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哪里

2024-05-04

我在哪里(通用18篇)

篇1:我在哪里

遗落的情话

低头,细语。

谁歇斯底里,

说唱誓言?

我在黄昏里,

满纸的回忆

翻滚,叹息。

谁轻柔踱步,

拾起白发?

篇2:我在哪里

黯然,浸伤。

谁折断翅膀,

告诉人间,

我在爱情里……

篇3:我在哪里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 办什么事都需要打点好人际关系, 这样的背景下, 名片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每逢见到生面孔, 酒未下肚, 名片先行。它可以让两个彼此陌生的人找到联结点, 从而快速地“熟悉”起来, 成为以后生活和工作中的一块“敲门砖”。名片是一个人的面子, 代表着他在这个社会阶层里的位置, 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部分。名片面世以来, 发展速度惊人, “一下子就像漫天的雪花, 飘得满地都是了”。在不同场合里, 人们收到的名片太多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 可能你并没有和这些名片上的人变得熟络起来, 有的反而更加陌生, 因为你记不起来曾和他有过怎样的交集, 是一起把酒言欢, 还是某个重要会议的畅谈?在清理时你毫不犹豫地扔掉了它, 这段关系就戛然而止了。

小说讲了两个关于名片的故事, 都是王友的经历。第一件事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生活小插曲。杜中天是王友名片夹里的第一个人, 这并不能说明他在王友心中有多重要, 他们甚至只见过一面, 话都不曾说一句。所有的印象都来自名片——杜中天递出去的名片被一个“朋友”当面扔掉, 场面变得有点尴尬。发明名片的本意是拉近人们的距离, 却不料造成了新的摩擦和隔阂。第二件事是王友按照名片上的地址, 到许有洪家回访, 聊天之后发现许有洪已于半年前去世, 他老伴只是试探有没有人会来, 最后王友发现就连自己的名片, 都是老太太在路上捡的。他的名片什么时候被谁扔了?他随手捡起的那个叫钱勇的人的名片, 又会发展出怎样的情节?没有人关心这些, 大家各自沿着自己惯常的生活轨道行走, 像一群收缩着尖刺随时提防伤害的刺猬。

回到题目, 我们到底丢失了什么?只是一张张名片吗?名片夹里, 多是一群熟悉的陌生人, 你记住了他们的名字和头衔, 却从不曾和他们真心交流过, 彼此带着沉重的面具, 看不清对方脸上的表情。戴的时间久了, 难免连自己都忘了原本的模样。生活在城市这座钢筋水泥构建的丛林里, 人们被隔离成了孤独的个体, 缺乏相互的沟通和理解。熟悉的陌生人这种现象的出现, 是都市人互不信任的后果, 高楼大厦成了一堆堆积木, 身处其中的人迷了路, 再难找回旧时温暖的家园。我们丢失的, 是信任, 是友爱, 还有那浓浓的人情味。许有洪的老伴说, 她“挨个给名片薄里的人打电话, 却没有人记得许有洪”, 更不用说来看看他了, 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在我们这个“人情社会”里, 社会物质文明踏上了快车道, 真正的人间真爱却被人为地遮蔽起来了, 关心和尊重, 被遗失在城市拥挤的大街上, 只留下一张张印着功利和孤单的名片, 尖锐地戳破了那些貌合神离的应酬和谎言。

篇4:我在哪里 中国就在哪里

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身居海外、曾获过有“人文学科领域的诺贝尔奖”之称的约翰·克鲁格终身成就奖的华人学者余英时,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或读书人一直有些影响。有人对余英时的学术成果持有批评,谓其在某些地方不深甚至有些材料上的错误。但余英时的识见实在超过许多人,能看到别人注意不到的地方并予以理论的阐释,“趋新法而不弃旧义,重诠释而不离实证,能折衷中西学术传统于一炉”,对中华文明、中国社会怀抱真诚的关切,对中华文化的研究既洞察入微,又通达宏观,“其胜出在于视野开张,眼光透辟,善分析,具通识,论述周密而绵密。而余英时也自谓中国传统精神在己身,傲然曰:我在哪里,中国就在哪里。”当然,曾在哈佛大学等名校执教,著名的弟子很多,也是其影响和名声的重要基础之一。

香港浸会大学陈致教授先后三次深度访谈余英时,精心设计的话题,包罗很广的内容,整理出来,加上余的《我走过的路》、刘梦溪对余的访谈《为了中国文化与社会的重建》,构成了这本书不厚重而内容丰实的《余英时访谈录》。

中华书局所说本书的话倒也不夸张:精彩深入的访谈需要与受访人的精神世界直接面对,让受访人的思想轮廓显现、精神之光闪耀。这本书洞彻精神世界,对谈有致,精彩纷呈,全面梳理余英时的学术视野,了解其学术养成脉络,看他论学不专骛于一门,折衷中西学术传统于一炉,如何修成一代大家。访谈录中不但真切地表明了余英时的学问气概,更透露了他可供观摩的治学门径。

著名学者葛兆光的评论是:“用‘内在理路’重论清代思想学术史,借胡适阐发学术典范与自由精神,从价值系统拈出中国文化之‘内在超越’,以中国近世宗教伦理回应韦伯问题,从古代中国‘士’的历史警醒知识人对‘道统’的担当,通过陈寅恪晚年诗文揭示伟大学者最痛苦的灵魂,在朱熹的历史世界中,建立一个政治、思想与文化史研究的新典范。余英时先生始终在观察中国历史上的转折时期的思想变迁,思索传统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近二十年来,人们都在期待中文世界出现‘有思想的学术,有学术的思想’,可在当今学界,有谁能像余英时先生这样具有如此的学问、见识与才情?在他常带感情的笔端写出的,既是学术,也是思想,更是他一生‘为故国招魂’的大关怀。近年来,我有幸能常听余英时先生谈话,谈他的人生、学术与思考,总能感受到,这是一个有世界胸襟而又充满中国情怀的人,难怪他说,‘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国’。这部《访谈录》是一个有深刻思想的哲人谈论他的学术,也是一个有深厚学术的学者叙说他的思考,读这部书,仿佛让我回到普林斯顿绿荫中余宅客厅,又一次与先生面对面,听他从容讲述从潜山、香港、哈佛到普林斯顿的思想历程。”

篇5:我在哪里

低头,细语。

谁歇斯底里,

说唱誓言?

