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标志规范

2024-04-30

地名标志规范(精选6篇)

篇1:地名标志规范

区政办地名标志设置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区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为规范道路标志的设置和管理,推动全区道路标志标准化、规范化,根据上级要求,经区政府研究,决定于年底前,在对全区道路标准地名标志全面摸排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全区道路标准地名标志设置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完善标准地名标志设置的重要意义

标准道路地名标志设置工作对于提高城市内在质量,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区因区划调整、城乡改造、道路修建等原因,存在新建路、街、巷没有依法进行命名、有路无名和一地多名的`现象,不能发挥正常的指位功能,给区域交通、社会治安、工商注册、邮政通讯、抢险救灾等各项事业带来不便。因此,进一步提升道路标志标准化管理水平势在必行。

二、标准道路标志设置的范围要求和方法步骤

范围:设置标准道路标志是指对路、街、巷等地名标牌,按照《地名标牌城乡》,实行标准化管理。其范围是全区范围内未按国家标准设置标志牌的路、街、巷。

要求:道路起点、终点、交叉路口必须设置标志,必要时适当地段增设标志。主要道路标牌规格为:1700&>15;500MM(不含广告位置),其它道路标牌规格为:1200&>15;300MM(不含广告位置),所设标牌应为反光标牌或长余辉蓄光标牌。要合理确定道路标志牌设置位置、数量,充分体现道路标志指位功能。

方法步骤:

(一)摸排准备阶段(年9月30—10月31日):各级各单位完成区域内路、街、巷地名标志设置情况摸排,制定辖区内道路需命名、更名和道路标志设置方案,于10月15日前送地名办初审后,报区政府审批。重点是三个街道办事处的背街小巷,各镇(街道、开发区)政府驻地,各村(居)内的主要街道。

(二)制作安装阶段(年11月1日—11月30日):各级各单位要落实好设置经费,于11月底前,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标志牌的制作与安装任务。区地名办将全程现场监督。

(三)检查验收阶段(年12月1日—31日):各级各单位完成标准道路标志设置工作任务后,区里将对道路标志设置工作进行检查验收,检查结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对道路标志设置不合格或完不成任务的责令其限期完成,并进行通报批评。

三、加强组织领导

标准道路标志设置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级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真正做到组织领导到位,经费落实到位,工作扎实到位,确保道路设标任务圆满完成。

标准道路标志设置完成后,各单位要加强辖区内道路标志的维护和管理,及时建立地名档案,充实、更新地名资料,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地名服务。

篇2:地名标志规范

自从开展地名设标工作以来,在自治区民政厅、地区民政局的大力支持和正确指导下,设标工作有序推进、步步深入,实现了从规划向实施的全方位拓展。

一、统一思想,加强协调,全面开展设标工作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在设标之初,我局主管副局长专门了参加地区关于国家标准专业培训,并认真学习其他兄弟县市的先进经验。学习回来后,积极向领导汇报,并联合相关部门业务通知进行了宣传发动和经验交流。通过学习,大家统一了思想,同志们充分认识到,路标门牌设置工作,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大家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有了高度的认识,把路标门牌设置作为一件实事来抓,并且加强对县城群众的宣传教育,切实提高群众对设置城市地名标志工作的认识,在全社会营造一种重视地名标志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精心组织,认真实施,扎实推进

为确保岗巴县城标准地名标志设置工作保质保量完成,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民政局局长任副组长,财政局、民政局、发改委、公安局、交通局、工商局、质监局、邮政局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城镇设置标准地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设标工作的组织实施。地名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民政局,具体负责标准地名标志设置组织和协调工作。在道路设标工作方面,首先对县域内的街、路等具有道路地名意义的名称进行核查,对有道无名,有路无名的予以命名;对已经使用未经审批但符合命名原则的地名要正式定名,否则重新命名;对一名多用的道路名加以整顿;对不规范的道路名进行标准化处理;对粗俗不雅的予以规范;凡不符合地名命名规定的,一并予以更名。

为了摸清基本情况,我局在设置标志前认真对地名标志设置情况进行摸底,本着“坚持标准、逐步规范、不重不漏、分步实施”的原则,以沿街店面、住宅小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为重点,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摸底、登记编码,按规范化、科学化编码规则做好门牌编制、设置工作,切实做到编码科学化、制作标准化、安装美观化、管理规范化。全面掌握城区街、路的布局和地名标牌的使用状况,确定清理、更换和设置地名标牌的制式、数量,制定城区街、路的地名命名方案,规划设计标牌制作,预算工作经费。为开展工作铺垫良好的基础。

(三)重视协调、积极配合

标准地名标志设置管理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我局自觉加强沟通,明确职责,密切配合。按照“政府主管、民政牵头、部门协助、社会参与”的工作体制,明确“一盘棋”的思想,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做了大量艰苦有效的工作。民政局负责协调和组织实施全市标准地名标志设置管理工作,制定并落实标准地名标志编制、制作、安装、维护等管理办法和制度;组织标准地名标志设置工作的业务培训及标准地名标志的制作;指导监督标准地名标志制作、设置和使用管理。财政部门协同做好门楼牌收费管理及招标定价工作。物价局负责审批路门牌的收费标准,协同做好门楼牌招标定价工作。质量技术监督局配合做好门楼牌招标定价及标准地名设置有关工作。

