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在哪里》教学设计

2024-05-06

《规则在哪里》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篇1:《规则在哪里》教学设计

《规则在哪里》教学设计

执教:鸡西市密山市杨木乡中心学校 王育辰 评析与指导:密山市杨木乡中心学校 王艳敏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品德与社会》人教版

教学目标:

1、通过做游戏,让学生明白规则存在的意义。

2、在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学习发现生活中的规则,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规则,人人要自觉遵守。

3、了解与小学生相关的规则,初步形成规则意识。

4、了解不遵守规则将带来种种危害。自觉遵守规则,见到有不遵守规则的行为要批评和劝阻。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懂得规则的意义,理解小学生相关的规则,遵守规则,按规则办事;教育学生遵守规则,懂得规则的重要性。课前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星卡奖励品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引出规则

1、游戏:拔河

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现在我们就来做个游戏,老师先请两个同学上台玩“拔河”的游戏,其他同学认真观察,为他们当好评委。

2、游戏步骤

学生进行“拔河”游戏,老师故意选二名女同学和三名男同学进行比赛,让学生感觉到这个游戏有些不公平。

师:哪个小组想发表一下游戏感言?

教师指名学生发言,学生会觉得游戏不公平。师:怎样才能公平? 生:要有游戏规则 师:大家来给定规则。

3、引导学生共同制定“拔河”的游戏规则,然后按规则再次比赛。给胜出的同学奖励一颗星。

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游戏?都有哪些规则?有没有不带规则的游戏?

4、师:游戏中有什么规则?没有这些规则行不行?不按照规则做会怎么样?

教师点拨并小结:看来,规则真的挺重要。有了规则,我们的游戏才能公平顺利地进行,大家才能玩得开心。规则,就是规定出来需要大家遵守的制度和章程。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游戏中有规则之外,还有哪里有规则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规则在哪里”(板出课题:规则在哪里)。

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则

(一)走进生活,发现规则 一日规则大搜索

教师引导:课前老师发给大家一个调查表,同学们在自己一天的生活轨迹中开展了“一日规则大搜索”活动,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从家里到学校,从道路行驶到游戏玩耍,我们一定有了很多发现,下面我们就进行“一日规则搜索集合”。

1、活动形式:学生课上小组交流后,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

2、学习讨论规则: 师:把你调查到的规则和小组内交流一下,不要着急,在交流时也有规则:A、认真倾听小组同学的调查结果;B、讨论声音不要太大;C、组长按表格要求整理材料,汇报时内容尽量不重复。

3、活动步骤:

师:现在我们就按照这个规则以小组为单位开始交流。

师:老师发现每个小组都能按照规则来交流,特别好。现在我们汇报一下。全班集体交流展示,各小组选择一个方面进行重点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4、各小组代表把自己在“一日规则大搜索”活动中的感受和收获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家庭生活规则:按时起床、睡觉(师:按时休息),自己整理好床铺,使用物品后放回原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写完作业看电视(师: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不在室内制造会影响到邻居的声响。不在楼道里乱摆、乱丢杂物。饭前便后要洗手(师:这是家里的卫生规则)。早、晚刷牙(师: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放学按时回家。出门和长辈打招呼。将家庭垃圾丢到小区指定的地方等等。

师:通过刚才小组汇报,我发现这些规则是我们每个人家里有的规则,这些家庭规则你做到了哪些?把你已经遵守的规则说给同桌听一听。

生:同桌开始交流自查。

师:这些规则可以帮助我们每个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看来家庭处处有规则。(板书:家庭)

学生汇报学校生活规则:

生汇报课堂规则:上课不迟到,课上认真听讲,积极发言,课堂认真听讲不搞小动作,先举手后发言,不能吃东西,不下座位,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师:刚才我们一起在课堂上找到了规则,你还在学校的哪些地方也找到规则了?你是用什么方法调查到的?

生:不能在走廊打闹。师:你们小组是从哪里调查到的规则?生:答。师:我们学校的纪律细则中有,这是课间规则。

生:不能乱扔垃圾。师:对,要做讲卫生的好孩子,我们学校卫生规则中有。生:上学放学要排队。师:这是我们学校路队规则。生:不做危险的游戏。师:切记,安全第一!

生:不能在走廊做游戏。师:要在指定的场所进行活动。师:你们很会学习,在学校调查到了这么多规则。教师小结:同学们很会学习,在学校调查到了这么多规则,学校生活处处有规则。(板书:学校)

师:走出我们这个小家,来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你找到规则了吗?哪个小组汇报给大家听一听。说一说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调查到的规则?

学生汇报社会生活中的规则:

生:上学、放学路上走人行道,不在公路上玩耍打闹,乘坐公交车排队上下不拥挤,遵守红绿灯的交通规则(教师评价:交通规则无处不在,对行人,对驾驶人,都有规则,我们人人都要遵守交通规则)。

生:去超市做文明顾客不损坏商品,要排队等候付款(教师评价:同学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排队付款既文明还能节省不少的时间呢)。

生:图书馆也有规则,保持安静。(教师评价:图书馆是大家学习的地方,不能影响他人。)生:银行里也有规则。排队取款,1米线外等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去银行看到的。

师:生活处处皆学问,关于观察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师:比赛场上也有规则,当比赛人员犯规的时候同,裁判员会根据犯规的程度亮出黄牌表示警告、亮出红牌表示被罚下场。师:老师发现大家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在这么多地方找到了规则,法律就是一部很系统的规则。其实社会处处有规则。(板书:社会)

教师小结:无论是在家庭、学校、社区,还是在生活、学习、游戏中,规则涉及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规则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5、教师补充相关规则图片: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努力找到了这么多规则,有了这么多收获,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老师也虚心向同学们学习,找了一些学校中的规则,把它们制成了幻灯片,我们一起看看吧!

播放幻灯片:

(1、发言要举手)这是课堂规则;(2、上下楼靠右行)这是楼梯行走规则;(3、集体活动统一着装)这是集会规则;(4、见到老师主动问好)这是礼貌规则;(5、学生课间活动)这是课间游戏规则,(6、放学路队)这是路队规则,(7、过马路走人行道)这是交通规则,(8、课程表)课程表是规则,(9、乒乓球比赛)这是比赛规则,(10、森林防火)这是保护山林规则,(11、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是小学生遵守的规则,(12、作息时间表)时间表也是规则。我们一校师生都要按照课程表和时间表来学习和工作。

师:学校也给教师也制定了规则,如:教师职责、教师上班签到簿、值周制度、备课制度等,这些都是规则,就连号同在我们上课的这个教室也有规则,快找找看,你发现了吗?