我在黄昏里,

满纸的回忆

翻滚,叹息。

谁轻柔踱步,

篇6:明天,我在哪里诗歌

在蜗牛级的火车

我的大脑已经迟钝

迟钝的车

迟钝的大脑

一起前行

我不知道该去哪里

我不知道哪里可以去

心中的.地球仪一时指向北极

向我亮出冰冷的剑

一时指到南极

让我瑟瑟发抖

记忆

已涂上浓浓的胶水

不停的回首:

X城的灯火

X城的旅馆

还有牵我出站的那只温暖的手

它们都走了

一起生病

一起夭折

蓦然发现

我还可以流泪

我的泪

无声的经过窗外的青山绿水

只是不再有感动的意义

我还在往前走

我必须往前走

篇7:明天我在哪里作文

曾经,我的同类来到我的家里想要掠夺你赋予我的一切。我打跑了他们,正因为我爱您不能失去您。

当我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我饿了您用您的血液——黄河滋养我,为我提供了物质需要,您赋予了我生存的权利。现在,您的孩子犯错了,让您饱受煎熬和折磨。我不应该破坏您,不应该放出滚滚浓烟来让您失去洁白的脸颊,不应该放出污水,污染您的血液,不应该乱扔垃圾,让您美丽的衣服变得肮脏。

我害怕了,我无法想象,没有您,我的明天将会怎样。今天过后,我又将在何方,也许我会奄奄一息等待黑夜前的最后一丝曙光。

篇8:我在长大

青春期苦涩的心事, 悄悄上锁的日记本, 思维方式的转变, 学习负担不断加重……无不向我传达着同一个信息:我正在长大!

虽然嘴里哼着流行歌曲《不想长大》, 但脑海中浮现的一幕幕却让我不得不承认:我在长大。

回到家中, 我不屑妈妈准备的晚餐, 径直走进卧室, 去完成那堆积如山的作业。不知这是第几次不吃晚饭了。我的态度让妈妈很愤怒, 她就像一颗炸弹, 随时有可能爆炸。终于, 妈妈很不客气地推开门, 开始一句接一句地数落。看得出, 她很生气。我本想管住自己的嘴, 但最终还是没有忍住。我向妈妈吼道:“你烦不烦啊!没看见我在写作业吗?”沉默!可怕的静!我不安起来, 开始猜想妈妈接下来要说的话。我已做好心理准备。妈妈红着眼睛说:“知道了, 妈妈以后不问你了。”随后轻轻地关上了门。我怔住了, 脑海里一片空白。潸然泪下之后, 我开始后悔、自责。我很想对妈妈说声“对不起”, 安抚她因我而受伤的心, 但我的腿却仿佛灌了铅一般, 任凭大脑百般支配, 也挪动不得。

每当自己的想法与妈妈格格不入时, 我都会失去理智一般和她大吵起来。很多时候, 我也时常问自己:我到底是怎么了?以前的我不是这个样子的呀!我这是在长大吗?正在长大的我怎么变得如此复杂?变得失去了单纯, 不像我自己了?

我忽然有了一种不想长大的冲动!但这是多么不现实啊!人总要长大的。我要努力, 努力做好一切准备, 面对这个事实。

篇9:我在哪里等你

前不久回家,吃饭时爸问我学习怎样。我说还可以。爸叫我一定要好好学习。过了好大一会儿,他突然又说,华不再读书了。

正准备放进嘴里的菜停在了半空中,我抬起头,呆呆地望着爸。良久,我问为什么。爸说,他不清楚。

那顿饭我没有再吃下去。我去找华,问她为什么。她低着头说,她不想读了。我问她以后做什么,她说无所谓。

其实我知道那不是她的真心话,因为每当她向我讲起她的学校、她的同学时总是很开心。我知道她一定很不舍,我也知道她的爸妈为了供她读那所学校一直很辛苦。

我不再说话,转身回家了……

2

下午,手机响了。爸拿起来翻看,他问我,怎么还跟玲有联系?我一把夺过手机,跑回房间。玲在短信里问我回家了没,我说回了。

我一直害怕爸知道我跟玲还有联系,其实她并不是个坏女孩,只是选错了路,过早地接触了社会。

过了好一会儿,她又发来短信,问了我很多问题,都是问我学习怎样,过得好不好之类的。

我告诉她,一切都好,还顺便问了一下她的情况。那天下午,我一直再等她的回音,结果却没等到。打电话过去,却总是打不通。其实她的电话我从来没有打通过。但我还很想知道,她到底在干什么。

3

第二天,天空的心情似乎很不好,冷飕飕的风打在脸上竟有一丝疼痛,天空阴沉得让人害怕。

我一个人在家看电视,忽然手机响了。我掏出手机,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玲说:“出来吧,在路口等你。”她的声音有点嘶哑。我本想再问点什么,但她已经挂断了。

依旧是那个路口,依旧有两个女孩在等我,只是我们都长大了,已经离童年太远太远了。

阴沉沉的天映着三个身影,我们显得如此渺小。风吹起了华和玲的长发,她们连忙把头发束起,我才看到了两张成熟而略显憔悴的脸。

她们对我微笑,可我并不知道这笑里到底隐藏了多少心酸和痛楚。

我们拥抱在一起,但是谁都没有哭。是啊,都长大了,都坚强了。

4

同样是那个十字路口,却不再是相聚,而是分离。

为了不难过,我们决定再像小时候一样做一次游戏:在十字路口,每个人选择一条路,然后转身回家,谁最先回头,谁就输了。

“一,二,三。”我们一起转身,那一刻,泪水在眼里打转,我仰起头,努力不让泪水流下来。

我想起小时候,我总是喜欢偷偷转过头去,而这一刻我不敢回头,我怕泪水会不争气地流下来,我怕会看到两张流泪的脸而停下脚步。

已经选择了,就无法再改变什么。我不敢奢望我们还能回到过去,只希望能看到她们开心地走完那段路。

(444100 湖北省当阳市雄风村五组)

