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

2024-04-08

《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通用14篇)

篇1:《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

20.空气在哪里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20课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感官或借助实验的方法。观察与探究空气的流动与对其它介质的“扰动”过程,经历科学探究。研究“空气”问题。

2、激发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探究欲,并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3、初步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借助其它物体感觉空气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空气能占据空间,并且可以流动。【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等探究活动了解空气的存在、流动及空气占据的空间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气球、塑料袋、纸、烧杯、水槽、水、粉笔头 学生准备:了解有关空气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用手捏紧鼻子、闭紧嘴巴,找人说说刚才的感受。

2、为什么会这样呢?

3、我们呼吸的是什么?你在哪里呼吸过呢?

预设1:我在操场上呼吸过。我现在在教室里呼吸。我在什么地方都呼吸的。我在水里不能呼吸。

4、小结:我们的周围有空气

二、自主观察:

1、今天我们就要把空气抓过来研究一下(师伸手抓空气)——能抓住吗?想办法。

实验一:玩空气

1、请小组同学用保鲜袋装一包空气,借助自己的身体和其他实验材料玩一玩这包空气,看谁的玩法多,发现多!

2、学生小组活动

3、组织汇报。怎么玩保鲜袋里的空气的?在玩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预设2:感觉到的是空气的弹性,因为拍能使空气压缩,压缩空气反弹产生弹性;而压缩塑料袋,塑料袋是不会反弹的;我们把塑料袋戳个小洞后放在水里用手一挤,看见空气在水里“吹”了许多泡泡。

4、同学们的这些发现说明了什么道理? 预设3:空气向四面八方流动。

5、你还发现了空气的什么特点? 预设4: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颜色 实验二:找空气

1、我们生活在空气的世界里,各种物体都被空气所包围,那么物体内部有没有空气呢?在同学们的材料筐里有粉笔、石块、钉子、橡皮,同学们可以借助水槽里的水来探究一下。

2、学生小组活动

3、组织汇报,你们在哪里找到了空气。实验三:探究杯子里面有空气

1、教师演示利用烧杯和纸团来验证我们身边到处都有空气,空气占据空间实验。

2、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5:水为什么不下去;漏斗怎么堵住了?

3、总结:空气占据空间。实验四:空气搬家

1、出示两个空杯子,你能让这个杯子里的空气跑到另一个杯子里面吗?

2、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动手操作一下试一试。

3、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并进行尝试操作,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

三、收获与体会:

1、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找到了空气,并且也想办法验证了空气的存在。现在你对空气有什么新的认识?

2、结合学生汇报师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我们的周围到处充满空气,空气能占据空间。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一种物体。

3、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空气跟水、木块、铁块等有什么不同呢?

4、我们把像空气这样的能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的物体叫气体。除了空气是气体外,你还能说出哪些物体也是气体?

5、小结: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四、拓展活动:

那么老师这儿有几个问题:空气是不是像水那样有重量呢?水里面有空气吗?月球上有空气吗?我建议大家课下想想办法,帮老师解决这些问题。【板书设计】

20、空气在哪里 我们的周围有空气 向四面八方流动

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颜色、透明

无孔不入占据空间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本课是一节实验课实验从证明空气存在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利用各种感官了解,通过玩空气、找空气,杯子里有空气,转移空气,认识空气具有占据空间和可以流动的性质。实验是学生最喜欢做的事情,实验更能为课堂创设出浓浓的学习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平台,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本课开展4个实验。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敢猜测、肯合作、肯交流将动手、动口、动脑融于一体,学习兴趣高昂。

2、使用建议。学具的选择不一定按教案准备,可因地制宜,但要丰富多样典型。

3、需破解的问题。本课可否这样教学: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直接让学生陈述、介绍对空气的认识,然后现场验证。【相关链接】

在小学科学网()有关问题的研究。作者姓名:黄华

作者单位:东沙河镇中心小学

篇2:《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

平师附小 杜萍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在我们周围存在着空气;

2、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事物的能力。

3、激发学生探究空气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了解空气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渗透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发现空气的存在及其特点。难点:空气占据空间。

三、课前准备:

玻璃杯、水槽、塑料袋、扇子、充气球、小降落伞、充气玩具若干、蚊香、纸盒 ;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11课《空气在哪里》。(板书)学了之后小朋友就知道了空气是什么东西?我们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它,以及空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2、第一个实验

出示两个空杯子。其中一只装着水,另一只是空杯子 问:两只杯子里各有什么东西?

1号杯子里面装着水;2号杯子里面学生可能会回答:(A)没有东西;(B)里面有空气。

过渡:那么到底是空的还是有空气存在呢?我们还是以实验来证明吧? 实验过程:

(1)把空杯子倒过来,扣入水中。

(2)再渐渐斜过来,注意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水进入杯子里面,水面有气泡出来)

(3)再观察气泡是从什么地方钻出来的呢?(杯子口)

(4)这就说明了什么呢?(师述:我们刚才所看到的气泡,实际上就是空气,这就说明了刚才空杯子里面的确有空气存在,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小朋友看到了空气)

板书:有空气

过渡:刚才我们看到了杯口有气泡出来?但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气泡是怎么来的 呢?下面我们再来看另一个实验。

3、第二个实验

(1)拿出一个空杯子来,(让学生观察好这是一个空的杯子)往里面塞纸,塞满后问:再往里面塞别的东西还塞得进去吗?(塞不进去了)因为什么呢?(因为杯子里面被纸给占满了)

(2)现在在杯内只留一个纸团,把杯子倒扣于水中,(提醒大家注意观察)水有没有把纸给浸湿?(没有)

(3)取出杯子里的纸让学生观看,水的确没有把纸给弄湿。但同们想一想为什么水湿不了杯内的纸呢?

A、提示:刚才老师往杯内塞纸时是纸把杯子占满了,所以别的东西就塞不进去了,而现在大家想一想水为什么不能进到杯子里面去呢? B、杯子里面被什么东西占满了而使水无法进入里面呢?(因为里面有空气存在,是空气把杯子给占满了)

(4)问:通过以上的两个实验大家就很明白地知道了刚才杯子里面的确有空气存在。但第一个实验时,大家看到水进入到杯子里面时气泡出来,这又为什么呢?(因为水进去之后就把杯子里面的空气给挤出来了。)

总结:杯内有空气存在,空气我们虽然看不见,但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发现它,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就跟我们的桌子,椅子一样是确实存在的,而且也占了一定的空间。

4、刚才老师用把杯子放进水里面去的实验来发现空气存在的,谁还能用别的方法或别的实验来说明我们周围有空气存在吗? 引导学生自行探究空气的存在

(1)吹气球时,为什么刚才瘪瘪的气球胖起来了呢?

(2)学生拿出一本本子来扇风,发现扇过来时脸有什么感觉?

(这风实际上就是空气流动产生的)(3)用塑料袋“兜”空气。

5、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大家还想知道有关空气的什么知识?(2)学生提出问题。

(3)确定想研究的问题:空气是什么样的物体?

