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自己的责任——定位在哪里就要对哪里负责

2024-05-17

认清自己的责任——定位在哪里就要对哪里负责(共5篇)

篇1:认清自己的责任——定位在哪里就要对哪里负责

中层管理杂谈一

认清自己的责任——定位在哪里就要对哪里负责

中层管理领导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孔夫子曾说:在其位,谋其事。一个人应该努力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家里要扮演好自己的家庭角色,在社会上应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这样的人,才是一具称职的人,才能走向成功。

还有一句丑话:屁股决定脑袋。这实际上就是说你坐在什么位置上,就要想什么位置上的事,说什么位置上的话。

作为中层领导,首先要面临的就是对组织的了解和与组织的融合,再者就是对自己的定位,因为这将直接关系到你在组织中工作的开展,以及你是否可以建立一个有效的组织团队。鸡观察一下自己的周围,是不是有很多人不是没有能力,也不是不努力,可就是与成功无缘,其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把握好定位,缺乏角色定位。

中层管理者管理着或多或少的下属,他们不是仅以自己独立的身份出现,在工作中起码还要担任这样三个重要角色:作为管理者,在下属面前代表组织;作为被管理者,在上级面前代表下属;作为合作者,在同级面前代表部门。中层管理者要想把工作做好,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必须同时把三个角色扮演好。

“屁股决定脑袋,定位在哪里就要对哪里负责任,明确为谁服务就要服务好。”这就是对中层的要求。不管你现在处在哪个职位上,把你的工作做到位,这就是中层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否则,责任不明确、分工不明晰、角色错位、角色缺位等现象的出现,会引发交叉、多头和重复管理的矛盾。

“要么把工作做到位,要么走人。”的确,不论哪一级的工作人员,都必须做到“在其位,谋其事”,把工作做到位,而不能懈怠自己的工作与职责,否则就是不称职,就得走人。中层管理者的职责就是中层管理岗位责权利的体现。中层管理者只有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并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才能谈得上对上级和下属负责,才称得上对自己负责,对组织和社会负责。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人往往“身在其位,心谋他政”,眼睛盯着更好的职位,慨叹自己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发挥,在抱怨中度日,这样的主管是不称职的,而且会错过很多宝贵的发展机会。

属于自己分内的工作,应该当断则断,敢于负责,不推诿扯皮,不优柔寡断。只要分工确定了,工作原则出来了,工作进就排好了,那么剩下的就是自己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己的聪明才智,认真负责地把工作做好的问题了。

如果我们把公司看做一个构造严密的整体,其中每一个位置都是整体观的构成元素,那么任何元素的动作出现问题都会波及整个组织,甚至会颠覆整个大厦。所以,老板喜欢“在其位谋其事”的中层管理者是合情合理的,因为第个老板都希望每一个岗位的效能者尽可能地最大化,希望第一个职位上的下属都能把工作做到位。一个中层管理者在企业当中的定位应当是这样的:

——对上级,你是下属的替代执行者。

——对同级,你是同级中层的内部供应商。

——对下属,你就是执行的领头雁。

——对客户,你要为客户满意提供保障。

篇2:我们的责任感在哪里

关键词:责任感,现状,原因,养成

在大学里, 用“彷徨、呐喊、朝花夕拾、伤逝”这四个词串联起来的大学感受总是能引起很多同学的共鸣。有人说我们“彷徨”是因为初来乍到不知道在大学里应该做些什么, 就像在漫无目的奔跑, 不知道使命在哪里。而陪伴我们近二十年的那个所谓的使命也只是获得一纸大学录取通知书, 突然卸下担子才发现, 原来, 我们真的不知道我们的责任感在哪里。

责任感, 是指责任主体在一定责任认识的指导下, 对责任对象履行一定的责任, 并由此得到相关的内心情感体验, 它是知、情、意、形相统一的过程。责任感是人才必备的素质,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一、令人担忧的现状