篇10:我在哪里看太阳作文

船行着,我来到甲板,准备观日出。自古有诗云:朝辞白帝彩云间。一见方知,这破晓时的彩云确是动人。群山仍静立不动,宛如含苞欲放的花朵,船在水面拖出两道白浪,浪花打着旋儿,扑向两边,也向后蔓延开去,最后被吞没在江水滔滔中,一江春水深碧,涟漪起伏其中。

浮沉间,浪花染上一丝淡金光芒,抬头一看,群山化作的花苞已然绽放,极远的东方泛起鱼肚白,而远处暗云起伏之上,一座山头已被照亮,发着金光。我心中不由欣喜。随之,江天一隅的白开始迅速扩散,一座座山头被点亮,好似朵朵奇葩初放。而此刻,天空的白里泛起黄,晨曦已然初露,原本的暗云也镶上了金边,两岸鸟鸣猿啼声不断,林梢似也镀了金,而那空中盘旋的苍鹰,这时,也披上金衣。

渐渐,东方的黄色越来越浓,浓到成了橙色,甚至于红色,终于万重大山之后,一轮红日初升,带着五彩的朝霞点缀江天,绛色的群山,这才显露出一方青绿,而那轮红日,自遥远的天边冉冉升起。初时,是亘古的红,那种深红,似能穿透万古;再后,渐变为稍明的橙红,光芒渐起,那橙红里似有一丝金光隐现;而后,那金光便乍现而出,天幕此时似一张画布,被人以浓金一点,点得分明,而周边的深色又被人用水一渲,渲得明了,光芒方才大盛,顿时金光万丈,如烈火燎原一般,向西方天际席卷而去,只留下彩云飘浮,此时我心中是忆起了什么,再回观江上,江水滔滔,涟漪沉浮,仿佛闪动的金链,方才留意,江上已是流光四溢。这景象着实令我着迷,自万山丛中的一点光芒,到照耀天边的金光万丈,这变化,也着实惊艳了我。只是,注视这轮太阳,心中似又多了些什么,像是曙光,又像是希望。

船继续行着,转过一处滩头,停搁的一艘木船映入眼帘。忽的,忆起往事,不由心儿随着滚滚金链流淌,淌向心深处的一隅。幼时,滩头所见的大木帆船,自记忆的尘封间浮起,果真是那样熟悉的感受涌上心头,那正是曙光,正是希望,让人心头一暖,又斗志昂扬。

耳畔似乎回响起号子声,一幅幅神异的画面涌现。根根纤绳系腰间,声声号子响震天。一位纤夫奋力托船前行,金阳普照,他们鲜红的头巾,宛若一簇簇烈火,他们闪烁的瞳仁,是一团团火花,他们有力的身躯好似一头头猛牛,船儿满载货与人,被拖行着过险滩,滩头那边,不远处的峡口,那是自贫穷走向富裕,自闭塞走向开放的唯一途径。

喊一声号子,阳光仿佛更加刺眼了,染的满江惊涛也更加汹涌了,也染得我心更加澎湃了,而那轮金阳,似也带上了一丝坚毅。

那一位位纤夫仍在坚持着,他们将身子尽可能向前倾,使劲把脚往后蹬,不顾草鞋被坚硬的卵石划破,不顾项上的汗巾已然湿透,不顾晶莹的汗珠挂满脸庞,他们拼命拽着一根根缆绳,在江涛中搏击。

穿过滩头,太阳在他们头顶闪耀,光芒是那般耀眼。

这轮太阳是劳动人民奋斗的象征,它所散发的奋斗之光,照亮了家乡发展的道路。

这轮太阳是劳动人民生命力的象征,它所发出的创新与活力,点亮了家乡美好的未来。

我静立在甲板上,思绪飘回,一轮金阳穿过重重霞霭,越过层层流云,冉冉升起,道道金光遍天,映得碧波变金链,此刻,我心中早已惊诧不已,注视那轮金阳,心中的迷离尽褪,所剩的,是温暖,是活力,是希望,是曙光。

篇11:《我在哪里》的教学反思

在开始上课之初,我提出一个问题:我再什么位置?这个学生都是非常积极的进行描述。当然学生描述的时候,有的学生描述的好,能够让人比较容易知道我的位置,有的不能。这个时候,我就再问一下,这个同学的描述,你能准确知道我的位置吗?这样学生,就是知道自己的描述出现在哪里?我变换了三个位置,学生分别描述了三个位置,通过这个三个位置的描述,在他们的脑海中已经之中,因此我提出问题:你是怎样通过别人的描述知道我的位置的?这个时候,一些反应比较快的同学,已经发现并且总结出来。通过总结,学生能够知道位置的确定需要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参照。这个活动非常的好,不需要多媒体,就能够使学生学习到知识,而且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学生的参与还是比较的高。

然后我我让学生描述一个同学的位置,其他的同学进行猜,这个同学的位置。这个活动使学生学以致用,为学生的掌握知识,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篇12:明天我在哪里作文

记得小的时候,每次从外面玩耍回到家,我都会先一把抱住妈妈,央求着妈妈给我讲故事。这时,我就坐在妈妈的腿上,躺在妈妈的怀里,津津有味地听着故事。有时,妈妈的手会触摸着我的脸,弄得我痒痒的,暖暖的,很舒服,我就会直接在妈妈的怀里睡着。然而,母亲,今天我躺在您的怀里,明天我将在哪里?

现在我自己长大了,感觉人生又增添了几分羞涩,有时,对于父母的一些关爱也会一把推开。到头来,却发现,父母对我的一切都是真爱,原来我才是假的,原来是我改变了……然而,爸爸妈妈,今天我在你们的心里,明天我将在哪里?上了初中,自己懂得了人情世故,也收获了很多的友谊和师情。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我得到了一份真正的友谊 。我和她虽然只相处了一年,但是却从来没有结束这份思念,我们之间没有距离。然而,朋友,今天我在你的思念里,明天我将在哪里?