(4)用看、闻、尝的方法知道空气是透明的、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的气体。

6、引导学生探究空气会流动的特点。

(1)出示一个纸盒(一面可以打开,每面开一个孔,孔上贴有透明胶。)(2)谈话:这盒子里有什么物体吗?(学生会回答有空气。)(3)在纸盒里点燃蚊香,几分钟后揭开各个方向的孔。通过看到的现象讨论空气有什么特点?(空气是会流动的。)

5、空气的应用

(1)通过刚才的研究大家都知道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也知道了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发现空气的特点,那么大家想一想空气对我们是否有什么用处呢?

(2)请几个同学举一些只有充了气才能用的东西。如:充气娃娃、气垫船、轮胎等。

(3)出示图片:皮球、气球、足球等一些充气的物体。告诉大家有些物体只有充了气之后才能使用。(4)人和动物的呼吸离不开空气。(5)要保护好环境,防止空气污染。

6、总结全文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空气在哪里》之后,大家都明白了,原来空气就在皮球里、在空杯子里、在气球里、在我们的周围。也知道了空气对我们人类的用处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全文板书: 实验结论:

(1)有气泡冒出来 有空气

(2)纸没有湿,说明空气也占据了杯子的空间。

篇3:《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揭示主题

1. 教师多媒体展示:

春天风光图片5张 (主要体现鸟语花香、春回大地、柳绿花红、百花齐放、百鸟争鸣场景) 。让学生欣赏, 引起回忆, 产生共鸣。

2. 谈话激情:

同学们, “春天”是一个亮丽的字眼, 春天是一幅七彩画卷, 是一首无言的诗, 是一曲欢快的歌曲……它最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生命”一词, 因为它是最有生命力的一个季节。既然春天这样充满诗意, 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春天, 找找春天的足迹, 听听春天的声音吧。 (板书:春天在哪里)

二、围绕主题, 感受春天

1. 引导讨论交流:

我看到的春天。首先进行形象描述, 感受美丽的春天。教师多媒体展示风光图片组图, 激发学生想象并描述春天的种种景象, 从而感受春光无所不在, 无处不有, 大到山川河流, 小到野花小草, 涓涓细流, 虫嘁鸟鸣。总之, 尽量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打开他们的话匣子, 激起他们的表达欲望。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诱导。

(1) 我们学校周围的桃树这两天都开出了一朵朵粉红的桃花, 蜜蜂采蜜忙, 我看到了春天。

(2) 我家里来了小燕子, 屋檐下的小燕子唧唧喳喳地唱着春天的歌儿, 好不热闹哦!我也看到了春天。

(3) 小河边的柳树垂下千万条嫩绿的枝条和一些细碎的柳叶, 犹如美丽的春姑娘的长发, 春天来了。

(4) 河边的青草一簇一簇的, 绿茵茵的, 像一块地毯, 春天已到来。

(5) 远处的绵绵山峦, 布满青翠的树木;近处的山坡开满各色野花;寨子里因为干旱农忙淡了, 家家户户都忙着上山去采金银花, 那是春的特有符号啊!

2. 进一步讨论交流:

我听到的春天。教师激发并自述感受:美丽的春天不但可以看到, 还可以听得到呢, 想不想来听听啊! (教师示范导入) 我家房檐下的小燕子早上总是唧唧喳喳地叫个不停, 好像在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他们把春天唱醒了。我听到了春天。

学生交流“我听到的春天” (经教师整理) :

(1) 春天来了, 森林中的小鸟活跃得很, 在树枝上跳来跳去, 亮出了自己最动人的歌喉, 尽情歌唱春天的美好。

(2) 春天到了, 山上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在林中飞翔, 不断地诉说着春天的自在。

(3) 春天到了, 细腻的春雨沙、沙、沙下个不停, 不断梳洗着小柳树的长长秀发。

(4) 春天到了, 和煦的春风吹来, 万物复苏, 柳树在春风中或沐浴或舞动纤细身材, 多美呀!

(5) 隆隆的春雷声惊醒了春姑娘, 春回大地, 人们变得更加忙碌了, 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啊!

(6) 春天里的小溪水叮咚响, 悄悄祝福这美丽的春天。

(7) 春天到了, 最忙碌的要数小蜜蜂了, 数不清的小花是他们的乐园和劳动场所, 嗡嗡地忙个不停, 好不快乐啊!

(8) 春天到了, 山里的布谷鸟也亮起了自己的歌喉, 传达这节令的变更和下一个农忙任务的信号, 催着人们赶快下种!

3. 感悟春天的真谛:

春天真美啊, 我爱春天。 (学生自由表达。)

三、趣味课堂练习

1. 多媒体展示学生作品“春天的水彩画”, 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

2. 让学生拿出彩笔和纸, 根据本节课讨论的关于春天的各种情景, 用彩笔把美丽的春天画出来, 形式可几人合作完成, 也可各自独立完成, 最后各小组进行展示, 评一评, 谁画得最好, 然后给予表扬和鼓励。

篇4:中班主题活动:空气在哪里

自然界的现象时常会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他们几乎都会产生疑问。

空气是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世间万物的勃勃生机都是因为有空气的存在,空气带给我们许多的好处。但对于空气的认识,孩子们却未能去自由感知,于是我们开展了“空气在哪里”这一主题活动。为了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更多空气方面的知识,为了满足孩子们更大的探索欲望,我们在活动中为孩子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材料,让孩子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去发现问题,使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二、主题预设教育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各种操作活动,激发好奇心,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并从中感受快乐。

2.态度目标: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探索与尝试的乐趣,懂得珍惜自然资源,萌发初步的环保意识。

3.知识目标:通过各种实验活动,尝试运用各种感官和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究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获得相关的知识经验。

4.能力目标:发展观察力,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乐于与同伴合作学习的能力。

5.技能目标:会做空气小实验,培养发现、学习和探索空气的秘密。

三、主题内容的预设

四、主题活动网络的预设

五、主题活动计划的预设

六、可利用的教育资源

(一)环境创设

室内:

在操作区设置各种操作物品,供幼儿探索空气。

室外:

对幼儿进行室外环保教育,人人做环保小卫士。

(二)家长参与

向家长公布主题网络,与家长共同搜集材料。

请家长和孩子共同制作“我认为空气在这里”的表格。

社区与家长资源:家长带孩子外出游玩,让幼儿感受在公园、乡村等空气的新鲜,并与马路上的空气比较,说说自己的感受。

孩子们在家自己制作的“空气在哪里”记录表

七、主题活动的展开

活动一:空气在哪里(科学)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的存在。

2.激发探索的兴趣和能力。

活动准备:

塑料袋、塑料泡沫、空瓶子、吹气玩具、粉笔、肥皂水、土块、吸管、水果等实验材料。

活动过程:

1.出示塑料袋,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准备两个相同的透明塑料袋,请幼儿观察袋中有什么?(空空的、瘪瘪的)