虽然, 从家庭、学校乃至社会无时无刻不把“责任”二字挂在嘴边, 但是, 却掩盖不了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责任感缺失现状的严重性。在我看来, 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大学生主体对自我责任感的迷茫

我们只有对自己有责任心, 才有资格谈及对社会、家庭等群体的责任感。然而, 我们中的很多人却完全处于一种迷茫, 甚至是百无聊赖的状态。生活中, 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哪里, 以“新鲜、刺激”作为自己喜好的标准, 常常只是“玩玩而已”。学习中, 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 仅仅以获取毕业证书作为目的, 对自己的职业以及人生没有过基本的规划, 只是和大家一起“做一天和尚, 撞一天钟”。有一部分人甚至把“无聊”和“沉沦”标榜为一种很“与众不同”的“精神境界”, 对此, 我们也只能用“幼稚”和“心理残疾”加以解释。很多时候, 我们感受不到周围的事物存在的意义在哪里, 意识不到我们对我们本身而言在心理、人格和能力上应该有怎样的完善, 不清楚我们的个人理想和个人信仰究竟是什么。

(二) 大学生对家庭责任感的缺失

我们是一批出生在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的群体, 在感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优越生活条件的同时, 我们的绝大多数人更是家中独一无二的至尊宝。当我们还在娘胎里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享受家庭里最优厚的待遇, 对于“吃穿住行”我们从来不用担心, 对于“择校升学”父母尽其所能的为我们创造“绿色通道”。我们一直都是在“被负责”的环境下成长, 却从来不知道我们要负责些什么。到头来, 父母对我们所做的一切在我们看来好像都是理所当然, 而当我们却很少考虑能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 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的匮乏

我们正处在刚刚脱离家庭, 逐渐走向独立的成长阶段, 每个人的自我意识都在迅速增强, 但是, 由于缺少系统的个人思想教育以及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很多人的个人前途和命运越来越被“功利化”。大学生作为主导社会风气的主要力量, 却不能够为良好的社会风气起到表率作用, 有些人甚至因为过度关注个人利益而损人利己, 这一群体不仅不能促进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反而为社会的发展埋下隐患。

二、责任感淡薄的原因

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阶段的我们也在纠正我们以往对于责任感的错误观念, 并努力认清引起我们责任意识淡薄的原因。通过我个人以及身边同学的成长经历, 我认为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 大学生缺乏养成责任感的自我意识

作为责任主体, 我们对养成并履行自己的责任有无可厚非的义务。如果我们的个人责任感的缺失, 我们首先应该从我们自身反省。虽然, 学校、家庭等各个群体都不断地在提醒我们个人责任感的重要性, 但是, 我们并没有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 并且, 我们对于人生目标并不是十分明确, 在自我、家庭以及社会中都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 所以, 也就更谈不上如何实践自己在这些角色上应有的价值了。

(二) 学校和家庭对大学生的责任感养成没有起到主导作用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的的主要环境, 在“应试教育”的大旗下, 所谓的教育成果的最直接标尺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家庭和学校一直都在强调“作为学生没有高分是万万不行的”, 却没有把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 也没有采取切实有效地方法去引导学生自觉地实践自身的责任。仅仅依靠形式上简单的说服教育和次数不多且无关痛痒的实践活动是不会起到本质作用的, 而且, 学校和家庭一直在以强制的“灌输式教育”作为主要教育手段, 学生在多数情况下只是被动的接受, 而不是通过主动地接受和实践来领会责任感对学生个人的重要性, 一旦学生出现了问题, 往往出现的是家长和学校相互指责责的局面, 却很少是学校和家长双方共同引导我们去思考我们自身到底出现了怎样的问题, 我们总是一直被放在承担责任的边缘。

(三) 不良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的责任感形成产生消极影响

正处在大学时期的我们正处在个人价值观形成期, 我们面临着对各种价值取向如何选择的矛盾中, 但是, 如:以权谋私、异常的人际关系、败坏的社会道德等社会上一系列缺乏责任感的有损他人的行为都对大学生的正确的责任感养成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很多人对这些行为往往表现出“事不关己”的态度, 甚至把这些不负责任的“手段”作为自己个人能力的一部分。由此看来, 社会风气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养成已经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责任感的养成