二、县域地名标志设置工作顺利完成

为使地名标志与岗巴的经济、历史、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相适应,我们根据上级相关政策,狠抓地名设标工作,按照“在地委、行署的统一领导下,以地名法规为依据,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符合《地名标牌城乡》国家标准为目标。”的指导思想,经过努力,地名设标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全县域共设立大门牌42个,小门牌163个,二级路牌25个。

(一)拓宽渠道,筹措经费

根据国家四部、局关于设置地名标志所需经费原则上由各地自行解决,其中部分地名标志设置可采用广告招标形式解决所需经费和关于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管理费用,可采取受益单位出资,工程预算列支,同级财政拨款等方式筹措的规定,我地区设置地名标志所需经费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1、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门牌的设置经费由各单位自行解决。

2、沿街、路门牌的设置经费,由受益单位或受益人解决。

3、新建的居民小区、办公楼和其它建筑物的标牌的.设置经费,由承建单位或受益单位解决。

(二)强化管理,保证质量

“地名标志为法定的国家标志物,地名标志上的书写、拼写具有严肃的政治性,涉及国家主权和尊严,涉及民族政策;标志用材涉及人身安全和环境保护。”我县严格按照国家技术法规,认真执行强制性国家产品标准,坚持标准,注重质量。为保地名标志设置工作做到系列化、编码科学化、拼音标准化,促进城市管理规范化,更好地服务于我地区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最后制作时,我们到由区民政厅审定的有生产资质企业采办。企业制作完成后交付的标牌产品,由县民政、城建、技术监督部门联合检查后,再组织埋设。标牌埋设方位,既本着与城市规划、市容建筑相协调的原则,又要注重视觉醒目、方便群众的原则,达到了标准化、规范化的目的。

三、存在的问题

篇3:地名标志规范

关键词:地理标志,地名商标,法律适用

我国历史悠久, 地大物博, 有着极为丰富的地理标志资源。在商业化浪潮汹涌的今天, 地理标志作为生产经营者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 蕴涵着巨大的经济价值, 其所标示的产品特色实际是当地人民历代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沉淀。然而, 我国在地理标志保护问题上由于政出多门, 出现商标保护与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两种保护机制并存的立法现状, 并由此导致在同一地理名称上同时存在商标权和地理标志权, 两种权利的彼此矛盾与冲突引发了诸如“金华火腿”案、“白蒲黄酒”案等大量纠纷。本文在分析地理标志与地名商标冲突原因的基础上, 对两种权利冲突的有效解决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的立法现状

我国现行立法对地理标志实行质检和工商两个部门、两种保护模式并行的法律保护, 地理标志既可以依据《商标法》注册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获得商标专有权, 也可以依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申请地理标志权。除此之外, 地理标志还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其他法律的一般性保护。

1. 商标法保护

1994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制定《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该办法第2条规定证明商标可以用来证明商品或服务的原产地, 使地理标志在我国第一次可以作为证明商标受到保护。2001年10月27日, 我国对《商标法》进行第二次修正, 修正后的《商标法》对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作了明确规定, 并规定了地理标志的定义, 确立了对地理标志的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保护。结合《商标法》的修改, 2002年8月3日国务院颁布新的《商标法实施条例》。2003年4月7日,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又颁布新的《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 对地理标志的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注册保护做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

《商标法》第16条第2款规定:“地理标志, 是指标志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 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 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这一定义与TRIPS协定第22条第1款的规定大体相似, 所不同的是, 该定义强调了商品来源地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 这与《里斯本协定》中原产地名称的概念也有相似之处。

《商标法实施条例》第6条第1款规定:“商标法第16条规定的地理标志, 可以依照商标法和本条例规定, 作为证明商标或者集体商标申请注册。”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申请注册的地理标志, 可以是该地理标志所标示的地区名称, 也可以是能够标示某商品来源于该地区的其他可视性标志, 而地区名称无需与该地区的现行行政区划名称、范围完全一致。

2.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1999年8月17日, 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并同时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 尽管该规定使用“原产地域”这一非常独特的概念, 但是从原产地域产品定义来看, 实质就是地理标志。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规定地理标志制度的部门规章, 它一度和《商标法》并存, 形成对地理标志保护的两种并行模式。

2001年3月5日, 原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颁布《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和《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实施办法》, 对原产地域名称产品提供法律保护。在原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与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合并之前, 上述规定构成地理标志保护的第三套体系。

2005年6月7日,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 于2005年7月15日起开始实施。该《规定》将原产地域产品改称为地理标志产品, 明确了地理标志产品的概念、保护范围、主管机构和审批程序、保护监督等内容。并明确规定:原有法律文件中关于地理标志的内容与该《规定》不一致的, 以该《规定》为准, 《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同时废止。从内容上看,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沿袭了《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基本框架, 它和《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是一脉相承的。

3. 其他法律的一般性保护

除了《商标法》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对地理标志的专门保护外, 《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障法》从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角度为地理标志提供了一般性保护。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将“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行为列为不正当竞争行为之一;第9条规定“禁止经营者对商品产地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产品质量法》第5条规定“禁止伪造产品产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条规定, 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产地的情况。