将一些物品放进一个袋子中,让幼儿观察(袋子会鼓起来)。再将另一个塑料袋打开口,灌进一些空气后,立即将口捏紧。

2.请幼儿观察袋子中有什么?并请幼儿来摸一下袋子。教师可以将塑料袋放开一个小口,对着幼儿的脸放一些空气。

3.再把袋子放在水中挤一挤,让幼儿观察水中的气泡。

总结:请幼儿用眼睛看,用鼻子嗅,用手抓,感受空气的性质——看不见、没有味道、抓不着。

提供塑料泡沫、吸管、空瓶子、吹气玩具等,让幼儿自由摆弄物品,然后将它们投入水中,看一看出现了什么现象?引导幼儿感知空气存在于许多物品中。

5.探究砖头、土块、一些简单表面有孔的物体如海绵里有没有空气?探究表面看似无孔的物体如木头、粉笔里有没有空气?水果中有没有空气?(请幼儿将其放到水里,看有没有小气泡跑出来,那个小气泡就是空气。)

请幼儿将探索中的发现讲给大家听。

教师总结:发现有小气泡,说明粉笔里有空气。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6.请幼儿在自己身边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里面有空气?(皮球、气球、汽车轮子、身体……)

活动二:空气的力量(科学)

活动目标:

1.喜欢小实验,学习观察实验中的科学现象,初步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2.培养初步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塑料小吸盘、玻璃杯、硬纸板、小盘子、蜡烛、水盆。

活动过程:

一、玩玩小吸盘

1.教师出示吸力球,提问引发幼儿的思考:没有胶水,吸力球怎么粘在塑料盘上的?

2.用吸盘试着吸一吸,吸盘可以吸在哪些地方,不可以吸在哪些地方?

3.怎样让吸盘吸在桌面上的?用手提起吸盘,有什么感觉?怎样轻松地拿起吸盘?

4.两人一组,将吸盘吸在一起,拉一拉,能拉开吗?

5.想一想,是谁把吸盘粘住了?

二、小实验:流不出来的水

教师在玻璃杯中装满水,用一块硬纸板盖住杯口,用手按在纸板上把杯子倒过来,再慢慢地松开手,观察有什么现象。水流出来了吗?想一想为什么?

活动三:空气作用大(社会)

活动目标:

1.引导了解空气的作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

2.发展观察力及初步的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提前准备一盆因封闭导致已经死亡的花。

2.玻璃杯、蜡烛。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了解空气的作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

(1)教师提问:你们知道空气和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吗?幼儿自由讨论。

(2)实验:用手捏住鼻子,闭上嘴巴,暂不呼吸,坚持一会。请幼儿谈谈感受,如果不呼吸会怎样?

(3)小结:人离不开空气,没有空气人和动物都不能生存。

2.提问:如果没有空气植物会怎样?教师出示提前封闭导致已经死亡的花,引导幼儿了解人、动物、植物都离不开空气。

教师小结:人、动物、植物甚至燃烧都离不开空气,我们应该怎么保护空气呢?

活动四:小气球(艺术)

活动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感知空气的运动和存在。

活动准备:各种形状即时贴,塑料袋(在开口处画上一条线,方便扎口)、绳子。

活动过程:

1.每人一个塑料袋,让幼儿把塑料袋口张开,在空气中挥动后合上口,让塑料袋鼓起来。教师问:“小朋友,我们用塑料袋装了什么?是什么东西让塑料袋鼓起来了?”今天我们一起制作小气球。

2.用彩纸装饰气球。

3.请幼儿想办法把塑料袋全部装上空气。

4.用绳子把袋子的口扎紧。

反思:幼儿都兴奋起来,人人把塑料袋口张开,一边在空气中挥动,一边说我的塑料袋鼓起来了!有的说塑料袋有气,有的说有空气,有的说空气跑进了塑料袋……所以塑料袋鼓起来了。幼儿都充分感知到空气的存在。

活动五:好玩的塑料袋(健康)

活动目标:

1.尝试让塑料袋飞起来,提高自身的奔跑速度与肢体灵活性。

2.愿意积极尝试,并初步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

活动准备:

在活动四中幼儿自制的小气球。

活动过程:

1.热身游戏:快慢机。

根据教师拍手的节奏来做动作。充分活动幼儿的肩膀、手腕、腰部、膝盖、脚踝等部位,避免造成运动伤害。

2.探索自制气球的多种玩法。

让幼儿充分利用塑料袋气球进行一物多玩。要求:

(1)幼儿在玩塑料袋气球时,不要把气球弄坏。

(2)在空的地方玩,以免造成碰撞。

(3)注意自身安全和气球安全,防止跌落台下。

3.总结多种玩法的共同点,再次探索让幼儿尝试让塑料袋气球飞起来并思考:为什么会飞起来?

请幼儿积极思考并尝试用甩臂、奔跑的方法让塑料袋气球飞起来,并在奔跑过程中,避免相互碰撞造成伤害。

4.放松活动,总结飞起来的原因,进行安全教育。

反思:在好玩的塑料袋游戏中,我们随着孩子回到了童年时代,和孩子们一起分享童年时代的快乐。看着他们开心地玩着小气球,笑着乐着,似乎真的一切都回到了童年,到处都是笑声荡漾,其乐融融。

活动六:大烟囱(语言)

活动目标:

1.发展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了解空气污染带来的危害。

2.能够复述故事,进行角色表演。

3.激发对环保工人叔叔的敬爱之情,培养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图片

活动过程:

1.出示挂图,请小朋友欣赏后说说:发生什么事了?

2.欣赏故事,老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让幼儿进一步加深对故事的印象。

提问:大烟囱为什么哭了?

做了个什么梦?是谁帮大烟囱治好了病?

3.教师与幼儿边表演边复述故事。

4.复述故事,听录音分角色进行表演。

附:故事:大烟囱

工厂里有个大烟囱,很高很高,样子挺神气。可是他一说话,嘴巴就“噗噗噗”吐黑烟,把小白云的裙子都弄脏了。小白云很生气,说:“大烟囱,你真脏,我不跟你玩了。”

大烟囱说:“小白云不跟我玩了。”

大烟囱一说话,黑烟又吐了出来,小白鸽吓得“咕”一声飞走了。

大烟囱更伤心了,他想小白云不跟我玩,小白鸽也不跟我玩,谁也不跟我玩,呜呜呜,我的嘴巴太脏了。

大烟囱哭呀、哭呀睡着了。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的嘴巴干净了,吐出来的烟淡淡的,像一朵一朵的小白云,飘来飘去。

小白云飞来说:“哎呀,你吐出来的烟真好看。”

小白鸽飞来也说:“哎呀,你吐出来的烟真好看。”

他们在大烟囱周围飞来飞去做游戏,大烟囱快活地笑了起来。这么一笑,他醒了。睁开眼睛一瞧,天已经大亮了,太阳公公笑眯眯地看着自己。咦?小白云和小白鸽真的在身边飞来飞去呢!他们见大烟囱醒了,高兴地说:“大烟囱,你早呀!”