大学时期为我们提供了充裕的时间、空间和良好的资源来使我们的责任感得到增强, 所以, 我们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来使我们的责任意识得到增强, 其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是对人生意义的态度, 价值观则是对个人存在价值的探索。这两者是指导我们一切行为的基本方针, 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我们形成责任感、领悟责任感的重要性以及履行责任的思想基础和动力源泉。所以, 责任感的养成一定要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基础。

(二) 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和情感教育

任何一颗拥有强壮枝干的大树都要拥有一片繁茂的绿叶才能够为别人提供一份阴凉。良好的责任感同样需要人文修养和丰富的个人情感来增添活力。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良传统以及仁人志士的表率作用为我们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学校里, 老师们的为人师表为我们树立了鲜活的榜样;家庭和社会上, 父母以及各行各业的爱心人士无时无刻不再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感化着我们有待成熟的心灵。这一切都会对我们自身的人文修养和情感丰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我们看到的应是一群人文修养的典范, 我们收获到的应是一颗感恩的种子。

(三) 自觉参加实践活动, 增强责任意识

任何的思想火花如果没有经过我们的亲自实践都只是一纸空文, 只有积极的投身到对社会实践中才能了解社会、体味民生、发现问题并体会到其中的艰辛。这些都会使我们对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有更深刻的体会, 也更有助于我们主动由“被负责者”向“承担责任者”的角色转变。当我们经历由理论到实践的整个过程后, 自然就会牢固树立起在社会以及家庭等诸多群体中对自我所扮演的角色的责任感。

篇3:家庭教育的“定位”在哪里

关键词:家庭教育;定位;学校教育

中圖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3-019-1

家庭是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这是不争的事实。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又有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前者是隐性的、随性的、体验式生活化的教育,后者是显性的、理性的、传统式集合化的教育;前者不受时空、条件的限制,具有弹性,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多样化;后者是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具有刚性指标的测试,表现为很强的目的性;前者注重个性化的养成;后者培养共性,带着浓郁的集体主义的教育色调。对于任何一个孩子而言,这两种教育彼此独立,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存在一些问题。家庭教育最大的误区,我认为主要表现在“定位”上,定位不明确,职能不明确,该管的没管,不该管的又管得太多,致使很多家长“错位”现象严重。

孩子的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我认为关键是两个东西:一是品性,二是习惯。前者是让孩子从小就意识到自己是个好人,成为一个自信的人;后者确保他一辈子成为一个好人。这两样东西正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现在,我们做父母的大都只有一个孩子,对教育的重视是不言而喻的,但他们没有把上述两个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他们关注的大都是孩子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孩子能识多少字,能背多少古诗,是不是能歌善舞,是不是能弹琴画画。社会上针对家长的关注点,开发出各种培训班。孩子从小就被迫接受各种培训操练,失去了童趣与天真;家长也参与其中,或当陪护,或当陪练,弄得身心疲惫。适当的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是实施家庭教育时,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本不是其主要任务,更不能作为唯一的内容,从结果上看,这样做只能是劳民伤财,缘木而求鱼。

教育孩子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充满自信的人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家庭教育开始。如果一个人始终认定自己是个好人,那么他这一辈子就不大会在人格上、道德上出大问题。如果一个人在行为习惯上没有问题,不论他将来做什么,他就有可能走向成功。孩子是一张白纸,这张纸上呈现什么底色,绘成怎样的图画,关键在他的童年成长期,关键在于家长的构想、设计。这一点,我体会很深,我和先生都喜爱文学,我们家各种各样的书籍随处可见,在那个喜欢“奥特曼”的年代,我的儿子也不例外,但是,在我们的潜移默化中,儿子开始喜爱文学,而且一发不可收拾,更可喜的是,他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知道应该做什么样的人,怎样面对失败、走向成功。