篇13:我在父亲眼里

听着淅淅沥沥的雨声, 我又想起了那个夜晚, 她等我睡了后, 一句话也没留下就走了。

已经是深夜了, 父亲房里的灯还亮着, 我叹了口气, 此时, 他肯定又在睹照片思人了。

我不了解我的父亲。每当他心烦的时候, 我都只是冷漠地坐到一边, 看着他在屋里不停地走动, 看着他凝望抽屉里她的照片出神, 看着他一支接一支地抽烟, 弄得屋里烟雾弥漫。

有一次, 我被那烟呛得咳嗽起来, 冲他吼:“你能不能改掉抽烟的坏习惯!整天都烟不离口, 怪不得她会离你而去!”

他一愣, 默默地看着咳嗽的我, 良久, 才把烟往盒里慢慢摁灭, 又走去把窗都打开。我白了他一眼, 正要上楼, 他在我身后低声地说:“你很像你妈妈。”

我停了一下, 身后没有了声音。

“你很像你妈妈。被烟呛得咳嗽了, 她就是这样子骂人的。”

他还记得她, 或许, 这才是内在的他。

每天, 他给我做饭。而我, 则负责洗他的衣服。虽然我对他还是冷淡, 面对他做的饭菜, 我却很热情地大吃起来。那次, 我吃得太急, 误吃了一只小辣椒, 辣得我嘴里像烧着一团火, 连忙跑去倒水漱口, 又把两大杯水灌进肚子里。他看着我的狼狈相摇头笑了:“这点辣也吃不得, 跟你妈妈一样没用。”然后, 他将菜里的辣椒全部挑出来吃了。

我定定地看着他说不出话, 以前, 他和她也是这样生活的吧, 多好。

他曾夸我衣服洗得干净, 这使我感到与他的距离近了一点。他摸

眼, 欢喜在心底荡漾。子。

十一月快过去降。我受不住寒气婆家住上一阵子可他一听就斩钉截

我的气被惹起么不让我去?我法拦着我!”

他急了, 快“你怎么就这么任别去了!你, 你什么才好, 转身去。忽然, 他又质疑般问我:“那样一去不返了性, 没人情味!”

我最讨厌他这抽掉我所有的自由

“神经病!”跑上楼。

我受不了他什妈妈放到一起看。

直到吃晚饭的惊讶地发现厅里放

“不去行么?

他放下了他的对他来说很难啊。

“不去了。”

时间让我日渐我对他的冷漠。久, 我逐渐意识旧为我妈妈留着一

我在他眼中, 的地方, 他说, 了她。读

点评:文章开篇以写景入题, 浑然天成, 毫无矫饰之感。以“父亲在我眼里”的叙述方式, 写“我在父亲眼里”, 这一结构看似矛盾, 但却能恰切反映作者对父亲的复杂情愫。文章情感真挚, 语言平实晓畅, 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 (叶立

篇14:我在韩国,你在哪里?

好不容易有个休假一定要好好安排下,在没去之前在网上搜集了不少信息,比如吃、住以及可以去玩的地方,一度还计划去釜山看看韩国最大的海港,但等实际到了韩国才知道,计划远远赶不上变化。

在机场感受到这个国家旅游产业开发得相当成熟,这一点在接下来的行程中给我的印象愈发得明显,机场里到处都是大幅宣传海报,还有醒目的关于旅游的标题,在机场的问询处还有中韩日英四种文字的免费首尔地图,以及与旅游相关的各种资料小册子,事实证明这些材料在我们接下来玩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首尔这个大城市有点家的感觉。旅馆的前台人员都是兼职,可以免费在旅馆住,还有一点收入,一个韩国女生和一个德国男生,人都很好,韩国女生的英文不太好,不过并不影响我们的沟通,她不大明白的时候,一个微笑就解决了大多数问题。

在首尔的宫殿很多,大多数宫殿都有高高的底座,据说是冬天的时候可以在下面供暖,宫门和院墙都很矮,可能因为朝鲜族在历史上都不高吧,但保存得都比较完整,可见韩国人对他们的历史和传统还是比较重视的。去了昌庆宫和宗庙,昌庆宫是一个规模不大的宫殿,却是韩国第三处古老的王宫,它是朝鲜王朝第4代君王世宗为其父太宗所建的别宫,原为寿康宫。

正殿正门和宫殿大门(明政门)之间流淌的小溪叫禁川,由始于后面山峰的一股水流引入,具有区分宫廷内外和提示背山临水的含义,搭在禁川上由两块大石头造成的拱形桥叫玉川桥。经过玉川桥就进入昌庆宫的正殿——明政殿,它是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的地方,该殿重建于光海君8年(1616)并保留至今,是朝鲜王朝王宫建筑物中最古老的。昌庆宫南侧的宗庙由朝鲜王国开国君主太宗下令修建,是世界最古老的皇家儒教祠庙。宗庙里面开放的部分不大,地上有一些奇异的铁环和砖道,估计和祭祀活动有关联,墙上的木片记载着每届君主和王后的名字供人参拜。走出宗庙抚摸着低矮的宫墙,一墙之隔就是著名的昌德宫。

昌德宫必须要跟团进入,所以我们跟了时间最近的一个团就走了。昌德宫的景色很美,昌德宫又名乐宫,始建于太宗5年(1415年),当时在都城已建有正宫景福宫和宗庙、社稷等,所以把它建为离宫。昌德宫的殿阁总体布局是非对称式,根据自然地形条件自由地加以安排,利用后方不高的岗丘和左右的地形特点巧妙地安排了正门、正殿、内殿等各种建筑。

从敦化门进入昌庆宫后,右侧便是锦川桥,是首尔现存的石桥中最古老的。过桥后便进入了仁政殿,此殿与其他地方的正殿不同之处在于其屋脊的花纹形状十分独特。仁政殿的每个屋檐上都有9种动物的塑像,这些都是能驱鬼的动物,在进善门的屋檐上各有5个,敦化门有7个,数字各不相同。最多的就是仁政殿,表明这里是举行王位登基仪式、接见外国使节等国家重要活动的地方。