师:好眼力。学校还有哪些地方有?生:餐厅、教师办公室,微机室、语音室、图书馆等等。

师:看了这些图片以后,你有什么想法吗?生:规则无处不在。师:是啊,规则与我们密不可分,真是生活处处有规则呀!(板书:生活处处有规则)【设计意图:以学生一天的生活为关注点,让学生从自己亲历的行动中感受和发现无处不在的规则,在最为日常的生活中体验无时不有的行为准则。评折:通过积极的讨论交流,强化心中的规则意识,深化规则普遍存在的概念。】

三、“小小规则审判官” 教师导语:生活中,规则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可是生活中人们遵守规则的情况如何呢? 下面让我们都来做一个“规则审判官”,看看在这些场景中你们发现了哪些规则,以及人们的行为是否遵守了规则。

1、活动形式:学生以小组抢答的方式观察课件,辨析行为,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情景模拟,演一演如何做一个守规则的人。

2、活动步骤:

(1)教师课件出示以下几种情景: 考场上不遵守考场纪律,交头接耳 放学时站路队,自行离校

上公交车时拥挤抢位,并在车上大声喧哗

过马路时在快车道横穿马路,不遵守交通规则。在图书馆里安静读书 小朋友们排队作滑梯游戏

有些同学课间在楼道里追逐打闹 高年级的大同学欺侮小同学。

学生交流并思考:这些不遵守规则的行为可能会导致什么后果或产生什么影响?(2)交通安全事例:郭肖岐事迹(3)合作表演:

(4)学生选择一个场景表演,表演内容为在这些场合违反规则的场景,学生评价怎么做一个遵守规则的人。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按学校的规章制度去做。

教师小结:规则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它需要大家共同遵守和执行。同学们不仅能发现规则在哪里,还能够明辨是非,知道该怎样去遵守规则,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设计意图:采用学生最为喜欢的竞猜、表演等形式,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让他们通过对同龄伙伴的辨析,理解规则的重要性,然后通过情景模拟对比体验,明确遵守规则的必要性,并将自学遵守规则内化为自身的需求,学会以实际行动践行规则。】

四、“行为规范驻心间”

教师导语:关于我们小学生所应该遵守的规则,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里有详细的要求。为了便于大家记忆并遵守,我《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字歌》里节选了一些内容,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记一记,并想一想这些规范你遵守了吗?

1、活动形式:读一读,记一记,配乐拍手诵读。

2、活动步骤:

(1)教师课件出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字歌》(2)全班学生拍手诵读

教师小结:这些规范我们不仅要时刻记在心间,还要落实到我们的行动中去,从而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遵守规则的小模范。

五、谈感受说打算,体验规则的必要性

师:了解了这么多生活中的规则,如果我们生活中没有规则,会怎么样?同学们现在有什么感受?今后有什么打算呢?

生:我的感觉是:规则太重要了,如果人们都能增强一点规则意识,生活就会多一份安全。

生:规则是供大家遵守的制度,今后我一定要自觉遵守。生:我以后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

生:我以后去商店买东西交钱时一定排队。„

师: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成为生活中遵守规则的好孩子,加油吧!【设计意图:《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准则,而《三字歌》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提炼出规范中的精华。在拍手只能的活跃气氛中,不仅加深了学生记忆,同时也升华了学生情感,进而使学生做到“规则牢驻心中,行动践行规则”。】

六、课时总结

师:同学们,要问规则在哪里,规则在我们的生活里,也在我们的行动中。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让我们一起来知规则、懂规则并自觉遵守规则。今天这节课就要结束了,请同学们想一想下课时有哪些规则呢?

生:排好队,集体向老师告别,然后安静地离开教室。师:比比看,谁做得最好,下课。

教学后记与反思:

在本节课中,由于“规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个枯燥乏味的话题。为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改变传统的学文明理的说教方法,以活动为载体,营造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各种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实现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通过一个游戏,让学生体验、了解规则,其次,以各种方式汇报课前调查的情况,让学生明白规则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感受规则的普遍性;使学生深刻体会规则的重要性,而且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从而无形中实现其品德的形成,提高学生遵守规则的自觉性。最后以抢答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规则考场,明辨是非,并通过模仿违反规则的场景体验规则的严重性。谈感受,再一次明确规则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选择、确定教育渠道,让孩子们从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的地方去寻找规则,记录规则。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到生活中去寻找规则、发现规则。实地的收集和记录体验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通过参加与其自身生活有关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生活活动,所受的教育深刻,更能领悟到人在生活实际中该怎样做才是对的,有利于他们把在学校里所接受到的教育转化为生活实际中需要的实际行为。在讨论活动中,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对规则的理解由“特殊”认识发展到“一般”认识,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离不开规则,感知规则的普遍存在。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使该课程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课程。

课堂上,我还展示了一组以校园“规则”为内容的图片,以学生熟悉的校园入手,如教室里贴的“课程表”“作息时间表”、楼道墙上贴的“上下楼梯靠右走”“安全通道”等标示牌;这些以学生学校生活为课程资源,用图片的形式充分挖掘隐藏在校园里的规则,从儿童熟悉的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找到规则,对比自己的行为,从而引发他们内心真实的道德体验和认知,引导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做一个遵守规则的孩子。

在引导学生对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说说你在学校里应该遵守哪些规则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查、互查的方式,不仅对自身存在的缺点有所认识,更能发现他人的优点,积极向他人学习。在活动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的独立性及个性都得到了发展。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把“规则意识”落到实处,直接指导了孩子的现实学习生活。

课堂最后的游戏规则小警察,可以说是全课的点睛之笔。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烈的抢答,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是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是很有用的。学生在活跃而有序的游戏中,加深了对规则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做到心中有规则,而且表明了他们心中乐于自觉遵守规则的意愿。

当然,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完美的地方。如:教学时我不够注意细节,一味地追求教学内容的完整流畅,有时忽略了与学生的交流。有些问题提出并顺利解决后,我为了“按铃声”完成后面的教学任务,而没能采取妥善保护孩子们的方法,忽视了那些个别还没有举手想发言的学生,这可能会极大地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另外对于课堂中的突发情况,预设不到位,更没有在课堂中做一个积极的引导者与促进者,处理问题不够灵活,应变力较为薄弱。

虽然这些问题都只是本堂课的一点瑕疵,没有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实效。但是我想今后还是要多加注意,提高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或许课堂会达到更完美的效果,学生的学习也就真的能够行之有效了。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人教版