大烟囱想:我可不能说话,不然,他们又会逃走的。小白云和小白鸽看见他不作声,明白了,嘻嘻笑着说:“大烟囱,你说话吧,这次保险不脏了。”

“真的!”大烟囱忍不住说了一句。他看见自己吐出的烟很淡很淡,真得像一朵朵小白云了,高兴得呵呵笑起来。他大声说:“你们早啊!”小白鸽告诉他:“嘿,工人叔叔帮你治过病啦!”小白云说:“他们来了很长时间呢!”大烟囱感动地说:“见到工人叔叔,我一定要谢谢他们。”

八、主题活动评价与反思

布置家园自制表格后的第二天,许多孩子入园时都迫不及待地把自己找到的空气告诉老师,看来家长对主题活动是非常支持的,孩子们是非常感兴趣的。而且从主题墙、群照片等信息的反馈中,我们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我们更看到很多家长希望继续有这样的生成活动。它不仅增进了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了家园合作,更重要的是幼儿在活动中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九、主题活动知识资料

1.空气到底是什么?

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通过它流动时产生的风我们能感觉到它的存在。空气是由好几种不同的气体混合而成的,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最主要的成分是氧气和氮气。空气里还含有一些水蒸气,这些水蒸气是自然界中雨、雹、露、霜、雪的来源,在水的循环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但是它们的含量经常变化,我们一般不把它们看做是空气的基本成分。

2.如果没有空气会怎么样?

如果没有空气,人就无法存活。不仅人类需要空气,所有动物、植物都靠吸收空气中的氧或二氧化碳来维持生命。

篇5: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

《空气在哪里》主要使学生知道空气无处不在,它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空气的存在对学生来说是熟悉的但究竟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怎样正确地进行科学探究,对于三年级才刚接触科学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本节课主要通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和游戏活动,让学生用眼看到、用耳听到、用身体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并引领学生探究验证空气就在我们的身边。教学目标:

1.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利用简单的器材进行探究实验,懂得空气的有关性质,能对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

2.知道空气就在我们身边,懂得空气的有关性质,认识什么是气体。

3.培养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喜欢大胆质疑,并敢于想象。教学准备:

气球、塑料袋、扇子、卡纸、烧杯、饮料瓶、平底烧瓶、天平、打气筒、水槽等。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这儿有个谜语,你们想猜猜吗?请听好: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到处跑,动物植物都需要。它是什么呢? 生:---(空气)

师:那关于空气你想研究什么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找找空气到底在哪里好吗?

二、想办法找空气 那么,在这课教学中我是如何进行开放式阅读教学呢?首先上下贯通,巧妙联系 “上下贯通”指的是教学中要把各段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段与段之间 的内在关系。这样做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感悟课文内容,避免琐碎的分析,也便于 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方法有:由果探因巧联系、抓过渡段巧结合、遵循作者的情感线等方法。

1.师:同学们,请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粉笔)你们研究过它吗?今天老师就跟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下。现在老师准备把粉笔放到烧杯里,观察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讨论汇报。

师:那请同学们想一想:从粉笔里冒出来的气泡又是什么呢?

生:空气。

师:对,从粉笔里冒出来的气泡是空气,那么还有哪里有空气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好吗?

师:同学们,动动脑筋想一想,你感觉那里有空气?

生答。

2.师:看来,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那空气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谁能想出办法找到空气,让大家来看一看?摸一摸?或者感觉一下呢?

师:我想咱们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吧!学生讨论交流。

师:大家讨论的非常热烈,现在,大家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找找空气吧?

3.师:同学们,你们找到空气了吗?谁愿意来交流一下!学生汇报。师:同学们用了这么多方法,表现得非常优秀,现在你们知道空气在哪里了吗?

然后层次朗读,理清脉络 “层次朗读”就是根据段落内容及作者思想情感,引导激发学生由浅入深、层次递进地去读,以读代讲,避免繁琐的分析,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体现朗读的层次性。层次朗读大体上可分为:读通读顺,了解学习的段落内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作者情感读;营造氛围,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提供背景资料,激发情感的地读;创造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们去感受地读;音乐图像渲染气氛创设情境地读等。读是语感生成的基础,有了读的积淀,才会有“风行水上,自然成文”的能力。体现了“以读 代讲”的教学思想。可见,读是学生语感形成的基础,有了读的积淀,将来才会 有“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能力

4.指导学生以不同方式朗读,使他们感受到空气无处不在。

三、实验探究杯子里有空气吗?

抓住要点,感悟内容文章中的段落都有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这就是这段文本的要点,抓住了段落的要点,就能很好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师:请大家看看这些杯子,猜想一下它们里面有什么? 学生猜测

师:杯子里面究竟有没有空气?你能想出办法来验证吗?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吧。

师:把你们想到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学生交流汇报。

师:刚才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那么这些办法能否证明空气的存在呢?我们还需要怎么办?

生:做实验。师: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你们不容易找到的仪器,请组长到前面来领取。

组长领仪器。

师: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有创意!我们马上动手试一试吧!

教学设计突出“质疑辩论”环节 教学设计过程中时切实备好“质疑辩论”这一环节,摒弃教学中背教案,背板 书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对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要提出几套方案,把学生“见不到处”,“容易忽略处”,以及“实在搞不明白处”考虑周全。上课时能随时根据学生出现的 问题灵活的调整教案,定准课堂教学的起点,变换教法。在学生“见不到处”给以 点明,在学生“容易忽略”处给以指出。其次是课后要钻研教材,学习儿童心理学、教育学,掌握儿童心理,练就驾驭教育教材、驾驭课堂的本领。教师可以利用教学中时间与学生交换意见,问一问学生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开展讨论,自觉培养学生提问辩论的能力,改变那种只顾教师讲不顾学生问,不让学生辩的做法。

你们用什么方法证明杯子里面到底有没有空气?

2.师:我们通过观察实验找到了空气,并且也想办法验证了空气的存在,现在你对空气有哪些新的认识?你认为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在我们的周围到处充满着空气,空气能占据空间。那请你们用你的小鼻子闻一闻:空气有没有气味?来,用你的小舌头尝一尝:空气有没有味道?我们知道空气无处不在,那老师和同学们之间有空气吗? 我们再仔细看看周围:空气有颜色吗?是啊,我们再一次证明了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一种物体。(师适时板书)

师:大家再想想看:空气跟水、木块、铁块等物体相比,有什么不同?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科学家把像空气这样能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的物体,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气体。我们来看老师带来的资料卡(出示资料)

四、自由活动:空气有重量吗?

激发学生质疑辩论兴趣、提供质疑辩论时机 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所以,师生间应当建立 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以保证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意因子都处 于最活跃的状态。教师应尽可能的满足少年儿童好学好问,尊重与保护学生的好 奇心,创设激发学生质疑辩论的学习环境,把学生天真好奇诱导到科学的轨道上。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在想啊,我们去买水果、买菜都要用称来称一称重量,那么空气是不是也有重量呢?谁能猜一猜?

