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业发展

2024-05-01

论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业发展(精选6篇)

篇1:论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业发展

论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业发展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3931.12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占1452万人,占38.97%,其中苗、侗、布依、水、瑶、彝、土家、仡佬等世居的少数民族达17种之多。在贵州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各种民族的民俗文化交相辉映,构成一个绚丽的民族文化艺术长廊。

古朴淳厚、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与贵州优美的自然风光相映衬,多层面地呈现出当地世居民族原生态的民俗文化悠久深邃的神秘基因。“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就是多彩贵州民族风情的真实写照。贵州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如何加快贵州旅游业的发展,使其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本文从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条件和旅游业对拉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来阐述发展民俗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资源与市场是发展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旅游的基本条件

1.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慨况

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异常丰富,按不同的标准可划分为四个大类:①经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A、生产性民俗文化;B、交易性民俗文化,;C、生活性民俗文化。②社会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A、社会礼仪民俗文化;B、家族民俗文化;C、村落民俗文化;

D、民间组织民俗文化;E、历法和时节节日民俗文化。③信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A、民间巫术、占卜类;B、民族宗教活动民俗文化;C、民间禁忌超自然事物。④游艺性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A、民间体育竞技民俗文化;B、民间杂艺民俗文化;C、民间艺术类民俗文化;D、民间口承语言民俗文化。

从旅游业的角度和旅客感知方式,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又可以划分为五个大类:即观赏型、参与型、体验型、深层次的研讨型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辅助型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由以上论述可见,贵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一是种类多、内涵丰富,二是分布广且相对集中连片,三是原始性和神秘感强,四是特色浓郁、别具一格。所以,贵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开发潜力大,可打造多种民俗文化旅游产品,适应各层次游客的需要。

2.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市场分析

国际旅游游客总量呈持续增长态势。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报告,到2010年世界旅游人数将从2006年8.42亿人增长到11亿人,而到2020年将达到16亿人。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兰贾利指出,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中国已成为最重要的新兴市场,并同美国并列成为世界第三大旅游目的地国。他还预测,到2010年,中国将取代西班牙居第二位,到2020年将取代法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

从国内旅游需求来看,我国大规模的国内旅游态势已基本形成。如在1999年国庆第一个“黄金周”到来时,席卷全国的假日旅游热潮令各界始料不及。据统计,7天内,全国的出游人数达2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八年后的2007年“五一”、“十一”黄金周,全国共接待游客已达到1.42亿人次,旅游收入648亿元。

贵州国际国内游客总量也呈持续增长态势。2007年1—9月贵州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5000万人次,比本省人口还多出1000多万,旅游总收入330亿元,同比增长47.8%,在西部各省名列前茅。全省220余家星级酒店的5万多个床位,日日爆满,许多散客一房难求。

二、发展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重大意义

1.发展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首先,旅游业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创汇多、收益高、劳动密集型产业。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产业,不仅可以为建设积累资金、支持地区经济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和加强当地生态资源的保护,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最终达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其次,旅游业是一项关联度较高、带动性较强的龙头产业,开发旅游业,可以带动当地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对外贸易、城市建设、景观修建、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工艺特产、文化娱乐、生活服务、广播宣传等行业迅速发展,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

再者,国际客源流向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即游客从发达地区流向欠发达地区,从高收入地区流向低开发地区。贵州少数民族分布的大多数地区经济都较为落后,开发旅游业,可以从国际国内经济发达的高收入地区的游客身上获取一部分收入,并将这些收入向生产投资和生活消费形态转化,从而通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连锁反应”作用,促进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

2.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的产业调整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产业,旅游业所依托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要相互协调配套才能发挥其作用。由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使其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促进和带动与旅游业相关的其他产业的配套发展,使原来聚集程度很小的第三产业及第二产业相对增长,产业结构由低层次低效益向中层中效益甚至高层高效益升级。据有关资料表明,每增加1名旅游从业人员,需增加4~5名间接从业人员。因此,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不仅可以扩大就业,而且还可以促使民族地区人口直接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3.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有利于促进当地人文资源的传承和保护

贵州发展少数民族民俗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开发和发掘新的旅游资源,从客观上要求保护自然环境、恢复和修葺原有人文旅游资源,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不仅要大力开发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相配套的自然旅游资源,充分利用自然风光、野生动物资源,建立和开放相应的自然保护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发掘、整理和提炼那些最具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民间艺术、舞蹈戏曲、音乐美术、民间技艺、服饰饮食、接待礼仪等民族旅游资源,使这些民族文化的瑰宝得以永世留芳。发展旅游业,要求旅游环境质量要优于一般环境质量,因此,必然要求旅游区维护和恢复文物古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整理和发掘人文风情,而这些对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可以起到积极的保护和促进作用。

4.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有利于促进当地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和谐团结进步

发展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业,不但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也为贵州少数民族与其他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和谐交往提供了条件,特别是现代旅游,实质是一种地区间的文化交流。随着民俗文化旅游的兴起,可以有效地改变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长期所处的文化封闭状态,使之经常性地与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相互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不会使当地的民俗文化发生变化,反而会更加有效地保护当地文化的传承。通过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和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团结进步。

三、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1.交通不便,旅游通达性差。2.当前的民族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档次低,效益差。3.部分景区遭损坏,一些珍贵的民间手工艺技术濒临失传。4.民族民俗文化旅游景区景点的配套设施不完善。5.贵州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尚处在“地处深山少人知”的状态,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四、发展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对策

1.改善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投资环境

(1)转变政府职能,在进一步营造民族民俗文化旅游氛围的同时,运用科学发展观,联系当地实际,由政府统一协调解决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等。

(2)优化投资环境,坚持自筹资金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资源,顺应国际国内民俗文化旅游发展趋势,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

(3)在坚持保护为重点的前提下,挖掘、整理、开发优秀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把民俗

文化丰富的内涵(如民间传说、历史名人、民居建筑、民族风俗以及曾为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历史事件)转化成现代文化创意和项目策划,以文艺的手段借助传媒打造成“旅游名片”。

(4)加快旅游公路的建设步伐,公路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设施,注重旅游公路建设,有利于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打破区域界限,联合组织策划别具一格的旅游活动,举办推介会、旅游艺术节等形式展现旅游形象,吸引招徕国内外游客,开拓市场,促进市场互动。

2.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培育旅游购物市场

(1)利用贵州丰厚的民俗文化积淀,选准资源“亮点”,实施集中开发优势项目,合力打造民族特色品牌,以特色品牌带动周边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亮点”的选择,既要考虑民族民俗文化的积淀、民俗民风的浓郁,也要考虑对自然景观、其他优势资源的配合。在构建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以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作支撑,赋予旅游品牌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品牌地位。

(2)以旅游为载体,高起点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研发旅游特色商品,丰富旅游购物市场。合理安排和增大购物这一旅游环节的创收、创汇能力。旅游商品不仅可以宣传民族地区的地域文化,而且可以调整一定范围内的消费结构。打造出一批植根于本土的,极具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实现旅游产品的绿色化和精品化,不断增强文化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3.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民俗文化比较优势,(1)正确认识民俗活动、民俗歌舞艺术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民族语言、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继续大力开展民族文化艺术形式的演艺展示活动,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和魅力;借助旅游业的流动性强的优势,向海内外旅行商宣传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特色,开展多种渠道的宣传促销活动,辐射带动运输、宾馆、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2)围绕民俗旅游做文章、定规划、搞建设、抓经营,实现民俗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和谐发展,在人口较集中的城镇,依据民族自然村寨的特征,复制建设民俗文化旅游度假村、民俗馆等;在有条件的村寨,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四在”农家活动,在自然村寨直接打造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生态村,使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基本保持原生状态,实现文化生态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3)以民俗节庆活动为依托,加强节日文化与旅游的交融,刺激消费,繁荣经济。贵州民俗节庆具有很强的观赏型与参与性,且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很容易成为促销民俗文化产品的重要机会。

参考文献:

[1]李水凤:浅析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3期

[2]贵州年鉴.2006

[3]刘 瑞:贵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类型特征及其开发模式,科学技术与贵州旅游.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编