《规则在哪里》课堂教学实录

执 教 者:王 艳 敏

授课单位:密山市杨木乡中心学校

篇2:《规则在哪里》教学设计

三阳乡三阳小学 刘飞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理解规则是由人们共同规定的,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规则。能力:体验规则的制定过程,并能在调查、讨论的基础上,发现更多的生活中的规则。知识: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规则,规则是由人们共同规定的。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三年级的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对规则以及规则蕴含的意义有了一些初步而简单的认识,但这些从生活中得来的认识还是原始而模糊的。

从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基础来看,学生在生活中对规则或多或少有了一些切身的体会,比如在游戏中,孩子们已经知道游戏是要按一定规则来玩;又比如上课时,孩子们已经意识到身为学生,是要遵守一定的纪律与规矩的。

通过对学生的困惑和障碍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对生活中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场合有哪些不同的规则了解得不是很多,还不能够去寻找和发现生活中的规则。

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规则,并相应了解与他们学习生活相关的规则。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学习发现生活中的规则。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学生常见的游戏活动等各种丰富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感受规则的存在,通过梳理和归纳,发现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中的规则,从而知道规则无处不在。

教学重点

懂得生活中处处有规则,了解与小学生相关的规则。

教学难点

学习发现生活中的规则。

课时安排 1课时。

完成话题“规则在哪里”的教材内容。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做丢手绢游戏用的手绢。

教学过程

活动一 游戏有规则

1.同学们都喜欢做游戏,我们来玩一个丢手绢的游戏(在没有强调比赛规则的情况下进行游戏活动)。

同学们围一个大圆圈,选一个人拿着手绢围着圆圈跑,边跑同学们还要唱丢手绢歌。这个同学跑时要把手绢放在另外一个同学的背后,但不要让他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就要追着丢手绢的人跑。两个人去抢追来的同学的座位,谁抢到了谁就赢。而没有抢到的呢,就表演节目。

2.学生谈感受。教师追问:游戏应该有哪些规则呢?

3.小结:这个游戏应该制定以下规则:坐着的同学不能回头看;手绢丢在其中一个同学身后其他人不能提醒;要按同一个方向追丢手帕的同学;坐到座位上才算胜利;输了的同学要表演节目。

4.按照同学们制定的游戏规则,重新做一做。

通过刚才的游戏,同学们想一想,没有这些规则行不行?不按照规则做会怎么样? 5.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有了规则,游戏才能顺利、公平地进行,大家才玩得开心。

6.你们平时还喜欢玩哪些游戏?这些游戏都有哪些规则? 7.过渡:生活中除了游戏规则,还有哪些规则呢?(板书:规则在哪里)活动二 生活处处有规则

1.规则在哪里呢?有一个小记者已经先行一步找到规则了,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仔细观察教材上关于小记者寻找生活中的规则的画面,想想她找到了哪些规则?

2.学生交流。

看来,家庭、学校和社会上都有规则。(板书:家庭、学校、社会)

3.我们再来看看家庭、学校和社区中还有哪些规则。[播放视频:规则在哪里](1)农家小院里,一个女生主动打扫家里的卫生。(2)出门上学时,一个男生跟妈妈说再见。(3)学校里,一个女生关好滴水的水龙头。(4)课间操铃声一响,同学们马上站队。(5)一个男生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6)一个男生在游乐场所自觉排队。4.学生交流。

除了刚才发现的规则之外,你身边还有哪些规则?这些规则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呢?请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回到他自己的生活,找一找身边与自己关系密切的规则。)

讨论前提示:你们知道小组讨论有些什么规则吗?(帮助学生掌握小组讨论的方法。)5.学生回答后出示讨论的规则。[播放课件:讨论的规则] 各小组长汇报(可用叙述及表演等多种方式)。

6.小结:的确,规则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的生活处处有规则。(板书:生活处处有规则)

7.让我们一起读一首有关规则的儿歌,牢记住身边的规则。[播放课件:《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字歌] 8.请同学们对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与同桌说说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好,需要努力改进。

活动三 我来帮一帮

1.你知道下面同学违反了什么规定吗?你能帮帮他们吗? [出示图片:帮一帮1](1)在校园墙上乱画。

(2)12岁以下的小学生骑自行车上路。

2.师生交流对话。(教师从保持环境卫生,爱护公物方面的规则,交通规则和家庭生活中的规则等方面引导,注意要与规则挂钩。)

3.有位同学要跟着爸爸到城市去学习和生活,他想知道这些地方有哪些规则,你能告诉他吗?

[出示图片:帮一帮2](1)商场;(2)医院;(3)图书馆;(4)公共汽车站;(5)公共厕所。4.总结:生活中的规则无处不在,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规则,时常用行为规范检查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遵守规则,改正自身的不足,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公民!

板书设计

篇3:《规则在哪里》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揭示主题

1. 教师多媒体展示:

春天风光图片5张 (主要体现鸟语花香、春回大地、柳绿花红、百花齐放、百鸟争鸣场景) 。让学生欣赏, 引起回忆, 产生共鸣。

2. 谈话激情:

同学们, “春天”是一个亮丽的字眼, 春天是一幅七彩画卷, 是一首无言的诗, 是一曲欢快的歌曲……它最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生命”一词, 因为它是最有生命力的一个季节。既然春天这样充满诗意, 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春天, 找找春天的足迹, 听听春天的声音吧。 (板书:春天在哪里)

二、围绕主题, 感受春天

1. 引导讨论交流:

我看到的春天。首先进行形象描述, 感受美丽的春天。教师多媒体展示风光图片组图, 激发学生想象并描述春天的种种景象, 从而感受春光无所不在, 无处不有, 大到山川河流, 小到野花小草, 涓涓细流, 虫嘁鸟鸣。总之, 尽量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打开他们的话匣子, 激起他们的表达欲望。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诱导。

(1) 我们学校周围的桃树这两天都开出了一朵朵粉红的桃花, 蜜蜂采蜜忙, 我看到了春天。

(2) 我家里来了小燕子, 屋檐下的小燕子唧唧喳喳地唱着春天的歌儿, 好不热闹哦!我也看到了春天。

(3) 小河边的柳树垂下千万条嫩绿的枝条和一些细碎的柳叶, 犹如美丽的春姑娘的长发, 春天来了。

(4) 河边的青草一簇一簇的, 绿茵茵的, 像一块地毯, 春天已到来。

(5) 远处的绵绵山峦, 布满青翠的树木;近处的山坡开满各色野花;寨子里因为干旱农忙淡了, 家家户户都忙着上山去采金银花, 那是春的特有符号啊!

