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024-04-21

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共8篇)

篇1: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灌阳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袁翔珠 黄立新 卢润德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3年第02期

[摘 要]作者开。在详细考察了广西桂林市灌阳县的旅部已将规范寸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定位,在肯定其旅游资源优势的同时,也指出在旅游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本文在分析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旅游者的价值取向、旅游行为及旅游需求等方面影响的基础上,挖掘出灌阳县旅游的需求热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措施。

篇2: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张家界以旅游建市、兴市。1988年设市至今,大力发展旅游业,已经打下了相当好的基础。1999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327.2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8.1%,其中境外游客15.15万人次,增长3.99倍,实现旅游收入9.46亿元,增长44.3%。12年来,累计接待游客已达2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累计已达27亿元。全市拥有旅行社50家,大小旅馆400多家,其中涉外星级宾馆31家,床位2.78 万张,旅游直接、间接从业人员已达8万余人,第一、二、三产业的排序已实现三、二、一,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已占全市GDP将近50%,已显示出旅游在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体现出旅游带动战略的巨大效应,旅游业的支柱地位已初见端倪。作为一个初具规模的旅游城市,张家界的经济建设已经步入了“第二次创业”的快车道。要“把张家界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加快经济建设步伐,以旅游为龙头,促进其持续发展,是张家界的必然选择。张家界市旅游业持续发展障碍因子

1.1 发展旅游经济观念模糊

张家界建市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旅游经济。,张家界市全民办旅游的气氛还不浓,合力还不够,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统一,许多政策和管理措施还不到位,旅游规划不严格,旅游投入不足,旅游体制不完善。所存在的最大是“三个不适应”,即世界级的风景与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不适应,世界级的风景区与相对落后的管理不适应,飞速发展的旅游经济与相对落后的市民素质不相适应。

1.2 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服务质量差

张家界市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政出多门,各自为阵”。旅行社审批不严,尚有“一间房子、一张桌子、一部电话就是一个旅行社”的状况存在;旅行社旅游报价偏低,旅游商品

价格混乱,游客意见大,投诉多;导游队伍鱼龙混杂,正规导游人才匿乏,野马导游泛滥,“乱讲、乱导、乱争、乱要”现象十分普遍;酒店宾馆行政管理不到位,旅游部门只管星级宾馆,大量的非星级宾馆还没有纳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范畴,对其经营旅游服务业的质量问题,没有相应的部门进行行政管理;旅游车辆车况较差,宰客狠,安全事故屡有发生,管理失控。这些都严重了旅游服务质量和企业效益的提高,严重损害了张家界市的旅游形象。

1.3 旅游产品单一,旅游文化品位不高

张家界因世界遗产武陵源而立市。长期以来,着力开发以武陵源为主体的山、水、洞、林自然旅源,形成了高品位的国际知名品牌,是湖南的旅游极品项目。但由于过度倚仗武陵源,对人文旅游资源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开发力度,致使旅游产品单一,文化特色不浓,文化品味不高,影响了张家界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1.4 旅游环境容量有限

张家界市目前游客一般都云集于十分集中的、经过豪华包装的核心景区。对外宣传可逗留十天的线路,实际上只能把游客留住3-5天。游客专门来一次张家界,旅游消费都不大。旅游是一次性消费,虽可以通过有力的促销手段为核心景区增加旅游人数,但短期内再次来游览的可能性相当小。张家界市旅游业发展到当前的水平,已到了

考虑扩大游客消费量的时候了。张家界核心景区范围有限,大量游客云集,既限制了游客的活动空间,又增加了景点的承载力,管理不善极易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据专家测定,张家界核心景区的日环境容量为10017人,依据核心景区各景点之间的距离及游道状况,测定张家界的游客日容量为5885人。眼下张家界主景区无论环境容量与游客容量均已突破了这道警界线。武陵源的过度开发已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公署的“黄牌”警告。

1.5 旅游环境破坏严重

在过去的旅游发展中,张家界市重开发轻保护,出现了一些掠夺性经营,在风景区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并且逐步挤占核心景区。武陵源各生活接待区的空气质量部分超过国家一级标准,大气中的SO2、总悬浮颗粒物都呈上升趋势,酸雨频率大52%。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金鞭溪和索溪正遭受严重污染。旅游资源已遭到不同程度地破坏,武陵源核心景区的保护问题已经显得非常重要了。朱镕基总理对此有重要批示:“世界自然遗产中心公署提出,武陵源的自然环境已经变成像个被围困的孤岛,局限于精耕细作和迅速发展的旅游产业范围内,武陵源景区的旅游设施已超越限度,对景区的美学价值造成相当大的影响。提请政府对景区内及其周围地区的旅游事业发展给予关注,使其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这无疑是亮出了面临从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中删除的黄牌警告。张家界市业持续策略

2.1 强化旅游规范开发,制订旅游产业总体规划

坚持大旅游、高起点、优布局、功能全、可持续的原则,制订出张家界市旅游产业的总体规划,把张家界规划建设成为独具湘西风格和旅游城市特色的湘鄂渝的枢纽和旅游中心,争取2010年城市人口规模达50万左右,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突破1000万人次。总体规划中应包括:①基础设施规划—含航空、铁路、高速公路同张家界旅游市场相适应、相对接的规划和风景区、市区道路通讯电力供水设施规划;②景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将张家界、袁家界、天门山、九天洞等景区纳入生态环境保护规划;③老景区的适度完善开发和新景区的建设规划;④城市总体建设规划—包括市区群众生活区,武陵源行政生活区,以及进入张家界道路两侧附近村镇、居民点的住房设计规划。总体规划要体现权威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2.2 强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旅游管理新机制

要促进张家界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彻底改革现行旅游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旅游管理新机制。对景区的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实施彻底的三权分离是景区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所谓三权分离就是要使景区的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分属于三个不同法人主体,且三个不同的法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相互独立。只有使这三权做到了真正分离,使景区经营单位逐步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才能促使旅游效益不断地提高。在改革中,要以市场要求为目标,以建立旅游业制度为目的,以带动旅游企业发展为重点,使景区旅游企业成为一个开放式的主体,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

2.3 加快旅游法制化建设,提高旅游管理水平

2.3.1加强对现有旅游法规的执法检查

加强对国家现有旅游法规的宣传,强化对旅游市场的监管执法检查,对未经批准擅自进行旅游业务、无证导游、宰客等违法行为,加大查处力度,净化旅游市场,切实保障游客利益。

2.3.2 严格执行技术标准,规范服务行为

技术法规是旅游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旅游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家和旅游部门颁发的技术标准,按照标准的要求来规范服务行为。当前,在旅游企业中要加大ISO9000服务认证和ISO14000环境质量认证的宣传和实施力度,使企业获得国家认可的“免检”证书,与国际接轨,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

2.3.3 加强地方旅游立法工作

在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旅游法规的同时,要针对旅游全行业特别是旅游市场出现的,制定出台相应的法制规章,从大旅游、建支柱的角度,对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设施建设、旅游市场经营、旅游培训等各方面实行全面依法监督管理。大力倡导依法治旅,依法办旅,加快法制化进程,为张家界旅游业健康、持续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4 强化旅游资源保护意识,确保旅游业持续发展

要十分明确“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发展方针。要坚决拆除景区内违章建筑,铲除那些毫无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没有文化内涵的建筑垃圾。对不符合遗产保护标准的建筑物,即使有合法手续,也要坚决拆迁。对景区内的常住居民要逐步妥善迁移到景区外围地带。对景区内的武陵源区政府和区直机关单位也要考虑迁移到市城区。严禁破坏景区内一草一木,禁止砍伐树木,对枯倒树也要保护好,不得动一枝一丫。抓紧实施治理污染的生态工程,景区内实行环保车辆运营,严禁车辆入内。政府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游客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积极支持和鼓励、指导社会公众自觉参与旅游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舆论宣传,增强旅游者和公众的环境意识,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养成良好的旅游习惯。