学生猜测。

师:空气到底有没有重量呢?谁能想出办法来称一称?现在我们来做跷跷板的游戏,好吗?大家看这是什么?对,是天平。我们把天平来当做跷跷板。现在我把两个盛满空气的玻璃瓶放在天平的两边,把天平调试平衡,大家看,现在天平两边一样重了。

师:大家注意看仔细了,我在左边的瓶子里打一些空气,好,大家看,现在天平怎样了,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对,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也有重量。

五、总结评价 拓展活动

师: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探究,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你有没有想过,水里面有空气吗?其他星球上有空气吗?我建议大家课下想想办法,去进一步了解。好!下节课我们再一起交流。

板书设计:

空气在哪里

无处不在

无色 无味 透明

篇6:《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初步了解空气的特点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2.分角色朗读课文。3.会认五个生字。

教学重点:自主学习、探究,了解空气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空气在我们身边的各个地方,植物、动物的离不开空气。教学准备:课件或录象(出现空气在水中、在空中、在物体中、在身体中等)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

前几课我们学习的都是关于科学的课文,了解了电脑棋手、认识了茅以生,知道了达尔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略读课文。

板书课题:空气在哪里

二、读课题,质疑:

齐读课题:注意“哪”字的读音:

板书:那、哪,进行区分。

再读课题:注意语气,质疑:什么句?为什么没有标点?

使学生了解文章题目不加标题的常识。

三、自由读课文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2.同桌互相检查。

3.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题目中的问题是谁提出来的? 4.熟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

课件出示:

小猴在哪里找空气?找到了吗?它知道了什么? 5.自学感悟。

四、交流汇报: 1.小组交流。2.合作填写表格: 空气所在 肺里

作用 供氧气

3.总结:空气究竟在哪里?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1.自愿结合,人数、形式自选。2.练习朗读。3.汇报、评议。

六、布置作业:从下列作业中任选一项。1.调查、了解空气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作用? 2.续写课文。

3.设计关于空气的手抄报。板书设计:

12、空气在哪里

在我们周围

我们生活在空气里

真神奇

时刻呼吸着空气 作业设计:

1、我会拼。

zāo ɡāo zhuó zhuānɡ huǎnɡ rán dà wù()()()lún tāi pínɡ zi xiónɡ xiónɡ rán shāo()()()

2、组词。

急()黑()台()并(隐()墨()胎()瓶(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1)、近义词:继续()神奇()茁壮((2)、反义词:继续()茁壮()灰心(4、连一连。

火苗 茁壮 仰望 空气))))

微风 挺拔 呼吸 眼睛 禾苗 燃烧 眨巴 昆虫 树林 拂面 捕捉 天空

5、造句。

篇7:空气在哪里教学反思

活动背景:在围绕“我和空气做游戏”这一主题开展活动时,孩子们都知道空气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可孩子们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所以在开展这一主题时,我们就在科学区提供了材料,如各式各样的塑料袋、土、盆、水,让幼儿自己通过实验来感知空气的存在。

幼儿行为描述:孩子们对于做这种小实验非常的感兴趣,只见幼1自己拿着塑料袋使劲的跑,等塑料袋的气充盈之后。他就开始扎住,可由于扎的时候力气太大,塑料袋里的气就瘪掉了。他只能垂头丧气的又开始漫无目的的跑。幼2就比较的聪明,他选择土,只见他小心翼翼的把土块放入水盆中,惊讶的说,你们来看,有水泡冒出来,引来了一堆小朋友的围观。

幼儿行为分析:幼儿特别喜欢这种小实验的东西,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好奇心特别强,“空气在哪里”这个实验中,我投放了两种材料让幼儿去感知空气的存在。幼1最终是失败了,分析其原因,他方法还没掌握,在捉空气的时候,他是跑动了起来,很好的把塑料袋充盈了起来,就在扎住的哪儿失败了,孩子手的力量上面把控力还不是很好,这边应该借助于老师的力量,或许会好一些。这样最后孩子在将扎好的口对着自己,更能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幼2利用了土进行实验,选择的材料比较简单,技能性的东西比较少,所以较成功。

篇8:年轻设计师的路在哪里

与邹秋生的会面时间不长, 但很受用, 少了些许寒暄, 却多了一份真实。暖通设计亦是一个行当, 设计师本身, 亦是一份普通的职业, 无需升华更无需神话, 无论资历新老, 都该有其工作的体悟。当然, 对于邹秋生这样在暖通届默默耕耘了20多载的“老戏骨”来说, 设计方面的事早已驾轻就熟, 现在他所想最多的, 是自己所在的设计院未来的路在哪里, 自己手下这批年轻的设计师们, 未来的暖通之路又该走向哪里。

邹秋生说:“四川的设计院, 实在太多了。”

感慨设计院之多, 并非邹秋生一人所想, 只是很多人想了想, 苦于无处倾倒苦水, 又算了。像邹秋生这样愿意直接说出来的, 毕竟少数, 最多也只是在业内的朋友圈子里找找共鸣。现在在中国的大城市, 大的小的设计院多如牛毛, 这还不能算上数量更为庞大的设计公司。粥就这么多, 来吃的人多了, 谁也不想咬一嘴空气, 于是大家就都只能喝稀饭了。僧多粥少的问题其实最早并不是这个市场引起的, 早在设计院还都是公家办的时候, 无脑的配置数量就已经为后来的鱼龙混杂埋下了隐患。邹秋生说:“在成都, 做暖通的设计院都有两套班子, 再加上本地的设计院, 竞争那是相当的激烈。”公家饭、大锅饭, 任何人都能吃得香, 但是市场规则一变化, 设计院纷纷股份制以后, 大家就不得不面对残酷的市场比较和竞争。小的设计院不得不把重心放在自己的优势项目上, 忽略掉暖通也在情理之中, 但即使如此, 四川大盆地里的暖通设计师们依旧要如火如荼地工作起来, 才能跟得上经济这个大泡沫式的增长。

根据邹秋生的描述, 我们对成都年轻设计师们的大体收入有了一个推算。总体收入上并不比南方发达城市差, 但单笔的设计费用却远不如南方, 即单位时间内需要完成的设计数量要远远高过南方水平。这不禁让人有所疑虑, 是这里的年轻设计师水平颇高, 还是设计本身存在草草了事的嫌疑呢?