2. 进一步讨论交流:

我听到的春天。教师激发并自述感受:美丽的春天不但可以看到, 还可以听得到呢, 想不想来听听啊! (教师示范导入) 我家房檐下的小燕子早上总是唧唧喳喳地叫个不停, 好像在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他们把春天唱醒了。我听到了春天。

学生交流“我听到的春天” (经教师整理) :

(1) 春天来了, 森林中的小鸟活跃得很, 在树枝上跳来跳去, 亮出了自己最动人的歌喉, 尽情歌唱春天的美好。

(2) 春天到了, 山上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在林中飞翔, 不断地诉说着春天的自在。

(3) 春天到了, 细腻的春雨沙、沙、沙下个不停, 不断梳洗着小柳树的长长秀发。

(4) 春天到了, 和煦的春风吹来, 万物复苏, 柳树在春风中或沐浴或舞动纤细身材, 多美呀!

(5) 隆隆的春雷声惊醒了春姑娘, 春回大地, 人们变得更加忙碌了, 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啊!

(6) 春天里的小溪水叮咚响, 悄悄祝福这美丽的春天。

(7) 春天到了, 最忙碌的要数小蜜蜂了, 数不清的小花是他们的乐园和劳动场所, 嗡嗡地忙个不停, 好不快乐啊!

(8) 春天到了, 山里的布谷鸟也亮起了自己的歌喉, 传达这节令的变更和下一个农忙任务的信号, 催着人们赶快下种!

3. 感悟春天的真谛:

春天真美啊, 我爱春天。 (学生自由表达。)

三、趣味课堂练习

1. 多媒体展示学生作品“春天的水彩画”, 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

2. 让学生拿出彩笔和纸, 根据本节课讨论的关于春天的各种情景, 用彩笔把美丽的春天画出来, 形式可几人合作完成, 也可各自独立完成, 最后各小组进行展示, 评一评, 谁画得最好, 然后给予表扬和鼓励。

篇4:自由VS规则,你的底线在哪里?

一个3 岁的孩子,整天爬上爬下,撕纸、抓泥、玩树枝、翻抽屉、搬椅子、打碎东西、玩水、捉虫子……样样都是能手。如果用“教育者”的眼光来看,这是一个发展得非常正常的儿童:3岁的孩子就该这样,没什么大不了的呀!

可是,如果你是一位“父母”,你可能会对这个孩子的父母深表同情。画画的纸全是碎的、画画的笔全是断的、抽屉每天都要重新收拾、刚换过的衣服马上一身泥、倒给他喝的水还没喝就洒了一地……你经常会被他点燃怒火,怎么办?

对于年轻的父母而言,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经常会面临着这样的困惑, 并且也在经历着选择过程的迷惘、犹豫和焦虑:“我给孩子多大的自由才是合适的?”“ 他好像越来越没规矩了……”“什么都由着孩子,这怎么行!”“想玩就玩吧,别给这么小的孩子设那么多条条框框!”“不给他自由,哪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自由和规则,到底应该何时取舍、如何取舍?希望专家的分析和建议能帮助你更为理性、客观地去作出自己的判断。

3 岁——关键期和反抗期碰面了

大人们往往发现,当孩子的语言进入一个相对丰富的阶段,独立行为能力越来越强时,他对大人的刚性要求或是柔性建议都开始S a y“No”了。而这个阶段基本上在孩子3 岁左右。不同孩子因为发展情况不同,有提前或延后的现象,更精确的定位应该是在2 岁半~ 3 岁半这样的年龄跨度中。

在这个阶段,发育正常的孩子一般都会出现上述的独立特征,只是由于气质类型的不同,孩子表现得或激烈或缓和而已。人们把这一阶段称为“3 岁反抗期”或“第一反抗期”(相对于青春期的“第二反抗期”而言)。

但是,这个时期恰恰也是孩子成长和走向成熟的一个关键期。此时,孩子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动作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阶段,如果一味地限制孩子制作的自由、想象的自由、活动的自由甚至破坏的自由,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都是不利的。

无论如何,孩子都需要安全感

现实生活中,有的父母为了让“胡闹”的孩子安静下来或者让锁起门的孩子打开门, 会用一种特别“诡异”的声调告诉他们:“别吵, 妖怪听见了, 会吃掉你的。”“ 房子里很黑噢, 小心有什么东西……”

的确,这个方法在当时可能比较有用,孩子会在瞬间安静下来,或者立刻打开门扑入妈妈的怀里。但是,这种利用孩子对陌生世界、陌生事物的恐惧来让他们“听话”的行为, 会破坏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安全感的发展是一种不可逆的心理发展过程。也就是说, 当孩子在童年时代缺失这种安全感, 日后再多的心理干预都是难以奏效的。心理学研究还发现, 如果人在生命早期长期缺乏这种依恋和安全感的满足, 就容易产生不满足感、从而产生烦躁、敏感、神经质等性格障碍。

我们不能利用恐吓让孩子学习某种规则,也不能让恐吓衍生的惧怕成为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独立意识发展、自主能力养成过程中的障碍。

想象游戏,一种非常有效的交流方式

3 岁左右正是孩子想象能力发展的上升期,在这个阶段,想象性游戏非常容易受到孩子的钟爱。他甚至不需要任何道具就能在一个场景中变化自己的身份,发展故事情节。很多研究都表明,儿童想象能力的获得是思维发展的自然结果,正是借助这种能力,他们能够超越现实的限制和羁绊,满足自我的各种需要。

当孩子第一次接触到这些物品时, 破坏的欲望和了解它的好奇心是相伴相生的, 我们不能完全不允许他去撕、去折、去抠。当大人希望孩子做或者不做某件事情时, 可以利用孩子可贵的想象能力以及想象性游戏。比如,让孩子当老师来教父母画画,让他来告诉我们这些大人扮演的小朋友,不能撕纸、不能折笔、不能抠油画棒等等。

自由的底线

孩子需要自由的发展空间,但是,孩子也需要规则的合理约束。如何能够创造一种“鱼与熊掌可以兼得”的和谐状态,这需要大人们的智慧。简单来说,需要掌握3 个前提和原则:

原则1 自由应该以不损害他人的自由为前提

自由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集体社会中人要生存所必须学会的规则。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当别人在玩游戏时,他不是建设性地参与而是破坏性地介入,比如非要争抢一个角色、非要一个玩具等等,那么你要毫不犹豫地批评并让他走开。

同样地,当父母面临给自由还是订规则的选择时,可以把这个行为放置到一个集体情景中来检验它的合理性。

原则2 自由应该以不伤害孩子安全为前提

生活中存在危险,这也是大人必须告诉孩子的。对于那些危险的动作、物品、场所,大人的态度应该是毫不犹豫地制止。

比如厨房,这是家庭中危险物品的聚集地,孩子是不能进去乱翻乱碰的,不管孩子用什么方式,大人都不能妥协。

比如剪刀,孩子在熟练使用前不能允许他们独自使用。这些都是为了孩子的安全。

当然,制止和劝诫的方式是多样的,有的孩子可能需要大人直截了当地大声制止,有的则更需要大人耐心地解释。在给不同气质类型、性格特征的孩子设定规则时,方法、途径都要有所区别。