经过仁政殿右侧的门,便是国王的办公地点宣政殿。以日月五岳图为背景的宣政殿,是整座宫殿中唯一使用青瓦殿角的地方,十分显眼,从中也可推知青瓦台为什么也用的是青瓦。昌德宫的宫墙和昌庆宫的宫墙之间有水泥路,沿此路向前便到了最值得一游的后院,相当于王公贵族的“后花园”。后院沿着低矮的山势而建,有多种多样的树木和林间小路,低矮的野山和山谷,还有夹杂在其中的平川,保持着自然原貌,只有在特别必要的地方修路、造莲池、建楼阁。面向山脉或背对山脉,漫步在蜿蜒的山路上,在徘徊中总给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前面开阔的地方又看到了亭台楼阁和池塘,更加让人流连忘返,心潮澎湃。经过昌德宫的殿阁,顺着后院入口迂回的山间小路,在快到尽头时,突然豁然开朗,能看到《大长今》等剧曾取景的芙蓉池和它周围的楼阁。芙蓉池呈正方形,在池的中央建了一座圆形小岛,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世界观。芙蓉池的南面挺立着面向正北的芙蓉亭,似乎她的脚站在水池中,亭亭玉立地站在那里;在芙蓉池的西面有小的四井记碑阁;迎着芙蓉池,北面有鱼水门,鱼水门的山坡背面有暎花堂,我和温柔的导游一起对着暎花堂合了张影。昌德宫的正德门旁,一株枫树给我的游览平添了很多韵味。

美味之旅

从昌德宫出来,在景福宫东门的传统饭馆里我们吃了石锅拌饭和米酒。早就觉得韩国的饭还是很有特色:比较辣、原料少、做法简单。吃完这家店之后,我们又去别家品尝到的是传统美食参鸡汤。

参鸡汤是将小鸡洗干净,剖开肚子,放进人参,大枣,黏米等,加上适量的盐调味后,放在水里煮熟的夏季健康饮食。韩国人有在汗流浃背、身体虚弱的炎夏,7~8月份的初伏、中伏、末伏时节,靠吃参鸡汤来补充体力的传统。所以,在这样特别的日子里参鸡汤店里常常是座无虚席。

第二次正儿八经吃饭是在景福宫东门的韩国传统餐馆,四个人点了四份石锅拌饭和一份米酒,送上来四碟小菜:泡菜、腌黄瓜、豆腐干和豆腐丝,拌饭里面放了鸡蛋、黄瓜丝、胡萝卜丝、白萝卜丝、榨菜丝、蕨菜丝和豆芽,还撒上了芝麻,看起来红黄白绿黑五色杂呈,不由得食指大动,而且食材看起来也很新鲜健康,米酒的味道清香温醇,喝完口中还有回甘,应该是现酿的。这一顿饭吃下来虽然钱花了不少,但一桌子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碟子和碗,看起来也很丰富。

韩国人讲究“身土不二”,所以韩国料理最好的都是用本国的食材,因为本土能出产的东西少,加上农业保护又抵制国外进口的农产品,造成首尔的农产品奇贵,特别是牛肉,韩国人过节时送生牛肉是很好的礼品。虽然在北京开了许多家韩国烤肉,但韩国人在首尔也经不起老吃烤肉,即使吃也就五花肉,平时就这些碟碟碗碗的吃点小菜。

在高楼大厦之间,我发现了韩国中出现过的蓝色塑料棚,老大妈在棚子里炒年糕,我进去点了一盘品尝觉得还挺辣,旁边坐着几个西服男,一看就是附近金融机构上班的,下班后吃点炒年糕喝点清酒,感觉是相当的满足啊,电视剧《大长今》里面的美味佳肴并不能代表韩国料理,只是韩国宫廷菜,相当于谭家菜和官府菜,不是平时老百姓想吃就吃的。

要让我真的来说,其实真正的韩国料理是泡菜和腌萝卜。在韩国的几天里,基本每顿都能见着这两样。韩国的正餐不说,就连叫个外卖也都不会缺了这两样,我们住的旅馆周围有个中国包子铺,价廉物美,很受我们喜欢,但每次去买包子,也会送个小袋子装着泡菜和腌萝卜。韩国的小街道也比较有特色,明洞上就有炒栗子、烤玉米、鱿鱼丝、章鱼须、章鱼片和鱼片等水产品,而钟阁上有紫菜包饭、炒年糕、泡菜饼、鸡蛋饼和韩国麻辣烫等特色小吃,南大门市场外则有红豆饼、鸡蛋糕和年糕条,昌庆宫又则是烤成心形的甜饼,总体来说价格都能接受,味道也还可以。

有的时候吃饭不光在于吃,吃的气氛和感觉很重要,韩国的料理没有任何让我觉得特别出彩的地方,但在韩国吃的三顿饭却让我印象颇深。第一顿是在首尔的早上,起了个大早,在住的旅馆所在的区域惠化周围转了转,然后顺着山坡爬上山腰的大学,在雾气中等待晨曦;看到阳光后在附近的餐厅吃了一碗韩式馄饨,呼吸清新的空气,看着美丽的校园,享受着清晨的阳光,感觉非常的不错。第二顿是从南山公园回来后回到旅馆,点了一份海鲜面、一份包子和一份泡菜饺子,和旅馆的韩国女生一起吃饭喝清酒,一开始就我们两个,后来人越来越多,最后变成旅馆几乎所有旅友的大聚餐;随着大家的加入,有的人带了吃的,有的人带了酒,大家一起吃着喝着聊着,把旅馆的小院子变成了一个大派对的现场。第三顿是在首尔机场等飞机,去到稍远的一个餐厅吃韩餐,1万韩币的套餐包括四碟小菜、一碟酱、牛肉丸汤和一碗白米饭,虽然没吃饱,但在机场苦等了许久能吃上一顿热饭的感受也是让人很难释怀的。