2.5 强化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增加旅游文化内涵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只有真正把文化特色融入旅游中去,旅游业的发展才能长盛不衰。张家界市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一样丰富,浓郁的民俗风情,众多的名胜古迹,丰富的人文景观却长期待宇闺中。张家界要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胜地,吸引更多的游客,必须正确认识人文旅游资源的价值,确立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共同开发的战略,强化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增加旅游文化内涵。因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只有真正把文化特色融入旅游中去,旅游业才能持续发展。现代旅游业既要让人们饱览异域他乡的山川名胜,又要满足人们对异域他乡的文化、风土人情、服饰、饮食文化和表演的欣赏、探求。

强化人文资源开发,一要突出湘西民族文化,包括湘西民间、民族、戏剧、湘西民族建筑、湘西民俗、歌舞等,把湘西民歌山歌、阳戏、花灯戏、土地戏等极具湘西少数民族特色的表演加以开发利用;二要突出宗教文化,包括佛教、道教等,修复天门山寺,恢复普光禅寺香火等一批宗教活动场所;三要突出景点文化,充分挖掘各景点的人文特点,提高景点的文化内涵,把有关各景点的典故、轶事、民间传说、诗词等,搜集整理,让游客明白蕴藏在景观内的文化意蕴。要以市城区为重点,开发一批上规模,高品位,独具特色的人文项目。

2.6 强化旅游西线开发,培养新的增长点

西线地区旅游景观多精品,是对核心景区与东部游线的重要补充。强化旅游西线开发,能够有效地分流客流,削压旅游峰值人数,减轻核心景区的环境压力,缓解资源保护与过度开发的矛盾;加速旅游西线开发,同时能够延长游客逗留时间,扩大游客的消费量,盘活西线现有旅游资产。故此,实施西线开发,将对张家界市旅游业注入

新的活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施西线开发,要针对西部“瓶颈”效应的劣势,加强有形资产的合理配置,首先解决西进通道这一关键;针对西部区位的劣势,实现无形资产的共享,给西线创造更多发挥张家界这一品牌效应的机会,给巨大的无形资产以有形的载体,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效益。淡化行政区划,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的原则,加强区域合作开发。

2.7 强化旅游投入力度,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遵循旅游经济独特的发展,多渠道、多形式加大旅游投入,加快实现由大投入小产出向小投入大产业、不投入也产出的阶段转变,大力提高旅游产业的投入产出水平。,张家界市缺少四、五星级功能配套的宾馆,缺少高尔夫球、网球和游泳池等配套场馆及综合性的文化娱乐场所,正在组织策划中的飞机场扩建、火车站升级改造、张常高速公路、张罗公路、张清公路二期、峪园公路等以及按“全面净化、重点绿化、主街道亮化、整体美化”标准规划的城市“东建西扩”、城市中心广场、旧城改造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都将在短期内上马,这是加快本市旅游发展的必然。这些建设项目需要大量资金,而张家界是“老、少、边、山、穷”地区,建市晚,底子薄,但起点高、发展快,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自身的积累是不现实的。作为湖南旅游产业的龙头,要积极争取国家、省里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结合,引进内资外资并举,做到“项目要成熟、政策要到位、环境要优化”,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篇3:论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涵义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换句话说,可持续发展就是协调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发展的关系,既要合理规划开发旅游意愿,又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结合。

(二)基本原则

首先是公平性原则,是指人类满足自身需求的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同代人之间的公平性。同代人均有相同的机会满足自身基本需要以及获得更好生活的需求。代际间的公平性。不同世代的人都同样生活在地球上,她们应该和前代人一样享有满足其需求的机会。分配有限资源的公平性。地球上的人对有限的资源都享有相同的使用权。其次,是可持续性原则,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的干扰时,能够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要求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对环境和资源进行保护性的开发。最后是共同性原则,意味着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共同的,人类拥有共同的环境和资源。

(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即指旅游业的发展应当实现“经济上可行,但又不会破坏未来旅游将赖以开展的资源(尤其是自然环境)和东道地的社会结构”。在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既要满足当代人高质量的旅游需求,又不妨害满足后代人高质量的旅游需求,既保证旅游经营者的利益,又要保证旅游者的利益、旅游地居民的利益,实现旅游业长期稳定和良性发展。

二、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阻碍因素

(一)经营管理不善,开发利用不当,监督制约不利

我国旅游业行业经营规模小,管理不力,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使得我国旅游业发展缓慢,导致我国旅游业在技术、人力、资源管理、服务质量等方面无法满足其大部分人的旅游需求,从而缺乏市场竞争力,而缺乏市场竞争力对一个企业来说,是及其致命的因素。

(二)发展观念落后,环保意识缺乏

由于我国政府一致认为发展旅游不会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经营管理不当,监督不力,使生态环境造成重大污染和破坏:还有人类素质教育的缺乏,大多数游客在文化古迹上触摸攀爬,乱刻乱画,使用闪光灯拍照等不当行为,使历史文物受到侵蚀,这就无法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破坏

1、水质下降,空气质量下降以及噪声的增加。由于游客增多,交通运输量也增大,流量也大,污水排放量自然也就增加,相关设施的排碳量也就增加,所以就会导致环境污染。

2、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游客大量聚集,使人口密度增大,交通会受到影响,从而交通堵塞,人流拥挤,给当地居民带来不便。

3、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大规模的旅游活动的开展会侵害该旅游景区的自然生态系统,特别是在一些环境脆弱过敏感的区域,比如野生动物的作息会因人类的到访而受到干扰;沙丘会因为游人的活动而松垮;游客留下的垃圾会影响环境的美感等等。

三、对策措施

(一)从国家角度

1、强化旅游管理,倡导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强调的是利用原生态资源,让游客体验自然,民俗风情,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而森林公园、滑雪场、溜冰场、还有农家乐就是很好的体现。就拿农家乐来说,它是相对于地方特色而言的,属个体经营,农民相对于好管理,而农民和游客的参与性较大,便于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健全旅游监督制约机制

虽说旅游业迅速发展,但旅游企业缺乏活力,经营管理不善,陷入困境。因此,建立健全监督制约管理机制,能够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强化以市场为导向的核心竞争力,造福于人民,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务质量,为他们打造一个旅游景区的最佳印象。

(二)从旅游业企业角度

1、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开展文化旅游

在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开发和保护过程中,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游客更充分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开展传统节日促销旅游活动,使游客对本国传统文化更加了解,更深入人心,达到利益最大化,游客满意度最大化。

2、对旅游景区进行综合治理

对旅游景区进行综合治理主要是针对游客,如果游客不乱扔果皮纸屑,不乱刻乱画,那么就会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导游人员也要态度端正,服务周到,微笑讲解,游客的心情自然而然地舒畅,此次旅游也是必佳之游。更明显的是,会增加游客的重游率。

(三)从个人角度

1、加强环境保护教育,从小做起

旅游环境保护教育的宣传是一项繁杂的工作,这就需要广大公民的全权配合;政府也该参与当中去,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公民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最关键的是要将环境保护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去,从小学到中学,再到高中,甚至大学,都要接受环境保护教育,从最初就养成良好的保护环境的习惯。

2、文明旅游,从我做起

篇4: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以观光度假休闲为主

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地大多数以观光为主。参加乡村旅游的国内游客,绝大多数是为换个环境来度过假期生活。因此主要是去那些接近城市的附近农村旅游,出游时间也都比较短,一般是利用双休日或者其他假期一至两天的时间。