对于孩子来说,生活世界的广度和深度是有限的,他更愿意接触他的直观生活世界中的东西:泥巴、小虫子、水、破旧小东西。而这些探索,除了脏以外,实在找不出不允许他玩的理由。因此,把这些自由还给孩子们吧,人类的童年就是这样度过的。

原则3 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出现

到了3 岁左右,孩子开始非常频繁地使用“我”这个人称代词,他开始明确地知道哪些是“我”想做的,哪些是别人让“我”做的。“我要做我想做的”,这是孩子的“独立宣言”。因此,在孩子行动的过程中,他总是更愿意自己独立完成某件事,但是,由于能力所限,他可能无法完成这件事。

篇5:《规则在哪里》教学反思

讲课结束,王老师对我们的课堂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我们从她的话语中感受了她对我们沙河品德社会课的重视和关心,她的点评一语中的,点清楚了每节课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我们从她朴实中肯的话语中感受到了她的人格的魅力。尤其是王老师感冒还坚持参加听评课的精神更是让我们深深折服。

下面我简单谈一下自己的设计以及存在的问题:

品德和社会课堂应该从生活中来,再现生活,回归生活。而“规则”是一个包罗万象而又空泛的概念,要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就应该倡导儿童生活化的概念,避免太多的理论说教,所以,在教学中,我努力体现这一概念,并且贯穿了“认识规则——寻找规则——遵守规则——强化规则”整个课堂。

一、从生活中来。

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为主要源泉,从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所以我在教学时时,第一层次就是寻找规则,在哪里找?怎么进入?我以学生乐于参与的游戏为切入点,增强科学系的趣味性,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保证了学生队整节课的参与热情,有利于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二、再现生活。

《品德与社会》强调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由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索。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应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我都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紧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规则,尤其是与学生紧密相联系的规则,并且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会判断怎么样做是遵守了规则,反思自己的生活中违反了那些规则,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努力遵守规则。学生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切身的倾听、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提升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理解。

三、回归生活。

新课程强调,品德的课堂要引导儿童重视、关注、观察、体验生活,而不是让儿童成为别人生活的旁观者、评论者或模仿者,逐渐引导儿童成为他自己生活的实践者,成为他自己生活的观察者、反思者、体验者和创造者。所以我引导学生填写规则调查表,找寻生活中的规则并对照自己的行为,其目的就在于教给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

在课堂的开始,我首先强调本节课学生应该遵守的规则,在结尾,引导学生遵循下课的规则,体验到规则的重要性,真正做到让课堂指导学生的生活。

听了王老师细致的点评,再回想自己的教学过程,我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反思自己的缺点,我觉得的确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一、奖品的发放应遵守规则。王老师说,奖品是对学生的鼓励,教师在发放奖品的时候,仪式首先应该隆重,引起学生的重视,让学生感受到奖品的珍贵。这也是结合本节课的的一个落实,让学生明白教师发放奖品和学生接受奖品也有一定的规则。

二、教师课堂上的语言不要重复太多。课堂上是学生展示的天地,应该放手让学生自由地交流表述,在学生表述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点评,但是不能重复孩子太多的语言,否则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

篇6:规则在哪里教学反思

教学开始,我首先以学生感兴趣的游戏作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做 “掰手腕”游戏,邀请同桌比一比谁获胜。我故意没有讲任何要求,我也“积极”参与与一

名没有同桌的男同学“郑重其事”的“较量了一番”,并且为和我一起“大获全胜”的同学讨得热烈的掌声,让学生感受到不公平,为学生创设一个“无规则”的特殊情境,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验“规矩”的重要。通过亲自实践,明确了游戏中规则的必要性。启发学生注意到每一种游戏都存在规则,同时“规则概念”也在学生心目中悄然建立了。

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选择、确定教育渠道,让孩子们从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的地方去寻找规则,记录规则。如:我安排的课前调查活动,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到生活中去寻找规则、发现规则。实地的收集和记录体验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通过参加与其自身生活有关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生活活动,所受的教育深刻,更能领悟到人在生活实际中该怎样做才是对的,有利于他们把在学校里所接受到的教育转化为生活实际中需要的实际行为。在课堂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规则环节中,我以课件出示学习讨论规则:A、认真倾听小组同学的调查结果;B、讨论声音不要太大;C、组长按表格要求整理材料,汇报时内容尽量不重复。这个课堂细节,充分体现规则无处不在,在课堂教学的每个步骤中渗透规则,以便将遵守规则落到实处。在讨论活动中,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对规则的理解由“特殊”认识发展到“一般”认识,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离不开规则,感知规则的普遍存在。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使该课程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课程。

课堂上,我还展示了一组以校园“规则”为内容的图片,如教室里贴的“课程表”“作息时间表”、楼道墙上贴的“上下楼梯靠右走”“安全通道”“请讲普通话”等标示牌;这些以学生学校生活为课程资源,用图片的形式充分挖掘隐藏在校园里的规则,从儿童熟悉的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找到规则,对比自己的行为,从而引发他们内心真实的道德体验和认知,引导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做一个遵守规则的孩子。

在引导学生对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说说你在学校里应该遵守哪些规则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查、互查的方式,不仅对自身存在的缺点有所认识,更能发现他人的优点,积极向他人学习。在活动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的独立性及个性都得到了发展。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把“规则意识”落到实处,直接指导了孩子的现实学习生活。

课堂最后的游戏规则小警察,可以说是全课的点睛之笔。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烈的抢答,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是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是很有用的。学生在活跃而有序的游戏中,加深了对规则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做到心中有规则,而且表明了他们心中乐于自觉遵守规则的意愿。

当然,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完美的地方。如:教学时我不够注意细节,一味地追求教学内容的完整流畅,有时忽略了与学生的交流。有些问题提出并顺利解决后,我为了“按铃声”完成后面的教学任务,而没能采取妥善保护孩子们的方法,忽视了那些个别还“方兴未艾”举手想发言的学生,这可能会极大地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课后想起“那一双双渴求的眼神”感到很遗憾。