其实,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主要是学校教育的任务。家长可以配合学校完成,大可不必唱主角,越俎代庖。双休日,寒暑假,在匆匆的人流中,到处可见学生背着书包的身影,上午奥数班,下午兴趣班,到了晚上还不罢休,再加一场。这样做,不仅失去了学生和家长交流、沟通的机会,更为严重的是扼杀了学生的天性,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在孩子的学习中最强大的动力就是来自孩子自身的学习动机,如果孩子自己有着强烈的学习动机,那么他的自觉性、刻苦努力的程度都会很鲜明地表现出来,在学业上,子女是否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所得出的结果是大不相同的。有关研究表明:孩子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父母的要求。家庭长者对孩子学习的看法和学业的要求,对孩子的学习动机的形成起着巨大作用,尤其对于天真烂漫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良好的学习动机更多是来源于外部影响,家长对于学习动机明确的孩子要使他们维持下去,因为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维持具有短时性和易变性,很容易因为一件小事而改变。而对于缺乏明确学习动机的孩子,也可以巧妙应用奖励的策略,对于孩子在学习上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成绩,不管是多么微小,家长都应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还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不断地进行正面强化,这可以极大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功感,促进良好学习动机的形成。但要注意,对孩子的奖励一定要适度,过分的奖励反而会使孩子依赖于父母的表扬,或产生骄傲情绪,削弱良好学习动机形成的力度。

此外,家庭教育的属性也要求家长注意家庭教育的多样化、情景化、生活化。譬如:看到花草树木,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去做,尊重老人,和同伴们和睦相处,养成懂礼貌、讲卫生的习惯,今日事今日毕;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养成他好动脑、动手的习惯,对孩子的点滴进步予以肯定、鼓励。但是家长的自身形象也很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这比空洞的说教有用得多。孩子模仿最多的就是父母,因此对于家长来说,在孩子面前要做到慎言、慎行,家长一句随便说出的话,对于一件小事的处理,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良好品德的培养。身教胜于言教,这句话用在父母对孩子的品德的教育上是再合适不过了。一方面,家长必须在待人接物过程中正确使用礼貌用语,让孩子有一本活的学习教材;另一方面,家长要创造机会让孩子随时随地练习,逐渐形成自觉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孩子在公共场所的文明举止既显示出个人的修养,也反映出家庭的教育水平。所以,家长要特别重视并经常利用可能的机会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如电梯门口,看见先生给女士让路,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这就是一种文明举止;饭店里,看见服务员举止优雅、热情大方地招待客人,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这也是一种文明举止等等。电影《流浪汉》里有句弹词“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贼的儿子永远是贼”当然,作者对此事持否定的态度,我也不苟同。但是,长时间在教师岗位上,和从事各行各业的学生家长打交道,我觉得这句话颇有一点道理。

篇4:“领导自己写稿”,难在哪里

一个朋友,是某机关的办公室主任,每年总要写五六篇领导讲话稿。这些稿子,有的是本单位的工作动员或总结,或是向上级汇报工作,或是与外单位交流时的发言。他经历过几任领导,有的领导是想法成熟了,才交代给下级,交代也比较清楚、完整,“写手”写起来心里比较有底,成稿后稍作调整、修改就过关了。有的领导自己还没想停当,就让人写了,稿子出来时,他的想法又变了,却责怪下级没有“吃透”他的“精神”。有时候写好几遍也还是没能体现他的“精神”。

朋友供职于一个科级单位,没有专职秘书,领导的讲话稿,就成了办公室主任的差使。“科领导”就不肯“亲自”写讲话稿了?谱儿怎么这么大呢?朋友说,这些干部,往往有几个特点:一是懒,不肯动脑筋,工作上也是得过且过,怎么肯干码字这种费力费时的活儿呢?二是架子大,习惯于发号施令,写稿子是具体工作,是普通公务员干的活,“亲自”写稿,有损领导形象。朋友说,秘书或办公室主任代劳领导讲话稿,这几乎成了普遍的“惯例”。