(二)注重乡村旅游的内容与文化内涵

乡村旅游的内容要广泛而富有特色。国内客源市场上,许多游客对于农业生产活动很有兴趣,“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和采摘各种农产品的旅游很受欢迎。除了在农田里耕种、采集等方式让游客体验农村生活的乐趣之外,传统的制作工艺完全可以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吸引物加以发扬。天津杨柳青年画、贵州蜡染、南通扎染、山东潍坊的风筝、手工造纸以及各种刺绣、泥人、甚至是食品的加工,都可以成为乡村旅游的文化依托。在提高乡村旅游层次的另外一个吸引物,就是乡村所保留下来的珍贵的传统文化、风俗和完好的古代建筑。巍峨气派的乡村宗祠祠堂,高大挺拔的镇村古塔,村边的土地庙等等,是乡村在历史发展中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乡村居民生活以及当地民俗。

二、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发展乡村旅游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特色

目前,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局限于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主要是观光果园、森林公园、垂钓园等,产品项目单一,购物、疗养、度假等带动性较强的旅游活动项目较少。大多数乡村旅游活动落入了“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的套路,产品雷同、缺乏特色,造成游客在乡村地区的滞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发展。

(二)缺乏系统的营销管理

乡村旅游的营销管理还未得到旅游景点管理部门的应有重视,营销管理理念和模式仍停留在初级阶段。既便是发展较快、规模较大、较为成熟的景点,在营销策略的制定和运营上也较单一,应用最多的促销手段仍是媒介广告。

(三)人文环境出现恶化

随着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活动对乡村人文环境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一是乡村文化因发展旅游而出现舞台化、商品化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乡村传统文化失去了独特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二是大量游客带来的外来文化,对乡村的传统文化产生同化现象;三是乡村朴实的民风和生活秩序,因发展乡村旅游业而遭到破坏。

(四)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回归自然是游客到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前提。但是,在乡村旅游业发展中,乡村的生态环境质量严重下滑,原因主要有:一是开发商和经营者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较差,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建设;二是游客的环保意识较低,在旅游中出現一些不文明行为。

三、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之策

(一)制定扶持政策,建立鼓励机制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各项优惠政策促进扶持乡村旅游。如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投入,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专利资金,主要用于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同时广开渠道多方投资,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开发,鼓励准许当地居民以土地、房屋资金或劳务等方式进行开发,全面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突出特色,打造精品

21世纪是体验经济的时代,品牌则是体验的基础和灵魂。乡村旅游景区唯有牢牢地抓住游客的“眼球”,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才能在旅游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三)强化对游客的引导

某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给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有些游客的环保意识较薄弱,加之部分乡村旅游地区的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忽视对游客的教育和引导,给旅游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乡村旅游景区要健康发展,必须加强对游客的管理。

1.通过宣传栏、宣传画、书籍、景点旅游指南、导游解说,对游客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2.通过强化社区居民和旅游服务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营造一种环保氛围,教育和感染游客。

3.旅游景区应根据环境承载力状况,采用线路设计和分区规划等技术手段,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合理布局,以达到维护乡村生态环境的目的。

4.旅游景区应联合当地政府,制定保护环境的规章制度,对游客的某些不良行为进行约束,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

(四)加大文化开发和保护的力度

文化是发展现代旅游业的灵魂。乡村旅游地区大多拥有丰富、深厚的文化资源,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加强保护当地的土著文化,对任何以当地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开发项目,都要进行审查、监督和指导,防止因旅游开发不当而使当地的土著文化出现商品化、舞台化。

2.加强对旅游地区居民的宣传教育,让他们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外来游客。同时还要激发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积极引导当地居民参与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促使他们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和保护者。

【作者单位: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管理系】

【参考文献】

[1]郑群明,钟林生.农村居民旅游认知特征分析[J].北京:地理研究.2005.04

篇5: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姓 名:

专 业:旅游管理

班 级:09级2班 任课教师:刘波

学号:

论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以云南民俗旅游发展为例

商学院

09级旅游管理2班

摘要:民俗旅游是云南省旅游资源中最有活力、最生动和最具有特色的一部分,对其进行合理地开发与保护,实现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对云南经济做出重大贡献,还是对云南民族文化最好的传承发展。文章从云南民俗资源的特色方面着手,针对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民俗旅游 云南 可持续发展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民俗文化旅游是人们以享受文化和了解民俗风情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旅游活动,通过这种旅游活动,可以使人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旅游的乐趣。在与其他旅游资源的交叉中,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也体现出它巨大的吸引力,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之一。

正文

一、云南民俗旅游资源概况

民俗旅游资源师指客观地存在于一定的地域空间并因为其具有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二十旅游者为之向往的民族民间物质的、社会的、精神的习俗,通常将其归为人文旅游资源的范畴。其内容主要包括物质风俗、社会组织风俗、节庆风俗、人生仪礼和精神文化民俗五部分内容。

云南独特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神秘的边塞风光,造就了云南得天独厚的民俗旅游资源,其特点和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样性:云南民俗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地貌与气候类型、民族种类及文化三方面。云南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地势地貌雄峻奇特,地域类型极为丰富,拥有除沙漠和海洋之外的其它地貌特征——高山峡谷、湖泊盆地、雪山冰川等;从气候特征看,云南立体气候特点显著,气候类型多样,“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便是云南立体气候条件的真实写照。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对多的省份,境内生活着25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在云南开疆拓土,创造了极其多样的民族文化,优美动人的民族歌曲,千姿百态的民族舞蹈,琳琅满目的民族服饰,还有风韵别致的民族乐器,情趣盎然的节日庆会,都蕴含着别具一格的风味与情趣。在民族构成上,云南独自拥有白、怒、傣等15个民族,这些民族形成的奇风异俗,只有在云南才得以一见;在文化方面,不仅拥有各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还收内地汉民族儒家文化的影响,以及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文化的影响,形成多元统一、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活生生的“民族文化博物馆”。

2.层次多:云南民俗层次多,具有差异性。云南民族众多,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不一。在解放初期,占云南大多数人口的汉、白、会、彝等民族像内地一样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形态,但像傣族、藏族等民族处于农奴制社会形态,甚至小凉山的彝族处于奴隶制社会形态,基诺和独龙等族处于原始公社的社会形态。加上发展缓慢,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生产力低下等原因,使得云南各民族的发展不均衡,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水平、开放层次各异,特征明显,差异较大。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使得云南一的民俗文化保持了完整、系统和稳定的状态,保持了其特殊性。最后,云南各民族之间的民族个性也存在着较大差异,特征鲜明,对比强烈。正是由于云南民俗旅游资源所具有的巨大差异以及多层次性,使得云南成为旅游大省,吸引众多旅游者前来体验,观赏。

3.组合性:云南特有的社会发展史、异彩纷呈的民族多元文化、风格迥异的民俗风情、引人入胜的名胜古迹、绮丽风光、壮丽的山河相互依存并相互作用,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品位较高,感应气氛较佳,互补性较强,能过满足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的要求。

4.神秘性: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云南不仅民族众多,而且有的民族支系繁多,民俗不仅相同,长期以来的封闭与落后,许多民俗不为外人所知,其神秘色彩浓厚。