另外对于课堂中的突发情况,我没能做好提前预设,更没有在课堂中做一个积极的引导者与促进者,处理问题不够灵活,应变力较为薄弱。比如:在让小组合作

分类汇总并汇报调查结果时,由于三年级学生的整理材料的能力尚欠缺,书写速度也不够快,不能在“预设时间”内完成这一环节的任务,当我巡视辅导三个小组后发现比较“费时费力”时,我没有再努力做耐心恰当的引导,而是“当机立断”“取消”小组合作汇报讨论结果这一环节,直接请几位学生“根据需要”汇报了“我想要的结果”,虽然学生兴趣浓厚达到了“预期目的”,但我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没有落到实处,更谈不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了。

篇7:规则在哪里教学反思

密山市杨木中心学校

王艳敏

教学内容分析:

《规则在哪里》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这一主题的第一课时,这是一个开放性的主题,它侧重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规则入手,如家庭生活规则、学校生活规则、社会生活规则等,让学生体验、观察和对比中发现规则,认识规则的意义,提高他们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同时让学生了解不论是日常生活、学习还是游戏,都要有规则,从而让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规则”,规则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我们安全有序地生活、学习的保证。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有八、九岁左右,“规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枯燥而又乏味的话题。在这节课上,要让学生发现规则,认识规则,了解规则,并且自觉遵守规则,让学生从有意识地要我遵守规则转变为我要遵守规则,从外在的道德教育转化为对学生道德的引导,进而促使学生内化为自觉行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从学生喜爱的游戏入手,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能够主动发现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的各种规则现象,从而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规则”,并把自觉遵守规则内化为自身的需求。教学目标:

1、通过做游戏,让学生明白规则存在的意义。

2、在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学习发现生活中的规则,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规则,人人要自觉遵守。

3、了解与小学生相关的规则,初步形成规则意识。

4、了解不遵守规则将带来种种危害。自觉遵守规则,见到有不遵守规则的行为要批评和劝阻。

策略分析:

教学活动的形式服从内容,本教学设计通过学习游戏导入,图片感受、讨论交流、模拟表演等活动形式开展主题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后记与反思:

由于“规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个枯燥乏味的话题。为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改变传统的学文明理的说教方法,以活动为载体,营造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各种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实现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通过一个游戏,让学生体验、了解规则,初步建立“规则概念”,知道规则存在的必要性;其次,以各种方式汇报课前调查的情况,让学生明白规则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感受规则的普遍性;最后以抢答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规则考场,明辨是非。这样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从而无形中实现其品德的形成,提高学生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教学开始,我首先以学生感兴趣的游戏作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做 “掰手腕”游戏,邀请同桌比一比谁获胜。我故意没有讲任何要求,我也“积极”参与与一名没有同桌的男同学“郑重其事”的“较量了一番”,并且为和我一起“大获全胜”的同学讨得热烈的掌声,让学生感受到不公平,为学生创设一个“无规则”的特殊情境,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验“规矩”的重要。通过亲自实践,明确了游戏中规则的必要性。启发学生注意到每一种游戏都存在规则,同时“规则概念”也在学生心目中悄然建立了。

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选择、确定教育渠道,让孩子们从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的地方去寻找规则,记录规则。如:我安排的课前调查活动,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到生活中去寻找规则、发现规则。实地的收集和记录体验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通过参加与其自身生活有关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生活活动,所受的教育深刻,更能领悟到人在生活实际中该怎样做才是对的,有利于他们把在学校里所接受到的教育转化为生活实际中需要的实际行为。在课堂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规则环节中,我以课件出示学习讨论规则:A、认真倾听小组同学的调查结果;B、讨论声音不要太大;C、组长按表格要求整理材料,汇报时内容尽量不重复。这个课堂细节,充分体现规则无处不在,在课堂教学的每个步骤中渗透规则,以便将遵守规则落到实处。在讨论活动中,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对规则的理解由“特殊”认识发展到“一般”认识,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离不开规则,感知规则的普遍存在。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使该课程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课程。

课堂上,我还展示了一组以校园“规则”为内容的图片,如教室里贴的“课程表”“作息时间表”、楼道墙上贴的“上下楼梯靠右走”“安全通道”“请讲普通话”等标示牌;这些以学生学校生活为课程资源,用图片的形式充分挖掘隐藏在校园里的规则,从儿童熟悉的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找到规则,对比自己的行为,从而引发他们内心真实的道德体验和认知,引导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做一个遵守规则的孩子。

在引导学生对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说说你在学校里应该遵守哪些规则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查、互查的方式,不仅对自身存在的缺点有所认识,更能发现他人的优点,积极向他人学习。在活动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的独立性及个性都得到了发展。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把“规则意识”落到实处,直接指导了孩子的现实学习生活。

课堂最后的游戏规则小警察,可以说是全课的点睛之笔。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烈的抢答,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是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是很有用的。学生在活跃而有序的游戏中,加深了对规则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做到心中有规则,而且表明了他们心中乐于自觉遵守规则的意愿。

当然,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完美的地方。如:教学时我不够注意细节,一味地追求教学内容的完整流畅,有时忽略了与学生的交流。有些问题提出并顺利解决后,我为了“按铃声”完成后面的教学任务,而没能采取妥善保护孩子们的方法,忽视了那些个别还“方兴未艾”举手想发言的学生,这可能会极大地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课后想起“那一双双渴求的眼神”感到很遗憾。

另外对于课堂中的突发情况,我没能做好提前预设,更没有在课堂中做一个积极的引导者与促进者,处理问题不够灵活,应变力较为薄弱。比如:在让小组合作分类汇总并汇报调查结果时,由于三年级学生的整理材料的能力尚欠缺,书写速度也不够快,不能在“预设时间”内完成这一环节的任务,当我巡视辅导三个小组后发现比较“费时费力”时,我没有再努力做耐心恰当的引导,而是“当机立断”“取消”小组合作汇报讨论结果这一环节,直接请几位学生“根据需要”汇报了“我想要的结果”,虽然学生兴趣浓厚达到了“预期目的”,但我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没有落到实处,更谈不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了。

篇8:年轻设计师的路在哪里

与邹秋生的会面时间不长, 但很受用, 少了些许寒暄, 却多了一份真实。暖通设计亦是一个行当, 设计师本身, 亦是一份普通的职业, 无需升华更无需神话, 无论资历新老, 都该有其工作的体悟。当然, 对于邹秋生这样在暖通届默默耕耘了20多载的“老戏骨”来说, 设计方面的事早已驾轻就熟, 现在他所想最多的, 是自己所在的设计院未来的路在哪里, 自己手下这批年轻的设计师们, 未来的暖通之路又该走向哪里。

邹秋生说:“四川的设计院, 实在太多了。”