二、地理标志与地名商标的冲突及原因

如上所述, 地理标志在我国可以受到商标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等多种制度的全面、多重保护, 但是, 由商标保护与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两种保护机制并存而引发的矛盾和冲突却层出不穷, 持续二十多年的“金华火腿”纠纷即是一个典型例子。

1. 地名商标的存在导致与地理标志发生冲突

由于我国1993年以前对地名作为商标注册没有限制, 而现行《商标法》的某些规定也为地名商标的存在提供法律依据。《商标法》第10条第2款规定: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名或者公众知晓的外国地名, 不得作为商标。但是, 地名具有其他含义或者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组成部分的除外;已经注册的使用地名的商标继续有效。因此目前情况下, 地名作为商标的情形依然存在,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县级以下行政区划的地名仍可以注册为商标。河南省滑县道口镇生产的烧鸡远近闻名, 消费者一般把当地产的烧鸡通称为“道口烧鸡”。如果有人将道口二字作为商标注册, 并不违反商标法的规定, 是否会侵犯当地其他人的地理标志权?

(2) 地名具有其他含义的, 可以注册为商标。我国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对“其他含义”并没有做出具体解释, 笔者将其理解为, 是指原本不可以取得商标注册的文字、图形, 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具有了识别某种商品的功能, 从而可以获得注册, 如“青岛”啤酒。

(3) 地名已作为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组成部分的。如四川的“涪陵”榨菜, 江西的“景德镇”瓷器。

(4) 已经注册的使用地名的商标。

(5) 已经善意取得注册的“地理标志型”商标继续有效。商标法第16条规定:“商标中有商品的地理标志, 而该商品并非来源于该标志所标示的地区误导公众的, 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但是, 已经善意取得注册的继续有效。”

注册为地名商标的地理标志如果又根据原先的《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获得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或者根据现行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就会在同一地理标志上出现地名商标与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并存的现象。由于后者是一种由官方持有的集体性、开放性权利, 凡是符合条件的生产者均可以向质检机构申请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并获得保护, 为了避免一些知名商标被“充公”, 实践中出现一些啼笑皆非的做法。例如茅台股份公司享有“贵州茅台酒”商标专用权, 在茅台酒按照《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被批准为原产地域产品后, 为保证茅台股份公司的独家使用权, 茅台酒的原产地域保护范围被限定在茅台股份公司生产车间及新建区域约7.5平方公里区域内。又如, 水井坊酒的原产地域保护被限定在成都市水井街、牛王庙、土桥的狭小范围, 在水井坊酒的原产地域保护公告发布后, 四川全兴股份有限公司迅速将这块地皮买下, 从而达到独占“水井坊”原产地名称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 商标所有人和享有原产地域保护的人为同一人, 虽然避免了商标和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之间的冲突, 但显然偏离了《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的立法宗旨。

但是, 当商标权人和地理标志产品的权利人不是同一个主体时, 就会在同一地理名称上产生两种抗衡的权利:一种是商标权人对地名商标的专有权, 一种是该地区所有生产经营者对地理标志的集体权和共有权。这时如果有人合理使用该地理标志是否构成对地名商标权利人的侵权?面对两种权利的彼此矛盾与冲突, 诸多企业和司法实践部门也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

2. 地理标志与地名商标冲突的原因分析

我国台湾地区学者认为上述现象乃系“立法过度”所致。笔者认为, 两种并行保护机制之间矛盾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 地理标志保护与商标保护的客体具有重叠性。世界贸易组织专家组在WT/DS290最终报告的Section D中指出:尽管TRIPS第二部分每一节都规定了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 但不同的知识产权常会彼此涉及, 有些事物可能是多个知识产权的保护客体, 在有关地理标志和商标使用的案例中这种现象尤其明显。如前所言, 地理标志与商标都是商品区别标记, 尽管各国商标法体系通常对将地名注册为商标多有限制, 但很多产品生产者仍可以选择并能够使那些代表产品特殊品质的地理名称成为自己的注册商标, 然而随着世界范围内地理标志保护的不断加强, 特定地理名称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知识产权保护客体——地理标志, 其与在先商标间的冲突矛盾随之产生。

(2) 国际背景原因。1985年我国加入《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 为履行《巴黎公约》成员国义务, 国家工商局于1989年发布《关于停止在酒类商品上使用香槟或Champagne字样的通知》, 把“香槟”或“Champagne”作为原产地名称给予保护。从1995年起, 我国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与法国农业部在原产地名称保护领域内开展一系列合作与交流, 并于1999年出台《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 现行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在基本制度、原则框架等方面也与其一脉相承;同时我国已经加入W T O, 为了承担TRIPS协定的各项义务, 立法机关先后修改商标法及商标法实施条例, 确立了地理标志在我国的商标法保护, 由此形成两种保护机制并存的立法现状。

(3) 管理体制原因。依据现行法律, 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和国家质检总局均有权对地理标志予以保护和管理。《商标法》第2条规定, 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商标局主管全国商标注册和管理工作。而依《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第4条, 国家质检总局统一管理全国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两个独立部门对地理标志都可以依法行使审批权和管理权, 这样势必会导致不同所有人就同一产品、同一标志主张权利, 从而引起权利冲突。这种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能的混乱, 不仅给地理标志的申请人带来困惑, 而且同一产品、同一标志的多重申请也给国家造成极大的资源和人才浪费, 更不能保证审批过程的公平性。