二、云南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开发现状

1.民俗旅游与自然风光实现了完美结合。这是云南民俗旅游的一个突出特点。例如,在石林,除了可欣赏奇特的自然景观外,还能聆听关于阿诗玛的美丽传说,参观石林附近的撒尼人村寨,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购买撒尼民间刺绣工艺品。每年农历6月24日,实施彝族传统的火把节,石林举行隆重的庆典活动。在风景秀美的普者黑风景区,不仅可以欣赏到峰丛、石林、石芽、溶洞、暗河、湖群等各种喀斯特地貌奇观,还可领略那里壮、苗、彝、瑶等少数民族的古朴奇特的民风。再如,香格里拉之旅,不仅可观赏壮美的雪山、峡谷、江河湖泊等自然风光,同样可体验白族、纳西族、彝族、藏族和摩梭人独特的民族风情,了解纳西族东巴文化和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还可探索迪庆高原香格里拉世外桃源之谜。2.民俗旅游的品牌形象已树立。云南民俗旅游在我国旅游业中的品牌形象已树立,无论在资源开发、经营管理、宣传促销或是在国际合作、环境保护、培训教育等方面,云南民俗旅游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国内外游客中已享有较高的声誉,充满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民俗风情,在旅游者心目中为云南旅游树立了独一无二的美丽形象。

3.民俗旅游促进了云南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民俗旅游首先促进了云南旅游业的整体发张水平,获得了客观的经济效益。其次,增加就业机会,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加快了该地区致富的步伐,促进了城市化发展进程。再次,民族民俗文化得以保护和弘扬。民俗旅游促进了云南文化保护事业的发展,并且对保护云南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游不可忽视的作用,云南古镇文化、东巴文化、贝叶文化等在旅游中被挖掘利用,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宣传和发扬光大。

(二)存在的问题

云南民俗旅游在发展中,虽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国内外游客心中确立了良好的形象,但由于起步晚,基础差,观念更新慢,加上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限制,在发展过程中,局部地区和某些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民俗旅游资源挖掘利用不深入。受经济交通条件的制约,云南省包括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内的许多旅游资源至今尚未等到很好的开发利用。从民族风情的开发,不但存在种类开发不够的问题,还存在地域范围不够广泛的情况。如丽江地区,目前的民族民间文化开发蛀牙集中在古城区和宁蒗的泸沽湖地区,其他几个县则相对滞后,导致资源利用的不平衡和不全面。其次,对已有的产品开发深度不够,至今仍停留在表面,层次不够深入,对蕴含其中的深刻内涵和重大价值挖掘不深、不全,导致产品结构简单、品种单一。如昆明市内的民族村,虽然近来开发良好,但也存在之简单重复各民族风俗,而对其文化和历史挖掘不够。最后,民俗旅游产品开发联动不够,已有产品各自策划展开,没有整合到旅游线路的整体规划中,不能发挥联动效应。

2.民俗旅游活动中的功利意识和庸俗化现象严重。随着现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云南民俗旅游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功利意识驱导下的开发现象。在急功近利意识指导下,许多项目已经扭曲了民俗文化的内涵,旅游者根本了解不了多少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有些景点游客看不到真是纯美的民族风情,感受到的只是强烈的赚钱的愿望,结果使游客对民俗文化的美好想象或原有印象一扫而空。古朴醇正的民风在发生变化,不守信用,欺骗游客的事时有发生。民俗旅游在刺激旅游地传统民俗文化艺术复兴、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正使民俗文化庸俗化。3.民俗旅游资源在不断消失,差异性逐渐减弱。无比丰富的各民族文化是云南民俗旅游开发的重要依托,各民族之间的民俗文化差异是云南民俗旅游的生命和灵魂,正是这种差异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旅游者的目光,促进了云南民俗旅游的发展,然而全球性的文化一体化正在发生,差异的弱化必然意味着特色、魅力的消失,从而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关系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关系云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云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有些地区过于重视短期利润、增长驱动和政绩效能,不注重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的承载力,导致对一些不宜开发资源进行包装并使其商业化,破坏和冲淡了地方文化内涵。缺乏旅游产品差异化战略的研究,开发模式趋同化,民俗旅游产品呈现标准化,简单化的倾向,文化内涵不深,特色不突出,难以吸引领导潮流或创造时尚的旅游者,最终将沦为大众旅游产品或被替代。

三、实现云南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可持续旅游时一种理性旅游,它不再把旅游的经济效益放在中心地位,而是强调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的协调统一,认识到旅游发展应体现“持续性、共同性、公平性、参与性”等方面的内容,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更强调减少旅游对环境及社会的负面影响。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突出产品多样性和文化含量。云南民俗绿玉产品的开发要走科学规划,有序开发的路线,避免众多产品雷同,毫无新意,否则必然导致有限的宝贵投资浪费和引起同行业的恶性竞争,最终影响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具备开发民俗旅游项目条件的旅游区必须进行整体规划,合理安排,统一布局。在这个过程中,旅游开发与管理部门负有重要责任,在审批立项时应加强可行性分析,整体的多样性和个体的独特性相协调,各种民俗项目之间以及其他旅游产品之间应该形成相互搭配、相互补充的良性结构,防止争夺市场,力求收到良好的整体效益,同时,还需要挖掘产品的民俗文化内涵。把云南丰富的民俗文化与云南民俗旅游的每一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创造出具有民俗环境气息的旅游环境,无论是硬件的设施,还是软件的服务和管理,都要利用民俗文化进行包装。

2.强化生态意识和生态保护教育。虽然改革开放后,云南社会经济等各项事业有了长足进步,但由于基础薄弱,贫困面貌难以一下改观,人们追求眼前利益、功利意识强。人均受教育程度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少距离,人们的环境意识、文化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还相当薄弱。因此,必须重视加强生态意识和文话保护教育,对全省各族人民及外来游客进行爱护民俗景观、保护民俗文化的教育,切实增强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和文化保护观念。同时,制定相关法律,使公众自律的道德规范和强制性的法律相结合,对损害民俗景观、丑化民俗文化、毁坏民俗遗迹、商业网点等行为,要加强教育和坚决制止。

3.突出产品差异性,避免趋同化。在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首先,应考虑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的承载力,既要倾听旅游者的需求,也要重视当地居民的呼声。在真诚协商的基础上,对于综合开发条件较好的地区,加强横向联系、纵向发展,提升旅游资源综合实力来领导旅游需求热潮,创世界民牌,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强化当地传统文化和社会团结的凝聚力,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其次,各地应充分利用学术研究机构,在当地旅游发展之前,确定旅游对当地的影响,特别是本地传统文化和居民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并明确哪些东西可以作为“公众”文化向旅游者推销,哪些东西可以被当做是“地方色彩”而向旅游者展示,但与此同时又不会给当地文化造成严重破坏,并依此制定相关的保护对策,维护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完整性。最后,各地应认识到差异就是特色,差异就是文化内涵所在,要加强民俗旅游产品组合的研究,实施旅游产品差异化战略,标民族之新、立民族之意,以此来激活和创新民族文化艺术与传统,并通过强化当地居民的民族自我价值意识,使之成为一种真正的生活方式的活代表。

参考文献:

[1] 王岚.云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几个问题[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5)

[2] 顾涛.中国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2(04)[3] 康蠡.云南民俗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01)[4]施仲军.论云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5]杨萍.再论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层次、措施及模式[J].经济问题探索.2004(05)[6]杨丽娴.试议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昆明大学学报.2003(02)[7]唐凡茗.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影响的预测与调控[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3)[8]薛群慧 张晓萍.浅析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4)

篇6: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论乡镇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出路:好文风

>——以罗岭乡为例

我于2012年1月份,从县政府办公室调任罗岭乡党委委员、副乡长,根据乡党政领导班子分工,我负责教育、科技、宣传文化、信息、旅游开发、党政办等方面工作,现结合罗岭实际和工作实践,浅析一下发展乡镇生态旅游业的思考和认识。一、三借东风、顺势而为,抢抓发展好时机