感慨设计院之多, 并非邹秋生一人所想, 只是很多人想了想, 苦于无处倾倒苦水, 又算了。像邹秋生这样愿意直接说出来的, 毕竟少数, 最多也只是在业内的朋友圈子里找找共鸣。现在在中国的大城市, 大的小的设计院多如牛毛, 这还不能算上数量更为庞大的设计公司。粥就这么多, 来吃的人多了, 谁也不想咬一嘴空气, 于是大家就都只能喝稀饭了。僧多粥少的问题其实最早并不是这个市场引起的, 早在设计院还都是公家办的时候, 无脑的配置数量就已经为后来的鱼龙混杂埋下了隐患。邹秋生说:“在成都, 做暖通的设计院都有两套班子, 再加上本地的设计院, 竞争那是相当的激烈。”公家饭、大锅饭, 任何人都能吃得香, 但是市场规则一变化, 设计院纷纷股份制以后, 大家就不得不面对残酷的市场比较和竞争。小的设计院不得不把重心放在自己的优势项目上, 忽略掉暖通也在情理之中, 但即使如此, 四川大盆地里的暖通设计师们依旧要如火如荼地工作起来, 才能跟得上经济这个大泡沫式的增长。

根据邹秋生的描述, 我们对成都年轻设计师们的大体收入有了一个推算。总体收入上并不比南方发达城市差, 但单笔的设计费用却远不如南方, 即单位时间内需要完成的设计数量要远远高过南方水平。这不禁让人有所疑虑, 是这里的年轻设计师水平颇高, 还是设计本身存在草草了事的嫌疑呢?

邹秋生告诉我们:“设计本身, 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 这要看你交给甲方的, 是一个单纯的系统, 还是附带你该有的建议。”

在成都, 由于做设计的年轻人们有多到你想不过来的图纸要画, 根本无暇顾及新鲜知识的吸收, 所依靠的, 大多还是学校里学到的那一套。不过, 随着房地产这几年的爆发, 高校对于暖通专业学生的招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毕业后进入设计院的年轻人很多, 基本功也没有过去的设计师们扎实。过去还要一个师傅带着几个新来的慢慢摸索找点感觉, 现在按照邹秋生的话就是“直接上”, 颇有种赶鸭子上架的味道。造成的结果也只能是这些年轻设计师们对于设备的理解不够深入, 设计的确能够完成, 但只是一个简单的系统图而已, 对于甲方的方案选择没有任何自己的观点支撑。

这对于现在的中国设计行业来说其实是一个共相。设计师们所缺乏的不是拥有创造性的头脑, 而是被现在设计院以及高校教育的现状赶着上了前线。

邹秋生对这样的现状也感到惋惜, “一些基本的设计我们已经都交给年轻人们去做, 我自己平时也会带着部分更有上进心的年轻人做一些新课题的研究, 这对他们未来的成长来说也是好事情。”邹秋生觉得无论是现在厂家的技术推广也好, 设计院主动的学习也罢, 这都是作为暖通设计师需要积极去了解的东西。当然, 这样的学习也需要有一个度, 这个度现在就由他去把握, 在不影响设计院正常生产的情况下, 提高这些年轻设计师的水平。

邹秋生说:“一个有自己想法的设计师, 就应该拥有开放的思想, 去主动迎合拥抱新的产品技术。厂家方面, 也应该增加和设计院方面的接触, 无论公事或者私下, 和设计师成为朋友是最好的情况。这样不仅可以让年轻设计师在设计的精细度上更上一层楼, 同时在接受这些新技术的同时, 能够在未来的实际应用中敢于创新这些新产品, 毕竟未来的主角是他们。”

“只有设计师放下身段, 和厂家之间通力合作, 这个行业才会更加规范, 伪科学的东西才不能够进到这个圈子里来。”邹秋生在最后做了这样的总结。

篇9:《幸福在哪里》教学设计

《幸福在哪里》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劳动”中的一篇情节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引导下,经过自身的劳动实践,找到了幸福,领悟了幸福的真正含义: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本文通俗易懂,重点在于理解“三个孩子得到了怎样的幸福?他们是怎样得到的?”体会“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的含义。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广度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本次教学设计旨在追求“张扬学生个性,尊重主体表达。”对现在的孩子而言,幸福无疑是吃好、穿好、用好、住好……而本文则告诉我们劳动是快乐的,是创造幸福的源泉。面对现在大多被娇惯的孩子们对劳动认知的缺失的现状,通过本课学习,在品悟文本的同时适度展开想象与语言表达训练,加深学生对幸福的理解与感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与劳动观。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幸福”的含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通过劳动寻找幸福,感受幸福,升华对“幸福”与“劳动”的认知。

3.激发学生热爱劳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与劳动观。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三个孩子得到了怎样的幸福?他们是怎样得到的?”并结合三个孩子的经历深入理解“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的含义。

【教学难点】

了解对比的写作手法;激发学生热爱劳动,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与劳动观。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整体感知

1.板书“幸福”,每当我们看到或听到“幸福”这个词语时,你有什么感受呢?

2.你现在幸福吗?幸福就请你们大声喊出来。

3.可是幸福能看得见吗?能摸得着吗?它到底在哪里呢?板书“在哪里”,今天我们就跟随保加利亚作家埃林·彼林一起去寻找幸福吧!

4.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概述文中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师相机作评价(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十年前、十年后)

【设计意图:由“幸福”两字引发对“幸福”的感性思考,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然后引出“幸福”到底在哪里呢?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集中其注意力。以十年前、十年后为两条线索展开对文本的解读。】

二、入情入境,精读课文

(一)十年前

1.十年前三位牧童是如何挖泉砌井的呢?请默读1~5自然段,和你的同桌合作完成以下问题(出示课件),然后小组汇报。

2.交流:(1)三个牧童是怎样挖泉砌井的?(第4自然段的语句,感受劳动的情形)(2)他们的心情如何?画出文中有关的词语、句子。(愉快、高兴极了、愉快、心满意足)老师带领学生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达愉悦的心情。(3)他们为什么会如此快乐?(浑浊的泉水变成了清洁透明、清澈地如同镜子一般了,所以……)让我们一起感受他们这份快乐,齐读第五自然段。

3这时,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呢?请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6~19段。

4.这里的“面面相觑”什么意思?什么样的?你们演示给我看看。

【设计意图:十年前发生的事情为十年后的相遇作铺垫,以自学为主,重点体会三个牧童挖泉砌井的心情变化。】

(二)十年后

1.在得到智慧女儿的指点之后他们各奔前程,转眼间十年过去了,在当年挖泉砌井的地方相遇了,这里有什么变化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着我的朗读一起去感受一下吧!(放音乐,教师示范朗读)听完了,这儿美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象,教师相机点评。

2.谁能用自己美丽的声音告诉我们这一切呢?(设计个人读、对比读、齐读)

3.十年前的三位牧童已变为强壮的青年,他们看到眼前的一切有什么感受?“他们激动地说,我们的劳动虽然不伟大,但是它带来多大的好处啊。”激动地说应当怎么说?随机点名让学生朗读,体会“激动”心情。

4.三位青年遵守了十年之约来到这里,他们该如何倾诉彼此的经历呢?请欣赏原生态表演《相遇》(音乐起,生表演)看了五位同学的精彩表演,请你来回答:(出示课件)(1)三个孩子分别得到了怎样的幸福,他们是怎样得到的?(2)请你想象一下十年间在他们身上会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放飞想象,学生根据自己对三位青年的职业理解,说一说自己的体会)(3)幸福到底在哪里呢?