[4]马 波:旅游文化学,青岛出版社.1999

[5]胡敬萍: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问题研究.2001

[6]王 旭:对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认识,贵州日报.2007年12月27日

篇2:论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业发展

我国旅游消费的蓬勃兴起,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不仅为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样也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坐落于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的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是我国的第二大少数民族地区,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旅游资源相当丰富,特别适合发展旅游产业,其发展无论是对贵州还是对国家来说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概述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3931.12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占1452万人,占38.98%,其中苗、[1]侗、布依、水、瑶、彝、土家、仡佬等世居的少数民族达17种之多。在贵州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各

种民族的民俗文化交相辉映,构成一个绚丽的民族文化艺术长廊。古朴淳厚、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与贵州优美的自然风光相映衬,多层面地呈现出当地旅游资源的丰富多彩。“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大

[2]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就是多彩贵州民族风情的真实写照。

1980年7月,贵州省正式接待了第一个来到贵州的旅行团——港澳师生联运团。从此之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开始发展自己的旅游业,但发展较缓,速度较慢[3]。十一五以来贵州更加重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规划和发展,并出台了《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贵州旅游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特别是加快国际化、市场化进程,加快与世界旅游经济的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在旅游方面硕果累累,也为我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008年,全省旅游业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发展和谐旅游”为主题,以政策推动、恢复启动、精品带动、市场拉动和“满意”行动为主线,以市场恢复为重点,采取市场化运作,集约化经营,突出我省少数民族旅游项目建设,培育少数民族旅游市场主体,提升发展质量,实现了平稳增长

[4]。

经过近30年的战略实施和艰苦努力,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走上了“持续、快速、健康、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目前,全省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寨已达3000余个,近20万人受益,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从而为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我省少数民族地区具备发展旅游业的各种资源优势,具体来说包括五点。

2.1 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

据不完全统计,贵州少数民族节日有1000多个,规模较大的有苗族、布依族的“四月八”、布依族的“六月六”、彝族的“火把节”、水族的“端节”、瑶族的“盘古王节”等。“四月八”是苗族人民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怀念祖先、纪念英雄的日子。这一天,他们载歌载舞,以表示对祖先、英雄的景仰和凭吊。布依族“六月六”,是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布依族青年男女在各自约定的地点,白天在歌场上对唱,晚上还到布依村寨里继续对唱,用这种方式表达彼此爱慕之情。“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有的在农历六月初六前后过节,有的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后过节。节日期间,彝族群众身穿盛装,高举火把,到田间驱除害虫。同时还燃篝火、开晚会,举行赛歌、摔跤、斗牛、敬酒等活动。

2.2 纯朴热情的民族礼俗

贵州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社交活动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礼俗,表现了他们热情好客、团结和睦、理智文明的美德。例如苗族是一个十分好客的民族,有“一家客人全寨亲”的风俗;侗家人所讲究的“酒满敬人,茶满送人”等;更有意思的要数各少数民族的婚俗,如苗族的”游方”和“跳场”、瑶族的 “凿壁谈婚”和“埋蛋择婿”、布依族的“丢花包”等。

2.3 狂放热烈的民族歌舞

多民族聚集的贵州,是一个歌舞的海洋。清水江、都柳江流域的苗族群众,既有高亢激昂、热情奔放的“飞歌”,也有低回委婉、优美抒情的“游方”,更有质朴庄重的“古歌”和“酒歌”;侗族“大歌”一领众和,高、低声部合唱,歌声宏亮,反映出侗族人民坚强、豪迈的性格;三都一带的水族亦是 1

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常以“摆起白来成山丘,唱起歌来似水流”来赞誉自己的民族。总之,贵州各个

[5]民族都有自己独具风格的歌舞,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

2.4 艳丽多姿的民族服饰

贵州少数民族的服饰至少有上百种,不仅款式丰富多彩,制作技艺精巧,而且内涵深邃广博,堪称“无字史书”。男装一般都比较简单,而女装则多种多样。女装一般又有便装和盛装之分,便装比较简单,没有花饰或花饰很少,是平时穿用的。盛装花饰很多,非常精美,特别富于传统的民族色彩,鲜艳多姿,只有在新婚、节日、集会、走亲访友时才穿。少数民族妇女特别是苗族妇女盛装的制作很费功夫,一般是先分块挑、绣,然后再连缀成套,或是将已作好的各种图案部件分别贴在各个部位。

2.5 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位于隆起的四川盆地与广西盆地之间,属于高原山区。由于其特殊地理位置,是古往今来民族交往、结集的大走廊。贵州少数民族大抵渊于古代的百濮、氏羌族系,包括彝族、土家族、羌族,其物质文化特点是且牧且耕、农牧并重;南蛮族系包括苗族、瑶族、畲族,其物质文化特点是“赶山吃饭”的狩猎及山地农耕型;百越族系包括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毛南族,其物质文化特点是稻作文化型。大山阻隔,交通不便,造成民间的自然隔离,不仅民族之间有不同的文化特点,而且在同一个民族内部,往往也因为支系不同,所处的地理环境存在差异,形成相当大的差别,由此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意义

贵州是一个内陆省份,工业不发达,却拥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料,它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民族风情丰富多彩的地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1 增加资金积累和经济收入

旅游业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创汇多、收益高、劳动密集型产业。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产业,可以为建设积累资金、支持地区经济发展,还有助于在一定范围内拓宽货币回笼渠道,加快货币回龙速度,扩大货币回笼量,因此能够加快资金周转,从而增加资金积累。

旅游者前来旅游,必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消费,从而促进我省各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因而能够提高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收入水平,增加经济的收入。

3.2 为当地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经济产业,涉及到社会许多相关产业,包括交通、建筑、通讯、贸易、餐饮服务、文化娱乐等产业。其发展可以增加各区域内的人流、物流、资金和信息的流动,因此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根据加拿大学者的系统模型理论,旅游业收入每增加3万美元,就将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和2.5个间接就业机会。世界旅游组织研究报告也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从业人员,相关行业就增加5个就业机会。

3.3 提高当地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生活习惯的完善

由于大量本地居民从事旅游业或相关行业,个人和家庭的收入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旅游业发展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大量旅游者的来访和城市市民的大量出游,开拓了眼界,丰富了地理、文史和风俗民情等知识,带来了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了对生活的要求。旅游业的发展往往会带来城市居民素质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旅游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其发展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对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国民文明素质和完善健康的生活习惯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3.4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国家旅游局2006年的旅游宣传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并且提出了“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鲜明口号。这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更为我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机遇。在开发我省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同时,将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积极进行“村村通”道路建设和旅游区内道路建设,以及村社环境整治活动。以少数民族风情为主的乡村旅游对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农民向非农领域转化,加快了传统的农村种植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3.5促进当地文化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

发展贵州少数民族旅游业,不但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也为贵州少数民族与其他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和谐交往提供了条件,特别是现代旅游,实质是一种地区间的文化交流。随着民族旅游的兴起,可以有效地改变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长期所处的文化封闭状态,使之经常性地与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相互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不会使当地的文化发生变化,反而会更加有效地保护当地文化的传承。通过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和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团结进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我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而且独特,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纯朴热情的民族礼俗、狂放热烈的民族歌舞、艳丽多姿的民族服饰以及独特的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但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宣传不力、资金短缺,缺乏旅游管理专业人员等一系列原因,使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至今仍处于起步阶级,需要回忆发展步伐,向综合化、多样化、精品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十一五”期间,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总收入实现年均25%以上增长,2010年,旅游总收入将达800亿元以上。虽然实现了快速的增长,但这并不是跟我们的资源利用成正比的,我们应该能够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4.2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就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目前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来分析,凸显存在着5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4.2.1 缺少旅游精品

尽管我省近年来的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都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是总体来说我省基本上没有精品旅游路线。我省的入境旅游消费者大多是单次游客,我们的景区之所以留不住人,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能让游客满意的“精品”。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纪念品虽然具有一定的地方民族特色,但是品种太少,而且大同小异、品位较低、质量较差;产品制作工艺粗糙、档次低且很少有收藏价值,由此造成的旅游纪念品收入所占整个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较轻。

4.2.2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

旅游设施简单,公共设施、通讯设施建设薄弱,娱乐设施建设单一,配套设施不完善多种因素严重制约了旅游的“游兴”和降低旅游经济效益的产生。在我省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车辆过于陈旧,舒适感差、车况不好,旅游路途辛劳,公共设施薄弱,如上厕所难、打电话难、洗澡难等问题普遍存在,缺乏完善的配套设施,部分地区对旅客的最基本“食、住、行”要求都难以满足,造成游客除了必要的旅途花费和游览时间外,不愿多滞留景区。