罗岭乡位于我县西部山区,境内林木茂盛,满山葱郁,风景秀美,自然生态环境良好。高速、省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境内的香山寺,佛教文化厚重,历史悠久,属豫西名刹之一。独有的高山牡丹,花香四溢,抢人耀眼,乃****山区一绝。境内的柏树坡四季常绿,享有****西部小重庆之美誉。丰富的旅游资源、优越的生态环境,正是我乡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区域发展中赢得竞争、实现跨越的优势资源和有力抓手。乡党委、政府立足实际,确定了以原汁原味的自然生态美景为基点,底蕴深厚的香山佛教文化为重点,功能齐备的乡村休闲旅游为亮点的旅游发展思路,全面全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一)借风行船

2306平方公里的****大地,青山叠翠,碧水悠悠,竹林郁郁,风清气爽,无人不赞****生态好。生态是我县最大的优势、最大的财富、最大的潜力和最大的品牌。为保住这片绿、留住这盆水,让****处处

风光美景如画,近年来,我县把发展生态旅游业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举生态旗,打节会牌,唱旅游戏,推动了全县生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2012年6月,河南省委统战部决定:确定****县为全省统一战线同心实践基地、统一战线助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实践基地、统一战线人才培养实践基地。省民进党将罗岭乡作为帮扶乡(镇),将积极联系协调省政府职能部门做好罗岭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协助该乡构建以文化为魂、山水生态和历史文化相得益彰的文化旅游产业格局。《****县旅游总体规划》提出了注重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专项旅游和生态旅游的总体发展思路。2012年10月31日通过省市旅游专家评审组评审的《****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也指出了发展生态旅游、乡村田园旅游的方向,并将罗岭乡的香山寺作为乡(镇)旅游开发的重点。在这个大好的发展形势下,顺势而为,借势发展,在全县发展生态旅游的大环境、大气势下,罗岭乡抢借形势东风,借风行船,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旅游业,是应该也可以有所作为的。

(二)借船出海

近年来,****的旅游业蓬勃发展、高歌猛进,表现出态势优、气势好、后劲足的特点,在多次省内外旅游推介会上,****旅游资源备 受关注,其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不断提高,已经成为了豫西地区的旅游胜地和热点。****旅游业的大船必将逐步驶出*****、驶向河南乃至全国,而罗岭乡的生态旅游资源由于其特殊性、特色性,凸显出了在全县旅游业发展大格局中的重要位置,借好全县旅游的大船,扬帆出海是主动融入、顺势而为发展旅游产业的必然选择。具体

来说,罗岭乡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佛教圣地豫西名刹-香山寺。以古、幽、奇为特点的罗岭香山寺位于罗岭乡罗岭村,系古代佛理传播之所,建于东汉永平年间,早于释源祖庭白马寺,距今达一千八百余年,属豫西名刹之一。2008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县重要的佛教团体活动场所,寺院内有奇柏一株,树龄达千余年,虽饱经沧桑,但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其枝杆脉络走势如一,似龙鳞旋卷,堪称神奇,人称柏王爷。二是面积最大、品种最多、海拔最高、生态环境最好的高山牡丹园。罗岭高山牡丹园,位于罗岭乡罗岭村境内,平均海拔860米,于2010年10月开工建设。截至目前,该牡丹园已完成投资1240万元,栽植牡丹2400余亩,780万株,50多个品种。罗岭高山牡丹园自开工建设以来,受到了《*****日报》等上级主流媒体的多次跟踪报道,2012年10月27日,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大型电视纪录片《牡丹》摄制组张何一行5人,专程到我乡拍摄高山牡丹种植场景。三是高规格的摄影观光基地。今年6月4日,石佛山省级生态摄影基地在罗岭乡蛇沟村成功挂牌,该基地距乡政府10公里,景区面积60平方公里,是河南省省级摄影观光基地。该基地突出山区原生态和农家乡土田园旅游风格,景区内现有六园两坡一坝,即翠竹园、苹果园、石榴园、沙梨园、核桃园、牡丹园、杨树坡、柏树坡、景观水坝。各种生态旅游元素相得益彰;植被色彩、旅游功能搭配科学,农家宾馆、窑洞宾馆、停车场、写生摄影台、休闲凉亭等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合理。建成后的基地将形成春有油菜飘香、夏有麦浪翻滚,秋有石佛红叶,精

冬有雪压青柏等一系列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旅游景观,将成为山地型综合生态观光园区和豫西写生基地,全市较有影响力的高山牡丹大观园、精品苹果观光园、赏枫叶胜地和豫西摄影度假旅游基地。

(三)借路引客

郑卢高速公路****段的全线贯通,高速公路在罗岭的出口距乡政府仅5公里,与省道八官线直接相连。加之香山寺距省道八官线仅200米,距罗岭集市仅1公里。通往石佛山省级生态摄影基地的县乡公路,经过乡政府投资55万元 的全面修整、养护、提升,目前路面整洁、路肩平整、标志齐全,成为了全县乡村公路的样板和示范。便利的交通条件,必将极大方便周边地区的游客到罗岭游玩,助推罗岭生态旅游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三、注重挖掘、善于运作,拓宽发展新领域

某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的旅游资源是有限的,要实现持续发展,不但要注重开发与文物、环境保护相结合,有序开发,有限开发,而且要注重挖掘、整理那些散落、隐藏的旅游线索,不断充实本地旅游资源数量,优化资源结构,提升旅游档次。实践证明,往往是那种看似简单、零散的历史遗迹、民俗民风、民间技艺,能够起到短、平、快的市场效果。例如罗岭乡的玄沪龟窝、香山庙会文化、讲理大鼓、沪池根雕艺术、刘秀床、柴将军坟等都是可以挖掘、整理的旅游资源。目前,香山庙会文化已经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前期现场拍摄、资料整理、后期制作已经完成,专家评审组正在评审,以期通过省市文化部门的权威认定,确立其旅游价值。讲理大鼓、沪池根雕艺术也

在进行走访群众、实地拍摄、资料整理等申遗的前期准备工作。善于运作这些即将经过权威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能拓宽旅游发展的新领域,为乡镇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被誉为

无烟产业的旅游业不仅在当今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更以朝阳产业的殊荣表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笔者认为发展乡镇生态旅游业还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要找乡长,更要靠市场。发展旅游业,政府引导、投资、支持是必要的,多数景点(景区)都是由乡(镇)政府先行投资开发的。但是目前政府职能将逐步由管理型转化为服务型,政府的角色也从运动员转变为裁判员,所以旅游业的长远发展不能靠政府,政府资金的投入要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带动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注资,引导旅游业注重经济效益,适应旅游市场需求,走市场化发展道路。二是要不盲目,不跟风,有特色。乡镇的旅游发展方向要顾全大局,服从全县的整体性效应,但具体的规划设计就要因乡制宜,有山靠山,有水靠水,有窑洞的地方,依窑开发,甚至可以就水和泥、以陋就简。例如大力发展苹果采摘、牡丹采摘等体验式旅游,达到兼具趣味性、新颖性,又能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效果。

>

篇7:论贵州旅游业发展

(一)、背景资料简介

贵州素有中国“公园省”之称,山川秀丽,气候宜人,食品丰富具有发展旅游业非常优越的条件。但是,随着贵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些阻碍旅游发展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要使得贵州旅游业持续又快又好发展,并把贵州建设成为一个旅游大省,那么,解决旅游发展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是当前贵州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基本情况分析

1、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贵州在2007年全省共接待旅游者6262.89万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12亿元人民币。全年旅游收入净增124亿人民币,比2006年增长47%;相当于全省GDP的18%,相当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5%。各项指标均居西部12省区之首。旅游正在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