感悟之旅

每到一个新地方都喜欢登高远眺,环顾整个城市,而看首尔全城景色的最佳地点有两处,一处是汝矣岛的63大厦,还有一处就是南山公园的首尔塔。我到63大厦时已经是晚上,当时出于时间的考虑就没有到楼顶,所以在首尔的第四天决定直奔南山公园的首尔塔,满足我这个心愿。

去首尔塔之前先去了东大门买纪念品,东大门是一个批发市场,和南大门类似,但规模更大点,我在东大门逛了半天发现卖货的大部分都是东北人,东西也和天意的差不了多少,就简单买了点小玩意。从东大门出来后,我路经清溪川,它是一条自西向东贯穿首尔市中心地带钟路区和中区之间的古老河道。在清溪川沿线的一个观光情报中心(就是旅游中心),我体验了一把穿着传统韩服照相,感觉有点傻。沿清溪川来到市政厅,这是一个上半部分古旧下半部分翻新的建筑,高处悬挂着一个钟,旨在展现拥有600余年定都历史的首尔的现代活力和凝聚力。每年分“春夏秋冬”四个主题进行,地点为首尔市区的五大古宫和首尔广场、清溪广场,内容包括街头文化演出、著名歌手演唱会等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演出和参与节目。首尔广场就在市政厅的正前方,主要是一大片草地和喷泉,呈开放式椭圆形,由人行道与市厅正门相连。可能是当天有什么活动的缘故,喷泉的边上有一个八抬大轿,还有一辆拉着很多匹马的车子,我觉得可能和附近的德寿宫古装换岗仪式有关。

从首尔广场出来后我来到了德寿宫,它原来是太宗哥哥月山大君的私邸,后来作为临时住处称为西宫,光海君时称为庆云宫,后来高宗把居处从俄罗斯公馆移到此地后,作为正式宫殿使用,纯宗继位后,移至昌德宫时,为表达高宗的长寿,把宫名称作德寿宫。这是高宗渡过余生的地方,也是驾崩的地方。德寿宫以富有韵味的石墙路而闻名,它也是首尔的宫殿中唯一一个中西结合的宫殿,在这里可以欣赏到韩国最早的西洋建筑——静观轩,高宗曾在此喝咖啡、休闲。德寿宫中古色古香的雕梁飞檐与四周超现代化的建筑相互陪衬相映成趣,传统与现代的调和搭配给人深刻的印象。经过德寿宫入口处的大汉门,河上有禁川桥,桥宽可容王驾通过。正殿中和殿在被火烧之前是雄伟的二层建筑,现在是单层,殿内的屋顶上画着两条七爪长龙,一般而言龙趾数表明着龙的级别,中国和韩国大部分都是以五爪龙象征王,以七爪龙象征皇帝。

在朝鲜时代,守卫在王宫中的军队被称为“守门将”,负责宫殿大门的开闭、警备和巡查等勤务。德寿宫门卫换岗仪式,每天定期举行三次,时间为30分钟,我幸运地赶上了换岗。仪式开始时,伴随着传统乐器的演奏,换岗门卫徐徐登场。两队门卫互对暗号,确定身份。之后是为时8分钟的守卫仪式和为时7分钟的换岗仪式。最后仪式结束,门卫们以巡逻的形式退场。换岗仪式中,担任6种官职的18名士兵,一边击鼓,一边喊着高昂的口号行进,整个仪式过程经过历史专家们严格的考核,力求真实反映韩国传统宫廷文化。此外,门卫们华丽而又不失庄重的服饰也很有特色,虽然有规定不能以换岗的门卫为背景拍照,不过在换岗仪式结束后,我还是找了几个门卫一起合照留念。

从德寿宫途经南大门走到南山公园约需四十分钟,南山公园是首尔市内最大城市公园,远看酷似一朵含苞欲放的牡丹花,亭亭玉立,园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树种,而首尔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使得南山公园具有非常明显的四季景色。

第二天一早,在旅馆附近吃了一碗乌冬面,起了个大早去逛仁寺洞和明洞。仁寺洞是首尔的文化创意中心,密集了画廊、传统工艺店、古代美术店、传统茶店、传统饮食店、咖啡馆等,深得年轻人和中年人的喜爱。其中画廊是延续仁寺洞命脉的中心,这里的100多家画廊提供了韩国画、板画、雕刻等各种展览。在仁寺洞中心的咖啡馆要上一杯咖啡,一边喝一边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和琳琅满目的店铺,会慢慢沉醉在文化的魅力中。明洞是首尔的时尚购物中心,不仅可以购买服装、鞋类、杂货和化妆品,还有各种饮食店,同时银行和证券公司云集于此。

篇15:明天我在哪里作文

再看看现在:垃圾成堆、臭味满天、乌烟瘴气、塑料袋满天飞……

难道回不到当初了么?那美丽的家园还能回来么?

就算人们没有环保意识,那也要为自己的健康考虑吧,整天生活在乌烟瘴气的环境中,人们的健康有保证么?能保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么?

真的很怀念,真的好想念,那美丽的家园。

一直在想,这个家园还可以住多久呢?人们再这么肆意的破坏下去,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无家可归,不,是没有家了。

或许有人说,你现在的任务难道不是学习么?环保这事,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你认真学习就好,其他的不要操心。

环保,人人有责!!如果都是这种心态的话,那就没有人环保了,环保,只是随手的事情,把垃圾扔进垃圾箱内、不随地吐痰、不使用一次性用品……学习,呵,学习,学得再好没有家了又怎么样呢?又有什么用呢?如果只是一味的只认学习而不环保,请问,这个人有什么用?一点道德都没有的人,可耻!!学习好固然重要,如果连家都没有了,学习好管什么用?难道要到月球上去用么?月球,资源匮乏,可用地极少,还到月球上居住,可笑。我们的家园只有一个,那就是地球。我们现在只有保护地球,只有环保!