4.2.3 宣传力度不够

近几年来,虽然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组织开展了多次旅游推介活动,例如“爽爽的贵阳”、“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安顺(龙宫)油菜花旅游节、台江施洞龙舟节等,但就其资源与知名度相比,其宣传力度显然是不够的,造成我省少数民族地区仍处于“地处深

[6]山少人知”的状态。

4.2.4 盲目开发和缺乏保护

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缺乏一个统一的规划,有些地区为了发展经济,盲目开发,不惜牺牲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环境的破坏为惨重的代价,造成了“先开发,后治理”的传统开发方式,最终经济没有搞上去,反而得花费更多的人力、财力来做好治理工作,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4.2.5 缺乏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管理水平较低,缺乏经营管理服务人才,尤其缺乏旅游规划、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景点导游、宾馆服务员等旅游岗位服务人员的素质不高,适应不了旅游新兴产业发展新需要。旅游业的发展速度、除了靠党委、政府重视,加大投入之外,亦决定于管理水平的高低。

所谓旅游管理,就是包括对旅游景区的保护、开发和建设。组织旅游推介促销,建立培养导游队证,推动服务;行业的发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等等。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针对以上我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在发展中呈现出来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我们所拥有的资源优势,提出以下几点发展对策。

5.1打造旅游精品并不断增加旅游产品的附加值

随着现代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单纯观赏性的游览式旅游已远远不能完全满足游客求新奇的心态,动态的、参与性的游览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贵州少数民族节庆丰富多样,形式各异,有很好的开发基础,可以在这些基础上加大开发力度,利用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节庆资源,着重发掘、提炼和开发以民族歌舞、民族体育、民族节庆、民风民俗、民族饮食文化、民族宗教、民族建筑等活动内容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以形成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系列和一批精品民族文化旅游路线,增加旅游产

[7]品的附加值。

5.2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要加快旅游公路的建设步伐,公路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设施,注重旅游公路建设,有利于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打破区域界限,联合组织策划别具一格的旅游活动,举办推介会、旅游艺术节等形式展现旅游形象,吸引招徕国内外游客,开拓市场,促进市场互动;其次再建设与旅游业发展有关的各

[8]项基础设施,例如满足吃、住、购、娱和乐的各项设施。

5.3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来加大宣传力度

5.3.1应用新媒体网络来宣传

宣传贵州民族地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工程,在时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下,我们应大力开发应用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网络新媒体,这样才能打破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受地域限制的弊端。因此,贵州各少数民族地区应大建网站,充分利用网络传播来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

5.3.2 借用品牌媒体来宣传

贵州民族地区应巧借品牌媒体来宣传自己。例如:黔东南州得到国家旅游局的支持,邀请加拿大新时代电视台“时代杂志摄制组”、加拿大星岛日报、加拿大“至尊假期”旅游公司等三家经营中国旅游产品的旅行社于2007年7月19日到隆里古城考察并拍摄专题片,目标直指加大黔东南的民族文化旅游在海外的宣传力度和影响。这些著名媒体由于权威性高、受众面、影响力大,让贵州民族地区以少数

[9]民族原生态文化中心的形象走进千家万户,从而大大提高贵州民族地区的知名度。

5.3.3 巧借歌舞产品来宣传自己

贵州民族地区还要巧妙借用歌舞来宣传自己——让这些原生态艺术在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上出现在千万观众面前,就等于是将自己推在千万观众朋友们的面前。例如:“行云流水”的苗族飞歌和“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这两种原生态的艺术形式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歌赛中屡放光芒;“苗族歌后”阿幼朵,她不但在青歌赛中获得佳绩,还光荣地做为少数民族代表去维也纳金色大厅一展歌喉,让外国朋友欣赏到苗族飞歌的魅力。

5.4 正确处理好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一方面要树立和采取保护地方文物资料的意识和手段,使少数民族群众能辩证的对待自身的传统生活方式,防止民俗被同化和庸俗化;另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

5.4.1 在开发中保护

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群体一致认同,经过世世代代传承、淘汰而得以保留,至今仍为本民族共同遵守的行为范式、价值体系、民间信仰和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灵魂。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民族旅游开发中迅速,但由于认识还很不到位,许多旅游经营者还是把片面追求旅游规模、争取游客放在第一位,从而导致破坏性开发。例如,一些珍贵文物因过度开发而遭破坏,一些传统风俗也因被过度舞台化、艺术化

而失去了原有韵味和风貌。少数民族地区一些民族文化生态十分脆弱,一旦遭到破坏或毁灭,就再也不可能重现。因此,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开发民族旅游时,一定要重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5.4.2在保护中开发

诚然,民族旅游开发给民族文化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放弃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坚决反对以“保护民族文化”为名来限制民族旅游业发展的行为。保护不是保守,更不是自我封闭和与世隔绝,因为这与社会经济发展主流相悖,与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不相符。采用封闭式、隔离式的保护违背了少数民族人民追求富裕和现代化的美好愿望,其本质是阻止民族文化的进步。总之,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旅游业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保护性开发”的道路[10]。

5.5 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人才的培训力度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我省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旅游业为新兴产业的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最缺乏的不仅是资金,还有思路和人才,我们可以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为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界造就一批文化素质高,专业知识强的管理、导游及服务人才,促进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结束语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对于贵州来说,想要更好的发展好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我们必须要深入了解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的特色,充分发挥各民族地区的旅游优势,并根据这些优势更好的发展其地区经济。同时我们还要预见在旅游发展中可能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早做出相应的措施,尽量避免其发生,影响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长远发展,从而更好的为“多彩贵州”创造出一番新的旅游胜景。

篇3:论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业发展

古朴淳厚、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与贵州优美的自然风光相映衬, 多层面地呈现出当地世居民族原生态的民俗文化悠久深邃的神秘基因。“三里不同风, 五里不同俗, 大节三六九, 小节天天有”就是多彩贵州民族风情的真实写照。贵州丰富的旅游资源, 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如何加快贵州旅游业的发展, 使其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本文从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条件和旅游业对拉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来阐述发展民俗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资源与市场是发展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旅游的基本条件

1. 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慨况

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异常丰富, 按不同的标准可划分为四个大类: (1) 经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A、生产性民俗文化;B、交易性民俗文化, ;C、生活性民俗文化。 (2) 社会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A、社会礼仪民俗文化;B、家族民俗文化;C、村落民俗文化;D、民间组织民俗文化;E、历法和时节节日民俗文化。 (3) 信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A、民间巫术、占卜类;B、民族宗教活动民俗文化;C、民间禁忌超自然事物。 (4) 游艺性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A、民间体育竞技民俗文化;B、民间杂艺民俗文化;C、民间艺术类民俗文化;D、民间口承语言民俗文化。

从旅游业的角度和旅客感知方式, 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又可以划分为五个大类:即观赏型、参与型、体验型、深层次的研讨型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辅助型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由以上论述可见, 贵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一是种类多、内涵丰富, 二是分布广且相对集中连片, 三是原始性和神秘感强, 四是特色浓郁、别具一格。所以, 贵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相当丰富, 开发潜力大, 可打造多种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适应各层次游客的需要。

2. 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市场分析

国际旅游游客总量呈持续增长态势。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报告, 到2010年世界旅游人数将从2006年8.42亿人增长到11亿人, 而到2020年将达到16亿人。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兰贾利指出, 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 中国已成为最重要的新兴市场, 并同美国并列成为世界第三大旅游目的地国。他还预测, 到2010年, 中国将取代西班牙居第二位, 到2020年将取代法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

从国内旅游需求来看, 我国大规模的国内旅游态势已基本形成。如在1999年国庆第一个“黄金周”到来时, 席卷全国的假日旅游热潮令各界始料不及。据统计, 7天内, 全国的出游人数达2800万人次, 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八年后的2007年“五一”、“十一”黄金周, 全国共接待游客已达到1.42亿人次, 旅游收入648亿元。

贵州国际国内游客总量也呈持续增长态势。2007年1—9月贵州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5000万人次, 比本省人口还多出1000多万, 旅游总收入330亿元, 同比增长47.8%, 在西部各省名列前茅。全省220余家星级酒店的5万多个床位, 日日爆满, 许多散客一房难求。