目前,全省重点景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张。数据显示,目前贵州省已开展经营或已进行规划的有477个旅游区(点),其中有世界自然遗产1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20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5个;全省旅游星级宾馆

饭店数量达240家、旅行社达194家、旅游定点接待汽车810辆,旅游直接从业人员7万余人。

2、贵州旅游业当前存在的问题(1)、观念滞后、体制创新不足贵州宏观管理部门对全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缺乏统筹规划,对旅游市场需求特点缺乏科学分析和了解,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项目建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无规划开发、无序开发、低层次开发问题严重,致使贵州旅游资源的优化结构与整体优势较差。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实现贵州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拉动贵州旅游经济必然首先要求观念的转变、体制的创新。贵州面对开放、多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显然还未完全打破陈旧的发展观念及模式,在旅游市场培育方面并未形成足够的认识和创新的思维,大旅游产业观念还未真正树立。

(2)、旅游形象定位不明且宣传力度不够所谓旅游形象,就是指旅游产品及服务等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整体印象,正确地确定目的地产品的旅游形象有助于旅游业的成功发展、带动旅游经济提升。许多着名的旅游国家或地区成功之处就在于其鲜明的旅游形象定位。贵州旅游业逐步认识到旅游形象定位的重要性,所以自旅游事业开始起步,就尝试为贵州的旅游形象进行定位,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定位,为旅游宣传找到一个突破口。于是八十年代中期,贵州提出了探溶洞奇、观瀑布美、享民族情”的宣传口号,旅游定位是“山水风光与民族风情相结合”;大家都说贵州的旅游资源比

起云南、广西毫不失色,但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让广西俨然成为老大;“七彩云南、旅游天堂”、“第一春城”的口号撑起云南热火朝天的旅游事业。但贵州始终没有找到明确的旅游形象定位,打出具有特色的促销口号,许多景点还处在养在深闺人未识阶段。

(3)、缺乏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性众所周知,贵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神秘壮美的自然景观,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以及悠远丰富的历史文化。但可惜的是贵州在发展旅游业,塑造旅游形象过程中更多的是强调丰富的自然资源,却忽视了深层次挖掘资源的文化性。这也是我们和旅游业发达省份产生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昆明举办的“世博园”、杨丽萍领衔主演的“印象·云南”把云南省的旅游文化产业介绍给了全世界。可提到贵州,游客却很难想到贵州代表性的旅游文化

(三)、解决问题的途径与对策

1、在新形势下促进贵州旅游业发展对策

贵州旅游资源的丰富性、特色性,为把贵州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支柱产业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条件。但贵州旅游业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产业优势,经济效益的获取也远未达到预想目标。因此,贵州旅游业在新的形势下,应抓住机遇,顺势而为,突破障碍,使贵州的旅游资源优势。

(1)、强化旅游大管理意识贵州要加快发展旅游业就必须对旅游业实施全面、全方位、权威性的管理,覆盖全行业,对市场的多层次发挥作用,形成调控体系,实现由单一部门管理旅游向相关部门共同管理旅游的方式转变。旅游的综合性 和依托性使行业跨度大、行业界线模糊,旅游市场管理涉及的管理部门多,旅游管理部门不可能包揽其它管理部门的职能,对旅游市场的有效管理必然是一种联合管理,应处理好旅游管理部门与相关部门管理的关 系。相关部门必须把涉及到本部门旅游方面的管理作 为自己份内的事来抓.职责到位.形成有效的旅游管理体制(2)、塑造旅游形象,加强宣传促销力度

尽管贵州在塑造旅游形象的道路上走得很艰难,而且成效甚微。

但笔者认为贵州还是必须坚持塑造出一个鲜明、易记的旅游形象,因为形象树立对于贵州旅游持续发展的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发现几乎所有旅游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在旅游开发时都是追求一种将整体而非若干景点作为旅游吸引力因素来推动市场,依靠形象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贵州过去塑造的旅游形象、打出的宣传口号变化太多、特色不明。如今贵州旅游形象定位应站在全国这个角度,从旅游者心理感应和市场需求的角度来考虑,贵州旅游形象设计既要符合自己的资源特色和历史文脉,又要对市场有吸引力。在对外进行旅游宣传时,应在建立一个总体旅游形象的基础上再针对客源市场的特征予以区划。如贵州的总体旅游形象可定为“神奇贵州多彩风”,然后针对沿海地区推出“原生态自然风光、五彩民族风情”形象;对中原市场推出“绿色喀斯特王国、秀美山水之乡”形象。诸如此类,让贵州首先在世人心中留下一个深刻旅游形象后,又在不同的客源市场拥有独具特色、不可替代的旅游吸引形象。

(3)、突出旅游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旅游精品

当前在文化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下,旅游经济注入的文化

内涵越多,开发出的旅游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越高,竞争力就越强。贵州的旅游文化本底是丰富的,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特色文化资源。但现在缺乏挖掘、整合及宣传。贵州可在红色文化、古镇文化、夜朗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屯堡文化、酒文化等方面深度挖掘,让贵州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内涵紧紧缠绕在一起。在挖掘整合基础上,要将贵州旅游文化性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推广出去。其中,举办文化节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文化节是结合地方特有人文资源与文化资产所举办的节庆活动,唤起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更成为观光客的主要吸引力,2005年中国·贵州黄果树瀑布节所推出的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就是一个成功的示例,它为贵州旅游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元素,提升了贵州旅游的文化和品位,但该节目在画面精致性、市场运作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要想打造贵州旅游品牌,提高贵州旅游经济效益,仅凭一个黄果树瀑布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我们贵州拥有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吸引力、竞争力的高品位旅游产品

(四)、总结 为了促进和扩大居民消费,继续增强国内需求增长。要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发挥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潜力,为经济持续平稳发展打下稳固的基础。一是增强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既要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又要努力增加城镇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完善并严格执行不同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力度和对困难群体的扶

篇8: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微、中观要素的内涵、职能与地位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所需的要素是多方面的, 但就其职能而言, 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微观要素是指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与操作, 它包含企业的用人策略、产品的策划与生产策略、营销策略、对资源的合理使用、服务理念等方面。旅游企业作为行业的实体, 它们的经营之道和操控能力直接影响着行业的发展。中观要素是指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行业协会, 其职能主要包括企业组织的审批、技术的培训与鉴定、行规的制定, 以及对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督导等。行业协会是政府对旅游业实行宏观管理的技术顾问, 也是在政府大盘的操纵下直接操纵旅游业发展方向的中盘操盘手, 是政府的重要助手, 企业的家;是旅游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行业协会职能的体现, 是促使政府摆脱繁忙琐碎事务、提升执政层次、提高执政效率的一个根本途径。

二、微观要素所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微观要素是行业的实体, 是行业的基本单位。截至2005年底, 据国家旅游局公布:全国拥有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32638家。全国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244.88万人。旅游企业普遍规模较小, 平均不到80人。旅游企业滥、散、小、弱、差, 经营管理混乱, 不正当竞争猖獗, 人才流动频繁的现象司空见惯。旅游企业所出现的这些问题固然与外部环境有一定关联, 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旅游企业的从业者素质较低尤其是管理人员的文化层次较低, 缺乏开拓创新的发展潜力。所以, 要想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从微观角度上讲要着力做好以下几点。