邹秋生告诉我们:“设计本身, 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 这要看你交给甲方的, 是一个单纯的系统, 还是附带你该有的建议。”

在成都, 由于做设计的年轻人们有多到你想不过来的图纸要画, 根本无暇顾及新鲜知识的吸收, 所依靠的, 大多还是学校里学到的那一套。不过, 随着房地产这几年的爆发, 高校对于暖通专业学生的招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毕业后进入设计院的年轻人很多, 基本功也没有过去的设计师们扎实。过去还要一个师傅带着几个新来的慢慢摸索找点感觉, 现在按照邹秋生的话就是“直接上”, 颇有种赶鸭子上架的味道。造成的结果也只能是这些年轻设计师们对于设备的理解不够深入, 设计的确能够完成, 但只是一个简单的系统图而已, 对于甲方的方案选择没有任何自己的观点支撑。

这对于现在的中国设计行业来说其实是一个共相。设计师们所缺乏的不是拥有创造性的头脑, 而是被现在设计院以及高校教育的现状赶着上了前线。

邹秋生对这样的现状也感到惋惜, “一些基本的设计我们已经都交给年轻人们去做, 我自己平时也会带着部分更有上进心的年轻人做一些新课题的研究, 这对他们未来的成长来说也是好事情。”邹秋生觉得无论是现在厂家的技术推广也好, 设计院主动的学习也罢, 这都是作为暖通设计师需要积极去了解的东西。当然, 这样的学习也需要有一个度, 这个度现在就由他去把握, 在不影响设计院正常生产的情况下, 提高这些年轻设计师的水平。

邹秋生说:“一个有自己想法的设计师, 就应该拥有开放的思想, 去主动迎合拥抱新的产品技术。厂家方面, 也应该增加和设计院方面的接触, 无论公事或者私下, 和设计师成为朋友是最好的情况。这样不仅可以让年轻设计师在设计的精细度上更上一层楼, 同时在接受这些新技术的同时, 能够在未来的实际应用中敢于创新这些新产品, 毕竟未来的主角是他们。”

“只有设计师放下身段, 和厂家之间通力合作, 这个行业才会更加规范, 伪科学的东西才不能够进到这个圈子里来。”邹秋生在最后做了这样的总结。

篇9:哪里的空气最伤肺?

肺与其他内脏最大的不同是,通过呼吸,其组织会直接接触到外部环境。我们一天大概需要呼吸2万次,因此吸入的空气质量对我们的呼吸系统健康有很大的影响。除了大环境的治理,我们所处的小环境也会影响到空气质量。例如,大多数人经常出入的饭馆、理发店,一些人的工作场所,可能其空气中的某些物质会增加我们患哮喘、慢阻肺、肺部感染或者癌症的几率。

餐饮店吸烟区

二手烟与肺癌的关系不言而喻,而餐馆、酒吧的吸烟区常常是二手烟的重灾区,不论是服务员还是顾客都深受其害。如果说顾客还有所选择,那服务员总不能够带着口罩来工作吧。即使是在非吸烟区,许多顾客也会吸烟并且不听劝阻。常在吸烟区出入,除了二手烟,还会受到三手烟的危害。烟雾会附在我们的外套、头发上,然后跟着我们回家,继续祸害我们的健康以及我们的家人。如果因为工作关系无法避免在这种场所出入,那么应该在下班后立即换下工作服,回家后立即洗澡、洗头。

正在打扫的房间

有许多清洁剂,虽然标榜着“绿色”“无污染”,但是仍然可能含有导致或者诱发哮喘的有害化学物质。清洁剂挥发到空气中可能与粉尘起反应,然后对你的肺造成伤害,如果长期接触有可能会导致慢性呼吸道疾病或者是过敏反应。因此,酒店、宾馆打扫房间的服务员比较容易有这些健康问题。如果是在家使用清洁剂打扫房间,那么一定要注意打开窗户通风,或者是使用醋、苏打和水自制的天然清洁剂。

医院

医生、护士或者是医院的行政人员患肺炎、流感和严重急性呼吸道疾病的几率会提高。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也提醒在医院工作的人,应该要接种预防流感等疾病的疫苗。如果因为患有慢性病需要长期出入医院,那么也应该注意加强免疫。另外,医用手套或者是其他医用器械中的乳胶也有可能会造成哮喘,如有需要可以使用无乳胶的手套作为替代。

理发店

长期接触某些种类的染发剂有可能造成哮喘,还有一些拉直头发的产品中含有甲醛。甲醛不仅是一种致癌物质,还会造成眼睛、鼻子、喉咙和肺的严重不适。在染发或者做造型的时候应该尽量选择安全的产品。如果是造型师,那么应该注意工作场所的通风。

工厂

工人、工程师、技师、质管等在工厂工作的人,如果患有哮喘,那么病情恶化的几率很高。成年哮喘病患者中,25%的人的病情都是因为工作场所恶化。在工厂,空气中飘浮着可吸入的金属、硅胶或者细砂,有可能导致硅肺病,就是使肺部产生瘢痕,这会增加患肺癌的几率。

还有一种闭塞性支气管炎又被称作“爆米花肺”。因为有人发现,许多工人长期接触一种微波炉爆米花的调味剂后,容易患上这种疾病(吃微波炉爆米花的人并没有这种风险)。呼吸面罩和良好的通风系统能够起到一些保护作用。

工地

建筑师、土木工程师和建筑工人在建筑工地都要多加注意自己的呼吸系统健康。用于包裹管道和地砖中的石棉的细小纤维,有可能造成极其严重的健康问题。其中之一是间皮瘤,这是一种肺癌。

吸入石棉的细小纤维还有可能提高患小细胞肺癌的几率,并导致石棉沉滞症或者肺部瘢痕。所以,在建筑工地或者建筑物拆除现场工作的人,一定要受过专业训练以及有防护措施,将罹患呼吸系统疾病的几率降至最低。

乡村

虽然乡村空气新鲜,人少车少,但是与农作物或者家畜打交道也会造成一些严重的疾病,例如过敏性肺炎。这种较为少见的肺病是反复吸入发霉的草料或者谷物尘埃造成的。肺泡发炎还有可能造成肺产生瘢痕。

储存不当的谷物很容易会发霉,吸入其尘埃后会出现发烧、发冷等与流感相似的症状,这被称作有机粉尘毒性综合征。因此,许多农民很容易咳嗽或者呼吸不畅。30%的农民都或多或少会出现这些症状。而从事养殖业的人很容易因为动物的毛发出现类似哮喘的症状。

现在不仅是农民,一些城市居民退休后或者休闲时也喜欢到乡村居住并且开辟一个小菜园或者养殖一些鸡鸭,这样既能锻炼身体,还能吃到新鲜的有机食品。不过,一定要注意谷物或者饲料的堆放,保持菜园和鸡圈的干净,注意通风,以免让微尘和氨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汽车喷漆厂

汽车喷漆工会长期接触到一种名为异氰酸酯的化学物质,这会造成职业性哮喘。不过,只要换份工作,这种哮喘就会不治而愈。戴上防护面罩能减少这种化学物质对身体的伤害。另外,一些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中也含有这种化学物质,使用时应该戴上面罩或者口罩,之后要注意通风。

火灾现场

前不久,天津港仓库爆炸事件让其周围的居民十分担心该片区的空气质量,因为塑料以及化学物品在燃烧后可能造成有害气体或者粉尘,吸入后会提高患呼吸道以及其他疾病的几率。

当然,一般人很少会进入火场,最需要担心的是消防员。据资料显示,2001年9月11日参加了美国世贸中心爆炸救灾的消防员以及周围的居民,之后患肺癌、白血病、甲状腺癌、食道癌和前列腺癌等多种癌症的几率明显提高。