二、发展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重大意义

1. 发展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首先, 旅游业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创汇多、收益高、劳动密集型产业。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产业, 不仅可以为建设积累资金、支持地区经济发展, 而且可以促进和加强当地生态资源的保护, 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 最终达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其次, 旅游业是一项关联度较高、带动性较强的龙头产业, 开发旅游业, 可以带动当地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对外贸易、城市建设、景观修建、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工艺特产、文化娱乐、生活服务、广播宣传等行业迅速发展, 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

再者, 国际客源流向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即游客从发达地区流向欠发达地区, 从高收入地区流向低开发地区。贵州少数民族分布的大多数地区经济都较为落后, 开发旅游业, 可以从国际国内经济发达的高收入地区的游客身上获取一部分收入, 并将这些收入向生产投资和生活消费形态转化, 从而通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连锁反应”作用, 促进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

2. 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的产业调整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产业, 旅游业所依托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 要相互协调配套才能发挥其作用。由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使其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 促进和带动与旅游业相关的其他产业的配套发展, 使原来聚集程度很小的第三产业及第二产业相对增长, 产业结构由低层次低效益向中层中效益甚至高层高效益升级。据有关资料表明, 每增加1名旅游从业人员, 需增加4~5名间接从业人员。因此, 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 不仅可以扩大就业, 而且还可以促使民族地区人口直接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 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3. 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有利于促进当地人文资源的传承和保护

贵州发展少数民族民俗旅游业, 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 开发和发掘新的旅游资源, 从客观上要求保护自然环境、恢复和修葺原有人文旅游资源, 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 不仅要大力开发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相配套的自然旅游资源, 充分利用自然风光、野生动物资源, 建立和开放相应的自然保护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发掘、整理和提炼那些最具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民间艺术、舞蹈戏曲、音乐美术、民间技艺、服饰饮食、接待礼仪等民族旅游资源, 使这些民族文化的瑰宝得以永世留芳。发展旅游业, 要求旅游环境质量要优于一般环境质量, 因此, 必然要求旅游区维护和恢复文物古迹,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整理和发掘人文风情, 而这些对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 可以起到积极的保护和促进作用。

4. 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有利于促进当地文化交流, 加强民族和谐团结进步

发展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业, 不但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而且也为贵州少数民族与其他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和谐交往提供了条件, 特别是现代旅游, 实质是一种地区间的文化交流。随着民俗文化旅游的兴起, 可以有效地改变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长期所处的文化封闭状态, 使之经常性地与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相互交流, 这种交流不仅不会使当地的民俗文化发生变化, 反而会更加有效地保护当地文化的传承。通过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 加强和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团结进步。

三、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1. 交通不便, 旅游通达性差。

2.当前的民族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档次低, 效益差。3.部分景区遭损坏, 一些珍贵的民间手工艺技术濒临失传。4.民族民俗文化旅游景区景点的配套设施不完善。5.贵州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尚处在“地处深山少人知”的状态, 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四、发展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对策建议

1. 改善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投资环境

(1) 转变政府职能, 在进一步营造民族民俗文化旅游氛围的同时, 运用科学发展观, 联系当地实际, 由政府统一协调解决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如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等。

(2) 优化投资环境, 坚持自筹资金与招商引资相结合,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合理配置资源, 顺应国际国内民俗文化旅游发展趋势, 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

(3) 在坚持保护为重点的前提下, 挖掘、整理、开发优秀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把民俗文化丰富的内涵 (如民间传说、历史名人、民居建筑、民族风俗以及曾为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历史事件) 转化成现代文化创意和项目策划, 以文艺的手段借助传媒打造成“旅游名片”。

(4) 加快旅游公路的建设步伐, 公路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设施, 注重旅游公路建设, 有利于加强区域旅游合作, 打破区域界限, 联合组织策划别具一格的旅游活动, 举办推介会、旅游艺术节等形式展现旅游形象, 吸引招徕国内外游客, 开拓市场, 促进市场互动。

2. 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培育旅游购物市场

(1) 利用贵州丰厚的民俗文化积淀, 选准资源“亮点”, 实施集中开发优势项目, 合力打造民族特色品牌, 以特色品牌带动周边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亮点”的选择, 既要考虑民族民俗文化的积淀、民俗民风的浓郁, 也要考虑对自然景观、其他优势资源的配合。在构建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的基础上, 以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作支撑, 赋予旅游品牌丰富的文化内涵, 提高品牌地位。

(2) 以旅游为载体, 高起点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研发旅游特色商品, 丰富旅游购物市场。合理安排和增大购物这一旅游环节的创收、创汇能力。旅游商品不仅可以宣传民族地区的地域文化, 而且可以调整一定范围内的消费结构。打造出一批植根于本土的, 极具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 实现旅游产品的绿色化和精品化, 不断增强文化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3. 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挥民俗文化比较优势,

(1) 正确认识民俗活动、民俗歌舞艺术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民族语言、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继续大力开展民族文化艺术形式的演艺展示活动, 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和魅力;借助旅游业的流动性强的优势, 向海内外旅行商宣传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特色, 开展多种渠道的宣传促销活动, 辐射带动运输、宾馆、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2) 围绕民俗旅游做文章、定规划、搞建设、抓经营, 实现民俗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和谐发展, 在人口较集中的城镇, 依据民族自然村寨的特征, 复制建设民俗文化旅游度假村、民俗馆等;在有条件的村寨,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四在”农家活动, 在自然村寨直接打造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生态村, 使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基本保持原生状态, 实现文化生态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3) 以民俗节庆活动为依托, 加强节日文化与旅游的交融, 刺激消费, 繁荣经济。贵州民俗节庆具有很强的观赏型与参与性, 且历史悠久, 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很容易成为促销民俗文化产品的重要机会。

参考文献

[1]李水凤:浅析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4年第3期

[2]贵州年鉴.2006

[3]刘 瑞:贵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类型特征及其开发模式, 科学技术与贵州旅游.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编

[4]马 波:旅游文化学, 青岛出版社.1999

[5]胡敬萍: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问题研究.2001

篇4:论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业发展

关键词: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策略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生存繁衍和国家繁荣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源泉,既是各民族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又是推动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通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把民族文化优势资源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资源,既可以推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又能促进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弘扬。

一、云南民族文化的禀赋特性

云南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3.37%,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特有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边疆省份,民族文化具备优异的禀赋特性:一是多样性。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呈大杂居、小聚居分布,各民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居建筑、服装服饰、饮食医药、音乐舞蹈、工艺美术、节日庆典等民族文化,构成彩云之南特有的魅力。二是稀缺性。云南有15个特有民族,聚居村镇的文化、历史、景观和风貌等成为国内独有的稀缺资源。三是独特性。云南少数民族聚居村镇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民居风格和建筑艺术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同一民族不同地域也有较大差异。四是不可再生性。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民族文化融合的进程将会提速,各民族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活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遭到外来文化破坏,原生文化将失不复得。

依托云南民族文化的优异禀赋特性,发挥民族地区村镇自然风光优美、建筑风格独特、人文景观丰富多彩的优势,把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云南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实践

2013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建设工作的意见》,按照“公路沿线,城镇周边,景区周围,好中选好,优中选优,做好示范”的选点原则,按照每村150万元的补助标准(云南省民族宗教委补助100万元,云南省旅发展委补助50万元),2013—2015年共安排2.25亿元,整合资金超过15亿元,实施了150个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建设,为云南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取得的成效:一是推进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集中绿化、美化、亮化村内街道,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根治脏乱差,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二是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民族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提供了途径。推动了农业从生产传统产品向名优新特产品转变,提高了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了全州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三是增加了农村居民收入。通过发展民族特色旅游,就地消化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消化农产品,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增强了致富意识。旅游业逐步成为农村一、二产业外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提高了农民素质和乡村文明水平。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使广大农民开拓了眼界,激发了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进了城乡居民之间的沟通与了解,缩小了城乡差别,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