三、地理标志与地名商标冲突的法律适用

对于同一地理名称上地理标志权与商标权的冲突, 学术界存在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应当适用商标权不得与在先权相冲突的原则, 撤销注册的地名商标。理由是当前在审理知识产权冲突案件中, 人民法院多采用保护在先权利原则, 当地名商标和地理标志发生冲突时, 应当维护地理标志的在先权。

第二种观点认为应当维持地名商标, 不保护地理标志。理由是有些地名商标经过长期使用和经营, 已经具有了与该地名相分离的“第二含义”, 已经完全成为一个商品的商标而不再是地理标志了。

第三种观点认为应当允许地名商标与地理标志并存。理由是由于历史原因, 某些企业成为某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商标权利人, 他们的权利应当得到保护, 但如果这些企业扩张其权利, 甚至阻碍行业或产业发展时, 其权利应当受到质疑。因此应当允许两种权利并存, 赋予地理标志所标示区域的合法的厂家以合理使用权。

笔者认为, 地名商标和地理标志作为两种重要的知识产权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价值, 当二者发生冲突时, 不能简单地一律以地名商标排斥地理标志, 或者一律以地理标志否定地名商标。而是应该客观地、历史地分析地名商标或地理标志的形成原因, 依据诚实信用原则和在先权利原则, 并根据效益最大化的要求来衡量不同权利人之间的利益, 以妥善解决他们之间的冲突。

由于地理标志是该地域内历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是经过多年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因此, 地理标志通常产生在前, 地名商标则注册在后。根据地理标志注册为地名商标的不同原因, 可以把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地名商标和地理标志的冲突分为以下两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 地名商标是对地理标志的恶意抢注。这种情况下, 应将地理标志纳人商标在先权利的范畴, 并予以撤销。保护在先权利是处理知识产权权利冲突的最基本的一项法律原则。如果某一在后权利侵犯了他人已经合法存在并且受法律保护的权利, 那么这种权利就不能受到法律保护。如前所述, 地理标志是属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符合条件的所有生产者的共有财产, 凡在该区域内的符合生产条件的企业或个人均有权使用。如果为了垄断公共资源, 独占使用共有财产而进行恶意抢注, 就不应当对该商标给予保护, 而应将地理标志纳人商标在先权利的范畴, 并根据《商标法》第41条规定, 已经注册的商标, 违反本法第16条规定的, 自商标注册之日起5年内, 商标所有人或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商标评审委员会撤销该注册商标。

第二种情形, 地名商标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这种情况下, 应当允许该地名商标合法存在, 但其他人仍然有权善意地合理使用地理标志。由于历史原因, 我国的地理标志原先一直无法得到法律保护, 有的企业只好通过注册商标途径加以保护, 该种商标经过长期使用, 已经取得一定的知名度, 如果撤销该地名商标, 则对该商标所有权人不公正, 对于其他使用权人来说也有搭便车之嫌。因此, 在此种情况下, 应当兼顾地名商标所有权人和地理标志权利人两者之间的利益, 一方面不能撤销已经存在的地名商标, 承认其合法性、保护其商标专用权, 另一方面又对其专有性给予适度限制, 允许符合地理标志条件的使用者对该名称的合理使用。该种地理标志的合理使用应注意以下方面:第一, 合理使用的主体应当限制在该地名所辖行政区域范围内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 该地域以外的单位或个人使用属于侵犯他人的商标专有权。第二, 合理使用的方式包括允许他人表明产地来源、将地名用于商品包装、在注册企业名称时使用该地名、申请注册的商标中包含有该地名等。第三, 应当是善意使用, 即符合地理标志的使用者仅是为了表示商品的来源地而善意使用, 不得故意混淆地名商标和地理标志, 造成消费者的误认。第四, 应当对驰名商标给与特殊保护。如果地名商标构成驰名商标, 那么就不得随意使用相同的地理标志。

综上所述, 目前应当依照以下原则协调解决地理标志与地名商标的权利冲突: (1) 相对保护在先权原则。即应当依法保护在先注册商标的专有权与在先权, 但这种在先权应受到一定限制, 即容许和保障在后权特别是在后地理标志权的合理获得及使用。 (2) 利益平衡原则。事实上, 很多过去获得注册的地名商标并不适合继续维持, 其所有者并没有充分发挥该地理名称的内在经济价值。相反, 特定区域内生产者对该地域地理标志权的享有和使用, 将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 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的利益, 因此应当综合考虑各方的利益, 以最大化实现含有特殊品质含义的地理名称经济利益为宗旨, 本着利益平衡的原则协调商标权与地理标志权的冲突。 (3) 维护消费者利益原则。在市场上具有相同名称的地理标志和商标会引起消费误导和混淆, 因此在个案中解决地理标志和商标的权利冲突, 应具体分析两者使用中混淆的可能性, 充分保护消费者利益。