讲话的“话”,即“言”,而言为心声。他人可以代“言”,估计这言不全是“心声”,一个领导,负责一地或一个领域的工作,投入了心力、脑力、体力,一定有自己的体会,自己的甘苦。老话说“甘苦寸心知”,意思是别人很难体会;一个在工作上常常有自己的创造的、有个性的干部,一般是不愿意别人代为捉刀的。

小说《上位》里有个副市长丁雪梅,任职前就擅长写作,上任后第一次讲话,是自己写稿子;会后大家的反映是:“这个秘书真有水平,材料写得那么好”;秘书长获悉讲话稿是副市长自己写的,把秘书批了一顿:领导自己写稿子,要你秘书干什么?秘书长还找到副市长说,市长您事必躬亲,我们做秘书的就要失业了。丁副市长这才明白,自己一不留神给秘书造成了职业危机,坐轿的硬要去抬轿,谁敢坐轿呢?既然进了官场,就老老实实坐轿吧。据百度百科介绍,小说作者王清平“潜伏”市府秘书岗位15年,对秘书的地位有超常的认识。《上位》中的这段情节,应该有他的观察与体会。

“提倡领导自己起草讲话稿”,即使是在湖北,估计也是要遇到阻力的。对很多秘书人员来说,替领导起草文稿,是为领导服务的主要方式,也是在领导面前展示才华的主要机会,领导自己写稿了,是否就意味着秘书与领导的联系不再那么密切了呢?

(据《钱江晚报》)

篇5:把自己藏在哪里

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生物一样,鳄鱼也将迎来它们一年中最难熬的时刻——持续火热的太阳将会把湖泊里的水一点点地蒸发掉,用不了多久,湖床就全部显现了出来,湖底的淤泥也完全暴露在阳光下。

此时,生活在湖泊中的大量鳄鱼开始惴惴不安,它们必须设法应对越来越严峻的形势,把自己藏起来,以便于不被活活晒死或渴死。很快,它们开始纷纷做出不同的决定,综合起来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呆着原地不动型的,把自己的身体完全拱入深深的淤泥中,目的是希望淤泥里的那些湿气和水分能保全性命,以等待雨季的来临。

第二类是主动挪窝爬上岸型的,它们会选择一块能遮挡阳光的草丛或灌木,然后将自己藏入其中,并且保持静止休眠状态,以减少体内的能量消耗。

第三类和第二类差不多,也是主动爬上岸去寻找生机的,但不同的是,它们不会选择呆在草丛或灌木下,而是花费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气力,去寻找到一个有湿气而背阴的洞穴,然后藏入其中。

太阳继续疯狂强烈地炙烤着大地和湖泊,很快,湖泊里那些前几天还是湿漉漉的淤泥,迅速地都全部被烤成坚硬的泥块,榨不出一丝水汽来,原先藏在其中的鳄鱼也都无一幸免地全部死亡。

又过了一段时间,岸上的草和灌木丛也开始接二连三地枯焦而死,在它们的下面,也露出一具具干枯的鳄鱼尸体。

终于,有一天,天空发出一声怒吼,并从远山那边带来一大块一大块乌云,它们在鳄鱼曾经生活过的那片湖泊的上空,停留了下来,然后变成雨,倾盆而下,非洲的雨季终于来临了。

一条条奄奄一息的鳄鱼,艰难而兴奋地从洞穴里爬了出来,并很快地融入雨中,融入雨水重新汇聚而成的湖泊中——第三类鳄鱼,它们挣脱了死亡的阴影覆盖,等来了生命的再一次复兴!也使得鳄鱼在生存条件极其艰难的非洲一直繁衍生息下去,千百年来不曾灭绝!

当危机来临时,你是否和第三类鳄鱼一样,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把自己藏好?

上一篇:投标项目授权书下一篇:百年校庆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