朋友,难道你想无家可归么?肯定不想,对吧?不要在为还能住在哪里而绞尽脑汁了,有那时间还不如想想怎么环保实际。想怎么环保,还不如马上行动实际。朋友,行动起来吧。保护我们的家园,保护我们的地球。

篇16:明天我在哪里作文

现在的世界是一个杂乱无章,没有文明的世界。在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中国人的道德修养几乎处于停滞不前的“无礼”社会。有关部门进行了随意调查的不文明现象有: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作出不文明的行为,在公共车上不给老弱残孕让座;不守秩序,买东西插队;浪费水电......这些行为像病毒一样散布在我们周围,使得外国人对我们敬而远之,望而却步。而那些讽刺的标语令人心痛,让我们在世界上落后。因此,我们要在发展过程的同时,也要提高我们国民的文明素质,它掌握着我们能否健康发展下去。

明天我在一个文明世界。会见到有人捡起地上的废纸;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公共车上主动给老弱残孕让座;守秩序,按顺序排队买东西;在洗手间,把开着的水龙头关掉......这些都是文明的表现,让周围的环境变得干净整洁、舒服迷人。而如今那些讽刺的标语也变成了赞美的语言,不文明现象也已经销声匿迹。这时,中国才是真的强大起来,我们中国人才能真正赢得别人的尊敬,也能让其它国家的人民以我们的文明行为作为榜样,让他们知道我们是强大的。

篇17:明天我在哪里作文

“明天”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明天十分短暂,它留给了我许多机会,而我却屡屡忘记了它的存在。当它彻底离我们远去时,我们才懊悔神伤,感叹时光转瞬即逝。古今中外,有多少的鸿儒志士都是把握好了自己的今天,才使自己的明天有所作为。珍惜生命给予你的明天,做拽紧今天的自己,做把握明天的自己,千万别做后天失败的自己。

当“明天”降临的时候,我们的心中溢满憧憬。真正的明天不是指24小时后的明天,而是指自己将来的成就。面临明天,你有何打算?我不希望自己碌碌无为,也不希望自己像明星一样光芒四射,更不希望自己走上不归之路。我只希望自己能做一位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踏踏实实的度过这一生。我愿意把握好每一天,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争取将来有所作为,为人民,为祖国奉献出我自己的一切。我们不能因为今天的一丁点失败而放弃一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从今天开始行动,努力向着自己美好的明天出发,向着自己美好的梦想出发吧!

明天,我在哪里?现在还不能下定论,那是代表着一个人的梦想,至于如何去实现那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完成。如今,我一直向着我的梦想努力冲刺,我利用着我仅剩的几个明天作为我冲刺的力量。明天,不管我在哪里,哪怕是默默无闻,我也要为社会奉献出我自己的微薄力量。我不求其他,只想将自己祖国变得更加美好,更加繁荣昌盛,让祖国的人民更加幸福安康。当然,对于今天的我来说这只是个梦想,还没有真正的实现,要想实现只有靠自己的汗水与努力换来,而不是在这随便吹几句牛皮罢了。有多少人曾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寒号鸟每天说垒窝,直到冬天冻死也没有见窝的影子,而有些人呢,每天都在回忆过去的辉煌,却不想想,今天不努力奋斗,到了明天,就会有人超过你。明天也许是险恶的,在你稍不留神中,会摔跤,会哭泣……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不能被困难所压倒,一定要去克服它,用我自己的努力及成功的信念去战胜一切障碍物,将“明天”变成现实。我相信自己能够成功。

篇18:我在美国度暑假

一、木屑麦秸碎石袋

也许是年复一年, 闭塞单调的生活早已消磨了年轻时代的新鲜感, 也许是一路劳顿, 疲惫的身心近乎麻木, 难以感受应接不暇的异国风彩, 所以刚到美国倒看不出太多的美妙与神奇。

然而一件小事引起了我的注意。到达弗吉尼亚 (VIRGINIA) 州的头几天, 住在一个叫雷斯登的小镇。早上出门, 就在寓所前边的马路上走走。走着, 走着, 我忽然发现所有寓所前边草坪与台阶相间的空地上, 无论是种上几株鲜花还是几棵小树的, 都有黄乎乎或黑乎乎的木屑覆盖着, 就像摇篮里的婴儿被细心的妈妈盖上了床厚厚的软软的碎花棉被。

这里是最近几年开发出来的居住区。小区四周没有农田, 全是森林 (弗吉尼亚州森林覆盖面积为50%) 。沿路走下来, 我又发现公路两边动过土的空地上全都铺有一层麦杆, 一些野花野草便从还没有完全风化或腐烂的麦杆缝里探出头来。这些通往高速公路的乡镇公路蜿蜒几十里, 两边空地上不是人工铺就的绿草如茵的草坪就是受到麦杆保护正在恢复生态的草地, 总之没有一寸裸露的黄土。

然而令人惊奇的还在后来。一天, 我们到了离寓所不远的波托马克 (POTOMAC) 河畔。河两岸是原始森林, 全不同于中国江河两边都有高大岸堤。走不多远就间或看见有连一个人都抱不过来的粗大古树倒在水里, 大概因为根部土层太浅而倒吧!然而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倒下的参天大树居然全为人工条理过, 它们并不是根在岸而头在河, 而是一律与河岸平行, 用自己硕大的身躯筑起坎坎长城, 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保护河岸的职责!再往里走沿途也偶有高出河面、没长草木、泥土垮塌的矮堤, 但这种河堤下边总会垫着一种用铁丝织成、里面装满碎石的网袋, 这种网袋绵延十几米或者几十米, 像巨人宽厚坚实的臂膀护围着河岸。我不禁又为此惊叹:在这缈无人烟的地方, 在这绵绵无边的河岸, 居然随处都有主人对自己国土和河流的悉心护理。

二、小鹿、大雁、蓝腮鱼

住在郊外, 早上散步我总爱拐上马路, 朝离寓所不远的森林那边走走。一天早上, 我发现公路下边的水洼旁隐约出现了两只小鹿。它们走出树林在阳光照耀下通身金黄, 只有两只像树桠一样的角呈黑褐色。这是我有生以来在野外见到的最大最美的动物, 可再定眼一看, 它们却像仙子一样倏地消失了。我不禁怅惘若失, 要是走得更近, 能看清它们的面容与神情该多好!