为保证以上原则在现实的权利冲突纠纷中得以贯彻实施, 还应当在工商和质检两部门之间实现信息沟通和执法协调, 同时建立两套保护机制之间的信息交叉检索系统, 将工商部门的企业注册资料、质检部门的质量管理档案等资源实行动态管理, 联网查询, 充分利用现有行政资源, 保证信息的及时准确, 减少重复审查、重复检验。但从长远来看, 制定专门的地理标志保护法, 统一对地理标志进行法律保护, 才能最终并有效解决地理标志与地名商标的冲突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笑冰:论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222

[2]乔 洪:茅台镇的酒不等于茅台酒[N].中华工商时报, 2002~05~17

[3]刘国奇:原产地域保护是把双刃剑[J].中华商标, 2002 (8)

[4]许剑飞:地名商标与地理标志冲突中的利益衡量[J].中华商标, 2008 (1)

篇4:地名标志规范

摘 要历史教科书涉及很多外国史的内容,须翻译大量的外国人名和地名。不过,当前高中各版本历史教科书对外国人名和地名的处理标准并不统一,这给师生使用教科书带来不便。以现行高中人教版和岳麓版历史教科书为例进行列表归纳,可以看出其中使用外国名词的不规范。因此,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者应根据学术界通行的相关准则进行处理,并标注首次出现的外国人名和地名的外文原文。

高中历史教科书 外国人名和地名 使用 规范

自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各版本的历史教科书经过了多次修订,总体越来越完善,但仍有需要改进之处。毋庸置疑,各版本历史教科书的编排思路并不一致,显示出教科书编撰者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理解各有侧重,这是值得肯定的。不过,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也需要共识,其中所使用的外国人名和地名就应该按照一定的标准规范使用,否则很容易增加师生处理相关问题的难度。有鉴于此,笔者将以现行高中人教版和岳麓版历史教科书为例,围绕这两本教科书对共同外国人名和地名的不同表述进行分析,探讨该如何规范使用翻译名词。

一、教科书中的外国人名和地名

众所周知,中学历史教学涉及很多外国史的内容,但不同版本的历史教科书对相同外国人名和地名的处理并不一致。为更好认识这一问题,下文将列表进行归纳说明。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高中历史教科书涉及大量的外国人名和少量的地名,但对如何使用这些外来名词并无一定的标准。比如,人教版教科书只称呼英国思想家John Locke的姓,即“洛克”,岳麓版教科书则翻译为“约翰·洛克”;人教版将Crimean Peninsula翻译为“克里米亚半岛”,而岳麓版则写作“克里木半岛”。像表格中的人名翻译“克利斯提尼与克里斯提尼”、“伯利克里与伯里克利”在中文中读音相似,在教学材料中出现其中任何一个译法都是不妨碍师生阅读和思考的,但如果习惯人教版对英国首相Robert Walpole的翻译“沃尔波尔”的师生,在看到其他教学材料中出现的“罗伯特·沃波尔”时,肯定要花一些时间结合材料进行解释和判断,这无形中给师生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

一般来说,人的名字由姓和名组成。中国人名字是姓在前,名在后,少数国家如日本、韩国、越南等也是姓在前,名在后,而西方人的名字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后。许多外国人名构成比较复杂,像荷兰后印象派画家Vincent Willemvan Gogh名字较长,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颁布的《标点符号用法》,外国人名内部的分界用间隔号“·”标示,因此这一人名应译为文森特·威廉·凡·高,也称为凡·高,但现在很多著作将之译为“凡高”或“梵高”。两本教科书在这一人名翻译时有差异,分别为“凡高”和“凡·高”,这客观反映出翻译外国名词并非那么简单。

一言以蔽之,为使教材编排更科学,也为更好地促进中学历史教学,高中历史教科书在下一版修订时应该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对外国人名和地名进行翻译。

二、外国人名和地名的规范化使用

尽管目前我国学界对外国人名和地名的翻译仍存在不少的分歧和争议,但至今已取得不少的共识。因此,高中历史教科书上涉及外国人名和地名的翻译理应按照学界目前通行的规范进行处理,不宜各自为政。

在当今的翻译实践中,凡外国的国名、地名、人名、党派、政府机构、报刊等译名,人们基本以新华社的译名为准。作为全国外文译名的权威机构,新华社译名室自1963年先后编辑出版了西班牙语、英语、德语、罗马尼亚语、俄语、葡萄语、法语等不同语言的译名手册,还编写了《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这些是被广为认可的参考文献。当然,外国人名的汉译还要考虑很多因素,在具体操作中一般遵循名从主人、约定俗成、服从主科和尊重规范等原则。“名从主人”指译者在翻译人名时,尽可能从姓名使用者的母语译出,如俄国Putin译为“普京”而不译作“普丁”;“约定俗成”指译者在翻译人名时遵循习惯译法、专名通译的原则,如美国著名历史学家John King Fairbank不译为“约翰·金·费尔班克”,而译作“费正清”;“服从主科”指当某一人名是某一学科的重要学术人物、已有通用译名的,别的学科则应当遵循该译名;“尊重规范”是指人名的翻译可参照现有的译名规范。同时,在首次音译的人名后加上外文原名。至于人名的外文标注,除阿拉伯人名、日本人名、朝鲜人名等外,其他人名均应由人物的所在国文字标出,不应一律“英文化”或“拉丁文化”[1]。