三、存在的困难

一是村镇建设规划水平低。村镇建设规划主要由乡级负责编制,由于乡镇规划人才匮乏,规划经费缺少,导致规划水平较低,民居(或民宿)特色不够,满足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如文山州丘北县仙人洞彝族村,地处普者黑核心景区,山清水秀,乡村旅游条件极佳,县乡两级专门成立了民居办,设计了10套彝族风格的民居改造图,但在实践中,彝族群众一套都没有采用,而是自己钻研改建了一批游客喜欢的特色民居。二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云南省民族文化和乡村旅游资源富集,但景区道路等级低、旅游基础设施滞后、接待服务能力弱,导致建设资金需要量较大,仅靠政府投入项目资金无法满足乡村旅游的发展需求。三是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不够。云南乡村旅游产品普遍缺乏文化内涵,产品项目的设计和开发缺乏文化品位,乡村旅游与文化产品开发脱节,民族特色文化表现不足,乡村旅游仅停留在初级层次的农家体验上,缺乏创新和深度,在挖掘民俗风情、提高活动的娱乐性和游客的参与性等深层次开发方面还做得不够。四是缺乏乡村旅游人才。乡村旅游服务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旅游需求千差万别,服务人员缺乏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培养乡村旅游人才尚需时日。五是管理难度较大。云南省乡村旅游还处在起步阶段,尽管属于旅游管理范畴,但还没有明确具体的权限责任,加上乡村旅游是活态管理,涉及村内或景区内群众,政府行政执法难度大,企业经营管理困难多。六是市场营销力度不够。地方政府对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投入较少,没有形成长效全方位的宣传机制和横向纵向的网络体系,云南乡村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不足。

四、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路网、航空网、能源保障网、水网和互联网等基础设施网建设,提高旅游通达能力和保障能力。二是实现多规合一。以民族文化为核心、乡村旅游为平台、民族特色旅游村镇建设为抓手,整合民宗、财政、住建、文化、旅游等部门项目资金,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共同打造一批民族文化浓郁的高品质特色旅游村镇。三是创新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制定完善的投融资政策,降低准入门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以特许经营的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民族特色旅游开发,培育市场主体活力和竞争力,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共同受益的良性发展机制。四是小而精。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旅游,不宜求大求全,只宜小而精,由小见大,由小见美,由小见奇,充分融入民族文化,把村镇、民居、美食做到极致,是云南乡村旅游发展成功之道。

【参考文献】

[1]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旅游强省的意见,云发2013﹝14号﹞.

篇5:论贵州旅游业发展

(一)、背景资料简介

贵州素有中国“公园省”之称,山川秀丽,气候宜人,食品丰富具有发展旅游业非常优越的条件。但是,随着贵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些阻碍旅游发展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要使得贵州旅游业持续又快又好发展,并把贵州建设成为一个旅游大省,那么,解决旅游发展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是当前贵州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基本情况分析

1、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贵州在2007年全省共接待旅游者6262.89万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12亿元人民币。全年旅游收入净增124亿人民币,比2006年增长47%;相当于全省GDP的18%,相当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5%。各项指标均居西部12省区之首。旅游正在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

目前,全省重点景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张。数据显示,目前贵州省已开展经营或已进行规划的有477个旅游区(点),其中有世界自然遗产1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20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5个;全省旅游星级宾馆

饭店数量达240家、旅行社达194家、旅游定点接待汽车810辆,旅游直接从业人员7万余人。

2、贵州旅游业当前存在的问题(1)、观念滞后、体制创新不足贵州宏观管理部门对全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缺乏统筹规划,对旅游市场需求特点缺乏科学分析和了解,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项目建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无规划开发、无序开发、低层次开发问题严重,致使贵州旅游资源的优化结构与整体优势较差。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实现贵州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拉动贵州旅游经济必然首先要求观念的转变、体制的创新。贵州面对开放、多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显然还未完全打破陈旧的发展观念及模式,在旅游市场培育方面并未形成足够的认识和创新的思维,大旅游产业观念还未真正树立。

(2)、旅游形象定位不明且宣传力度不够所谓旅游形象,就是指旅游产品及服务等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整体印象,正确地确定目的地产品的旅游形象有助于旅游业的成功发展、带动旅游经济提升。许多着名的旅游国家或地区成功之处就在于其鲜明的旅游形象定位。贵州旅游业逐步认识到旅游形象定位的重要性,所以自旅游事业开始起步,就尝试为贵州的旅游形象进行定位,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定位,为旅游宣传找到一个突破口。于是八十年代中期,贵州提出了探溶洞奇、观瀑布美、享民族情”的宣传口号,旅游定位是“山水风光与民族风情相结合”;大家都说贵州的旅游资源比

起云南、广西毫不失色,但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让广西俨然成为老大;“七彩云南、旅游天堂”、“第一春城”的口号撑起云南热火朝天的旅游事业。但贵州始终没有找到明确的旅游形象定位,打出具有特色的促销口号,许多景点还处在养在深闺人未识阶段。

(3)、缺乏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性众所周知,贵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神秘壮美的自然景观,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以及悠远丰富的历史文化。但可惜的是贵州在发展旅游业,塑造旅游形象过程中更多的是强调丰富的自然资源,却忽视了深层次挖掘资源的文化性。这也是我们和旅游业发达省份产生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昆明举办的“世博园”、杨丽萍领衔主演的“印象·云南”把云南省的旅游文化产业介绍给了全世界。可提到贵州,游客却很难想到贵州代表性的旅游文化

(三)、解决问题的途径与对策

1、在新形势下促进贵州旅游业发展对策

贵州旅游资源的丰富性、特色性,为把贵州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支柱产业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条件。但贵州旅游业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产业优势,经济效益的获取也远未达到预想目标。因此,贵州旅游业在新的形势下,应抓住机遇,顺势而为,突破障碍,使贵州的旅游资源优势。

(1)、强化旅游大管理意识贵州要加快发展旅游业就必须对旅游业实施全面、全方位、权威性的管理,覆盖全行业,对市场的多层次发挥作用,形成调控体系,实现由单一部门管理旅游向相关部门共同管理旅游的方式转变。旅游的综合性 和依托性使行业跨度大、行业界线模糊,旅游市场管理涉及的管理部门多,旅游管理部门不可能包揽其它管理部门的职能,对旅游市场的有效管理必然是一种联合管理,应处理好旅游管理部门与相关部门管理的关 系。相关部门必须把涉及到本部门旅游方面的管理作 为自己份内的事来抓.职责到位.形成有效的旅游管理体制(2)、塑造旅游形象,加强宣传促销力度

尽管贵州在塑造旅游形象的道路上走得很艰难,而且成效甚微。

但笔者认为贵州还是必须坚持塑造出一个鲜明、易记的旅游形象,因为形象树立对于贵州旅游持续发展的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发现几乎所有旅游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在旅游开发时都是追求一种将整体而非若干景点作为旅游吸引力因素来推动市场,依靠形象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贵州过去塑造的旅游形象、打出的宣传口号变化太多、特色不明。如今贵州旅游形象定位应站在全国这个角度,从旅游者心理感应和市场需求的角度来考虑,贵州旅游形象设计既要符合自己的资源特色和历史文脉,又要对市场有吸引力。在对外进行旅游宣传时,应在建立一个总体旅游形象的基础上再针对客源市场的特征予以区划。如贵州的总体旅游形象可定为“神奇贵州多彩风”,然后针对沿海地区推出“原生态自然风光、五彩民族风情”形象;对中原市场推出“绿色喀斯特王国、秀美山水之乡”形象。诸如此类,让贵州首先在世人心中留下一个深刻旅游形象后,又在不同的客源市场拥有独具特色、不可替代的旅游吸引形象。

(3)、突出旅游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旅游精品

当前在文化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下,旅游经济注入的文化

内涵越多,开发出的旅游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越高,竞争力就越强。贵州的旅游文化本底是丰富的,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特色文化资源。但现在缺乏挖掘、整合及宣传。贵州可在红色文化、古镇文化、夜朗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屯堡文化、酒文化等方面深度挖掘,让贵州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内涵紧紧缠绕在一起。在挖掘整合基础上,要将贵州旅游文化性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推广出去。其中,举办文化节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文化节是结合地方特有人文资源与文化资产所举办的节庆活动,唤起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更成为观光客的主要吸引力,2005年中国·贵州黄果树瀑布节所推出的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就是一个成功的示例,它为贵州旅游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元素,提升了贵州旅游的文化和品位,但该节目在画面精致性、市场运作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要想打造贵州旅游品牌,提高贵州旅游经济效益,仅凭一个黄果树瀑布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我们贵州拥有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吸引力、竞争力的高品位旅游产品

(四)、总结 为了促进和扩大居民消费,继续增强国内需求增长。要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发挥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潜力,为经济持续平稳发展打下稳固的基础。一是增强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既要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又要努力增加城镇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完善并严格执行不同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力度和对困难群体的扶

篇6:论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业发展

作者:李美云 来源:

[摘要]本文通过对产业融合的基本理论进行回顾,从旅游景点业与动漫业之间的产业边界特征出发,探讨了两者融合的过程和模式,以及如何通过两者融合而成的动漫景点业实现两大产业间的互动发展,最后提出了加速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旅游景点业;动漫业;产业融合;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1—0056—07

一、产业融合的一般理论

(一)产业融合的源起与含义

产业融合的思想最早源于罗森伯格(Rosenberg,1963)对美国机械工具业演化的研究,而学术界对此的广泛关注和研讨则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数字技术革命而引发的信息产业领域的产业融合现象。1978年,美国学者尼古路庞特(Negreouponte)用三个重叠的圆圈来描述计算、印刷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指出圆圈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1997年,欧洲委员会发表了关于电信业、媒体业和信息技术三个产业部门融合的绿皮书,指出产业融合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更是涉及到服务以及商业模式乃至整个社会运作的一种新方式,并把产业融合视为新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与增长的一个强有力的发动机。此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纷纷发表了关于产业融合的报告,讨论了这一融合趋势所带来的社会经济的全面变革及相应的管制政策。

由于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关注始于信息领域的数字技术变革,因此,关于产业融合的含义也多是从此视角来揭示的。如美国学者尤弗亚(Yoffie,1997)将融合定义为“采用数字技术后原本各自独立产品的整合”;欧洲委员会(1997)认为融合是指“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融合”;美国学 1 者格林斯腾和汉纳(Greenstein&Khanna,1997)指出“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指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澳大利亚政府信息办公室(2000)则将融合直接定义为“由数字化所激活的服务部门重构”。

虽然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关注始于信息化领域,但是从产业融合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历程来看,产业融合并非信息化进程中的特有现象,而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高级化发展而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展现出来的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不过正是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和应用,才使产业融合现象出现得更加频繁,并有可能成为一种普遍性的产业发展范式。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从更广泛的领域来定义产业融合,如麦霍特纳(Malhotra,2001)认为:“两个或多个以前各自独立的产业,当它们的企业成为直接竞争者时,即发生了融合。”林德(Lind,2005)更是指出:“融合无处不在,融合是分离的市场间的一种汇合和合并,跨市场和产业边界进入壁垒的消除。”综合前人的研究,本文认为产业融合是相对于产业分化而言的一种产业发展范式,是指原本各自独立的产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而使原有产业边界模糊或消失的经济现象。

(二)产业边界与产业融合方式

一般而言,产业诞生的过程可以描述为:科学-技术-产品开发-个别生产厂商-企业群体-产业。在这一产业诞生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新产品的开发,具良好市场前景的新产品开发,首先引起具市场敏锐度的先行企业关注,并在组织生产过程中形成其独特的业务流程和价值创造活动环节,构筑相应的价值链;当更多的企业跟进从事该产品的大规模生产时,新的产业及市场就形成了。从这一产业诞生过程中可以发现产业边界的形成实际上包含了从技术到产品、从组织到业务等多层面的边界(如图1中A产业和B产业所示)。同样,从产业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简化来看,一般是产业经济活动的起点始于技术、终于产品,而产业经济活动的过程则主要通过该产业的微观主体来实现。由此,区分不同产业的产业经济活动边界也就涉及到技术、产品、活动主体——组织及其业务等多层次内容的边界。

在技术创新、产业活动的政府管制或企业运作管理的创新以及市场需求改变等外部激活因素的推动下,都有可能引起技术边界、产品边界、市场边界及至产业经济活动的业务和运作边界的模糊或消失,并最终导致新型融合产业形态的形 2 成,也就意味着产业多层面边界的突破及多层次产业融合的形成,这一融合的过程可用图1表示。

在整个产业融合的过程中,由于推动产业融合的因素不同,融合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从产业经济活动的起点到终点的整个过程来看,有可能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首先打破产业间的技术边界,通过产业间的技术渗透,推动整个产业边界的融合,也有可能在管理创新的推动下通过产业经济活动的延伸或重组实现产业间的融合;从价值链的角度来看,每个产业都会形成其特定的产业活动和价值链,因此,产业融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新的融合型产业价值链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原有产业价值链的解构和重构过程,价值链不同的重构方式也形成了产业融合方式的多元化。综上可将产业融合方式分为以下几种:

1.产业渗透式的产业融合。这一方式主要是在技术创新或管理创新的推动下,通过技术的渗透融合,将原属于不同产业的价值链活动环节,全部或部分无摩擦地渗透到另一产业中,相互交融,形成新型的产业。在这一方式下,原属于不同产业的价值链环节或产业经济活动相互交融在一起,因而,大大扩展了原有产业的价值链内涵,使得融合后的产业具有更丰富的产业内涵、更强的产业增值能力。

2.产业延伸交叉式的产业融合。这种融合主要通过产业间经济活动的功能互补和延伸来实现产业间的融合,通过各自产业价值链活动环节的延伸,打破原 有产业间的业务和运作边界,使彼此产业的边界发生交叉融合,从而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形成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

3.产业活动重组式的产业融合。这种融合方式主要是将原有产业的价值链进行解散,使各价值链活动环节形成一种混沌状态的价值网,然后将原有产业价值链的核心增值环节摘录出来,并通过新的价值通道的构建,重新整合为一条新的价值链,构筑出新型的融合型产业。由于新的价值链包含了原来不同产业的核心价值创造活动,因而新的融合型产业兼具原来各产业的特征,但又开创了全新的商业模式,大大地推进了产业的升级换代。

二、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产业边界与产业融合(一)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产业边界

旅游景点业是指吸引人们前往旅游,并能够为满足其旅游需求而提供各种景点服务的经济活动集合。从供给角度而言,“吸引人们前往旅游”的因素是旅游资源,既可以是名山大川等自然资源,也可以是古迹寺庙等传统人文旅游资源,还可以是经济成就、民风民俗等无形 的社会经济文化资源,这些能激发人们旅游动机并吸引其前往的各种要素都是旅游景点业赖以依存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虽然能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但不足以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因此必须对其施以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加工——“旅游开发”,最后才能通过特定的“渠道”(主题公园、博物馆、动物园、游乐场等各种景点形式的地域空间载体)传递给旅游者“各种旅游服务产品(各种游乐项目或活动)”。从旅游景点业这一完整的“生产过程”或业务流程来看,景点业的各项产业经济活动都是在其特定的产业边界内进行的,通过相应的旅游景点技术开发手段对旅游资源进行加工,并按照特定的技术标准提供相应的旅游景点服务内容,再借助特定的传送渠道和流转环节分销给旅游者。由此,相应的旅游景点开发技术构成了景点业的技术边界,旅游景点服务产品构成了景点业的产品边界,而特定的景点服务产品传递渠道和流转环节则分别构成了景点业自成一体的运作边界和业务边界。

“动漫”是漫画(cartoon)和动画片(animation)的合称,也包括电子游戏(game)。动漫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虚拟卡通形象为视觉符号,以数码、多媒体等现代技术为基础,为消费者提供包含动画、漫画图书、报刊、电影、电视、4 音像制品、舞台剧、网络游戏等动漫产品,而对动漫作品进行开发、生产、出版、播出和销售等经济活动的集合。在动漫产业的整个生产过程中,由创意、文学作品等创作而成的动漫作品或剧本构成了动漫产业的“原材料”,采用“卡通”化的视觉符号设计及现代制作技术将这些“原材料”加工成具有特定技术标准的动漫内容,以纸质、电子等媒介通过特定发行或播出渠道销售给消费者。在这一生产过程中,“卡通”化的视觉符号设计及特定的制作技术构成了动漫产业的技术边界,以纸质、电子等媒介承载的动漫内容形成了动漫产业的产品边界,而相应的动漫产品的发行和传播渠道及依此形成的动漫产品的生产制作流程则分别构筑起了动漫产业的运作和业务边界。

可见,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之间边界清晰、各自独立,都有明确的技术边界、产品边界、业务和运作边界,相应地也形成了各自的市场,彼此的企业之间不具有直接竞争关系,因而,也就形成了各自的市场边界。