其后几天, 我便时常来森林边寻找小鹿。终于有一次, 我在另外一个山坡上又看到了一只可爱的鹿姑娘悠然地在林边散步。

还有一个傍晚, 就在小区西边的一块洼地, 近距离地发现十多只野禽, 它们头为黑褐色, 身为麻灰色, 喙尖项直, 行动矫健。后来才知道它在美国的学名叫GOOSE, 译为中文是“鹅”的意思。但看它的体形, 听它的叫声, 我总觉得它更像小时候经常看到的在天空中“一会儿排成个‘人’字, 一会儿排成个‘一’字”的大雁。

市郊见到这种大雁已不足为奇, 想不到后来我们到华盛顿去瞻仰华盛顿纪念碑时也见到了它们。华盛顿纪念碑是华盛顿最高的建筑, 这里是人们旅游观光的胜地, 所以十分热闹。可就在纪念碑东边的草坪上, 一群英文名字叫GOOSE的大雁摇晃着有点发胖的身躯, 在草地上悠闲地散步。这时候, 两名顽皮的小朋友跑过来, 张开双臂吆喝它们, 追逐它们。大雁也好象挺喜欢小孩, 与他们像“赶羊”似的跑一阵停一阵, 还不时地叫几声。

真没想到, 来美国不上两个月就有如此多的惊喜。地上跑的, 除了小鹿, 我们还在家门口看到几只野兔和一只狐狸, 在郊外一个高尔夫球场旁边看到一只似猪獾的动物。至于松鼠, 更是随时随地都可见到。天上飞的, 除了大雁, 我们还在波托马克河看到不少野鸭、野鹅, 更有天天听它们歌唱的各种各样的不知名的鸟儿。至于水中游的, 在海湾, 在湖边, 我们隔水见过它们游弋的倩影, 而与我们有过零距离接触的, 就只有蓝腮鱼了。

小时候挺喜欢钓鱼的。那时的江南水乡, 早上提一鱼竿出门, 不上两个钟头, 准有小半篮儿鲜鱼回来。不料二三十年后, 由于环境变化, 要想钓鱼, 除了农民承包的“家鱼坑”就别无去处了。来到美国, 到市郊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钓鱼。一天早上我在波托马克河边钓起一条快半斤的蓝腮鱼 (查资料得知其名, 它腮是蓝色, 体形像鲫鱼, 浑身麻褐色) 。可正在这时, 有几个白皮肤蓝眼睛的美国人走过来。其中一男士看到被我放在地上的鱼儿, 便一边唧哩哇啦地说什么, 一边俯下身子捧起鱼儿将它扔进了河里。我好沮丧, 想不到到手的鱼儿被人扔到了河里, 还好像受到了“你为什么虐待鱼儿!”的责备 (在美国钓到的鱼可以吃, 但很多美国人钓起鱼儿便马上放到河里) 。

回家的路上, 心里很不是滋味:对那位多管闲事, 扔我鱼儿的美国朋友, 是恼恨他让我失去了一顿美餐呢, 还是感谢他让我明白了什么?这样闷闷不乐地走着, 却看到河边一位美国人, 手捏两块面包, 正撕碎了把它投向河里的鱼儿……

三、吃饭、走路、看电影

以前从未到过美国, 总以为中国人活得太累, 太不自由, 只有美国人才无拘无束, 自由自在。可到了美国, 不上两个月, 就发现美国人和我们一样也有诸多不自由。

就说吃饭吧。在美国倘若有机会陪政要、傍大亨, 讲究可大了;即便上一般餐馆, 也有不少拘谨。

一天, 我们受人邀请在一家有点档次的中式餐馆就餐。一名华裔服务生问要不要点酒水、饮料什么的。一向怕喝酒的我赶紧叫道:“不要, 不要!”只惊得左邻右舍正在用餐的美国人 (很多美国人都喜欢吃中餐) 都扭过头来看这边, 弄得我们都好尴尬。这一惊一愣地定下神来我才发现整个餐厅人还不少, 可十分安静的。没有大笑声吆喝声, 更没有人劝酒戏谑, 与中国酒店的氛围判若两样。

美国人“走路”主要是开汽车, 美国的公路密如蛛网。州际间的高速公路自然是一来一往的双向道。县级公路 (依国内说法) 也多是双向道, 上行和下行线只有一条单车道的, 中间就用一道黄线将上行线与下行线分开, 上下车辆各行其“右”。

大概是受这种汽车文化的影响, 美国人步行一般也遵循“各行其右”的规则。在人行道 (柏油路, 两米多宽) 上, 当对面来了人或自行车时, 行人都能很自觉地让到右侧, 并且很友好地道一声问候。美国很多公共场馆的楼道也上下有别, 各行其“右”。像华盛顿的航太博物馆、国会图书馆, 同一楼梯不过两米左右却用红色塑料带或在中间再加一道楼梯扶手分出“上行线”和“下行线”来。人们上下楼道全都排队, 上下有别, 秩序井然。

至于看电影、听演说, 更让人惊叹美国人的自律能力。参观华盛顿故居, 我们看了三场有关华盛顿的记录短片。每次放映 (大约三十分钟) , 整个放映厅安静得令人吃惊:没有人吸烟, 没有人说话, 也没有人嗑瓜子, 吃零食。整个放映厅仿佛一个人也没有!在原弗加尼亚首府参观, 每到一处都有身着英国殖民时期服装的导游为游客作讲解, 游客都静静地听着。有几次, 我发现随行的小孩要讲什么, 他们的爸爸或妈妈总是竖起食指, 轻轻地嘘一下, 小孩便自觉地抿起嘴来。至此, 我真有点想不通:为什么美国的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吃东西, 讲小话, 而美国的公民在公共场所却能如此娴静与温文?这是怎样一种悖论呀?

上一篇:2022年我国中药材产业价格走势分析下一篇:小财迷表弟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