在前述两种高中历史教科书中,人教版出现的外国名字一般只有姓,也不标注他们的外文原名。这样的处理自然需要改进,因为外国人同姓的很多,只翻译姓有时会给师生带来困惑。比如教科书中提及英国史上的重要人物“克伦威尔”指的是Oliver Cromwell,即军事独裁者奥利弗·克伦威尔(1599~1658)。在他的主导下,英王查理一世(CharlesI,1600~1649)被送上了断头台。而英国史上还有一位著名的“克伦威尔”,即托马斯·克伦威尔(Thomas Cromwell,1485~1540),曾经是英王亨利八世(Henry Ⅷ,1491~1547)最信任的大臣。这两个“克伦威尔”都是英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如果不指明是“Oliver”还是“Thomas”,也不标注他们的生卒年,会给学生的认知带来困难。相比之下,岳麓版的很多翻译则有名有姓,有的还注明了外文原名。例如,岳麓版必修三提及俄国作家高尔基时注明了其俄文名Максим Горький、英文名Maxiim Gorki和生卒年(1868~1936),这是一种相对规范的做法,但在提及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时只注明其英文名Tolstoy及其生卒年(1828~1910),并没有说明其俄文名是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而在讲述法国作家司汤达和英国作家狄更斯时,岳麓版连他们的英文名和生卒年都没有注明,很多外国名字则有姓无名。可见,高中历史教科书翻译外国人名是相对混乱的,至少没有确立统一的处理标准。

因此,为了规范教科书中的外国人名,教科书编写者除了要尽量参考官方机构的译名标准,还应将外国名字的名和姓一起译出,同时,标注首次出现的外国人名的外文原文以及生卒年,方便师生查阅。

此外,虽然高中历史教科书出现的外国地名比较少,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外国地名的翻译和使用。在外国地名的使用规范化方面,我国的政府机构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197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地名委员会,并由中国地名委员会牵头成立了多个权威机构组成的外国地名译写小组。经过努力,译写小组制订出全国试行的《外国地名汉字译写通则》和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地名汉字译音表,以及波兰语、捷克语、意大利语、波斯语、阿姆哈拉语等五十余种语言译音表草案。此外,中国地名委员会还先后编制了《外国地名译名手册》、《美国地名译名手册》、《德国地名译名手册》、《苏联地名译名手册》等,并组织审定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的《世界地名录》,为外语地名的翻译规范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在实际的操作中,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建议教科书的编写者在翻译外国地名时尽量以官方机构编辑出版的地名译名为准。当然,教科书的编写者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语言的类型灵活翻译地名,但与前文提及的外国人名的翻译一样,应标注首次出现的外国地名的外文原文,至少也应该注明该地的英文,方便师生理解,避免因翻译的问题给师生的理解带来麻烦。

有学者指出,历史教科书在体现出一般教科书所具有的共性时,也凸显出自身的一些特殊性。如何理顺历史教科书编写中的各种逻辑关系,如何解决教科书编写中的一些特殊矛盾,是每位教科书编撰者和研究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3]。总的来说,高中历史教科书因为学科的特殊性,不可避免会涉及大量的外国人名和地名,如果在实践中缺乏清晰的处理标准,很容易给使用者带来不便。因此,教科书的编写者在翻译和使用外国人名和地名时,应尽量根据学术界目前通行的相关准则进行规范。另外,当前国内通讯发达,不同版本的教科书编写者完全可以在教科书修订时多加交流,对有可能引起教科书使用者误解的问题统一意见,以便更好地完善教科书。

参考文献

[1] 屈文生.谈人名翻译的统一与规范化问题——从查理曼,还是查理曼大帝说起[J].中国科技术语,2009(5).

[2] 周定国.谈外国地名翻译的几个原则性问题[J].地图,1989(2).

[3] 黄牧航.中学历史教材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3.

篇5:城市地名规范措施

以《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城市地名管理的前瞻性、规范性、延续性和科学性,提高地名标准化水平,从源头上把好地名命名、更名关,优化城市地名环境,提高城市地名文化内涵和品位,规范和美化城市形象,方便群众生活,有利于对外开放、互相沟通,适应信息时代,与国际接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继承与创新并举。做到创新与继承的有机结合,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使地名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我市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二)因地制宜。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的原则,对已经命名的地名不搞一刀切,推翻重来。对能够反映当地特色和群众已经熟知的地名,一般不作变更,以保持地名的特色和相对稳定性,方便群众社会交往。

(三)局部与整体相衔接。每个地名区块根据各自的思想内涵和外在特征,确定不同的地名采词。通过相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体现地名方位特征。同时地名在结构上分为不同的层次,如城市街道按规模、交通地位等划分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个层次,并通过地名通名表现出来。通过地名层次化、序列化建设,控制随意命名等混乱现象,加强地名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三、规范地名通名

(一)规范地名用字。

均应按照国家确定的规范汉字书写,各类地名名称。不用自造字、简化字、繁体字、异体字。地名的汉字字形,以1965年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为准。

(二)规范地名通名。

1道路通名层次。

市道路通名层次分为大道、街(路)巷三级。

大道—路面宽度在45米以上的城市主干道称大道。

街(路)路面宽度10-45米的城市主、次干道称街、路。

大体按照道路的性质和功能划分,市道路通名层次确定。交通性道路称“路”生活性道路称“街”

巷—路面宽度在10米以下的城市街道称“巷”