此外,由于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都是为消费者提供休闲娱乐式消费内容,两者也都可归为内容产业,按照内容产业的结构特点,内容产业包括内容和渠道两大部分,因而也可以将两大产业的各价值创造活动进一步划分为内容制作(简称为“内容”)和内容传播(简称为“渠道”)两大环节。从旅游景点业简化的价值链来看,包括旅游资源识别与景点规划-旅游资源开发-景点产品销售等三个主要的价值创造活动环节,这三个价值活动环节中景点的规划设计及提供的游乐项目或活动实为景点内容产品的制作环节。而景区相应配套设施的构建及其空间地域载体也就是景点内容产品的展示及传播或销售环节。同样,动漫产业的产业结构也可以简单地划为内容制作和内容传播两大环节:动漫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活动为动漫内容的制作环节,而动漫图书、音像的出版发行以及影视、网络传播则为动漫内容的传播环节。显然,两大产业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渠道”,因而形成了两者之间清晰的“内容边界”和“渠道边界”。

(二)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产业融合过程和模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愈来愈追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休闲娱乐需求,旅游者除了“求新、求奇、求特、求异”之外,更加注重体验参与式的旅游活动,为了应对这种消费需求偏好的改变,提升自身竞争力,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一些先行企业通过对各自产业价值链上的价值活动进行细分,以识别出自身 5 价值活动的优劣势,然后借助技术手段的创新,突破原有的产业边界,渗透或延伸至彼此的传统产业活动领域,再结合其内部价值活动对两大产业价值活动进行优化重组、整合及创新,最终优化整合而成涵盖有两大产业核心价值活动的新价值链,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化发展(见图2)。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两大产业涉及到的价值活动环节众多,不同企业的核心价值活动不同,这就有可能造成产业融合的形式众多、类型多样,但是只有那些能为市场所接受的产业融合模式在实践中才是有效的。从两大产业已经发生或显露出端倪的产业融合现象来看,两者的有效融合发展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1.动漫主题公园式融合发展模式

这一融合发展模式是通过产业渗透的方式来实现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产业融合的,主要是动漫业的先行企业借助其动漫产品的文化内容优势以及广泛传播所获得的市场优势,突破其原有的产业活动边界,通过技术创新将其产业活动扩散到旅游业,打破了原来两大产业的技术边界,进而开发出具动漫主题的景点产品,推动两大产业的产品融合,最终形成新型的融合产业——动漫主题公园,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如作为这一模式的创立者及成功典范,迪士尼乐园最初就是在其拍摄了许多受欢迎的动画影片,捧红了米奇老鼠、唐老鸭等卡通明星之后,通过技术渗透,由“幻想工程师”(Imagineer)将科技和艺术完美地融合,将动画片所常用的色彩、刺激、魔幻等表现手法与游乐园的功能相结合,借助游乐园式的地域空间载体将虚拟的动漫世界予以真实的再现,从而开创出动漫主题公园这一新兴的休闲产业经营形态的模式。由于这一融合产业形态既突出了其旅游功效,又可以让旅游者暂时远离喧哗的现实,进入到梦幻般的虚拟世界,完成一次非同以往的旅游体验,因而较之于其他的主题公园具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更强的产业增值能力,这也是迪士尼经久不衰的源动力。

中国最大的网游集团和中国最大的民营旅游投资集团的一次牵手,也开创了国内旅游景点业与动漫业这一融合发展模式的新范式。杭州宋城集团旗下宋城景区的主体按照盛大网络《传奇世界》游戏内的中州皇城进行改造,将游戏中的铁匠铺、药店、杂货铺等真实再现,并动用50多位蒙古骑士表演《传奇世界》中经典的行会“沙城”攻城战,盛大则携旗下的十多款网游产品全面登陆宋城,短短的七天“黄金周”期间,就为宋城景区创造了35万人流和1800万元门票收入,6 更是带动了盛大网游产品及其衍生的文化T恤、玩偶、卡通饰品、纪念邮票、游戏攻略书籍等系列动漫游戏周边产品销售的多轮受益。在这一融合模式下,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找到了一个可以承载其自身文化内容的载体,宋城集团则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文化内容,让接进两亿的网络用户在极短的时间内认可了自身的品牌,并使其门票经济得到了充分的保证。这一融合发展模式无疑为中国的主题公园业和动漫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产业发展范式。

2.旅游景点动漫化融合发展模式(动漫产业园的旅游功能)

这一模式也是通过产业渗透的融合方式来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的。主要是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企 业采用动漫的表现手法、制作手段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将真实的景点产品尤其是自然风景和人文古迹类景观动漫化、虚拟化,在虚拟的世界里打造真实的景点,在真实的景点里营造虚拟的世界,从而使原属于本产业边界内的产业价值链活动互相渗透到对方的产业领域内,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融合状态。从内容产业的角度来看,这类融合模式,实际上是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通过两大产业的渠道融合和内容融合来推进两大产业的融合,景点业借助动漫产业的传播渠道来传递景点的真实内容,动漫产业以承载有自然或人文景观的地域空间作为动漫虚拟内容的展示载体,这样通过两者的相互交融,动漫业可能因为景点内容的注入而增加其真实体验性,也可借助著名景点的知名度而取得更好的市场效果;景点业则在借助动漫的传播渠道而受到更广泛传播的同时,也可通过静态景点产品的动态化和动漫化,更加丰富景点产品的内容。“全球首个以虚拟土地换回真实土地”的案例便是这一融合发展模式的典范。天畅科技网络公司在其《大唐风云》游戏的开发过程中,将浙江丽水地区一个旅游景点虚拟化做成一个网络游戏景点,融入到大唐风云的游戏中,这个前期已投资1300万元、面积达到3万亩山林的旅游景点,便拿出49%的股份给天畅公司作为回报,成功地实现了虚拟土地与真实土地的交换。在这一案例中,景点既可借助大唐风云的传播渠道而得以广泛传播,也可以将游戏中虚拟的世界予以真实的再现,增加景点产品的吸引力,大唐风云游戏则会因为真实景点内容的注入而增加其真实体验性和趣味性,这样两家企业都在没有额外增加一分钱投入的情况下,仅通过产业融合化的发展模式就实现了企业间的联姻,创造出了巨额财3.动漫产业园区景点化发展模式

这类模式是通过产业延伸的方式来实现两大产业融合的,主要是动漫产业将其产业价值链延伸到旅游景点业,赋予动漫产业园区以旅游功能,通过两大产业功能的互补来实现两者的融合。动漫产业园区是动漫产业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集聚区。作为动漫产业的空间载体,动漫产业园区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动漫游戏产品的研发、制作、交易、衍生产品开发和人才培训等方面。事实上,作为一个原创型的动漫产业基地,动漫产业园区也是漫迷心目中的圣地,到这里可以观摩动漫产品的生产过程,了解到动漫人物的诞生过程,现场体验最新的动漫游戏,学习动漫游戏的制作,找到最新、做工最精细的原版动漫周边产品。因此,动漫产业园区在地域空间上和景点实质上是可以融合重叠的,在园区现有动漫产业经济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增设以提供动漫场景游乐体验的动漫游乐区;以演示、销售、服务为主要功能的体验区;以及服务于玩家集散、会议节庆活动举办而设置的商务接待区等旅游功能区,可将其产业活动延伸到旅游业,拓展其旅游功能,并以此作为动漫研发、教学及生产的重要配套和互动基础。目前,我国各地都大量兴建动漫产业园区,但由于动漫产品生产周期长,研发成本高,收益期无法预估等多方面问题,使得动漫产业园区前期投入较大,投资回报期长,给政府和企业带来很大的财务负担。而采用这种融合化发展模式,通过旅游景点功能的导入,可带来大量的玩家和游客,有利于前期人气的聚集和品牌效应的形成,能够有效地弥补动漫产业短期盈利不足的缺陷,逐步实现核心产品,如卡通片、动漫读物、影视作品、网络游戏等的直接盈利,大大提升其进入市场的速度和力度,解决动漫产业园区发展的瓶颈。

3.动漫节会式发展模式

这一模式是通过产业活动重组的方式来实现两者的融合,主要是借助以动漫为主题的各种节庆展会旅游平台,通过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相关产业活动的重组或集成来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法国的昂西国际动画电影节、加拿大的渥太华国际动画节以及日本东京的国际动漫博览会,每年都会吸引无数的漫迷和游客参加,是世界上最具影响的几大动漫节会。在这一模式下,依托节庆或展会这一平台,借助举办地的各种旅游景点资源,通过两大产业资源的整合、产业活动的重组,以各种互动式的动漫体验旅游活动或项目为融合产品的表现形式,打造出全新的动漫旅游产业形态,既可提升举办地的旅游形象吸引游客,又可有效地销售、8 传播动漫产品,推动两大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互动发展