1. 提高管理层的素质

旅游企业是一种不需要高技能的企业, 然而, 旅游企业则是主要与人、与文化打交道的企业, 尤其是旅行社企业压根儿就是使用文化、使用知识为游客服务的企业, 客观上要求其从业人员具备较深的文化功底和良好的专业素养。对于旅游企业来说, 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是支撑企业发展的最重要元素。要想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 首先要提高旅游企业管理层的综合素质, 所谓综合素质自然是包括多个方面的素质, 而其中的文化素质是基础, 专业素质则是根本。如今很多饭店的硬件设施豪华、温馨, 服务人员的外部形象也较好, 能胜任一般的服务性操作, 可如有顾客问及菜的特点或菜名的由来时, 有不少服务人员只会以“微笑”作答伴随摇头或一些无关的解释。旅行社的导游人员似乎也都是些帅哥靓妹, 可是站在旅游车上向游客导游时, 就显得那么的语无伦次, 知识贫乏, 尴尬无助。对于这样的工作人员, 客人会有怎样的感受?用一句不太好听的话来形容, 那就是“金玉其表, 败絮其中”。客人对工作人员留下这样的印象, 难道还能对企业有好感吗?透过表象看实质, 其实责任并在于企业员工本身,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其根源是企业相关管理层的素质低, 或者就是总经理的素质低, 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都有问题, 缺乏对员工进行深层次的培训。

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经过了近三十年的发展, 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这些人员绝大多数只须经过短暂的培训就可在旅游企业胜任各项工作, 而且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二十多年后的今天, 如果仍要说旅游人才缺乏的话, 应该说这种“缺乏”与此前所说“缺乏”在概念上是截然不同的。以愚之见, 如今的状况以其说是旅游人才的缺乏, 倒不如说是旅游人才的严重浪费。笔者了解到, 不少旅行社或酒店的经理, 他们本身就是非专业的, 文化程度也不高, 他们所聘用的员工多数都是中专或高中以下的学历, 他们不是注重用高质量的服务使客人满意, 而热衷于用十分谦恭的道歉语词和微笑来弥补、平抑客人的不满。他们习惯了使用这样的方法, 他们的企业就这样一天一天地生存, 因为他们清楚, 中国的人很多, 市场之大。有这种观念的旅游企业老总大有人在, 他们只求表面华丽, 不求实际内涵;只求赚钱进囊, 不求文化入脑;只求眼前生存, 不求长远发展;这是导致旅游企业人员素质差的关键所在。旅游企业失去了发展的潜力, 旅游业又何以持续发展呢?可见, 旅游企业管理层的素质亟待提高。

2. 调整思路转变观念

如上所说, 旅游企业经营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是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 服务意识差, 而要改变这一状况的关键一点, 是要求我们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调整思路, 转变观念。首先, 要合理定位, 树立长远发展目标。不要把自己的企业当成“游击队”, 而要将它打造成“正规军”。既然是正规军就要选用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 要选用文化素质高、综合素质高的人员作为企业的员工,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其二, 要强化服务意识, 建立服务促发展、质量促发展的信念, 要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提高服务质量中去;之三, 要培养社会责任感, 形成“大河有水, 小河才不干”的大局意识。企业虽然是独立法人, 自负盈亏, 自谋出路, 但同时, 企业也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需要企业, 企业也离不开社会。因此, 企业老总必须具备企业家应有的战略眼光和道德风范, 善于谋略, 善于用人, 要有为社会分担责任的思想, 正确看待刚出茅庐的大学生们对社会、对企业、对专业实践的一时陌生, 有度量容忍他们各种经验的暂时欠缺, 要甘心情愿地为那些象征着国家未来的大学毕业生搭建一席平台, 创造各种机会, 为他们的前进与发展铺路架桥。

据有关研究表明:一个大学毕业生在其工作中所显示出的素质高低及能力强弱, 其中50%的因素归于大学的教育和熏陶, 而15%~20%的因素属于企业提供的机会和培养, 剩余的30%~35%要靠自身的努力和积累;对于一个研究生, 其素质的60%是在学校奠定的, 仅10%~15%需要工作单位培养, 余下的25%~30%靠自身的努力和积累。而中专生或高中以下学历的人, 学校培养的素质只占30%~35%, 企业培养的素质要占25%~30%, 35%~45%靠自身的努力和积累 (参见表) 。通过表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一个一般性规律:学历越高, 源发素质值就越高, 需要企业培养的素质值就越低, 但企业所培养的终极效率却越高。这就说明, 即便企业花费同样的成本去培养每一个新员工, 但由于其文化积淀和专业素质的不同, 企业的培养在他或她身上所发挥的效率也是不同的, 基本素质越高, 效率也就越高, 反之则越低。从旅游企业长远发展来看, 聘用本专业的大学生作为自己的员工是合算的, 付给较高的薪酬也是值得的, 因为他们毕竟是为企业效力的, 他们的今天就是企业的明天, 他们的成就就是企业的辉煌。

旅游企业中员工频繁跳槽, 是长期以来困扰企业老总的一个普遍问题, 但笔者以为, 这种现象的出现, 六层以上的因素归自企业, 四层以下的原因属于员工自身。企业给员工低工资, 对员工的要求也低, 这就成全了那些素质低能力差的人, 而那些拥有极强发展欲望的高素质、能力强的员工自然会“不安稳”, 不断地、苦苦地寻求适合自己的企业。对于企业而言, 员工总是弱者, 如果企业真心留人, 办法总是有的, 诸如:薪水留人、职务留人以及感情留人等等。面对企业的真诚挽留, 员工一般不会执意离去, 俗话说, 人心都是肉长的, 人是感情动物嘛。员工不愿意留在企业工作的原因往往不外乎对新水、岗位、环境等要素的不满意。所以, 作为企业, 首先应该调整好自身的心态, 对新上岗的大学生进行短暂的培养, 强化他们的实践能力, 为他们搭建一个展示自己才智的平台。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 这样的企业终究要被社会淘汰。企业也完全有理由付与他们比中专以下人员高出30%~50%甚至更高的薪水, 以便留住他们为企业效力, 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作为企业的老总应该牢牢记住:“只有有了高素质的员工, 才会有优质的服务;只有员工感到满意了, 才会拥有客户的满意”。

3. 加强管理

按照常理, 任何一个机构或部门出了问题, 总是与管理有关, 反之, 亦如此。就目前状况而言, 我国旅游企业的问题仍然较多, 固然, 这些问题有不少与企业的外部环境有关。但是, 那些存在问题的企业的老总们有几个敢于承认他们自身的管理问题, 或者设法寻求改进自己的管理?老一点企业的老总们觉得自己久经沙场, 见多识广, 沾沾自喜, 故步自封;而新一点的企业的老总们则认为反正自己刚入行, 没有经验, 就随大流吧, 只要能赚钱就行, 不思进取。这正是不少旅游企业的可悲之处。就笔者所了解的情况看, 目前的旅游企业与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相比, 尽管在硬件建设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通讯设施等办公条件也大为改善, 现代化的旅游电子商务已在部分企业中开展。但是, 管理水平却并没有提高, 反而呈下降趋势, 管理上远不如上世纪80年代时的老牌企业那么严谨、投入, 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缺失。就旅行社企业而言, 20世纪80年代期间, 国、中、青、康等老牌旅行社的管理一直比较规范。90年代初, 随着国内旅游的兴起, 大批国内旅行社如雨后春笋般地诞生。原以为, 老牌旅行社难得的经营经验和规范的管理理念, 会对新生的旅行社起到一个积极的影响和带动, 然而, 事实却恰恰相反, 一些新生旅行社的不规范经营和目光短浅的做法反而影响到了老牌旅行社, 他们中有不少也学起了新生旅行社所搞的类似于“包产到户”的对外承包, 将原先一个部门的业务分成了多个部门去做, 采用“单兵”和“散兵”作战法, 推行内部竞争和削价竞争, 化整为零, 为了眼前利益而置质量以不顾, 大大削弱了企业的对外竞争力, 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公众形象。这种低素质的经营行为殃及了整个旅游行业。尽管国家旅游局三令五省, 要求地方各级旅游局严管, 可这不是一件易事!由于国民整体上对于旅游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消费观念普遍不够成熟, 加之一些旅游企业的误导, 因此低价似乎总有市场, 而对质量的关心度却上升缓慢。所以, 那种内向型而不是外向型竞争、注重价格而不是质量竞争的不正常现象, 至今仍在我国的旅游企业中, 尤其是在旅行社企业中蔓延, 甚至得不到一点遏制。这显然已经不是单靠政府的宏观政策所能奏效的, 必须采用“多管齐下”之策, 但首先必须从提高旅游企业自身的觉悟、加强自身的管理着手, 主要得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1) 完善内部机制练好内功