矿场

长期在地下开采煤矿的矿工很容易患上支气管炎、肺尘病。煤矿的尘埃被吸入肺中,就会在那里扎根,让肺变硬并造成呼吸困难。肺的纤维化会逐渐严重,最后夺人性命。在矿场工作的人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尽量减少尘埃的吸入。

篇10:《空气在哪里》教学反思

一、通过游戏引趣,以憋气活动导入新课:

闭上嘴巴、捏住鼻子后有什么感觉?从而引出今天研究的对象,揭示课题《空气在哪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游戏活动又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在课的一开始做一个小小的“热身”游戏,不但能营造轻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幼儿的科学热情,引导他们积极地投身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

二、借助塑料袋,帮助幼儿感受“空气”的特征。

篇11:《空气在哪里》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还注意到了,在研究事物的特征的时候,需要通过组织各种活动,这些针对性的活动能够使学生更好的进行研究和学习。因此在教学的过程的过程,我们需要设计有趣的活动,在活动中,我能够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研究。比如本节课中研究空气的性质,我就让学生用气球和透明白色塑料袋去捕捉和观测空气,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了空气的基本特征。

在进行实验的时候,注意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在本节课进行的时候活动的时候,我知道学生进行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活动。在进行这个活动的时候,学生可能就会忘了怎样去正确操作。比如把杯子直接的放到水里斜着放,这个时候,学生就会发现里面的纸湿了。这样的实验效果就会比较的好。

篇12:《空气在哪里》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主要围绕探究空气的性质、特点这两个方面来展开。在本课的内容中,学生对空气的探究有着极大的兴趣,这节课引导的效果好,就可以为整个单元的学习打下极好的基础。但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这些性质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到。基于这点,在本节课第一环节我设计了“找空气”。通过充分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办法,去实践验证空气的存在。同时希望点燃学生的兴趣点。第二环节“探究瓶内的空气”,让学生大胆猜想、讨论验证方法后,我给出一个操作方案小组动手实践探究。并让学生体会制定操作步骤的办法。把学生“扶稳”。第三环节“空气搬家”这一演示,请学生说步骤,巩固认识空气的特点。在最后一个环节“称空气”时,由于操作有难度,仍采取演示实验验证。但由学生说材料、说方法,我按学生的方法优化,实现由扶到放。通过回顾我的教学过程,我发现自身有了很大的提高,比如,加入了环节间的衔接语,使环节的衔接更加自然;加强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关注自身的教学流程时,学会了关注学生的需要。也发现了自身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去完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导入环节采取的猜谜语手段,学生轻易就猜到了答案。说明这个设置并没有太多的思维含量,只是流于形式的引出了“空气”这个主题。如何让导入直接而高效,还值得我好好思考。猜谜环节也可设置在学习任务完成之后,学生根据自己学到的空气特点,自己编制一条谜语,也将所学运用其中,教师只帮助修饰改进即可。

2.课堂调控能力有待提高,不能做到“收放自如”。课堂中,到概念性问题与要求的强调时,应“收”回来,保证学生听进听懂;探究环节应“放”出去,让学生发散思维,取得探究时效。而本堂课我与学生的互动中,存在评价技巧的缺失,对于回答正确有自己创意的同学,没有及时的表扬给出激励性评价。而对于不可行的.方案没有正面否定,让学生留下了模糊的概念。此外,我还忽略了一部分学生方案中可取的地方,应该用心理解帮助学生完善。

篇13:文本教学中导入的支点在哪里

一篇文本, 通过课前的预习, 学生早就知道教师要上的内容了, 也可以说学生的这一心理上早就有了一个大致的预设。如果我们教师不能抓住学生的心理, 来个出其不意, 而是依然沉浸在自己的“情境的导入”中自我表演, 那岂不是让学生感到很好笑!尤其对于一个日益独立的且心智日趋成熟的高中生来说, 那种缺少高度、缺少张力的所谓“激趣”, 学生就真的那么轻易地被感动被共鸣了吗?而一旦学生在内心深处认定, 原来教师只是在表演而已, 那么他同样也会以一种游戏的心理来对待文本, 这无形中也就曲解了导入的原意, 消解了许多严肃的意蕴。文本教学中, 我们有时候需要一些导入, 但我们不需要为了表演而表演的导入, 为了课改而“课改”的导入。试想, 如果那种阅读直接或潜在地削弱了作品的认知价值、情感价值、审美价值的话, 它同样也就很难产生阅读过程中的同感和同构, 当然, 也就不可能发生知识的同化、整合与生成。

执教《陈情表》, 有的教师总是以“读《出师表》不下泪者, 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 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 其人必不友;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 其人必不为人”来导入, 然后开始大谈特谈文章如何动人。似乎谁不“下泪”谁就“不孝”似的。其实, 我们看到的是学生并没有什么感动的样子。这种近乎道德上的胁迫, 是很难让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过于偏重理论上的经验, 而忽略了由于学生主体的背景之隔、语言之隔、情感之隔而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 因此导致学生不能如教师期待的那样进入文本。

执教《我与地坛》, 有的教师喜欢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感恩母亲》来导入, 来突出母爱的伟大。其实播放这首歌曲, 除了思想教育就是欣赏音乐, 与本文何干呢?只要一个心智健全的学生, 读完这篇文章, 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母爱的伟大, 毫不张扬, 坚韧的爱。”那我们还要这个歌曲的导入有什么作用呢?我们说教师应用这种情境式导入的主要意图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学习者对问题的思考和攻克问题的欲望, 相对以前呆板生硬的教学导入, 这种尝试显然是一种进步。但问题在于, 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连贯的思维活动过程, 激趣设疑都是为了后续阶段的学习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问题的解决及与问题解决直接关联的新知识的学习、掌握与运用, 才是学习过程的核心和关键。而就目前的现状而言, 对于情境式导入是否应为后续阶段的问题解决提供实质性地帮助, 是否应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 教师关注得还远远不够。

再如执教《渔父》, 有的教师设置了这样的导入:

(1) 诗意设境。播放课件:画面, 屈原“行吟江畔图”;文字旁白, “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 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 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余光中”;配乐, 洞箫曲《欸乃》。 (2) 谈话导入。有一段话穿越千古, 至今仍在我们耳畔回响, 它影响了中国两千年的文学史, 它激起的思想火花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思想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它往往在我们最失意的时候, 拨动我们心灵深处那根最隐秘的心弦。现在, 就让我们聆听这段对话, 吟哦它, 体味它, 去畅游中国文化的长河, 重温传统思想的碰撞, 找寻人格精神的归依。