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由于消费需求的改变以及技术和企业管理的创新,两者逐步走向融合,并发展出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动漫旅游景点业,成为价值的主要增长点和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源泉与动力之一,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作为两大产业的融合之物,动漫旅游景点业的快速发展,必将拉动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发展,而透过产业融合这一中介传导机制,两大产业之间将更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透过产业融合,动漫产业的发展丰富了旅游景点业的内涵和外延

1.增加新的旅游景点类型,带给旅游者更加多样的旅游体验

如前所述,深受市场喜爱广泛传播的动漫产品可以凭借其优秀的文化内容,通过不同的产业融合方式,开发出多元化的新景点类型——动漫旅游景点,带给旅游者全新的多元化旅游体验。如专为旅游创建的动漫主题公园,呈现给旅游者一个人工虚拟的梦幻世界,使旅游者获得一种脱离于现实的感官体验;原来具非旅游功能的人工或自然存在之物经动漫化而成的新旅游景点,带给旅游者于现实的景观场景中追寻动漫人物足迹,重温动漫故事的体验。如根据著名少女漫画《暗恋日记》改编的中国台湾偶像剧《流星花园》拍摄地所在的学校,本是一所平常的学校,但因为在漫画中是一所贵族学校,当漫迷们从现实的景观中去追寻作品里的感受时,就变成了影迷和漫迷的一个观光点,不少少男少女专程前往该地感受剧中所谓的“贵族”气息。

2.改造和提升传统的旅游景点,丰富旅游景点产品的内容

传统的旅游景点多是将原生态的自然景观资源或人文古迹加以修缮和保护予以静态的展示,缺少吸引游客的文化内涵或互动参与的活动项目,利用动漫产业的技术手段将静态的旅游资源动态活化,把传统的旅游景点改造为动漫化的旅游景点,将会丰富旅游景点产品的内容,增加吸引力,给传统的旅游景点带来新的生命力。如2004年暑期,济南世博文化公司在趵突泉内通过开展为期1个月的COSPLAY(角色扮演)大赛,吸引了大量游客,为旅游淡季的趵突泉创造了可观的收入。2006年,该公司在动物园开展了一个“动物与动漫”的活动,将动物 9 与动漫中的角色生动的结合起来,受到了游客欢迎。

3.动漫产业发展所带动的动漫衍生产品,丰富和提升景点的旅游纪念品

动漫衍生产品是指根据动漫作品,以动漫形象为核心开发的除了动漫核心产品以外的所有带有动漫元素的产品,包括文具、玩具、服饰等众多类型。旅游纪念品是代表旅游目的地或景点特色的最直接 的物质载体,是旅游消费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不但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热情,而且带给旅游目的地或景点更多的收益,因此,旅游纪念品实质上也是旅游景点的衍生产品。通过产业的融合,使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产业的核心产品相互融合为动漫景点产品后,两者的衍生产品也就实现了融合。这样,如果能将旅游目的地形象动漫化,并以此动漫形象开发出系统衍生产品,则势必带给旅游者多样化购物选择,解决景点旅游纪念品雷同、缺乏吸引力的问题,而且开发成功的动漫旅游纪念品本身还可以成为吸引物,开发出相应的动漫购物旅游,丰富景点产品的内容。

(二)通过产业融合,旅游景点业的发展拓宽了动漫产业的发展空间

1.旅游景点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和延伸了动漫产业链

通过动漫景点的开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和延伸动漫产业链:一是将动漫作品开发成相应的动漫旅游景点后,可以通过向游客收取门票获得又一轮收益,延伸了动漫产业链;二是发展动漫购物旅游,可以有效地拉动动漫服饰、玩具、食品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增长;三是发展动漫会展旅游,可以促进动漫作品出版、动漫游戏销售等下游产业的发展。

2.旅游景点业的发展拓宽了动漫业的创意空间

动漫景点业的开发一方面通过将动漫作品中的创意再创意运用到旅游景点中,拓展了动漫产业的创意使用空间;另一方面,这种再创意开发出的动漫景点增强了旅游者的互动体验,在这种互动旅游体验过程中,旅游者以及景点相关的创意人员更容易激发出创意的火花,从而为动漫业提供了更大的创意空间。此外,动漫旅游景点业的发展所带动的人流可以有效地促进地区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激发出人们的创造力,为动漫创意的进发提供深厚的土壤。

3.旅游景点业的发展为动漫产品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通过发展动漫旅游,带给旅游者动漫作品中的体验,可以激起旅游者对动漫 10 作品本身的兴趣,产生对动漫产品的消费欲望;深刻的动漫旅游体验,使动漫作品在很多旅游者心中拥有收藏价值;动漫旅游节的举办,可以有效地提高动漫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因此,通过产业融合,旅游景点业的发展可以为动漫产品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如《古墓丽影》是根据动作冒险类游戏拍摄而成的同名电影。维亚康姆(Viaeom)公司将其改为多场景的游乐场后,《古墓丽影》游戏的销量迅速提升,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超过3000万套。

四、推动我国动漫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

(一)提高认识,形成产业融合共识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增长,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都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无论是旅游景点业还是动漫业,产业发展水平较之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从最能代表旅游景点业发展水平的主题公园来看,全国沉淀了1500亿元投资的近2500个主题公园,其中70%处于亏损状态,20%持平,只有10%左右盈利(谢静,2006);刚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动漫产业,年总产值也仅为180亿元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外商支付的加工费,而美国迪士尼公司一年的产值就超过了150亿美元,在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本、韩国动漫占60%,欧美动漫占29%,中国内地和港台地区原创动漫的比例仅有11%(仇逸等,2007)。旅游景点业与动漫产业的融合,不但可为各自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而且两者融合发展形成的新型产业——动漫景点业更是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是体验经济时代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各有关利益方必须充分认识到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新的产业范式,将带给我国动漫产业与旅游景点业的巨大发展机会,从而把握机会主动参与融合,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

(二)政策支持与法规保障

除了各有关利益方要善于识别融合、抓住融合机会主动参与外,政府的政策支持及有效的法规保障也是推进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融合的极为重要的一环。首先,应该消除条块分割的行业壁垒,为旅游业和动漫业的融合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环境。目前我国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归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都还存在一定的行业规制壁垒,不利于彼此的进入及融合,因此,有必要按照产业融合的思路重建规制,消除不利的政策规制。其次,通过打造相应的平台以及优惠政策和资金 11 支持,来引导和推进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鉴于动漫产业的巨大发展前景及产业关联带动效应,各地纷纷建设“动漫产业园区”、举办“动漫节庆展会”活动。“动漫产业园区”、“动漫文化街”或“动漫城”、“动漫节”等都是推动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融合的有效平台,但政府在着力打造的同时,必须按照产业融合的思路予以规划和开发,重点突出地方优势和特色,扶持或引导企业挖掘地方文化旅游资源要素进行动漫化开发。再次,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作为创意文化产业,创意、鲜明独特的文化主题是其灵魂,两者的融合更是一种产业创新,更需要创意。对创意成果及其衍生的商标权、版权、专利权、知识产权等等的保护是推进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保障。政府必须完善相关法规,推动知识产权的保护,形成有利于动漫业与旅游景点业的融合法律环境,为各类企业营造平等竞争的环境。

(三)培养既懂旅游又懂动漫的复合型人才

推动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而既懂旅游又懂动漫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则是有效推动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动力。迪士尼乐园的成功开发及其在全球的拓展,很大程度上就归功于其具鬼斧神工般创造力的“幻想工程师”,正是他们将动画中的“故事”移植到现实中,令游客忘却现实世界,进入梦幻、奇妙及历险的世界之中,让世界各地所有的迪士尼乐园持续散发迪士尼的魔幻魅力。然而,我国不仅缺少具创新精神的旅游业和景点业的专业人才,更缺既懂旅游又懂动漫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我国要加快推动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融合化发展,打造出迪斯尼乐园式的中国动漫旅游景点,就必须建立起有利于动漫旅游人才快速成长的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加大人才的弓I进力度,吸引国内外动漫旅游人才前来创业、就业,营造出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另一方面,应该按照产业融合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设立相关课程与专业。培养出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此外,还可发挥教育与培训资源的优势,与有关企业合作,根据动漫旅游人才的需求,构建一个专项人才培养模式。

上一篇:融创渠道员工转正申请书下一篇: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