旅游企业首先应该调整好内部机构的设置, 确保管理上各个环节的畅通, 合并同业务的重叠机构或部门, 实行同类业务的集中管理, 即同样产品内容、同样质量标准、同样产品价格, 同样服务要求, 避免或减少内耗, 练好内功, 注重优秀企业文化的构建, 勇于参与外部竞争, 抵制价格竞争, 抵制欺诈行为, 坚持质量取胜的信念。做到宁愿失去业务也不以低价来误导消费者, 引导旅游者逐渐形成一种“旅游必须快乐, 快乐来自质量, 低价不会快乐”的旅游消费理念, 为企业自身的规范、快速、持续地发展奠定基础, 也为整个旅游业的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

(2) 改善合作环境促进业务往来

旅游企业属于服务性行业, 属于需要多方配合才能开展业务的行业, 旅游企业的工作往往与其上、下游企业的工作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 旅游经营者们要想经营好自己的企业, 就必然要与外部的相关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以备自己的企业遇到困难、或自己的员工在工作中出现疏忽时, 上、下游的相关企业会主动及时照应或进行一定的弥补, 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除此之外, 旅游企业还会横向地与自己的左、右企业合作, 如:旅行社要与酒店、车船公司以及景区点合作, 甚至还要与行业之外的交通等部门合作。因此, 旅游企业要与所合作的各种部门长期友好相处, 建立和谐稳定的关系, 改善自己的经营环境, 促进业务往来, 以利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观要素的现状及其应对策略

如前所述, 我国旅游行业中观要素的职能是指旅游行业协会, 其全称为:“中国旅游协会”, 这个名称业界的同仁可能早已耳熟能详, 因它早在1986年就成立了, 是中国全旅游行业的协会, 归属国家旅游局的领导, 并接受民政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共有七项主要任务, 基本上囊括了作为全国行业协会应当承担的所有任务。中国旅游协会设有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本届常务理事会有会长、副会长 (9名) 、常务理事 (84名) 和秘书长组成。理事会成员有163名, 分别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管理部门、全国性旅游专业协会、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旅游景区 (点) 、旅游院校、旅游科研与新闻出版单位, 以及与旅游业紧密相关的行业社团。

从国家一级来讲, 中国旅游行业协会的组织机构是比较完善的, 各省设有同类机构, 业务上都受中国旅游协会的指导, 行政上多数归各地方旅游局直接领导。各省的重要旅游城市也设有类似的机构, 隶属关系相似。由于我国的旅游行业协会与行政不彻底脱钩的隶属关系, 有些地方的行业协会的主要领导就干脆由旅游局的领导兼任, 所谓的“两个机构, 一套班子”, 还落了个“精简机构”的美名;而有些地方的旅游协会的主要领导则由旅游局年龄较大、临近退休或已经退居二线的领导兼任。这些情况至少可以说明以下问题:一,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旅游行业协会的认识和态度;二, 旅游行业协会实际上还没有真正从行政职能转变到监管和自律职能;三, 多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并没有真正将相关的业务移交给行业协会管理, 职权不清。所有这些, 必然导致了旅游行业协会的形同虚设, 无法独立地工作, 更不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数十年来中国旅游业管理混乱、问题颇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通常将国家、将人都比作一部机器, 而人是目前世界上最复杂、也最科学的“机器”了, 但从外部看, 似乎简单, 仅有首、颈、躯、四肢这几个部分, 尤其是颈部看起来最为简单, 然而却是人体中最致命的部位。对于一个国家, 一个产业, 行业协会就相当于人的颈部的职能,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断然不可忽略!没有它, 政府的政策就难于贯彻, 行业就容易混乱, 甚至还会致命。因此, 笔者以为, 为了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旅游协会这个中观要素必须得到以下几方面的改观。

1. 确保组织保障

中观要素是否能得到切实的改观主要取决于政府, 政府首先要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实事求是, 按科学、按规律办事, 该谁办的事就交给谁办, 谁能办好事, 就交谁去办, 决不能贪权。要以身作则, 积极推动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旅游行业协会, 并尽量避免政府人员在行业协会兼职, 旅游行业协会是专业性协会, 为了让协会切实承担责任、做好工作, 政府应当支持、鼓励业内各方面的专家担任行业协会的管理工作, 使行业协会首先在组织机构上得到真正的保障。为了更有利于旅游行业协会独立开展工作, 其隶属关系很有必要进行调整。旅游行业协会属于民间组织, 行政上应该归民政部门领导, 业务上则应该接受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

2. 切实履行职责

行业协会要想做好工作, 首先要确定好自己的工作目标;其次要致力于研究国家对本行业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第三要切实履行好以下职能, 即:贯彻政府的方针政策, 积极调研, 为政府建言献策, 当好政府的助手和顾问;带领业内企业共同建立行法、行规, 抵制和严惩不正当竞争和欺诈行为, 维护旅游市场的正常秩序, 维护旅游者的正当权益, 做好行业自律;协助企业搞好专业性培训、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工作, 推动企业的发展;加强内外交流, 及时掌握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 扬长避短, 正确引导行业发展;做好企业与政府间的沟通与联络, 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建立与行业外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友好关系, 为行业内企业的经营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开展有利于行业发展的其他活动。

3. 推动企业走上规范化、规模化经营之路

小, 几乎已成了我国旅游企业的一个特征, 有些企业主要是旅行社企业, 已经小到了“微型”的程度, 称它“袖珍”企业倒是不折不扣。这样的企业显然跟竞争力毫无关系, 但却与不规范经营难脱干系。因此, 要想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必须使企业走上规范化和规模化经营之路, 提高产业的集中度, 这是行业协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实现这一步, 可以使用的方法通常有:第一, 举荐和鼓励经营规范、成绩突出的企业兼并那些经营效益较差的企业, 实行企业合并重组;第二, 淘汰微型企业和经营不规范的小型企业;第三, 提倡强强联合, 组成大型、综合性旅游企业集团, 培养、树立业内优秀、强大的企业集团典范;第四, 提高行业准入门槛, 禁止注册资金低于100万元人民币的企业进入旅游行业, 严格控制旅游企业的整体数量, 当然, 这些执法依据都有待于我国《旅游法》的明确规定。

四、结语

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微观要素上讲, 提高人才素质, 加强管理, 提高服务意识是最重要的前提;而从中观要素来讲, 切实履行职责, 正确引导, 加强自律, 创造良好环境, 规范行业发展, 增强竞争力是关键环节。这是我国旅游业良性发展的整体需要,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需要, 也是旅游业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 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

[2]田里马勇杜江:中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赵维新:论后WTO时代制约我国旅游企业发展的自身因素及其对策.中州大学学报, 2005第一期

[4]Erik Cohen著Contemporary Tourism:Diversity and Change (巫宁等主译)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7

[5]赵维新:我省旅游业状况及发展问题研究.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二等奖, 2004年

上一篇:套取扶贫资金审计案例下一篇:泸沽湖旅游资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