在开放性、可伸缩性、并行性、客户端支持及应用模式、海量数据的处理、可操作性等主要功能对比,Oracle数据库因其较强处理海量数据的能力,采用多层次网络计算,支持多种工业标准,在处理海量数据的能力、安全性、开放性明显强于SQL server等优点,选择Oracle 9i作为数据平台。

2系统数据结构设计

2.1 界线信息数据结构

通过界线表、界线段、界桩点和三交点表来描述界线的信息。历史界线是界线的副本,因此采用历史界线表记录界线的历史信息,并对界线进行版本管理。多媒体资料表记录各界线界桩点对应的照片影像资料。界线的相关资料信息,可以根据实际要求进行扩充。示意图见图1。

2.2 界线日常检查信息数据结构

对于界线、三交点和界桩,均设计与之对应的日常检查表,日常检查的记录按时间顺序储存。示意图见图2。

2.3 区划管理信息数据结构

行政区划表实现多级区划的储存,通过代码来区分各级别的行政区划。并通过区划界线关系表来关联区划和界线,表明每个区划所涉及的界线情况。历史区划储存区划的历史信息,保证区划历史沿革信息的记录。示意图见图3。

2.4 区划规划方案信息数据结构

区划的规划方案库是记录区划的调整方案设计的,每个方案涉及调整后的图形信息和各项指标变化信息。示意图见图4。

2.5 区划历史沿革信息数据结构

区划历史沿革库针对区划历史信息的管理,以年份为主线,回溯区划的历史演变和当年区划的概貌情况。区划历史沿革信息是元数据中的一类数据集,通过元数据描述区划历史沿革信息的总体变化情况。示意图见图5。

2.6 元数据信息数据结构

界线的元数据信息是由实际工作中,对于界线的调整和日常检查维护中积累下来的。元数据信息的管理可以提供界线数据的利用率,并及时反映界线的变化情况。示意图见图6。

2.7 档案资料数据结构

档案资料数据是元数据中的一类数据集,元数据描述了档案资料数据的总体变化情况。为了提高系统的灵活性,适应多种类型的案卷,案卷表将采用两级表,第一级表为主表A_File,里面记录所有案卷所具有的共同著录信息,例如案卷题名、摘要、关键词等,第二级表为扩充表,凡是无法在主表中记录的信息,就放在扩充表内,不同类别的案卷可以具有一个不同的扩充表,扩充表和主表以档号为关键字进行关联。当需要添加新的案卷类别时,如果有不同于主表的著录信息,还可以添加相应的扩充表。

2.8 用户权限管理信息数据结构

用户权限管理信息数据结构见图7。

3结语

在以地理信息为基础的数据库建立的基础上,建立区划地名管理信息系统,将分布在不同地域空间、不同平台和多源不同数据结构的地理信息按照系统化、结构化、一体化的运行机制进行数据组织、管理,实现信息查询、分析、信息成果的发布,适时提供各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用于管理和决策支持,并且可以对区划地名进行实时变更和更新,提高管理水平。还可以为政府的计划、建设、国土资源、林业、水利、公安、司法等部门进行信息化管理提供法定的基础数据,在土地、林业、农业等国土资源的普查、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和减灾防灾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武晓淦,张卫星,王海清,等.全国省级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地理信息世界,2003,1(3):34-37.

[2]程新文,陈义生,陈性义.面向对象的GIS数据模型——地理数据库[J].测绘通报,2001(6):37-39.

上一篇:六一儿童节班级活动策划方案下一篇:奥数加法原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