这样的导入从表面上来看, 非常完美。用余光中的诗歌很好地体现了屈原的伟大;用洞箫曲《欸乃》, 符合渔父的人格精神。用教师的一段深情的表白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 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却并不让人满意, 学生反应很麻木, 情绪并不高涨。究其原因主要有:其一, 学生经过了预习, 很清楚学习的内容, 这样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其二, 教师像演员在背台词, 师生之间在情感上缺乏交流, 学生的注意力、兴奋点很难集中到教学内容上。这种导入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 尽管在依据教案有序进行, 但其功能与作用却被大大地削弱了。其三, 教师设计导语目的是想借助导语创设一定的气氛, 或告诉与内容相关的知识, 结果就慷慨激昂地大肆议论一番。这种演说式的长篇大论教师的确费了不少功夫, 而学生却听得晕头转向, 不能一下明白教师的目的所在, 不能迅速进入学习情境。其实教师只是想告诉同学们:“这篇文章非常好,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它。”如果教师虚张声势, 结果只能造成时间上的浪费, 收效甚微。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 课的开始, 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 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 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见导入恰当与否, 关系整堂课之成败。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 我会撬动地球。”其实我们每节语文课的导入也都有一个的支点, 找寻到这个支点, 引领着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 定下课文学习的基调, 全篇课文重难点的理解和感悟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 文本教学中导入的支点到底在哪里呢?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以学生为中心是导入的前提

语文学习是学生不断建构的过程, 同时也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因此, 新课的导入, 提倡在可能的条件下应尽量由学生自己来主持。虽然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也不能所有的课堂主持者全部由教师来充当, 而应把机会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教师要从内心相信学生, 欣赏学生。只有教师下台, 学生上台, 才有可能真正变“讲堂”为“学堂”。只有教师尊重了学生学习的权利, 学生才有可能成为思考的实践者。当然, 学生主持也不能没有标准的, 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紧扣将要展开的学习内容来设计, 并充分考虑到周围学生的现有语文水平。至于学生主持的导入是否既是新旧知识的衔接点, 又是课堂教学的兴奋剂, 则是有效导入的关键。学生思考准确到位固然可嘉, 但对于文章精髓的问题, 也许大多还停留在表象。这时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搭建一个有效思考的平台, 让学生在思考中不断地提升。

二、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导入的基础

为了切实提高导入的功效, 要明确导入应达到的目的。到底是想利用导入来“运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同化或顺应新的知识”的, 还是想利用导入来“制造一个认知冲突, 以此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的, 抑或是想利用导入来“致力于发展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导入的目标必须明确, 只有目标明确了, 方向才不会偏移。那种为设置导入板块而设置的, 要坚决摈弃。好的导入要关注兴趣投入, 更要生成学习需要;要关注学生经验, 更要促进思维发展;要关注原有认知, 更要有利知识建构。当然, 好的导入设计还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景不同而不同, 根据学生的情况不同而不同, 根据课型的不同而不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方法多种多样, 不拘一格, 绝不可生搬硬套, 千篇一律。

三、自然而有趣是导入的关键

课堂导入要自然、流畅、不露痕迹, 引导学生巧妙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中, 使导入与新课浑然一体, 让学生学得轻松有趣。自然就是起势不突兀, 不故弄玄虚, 要能够尽可能与学生进行互动, 并依据课堂情境的变化对教案中预设的书面语做口语加工, 灵活适当地加以调整, 使教案活起来。同时也只有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进来, 学生才能以主人翁的姿态, 去设疑求问, 去论证推敲, 导入才能真正地“导”得开, “入”得深。有趣就是要充满趣味性, 要能够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精神的享受。一名教师如果只是想着如何教、如何演完备课时写好的教案, 而不从组织、指导、帮助、促进学生如何学的角度着眼, 那么再精彩的导入“台词”, 也只能是毫无实用价值的花拳绣腿;再高超的导入技巧也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

四、简要而启思是导入的核心

简要就是指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 不能讲究“花哨”, 要尽量避免华而不实。有的教师过于依赖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 大量的视频充斥课堂, 教学只图表面热闹, 很显然是违背新课改的精神的。语文课程包含的东西很多, 而我们的时间又相对有限。因此在教学中要去掉那些非语文和伪语文的东西, 即便是语文的, 可要可不要的也要去掉。懂得了取舍, 才能有所得。

启思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伊始阶段用最有效的方式、最少的时间、最快的速度, 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教学目标上来。正如苏联心理学家包若维奇说:“无论儿童处于怎样的教育环境作用之下, 无论对他提出怎样的要求, 只要这种要求未能纳入儿童的需要结构之中, 它们便不能作为儿童发展的有效要素表现出来。”所以, 导入一定要提供能满足学生直接需要与间接需要的诱因, 从而激发学生需要的内驱力, 最后达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动力的目的。方式可不拘一格。学生可以说, 可以写, 可以讨论, 可以辩论, 教师可以讲, 可以问, 可以启发, 可以示范。只要能开启学生的思维, 没有什么方法不可以使用。同时, 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 教学过程就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

篇14:《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

管超楠

高山地区总有一些薄雾,这些薄雾是茶叶生长的最好助手。茶树需要水,雾气刚好能让茶树的叶子处于均匀的亲水状态,因此每片茶叶看起来都油亮柔嫩。其次,高山上阳光充足,虽然红外线的直射会影响茶叶的营养,但是通过薄雾的遮挡,只有紫外线通过,这样就对茶叶中含氮物的形成有了很大的帮助,也增加了茶叶中氨基酸、维生素c、蛋白质、芳香油等的积累,所以茶叶喝起来口感好,营养充足。

为什么头发有直卷、颜色之分?

王红

有没有留心周围同学的头发呢?有的同学头发是卷发,有的是直发:有的同学头发颜色黑,有的发黄。之所以有直发和卷发之分,是由于毛囊的形状不同。每一根毛发都固定在头皮下微小的毛囊中,毛囊的形状影响毛发的形状。圆形的毛囊长出的头发就显得直而粗,这种头发东方人居多:椭圆形的毛囊长出的是波浪式的头发,这种头发西方人较多;而那些一头卷发的人的毛囊是螺旋形的,很多黑人都是这样的头发。

在生发过程中可以产生两种色素:一种能使头发呈现由深黑到浅褐色的色调;另一种能使头发呈现金色、金褐色或棕色的色调。这两种色调的不同组合使头发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不同的人种,这两种色素的组成不同,黑头发的人主要是前一种色素,金色头发的人则主要有后一种色素。

没人放火,森林为什么也会发生火灾?

孔若辉

森林的面积很大,而且大都是相连的,里面有许多枯枝落叶、杂草堆和灌木丛,所以遇到一点儿火星就会燃起熊熊大火。如果气候干燥,又遇上雷电天气,树木很容易被雷击中而着火,引起火灾。另一个原因是地下泥炭层温度太高,引起了地下火。科学家通过研究还发现,有的树木可能释放出一种人所未知的挥发性气体,遇到一定的条件就会起火。在我国新疆天山地区有一种白鲜树,它叶子里含有醚。醚的燃点很低,当白鲜树果实成熟时,醚的含量同时也达到了饱和,如果这时阳光强烈,白鲜树就会自燃。

吸入体内的空气到哪里去了?

王红

上一篇:各种教堂婚礼誓词盘点下一篇:强镇扩权新农村建设的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