2城市居民生活区通名层次。

有较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小区(新村)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相对独立集中的住宅区;

公寓—高层住宅楼或多栋占地面积较小的住宅群;

花)园、花)苑—花草林木面积较大的住宅区;

花园、草坪面积大于建筑占地面积的高级住宅区。别墅—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

3城市绿地通名层次。

绿化面积一万平方米以上,公(游)园—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有娱乐设施,供市民休闲的大型公共场所;

作度假旅游使用,度假村—位于城区外围或风景区。占地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有较完善设施的大型旅游场所。

4城市大型建筑物通名层次。

大厦(楼)10层(含10层)以上建筑或占地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性高层建筑物或大型楼宇;

尚有1000平方米以上的硬化地,广场—除地面建筑物占地面积外。供市民聚会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共场所;

封闭或半封闭式的具有商务、办公、娱乐等综合性多功能大型建筑群。城—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

四、地名更名、命名程序

(一)住宅区、高层建筑的命名、更名程序。

1建设单位向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提出申请(附立项批复一份、总平面图两份、商铺分布图两份、楼层户室分布表两份)

2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审核。

3市地名委员会批复。

(二)道路、广场、桥梁等公益设施的命名、更名程序。

1建设单位向地名委员会办公室提出申请(附立项批复一份、总平面图两份)

2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审核。

3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将审核意见报市政府并反馈申报单位。

4市地名委员会批复。

(三)公告。

由地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统一公告,地名经批准后。公告费用由申报单位承担。

(四)说明。

1居民区、高层建筑名称的更名。申报单位事前应征得业主委员会或产权单位同意。

2市区路、街、巷、桥梁、广场名称的更名。由所在地街道办事处向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提出申请。

五、方法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

落实工作职责及要求,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体广泛宣传贯彻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和《省地名管理办法》召开动员大会。为顺利开展城市地名规范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二)调查摸底阶段。

掌握情况,根据《市城市总体规划》对全市城区范围内已形成未命名的所有道、路、街、巷、建筑物、居民地的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并向市地名委员会提出申请。

(三)征求意见阶段。

按照全市地名规划和地名法规对需要命名道、路、街、巷、建筑物、居民地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根据申请。召开听证会,进行公示。

(四)审批公告阶段。

由市地名委员会下发命名批复,将拟命名的道、路、街、巷、建筑物、居民地等呈报市政府审批。并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公告。

六、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为确保城市地名规范管理工作顺利推进。市政府办公室、市民政局负责人为副组长,市史志办、市建设局、市交通局、市市民政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规划局为成员单位的市规范城市地名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负责具体指导工作。

(二)经费保障。市财政列支5万元作为规范城市地名管理工作专项经费。

(三)部门配合。市城市地名规范管理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相关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相关部门的职责是

负责市地名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指导有关专业主管部门的地名管理工作;承办市政府审批的地名命名和更名事项;审核本市各类地名的命名和更名申报,市民政局(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地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公布标准地名;负责全市地名标志的制作、设置、管理。

及时到地名办申报住宅区名称,并把地名标志的设置列入工程竣工验收的一项内容;办理房屋产权登记、房屋买卖、房屋产权变更、产权证发放及办理各房地产开发单位房屋预售许可证时,所涉及的地名必须以地名办公室发放的门(幢)牌证为准;确定风景点名称时,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对辖区范围的新建道路、桥梁和公共设施的名称、拟将命名、更名方案提供给市地名办;检查、督促房屋开发商执行地名管理有关规定。必须按规定申报批准,使用经批准的标准地名。

市交通局:协助做好长途汽车站、码头、公路桥等名称命(更)名。同时做好标志的设置和管理;做好省道、县道沿线有关乡镇、村地名标志的设置。

市财政局:负责安排地名管理工作的经费保障。用于地名标志的设置、更换和维修。

市公安局:户籍管理工作中。办理户籍登记以及变更名、户籍地址时,凭门牌证制发居民身份证和更换户口册,使门牌管理真正做到规范化。

市国土资源局:办理土地证发放及土地出让、划拨时。所涉及到地名或地址的必须以市地名委员会公布的标准地名或地名办公室核发的地名使用批准书》及《门牌证》为准。

市史志办:负责提供有关地名的相关资料。为地名命名提供依据。

篇6:关于进一步规范地名命名的通知

关于进一步规范地名命名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民政办、吴江经济开发区农村发展局民政科、汾湖经济开发区社会事业局社会事务科: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地名管理有关法律法规,推进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升城市品位,促进经济发展,根据《地名管理条例》、《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及《印发<关于加强城镇地名管理的意见>的通知》(吴政办[2004]8号)文件精神,特对地名命名有关事宜规定如下:

一、地名命名标准

1、地名名称构成

地名名称构成一般为“专名十通名”的形式。地名的专名,是地名个性化的具体体现。地名的通名,是表示该地名实体的类别、性质、形态和层次的词语。如“水乡社区 ”、“人民路”、“桃花苑”、“世纪大厦”中的水乡、人民、桃花、世纪为“专名”,而社区、路、苑、大厦均为“通名”。

不允许无通名或重叠使用通名,通名应置于专名之后,不能倒置或夹于专名语词之中。

2、地名专名采词规定

专名的采词应遵循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反映自然或人文地理特点,体现时代精神风貌。具体为:

⑴全市同类地名的专名不重名。⑵专名不使用纯数序词。⑶不使用“中国”、“中华”,“全国”、“国际”、“世界”等词语,以当地行政区域名、区片名、路名命名的建筑物,应在上述地理实体沿线或范围内。

⑷不以人名或企业、公司名作专名。但全部由个人捐资兴建的较大型、且完全用于社会公益事业(不谋取经济利益回报)的桥梁(隧道、涵洞)、楼宇、构筑物和名人故居、纪念馆不在此列。

⑸不以外文、汉语拼音字母(或其缩写)作专名,也不能在汉字专名中夹杂外文或汉语拼音字母或标点符号。专名的字数应不超过6个字,以尽量做到名称简捷,方便使用。道路专名要反映特点,提高指向、指位功能,方便使用。桥梁专名可用连接的道路名称或当地地名命名。较短的跨河桥梁,且系该河流上唯一桥梁的情况下,宜使用所跨河流名称作该桥梁专名;大型桥梁一般以跨河两岸的地名命名。

⑺新开的河渠长度在1千米以上者,应赋予专有名称。但属原有河渠的新开延伸段,应以原河渠名称延伸指称,不另外命名。⑻暂不实行地名有偿命名。

3、地名通名使用规范

这里的通名主要指“道路”、“居住区”、“大型人工建筑群”。地名通名语词要简约、通俗易懂,有明确的类别含义,并与实体的类别、地理位置、规格、规模、景观等相适应,不使用变异或名不符实的通名。⑴道路通名等级

道路通名共分四个等级:大道(大街)、路、街、巷(弄)。①大道:允许有控制地使用“大街”、“大道”作通名。市区内的快速干道、商业区主干道或开发区内的宽40米、长5千米以上的,可以“大道”或“大街”作通名;

②路:市(镇)区内有绿化带的或宽在18米、长500米以上的交通干道,可以“路”作通名;

③街:可没有绿化带,但宽应在10米以上,18米以下的生活主干道,可以“街”作通名; ④巷(弄):宽在10米以下,不分人行道的非机动车生活路,可以“巷”或“弄”作通名。⑵居住区通名等级

居住区通名按占地面积大体划分为三个等级: ①20万平方米以上的,可以选用“住宅区”、“小区”作通名; ②5-20万平方米的,可选“苑”、“里”、“园”、“庄”、“坊”等作通名; ③5万平方米以下的,可选“庐”、“舍”、“宅”、“楼”、“邸”、“阁”、“轩”、“庭”、“府”、“榭”、“墅”、“湾”、“筑”、“座”、“公寓”、“别墅”等作通名。另外,根据居住区的环境、景观和设施水平、档次等特点,允许在通名前加1个修饰的字词,丰富通名的意境,如“雅园”、“丽苑”等,但其通名须与环境相匹配,要有一定人工景观,绿地面积应占整个用地面积的40%以上。⑶大型人工建筑群通名

大型人工建筑群特指“大厦”(大楼)、“商厦”、“城”、“中心”、“广场”等。

① 大厦(大楼):指综合性的高层或大型楼宇可用大厦或大楼,要求在15层以上或总建筑面积在2.5万平方米以上。若达不到该标准,但相对于周围环境显得醒目、突出,具有标志性作用的10层以上的楼宇,也可用此通名命名。

②商厦:指以经商为主、办公为辅的高层建筑。对使用性质较为单一的高层建筑,可根据自身特点,直接以 “饭店”、“宾馆”、“商场”等通名命名;

③城:指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的具有商用、办公、娱乐等综合性多功能的大型建筑群。其规模要求占地4万平方米以上,或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可用“城”命名;

④中心:指某一功能在本城区(镇)内最具规模的大型建筑群,或某种功能在一定范围或行业中居主导地位、且具较大规模的楼宇(群),其规模要求占地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或建筑面积在8万平方米以上,可用“中心”命名;

⑤广场:指有宽阔公共场地的建筑。要求占地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并室外整块公共活动场地在2000平方米以上(不包括停车场),且具有商用、办公、娱乐、居住等多功能的大型建筑群。

同时,用“广场”作通名的,必须在“广场”前加功能性词语,如“XX商务广场”、“XX贸易广场”等。

4、小户型住宅区申报

纯多层、高层的居住区户数少于200户或纯别墅区户数少于100户的,原则上不予命名。

二、地名命名和更名管理服务办事程序

1、由建设开发单位向市民政局地名办提出申请,同时提供:建设项目立项批复复印件、土地使用证明复印件、地名平面详规图等。

2、填写相应的《申请地名命名受理表》。

3、市地名办对受理表进行初审,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

4、镇政府、吴江经济开发区、汾湖经济开发区或建设局(市区重大建设工程)根据建设开发单位提供的《申请地名命名受理表》及其附件情况,以正式文件形式向市政府呈送书面请示并抄送地名办。请示包括正式文件和《申请地名命名受理表》。

5、市地名办根据市政府批办单进行复核,重要地名进行实地勘查,并代市政府起草批复。

6、向市政府书面请示的单位通知申请单位领取批文。

上一篇:你_浪花的一滴水教案下一篇:《逍遥游》读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