“我都听到了,你们的话已经证实:你们领悟了,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领悟”一词什么意思?如果给它换一个词语,你会选择哪些词语?带进去读一读,说说哪个更好?

教师总结:所谓“领悟”,一定是经过亲身实践所感受到的,要经过长时间的用心体会的感悟。十年前他们通过劳动挖泉砌井获得快乐,就已经找到了幸福,只是他们没发觉,经历十年的辛勤探索,才真正领悟了幸福的含义——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5.从文中找出十年前后变化对比的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体会对比的用处。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十年后泉井周围的环境变化,激发学生的想象。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朗读形式,感受变化之大,并感知三位青年此时的情感变化。学生自主的表演代替分角色朗读,再现三位青年对话情形,以想象来揣摩三位青年的可能经历,领会劳动与幸福的联系。让学生在圈画十年前后变化的句子,加深对“对比”表达方法的理解,为写作打下基础。】

三、联系实际,迁移拓展

1.同学们,三位青年通过自己的努力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你学习这篇课文,是不是也对劳动、对幸福有了新的认识了呢?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一写你眼中的幸福在哪里。

2.请学生来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相机点评。

3.欣赏歌曲《幸福在哪里》,在歌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教师总结:幸福是什么?古往今来,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都不尽相同。农民的幸福就是五谷丰登;医生的幸福就是救死扶伤;教师的幸福就是桃李芬芳……幸福到底在哪里?幸福就在辛勤的劳动中,就在智慧的汗水里。

【设计意图: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实践运用。这里设计的写一写、说一说的训练目的是让学生会说会写,真切地感受语言的魅力。学生听、说、读、写、思的人文素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积累提升。】

篇10:规则在哪里说课稿

《规则在哪里》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单元设计构想旨在让学生通过体验、观察和对比,认识规则的意义,提高他们遵守规则的自觉性;但本课重点不是单纯强调必须遵守规则,而是通过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他们感受到规则与生活的关系,以便使学生把自觉遵守规则内化为自身的需求。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它在本单元中的地位以及学生实际,我依据新课标精神,拟定出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知识目标:了解规则和与小学生有关的规则。

2、能力目标:能够积极采用各种办法搜集、整理生活中的规则;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

3、情感目标:初步形成规则意识,懂得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

4、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规则的概念、意识,认识规则的.普遍性。

(2)、理解规则的必要性,懂得规则是为人们服务的,并将自觉遵守规则内化为自身的需求。

5、教学难点:学习收集、处理信息。

二、说教法学法: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基本的规则意识,也能够主动发现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的各种规则现象,但是由于年龄小,绝大多数孩子没有理解规则的必要性。针对学生认知水平低并偏重于形象思维的特点,教师应避免太多的理论说教,力求让学生在实际事例的体验中,逐渐建立规则的概念,认识规则的普遍性。

此外,“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了生活化是小学品德和社会课程的首要特征。品德和社会课堂应从生活中来,再现生活,回归生活。在教学中我努力体现这一理念,将本课设计为三个活动,即:以游戏引出规则;寻找生活中的规则;明辨是非,加深对规则的认识;在《规则在哪里》的歌曲中结束教学。

三、说教学准备:

1、学生自主调查,了解生活中的相关规则。

2、教师针对学生情况和教学环节,制作相关课件。

3、课前准备游戏和活动所需物品:2个沙包、1个乒乓球。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游戏体验

1、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来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与大家共同分享。

2、进行无规则游戏

(老师把全班分成人数不等的三个组,一组人8个人,传递沙包;二组15个人传递沙包;三组9个人,传递乒乓球。)

(1)师:传递最快的一组获胜

伴随着快乐的音乐节奏,游戏迅速地进行着,一组(人数最少,且传递的是沙包)获胜。

(3)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

应该分成人数相等的三个组,各组传递的物品要一致,传递时要有一定的顺序。

师:没有规则,连小小的游戏比赛都没法做到公正、合理。看来规则真的挺重要。那么,生活中除了游戏规则,还有哪些规则呢?(板书:规则在哪里)

[设计意图:以学生乐于参与的游戏作为切入点,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无规则的环境,在游戏中生成问题,让学生体验、了解规则,明白没有规则连游戏也玩不好,初步建立“规则概念”和“规则意识”。增强了学习趣味性,同时保证了学生对整节课的参与热情,有利于学生调用生活经验,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二)、寻找生活中的规则

1、找一找学校中的规则

(1)观看视频,找规则。

师:从视频中,你找到了那些规则。

学生集体交流。

(2)通过课前调查,同学们已经有很收获了,把你找到的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学生交流自己找到的学校规则,(上课、课间活动、做操、上下楼梯、打饭打水、宿舍等方面)教师相机出示儿歌:

文明上下楼

同学们,要注意,上下楼梯不拥挤。

排好队,按秩序,规则要求记心里。

上下楼,靠右走,通道顺畅又安全。

会礼让,不拥挤,文明礼貌我做起。

2、找一找社会中的规则

(1).观看视频,找规则

组织学生观看后交流在超市和动物园的规则。

(2).你还去过那些公共场所,需要什么规则?

说一说公交车上和过马路的规则。

3.找一找家庭中的规则

(1).观看视频,找规则组织学生说一说发现了视频中的那些规则。

(2).你的家中有哪些规则呢?和我们一起分享一下吧。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从书中找规则,从录像中找规则,从生活中找规则,并通过全班汇报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之中处处有规则。]

(三)、了解与小学生相关的规则

师:通过寻找,我们知道国家有规则,社区有规则,家庭有规则,学校有规则,班级、小组都有规则,规则就在我们身边,那么跟我们小学生紧密联系的规则有那些呢?

1、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课件并相应补充。

与小学生相关的规则有:《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交通规则、社会行为规则……

2、同学们真细心,发现了生活中这么多的规则。如果让你来做个小裁判员,来判断他们做的对不对吧。

上一篇:文体娱乐活动方案下一篇:水泥制品可行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